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9361A - 插座以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座以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9361A
CN103229361A CN2011800571430A CN201180057143A CN103229361A CN 103229361 A CN103229361 A CN 103229361A CN 2011800571430 A CN2011800571430 A CN 2011800571430A CN 201180057143 A CN201180057143 A CN 201180057143A CN 103229361 A CN103229361 A CN 1032293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member
limit
socket
plug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71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浦谷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29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93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19Mechanical fixture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the elements relative to each other in the couplings; Alignment methods for the elements, e.g. measuring or observing methods especially used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插座以及连接器,与插头的嵌合力强且能够实现低背化。插头(10)呈长方形状。在主体(21)设置有被边(k~n)包围并供插头(10)装配的开口(O)。保持部件(70~73)位于边(m、n)的两端,并固定插头(10)。弹簧端子(23a、23b)与插头(10)电连接,当从上方观察时,呈具有折回部分的U字状。折回部分的前端位于相比边(m)靠开口(O)的外侧的位置,接触部(90a、90b)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开口(O)内。固定部(92a、92b)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相比边(k)靠开口(O)的外侧的位置。在弹簧端子(23a、23b)中,与保持部件(71、73)对置的部分朝远离保持部件(71、73)的方向弯曲。

Description

插座以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插座以及连接器,特别涉及在通过光纤传送信号时使用的插座以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连接器,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接器。图12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接器500的外观立体图。
如图12所示,连接器500由相互间装卸自如的插头侧连接器520以及插座侧连接器540、电气布线550以及IC驱动器560构成。插头侧连接器520设置在光纤502的一端。插座侧连接器540被安装于基板503。电气布线550将插座侧连接器540与IC驱动器560电连接。IC驱动器560是对沿光纤502传送的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
在以上的连接器500中,希望增强插头与插座的嵌合力,并且实现低背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08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与插头间的嵌合力,并且能够实现低背化的插座以及连接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插座,设置于光纤的一端且当从上方观察时呈长方形状的插头被装配于上述插座,上述插座的特征在于,上述插座包括:主体,该主体设置有长方形状的开口,该开口是供上述插头从上方装配的开口,当从上方观察时,该开口由第1边、第2边、第3边以及第4边包围;位于相互平行的上述第3边以及上述第4边的两端,并且固定上述插头的第1保持部件、第2保持部件、第3保持部件以及第4保持部件;以及第1弹簧端子,该第1弹簧端子是与上述插头电连接的第1弹簧端子,当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具有折回部的U字状,上述折回部的前端位于相比上述第3边靠上述开口的外侧的位置,上述第1弹簧端子的一端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上述开口内,上述第1弹簧端子的另一端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相比上述第1边靠上述开口的外侧的位置,在上述第1弹簧端子中,当从上方观察时,与位于距离该第1弹簧端子最近的位置的上述第1保持部件对置的部分朝远离该第1保持部件的方向弯曲。
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具备上述插座以及从上述插座的上方装配的插头。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强了与插头间的嵌合力,并且能够实现低背化的插座以及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使插头从连接器分离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插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主体以及电路部被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样子的图。
图5是插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观察插座的图。
图7是使用连接器的收发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8中,图8(a)是对插头与插座以插头的四角嵌合的情况下的嵌合力进行说明中使用的图。图8(b)是对插头与插座以插头的四角以外的部位嵌合的情况下的嵌合力进行说明中使用的图。
图9是表示相对于插座插拔插头时使用的工具的前端部分的图。
