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8313A -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8313A
CN116508313A CN202180002791.XA CN202180002791A CN116508313A CN 116508313 A CN116508313 A CN 116508313A CN 202180002791 A CN202180002791 A CN 202180002791A CN 116508313 A CN116508313 A CN 116508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ddle frame
complete machine
module
display module
fron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279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耀辉
刘磊
孙彦军
郜振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08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83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Abstract

一种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整机结构包括显示模组(1),显示模组(1)包括显示面板(17)、模组中框(11)、前壳(2)和背板(13),其中,前壳(2)至少部分位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侧,并与模组中框(11)的至少一侧边相对设置;前壳(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模组中框(11)具有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显示模组(1)的背板(13)上设置有第四连接结构,其中,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三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限定前壳(2)在平行于显示模组(1)的出光面的平面内的位置;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限定前壳(2)在垂直于显示模组(1)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位置。降低整机结构的尺寸、重量和成本,从而具备轻薄的便携特性。

Description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笔记本等的电子产品所具有的便携特性使其成为日常办公和游戏的主流产品,但显示面积较小也成为其最明显的短板。随着显示器的普及,人们对显示器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就显示面积而言,MNT(Monitor,显示器)显示产品是日常办公和游戏的最佳体验感产品,而现有MNT产品受产品结构限制,普遍比较厚重,不具备便携特性,不适用于日常办公和游戏的使用场景,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具备便携特性的显示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其可以降低整机结构的尺寸、重量和成本,从而具备轻薄的便携特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整机结构,所述整机结构包括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模组中框、前壳和背板,其中,所述前壳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并与所述模组中框的至少一侧边相对设置;所述前壳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模组中框具有第一模组中框侧边,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显示模组的背板上设置有第四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限定所述前壳在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平面内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限定所述前壳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位置。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的一部分暴露在外。
可选的,所述前壳呈条状,且与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相对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中的一者包括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孔的轴向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周面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周面在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均包括矩形或者正方形。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中的一者包括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孔的轴向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孔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沿所述前壳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设置;
和/或,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沿所述前壳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数量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设置。
可选的,所述整机结构还包括后壳,所述后壳至少部分位于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背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
所述后壳与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相对应的一侧具有第一后壳翻边,所述前壳与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相对应的一侧具有第一前壳翻边,所述第一前壳翻边与所述第一后壳翻边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后壳翻边与所述第一前壳翻边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配 合部,所述第一后壳翻边与所述第一前壳翻边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用以限定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可选的,所述整机结构还包括整机中框,所述整机中框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且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整机中框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显示模组的印制电路板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
可选的,所述整机中框与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相对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整机中框翻边,所述第一整机中框翻边上设置有第五连接结构,所述前壳的与所述整机中框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第六连接结构,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六连接结构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六连接结构中的一者包括第三限位孔,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六连接结构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孔的轴向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三限位孔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五连接结构沿所述整机中框对应所述第一整机中框翻边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六连接结构的数量与所述第五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设置。
可选的,所述整机结构还包括支架和角度可调组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后壳的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通过所述角度可调组件与所述后壳连接;所述角度可调组件用于在预设角度范围内调节所述支架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之间的夹角。
可选的,在所述后壳的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角度可调组件包括紧固件,所述支架的一端部通过所述紧固件可阻尼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中,所述紧固件用于调节所述支架的阻尼大小。
