CN103534855B -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4855B
CN103534855B CN201280022529.2A CN201280022529A CN103534855B CN 103534855 B CN103534855 B CN 103534855B CN 201280022529 A CN201280022529 A CN 201280022529A CN 103534855 B CN103534855 B CN 1035348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mentioned
collector
fuel
ai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25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34855A (zh
Inventor
大野猛
石田晓
墨泰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ncun Suofe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34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4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34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48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01M8/026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characterised by grooves, e.g. their pitch or dep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3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41Composites
    • H01M8/0245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ed or coat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73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with 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in the form of a fra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8/1213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electrolyte combination or the supporting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1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solid or matrix-supported electrolytes
    • H01M8/2425High-temperature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2432Grouping of unit cells of planar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57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both reactants being gaseous or vaporis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3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4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xternal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4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xternal manifolds
    • H01M8/2485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xternal manifold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external manifolds around a sta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2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operating at high temperature, e.g. with stabilised ZrO2 electrolyte
    • H01M2008/1293Fuel cells with solid oxide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Fuel Cell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了气体在空气电极层或燃料电极层中的利用率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具备:燃料电池单元主体,具备空气电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及燃料电极层,并且具有发电功能;连接器,被配置成与上述空气电极层和上述燃料电极层中的一方电极层相对;集流体,被配置在上述一方电极层与上述连接器之间,通过分别与上述一方电极层和上述连接器彼此相对的表面相接触,使上述一方电极层和上述连接器电连接;以及槽部,被配置在上述一方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且不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位置。

