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2814B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02814B
CN103402814B CN201280010660.7A CN201280010660A CN103402814B CN 103402814 B CN103402814 B CN 103402814B CN 201280010660 A CN201280010660 A CN 201280010660A CN 103402814 B CN103402814 B CN 1034028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element
lid
link pin
end sid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06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02814A (zh
Inventor
浅井贵博
前泽伸
小林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402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2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02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28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60N2002/684Joining means the back rest being mounted or joined with an easy attachment system to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05/00General mechanical or structural details
    • B60N2205/30Seat or sea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comprising plural parts or pieces
    • B60N2205/35Seat, bench or back-rests being split laterally in two or more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后部座椅(10),在该车辆后部座椅(10)中,设置在车体侧的保持件(34和36)的侧壁部中分别形成有槽缝,槽缝分别在侧壁部的上端侧处敞开。分别设置在后部座椅靠背(12R)的侧部上的下端侧处的铰链销(30)插入到相应的槽缝中,从而通过保持件(34和36)将后部座椅靠背(12R)联接到车体侧。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铰链销(30)的远端侧即突出到后部座椅靠背(12R)外侧的部分分别由附接至相应保持件(34和36)的盖(76和78)覆盖。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更特别地,涉及这样一种车辆座椅,在所述车辆座椅中,设置在座椅靠背上的铰链销联接到设置在车体侧的保持件。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的No.9-202166(JP9-202166A)中描述的可折叠式后部座椅靠背的外铰链中,固定至车体侧的保持件具有圆弧状导槽以及与导槽相连的轴承孔。当后部座椅靠背被装配至车体侧时,设置在后部座椅靠背上的每个铰链销插入到相对应的导槽中,并且被移动到相对应的轴承孔中。此后,当后部座椅靠背以预定距离沿车辆横向方向向内移动时,铰链销的圆盘状头部布置在保持件的半壁部的下侧。该半壁部与铰链销的圆柱状头部接合以防止铰链销从保持件的轴承孔中滑落。如此以来,将后部座椅靠背装配到车体侧是容易的,并且每个外铰链以低成本形成。
然而,在上述外铰链中,保持件的上端侧敞开以使铰链销插入保持件的导槽中。因此,该铰链销可以在车厢内通过开口直观地识别,所以,在改善外观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改善外观的车辆座椅。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保持件,所述保持件设置在车体侧并且具有形成在所述保持件的侧壁部中的槽缝,所述槽缝在所述侧壁部的上端侧处敞开;铰链销,所述铰链销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部上的下端侧处并且插入到所述槽缝中以通过所述保持件将所述座椅靠背联接至所述车体侧;以及盖,所述盖附接至所述保持件和所述铰链销中任一者并且覆盖所述铰链销。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在设置于车体侧处的保持件的侧壁部中形成有槽缝,并且该槽缝在所述侧壁部的上端侧处敞开。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部的下端侧处的铰链销插入到所述槽缝中从而通过保持件将座椅靠背联接至车体侧。此外,在车辆座椅中,该铰链销被附接至保持件和铰链销的任一者上的盖覆盖。如此以来,能够防止或者阻止该铰链销在车厢内被直观地识别出。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盖可以具有接合部,并且所述接合部可以与保持件接合从而将盖附接至保持件。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被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构造,因此,在座椅靠背的侧部和车体侧部之间的狭窄空间中能够容易地执行附接盖的操作。即,例如,盖上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C状接合部,而且该C状接合部与铰链销接合从而使该盖能够附接至铰链销。然而,铰链销被插入到在保持件侧壁部中形成的槽缝内,所以执行附接盖的操作由于受到保持件的干扰而变得困难。按照此点,在本发明的该方面中,所述盖附接至所述保持件,因此能够容易地执行附接盖的操作。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盖上可以设置有多个接合部,并且多个接合部包括第一接合部,该第一接合部与保持件的沿车辆纵向方的一个端部侧接合。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设置在盖上的第一接合部——多个接合部中的一个接合部——与保持件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侧接合。在此,在座椅靠背的侧部和车体侧部之间通常不存在沿车辆横向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允许空间;然而,在车辆纵向方向上通常有敞开空间。按照此点,在本发明的该方面中,当所述盖附接至所述保持件时,盖的第一接合部可以通过沿存在有允许空间的车辆纵向方向靠近而与保持件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侧接合。经过这种接合,所述盖相对于所述保持件定位,因此,设置在盖上的其他接合部可以容易地与保持件接合。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执行将盖附接至保持件的操作。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多个接合部可以包括第二接合部,该第二接合部与保持件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侧接合。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当所述盖附接至所述保持件时,与上文所描述的第一接合部的情况一样,盖的第二接合部通过存在有允许空间的车辆纵向方向靠近而与保持件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侧接合。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执行将盖附接至保持件的操作。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当盖附接至保持件时,在第一接合部插入至形成在保持件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所述一个端部侧处的第一接合孔中的状态下,盖可以沿盖的后端侧降低的方向枢转,从而使第一接合部与第一接合孔的孔边缘部接合,并且使第二接合部与保持件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所述另一端部侧接合。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在如上所述的所述盖的第一接合部被插入至形成在保持件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所述一个端部侧处的第一接合孔中的状态下,盖沿盖的后端侧降低的方向枢转,从而使盖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与保持件接合。通过这种方式,所述盖被枢转以将盖的接合部与保持件接合,因此,例如,与所述盖在竖向方向上移动从而使盖的接合部与保持件接合的构造相比,即使在狭窄的可进入空间中也能够容易地执行附接盖的操作。