图10是表示相对于插座插拔插头时使用的工具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使用其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收发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12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座以及连接器进行说明。
(连接器的简要结构)
首先,对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的连接器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连接器1分离插头10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插头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主体21以及电路部30安装于电路基板40的样子的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连接器1具有插头10、插座20、电路部30以及电路基板40。插头10被设置于光纤50的一端,用于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或者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以下,将光纤50延伸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相互正交。
电路基板40在表面以及内部具有电气电路,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具有与xy平面平行的安装面43。另外,在电路基板40的安装面43设置有孔41。孔41在安装面43中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设置在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边附近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边附近。插座20以及电路部30以从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朝向负方向侧依次排列的方式设置在电路基板40。
光纤50由包覆层52以及芯线54构成。芯线54包括由玻璃或者树脂构成的线芯以及包层。包覆层52为UV、氟、硅树脂中的任一个,用于包覆芯线54。在光纤50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如图3所示,将包覆层52除去而露出芯线54。
插头10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上方)观察时形成为长方形状,如图3所示,具有光电转换元件12、搭载部13、金属箍(ferrule)17以及金属部件18。光电转换元件12为光电二极管、VCSEL等半导体元件。
搭载部13由基板11、密封树脂15、外部端子16a、16b、端子部19a、19b以及通孔(vias)V1、V2构成。
基板11为呈长方体状的树脂基板。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在基板11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上安装有光电转换元件12。
外部端子16a、16b以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朝向负方向侧依次排列的方式设置在基板11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端子部19a、19b以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朝向正方向侧依次排列的方式设置在基板11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此处,外部端子16a与端子部19a对置,且借助通孔V1连接在一起。外部端子16b与端子部19b对置,且借助通孔V2连接在一起。另外,在端子部19a上安装有光电转换元件12。进而,使用电线x并利用引线接合法将端子部19b与光电转换元件12电连接。
密封树脂15由透明的树脂构成,用于密封安装于基板11的光电转换元件12。由此,光电转换元件12被埋入搭载部13。
金属箍17是形成为长方体状的树脂部件。金属箍17以使芯线54与光电转换元件12对置的状态固定光纤50与搭载部13。在金属箍17设置有凹部A以及孔H。凹部A是通过金属箍17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凹陷而形成的。由此,密封树脂15被嵌入凹部A,搭载部13被固定于金属箍17。孔H是形成为圆柱状的空洞,被设置成从金属箍17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朝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延伸,且朝凹部A贯通。因此,通过芯线54从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插入孔H,使得光电转换元件12与光纤50对置且光连接。
金属部件18被设置为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覆盖光电转换元件12。金属部件18覆盖搭载部13以及金属箍17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金属部件18设置有凹部80、81、82、83。如图2所示,凹部80以及凹部81是通过金属部件18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凹陷而形成。凹部80设置成相比凹部81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如图3所示,凹部82以及凹部83通过金属部件18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凹陷而形成。凹部82设置成相比凹部83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
如图4所示,电路部30在插座20的主体21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安装于电路基板40的安装面43,对通过插头10传送的信号进行处理。电路部30具有电路元件31、金属罩33以及树脂部35。电路元件31是安装于电路基板40的安装面43的芯片型的电子元件,且是用于驱动光电转换元件12的元件。如图4所示,电路元件31被树脂部35密封。金属罩33是覆盖被树脂部35密封的电路元件31的罩。金属罩33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覆盖树脂部35。接下来,对插座20的结构进行说明。
(插座的结构)
