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1989B -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1989B
CN103221989B CN201180053452.0A CN201180053452A CN103221989B CN 103221989 B CN103221989 B CN 103221989B CN 201180053452 A CN201180053452 A CN 201180053452A CN 103221989 B CN103221989 B CN 1032219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w
pliability
panel module
fixed component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34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1989A (zh
Inventor
诹访健一
木口大作
西井武史
竹内淳一
江畑裕介
长谷川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1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1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19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1Locks; Latch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6Details
    • G02F1/1309Repairing; Test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02F2201/465Snap -f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在不使用螺钉的状态下将面板模块固定到前壳上,并且在进行维修时,能方便地将面板模块从前壳上卸下。该显示装置包括:面板模块(1),该面板模块(1)在其前侧具有显示面(11a);前壳(2),该前壳(2)包围面板模块(1)的周边部分;以及背壳(3),该背壳(3)覆盖面板模块(1)的后侧,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可挠性爪部(23c),该可挠性爪部(23c)从前壳(2)的内表面向背壳(3)一侧凸出;以及L字固定构件(4),该L字固定构件(4)呈L字形,包含卡合板(41)以及抵接板(42),并将前壳(2)固定于面板模块(1)上,其中,该卡合板(41)具有由可挠性爪部(23c)卡合的孔部(41c),该抵接板(42)与面板模块(1)的后表面相抵接。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包括:在前侧具有显示面的面板模块、包围该面板模块的周边部分的前壳、以及覆盖上述面板模块后侧的背壳。
背景技术
电视接收机等显示装置包括:面板模块,该面板模块在前侧具有显示视频的显示面;前壳,该前壳包围该面板模块的周边部分;以及背壳,该背壳覆盖上述面板模块的后侧。在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利用螺钉来对面板模块和前壳进行固定,从而产生组装操作工序数增多的问题。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显示装置。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多个从前壳的外边缘部向后侧突出的可挠性钩爪,并利用该钩爪来将前壳固定到面板模块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425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存在有维修时难以将前壳从面板模块上拆卸下的问题。具体而言,在将面板模块从前壳上卸下时,需要依次将卡合在面板模块周围的多个钩爪卸下,然而卸下的钩爪大多又会在操作过程中与面板模块再次卡合。因此,需要由多个操作者来进行面板模块的卸除,或者将像楔那样的构件夹在钩爪与面板模块之间,以防止刚卸下的钩爪再次与面板模块卡合。该问题在显示装置尺寸较大时尤为明显,使得维护性变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能在不使用螺钉的前提下将面板模块与前壳固定,而且在进行维修时,能方便地将面板模块从前壳上卸下。
为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包括:面板模块,该面板模块在前侧具有显示面;前壳,该前壳包围该面板模块的周边部分;以及背壳,该背壳覆盖所述面板模块的后侧,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装置还包括:可挠性爪部,该可挠性爪部从所述前壳的内表面向所述背壳一侧凸出;以及L字固定构件,该L字固定构件在侧视状态下呈L字形,由卡合板以及抵接板构成,并将所述前壳固定在所述面板模块上,其中,该卡合板具有由该可挠性爪部进行卡合的孔部,该抵接板与所述面板模块的后表面相抵接。
本发明中,能够通过使L字固定构件的抵接板与面板模块的后表面相抵接,并使L字固定构件的卡合板与前壳的可挠性爪部卡合,从而将前壳固定在面板模块上。
此外,在进行维修时,能够通过卸下与可挠性爪部卡合的L字固定构件,来方便地从前壳上卸下面板模块。即,卸除了L字固定构件的可挠性爪部不会与面板模块卡合,因而能方便地卸下面板模块。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背壳上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所述可挠性爪部向离开所述卡合板的孔部的方向弯曲。
本发明中,能够利用设置在背壳上的限制部来限制可挠性爪部向离开L字固定构件的方向弯曲。因此,在使用显示装置时,不会因冲击而导致可挠性爪部脱离L字固定构件,使得前壳从面板模块上脱落。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上包括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对由所述可挠性爪部卡合的所述L字固定构件进行支承。
在本发明中,能够将L字固定构件引导到由可挠性爪部卡合的部位,并支承在前壳上。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沿着与所述可挠性爪部相对的所述面板模块,在所述可挠性爪部的两侧设有两个所述支承构件,该所述 支承构件与该可挠性爪部一同对与所述可挠性爪部卡合的所述卡合板进行夹持,该显示装置包括:突出片,该突出片沿着与该卡合板相对的所述面板模块,从所述卡合板凸出;以及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从所述前壳的内表面向所述背壳一侧突出,并与所述突出片相抵接,从而对所述L字固定构件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本发明中,能够逐步进行L字固定构件对可挠性爪部的定位操作,以及使可挠性爪部与L字固定构件的孔部卡合的操作。因此,L字固定构件的安装操作性得以提高。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突起包括:第一条体,该第一条体在将所述L字固定构件与所述可挠性爪部卡合时,限制该L字固定构件向沿着所述面板模块的周边部分的方向移动;以及第二条体,该第二条体在将所述L字固定构件与所述可挠性爪部卡合时,限制该L字固定构件向所述背壳一侧移动。
本发明中,能够在L字固定构件的突出片与定位突起相抵接的状态下、使L字固定构件旋转,从而使可挠性爪部与L字固定构件的孔部卡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板包括与所述面板模块的后表面相抵接的抵接凸部,该抵接凸部、与由所述可挠性爪部进行卡合的部分在沿着所述面板模块的周边部分的方向上相隔开。
