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92128A - 活动扳手 - Google Patents

活动扳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92128A
CN103492128A CN201280017172.9A CN201280017172A CN103492128A CN 103492128 A CN103492128 A CN 103492128A CN 201280017172 A CN201280017172 A CN 201280017172A CN 103492128 A CN103492128 A CN 103492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chimeric
jut
plate spring
movable j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71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92128B (zh
Inventor
大野泰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248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44271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979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5435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3492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2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92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921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3/00Spanners; Wrenches
    • B25B13/10Spanners; Wrenches with adjustable jaws
    • B25B13/12Spanners; Wrenches with adjustable jaws the jaws being slidable
    • B25B13/2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the ja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3/00Spanners; Wrenches
    • B25B13/10Spanners; Wrenches with adjustable jaws
    • B25B13/12Spanners; Wrenches with adjustable jaws the jaws being slidable
    • B25B13/14Spanners; Wrenches with adjustable jaws the jaws being slidable by rack and pinion, worm or g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活动扳手,即使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板簧部(7)的突起部(72)与各嵌合凹部(8)嵌合,从而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偏移防止功能。在该情况下,在扳手本体(3)上并设由多个嵌合凹部(8)形成的多个行(9a~9c),各行(9a~9c)中的嵌合凹部(8)的节距分别以不同的规格为基准来设定。因此,通过根据螺母等被夹持物的规格而选择所利用的嵌合凹部的行(9a~9c),相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

Description

活动扳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动扳手,特别地涉及谋求构造的简化而且即使在可动颌因滑动面的变形或磨耗而产生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的活动扳手,以及即使相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的活动扳手。
背景技术
活动扳手能够根据被夹持物(螺栓或螺母)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来调整固定颌与可动颌之间的间隔,所以作为便利性高的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另一方面,调整固定颌与可动颌之间的间隔(以下称为“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间隔调整机构由蜗轮蜗杆装置构成,因此在紧固或松开作业中,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容易变动。因此,螺栓或螺母的六边形状的角部容易损坏。此外,即使对于相同对置面宽度尺寸的螺栓或螺母,也容易不能夹持,从而频繁产生再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必要。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4中公开了设置在任意位置锁定(固定)蜗轮蜗杆装置的旋转的机构、此外在专利文献5、6中公开了设置抑制蜗轮蜗杆装置的松弛(振动)的机构从而在紧固或松开作业中抑制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变动的技术。
此外,对活动扳手而言,若成为对象的螺栓或螺母产生变化,则根据该螺栓或螺母,作业者需要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该调整作业是烦杂的。关于这点已公知下述技术:如专利文献7、8公开的那样,在工具上设置表示成为对象的螺栓等的直径的指标刻度,通过读取该指标刻度,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调整作业变得容易。另外,这些专利文献7、8的技术时,不能像专利文献1~6的技术那样抑制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变动。
因此,作为能够同时实现抑制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变动和令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调整作业容易这两者的技术,在专利文献9~11中,公开了利用球头柱塞的技术。根据这些技术,例如一边使配设于可动颌的球头柱塞的球头与多个地凹设于扳手本体的滑动面的各切口分别嵌合一边使可动颌移动,从而能够使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调整变得容易,并且能够抑制该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变动(偏移)。
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在可动颌的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设置板簧部的技术,所述板簧部基端侧固定于可动颌的侧面并且顶端侧与扳手本体的侧面对向配置、并且作为能够向相对于扳手本体的侧面接近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的板簧而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775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495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34684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03004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21713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1-047373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实开昭63-179064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0-71177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实公昭60-194469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实开平5-005360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11-093016号公报
专利文献12:美国专利3948120号说明书。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9、10的技术中,在可动颌或扳手本体的滑动面等产生变形或磨耗而可动颌相对于扳手本体产生晃动的情况下,伴随该晃动,球头容易从切口脱落。此外,螺旋弹簧的弹性力向助长晃动(使可动颌从滑动面离开)的方向、即向使蜗杆旋转的方向作用。因此,存在难以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的问题点。
此外,在如专利文献11的技术那样地在蜗杆的端面设置切口、利用与该切口嵌合时的球头柱塞的位移来使计数器动作的构成中,部件数量增加,并且需要将这些各部件配设于扳手本体的内部,从而存在引起构造复杂化的问题点。
根据专利文献12的技术,相对于将板簧部压靠到扳手本体的侧面的方向,能够抑制可动颌相对于扳手本体的晃动,但是存在不能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的问题点。
这里,在上述任一个的活动扳手中,在被夹持物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规格不统一的状况下,都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即对于螺栓或螺母,规定了各种规格(例如,米制螺纹规格、威氏螺纹规格、统一螺纹规格等),而在这些规格中,对置面宽度尺寸没有共通性,混杂有各种对置面宽度尺寸。因此存在下述问题:例如在以米制螺纹规格为基准来设定凹设于扳手本体的侧面的嵌合凹部的节距(间隔)时,不能与威氏螺纹规格中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相对应(即发挥相对于该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动扳手,谋求构造的简化而且即使在可动颌因滑动面的变形或磨耗而产生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以及一种活动扳手,即使相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以及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活动扳手,在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配设于可动颌的板簧部的突起部与多个地凹设于扳手本体的侧面的各嵌合凹部嵌合,从而能够发挥其定位功能。此外,在突起部与嵌合凹部嵌合的状态下,能够形成扳手本体与可动颌经由板簧部连结的状态,因此能够发挥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
在该情况下,在扳手本体中,由多个嵌合凹部形成的列在与可动颌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间隔而并设多个,因此能够分别以不同的规格为基准来设定各列中的嵌合凹部的节距(间隔)。因此,通过根据被夹持物的规格而选择所利用的嵌合凹部的列(即将板簧部的位置设定到突起部能够与所选列的各嵌合凹部嵌合的位置),即使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也能够可靠地对应。此外,具备对板簧部进行定位的定位机构,因此能够将板簧部容易地配设到突起部能够与所选列嵌合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技术方案1,即使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在可动颌中凹设内装板簧部的嵌合槽部,利用该嵌合槽部的内壁面能够将板簧部的移动方向限制为只向一个方向,因此在调整该板簧部的位置(即突起部相对于多个列的位置)时,能够谋求该调整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
在该情况下,嵌合槽部的内壁面向与可动颌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延设,限制板簧部向该可动颌的进退方向的移动,因此在固定颌与可动颌之间夹持被夹持物而进行紧固或松开作业时,在从嵌合槽部的内壁面向板簧部作用的反力内,能够使板簧部沿嵌合槽部移动的方向的分力最小化(大致为0),其结果,在紧固或松开作业中,能够借助来自嵌合槽部的内壁面的反力抑制板簧部的位置偏移。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扳手本体具备没有凹设嵌合凹部地形成为平坦面状的平坦面部,定位机构构成为能够将板簧部定位在突起部配置于平坦面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形成在突起部不与嵌合凹部嵌合的状态下使可动颌进退的形态。即作业者通过调整板簧部的位置能够选择以下两种形态中的任一者:利用突起部与嵌合凹部的嵌合而能够发挥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的形态;和突起部不与嵌合凹部嵌合(即将突起部配置于平坦面部)而不发挥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的形态。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扳手本体具备形成为能够与突起部嵌合并且沿可动颌的进退方向以槽状连续地延设的连续凹槽,定位机构构成为能够将板簧部定位在突起部与连续凹槽嵌合的位置,因此能够形成在维持突起部与连续凹槽的嵌合的状态下使可动颌进退的形态。即在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被调整成何种对置面宽度尺寸的状态下,都能够维持扳手本体与可动颌经由板簧部连结的状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颌相对于扳手本体的晃动。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在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中,多个嵌合凹部沿可动颌的进退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因此活动扳手的通用性以及便利性能够提高。例如,即使在被夹持物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为以其它列中的各嵌合凹部的节距(间隔)不能对应的规格的情况下,通过选择多个嵌合凹部等间隔地配置的本列,能够提高该本列的各嵌合凹部内的某个对应的可能性,能够提高其通用性。此外,通过多个嵌合凹部等间隔地配置,能够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活用为规尺,因此能够提高其便利性。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扳手本体具备在该扳手本体的侧面以槽状凹设、并在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中将多个嵌合凹部之间连接的引导槽,因此在使可动颌进退时,即使在突起部不与嵌合凹部嵌合的位置,也能够维持突起部与引导槽嵌合的状态。即即使在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调整为突起部与嵌合凹部不嵌合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状态下,也能够维持扳手本体与可动颌经由板簧部连结的状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颌相对于扳手本体的晃动。
