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23075B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23075B CN103523075B CN201310278260.0A CN201310278260A CN103523075B CN 103523075 B CN103523075 B CN 103523075B CN 201310278260 A CN201310278260 A CN 201310278260A CN 103523075 B CN103523075 B CN 1035230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wheel
- axle housing
- cylindrical shell
- p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331 s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5241 right ventri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74 biops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其具有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连结车轴壳体和操纵缸,而且强度上也没有问题的连结构造。作业车辆(1)具有:行驶车体(2);配置在行驶车体(2)的下方且用于收纳向左右一对前轮(3L、3R)传递驱动力的车轴的车轴壳体(51);以及配置在车轴壳体(51)的前方,且保持操纵左右一对前轮连动,使其向左右方向移动的操纵缸机构(70)的缸壳体(75),缸壳体(75)具有朝向后方延伸的第一圆筒状嵌合部(76),车轴壳体(51)具有朝向前方延伸的第二圆筒状嵌合部(51B),第一圆筒状嵌合部(76)与第二圆筒状嵌合部(51B)相互嵌合而连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用作业车辆等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农用作业车辆等所使用的作业车辆,已知有在前轮的左右拉杆上具备装配有操纵缸的结构的作业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作业车辆,如图21所记载的那样,是前轮操纵装置1020安装固定在前的侧的车轴壳体部1029上,并具有作为双动驱动缸的前轮操纵用缸1025,该双动驱动缸具备作为使其在车体1003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拉杆的活塞杆1026,通过根据转向盘1010的操纵操作来调节对该前轮操纵用缸1025的左室1025L及右室1025R的工作油的给排量,使活塞杆1026在车体1003的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前轮1012L、1012R经由与活塞杆1026的两端连结的拉杆球铰接头1022、1022及转向节臂1021、1021而转向。图21是现有的四轮操纵作业车辆的操纵系统相关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634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作业车辆中,没有公开车轴壳体部1029与前轮操纵装置1020的前轮操纵用缸1025怎样连结,关于该连结部的结构不清楚。
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现有的这种连结部的结构,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连结车轴壳体与操纵缸、而且强度上也没有问题的连结结构的作为作业车辆的乘用管理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左右一对前轮和左右一对后轮的行驶车体;
收纳用于向上述前轮传递驱动力的车轴的车轴壳体;
操纵上述左右一对前轮,使上述左右一对前轮向左右方向移动的操纵缸;以及
配置在上述车轴壳体的前方的操纵缸保持部,
在上述操纵缸保持部设置朝向后方延伸的第一筒体,
在上述车轴壳体设置朝向前方延伸的第二筒体,
将上述第一筒体与上述第二筒体连结,并将操纵缸支撑在车轴壳体上。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连结车轴壳体与操纵缸,而且强度上也能够强有力地连结。
另外,方案2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车轴壳体的左右中央部设置与上述第二筒体对称的向后方侧突出的圆筒状轴套部,
在上述行驶车体的下面具备以能够绕前后轴心转动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二筒体和上述圆筒状轴套部的前后一对支撑体,
上述第一筒体嵌合在上述第二筒体内部。
另外,方案3的发明根据方案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筒体的外形与上述圆筒状轴套部的外形一致。
根据方案2、方案3的发明,由于能够使前后一对支撑体为彼此相同的形状,因此可实现部件的通用化。
另外,方案4的发明根据方案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操纵缸上连结向活塞的左右两侧的空间部供给流体的左右一对软管部件。
由此,可实现操纵缸的顺畅的动作。
另外,方案5的发明根据方案1~4任一项中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第一筒体的外周形状设置成圆筒形状,而且,将上述第二筒体的内周形状设置成能够与上述第一筒体的上述圆筒形状嵌合的形状,
利用贯通双方的筒体的紧固部件将上述第一筒体和上述第二筒体相互连结固定。
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连结车轴壳体和操纵缸,而且通过筒体与筒体的嵌合,强度上也能够牢固地连结。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其具有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连结车轴壳体和操纵缸,且强度上也没有问题的连结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药液播撒作业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药液播撒作业车的主视图。
