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2344A - 电磁波传播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波传播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2344A
CN103262344A CN2011800597500A CN201180059750A CN103262344A CN 103262344 A CN103262344 A CN 103262344A CN 2011800597500 A CN2011800597500 A CN 2011800597500A CN 201180059750 A CN201180059750 A CN 201180059750A CN 103262344 A CN103262344 A CN 1032623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wave
face
propagation medium
conductor layer
wave propag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97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寺田崇秀
筱田博史
原和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62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23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12Hollow wavegu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0Non-resonant leaky-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lin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22Longitudinal slot in boundary wall of waveguide or transmission line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 Waveguide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当使电磁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4)中的波长为λ、整数为n时,在第1导体层(2)和第2导体层(3)在第1端面(7b)中短路的情况下,设置成越是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5)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与短路的第1端面(7b)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在第1导体层(2)和第2导体层(3)在第1端面(7b)中不短路的情况下,设置成越是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5)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与不短路的第1端面(7b)的距离越接近n·λ/2。

Description

电磁波传播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播电磁波的波导管或电磁波传输片等电磁波传播介质,尤其涉及适用于存在驻波的影响及多个接口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有效技术。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114696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电磁波传输片,其具有网格状的电极,与传输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值大致等于传输的电磁波的半波长的自然数倍,以使得在垂直方向上成为谐振状态。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5-317462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等离子处理装置,其具有:传播电磁波的电磁波分配用波导管;和从电磁波分配用波导管分支、且分别设有多个狭缝的多个电磁波放射用波导管。另外,公开有如下内容,设有使电磁波分配用波导管和各电磁波放射用波导管连通的多个馈电窗,各馈电窗设定成,越是配置在电磁波传播方向侧,开口宽度越大,并且,还设定成,越是配置在电磁波传播方向侧的相反侧,与电磁波放射用波导管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中心轴越相对于对应的电磁波放射用波导管的中心轴向电磁波传播方向侧偏置。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2-280196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如下等离子产生装置,在配置于等离子产生室的波导管上设有多个结合孔,并且,使朝向波导管的前端侧而依次取位的结合孔的结合系数依次增大地形成,而且,在等离子产生室中设有与波导管的各个结合孔对应的多个电介质窗。另外,记载有如下内容,将结合孔的间隔设定为(2n+1)·λg/2,并将选择的结合孔与波导管的前端的短路板的间隔设定为λg/4。在此,λg为波导管的管内波长,n为整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46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174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801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稳定的通信,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波传输片具有减少传播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的反射的电磁波吸收介质。但是,若使用电磁波吸收介质,则增大了生产成本,另外,用于通信的电力的利用效率降低。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等离子处理装置中,在设置于各电磁波放射用波导管上的多个狭缝中,将设置在最远离电磁波分配用波导管的位置的狭缝(匹配狭缝)的面积设定得比其他狭缝的面积大。由此,将在电磁波放射用波导管的各狭缝中未充分分配的剩余电磁波经由匹配狭缝而放射到处理容器内,抑制了在电磁波放射用波导管末端反射来的电磁波(反射波)的影响。但是,由于将剩余电磁波放射到与原本应当放射的空间不同的处理容器内,所以电力的利用效率降低。
因此,期望一种不使用上述电磁波吸收介质或上述匹配狭缝就能够实现稳定的通信的电磁波传播介质。
而且,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电磁波传输片之上排列有多个通信装置的情况下,当从电磁波接口输入通信信号等的电力时,距电磁波接口较近位置处的通信装置能够接收到较大的电力。但是,对于距电磁波接口较远位置处的通信装置,存在由于电力被途中的通信装置获取而导致电力难以到达的问题。因此,难以进行与多终端的通信及均等的电力分配。
与之相对,如上述专利文献2及3所记载的那样,若将狭缝设定成越靠电磁波传播方向、即电磁波传输片的电磁波接口的相反方向侧配置,其尺寸越大,则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接口远的位置处的通信装置。但是,在对狭缝尺寸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若通信装置的数量增多,则产生以下技术课题,由于例如狭缝尺寸大的狭缝与狭缝尺寸小的狭缝的差变得显著而需要对电磁波传输片进行精密加工、电磁波传输片巨大、通信装置的设置间隔增大、为了与大尺寸的狭缝对应而需要较大的通信装置等。
此外,将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馈电窗偏置在电磁波传播方向侧的结构是用于调整从各馈电窗输出的电磁波彼此的相位差的手段,对上述技术课题的解决没有帮助。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稳定的通信的电磁波传播介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力连距电磁波接口较远的位置也容易到达的电磁波传播介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和新型特征能够从本说明书的记载及添加的附图得以明确。
简单说明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具有代表性的发明的概要,如下所述。
本发明能够提供不使用电磁波吸收介质或匹配狭缝就实现了稳定的通信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另外,能够提供不用对狭缝尺寸进行调整就使电力连距电磁波接口较远的位置也容易到达的电磁波传播介质。
发明效果
简单说明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具有代表性的发明而得到的效果,如下所述。
一种电磁波传播介质,具有:第1导体层;第2导体;上下被第1导体层和第2导体层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和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该电磁波传播介质在电磁波传播的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并具有隔着电磁波传播空间而相对的沿着短边的两个第1端面、和隔着电磁波传播空间而相对的沿着长边的两个第2端面,当使电磁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波长为λ、整数为n时,在第1导体层和第2导体层在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中短路的情况下,设置成越是位于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使设置成与上述短路的第1端面的距离接近为λ/4+n·λ/2,在第1导体层和第2导体层在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不短路的情况下,越是位于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是设置成与上述不短路的第1端面的距离接近n·λ/2。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端部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2的(a)示出了短路状态的端部,图2的(b)示出了开路状态的端部。
图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3的(a)是表示具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4的(a)是表示具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图4的(b)是表示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5的(a)是表示具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图5的(b)是表示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沿着长边的延伸方向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图6的(a)是仅在上表面的导体上设置有电磁波输出接口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6的(b)是在上表面的导体及下表面的导体上分别设置有电磁波输出接口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7是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的变形例的第7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8是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的变形例的第8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9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设置有通信装置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0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0的(a)、(b)、以及(c)分别是表示具有导体网格疏密分布的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1、第2、以及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1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1的(a)及(b)分别是表示具有导体网格疏密分布的网格状的电磁波输出接口的第4及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1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在第1导体层的表面与第2导体层的背面的距离中具有倾斜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2的(a)、(b)、以及(c)分别是表示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1、第2、以及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1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在第1导体层的表面与第2导体层的背面的距离中具有倾斜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端部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13的(a)及(b)是表示在电磁波传播空间的厚度中具有倾斜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13的(c)及(d)是表示在第1导体层的厚度中具有倾斜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在第1导体层的表面与第2导体层的背面的距离中具有倾斜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4的(a)及(b)分别是表示具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4及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1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在夹持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两个第2端面的距离中具有倾斜、且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1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在第1端面上具有层差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6的(a)及(b)分别是表示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1及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17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在第1端面上具有层差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7的(a)及(b)分别是表示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3及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18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在第1端面上具有层差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8的(a)及(b)分别是表示具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5及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19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在第1端面上具有层差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9的(a)及(b)分别是表示具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7及第8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20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20的(a)及(b)分别是表示在第1端面上具有多个层差且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以及在第1端面上具有倾斜且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2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21的(a)及(b)分别是表示在第1端面上具有多个层差且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以及在第1端面上具有倾斜且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2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22的(a)及(b)分别是表示在第1端面上具有多个层差且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以及在第1端面上具有倾斜且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2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具有由短路及开路的两个面构成的第1端面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23的(a)及(b)分别是表示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1及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2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具有由短路及开路的两个面构成的第1端面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24的(a)及(b)分别是表示具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3及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立体图。
