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9295B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9295B
CN103189295B CN201080069963.7A CN201080069963A CN103189295B CN 103189295 B CN103189295 B CN 103189295B CN 201080069963 A CN201080069963 A CN 201080069963A CN 103189295 B CN103189295 B CN 1031892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locity limiter
accommodation space
bottom plate
limiter
machinery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99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9295A (zh
Inventor
新川岳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89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9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9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9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4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detecting excessive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16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 B66B5/18Braking or catch devices operating between cars, cages, or skips and fixed guide elements or surfaces in hoistway or well and applying frictional retarding fo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4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detecting excessive speed
    • B66B5/044Mechanical overspeed governors
    • B66B5/046Mechanical overspeed governors of the pendulum or rocker arm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梯,其能够实现下述的限速器的配置,该配置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能够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电梯(1)具备井道(3)和位于井道(3)上方的机房(5),在机房内至少配置有曳引机(13)和限速器(15)。在构成机房的底面的机房底板(17)形成有在机房底板上表面开口的限速器收纳空间(35)。限速器以限速器底部位于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限速器收纳空间内。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限速器的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具备沿上下延伸的井道、和以在井道中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的轿厢。在井道的上方设置有机房,在机房内部收纳有曳引机、限速器和控制盘等。曳引机通过驱动与轿厢相连的绳索来进行轿厢的升降。此外,限速器是用于调整轿厢的升降速度的部件,在升降速度超过规定值时,通过约束限速器绳索,来使紧急制动装置经由设置在轿厢的侧部附近的紧急停止拉起装置进行动作。
作为机房内的曳引机的设置形态,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形态,在该形态中,将机座放在设置于机房的浮台上,曳引机载置在该机座上。
此外,作为机房内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存在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形态。该形态用于能够调整限速器绳索的张力,在机房的底板立起设置有一对导轨,限速器安装于该导轨。并且,通过使限速器沿这些导轨移动,能够变更限速器绳索的张力。
但是,对于电梯的机房内的限速器的设置位置,需要考虑避免其与曳引机、机座、控制盘等机房内其它设备的干涉、以及确保用于保养人员的通道和各设备的保养空间再进行决定。并且,还存在以下问题:在无法将各设备配置在各自所需的位置时,必须使机房尺寸变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0125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7-1259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其能够实现下述的限速器的配置,该配置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能够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其具备井道和位于该井道的上方的机房,在该机房内至少配置有曳引机和限速器,在构成所述机房的底面的机房底板形成有在机房底板上表面开口的限速器收纳空间,所述限速器以限速器底部位于比所述机房底板上表面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能够实现下述的限速器的配置,该配置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能够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的图。