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第一接合孔可以形成在保持件的前壁部中,第二接合部可以与保持件的后端侧接合。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在所述盖的第一接合部被插入到在保持件的前壁部中形成的第一接合孔内的情况下,所述盖被枢转从而使盖的第一接合部与第一接合孔的孔边缘部接合,并且使盖的第二接合部与保持件的后端侧接合。在此,因为通常在保持件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前侧存在有较宽的空间(乘客就座的空间),所以,能够在乘坐空间执行附接盖的操作。因此,能够提高附接盖的可操作性。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第一接合部可以从保持件的前壁部和保持件的后壁部之间插入到第一接合孔中。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所述盖的第一接合部从保持件的前壁部和后壁部之间插入形成在前壁部中的第一接合孔,即,在将盖附接至保持件时,盖的第一接合部从保持件的内部插入到前壁部的第一接合孔中。因此,与第一接合部从保持件的外部插入到第一接合孔中的构造相比,盖此后枢转时的旋转半径可以设置为小的,如此以来,能够减少附接盖的操作所需的空间。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第二接合部可以为设置在所述盖的后端侧处的卡夹件,该卡夹件可以装配并且锚固至形成在保持件后端侧处的第二接合孔。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在所述盖的第一接合部被插入到形成在保持件前壁部中的第一接合孔内的情况下,该盖朝着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另一侧处的斜下侧下降旋转,从而使盖的第一接合部与第一接合孔的孔边缘部接合并且将设置在盖的后端侧处的卡夹件安装和锚固至形成在保持件后端侧处的第二接合孔。如此以来,盖的后端侧锚固至保持件,因此能够容易地锚固盖的后端侧。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盖可以设置有接合引导部,该接合引导部与铰链销接合以在将盖附接至保持件时引导盖的枢转。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当盖附接至保持件时,设置在盖上的接合引导部与铰链销接合从而引导盖的枢转,如此以来,能够提高盖在枢转时的可操作性。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接合引导部可以为圆弧状部分,并且该圆弧状部分的内周表面与铰链销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设置在所述盖上的圆弧状部分的内周表面与铰链销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从而引导盖的枢转,如此以来,可以简化接合引导部的构造。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槽缝可以具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延伸部和从竖向延伸部的下端侧向车辆前侧延伸的向前延伸部,并且铰链销可以布置在向前延伸部的前端侧处,并且铰链销朝向前延伸部的后端侧的移位被盖限制。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形成在保持件的侧壁部中的槽缝具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延伸部和从竖向延伸部的下端侧向车辆前侧延伸的向前延伸部。并且插入在槽缝中的铰链销布置在向前延伸部的前端侧处。因此。在座椅靠背试图向车辆前侧移位时——例如在车辆正面撞击时——铰链销与向前延伸部的前边缘接合从而限制了座椅靠背的移位。此外,附接至保持件的盖限制了铰链销向车辆后侧的移位,因此,即使在车辆追尾碰撞时当座椅靠背试图向车辆后侧移位时,也能够限制座椅靠背的移位。
在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盖可以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布置在铰链销和保持件的后壁部之间的冲击吸收部,并且铰链销朝向前延伸部的后端侧的移位被冲击吸收部限制。
通过根据以上方面的车辆座椅,在车辆追尾碰撞时,当座椅靠背试图向车辆后侧移位时,设置在由树脂制成的盖中的冲击吸收部压缩在铰链销和保持件的后壁部之间。如此以来,冲击吸收部发生变形从而使其能够吸收碰撞能。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能够改善外观。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意义以及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座椅的部分构造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了在图1中示出的后部座椅靠背框架、保持件和盖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示出了当从车辆左侧观察时固定至图1中的车辆右后轮罩框架的保持件的侧视图;
图4为示出了当从车辆左侧观察时固定至图1中靠近后地板沿车辆横向方向的中央的保持件的侧视图;
图5为示出了附接至图4所示的保持件的盖的立体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盖的部件——即盖本体——的纵向截面图;
图7为沿图6中线Ⅶ-Ⅶ截取的纵向截面图;
图8A至图8C是截面图,示出了图5至图7中所示的盖附接至图4所示的保持件的方法,其中图8A是示出了盖的棘爪部插入保持件的第一接合孔的状态的图,图8B是示出了盖的圆弧状部分与铰链销的大直径部接触的状态的图,图8C是示出了盖附接至保持件的状态的图;
图9为示出了将图1所示的一对左右后部座椅靠背联接至保持件的操作方法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了在图9所示的操作后将盖附接至保持件的操作方法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了作用于图1所示的后部座椅靠背框架的各种负载的立体图;
图12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部分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3为示出了图12所示的保持件(保持件本体)的部分构造的侧视图;以及
图14为示出了图12所示的盖的构造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1对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作车辆座椅的车辆后部座椅10进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侧,箭头UR表示车辆上侧,箭头LH表示车辆左侧以及箭头RH表示车辆右侧。此外,以下描述中的纵向方向、横向方向和竖直方向表示在车辆后部座椅10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相对于车辆的方向;并且左侧和右侧分别代表当沿车辆行驶方向(向前方向)观察时的左侧和右侧。
如图1所示,车辆后部座椅10包括一对分开折叠的左侧后部座椅靠背12L和右侧后部座椅靠背12R。这两个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用于支撑坐在后部座椅座垫14上的乘客的后背,并且分别包括用作框架构件的后部座椅靠背框架16L和16R。座椅缓冲垫(未示出)分别附接至这两个后部座椅靠背框架16L和16R的前表面。座椅缓冲垫各自覆盖有座椅靠背蒙皮18。需要注意的是,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的沿着车辆横向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以及构型的一部分是不同的;然而,为了便于描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同的附图标记分配给在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之间所基本上共有的部件。
布置在车辆右侧的后部座椅靠背12R的后部座椅靠背框架16R由大致平形的面板构件20和长框架构件22、24、26以及28形成。面板构件20由金属板制成。框架构件22、24、26和28布置在面板构件20的前表面上。相似地,布置在车辆左侧的后部座椅靠背12L的后部座椅靠背框架16L包括面板构件20和框架构件22、24以及26,但省略了框架构件28。
框架构件22、24和26分别沿着面板构件20的上边缘、右边缘和左边缘延伸。此外。框架构件28在面板构件20的下端部处的车辆右侧端部与在面板构件20的上端部处的沿车辆横向方向的中央部分之间延伸。这些框架构件22、24、26和28各自由截面呈大致U形的金属板形成。框架构件22、24、26和28的敞开侧端部焊接至面板构件20。
此外,铰链销30被分别焊接至框架构件24和26的下端部。所述铰链销30布置成使得轴向方向沿车辆横向方向对准。每个铰链销30均由本体部30A、小直径部30B和大直径部30C形成(见图2)。本体部30A形成为从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中的相应的一个沿横向方向向外突出。小直径部30B和大直径部30C形成在相应一个本体部30A的远端部侧。每个小直径部30B均布置在相应的本体部30A和相应的大直径部30C之间,并且均形成为直径比本体部30A和大直径部30C的直径小。
