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42833A - 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42833A
CN103342833A CN2013102349188A CN201310234918A CN103342833A CN 103342833 A CN103342833 A CN 103342833A CN 2013102349188 A CN2013102349188 A CN 2013102349188A CN 201310234918 A CN201310234918 A CN 201310234918A CN 103342833 A CN103342833 A CN 1033428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sium hydroxide
ammonium polyphosphate
complex
nano
u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3491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42833B (zh
Inventor
杨荣杰
仪德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to CN20131023491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428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342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28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42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428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Fireproofing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磷化合物的提纯、稳定、浓缩技术领域。在T1温度下,将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和尿素,或五氧化二磷与磷酸氢二铵,或五氧化二磷与磷酸二氢铵,或磷酸氢二铵与尿素,或磷酸二氢铵与尿素,或磷酸与尿素加入反应釜,对反应釜进行后加热;当在T1至350℃下时加入氢氧化镁,T1的温度为室温至250℃。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原料简单,成本低。这种纳米复合物在聚合物材料阻燃中有提高阻燃效果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磷化合物的提纯、稳定、浓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磷酸铵(ammonium polyphosphate),缩写为APP,其通式为(NH4)n+2Pn O3n+1,当n足够大时,可写(NH4PO3)n,其结构式如下。
聚磷酸铵为白色粉末,长链聚磷酸铵难溶于水,一般工业聚磷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3克/100毫升(15℃)或3.0克/100毫升(25℃)。聚磷酸铵的吸湿性随聚合度增加而降低,在25℃及相对湿度大于75%的空气中储存7天,工业聚磷酸铵吸湿量小于10%。聚磷酸铵可水解,水解速度随粒度、温度及pH值而变化,温度升高及pH值降低,水解加快。粒径由1毫米增至3毫米时,水解速率降至1/2~1/3。聚磷酸铵的热分解温度在250℃以上,分解时释放出氨和水,并生成磷酸。聚磷酸铵在400℃时有一最大吸热峰,750℃时全部分解,剩余6~7%的残渣。
已知聚磷酸铵有6种不同的晶体结构,而其中以Ⅰ型和Ⅱ型在材料阻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可用于防火涂料、阻燃塑料、橡胶、纤维、纸张、木材,还可以用于森林、煤田的大面积灭火。
聚磷酸铵在阻燃体系中兼有酸源和气源的性质,结合炭源和其他的气源,组成膨胀阻燃体系。添加这类阻燃剂的材料受热燃烧时表面能形成一层均匀的多孔炭层,具有隔热、隔氧、抑烟,并能防止产生熔滴,因而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根据Ⅰ型和Ⅱ型聚磷酸铵的X射线标准谱图来判断聚磷酸铵的晶型,其中Ⅰ型聚磷酸铵的最强峰出现在2θ=14.71°,Ⅱ型聚磷酸铵的最强峰出现在2θ=15.52°,比较两个峰的峰强就可以测定聚磷酸铵中Ⅰ型和Ⅱ型聚磷酸铵的含量。
目前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主要是磷酸铵盐与氨源在加热条件下缩聚制得,而后通过控制后期在特定温度下的转晶,制得所需晶型的聚磷酸铵。并且主要依据的是C.Y.Shen等人在1969年报道的在不同温度下各种晶型的聚磷酸铵的转化来实现的。其中提到Ⅰ型聚磷酸铵是以等摩尔的磷酸氢二铵和尿素为原料,在280℃下通干燥氨气16小时制得,并且Ⅰ型聚磷酸铵在200℃以上有向其它晶型转化的趋势(J.Am.Chem.Soc.,1969,91,62)。
现在聚磷酸铵的制备路线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磷酸-尿素缩合法
磷酸-尿素聚合法是目前工业上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在工业实施上比较简单,且原料来源广,生产成本低。
利用该方法,所得产物pH在6~6.5左右,由于工业磷酸浓度为80~85%,水的存在使聚合度难以提高,通常只能得到聚合度为20~30的产品。而且采用尿素作为缩合剂,在高温下迅速分解,短时间内排出大量的气体,会使得反应过程中大量发泡,极易溢料,导致反应器的单位体积产量过低,因此需要设置较大的废气回收设备,给生产带来许多的麻烦。
2)磷酸二氢铵与尿素缩合法
用磷酸二氢铵与综合氨化缩合剂尿素加热脱水聚合生产聚磷酸铵。此法可以制得高纯、水不溶、低吸潮产品。