图3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2的与图2同样形态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限速器的下降位置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限速器的上升位置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限速器的底板平坦化位置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限速器的限速器保养位置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限速器的底板平坦化位置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限速器的限速器保养位置的图。
图11是投影示出实施方式6的电梯的机房和井道内的结构要素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限速器的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的图。
图13是图12的限速器和载置板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底板平坦化位置和通常位置的限速器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限速器保养位置和退避位置的限速器的图。
图16是图15的限速器和载置板的俯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8的与图12同样形态的图。
图18是实施方式9的与图14同样形态的图。
图19是实施方式9的与图15同样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部分。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结构的图。电梯1具备沿上下延伸的井道3和位于井道3上方的机房5。在井道3内设置有轿厢7和对重9。轿厢7以被沿上下延伸的一对轿厢导轨11引导的方式设置成能够在井道3内升降。此外,对重9也以被省略图示的同样的导轨引导的方式设置成能够在井道3内升降。
在机房5内,至少配置有曳引机13、限速器15、还有在图1中省略图示的控制盘/受电盘等。像周知那样,在机房底板17设置有浮台(省略图示),在浮台上配置有机座(省略图示),此外,在机座上载置有曳引机13。此外,也可以例如像后述的图11那样配置控制盘/受电盘、浮台和机座。
在曳引机13的绳轮绕挂有主绳索19。主绳索19的一端侧与轿厢7相连接,另一端侧与对重9相连接。此外,在利用曳引机13驱动主绳索19时,轿厢7和对重9彼此向相反的方向升降。
在井道3内的限速器15的下方设置有张紧轮21。在限速器15和张紧轮21之间绕挂有限速器绳索23。在轿厢7设置有紧急制动装置25,紧急制动装置25经由紧急停止拉起装置31与限速器绳索23相连接,所述紧急停止拉起装置31由提升杆27和安全连杆29等构成。
在通常的电梯运行时,限速器绳索23配合轿厢7的升降而进行环绕动作,经由限速器15来调整轿厢7的升降速度。例如,在轿厢7的下降中,在受限速器15调整的轿厢7的下降速度由于某种原因而超过了预定的值时,限速器15把持限速器绳索23,从而约束绳索的动作。由此,安全连杆29进行动作,以吸收想要停止的限速器绳索23和想要像之前一样继续下降的轿厢7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变化。随着此动作,从轿厢7观察,提升杆27被抬起,通过该提升杆27的动作,紧急制动装置25中的未图示的制动部材进行动作,对轿厢7进行紧急制动。
接着,参照图2对限速器的设置形态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设置在机房的限速器附近的图。在构成机房5的底面的机房底板17形成有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开口的限速器收纳空间35。限速器收纳空间35具有由机房底板17构成的收纳空间底面35a,在该收纳空间底面35a上固定有支承板41。限速器15载置于支承板41。此外,限速器15以限速器底部15a位于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限速器收纳空间35内。
限速器收纳空间35的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形成的开口37以限速器15被收纳在限速器收纳空间35内的状态被罩39覆盖。罩3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机房底板17,作为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钢板来构成罩39。
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能够以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的形态配置限速器。即,如图3所示,作为比较形态,在同样平坦的机房底板上表面33'直接配置了限速器15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限速器15和曳引机、机座、控制盘等机房内的其它机器干涉,并且难以确保用于保养人员的通道和各设备的保养空间。此外,在能够消除这种问题的位置无法配置下全部设备的情况下,还存在不得不使机房的尺寸变大的问题。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由于限速器15埋入设置在机房底板17,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机房5内的空间,能够避免限速器15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作为一个例子,即使在限速器位于机座的下方、且限速器和机座的一部分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布局中,也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座的干涉,或者,即使机座位于上方也能够确保用于限速器的必要的保养空间。此外,在仅考虑到避免限速器和机座的干涉而将限速器设置在大幅远离机座的位置时,在这里仍会产生该限速器的存在侵占了用于保养人员的通道和各设备的保养空间的问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结构也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速器收纳空间35的开口37按照限速器15分别被能够装卸的罩39覆盖,由此也能够实现机房内空间的有效活用。即,若将罩39卸下,则能够顺利地进行限速器15的保养,并且,在对限速器15以外的设备进行保养时,通过安装罩39,能够将限速器15的上方空间有效地活用为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