Description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使用固体氧化物作为电介质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以下,有时也仅记为“燃料电池”或者“SOFC”)为世人所知。SOFC例如具有将燃料电池单元层叠多个的电池堆(燃料电池堆),该电池单元在板状的固体电解质体的各个面具备燃料极和空气极。分别对燃料极和空气极供给燃料气体和氧化剂气体(例如,空气中的氧),隔着固体电解质体使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力。
燃料电池单元具有一对内部连接器和燃料电池单元主体(层叠空气极、固体电解质体、燃料极而成)。为了使燃料电池单元主体与内部连接器电连接而配置有集流体。
这里,公开了一种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中,集流体可以安装在燃料极和空气极中的至少一方,在安装了集流体的电极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了可与集流体的凹凸卡合的凹凸(参照对比文件1)。另外,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其中,与气体流路接触的接触面被进行粗糙化处理,气体扩散层配置在膜电极接合体的电极面(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58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833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对比文件1、2所记载的燃料电池中,可以说从空气电极层、燃料电极层的表面获取气体的气体获取效率不佳。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燃料电池中,形成在电极表面的凹凸是用于与集流体卡合的部分。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燃料电池中,气体扩散层表面的粗糙化处理用于降低气体扩散层与多孔体流路之间的接触电阻。如此,对比文件1、2所述的凹凸或粗糙化处理对从空气电极层、燃料电极层的表面获取气体的气体获取效率的提升贡献很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气体在空气电极层或燃料电极层中的利用率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具备:燃料电池单元主体,具备空气电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及燃料电极层,并且具有发电功能;连接器,被配置成与上述空气电极层和上述燃料电极层中的一方电极层相对;集流体,被配置在上述一方电极层与上述连接器之间,通过分别与上述一方电极层和上述连接器彼此相对的表面相接触,使上述一方电极层和上述连接器电连接;以及槽部,被配置在上述一方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且不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位置。
槽部被配置在空气电极层和燃料电极层中的一方电极层的与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且不与集流体相接触的位置。因此,可以增大用于气体从该电极层的表面向内部扩散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提高气体在该电极层的扩散性,提高了气体的利用率(气体分配性)。
优选上述一方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大于0.3μm。通过使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大于0.3μm,可以确保增大该电极层的与气体的接触面积。
优选上述一方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波纹度Wa小于0.3μm。使上述一方电极层表面的气体流路通畅,增加气体对下游侧表面的供给,提高上述一方电极层的表面整体的气体分配性。
优选上述槽部沿着上述氧化剂气体或上述燃料气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使上述一方电极层表面的从上游到下游的气体流路通畅,提高上述一方电极层的表面整体的气体分配性。
优选上述集流体为与上述连接器相同的材料,并且与上述连接器形成为一体。由于采用与连接器相同的材质(例如,SUS)与连接器形成为一体,所以可以简化制造工艺。
另外,槽部被配置在一方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且不与集流体相接触的位置,这在由SUS这样致密体构成集流体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即,在气体自气体流路中从一方电极层的表面浸入到内部时,需要经过电极表面没有配置集流体的位置。通过在没有集流体的位置配置槽部可以确保扩散面积,更有效地促进气体扩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提高了气体在空气电极层或燃料电极层中的利用率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10的立体图。
图2是燃料电池单元100的剖视图。
图3是燃料电池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的局部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表示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的剖面轮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堆)10的立体图。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10是接受燃料气体和氧化剂气体的供给进行发电的装置。
作为燃料气体,可以例举氢气、作为还原剂的碳化氢、氢气和碳化氢的混合气体、以及使这些气体在预定温度的水中通过而加湿后的燃料气体、在这些气体中混入水蒸气后的燃料气体等。不特别限定于碳化氢,可以例举天然气、石脑油、煤气气体等。优选使用氢气作为燃料气体。也可以仅使用一种上述燃料气体,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上述燃料气体。另外,也可以含有50体积%以下的氮气和氩气等惰性气体。