本发明中,由于抵接凸部、与由可挠性爪部进行卡合的部分在沿着面板模块的周边部分的方向上相隔开,因此,即使可挠性爪部的卡合量产生变动,也不会对可挠性爪部施加较大的力。因此,L字固定构件的安装操作性不会变差。此外,前壳也不会产生变形,美观性也不会受损。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抵接构件,该抵接构件设置在较所述前壳的所述可挠性爪部、更靠近横向及上下方向的内侧,并与所述面板模块的外周表面相抵接。
本发明中,较前壳的可挠性爪部、设置在更靠近横向及上下方向的内侧的抵接构件与面板模块的外周表面相抵接。因此,在面板模块相对于前壳进行移动时,能够防止面板模块与可挠性爪部直接抵接,从而产生不可预计的应力。由此,能够防止可挠性爪部弯折。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爪部设置在所述前壳的两侧部及上部的内表面。
本发明中,在前壳的两侧部及上部设有可挠性爪部。即,前壳的下部未设有可挠性爪部。因此,能使用最少的可挠性爪部来将前壳安装到面板模块上,从而能以较低的成本来构成显示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包括:框板部,该框板部覆盖面板模块的显示面一侧的边缘;以及前筒部,该前筒部从该框板部的外边缘向后方延伸,并覆盖面板模块的外边缘,所述可挠性爪部从所述前筒部的内表面突出,并向靠近、离开面板模块的方向弯曲。
本发明中,由于可挠性爪部向接近、离开面板模块的方向弯曲,因此,即使在面板模块中存在制造误差,可挠性爪部与L字固定构件的卡合位置也会产生变化,使得可挠性爪部与L字固定构件卡合。因此,能够使L字固定构件始终与面板模块相抵接,从而能抑制由声音引起的颤动的产生,而与面板模块的制造误差无关。
此外,由于可挠性爪部的卡合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即使面板模块中存在制造误差,也无需为了使可挠性爪部卡合而用力按压L字固定构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板弯曲,以使得其面板模块一侧凸出。
本发明中,对于L字固定构件的抵接板,由于其面板模块一侧凸出,因此抵接板与面板模块线接触。此外,即使在面板模块中存在制造误差、使得L字固定构件相对面板模块的姿态产生变化,L字固定构件也会与面板模块线接触。因此,能够使L字固定构件始终与面板模块相抵接,从而能抑制因声音引起的颤动的产生,而与面板模块的制造误差无关。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爪部的前端较所述面板模块、位于更靠后侧的位置。
本发明中,由于可挠性爪部的前端部较面板模块更向后侧突出,因此在维修时,若从面板模块上卸下前壳,则能清楚地看到可挠性爪部的位置,此外,能将手指搭在可挠性爪部的前端,从而能容易地进行拆卸。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模块包括:液晶面板; 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后表面一侧;以及保持框体,该保持框体一体地保持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背光源装置。
本发明中,通过利用保持框体来使液晶面板及背光源装置成为一体,来构成面板模块。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包括:上述任一个显示装置;以及接收部,该接收部接收视频信号,所述显示装置利用所述接收部所接收到的视频信号来显示视频。
本发明中,能够接收视频信号,并在显示装置中显示与该视频信号有关的视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不使用螺钉的状态下将面板模块固定到前壳上,并且在进行维修时,能方便地将面板模块从前壳上卸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正面侧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面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从前壳上卸下的L字固定构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安装到前壳上的L字固定构件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利用L字固定构件将前壳安装到面板模块上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前壳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前壳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及侧视图。
图8是L字固定构件的六面图。
图9是表示在利用变形例1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将前壳安装到面板模块上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使变形例1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与可挠性爪部卡合后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利用变形例1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将前壳安装到面板模块 上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后视图。
图12是表示前壳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前壳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及侧视图。
图14是L字固定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L字固定构件的六面图。
图16是表示L字固定构件的安装方法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1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的作用的概念图。
图18是表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面放大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作用的侧面放大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面放大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作用的侧面放大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变形例4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面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个结构例的、正面侧的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例如是液晶电视等电视接收机。显示装置包括:在前侧具有显示面11a、且大致呈长方体的面板模块1;包围面板模块1的周边部分的前壳2;覆盖面板模块1后侧的背壳3;用于将前壳2固定到面板模块1上的金属制的L字固定构件4;接收视频信号的调谐器5(接收部);电路6;以及以竖立状态来支承面板模块1的机架7。
图2是表示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面放大剖视图,图3是表示从前壳2上卸下的L字固定构件4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安装到前壳2上的L字固定构件4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在利用L字固定构件4将前壳2安装到面板模块1上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前壳2的后视图,图7是表示前壳2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及侧视图,图8是L字固定构件4的六面图。