图2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具有将短路的面及开路的面交错配置而成的第1端面且具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的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为方便起见,必要时分成多个部分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外,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一方为另一方的部分或全部变形例、详细、补充说明等关系。
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涉及到要素的数等(包含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情况下,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限定为特定数的情况等,不限于该特定数,可以是特定数以上也可以是特定数以下。而且,在以下实施方式中,其结构要素(还包含要素步骤等)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是必须的情况等,当然不必是必须的。同样地,在以下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不成立的情况等,还包含实质上与其形状等近似或类似的情况等。这一点对于上述数值及范围也是一样的。
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涉及到“导体”时,是指在电磁波的传播所使用的电磁波频带中为导电体,涉及到“电磁波传播空间”时,是指在电磁波的传播所使用的电磁波频带中为电介质。因此,丝毫不受相对于例如直流电流是导体、半导体、还是绝缘体等的直接限制。另外,导体和电介质是在与电磁波的关系中根据其特性而定义的,不限制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等物态或构成材料。
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附图中,存在为了易于观察附图而在俯视图或立体图中也标注了剖面线的情况。另外,在用于说明以下实施方式的全部附图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原则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使用图1~图9来说明本实施例1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图1是表示电磁波传播介质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端部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3~图5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6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7及图8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9是将设置有通信装置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电磁波传播介质1具有通过第1导体层2和第2导体层3来夹持平面状的电磁波传播空间4的上下的构造,在第1导体层2上设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5和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另外,电磁波传播介质1为带状,沿传播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第1方向;图1所示的y方向)具有长边,沿与该电磁波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图1所示的x方向)具有短边。
另外,第1导体层2及第2导体层3在沿着短边的延伸方向的电磁波传播空间4的两个侧面(第1端面)7a、7b以及沿着长边的延伸方向的电磁波传播空间4的两个侧面(第2端面)8、8短路或开路,电磁波能够在第1端面7a、7b及第2端面8、8进行反射。在此,“短路(short)”是指,如图2的(a)所示,在电磁波传播空间4的侧面形成有导体层ML而使第1导体层2和第2导体层3连接的状态,“开路(open)”是指,如图2的(b)所示,在电磁波传播空间4的侧面没有形成导体层ML而使第1导体层2和第2导体层3没有连接的状态。
另外,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中,在距一方的第1端面7a较近的位置处设有电磁波输入接口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一方的第1端面7a之间没有设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与之相对,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的位置处的另一方的第1端面7b之间设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
使电磁波传播介质1的短边的尺寸为例如传播的电磁波的波长的1/2,将电磁波传播空间4的厚度设定得比传播的电磁波的波长小。例如在使用2.4GHz频带的频率的情况下,若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介电常数为1,则波长大约为12cm,因此,能够使电磁波传播介质1的短边的尺寸为6cm,长边的尺寸为60cm。
在图3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1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1A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1A为在被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2P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3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电磁波的构造,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a为例如在第1导体层2P上开设的狭缝。另外,在距电磁波传播介质1A的一方的第1端面7a较近的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一方的第1端面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a,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另一方的第1端面7b之间配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a。而且,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的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7b短路(图2的(a))。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的位置处的第1端面7a、以及两个第2端面8、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
从电磁波输入接口5输入的电磁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并在一方的第1端面7b反射。因此,通过朝向第1端面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驻波S1。由于电磁波在第1端面7b反射时相位旋转了180度,所以在与第1端面7b的距离为λ/4+n·λ/2处,朝向第1端面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7b反射的电磁波相位一致而相互增强,在与第1端面7b的距离为n·λ/2处,朝向第1端面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7b反射的电磁波的相位反相而相互削弱。在此,λ为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波长,n为自然数。
当使用例如2.4GHz频带的频率时,若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介电常数为1,则电磁波的波长大约为12cm,若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介电常数为4,则电磁波的波长大约为6cm。
有效利用该驻波S1,将电磁波输出接口6a的位置设置成,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越远,与第1端面7b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也就是说,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远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a,越接近驻波S1的波腹,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近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a,越接近驻波S1的波节。例如将电磁波输出接口6a的间隔设定得比λ/2短。
在图3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1的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1B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1B为在被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2M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3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电磁波的构造,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b为例如施加在第1导体层2M上的标记,能够通过印字或突起等各种方法来实现。另外,在距电磁波传播介质1B的一方的第1端面7a近的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一方的第1端面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b,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另一方的第1端面7b之间配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b。而且,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7b短路(图2的(a))。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7a、以及两个第2端面8、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第1导体层2M的导体网格的间隔是固定的。
取代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A的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2P,电磁波传播介质1B使用了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2M。当使上表面的导体(第1导体层2M)为网格状时,由于无论从哪个位置均可以输出电磁波,所以,在该状态下,在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部位输出较多的电力而使电力难以到达较远部位。因此,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B上预先设置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b,例如要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B上设置通信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得知若将通信装置设置在哪个位置,就能够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的部位。
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A同样地,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b,越接近驻波S1的波腹,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b,越接近驻波S1的波节。例如将电磁波输出接口6b的间隔设定得比λ/2短。
在图4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1的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1C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1C为在被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2P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3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电磁波的构造,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a为例如在第1导体层2P上开设的狭缝。另外,在距电磁波传播介质1C的一方的第1端面7a较近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一方的第1端面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a,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另一方的第1端面7b之间配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a。而且,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7b开路(图2的(b))。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7a、以及两个第2端面8、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
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C中,电磁波在第1端面7b反射而产生驻波S2。由于电磁波在第1端面7b反射时相位不旋转,所以在与第1端面7b距离为n·λ/2处,朝向第1端面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7b反射的电磁波的相位一致而相互增强,在与第1端面7b距离为λ/4+n·λ/2处,朝向第1端面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7b反射的电磁波的相位反相而相互削弱。
