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7155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7155A
CN103477155A CN201280016931XA CN201280016931A CN103477155A CN 103477155 A CN103477155 A CN 103477155A CN 201280016931X A CN201280016931X A CN 201280016931XA CN 201280016931 A CN201280016931 A CN 201280016931A CN 103477155 A CN103477155 A CN 103477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drive source
air
blow
adjus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69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7155B (zh
Inventor
杉本智弘
弘田利光
加守田广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77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7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71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parallelly-movabl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2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 F24F2013/147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ng means with cams or 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4Activity of occup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机中,上下变更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具有转动自如地设置于吹出口的附近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通过角度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各自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第二叶片移动至与第一叶片并列的并列位置和与第一叶片串列连结的串列位置,在空气调节运转时,使第二叶片从并列位置向串列位置移动时,使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设想的第二叶片移动到串列位置的量之后,进一步使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间隔调整用驱动源中的至少一个向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接触的方向驱动。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其在室内机设置有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气调节运转,特别涉及上下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空调机中,设置有变更从室内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风向变更叶片。风向变更叶片包括:上下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和左右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左右风向变更叶片。
作为现有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结构,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0223号公报)公开的结构。专利文献1中,以大幅变更空调机运转时从空调机的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并且在空调机停止时使空调机主体变得紧凑为目的,公开了由三个叶片构成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结构。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包括:位于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叶片;位于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利用两根连杆与第一叶片连结的第二叶片;和安装于第二叶片的第三叶片。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分别以固定于定位置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由此能够在彼此串列连结的位置和彼此在转动方向上离开的位置之间移动。第三叶片设置成,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位于彼此在转动方向上离开的位置时,防止风通过它们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60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越长,大幅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等的空气的整流效果越高。但是,空调机的室内机多设置于窗帘导轨等物体的上方。因此,用一个叶片构成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使该叶片的长度变长时,该叶片与窗帘导轨等物体接触而不能够充分地转动,空气的整流效果有可能降低,空调机的设置场所存在限制。另外,如果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从转动轴侧的端部到离开的相反侧的端部的长度(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空气流动方向的长度)变长,则施加到转动轴的转矩变大。由此,难以简单地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变长。
对此,根据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使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彼此离开,设置第三叶片使得风不通过它们之间,由此能够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外观上的长度变长。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机中,需要设置第三叶片,因此部件个数变多。
本发明是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机,以更少的部件数量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在外观上变长,能够得到更高的空气的整流效果。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空调机,在室内机设置有上下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气调节运转,
上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具有转动自如地设置于上述吹出口的附近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
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叶片,通过角度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各自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