可选的,在所述限位凹槽的至少一侧壁上形成有凹凸结构,用以增大所述支架与所述限位凹槽之间的摩擦力。
可选的,在所述后壳的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安装凸部,所述限位凹槽形成在所述安装凸部上;并且,在所述安装凸部上设置有沿所述支架的旋转轴线贯通所述安装凸部的第一通孔,且在所述支架的端部对应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紧固件包括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的螺柱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紧固螺栓的螺母与所述螺柱螺纹配合,用以通过旋紧或旋松来调节所述支架的阻尼大小。
可选的,在所述后壳的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容置凹槽,用以容置所述支架。
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整机结构。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前壳至少部分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并与模组中框的至少一侧边相对设置,这有利于实现前壳最小化,减小显示模组的侧边宽度,减小整机结构的轮廓尺寸和整体厚度;同时,通过在前壳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可以分别与设置在模组中框的第一模组中框侧边上的第三连接结构和设置在显示模组的背板上的第四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分别限定前壳在平行于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平面内和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位置,这与现有技术中需要另外设置金属边框与前壳固定相比,可以在保证结构连接稳定性的基础上,省去金属边框,减轻整机结构的重量,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使整机结构具备轻薄的便携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的分解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在第一连接结构所在位置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2B为图2A中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显示模组的局部结构图;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在第二连接结构所在位置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4B为图4A中II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在第六连接结构所在位置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前壳的局部结构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显示模组在安装有前壳时的背面局部结构图;
图6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在第一配合部所在位置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整机中框的结构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显示模组的背面结构图;
图7C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显示模组在安装有整机中框时的背面结构图;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后壳的结构图;
图8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的出光面,且平行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的截面图;
图8C为图8A中III区域的放大图;
图8D为限位凹槽的其中一侧壁的正面视图;
图8E为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角度可调组件的放大图;
图8F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在垂直于显示模组的出光面,且垂直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的局部截面图;
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在支架支撑时的结构图;
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在支架未支撑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模组;11-模组中框;111-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2、44-避让部;113、35-通孔;12-第一限位孔;13-背板;131、411-弯折部;132-定位凸部;15-印制电路板;16-条形连接板;161-第一安装孔;162-限位凸起;17-显示面板;181-功能膜材;182-反射片;183-系统板;184-导光板;185-背光源;186-缓冲层;2-前壳;21-第一凸部;22-第二凸部;23-第一前壳翻边;221-第二限位孔;231-凸部;232-限位间隙;24-限位块;25-第三凸部;251-第三限位孔;3-后壳;31-第一后壳翻边;41-第一整机中框翻边;32-限位凹槽;321-凹凸结构;322-侧壁;323-条形凹槽;33-安装凸部;331-凹部;34-容置凹槽;4-整机中框;42-保护壳;43-连接框架;431-第二安装孔;432-限位孔;5-支架;6-角度可调组件;61-紧固件;611-螺柱;612-螺母;7-按键结构;8-外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提供的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其包括显示模组1,该显示模组1的结构例如如图1、图2A和图4A所示,该显示模组1包括背板13和 位于该背板13的背离后壳3一侧,并沿远离背板13的方向(即,Z方向)依次设置的反射片182、导光板184、至少一层功能膜材181、显示面板17、模组中框11和前壳2,其中,模组中框11环绕在反射片182、导光板184、至少一层功能膜材181和显示面板17的周围;在导光板184的入光面一侧相对设置有背光源185,该背光源185例如为灯条,该灯条粘贴在背板13的翻边内侧;在前壳2与模组中框11之间还设置有缓冲层186,该缓冲层186例如为泡棉。
在实际应用中,功能膜材181例如包括下扩散膜和棱镜膜,可选的,还可以增加上扩散膜或者其他功能膜材。
如图1所示,前壳2至少部分位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所在一侧,并与模组中框11的至少一侧边相对设置,例如,模组中框11具有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该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优选为地侧侧边(即,对应整机结构接触地的一侧),前壳2可以与该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相对设置,优选的,前壳2在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至少完全覆盖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在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上的正投影,以保证模组中框11对应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的部分完全隐藏在前壳2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是指模组中框11的多个侧边中的其中一个,例如,当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轮廓为矩形时,上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是指模组中框11的四个侧边中的其中一个;例如,当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轮廓为矩形时,将模组中框11按显示面板17的四个边划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侧边。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7的一部分可以暴露在外,即,该部分没有被前壳2覆盖。这样,有利于实现前壳最小化,减小显示模组1的侧边宽度,减小整机结构的轮廓尺寸和整体厚度。需要说明的是, 显示面板17的侧边可以由模组中框11包围,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面板17的正面没有被前壳2覆盖的部分是暴露在外的,而在显示面板17的侧面是模组中框11暴露在外;可选地,在包围显示面板17侧边的模组中框11以及显示面板17之间设置有泡棉,可以起到缓冲减震作用,提高整机结构的信赖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2呈条状,且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相对设置,这样,显示面板17的其余三个侧边均未被前壳2覆盖,直接暴露在外,由此可以实现显示面板17仅一侧有前壳2,其余三侧无前壳2,有利于整机结构的美观和轻薄化。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2采用重量轻、成本低的非金属材料制作,例如塑料。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前壳2与模组中框11采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以保证整机结构的外观统一性和美观性。