有效利用该驻波S2,将电磁波输出接口6a的位置设置成,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越远,与第1端面7b的距离越接近n·λ/2。也就是说,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a,越接近驻波S2的波腹,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a,越接近驻波S2的波节。例如将电磁波输出接口6a的间隔设定得比λ/2短。
在图4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1的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1D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1D为在被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2M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3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电磁波的构造,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b为例如施加在第1导体层2M上的标记,能够通过印字或突起等各种方法来实现。另外,在距电磁波传播介质1D的一方的第1端面7a较近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一方的第1端面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b,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另一方的第1端面7b之间配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b。而且,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7b开路(图2的(b))。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7a、以及两个第2端面8、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第1导体层2M的导体网格的间隔是固定的。
取代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C的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2P,电磁波传播介质1D使用了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2M。
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C同样地,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b,越接近驻波S2的波腹,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b,越接近驻波S2的波节。例如将电磁波输出接口6b的间隔设定得比λ/2短。
在图5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1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1E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1E为在被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2P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3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电磁波的构造,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a为例如在第1导体层2P上开设的狭缝。另外,在距电磁波传播介质1E的一方的第1端面7a较近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一方的第1端面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a,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另一方的第1端面7b之间配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a。而且,沿着长边的延伸方向的两个第2端面8、8分别短路(图2的(a))。沿着短边的延伸方向的两个第1端面7a、7b可以是短路或开路。
电磁波传播介质1E有效利用通过两个第2端面8、8而产生的驻波S3。说明例如两个第2端面8、8分别短路、两个第2端面8、8的距离为n·λ/2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E的结构。从电磁波输入接口5输入的电磁波在两个第2端面8、8之间为谐振状态而产生驻波S3。有效利用该驻波S3,将电磁波输出接口6a的位置设置成,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越远,与一方的第2端面8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也就是说,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a,越接近驻波S3的波腹,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a,越接近驻波S3的波节。
另外,有效利用通过朝向第1端面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的驻波S1,在第1端面7b短路的情况下,电磁波输出接口6a设置成与第1端面7b的距离为λ/4+n·λ/2。或者,在第1端面7b开路的情况下,电磁波输出接口6a设置成与第1端面7b的距离为n·λ/2。
另外,也可以并用电磁波传播介质1E的结构和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A或电磁波传播介质1C的结构。也就是说,设置成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a,与短路的第1端面7b及短路的一方的第2端面8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或者,设置成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a,与开路的第1端面7b的距离越接近n·λ/2,且与短路的一方的第2端面8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
在图5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1的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1F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1F为在被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2M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3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电磁波的构造,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b为例如施加在第1导体层2M上的标记,能够通过印字或突起等各种方法来实现。另外,在距电磁波传播介质1F的一方的第1端面7a较近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一方的第1端面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b,在电磁波输入接口5与另一方的第1端面7b之间配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b。而且,沿着长边的延伸方向的两个第2端面8、8分别短路(图2的(a))。沿着短边的延伸方向的两个第1端面7a、7b可以是短路或开路。第1导体层2M的导体网格的间隔是固定的。
取代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E的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2P,电磁波传播介质1F使用了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2M。
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E同样地,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b,越接近驻波S3的波腹,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近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b,越接近驻波S3的波节。
另外,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E同样地,在第1端面7b短路的情况下,电磁波输出接口6b设置成与第1端面7b的距离为λ/4+n·λ/2。另外,在第1端面7b开路的情况下,电磁波输出接口6b设置成与第1端面7b的距离为n·λ/2。
另外,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E同样地,也可以并用电磁波传播介质1F的结构和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B或电磁波传播介质1D的结构。也就是说,设置成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b,与短路的第1端面7b及短路的一方的第2端面8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或者,设置成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b,与开路的第1端面7b的距离越接近n·λ/2,且与短路的一方的第2端面8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
在图6的(a)及(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1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沿着长边的延伸方向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剖视图。图6的(a)示出了沿上述图3的(a)的A-A′线的、与电磁波传播介质1A相当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图6的(a)所示,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A中,仅在上表面的导体(第1导体层2P)上设有电磁波输出接口6a。但是,如图6的(b)所示,也可以在上表面的导体(第1导体层2P)及下表面的导体(第2导体层3)上分别设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a。在此,对电磁波传播介质1A进行说明,同样地,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C、1E中,也可以在上表面的导体(第1导体层2P)及下表面的导体(第2导体层3)上分别设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a。另外,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B、1D、1F中,也可以使下表面的导体(第2导体层3)为网格状,并在上表面的导体(第1导体层2M)及下表面的导体(第2导体层3)上分别设置电磁波输出接口6b。
在图7中,示出了将作为实施例1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1A的变形例的第7电磁波传播介质1G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在图8中,示出了将作为实施例1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1E的变形例的第8电磁波传播介质1H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在例如上述的电磁传播介质1A中,电磁波输入接口5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A的一方的端部(第1端面7a)附近。但是,如图7所示,电磁波输入接口5也可以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G的中央附近。
另外,在例如上述的电磁传播介质1E中,电磁波输入接口5设置在一方的端部(第1端面7a)附近。但是,如图8所示,电磁波输入接口5也可以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1H的中央附近。
从电磁波输入接口5输入的电磁波沿多个方向传播,但只要在各个传播方向上设置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a即可。
在此,说明了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1A及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1E的变形例,但对于其他电磁波传播介质(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1B、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1C、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1D、或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1F)也是同样的。
在图9中,示出了将实施例1的设置有通信装置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1A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通信装置10分别与电磁波传播介质1A的电磁波输入接口5及各电磁波输出接口6a一一相对,与电磁波输入接口5相对的通信装置10和与各电磁波输出接口6a相对的通信装置10进行通信。此时,通信装置10的电磁波接口11相对于分别相对的电磁波输入接口5及各电磁波输出接口6a配置在适于电磁波的输入输出的位置。
另外,通信装置10优选为与电磁波输出接口6a的设置间隔大致相同的尺寸或小于电磁波输出接口6a的设置间隔的尺寸。也就是说,期望通信装置10的尺寸小于n·λ/2,优选小于λ/2。换言之,也可以按照通信装置10的尺寸来选择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波长。
像这样,若适用本实施例1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1A~1H)的结构,则将电磁波输出接口6(6a、6b)的位置设置成,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越远,越接近通过电磁波传播介质1(1A~1H)的第1端面7(7b)处的反射波所产生的驻波S1、S2的波腹,或越接近通过第2端面8处的反射波所产生的驻波S3的波腹,由此,能够实现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6(6a、6b)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1A~1H)。
实施例2
使用图10及图11来说明本实施例2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图10及图11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2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电磁波输出接口为网格状,对该导体网格的疏密进行调整,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的部位。
在图10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2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21A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21A具有通过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22M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23来夹持平面状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上下的构造,在第1导体层22M上设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25。另外,在距一方的第1端面27a较近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2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25与一方的第1端面2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26a。而且,电磁波传播介质21A为带状,在传播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在与该电磁波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另外,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同样地,在沿着短边的延伸方向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两个侧面(第1端面)27a、27b及沿着长边的延伸方向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两个侧面(第2端面)28、28短路或开路。