面板模块1包括:液晶面板11,该液晶面板11在前侧具有显示面11a、且横向较长、大致呈矩形;光学片材,该光学片材未图示,配置在液晶面 板11的后表面一侧;背光源装置12,该背光源装置12配置在该光学片材的后表面一侧;以及保持框体13,该保持框体13一体地保持液晶面板11与背光源装置12。背光源装置12具有:碟形的背光源底板、配置在背光源底板上的反射片材、以及多个光源。光源例如是LED、冷阴极荧光灯管。此外,面板模块1的后表面一侧形成有用于利用螺丝将面板模块1和背壳3固定的螺丝孔。
调谐器5及电路6安装在构成背光源装置12的背光源底板的背面一侧。
前壳2具有:覆盖面板模块1的显示面11a侧的周边的框板部21;以及从该框板部21的外周边缘向后方延伸、并覆盖面板模块1的外周的前筒部22。框板部21的后表面设有卡合L字固定构件4的卡合单元23。如图6所示,多个卡合单元23分别设置在前壳2的横向上的两侧部及上部。卡合单元23的数量可以根据显示装置的大小来作适当的确定。如图3所示,卡合单元23具有从框板部21的后表面向背壳3一侧突出的可挠性爪部23c、以及对L字固定构件4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23a、23b,该L字固定构件4由可挠性爪部23c卡合。可挠性爪部23c呈现为前端部具有钩状部分的板状,在图7A所示的后视状态下,呈现为沿着框板部21的边缘的线状。钩状部分在显示面11a的面内方向的内侧具有倾斜面,而钩状部分的面内方向的外侧则是平坦的。后视状态下,支承构件23a、23b呈现为与L字固定构件4的后述的卡合板41的两侧部相契合的、L字形,如图3及图4所示,其形成为能从后侧插入L字固定构件4,并能将L字固定构件4引导至能与可挠性爪部23c卡合的部位。
另外,可挠性爪部23c及支承构件23a、23b的高度、即显示装置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只要小于前筒部22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即可。即,从横向对前壳2进行观察时,可挠性爪部23c及支承构件23a、23b只要被前筒部22遮住即可。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在组装显示装置的工序中、从前壳2向后侧弹出的可挠性爪部23c及支承构件23a、23b受损。
此外,前壳2还具备多个与面板模块1的外边缘表面相抵接的抵接片(抵接构件)24a、24b,该抵接片24a、24b从框板部21的后侧面向背壳3一侧突出,且较可挠性爪部23c位于横向上及上下方向上的内侧。由于具备抵接片24a、24b,故能防止可挠性爪部23c与面板模块1直接抵接、从而产生不可 预见的应力,因而能防止可挠性爪部23c的弯折。此外,能够利用抵接片24a、24b、将前壳2定位于相对于面板模块1的位置的规定部位。
如图8所示,L字固定构件4呈L字形,包括:卡合板41,该卡合板41具有由可挠性爪部23c卡合的孔部41c;以及与上述面板模块1的后表面相抵接的抵接板42。另外,图8是以显示装置的上下左右方向为基准、来表示设置在显示装置上部的L字固定构件4的六面图。图8A~F分别为L字固定构件4的俯视图、正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卡合板41及抵接板42均大致呈矩形,且长边之间相连。孔部41c是沿着卡合板41的长边方向、大体设置在卡合板41的中央部的、狭缝状的孔。卡合板41在其长边方向两侧的前段侧部分具有应当由支承构件23a、23b支承的凹部41a、41b。
另外,L字固定构件4的抵接板42为平板状,但也可以设置成与形成在面板模块1上的凸部相嵌合的孔部或凹部。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L字固定构件4的抵接板42与面板模块1产生位置偏差,因而能更可靠地将前壳2固定在面板模块1上。
背壳3具有覆盖面板模块1的背面侧的碟形覆盖部31、以及与碟形覆盖部31的边缘相连的后筒部32。后筒部32在其与可挠性爪部23c相对应的多个周方向位置上,具有限制可挠性爪部23c向离开卡合板41的孔部41c的方向弯曲的限制爪部32a。即,当对前壳2和背壳3进行组装时、所形成的限制爪部32a被插入于可挠性爪部23c与前壳2的前筒部22之间的部位,其具有与可挠性爪部23c的外侧的平坦面与前筒部22的间隙相当的厚度。此外,背壳3具有多个螺丝孔,利用插入到该螺丝孔中的螺丝来对面板模块1进行螺丝钉固定。
在如上述构成的显示装置中,能够通过使L字固定构件4的抵接板42与面板模块1的后表面相抵接,并使L字固定构件的卡合板41与前壳2的可挠性爪部23c卡合,从而将前壳2固定到面板模块1上。此外,在进行维修时,能够通过将与可挠性爪部23c卡合的L字固定构件4卸下,从而方便地从前壳2上卸下面板模块1,而卸下了L字固定构件4的可挠性爪部23c不会再次与面板模块1卡合。
因此,能够在不使用螺钉的状态下将面板模块1固定到前壳2上,而且在进行维修时,能方便地将面板模块1从前壳2上卸下。
此外,由于经由L字固定构件来将前壳2固定到面板模块1上,因此无需在面板模块1中设置特殊的结构、就能产生上述效果。
另外,在对前壳2和背壳3进行组装时,将限制爪部32a嵌入到可挠性爪部23c与前壳2之间,因此能防止可挠性爪部23c向外侧弯曲。因此,在使用时,能够防止前壳2因冲击等而脱落。
另外,由于采用不使用螺钉来对面板模块1和前壳2进行固定的结构,因此,无需在前壳2的框板部21上设置螺丝钉固定用的轴套,能使前壳2的边框变窄。 
另外,由于具备抵接片24a、24b,故能防止面板模块1与可挠性爪部23c直接抵接、从而产生不可预见的应力,因而能防止可挠性爪部23c的弯折。
另外,在前壳2的两侧部及上部设置可挠性爪部23c,而不在下部设置可挠性爪部23c。因此,能使用最少的可挠性爪部23c来将前壳2安装到面板模块1上,从而能以较低的成本来构成显示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液晶电视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也适用于等离子体显示装置、EL显示器等显示装置。此外,本发明也适用于不具备调谐器5的显示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所使用的显示器。
(变形例1)
图9是表示在利用变形例1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104来将前壳102安装到面板模块1上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在将变形例1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104与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后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利用变形例1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104来将前壳102安装到面板模块1上的状态下的、背面侧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后视图。图12是表示前壳102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前壳102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及侧视图,图14是L字固定构件104的立体图,图15是L字固定构件104的六面图。
与实施方式同样,在框板部21的后表面上,在前壳102的横向两侧部及 上部分别设置了多个变形例1所涉及的卡合单元123。如图12~图13所示,卡合单元123具有从框板部21的后表面向背壳3一侧突出的可挠性爪部123c;对L字固定构件104进行支承的第一支承构件123b和第二支承构件123d,该L字固定构件104与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以及定位突起123a。第一及第二支承构件123b、123d沿着与可挠性爪部123c相对的面板模块1、设置在可挠性爪部123c的两侧。此外,定位突起123a按照该定位突起123a、第一支承构件123b、可挠性爪部123c、第二支承构件123d的顺序,沿着与可挠性爪部123c相对的面板模块1进行设置。
可挠性爪部123c呈现为前端部具有钩状部分的板状,如图13A所示那样,后视状态下,呈现为沿着框板部21的边缘的线状。钩状部分在显示面11a的面内方向的内侧具有倾斜面,而钩状部分的面内方向的外侧则是平坦的。