这里,如图1所示,布置在车辆右侧处的后部座椅靠背12R的车辆右侧铰链销30通过固定在车辆右侧后轮罩32上的保持件34可旋转地联接至车体侧,并且车辆左侧铰链销30通过靠近沿车辆横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固定至后地板面板35的上表面上的保持件36可旋转地联接至车体侧。另一方面,设置在车辆左侧处的后部座椅靠背12L的车辆右侧铰链销30通过保持件36可旋转地联接至车体侧,并且车辆左侧铰链销30(未示出)通过固定至车辆左侧后轮罩(未示出)的保持件38(参见图9和图10)可旋转地联接至车体。需要注意的是,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的上端侧通过锁定机构(未示出)分别联接至车体侧部,并且被限制在图1中示出的直立位置中,并且允许通过释放相应的锁定机构的锁定而向前折叠。
如图3所示,保持件34通过折弯金属板形成,并且具有侧壁部40。前壁部42从侧壁部40的前端向车辆右侧延伸。前凸缘部44从前壁部42的车辆右侧端部向车辆前侧延伸。
此外,后壁部46从侧壁部40的后端向车辆右侧延伸。卡夹件紧固部48从后壁部46的上端部向车辆后侧延伸,并且后凸缘部50从后壁部46的车辆右侧端部向车辆后侧延伸。此外,斜壁部52从侧壁部40的下端向车辆右侧的斜下侧延伸,并且下凸缘部54从斜壁部52的下端向车辆下侧延伸。前凸缘部44、后凸缘部50以及下凸缘部54焊接至车辆右侧后轮罩32。如此以来,保持件34被固定至后轮罩32。
在保持件34的侧壁部40中形成有槽缝56。该槽缝56使侧壁部40从上端向下被切口而形成。设置在后部座椅靠背12R的车辆右侧的铰链销30的小直径部30B被插入该槽缝56中。此外,保持件34的侧壁部40的上端部形成为使得侧壁部40的上端部的相对于槽缝56的车辆后侧朝车辆上侧突出超过侧壁部40的上端部的相对于槽缝56的车辆前侧,并且该突出部分用作铰链销引导部58。
上述槽缝56具有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延伸部56A和从竖向延伸部56A的下端侧向车辆前侧延伸的向前延伸部56B,并且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为大致L形。竖向延伸部56A的上端侧向车辆前侧略微倾斜。竖向延伸部56A在侧壁部40的上端处敞开。向前延伸部56B倾斜成向前端侧降低,并且前端部56B1形成为具有与铰链销30的小直径部30B的直径大致相等的直径的圆弧状。
小直径部30B被插入在槽缝56中的铰链销30布置成使得小直径部30B与向前延伸部56B的前端部56B1接触。如此以来,后部座椅靠背12R的车辆右侧通过保持件34由车体侧可旋转地支撑,并且铰链销30的本体部30A和大直径部30C与侧壁部40发生干涉,从而限制后部座椅靠背12R沿车辆横向方向的移位。
此外,在保持件34的前壁部42的上端侧处形成有第一接合孔60(通孔)。该第一接合孔60形成为长矩形形状,并且布置成使得纵向方向沿车辆竖向方向对准。此外,在保持件34的卡夹件紧固部48中形成有圆形第二接合孔62(通孔)。这两个第一接合孔60和第二接合孔62设置成与随后描述的盖76的接合部相对应。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靠近沿车辆横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布置的保持件36包括保持件本体64和支撑保持件本体64的支架部66(支腿部)。该支架部66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具有下壁部68、侧壁部70以及加强壁部72和74。下壁部68固定地紧固至后地板面板35。侧壁部70从下壁部68的车辆右侧端部向车辆上侧延伸。加强壁部72和74分别从侧壁部70的后端处的上端侧和下端侧向车辆左侧延伸。
当沿车辆横向方向观察时,侧壁部70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形状。具有与保持件34的铰链销引导部58和槽缝56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铰链销引导部58和槽缝56形成在侧壁部70的上端部(见图2)。设置在后部座椅靠背12R的车辆左侧处的铰链销30的小直径部30B插入到槽缝56中。如此以来,后部座椅靠背12R的车辆左侧通过保持件36由车体侧可旋转地支撑,并且铰链销30的本体部30A和大直径部30C与侧壁部70发生干涉,从而限制后部座椅靠背12R沿车辆横向方向的移位。
另一方面,保持件本体64具有与图3中示出的上述保持件34的部件类似的部件,但省略了后凸缘部50。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持件本体64中,与保持件34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保持件34的部件相似的部件。保持件本体64布置在侧壁部70的上端部的车辆左侧,并且前凸缘部44和后凸缘54焊接至支架部66。此外,保持件本体64的后壁部46布置在加强壁部72的车辆后侧,并且被焊接至加强壁部72的后表面。如此以来,保持件本体64被固定至侧壁部70(支架部66)。
设置在后部座椅靠背12L的车辆右侧处的铰链销30的小直径部30B插入到保持件本体64的槽缝56中。如此以来,后部座椅靠背12L的车辆右侧通过保持件36由车体侧可旋转地支撑,并且铰链销30的本体部30A和大直径部30C与保持件本体64的侧壁部40发生干涉,从而限制了后部座椅靠背12L沿车辆横向方向的移位。
需要注意的是,如上所述,设置在后部座椅靠背12L上的车辆左侧铰链销30(未示出)通过固定至车辆左侧后轮罩(未示出)的保持件38(见图9和图10)联接至车体侧。除了保持件38和保持件34形成为具有对称形状之外,保持件38具有与上述保持件34的构型相同的构型,并且后部座椅靠背12L的车辆左侧通过保持件38由车体侧可旋转地支撑。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盖76、78和80分别附接至上述保持件34、36和38(见图1、图2和图10)。所述盖76、78和80的主要部分基本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首先将对附接至沿车辆横向方向布置在中央部分处的保持件36的盖78进行描述。
如图5所示,盖78由盖本体82、封闭板84和卡夹件86形成。封闭板84和卡夹件86附接至盖本体82。盖本体82例如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入模制而形成。盖本体82具有上壁88、前壁90、后壁92以及左壁94,并且形成为大致盒形从而使车辆右侧和车辆下侧敞开。盖本体82的车辆右侧开口由封闭板84封闭。封闭板84例如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入模制而形成并且形成为与左壁94的形状类似的形状。封闭板84附接至盖本体82从而使多个向盖本体82突出的突出部96装配至形成在盖本体82中的凹部(未示出)中。所述盖本体82和封闭板84沿车辆纵向方向形成长形,并且所述盖本体82和封闭板84的后端部侧向车辆下侧突出地超过盖本体82和封闭板84的前端部侧。
如图6所示,截面形成为圆弧状的圆弧状部分98设置在盖本体82的内部。该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与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接触。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的直径设置为与大直径部30C的直径相等。在圆弧状部分98的车辆后侧上一体地设置有冲击吸收部100。如图7所示,多个水平槽102和竖直槽104形成在冲击吸收部100中。
上述圆弧状部分98和冲击吸收部100通过沿车辆竖向方向延伸的肋106和108一体地连接至盖本体82的上壁88。卡夹锚固壁110在相邻于车辆后侧布置的肋108与盖本体82的后壁92之间一体地跨越。敞开的车辆右侧的切口112形成在卡夹锚固壁110中,并且卡夹件86装配并锚固至切口112。此外,棘爪部114从圆弧状部分98的前端部向车辆前侧一体地延伸。
这里,当上述盖78附接至保持件36时,首先,如图8A所示,作为第一接合部的棘爪部114通过保持件本体64的上端开口经过前壁部42和后壁部46之间(即,保持件本体部64的内部)而插入到第一接合孔60(见图4)中(见图8A中的箭头S)。接着,如图8B所示,盖78被向保持件36推入直到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与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接触为止。然后,在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与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盖78沿图8B中的箭头T的方向——即,沿盖78的后端侧降低的方向——绕铰接销30的大直径部30C枢转。此时,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在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上滑动,从而引导盖78的枢转。如此以来,如图8C所示,卡夹件86(第二接合部)装配至(接合)保持件本体64的第二接合孔62。如此以来,卡夹件86——即,盖78的后端侧——装配并锚固(紧固)至保持件本体64的卡夹件锚固部48。此外,盖78以上述方式枢转,从而使盖78的棘爪部114与第一接合孔60的上边缘接触。如此以来,防止了盖78从保持件36中滑落。