图3是药液播撒作业车的后视图。
图4是药液播撒作业车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播撒作业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传动机构部的侧剖视图。
图7是传动机构部周边的主视图。
图8是传动机构部周边的俯视图。
图9是前车轴及操纵缸机构的局部剖剖切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
图11是将前车轴左右分解并局部剖切的俯视图。
图12A是表示前车轴壳体的非摆动状态的主视图,图12B是表示摆动状态的主视图。
图13A是左前轮传动部的背面剖视图,图13B是末端壳的后视图。
图14A是转向轴壳的俯视剖视图,图14B是连结部件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15是前车轴及操纵缸机构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左前轮侧拉杆与球铰的固定状态的概略后视图。
图17是表示左右一对转向节臂的动作的概略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前后轮的操纵及连动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前后轮的操纵及连动状态的侧视图。
图20是左后轮传动部的背面剖视图。
图21是现有的四轮操纵作业车辆的操纵系统相关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中:
1-药液播撒作业车,2-行驶车体,3L、3R-左右一对前轮,4L、4R-左右一对后轮,5-机罩,E-发动机,6-操纵席,7-驾驶盘,9-药液箱,10-植保泵,11-植保播撒装置,11a-中央播撒悬臂,11b-左右播撒悬臂,14-播撒喷嘴,15-升降缸,17-开闭杆,50-车轴,51-车轴壳体,51A-后方侧突出部,51B-第二圆筒状嵌合部,52-前轮输入轴,64L、64R-左右一对转向节臂,70-操纵缸机构,71L、71R-左右一对活塞杆,72L、72R-拉杆,74L、74R-左右一对球铰,75-缸壳体,76-第一圆筒状嵌合部,79L、79R-左右一对液压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药液播撒作业车进行说明。此外,具有左右一对结构部件的情况下,符号L是指左侧,符号R是指右侧。
图1是本发明的药液播撒作业车的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药液播撒作业车的主视图。此外,这些图1、图2表示将后述的左右播撒悬臂收纳在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面的状态。另一方面,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药液播撒作业车播撒药液的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1、图2所示,在药液播撒作业车1的行驶车体2上设有左右一对前轮3L、3R、和左右一对后轮4L、4R,在行驶车体2的前侧部安装有植保播撒装置11。
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药液播撒作业车1中,构成为最低地上高度H高、轮间距离(轮距)W大。
在行驶车体2的左右一对前轮3L、3R间的上方,搭载有由机罩5覆盖的发动机E。在左右一对前轮3L、3R与左右一对后轮4L、4R之间的上方设置操纵席6,在操纵席6的前方设有驾驶盘7。
若向左右操纵驾驶盘7,则如后文所述,左右一对前轮3L、3R及左右一对后轮4L、4R同时连动地逆相位地被操纵,作为能够转小弯行驶的四轮操纵结构。
另外,以包围操纵席6的周围的方式装卸自如地设置药液箱9,在操纵席6的下方设有植保泵10。
另外,如图4所示,植保播撒装置11包括:位于机体前方的中央播撒悬臂11C;以及设置在中央播撒悬臂11C的左右两侧的左、右侧播撒悬臂11L、11R。
并且,利用升降缸15(参照图1)使植保播撒装置11升降,构成为利用开闭杆17L、17R(参照图4)使左、右侧播撒悬臂11L、11R为分别单独向左右突出的播撒作业状态(参照图5)、和以沿行驶车体2的两侧方的状态收放(参照图1~图4)。
并且,药液箱9的药液由植保泵10送到植保播撒装置11,从设置在中央播撒悬臂11C及左、右侧播撒悬臂11L、11R上的多个播撒喷嘴14、14…播撒药液(参照图1、5)。
其次,基于图6~图8对受到发动机E的动力而向各部传递变速动力的变速传动机构进行说明。在与发动机E的曲柄轴(未图示)同轴支撑的输出轴20与变速箱体21侧变速输入轴22之间安装主离合器23。该主离合器23采用多板离合器形态的公知的结构,做成通过踏入配设在操纵席6下部的地板部的离合器踏板23a,连动成断开常连接状态的动力的结构。
经过了上述主离合器23的动力经由变速输入轴22使变速箱体21内的传动机构连动,该变速箱体21是接合前后箱部21f、21r的结构,做成在变速箱体21前后的轴承壁部支承各种变速轴等的结构。
上述变速输入轴22向后方延长而支撑在变速箱体21内且构成变速传动轴,设置多个变速齿轮。是在变速箱体部21r的后壁部轴支撑与变速输入轴22同轴心的PTO轴24,在前端的轮毂状部分24a设置轴承以支撑上述变速输入轴22的后端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PTO轴24设为驱动后述植保泵10专用,将从轴端的带轮31至设置在操纵席6下方的植保泵10的输入带轮12如后文所述构成为能够进行带传动。
与上述变速输入轴22平行地设置第一副轴25。并且,通过设置在该第一副轴25与上述输入变速轴22之间的变速齿轮组的选择,构成作为第一变速装置的3级副变速装置26,以及构成作为第二变速装置的能够选择前进侧高低2档和后退1档的主变速装置27。并且为如下结构:来自变速输入轴22的动力经由以第一变速装置26(以下,副变速装置26)变速后的变速级之后,经由第二变速装置27(以下,主变速装置27)的前进高低2档或后退1档的任意的变速级来驱动前轮3及后轮4。
即、主要收放配置在变速箱体21的后壳部21r的副变速装置26固定在变速输入轴22上并设置齿轮直径不同的三枚副变速齿轮28a、28b、28c,并且在第一副轴25侧设置选择这些副变速齿轮28a~28c的副变速滑动齿轮29,做成该滑动齿轮29的2级齿轮中的大径齿轮29b与上述副变速齿轮28b啮合,小径齿轮29c与副变速齿轮28c啮合的结构,与滑动齿轮29的轴套部29d一体成形的最小径齿轮29a是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第一副轴25上且与总是与上述副变速齿轮28a啮合的副轴齿轮30的内齿轮30a啮合的结构。由于这样构成,因此通过使副变速滑动齿轮29滑动,并使最小径齿轮29a与副轴齿轮30的内齿轮30a啮合,从而得到副变速第一速,通过使2级齿轮中的大径齿轮29b与副变速齿轮28b啮合,从而得到副变速第二速,通过使2级齿轮的小径齿轮29c与副变速齿轮28c啮合,从而得到副变速第三速。