作为氧化剂例举了氧气与其它气体的混合气体等。而且,在该混合气体中还可以含有80体积%以下的氮气和氩气等惰性气体。在这些氧化剂气体中从安全、廉价的角度考虑优选采用空气(含有大约80体积%的氮气)。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1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上表面11、底面12贯通孔21-28。贯通孔21-24在上表面11、底面12的边缘附近(后述的燃料极框150的边缘附近)贯通,贯通孔25-28在上表面11、底面12的顶点附近(后述的燃料电池框150的顶点附近)贯通。在贯通孔21-28中分别安装有连接部件(作为紧固件的螺栓41-48、螺母51-58)。另外,螺母53、54、57因为容易辨认,省略其图示。
部件60被配置于上表面11侧的贯通孔21-24的开口。螺栓41-44插入部件60(部件62)的贯通孔、贯通孔21-24中,并拧入有螺母51-54。
部件60具有部件62和导入管61。部件62呈大致圆管形状,并具有大致平面状的上表面和底面、曲面状的侧面,导入管61具有贯通前端面和基端面之间的贯通孔。部件62的贯通孔与导入管61的贯通孔连通。
部件62的贯通孔与贯通孔21-24的直径大致相同。螺栓41-44的轴径比上述贯通孔的直径小,由此气体(氧化剂气体(空气)、发电后的剩余燃料气体、发电后的剩余氧化剂气体、燃料气体)能够在部件62的贯通孔与螺栓41-44的轴间隙以及贯通孔21-24与螺栓41-44的轴间隙中通过。即氧化剂气体(空气)和燃料气体从导入管61流入,分别经由贯通孔21、24,流入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10内。发电后的剩余氧化剂气体(空气)和发电后的剩余燃料气体从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10流入,分别经由贯通孔23、22从导入管61流出。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10通过层叠多个作为发电单位的平板形的燃料电池单元100而构成。多个燃料电池单元100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
图2是燃料电池单元100的剖视图。图3是燃料电池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所示,上述燃料电池单元100是所谓燃料极支撑型的燃料电池单元,在上下一对金属制的内部连接器110(1)、110(2)之间配置有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在燃料电池主体140和内部连接器110(1)、110(2)之间配置有空气流路101、燃料气体流路102。
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通过层叠空气电极(阴极)层141、固体电解质层143、燃料电极(阳极)层144而构成。
作为空气电极层141的材料可以使用例如钙钛矿类氧化物、各种贵金属以及贵金属与陶瓷的金属陶瓷。作为钙钛矿类氧化物可以例举LSCF(La1-xSrxCo1-yFeyO3类复合氧化物)。空气电极层141的厚度例如为约100-约300μm,作为一例可以为150μm左右。
作为固体电解质层143的材料可以例举YSZ(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ScSZ(氧化钪稳定的氧化锆)、SDC(氧化钐掺杂的氧化铈)、GDC(氧化钆掺杂的氧化铈)、钙钛矿类氧化物。
作为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可以使用例如Ni等金属、Ni等金属和陶瓷的金属陶瓷(作为一例,Ni合金和ZrO2类陶瓷(YSZ等)的混合物)等。另外,在使用Ni金属和ZrO2类陶瓷混合物的情况下,可以使用NiO和ZrO2类陶瓷的混合物(NiO-ZrO2)作为初期材料(燃料电池单元100的动作开始前的构成材料)。这是由于燃料电极层144一侧暴露在还原气氛中,进行还原反应之后,NiO和ZrO2类陶瓷的混合物会变为Ni金属与ZrO2类陶瓷的混合物的缘故。
燃料电池层144的厚度为约0.5-约5mm,优选为约0.7-约1.5mm。这是因为,为了支撑固体电解质层143等,燃料电池层144被制成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等的支撑基板。
如图2和图3所示,燃料电池单元100在上下一对内部连接器110(1)、110(2)之间具备气体密封部120、隔板130、燃料极框150、气体密封部160、集流体181,这些部件层叠并构成一体。
在空气电极层141与内部连接器110(1)之间为了确保其导通配置有集流体147。在燃料电极层144与内部连接器110(2)之间为了确保其导通配置有集流体181。在比燃料电池单元100靠下层的燃料电池单元的空气电极层(未图示)与内部连接器110(2)之间为了确保其导通配置有集流体147。
集流体147、181可以由不锈钢(SUS)等金属构成。也可以将集流体147与内部连接器110(1)、110(2)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将集流体181与内部连接器110(2)形成为一体。此时,集流体147、181优选采用与内部连接器110(1)、110(2)同一种类(或相同)的材料。另外,如后所述,集流体147的前端插入到空气电极层141中,但是在图2中表示为集流体147与空气电极层141分离的状态。
以下,针对构成燃料电池单元100的各个部件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另外,由于燃料电池单元100的平面形状为正方形,所以优选构成燃料电池单元100的各个部件的平面形状也形成为正方形。
内部连接器110(1)、110(2)是例如采用铁素体类不锈钢构成的板材,且厚度为0.3-2.0mm,在其外缘部等间隔地形成有用于贯穿上述螺栓41-48的贯通孔21-28,该贯通孔21-28例如为直径10mm的圆孔。内部连接器110(1)、110(2)是以与空气电极层和燃料电极层中的一方电极层相对的方式配置的连接器。
气体密封部120被配置在空气电极层141一侧,是由例如云母构成的厚度0.2-1.0mm的框状的板材,在其四角的角部形成有用于贯穿上述螺栓45-48的各个贯通孔25-28。
在该气体密封部120的四边的各个边缘部,沿着各边形成有构成气体流路的大致长方形(长100mm×宽10mm)的贯通孔121-124,以便与贯穿了上述螺栓41-44的各个贯通孔21-24连通。即,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各个贯通孔121-124形成为包含各个贯通孔21-24。
在气体密封部120的左右框部分分别各形成有四个长方形的切口127,该四个长方形的切口127构成细径(长20mm×宽5mm)的气体流路,以使在气体密封部120中,中央的正方形开口部125与左右贯通孔121、123连通。
另外,该切口127也可以形成为贯通孔,也可以为在气体密封部120的一个表面开槽而形成的槽部。另外,切口127可以通过激光加工或冲压加工形成。
各个切口127被配置成以连接左右边的中点的直线为中心呈线对称,关于其个数,例如针对一边为六个以上等,适宜地设定即可。
