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2101A - 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2101A
CN103222101A CN2010800702165A CN201080070216A CN103222101A CN 103222101 A CN103222101 A CN 103222101A CN 2010800702165 A CN2010800702165 A CN 2010800702165A CN 201080070216 A CN201080070216 A CN 201080070216A CN 103222101 A CN103222101 A CN 103222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barrier film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702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2101B (zh
Inventor
原贤二
川崎龙彦
高桥宏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22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2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2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21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17Polyolef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457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本发明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20)为具备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夹着隔膜(25)的极板组;和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有电解质的有机电解液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20),有机电解液含有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

Description

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正极与负极之间夹着隔膜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制造电池时的金属磨耗粉和金属杂质等混入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因正极的电位而电化学溶解,在电解液中扩散并到达负极,因负极的电位使金属离子析出,该析出金属贯通隔膜使正负极之间微小短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电解液中添加1,3,6萘-三磺酸钠或硫氰酸钾作为抑制金属离子的析出的整平剂(leveling agent),抑制极板的劣化和微小短路的产生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578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通过使电解液中含有1,3,6萘-三磺酸钠或硫氰酸钾抑制金属离子的析出,也不能完全防止析出本身。
金属离子只要向电极表面析出,担心析出以该部分为起点发展。特别是电极的集电板由锌、铜、银构成的情况下,电极表面的析出金属成为树枝状结晶,以在从负极向正极贯通隔膜内的方向上针状地延伸的方式生长。树枝状结晶生长较快,引起使正负极之间导通的微小的内部短路(micro short:微小短路),电池电压降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因抑制电压降低而寿命特性优良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达成上述目的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有机电解液含有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寿命特性优良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初始充电后静置时的电压推移的曲线图。
图3是表示对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添加了镍粉时的析出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对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添加了铁粉时的析出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对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添加了铜粉时的析出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对比较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添加了铜粉时的析出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使用三层结构的叠层隔膜的情况下的析出金属的析出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使用六层结构的叠层隔膜的情况下的析出金属的析出状态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20: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21:正极合剂层
22:正极集电体(铝箔)
23:负极合剂层
24:负极集电体(铜箔)
25:隔膜
26:聚乙烯树脂层