上述第二叶片,通过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移动至与上述第一叶片并列的并列位置和与上述第一叶片串列连结的串列位置,
在上述空气调节运转时,使上述第二叶片从上述并列位置向上述串列位置移动时,使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设想的上述第二叶片移动到上述串列位置的量之后,进一步使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中的至少一个向上述第一叶片与上述第二叶片接触的方向驱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通过具有上述结构,能够以更少的部件数量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在外观上变长,能够得到更高的空气的整流效果。另外,能够抑制在使上述第二叶片向上述串列位置移动时,在上述第二叶片与上述第一叶片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提高空气的整流效果。进而能够抑制供冷时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发生结露。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特征以及其它目的和特征,根据关于附图的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联的下面的说明变得明确。该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所具有的室内机的纵截面图。
图2是将图1的室内机切开一部分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叶片位于并列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上叶片和下叶片维持大致平行的状态转动了相同角度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上叶片和下叶片接近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上叶片和下叶片维持大致平行的状态转动了相同角度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上叶片和下叶片进一步接近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从图7所示的状态起,上叶片和下叶片维持大致平行的状态转动了相同角度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9A是表示上叶片位于与下叶片串列的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9B是表示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了设想的上叶片移动到串列位置的量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供冷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位于图9A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供冷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位于图5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供冷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位于图7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供暖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位于图4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供暖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位于图6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供暖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位于图8所示的状态时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空调机,在室内机设置有上下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气调节运转,
上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具有转动自如地设置于上述吹出口的附近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
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叶片,通过角度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各自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
上述第二叶片,通过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移动至与上述第一叶片并列的并列位置和与上述第一叶片串列连结的串列位置,
在上述空气调节运转时,使上述第二叶片从上述并列位置向上述串列位置移动时,使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设想的上述第二叶片移动到上述串列位置的量之后,进一步使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中的至少一个向上述第一叶片与上述第二叶片接触的方向驱动。
根据该结构,将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串列连结时能够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最大,因此能够以更少的部件数量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在外观上变长。另外,第二叶片能够相对于第一叶片并列地移动,因此能够避免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与窗帘导轨等物体接触。另外,能够抑制在使上述第二叶片向上述串列位置移动时,在上述第二叶片与上述第一叶片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提高空气的整流效果。进而,能够抑制供冷时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发生结露。
另外,优选上述第一叶片的旋转轴被固定在定位置,上述第二叶片的旋转轴以相对于上述第一叶片接近或离开的方式移动。
另外,优选使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设想的上述第二叶片移动到上述串列位置的量之后,进一步仅使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向上述第一叶片与上述第二叶片接触的方向驱动。
另外,优选停止上述空气调节运转时,使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设想的利用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叶片关闭上述吹出口的量之后,进一步使上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上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向上述第二叶片与空调机主体接触并且上述第二叶片与上述第一叶片接触的方向驱动。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并不由本实施方式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
一般家庭使用的空调机通常包括由致冷剂配管相互连接的室外机和室内机。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室内机具有主体2和开闭自如地封闭主体2的前面开口部2a的可动式的前面板4。在空调机的运转停止时,前面板4设置成紧贴主体2,关闭前面开口部2a。另一方面,在空调机的空气调节运转时,前面板4设置成向从主体2离开的方向移动,打开前面开口部2a。另外,图1表示前面板4关闭前面开口部2a的状态。