隔板130与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的外缘部的上表面接合,隔断空气流路101和燃料气体流路102之间。隔板130为例如由铁素体类不锈钢构成的框状板材,厚度为0.02-0.3mm,在其中央的正方形的开口部135中与上述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接合,以堵塞开口部135。
在该隔板130中,也与上述气体密封部120同样,在其四角的角部形成相同形状的各个贯通孔25-28,而且沿着四边的各边(构成第一气体流路)形成相同形状的各个贯通孔131-134。
燃料极框150被配置在燃料气体流路102一侧,是由例如铁素体不锈钢构成的框状板材,在中央具备开口部155,且厚度为0.5-2.0mm。上述燃料极框150与上述隔板130同样,其四角的角部形成有相同形状的各个贯通孔25-28,且沿着四边的各边形成构成气体流路的各个贯通孔151-154。
气体密封部160被配置在燃料电极层144一侧,是由例如云母构成的框状的板材,且厚度为0.2-1.0mm,其四角的角部形成插入上述螺栓45-48的各个贯通孔25-28。
在该气体密封部160的四边的各个边缘部,沿着各边形成有构成气体流路的大致长方形(长100mm×宽10mm)的贯通孔161-164,以便与贯穿了上述螺栓41-44的各个贯通孔21-24连通。
在气体密封部160的左右框部分分别各形成有长方形的四个切口167,该长方形的四个切口167构成细径(长20mm×宽5mm)的气体流路,以便在气体密封部160中,中央的正方形开口部165与左右贯通孔161、163连通。
另外,该切口167也可以形成为贯通孔,也可以形成为在气体密封部160的一个表面开槽而成的槽部。另外,切口167可以通过激光加工或冲压加工形成。
各个切口167被配置成以连接左右边的中点的直线为中心呈线对称,但是关于其个数,例如对于一边为六个以上等,适宜地设定即可。
图4是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沿着图4的A-A’切断时燃料电池单元140的局部剖面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表示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空气电极层141)的剖面轮廓(准确的说,是粗曲线)的图。另外,在图4、图5中为了容易辨识,省略了内部连接器110(1)的图示。
如图4、图5所示,在燃料电池单元100的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配置深度D1的凹部(槽部)145。另外,集流体147的前端以深度D2(例如,约5-约70μm)插入到空气电极层141中。
在制作燃料电池单元100时,通过将空气电极层141和集流体147重叠并加以按压,使集流体147的前端插入到空气电极层141中。其结果,即使在空气电极层141中配置凹部145,也能保证集流体147与空气电极层141之间可靠地连接。确保集流体147与空气电极层141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电阻。这里,为了提高连接的可靠性,优选集流体147的插入深度D2比凹部145的深度D1大。
假设氧化剂气体在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上从图4的纸面的上方朝向下方通过。此时,凹部145露出,与氧化剂气体接触。凹部145具有相对于流路方向(图4的纸面上下方向)倾斜的两个方向(准确地说,相对于图4的纸面倾斜±45°方向)。另外,凹部145的形状不同于集流体147的底部形状,凹部145具有与集流体147的底部不同的大小。凹部145的深度D1如后面所述用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剖面高度Rt定义,例如为3μm。
通过在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形成凹部145,增加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积。另外,通过使凹部145具有沿氧化剂气体的流路(上下方向)方向的分量,能够使氧化剂气体通过凹部145分配到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整体上。另外,也可以使凹部145的朝向为流路方向(图4中的纸面上下方向),由此进一步促进氧化剂气体在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上的流通。
这里,优选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3μm以上,通过使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粗糙化,可以增加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面积,使氧化剂气体很容易地浸入到空气电极层141的内部。
优选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的算术平均波纹度Wa为0.3μm以下。通过减少空气电极层141表面的波纹度(凸凹)可以制成气体很容易分配到空气电极层141的整体上的结构。
这里,最大剖面高度Rt、算术平均粗糙度Ra、算术平均波纹度Wa是以JIS B0601-’01为基准的测量值。
如图6所示,最大剖面高度Rt是粗糙曲线中的最大剖面高度,并且是基准长度L中的粗糙度曲线的峰值P的高度的最大值与谷值V的深度的最大值之和。这里,粗糙度曲线是使用截止值为λc的高通滤波器从剖面曲线中除去低频成分后的曲线,其中剖面曲线为用表面粗糙度计量器测量所得到的。
算术平均粗糙度Ra是根据基准长度L条件下的粗糙度曲线y=f(x)的式(1)求出的平均值(μm)。另外,在该计算中所使用的基准长度L内还包括凹部145的区域(不排除凹部145的区域)。
Ra=(1/L)·∫o L|f(x)|dx 式(1)
算术平均波纹度Wa是根据基准长度L条件下的波纹度曲线y=g(x)的式(2)求出的平均值(μm)。另外,用于该计算的基准长度L内还包括凹部145的区域(不排除凹部145的区域)。
Wa=(1/L).∫o L|g(x)|dx 式(2)
这里,波纹度曲线是依次使用截止值为λf、λc的轮廓曲线滤波器从剖面曲线中除去了低频成分和高频成分后的曲线,该剖面曲线是通过面粗糙度计测量所得到的。另外,式(1)、式(2)除了所使用的曲线为粗糙度曲线、波纹度曲线之外,计算内容是相同的。
对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对包含固体电解质层143的构成材料(YSZ等)的坯片进行烧结,制成烧结体。这里,例如根据下述(1)-(3)中任一项在空气电极层141形成凹部145。
(1)在形成空气电极层141的构成材料层时形成凹部145
将空气电极层141的构成材料(例如,LSCF膏)丝网印刷在固体电解质层143上,并对其进行烧结。此时,同时进行空气电极层141构成材料层的形成和凹部145的形成及粗糙化处理。通过丝网印刷的丝网网眼在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形成凹部145,并进行粗糙化处理。