此外,引导槽与突起部嵌合时的嵌合量比突起部与嵌合凹部嵌合时的嵌合量要小,因此在使可动颌进退时,突起部经由引导槽移动,从而利用该引导槽的引导效果,能够使突起部向各嵌合凹部可靠地嵌合。再者,在使可动颌进退时,能够使作业者意识到通过了引导槽的突起部已到达嵌合凹部的情况,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在可动颌以及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以及成为该一个侧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的两个侧面中,分别配设有板簧部以及突起部和多个列和定位机构,因此在扳手本体的两个侧面中,不但能够得到由突起部与嵌合凹部的嵌合带来的效果,还能够通过一对板簧部从两侧夹入扳手本体,能够令板簧部的弹性力向矫正晃动的方向有效地施加。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一个侧面中的突起部与多个列内的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位置关系,与另一个侧面中的突起部与多个列内的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位置关系为相同的关系,因此在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在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的两个侧面中,能够形成使突起部与嵌合凹部嵌合的状态。
因此,能够可靠地发挥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此外,在使可动颌进退时,在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这两个侧面中,突起部向嵌合凹部的嵌合及其解除能够同时地进行,作业者对其状态(嵌合状态或非嵌合状态)的把握能够可靠化,因此能够使定位作业的作业性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一个侧面中的突起部与多个列内的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位置关系与另一个侧面中的突起部与多个列内的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位置关系为不同的关系,因此在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在一个侧面与另一个侧面中,能够使突起部与嵌合凹部的嵌合状态不同。即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面积的扳手本体的侧面而确保可选择的嵌合位置的数量(即能够发挥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种类)。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7-9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在一个侧面或另一个侧面中,多个列的各列为,多个嵌合凹部沿可动颌的进退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并且该间隔在每个列中不同,因此能够提高活动扳手的通用性以及便利性。例如,即使在被夹持物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为以其它列中的各嵌合凹部的节距(间隔)不能对应的规格的情况下,通过选择多个嵌合凹部等间隔地配置的各列内的某一列,能够提高该列的各嵌合凹部内的某一个对应的可能性,能够提高其通用性。此外,多个嵌合凹部等间隔地配置,从而能够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活用为规尺,因此能够提高其便利性。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扳手本体在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的各自上具备没有凹设嵌合凹部地形成为平坦面状的平坦面部,定位机构构成为在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中能够将板簧部定位在突起部配置于平坦面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形成在突起部不与嵌合凹部嵌合的状态下使可动颌进退的形态。即作业者通过调整板簧部的位置能够选择以下两种形态中的任一者:利用突起部与嵌合凹部的嵌合而能够发挥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的形态;和突起部不与嵌合凹部嵌合(即将突起部配置于平坦面部)而不发挥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的形态。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扳手本体在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的各自中具备形成为能够与突起部嵌合并且沿可动颌的进退方向以槽状连续地延设的连续凹槽,定位机构构成为在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中能够将板簧部定位在突起部与连续凹槽嵌合的位置,因此在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这两个侧面中,能够形成在维持突起部向连续凹槽的嵌合的状态下使可动颌进退的形态。即在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被调整成何种对置面宽度尺寸的状态下,都能够维持扳手本体与可动颌经由板簧部连结的状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颌相对于扳手本体的晃动。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7-12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一个侧面中的突起部与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嵌合量,与另一个侧面中的突起部与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嵌合量不同,因此在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能够使一个侧面中因突起部与嵌合凹部嵌合而产生的操作感与另一个侧面中因突起部与嵌合凹部嵌合而产生的操作感不同。因此,使向作业者传递的操作感不同,能够通过操作感的不同而使作业者识别:利用一个侧面中的一列与突起部的嵌合而调整的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定位位置、和利用另一个侧面中的一列与突起部的嵌合而调整的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定位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在可动颌以及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中分别配设有板簧部以及突起部和多个列和定位机构,因此即使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
在该情况下,在成为可动颌的一个侧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中,也配设有板簧部,因此能够利用这些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的两个侧面的板簧部从两侧夹持扳手本体,能够令板簧部的弹性力向矫正晃动的方向有效地施加。
再者,固设板簧部,扳手本体的另一个侧面未凹设嵌合凹部且至少与板簧部的移动轨迹对向的区域以平坦面状形成,因此无需使板簧部可移动,并且无需凹设嵌合凹部。因此,相应地能够削减加工成本而谋求削减制品成本。
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在可动颌以及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中分别配设有板簧部以及突起部和多个列和定位机构,因此即使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偏移防止功能。
在该情况下,在成为可动颌的一个侧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中,固设有板簧部以及突起部,并且扳手本体在另一个侧面中具备形成为能够与突起部嵌合并且沿可动颌的进退方向以槽状连续地延设的连续凹槽,因此与一个侧面中的突起部与嵌合凹部的状态(嵌合状态以及非嵌合状态)无关,能够形成在另一个侧面中维持突起部向连续凹槽的嵌合的状态下使可动颌进退的形态。即在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被调整成何种对置面宽度尺寸的状态下,都能够维持扳手本体与可动颌至少在另一个侧面中经由板簧部连结的状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颌相对于扳手本体的晃动。
根据技术方案16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4或15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扳手本体包括引导槽,所述引导槽以槽状凹设于该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并在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中,将多个嵌合凹部之间连接,并且与突起部嵌合时的嵌合量比突起部与嵌合凹部嵌合时的嵌合量小,因此,在使可动颌进退时,突起部经由引导槽移动,从而能够利用该引导槽的引导效果而使突起部向各嵌合凹部可靠地嵌合。
此外,在使可动颌进退时,即使在突起部不与嵌合凹部嵌合的位置,也能够维持突起部与引导槽嵌合的状态。即即使在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调整为突起部与嵌合凹部不嵌合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状态下,也能够维持扳手本体与可动颌经由板簧部连结的状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颌相对于扳手本体的晃动。
根据技术方案17所述的活动扳手,嵌合凹部凹设于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突起部从板簧部的与扳手本体的侧面对向的面突设,所述板簧部从可动颌的侧面延设并作为板簧而形成,因此能够谋求构造的简化,并且即使在因滑动面的变形或磨耗而产生可动颌相对于扳手本体的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突起部与嵌合凹部的嵌合。板簧部的弹性力向矫正晃动的方向作用。因此,能够使定位功能和偏移防止功能可靠地发挥。
在该情况下,分别在一个侧面设置嵌合凹部,而在另一个侧面设置连续凹槽,因此在根据螺母等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作业者使可动颌移动而调整活动扳手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借助另一个侧面中突起部被连续凹槽引导的效果,能够使一个侧面中的突起部与嵌合凹部可靠地嵌合,并且在一个侧面中使突起部断续地与嵌合凹部嵌合,由此能够使作业者识别已调整到既定对置面宽度尺寸的情况。
嵌合凹部与连续凹槽分离地配设在一个侧面与另一个侧面,因此在活动扳手的对置面宽度尺寸被调整到突起部与嵌合凹部嵌合的对置面宽度尺寸(即最常用的对置面宽度尺寸)的状态下,在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这两个侧面中,能够变成两突起部分别与嵌合凹部或连续凹槽嵌合的状态。因此,在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这两者中,能够分别利用板簧部的刚性,其结果,能够使抑制可动颌相对于固定颌的位置偏移(例如向可动颌从扳手本体离开的方向移动且使蜗杆旋转的方向的晃动等)的偏移防止功能可靠地发挥。
根据技术方案18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7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只在可动颌以及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形成相对于第1的侧面后退定位的第2的侧面,因此避免了由于从扳手本体的侧面突出的板簧部对作业性产生阻碍,并且能够使第2的侧面的配设面积最小而抑制该第2的侧面的凹设加工所需的加工成本,并且抑制可动颌以及扳手本体的强度下降。
即在一个侧面中,在可动颌的移动时,突起部与嵌合凹部的嵌合断续地进行,因此在以突起部不与嵌合凹部嵌合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使用活动扳手的情况下,突起部跨搭于扳手本体的侧面,从而板簧部从扳手本体的侧面突出,因此阻碍作业性。因此,通过在一个侧面中形成第2的侧面,能够避免板簧部从扳手本体的侧面突出而谋求作业性的提高。在该情况下,在另一个侧面中,在可动颌的移动时,维持突起部与连续凹槽的嵌合状态,所以板簧部不从扳手本体的侧面突出。因此,在另一个侧面中,不必形成第2的侧面,相应地,能够谋求第2的侧面的凹设加工所需的加工成本的抑制、以及扳手本体的强度下降的抑制。
根据技术方案19所述的活动扳手,在技术方案18所述的活动扳手取得的效果之外,第2的侧面相对于第1的侧面后退的后退量被设定成在突起部跨搭于扳手本体的第2的侧面的状态下板簧部不从第1的侧面突出的尺寸值,因此即使在以突起部不与嵌合凹部嵌合的对置面宽度尺寸使用活动扳手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避免对作业性的阻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主视图。
图2(a)是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2(b)是沿图2(a)的IIb-IIb线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a)是板簧部7的主视图,图3(b)是沿图3(a)的IIIb-IIIb线的板簧部7的剖视图。