第一支承构件123b呈现为前端部具有弧度的、大致呈长方形的板状,如图13A所示那样,在后视状态下,呈现为沿着框板部21的边缘的线状。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支承构件123b连同可挠性爪部123c一起将与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的L字固定构件104夹持。更具体而言,第一支承构件123b较可挠性爪部123c位于面板模块1一侧,从而防止L字固定构件104从可挠性爪部123c向面板模块1一侧移动、并从孔部141c脱落。
第二支承构件123d在后视状态下呈现为与卡合板141的侧部相契合的L字形,并且包括与所相对的面板模块1的面大致平行的第一板片、以及大致垂直的第二板片。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二支承构件123d以连同可挠性爪部123c一起将与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的L字固定构件104夹持的方式、来将其卡合。更具体而言,构成第二支承构件123d的第一板片较可挠性爪部123c位于面板模块1一侧,并与第一支承构件123b一起限制L字固定构件104从可挠性爪部123c向面板模块1一侧移动、并从孔部141脱落。此外,构成第二支承构件123d的第二板片以和后述的定位突起123a一起从两侧夹持L字固定构件104的方式、来进行卡合。
如后述那样、定位构件是用于与从卡合板141突出的突出片141d相抵接、从而对L字固定构件104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的构件,且在图13A所示的 后视状态下,呈现为沿着框板部21的边缘的线状。定位构件整体上大致呈现为长方形的板状,包括:第一条体1231a,该第一条体1231a在将L字固定构件104与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时,限制L字固定构件104向沿着面板模块1的边缘部分的方向移动;以及第二条体1232a,该第二条体1232a在将L字固定构件104与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时,限制L字固定构件104向背壳一侧移动。即,如图13B所示,第一条体1231a及第二条体1232a以呈倒L字形的方式形成为板材。
如图14及图15所示,L字固定构件104呈L字形,并且包括:卡合板141,该卡合板141具有由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的孔部141c;以及抵接板142,该抵接板142与上述面板模块1的后表面相抵接。卡合板141及抵接板142均大致呈矩形,且长边之间相连。另外,图15是以显示装置的上下左右方向为基准、来表示设置在显示装置上部的L字固定构件104的六面图。图15A~F分别为L字固定构件104的俯视图、正视图、左侧视图、右侧视图、后视图、以及仰视图。
对于卡合板141,在其大致中央部、且沿着其长边方向上具有由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的孔部141c。此外,卡合板141在孔部141c的两侧、即卡合板141的长边方向的两侧具有应当由第一及第二支承构件123b、123d嵌入并支承的第一及第二凹部141a、141b。对于第一及第二凹部141a、141b,在从设有抵接板142的一侧进行观察时形成为凹形;而从未设有抵接板142的一侧(图14中的前侧)进行观察时则形成为凸形。此外,第一及第二凹部141a、141b具有向前端部、即前壳102一侧突出的舌片部。为了方便将第一及第二支承构件123b、123d插入到L字固定构件104的第一及第二凹部141a、141b,该舌片部的前端部向前壳102的前筒部22一侧弯曲。同样,具有从孔部141c的边缘部分向前壳102一侧突出的舌片部。为了方便将可挠性爪部123c插入并卡合于L字固定构件104的孔部141c,该舌片部的前端部也向面板模块1一侧弯曲。
此外,在卡合板141上,沿着与该卡合板141相对的面板模块1,形成有从卡合板141向定位突起123a一侧突出的突出片141d。
抵接板142在其不与卡合板141相连的一侧的长边部分具有落差部 142a。部142a以向框板部21一侧靠近的方式弯曲,落差部142a上形成有与面板模块1的后表面相抵接的抵接凸部142b。抵接凸部142b向面板模块1一侧凸出,并且抵接凸部142b、与由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的部分在沿着面板模块1的周边部分的方向上隔开。本变形例1中,抵接凸部142b较由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的部分、向突出片141d一侧隔开。
接着,对如上述构成的L字固定构件104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L字固定构件104的安装方法的示意图。首先,使L字固定构件104的突出片141d与定位突起123a的前端部相抵接,从而对L字固定构件104进行定位。然后,对L字固定构件104的姿态进行调整,以满足可挠性爪部123c嵌入孔部141c的位置关系,然后,以定位突起123a为中心、使L字固定构件104旋转,从而将L字固定构件104插入到卡合单元123中,使可挠性爪部123c与孔部141c卡合。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相比,容易对L字固定构件104进行安装,因而能提高将前壳102与面板模块1进行固定时的组装的操作性。下面对作用效果进行具体说明。
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在将L字固定构件4安装到卡合单元23上时,该结构中,需要同时进行L字固定构件4的定位操作、以及使可挠性爪部23c与L字固定构件4卡合的操作,因此,与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相比,L字固定构件4的安装较为麻烦。即,若将支承构件23a、23b插入L字固定构件4的凹部41a、41b,则L字固定构件4的孔部41c与可挠性爪部23c的位置关系在这个阶段就固定了。若在这个阶段产生了安装位置的偏离,则即使在该状态下将L字固定构件4插入卡合单元23,可挠性爪部23c的前端部也会与卡合板41相碰。因此,需要用手指来使可挠性爪部23c弯曲,或使L字固定构件4倾斜等来对L字固定构件4的安装位置进行修正。
然而,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能够以可挠性爪部123c与孔部141c的位置关系没有完全固定的方式、来对L字固定构件104进行定位,并接着按顺序进行使可挠性爪部123c与L字固定构件104卡合的操作,因此,能在整体上缩短L字固定构件104的安装操作的时间,并提高操作性。具体而言,首先使突出片141d与定位突起123a相抵接、来对L字固定构件104进 行定位操作,接着,对L字固定构件104的姿态进行调整,以满足可挠性爪部123c嵌入到孔部141c的位置关系,然后,以定位突起123a为中心使L字固定构件104旋转,由此将L字固定构件104插入卡合单元123,从而能使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因而能流畅地安装L字固定构件104。
此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在出于加强对前壳2与面板模块1的固定的目的、而增大可挠性爪部23c的卡合强度的情况下,在对L字固定构件4进行安装时,也会使可挠性爪部23c卡合时的阻力变大,与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相比,操作性较差。
然而,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由于由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的部分与抵接凸部142b沿着面板模块1相隔开,因此,如后述那样,可挠性爪部123c的抓力点与抵接凸部142b的作用点相隔开,即使增大可挠性爪部123c的卡合强度,安装L字固定构件104时的阻力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因而能够维持良好的操作性。