实施方式2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中,除了接下来说明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以外,其它均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电梯相同。在构成机房5的底面的机房底板17形成有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开口的限速器收纳空间235。
限速器收纳空间235是不具有底面的贯通空间。在机房底板17的下表面的限速器收纳空间235的周围部,向井道垂下有多个支承杆248。并且,通过这些支承杆248来悬吊并固定载置板243。限速器15被载置在所述载置板243上。即,限速器15相对于机房底板17以悬吊的形态被支承。此外,限速器15以限速器底部位于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限速器收纳空间235内。
与实施方式1一样,通过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2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机房5内的空间,能够提供一种限速器的配置,该配置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容易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井道的空间利用在限速器的配置中,由此,还能够更进一步地确保机房内的通道和空间。此外,存在由于建筑结构的物件而不得不使机房底板变薄的情况,但即使在此情况下,通过本实施方式仍能够进行可避免上述干涉并确保空间的限速器的配置,而不需要像上述实施方式1那样为了确保限速器收纳空间而较深地挖掘机房底板。或者,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享受上述的避免干涉和确保空间的优点,还能够实现机房底板的薄层化。
实施方式3
图5和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中,除了接下来说明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以外,其它均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电梯相同。在构成机房5的底面的机房底板17形成有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开口的限速器收纳空间135。像后述那样,限速器15以能够在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升降的形态设置在限速器收纳空间135内。
限速器收纳空间135具有由机房底板17构成的收纳空间底面135a,在该收纳空间底面135a上固定有支承板141。此外,在限速器收纳空间135内的支承板141的上方配置有载置板143。限速器15被载置在所述载置板143上。
在载置板143的下表面和收纳空间底面135a之间夹设有支承结构物145。构成为以下结构:通过变更比收纳空间底面135a向上方延伸的支承结构物145的延长量,来进行限速器15的升降。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结构物145由多个起重螺栓147构成。在各起重螺栓147分别螺合有至少两个固定螺母149,并且配置成将支承板141夹入到这些固定螺母149之间。通过进行将这些固定螺母149拧紧和松开的操作,来对起重螺栓147相对于支承板141(收纳空间底面135a)的位置(上述延长量)进行变更和固定。此外,由于使用了多个起重螺栓,因此还能将它们用于限速器的水平调整。
在收纳空间底面135a形成有多个绳索贯通通道151,它们用于供限速器绳索23贯穿插入。各起重螺栓147的下端侧部分收纳在对应的绳索贯通通道151内。各起重螺栓147的上端与载置板143的下表面连接。
图6是示出上升后的限速器的图。图6的限速器15的位置是上升位置的一个例子,图5的限速器15的位置是下降位置的一个例子。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在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这两个位置,限速器15均以限速器底部位于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限速器收纳空间135内。
在限速器15位于下降位置时,限速器收纳空间135的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形成的开口37被罩39覆盖。罩3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机房底板17。
通过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1一样,能够有效地利用机房5内的空间,能够提供一种限速器的配置,该配置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容易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此外,若使限速器如图6那样上升,则提高了容易将手伸到限速器的更下部等的保养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下方支承载置板的下表面,因此,无需使用例如所述的专利文献2中的轨道构件和与轨道卡合的引导构件等众多的结构部件即可,能够避免复杂结构。此外,由于从下方支承载置板的下表面本身,因此能够以与重力方向直接相对的形态进行支承,此外,由于作为机房底板的一部分的限速器收纳空间的收纳空间底面自身承担支承力,因此能够提供更容易确保强度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在采用起重螺栓作为支承结构物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利用用于贯穿插入限速器绳索的绳索贯通通道来配置起重螺栓。由此,无需特意个别地设置专门用于起重螺栓升降的收纳空间,能够避免施工的复杂化和施工成本的增加。