27:聚丙烯树脂层
28:析出金属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在有机电解液中含有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使这些添加物共存,由此能够使析出的金属难以在从负极向正极贯通隔膜内的方向上生长。
可以认为这些添加物实现了提高电极表面的电解液浸润性,且使析出金属细微化的效果,在电极表面析出了金属离子的情况下,能够使析出金属沿着电极表面扩散,以具有平缓的山形状的方式生长。结果,与析出的金属量相比,抑制了在贯通隔膜的方向上的生长,能够延长发生微小短路之前的期间。
特别是负极集电板由锌、铜、银等构成的情况下,析出金属具有从负极向正极在隔膜内针状地延伸的倾向。通过添加上述添加物,能够延缓易于进行这样的针状析出的杂质在贯通隔膜的方向上生长的速度。从而,能够抑制二次电池内因析出金属引起的微小短路的发生和电压降低。结果,能够获得寿命特性优良且可靠性高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此外,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动车和将内燃机与电动机组合的混合动力车等的电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高电压,将多个二次电池电串联连接作为电池模块,用控制电路控制该串联连接的各个二次电池的电压等。
用于电动车等的情况下,由于乘车时反复充放电,可以认为微小短路的影响较小,与乘用相比停车(电池保存)时的时间长得多,在此期间不使用电池,所以发生了微小短路的二次电池持续电压降低。从而,只有一部分电池与周围其他电池相比电池性能降低,显著损害了电池组的性能和可靠性。
构成电池模块的二次电池中,即使一块电池的电压或容量等电池特性与其他二次电池不同,因随时间经过的变化等导致电池特性降低时,该异常特性的二次电池成为其他二次电池的负载,使电池模块整体的特性恶化。特别是自放电不同时,各二次电池的电压降低产生误差,存在电池模块整体的特性、寿命变得非常短的问题。此外,各二次电池的电压降低的误差过大时,控制电路不能进行二次电池的电压等的调整控制,存在导致电池模块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充放电时电池内的金属离子在极板上析出而引起正负极之间的微小短路为电压降低的原因,并且为多个连接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之间产生电压的不均的结果。根据本发明,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提高电池模块的可靠性。
[第一实施方式]
接着用附图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如下。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具有将在能够通过充放电吸收/解吸锂离子的正极、能够通过充放电吸收/解吸锂离子的负极之间夹着聚烯烃制的微多孔质膜构成的离子透过性的绝缘层即隔膜配置的极板组在电池容器内浸润到有机电解液中而收容的结构。此外,其特征在于,有机电解液在有机溶剂中使电解质溶解,有机电解液中含有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
以下顺次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结构和制造方法。
<制作单电池>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圆筒型锂离子二次电池20,具有进行了镀镍的钢制的有底圆筒状的电池容器7和带状的正负极板隔着隔膜在聚丙烯制的中空圆筒状的轴芯1上截面螺旋状地卷绕的极板组6。
在极板组6的上侧,在轴芯1的大致延长线上配置有用于对来自正极板的电位集电的铝制的正极集电环4。正极集电环4固定在轴芯6的上端部。从正极集电环4的周围一体地突出的凸缘部周缘,超声波焊接从正极板导出的正极引脚片2的端部。
在正极集电环4的上方,配置有作为正极外部端子的圆盘状的电池盖11。电池盖11由盖外壳12、盖帽13、保持气密的阀挡(未图示)、通过内压上升而开裂的开裂阀(未图示)构成,使这些部件叠层并将盖外壳12的周缘敛缝来组装。
在正极集电环4的上部,固定将多片铝制带重合构成的两片正极引脚板9中的一片的一端,在盖外壳12的下表面焊接另一片的一端。两片正极引脚板9的另一端之间用焊接连接。
另一方面,在极板组6的下侧配置有用于对来自负极板的电位集电的铜制的负极集电环5。在负极集电环5的内周面固定轴芯1的下端部外周面。在负极集电环5的外周缘,焊接从负极板导出的负极引脚片3的端部。
在负极集电环5的下部焊接用于电导通的铜制的负极引脚板8,负极引脚板8与电池容器7的内底部焊接。电池容器7在本示例中设定为外径40mm、内径39mm。
电池盖11隔着绝缘性和耐热性的EPDM树脂制衬垫10通过敛缝固定到电池容器7的上部。由此,锂离子二次电池20的内部被密封。
在电池容器7内注入有未图示的有机电解液。有机电解液使用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有电解质的有机电解液,具体而言,使用在碳酸酯的碳酸乙烯酯与碳酸二甲酯的体积比为1:2的混合溶剂中作为锂盐使六氟磷酸锂(LiPF6)按1摩尔/升溶解的有机电解液。
其中,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20中,未配置根据电池温度的上升而电气地动作的例如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元件或根据电池内压的上升切断正极或负极的电引脚的电流屏蔽机构。
极板组6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为了使这两片基板不直接接触而夹着隔膜在轴芯1的周围卷绕。隔膜构成离子透过性的绝缘层,由聚烯烃制的微多孔质膜构成,例如由宽度90mm、厚度40μm的多孔质聚乙烯制的片形成。正极引脚片2与负极引脚片3分别配置在极板组6的彼此相反侧的两端面(轴方向两侧)。
对极板组6和正极集电环4的凸缘部周面整周施加有绝缘覆盖(未图示)。绝缘覆盖使用在聚酰亚胺制的基材的一面上涂布有六甲基丙烯酸酯(hexame acrylate)的粘合剂的胶带。胶带从凸缘部周面到极板组外周面卷绕一层以上。通过调整正极板、负极板、隔膜的长度,将极板组的直径设定为38±0.1mm。
<电极的制作>
构成极板组6的负极板具有例如厚度10μm的压延铜箔作为负极集电体。在压延铜箔的两面,均等且均质地涂布含有能够吸收/解吸锂离子的石墨粉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合剂。