上述副变速滑动齿轮29的上述轴套部29d和2级齿轮分别形成,以总是啮合状态组装爪离合器部29e,使其与形成于第一副轴25上的花键滑动自如地嵌合。
在收放于变速箱体21的前壳部21f的部分设置主变速装置27。选择主变速高低2档及后退档,将上述第一副轴25的副变速后的驱动力传递到第二副轴35。
即、在第一副轴25的前端部有间隙嵌合后退档用中间齿轮36,在上述副变速装置26侧的副轴齿轮30的前侧有间隙地嵌合低速用中间齿轮37。在与第二副轴35的花键部嵌合而滑动自如的主变速滑动齿轮38,以高速用中间齿轮38a为中心在前后形成后退档用内齿轮38b、低速用中间内齿轮38c。另外,在上述变速用输入轴22上轴支撑正转用副轴齿轮39,能够使正转用副轴齿轮39与该变速用输入轴22的旋转无关系地旋转。在该正转用副轴齿轮39上形成直径大小不同的低速用副轴齿轮39a和高速用副轴齿轮39b。
与上述正转用副轴齿轮39的轴套部一体成形的正转用副轴齿轮39c总是与第二副轴35的正转用传动齿轮40啮合,上述后退档用中间齿轮36相同,是总是与第二副轴35的后退档用传动齿轮41啮合的结构。
若使上述主变速滑动齿轮38的低速用中间内齿轮38c与低速用中间齿轮37嵌合,则第一副轴25的副变速后的旋转动力经由该低速用中间齿轮37、低速用副轴齿轮39a、正转用副轴齿轮39c驱动正转用传动齿轮40,向第二副轴35传递低速正转动力。若使主变速滑动齿轮38的高速用中间齿轮38a与高速用副轴齿轮39b啮合,则第一副轴25的动力经由高速用中间齿轮38a、高速用副轴齿轮39b、正转用副轴齿轮39c驱动正转用传动齿轮40,向第二副轴35传递高速正转动力。
另外,若使主变速滑动齿轮38的后退档用内齿轮38b与后退档用中间齿轮36嵌合,则第一副轴25的主变速后的旋转动力驱动该后退档用中间齿轮36、后退档用传动齿轮41,向第二副轴35传递后退档动力。
上述第二副轴35的主、副变速驱动力经由减速用中间传动齿轮组42、43向行驶传动轴44。行驶传动轴44向变速箱体21的前后突出,后部侧的花键轴部44a经由后传动轴44r而与后轮差动机构连动,经由后车轴驱动后轮4L、4R,前部侧的花键轴部44b经由前传动轴44f驱动后述的前轮差动机构58,且驱动前轮3、3。
此外,上述主变速装置27的主变速杆46、副变速装置26的副变速杆47并排设置在操纵席6左侧,能够沿前后方向的导向件能够进行变速操作。另外,在该操纵席6的右侧具备PTO杆49,该PTO杆49将配设在上述PTO轴24上的PTO离合器机构48切换为接通、断开。
即、PTO离合器机构48具备形成于上述PTO轴24前端的上述轮毂状部分24a的前端内周的内齿离合器24b、以及支撑在形成于上述变速输入轴22的后部的花键部的离合器体48a,做成该离合器体48a伴随移动装置48b的前后移动而使离合器体48a与内齿离合器24b配合、脱离的结构。移动装置48b是与上述PTO杆49连动的结构。紧固移动装置48b的移动装置支撑件48c支撑在变速箱体21上,该变速箱体21能够与变速输入轴22平行地往复滑动,在该移动装置支撑件48c的从变速箱体21向后方突出的后端侧,经由连动联杆48d与PTO杆49的基端部连接。PTO杆49的结构如下:其基端侧49a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构成行驶车体2的左右一对行驶框架2L、2R的一方侧(在图例中为右行驶框架2R侧),折弯的把持部侧49b设置成以该安装基部侧49a为轴心芯能够在前后摆动操作,通过向前方的摆动操作,接通上述啮合离合器机构48,通过向相反的后方的摆动操作,切断上述啮合离合器机构48(图7)。
在上述行驶传动轴44的后部侧,且在与变速箱体21的后部壁装卸自如地连结固定的金属部21m上,设置制动单元45。该制动单元45是通过使多板的制动片与金属部21m壁面接触来对行驶传动轴44进行制动的结构。由此,对前后左右的四轮同时进行制动动作。
如上所述,为如下结构:通过与主离合器23设为同轴,将PTO轴24配置在变速箱体21的后方,从变速箱体21的后部壁向后方突出的轴后端的带轮31通过带绕挂在与侧部接近的植保泵10的带轮12上的传动来驱动该泵10。植保泵10呈遍及上述一对行驶框架2L、2R之间的大小,躯体部10a由竖立设置在左侧行驶框架2L上的托架32、32固定。
在经由主离合器23接受发动机动力的变速输入轴22与PTO轴24之间设置PTO离合器机构48,由此,即使上述主离合器23接通,植保泵10也能够通过PTO杆49的操作而与该PTO离合器机构48的接通、断开连动,操作员能够任意地选择设定泵驱动状态、非驱动状态。
PTO离合器机构48做成使与变速输入轴22同轴设置的PTO轴24的前端的轮毂状部分24a的前端内周所形成的内齿离合器24b、和支撑在变速输入轴22的后部所形成的花键部上的离合器体48a伴随移动装置48b的前后移动而配合或脱离的结构,但由于原来是在该轮毂状部分24a轴支承变速输入轴22的后端部的结构,因此变速箱体21上不需要特别的支撑结构,能够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设置变速输入轴22以及与该变速输入轴22平行的第一副轴25,通过设置在该第一副轴25与上述输入变速轴22之间的变速齿轮组的选择,构成第一变速装置及第二变速装置,是变速输入轴22的动力经由通过第一变速装置26变速后的变速级之后,经由第二变速装置27的前进高低速或后退档的变速级来驱动前轮3及后轮4的结构,虽然构成第一、二变速装置,但其变速输出不影响变速输出轴22及PTO轴24的旋转。
如图6、8所示,设置覆盖上述主离合器23的外壳的23a的离合器壳体34。该离合器壳体34形成为俯视时呈U状,基部34a、34a装卸自如地安装在上述变速箱体21的前壁,且在形成于前侧的壁部形成轴承部34b。做成上面及下面呈现主离合器23主体、但上面由图外薄板部件覆盖的结构。而且是在上述轴承部34b支撑与上述发动机E的曲柄轴连动的输出轴20的结构。若这样构成,则输出轴20的支撑结构与变速箱体21成为一体,在组装主离合器23时实现其精度的提高。
上述变速箱体21向行驶车体2的安装如图7等所示,在遍及前后的左右一对行驶框架2L、2R一体化地设置基座部件2B、2B,是在该基座部件2B、2B上从侧方紧固变速箱体21的结构。
伴随上述植保泵10的大小规格的变更,泵搭载空间变化为大或小,若构成为使该变速箱体21的安装位置能够相对于行驶框架2L、2R在前后方向上变更,则能够确保上述搭载空间。
其次,使用图9~图13A、图13B对前轮传动机构及操纵机构进行说明。
在此,图9是前车轴壳体的局部剖面的概略俯视图,图10是表示图9的A-A剖面的概略图。
在行驶车体2的前侧下方,配置有收纳用于将驱动力向左右一对前轮3、3传递的前车轴50等的前车轴壳体51。