而且,前壳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模组中框11的上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背板13上设置有第四连接结构,其中,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三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限定前壳2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即,图1中X方向与Y方向所在平面)内的位置;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限定前壳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方向(即,Z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在前壳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可以分别与设置在模组中框11的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上的第三连接结构和设置在背板13上的第四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分别限定前壳2在平行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内和垂直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方向 的位置,这与现有技术中需要另外设置金属边框与前壳固定相比,可以在保证结构连接稳定性的基础上,省去金属边框,减轻整机结构的重量,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使整机结构具备轻薄的便携特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三连接结构中的一者包括第一限位孔,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三连接结构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孔的轴向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相互垂直(即,平行于Z方向),且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第一限位孔的内周面相配合,以限定前壳2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内的位置。例如,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6,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如图2B所示,该第一限位件为在前壳2的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相对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凸部21;对应地,如图3所示,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限位孔12,该第一限位孔1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方向(即,Z方向)贯通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上述第一凸部21插设在该第一限位孔12中,且第一凸部21的外周壁与该第一限位孔12的内周面相配合,从而实现限定前壳2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即,图3中X方向与Y方向所在平面)内的位置。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三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的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能够对前壳2起到上述限位作用的结构,本发明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第一限位孔的内周面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均包括矩形或者正方形。例如,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限位孔12的内周面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均为矩形,第一凸部21的外周面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与该第一限位孔12的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相 同。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第一限位孔的内周面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上的正投影形状还可以为其他任意形状,只要能够限定前壳2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内的位置即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中的一者包括第二限位孔,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孔的轴向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相互平行,且第二限位件与第二限位孔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配合。例如,如图4B至图6所示,第二连接结构包括在前壳2的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相对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二凸部22,且在该第二凸部22上设置有上述第二限位孔221;对应地,如图3和图4A所示,在背板13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该第二限位件为自背板13的侧边向靠近第二凸部22的方向(即,图4A中的X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31,在安装前壳2时,在第二凸部22的挤压作用下,该弯折部131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以保证前壳2能够顺利安装到位,到位后,弯折部131能够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至第二凸部22上的第二限位孔221中,从而实现弯折部131与第二限位孔221的卡合,以限定前壳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位置。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能够卡合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采用的配合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对前壳2的限位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将前壳2与背板13卡接的作用,由此可以实现对前壳2的固定,从而可以提高前壳2的连接稳定性。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应用中,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采用的配合结构也可以仅起到对前壳2的 限位作用,在此情况下,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三连接结构采用的配合结构可以既起到对前壳2的限位作用,又起到将前壳2与后壳3卡接的作用,这同样可以实现对前壳2的固定。或者,第二连接结构与第四连接结构采用的配合结构以及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三连接结构采用的配合结构均仅起到对前壳2的限位作用,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仅利用这种限位来实现对前壳2的固定;或者,还可以另外设置连接结构或者采用任意方式对前壳2进行固定,本发明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均为多个,且多个第一连接结构沿前壳2的长度方向(即,图1中的Y方向)分布,优选为均匀分布;第三连接结构的数量与第一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设置;和/或,多个第二连接结构沿前壳2的长度方向分布,优选为均匀分布;第二连接结构的数量与第四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可以提高前壳2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受力均匀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前壳2的连接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模组中框11的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上,且与前壳2上的第二凸部22相对应的位置处还设置有避让部112,用以使前壳2上的第二凸部22能够插入该避让部112中,以保证前壳2能够顺利安装到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模组中框11的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上还设置有通孔113,对应地,在背板13的与该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定位凸部132,该定位凸部132位于通孔113中,用以限定背板13与模组中框11的相对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4A所示,整机结构还包括后壳3,后壳3位于背离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一侧,且与背板13之 间形成容置空间,具体地,后壳3与背板13相对的表面为朝远离背板13的方向凹进的凹面,该凹面与背板13形成上述容置空间。并且,后壳3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相对应的一侧具有第一后壳翻边31,即,第一后壳翻边31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位于同一侧;前壳2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相对应的一侧具有第一前壳翻边23,即,第一前壳翻边23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位于同一侧,该第一前壳翻边23与第一后壳翻边31连接。后壳3与前壳2通过第一前壳翻边23与第一后壳翻边31连接,可以将显示模组1对应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的部分完全包覆在其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后壳翻边31是指自后壳3的延伸至显示面板17的一侧的部分,且该部分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位于显示面板17的同一侧;类似的,第一前壳翻边23是指自前壳2的延伸至显示面板17的一侧的部分,且该部分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位于显示面板17的同一侧。