盖78从车辆上侧覆盖保持件36的上端部和铰链销30的末端侧(向后部座椅靠背12R外侧突出的部分)。此外,冲击吸收部100布置在圆弧状部分98与保持件36的后壁部46(加强壁部72)之间,并且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与车辆上侧以及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的车辆后侧接触。如此以来,铰链销30被限制于槽缝56的前端侧(向前延伸部56B的前端侧),从而限制了铰链销30沿车辆纵向方向和竖向方向的移位。
另一方面,附接至车辆右侧的保持件34的盖76具有与上述盖78的部件基本类似的部件,但省略了封闭板84。即,盖76和盖78可以具有相同的盖本体82,但是封闭板84仅设置于附接至沿车辆横向方向布置在中央部分处的保持件36的盖78。此外,附接至车辆左侧的保持件38的盖80具有与上述盖78的部件基本类似的部件,但省略了封闭板84,并且盖80的盖本体82和盖78的盖本体82形成为对称的形状(盖80的盖本体82具有车辆左侧及车辆下侧敞开的形状)。保持件34的上端部及由保持件34支撑的铰链销30的末端侧由盖76覆盖,并且铰链销30沿车辆纵向方向和车辆竖向方向的移位由保持件34和盖76限制。保持件38的上端部以及由保持件38支撑的铰链销30的末端侧由盖80覆盖,并且铰链销30沿车辆纵向方向和车辆竖向方向的移位由保持件38和盖80限制。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及有益效果。
在上述构造的车辆后部座椅10中,铰链销30分别由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的盖76、78和80覆盖。如此以来能够防止从车厢内直观地识别出铰链销30,从而能够改善外观。此外,能够通过相应的盖76、78和80防止或者有效地抑制杂质进入每个保持件34、36和38的内部(在前壁部42和后壁部46之间)。因此,能够避免由于杂质的进入而抑制铰链销30的顺利枢转和保持件34、36以及38内部不卫生的问题。此外,在将后部座椅靠背12R和12L装配至保持件34、36和38时,车辆后部座椅10的可操作性是极好的。即,在背景技术描述中的可折叠式后部座椅靠背的外铰链中,在将后部座椅靠背插入保持件的导槽后,后部座椅靠背需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移位;然而,后部座椅靠背相当重,因此,可操作性极其低,并且成为强加于工人的极大负担。按照此点,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将后部座椅靠背12R和12L装配于保持件34、36和38时,无需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后部座椅靠背12R和12L,从而可以提高可操作性。此外,在背景技术描述中的可折叠式后部座椅靠背的外铰链中,后部座椅靠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移位从而将保持件的半壁部与铰链销的盘状头部接合,因此对保持件、铰链销等、装配过程之间的基础关系、装配途径等有一定限制。按照此点,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没有此类限制,因此能够提高保持件、铰链销等的灵活性。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设置在盖76、78和80的盖本体82上的卡夹件86和棘爪部114分别与保持件34、36和38接合从而将盖76、78和80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的侧部和车体侧部之间的狭窄空间中进行附接盖76、78和80的操作。
即,例如,可弹性变形的C状接合部设置在每个盖本体82上,并且C状接合部与每个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接合从而使盖76、78和80能够附接至相应的铰链销30。然而,铰链销30分别插入保持件34、36和38的槽缝56中,因此,由于保持件34、36和38的干扰使执行附接盖76、78和80的操作变得困难。按照此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盖76、78和80分别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因此能够容易地执行附接盖76、78和80的操作。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每个盖76、78和80的盖本体82包括棘爪部114(第一接合部),该棘爪部114与保持件34、36和38中的相应的一个的前壁部42(沿车辆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侧)接合。这里,沿车辆横向方向在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的侧部和车体侧部之间并没有允许空间;然而,在车辆纵向方向存在有敞开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盖76、78和80分别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时,盖76、78和80的棘爪部114(第一接合部)从存在允许空间的车辆前侧(沿车辆纵向方向)分别与保持件34、36和38的前壁部42接合。通过这种接合,盖76、78和80分别关于保持件34、36和38定位,因此,附接至盖本体82的卡夹件(第二接合部)可以容易地与保持件34、36和38接合。因此,能够容易地执行将盖76、78和80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的操作。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设置在盖76、78和80上的卡夹件86分别与设置在保持件34、36和38的后端侧(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另一端部侧)的卡夹件紧固部48接合。因此,当盖76、78和80附接至盖34、36和38时,和上述棘爪部114的情况相同,盖78、78和80的卡夹件86可以与保持件34、36和38的卡夹件紧固部48从存在允许空间的车辆前侧(沿车辆纵向方向)接合。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执行盖附接至34、36和38的操作。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当盖76、78和80分别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时,在棘爪部114分别插入在保持件34、36和38的前壁部42中形成的第一接合孔60的情况下,盖76、78和80沿盖76、78和80的后端侧降低的方向枢转。如此以来,棘爪部114分别与第一接合孔60的上边缘部接合,并且卡夹件86分别装配在第二接合孔62中并且分别紧固至卡夹件紧固部48。这样,盖76、78和80枢转以将棘爪部114和卡夹件86(接合部)与保持件34、36和38接合,因此,例如,与盖76、78和80沿竖向方向移动(降低)以将盖76、78和80与保持件34、36和38接合的构造相比,即使在狭窄的可进入空间里也能够容易地执行附接盖76、78和80的操作。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如上所述,被棘爪部114插入的第一接合孔60分别在保持件34、36和38的前壁部42中形成,并且卡夹件86所紧固至的卡夹件紧固部48分别设置在保持件34、36和38的后端侧。在保持件34、36和38的车辆前侧存在有作为乘客乘坐的空间,一宽广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构造,作为第一接合部的棘爪部114可以容易地从乘坐的空间中插入第一接合孔60。类似地,作为第二接合部的卡夹件86也可以在乘客乘坐的空间中被紧固。如此以来,能够提高附接盖76、78和80的可操作性。
需要注意的是,图9和图10为示出了将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装配至车体侧的方法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当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装配到车体侧时,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从装配到车体侧的后部座椅靠垫14的车辆前侧靠近保持件34、36和38(见图9中箭头U)。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沉重的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被安装在后部座椅靠垫14上时执行装配操作,因此能够大量减少工人的负担。
接下来,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的铰链销30(图9和图10中未示出)分别插入到保持件34、36和38的槽缝56中。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中的箭头V和W所示,每个铰链销30的小直径部30B与铰链销引导部部58接触而被引导至相应的槽缝56内。插入到相应槽缝56中的每个铰链销30的小直径部30B被竖向延伸部56A的上端侧倾斜面引导从而在竖向延伸部56A内降低,并且被向前延伸部56B的倾斜面引导从而朝向前延伸部56B的前端侧降低。如此以来,当小直径部30B与向前延伸部56B的前端部56B1接触时,完成了将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联接至保持件34、36和38的操作。