(2)在空气电极层141的构成材料层烧结前形成凹部145
在固体电解质层143的表面上形成空气电极层141的构成材料层。该形成是通过印刷(丝网印刷、刻印、凹版印刷、胶版印刷)或粘贴包括空气电极层141构成材料的片材而进行的。然后,通过模压加工等在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形成凹部145,进行粗糙化处理。进而,烧结空气电极层141的构成材料,形成空气电极层141。
(3)在空气电极层141的构成材料层烧结后形成凹部145
在烧结空气电极层141的构成材料之后,对空气电极层141的表面进行模压加工,进行喷砂等表面处理。另外,在喷砂处理时,使用具有开口的模具,通过对开口部内的空气电极层141进行喷砂处理,可以形成与该开口对应的凹部145。
以上,对固体电解质层143的构成材料(坯片)进行烧结,形成固体电解质层143(烧结体)。然后形成空气电极层141的构成材料层。但是,也可以层叠固体电解质层143、空气电极层141后,同时进行烧结。另外,燃料电极层144的形成(层的形成、烧结)在空气电极层141的形成(层形成、烧结)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并行地进行均可以。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空气电极层141上配置凹部145,对空气电极层141进行粗糙化处理。与之相对,也可以在燃料电极层144侧配置凹部,对燃料电极层144进行粗糙化处理。下面,说明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图4和图5对应地在燃料电池单元100的燃料电池层144的表面配置深度D1的凹部。另外,将集流体181按压到燃料电池层144。根据后述理由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集流体181的前端不会插入到燃料电极层144中。
在制造燃料电池单元100时,通过将燃料电池层144与集流体181重叠并按压,将集流体181按压到燃料电池层144。其结果,即使在燃料电极层144中配置凹部,也可以保证集流体181和燃料电极层144之间可靠的连接。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集流体147的前端通过按压而插入到空气电极层141中。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燃料电极层144的强度比空气电极层141大,因此仅限于集流体181通过按压而变形(集流体181的前端不会插入到燃料电极层144中)。
与空气电极层141中的凹部145同样,用粗糙度曲线的最大剖面高度Rt定义燃料电极层144中凹部的深度D1,例如为3μm。
通过在燃料电极层144的表面形成凹部,增加燃料电极层144的表面积,可以使燃料气体分配到燃料电池层144的整个表面。
这里,优选燃料电极层144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3μm以上。可以使燃料气体容易地浸入到燃料电极层144的内部。
优选燃料电极层144的表面的算术平均波纹度Wa为0.3μm以下。可以制成使气体很容易地分配到燃料电极层144的整体的结构。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单元主体14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对包含固体电解质层143的构成材料(YSZ等)的坯片进行烧结,制成烧结体。这里,例如根据下面的(1)-(3)中的任一项,在燃料电极层144形成凹部。
(1)在形成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层时形成凹部
将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例如,NiO-ZrO2膏)丝网印刷在固体电解质层143上,并对其进行烧结。此时,可以同时进行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层的形成和凹部145的形成及粗糙化处理。通过丝网印刷的丝网网眼在燃料电极层144的表面形成凹部,并进行粗糙化。
(2)在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层烧结前形成凹部
在固体电解质层143的表面上形成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层。该构成材料层的形成是通过印刷(丝网印刷、刻印、凹版印刷、胶版印刷)或粘贴燃料电极层144的片材而进行的。然后,通过模压加工等在燃料电极层144的表面形成凹部,并进行粗糙化处理。并且,烧结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形成燃料电极层144。
(3)在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层烧结后形成凹部
在烧结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之后,对燃料电极层144的表面进行模压加工,并进行喷砂等表面处理。另外,在喷砂处理时,使用具有开口的模具,通过对开口部内的燃料电极层144进行喷砂处理,可以形成与该开口对应的凹部145。
以上烧结固体电解质层143的构成材料(坯片),形成固体电解质层143(烧结体)。然后,形成燃料电极层144的构成材料层。但是,也可以层叠固体电解质层143、燃料电极层144后,同时进行烧结。另外,燃料电极层144的形成(层的形成、烧结)在燃料电极层144的形成(层形成、烧结)之前、之后或同时并行地进行均可以。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空气电极层141侧配置凹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燃料电极层144侧配置凹部。与之相对,也可以在空气电极层141、燃料电极层144双方均配置凹部,对空气电极层141和燃料电极层144双方均进行粗糙化处理。通过这样,促进气体在空气电极层141和燃料电极层144双方中的分配。
此时,利用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方法(1)-(3)和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方法(1)-(3)的适当组合,在空气电极层141和燃料电极层144双方均形成凹部。另外,也可以先进行空气电极层141和燃料电极层144的制作(坯片的烧结)中的任一个,也可以同时进行。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扩展、变更,且扩展、变更后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符号说明:
10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11 上表面
12 底面
21-28 贯通孔
41-48 螺栓
51-58 螺母
60 部件
61 导入管
62 部件
62 部件
100 燃料电池单元
101 空气流路
102 燃料气体流路
110 内部连接器
120 气体密封部
121-124 贯通孔
125 开口部
127 切口
130 隔板
131-134 贯通孔
135 开口部
140 燃料电池单元主体
141 空气电极层
143 固体电解质层
144 燃料电极层
145 凹部
147 集流体
150 燃料极框
151-154 贯通孔
155 开口部
160 气体密封部
161-164 贯通孔
165 开口部
167 切口
181 集流体

Claims (11)

1.一种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燃料电池单元主体,具备空气电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及燃料电极层,并且具有发电功能;
连接器,被配置成与上述空气电极层相对;
集流体,被配置在上述空气电极层与上述连接器之间,通过分别与上述空气电极层和上述连接器彼此相对的表面相接触,使上述空气电极层和上述连接器电连接;以及
槽部,被配置在上述空气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且不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位置,
上述集流体的前端插入到上述空气电极层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大于0.3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波纹度Wa小于0.3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槽部沿着向上述空气电极层供给的氧化剂气体的流动方向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流体为与上述连接器相同的材料,并且与上述连接器形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流体的前端插入到上述空气电极层中的深度D2大于上述槽部的深度D1。
7.一种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燃料电池单元主体,具备空气电极层、固体电解质层及燃料电极层,并且具有发电功能;
连接器,被配置成与上述空气电极层和上述燃料电极层中的一方电极层相对;
集流体,被配置在上述一方电极层与上述连接器之间,通过分别与上述一方电极层和上述连接器彼此相对的表面相接触,使上述一方电极层和上述连接器电连接;以及
凹部槽部,被配置在上述一方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且不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位置,
上述凹部槽部具有相对于氧化剂气体的流路方向或燃料气体的流路方向倾斜的两个方向,该氧化剂气体被供给到上述空气电极层,该燃料气体被供给到上述燃料电极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方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大于0.3μm。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方电极层的与上述集流体相接触的一侧的表面的算术平均波纹度Wa小于0.3μm。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集流体为与上述连接器相同的材料,并且与上述连接器形成为一体。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槽部的两个方向的倾斜度为倾斜±45°方向。
CN201280022529.2A 2011-05-11 2012-02-21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Active CN1035348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5827 2011-05-11
JP2011105827A JP5819099B2 (ja) 2011-05-11 2011-05-11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
PCT/JP2012/001136 WO2012153446A1 (ja) 2011-05-11 2012-02-21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4855A CN103534855A (zh) 2014-01-22
CN103534855B true CN103534855B (zh) 2016-10-12

Family

ID=47138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2529.2A Active CN103534855B (zh) 2011-05-11 2012-02-21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853308B2 (zh)
EP (2) EP2709197B1 (zh)
JP (1) JP5819099B2 (zh)
KR (3) KR101713464B1 (zh)
CN (1) CN103534855B (zh)
CA (2) CA2832329C (zh)
DK (2) DK2709197T3 (zh)
WO (1) WO20121534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23150A1 (ja) * 2013-02-07 2014-08-14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12024B1 (ko) * 2013-09-10 2018-10-25 니뽄 도쿠슈 도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연료 전지 및 연료 전지 스택
JP6194423B2 (ja) * 2013-09-27 2017-09-06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固体酸化物燃料電池の燃料極支持体の製造方法
JP6465546B2 (ja) * 2013-12-24 2019-02-0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K3096381T3 (en) 2014-01-15 2019-02-18 Ngk Spark Plug Co Fuel cell cartridge and fuel cell stack
