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66507A - 升降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升降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66507A CN103466507A CN201210347360XA CN201210347360A CN103466507A CN 103466507 A CN103466507 A CN 103466507A CN 201210347360X A CN201210347360X A CN 201210347360XA CN 201210347360 A CN201210347360 A CN 201210347360A CN 103466507 A CN103466507 A CN 1034665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rizon bar
- pulley
- carrier
- jacking system
- but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 Carriers, Traveling Bodies, And Overhead Traveling Cranes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升降装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装置具备:一对导轨、载架、水平杆、牵引部件、施力部件和抵接部件。导轨在铅直方向平行地配设。载架设置成能够沿着导轨滑动。水平杆带有铅直方向的游隙地水平支承于载架。牵引部件用于朝铅直上方牵引水平杆。施力部件用于对水平杆朝铅直下方施力。抵接部件通过与水平杆朝铅直下方的移动联动地转动而与导轨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被使用于装卸货作业等的货物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存在例如金属丝卷扬方式的结构,即:利用金属丝的卷起以及送出,使设置成能够沿着一对导轨滑动的载架升降,所述一对导轨沿着铅直方向平行地配设。
另外,对于金属丝卷扬方式,在发生金属丝的松弛或切断等的情况下,存在利用金属丝的张力得以保持的载架下落的危险。于是,还提出了具备针对所述情况的下落防止机构的升降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131388号公报)。
所述下落防止机构例如构成为具有一对连杆部件,所述一对连杆部件呈V字状配置在上述的一对导轨间,且所述一对连杆部件以在发生金属丝的松弛或切断等的情况下使V字闭合的方式与载架连接。
在此,在连杆部件各自的末端部连接有卡合部件,所述卡合部件被轴支承于载架、并与连杆部件的闭合动作联动地朝与导轨抵接的方向转动,通过所述卡合部件与导轨抵接,阻止载架下落。
但是,在以往的升降装置中,在提高作业时的安全性的方面尚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例如,上述的下落防止机构由于使配设成V字状的连杆部件进行开合,所以,以连杆部件为首的可动部件的可动区域容易变大。即,由于可动区域容易大面积露出,故而难以充分确保作业时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是鉴于上文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充分确保作业时的安全性的升降装置。
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升降装置具备一对导轨、载架、水平杆、牵引部件、施力部件和抵接部件。所述一对导轨沿着铅直方向平行地配设。所述载架设置成能够沿着所述一对导轨滑动。所述水平杆形成为直线状,并带有铅直方向的游隙地水平安装于所述载架。所述牵引部件与所述水平杆的中央部连接,用于朝铅直上方牵引该水平杆。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水平杆连接,用于朝铅直下方对该水平杆施力。所述抵接部件轴支承于所述载架,所述抵接部件通过与所述水平杆的沿着所述游隙朝铅直下方的移动联动地转动而与所述导轨抵接。
根据实施方式的一个方式,能够充分确保作业时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更为全面的认识以及其所带来的优点可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下面的发明的详细说明而容易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装置的构成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装置的构成的后方立体图。
图3是表示载架基座的构成的后方立体图。
图4A是表示罩部的构成的后方立体图。
图4B以及图4C是表示罩部的构成的前方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导轨与载架基座的卡合结构的后方立体图。