在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热交换器6;风扇8,其用于对从前面开口部2a和上面开口部2b取入的室内空气由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再向室内吹出;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其开闭将热交换后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吹出口10,并且上下变更空气的吹出方向;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其左右变更空气的吹出方向。另外,在前面开口部2a和上面开口部2b与热交换机6之间设置有过滤器16,其用于除去从前面开口部2a和上面开口部2b取入的室内空气中包含的尘埃。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包括:作为第一叶片的一个例子的下叶片18;和设置于下叶片18的上方的作为第二叶片的一个例子的上叶片20。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使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协同动作,控制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另外,下叶片18设置成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自如。上叶片20设置成能够在利用后述的连接臂36a、36b保持为与下叶片18大致平行的状态下自由地接近、离开下叶片18。
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例如包括从室内机的正面看时位于左侧的一组叶片和位于右侧的一组叶片。各个一组叶片由多个(例如4个)叶片构成。另外,各个一组叶片分别与不同的驱动源(例如、驱动电动机)26连结,由驱动源26独立控制。
在空调机开始空气调节运转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进行开控制,打开吹出口10。通过在该状态下驱动风扇8,经由前面开口部2a和上面开口部2b将室内空气取入室内机的内部。被取入的室内空气,由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通过风扇8,通过形成于风扇8的下游侧的通风路28,从吹出口10吹出。
来自吹出口10的空气的吹出方向,由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进行控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和左右风向变更叶片14的的角度调整等动作,由控制室内机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进行控制。
位于吹出口10的上游侧的通风路28包括:位于风扇8的下游侧的后引导件30;位于风扇8的下游侧且与后引导件30相对的稳定器32;和主体2的两侧壁(未图示)。
此外,上述用语“稳定器”能够分为:位于风扇8的下游附近、使在风扇8的前部附近产生的旋涡稳定化的稳定器;和位于该稳定器的下游侧、构成承担由风扇8输送的空气的压力恢复的功能的扩散器的前部的上侧的壁部分,但在此将它们总称为“稳定器”。
另外,在前面板4,如图2所示,作为检测人的活动量的活动量检测装置的一个例子,设置有人感应传感器单元34。在此,所谓“人的活动量”是表示人的活动的程度的概念,例如分类为“安静”、“活动量大”、“活动量小”等多个活动量水平。所谓“安静”是指例如在沙发轻松休息时那样基本上没有活动的情况。所谓“活动量大”是指清扫时或熨烫时那样频繁活动的情况。所谓“活动量小”是指吃饭时那样稍微有活动的情况。作为人感应传感器单元34,并未作特别限定,能够使用现有公知的人感应传感器单元(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215764号公报等)。
接着,对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结构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图3~图9B是表示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结构的概略图。另外,图3~图9B中,用连结稳定器32的前端部和后引导件30的前端部的假想曲线表示吹出口10的位置。
如上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包括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转动自如地设置于吹出口10的附近。更具体地说,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设置于吹出口10的下端部10a的附近,在定位置被固定。另一方面,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不固定在定位置,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下叶片18接近、离开地移动。
即,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以维持大致平行的状态的方式被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分别与一对连接臂36a、36b能够枢轴转动地连结,由此构成4节连杆机构。一个连接臂36a与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和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能够枢轴转动地连结。另一个连接臂36b与从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向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离开的部分和从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向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离开的部分能够枢轴转动地连结。
另外,所谓“大致平行的状态”不是仅指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完全平行的状态,也包括宏观上看大概平行的状态。这是因为,作为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不仅能够使用具有直线形状或相同厚度的叶片,也能够使用弯曲、或者设置有台阶部的叶片。
另外,在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连结有使下叶片18转动的步进电机等角度调整用的驱动源38。利用驱动源38的驱动力使下叶片18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由此与该下叶片22的转动动作联动,上叶片20维持与下叶片18大致平行的状态,以转动轴24为中心转动。由此,如图3和图4或图5和图6或图7和图8所示,调整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两者的角度。更具体地说,下叶片18以转动轴22为中心在箭头A1方向转动,由此上叶片20以转动轴24为中心在A1方向转动。另一方面,下叶片18以转动轴22为中心在与箭头A1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上叶片20以转动轴24为中心在与A1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通过调整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两者的角度,调整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的方向。
另外,与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同轴地配置有使连接臂36a转动的步进电机等间隔调整用的驱动源40。利用驱动源40的驱动力使连接臂36a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由此与该连接臂36a的转动动作联动,连接臂36b转动。由此,如图3、图5、图7所示,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以相对于下叶片18接近或离开的方式移动。更具体地说,连接臂36a以转动轴22为中心在箭头A2方向转动,由此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以相对于下叶片18接近的方式移动。另一方面,连接臂36a以转动轴22为中心在与箭头A2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以相对于下叶片18离开的方式移动。