图5是插座20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背面观察插座20的图。如图5所示,插座20包括主体21、弹簧端子23a、23b、绝缘部25、固定部件29以及保持部件70~73,并安装于电路基板40上。插头10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上方)被安装于插座20。主体21、固定部件29以及保持部件70~73通过折弯一张金属板而构成。
主体21是装配插头10的框体。在主体21设置有开口O,该开口O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呈长方形状,插头10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上方)安装于开口O。主体21形成包围插头10的周围的形状(即口字型)。更详细而言,开口O被边k、l、m、n包围。在开口O中,沿y轴方向延伸的边中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边为边k,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边为边l。另外,沿x轴方向延伸的边中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边为边m,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边为边n。边k与边l相互平行,边m与边n相互平行。
主体21是通过将口字型的一张金属板折弯而构成的。更详细而言,金属板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边、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边的中央部分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边的中央部分朝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折弯,由此构成主体21。
如图5所示,在主体21中,在边m的两端,以从开口O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外侧)凹陷的方式设置有切口A、B。切口A位于相比切口B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位置。切口A、B分别形成为x轴方向(边m延伸的方向)的宽度随着从边m趋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远离)变窄的梯形状。在主体21中,在边n的两端以从开口O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外侧)凹陷的方式设置有切口C、D。切口C位于相比切口D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位置。切口C、D分别形成为x轴方向(边n延伸的方向)的宽度随着从边n趋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远离)变窄的梯形状。
如图5所示,固定部件29连接于主体21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边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边中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固定部件29沿z轴方向延伸,如图1以及图2所示,被压入电路基板40的孔41中。由此,插座20被安装于电路基板40。此时,固定部件29连接于固定基板40内的接地导体。由此将主体21保持为接地电位。
保持部件70、71位于边m的两端,是用于固定插头10的弹簧部件。保持部件70位于相比保持部件71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位置。此处,将保持部件70、71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设为端部70a、71a,将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设为端部70b、71b。当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端部70a、71a(另一端)位于开口O内。另外,端部70a位于切口A内,端部71a位于切口B内。端部70b、71b(一端)与主体21连接。由此,保持部件70、71在从x轴方向(边m延伸的方向)观察时呈U字状。端部70a、71a的x轴方向(边m延伸的方向)的宽度比端部70b、71b的x轴方向(边m延伸的方向)的宽度窄。即,保持部件70、71形成为随着趋向前端而宽度变窄的梯形状。
保持部件72、73位于边n的两端,是用于固定插头10的弹簧部件。保持部件72位于相比保持部件73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位置。此处,将保持部件72、73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设为端部72a、73a,将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设为端部72b、73b(未图示)。当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端部72a、73a(另一端)位于开口O内。另外,端部72a位于切口C内,端部73a位于切口D内。端部72b、73b(一端)与主体21连接。由此,保持部件72、73当从x轴方向(边n延伸的方向)观察时呈U字状。端部72a、73a的x轴方向(边n延伸的方向)的宽度比端部72b、73b的x轴方向(边n延伸的方向)的宽度窄。即,保持部件72、73形成为随着趋向前端而宽度变窄的梯形状。
弹簧端子23a、23b是与插头10电连接的信号用的端子。以下,对弹簧端子23a、23b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弹簧端子23a由接触部90a、弹簧部91a以及固定部92a构成。弹簧部91a连接接触部90a与固定部92a,且是当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上方)观察时具有折回部的U字状的板簧。具体地说,弹簧部91a位于相比保持部件71靠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位置,如图6所示,具有弹簧部件93a、94a以及折回部95a。弹簧部件93a、94a由向同一方向折弯的板簧构成。具体地说,弹簧部件93a、94a形成在y轴方向的中点附近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折弯的“く”字状,当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随着趋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而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弯曲。