该方法由于使用的尿素的量较多,所以制得聚磷酸铵的产率并不高,大约在50%左右,该方法一般得到的是Ⅰ型聚磷酸铵和Ⅱ型聚磷酸铵混合物,且得到的聚磷酸铵水溶性较大。
3)五氧化二磷-氨气-水高温气相反应法
但是该方法得到的产品一般有正、焦、三聚和四聚磷酸铵。并且是气相反应,一般在实际应用中不采用。
4)五氧化磷和磷酸氢二铵反应
有美国专利(公开号:US5139758,1992年8月18日,HOECHST AG)采用五氧化二磷和磷酸氢二铵制备聚磷酸铵,在专利最后提到,先将4.8千克的I型聚磷酸铵加入反应釜添,预热到150℃,然后在160℃时将2.9千克的部分氨化的聚磷酸加入反应釜,在280℃下通氨反应3.5小时制得I型聚磷酸铵。
在中国有关聚磷酸铵制备专利主要有:一种聚磷酸铵与蒙脱土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CN101348721,2009年1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学),该纳米复合物制备方法是在常规制备聚磷酸铵过程的初期加入蒙脱土,升温至150℃~300℃时,通氨气,升温至300~350℃是保温,继续氨化30~200分钟,得到聚磷酸铵和其与蒙脱土的纳米复合物。
氢氧化镁一种大宗型的无机阻燃剂,目前占有40%左右的阻燃剂市场。但传统的氢氧化镁存在阻燃效率较低,往往需要添加60%~70%或更高才能达到特定的阻燃级别。研究者发现氢氧化镁可以制备成为正六边形的单晶片层颗粒。这类纳米化的氢氧化镁则展现出更高的阻燃效率。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将氢氧化镁与其他类型的阻燃剂,如聚磷酸铵等共同使用,有协同阻燃的效果,能够增加阻燃剂的阻燃效率。因此,实现氢氧化镁的纳米化和纳米复合已经成为这类氢氧化物类阻燃剂的主要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出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该纳米复合物包括聚磷酸铵和氢氧化镁;以纳米复合物的总质量为100%计算,聚磷酸铵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99%,氢氧化镁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30%;优选聚磷酸铵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90%,氢氧化镁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30%;优选聚磷酸铵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95%,氢氧化镁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30%。
本发明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步骤为:
在T1温度下,将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和尿素,或五氧化二磷与磷酸氢二铵,或五氧化二磷与磷酸二氢铵,或磷酸氢二铵与尿素,或磷酸二氢铵与尿素,或磷酸与尿素加入反应釜,对反应釜进行后加热;当在T1至350℃下时加入氢氧化镁,T1的温度为室温至250℃;
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和尿素的摩尔比为1:1~10:0.1~1;
五氧化二磷与磷酸氢二铵的摩尔比为1:1~10;
五氧化二磷与磷酸二氢铵的摩尔比为1:1~10;
磷酸氢二铵与尿素的摩尔比为1:0.1~3;
磷酸二氢铵与尿素的摩尔比为1:0.1~3;
磷酸与尿素的摩尔比为1:0.1~3;
当升温至150~300℃时,开始向体系中通入氨气,氨压维持在常压至0.5兆帕,当反应温度升温至250~350℃时,保持温度不变,继续通入氨气30~200min;最后降温到200℃以下,得到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的纳米复合物。
由于在反应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物的物理状态会发生变化,为使反应更充分,需进行搅拌、粉碎、研磨。
由于氢氧化镁在不同温度下能够抑制或促进结晶I型聚磷酸铵向II型聚磷酸铵的转化,且形成的结晶I型或II型聚磷酸铵的纯度与氢氧化镁的加入量的增加而迅速变化,当在室温至200℃加入氢氧化镁,且其百分含量10~30wt%时,生成的聚磷酸铵全部为I型。而当在250℃~350℃加入氢氧化镁,且其百分含量5~30wt%时,生成的聚磷酸铵全部为II型,而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的相互作用,使氢氧化镁在聚磷酸铵中以纳米形式分散,从而得到二者的纳米复合物。
有益效果
通过选择特定的时间,加入特定量的氢氧化镁,来控制聚磷酸铵的晶型转化,控制产物中I型和II型聚磷酸铵的含量,并且加入的氢氧化镁完全剥离,达到纳米分散,得到聚磷酸铵和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而且工艺简单,原料简单,成本低。这种纳米复合物在聚合物材料阻燃中有提高阻燃效果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结晶I型聚磷酸铵的X射线衍射图;
图2为结晶II型聚磷酸铵的X射线衍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晶Ⅰ型聚磷酸铵的纯度:根据Ⅰ型和Ⅱ型聚磷酸铵的X射线标准谱图来判断。
实施例1
五氧化二磷3000克、磷酸氢二铵2700克、尿素400克、氢氧化镁670克加入到反应釜中,升温至250℃开始通氨,维持氨压为常压,然后继续升温至300℃,氨化90分钟,得到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结晶Ⅰ型聚磷酸铵的纯度为100%,其X射线衍射图如图1所示。
实施例2