从图3所示的状态到图5所示的状态,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接近下叶片18,由此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间隔变窄,上叶片20与稳定器32的间隔变大。由此,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以向二方向(例如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去的方式被分配。
另外,从图5所示的状态到图7所示的状态,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接近下叶片18,由此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间隔进一步变窄,上叶片20与稳定器32的间隔进一步变大。由此,通过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之间的空气的风量变小,通过上叶片20与稳定器32之间的空气的风量变大。
如上所述,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以相对于下叶片18接近或离开的方式移动,由此调整通过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之间的空气的风量,和通过上叶片20与稳定器32之间的空气的风量。
另外,利用驱动源40的驱动力使连接臂36a、36b转动时,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相对于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向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图3~6所示的状态时,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相对于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位于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例如从图3所示的状态到图7所示的状态,连接臂36a、36b转动,由此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相对于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从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此时,从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至稳定器32和下叶片18的与各个相对的距离的比例发生变化,能够与该比例相应地使得大致平行于稳定器32的上侧的壁面地吹出的风量与大致平行于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地吹出的风量的比例自由地变动,能够实现舒适的空气调节空间。
另外,如图3~图9所示,上叶片20在空气调节运转中,能够移动至与下叶片18并列的并列位置B1和与下叶片18串列连结的串列位置B2。上叶片20的并列位置B1和串列位置B2之间的移动,通过利用驱动源40的驱动力使连接臂36a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来进行。
如图9A所示,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外观上的长度最大。由此,能够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供给至更远的位置。另外,图9A所示的状态中,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位于比表示吹出口10的假设曲线更靠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另外,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时,下叶片18的表面和上叶片20的表面优选成为一个面(拉平)。由此,能够增大整流效果,不妨碍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地提高该空气的整流效果。另外,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背面侧也优选成为一个面。由此,能够提高设计性,并且能够稍微提高上述空气的整流效果。另外,在下叶片18优选形成收纳一对连接臂36a、36b的凹部(未图示)。
另外,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时,优选上叶片20的后端部和下叶片18的前端部重合。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9A所示,在下叶片18的前端部进一步优选设置有接受上叶片20的后端部的台阶部18a。由此,能够抑制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从上叶片20的后端部与下叶片18的前端部之间泄漏,而降低该空气的整流效果。另外,通过采用上叶片20的后端部和下叶片18的前端部重合的结构,即使使上叶片20变长也能够以相同的收纳空间收纳,因此能够使上叶片20变长。
另外,上述内容中,为了对利用连接臂36a、36b的转动使上叶片20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着眼于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的位置进行了说明,但上游侧端部20a并不一定需要设置成通过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另外,此时,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也可以相对于表示吹出口10的假想曲线向风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移动。
接着,对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时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的移动,通过控制室内机的控制装置(未图示)对驱动源40、38的驱动进行控制来进行。上叶片20向串列位置B2的移动,通过驱动源40的驱动来进行。
但是,此时,即使使驱动源40驱动预先设想的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的量,由于每个产品的偏差等,有可能发生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没有移动到适当的串列位置B2的情况。更具体地说,如图9B所示,上叶片20的上游侧端部20a没有被收纳在台阶部18a内,上游侧端部20a比下叶片18的表面更向上方突出,在上叶片20与下叶片18之间可能产生间隙。产生该间隙时,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泄漏,空气的流动紊乱,空气的整流效果下降。另外,供冷时有可能在上叶片20与下叶片18发生结露。另外,上游侧端部20a相对于下叶片18的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量,在每个产品中存在偏差。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驱动源40驱动预先设想的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的量之后,进一步使驱动源40驱动,减少上游侧端部20a的上述突出量。即,使得上游侧端部20a适当地收纳于台阶部18a内。
更具体地说,以如下的方式动作。
如图9B所示,使驱动源40驱动预先设想的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的量之后,进一步使驱动源40向上叶片20与下叶片18接触的方向驱动。
由此,首先,比转动轴24更靠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叶片20的背面,与下叶片18的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表面接触。之后,转动轴24进入台阶部18a,上游侧端部20a被收纳于台阶部18a内。