实施方式4
图7和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电梯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中,除了接下来说明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以外,其它均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电梯相同。此外,对于由与所述实施方式3相同的参照标号示出的结构的一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后述那样,限速器15以能够在限速器保养位置(上升位置)和底板平坦化位置(下降位置)之间升降的形态设置在限速器收纳空间135内。
图8是示出上升后的限速器的图。图8的限速器15的位置是限速器保养位置的一个例子,限速器保养位置是位于限速器收纳空间135内的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高的位置。图7的限速器15的位置是底板平坦化位置的一个例子,底板平坦化位置是位于限速器收纳空间135内的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的位置。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在限速器保养位置和底板平坦化位置这两个位置,限速器15均以限速器底部位于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限速器收纳空间135内。
在限速器15位于底板平坦化位置时,限速器收纳空间135的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形成的开口37被罩139覆盖。罩13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机房底板17。此外,如图7所示,在底板平坦化位置,限速器15的上端不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向上方突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罩139成平板状的形态。由此,在安装了罩139时,罩139沿机房底板上表面33延伸,成为好像本来不存在开口37那样的状态,在限速器15的上方提供大致平坦的机房底板。
通过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1一样,能够有效地利用机房5内的空间,能够提供一种限速器的配置,该配置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容易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3中,获得了以下特有的优点。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限速器收纳空间135比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收纳空间35挖掘得还要深,在图7的底板平坦化位置,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因此能够自由地活用被罩139覆盖的限速器15上方的空间,即,能够以与机房底板上表面33的未形成限速器收纳空间135的部分相同的水准利用被罩139覆盖的限速器15上方的空间。另一方面,若为了实现这样的几乎没有制约的空间利用而使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则作为其副作用,存在在想要对限速器15进行保养作业时作业性能恶化的问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限速器15进行保养作业时,通过使限速器15上升到图8的限速器保养位置,能够获得容易保养的状态。即,能够以更高的水准实现空间活用性和保养容易性的兼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下方支承载置板的下表面,因此,无需使用例如所述的专利文献2中的轨道构件和与轨道卡合的引导构件等众多的结构部件即可,能够避免复杂结构。此外,由于从下方支承载置板的下表面本身,因此能够以与重力方向直接相对的形态进行支承,此外,由于作为机房底板的一部分的限速器收纳空间的收纳空间底面自身承担支承力,因此能够提供更容易确保强度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在采用起重螺栓作为支承结构物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利用用于贯穿插入限速器绳索的绳索贯通通道来配置起重螺栓。由此,无需特意个别地设置专门用于起重螺栓升降的收纳空间,能够避免施工的复杂化和施工成本的增加。
实施方式5
图9和图10是关于实施方式5的电梯的、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图7和图8相同形态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中,除了接下来说明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以外,其它均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电梯相同。在构成机房5的底面的机房底板17形成有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开口的限速器收纳空间235。在本实施方式中,限速器15也以能够在限速器保养位置(上升位置)和底板平坦化位置(下降位置)之间升降的形态设置在限速器收纳空间235内。
限速器收纳空间235是不具有底面的贯通空间。在机房底板17的下表面的限速器收纳空间235的周围部,向井道垂下有多个起重螺栓247。在多个起重螺栓247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有载置板243。限速器15被载置在所述载置板243上。
在各起重螺栓247分别螺合有至少两个固定螺母249,并且配置成将载置板243夹入到这些固定螺母249之间。通过进行将这些固定螺母249拧紧和松开的操作,来对载置板243相对于起重螺栓247的位置进行变更和固定。这样,通过使载置板243相对于多个起重螺栓247进行位置变更,来使限速器15升降。