图4(a)以及图4(c)是沿图3(a)的IVa-IVa线的板簧部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3(a)的IVb-IVb线的板簧部的剖视图。
图5(a)以及图5(b)是沿图3(a)的V-V线的板簧部的剖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的主视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8(a)是沿图7的VIIIa-VIIIa线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8(b)是沿图7的VIIIb-VIIIb线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0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1是第6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2是第7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13是沿图12的XIII-XIII线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a)是第8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图14(b)是第9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15(a)是第10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图15(b)是沿图15(a)的XVb-XVb线的板簧部的剖视图。
图16(a)是第1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16(b)是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17是第12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8(a)是第1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18(b)是第1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19(a)是第1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19(b)以及图19(c)是从图19(a)的箭头XIX方向看的活动扳手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301、401、501、601、701、801、901、1001、1101、1201、1301、1401:活动扳手
2:固定颌
3:扳手本体
3a:扳手本体的侧面
3a1:第1的侧面
3a2:第2的侧面
403b:平坦面部
4:可动颌
4a:可动颌的侧面
4a1:第1的侧面
4a2:第2的侧面
4b:嵌合槽部
5:齿条
6:蜗杆
7、207、307、907、1007、1107a、1107b、1207、1307:板簧部
72:突起部
74a、74b、74c、274a、274b:倒角部(定位机构的一部分)
8、708、808:嵌合凹部
508、1008、1308:连续凹槽
608:引导槽
9a、9b、9c、709a、709b、709c、809a、809b、809c:列
376:定位凹部(定位机构的一部分)
B1:紧固螺栓(定位机构的一部分)
P:球头柱塞(定位机构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的主视图。图2(a)是活动扳手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2(b)是沿图2(a)的IIb-IIb线的活动扳手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活动扳手1主要包括扳手本体3、可动颌4、间隔调整机构和板簧部7,所述扳手本体3具有固定颌2,所述可动颌4可滑动地配设于该扳手本体3、并在其与固定颌2之间夹持螺母等的被夹持物,所述间隔调整机构使该可动颌4相对于固定颌2进退、并用于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所述板簧部7可移动地安装于可动颌4的侧面4a。
间隔调整机构包括齿条5和蜗杆6,所述齿条5形成于可动颌4,所述蜗杆6在与齿条5啮合的位置处可转动地配设于扳手本体3。通过该蜗杆6被作业者旋转操作,齿条5直线移动,可动颌4相对于固定颌2沿接近和离开方向(图2(a)的左右方向)进退。
在扳手本体3的侧面3a中,局部地凹设有第2侧面3a1。第2侧面3a1是在至少包含板簧部7伴随可动颌4的进退而移动时的移动轨迹的范围中形成的平坦面,相对于侧面3a后退定位(即位于图2(a)的纸面里侧)。
在第2侧面3a1中,凹设有多个嵌合凹部8。这些多个的嵌合凹部8沿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图2(a)左右方向)以直线状配置,形成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列9a~9c。列9a~9c在与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a)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且彼此平行地并设。另外,列9a~9c的详细构成将在后面描述。
在可动颌4的侧面4a中,凹设有嵌合槽部4b。嵌合槽部4b是内装板簧部7的截面コ字形的凹槽,具有与板簧部7的板厚尺寸大致相同的深度尺寸,并且沿与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a)上下方向)延设。即在嵌合槽部4b中,相对置的一对内壁面作为(图2(a)左侧以及右侧的内壁面)彼此平行地配设、形成为与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正交的平坦面。
嵌合槽部4b的底面(图2(a)的纸面里侧面)相对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平行且共面地形成。即在可动颌4相对于扳手本体3配置于正常位置的状态下,嵌合槽部4b的底面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位于同一平面上(参照图2(b))。在嵌合槽部4b的底面中,凹设有紧固孔,紧固螺栓B1被紧固于该紧固孔中。
另外,可动颌4的侧面4a以及扳手本体3的侧面3a相当于正视活动扳手1时(即在图1以及图2(a)中示出的状态下)观察到的部位。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可动颌的侧面”以及“扳手本体的侧面”也与此为同样的意思。此外,在以下记载的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省略其说明。
板簧部7是由金属制板状体形成为板簧的构件,基端侧(图2(a)上侧)通过紧固螺栓B1紧固固定于可动颌4的侧面4a(嵌合槽部4b的底面),并且顶端侧(图2(a)下侧)与扳手本体3的侧面3a对面配置,该顶端侧能够沿相对于扳手本体3的侧面3a接近和离开的方向(图2(b)左右方向)弹性变形(挠曲变形)。这里,参照图3到图5来说明板簧部7的详细构成。
图3(a)是板簧部7的主视图,图3(b)是沿图3(a)的IIIb-IIIb线的板簧部7的剖视图。图4(a)以及图4(c)是沿图3(a)的IVa-IVa线的板簧部7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3(a)的IVb-IVb线的板簧部7的剖视图。图5(a)以及图5(b)是沿图3(a)的V-V线的板簧部7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4(a)到图4(c)中,图示出了板簧部7被内装在可动颌4的嵌合槽部4b中的状态下的剖视图。在图4(c)中,图示出了板簧部7通过紧固螺栓B1紧固固定于可动颌4的状态下的剖视图。此外,在图5(a)中,图示出了板簧部7的突起部72嵌合到扳手本体3的嵌合凹部8中的状态下的剖视图,在图5(b)中,图示出了板簧部7的突起部72跨搭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板簧部7是内装在凹设于可动颌4的侧面4a的嵌合槽部4b中的板状体,包括把持部71、突起部72、插通孔73和倒角部74a~74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薄板状的原料进行压制成型来形成板簧部7。
板簧部7左右的侧面(图3(a)左侧以及右侧的侧面)彼此平行地形成,作为左右侧面间的尺寸的宽度尺寸(图3(a)左右方向尺寸)与可动颌4的嵌合槽部4b中的内壁面的对置间隔(图2(a)左右方向尺寸)相同或略小。
把持部71是在调整板簧部7的位置时用于辅助作业者进行的把持作业的部位,是通过向突起部72的突设方向(图3(b)右方向)的相反侧弯折作为构成板簧部7的板状体的一端侧(图3(a)下侧)的缘部而形成的。因此,在制品状态中,把持部71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突出(参照图2(b)),所以在作业者调整板簧部7的位置时,不管向哪个方向(图2(a)上下方向)进行调整时,都能够利用该把持部71容易地对板簧部7施加力。
突起部72是从构成板簧部7的板状体的一面(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相对侧的面,图3(b)的右侧面)大致半球状地突设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从板状体的另一面按压冲头而使板状体局部地从一面突出的压制加工,来形成突起部72。
然而,也可以通过焊接或粘结将分体的部件固定于板状体而形成突起部72。另外,若借助利用压制加工的方法,则能够确保突起部72的尺寸精度而谋求可动颌4相对于固定颌2的位置精度的提高。另一方面,若借助利用焊接或粘结的方法,则相对于球头柱塞型的现有产品,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时而谋求制品成本的削减。
突起部72的半球状的外形形成为能够嵌合到凹设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的嵌合凹部8中的大小。因此,在突起部72嵌合于嵌合凹部8的状态下,构成板簧部7的板状体的一面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抵接(或者,具有一定间隙而平行地相对)(参照图5(a))。另外,在突起部72跨搭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而未嵌合于嵌合凹部8的状态下,构成板簧部7的板状体以突起部72的突设高度的量弹性地挠曲变形(参照图5(b))。
插通孔73是以正视椭圆形状(两个半圆以直线连接的形状)贯穿形成的长孔,并且直线部分以相对于板簧部7的左右侧面(图3(a)中左侧以及右侧的侧面)平行的姿态形成一对。
在构成板簧部7的板状体的一面(与可动颌4的嵌合槽部4b中的底面抵接侧的面,图3(a)的纸面里侧面)中,在插通孔73的周围凹设有比插通孔73的外形大的正视呈椭圆形状的凹陷部73a。
通过该凹陷部73a,在与嵌合槽部4b的底面之间形成间隙(空间),并且插通孔73的周围的板状体的厚度尺寸(图4(a)的上下方向尺寸)局部地变薄,降低刚性。因此,能够使插通孔73周边的部位弹性地变形而移动板簧部7。
在构成板簧部7的板状体的另一面(凹设有凹陷部73a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图3(a)中纸面近前侧的面)中,形成有倒角部74a~74c。倒角部74a~74c是对插通孔73的开口周缘部进行倒角(锪孔加工)而形成的部位,形成为越是向接近凹陷部73a侧的一侧内径逐渐变小的正视呈圆形的圆锥孔。
在将板簧部7内装于可动颌4的嵌合槽部4b中并通过紧固螺栓B1紧固固定时,通过使形成于紧固螺栓B1的轴部的圆锥形部分(与座面相连的圆锥形部分)与倒角部74a~74c卡合(参照图4(c)),能够将板簧部7的位置定位在既定位置,并且在这些定位了的各位置处,能够防止板簧部7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倒角部74a以及倒角部74c形成在与插通孔73的正视椭圆形状中的半圆同心的位置,并且倒角部74b以插通孔73的正视椭圆形状中的长度方向(图3(a)的上下方向)中央以及宽度方向(图3(a)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为中心而形成,这些倒角部74a~74c分别形成为相同大小的圆锥孔。
此外,若形成于紧固螺栓B1的轴部的圆锥形部分与倒角部74a卡合,则板簧部7被定位在与列9c相对应的位置(即突起部72能够与列9c中的各嵌合凹部8嵌合的位置),若与倒角部74b卡合,则板簧部7被定位在与列9b相对应的位置(即突起部72能够与列9b中的各嵌合凹部8嵌合的位置),若与倒角部74c卡合,则板簧部7被定位在与列9a相对应的位置(即突起部72能够与列9a中的各嵌合凹部8嵌合的位置)(参照图2(a))。
返回图1以及图2,对于形成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的列9a~9c进行说明。活动扳手1通过使板簧部7的突起部72与构成列9a~9c的嵌合凹部8的任一个嵌合,来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的定位功能和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偏移防止功能。列9a~9c分别对应于不同规格而形成。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嵌合凹部8的节距(图2(a)左右方向的间隔)在列9a中设定成以米制螺纹规格为基准的节距,在列9b中设定成以威氏螺纹规格为基准的节距,在列9c中设定成以统一螺纹规格为基准的节距。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列9a以及列9b分别由5个嵌合凹部8形成,构成列9a的5个嵌合凹部8以下述节距配置:使之对应于公称直径M10、M12、M14、M16、M20的螺纹件头部而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分别调整为16mm、18mm、21mm、24mm、30mm。构成列9b的5个嵌合凹部8以下述节距配置:使之对应于公称直径W3/8、W7/16、W1/2、W5/8、W3/4的螺纹件头部而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分别调整为17mm、19mm、21mm、26mm、32mm。另一方面,列9c由6个嵌合凹部8形成,这6个嵌合凹部8以下述节距配置:使之对应于公称直径UNC3/8、UNC7/16、UNC1/2、UNC9/16、UNC5/8、UNC3/4的螺纹件头部而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分别调整为14mm、16mm、19mm、21mm、24mm、29mm。
参照图1到图5,对于上述那样地构成的活动扳手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在使用活动扳手1时,首先,配合成为作业对象的被夹持物的规格(即对应于选择列9a~9c中的哪一个),来调整板簧部7的位置。
例如,在从图2(a)示出的状态(即选择了列9b的状态)向选择列9a的状态切换时,向上方(图2(a)的上侧)上推板簧部7。因此,形成于紧固螺栓B1的轴部的圆锥形部分与倒角部74c卡合,板簧部7被定位到与列9a相对应的位置(参照图4(c)),所以能够令突起部72与列9a中的各嵌合凹部8嵌合。另外,板簧部7的移动也可以在松开紧固螺栓B1后进行。
在该情况下,板簧部7被内装在可动颌4的嵌合槽部4b中,利用嵌合槽部4b的左右内壁面能够向一个方向引导板簧部7的移动,从而能够谋求板簧部7的位置调整作业的效率化。