另外,在使用步进电机作为驱动源40并且使下叶片18的转矩比上叶片20的转矩大的情况下,上游侧端部20a被收纳于台阶部18a内之后,也可以使上叶片20的驱动源40进一步向上叶片20按压下叶片18的方向驱动。在这种情况下,上叶片20受到下叶片18的反作用力,由此上叶片20的步进电机失步而空转,能够使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在串列位置B2更为紧贴。
另外,上述内容中,为了减少上游侧端部20a的上述突出量,仅使驱动源40驱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使驱动源38向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接触的方向驱动,将上游侧端部20a适当地收纳于台阶部18a内。另外,也可以使驱动源40和驱动源38两者向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彼此接触的方向驱动,将上游侧端部20a适当地收纳于台阶部18a内。根据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减少上游侧端部20a的上述突出量,提高空气的整流效果。另外,能够抑制供冷时在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发生结露的情况。
接着,对停止空气调节运转时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按压遥控器(未图示)的停止按钮等指示空气调节运转的停止时,如图1所示使驱动源40、38驱动设想的利用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关闭吹出口10的量。之后,向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串列连结,并且上叶片20的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缘部与空调机主体2接触的方向驱动驱动源40、38。
由此,即使由于每个产品的偏差等而在室内机主体2与上叶片20之间或者上叶片20与下叶片18之间产生间隙,也能够减小该间隙。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空气调节运转停止时,污物从室内机主体2与上叶片20之间或者上叶片20与下叶片18之间进入吹出口10内。
另外,在使用步进电机作为驱动源40、38的情况下,上游侧端部20a被收纳于台阶部18a内之后,也可以驱动驱动源40、38。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受到的反作用力,步进电机失步而空转,能够使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上叶片20的风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缘部和空调机主体2更加紧贴。
接着,对空气调节运转时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优选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这是因为考虑到在供冷时,活动量水平越接近“安静”时,越使得室内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温度尽可能地均匀,而且使冷风不直接吹到身体,这对使用者来说是舒适的。(已知,例如在活动量水平为“安静”时,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为约0℃,而且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风速为感觉不到气流感的风速且均为0.2m/s以下时,使用者感到舒适。)因此,供冷时,如图9A所示,优选控制驱动源38和驱动源40以使得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由此,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外观上的长度最大,提高空气的整流效果。供冷时在室内机的内部变冷后的空气(冷风),由于比暖的空气重,因此要从吹出口10向地板面下降,但通过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外观上的长度变长,能够将该空气的方向变更为沿天花板面的方向。由此,如图10所示,能够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冷风)沿天花板面供给到与设置有室内机的壁面相对的壁面,能够使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更加均匀,并且能够使冷风不直接吹到使用者。
另外,即使在供冷时,越是在室内的温度高的供冷初期的情况下、活动量水平接近“活动量大”的情况下,使用者越处于容易感到热的状况,因此使冷风的一部分直接吹到使用者的上半身从而使体感温度下降的方式,对于使用者来说是舒适的(本发明者们发现,例如,在活动量水平为“活动量大”的情况下,以使室内的上部空间比下部空间低约1℃的方式设置温度差,进而室内的上部空间为感受到适度的气流感的风速约0.5m/s前后时,使用者感到舒适。)因此,在供冷初期或“活动量大”的情况下,优选控制驱动源38和驱动源40以使得上叶片20移动到图5或图7所示的位置。由此,如图11或图12所示,能够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分配为沿天花板面的方向和向使用者去的方向这两个方向。
另外可以认为,在供暖时,使用者脚边的温度高对使用者来说是舒适的。因此,供暖时,如图4所示,优选控制驱动源38和驱动源40以使得上叶片20移动到并列位置B1,并且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角度向下。供暖时在室内机的内部加热后的空气(暖风),要从吹出口10向上方浮起,但通过将上叶片20移动到并列位置B1且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角度向下,能够使该吹出的大部分空气的方向变更为下方。由此,如图13所示,能够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暖风)向地板面供给,能够提高使用者脚边的温度。
另外,在供暖时,考虑到节能性,优选使暖风在包含天花板面和地板面的壁面整体循环,效率良好地使室内变暖。此时,优选控制驱动源38和驱动源40,使得上叶片20以较大的角度、且以与下叶片18的距离较大的范围移动至图6或图8所示的位置。由此,如图14或图15所示,能够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分配为沿天花板面的方向和向使用者的脚边去的方向这两个方向,能够效率良好地使室内变暖从而实现节能性高的供暖。
另外,使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并不限定于供冷时,也可以是供暖时。另外,使上叶片20移动到并列位置B1,并不限定于供暖时,也可以是供冷时。即,从吹出口10到要供给空气的目标地点的距离较长时,只要使上叶片20移动到串列位置B2即可,从吹出口10到要供给空气的目标地点的距离较短时,只要使上叶片20移动到并列位置B1即可。
另外,与安静时或活动时等的使用者的状况相对应地,使用者感到舒适的室内的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不同。因此,优选基于人感应传感器单元34的检测信号调整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间隔。如图3、图5、图7所示,调整下叶片18与上叶片20的间隔,由此将从吹出口10吹出的空气分配为向两个方向去(例如,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能够调整该分配的空气的风量。由此,能够将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的温度差控制为期望的值。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串列连结时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长度最大,因此,能够以更少的部件数量(2个)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12的长度在外观上变长。另外,上叶片20能够相对于下叶片18并列地移动,因此能够避免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与窗帘导轨等物体接触。因此,能够得到高的空气整流效果。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用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被固定在定位置,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能够移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保持规定的距离,在连接臂36a、36b不进行枢轴转动而被固定的状态下上叶片20和下叶片18保持相对位置,以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