在上述前车轴壳体51的中央后部形成圆筒状轴套部51A,该圆筒状轴套部51A轴支承经由前传动轴44f而与上述行驶传动轴44连动的前轮输入轴52,该前轮输入轴52的锥齿轮52a与配设在车轴壳体51中央部的前轮差动机构53。从前轮差动机构53向左右延伸的前车轴50由锥齿轮56、57与连接于车轴壳体51的左右端部的转向轴壳54的转向轴55连结。此外,在此,锥齿轮56设置在前车轴50端部,锥齿轮57为该锥齿轮56的从动锥齿轮,轴支承在转向轴55的上部。
在此,对上述前车轴壳体51进行详细说明。
图11是图9的前车轴壳体51部的分解俯视图,前车轴壳体51为左右分割的形态,其中,在左侧分割半部51L上一体地形成上述前后圆筒状轴套部51A、51B,并且,在内部轴承支撑直接支撑在圆筒状轴套部51A的前轮输入轴52、与该前轮输入轴52的小齿轮啮合的大径锥齿轮100,形成为能够收放上述前轮差动机构53,并且能够收放上述前车轴50中、左侧前车轴50L的大致全体及右侧前车轴50R的一部分。形成为在一方右侧分割半部51R能够收放右侧前车轴50R的中间部以后部分和差速锁机构101。
在左侧分割半部51L的上述大径锥齿轮100的轴承102部,与右侧分割半部51R进行凸缘接合并用螺栓103自由装卸,接合时的行进方向轴线X成为前车轴壳体51整体的左右中心线。因此,前车轴壳体51能够左右平衡良好地绕该轴线X摆动。而且,车轴壳体51的分割面作为大径锥齿轮100的轴承102部,因此能够确保分割面的强度。
在上述前车轴壳体51的左侧分割半部51L,在中间部上面一体地形成与框架的接合固定用台座51aL,在右侧分割半部51R形成同样的接合固定用台座51aR。这些固定用台座51aL、51aR由于是前车轴壳体51与后述的后车轴壳体88通用规格的情况的构件,因此是能够将后车轴壳体88安装在行驶车体2的行驶框架2L、2R上所设的安装框104的结构。在为一方前车轴壳体51的情况下,不需要作为固定台座的功能,但兼有利用绕前后轴心X的摆动动作的作为摆动限制器的功能。即、固定用台座51aL或51aR是能够向上方摆动到与行驶框架2L或2R碰触的结构(图12B),这些固定用台座51aL、51aR起到作为限制器的功能,因此不需要特别的限制器结构。
另外,左、右侧分割半部51L、51R的各自的端部侧,一体地形成装卸自如地接合转向轴壳54的后述筒状上部54a的凸缘51Lb、51Rb。
在上述前车轴壳体51的右侧分割半部51R具备上述差速锁(デフロック)机构101的操作连动部105。在与轴套部105a嵌合并旋转的旋转体105b上设置以偏心的方式配置的工作销105c,伴随旋转体105c的旋转工作,该工作销105c左右运动,该左右运动传递到差速锁机构101的滑动爪部,能够切换成差速锁状态或非差速锁状态。此外,由于以左侧分割半部51L的开放部侧构成差速锁机构101,因此容易组装。此外,旋转体105b通过外部操作并经由工作臂105d而能够被转动操作且被锁定。该工作臂105总是被弹簧向差速锁解除的方向加力。
如上所述,通过将前车轴壳体51形成为左、右侧分割半部51L、51R,特别是,形成于左侧分割半部51L的前后筒状轴套部51A、51B的结构在摆动轴心制作,因此,虽然要求高精度的同轴度加工,但是由于一体地形成为前后共分割左半部51L之后被分割,操作性也容易,因此,不仅容易进行机械加工而且容易确保上述精度。
由于在分割左半部51L配置输入轴52、大径锥齿轮100、差动机构53、左右车轴50L、50R,因此能够在连结接合右侧分割半部51R以前的状态进行输入输出轴的旋转动作的确认。
如图13A、图13B所示,转向轴壳54包括:车轴壳体51的向终端端侧的外嵌合部;经由该车轴壳体51的凸缘来连结并向上方突出的筒状上部54a;随着达到下部直径逐渐减小地形成的圆锥状部54b;以及绕转向轴55转动自如地支撑具备轴承58的末端壳59的筒状下部54c,具备上述转向轴55以及从前车轴50的端部向转向轴55的锥齿轮56、57。另外,末端壳59轴支承前轮轴66,该前轮轴66支撑右前轮3,具备转向轴55的下端的锥齿轮60以及与该锥齿轮60啮合的从动锥齿轮61。此外,末端壳59由从外侧嵌合转向轴壳54的下部嵌合部59a、与该嵌合部59a的外侧面连结并包围上述从动锥齿轮61的侧面部59b构成。
转向轴壳54的转向轴55设置成下端侧相对于铅直线朝向车体外方的倾斜状态,末端壳59、内置的锥齿轮等传动机构以及前轮3设置成绕该倾斜的转向轴55自由转动。
在上述转向轴壳54的筒状上部54a的顶部形成轴套部54d,利用连结部件63沿转向轴壳54以悬挂状装卸自如地连结相对于该轴套部54d经由套筒而转动自如地嵌合的转动部件62和上述末端壳59。在该连结部件63的上下方向中途部形成环状部63a,该环状部63a嵌合在上述转向轴壳54的圆锥状部54b外部。即、是在圆锥状部54b的外侧经由套筒转动自如地嵌合凸缘状的环状部63a的结构。在该环状部63a的上面安装与后述操纵缸机构连动而对末端壳59进行转动操纵的转向节臂64。
对于上述连结部件63的环状部63a,其上下位置在为了支撑安装在转向轴55上部的从动锥齿轮57所需的厚度大的部位的正下方,与转向轴壳54中强度比较高的部分嵌合。因此,虽然集中受到经由转向节臂64传递的来自操纵缸机构的操纵力,但由于连结部件63形成环状部件63a并嵌合在转向轴壳54外部,因此传递到转向节臂64的操纵载荷由转向轴壳54分担接受,由此防止连结部件63的变形或歪斜。而且通过将环状部件63a的位置配置在支撑转向轴壳54的转向轴55及锥齿轮57的轴承部所需的形成为壁厚的部分的近傍,从而呈现用于承受上述操纵载荷的加强结构,因此能够将不直接承受操纵载荷的圆锥状部54b形成得尽可能薄。
另外,环状部63a的前侧侧面63af具有以行驶车体2的行进方向F为基准朝向左前轮3L侧倾斜规定角度β的倾斜面形状。另外,固定在该环状部63a的上面的转向节臂64与环状部63a的前侧侧面63af同样,以行进方向F为基准朝向左前轮3L倾斜规定角度γ而固定(图14A)。
在需要使最低地面高度尽可能高的农用作业车辆中,为了不损伤农作物,需要做成尽可能不成为障碍的构造,利用上述的倾斜结构,农作物在行驶车体2的下部顺畅地经过,不易损伤农作物。
另一方面,现有的转向节臂从末端壳偏置地安装,由于是设置在转向轴壳的上部的转动自如的转动部件、或安装在连结部件上的构件的某个,因此若最低地面高度H高,则会对用于使末端壳转动的各部的结构体施加大的弯曲应力而存在容易破损的问题。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结构,转向轴壳54的上部侧是配置转向节臂64的高度,在该高度的附近设置环状部63a能够不对用于使用末端壳59转动的连结部件63施加不需要的弯曲应力。另外,通过将转向轴壳54做成从筒状上部54a朝向下方使其直径变小的大致圆锥状,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廉价地构成环状部63a及下部筒部54c。另外,通过将连结部件63和环状部63a做成一体结构,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廉价地构成该结构体。