图17是表示变形例1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104的作用的概念图。图17A是表示在将变形例1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104与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时所施加的力的抓力点a、支点b、作用点c及施加在可挠性爪部123c上的力F的概念图。
在安装L字固定构件104时,若以突出片141d与定位突起123a相抵接的部分为支点b,使L字固定构件104旋转,从而使孔部141c较可挠性爪部123c向前壳102一侧(图17中的下侧)移动,则L字固定构件104本身会像板簧那样动作,在卡合板141弯曲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可挠性爪部123c会卡合到孔部141c的抓力点a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如图17A所示,突出片141d与定位突起123a相抵接的部分成为支点b,可挠性爪部123c卡合的部分成为抓力点a,与面板模块1相抵接的抵接凸部142b成为作用点c。对于作用在可挠性爪部123c上的力F,若设卡合板141的弹簧系数为k1,则表示为F=k1×s。s是卡合板141的弯曲量。由于抓力点a与作用点c相隔开,因此k1的值比较小,即使增大可挠性爪部123c的卡合强度,或因制造误差而引起卡合强度产生变动,也不会对可挠性爪部123c施加较大的力。因此,L字固定构件104的安装操作性不会变差。此外,向可挠性爪部123c施加较大的力不会导致 前壳102凹陷、使得美观性受损。
为了进行比较,对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上的力的作用方法进行说明。图17B是表示在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L字固定构件4与可挠性爪部23c卡合时所施加的力的抓力点a、作用点c及施加在可挠性爪部23c上的力F的概念图。对于施加在可挠性爪部23c上的力F,若设卡合板41的弹簧系数为k2,则表示为F=k2×s。s是卡合板41的弯曲量。如图17B所示,在实施方式中,由于可挠性爪部23c进行卡合的抓力点a接近于L字固定构件4与面板模块1相抵接的作用点c,因此k2的值比较大,当可挠性爪部23c的卡合强度产生变动时,会向可挠性爪部23c施加不可预计的较大的力,可能使得L字固定构件4的安装操作性变差,或者前壳2的美观性受损。
由此,在变形例1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与实施方式相比,能够防止L字固定构件104的安装操作性变差、前壳102的美观性受损。
(变形例2)
由于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的不同点仅在于可挠性爪部的结构,故下面主要对该不同点进行说明。可挠性爪部用于防止L字固定构件脱落,在利用L字固定构件将其安装到面板模块的前壳上之后,可挠性爪部几乎不会向L字固定构件施加力。因此,在L字固定构件与面板模块之间,会在显示装置的前后方向上产生松动,从而产生由声音引起的颤动等。作为颤动的对策,考虑在L字固定构件与面板模块的接触部位上贴附无纺织物Himeron(日语:ヒメロン)等方法,但存在操作性降低、且元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能避免操作性的降低、元器件数量的增加,并能防止由声音引起的颤动。
图18是表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面放大剖视图。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同样,包括:面板模块1、前壳202及背壳203。背壳20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或变形例1相同,包括:覆盖面板模块1的背面侧的碟形覆盖部231、以及与碟形覆盖部231的周边相连的后筒部232。此外,L字固定构件204与变形例1同样,呈L字形,包括:卡合板241,该卡合板241具有由可挠性爪部223c进行卡合的孔部241c;以及抵接板242,该抵接板242与上述面板模块1的后表面相抵接。卡合板241及抵接板242均 大致呈矩形,且长边之间相连。
前壳202具有:覆盖面板模块1的显示面一侧的边缘的框板部221;以及从该框板部221的外边缘向后方延伸、并覆盖面板模块1的外边缘的前筒部222。框板部221的后表面及前筒部222的内表面上设有对L字固定构件204进行卡合的卡合单元223。多个卡合单元223分别设置在前壳202的横向两侧部及上部。卡合单元223具有:可挠性爪部223c,该可挠性爪部223c从前筒部222的内表面向面板模块1一侧凸出、并在中途向后方延伸;以及支承构件(未图示),该支承构件对可挠性爪部223c进行卡合的L字固定构件204进行支承。支承构件的结构与实施方式或变形例1相同。可挠性爪部223c的基部223e具有弹性,从而具有以下功能:即,能以该基部223e为中心,向接近或离开面板模块1的方向转动。可挠性爪部223c的前端部与实施方式或变形例1同样,设有与L字固定构件204进行卡合的钩状部分。
此外,可挠性爪部223c的长度按照因制造误差而产生变化的最薄的面板模块1,来进行设定。即,在利用L字固定构件204来将前壳202安装到前后方向宽度最窄的面板模块1上时,确定L字固定构件20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以使得在不会因声音而产生颤动的前提下,使L字固定构件204与面板模块1紧贴、从而相抵接。
图19是表示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作用的侧面放大剖视图。如图19所示,当由于制造误差而导致面板模块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厚时,L字固定构件204与图18相比位于靠右侧(背面侧)的位置,但由于L字固定构件204具有铰链的作用,因此图19中,会逆时针转动,从而与L字固定构件204卡合。在该情况下,即使存在面板模块1的尺寸误差等,L字固定构件204也会紧贴于面板模块1的背面,从而相抵接,不会产生由声音引起的颤动。
此外,即使L字固定构件204与图18相比、位于右侧(背面侧)的位置,由于可挠性爪部223c与L字固定构件204的卡合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安装L字固定构件204时不需要较大的力。
在由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如图18及图19所示,即使面板模块1的厚度等存在尺寸误差,也能使L字固定构件204紧贴于面板模块1,来使其相抵接,从而能防止由声音引起的颤动,而且在安装L 字固定构件204时,无需向该L字固定构件204施加较大的按压力,因而能容易地安装L字固定构件204。
(变形例3)
图20是表示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面放大剖视图。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同样,包括:面板模块1、前壳302及背壳303。背壳30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或变形例1相同,包括:覆盖面板模块1的背面侧的碟形覆盖部331、以及与碟形覆盖部331的周边相连的后筒部332。
此外,L字固定构件304与变形例1同样,呈L字形,包括:卡合板341,该卡合板341具有由可挠性爪部323c卡合的孔部341c;以及抵接板342,该抵接板342与上述面板模块1的后表面相抵接。卡合板341及抵接板342均大致呈矩形,且长边之间相连。这里,抵接板342以背面侧凹陷的方式弯曲,面板模块1的背面与抵接板342线接触。
前壳302具有:框板部321,该框板部321覆盖面板模块1的显示面侧的边缘;以及前筒部322,该前筒部322从该框板部321的外边缘向后方延伸、并覆盖面板模块1的外边缘。框板部321的后表面及前筒部322的内表面上设有卡合L字固定构件304的卡合单元323。卡合单元323的可挠性爪部323c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相同。可挠性爪部323c的长度根据因制造误差而发生变化的最薄的面板模块1,来进行设定。即,在利用L字固定构件304来将前壳302安装到前后方向宽度最窄的面板模块1上时,在不会因声音而产生颤动的前提下,确定L字固定构件30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以使得L字固定构件304与面板模块1紧贴,从而相抵接。