弹簧部件93a位于相比弹簧部件94a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位置,由此,弹簧部件93a(在弹簧端子23a中,与保持部件71对置的部分)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上方)观察时,在保持部件71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与保持部件71(位于距离弹簧端子23a最近的位置的保持部件)对置,并向远离保持部件71的方向弯曲。折回部95a形成为圆弧状,连接弹簧部件93a与弹簧部件94a。具体地说,折回部95a将弹簧部件93a、94a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彼此连接在一起。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弹簧端子23b由接触部90b、弹簧部91b以及固定部92b构成。弹簧部91b连接接触部90b与固定部92b,且是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具有折回部的U字状的板簧。具体地说,弹簧部91b位于相比保持部件73靠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位置,如图6所示,具有弹簧部件93b、94b以及折回部95b。弹簧部件93b、94b由向同一方向折弯的板簧构成。具体地说,弹簧部件93b、94b形成为在y轴方向的中点附近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折弯的“く”字状,当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随着趋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而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弯曲。弹簧部件93b位于相比弹簧部件94b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位置,由此,弹簧部件93b在保持部件73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与保持部件73对置,并向远离保持部件73的方向弯曲。折回部95b形成为圆弧状,连接弹簧部件93b与弹簧部件94b。具体地说,折回部95b将弹簧部件93b、94b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彼此连接在一起。
接触部90a、90b是弹簧端子23a、23b的端部中的位于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一端)。接触部90a与弹簧部件93a中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且为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未连接折回部95a的一方)的端部连接。接触部90b与弹簧部件93b中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且为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未连接折回部95b的一方)的端部连接。如图6所示,接触部90a、90b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上方)观察时位于开口O内。接触部90a、90b当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边k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折弯成为倒U字状,并向弹簧部91a、91b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引出。接触部90a、90b与插头10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接触。更具体地说,接触部90a、90b分别与插头10的外部端子16a、16b接触。此处,接触部90a、90b分别倾斜为与弹簧部91a、91b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间的夹角约为45°
固定部92a、92b是弹簧端子23a、23b的端部中的位于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另一端),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延伸。固定部92a、92b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上方)观察时位于相比边k靠开口O的外侧的位置。固定部92a连接于弹簧部件94a中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且是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未连接折回部95a的一方)的端部。固定部92b连接于弹簧部件94b中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且是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固定部92a、92b在安装插座20时连接于电路基板40的焊盘(land)(未图示),发挥外部端子的功能。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弹簧端子23a、23b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呈具有折回部95a、95b的U字状。弹簧端子23a的U字状的折回部95a朝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折回部95a的前端位于相比边m靠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开口O的外侧)的位置。弹簧端子23b的U字状的折回部95b朝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折回部95b的前端位于相比边n靠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位置。由此,弹簧端子23a与弹簧端子23b相对于x轴(光纤50延伸的方向)呈线对称。此外,弹簧端子23a、23b通过接触部90a、90b与外部端子16a、16b接触、固定部92a、92b连接于电路基板40的焊盘,从而发挥对插头10与电路基板40之间的信号的传送进行中转的端子的功能。
绝缘部25呈长方体状,并由树脂构成。绝缘部25与弹簧端子23a、23b一体成型。由此,弹簧端子23a、23b以不与主体21电连接的方式固定于主体21。更详细而言,弹簧部91a以及弹簧部91b从绝缘部25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被引出,固定部92a、92b从绝缘部25的背面被引出。进而,绝缘部25在绝缘部25的上表面28固定于主体21。