图5B是表示抵接部件以及其附近的构成的后方立体图。
图6是表示抵接部件相对于水平杆连接的连接方法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7A以及图7B是表示罩部与水平杆卡合的卡合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申请公开的升降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并不由下面所示的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
而且,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在下面的说明所使用的各图中,有时表示三维直角坐标系,所述三维直角坐标系包括将铅直上方设为正方向而将铅直下方设为负方向的Z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的正方向规定为升降装置的前方。
而且,下面,对于构成有多个的构成要素,有时仅对多个之中的1个标注标号,而对其他则省略标号的标注。在所述情况下,标注了标号的1个与其他是同样的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装置10的构成的前方立体图。如图1所示,升降装置10具备框架11、载架12、卷扬机(winch)部13和基台部14。
框架11是包括上部横档11b和沿着铅直方向平行地配设的一对导轨11a的、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框架组装体,该框架11由基台部14支承。
载架12还具备承载斗(bucket)12a和载架基座12b。承载斗12a由载架基座12b支承,是主面配设于与XY平面大体平行的方向的载货台。
另外,承载斗12a还具备多个辊12aa,所述多个辊12aa具有与Y轴方向平行的旋转轴并沿着X轴方向排列设置。通过使用所述辊12aa,即使货物是重物,也可容易地将货物载置到承载斗12a。
载架基座12b是承载斗12a的支承体,该载架基座12b被设置成能够沿着一对导轨11a滑动。即,包括支承于载架基座12b的承载斗12a在内的载架12整体沿着一对导轨11a升降。
另外,载架基座12b经由金属丝W(牵引部件)与卷扬机部13连接。卷扬机部13是包括与金属丝W的一端紧固连接的卷绕轴(省略图示)的卷扬机机构。载架12通过所述卷扬机部13中的金属丝W的卷起以及送出而沿着一对导轨11a升降。
接着,利用图2对升降装置10的构成进行更为详细的叙述。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装置10的构成的后方立体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图1所示的上部横档11b的图示。
如图2所示,承载斗12a与载架基座12b能够拆分(参照图中的虚线的箭头)。而且,如图2所示,载架基座12b具有以一对导轨11a的间隔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框架(下面,记载为“基座框架12ba”)。
在此,对载架基座12b与卷扬机部13借助金属丝W连接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金属丝W的一端与设于上部横档11b(参照图1)的连接固定部11c紧固连接。
并且,如图2所示,与所述连接固定部11c紧固连接的金属丝W朝铅直下方架设,并卷绕在设于载架基座12b的罩部12bb内部的第一滑轮(省略图示)。第一滑轮是以能够围绕与X轴大致平行的旋转轴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罩部12bb的滑轮。
另外,罩部12bb是设置成对称作所述第一滑轮的可动部件进行覆盖的罩部件。对于所述罩部12bb的构成的详细情况,包括第一滑轮以外的可动部件的构成在内,使用图4A~图4C在后文叙述。
接着,卷绕于第一滑轮的金属丝W向铅直上方架设,并卷绕在第二滑轮(省略图示),所述第二滑轮设于上部横档11b(参照图1)的连接部11d内部。第二滑轮是以能够围绕与Y轴大致平行的旋转轴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连接部11d的滑轮。
接下来,如图2所示,卷绕于第二滑轮的金属丝W向铅直下方架设,并与所述的卷扬机部13的卷绕轴紧固连接。
在此,如图2所示,卷扬机部13具有手柄13a。手柄13a与卷扬机部13的卷绕轴连接,通过使所述手柄13a旋转,实现金属丝W的卷起以及送出。
接着,利用图3对载架基座12b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载架基座12b的构成的后方立体图。
如图3所示,载架基座12b具备基座框架12ba、罩部12bb、水平杆12bc、连接部件12bd、螺旋弹簧12be(施力部件)、抵接部件12bf、导辊12bg和导辊12bh。
与图2中的说明相重复,基座框架12ba是以一对导轨11a(参照图2)的间隔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框架。而且,罩部12bb是覆盖第一滑轮p1以及水平杆12bc的一部分地安装于基座框架12ba的罩部件。另外,在第一滑轮p1如上述那样卷绕有金属丝W。