图21是表示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作用的侧面放大剖视图。如图21所示,当由于制造误差而导致面板模块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厚时,L字固定构件304与图20相比位于靠右侧(背面侧)的位置,但在图21中,L字固定构件304会逆时针转动,从而与L字固定构件304卡合。在该情况下,即使存在面板模块1的尺寸误差等,L字固定构件304也会以线接触的方式与面板模块1的背面相抵接,不会产生因声音引起的颤动。此外,即使L字固定构件304与图20相比、位于右侧(背面侧)的位置,由于L字固定构件304与 可挠性爪部232c的卡合位置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安装L字固定构件304时不需要较大的力。
在如上述构成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如图20及图21所示,即使面板模块1的厚度等存在尺寸误差,也能使L字固定构件304紧贴于面板模块1,来使其相抵接,从而防止因声音引起的颤动,并且在安装L字固定构件304时,无需向该L字固定构件304施加较大的按压力,因而能容易地安装L字固定构件304。
(变形例4)
图22是表示变形例4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面放大剖视图。变形例4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同样,包括:面板模块1、前壳402及背壳403。背壳403的结构与实施方式或变形例1相同,包括:覆盖面板模块1的背面侧的碟形覆盖部431、以及与碟形覆盖部431的周边相连的后筒部432。前壳402具有:框板部421,该框板部421覆盖面板模块1的显示面一侧的边缘;以及前筒部422,该前筒部422从该框板部421的外边缘向后方延伸、并覆盖面板模块1的外边缘。框板部421的后表面及前筒部422的内表面上设有卡合L字固定构件404的卡合单元423。卡合单元423的可挠性爪部423c的结构与实施方式或各变形例相同。这里,对于可挠性爪部423c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使得可挠性爪部423c的前端部较固定在面板模块1上的L字固定零件、位于更靠背面侧的位置。
此外,L字固定构件404与变形例1同样,呈L字形,包括:卡合板441,该卡合板441具有由可挠性爪部423c卡合的孔部441c;以及抵接板442,该抵接板442与上述面板模块1的后表面相抵接。
在如上述构成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可挠性爪部423c的前端较面板模块1更向背面侧凸出,因此,在维修时,若从前壳402上卸下面板模块,则能清楚地看到可挠性爪部423c的前端,此外,易于将手指搭在可挠性爪部423c的前端,从而能容易地卸下面板模块1。
另外,应当认为上述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均为例示而并不局限于此。应当认为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内容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同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化。
标号说明
1           面板模块
2           前壳
3           背壳
4           L字固定构件
5           调谐器
6           电路
7           机架
11          液晶面板
11a         显示面
12          背光源装置
13          保持框体
21          框板部
22          前筒部
23a、23b    支承构件
23c         可挠性爪部
24          抵接构件
24a、24b    抵接片(抵接构件)
31          碟形覆盖部
32          后筒部
32a         限制爪部(限制部)
41          卡合板
41a、41b    凹部
41c         孔部
42          抵接板

Claims (11)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面板模块,该面板模块在其前侧具有显示面;前壳,该前壳包围该面板模块的周边部分;以及背壳,该背壳覆盖所述面板模块的后侧,
该显示装置包括:
可挠性爪部,该可挠性爪部从所述前壳的内表面向所述背壳一侧凸出;
L字固定构件,该L字固定构件在侧视状态下呈L字形,且由卡合板以及抵接板构成,并将所述前壳固定在所述面板模块上,其中,该卡合板具有由该可挠性爪部进行卡合的孔部,该抵接板与所述面板模块的后表面相抵接;
突出片,该突出片沿着与该卡合板相对的所述面板模块、从所述卡合板凸出;以及
定位突起,该定位突起从所述前壳的内表面向所述背壳一侧突出,并与所述突出片相抵接,从而对所述L字固定构件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
所述前壳上包括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对由所述可挠性爪部进行卡合的所述L字固定构件进行支承,
沿着与所述可挠性爪部相对的所述面板模块,在所述可挠性爪部的两侧设有两个所述支承构件,该所述支承构件与该可挠性爪部一同对与所述可挠性爪部卡合的所述卡合板进行夹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壳上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所述可挠性爪部向离开所述卡合板的孔部的方向弯曲。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突起包括:
第一条体,该第一条体在将所述L字固定构件与所述可挠性爪部卡合时,限制该L字固定构件向沿着所述面板模块的周边部分的方向移动;以及
第二条体,该第二条体在将所述L字固定构件与所述可挠性爪部卡合时,限制该L字固定构件向所述背壳一侧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板包括与所述面板模块的后表面相抵接的抵接凸部,
该抵接凸部、与由所述可挠性爪部卡合的部分在沿着所述面板模块的周边部分的方向上相隔开。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抵接构件,该抵接构件设置在较所述前壳的所述可挠性爪部、更靠近横向及上下方向的内侧,并与所述面板模块的外周表面相抵接。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挠性爪部设置在所述前壳的两侧部及上部的内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壳包括:
框板部,该框板部覆盖面板模块的显示面一侧的边缘;以及
前筒部,该前筒部从该框板部的外边缘向后方延伸,并覆盖面板模块的外边缘,
所述可挠性爪部从所述前筒部的内表面突出,并向靠近或离开面板模块的方向弯曲。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板弯曲,以使其面板模块一侧凸出。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挠性爪部的前端较所述面板模块位于更靠后侧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模块包括:
液晶面板;
背光源装置,该背光源装置配置在该液晶面板的后表面一侧;以及
保持框体,该保持框体一体地保持所述液晶面板与所述背光源装置。
11.一种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以及
接收部,该接收部接收视频信号,
所述显示装置利用所述接收部所接收到的视频信号来显示视频。