插头10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嵌入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插座20。此时,如图1以及图2所示,保持部件70~73分别与凹部80~83卡合。进而,弹簧端子23a、23b与外部端子16a、16b电连接。另外,插头10被弹簧端子23a、23b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按压。由此将插头10固定于插座20。
图7是使用了连接器1的收发系统100的简要结构图。如图7所示,在光纤5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接收用连接器1a以及发送用连接器1b。此外,接收用连接器1a具备接收用电路基板40a以及光电二极管12a。发送用连接器1b具备发送用电路基板40b以及VCSEL12b。由此,经由光纤50从发送用连接器1b向接收用连接器1a传送信号。
(效果)
根据插座20,由于通过保持部件70~73将插头10固定于插座20,所以能够增强插头10与插座20的嵌合力。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8(a)是对插头10与插座20以插头10的四角嵌合的情况下的嵌合力进行说明所使用的图。图8(b)是对插头210与插座220以插头210的四角以外的部位嵌合的情况下的嵌合力进行说明所使用的图。
针对图8(a)所示的插头10与插座20以插头10的四角嵌合的情况以及图8(b)所示的插头210与插座220以插头210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的两处以及插头210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以外的两处嵌合的情况,比较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拉动光纤50、250时的插头10、250的脱落难易度。当向z轴的正方向侧拉动光纤50时,作为支点的是插头10、210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的支点S。此处,F1是将光纤50、250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拉动的力,F2是因嵌合而施加在插头10、210的力。L1是光纤50、250上的加力点到支点S为止的长度,L2是在插座20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插头10与插座20嵌合的点到支点S为止的长度。L3是在插座220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以外的部位,插头210与插座220嵌合的点到支点S为止的长度。M1是以支点S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作用的力的力矩,M2是以支点S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作用的力的力矩。
如图8(a)所示,当用F1的力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拉动光纤50时,以支点S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作用的力的力矩为F1L1。此时,插头10与插座20嵌合,由此以支点S为中心绕逆时针方向作用的力的力矩为F2L2。因此,以支点S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作用的力的力矩如式(1)所示。
M1=F1L1-F2L2...(1)
如图8(b)所示,当用F1的力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拉动光纤250时,以支点S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作用的力的力矩为F1L1,与图8(a)的情况相等。此时,插头210与插座220嵌合,由此以支点S为中心绕逆时针方向作用的力的力矩为F2L3。因此,以支点S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作用的力的力矩如式(2)所示。
M2=F1L1-F2L3...(2)
此处,由图8(a)以及图8(b)可见L2>L3成立,因此如果比较式(1)与式(2),则结果是M1<M2。因此,如图8(a)所示插头10与插座20以四角嵌合的情况下,意欲使插头从插座脱离的力矩更小。即,插头10相比插头210更难以从插座脱离,插头10与插座20的嵌合力更强。
进而,根据插座20,将插头10与插座20在插头10的四角进行嵌合以使嵌合力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连接器1的低背化。更详细而言,如图5以及图6所示,保持部件70~73位于插座20的开口O的四角。因此,在弹簧端子23a、23b以从z轴方向观察时呈沿y轴方向延伸的U字状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情况下,保持部件71、73与弹簧端子23a、23b会发生接触。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考虑将弹簧端子23a、23b配置为在从y轴方向观察时呈倒U字状。然而,此时,插座20沿z轴方向延伸的长度变长,无法实现插座20的低背化。
因此,弹簧端子23a、23b具有以下说明的结构。更详细而言,弹簧部件93a、93b形成为在y轴方向的中点附近朝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折弯的“く”字状。即,弹簧部件93a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随着趋向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而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弯曲。同样地,弹簧部件93b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随着趋向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而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弯曲。由此,在弹簧端子23a、23b中的与位于距离弹簧端子23a、23b最近的位置的保持部件71、73对置的弹簧部件93a、93b朝远离该保持部件71、73的方向弯曲。其结果,抑制了弹簧部件93a、93b与保持部件71、73接触,实现插座20的低背化。
另外,弹簧端子23a、23b的U字状的折回部分的前端分别位于相比边m或者边n靠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或者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充分地延长弹簧部91a、91b的长度,弹簧端子23a、23b即便发生很大的位移也难以塑性变形。即,在弹簧端子23a、23b中,能够得到很高的弹性。