另外,也可以是上叶片20的转动轴24被固定在定位置,下叶片18的转动轴22能够移动。即,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任一个被固定在定位置,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的另一个能够移动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利用一对连接臂36a、36b以维持大致平行的状态的方式连结,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下叶片18和上叶片20也可以由千斤顶(jack)那样的部件连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叶片20移动至下叶片18的前方,彼此串列连结,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上叶片20移动至下叶片18的后方而彼此串列连结。
参照附图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充分记载了本发明,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变形和修正是很明确的。这样的变形和修正,只要不超出附加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述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应被理解为包含在其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空调机,以更少的部件数量使上下风向变更叶片的长度在外观上变长,能够得到更高的空气的整流效果,因此作为包含一般家庭中使用的空调机的各种空调机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2 室内机主体
2a 前面开口部
2b 上面开口部
4 前面板
6 室内热交换器
8 室内风扇
10 排出口
12 上下风向变更叶片
14 左右风向变更叶片
16 过滤器
18 下叶片
18a 台阶部
20 上叶片
22 转动轴
24 转动轴
26 驱动源
28 通风路
30 后引导件
32 稳定器
34 人感应传感器单元
36a、36b 连接臂
38 驱动源(角度调整用驱动源)
40 驱动源(间隔调整用驱动源)

Claims (4)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室内机设置有上下变更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变更叶片,控制该上下风向变更叶片进行空气调节运转,
所述上下风向变更叶片具有转动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吹出口的附近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
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通过角度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以各自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
所述第二叶片,通过间隔调整用驱动源的驱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叶片并列的并列位置和与所述第一叶片串列连结的串列位置,
在所述空气调节运转时,使所述第二叶片从所述并列位置向所述串列位置移动时,使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设想的所述第二叶片移动到所述串列位置的量之后,进一步使所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中的至少一个向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接触的方向驱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的转动轴被固定在定位置,所述第二叶片的旋转轴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叶片接近或离开的方式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设想的所述第二叶片移动到所述串列位置的量之后,进一步仅使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向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接触的方向驱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停止所述空气调节运转时,使所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驱动设想的利用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关闭所述吹出口的量之后,进一步使所述角度调整用驱动源和所述间隔调整用驱动源向所述第二叶片与空调机主体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叶片与所述第一叶片接触的方向驱动。
CN201280016931.XA 2011-12-06 2012-11-20 空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771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6585 2011-12-06
JP2011266585 2011-12-06
PCT/JP2012/007426 WO2013084426A1 (ja) 2011-12-06 2012-11-20 空気調和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7155A true CN103477155A (zh) 2013-12-25
CN103477155B CN103477155B (zh) 2016-08-31

Family

ID=48573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693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77155B (zh) 2011-12-06 2012-11-20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065184B2 (zh)
KR (1) KR20140101284A (zh)
CN (1) CN103477155B (zh)
BR (1) BR112013024707A2 (zh)
WO (1) WO201308442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5647A (zh) * 2015-08-27 2015-12-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用导风板组件、导风板驱动结构及空调
EP3346202A4 (en) * 2015-09-29 2019-05-15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AND INDOOR UNIT