水平杆12bc形成为直线状,其通过罩部12bb带有铅直方向的游隙地水平安装于基座框架12ba(即,载架12)。
在此,利用图4A~图4C对罩部12bb的构成进行更为详细的叙述。图4A是表示罩部12bb的构成的后方立体图。另外,图4B以及图4C是表示罩部12bb的构成的前方立体图。
如图4A所示,罩部12bb具有形成有长孔121的端面。长孔121是以长轴方向与铅直方向(即,Z轴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的贯通孔。通过使水平杆12bc贯穿所述长孔121,罩部12bb带有铅直方向的游隙地支承水平杆12bc。
而且,如图4A所示,在水平杆12bc的中央部,以能够围绕与X轴平行的旋转轴转动的方式安装有第一滑轮p1。具体来讲,如图4B所示,所述第一滑轮p1被设置成旋转轴轴向穿过水平杆12bc的中央部。
而且,如图4C所示,罩部12bb具有形成有长孔122的端面。长孔122与长孔121同样,是以长轴方向与铅直方向平行的方式形成的贯通孔。通过使第一滑轮p1的旋转轴贯通所述长孔122,罩部12bb与水平杆12bc一起以带有铅直方向的游隙的方式轴支承第一滑轮p1。
另外,如已经利用图2说明了的那样,在第一滑轮p1卷绕有一端与连接固定部11c(参照图2)紧固连接了的金属丝W。因此,根据图4A~图4C所示的构成,通过金属丝W的牵引,第一滑轮p1被向铅直上方拉起,而且水平杆12bc也被拉起。即,水平杆12bc也是可动部件。
并且,如图4A~图4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所述可动部件的水平杆12bc以及第一滑轮p1沿着基座框架12ba的骨架进行配设,所以,能够将可动部件的可动区域隐藏在所述骨架的背后。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可动区域的露出,所以能够充分确保作业时的安全性。
而且,通过将第一滑轮p1安装在水平杆12bc的中央部,在所述中央部附近汇集了基于金属丝W的张力的可动区域,所以,能够使对所述第一滑轮p1进行覆盖的罩部12bb小型化。因此,也有助于载架12的轻型化。
返回到图3的说明,对连接部件12bd进行说明。连接部件12bd是分别从水平杆12bc的两端部朝铅直下方吊挂安装的部件。而且,在所述连接部件12bd的下端部连接螺旋弹簧12be的一端。
而且,螺旋弹簧12be的另一端卡定于基座框架12ba。另外,螺旋弹簧12be为拉伸弹簧,其对水平杆12bc朝铅直下方施力。
因此,水平杆12bc在通过第一滑轮p1带有张力地被金属丝W牵引的期间,被保持在与长孔122的最上方位置对应的高度,而在因切断等丧失了金属丝W的张力的情况下,水平杆12bc被螺旋弹簧12be施力,沿着上述游隙朝铅直下方移动。
另外,连接部件12bd以及螺旋弹簧12be也为可动部件,但如图3所示,连接部件12bd以及螺旋弹簧12be沿着基座框架12ba的骨架配设,因而,能够将可动部件的可动区域隐藏在骨架的背后。因此,能够抑制可动区域的露出,所以能够充分确保作业时的安全性。
抵接部件12bf是被轴支承于基座框架12ba的部件,抵接部件12bf通过与水平杆12bc的沿着上述游隙朝铅直下方的移动联动地转动而与导轨11a抵接。对于所述抵接部件12bf的构成的详细情况,将利用图5B在后文叙述。
导辊12bg以及导辊12bh是配设在基座框架12ba的与导轨11a相向的一侧的旋转部件。
在此,利用图5A以及图5B对包括所述导辊12bg以及导辊12bh的构成在内的、导轨11a与载架基座12b的卡合结构进行说明。
图5A是表示导轨11a与载架基座12b的卡合结构的后方立体图。而且,图5B是表示抵接部件12bf以及其附近的构成的后方立体图。另外,在图5A中,仅对导轨11a中的一方标注了标号,而对于未标注标号的另一方则将其形状的一部分省略地进行图示。
如图5A所示,导轨11a以在XY平面切断的截面形状呈大致コ字状的方式,由对置的一对侧壁11aa和进深壁11ab形成。而且,在进深壁11ab沿着Z轴方向形成多个切口111。
另外,如图5B所示,导辊12bg相对于基座框架12ba以能够围绕与Y轴平行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配设在夹着抵接部件12bf的上下位置。而且,导辊12bg相对于导轨11a这样卡合:能够以所述导辊12bg的外周面与侧壁11aa的内侧相接触地旋转的方式滑动。
同样,导辊12bh相对于基座框架12ba以能够围绕与X轴平行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配设,并且导辊12bh相对于导轨11a这样卡合:能够以所述导辊12bh的外周面与进深壁11ab的内侧相接触地旋转的方式滑动。
因此,载架基座12b设置成能够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两个方向受到限制地沿着导轨11a滑动。由此,能够使载架基座12b沿着导轨11a无晃动地滑动。
而且,如图5B所示,抵接部件12bf使其末端部朝向导轨11a侧地配设。另外,抵接部件12bf的基端部以能够围绕轴线a1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连接部件12bd。而且,在相对于抵接部件12bf的基端部的轴线a1的轴支承点稍稍靠末端部的部位,以能够围绕轴线a2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基座框架12ba。