其次,对使左右前轮及后轮连动而进行操纵的操纵缸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上述行驶车体2的前下方,且在前车轴壳体51的前方,配设操纵左右一对前轮3L、3R的操纵缸机构70。分别通过拉杆72L、72R将该操纵缸机构70的活塞杆71连结在上述转向节臂64L、64R上。若向操纵缸机构70的一方供给压力油,则活塞杆71向左侧伸出,经由拉杆72L使转向节臂64L向左转动,左侧前轮3L向左旋转(图9中实线箭头)。此时,随着活塞杆71的移动,右侧的拉杆72R被拉动,进而拉动转向节臂64R,右侧前轮3R也向左旋转(虚线箭头)。此外,拉杆72L、72R分别利用球节73L、73R连结在活塞杆71的左右端部。转向节臂64L、64R利用左右一对球节74L、74R转动自如地与左右一对拉杆72L、72R连结。
图14B表示上述转向节臂64的向环状部63a安装的安装结构。在转向节臂64的基部一体地形成纵向的安装部64a,或者通过焊接等方法附加,由纵向的螺栓67、横向的螺栓68固定在转向节臂64的基部。通过这样构成,无需松开螺栓便能够牢固地将转向节臂64安装在连结部件63上。
在图10中,操纵缸机构70的缸体部70a是折弯成通道状的金属板部件设有在其凹部收纳缸体部70a的圆筒状主体的外周面的大约一半而固定的缸壳体75。
另外,在上述缸壳体75的大致中央,在图示例中通过焊接构造一体地设有朝向后方、即前车轴壳体51侧延伸的第一圆筒状嵌合部76。第一圆筒状嵌合部76的内部形成为筒状内部空间。在一方上述前车轴壳体51的中央,在相对于支撑上述前轮输入轴52的后侧的圆筒状轴套部51A为前侧的对称位置,一体地形成有嵌合设置在上述缸壳体75上的第一圆筒状嵌合部76的第二圆筒状嵌合部51B。并且,上述第一圆筒状嵌合部76插入到第二圆筒状嵌合部51B之后,其连结部分由作为防止脱落及防止旋转用的紧固部件的固定销77贯通而被固定。
如上所述,在前车轴壳体51的中央部,在其前侧设置第二圆筒状嵌合部51B,在后方设置圆筒状轴套部51A,以轴心X为中心能够转动地支撑的前后一对支撑金属件(枢轴金属件)78A、78B分别利用螺栓螺母牢固地安装。此外,这些支撑金属件78A、78B的分别从前车轴壳体51离开的一侧的端面为小径部,通过使由该小径部形成的限制端面78a、78b与上述圆筒状轴套部51A及圆筒状嵌合轴套部51B的后端面及前端面对置,能够限制该前车轴壳体51的前后方向的偏移。
在此,就上述支撑金属件78A、78B的形状而言,通过将分别形成于前车轴壳体51的前后侧的圆筒状轴套部51A、第二圆筒状嵌合部51B的外形形状构成为相同,能够在前后通用地结构这些支撑金属件78A、78B,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另外,为了控制操纵缸机构70的活塞杆71的移动量,对作为隔着活塞配置在左右的空间的左室或右室给排工作油的液压软管79L、79R经由前侧的支撑金属件78B的左右侧而与操纵缸机构70的缸体部70a连接。
此外,如体现操纵缸机构70的安装状态的图15所示,液压缸机构70构成为其下端缘在前车轴壳体51的前侧为达到前车轴壳体51以下。即、在从正面观察时,构成为,在前车轴壳体51的上下中央位置形成前侧圆筒状轴套部51B,相对于前车轴壳体51的上下长度构成得较短的操纵缸机构70的下缘总是处于比前车轴壳体51的下缘靠上侧。因此,操纵缸机构70不会妨碍地面高度的提高。另外,就该配置状态而言,即使前车轴壳体51绕轴心X摆动,两者的关系也不会改变,与该摆动的有无及大小无关地使前轮切角为一定,能够提高操纵性能。
此外,如图15所示,通过经过转向轴55轴心的直线B与包含前轮3的接地点的旋转面W所成的角度θ,做成从正面观察时为V字的结构。并且,设置为转向轴55轴心的延长线在大致接地部近傍相交的关系。这样,来自地面的操纵阻力变小,不需要大型大容量的操纵缸。此外,做成如下结构,即、确保最低地面高度H的同时,在车轴壳体51的外周面及转向轴壳54的外周面没有比较大的凸条,不会给农作物带来损伤。
此外,本发明的车轴壳体的一个例与本实施方式的车轴壳体51对应,本发明的操纵缸保持部的一个例子与本实施方式的缸壳体75对应。另外,本发明的第一筒体的一个例子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圆筒状嵌合部76对应,本发明的第二筒体的一个例子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圆筒状嵌合部51B对应。另外,本发明的前后一对支撑体的一个例子与本实施方式的前后一对支撑金属件(枢轴金属件)78A、78B对应。
另外,以左右一对前轮3L、3R为中心说明的上述结构,对于左右一对后轮4L、4R基本上同样地适用。
由此,车轴壳体51整体以支撑金属件78A、78B为中心在左右摆动时,操纵缸机构70也能够容易以相同的轴心X为中心摆动,能够不从车轴壳体51分离地构成承受车重的支撑金属件78A、78B,另外,由于是用于承受操纵缸机构70的长度,因此无需另外设置牢固的保持具。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连结车轴壳体51与操纵缸机构70,而且强度上也能够强有力地连结。
其次,适用图13A、图13B、图16及图17对左右一对转向节臂64L、64R与左右一对拉杆72L、72R的连结构造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16是用于说明与左前轮3L侧连结的拉杆72L和球节74L的固定状态的概略后视图。
如图13A所示,转向轴55的中心轴线B相对于铅直线D向内侧倾斜角度α,对此,操纵缸机构70及拉杆72L、72R大致水平地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做成使拉杆72L、72R与转向节臂64L、64R的连结所使用的球节74L、74R如图16所示,倾斜角度α而固定在拉杆72L、72R的前端部的结构。该倾斜角度α与图13A所示转向轴55的中心轴线B与铅直线D所成的角度一致。通过该结构,操纵缸机构70的动作经由拉杆72L、72R、球节74L、74R、转向节臂72L、72R等顺利地传递到左右前轮3L、3R。
另外,在现有的结构中,针对笔直地固定在拉杆上而水平地配置的球节,为了连结原本与倾斜的转动轴(参照图13A的转向轴55)垂直配置的转向节臂,需要使转向节臂本身的形状的一部分符合与球节的连结面而做成斜形状。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左右的转向节臂各自形状不同。
但是,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使球节74L、74R本身如图13A所示倾斜角度α,因此转向节臂64L、64R的左右能够为相同形状,能够削减部件制成时的模具数量、以及部件的种类。