EP3309886A4 (en) * 2015-06-15 2019-03-20 NGK Spark Plug Co., Ltd. FUEL CELL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UEL CELL ASSEMBLY
CN107710476B (zh) * 2015-06-30 2020-11-0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
CN105470529B (zh) * 2015-12-03 2018-12-14 苏州攀特电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基于其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US11239493B2 (en) 2016-11-22 2022-02-01 Marelli Corporation Method for bonding solid electrolyte layer and electrod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uel cell, and fuel cell
JP6472842B2 (ja) * 2016-11-22 2019-02-20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固体電解質層と電極との接合方法、及び、燃料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0710038B (zh) * 2017-06-06 2022-05-24 森村索福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化学反应电池组、互连器-电化学反应单体电池复合体以及电化学反应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EP3783711A4 (en) * 2018-03-30 2022-03-16 Osaka Gas Co., Ltd. STACKED BODY OF ELECTROCHEMICAL ELEMENTS, ELECTROCHEMICAL ELEMENT, ELECTROCHEMICAL MODUL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POWER SYSTEM
CN113097552B (zh) * 2021-04-06 2023-05-05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连接板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电堆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89866A (ja) * 1988-01-25 1989-07-31 Hitachi Ltd 溶融塩型燃料電池用アノードとその製造方法
US5369711A (en) * 1990-08-31 1994-11-29 Bellsouth Corporation Automatic gain control for a headset
JPH0582135A (ja) 1991-09-24 1993-04-02 Fine Ceramics Center 固体電解質型燃料電池用電極
JPH06310156A (ja) * 1993-04-28 1994-11-04 Kyocera Corp 平板状固体電解質型燃料電池
JPH0896820A (ja) * 1994-09-28 1996-04-12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
JPH08130023A (ja) * 1994-10-27 1996-05-21 Aisin Seiki Co Ltd 燃料電池
US5840438A (en) 1995-08-25 1998-11-24 Ballard Power Systems Inc. Electrochemical fuel cell with an electrode substrate having an in-plane nonuniform structure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and product transport
US20020127452A1 (en) 1995-08-25 2002-09-12 Ballard Power Systems Inc. Electrochemical fuel cell with an electrode having an in-plane nonuniform structure
JP4225727B2 (ja) * 2001-12-28 2009-02-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20040185323A1 (en) * 2003-01-31 2004-09-23 Fowler Burt W. Monolithic fuel cell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7732084B2 (en) 2004-02-04 2010-06-0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olid oxide fuel cell with internal reforming, catalyzed interconnect for use therewith, and methods
JP4476689B2 (ja) * 2004-05-11 2010-06-09 東邦瓦斯株式会社 低温作動型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単セル
JP2006269409A (ja) * 2005-02-22 2006-10-05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
JP2006344486A (ja) 2005-06-08 2006-12-21 Japan Fine Ceramics Center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60068B2 (ja) * 2006-06-23 2012-10-31 一般財団法人ファインセラミックスセンター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790853B1 (ko) * 2006-12-27 2008-01-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기화층에 수직하게 배열된 스택을 구비하는 연료전지시스템