由此,抵接部件12bf与连接部件12bd(即,与其相连的水平杆12bc)向铅直下方的移动(参照图中的箭头501)联动地围绕轴线a1以及轴线a2转动,使抵接部件12bf的末端部朝图中的箭头502的方向抬起而与导轨11a抵接。
另外,如图5B所示,抵接部件12bf在末端部的与导轨11a抵接的部位具有锯齿状的卡合爪c1,当与导轨11a抵接时,所述卡合爪c1与上述切口111卡合。并且,通过所述卡合,载架基座12b沿着导轨11a的滑动受到限制。
由此,能够阻止水平杆12bc沿着上述游隙朝铅直下方的移动、即能够阻止失去金属丝W的张力的载架12的下落。
另外,在图5B中,举例示出了卡合爪c1为锯齿状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只要形成凹凸即可。因此,切口111的形状也没有限定,只要是与卡合爪c1卡合的形状即可。
另外,至此,举例示出了抵接部件12bf相对于水平杆12bc经由连接部件12bd间接地连接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直接连接。
利用图6对所述情况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抵接部件12bf相对于水平杆12bc连接的连接方法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即,如图6所示,抵接部件12bf也可以相对于水平杆12bc直接连接。在所述情况下,抵接部件12bf只要以其基端部能够围绕轴线a1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水平杆12bc的端部即可。
而且,在基端部的稍稍靠末端部的部位,以能够围绕轴线a2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基座框架12ba即可。
并且,如图6所示,螺旋弹簧12be例如只要从水平杆12bc的端部附近的稍稍靠内的位置对水平杆12bc朝铅直下方施力即可。另外,在图6中仅图示了水平杆12bc的一端侧,但对于另一端侧只要采取仅左右方向不同的同样的构成即可。而且,此时,优选的是,螺旋弹簧12be配置在能够在保持水平杆12bc水平的同时对水平杆12bc朝铅直下方施力的位置。
根据所述变形例,抵接部件12bf也能够与水平杆12bc的朝铅直下方的移动(参照图中的箭头601)联动地围绕轴线a1以及轴线a2转动,将抵接部件12bf的末端部朝图中的箭头602的方向抬起,而与导轨11a抵接。
可是,至此,可以说是对通过被一对螺旋弹簧12be均等地施力从而在使水平杆12bc朝铅直下方移动时也保持为水平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此,也可以进一步增加与罩部12bb的卡合结构,以便确保将所述水平杆12bc保持为水平这一点。
利用图7A以及图7B对所述情况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A以及图7B是表示罩部12bb与水平杆12bc卡合的卡合结构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如图7A所示,还可以将第一滑轮p1的旋转轴形成为例如仅端部为不旋转的大致矩形截面(参照图中的斜线部分),并且使该端部与长孔122卡合,从而将第一滑轮p1安装在水平杆12bc。
在所述情况下,由于第一滑轮p1的旋转轴的端部在长孔122的短轴方向(参照图中的双向箭头701)与长孔122的内周面形成面接触,所以,能够可靠地使水平杆12bc沿着长孔122朝铅直下方移动(参照图中的箭头702)。
另外,第一滑轮p1的旋转轴并不限于图7A所举例示出的形状,只要是包含在长孔122的短轴方向与长孔122的内周面进行面接触的外周面的形状即可。
而且,如图7B所示,也可以在罩部12bb形成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导孔122G并在水平杆12bc设置突起pr,并且使所述导孔122G与突起pr卡合。
由此,由于除了长孔122还能够由导孔122G对水平杆12bc进行引导,所以,能够可靠地使水平杆12bc朝铅直下方移动。
而且,通过可靠地使水平杆12bc朝铅直下方移动,能够可靠地使抵接部件12bf同时与导轨11a抵接。即,能够可靠地阻止载架12的下落。
如上述那样,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装置具备一对导轨、载架、水平杆、金属丝(牵引部件)、螺旋弹簧(施力部件)和抵接部件。
一对导轨沿着铅直方向平行地配设。载架设置成能够沿着一对导轨滑动。水平杆形成为直线状,并带有铅直方向的游隙地水平安装在载架。
金属丝与水平杆的中央部连接,用于将水平杆朝铅直上方牵引。螺旋弹簧与水平杆连接,用于对水平杆朝铅直下方施力。抵接部件被轴支承于载架,用于通过与水平杆的沿着上述游隙朝铅直下方的移动联动地转动而与导轨抵接。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降装置,能够充分确保作业时的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了由一对螺旋弹簧对水平杆朝铅直下方施力的情况为例,但只要能够保持水平杆水平,则不限定螺旋弹簧的个数以及安装位置。