第1导体层22M为网格状,但导体网格越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25而越稀疏。当导体网格变大时,经由导体网格从电磁波传播介质21A的内部向外部输出的电磁波增大。导体网格可以越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25而越离散地变大,也可以通过使构成导体网格的导体变细而变得稀疏,或者还可以通过将导体网格敷设成以电磁波输入接口25为中心的放射线状而变得稀疏。
在图10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2的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21B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21B,相对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21A,使位于距电磁波接口2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27b短路(图2的(a)),而且,在电磁波接口25与第1端面27b之间追加了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26b。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27a、以及两个第2端面28、2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26b为例如施加在第1导体层22M上的标记。
有效利用通过朝向第1端面2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2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的驻波S1,将电磁波输出接口26b设置在与第1端面27b距离为λ/4+n·λ/2处。
在图10的(c)中,示出了将实施例2的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21C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21C,相对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21A,使位于距电磁波接口2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27b开路(图2的(b)),而且,在电磁波接口25与第1端面27b之间追加了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26b。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27a、以及两个第2端面28、2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26b为例如施加在第1导体层22M上的标记。
有效利用通过朝向第1端面2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2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的驻波S2,将电磁波输出接口26b配置在与第1端面27b距离为n·λ/2处。
在图11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2的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21D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21D具有通过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22P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23来夹持平面状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上下的构造,在第1导体层22M上设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25和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26c。另外,在距一方的第1端面27a较近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2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25与一方的第1端面2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26c,在电磁波输入接口25与另一方的第1端面27b之间配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26c。而且,电磁波传播介质21D为带状,在传播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在与该电磁波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26c为例如在第1导体层22P上开设的狭缝,在该开口部上网格状地配置有导体。
电磁波输出接口26c的导体网格越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25而越稀疏。当电磁波输出接口26c的导体网格变大时,经由电磁波输出接口26c从电磁波传播介质21D的内部向外部输出的电磁波增大。电磁波输出接口26c的导体网格可以越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25而越离散地变大,也可以通过使构成电磁波输出接口26c的导体网格的导体变细而变得稀疏,另外还可以通过将导体网格敷设成以电磁波输入接口25为中心的放射线状而变得稀疏。
另外,电磁波传播介质21D的位于距电磁波接口2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27b短路(图2的(a))。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27a、以及两个第2端面28、2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
有效利用通过朝向第1端面2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2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的驻波S1,将电磁波输出接口26c设置在与第1端面27b距离为λ/4+n·λ/2处。
在图11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2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21E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21E,相对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21D,使位于距电磁波接口2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27b开路(图2的(b))。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27a、以及两个第2端面28、2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
有效利用通过朝向第1端面2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2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的驻波S2,将电磁波输出接口26c设置在与第1端面27b距离为n·λ/2处。
此外,也可以在本实施例2中组合上述的实施例1,设置成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与短路的第1端面27b或第2端面28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或与开路的第1端面27b的距离越接近n·λ/2。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仅在第1导体层22M、22P上设置有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但与第1导体层22M、22P同样地,也可以在第2导体层23上设置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另外,也可以将电磁波输入接口25的位置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21A~21E的任意位置。
像这样,若适用本实施例2的电磁波传播介质21A~21E的结构,则通过使导体网格在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越远部位而越稀疏,就能够实现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远部位的电磁波传播介质21A~21E。另外,只要将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设置在规定部位,就能够实现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的电磁波传播介质21A~21E。
另外,通过组合本实施例2和上述的实施例1,能够实现使电力更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的电磁波传播介质21A~21E。
另外,在本实施例2的结构中,使通信装置与电磁波输入接口25及各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分别相对地设置,与电磁波输入接口25相对的通信装置能够和与各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相对的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此时,期望通信装置为与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的设置间隔大致相同的尺寸或小于电磁波输出接口26b、26c的设置间隔的尺寸。换言之,也可以按照通信装置的尺寸来选择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波长。
实施例3
使用图12~图15来说明本实施例3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图12、图14、以及图15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13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端部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3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对第1导体层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进行调整,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部位。
在图12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3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31A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31A具有通过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32M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33来夹持平面状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上下的构造,在第1导体层32M上设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35。另外,在距一方的第1端面37a较近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3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35与一方的第1端面3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36a。而且,电磁波传播介质31A为带状,在传播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在与该电磁波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另外,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1同样地,在沿着短边的延伸方向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两个侧面(第1端面)37a、37b及沿着长边的延伸方向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两个侧面(第2端面)38、38短路或开路。
而且,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近位置的第1端面37a处的第1导体层32M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33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形成得比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25较远位置的第1端面37b处的第1导体层32M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33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长,第1导体层32M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33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越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35而越短。
在图13的(a)~(d)中,示出了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端部的放大剖视图。电磁波传播介质由上表面的导体(第1导体层32M)、下表面的导体(第2导体层33)、和电磁波传播空间34构成。上表面的导体(第1导体层32M)网格状地形成。
在图13的(a)及(b)所示的电磁波传播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空间34的厚度越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而越薄,在图13的(c)及(d)所示的电磁波传播介质中,第1导体层32M的厚度越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而越薄。另外,在图13的(a)及(c)所示的电磁波传播介质中,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位置处的第1端面37b短路,在图13的(b)及(d)所示的电磁波传播介质中,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位置处的第1端面37b开路。
在这些结构中,假设在第1导体层32M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设置有电磁波接收装置,以下对会影响在电磁波传播空间34中传播的电磁波的传播量的第1导体层32M的厚度或电磁波传播空间34的厚度进行说明。此外,通常情况下,电磁波接收装置对配置得更近的电磁波传播空间34作用强烈并能够接收电磁波。
在图13的(a)及(b)所示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结构中,电磁波接收装置对在电磁波传播空间34的上部传播的电磁波作用强烈并接收电磁波。因此,在电磁波传播空间34的下部传播的电磁波几乎不被接收。也就是说,在电磁波传播空间34较厚的情况下,在电磁波传播空间34内传播的电磁波中、被电磁波接收装置接收的电磁波的比例减小。因此,若第1导体层32M的厚度固定,则通过使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近位置处的电磁波传播空间34变厚(第1导体层32M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33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变长),就也能够向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部位传播更大的电磁波。