如图5所示,在主体21设置有切口A~D,由此形成保持部件70~73的端部70a、71a、72a、73a与主体21在通常情况下不接触的构造。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切口A~D分别形成为在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随着远离各边m、n而x轴方向上的宽度变窄的梯形状。由此,在插座20中,与切口A~D为长方形状的情况相比,主体21的面积变大,因此主体21的强度提高。
保持部件70~73的端部70a、71a、72a、73a的x轴方向的宽度比端部70b、71b、72b、73b的x轴方向的宽度短。由此,即便切口A~D的面积较小,保持部件70~73也能够与切口A~D嵌合。
保持部件70~73形成为以与主体21连接的端部70b、71b、72b、73b为起点的钩形状。因此,保持部件70~73的发挥弹簧功能的部分的长度较长,由此即便发生较大的位移,也难以塑性变形。即,能够得到高的弹性。
另外,如图5所示,在保持部件70~73中,端部70a~73a在意欲进行较大的位移时会与主体21碰触。因此,保持部件70~73不会进行产生塑性变形那样大的位移。
利用接触部90a、90b将插头10向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压入,由此能够将插头10固定于主体21。
接触部90a、90b的前端分别倾斜为与弹簧部件93a、93b间的夹角约为45°。因此,接触部90a、90b能够机械式地对插头10进行导入。
接触部90a、90b因弹簧部件93a、93b挠曲而向x轴方向进行位移。此处,如图5所示,在接触部90a、90b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设置有绝缘部25。因此,当接触部90a、90b意欲进行较大的位移时会与绝缘部25碰触。因此,接触部90a、90b不会进行产生塑性变形那样大的位移。
在插座20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固定部件29被压入孔41。因此,当将插头10相对于插座20进行插拔时,即便因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拉动插头10而使插座20作用有朝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应力,插座20也会被可靠地安装于电路基板40,因此不会从电路基板40脱离。
如图2所示,由于主体21包围插头10,因此插头10难以从插座20拔出,能够增强插头10与插座20的嵌合力。
图9是表示在相对于插座20插拔插头10时使用的工具E的前端部分的图。图10是在相对于插座20插拔插头10时使用的工具E的前端部分的立体图。在图9以及图10中,为了便于理解而仅示出插头10的金属部件18。在连接器1中,由于使用工具E相对于插座20插拔插头10,因此插拔时无需用手触碰光纤50等。能够缓解对于光纤50的应力,因此不会给光纤50带来负担,能够防止出现断线等故障。更详细而言,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通过将L字型的工具E的凸部B3、B4从切口M、N嵌入至金属部件18的凹部U、V(参照图2以及图3),并以凸部B1、B2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压住金属部件18,从而相对于插座20插拔插头10。当将插头10插入插座20时,用工具E夹住插头10,从主体21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嵌入。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由于能够经由切口M、N确认插头10与插座20的嵌合情况,因此嵌合作业的效率变得良好。
进而,由于金属罩33、金属部件18以及主体21被接地,因此成为相同电位。由此,连接器1整体能够阻断来自外部的噪声,连接器1能够发挥屏蔽的效果。利用该屏蔽的效果能够提高电路元件31的耐ESD性以及耐EMC性。另外,能够提高外部电气接口的耐EMC性。
金属部件18以及主体21由金属构成,并分别与电路基板40的接地导体(未图示)连接。因此,因静电而产生的大电流会经由金属部件18、主体21以及电路基板40的接地导体而导入到大地。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插头10经由金属制的保持部件70~73与插座20接触。因此,在插头10与保持部件70~73之间难以产生磨损,能够避免因插头10以及保持部件70~73的形状偏差造成的接触性较差。
插头10与插座20通过金属部件18与主体21嵌合而被固定在一起,因此嵌合时的咔哒感强,能够借助声音和触觉实际感受到嵌合的完成。
(其他的实施方式)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插座20以及连接器1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结构。因此,插座20以及连接器1在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更。图11是使用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的收发系统的简要结构图100a。
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接收用连接器1a、发送用连接器1b设置SERDES装置99。SERDES装置99被安装于电路基板40。SERDES装置99将串行信号转换成并行信号,并将并行信号转换成串行信号。由此,驱动电路与SERDES电路的间隔变小,因此光传送特性提高。
在连接器1中,金属罩33与主体21也可以形成为一体。由此,能够提高连接器1整体的耐ESD性、耐EMC性。另外,由于部件件数减少而能够实现成本削减,通过制作时的低工时化而缩短了制作时间。
在插座20中,设置有四个保持部件,但保持部件也可以设置为五个以上。在该情况下,由于会在多个位置进行插头10与插座20的嵌合,因此能够更加增强嵌合力。另外,还需要在主体21上设置多个切口,以避免保持部件与主体21接触。
在插座20中,虽然设置有两个弹簧端子,但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弹簧端子。这是由于即便在一个弹簧端子的情况下,只要在其两端具有接触部以及固定部,便能够与外部端子16a、16b或电路基板40的焊盘(未图示)进行连接。
此外,电路元件31亦可设置在插头10内。由此,无需在电路基板40设置电路部。另外,传送特性提高,能够实现稳定化。
搭载于插头10的光纤50以及光电转换元件12也可以有多个。由此,能够增加传送容量。另外,光纤50以及光电转换元件12也可以被阵列化。