Claims (6)
1.一种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具备:
一对导轨,所述一对导轨沿着铅直方向平行地配设;
载架,所述载架设置成能够沿着所述一对导轨滑动;
水平杆,所述水平杆形成为直线状,并带有铅直方向的游隙地水平安装于所述载架;
牵引部件,所述牵引部件与所述水平杆的中央部连接,用于朝铅直上方牵引所述水平杆;
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与所述水平杆连接,用于对所述水平杆朝铅直下方施力;和
抵接部件,所述抵接部件轴支承于所述载架,所述抵接部件通过与所述水平杆的沿着所述游隙朝铅直下方的移动联动地转动而与所述导轨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升降装置还具备滑轮,所述滑轮以旋转轴轴向穿过所述水平杆的中央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水平杆的中央部,
所述牵引部件通过所述滑轮牵引所述水平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抵接部件在与所述导轨抵接的部位具有卡合爪,所述卡合爪是通过形成凹凸而形成的,
在所述导轨形成有用于与所述卡合爪卡合的形状的切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载架具有罩部件,所述罩部件设置成覆盖所述滑轮以及所述滑轮附近的水平杆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罩部件具有:使所述水平杆贯通并对所述水平杆进行支承的端面;和使所述滑轮的轴贯通并对所述滑轮的轴进行轴支承的端面,
分别设于所述端面的贯通孔是形成为长轴方向与铅直方向平行的长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装置,其中,
所述滑轮的旋转轴是这样的形状:包含在所述长孔的短轴方向与所述长孔的内周面进行面接触的外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29263 | 2012-06-06 | ||
JP2012129263A JP5905338B2 (ja) | 2012-06-06 | 2012-06-06 | 昇降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66507A true CN103466507A (zh) | 2013-12-25 |
CN103466507B CN103466507B (zh) | 2016-12-21 |
Family
ID=49791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47360.XA Active CN103466507B (zh) | 2012-06-06 | 2012-09-18 | 升降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05338B2 (zh) |
CN (1) | CN10346650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1784A (zh) * | 2014-02-21 | 2014-05-14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技术研究所 | 一种测试弹升降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828217Y1 (zh) * | 1968-11-26 | 1973-08-23 | ||
DE2403181A1 (de) * | 1973-01-29 | 1974-08-01 | Bushnell Jun | Mechanische hubvorrichtung |
JPS5049221U (zh) * | 1973-08-31 | 1975-05-14 | ||
JP2001335298A (ja) * | 2000-05-24 | 2001-12-04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荷台部の落下防止機構 |
CN102421695A (zh) * | 2009-04-15 | 2012-04-18 | H·C·范德黑尔姆 | 提升式手推运货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31388A (ja) * | 2005-11-09 | 2007-05-31 | Chiyuuritsu Denki Kk | 昇降装置用落下防止装置 |
-
2012
- 2012-06-06 JP JP2012129263A patent/JP5905338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9-18 CN CN201210347360.XA patent/CN1034665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828217Y1 (zh) * | 1968-11-26 | 1973-08-23 | ||