图10是示出上升后的限速器的图。图10的限速器15的位置是限速器保养位置的一个例子,限速器保养位置是位于限速器收纳空间235内的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高的位置。图9的限速器15的位置是底板平坦化位置的一个例子,底板平坦化位置是位于限速器收纳空间235内的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的位置。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在限速器保养位置和底板平坦化位置这两个位置,限速器15均以限速器底部位于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限速器收纳空间235内。
在限速器15位于底板平坦化位置时,限速器收纳空间235的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形成的开口37被罩139覆盖。罩13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机房底板17。此外,如图9所示,在底板平坦化位置,限速器15的上端不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向上方突出,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罩139成平板状的形态。由此,在安装了罩139时,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情况相同,罩139沿机房底板上表面33延伸,成为好像本来不存在开口37那样的状态,在限速器15的上方提供大致平坦的机房底板。
通过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5,与实施方式1一样,能够有效地利用机房5内的空间,能够提供一种限速器的配置,该配置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容易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5中,获得了以下特有的优点。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限速器收纳空间235为没有底的贯通空间,在图9的底板平坦化位置,能够使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因此能够自由地活用被罩139覆盖的限速器15上方的空间,即,能够以与机房底板上表面33的未形成限速器收纳空间135的部分相同的水准利用被罩139覆盖的限速器15上方的空间。另一方面,与实施方式4一样,若使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则存在对限速器15的保养作业性能恶化的问题。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限速器15上升到限速器保养位置,能够获得容易保养的状态。即,能够以更高的水准实现空间活用性和保养容易性的兼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限速器的下表面,因此,无需像例如所述的专利文献2那样使用支承限速器的侧部的情况下的众多引导构件即可,能够避免复杂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能够将井道的空间利用在限速器的底板平坦化位置的配置中,能够更进一步地确保机房内的通道和空间。此外,即使在不得不使机房底板变薄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可避免上述干涉并确保空间的限速器的配置,而不需要为了确保限速器收纳空间而较深地挖掘机房底板。或者,还可以实现机房底板的薄层化。
实施方式6
使用图11~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电梯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中,除了接下来说明的结构以外,其它均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电梯相同。
图11是投影示出本实施方式6的电梯的、配置在机房和井道内的结构要素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机房5由机房壁351构成。在机房5内部主要收纳有曳引机13、限速器15、控制盘353和受电盘355等。此外,标号357是用于出入机房5的门。
在机房底板17设置有浮台359。在浮台359上配置有机座361。并且,曳引机13载置在机座361上。在井道3内的机座361的下方存在轿厢7和对重9。此外,在井道3内,在位于机座359的一部分和限速器15的下方的位置附近存在紧急制动装置和紧急停止拉起装置,所述紧急制动装置和紧急停止拉起装置在图11中省略图示,但在图1中以标号25和标号31示出。
使用图12和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限速器的设置形态进行说明。限速器15能够在沿横向(例如水平方向)排列的通常位置(以电梯运转时的位置为一个例子)和退避位置(以电梯非运转时的位置为一个例子)之间挪动位置。
如在图12中由实线所示,限速器15位于机座361的下方,即,限速器15与机座361的至少一部分沿上下方向排列。此状态是限速器15的通常位置的一个例子,通常位置是在俯视状态下限速器15与机座36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图12中由虚线示出的限速器15的位置是退避位置,退避位置是在俯视状态下限速器15与机座361错开的位置。
在机房底板17形成有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开口的限速器收纳空间335。限速器收纳空间335是不具有底面的贯通空间。在机房底板17的下表面的限速器收纳空间335的周围部,向井道垂下有多个支承杆248。在多个支承杆248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有载置板343。限速器15被载置在所述载置板343上。
载置板343延伸为包括机座361的下方的范围以及在俯视状态下与机座361在横向错开的范围,换言之,载置板343沿横向延伸至限速器能够像后述那样到达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的程度。