另外,在图13的(c)及(d)所示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结构中,第1导体层32M越厚,则电磁波接收装置越难以接收在电磁波传播空间34中传播的电磁波。因此,若电磁波传播空间34的厚度固定,则通过使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近位置处的第1导体层32M变厚(第1导体层32M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33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变长),就也能够向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部位传播更大的电磁波。
电磁波传播介质的构造不限于图13的(a)~(d)所示的构造,在第1导体层32M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设置保护层的情况下,对保护层的厚度进行调整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另外,也可以对第2导体层33的厚度进行调整,使电磁波传播介质的剖视图为长方形。
在图12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3的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31B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31B相对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31A,使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37b短路(图13的(a)、(c)),而且,在电磁波输入接口35与第1端面37b之间追加了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36b。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37a、以及两个第2端面38、3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36b为例如施加在第1导体层32M上的标记。
有效利用通过朝向第1端面3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3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的驻波S1,将电磁波输出接口36b设置在与第1端面37b距离为λ/4+n·λ/2处。
在图12的(c)中,示出了将实施例3的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31C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31C相对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31A,使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37开路(图13的(b)、(d)),而且,在电磁波输入接口35与第1端面37b之间追加了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36b。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37a、以及两个第2端面38、3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36b为例如施加在第1导体层32M上的标记。
有效利用通过朝向第1端面3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3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的驻波S2,将电磁波输出接口36b设置在与第1端面37b距离为n·λ/2处。
在图14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3的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31D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31D具有通过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32P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33来夹持平面状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上下的构造,在第1导体层32M上设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35和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36a。电磁波输出接口36a为例如在第1导体层32P上开设的狭缝。另外,在距一方的第1端面37a较近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3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35与一方的第1端面3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36a,在电磁波输入接口35与另一方的第1端面37b之间配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36a。而且,电磁波传播介质31D为带状,在传播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在与该电磁波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而且,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近位置的第1端面37a处的第1导体层32P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33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形成得比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位置的第1端面37b处的第1导体层32P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33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长,第1导体层32P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33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距离越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35而越短。
另外,使电磁波传播介质31D的、位于距电磁波接口3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37b短路(图13的(a)、(c))。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37a、以及两个第2端面38、3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
有效利用通过朝向第1端面3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3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的驻波S1,将电磁波输出接口36a设置在与第1端面37b距离为λ/4+n·λ/2处。
在图14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3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31E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31E相对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31D,使位于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位置、且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37b开路(图13的(b)、(d))。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近位置处的第1端面37a、以及两个第2端面38、3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
有效利用通过朝向第1端面37b的电磁波和在第1端面37b反射的电磁波而产生的驻波S2,将电磁波输出接口36a设置在与第1端面37b距离为n·λ/2处。
在图15中,示出了将实施例3的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31F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31F为在被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32M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33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电磁波的构造。两个第1端面37a、37b及两个第2端面38、3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另外,在距电磁波传播介质31F的一方的第1端面37a较近位置处配置有电磁波输入接口35,在电磁波输入接口35与一方的第1端面37a之间没有配置电磁波输出接口36a。而且,夹持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两个第2端面38、38的距离越远离电磁波输入接口35而越短。
夹持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两个第2端面38、38的距离越长,则从电磁波输出接口36b放射出的电磁波与不放射的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相比越减少。因此,电磁波传播介质31F在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部位处,使夹持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两个第2端面38、38的距离缩短,由此,增大了在电磁波传播空间内传播的电磁波中的被电磁波接收装置接收的电磁波的比例。
此外,也可以在本实施例3中组合上述的实施例1,设置成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36a、36b,与短路的第1端面37b或一方的第2端面38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或与开路的第1端面37b的距离越接近n·λ/2。
另外,也可以在本实施例3中组合上述的实施例2,使电磁波传播介质31A~31C、31F的第1导体层32M的导体网格在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越远部位而越稀疏。或者,也可以在电磁波传播介质31D、31E的电磁波输出接口36a的开口部上设置导体网格,且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36a的开口部而导体网格越稀疏。
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仅在第1导体层32M、32P上设置了电磁波输出接口36a、36b,但也可以与第1导体层32M、32P同样地,在第2导体层33上也设置电磁波输出接口36a、36b。另外,也可以将电磁波输入接口35的位置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31A~31F的任意位置。
像这样,若适用本实施例3的电磁波传播介质31A~31F的结构,则在电磁波传播介质31A~31E中,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部位,设置有通信装置的第1导体层32M、32P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33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越短,或者,在电磁波传播介质31F中,使夹持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两个第2端面38、38的距离缩短,由此,能够实现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部位的电磁波传播介质31A~31F。另外,只要将电磁波输出接口36a、36b设置在规定部位,就能够实现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36a、36b的电磁波传播介质31A~31F。
另外,通过组合本实施例3和上述的实施例1,能够实现使电力更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35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36b、36c的电磁波传播介质31A~31F。
另外,在本实施例3的结构中,使通信装置与电磁波输入接口35及各电磁波输出接口36a、36b分别相对地设置,与电磁波输入接口35相对的通信装置能够和与各电磁波输出接口36a、36b相对的通信装置进行通信。此时,期望通信装置为与电磁波输出接口36a、36b的设置间隔大致相同的尺寸或小于电磁波输出接口36a、36b的设置间隔的尺寸。换言之,也可以按照通信装置的尺寸来选择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波长。
实施例4
使用图16~图19来说明本实施例4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图16~图19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4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对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的形状进行调整来降低驻波的影响。在本实施例4中,说明将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带有层差而分割成两部分的形状。
在图16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4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41A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41A具有通过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42M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43来夹持平面状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上下的构造,在第1导体层42M上设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另外,电磁波传播介质41A为带状,在传播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在与该电磁波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而且,电磁波传播介质41A具有与电磁波输入接口距离不同的两个面(第1端面47bv1、47bv2),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47bv以在短边的延伸方向上产生层差的方式分割成两个面(第1端面47bv1、47bv2)。电磁波传播介质41A的沿着长边的一方的第2侧面48的长度形成得比另一方的第2侧面48的长度短。
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A中,第1端面47bv1及第1端面47bv2分别短路。另外,第1端面47bv1与第1端面47bv2的、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A的长边的延伸方向的距离中具有λ/4+n·λ/2((1,2,……,m-1)·λ/(2·m)+n·λ/2;m=2)的差。若以相位表示,则具有π/2+n·π((1,2,……,m-1)·π/m+n·π;m=2)的差。π为圆周率。而且,分别朝向第1端面47bv1及第1端面47bv2传播的电磁波与分别在第1端面47bv1及第1端面47bv2反射的电磁波重合,从而产生驻波S1a及驻波S1b。由于第1端面47bv1与第1端面47bv2的距离相对于传播的电磁波具有90度的相位差,所以驻波S1a与驻波S1b也具有90度的相位差。因此,驻波S1a和驻波S1b的彼此的波腹和波节在相同位置出现而相互抵消。因此,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影响。
在图16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4的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41B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41B相对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A,使第1端面47bv1及第1端面47bv2分别开路。第1端面47bv1与第1端面47bv2的、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B的长边的延伸方向的距离中具有λ/4+n·λ/2的差。因此,通过在第1端面47bv1及第1端面47bv2分别反射电磁波而产生驻波S2a及驻波S2b,由于驻波S2a和驻波S2b具有90度的相位差,所以将彼此的波腹和波节相互抵消。因此,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影响。