负极合剂中,例如,相对于92质量份的石墨粉末,混合8质量份的作为粘合剂(粘结材料)的聚偏氟乙烯(以下简称为PVDF)。在压延铜箔上涂布负极合剂时,使用作为分散溶剂的N-甲基-2-吡咯烷酮(以下简称为NMP)。
石墨粉末的涂敷量设定为电池制作后的初始充电时从正极板释放的锂离子量与被负极板吸收的锂离子量为1:1以上。
在压延铜箔的长方向一侧的侧面边缘,形成有宽度30mm的负极合剂的未涂敷部。未涂敷部梳状地切开,切口的剩余部分形成有负极引脚片。将相邻的负极引脚片的间隔设定为50mm,将负极引脚片的宽度设定为5mm。负极板以干燥后、负极合剂层的空隙率成为约35体积%的方式,用可加热的辊压机进行冲压加工,接着按宽度86mm裁断。
另一方面,正极板具有例如厚度20μm的铝箔作为正极集电体。在铝箔的两面,例如,对于85质量份的用上述方法制作的使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与无机物复合而成的正极,混合8质量份的作为主导电材料的石墨粉末、2质量份的作为副导电材料的乙炔炭黑和5质量份的作为粘合剂的PVDF。在铝箔上涂布正极合剂时,使用作为分散溶剂的NMP。
在铝箔的长方向一侧的侧缘,与负极板同样地形成有宽度30mm的正极合剂的未涂敷部,形成有正极引脚片。将相邻的正极引脚片的间隔设定为50mm,将正极引脚片2的宽度设定为5mm。正极板以干燥后、正极合剂层的空隙率成为30体积%的方式,与负极板同样地进行冲压加工后,按宽度82mm裁断。
<电解液的制作>
对在将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二甲酯(DMC)以体积比1:2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溶液中使六氟磷酸锂(LiPF6)以1摩尔/升溶解的10kg有机电解液,分别添加100mg至100g的聚乙二醇,在氩气气氛下密封的罐内搅拌10分钟。接着,相对于聚乙二醇的添加量,添加成为0.5至2重量百分比的量的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在同样的罐内搅拌1小时,制作电解液。
<制作的圆筒形单电池的输出测定>
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20,进行电池重量的测定后,测定电池容量、电池电阻。电池容量的测定中,使电池在25±2℃的气氛下以1小时率(1C)进行3小时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上限电压4.1V)后,测定以1小时率(1C)的恒定电流放电至2.7V时的放电容量。
电池电阻的测定中,使电池在25±2℃的气氛下以1小时率进行3小时的4.1V恒定电压充电,成为满充电状态后,以1A、3A、6A分别放电11秒,测定第五秒的电池电压。相对于各电流值对电压值绘图时,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作为电池电阻。
<制作的圆筒形单电池的电压降低率测定与解体调查>
图2是表示初始充电后静置时的电压推移的曲线图。
电压降低率的测定,以2小时率进行3小时的3.7V恒定电压充电后,测定电池电压,在25±2℃的室温气氛下静置规定期间(25℃静置),在静置第15天和静置第25天测定电池电压。将该静置期间变化的电压变化量除以静置期间的10天,算出每天的平均电压降低率(mV/天)。
然后,进一步在0±2℃的低温气氛下静置10天(0℃静置),测定静置第0天和静置第10天的电池电压,同样地算出每天的平均电压降低率(mV/天)。
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在静置中自放电,电池电压逐渐降低的原因存在源于电极和电解液的电化学因素和源于内部短路这两种。
电压降低源于电极和电解液的电化学因素的情况下,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电压降低率依赖于静置的周围温度,表现出越高温越增大的倾向。
另一方面,电压降低源于内部短路的情况下,由于正极、负极之间产生物理上的接触,电压降低率难以受到静置的周围温度的影响,依赖于接触面积和接触的物质的电子电导率。
从而,如果测定室温和低温下的电压降低率求得比率,则能够判别静置产生的电池电压降低源于电化学因素还是源于内部短路,特别能够高精度地判别是否发生了微小的内部短路。
例如,图2的比较品4、5,由于25℃静置的电压降低率和0℃静置的电压降低率之间比率没有变化,可知不依赖于静置的周围温度,电压降低是由于正极、负极之间的物理上的接触,产生了微小短路。
与此相对,图2的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情况下,相对于25℃静置的电压降低率,低温的0℃静置的电压降低率向减小的方向变化,因此可知依赖于静置的周围温度,电压降低源于电化学因素,没有产生微小短路。
将确认到因微小短路而电压降低的电池解体,对短路部分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后,用能量色散X射线分光仪(EDX)进行元素分析。
实施例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合成平均粒径6μm的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LiMn0.3Co0.3Ni0.4O2)。将获得的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作为导电材料的片状石墨、作为粘合剂的PVDF以重量比85:10:5混合,将对该混合物中添加、搅拌了分散溶剂即NMP的浆料涂布到厚度20μm的铝箔的两面。之后,干燥、冲压后,按宽度82mm裁断获得正极板。
另一方面,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对于92质量份的石墨粉末,混合8质量份的聚偏氟乙烯,将对该混合物中添加、搅拌了分散溶剂即NMP的浆料涂布到厚度10μm的压延铜箔的两面。之后,干燥、冲压后,以宽度86mm裁断获得负极板。
将获得的带状的正、负极带以正极片状端子和负极片状端子在上下方向上成为相反一侧的方式配置,隔着锂离子能够通过的厚度30μm的聚乙烯制的隔膜重叠、卷绕。这时,为了使正负极不接触,在长度、宽度方向上使除了正极片状端子和负极片状端子以外的正、负极带的端部不从隔膜的外形尺寸向外伸出地卷绕。卷绕需要的极板长度,将正、负极带截断形成卷绕组6。