此外,在使用图13A、图13B、图16所说明的上述结构中,以左前轮3L侧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由于右前轮3R侧也是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以左右一对前轮3L、3R为中心进行说明的上述结构,对于左右一对后轮4L、4R基本上也同样地适用。如图20所示,在内置后车轴92的后车轴壳体88的左右安装转向轴壳86,在其内部以倾斜姿势轴支撑转向轴87。在转向轴壳86的下部,绕转向轴87转动自如地支撑末端壳93。在转向轴壳86的顶部,设置能够绕转向轴87轴心转动的转动部件80,用连结部件89连结该转动部件80与上述末端壳93。在连结部件89上,如前轮3的连结部件63那样,以与前轮3侧的连结部件63及环状部63a相同的结构构成在中途嵌合转向轴壳86的环状部89a。
来自后车轴92的驱动力与利用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相辅地经由转向轴87、末端壳93内的后轮轴94而到达后轮4。并且,构成后车轴92与转向轴87之间的锥齿轮95、96组,转向轴87与后轮轴94之间的锥齿轮97、98组。
其次,基于图18、图19对利用了前轮3和后轮4的操纵的连动结构进行说明。
延长盖状的上述转动部件62形成操纵连动前后轮的后述前后拉杆的连动臂65。此时,在前轮3L、3R,连动臂65L、65R均如图17所示,向行驶车体2的内侧延长而形成。一方后轮4L、4R的盖状的转动部件80L、80R的各自延长的连动臂81L、81R向行驶车体2的外侧延长而形成。
并且,由前后拉杆82L连结上述左前轮3L的连动臂65L与左后轮4L的连动臂81L,由前后拉杆82R连结右前轮3R的连动臂65R与右后轮4R的连动臂81R。由于这样构成,因此当左右前轮3L、3R向左转向时,左右后轮4L、4R经由前后拉杆82L、82R向右转向,能够成为四轮操纵的状态的向左小转弯(图18中实线箭头)。反之,当左右前轮3L、3R向右向转向时,左右后轮4L、4R随之向左转向,能够向右小转弯(该图中虚线箭头)。
前后拉杆82L、82R是从前车轴壳体51朝向后方外方延伸,通过药液箱9的前侧下方到达后车轴壳体88的结构。其中左侧的前后拉杆82L经由行驶车体2左侧的升降踏板(ステップ)85的支撑部向前后延伸。
上述的前后拉杆对连动臂的各连结通过球节进行。即、前轮3L、3R的连动臂65L、65R使球节83L、83R的臂等连结部侧向该臂65L、65R的前端部上侧突出,后轮4L、4R的连动臂81L、81R使球节84L、84R的臂等连结部侧向该臂81L、81R的前端部下侧突出。因此,前后拉杆82L、82R的各前端侧在连动臂65L、65R的上面侧连结,对此,各后端侧在连动臂81L、81R的下面侧连结。如上所述,转向轴壳54的转向轴55的中心轴线B设为如下状态、即相对于铅直线D其下端侧以朝向车体外方的方式倾斜角度α的状态,同样,后轮4的转向轴壳86也构成为内置的转向轴87的中心轴线为倾斜状,因此,前轮3L、3R侧连动臂65L、65R处于低位,后轮4L、4L侧连动臂81L、81R处于高位,通过上述那样的球节的配置,前后拉杆82L、82R成为大致水平姿势(图19),有利于确保最低地面高度的高位置,并且能够容易做成避免与药液箱9及升降踏板85等构成行驶车体2的结构部件的干涉的结构。由此能够将该干涉引起的故障防患于未然。
另外,前轮3侧的上述转动部件62与连动臂65是一体成形结构,作为与后轮4侧的转动部件80和连动臂81的一体成形品相同的形状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即、用于连结前轮侧连结部件63的螺栓插通孔63b需要在转动部件62的与连动臂65对称的位置(图13A)、一方后轮侧连结部件89的螺栓插通孔89b需要在连动臂81的基部(图20),在前轮3侧、后轮4侧,转动部件和连动臂的一体成形品都制成同一形状,根据各自的装配位置,穿设加工螺栓插通孔63b或89b。此外,也可以预先将螺栓插通孔63b及89b都加工出来。该情况下能够减少部件个数管理的工时。
前车轴壳体51相对于行驶车体2绕行进方向轴心X进行摆动,但一方后车轴壳体88与行驶车体2一体地装着。然而利用球节83L、83R、84L、84R的连接吸收左右的误差。
如上所述,在前车轴壳体51的左侧分割半部51L,且在中间部上面一体地形成与框架接合的接合固定用台座51aL,在右侧分割半部51R上形成同样的接合固定用台座51aR,这些固定用台座51aL、51aR是使前车轴壳体51为与后车轴壳体88通用规格的情况下的构件,是能够将后车轴壳体88装配在行驶车体2的行驶框架2L、2R上所设的安装框104上的结构。也就是,前车轴壳体51与后车轴壳体88为通用规格,内部构造部件也通用,在装配在行驶车体2的前侧并驱动前轮3的情况下,由支撑金属件78A、78B摆动自如地支撑左右中央的圆筒状轴套部51A、51B而构成前车轴壳体51,在装配在行驶车体2的后侧并驱动后轮4的情况下,以与前车轴壳体51向前后反转的状态,将固定用台座88aL、88aR接合在行驶车体2的安装框104L、104R上并用螺栓紧固而做成后车轴壳体88。在此,固定用台座88La、88Ra作为后车轴壳体88用而赋予符号,但与上述固定用台座51aL、51aR的结构通用。
如上所述,由于使各个通用的车轴壳体在前用或后用上改变装配形态而构成,因此能够实现部件的通用化,对成本降低及组装工时降低有效。
除此以外,与后车轴壳体88的左右连结的转向轴壳86L、86R的结构是和与上述前车轴壳体51连结的转向轴壳54L、54R同样的结构。
在转向盘处于直进的状态时,前轮3侧的上述连动臂65及后轮4侧的上述连动臂81形成为,在俯视时大致位于各个前车轴壳体51及后车轴壳体88的投影面内。在车体的检修整备等时,用起重机吊起车体,将带或绳类的吊起带90卷绕在前车轴壳体51或后车轴壳体88上。这种情况下,由于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若转向盘置于直进而卷绕吊起带90,则成为用该吊起带90将连动臂65及81保持为直进状态的形态,随着起重机吊起,车轮3、4成为自由状态,即使因自重而绕转向轴转动也会将其阻止,前轮3及后轮4能够维持大致直进状态,不会导致意料以外的前、后轮3、4旋转引起的偏载荷状态,能够进行检修作业。此外,符号91是限制前车轴壳体的自重引起的摆动的楔体,通常拆下,但在进行维修保养的情况下,将该楔体91打入间隙,限制前车轴壳体51的摆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一筒体的一个例使用了第一圆筒状嵌合部76、另外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二筒体的一个例子使用了第二圆筒状嵌合部51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用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其截面为多边形的筒体,总之,双方的筒体只要是能够相互嵌合的结构则可以是任意形状。
Claims (3)
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左右一对前轮(3L、3R)和左右一对后轮(4L、4R)的行驶车体(2);
收纳用于向上述前轮(3L、3R)传递驱动力的车轴(50)的车轴壳体(51);