接下来,盖76、78和80被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如图10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只需将棘爪部114插入第一接合孔60中然后将盖76、78和80枢转,所以不需要工具。如此以来,能够显著地改善附接后部座椅靠背的操作。即,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将固定至车体侧的铰链用螺栓固定至后部座椅靠背框架等,所以需要工人携带工具从而加大了工作负担;然而,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能够消除这种情况。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工人可以通过打开后门而不进入车厢内部从而在车体外部来执行上述装配操作。即,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将铰链用螺栓固定至车辆后部座椅靠背框架,工人需要在车厢内进行操作;然而,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工人能够用手将盖76、78和80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因此,无需进入车厢内。这同样大量减少了工人的负担,并且显著提高了操作效率。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盖76、78和80的棘爪部114分别从保持件34、36和38的前壁部42和后壁部46之间插入第一接合孔60。即,当盖76、78和80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时,盖76、78和80的棘爪部114分别从保持件34、36和38的内部插入前壁部42的第一接合孔60。因此,与棘爪部114分别从保持件34、36和38的外部插入第一接合孔60的构造相比,可以将之后盖76、78和80枢转时的旋转半径设置为小的。如此以来,能够减小附接盖76、78和80的操作所需的空间。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当盖76、78和80枢转时,卡夹件86分别装配入(插入)保持件34、36和38的第二接合孔62中。如此以来,卡夹件83——即盖76、78和80的后端侧——分别紧固于保持件34、36和38,因此能够容易地锚固盖76、78和80的后端侧。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当盖76、78和80分别附接至保持件34、36和38时,盖76、78和80的圆弧状部分98(接合引导部)分别与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接合从而引导盖76、78和80的枢转。如此以来,能够提高在盖76、78和80的枢转时的可操作性。此外,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分别与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因此能够将接合引导部设置为简单结构。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形成于保持件34、36和38中的每个槽缝56具有竖向延伸部56A和向前延伸部56B,所述竖向延伸部沿竖向方向延伸,所述向前延伸部从竖向延伸部56A的下端侧向车辆前侧延伸,并且插入相应槽缝56的每个铰链销30设置在向前延伸部56B的前端侧处。因此,每个铰链销30的向车辆前侧、车辆上侧以及车辆下侧的移位由向前延伸部56B的前端部56B1、上端部和下端部限制。此外,盖76、78和80的冲击吸收部100分别布置在与铰链销30接触的圆弧状部分98和保持件34、36和38的后壁部46之间从而限制了铰链销30向车辆后侧的移位。如此以来,能够适当地支撑作用于后部座椅靠背12L和12R的各种负载。
即,例如,在布置在车辆右侧的后部座椅靠背12R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在车辆正面碰撞时,放置于行李仓内的货物试图惯性地向车辆前侧运动,并且来自该货物的负载F1和F2通过后部座椅框架16R和左右铰链销30施加于保持件34和36。此外,乘客试图惯性地向车辆前侧运动从而将负载F3通过安全带(未示出)施加于后部座椅靠背框架16R的上端部,并且将负载F4和F5通过左右铰链销30从安全带(未示出)施加于保持件34和36。另一方面,在车辆追尾碰撞时,来自试图向车辆后侧运动的乘客的负载F6和F7通过后部座椅靠背框架16R和左右铰链销30施加于保持件34和36。这些负载F1至F7通过被保持件34、36和38以及盖76、78和80限制移位的铰链销30适当地支撑。因此能够提高碰撞安全性(强度)。
此外,在车辆后部座椅10中,当上述车辆追尾碰撞时的负载F6和F7大于或者等于预定值时,设置在树脂盖76、78和80上的冲击吸收部100分别在铰链销30和保持件34与36的后壁部46之间被压缩。如此以来,冲击吸收部100变形从而使其能够吸收碰撞能。因此,能够提高保护乘客性能。上述有益效果同样可以基本类似地由后部座椅靠背12L获得。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每个盖76、78和80都包括冲击吸收部100;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种构造,抗变形的坚硬部可以代替冲击吸收部而设置在每个盖上。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将在下文进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相同附图标记代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和操作基本类似的部件和操作,并且省略了此部分的描述。
图12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座椅(车辆座椅)的部件的保持件120和122以及盖124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类似的部件;然而,保持件120和122代替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件34和36而设置,并且通过这些保持件120和122布置在车辆右侧的车辆后部座椅靠背12R可旋转地由车体侧支撑。需要注意的是,布置在车辆左侧的后部座椅靠背12L(在图12中未示出)由车体侧通过保持件122和(未示出)的保持件(替换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件38)支撑。替换保持件38的保持件和保持件120形成为具有对称形状。
保持件12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件34的部件基本类似的部件;但省略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斜壁部52和下凸缘部54。此外,如图13所示,在保持件120中,卡夹件紧固部126从后壁部46的上端向车辆后侧的斜上侧延伸。保持件120固定至后轮罩32从而使前凸缘部44和后凸缘部50(见图12,图13中未示出)焊接至车辆右侧后轮罩32。设置在后部座椅靠背12R上的车辆右侧铰链销30的小直径部30B插入保持件120的槽缝56中。需要注意的是,铰链销3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铰链销的部件基本类似的部件,但本体部30A和小直径部30B形成为具有相同直径。
另一方面,保持件122包括保持件本体128和支架部130,该保持件本体128具有与保持件120的本体部的构造相同的构造,该支架部13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架部66的构造类似的构造。需要注意的是,在支架部130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与支架部66的部件类似的部件。
设置在后部座椅靠背12R上的车辆左侧铰链销30的小直径部30B插入在支架部130的侧壁部70的上端侧处形成的槽缝56中。该铰链销3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铰链销30的部件基本类似的部件,但本体部30A和小直径部30B形成为具有相同直径,凸缘部30D设置在小直径部30B和本体部30A之间,并且该凸缘部30D和大直径部30C与侧壁部70相干涉从而限制了铰链销30沿车辆横向方向的移位,即,限制了后部座椅靠背12R沿车辆横向方向的移位。此外,保持件本体128固定至支架部130从而使前凸缘部44和后凸缘部50在侧壁部70的上端部处焊接至车辆左侧表面。
另一方面,图12中示出的盖120代替盖76和78而被应用,并且分别附接至上述保持件120和122。每个盖124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如图14所示,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圆弧状部分98的构造类似构造的圆弧状部98。作为第一接合部的棘爪部132从每个圆弧状部分98的上端延伸。所述棘爪部132分别插入形成在保持件120和122的前壁部中的第一接合孔60内,并且分别与第一接合孔60的上边缘部接触。