此外,倒角部74a~74c彼此隔着间隔而形成(即在彼此邻接之间残留有未施加倒角加工的部分),所以在使板簧部7沿嵌合槽部4b移动时,形成于紧固螺栓B1的轴部的圆锥形部分与各倒角部74a~74c断续地卡合,由此使得作业者能够容易识别板簧部7已到达既定位置。
特别地,倒角部74a以及倒角部74c形成在插通孔73的端部(即与正视椭圆形状中的半圆同心),所以如果使板簧部7移动直到插通孔73的端部与紧固螺栓B1的轴部抵接,则能够使倒角部74a以及倒角部74c到达可利用的位置,而不必在中途停止。因此,从该点来说,也能够谋求位置调整作业的效率化。
在调整了板簧部7的位置后,接着,通过蜗杆6的旋转操作使可动颌4进退,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调整为与被夹持物对应的尺寸。即作业者在用目视确认了被夹持物的大小后,使蜗杆6旋转,使可动颌4移动直到能够形成目标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位置附近。如果可动颌4到达了形成目标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位置,则板簧部7的突起部72与列9a中的既定嵌合凹部8嵌合(参照图5),所以能够发挥定位功能,能够迅速且正确地调整对置面宽度尺寸B。此外,在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嵌合的状态下,形成扳手本体3和可动颌4经由板簧部7连结的状态,能够发挥防止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产生变动的偏移防止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活动扳手1,在扳手本体3中,由多个嵌合凹部8形成的列9a~9c在与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a)中的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并设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列),这些各列9a~9c中的嵌合凹部8的节距分别以不同的规格为基准而设定。
因此,通过根据被夹持物的规格而选择所利用的列9a~9c(即将板簧部7的位置调整到突起部72能够与所选择的列9a~9c的各嵌合凹部8嵌合的位置),即使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也能够可靠地对应。再者,在板簧部7中,形成有使该板簧部7定位的定位机构(倒角部74a~74c),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将板簧部7配设到突起部72能够与所选择的列9a~9c嵌合的位置。
即根据活动扳手1,即使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偏移防止功能。
板簧部7构成为,在被内装在凹设于可动颌4的嵌合槽部4b中时,嵌合槽部4b的左右内壁面向与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延设,且限制板簧部7向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的移动。因此,在固定颌2与可动颌4之间夹持被夹持物而进行紧固或松开作业时,在从嵌合槽部4b的内壁面向板簧部7作用的反力中,能够令向使板簧部7沿嵌合槽部4b移动的方向(图2(a)中的上下方向)的分力最小(大致为0),其结果,能够抑制在紧固或松开作业中由于来自嵌合槽部4b的内壁面的反力而板簧部7的位置偏移。
以下参照图6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207的主视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2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207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7,只在倒角部74a~74c(参照图3)被变更为倒角部274a、274b这点、以及新设置有缝部275这点不同,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6所示,倒角部274a、274b,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倒角部74a~74c(参照图3)同样地,是对插通孔73的开口周缘部进行倒角(锪孔加工)而形成的部位,形成为越是向接近凹陷部73a侧的一侧内径逐渐变小的正视呈圆形的圆锥孔。然而,在倒角部274a、274b中,与插通孔73的正视椭圆形状的一方(靠近板簧部207的左右侧面的一侧)的直线部分相对应的位置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说明,将该连续部分作为倒角部274a来说明。
即倒角部274a、274b形成为下述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倒角部74a~74c相对,只在与插通孔73的正视椭圆形状的一方的直线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处,使倒角部74a与倒角部74b之间以及倒角部74b与倒角部74c之间直线状地连续。
在与插通孔73的正视椭圆形状的另一方(板簧部207的左右侧面的相反侧)的直线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插通孔73为3个)缝部275。各缝部275是从插通孔73的内缘以窄条缝状延设的切口,沿板簧部207的宽度方向(图6左右方向)以直线状延设,将倒角部274a、274b分别断开,延设到凹陷部73a的外缘。
在将板簧部207内装于可动颌4的嵌合槽部4b中并通过紧固螺栓B1紧固固定的情况下,形成于紧固螺栓B1的轴部的圆锥形部分(参照图4(c))与倒角部274a、274b(特别是形成缝部275侧的部分)卡合,从而能够将板簧部207的位置定位在既定位置,并且在这些被定位的各位置处,能够防止板簧部207的位置偏移。
另一方面,在使板簧部207沿嵌合槽部4b(参照图2)移动时,形成于紧固螺栓B1的轴部的圆锥形部分跨越未形成倒角部274a、274b的部分,向着邻接的倒角部274a、274b移动。
在该情况下,根据板簧部207,在由凹陷部73a令板状体厚度尺寸变薄的效果外,借助设置缝部275的效果,插通孔73周边的部位变得容易弹性变形。此外,在未设置缝部275的一侧,倒角部274a、274b以直线状连续形成,所以即使插通孔73周边的部位不弹性变形,紧固螺栓B1也能够移动。因此,板簧部207的移动(由作业者进行的位置调整)能够平滑地进行。
另外,第2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207对板状原料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即如上所述,由于插通孔73周边部位的一方侧为容易变形的形状,并且插通孔73周边部位的另一方侧是在紧固螺栓B1的移动时不要求变形的形状,因此板簧部207能够由厚壁板状原料作为具有高刚性的部件而形成。
以下参照图7以及图8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30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8(a)是沿图7的VIIIa-VIIIa线的活动扳手30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8(b)是沿图7的VIIIb-VIIIb线的活动扳手30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另外,在图8(a)以及图8(b)中,图示出了板簧部307的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嵌合的状态。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设置于板簧部7的倒角部74a~74c与紧固螺栓B1的卡合来进行板簧部7的定位以及偏移防止的情况,但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307利用球头柱塞P来进行定位以及偏移防止。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3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307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7,只在凹陷部73a以及倒角部74a~74c(参照图3)的形成被省略这点以及新设置了定位凹部376这点上不同,其它构成是相同的。此外,紧固螺栓B2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紧固螺栓B1,只在形成于轴部的圆锥形部分(与座面相连的圆锥形部分)被省略这点不同(即紧固螺栓B2从座面到阳螺纹部的轴部的外径是恒定的),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板簧部307中,在一对插通孔73之间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定位凹部376。这些多个定位凹部376是供球头柱塞P的球头嵌合的凹部,沿与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图7上下方向)以直线状配置,并且凹设于构成板簧部307的板状体的一面(与可动颌4的嵌合槽部4b中的底面抵接侧的面,图8(b)中的左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板状体的一面按压冲头而在板状体中局部地凹设凹部的压制加工,形成具有大致半球状的空间的定位凹部376。
球头柱塞P在使顶端的球头能够与板簧部307的定位凹部376嵌合地突出的状态下,埋设于可动颌4。另外,在球头柱塞P内,以弹性地压缩状态配设有螺旋弹簧,利用其弹性恢复力对顶端的球头向突出方向施力。此外,球头柱塞P为,螺刻在其外周面上的阳螺纹与螺刻于可动颌4的配设孔304c的内周面的阴螺纹螺合,从而固定于可动颌4。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活动扳手301,在使板簧部307沿嵌合槽部4b移动时,球头柱塞P的球头分别与板簧部307的各定位凹部376嵌合,从而能够将板簧部307的位置定位在既定位置,并且在这些定位后的各位置,能够防止板簧部307的位置产生变动的位置偏移。
这里,若球头柱塞P的球头与多个定位凹部376内的上侧(图7上侧)的定位凹部376嵌合,则板簧部307被定位在与列9c对应的位置(即突起部72能够与列9c中的各嵌合凹部8嵌合的位置),若与中间的定位凹部376嵌合,则板簧部307被定位在与列9b对应的位置(即突起部72能够与列9b中的各嵌合凹部8嵌合的位置),若与下侧(图7下侧)的定位凹部376卡合,则板簧部307被定位在与列9a对应的位置(即突起部72能够与列9a中的各嵌合凹部8嵌合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板簧部307为,在球头柱塞P的球头与上侧的定位凹部376或者下侧的定位凹部376嵌合的状态下,插通孔73的长径方向(长边方向、图7的上下方向)端部与紧固螺栓B2的轴部抵接。因此,在将板簧部307定位在与列9c或者列9a相对应的位置时,使该板簧部307在移动可能范围内以最大限度移动即可(即移动到插通孔73的终端即可),不必在中途停止,因此能够谋求定位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
这样,根据第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301,利用定位凹部376与球头柱塞P的球头的嵌合来进行板簧部307的定位以及偏移防止。因此,在使板簧部307沿嵌合槽部4b移动时,不必像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那样使板簧部7自身(即插通孔73周边的部位)弹性地变形,因此相应地,板簧部307沿嵌合槽部4b的移动能够平滑地进行。
以下参照图9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40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401相对于第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301,只在列9c(参照图7)的形成被省略这点上不同,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9所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401在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只形成列9a以及列9b。即在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中,在列9b的下方(图9的下侧),形成没有凹设嵌合凹部8地形成为平坦面状的区域(以下称为“平坦面部403b”)。
因此,若球头柱塞P的球头与多个定位凹部376内的上侧(图9上侧)的定位凹部376卡合,则板簧部307被定位在与平坦面部403b对应的位置(即突起部72在平坦面部403b上滑动的位置)。另外,在图9中,在平坦面部403b上滑动的突起部72的轨迹用双点划线示意性地图示出。
这样,根据第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401,在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上形成平坦面部403b,并且能够将板簧部307定位在将突起部72配置于该平坦面部403b的位置,因此能够形成在突起部72不与嵌合凹部8嵌合的状态下使可动颌4进退的形态。
即作业者通过调整板簧部307的位置能够选择以下两种形态中的任一者:利用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本实施方式中列9a以及列9b)的嵌合而能够发挥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的形态;和突起部72不与嵌合凹部8嵌合(即令突起部72在平坦面部403b上滑动)而不发挥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的形态。
以下参照图10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50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另外,在图10中,图示出了板簧部307的一部分被局部地省略的状态。此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5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501相对于第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301,只在代替列9c(参照图7)而形成连续凹槽508这点上不同,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10所示,第5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501在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上形成连续凹槽508。连续凹槽508具有与嵌合凹部8相同的截面形状,是沿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即突起部72的移动轨迹,图10的左右方向)以槽状连续地延设的凹槽,配设在列9b的下方(图10的下侧)。