接着将对于在使碳酸乙烯酯(EC)与碳酸二甲酯(DMC)以体积比1:2的比例混合而成的混合溶液中使六氟磷酸锂(LiPF6)以1摩尔/升溶解的有机溶剂中添加规定量的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而制作的有机电解液注入电池桶7,之后,将电池桶7的开口部隔着衬垫10用电池盖11封口,组装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20。然后,通过以固定电压和电流进行初始充电,赋予作为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制作了将对有机电解液添加的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的添加量设定为各种值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20(单电池1~3)。
此外,为了使本实施例的效果进一步明确,制作了为了促进金属离子的析出,特意使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含有10ppm的10~15μm左右的各种金属粉(铁、镍、铜)作为金属异物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20(单电池4~20)。
然后,为了比较,制作在有机电解液中未添加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比较品1)、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中仅添加了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比较品2~4)、在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中仅添加了聚乙二醇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比较品5、6)。对于比较例2~6,特意使正极活性物质层内含有10ppm的10~15μm左右的各种金属粉(铁、镍、铜)作为金属异物。
以下的表1中表示本实施例制作的单电池1~20和比较品1~6的电池电阻与电压降低率的测定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03205521500091
可知特意使正极活性物质层内含有各种金属粉的比较品2~6,通过初始充电后的25±2℃下的静置发现微小短路引起的电压降低,而单电池4~20抑制了微小短路。
电池解体调查的结果,单电池4~20也能够在负极的电极表面确认到金属离子的析出,然而没有达到与相对的极即正极接触,没有发生微小短路。
在负极表面金属析出的部分,与该部分接触的隔膜从茶褐色变为黑色,通过观察该部分的截面,能够确认金属的析出状态和生长的方式。
图3~图6是示意地表示负极的电极表面的金属离子的析出状态的截面图,图3是表示对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添加了镍粉时的析出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对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添加了铁粉时的析出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对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添加了铜粉时的析出状态的图,图6是表示对比较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添加了铜粉时的析出状态的图。
如图3~图6所示,在正极集电体22的两面形成有正极合剂层21的正极与在负极集电体24的两面形成有负极合剂层23的负极之间夹着隔膜25,在该负极的电极表面上金属离子析出,存在析出金属。
对正极活性物质层添加了铁粉的单电池4~7和添加了镍粉的单电池8~11,如图3和图4所示,析出金属28以沿着负极23的电极表面平缓地扩展的方式圆锥状地生长。
添加了铜粉的单电池12~20,由于对有机电解液添加了聚乙二醇,提高了电极表面的电解液浸润性,如图5所示,沿着负极23的电极表面较广地扩散并以具有平缓的山形状的方式圆锥状地生长。此外,由于有机电解液中还添加了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在负极的电极表面析出的金属的粒径变得非常细微化。
与此相对,添加了铜粉的比较例4,能够确认在负极的电极表面上析出的析出金属的细微化,然而由于未对有机电解液添加聚乙二醇,如图6所示,在析出的金属上反复析出,树枝状结晶针状地生长,以在从负极向正极贯通隔膜内的方向上针状地延伸的方式析出。从而,可知非常易于发生微小短路。
此外,由于单电池12~20在有机电解液中还添加了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在负极的电极表面析出的金属的粒径变得非常细微化,特别是铜的该倾向显著。
这样,可知聚乙二醇共存于有机电解液中时,金属析出状态改变,从针状晶体的析出变为像铁和镍一样圆锥状地析出生长。
其中,如单电池7和单电池15所示,聚乙二醇的添加量超过0.01wt%时(0.015wt%),存在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降低,或者在活性物质表面形成覆盖膜,电池电阻上升的倾向,因此优选聚乙二醇的添加量为0.001wt%以上0.01wt%以下(0.001~0.01wt%)。
此外,如单电池16所示,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的添加量相对于聚乙二醇的含有量不足0.5重量百分比时(0.2wt%),在负极的电极表面析出的金属离子的微粒的细微化没有进展,此外,如单电池20所示,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的添加量相对于聚乙二醇的含有量超过2.0重量百分比时(2.5wt%),存在电池的自放电增大的倾向。从而,优选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的添加量为0.5wt%以上2.0wt%以下(0.5wt%~2.0wt%)。
根据上述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20,由于有机电解液中含有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能够提高电极表面的电解液浸润性,并且能够使析出金属细微化。