EP1990856B1 (de) * 2007-05-09 2013-01-23 Hexis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Kontakten zwischen elektrochemisch aktiven Scheiben und Interkonnektoren in Hochtemperatur-Brennstoffzellen
JP2009187887A (ja) * 2008-02-08 2009-08-20 Ngk Spark Plug Co Ltd 燃料極集電体及び固体電解質形燃料電池
JP5365050B2 (ja) 2008-03-31 2013-12-1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
JP5292898B2 (ja) 2008-03-31 2013-09-1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90286125A1 (en) * 2008-04-03 2009-11-19 The University Of Toledo Bi-electrode supported solid oxide fuel cells having gas flow plenum channe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JP2010003681A (ja) * 2008-05-19 2010-01-07 Panasonic Corp 蓄電装置
JP2009283352A (ja) 2008-05-23 2009-12-03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
JP2010015977A (ja) * 2008-06-03 2010-01-21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18013B2 (ja) * 2009-03-16 2010-02-1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平板型固体酸化物形燃料電池のスタック構造
DE102009003074A1 (de) * 2009-05-13 2010-11-18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chemische Zelle zur Gewinn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JP2011070794A (ja) 2009-09-24 2011-04-07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電池セ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35428B1 (en) 2018-06-13
CN103534855A (zh) 2014-01-22
WO2012153446A1 (ja) 2012-11-15
CA2832329C (en) 2018-09-18
JP5819099B2 (ja) 2015-11-18
EP2709197A4 (en) 2015-08-05
EP2709197A1 (en) 2014-03-19
CA2832329A1 (en) 2012-11-15
DK2709197T3 (da) 2020-01-20
US9853308B2 (en) 2017-12-26
KR20140020326A (ko) 2014-02-18
US20140051009A1 (en) 2014-02-20
CA2898511A1 (en) 2012-11-15
CA2898511C (en) 2019-09-03
KR101713464B1 (ko) 2017-03-07
EP2709197B1 (en) 2019-11-06
EP3035428A1 (en) 2016-06-22
DK3035428T3 (en) 2018-09-17
KR20150065949A (ko) 2015-06-15
JP2012238439A (ja) 2012-12-06
KR20160008246A (ko) 2016-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4855B (zh)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
JP6139344B2 (ja) 電気化学セル
JP6773053B2 (ja) 燃料電池
JP5752287B1 (ja) 燃料電池
JP6533331B1 (ja) 燃料電池セル、及びセルスタック装置
JP5117610B1 (ja) 燃料電池の構造体
EP2858152A1 (en) Cell, cell stack device, electrochemical module, and electro- chemical device
JP5642855B1 (ja) 燃料電池
JP2008135272A (ja) 平板型燃料電池のインター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法、平板型燃料電池、平板型燃料電池スタック並びにその製法
JP4902013B1 (ja) 燃料電池セル
KR101670800B1 (ko) 고체산화물 연료전지용 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613852B1 (ja) 燃料電池
JP2015173091A (ja) 燃料電池
JP6517993B1 (ja) 電気化学装置
JP2015170599A (ja) 燃料電池
CN112020785A (zh) 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单元
JP5923139B2 (ja) 燃料電池
CN112470314A (zh) 燃料电池单元及电池单元堆装置
JP2012226827A (ja) 燃料電池の構造体
JP2015072893A (ja) 燃料電池
KR20110103593A (ko) 고체 산화물 연료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16

Address after: Xiaomu, Aichi, Japan

Patentee after: Sencun suofek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Nago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NGK SPARK PLU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