因此,若球头柱塞P的球头与多个定位凹部376内的上侧(图10上侧)的定位凹部376卡合,则板簧部307被定位在与连续凹槽508对应的位置(即突起部72与连续凹槽508嵌合的位置),在可动颌4进退时,维持突起部72与连续凹槽508嵌合的状态。另外,连续凹槽508的一端(图10的左侧)为即使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为0时也能够与突起部72嵌合的位置。
这样,根据第5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501,构成为在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上形成连续凹槽508、并且板簧部307能够定位在突起部72与该连续凹槽508嵌合的位置,因此能够形成在维持突起部72与连续凹槽508的嵌合的状态下使可动颌4进退的形态。即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被调整成何种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状态下,都能够维持扳手本体3与可动颌4经由板簧部307连结的状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颌4相对于扳手本体3的晃动。
以下参照图11对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第6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60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另外,在图11中,图示出了板簧部307的一部分被局部地省略的状态。此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6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601相对于第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301,只在新设置了引导槽608这点上不同,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11所示,第6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601在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上形成引导槽608。引导槽608是沿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即突起部72的移动轨迹、图11的左右方向)以槽状连续地延设的凹槽,连接多个嵌合凹部8之间,并且延设成越过端部的嵌合凹部8。
此外,引导槽608为,突起部72嵌合时的嵌合量(图11的纸面垂直方向深度)比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嵌合时的嵌合量小。即引导槽608作为比起嵌合凹部8槽宽(图11的上下方向尺寸)小的槽,凹设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形成为能够嵌合直到突起部72的顶端侧的中途的形状。因此,在突起部72与引导槽608嵌合的状态下,板簧部307变成弹性地变形的状态(向离开第2侧面3a1的方向翘曲的状态)。另外,引导槽608的一端(图11的左侧)为即使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为0时也能够与突起部72嵌合的位置。
这样,根据第6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601,在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上形成有引导槽608,因此在使可动颌4进退时,即使在突起部72不与嵌合凹部8嵌合的位置,也能够维持突起部72与引导槽608嵌合的状态。即即使在需要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调整为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不嵌合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状态下,也能够维持扳手本体3与可动颌4经由板簧部307连结的状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颌4相对于扳手本体3的晃动。
此外,引导槽608为,与突起部72嵌合时的嵌合量比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嵌合时的嵌合量要小,因此在使可动颌4进退时,突起部72经由引导槽608移动,从而利用该引导槽608的引导效果,能够使突起部72向各嵌合凹部8可靠地嵌合。
另外,在使可动颌4进退时,嵌合凹部8以及引导槽608的嵌合量不同,从而能够在嵌合时产生不同的操作感、并且使传递至作业者的操作感不同。因此,能够使作业者意识到通过了引导槽608的突起部72已到达嵌合凹部8的情况,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
以下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第7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701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图13是沿图12的XIII-XIII线的活动扳手70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7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701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只在以下两点上不同,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在背面侧(图13的左侧)也设置与正面侧(图13的右侧)相同的构造、以及背面侧的嵌合凹部708中的嵌合量比正面侧的嵌合凹部8中的嵌合量要小。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7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701正面侧(图13的右侧)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参照图2(a))相同地构成,并且背面侧(参照图12)除了嵌合凹部708的嵌合量以外与正面侧相同地构成。即在背面侧,在扳手本体3的侧面3a凹设有第2侧面3a1,并且在可动颌4的侧面4a凹设有嵌合槽部4b,并在该嵌合槽部4b中内装板簧部7。另外,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板簧部7形成为彼此对称的形状,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对两者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在背面侧中的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中,如图12所示,多个嵌合凹部708沿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图12的左右方向)以直线状配置,形成列709a~709c。这些列709a~709c(多个嵌合凹部708)与正面侧(图13右侧)中的列9a~9c(多个嵌合凹部8)配置在相同的位置(相位)。
根据活动扳手701,在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两个侧面中,在选择了以相同螺纹规格为基准的列(例如正面侧:列9a(以米制螺纹规格为基准),背面侧:列709a(以米制螺纹规格为基准)等)的情况下,正面侧中的突起部72与各嵌合凹部8的位置关系与背面侧中的突起部72与各嵌合凹部708的位置关系是相同的关系。
在该情况下,当可动颌4进退时,在正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处于嵌合状态的情况下,在背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708处于嵌合状态,在正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处于非嵌合状态的情况下,在背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708也处于非嵌合状态。
因此,在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能够形成在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两个侧面(第2侧面3a1)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708嵌合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发挥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偏移防止功能。此外,在使可动颌4进退时,在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两个侧面中,突起部72向嵌合凹部8、708的嵌合及其解除能够同时地进行,作业者对该状态(嵌合状态或非嵌合状态)的把握能够可靠化,因此能够使定位作业的作业性提高。
另一方面,在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两个侧面中,在选择了以不同螺纹规格为基准的列(例如正面侧:列9a(以米制螺纹规格为基准),背面侧:列709b(以威氏螺纹规格为基准)等)的情况下,正面侧中的突起部72与各嵌合凹部8的位置关系与背面侧中的突起部72与各嵌合凹部708的位置关系是不同的关系。
在该情况下,当可动颌4进退时,在正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处于嵌合状态的情况下,在背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708处于非嵌合状态,相反,在背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708处于嵌合状态的情况下,在正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处于非嵌合状态。然而,根据设定的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在两侧面中为嵌合状态。
根据活动扳手701,正面侧中的突起部72与各嵌合凹部8的嵌合量不同于背面侧中的突起部72与各嵌合凹部708的嵌合量,因此在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能够使正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嵌合从而产生的操作感与背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708嵌合从而产生的操作感不同。
因此,使向作业者传递的操作感不同,能够通过操作感的不同而使作业者识别:利用正面侧中的一列(例如以米制螺纹规格为基准的列9a)与突起部72的嵌合而调整的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定位位置;和利用背面侧中的一列(例如,以威氏螺纹规格为基准的列709b)与突起部72的嵌合而调整的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定位位置。
这里,在活动扳手701中,为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列且以相同螺纹规格为基准的列彼此中,嵌合凹部8、708的节距相同。例如,如果是以米制螺纹规格为基准的正面侧的列9a以及背面侧的列709a,则以能够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分别调整为16mm、18mm、21mm、24mm、30mm的节距来分别配置正面侧的嵌合凹部8和背面侧的嵌合凹部708。
替代地,也可以令以相同螺纹规格为基准的列的嵌合凹部8、708的节距为不同节距。例如可以例示下述形状:在上述例示出的列9a、709a中,列9a的嵌合凹部8以能够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分别调整为16mm、18mm、21mm、24mm、30mm的节距配置,另一方面,列709a的嵌合凹部708以能够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分别调整为17mm、19mm、23mm、27mm的节距配置。
因此,在使可动颌4进退而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在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两个侧面(第2侧面3a1)中,能够使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708的嵌合状态不同。即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面积的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而确保可选择的嵌合位置的数量(即能够发挥定位功能以及偏移防止功能的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种类)。
以下参照图14(a)对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a)是第8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801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8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801相对于第7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701,只有背面侧的嵌合凹部808的节距不同(背面侧的嵌合凹部808中的嵌合量比正面侧的嵌合凹部8中的嵌合量要小这一点是相同的),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14(a)所示,第8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801在背面侧中的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上,沿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图14(a)的左右方向)以等间隔的节距直线状地配置有多个嵌合凹部808。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将构成列809a的嵌合凹部808的节距设定为1mm,将构成列809b的嵌合凹部808的节距设定为3mm,将构成列809c的嵌合凹部808的节距设定为5mm。
根据活动扳手801,多个嵌合凹部808沿可动颌4的进退方向以等间隔的节距配置,所以能够提高其通用性以及便利性。例如,即使在被夹持物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是不能以正面侧的列9a~9c中的各嵌合凹部8的节距对应的规格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与背面侧的各嵌合凹部808内的某个对应的可能性而提高其通用性。此外,通过将多个嵌合凹部808等间隔地配置,能够将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活用为规尺,因此能够提高其便利性。