五氧化二磷1580克、磷酸氢二铵1400克、氢氧化镁350克加入反应体系,升温至200℃开始通氨,维持氨压为0.1兆帕,然后继续升温至300℃,氨化90分钟,得到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结晶Ⅰ型聚磷酸铵的纯度为100%,其X射线衍射图如图1所示。
实施例3
五氧化二磷3000克、磷酸氢二铵2700克、尿素400克加入到反应釜中,升温至250℃开始通氨,维持氨压为常压,然后继续升温至300℃,然后将330克氢氧化镁加入到反应釜中,氨化90分钟,得到的结晶II型聚磷酸铵的纯度为100%,其X射线衍射图如图2所示。
实施例4
磷酸二氢铵1230克、尿素600克加入到反应釜中,升温至50℃时将100克氢氧化镁加入反应体系,升温至250℃开始通氨,维持氨压为常压,然后继续升温至300℃,氨化90分钟,得到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结晶Ⅰ型聚磷酸铵的纯度为100%,其X射线衍射图如图1所示。
实施例5
磷酸水溶液1700克(其中磷酸含量为58wt%)、尿素980克、加入到反应釜中,升温至70℃时将80克氢氧化镁加入反应体系,升温至160℃开始通氨,维持氨压为常压,然后继续升温至250℃,氨化60分钟,得到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结晶Ⅰ型聚磷酸铵的纯度为100%,其X射线衍射图如图1所示。

Claims (10)

1.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纳米复合物包括聚磷酸铵和氢氧化镁;以纳米复合物的总质量为100%计算,聚磷酸铵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99%,氢氧化镁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其特征在于:以纳米复合物的总质量为100%计算,聚磷酸铵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90%,氢氧化镁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其特征在于:以纳米复合物的总质量为100%计算,聚磷酸铵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95%,氢氧化镁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30%。
4.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在T1温度下,将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和尿素,或五氧化二磷与磷酸氢二铵,或五氧化二磷与磷酸二氢铵,或磷酸氢二铵与尿素,或磷酸二氢铵与尿素,或磷酸与尿素加入反应釜,对反应釜进行后加热;当在T1至350℃下时加入氢氧化镁,T1的温度为室温至250℃;当升温至150~300℃时,开始向体系中通入氨气,氨压维持在常压至0.5兆帕,当反应温度升温至250~350℃时,保持温度不变,继续通入氨气30~200min;最后降温到200℃以下,得到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的纳米复合物;在反应过程中,对体系进行搅拌、粉碎或研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五氧化二磷、磷酸氢二铵和尿素的摩尔比为1:1~10:0.1~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五氧化二磷与磷酸氢二铵的摩尔比为1:1~1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五氧化二磷与磷酸二氢铵的摩尔比为1:1~1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磷酸氢二铵与尿素的摩尔比为1:0.1~3。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磷酸二氢铵与尿素的摩尔比为1:0.1~3。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磷酸与尿素的摩尔比为1:0.1~3。
CN201310234918.8A 2013-06-14 2013-06-14 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33428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4918.8A CN103342833B (zh) 2013-06-14 2013-06-14 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34918.8A CN103342833B (zh) 2013-06-14 2013-06-14 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2833A true CN103342833A (zh) 2013-10-09
CN103342833B CN103342833B (zh) 2016-03-02

Family

ID=49277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34918.8A Active CN103342833B (zh) 2013-06-14 2013-06-14 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4283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3236A (zh) * 2018-12-20 2019-03-22 四川大学 含螯合态中微量元素的水溶性聚磷酸铵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43031A (zh) * 2020-08-25 2020-12-29 蚌埠壹石通聚合物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凹凸棒土掺杂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8721A (zh) * 2008-09-11 2009-01-2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聚磷酸铵与蒙脱土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39851A (zh) * 2007-11-19 2009-05-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结晶ⅱ型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