CN201180053452.0A 2010-11-29 2011-11-29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19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5552 2010-11-29
JP2010-265552 2010-11-29
JP2011-145879 2011-06-30
JP2011145879 2011-06-30
JP2011243646A JP5100880B1 (ja) 2010-11-29 2011-11-07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JP2011-243646 2011-11-07
PCT/JP2011/077494 WO2012073943A1 (ja) 2010-11-29 2011-11-29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1989A CN103221989A (zh) 2013-07-24
CN103221989B true CN103221989B (zh) 2015-09-30

Family

ID=46171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345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1989B (zh) 2010-11-29 2011-11-29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97018B2 (zh)
EP (1) EP2648176B1 (zh)
JP (1) JP5100880B1 (zh)
CN (1) CN103221989B (zh)
BR (1) BR112013012612A2 (zh)
PL (1) PL2648176T3 (zh)
WO (1) WO20120739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32399B2 (ja) * 2012-06-22 2014-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WO2014132753A1 (ja) * 2013-02-26 2014-09-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6180184B2 (ja) * 2013-05-22 2017-08-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筐体固定構造
KR102220809B1 (ko) * 2013-08-22 2021-02-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TWI553597B (zh) * 2013-09-24 2016-10-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外力傳導結構之顯示裝置
US9507377B2 (en) * 2013-11-25 2016-11-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onic device
JP2015125422A (ja) * 2013-12-27 2015-07-06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6289135B2 (ja) * 2014-02-04 2018-03-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筐体固定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104200752A (zh) * 2014-08-14 2014-12-10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用以固定框架与显示模组的固定结构及显示装置
KR102301424B1 (ko) * 2015-05-19 2021-09-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6057075B (zh) * 2016-05-17 2019-07-26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526391B (zh) * 2016-06-21 2020-05-08 鸿富锦精密电子(重庆)有限公司 显示器
KR102390071B1 (ko) * 2017-09-25 2022-04-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JP2019109385A (ja) * 2017-12-19 2019-07-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22030296A (ja) * 2020-08-06 2022-02-1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13031335A (zh) * 2021-03-24 2021-06-2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JP2023008539A (ja) 2021-07-06 2023-01-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情報表示装置
CN116508313A (zh) * 2021-09-30 2023-07-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0332A (zh) * 1999-07-13 2001-01-1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屏面显示组件和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US6559907B1 (en) * 1999-05-26 2003-05-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ssis fixing apparatus for LCD monitor with pressed and entrapped hooks
CN101384139A (zh) * 2007-09-04 2009-03-11 株式会社东芝 液晶显示设备
CN201355855Y (zh) * 2008-11-17 2009-12-02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视前壳钩板固定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4054B2 (ja) * 1995-05-19 2002-06-17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565681B2 (ja) * 1999-10-01 2010-10-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表示装置
JP3492591B2 (ja) * 2000-04-19 2004-02-03 Nec液晶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情報端末機器
KR100381787B1 (ko) * 2000-12-27 2003-04-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TWI298831B (en) 2001-07-10 2008-07-11 Fujitsu Ltd Plane unit structure, portable computer and display unit(1)
JP2003167235A (ja) 2001-12-03 2003-06-13 Nec Kagoshima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組み立て構造及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TWI222830B (en) * 2003-03-26 2004-10-21 Coretronic Corp Image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rear projection television