此外,斜壁部134从每个圆弧状部分98的上端附近向车辆后侧的斜上侧延伸,并且斜壁部134的上端一体地连接到上壁部136。该上壁部136形成为使车辆前侧部沿水平方向延伸,沿车辆纵向方向的中心部倾斜从而其向车辆后侧升高,并且车辆后侧部逐渐向车辆后侧降低。上壁部136、斜壁部134以及圆弧状部分98由加强筋138和140一体地连接。此外,加强筋142一体地从斜壁部134的车辆后侧的下端侧向车辆后侧延伸。此外,斜壁部134的上端侧形成有卡夹件锚固孔144,并且卡夹件86锚固至卡夹件锚固孔144。卡夹件86分别装配和锚固到在保持件120和122的卡夹件紧固部126中形成的第二接合孔。
当上述盖124分别附接至保持件120和122时,棘爪部132分别从前壁部42和后壁部46之间插入第一接合孔60中。接下来,将盖124分别向保持件120和122推进直到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分别与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接触为止。然后,在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分别与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接触的情况下,盖124分别沿盖124的后端侧降低的方向绕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枢转。此时,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分别在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上滑动从而引导盖124的枢转。如此以来,卡夹件86分别装配和锚固(紧固)至第二接合孔62。此外,盖124如上所述得枢转从而导致了盖124的棘爪部132与第一接合孔60的上边缘接触,如此以来,防止了盖124从保持件120和122中的滑落。在这种情况下,盖124分别容置在保持件120和122的内部,保持件120和122的上端侧开口分别由盖124的上壁部136封闭,并且铰链销30的末端侧分别由盖124的上壁部136覆盖。
同样,根据如此构造的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有益效果基本类似的操作和有益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124分别容置在保持件120和122的内部,所以盖124可以布置为小型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件120和保持件本体128可以具有相同的部件,并且多个盖124可以由相同构造形成,因此能够减少部件的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76、78、80和124由树脂材料形成,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种构造,所述盖的材料可以在适当时改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每个槽缝56包括竖向延伸部56A和向前延伸部56B;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种构造。所述槽缝的构造可以在适当时改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接合引导部的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与铰链销30的大直径部30C的外周表面滑动地接触;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种构造。接合引导部的构造可以在适当时改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每个盖76、78、80和124包括作为接合引导部的圆弧状部分98;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种构造,可以省略接合引导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盖76、78、80和124的后端侧处的卡夹件86(第二接合部)分别装配和锚固至形成在保持件34、36、38、120和122中的第二接合孔62;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种构造。每个第二接合部的构造和每个第二接合部以及相应保持件的接合结构可以在适当时改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接合部的棘爪部114和132从保持件34、36、38、120和122的前壁部42和后壁部46之间(保持件内部)插入第一接合孔60;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种构造。第一接合部可以从保持件外部插入第一接合孔中。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与棘爪部114和132(第一接合部)接合的第一接合孔60分别在保持件34、36、38、120和122的前壁部42中形成,并且卡夹件86(第二接合部)分别与保持件34、36、38、120和122的后端侧接合;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种构造。第一接合孔可以分别在保持件的后端侧处形成,并且第二接合孔可以分别与保持件的前端侧接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盖76、78、80和124分别附接至保持件34、36、38、120和122时,盖76、78、80和124枢转;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构造。将盖附接至保持件的方法可以在适当时改变。例如,盖可以沿竖向方向移动(降低)以及附接至保持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盖76、78、80和124上的卡夹件86(第二接合部)分别与保持件34、36、38、120和122的后端侧接合(沿车辆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种构造。第二接合部可以分别与保持件的前端侧、左端侧或者右端侧接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盖76、78、80和124上的棘爪部114和132分别与保持件34、36、38、120和122的前端侧(沿车辆纵向方向的一端侧)接合;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构造。第一接合部可以分别与保持件的后端侧、左端侧或者右端侧接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76、78、80和124分别附接至保持件34、36、38、120和122;然而,本发明的该方面并不仅限于此构造。盖可以分别附接至铰链销。
除了上述各方面,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可以在未背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以各种形式实现。此外,当然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11)

1.一种车辆座椅(10),包括:
保持件(36、38、120、122),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设置在车体侧并且具有形成在侧壁部(40)中的槽缝(56),所述槽缝(56)在所述侧壁部(40)的上端侧处敞开;
铰链销(30),所述铰链销(30)设置在座椅靠背(12R、12L)的侧部上的下端侧处并且插入到所述槽缝(56)中以通过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将所述座椅靠背(12R、12L)联接至所述车体侧;以及
盖(78、80),当第一接合部(114、132)与在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的沿车辆纵向方向的一个端部侧处形成的第一接合孔(60)的孔边缘部接合并且第二接合部(86)与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的沿所述车辆纵向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侧接合时,所述盖(78、80)附接至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并且所述盖(78、80)覆盖所述铰链销(30),其中,当所述盖(78、80)附接至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时,在所述第一接合部(114、132)插入至所述第一接合孔(60)中的状态下,所述盖(78、80)沿所述盖(78、80)的后端侧降低的方向枢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孔(60)形成在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的前壁部(42)中,以及
所述第二接合部(86)与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的后端侧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部(114、132)从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的所述前壁部(42)与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的后壁部(46)之间插入到所述第一接合孔(60)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合部(86)是卡夹件(86),所述卡夹件(86)设置在所述盖(78、80)的后端侧处,以及