CN103113677A (zh) * 2013-03-18 2013-05-22 安徽国风木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卤阻燃防霉变竹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9851A (zh) * 2007-11-19 2009-05-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结晶ⅱ型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
CN101348721A (zh) * 2008-09-11 2009-01-21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聚磷酸铵与蒙脱土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13677A (zh) * 2013-03-18 2013-05-22 安徽国风木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卤阻燃防霉变竹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3236A (zh) * 2018-12-20 2019-03-22 四川大学 含螯合态中微量元素的水溶性聚磷酸铵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43031A (zh) * 2020-08-25 2020-12-29 蚌埠壹石通聚合物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凹凸棒土掺杂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
CN112143031B (zh) * 2020-08-25 2021-09-10 蚌埠壹石通聚合物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凹凸棒土掺杂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42833B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8721B (zh) 一种聚磷酸铵与蒙脱土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39851B (zh) 一种结晶ⅱ型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
CN102010585B (zh) 高效、环保的复合型阻燃剂的制备方法
CN103304846A (zh) 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铝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21274B (zh) 一种水滑石-聚磷酸铵无卤阻燃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73717B (zh) 一种低聚合度聚磷酸铵水溶液的制备方法
CN103145110A (zh) 一种次磷酸铝的制备方法
CN101570518B (zh) 一种膨胀型三聚氰胺次磷酸盐阻燃剂的制备方法
CN103992287A (zh) 一种三聚氰胺氰尿酸盐的制备方法
CN103072963A (zh) 一种湿法磷酸生产磷酸二氢钾的方法
JP2022068842A (ja) 結晶型亜リン酸アルミニウ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使用
CN102675372A (zh) 一种乙二胺双环四甲叉膦酸三聚氰胺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20949B (zh) 一种生产不含硝酸盐、亚硝酸盐的三聚磷酸钠的方法
CN101830449A (zh) 一种分步反应与聚合生产聚磷酸铵的方法
CN102976300B (zh) 采用聚磷酸制备结晶ⅱ型聚磷酸铵的方法
CN103303891B (zh) 一种聚磷酸铵与层状双羟氢氧化物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42833B (zh) 一种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纳米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66682A (zh) 一种基于核苷酸的阻燃微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367604A (zh) 一种含磷氮星型成炭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83284A (zh) 一种磷酸二氢铝三聚氰胺盐及其制备方法
CN1807552A (zh) 一种新型磷氮复合阻燃剂
CN103253639A (zh) 一种制备磷化氢和三偏磷酸钠的方法
CN106744775B (zh) 一种低水溶性结晶ⅱ型聚磷酸铵的制备方法
CN101891168B (zh) 一种非五氧化二磷原料路线制备结晶ⅱ型聚磷酸铵的方法
CN101805619B (zh) 一种氮-磷阻燃剂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