光纤50不仅可以是石英纤维,也可以是有机光导波路或POF(PlasticOptical Fiber)。能够根据用途选择这些光传送路。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对于插座以及连接器有效,特别是在与插头间的嵌合力较强、并且能够实现低背化的方面效果优异。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10...插头;12...光电转换元件;13...搭载部;15...密封树脂;16a、16b...外部端子;17...金属箍;18...金属部件;19a、19b...端子部;20...插座;21...主体;23a、23b...弹簧端子;25...绝缘部;29...固定部件;30...电路部;31...电路元件;33...金属罩;40...电路基板;41...孔;43...安装面;50...光纤;52...包覆层;54...芯线;70~73...保持部件;80~83...凹部;100...收发系统。

Claims (11)

1.一种插座,设置于光纤的一端且当从上方观察时呈长方形状的插头被装配于所述插座,
所述插座的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包括:
主体,该主体设置有长方形状的开口,该开口是供所述插头从上方装配的开口,当从上方观察时,该开口由第1边、第2边、第3边以及第4边包围;
位于相互平行的所述第3边以及所述第4边的两端,并且固定所述插头的第1保持部件、第2保持部件、第3保持部件以及第4保持部件;以及
第1弹簧端子,该第1弹簧端子是与所述插头电连接的第1弹簧端子,当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具有折回部的U字状,
所述折回部的前端位于相比所述第3边靠所述开口的外侧的位置,
所述第1弹簧端子的一端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所述开口内,
所述第1弹簧端子的另一端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相比所述第1边靠所述开口的外侧的位置,
在所述第1弹簧端子中,当从上方观察时,与位于距离该第1弹簧端子最近的位置的所述第1保持部件对置的部分朝远离该第1保持部件的方向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保持部件、所述第2保持部件、所述第3保持部件以及所述第4保持部件形成为当从所述第3边或者所述第4边延伸的方向观察时形成为U字状,
所述第1保持部件、所述第2保持部件、所述第3保持部件以及所述第4保持部件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连接,
所述第1保持部件、所述第2保持部件、所述第3保持部件以及所述第4保持部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开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中,在所述第3边或者所述第4边设置有从所述开口朝外侧凹陷的四个切口,
所述第1保持部件、所述第2保持部件、所述第3保持部件以及所述第4保持部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切口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口中,随着远离所述第3边以及所述第4边,在该第3边以及该第4边延伸的方向上的宽度变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保持部件、所述第2保持部件、所述第3保持部件以及所述第4保持部件的另一端的在所述第3边或者所述第4边延伸的方向上的宽度比该第1保持部件、该第2保持部件、该第3保持部件以及该第4保持部件的一端的在该第3边或者该第4边延伸的方向上的宽度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还包括绝缘部件,利用该绝缘部件将所述第1弹簧端子固定于所述主体。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簧端子包括:
第1弹簧部件,该第1弹簧部件与位于距离所述第1弹簧端子最近的位置的所述第1保持部件对置;
第2弹簧部件,该第2弹簧部件由当从上方观察时朝与所述第1弹簧部件相同的方向折弯的板簧构成;
折回部,该折回部连接所述第1弹簧部件与所述第2弹簧部件;
固定部,该固定部连接于所述第2弹簧部件的端部中的不与所述折回部连接的一方的端部,并作为外部端子发挥功能;以及
接触部,该接触部连接于所述第1弹簧部件的端部中的不与所述折回部连接的一方的端部,并与所述插头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簧端子的一端当从所述第1边延伸的方向观察时呈倒U字状,并与所述插头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还具备第2弹簧端子,当从上方观察时该第2弹簧端子与所述第1弹簧端子相对于光纤延伸的方向呈线对称。
10.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备: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以及
从所述插座的上方装配的插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头设置有凹部,所述第1保持部件、所述第2保持部件、所述第3保持部件以及所述第4保持部件卡合于所述凹部。
CN2011800571430A 2010-12-28 2011-09-28 插座以及连接器 Pending CN1032293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91981 2010-12-28
JP2010-291981 2010-12-28
PCT/JP2011/072240 WO2012090561A1 (ja) 2010-12-28 2011-09-28 レセプタクル及び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9361A true CN103229361A (zh) 2013-07-31

Family

ID=46382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71430A Pending CN103229361A (zh) 2010-12-28 2011-09-28 插座以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279857A1 (zh)
EP (1) EP2660935A4 (zh)
JP (2) JP5454705B2 (zh)
KR (1) KR101440023B1 (zh)
CN (1) CN103229361A (zh)
WO (1) WO20120905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82237B2 (ja) * 2010-11-05 2014-01-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ネクタ
JP5963086B2 (ja) * 2012-11-01 2016-08-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電気変換装置