所述卡夹件(86)装配并且锚固至形成在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的所述后端侧处的第二接合孔(62)。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78、80)设置有接合引导部,所述接合引导部与所述铰链销(30)接合以在将所述盖(78、80)附接至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时引导所述盖(78、80)的枢转。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合引导部为圆弧状部分(98),所述圆弧状部分(98)的内周表面与所述铰链销(30)的外周表面滑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缝(56)具有竖向延伸部和向前延伸部,所述竖向延伸部沿竖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向前延伸部从所述竖向延伸部的下端侧朝车辆前侧延伸,以及
所述铰链销(30)布置在所述向前延伸部的前端侧处,并且所述铰链销(30)朝所述向前延伸部的后端侧的移位被所述盖(78、80)限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缝(56)具有竖向延伸部和向前延伸部,所述竖向延伸部沿竖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向前延伸部从所述竖向延伸部的下端侧朝车辆前侧延伸,以及
所述铰链销(30)布置在所述向前延伸部的前端侧处,并且所述铰链销(30)朝所述向前延伸部的后端侧的移位被所述盖(78、80)限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缝(56)具有竖向延伸部和向前延伸部,所述竖向延伸部沿竖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向前延伸部从所述竖向延伸部的下端侧朝车辆前侧延伸,以及
所述铰链销(30)布置在所述向前延伸部的前端侧处,并且所述铰链销(30)朝所述向前延伸部的后端侧的移位被所述盖(78、80)限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78、80)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布置在所述铰链销(30)和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的后壁部(46)之间的冲击吸收部(100),以及
所述铰链销(30)朝所述向前延伸部的所述后端侧的移位被所述冲击吸收部(100)限制。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座椅(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78、80)由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布置在所述铰链销(30)和所述保持件(36、38、120、122)的后壁部(46)之间的冲击吸收部(100),以及
所述铰链销(30)朝所述向前延伸部的所述后端侧的移位被所述冲击吸收部(100)限制。
CN201280010660.7A 2011-03-14 2012-03-08 车辆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28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5593 2011-03-14
JP2011055593A JP5392283B2 (ja) 2011-03-14 2011-03-14 車両用シート
PCT/IB2012/000454 WO2012123799A1 (en) 2011-03-14 2012-03-08 Vehicle sea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02814A CN103402814A (zh) 2013-11-20
CN103402814B true CN103402814B (zh) 2015-03-25

Family

ID=45937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066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2814B (zh) 2011-03-14 2012-03-08 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20814B2 (zh)
EP (1) EP2686201B1 (zh)
JP (1) JP5392283B2 (zh)
CN (1) CN103402814B (zh)
WO (1) WO20121237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14497B4 (de) * 2012-07-23 2019-05-09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geteilten Fahrzeugsitz-Lehne
JP5764161B2 (ja) * 2013-05-10 2015-08-1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座席シートの支持装置
FR3009245B1 (fr) * 2013-08-01 2016-10-14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Dispositif d'assemblage, ensemble de glissieres, procede d'assemblage et siege de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ensemble de glissieres
KR101484234B1 (ko) * 2013-09-16 2015-01-16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체의 시트백 마운팅구조
CN104085336B (zh) * 2014-07-14 2016-08-17 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后排座椅边侧的可拆卸塑料支架骨架
US9446687B2 (en) * 2015-01-29 2016-09-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lectable fixed and rotational seat fram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frame
US20170297459A1 (en) * 2016-04-15 2017-10-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channel seat mounting wire retention bracket
EP3241704B1 (en) * 2016-05-05 2018-11-07 FCA Italy S.p.A. Rear-seat assembly of a motor vehicle
US10259362B2 (en) * 2016-08-31 2019-04-16 Lear Corporation Seat trim members, seat trim assemblies, and seat assemblies
US10562428B2 (en) 2017-09-12 2020-02-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Quick-attachment assembly for attaching a seatback frame to a vehicle frame and selected detachment therefrom
EP3643563A1 (en) * 2018-10-24 2020-04-29 Volvo Car Corporation A frame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seat backrest
EP3647109B1 (en) * 2018-10-31 2021-08-04 Volvo Car Corporation Pivot bracket for connecting vehicle seats
KR102446335B1 (ko) 2021-04-16 2022-09-22 현대트랜시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워크-인 시트의 록킹 장치
FR3124131A1 (fr) * 2021-06-18 2022-12-23 Psa Automobiles Sa Vé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siège arrière avec un dossier fixé à un élément de structur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8877A (en) * 1989-08-01 1990-09-25 Chrysler Corporation Composite pivot bushing and cover for vehicle seat hinge bracket