此外,根据活动扳手801,与第7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701的情况相同,在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能够使正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嵌合从而产生的操作感与背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08嵌合从而产生的操作感不同,由此,能够使传递至作业者的操作感不同。
因此,能够通过操作感的不同来使作业者识别:利用正面侧中的一列(例如,以米制螺纹规格为基准的列9a)与突起部72的嵌合而调整的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定位位置;和利用背面侧中的一列(即以等间隔的节距配置的嵌合凹部808)与突起部72的嵌合而调整的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定位位置。
以下参照图14(b)对第9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b)是第9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901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9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901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只在背面侧固设板簧部907这点上不同,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14(b)所示,第9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901包括板簧部907。板簧部907是由金属制板状体作为板簧形成的构件,基端侧(图14(b)的上侧)通过压入销而固设于可动颌4的侧面4a,并且顶端侧(图14(b)的下侧)与扳手本体3的侧面3a对面配置,该顶端侧能够在相对于扳手本体3的侧面3a接近和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挠曲变形)。
根据活动扳手901,在正面侧中配设有板簧部7和多个列9a~9c(参照图2(a)),因此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偏移防止功能。
在该情况下,在活动扳手901中,在其背面侧也配设有板簧部907,因此,通过这些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两个侧面的板簧部7、907,能够从两侧夹入扳手本体3,能够令板簧部7、907的弹性力向矫正晃动的方向有效地施加。
再者,将板簧部907固设于可动颌4即可,不必可移动地构成。此外,在背面侧,不必形成嵌合凹部8。因此,削减了加工成本,相应地能够谋求作为活动扳手901整体的制品成本的削减。
以下参照图15对第10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a)是第10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001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图15(b)是板簧部1007的剖视图。另外,图15(b)与沿图15(a)的XVb-XVb线的剖视图相对应。此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10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001相对于第9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901,只在以下两点上不同,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在扳手本体3的侧面3a新设置有连续凹槽1008、以及在板簧部1007上新设置有突起部72。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15所示,第10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001在扳手本体3的侧面3a上形成连续凹槽1008。另一方面,在板簧部1007中,形成有与连续凹槽1008嵌合的突起部72。另外,连续凹槽1008与第5实施方式中的连续凹槽508为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因此,根据活动扳手1001,在可动颌4进退时,在背面侧(图15(a)的纸面近前侧),维持突起部72与连续凹槽1008嵌合的状态。另外,连续凹槽1008的一端(图15(a)的右侧)为即使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为0时也能够与突起部72嵌合的位置。
这样,根据第10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001,在正面侧中配设有板簧部7和多个列9a~9c(参照图2(a)),因此对于不同规格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发挥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的定位功能和调整后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偏移防止功能。
在该情况下,在背面侧固设有板簧部1007,并且凹设有供该板簧部1007的突起部72嵌合的连续凹槽1008,因此与正面侧中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的状态(嵌合状态以及非嵌合状态)无关(参照图2(a)),能够形成在背面侧在维持突起部72向连续凹槽1008的嵌合的状态下使可动颌4进退的形态。
即在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被调整成何种对置面宽度尺寸B的状态下,都能够维持扳手本体3与可动颌4至少在背面侧中经由板簧部1007连结的状态,其结果,能够抑制可动颌4相对于扳手本体3的晃动。
以下参照图16对第1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a)是第1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10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16(b)是活动扳手1101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1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101相对于第8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801,只有板簧部1107a、1107b的构成以及该板簧部1107a、1107b的定位构造不同,其它构成相同。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16所示,第1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101的板簧部1107a、1107b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307一样,沿嵌合槽部4b可移动地形成。此外,向插通孔73中插通紧固螺栓B2,并且球头柱塞P(参照图8(b))的球头与定位凹部376嵌合,从而形成为能够定位以及偏移防止。
具体而言,在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双方的板簧部1107a、1107b中,插通孔73被配设在宽度方向(图16(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另一方面,定位凹部376在正面侧的板簧部1107a中配设在比插通孔73更接近固定颌2的位置(图16(a)的左侧),在背面侧的板簧部1107b中配设在比插通孔73更远离固定颌2的位置(图16(b)的左侧)。
即用于分别配设正面侧用球头柱塞P以及背面侧用球头柱塞P的一对配设孔304c(参照图8(b))沿可动颌4的移动方向错开位置地配置,从而能够使它们彼此不干涉地配置。其结果,在正面侧以及背面侧这两个侧面中,能够利用球头柱塞P的球头来进行板簧部1107a、1107b的定位以及偏移防止,因此在这两个侧面中,板簧部1107a、1107b沿嵌合槽部4b的移动能够平滑地进行。
以下参照图17对第1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第12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20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12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201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只有板簧部1207的移动方向是不同的,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
如图17所示,第12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1207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7一样,在插通孔73的周围形成有倒角部74a~74c(然而,在图17中,省略了附图标记“74b”的图示),通过将形成于紧固螺栓B1的轴部的圆锥形部分(与座面相连的圆锥形部分)与这些倒角部74a~74c卡合,进行定位和偏移防止。
在该情况下,以正视形成为椭圆形状的插通孔73的长径方向(长边方向)相对于与可动颌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7的上下方向)倾斜的姿态,利用紧固螺栓B1来紧固固定板簧部120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部1207的移动方向是相对于与可动颌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7的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
另外,突起部72被配置在从板簧部1207的宽度方向中央偏向一方侧的位置。若借助倒角部74a~74c与紧固螺栓B1的圆锥形部分的卡合将板簧部1207定位在与列9a~9c中的某一列相对应的位置,则突起部72被定位在能够与列9a~9c的某一列中的各嵌合凹部8嵌合的位置。
这里,在第1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省略第2侧面3a1以及嵌合槽部4b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地设置第2侧面3a1以及嵌合槽部4b。在该情况下,在第2侧面3a1上凹设各嵌合凹部8,并且沿板簧部1207的移动方向(即相对于与可动颌4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倾斜的方向)延设嵌合槽部4b。
以下参照图18对第1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8(a)是第1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30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18(b)是第1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301的局部放大后视图。另外,在图18(a)以及图18(b)中,图示出了作为被夹持物的一例的螺母被夹持在固定颌2与可动颌4之间的状态。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板簧部7只配设在可动颌4的正面侧、并且该板簧部7可移动地安装于可动颌4的侧面4a的情况,而第13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1307分别配设在可动颌4的正面侧以及背面侧、并且这些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板簧部1307固定(固设)于可动颌4的侧面4a。另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8(a)以及图18(b)所示,第13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1307是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板状体作为板簧而形成的构件,基端侧固定于可动颌4的侧面4a,并且顶端侧与扳手本体3的侧面3a对面配置。因此,板簧部1307能够使其顶端侧在相对于扳手本体3的侧面3a接近离开的方向上弹性变形(挠曲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部1307通过对薄板状原料施加压制成型而形成、并通过点焊而被固定于可动颌4的侧面4a。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然而,也可以如第9以及第10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907、1007那样借助压入销来固定(固设)。此外,也可以通过螺栓将板簧部7可拆卸地紧固固定于可动颌4。在该情况下,在板簧部1307损伤或磨耗的情况等下能够更换。对于第9以及第10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907、1007,同样也可以借助螺栓可拆卸地紧固固定。
在板簧部1307上,从其顶端侧向扳手本体3的侧面3a突设有突起部72。突起部72形成为能够分别与凹设于扳手本体3的侧面3a的多个嵌合凹部8嵌合,各嵌合凹部8沿可动颌4进退时突起部72的顶端所描绘的移动轨迹配设。即第13实施方式中的多个(第13实施方式中为4个)嵌合凹部8只形成一列。另外,在第13实施方式中,突起部72与各嵌合凹部8嵌合,从而能够形成4种对置面宽度尺寸B,这4种对置面宽度尺寸B被设定为与M10、M12、M16以及M20的螺母(被夹持物)相对应的尺寸。
在作为与凹设有嵌合凹部8的一侧(正面侧)的相反侧的另一侧(背面侧)上凹设有连续凹槽1308。连续凹槽1308是具有与嵌合凹部8相同的截面形状、并沿突起部72的移动轨迹延设的凹槽。因此,在可动颌4进退时,总是维持与突起部72嵌合的状态。
因此,在可动颌4的进退时,在图18(a)示出的一侧,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的嵌合断续地形成,与此相对,在图18(b)示出的另一侧,维持突起部72与连续凹槽1308的嵌合。其结果,即使在由于滑动面的变形或磨耗而产生了可动颌4相对于扳手本体3的晃动的情况下,通过另一侧中的突起部72被连续凹槽1308引导的效果,在一侧中,能够使突起部72向各嵌合凹部8可靠地嵌合。