在图17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4的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41C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41C具有与电磁波输入接口距离不同的两个面(第1端面47bh1、47bh2),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47bh以在长边的延伸方向上产生层差的方式分割成两个面(第1端面47bh1、47bh2)。换言之,电磁波传播介质41A的沿着长边的第1导体层42M的长度形成得比第2导体层43的长度短。
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C中,第1端面47bh1及第1端面47bh2分别短路。另外,第1端面47bh1和第1端面47bh2的、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C的长边的延伸方向的距离中具有λ/4+n·λ/2的差。由此,与电磁波传播介质41A同样地,驻波S1a和驻波S1b的彼此的波腹和波节在相同位置出现而相互抵消,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中的影响。
在图17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4的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41D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41D相对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C,使第1端面47bh1及第1端面47bh2分别开路。由此,与电磁波传播介质41B同样地,驻波S2a和驻波S2b的彼此的波腹和波节在相同位置出现而相互抵消,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影响。
在图18的(a)及(b)中,分别示出了将实施例4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41E及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41F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取代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A的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42M,电磁波传播介质41E形成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42P,在第1导体层42P上设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46a。同样地,取代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B的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42M,电磁波传播介质41F形成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42P,在第1导体层42P上设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46a。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46a为例如在第1导体层42P上开设的狭缝。
由于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E、41F的结构中也能够降低驻波的影响,所以可以将电磁波输出接口46a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E、41F的任意位置。
在图19的(a)及(b)中,分别示出了将实施例4的第7电磁波传播介质41G及第8电磁波传播介质41H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取代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C的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42M,电磁波传播介质41G形成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42P,在第1导体层42P上设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46a。同样地,取代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D的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42M,电磁波传播介质41H形成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42P,在第1导体层42P上设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46a。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46a为例如在第1导体层42P上开口的狭缝。
由于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G、41H的结构中也能够降低驻波的影响,所以可以将电磁波输出接口46a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G、41H的任意位置。
实施例5
使用图20~图22来说明本实施例5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图20~图22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5的电磁波传播介质与上述的实施例4同样地,对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的形状进行调整来降低驻波的影响。在本实施例5中,说明使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为具有层差而分割成m(m≥3)个部分的形状。
在图20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5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51A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51A具有通过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52M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53来夹持平面状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上下的构造,在第1导体层52M上设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另外,电磁波传播介质51A为带状,在传播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在与该电磁波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而且,电磁波传播介质51A具有与电磁波输入接口的距离不同的三个面(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57bv以在短边的延伸方向上产生层差的方式分割成三个面(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电磁波传播介质51A的沿着长边的一方的第2侧面58的长度形成得比另一方的第2侧面58的长度短。
在电磁波传播介质51A中,第1端面57bv1、第1端面57bv2、以及第1端面57bv3分别短路。另外,在第1端面57bv1与第1端面57bv2的、以及第1端面57bv2与第1端面57bv3的,分别在电磁波传播介质51A的长边的延伸方向的距离中具有λ/6+n·λ/2((1,2,……,m-1)·λ/(2·m)+n·λ/2;m=3)的差。若以相位表示,则具有π/3+n·π((1,2,……,m-1)·π/m+n·π;m=3)的差。而且,由于在第1端面57bv1、第1端面57bv2、以及第1端面57bv3分别产生的驻波具有60度的相位差,所以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A同样地,将驻波的波腹和波节相互抵消,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影响。
像这样,即使一个第1端面57bv不是仅由两个面形成而是由三个以上的面形成,也能够得到效果。另外,即使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不为短路而为开路,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在图20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5的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51B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51B是将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A的第1端面57bv的分割面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的结构,第1端面57bvc在长边的延伸方向上、在n·λ/2的长度范围内,沿短边的延伸方向倾斜地形成。
在电磁波传播介质51B中,第1端面57bvc短路。与将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A的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的面的数量增加的情况相同,能够降低驻波的影响。另外,即使第1端面57bvc开路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在图21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5的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51C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51C具有与电磁波输入接口距离不同的三个面(第1端面57bh1、57bh2、57bh3),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57bh以在长边的延伸方向上产生层差的方式被分割成三个面(第1端面57bh1、57bh2、57bh3)。换言之,电磁波传播介质51C的沿着长边的第1导体层52M的长度形成得比第2导体层53的长度短。
在电磁波传播介质51C中,第1端面57bh1、第1端面57bh2、以及第1端面57bh3分别短路。另外,在第1端面57bh1与第1端面57bh2的、以及第1端面57bh2与第1端面57bh3的,分别在电磁波传播介质51E的长边的延伸方向的距离中具有λ/6+n·λ/2((1,2,……,m-1)·λ/(2·m)+n·λ/2;m=3)的差。如以相位表示,则具有π/3+n·π((1,2,……,m-1)·π/m+n·π;m=3)的差。而且,由于在第1端面57bh1、第1端面57bh2、以及第1端面57bh3分别产生的驻波具有60度的相位差,所以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G同样地,将驻波的波腹和波节相互抵消,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影响。
即使第1端面57bh1、第1端面57bh2、以及第1端面57bh3不为短路而为开路,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在图21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5的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51D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51D为将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C的第1端面57bh的分割面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的结构,第1端面57bhc在长边的延伸方向上、在n·λ/2的长度范围内,沿长边的延伸方向倾斜地形成。
在电磁波传播介质51D中,第1端面57bhc短路。与将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C的第1端面57bh1、57bh2、57bh3的面的数量增加的情况相同,能够降低驻波的影响。另外,即使第1端面57bhc开路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在图22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5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51E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51E具有与电磁波输入接口距离不同的多个面(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57bv以在长边的延伸方向上产生层差的方式被分割成多个面(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即,电磁波传播介质51E具有将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A的第1端面57bv的三个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重复而成的第1端面57bv。由此,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A同样地,将驻波的波腹和波节相互抵消,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影响。
另外,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无论是短路还是开路,均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此外,优选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的沿着短边的延伸方向的宽度为λ/4以上。
在图22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5的第6电磁波传播介质51F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51F为将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E的第1端面57bv的分割面增加的情况下的结构,第1端面57bvc在长边的延伸方向上、在n·λ/2的长度范围内,沿短边的延伸方向倾斜地形成,并具有两个面(第1端面57bvc1、57bvc2)。由此,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E同样地,能够降低驻波的影响。
另外,第1端面57bvc 1、57bvc2无论是短路还是开路,均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此外,优选第1端面57bvc1、57bvc2的沿着短边的延伸方向的宽度为λ/4以上。
另外,也能够构成如下电磁波传播介质,具有将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C的第1端面57bh的三个第1端面57bh1、57bh2、57bh3重复而成的第1端面57bh,或者具有多个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D的第1端面57bhc。
此外,在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51A~51F中形成有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52M,但也可以取代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52M而形成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并在第1导体层上设置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能够同样地降低驻波的影响。另外,该情况下,由于能够降低驻波的影响,所以可以将电磁波输出接口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任意位置。
实施例6
使用图23~图25来说明本实施例6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图23~图25是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6的电磁波传播介质与上述的实施例4、5同样地,对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的形状进行调整来降低驻波的影响。在本实施例6中,说明使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为不具有层差而分割成m(m≥2)个部分的形状。