图13是退避位置的限速器和载置板的俯视图。在作为从下方支承限速器15的部分的载置板343,形成有作为滑动容易化构件的绳索配设通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贯通长孔365。在该贯通长孔365,以向井道内延伸的方式贯穿插入有限速器绳索23。此外,贯通长孔365形成为沿允许限速器绳索23随着限速器15的横向位置变更而移动的方向扩展。由此,在使限速器15在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滑动时,不需要每次从限速器15装卸限速器绳索23,能够容易地进行限速器15的滑动作业。
此外,回到图12,在限速器15位于底板平坦化位置时,限速器收纳空间335的开口37被罩339覆盖。罩33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机房底板17,其与图7的罩139起相同作用,用于在限速器15的上方提供一个大致平坦的机房底板,该机房底板呈好像本来不存在开口37那样的状态。
与实施方式1一样,利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6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机房5内的空间,能够提供一种限速器的配置,该配置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容易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6中,获得了以下特有的优点。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限速器收纳空间335为没有底的贯通空间,在图12的底板平坦化位置,能够使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因此能够自由地活用被罩339覆盖的限速器15上方的空间,即,能够以与机房底板上表面33的未形成限速器收纳空间335的部分相同的水准利用被罩339覆盖的限速器15上方的空间。
此外,作为机房内的布局,考虑到限速器的功能,优选为将限速器配置在位于井道内的紧急停止拉起装置的正上方附近。但是,在欲将限速器像这样配置为与紧急停止拉起装置对齐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支承曳引机等的机座与限速器接近,无法良好地保持限速器的维护性能,并且在一定条件下,限速器与机座本身发生干涉,因此与紧急停止拉起装置对齐的限速器的配置自身变得困难。此外,作为避免所述问题的对策,还设想到通过在机座形成切口而消除机座与限速器之间的干涉的结构,但此时,又会产生如何确保机座强度的问题。此外,由上述情况,还设想到以下结构:不将限速器配置在紧急停止拉起装置的正上方附近,而将其配置为从正上方附近较大地错开,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又会新产生以下问题:由于限速器和紧急停止拉起装置之间的位置错开,因此限速器绳索与井道内的设备干涉,并且伴随着限速器绳索的错开配置,井道内的设备的种类增加。对于这样的以限速器与机座之间的位置关系为起因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电梯运转时、或在即使电梯不运转也未对限速器进行保养时,通过使限速器位于在图12中由实线示出的通常位置,能够将限速器配置在紧急停止拉起装置的大致正上方这样的期望的位置,而不会受机座的存在的妨碍。
另一方面,若像上述那样将限速器配置在紧急停止拉起装置的大致正上方的位置,则存在以下顾虑:由于机座的存在,对限速器的保养作业性能颇为恶化。但是,对此,在保养限速器时,如在图12中由虚线示出的那样,通过使限速器滑动到退避位置,能够使限速器从机座的正下方脱离。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在电梯运转时使紧急停止拉起装置、限速器和机座沿上下大致对齐的较难的布局,同时兼顾保养容易性。
实施方式7
使用图14~图1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梯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中,除了接下来说明的结构以外,其它均与上述实施方式6的电梯相同。
在能够在限速器保养位置(上升位置)和底板平坦化位置(下降位置)之间升降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的限速器15还能够沿横向(例如水平方向)在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挪动位置。
如图14所示,限速器15位于机座361的下方,即,限速器15与机座361的至少一部分沿上下方向排列。图14的状态既是限速器15的底板平坦化位置的一个例子,也是通常位置的一个例子。通常位置是在俯视状态下限速器15与机座361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在机房底板17形成有在机房底板上表面33开口的限速器收纳空间335。限速器收纳空间335是不具有底面的贯通空间。在机房底板17的下表面的限速器收纳空间335的周围部,向井道垂下有多个起重螺栓247。在多个起重螺栓247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有载置板343。限速器15被载置在所述载置板343上。
载置板343延伸为包括机座361的下方的范围以及在俯视状态下与机座361在横向错开的范围,换言之,载置板343沿横向延伸至限速器能够像后述那样到达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的程度。
在各起重螺栓247分别螺合有至少两个固定螺母249,并且配置成将载置板343夹入到这些固定螺母249之间。通过进行将这些固定螺母249拧紧和松开的操作,来对载置板343相对于起重螺栓247的位置进行变更和固定。这样,通过使载置板343相对于多个起重螺栓247进行位置变更,来使限速器15在限速器保养位置和底板平坦化位置之间升降。
图15是示出限速器保养位置和退避位置的一个例子的图。此外,图16是图15的状态的限速器和载置板的俯视图。退避位置是在俯视状态下限速器15与机座361错开的位置。
在载置板343形成有作为滑动容易化构件的绳索配设通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贯通长孔365。在该贯通长孔365,以向井道内延伸的方式贯穿插入有限速器绳索23。此外,贯通长孔365形成为沿允许限速器绳索23随着限速器15的横向位置变更而移动的方向扩展。由此,在使限速器15在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滑动时,不需要每次从限速器15装卸限速器绳索23,能够容易地进行限速器15的滑动作业。