在该情况下,在图18(b)示出的另一侧,虽然连续凹槽1308是连续的形状,在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时,通过图18(a)示出的一侧中的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的断续的嵌合,能够使作业者识别突起部72已到达了既定嵌合凹部8。即能够发挥令可动颌4相对于固定颌2进退而定位在既定位置时的定位功能,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工具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
另一方面,在螺母等被夹持物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是即便使突起部72与图18(a)示出的一侧中的多个嵌合凹部8内的某一个嵌合凹部8嵌合也无法设定的对置面宽度尺寸时,在图18(b)示出的另一侧,也维持突起部72与连续凹槽1308的嵌合。因此,通过该嵌合,能够抑制晃动,并且能够令板簧部1307的弹性力向矫正晃动的方向施加。其结果,即使对于这种对置面宽度尺寸的螺母等被夹持物,也能够维持定位功能和偏移防止功能。
此外,能够利用一对板簧部1307从两侧(图18(a)以及图18(b)的纸面近前侧以及纸面里侧)夹入扳手本体3,并且能够令板簧部1307的弹性力向矫正可动颌4的晃动的方向有效地施加。因此,能够使定位功能和偏移防止功能可靠地发挥。
以下参照图19对第1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401进行说明。另外,第1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401相对于第13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301,只在凹设有第2的侧面3a2、4a2这点上不同,其它构成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说明不同点。此外,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9(a)是第1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401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19(b)以及图19(c)是从图19(a)的箭头XIX方向看的活动扳手1401的侧视图。
另外,在图19(b)以及图19(c)中,扳手本体3以及可动颌4是截面视图。图19(b)对应于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嵌合的状态,图19(c)对应于突起部72跨搭于扳手本体3的第2的侧面3a2的状态。
如图19所示,第14实施方式中的活动扳手1401中,扳手本体3以及可动颌4具备第1的侧面3a1、4a1和相对于该第1的侧面3a1、4a1后退(即向图19(a)的纸面里侧)定位的第2的侧面3a2、4a2。即扳手本体3以及可动颌4的侧面包括第1的侧面3a1、4a1和第2的侧面3a2、4a2,第2的侧面3a2、4a2将第1的侧面3a1、4a1的一部分局部地凹设而形成。嵌合凹部8凹设于扳手本体3的第2的侧面3a2,板簧部1307的基端侧固定于可动颌4的第2的侧面4a2。
由此,能够抑制板簧部1307从扳手本体3以及可动颌4的第1的侧面3a1、4a1突出。因此,在螺母等被夹持物的紧固或松开作业时,抑制板簧部1307与其它构件的干涉,能够谋求作业性的提高。此外,能够抑制板簧部1307的损伤。
另外,在第14实施方式中,第2的侧面3a2、4a2相对于第1的侧面3a1、4a1后退的后退量(图19(b)以及图19(c)的左右方向尺寸),如图19(c)所示,被设定成在突起部72跨搭于扳手本体3的第2的侧面3a2上的状态下板簧部1307不从第1的侧面3a1、4a1突出的尺寸值。由此,即便在突起部72跨搭于第2的侧面3a2上的状态下进行螺母等被夹持物的紧固或松开作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板簧部1307与其它构件干涉。其结果,能够谋求作业性的提高和板簧部1307的损伤抑制。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轻松地推测出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出的数值是示例,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数值。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嵌合凹部8等的凹设数量或列9a~9c等的列数,或者被夹持物的公称直径等都可以任意地设定。
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一部分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一部分置换。例如,可以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7置换成第2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207或者第3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307。同样地,例如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正面侧以及另一面侧的两个侧面中采用了板簧部7,然而也可以将这些正面侧或另一面侧中任一方的板簧部7置换成第2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207或者第3实施方式中的板簧部307。
此外,同样地,可以例如将第7实施方式中的背面侧的构成应用于第13或者第14实施方式中的背面侧。具体而言,在第13或者第14实施方式中,可以代替连续凹槽1308而设置与正面侧的嵌合凹部8具有不同大小的嵌合量(例如,小的嵌合量)的多个嵌合凹部708(列709a~709c)。在该情况下,正面侧的嵌合凹部8和背面侧的嵌合凹部708优选错开配置于不同时嵌合的位置。能够通过操作感的不同使作业者识别基于正面侧中的嵌合凹部8与突起部72的嵌合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和基于背面侧中的嵌合凹部708与突起部72的嵌合的对置面宽度尺寸B。
此外,同样地,例如可以将第11实施方式中的背面侧的构成应用于第13或者第14实施方式中的背面侧。具体而言,在第13或者第14实施方式中,可以代替连续凹槽1308而设置以等间隔的节距(优选为比正面侧的嵌合凹部8小的节距)配置的多个嵌合凹部808(列809a)。能够提高通用性以及便利性。
此外,同样地可以将第13以及第14实施方式中的背面侧的构成置换成第9实施方式中的背面侧的构成。即在第13以及第14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省略设置于背面侧的侧面3a的连续凹槽1308、以平坦面状形成侧面3a,并且省略设置于背面侧的板簧部1307的突起部72,而使板簧部1307与侧面3a抵接(或者经由稍微的间隙相对)。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构成的一部分或全部组合。例如,可以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列9a与第4实施方式中的平坦面部403b与第5实施方式中的连续凹槽508组合,并将该组合设置于扳手本体3的第2侧面3a1。在该情况下,在列9a中,可以设置第6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槽608。此外,例如,在第7实施方式到第10实施方式中,作为正面侧的构成采用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即在第2侧面3a1上设置列9a~9c的构成),但是也可以令该正面侧的构成为第3实施方式到第6实施方式中的构成。
此外,同样地,也可以将例如第14实施方式中的第2的侧面3a2、4a2应用于第13实施方式中的背面侧。即可以为以下形态:在第13实施方式中的扳手本体3以及可动颌4的背面侧也凹设第2的侧面3a2、4a2,并将板簧部1307的基部固设于可动颌4的第2的侧面4a2,并且将多个嵌合凹部8凹设于扳手本体3的第2的侧面3a2。在该情况下,背面侧中的第2的侧面3a2、4a2的凹设量(第2的侧面3a2、4a2相对于第1的侧面3a1、4a1后退的后退量)优选比板簧部1307的板厚尺寸(图19(b)的左右方向尺寸)大。在背面侧中,板簧部1307不从第1的侧面3a1、4a1突出,能够抑制与其它构件的干涉,其结果,能够谋求作业性的提高和板簧部1307的损伤的抑制。
此外,同样地也可以向第13以及第14实施方式中的嵌合凹部8组合第6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槽608。即也可以用引导槽608来连接多个嵌合凹部8之间,并且将该引导槽608越过端部的嵌合凹部8地延设。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板簧部7、207、307、907、1007、1107a、1107b、1307由金属材料形成的情况,但是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由树脂材料构成。
在上述第1到第1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可动颌4上凹设嵌合槽部4b的情况,但是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嵌合槽部4b向可动颌4的凹设。在该情况下,省略了向扳手本体3的侧面3a的第2侧面3a1的凹设,或者调整第2侧面3a1的凹设深度。即将嵌合凹部8等设定在突起部72能够嵌合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嵌合的状态下板簧部7、207、307、1107a、1207、1307不变为弹性变形的状态的情况,但是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突起部72的突设高度或者嵌合凹部8的凹设深度设定为使得在这些突起部72等与嵌合凹部8嵌合的状态下板簧部7等产生弹性变形(即如图19(c)所示,板簧部1307变成弹性挠曲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制造上的尺寸公差、突起部72或嵌合凹部8的磨耗、或者板簧部7等的变形或弹力衰减等而在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8之间产生的晃动。其结果,能够使上述定位功能和偏移防止功能可靠地发挥。突起部72与连续凹槽508、1008、1308的关系也一样。
在上述第14实施方式中,第2的侧面3a2、4a2相对于第1的侧面3a1、4a1的后退量(凹设深度)被设定成在突起部72跨搭于扳手本体3的第2的侧面3a2的状态下板簧部1307不从第1的侧面3a1、4a1突出的尺寸值(参照图19(c)),但是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定成在突起部72与嵌合凹部9嵌合的状态下(即图19(b)示出的状态)板簧部1307不从第1的侧面3a1、4a1突出的尺寸值(即后退量大致等于板簧部1307的板厚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板簧部1307与其它构件干涉,并且抑制第2的侧面3a2、4a2的后退量不必要地变大,从而能够确保扳手本体3以及可动颌4的刚性。

Claims (19)

1.一种活动扳手,包括:扳手本体,具有固定颌;可动颌,能够进退地配设于该扳手本体、在该可动颌与前述固定颌之间夹持被夹持物;间隔调整机构,能够转动地配设于前述扳手本体的蜗杆与形成于该可动颌的齿条啮合而构成,
所述活动扳手的特征在于,
前述扳手本体具备凹设于该扳手本体的侧面并沿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方向配置的多个嵌合凹部,并且在与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中隔开间隔地并设多个由这些多个嵌合凹部形成的列,
前述可动颌包括:
板簧部,基端侧配设于前述可动颌的侧面并且顶端侧与前述扳手本体的侧面对面配置,作为能够向相对于前述扳手本体的侧面离开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的板簧而形成;
突起部,位于该板簧部的顶端侧且向前述扳手本体的侧面突设,并且形成为能够与前述嵌合凹部嵌合;
定位机构,构成为能够将前述板簧部定位于该突起部在前述多个列的各列中与前述嵌合凹部嵌合的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可动颌具备嵌合槽部,所述嵌合槽部以槽状凹设于该扳手本体的侧面且具有相对的内壁面,并且前述内壁面向与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方向正交的方向延设,
前述板簧部在被内装于前述嵌合槽部的状态下被配设于前述可动颌的侧面,且由前述嵌合槽部的内壁面限制前述板簧部向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方向的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扳手本体具备没有凹设前述嵌合凹部而形成为平坦面状的平坦面部,
前述定位机构构成为能够将前述板簧部定位在前述突起部配置于前述平坦面部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扳手本体具备连续凹槽,所述连续凹槽形成为能够与前述突起部嵌合、并且沿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方向以槽状连续地延设,
前述定位机构构成为能够将前述板簧部定位在前述突起部与前述连续凹槽嵌合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为,前述多个嵌合凹部沿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方向等间隔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扳手本体具备引导槽,所述引导槽以槽状凹设于该扳手本体的侧面,在前述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中,将前述多个嵌合凹部之间连接,并且与前述突起部嵌合时的嵌合量比突起部与前述嵌合凹部嵌合时的嵌合量小。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可动颌以及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以及成为该一个侧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的两个侧面中,分别配设前述板簧部以及突起部和前述多个列和前述定位机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一个侧面中的前述突起部与前述多个列内的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位置关系、与前述另一个侧面中的前述突起部与前述多个列内的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位置关系为相同的关系,
在前述可动颌进退时,在前述一个侧面中前述突起部与前述一列的嵌合凹部处于嵌合状态时,在前述另一个侧面中前述突起部与前述一列的嵌合凹部处于嵌合状态,在前述一个侧面中前述突起部与前述一列的嵌合凹部处于非嵌合状态时,在前述另一个侧面中前述突起部与前述一列的嵌合凹部处于非嵌合状态。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一个侧面中的前述突起部与前述多个列内的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位置关系、与前述另一个侧面中的前述突起部与前述多个列内的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位置关系为不同的关系,