在图23的(a)中,示出了将实施例6的第1电磁波传播介质61A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61A具有通过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62M和平板状的第2导体层63来夹持平面状的电磁波传播空间的上下的构造,在第1导体层62M上设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另外,电磁波传播介质61A为带状,在传播的电磁波的前进方向(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在与该电磁波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而且,电磁波传播介质61A的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67bv在短边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被分割成两部分,由一方短路的面、和另一方开路的面这两个面(67bv1、67bv2)构成。即,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A的沿着长边的一方的第2侧面68侧的大致半个第1端面67b(第1端面67bv1)上形成有导体层,经由该导体层使第1导体层62M和第2导体层63连接。与之相对,在磁波传播介质61A的沿着长边的另一方的第2侧面68侧的大致半个第1端面67b(第1端面67bv2)上没有形成导体层。在第1端面67bv1与第1端面67bv2之间,若以相位表示,则具有π/2+n·π((1,2,……,m-1)·π/m+n·π;m=2)的差。两个第2端面68、68可以是短路或开路。
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A中,由于在一方的第1端面67bv1产生的驻波S1和在另一方的第1端面67bv2产生的驻波S2具有90度的相位差,所以将驻波的波腹和波节相互抵消,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影响。
在图23的(b)中,示出了将实施例6的第2电磁波传播介质61B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61B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61A同样地,由使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67bv短路而成的面和开路而成的面这两个面(67bh1、67bh2)构成,但分割的方向不同。即,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67bh在电磁波传播空间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被分割成两部分,在第2导体层63侧的一方的第1端面67bh1上形成有导体层,在第1导体层62M侧的第1端面67bh2上没有形成导体层ML。在第1端面67bh1与第1端面67bh2之间,若以相位表示,则具有π/2+n·π((1,2,……,m-1)·π/m+n·π;m=2)的差。
电磁波传播介质61B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61A同样地,由于将驻波的波腹和波节相互抵消,所以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影响。
在图24的(a)及(b)中,分别示出了将实施例6的第3电磁波传播介质61C及第4电磁波传播介质61D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61C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61A同样地,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67bv在短边的延伸方向的大致中央被分割成两部分,由一方短路的面、另一方开路的面这两个面(67bv1、67bv2)构成。取代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61A的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62M而形成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62P,在第1导体层62P上设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6a。
电磁波传播介质61D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61B同样地,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67bh在电磁波传播空间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被分割成两部分,由一方短路的面、另一方开路的面这两个面(67bh1、67bh2)构成。取代构成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61B的网格状的第1导体层62M而形成有平板状的第1导体层62P,在第1导体层62P上设置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6a。
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66a为例如在第1导体层62P上开设的狭缝。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C、61D的结构中,由于能够降低驻波的影响,所以可以将电磁波输出接口66a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C、61D的任意位置。
在图25中,示出了将实施例6的第5电磁波传播介质61E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立体图。
电磁波传播介质61E的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67bv在短边的延伸方向上被分割成四部分,短路的面(第1端面67bv1)和开路的面(第1端面67bv2)交错地配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E中,与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61A同样地,由于在第1端面67bv1产生的驻波S1和在第1端面67bv2产生的驻波S2具有90度的相位差,所以将驻波的波腹和波节相互抵消,能够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E内的影响。
此外,优选第1端面67bv1、67bv2的沿着短边的延伸方向的宽度为λ/4以上。另外,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E的结构中,由于能够降低驻波的影响,所以可以将电磁波输出接口设置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E的任意位置。
另外,在上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61B~61D中,与电磁波传播介质61E同样地,也可以将第1端面67bv、67bh分割成多个部分,能够将驻波的波腹和波节相互抵消来降低驻波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影响。
实施例7
在上述的实施例4、实施例5、以及实施例6中,说明了对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第1端面的形状进行调整而能够降低驻波的影响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A~41H、51A~51F、61A~61E的各自的构造及效果。
在本实施例7中,说明在电磁波传播介质41A~41H、51A~51F、61A~61E中分别组合其他方式而得到的变形例。
(1)可以是,在将在电磁波的前进方向上反射电磁波的一方的第1端面沿短边的延伸方向分割成多个部分(例如两个或四个)、且将短路的面和开路的面交错地配置而成的电磁波传播介质61A~61E中,组合在长边的延伸方向的距离中形成具有差的面的电磁波传播介质41A~41H、51A~51F。
(2)另外,也可以是,由多个电磁波传播介质构成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复合体。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电磁波传播介质41A的第1端面47bv1及第1端面47bv2分别由单个电磁波传播介质构成,并组合这两个电磁波传播介质。另外,对于电磁波传播介质51A的第1端面57bv1、57bv2、57bv3也同样地可以由三个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组合构成。另外,也可以使电磁波传播介质61A的第1端面61bv1、61bv2由两个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组合构成。
(3)另外,上述的实施例4、5、6为降低驻波的影响的结构,但也能够有效利用长边的延伸方向的降低的驻波和短边的延伸方向的驻波,并与上述的实施例1组合而进行实施。作为一例,说明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C的结构中组合电磁波传播介质1E的结构而得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只要在电磁波传播介质61C上设置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和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并设置成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与一方的第2端面的距离越接近λ/4+n·λ/2即可。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降低了电磁波传播介质的长边的延伸方向的驻波的影响,并有效利用短边的延伸方向的驻波,能够实现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的电磁波传播介质。
(4)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4、5、6中,也能够组合上述的实施例2。对电磁波传播介质41A~41H、51A~51F、61A~61E的结构,设置电磁波输入接口,使第1导体层为导体网格,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部位而使第1导体层的导体网格越稀疏。或者,在开口部上形成具有导体网格的电磁波输出接口(狭缝),越是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而使导体网格越稀疏。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降低电磁波传播空间的驻波的影响并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的电磁波传播介质。
(5)另外,也能够在上述的实施例4、5、6中组合上述的实施例3。只要对电磁波传播介质41A~41H、51A~51F、61A~61E的结构设置电磁波输入接口,并使第1导体层的表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与第2导体层的背面(与电磁波传播空间相接触的面)的距离在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越远部位而越短即可。
(6)另外,通过在上述的实施例4、5、6中组合实施例1、实施例2、以及实施例3中的多个,能够实现降低驻波的影响并使电力也容易到达距电磁波输入接口较远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的电磁波传播介质。
像这样,若适用本实施例7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结构,则通过对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端面进行调整,就能够实现降低驻波的影响的电磁波传播介质。由此,能够缓解电磁波输出接口的设置部位的限制。
另外,能够在实施例4、5、6、7的结构中设置通信装置,并在通信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此时,由于能够降低电磁波传播介质内的驻波的影响,所以通信装置的设置间隔能够按照通信装置的情况例如尺寸等来设定。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本发明人所完成的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在信号传输系统等中使用的传播电磁波的电磁波传播介质。

Claims (20)

1.一种电磁波传播介质,具有:第1导体层;第2导体层;上下被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和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
所述电磁波传播介质在电磁波传播的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
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并具有隔着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而相对的沿着所述短边的两个第1端面、和隔着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而相对的沿着所述长边的两个第2端面,
所述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特征在于,
当使所述电磁波在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波长为λ、整数为n时,
在所述第1端面及所述第2端面中的反射所述电磁波的端面中,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短路的情况下,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是设置成与所述端面的距离接近λ/4+n·λ/2,
在所述端面中,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不短路的情况下,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是设置成与所述端面的距离接近n·λ/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相对的两个所述第2端面的距离为n·λ/2,
在两个所述第2端面中,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分别短路,
所述端面为所述第1端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是设置成与所述第2端面的距离接近λ/4+n·λ/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相对的两个所述第2端面的距离为n·λ/2,
在两个所述第2端面中,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分别短路,
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是设置成与所述第2端面的距离接近λ/4+n·λ/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为所述第1端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波输出接口为形成在所述第1导体膜上、或形成在所述第1导体膜及所述第2导体膜上的狭缝。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体膜、或所述第1导体膜及所述第2导体膜包含网格状的导体,
所述电磁波输出接口为施加在所述网格状的导体上的标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体层的表面与所述第2导体层的背面的距离随着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而缩短。
9.一种电磁波传播介质,具有:第1导体层;第2导体层;上下被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和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
所述电磁波传播介质在电磁波传播的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
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并具有隔着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而相对的沿着所述短边的两个第1端面、和隔着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而相对的沿着所述长边的两个第2端面,
所述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体膜、或所述第1导体膜及所述第2导体膜包含网格状的导体,
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所述网格状的导体,网格密度越稀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
当使所述电磁波在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波长为λ、整数为n时,