此外,回到图14,在限速器15位于底板平坦化位置时,限速器收纳空间335的开口37被罩339覆盖。罩339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机房底板17,其与图7的罩139起相同作用,用于在限速器15的上方提供一个大致平坦的机房底板,该机房底板呈好像本来不存在开口37那样的状态。
与实施方式1一样,利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7也能够有效地利用机房5内的空间,能够提供一种限速器的配置,该配置能够避免限速器与机房内设备的干涉,并容易确保作业人员通道和保养空间。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7中,获得了以下特有的优点。
首先,在本实施方式中,限速器收纳空间335为没有底的贯通空间,在图14的底板平坦化位置,能够使限速器15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33低,因此能够自由地活用被罩339覆盖的限速器15上方的空间,即,能够以与机房底板上表面33的未形成限速器收纳空间335的部分相同的水准利用被罩339覆盖的限速器15上方的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限速器的下表面,因此,无需使用支承限速器的侧部的情况下的众多引导构件即可,能够避免复杂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能够将井道的空间利用在限速器的底板平坦化位置的配置中,能够更进一步地确保机房内的通道和空间。
此外,对于在上述实施方式6中说明的、以限速器与机座之间的位置关系为起因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限速器位于如图14示出那样的底板平坦化位置和通常位置,也能够将限速器配置在紧急停止拉起装置的大致正上方这样的期望的位置,而不会受机座的存在的妨碍。
另一方面,若像上述那样将限速器配置在紧急停止拉起装置的大致正上方的位置,并使限速器的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低,则存在对限速器的保养作业性能颇为恶化的顾虑。但是,对于这一点,在保养限速器时,如图15所示,通过使限速器滑动到退避位置并使限速器上升到限速器保养位置,能够获得充分的保养空间而不受机座的影响。即,在通常位置的状态下,无法将限速器顶起到限速器保养位置,并且保养性也不好,对于这一点,通过使限速器位于退避位置,能够顶起限速器,并且在顶起后的限速器保养位置,能够创造出机座不在限速器的正上方的期望的保养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在电梯运转时使紧急停止拉起装置、限速器和机座沿上下大致对齐的较难的布局,同时兼顾保养容易性。
实施方式8
从下方支承限速器的面也可以在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倾斜,作为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8使上述实施方式6中从下方支承限速器的面倾斜。如图17所示,作为从下方支承限速器的面的载置板443安装为向使退避位置侧比通常位置侧高的方向倾斜。由此,在限速器15从通常位置向退避位置挪动时,限速器15不仅从机座361的正下方脱离,还伴随有上升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后述的实施方式9)中也设置有限速器绳索和贯通长孔,但在图17(图18、图19)中省略图示。
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8,在获得了与上述实施方式6相同的优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仅通过限速器15的横向移动这一单一工序,便获得了从保养的观点上优选的限速器从机座的正下方脱离、以及限速器位置上升这两个结果。
实施方式9
本发明还可以构成为,从下方支承限速器的面不但在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倾斜,而且整体能够升降。本实施方式9为其中的一个例子,其在上述实施方式8的结构中附加了实施方式7的载置板443的上下移动机构。根据这样的实施方式9,获得了与上述实施方式8相同的优点,并特别能够将限速器的上升设定为更高。
以上,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及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然能够采用各种变化形态。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这样实施:在下降位置,使限速器底部处于比机房底板上表面低的位置,在上升位置,使限速器底部处于比机房底板上表面高的位置。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还可以这样实施:使上升位置为限速器上端比机房底板上表面低的位置。在能够沿横向变更限速器的位置的实施方式6~9中,还可以恰当改变限速器上端位置相对于机房底板上表面的高度来实施。
作为实施方式2,将实施方式1的限速器支承形态改变为图4的悬吊形态,同样地,实施方式3也可以将限速器支承形态改变为悬吊形态来实施。同样地,实施方式6~9还可以改变为像实施方式3那样利用设置在机房底板的支承结构物支承限速器来实施。此外,实施方式6~9还可以这样实施:例如在限速器和载置板之间设置轨道构件,以能够连续进行横向移动和其位置选择。
在上述说明中,在实施方式4和5中形成有多个用于限速器绳索的绳索贯通通道,起重螺栓贯穿插入到对应的绳索贯通通道中,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使至少一根起重螺栓贯穿插入到绳索贯通通道中即可。因此,还可以使多个起重螺栓集中贯穿插入到广泛扩展的较大的绳索贯通通道中,或者可以使多个起重螺栓中的一部分贯穿插入到绳索贯通通道以外的孔中。
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这样实施:通过设置用于辅助限速器保持姿势的补充构件、或用于辅助限速器维持高度的补充构件,来仅使用一根起重螺栓自身。
标号说明
1:电梯;3:井道;5:机房;13:曳引机;15:限速器;17:机房底板;33:机房底板上表面;35:限速器收纳空间;37:开口;39、139、339:罩;135a:收纳空间底面;143、243、343、443:载置板;145:支承结构物;147、247:起重螺栓;151:绳索贯通通道;361:机座;365:贯通长孔(绳索配设通道)。

Claims (13)

1.一种电梯,其具备井道和位于该井道的上方的机房,在该机房内至少配置有曳引机和限速器,