第一前壳翻边23与第一后壳翻边31连接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图2A和图4A所示,第一后壳翻边31与第一前壳翻边23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配合部,第一后壳翻边31与第一前壳翻边23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二配合部,该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相配合,用以限定前壳2和后壳3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方向(即,Z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例如,如图6C所示,第一配合部为设置在第一后壳翻边31上的凹部311,对应地,第二配合部包括设置在第一前壳翻边23上的凸部231,该凸部231与凹部311相配合,从而可以限定前壳2和后壳3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方向(即,Z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配合结构, 只要能够限定前壳2和后壳3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即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C所示,第二配合部还包括设置在前壳2上的限位块24,该限位块24与凸部231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方向(例如X方向)上间隔设置,构成限位间隙232,第一后壳翻边31的形成上述凹部311的侧壁部分设置在该限位间隙232中,从而可以限定前壳2和后壳3在平行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平面内的相对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前壳翻边23与第一后壳翻边31连接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方式,例如,第一前壳翻边23与第一后壳翻边31可以采用诸如接触、对接、卡接等可分离、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后壳3仅覆盖背板13的局部区域,该区域具体可以为背板13的条形连接板16以下的区域。这样,可以实现后壳最小化,进一步减小整机结构的整体重量。在这种情况下,后壳3的与第一后壳翻边31相对的侧边与背板13可以采用诸如接触、对接、卡接等可分离、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后壳3的其余两个后壳侧边可以分别与对应的模组中框11的两个侧边采用诸如接触、对接、卡接等可分离、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后壳3采用重量轻、成本低的非金属材料制作,例如塑料。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后壳3、前壳2与模组中框11采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以保证整机结构的外观统一性和美观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A至图7C,整机结构还包 括整机中框4,该整机中框4设置在上述容置空间中,且与背板13连接,该整机中框4在背板13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显示模组1的印制电路板15在背板13上的正投影,用于保护印制电路板15。这样,可以省去现有技术中用于保护印制电路板15的保护壳,从而可以进一步减轻整机结构的重量,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使整机结构具备轻薄的便携特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整机中框4采用重量轻、成本低的非金属材料制作,例如塑料。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整机中框4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相对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整机中框翻边41,即,第一整机中框翻边41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位于同一侧;该第一整机中框翻边41上设置有第五连接结构,前壳2的与整机中框4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第六连接结构,第五连接结构与第六连接结构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配合。借助第五连接结构与第六连接结构卡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前壳2的连接可靠性。例如,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五连接结构与第六连接结构中的一者包括第三限位孔,第五连接结构与第六连接结构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三限位件,第三限位孔的轴向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即,图5中X方向与Y方向所在平面)相互平行,且第三限位件与第三限位孔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配合。如图5所示,第六连接结构包括在前壳2的与第一模组中框侧边111相对的表面上设置的第三凸部25,且在该第三凸部25上设置有上述第三限位孔251;对应地,在整机中框4的第一整机中框翻边41上设置有第三限位件,该第三限位件为自第一整机中框翻边41向靠近第三凸部25的方向(即,X方向)弯折的弯折部411,在安装时,先安装前壳2,后安装整机中框4,在安装整机中框4时,在弯折部411的挤压作用下,该第三凸部25能够产生弹性形变,以保证整 机中框4能够顺利安装到位,到位后,弯折部411能够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至第三凸部25上的第三限位孔251中,从而实现弯折部411与第三限位孔251的卡合,以限定整机中框4与前壳2在垂直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五连接结构与第六连接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能够卡合的连接结构,本发明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五连接结构为多个,且多个第五连接结构沿整机中框4的侧边41的长度方向分布,优选为均匀分布;第六连接结构的数量与第五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可以提高前壳2和整机中框4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受力均匀性,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前壳2和整机中框4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A至图7C所示,整机中框4包括用于覆盖印制电路板15的保护壳42和连接框架43,其中,保护壳42覆盖印制电路板15,且可以通过螺钉与背板13固定连接;连接框架43与保护壳42连为一体或者采用焊接等方式连接,且在连接框架43与保护壳42之间形成避让部44,用以为安装在背板13上的系统板183预留出空间。具体地,如图7B所示,在背板13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柱18,例如4个,用以固定系统板183。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C所示,连接框架43可以通过螺钉45与背板13固定连接,具体地,如图7B所示,在背板13的背离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条形连接板16,用于起到对连接框架43进行固定和限位的作用。具体地,在该条形连接板16上沿其长度方向(即,Y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61,并且,如图7A所示,对应地在连接框架43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孔431,各个螺钉45 一一对应安装于各个第二安装孔431和与之对应的第一安装孔161中,以实现连接框架43与背板13的固定连接。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保护壳42与背板13的连接方式,以及连接框架43与背板13的连接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连接方式,本发明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条形连接板16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限位凸起162,且对应地在连接框架43上设置有多个限位孔432,各个限位凸起162一一对应地与各个限位孔432相配合,以实现限定连接框架43与条形连接板16的相对位置。