从而,在电极表面析出了金属离子的情况下,能够使析出金属沿着电极表面扩散,以具有平缓的山形状的方式生长。从而,难以在从负极向正极贯通隔膜内的方向上生长,特别是负极集电板由锌、铜、银等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析出金属以从负极向正极在隔膜内针状地延伸的方式生长。
从而,能够获得能够抑制析出金属引起的微小短路的产生,抑制微小短路造成的电压降低,且能够抑制极板的劣化,寿命特性优良且可靠性高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示意地表示使用三层结构的叠层隔膜的情况下的金属离子的析出状态的截面图。图8是示意地表示使用六层结构的叠层隔膜的情况下的金属离子的析出状态的截面图。其中,通过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在于,隔膜使用具有多层结构的叠层隔膜。本实施方式的叠层隔膜由聚烯烃类树脂制的微多孔质膜多片叠层构成。通过这样使微多孔质膜多片重叠成为层状,能够成为各层的微孔相互难以连接的结构,能够进一步防止金属离子析出的情况下析出金属在从负极向正极贯通隔膜的方向上生长。
图7所示的叠层隔膜具有在聚丙烯树脂层27的两侧形成聚乙烯树脂层26的三层结构,图8所示的叠层隔膜具有将与图7所示的叠层隔膜结构相同、厚度为一半的隔膜叠层两片的六层结构。这些叠层隔膜形成为锂离子能够通过的厚度,例如厚度30μm。
位于聚丙烯树脂层27的两侧的聚乙烯树脂层26,使用与聚丙烯树脂层27相比空孔径较小且空孔容积较小的聚乙烯树脂层。这样,使叠层隔膜的相邻的层的空孔直径和空孔容积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由此能够使各层的微孔成为更难以连接的结构。
于是,与位于内侧的聚丙烯树脂层27相比,将位于两侧的聚乙烯树脂层26设定为空孔径更小且空孔容积更小。从而,能够使析出金属28难以在从负极向正极贯通叠层隔膜的方向上生长。
此外,与位于两侧的聚乙烯树脂层26相比,将位于内侧的聚丙烯树脂层27的空孔设定为空孔径更大且空孔容积更大,因此能够使聚丙烯树脂层27内的离子透过性提高,能够在叠层隔膜的厚度方向整体确保适当的离子透过性。
具有上述结构的三层结构的叠层隔膜,如图7所示,能够使析出金属28以沿着负极的电极表面扩散的方式生长。此外,具有上述结构的六层结构的叠层隔膜,如图8所示,能够使析出金属28以沿着负极的电极表面扩散的方式成长,析出金属28生长并到达隔膜的中央的情况下,能够使析出金属28再次以沿着两个聚乙烯树脂层26相互重合的面扩散的方式生长。
从而,能够使析出金属28难以在从负极向正极贯通隔膜内的方向上生长,能够有效地抑制析出金属28引起的微小短路的产生。从而,能够获得能够抑制微小短路造成的电压降低,并且抑制极板的劣化,寿命特性优良且可靠性高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的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含锂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锂钴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尖晶石型锰酸锂、锂铁复合氧化物等。此外,对于Li/Mn比不加以限制,能够通过氧化锰与锂盐的进料比成为要求的Li/Mn比。进而,作为原料,也可以是通过添加混合Fe、Co、Ni、Cr、Al、Mg等过渡金属的氧化物等,将晶体中的锂或锰等过渡金属元素的一部分用这些过渡金属元素置换或掺杂而成的含锂金属氧化物,还可以是将晶体中的氧用S、P等置换或掺杂的材料或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材料。
此外,进而,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了圆筒形电池,但本发明不限定电池的形状,也能够应用于方形、其他多边形的电池。此外,本发明适用于的结构也可以是电池盖在上述电池容器上通过敛缝封口的结构的电池以外的。作为这样的结构的一例,能够列举正负外部端子贯通电池盖,正负外部端子在电池容器内隔着轴芯相互挤压的状态的电池。进而,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正极和负极不是卷绕式的结构、而是叠层式的结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进而,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负极活性物质使用与使用晶体碳相比对负极集电体的密合性优良的非晶碳的示例,但也可以使用天然石墨、人造的各种石墨材料、焦炭等碳材料,关于其微粒形状,也可以为片状、球状、纤维状、块状等,不特别加以限制。将这样的碳材料用于负极活性物质时,截面螺旋状地卷绕形成电极组时的可挠性优良,能够防止负极活性物质层从负极剥离脱落。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举例表示的导电材料、粘合剂(粘结材料),能够使用通常使用的任意的材料。本实施方式以外能够使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极板活性物质粘结材料,有聚四氟乙烯(PTFE)、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丁二烯、丁基橡胶、丁腈橡胶、丁苯橡胶、聚硫橡胶、硝化纤维、氰乙基纤维素、各种乳胶、丙烯腈、氟乙烯、偏氟乙烯、氟化丙烯、氟化氯丁二烯等的聚合物及其混合物等。
进而,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表示了在将EC、DMC、DEC以体积比1:1:1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中使LiPF6溶解的非水电解液,但也可以使用以一般的锂盐为电解质,将其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非水电解液,本发明对使用的锂盐和有机溶剂不特别限制。例如,作为电解质,能够使用LiClO4、LiAsF6、LiBF4、LiB(C6H5)4、CH3SO3Li、CF3SO3Li等及其混合物。
此外,作为有机溶剂,能够使用碳酸丙烯酯、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γ-丁内酯、四氢呋喃、1,3-二氧戊环、4-甲基-1,3-二氧戊环、乙醚、环丁砜、甲基环丁砜、乙腈、丙腈等、或将它们中的两种以上混合而成的混合溶剂,进而对混合比也不加以限定。通过使用这样的非水电解液,能够提高电池容量,还可以应用于寒冷地区的使用。