在所述第1端面及所述第2端面中的反射所述电磁波的端面中,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短路的情况下,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是设置成与所述端面的距离接近λ/4+n·λ/2,
在所述端面中,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不短路的情况下,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是设置成与所述端面的距离接近n·λ/2。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
当使所述电磁波在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波长为λ、整数为n时,
在所述第1端面及所述第2端面中的反射所述电磁波的端面中,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短路的情况下,所述电磁波输出接口设置成与所述端面的距离为λ/4+n·λ/2,
在所述端面中,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不短路的情况下,所述电磁波输出接口设置成与所述端面的距离为n·λ/2。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波输出接口为在所述第1导体膜上、或在所述第1导体膜及所述第2导体膜上开设的狭缝,所述网格状的导体形成在所述狭缝的内部。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体层的表面与所述第2导体层的背面的距离随着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而缩短。
14.一种电磁波传播介质,具有:第1导体层;和上下被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夹持的电磁波传播空间,
所述电磁波传播介质在电磁波传播的第1方向上具有长边,
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具有短边,
并具有隔着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而相对的沿着所述短边的两个第1端面、和隔着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而相对的沿着所述长边的两个第2端面,
所述电磁波传播介质的特征在于,
当使整数为n、圆周率为π时,
所述第1端面及所述第2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被分割成m个面而构成,所述m个面的一部分面处的反射波的相位和所述m个面的另一部分面处的反射波的相位具有n·π+(1,2,……,m-1)·π/m的相位差,其中,m≥2。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当使所述电磁波在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波长为λ时,
所述m个面的一部分面和所述m个面的另一部分面在所述第1方向或所述第2方向上隔开(1,2,……,m-1)·λ/(2·m)+n·λ/2的距离,其中,m≥2。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m个面构成为连续的一个面,其中,m≥2。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m个面的一部分面中,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短路,在所述m个面的另一部分面中,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不短路,其中,m≥2。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
所述第1导体层的表面与所述第2导体层的背面的距离随着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而缩短。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和多个电磁波输出接口,
当使所述电磁波在所述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波长为λ、整数为n时,
在所述第1端面及所述第2端面中的、反射所述电磁波的除由所述m个面构成的端面以外的端面中,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短路的情况下,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是设置成与所述端面的距离接近λ/4+n·λ/2,
在所述端面中,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不短路的情况下,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电磁波输出接口,越是设置成与所述端面的距离接近n·λ/2,其中,m≥2。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波传播介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至少一个电磁波输入接口,
所述第1导体膜、或所述第1导体膜及所述第2导体膜包含网格状的导体,
越是位于远离所述电磁波输入接口的位置处的所述网格状的导体,网格密度越稀疏。
CN2011800597500A 2011-03-14 2011-03-14 电磁波传播介质 Pending CN1032623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5918 WO2012124040A1 (ja) 2011-03-14 2011-03-14 電磁波伝搬媒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2344A true CN103262344A (zh) 2013-08-21

Family

ID=46830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97500A Pending CN103262344A (zh) 2011-03-14 2011-03-14 电磁波传播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52473B2 (zh)
JP (1) JP5629817B2 (zh)
CN (1) CN103262344A (zh)
WO (1) WO201212404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2720A (zh) * 2017-12-18 2020-08-04 国立大学法人东海国立大学机构 等离子体产生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08292A1 (ja) * 2011-07-11 2013-01-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磁波伝搬路および電磁波伝搬装置
WO2013114507A1 (ja) * 2012-02-03 2013-08-0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磁波伝達シート、及び、電磁波伝送装置
JP5939876B2 (ja) * 2012-04-27 2016-06-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分岐部材
JP2014168134A (ja) * 2013-02-28 2014-09-11 Nec Corp 電磁波伝播シート、電磁波伝播システムおよび電磁波伝播方法
CN103367918B (zh) * 2013-07-11 2015-12-0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准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的频率扫描阵列天线
FI127914B (fi) * 2014-08-21 2019-05-15 Stealthcase Oy Sähkömagneettisia aaltoja ohjaava laite ja menetelmä
US10263465B2 (en) * 2015-12-17 2019-04-16 Witricity Corporation Radia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KR20210011284A (ko) * 2019-07-22 2021-02-01 코닝 인코포레이티드 밀리 미터 파(mili meter Wave, mmW) 반사 구조, mmW 반사 지향 구조 및 mmW 투과 구조
JP2023139824A (ja) * 2022-03-22 2023-10-04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電磁波伝達シートおよび電磁波伝達シートの接続構造体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6927A (ja) * 1992-02-14 1993-09-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ロットアレーアンテナ
JPH10107538A (ja) * 1996-09-26 1998-04-24 Hitachi Cable Ltd 漏洩導波管
CN1636300A (zh) * 2002-02-21 2005-07-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行波组合阵列天线设备
JP2009239858A (ja) * 2008-03-28 2009-10-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導波管スロットアレーアンテ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73746A (en) * 1945-09-19 1951-11-06 Honorary Advisory Council Sci Directive antenna for microwaves
US2596480A (en) * 1946-11-20 1952-05-13 Ca Nat Research Council Directive antenna for microwaves
US3328800A (en) * 1964-03-12 1967-06-27 North American Aviation Inc Slot antenna utilizing variable standing wave pattern for controlling slot excitation
JPH0246006A (ja) * 1988-08-08 1990-02-15 Arimura Giken Kk 分割給電型方形導波線路
US5010351A (en) * 1990-02-08 1991-04-23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Slot radiator assembly with vane tuning
JPH09270633A (ja) * 1996-03-29 1997-10-14 Hitachi Ltd Temスロットアレイアンテナ
JP3893726B2 (ja) * 1998-03-26 2007-03-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導波管スロットアレイアンテナ
JP2002280196A (ja) 2001-03-15 2002-09-27 Micro Denshi Kk マイクロ波を利用したプラズマ発生装置
JP2003318649A (ja) 2002-02-21 2003-11-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進行波合成アレーアンテナ装置
JP2005317462A (ja) 2004-04-30 2005-11-10 Rikogaku Shinkokai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JP5399686B2 (ja) 2008-11-06 2014-01-29 株式会社セルクロス 電磁波伝達シートと無線lanシステムとrfidシステム及び電磁波伝達方法
US8983370B2 (en) * 2009-09-01 2015-03-17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upler and impedance adjusting sheet
WO2012029472A1 (ja) 2010-09-03 2012-03-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磁波伝送媒体及び電磁波伝送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6927A (ja) * 1992-02-14 1993-09-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スロットアレーアンテナ
JPH10107538A (ja) * 1996-09-26 1998-04-24 Hitachi Cable Ltd 漏洩導波管
CN1636300A (zh) * 2002-02-21 2005-07-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行波组合阵列天线设备
JP2009239858A (ja) * 2008-03-28 2009-10-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導波管スロットアレーアンテナ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ICHARD C.JOHNSON: "《Antenna Engineering Handbook》", 31 December 1993, article "Linear Array"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2720A (zh) * 2017-12-18 2020-08-04 国立大学法人东海国立大学机构 等离子体产生装置
CN111492720B (zh) * 2017-12-18 2022-07-15 国立大学法人东海国立大学机构 等离子体产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29240A1 (en) 2013-09-05
JP5629817B2 (ja) 2014-11-26
WO2012124040A1 (ja) 2012-09-20
US9252473B2 (en) 2016-02-02
JPWO2012124040A1 (ja) 2014-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2344A (zh) 电磁波传播介质
US4026632A (en) Frequency selective interwaveguide coupler
US4527165A (en) Miniature horn antenna array for circular polarization
Fey et al. Compact acoustic bandgap material based on a subwavelength collection of detuned Helmholtz resonators
CN101752632B (zh) 在天线中产生圆极化的紧凑激励组件和形成该组件的方法
CN109004914B (zh) 一种声表面波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ia et al. Systematic design of broadband path-coiling acoustic metamaterials
Sanchez et al. A new leaky waveguide for millimeter waves using nonradiative dielectric (NRD) waveguide-Part I: Accurate theory
US5600740A (en) Narrowband waveguide filter
US2747184A (en) Wave refracting devices
US3831038A (en) Periodic dielectric waveguide for backward parametric interactions
CN113113775B (zh) 应用于6g系统的基于双线型超材料结构的太赫兹分波器
US3310761A (en) Tapped microwave acoustic delay line
CN101527378B (zh) 配备有多个矩形波导的高频设备
JP2011239399A (ja) 音響トランスデューサを含む合成器
Peng et al. Tunable acoustic metasurface based on tunable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structure
JP3727628B2 (ja) フォトニック結晶欠陥デバイス
DE60143177D1 (de) Mikrowellenphasenschieber und phasengesteuerte Gruppenantenne mit derartigen Phasenschiebern
JP6407498B2 (ja) 導波管ストリップ線路変換器及び給電回路
US4472692A (en) Tunable selective device using magnetostatic bulk waves
JPS6351701A (ja) 直交偏分波器
JP2607683B2 (ja) 導波管回路
JP3159631B2 (ja) 導波管分波器
GB905774A (en) Electrical waveguide arrangements
JP2018121118A (ja) レーダア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