DE2403181A1 (de) * | 1973-01-29 | 1974-08-01 | Bushnell Jun | Mechanische hubvorrichtung |
JPS5049221U (zh) * | 1973-08-31 | 1975-05-14 | ||
JP2001335298A (ja) * | 2000-05-24 | 2001-12-04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荷台部の落下防止機構 |
CN102421695A (zh) * | 2009-04-15 | 2012-04-18 | H·C·范德黑尔姆 | 提升式手推运货车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91784A (zh) * | 2014-02-21 | 2014-05-14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技术研究所 | 一种测试弹升降装置 |
CN103791784B (zh) * | 2014-02-21 | 2015-10-28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械技术研究所 | 一种测试弹升降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905338B2 (ja) | 2016-04-20 |
CN103466507B (zh) | 2016-12-21 |
JP2013252933A (ja) | 2013-1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982562B1 (ja) |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 |
CN101462666B (zh) | 电梯曳引机的更换装置和更换方法 | |
CN105905497A (zh) | 自动化仓库 | |
JP5042705B2 (ja) | 駐車装置の作業床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る駐車装置 | |
JP2010007271A (ja) | 機械式駐車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 | |
CN103466507A (zh) | 升降装置 | |
JPH1029795A (ja) | 荷吊上げ移動装置 | |
CN203845298U (zh) | 光学膜卷搭载用托架及光学膜卷搬运车 | |
CN105314497A (zh) | 电梯 | |
CN104944266A (zh) | 电梯对重装置及其改造方法 | |
KR101360842B1 (ko) | 접이식 훅이 마련된 자동차 운반선용 승강가능 카데크 | |
JP6544794B2 (ja) | 昇降式上下二段駐輪装置 | |
JP3660073B2 (ja) | 車両運搬用自動車の2階デッキ昇降装置 | |
JP6170423B2 (ja) | 機械式駐車設備 | |
CN110217615B (zh) | 装车机及装车方法 | |
CN220639672U (zh) | 一种大型货车运输的货物锁紧装置 | |
JP6137312B2 (ja) | 自動倉庫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
JP3934572B2 (ja) |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の搬器 | |
JP6259639B2 (ja) | 揚重架台および立坑における揚重材の輸送方法 | |
KR102223520B1 (ko) | 드론 안착 시스템 | |
JP2010184778A (ja) | 釣合錘装置 | |
JP2009144325A (ja) |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およびそのパレットロック装置 | |
CN109052140B (zh) | 轧机牌坊吊装方法 | |
JP2012154070A (ja) | 駐車装置 | |
JPH0431165Y2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31 Address after: Fukuoka Prefecture Patentee after: MORIYAMA TEKK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Fukuoka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Kabushiki Kaisha YASKAWA DENKI Patentee before: MORIYAMA TEKKO Kabushiki Kaish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