在前述可动颌进退时,在前述一个侧面中前述突起部与前述一列的嵌合凹部处于嵌合状态时,在前述另一个侧面中前述突起部与前述一列的嵌合凹部处于非嵌合状态,在前述另一个侧面中前述突起部与前述一列的嵌合凹部处于嵌合状态时,在前述一个侧面中前述突起部与前述一列的嵌合凹部处于非嵌合状态。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一个侧面或另一个侧面中,前述多个列的各列为,前述多个嵌合凹部沿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方向等间隔地配置,并且每个列中该间隔不同。
11.如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扳手本体在前述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的各自中具备没有凹设前述嵌合凹部地形成为平坦面状的平坦面部,
前述定位机构构成为,在前述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中能够将前述板簧部定位在前述突起部配置于前述平坦面部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扳手本体在前述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的各自中具备连续凹槽,所述连续凹槽形成为能够与前述突起部嵌合、并且沿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方向以槽状连续地延设,
前述定位机构构成为,在前述一个侧面以及另一个侧面中能够将前述板簧部定位在前述突起部与前述连续凹槽嵌合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一个侧面中的前述突起部与前述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嵌合量与前述另一个侧面中的前述突起部与前述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的各嵌合凹部的嵌合量不同。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可动颌以及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上分别配设前述板簧部以及突起部和前述多个列和前述定位机构,
在前述可动颌的成为前述一个侧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上固设前述板簧部,并且前述扳手本体的前述另一个侧面未凹设前述嵌合凹部、至少与前述板簧部的移动轨迹对面的区域形成为平坦面状。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可动颌以及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上分别配设前述板簧部以及突起部和前述多个列和前述定位机构,
在前述可动颌的成为前述一个侧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上,固设前述板簧部以及突起部,并且前述扳手本体在前述另一个侧面具备连续凹槽,所述连续凹槽形成为能够与前述突起部嵌合、并且沿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方向以槽状连续地延设。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扳手本体具备引导槽,所述引导槽以槽状凹设于该扳手本体的前述一个侧面,在前述多个列内的至少一列中,将前述多个嵌合凹部之间连接,并且与前述突起部嵌合时的嵌合量比突起部与前述嵌合凹部嵌合时的嵌合量小。
17.一种活动扳手,
包括:扳手本体,具有固定颌;可动颌,能够滑动地配设于该扳手本体、在该可动颌与前述固定颌之间夹持被夹持物;间隔调整机构,能够转动地配设于前述扳手本体的蜗杆与形成于该可动颌的齿条啮合而构成,
所述活动扳手的特征在于,
前述可动颌包括:板簧部,基端侧固定于前述可动颌的侧面并且顶端侧与前述扳手本体的侧面对面配置,作为能够向相对于前述扳手本体的侧面离开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的板簧而形成;突起部,位于该板簧部的顶端侧且向前述扳手本体的侧面突设,并且前述板簧部以及突起部分别配置在前述可动颌的一个侧面以及成为该一个侧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的两个侧面,
前述扳手本体包括:多个嵌合凹部,凹设于该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在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时与前述板簧部的突起部断续地嵌合;连续凹槽,凹设于前述扳手本体的成为一个侧面的相反侧的另一个侧面,并且沿前述突起部的移动轨迹延设,在前述可动颌的进退时维持前述突起部的嵌合。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扳手本体的两侧面以及可动颌的两侧面内的前述扳手本体的一个侧面以及可动颌的一个侧面包括:第1的侧面、和将该第1的侧面的一部分局部地凹设而形成且相对于前述第1的侧面后退定位的第2的侧面,
前述多个嵌合凹部凹设于前述扳手本体的第2的侧面,并且前述板簧部的基端侧固定于前述可动颌的第2的侧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的侧面相对于第1的侧面后退的后退量被设定为下述尺寸值:在前述突起部跨搭于前述扳手本体的第2的侧面的状态下前述板簧部不从前述第1的侧面突出。
CN201280017172.9A 2011-10-12 2012-06-21 活动扳手 Active CN1034921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4883A JP4944271B1 (ja) 2011-10-12 2011-10-12 モンキーレンチ
JP2011-224883 2011-10-12
JP2012-097940 2012-04-23
JP2012097940A JP5315435B1 (ja) 2012-04-23 2012-04-23 モンキーレンチ
PCT/JP2012/065813 WO2013054570A1 (ja) 2011-10-12 2012-06-21 モンキーレン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2128A true CN103492128A (zh) 2014-01-01
CN103492128B CN103492128B (zh) 2015-05-13

Family

ID=48081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7172.9A Active CN103492128B (zh) 2011-10-12 2012-06-21 活动扳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06989B2 (zh)
CN (1) CN103492128B (zh)
WO (1) WO201305457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699B (zh) * 2021-05-10 2022-05-21 瞬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扳手頭構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67401A (en) * 1952-06-16 1957-02-06 Eugen Mayer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djustable wrench
US3948120A (en) * 1975-01-08 1976-04-06 Hancock Paul D Wrench
US5331868A (en) * 1993-08-02 1994-07-26 Thomas Elmore Crescent wrench
CN201291427Y (zh) * 2008-08-07 2009-08-19 许炳修 一种扳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2649A (en) * 1876-01-25 Improvement in pipe-tongs
US1422563A (en) * 1920-09-15 1922-07-11 Graham Nelson Woodthorpe Wrench
US1541593A (en) * 1924-04-01 1925-06-09 Richard G Scott Wrench
US1616612A (en) * 1924-05-31 1927-02-08 John H Dodds Wrench
US1715426A (en) * 1927-07-01 1929-06-04 Peterson William Wrench
JPS60131023U (ja) 1984-02-13 1985-09-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節度機構付操作レバ−装置
JPS60194469U (ja) 1984-06-01 1985-12-25 馬越 勇三 モンキ−レンチ
JPS61188081A (ja) 1985-02-18 1986-08-21 相上 喜紀 位置決め機能を有するモンキレンチ
JPS63179064U (zh) 1987-05-12 1988-11-18
JP2527042Y2 (ja) 1990-10-09 1997-02-26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クリック機構
JPH0719716Y2 (ja) * 1991-07-11 1995-05-10 株式会社ロブテックス モンキーレンチ
JPH05177558A (ja) 1992-01-04 1993-07-20 Yoshikazu Ishikawa ロック機能付きモンキーレンチ
JPH0720609U (ja) 1993-09-13 1995-04-11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操作レバー装置
JPH10217139A (ja) 1997-01-31 1998-08-18 Shunichi Sakano 締め付け/開閉レバーを有するモンキーレンチ
JP2000071177A (ja) 1998-08-31 2000-03-07 Maruto Hasegawa Kosakusho:Kk モンキーレンチ
JP3065999B2 (ja) 1998-12-22 2000-07-17 厚 飛 胡 工具操作隙間定位装置
JP2001047373A (ja) 1999-08-10 2001-02-20 Tadashi Oota モンキーレンチ
US6470773B1 (en) * 2001-10-02 2002-10-29 Arthur Wu Adjustable wrench of eliminating the clearance of adjusting jaw
JP2005349501A (ja) 2004-06-09 2005-12-22 Mnc:Kk モンキーレンチ
JP2006346849A (ja) 2005-06-13 2006-12-28 Noboru Yamaguchi ロック付モンキーレンチ
JP4209874B2 (ja) 2005-07-22 2009-01-14 有限会社 エム・エヌ・シー モンキーレンチ
JP4562048B1 (ja) 2009-10-27 2010-10-13 大輔 ▲高▼室 可動顎の移動制御機構付きアジャスタブルレンチ
USD639128S1 (en) * 2010-10-11 2011-06-07 Jist Unlimited, LLC Wrench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67401A (en) * 1952-06-16 1957-02-06 Eugen Mayer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djustable wrench
US3948120A (en) * 1975-01-08 1976-04-06 Hancock Paul D Wrench
US5331868A (en) * 1993-08-02 1994-07-26 Thomas Elmore Crescent wrench
CN201291427Y (zh) * 2008-08-07 2009-08-19 许炳修 一种扳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5699B (zh) * 2021-05-10 2022-05-21 瞬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活動扳手頭構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2128B (zh) 2015-05-13
WO2013054570A1 (ja) 2013-04-18
US20130312574A1 (en) 2013-11-28
US8806989B2 (en) 2014-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71725B2 (en) Clamping mechanism for cutting insert
US7685911B2 (en) Monkey wrench
JP5451771B2 (ja) 切削工具クランプ機構
CN105121080B (zh) 切削刃位置调整机构及可转位刀片式切削工具
US10500647B2 (en) Mounting mechanism for a cutting insert, a cutting insert therefor and a cutting tool using said insert
JP4867992B2 (ja) 切削工具
US20080240873A1 (en) Clamp Mechanism of Throwaway Tip
US20150147129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rown gear
CN103619518A (zh) 用于铣削的可转位切削刀片
JP2016539010A (ja) 側面支持くぼみを有する位置決め可能なミーリングインサート、及びミーリング工具
US20130071194A1 (en) Cutting Insert, Cutting Body and Clamping Mechanism of a Cutting Tool Assembly for Chip Removal
US11383354B1 (en) Vise
US10307833B2 (en) Cutting tool comprising a cutting tool holder and a cutting insert therefor
WO2019021513A1 (ja) チャック
US10105775B2 (en) Cutting tip, cutting tool and gear edge cut-off device
CN103492128A (zh) 活动扳手
WO2015129770A1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工具ボデーおよび切削工具
JP3187744U (ja) フレア工具
US10307832B2 (en) Dynamic clamping mechanism
US20210379679A1 (en) Cutting tool
JP6345375B1 (ja) チャック
JP4479521B2 (ja) 切削インサートのクランプ機構
JP4170769B2 (ja) 切削加工用工具
KR102009874B1 (ko) 절삭공구 조립체
US8911184B2 (en) Regulating e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