可选的,多个限位凸起162与多个第一安装孔161相间设置;对应地,多个限位孔432与多个第二安装孔431相间设置,以保证连接框架43与条形连接板16的受力均匀。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8A至图8F,整机结构还包括支架5和角度可调组件6,其中,支架5位于后壳3的背离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一侧,且通过角度可调组件6与后壳3连接;角度可调组件6用于在预设角度范围内调节支架5与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之间的夹角,从而可以调节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与地(即,放置整机结构的表面)之间的角度,进而可以使整机结构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如图8F所示,支架5与出光方向A之间的夹角为a,通过转动支架5,可以调节该夹角a,夹角a例如可以在0°-90°的范围内调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B所示,在后壳3的背离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限位凹槽32,角度可调组件6包括紧固件61,支架5的一端部通过该紧固件61可阻尼转动地设置在限位凹槽32中,紧固件61用于调节支架5的阻尼大小。所谓阻尼转动,是指需要 向支架5施加一定的力度才能使支架5相对于后壳3转动,该力度的大小可由紧固件61来调节。当停止转动支架5时,支架5会停留在当前角度,而并不会产生晃动或移位,从而实现将支架5固定在需要的角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限位凹槽32的至少一侧壁上形成有凹凸结构321,用以增大支架5与限位凹槽3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以保证支架5的支撑作用在长时间使用之后也不会失效。例如,如图8C和图8D所示,凹凸结构321可以由在限位凹槽32的两个侧壁322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的多个条形凹槽323构成,可选的,多个条形凹槽323围绕设置在限位凹槽32内的第一通孔324(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的轴线间隔分布。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E所示,在后壳3的朝向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安装凸部33,限位凹槽32形成在该安装凸部33上;并且,在安装凸部33上设置有沿支架5的旋转轴线贯通该安装凸部33的第一通孔324,且在支架5的端部对应设置有第二通孔;紧固件61包括紧固螺栓,紧固螺栓的螺柱611穿设于上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紧固螺栓的螺母612与螺柱611螺纹配合,用以通过旋紧或旋松来调节支架5的阻尼大小。容易理解,通过旋紧或旋松螺母612,可以调节支架5与限位凹槽32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从而实现调节支架5的阻尼大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任意方式将支架5的一端部通过该紧固件61可阻尼转动地设置在限位凹槽32中,本发明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A所示,在后壳3的背离显示面板17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容置凹槽34,用以容置支架5。借助容置凹槽34,可以使支架隐藏在后壳3中,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整机结构的便 携特性。
具体地,如图9A所示,在支架5起支撑作用时,显示模组1可以相对于地(即,放置显示模组1的表面)倾斜,且倾斜角度可调。如图9B所示,在支架5未起支撑作用时,支架5被收纳于容置凹槽34。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后壳3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35,且在后壳3内侧的容纳空间中还设置有按键结构7,该按键结构7与系统板183电连接,用以作为系统板183的输入单元,向系统板183发送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如图9A所示,按键结构7上的按键经由通孔35伸出至后壳3的外部,以便于用户操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9B所示,在后壳3上还设置有诸如接口等的外接孔8。
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整机结构。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的技术方案,前壳至少部分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并与模组中框的至少一侧边相对设置,这有利于实现前壳最小化,减小显示模组的侧边宽度,减小整机结构的轮廓尺寸和整体厚度;同时,通过在前壳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可以分别与设置在模组中框的第一模组中框侧边上的第三连接结构和设置在显示模组的背板上的第四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分别限定前壳在平行于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平面内和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位置,这与现有技术中需要另外设置金属边框与前壳固定相比,可以在保证结构连接稳定性的基础上,省去金属边框,减轻整机结构的重量,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使整机结构具备轻薄的便携特性。
可以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 一种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机结构包括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模组中框、前壳和背板,其中,所述前壳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并与所述模组中框的至少一侧边相对设置;所述前壳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模组中框具有第一模组中框侧边,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上设置有第三连接结构,所述显示模组的背板上设置有第四连接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限定所述前壳在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平面内的位置;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相互配合,用以限定所述前壳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部分暴露在外。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呈条状,且与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相对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中的一者包括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孔的轴向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周面相配合。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周面在平行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平面 上的正投影形状均包括矩形或者正方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中的一者包括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孔的轴向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孔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配合。
  7. 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均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沿所述前壳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设置;
    和/或,多个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沿所述前壳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数量与所述第四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设置。
  8. 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机结构还包括后壳,所述后壳至少部分位于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背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