在左右两侧安装拉杆(72),并且,配置在上述车轴壳体(51)的左右中央部的前方,操纵上述左右一对前轮(3L、3R),使上述左右一对前轮(3L、3R)向左右方向移动的操纵缸(70);以及
配置在上述车轴壳体(51)的前方,保持上述操纵缸(70)的左右中央部的操纵缸保持部(75),
设置有第一筒体(76),该第一筒体(76)安装在上述操纵缸保持部(75)的背面,并且,朝向后方延伸,
在上述车轴壳体(51)设置朝向前方延伸的第二筒体(51B),
将上述第一筒体(76)嵌合在上述第二筒体(51B)的内部,并将操纵缸(70)支撑在车轴壳体(51)上,
在上述车轴壳体(51)的左右中央部设置与上述第二筒体(51B)对称的向后方侧突出的圆筒状轴套部(51A),
在上述行驶车体(2)的下面具备以能够绕前后轴心转动的方式支撑上述第二筒体(51B)和上述圆筒状轴套部(51A)的前支撑体(78B)和后支撑体(78A),
将上述前支撑体(78B)的限制端面(78b)设置在与上述第二筒体(51B)的前端面对置的位置,
将上述后支撑体(78A)的限制端面(78a)设置在与上述圆筒状轴套部(51A)的后端面对置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车轴壳体(51)形成为左侧分割半部(51L)和右侧分割半部(51R),
将上述第二筒体(51B)与上述圆筒状轴套部(51A)与上述左侧分割半部(51L)一体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左侧分割半部(51L)上配置前轮输入轴(52)、与该前轮输入轴(52)啮合的锥齿轮(100)、差动机构(53)、左车轴(50L)和右车轴(50R)的一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50756 | 2012-07-04 | ||
JP2012150756A JP5751217B2 (ja) | 2012-07-04 | 2012-07-04 | 農用作業車両 |
JP2012170106A JP5912974B2 (ja) | 2012-07-31 | 2012-07-31 | 作業車両 |
JP2012-170106 | 2012-07-31 | ||
JP2012178615A JP5928239B2 (ja) | 2012-08-10 | 2012-08-10 | 薬液散布車両 |
JP2012-178615 | 2012-08-10 | ||
JP2012190149A JP6111561B2 (ja) | 2012-08-30 | 2012-08-30 | 作業車両 |
JP2012-190149 | 2012-08-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23075A CN103523075A (zh) | 2014-01-22 |
CN103523075B true CN103523075B (zh) | 2016-02-24 |
Family
ID=4992553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96213.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28590U (zh) | 2012-07-04 | 2013-07-04 | 作业车辆 |
CN20132039623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85276U (zh) | 2012-07-04 | 2013-07-04 | 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 |
CN201310278260.0A Active CN103523075B (zh) | 2012-07-04 | 2013-07-04 | 作业车辆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396213.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28590U (zh) | 2012-07-04 | 2013-07-04 | 作业车辆 |
CN20132039623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85276U (zh) | 2012-07-04 | 2013-07-04 | 作业车辆的传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3) | CN203528590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63199A (zh) * | 2014-08-14 | 2014-11-26 | 青州迈特车桥制造有限公司 | 植保机械液压转向四驱车桥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209714U (zh) * | 1987-06-28 | 1988-08-17 | 尹刚勇 | 可调式顶定位支架 |
US5012885A (en) * | 1989-03-10 | 1991-05-07 | Dlma Transportation Inc. | Rear wheel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system |
CN1122761A (zh) * | 1994-09-29 | 1996-05-22 | 基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 | 系杆可伸缩的伸缩式车轴组件 |
US5820147A (en) * | 1997-03-31 | 1998-10-1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Steerable solid axle suspension for a vehicle |
US6202781B1 (en) * | 1997-11-28 | 2001-03-20 |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 Power steering device for vehicles |
CN1572623A (zh) * | 2003-06-02 | 2005-02-02 | 株式会社神崎高级工机制作所 | 液压式转向机构及驱动转向轮支撑机构 |
CN2794970Y (zh) * | 2005-04-30 | 2006-07-12 | 山东福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拖拉机前驱动桥 |
CN101161531A (zh) * | 2007-11-29 | 2008-04-16 |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 车辆全液压转向驱动桥 |