JP7076410B2 (ja) 2019-08-02 2022-05-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076411B2 (ja) 2019-08-02 2022-05-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2379493B (zh) * 2021-01-07 2022-03-22 深圳蓝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安装单位以及光模块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0283A1 (en) * 2005-05-24 2006-11-30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hotoelectric combined connector
CN101238613A (zh) * 2005-06-09 2008-08-06 莫莱克斯公司 降低高度的线到板连接器
CN101431191A (zh) * 2007-11-09 2009-05-13 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611520A (zh) * 2006-12-19 2009-12-23 莫列斯公司 扭转型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4337Y2 (ja) * 1993-09-01 2000-05-08 ケル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装置
JP2001257041A (ja) * 2000-03-13 2001-09-21 D D K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238187B2 (ja) * 2004-07-21 2009-03-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光電気複合型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基板
JP2007280702A (ja) * 2006-04-05 2007-10-25 Yokowo Co Ltd コネクタ
WO2008015862A1 (fr) * 2006-07-31 2008-02-07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Connecteur permettant de connecter un composant électronique
JP2009277410A (ja) * 2008-05-13 2009-11-26 Molex Inc コネクタ
JP2010267512A (ja) * 2009-05-15 2010-11-2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光電気複合型コネクタ
JP5391820B2 (ja) * 2009-05-15 2014-01-1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光電気複合型コネクタ
JP5410872B2 (ja) * 2009-07-27 2014-02-0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ハイブリッドコネクタ
JP5351005B2 (ja) * 2009-12-22 2013-11-27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70283A1 (en) * 2005-05-24 2006-11-30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hotoelectric combined connector
CN101238613A (zh) * 2005-06-09 2008-08-06 莫莱克斯公司 降低高度的线到板连接器
CN101611520A (zh) * 2006-12-19 2009-12-23 莫列斯公司 扭转型连接器
CN101431191A (zh) * 2007-11-09 2009-05-13 长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60935A1 (en) 2013-11-06
WO2012090561A1 (ja) 2012-07-05
KR20130103581A (ko) 2013-09-23
JP5454705B2 (ja) 2014-03-26
US20130279857A1 (en) 2013-10-24
JPWO2012090561A1 (ja) 2014-06-05
KR101440023B1 (ko) 2014-09-12
EP2660935A4 (en) 2014-12-10
JP2014096377A (ja) 2014-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69601B (zh) 用于插座组件的罩和连接器盖壳
CN100566045C (zh) 光电复合式连接器以及使用它的基板
CN102938522B (zh) 用于可插接模块的插座组件
US7614913B2 (en) Connector receptacle with receptacle EMI shield
TWI452370B (zh) Connector
JP4964218B2 (ja) 光電気変換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光電気複合型コネクタ
CN103229361A (zh) 插座以及连接器
JP5556905B2 (ja) コネクタ
US8371882B1 (en) Straddle mount connector for a pluggable transceiver module
US20130034977A1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for a pluggable transceiver module
CN101403812A (zh) 具有电隔离环的光学插座
KR20120137509A (ko) 광 전송기를 포함하는 케이블 및 커넥터
CN103597391A (zh) 插头
CN102236135A (zh) 光纤耦合连接器
US9804338B2 (en) Plug connector to couple a hybrid cable to a receptacle
CN115362401A (zh) 光电转换模块插头和光缆
CN216903532U (zh) 光电复合接头、光电复合线缆及光电连接装置
JP5445984B2 (ja) 光電気変換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光電気複合型コネクタ
JP2015097151A (ja) コネクタ付き多心ケーブル
CN103389549A (zh) 光传送模块
WO2007069296A1 (ja) 光導波路用コネクタプラグ
JP2018119997A (ja) 光電変換装置およ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