    所述后壳与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相对应的一侧具有第一后壳翻边,所述前壳与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相对应的一侧具有第一前壳翻边,所述第一前壳翻边与所述第一后壳翻边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壳翻边与所述第一前壳翻边中的一者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后壳翻边与所述第一前壳翻边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配合,用以限定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在垂直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机结构还包括整机中框,所述整机中框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且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整机中框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所述显示模组的印制电路板在所述背板上的正投影。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机中框与所述第一模组中框侧边相对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整机中框翻边,所述第一整机中框翻边上设置有第五连接结构,所述前壳的与所述整机中框相对的表面上设置有第六连接结构,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六连接结构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配合。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六连接结构中的一者包括第三限位孔,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与所述第六连接结构中的另一者包括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孔的轴向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限位件与所述第三限位孔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配合。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五连接结构沿所述整机中框对应所述第一整机中框翻边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六连接结构的数量与所述第五连接结构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设置。
  14.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机结构还包括支架和角度可调组件,所述支架位于所述后壳的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通过所述角度可调组件与所述后壳连接;所述角度可调组件用于在预设角度范围内调节所述支架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之间的夹角。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壳的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角度可调组件包括紧固件,所述支架的一端部通过所述紧固件可阻尼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中,所述紧固件用于调节所述支架的阻尼大小。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限位凹槽的至少一侧壁上形成有凹凸结构,用以增大所述支架与所述限位凹槽之间的摩擦力。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壳的朝向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安装凸部,所述限位凹槽形成在所述安装凸部上;并且,在所述安装凸部上设置有沿所述支架的旋转轴线贯通所述安装凸部的第一通孔,且在所述支架的端部对应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紧固件包括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的螺柱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中,所述紧固螺栓的螺母与所述螺柱螺纹配合,用以通过旋紧或旋松来调节所述支架的阻尼大小。
  18.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整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壳的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出光面的表面上设置有容置凹槽,用以容置所述支架。
  19.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8任意一项所述的整机结构。
CN202180002791.XA 2021-09-30 2021-09-30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5083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22311 WO2023050357A1 (zh) 2021-09-30 2021-09-30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8313A true CN116508313A (zh) 2023-07-28

Family

ID=85781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2791.XA Pending CN116508313A (zh) 2021-09-30 2021-09-30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8313A (zh)
WO (1) WO202305035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88815U (en) * 2010-04-07 2010-09-11 Syncmold Entpr Corp Photo frame type displayer and its support stand thereof
JP5100880B1 (ja) * 2010-11-29 2012-1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CN203057736U (zh) * 2012-11-28 2013-07-10 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窄边框的壳体与使用其之窄边框的显示装置
CN103442193B (zh) * 2013-09-06 2018-11-30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电视及其液晶面板组装结构
CN203705770U (zh) * 2014-02-13 2014-07-09 创维液晶器件(深圳)有限公司 背板、中框及液晶模组
TWM503590U (zh) * 2014-12-19 2015-06-21 Aopen Inc 顯示裝置及其承載框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50357A1 (zh) 2023-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89976B2 (en) Step-rotating device
US7106392B2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flat panel display
KR10021858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를 가지는 휴대용 컴퓨터
US8066233B2 (en) Swive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3853792B2 (ja) 筐体及び該筐体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KR100806806B1 (ko) 평판형 표시장치의 결합장치
WO2012147603A1 (ja) 薄型表示装置
CN215735164U (zh)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US8264838B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40009909A1 (en) Display device
US10291877B2 (en) Display and television set
US2012030747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3806584B2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108895261B (zh) 显示装置
CN116508313A (zh)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KR20160094193A (ko) 디스플레이장치
JP2014186053A (ja) 表示装置
JPWO2011158523A1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像機
US11930609B2 (en) Rear housing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30107135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KR20150064559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2296570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端末
KR20030073783A (ko) 평면형 영상표시장치의 결합구조
JP2014006932A (ja) 電子機器
CN218350690U (zh) 投影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