Claims (5)

1.一种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其具备: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夹着隔膜的极板组;和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有电解质的有机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电解液含有聚乙二醇和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有机溶剂的总质量含有0.001~0.01重量%的所述聚乙二醇,
并且相对于所述聚乙二醇的质量含有0.5~2重量%的所述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膜是具有多层结构的叠层隔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叠层隔膜通过叠层多片烯烃类树脂制的微多孔质膜而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叠层隔膜,在相互重叠的层间,空孔径和空孔容积中的至少一者不同。
CN201080070216.5A 2010-11-18 2010-11-18 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21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70545 WO2012066663A1 (ja) 2010-11-18 2010-11-18 有機電解液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2101A true CN103222101A (zh) 2013-07-24
CN103222101B CN103222101B (zh) 2015-08-19

Family

ID=46083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7021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2101B (zh) 2010-11-18 2010-11-18 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25034B2 (zh)
EP (1) EP2642578B1 (zh)
JP (1) JP5538563B2 (zh)
CN (1) CN103222101B (zh)
WO (1) WO201206666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4126A (zh) * 2017-11-29 2018-06-08 清华大学 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法
CN111864196A (zh) * 2019-04-30 2020-10-30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CN113422158A (zh) * 2021-08-23 2021-09-21 天津大学 二次电池、多功能隔膜及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82555B2 (ja) * 2019-03-15 2023-05-2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二次電池の異常動作確認システム、試験用の二次電池、試験用の二次電池の作製方法及び二次電池の保護回路の動作確認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6952A (ja) * 1995-04-04 1996-10-22 Sankyo Co Ltd バイアル容器
CN1204160A (zh) * 1997-06-19 1999-0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3081953U (ja) * 2001-05-21 2001-11-22 株式会社ラビット紙工社 封 筒
JP2001357874A (ja) * 2000-06-13 2001-12-26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7200695A (ja) * 2006-01-26 2007-08-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08198A (zh) * 2005-06-24 2008-06-25 东燃化学株式会社 聚乙烯多层多微孔膜以及使用其的电池用隔板以及电池
JP2008255307A (ja) * 2007-04-09 2008-10-23 Tonen Chem Corp ポリオレフィン多層微多孔膜、その製造方法、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電池
CN101476138A (zh) * 2008-12-30 2009-07-08 广东梅县梅雁电解铜箔有限公司 超薄电解铜箔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81238B2 (ja) * 1989-08-25 1999-11-22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電池用セパレーター
JP2003288940A (ja) * 2002-03-27 2003-10-1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非水電解液
JP5407273B2 (ja) * 2008-10-24 2014-0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負極集電体、負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6952A (ja) * 1995-04-04 1996-10-22 Sankyo Co Ltd バイアル容器