JPH09202166A (ja) * 1996-01-30 1997-08-05 Toyota Tekko Kk 可倒式リヤシートバックのアウタヒンジ
CN1939767A (zh) * 2005-09-30 2007-04-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52787C3 (de) * 1975-11-25 1979-10-25 Keip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Co Kg, 5630 Remscheid Gelenkbeschlag für Sitze, insbesondere Fahrzeugsitze
JPS5721783Y2 (zh) * 1977-04-20 1982-05-12
JPS5514579Y2 (zh) * 1978-06-14 1980-04-03
JPH0621782Y2 (ja) * 1988-01-18 1994-06-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のシートバック枢支構造
US4909571A (en) * 1988-09-12 1990-03-20 Hoover Universal, Inc. Vehicle seat with inertial latch assembly
JPH0260624U (zh) * 1988-10-28 1990-05-07
US4998772A (en) * 1990-05-03 1991-03-12 Chrysler Corporation Attachment clip for seat back side shield
GB2286626B (en) * 1994-02-11 1997-09-24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locking arrangement
US5685612A (en) * 1996-06-04 1997-11-11 Lear Corporation Seat center pivot bracket assembly
US6073986A (en) * 1997-03-14 2000-06-13 Magna Interior Systems, Inc. Easily handled movable vehicle seat assembly
FR2765532B1 (fr) 1997-07-01 1999-08-27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Systeme d'articulation d'un element rabattable de siege arriere s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9737304A1 (de) * 1997-08-27 1999-03-04 Opel Adam Ag Sitz, insbesondere für eine dritte Sitzreihe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3856354B2 (ja) 1998-02-23 2006-12-13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乗り物に使用される折りたたみリア・シート
DE19815163C2 (de) * 1998-04-04 2000-05-25 Faure Bertrand Sitztech Gmbh Fahrzeugsitz oder -bank mit in Schlafstellung klappbarer Rückenlehne
DE19920385C2 (de) 1999-05-04 2001-06-13 Kochendoerfer & Kiep Metallver Aussenlager für eine Rückenlehne
US6174017B1 (en) * 1999-11-04 2001-01-16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Dumping and articulating seat
JP2002142912A (ja) * 2000-11-10 2002-05-21 Johnson Controls Automotive Systems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のバックボード取付構造
JP3876436B2 (ja) 2002-10-03 2007-01-31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自動車のリア・シート
DE102004045988B3 (de) * 2004-09-22 2005-12-01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Anzeige zur Signalisierung der Nichtverriegelung einer klappbaren Rückenlehne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US7387333B2 (en) * 2005-04-18 2008-06-1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eat latch
JP5922482B2 (ja) * 2012-04-27 2016-05-24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固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8877A (en) * 1989-08-01 1990-09-25 Chrysler Corporation Composite pivot bushing and cover for vehicle seat hinge bracket
JPH09202166A (ja) * 1996-01-30 1997-08-05 Toyota Tekko Kk 可倒式リヤシートバックのアウタヒンジ
CN1939767A (zh) * 2005-09-30 2007-04-0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86201A1 (en) 2014-01-22
JP5392283B2 (ja) 2014-01-22
US8820814B2 (en) 2014-09-02
JP2012188083A (ja) 2012-10-04
CN103402814A (zh) 2013-11-20
US20130341951A1 (en) 2013-12-26
WO2012123799A1 (en) 2012-09-20
EP2686201B1 (en) 2014-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02814B (zh) 车辆座椅
US10449881B2 (en) Head rest
US8251429B2 (en) Striker webbing guide assembly
WO2014192824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9487115B2 (en) Headrest having a recess on a bottom thereof and facing the head of a headrest guide
US20070085368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including seat
US9446695B2 (en) Head rest
EP2902255A1 (en) Head rest
EP2902254A1 (en) Head rest
JP6191373B2 (ja) シートバック連結構造
EP1595745B1 (en) Load collapse prevention device
US11186212B2 (en) Headrest controlling apparatus
JP4626402B2 (ja) 車両用後部荷室構造
JP623623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4708387A (en) Take-down seat for automobile
JP489258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3779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取付構造
JP4335754B2 (ja) 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構造
JP2509023Y2 (ja) 自動車のパッケ―ジトレイ構造
JP4892586B2 (ja) シートバックの遠隔操作装置
JP7311836B2 (ja)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JP4853405B2 (ja) ショルダーアンカーレール構造
JP4626396B2 (ja) 車両用後部荷室構造
JP2022095023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335164A (ja) 車両用後部荷室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