CN113739400A (zh) * 2017-09-06 2021-12-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0701B2 (ja) * 2013-08-02 2018-05-0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9050307A1 (ko) * 2017-09-06 2019-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WO2019050308A1 (ko) * 2017-09-06 2019-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WO2019050309A1 (ko) * 2017-09-06 2019-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KR102364624B1 (ko) * 2017-09-06 2022-02-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WO2019050311A1 (ko) * 2017-09-06 2019-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WO2019059682A1 (ko) * 2017-09-20 2019-03-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KR102454762B1 (ko) * 2017-11-10 2022-10-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514679B1 (ko) 2018-01-09 2023-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8800457B (zh) * 2018-04-27 2021-06-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405222B (zh) * 2018-10-26 2021-01-08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KR20220018765A (ko) * 2020-08-07 2022-0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460898B1 (ko) * 2020-11-13 2022-10-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517611B1 (ko) * 2020-11-13 2023-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2550360B1 (ko) 2021-06-21 2023-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4721A (zh) * 1985-07-08 1987-02-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风向偏转装置
CN1169523A (zh) * 1996-05-20 1998-01-0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
CN1782592A (zh) * 2004-11-29 2006-06-07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的双叶片结构
CN101392942A (zh) * 2007-09-20 2009-03-25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CN101726080A (zh) * 2008-10-21 2010-06-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62546U (zh) * 1986-04-07 1987-10-15
JPH0464044U (zh) * 1990-10-08 1992-06-01
JPH10274433A (ja) * 1997-03-31 1998-10-13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4110863B2 (ja) * 2002-07-12 2008-07-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4453778B2 (ja) * 2008-09-02 2010-04-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0060223A (ja) * 2008-09-04 2010-03-18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4721A (zh) * 1985-07-08 1987-02-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风向偏转装置
CN1169523A (zh) * 1996-05-20 1998-01-07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
CN1782592A (zh) * 2004-11-29 2006-06-07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的双叶片结构
CN101392942A (zh) * 2007-09-20 2009-03-25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装置
CN101726080A (zh) * 2008-10-21 2010-06-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35647A (zh) * 2015-08-27 2015-12-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用导风板组件、导风板驱动结构及空调
EP3346202A4 (en) * 2015-09-29 2019-05-15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AND INDOOR UNIT
US10655885B2 (en) 2015-09-29 2020-05-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13739400A (zh) * 2017-09-06 2021-12-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3739400B (zh) * 2017-09-06 2023-03-3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3024707A2 (pt) 2016-12-20
JPWO2013084426A1 (ja) 2015-04-27
WO2013084426A1 (ja) 2013-06-13
KR20140101284A (ko) 2014-08-19
JP6065184B2 (ja) 2017-01-25
CN103477155B (zh) 2016-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7155A (zh) 空调机
CN102235734B (zh) 空调
CN202792245U (zh) 上下送风双贯流式空调器室内机
JP4709130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3629744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3597293A (zh) 空调机
CN104884871A (zh) 空调设备及控制回路
CN103162353A (zh) 空调器
CN105509281B (zh) 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05402975U (zh) 空调器
CN208671174U (zh) 空调器
CN201982375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及其蜗壳
CN103782111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4412044A (zh) 空气调节机
CN205351536U (zh) 一种室内风管机
CN207230880U (zh) 一种风管式空调器的导风结构及其空调器
JP5128698B1 (ja) 空気調和機
JP5166583B1 (ja) 空気調和機
JP5128697B1 (ja) 空気調和機
CN205403088U (zh) 导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08671177U (zh) 空调器
CN106091312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2868855U (zh) 一种嵌入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5157109B (zh) 新型节能空调
JP2013057500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