CN1204160A (zh) * 1997-06-19 1999-01-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2001357874A (ja) * 2000-06-13 2001-12-26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3081953U (ja) * 2001-05-21 2001-11-22 株式会社ラビット紙工社 封 筒
CN101208198A (zh) * 2005-06-24 2008-06-25 东燃化学株式会社 聚乙烯多层多微孔膜以及使用其的电池用隔板以及电池
JP2007200695A (ja) * 2006-01-26 2007-08-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55307A (ja) * 2007-04-09 2008-10-23 Tonen Chem Corp ポリオレフィン多層微多孔膜、その製造方法、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電池
CN101476138A (zh) * 2008-12-30 2009-07-08 广东梅县梅雁电解铜箔有限公司 超薄电解铜箔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4126A (zh) * 2017-11-29 2018-06-08 清华大学 电池内短路的触发方法
CN111864196A (zh) * 2019-04-30 2020-10-30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CN113422158A (zh) * 2021-08-23 2021-09-21 天津大学 二次电池、多功能隔膜及制备方法
CN113422158B (zh) * 2021-08-23 2021-10-29 天津大学 二次电池、多功能隔膜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95447A1 (en) 2013-11-07
EP2642578A4 (en) 2015-11-25
JPWO2012066663A1 (ja) 2014-05-12
JP5538563B2 (ja) 2014-07-02
EP2642578B1 (en) 2017-03-22
WO2012066663A1 (ja) 2012-05-24
EP2642578A1 (en) 2013-09-25
US9325034B2 (en) 2016-04-26
CN103222101B (zh) 2015-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70602B (zh)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极片以及电化学装置
US6800397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thereof
EP1195826B1 (en) Solid electrolyte cell
EP1840987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EP2867938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8257847B2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20110223455A1 (en) Lithium-ion secondary cell
EP3429019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ell and cell pack
JP2003308842A (ja) 非水電解液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EP3322024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US20230361292A1 (en) Electrod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EP2779284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N110224181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02170567A (ja) 非水電解液電池
CN103222101B (zh) 有机电解液二次电池
JP3363738B2 (ja) 電気自動車用組電池
US11038206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JP7443579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EP3905408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4211542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US20240055581A1 (en) Positive plate for nonaqueous rechargeable battery, nonaqueous rechargeable batter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sitive plate for nonaqueous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nonaqueous rechargeable battery
JP2011028980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564238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1043898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2198049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23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Vehicle Energy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