JP2006221576A (ja) * 2005-02-14 2006-08-24 Toshiba Corp 表示装置及び携帯情報処理装置
JP5012004B2 (ja) * 2005-12-27 2012-08-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7279537A (ja) * 2006-04-11 2007-10-25 Sharp Corp 薄型表示装置の表示パネル固定方法
JP2007333911A (ja) * 2006-06-14 2007-12-27 Sharp Corp 螺子締め表示、及び薄型表示装置
KR101385231B1 (ko) * 2006-08-24 2014-04-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평판표시장치
JP2009042537A (ja) * 2007-08-09 2009-02-26 Sharp Corp 薄型表示装置
JP2009151112A (ja) 2007-12-20 2009-07-09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の組立方法
KR20090074665A (ko) * 2008-01-02 2009-07-07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디스플레이 장치에서 프런트커버와 프레임간의 결합 구조
JP2009200543A (ja) * 2008-02-19 2009-09-03 Panasonic Corp キャビネット及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8264822B2 (en) * 2009-03-30 2012-09-11 JVC Kenwood Corporatio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housing assembly configuration
JP2010243719A (ja) * 2009-04-03 2010-10-28 Victor Co Of Japan Ltd 筐体組み立て構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237474A (ja) * 2009-03-31 2010-10-21 Muramoto Kosakusho:Kk 表示装置
JP2010237548A (ja) * 2009-03-31 2010-10-21 Ips Alpha Technology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252213A (ja) * 2009-04-20 2010-11-04 Funai Electric Co Ltd 薄型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9907B1 (en) * 1999-05-26 2003-05-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ssis fixing apparatus for LCD monitor with pressed and entrapped hooks
CN1280332A (zh) * 1999-07-13 2001-01-17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屏面显示组件和具有该组件的显示装置
CN101384139A (zh) * 2007-09-04 2009-03-11 株式会社东芝 液晶显示设备
CN201355855Y (zh) * 2008-11-17 2009-12-02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电视前壳钩板固定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33190A (ja) 2013-02-14
BR112013012612A2 (pt) 2016-08-09
WO2012073943A1 (ja) 2012-06-07
JP5100880B1 (ja) 2012-12-19
PL2648176T3 (pl) 2017-02-28
US20130235277A1 (en) 2013-09-12
EP2648176B1 (en) 2016-10-05
EP2648176A1 (en) 2013-10-09
EP2648176A4 (en) 2014-06-11
CN103221989A (zh) 2013-07-24
US8897018B2 (en) 2014-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1989B (zh) 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EP2345923B1 (en) Narrow bezel for a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backlight unit
US9519170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the narrow bazel structure thereof
US20100321605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US20140139784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US20100188598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US9623810B2 (en) Device for positioning and securing a display element and display device
EP3051335B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8803106B (zh) 显示器
JP5505059B2 (ja) 表示装置
US9429793B2 (en) Cover for backlight modul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10969620B2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US20140192290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15219387A (ja) 表示装置
JP2011013506A (ja) 表示装置
US20130128518A1 (en) Back Frame and Backlight System of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CN109946865B (zh) 显示装置
US7999883B2 (en) Display
US2015018553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JP2019197120A (ja) 表示装置
KR20060037752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20090280875A1 (en) Mobile phone cover and mobile phone employing the same
US8789958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device,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plasma display device
US8011624B2 (en) Stand attachment structure
CN219891518U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1911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