CN201099280Y (zh) * | 2007-07-16 | 2008-08-13 | 张广宇 | 一种紧凑型拖拉机前驱动总成 |
CN201390103Y (zh) * | 2009-04-03 | 2010-01-27 | 北京长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 | 集成式驱动转向车桥 |
CN102427988A (zh) * | 2009-05-19 | 2012-04-25 | 塞夫霍兰德有限公司 | 车辆后转向轴的稳定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77214A (ja) * | 1994-04-05 | 1995-10-24 | Kubota Corp | 操向装置 |
JP2004243912A (ja) * | 2003-02-14 | 2004-09-02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三輪式産業車両における操舵用車軸の揺動機構 |
-
2013
- 2013-07-04 CN CN201320396213.1U patent/CN20352859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7-04 CN CN201320396231.XU patent/CN20358527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7-04 CN CN201310278260.0A patent/CN1035230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7209714U (zh) * | 1987-06-28 | 1988-08-17 | 尹刚勇 | 可调式顶定位支架 |
US5012885A (en) * | 1989-03-10 | 1991-05-07 | Dlma Transportation Inc. | Rear wheel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system |
CN1122761A (zh) * | 1994-09-29 | 1996-05-22 | 基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 | 系杆可伸缩的伸缩式车轴组件 |
US5820147A (en) * | 1997-03-31 | 1998-10-1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Steerable solid axle suspension for a vehicle |
US6202781B1 (en) * | 1997-11-28 | 2001-03-20 |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 Power steering device for vehicles |
CN1572623A (zh) * | 2003-06-02 | 2005-02-02 | 株式会社神崎高级工机制作所 | 液压式转向机构及驱动转向轮支撑机构 |
CN2794970Y (zh) * | 2005-04-30 | 2006-07-12 | 山东福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拖拉机前驱动桥 |
CN201099280Y (zh) * | 2007-07-16 | 2008-08-13 | 张广宇 | 一种紧凑型拖拉机前驱动总成 |
CN101161531A (zh) * | 2007-11-29 | 2008-04-16 |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 车辆全液压转向驱动桥 |
CN201390103Y (zh) * | 2009-04-03 | 2010-01-27 | 北京长征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 | 集成式驱动转向车桥 |
CN102427988A (zh) * | 2009-05-19 | 2012-04-25 | 塞夫霍兰德有限公司 | 车辆后转向轴的稳定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85276U (zh) | 2014-05-07 |
CN203528590U (zh) | 2014-04-09 |
CN103523075A (zh) | 2014-0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059078U (zh) | 作业车 | |
EP0429382B1 (fr) | Faucheuse comportant un groupe d'organes de travail s'étendant au travail transversalement à la direction d'avance | |
JP4782317B2 (ja) | トラクタ | |
JP6754630B2 (ja) | 車軸装置 | |
US10737721B2 (en) | Steerable drive axle for a tracked work vehicle | |
JP6052225B2 (ja) | 自走型防除機 | |
CN103523075B (zh) | 作业车辆 | |
JP2019059471A (ja) | 作業車 | |
CN203410242U (zh) | 作业车辆 | |
KR101029371B1 (ko) | 트랙터 | |
JP2918309B2 (ja) | 農用作業車 | |
JPS6344242Y2 (zh) | ||
CN111942258A (zh) | 一种通过性良好的农业机械运输车 | |
JPH02120132A (ja) | 多目的作業車輌 | |
JPH0349608A (ja) | 乗用田植機における動力伝達構造 | |
KR101195206B1 (ko) | 트랙터 | |
CN104853976B (zh) | 工作车辆 | |
JP4672886B2 (ja) | トラクタ | |
JP5884765B2 (ja) | 作業車両 | |
JP4456252B2 (ja) | トラクタ | |
JP3980790B2 (ja) | 田植機 | |
JP2017001475A (ja) | 作業車 | |
JP2021185751A (ja) | 乗用作業機 | |
JPS6133524B2 (zh) | ||
KR20220040326A (ko) | 승용관리기의 조향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