在构成所述机房的底面的机房底板,形成有在机房底板上表面开口的限速器收纳空间,
所述限速器以限速器底部位于比所述机房底板上表面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
所述电梯具有罩,所述罩在所述限速器收纳于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内的状态下覆盖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的在所述机房底板上表面形成的开口,
所述罩能够相对于所述机房底板进行装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
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具有由所述机房底板构成的收纳空间底面,
所述限速器被所述收纳空间底面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
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是不具有底面的贯通空间,
所述限速器被所述机房底板悬吊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
所述限速器设置为能够在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上下移动,
至少在所述下降位置,所述限速器的所述限速器底部位于比所述机房底板上表面低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
所述限速器设置为能够在底板平坦化位置和限速器保养位置之间升降,
所述底板平坦化位置是所述下降位置,并且是位于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内的所述限速器的上端比所述机房底板上表面低的位置,
所述限速器保养位置是所述上升位置,并且是位于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内的所述限速器的上端比所述机房底板上表面高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
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具有收纳空间底面,
所述限速器在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内被支承在载置板的上方,
在所述载置板的下表面和所述收纳空间底面之间夹设有支承结构物,
所述电梯构成为:通过变更比所述收纳空间底面向上方延伸的所述支承结构物的延长量,来进行所述限速器的升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
在所述收纳空间底面形成有至少一个绳索贯通通道,所述绳索贯通通道供绕挂于所述限速器并向所述井道内延伸的限速器绳索贯穿插入,
所述支承结构物由至少一个起重螺栓构成,
所述起重螺栓部分地收纳在所述绳索贯通通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
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是不具有底面的贯通空间,
在所述机房底板的下表面的所述限速器收纳空间的周围部,向所述井道垂下有至少一个起重螺栓,
载置板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起重螺栓,
所述限速器被支承在所述载置板的上方,
通过使所述载置板相对于所述起重螺栓进行位置变更,来使所述限速器升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
在所述机房内进一步配置有机座,
所述曳引机载置在所述机座的上方,
所述限速器位于所述机座的下方,该限速器与该机座的一部分沿上下方向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
在所述机房内进一步配置有机座,
所述曳引机载置在所述机座的上方,
所述限速器位于所述机座的下方,该限速器与该机座的一部分沿上下方向排列,
所述限速器能够在沿横向排列的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
所述通常位置是在俯视状态下所述限速器与所述机座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所述退避位置是在俯视状态下所述限速器与所述机座错开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
在从下方支承所述限速器的部分设置有绳索配设通道,绕挂于该限速器的限速器绳索通过该绳索配设通道向所述井道内延伸,
所述绳索配设通道形成为沿允许所述限速器绳索随着所述限速器的横向位置变更而移动的方向扩展。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
从下方支承所述限速器的面在所述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倾斜,
所述限速器在该通常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的横向位置变更还伴随有该限速器的高度变化。
CN201080069963.7A 2010-11-05 2010-11-05 电梯 Active CN103189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9681 WO2012060007A1 (ja) 2010-11-05 2010-11-05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9295A CN103189295A (zh) 2013-07-03
CN103189295B true CN103189295B (zh) 2015-07-08

Family

ID=46024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9963.7A Active CN103189295B (zh) 2010-11-05 2010-11-05 电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636627B1 (zh)
JP (1) JP5570612B2 (zh)
KR (1) KR20130095787A (zh)
CN (1) CN103189295B (zh)
WO (1) WO20120600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1115B2 (ja) * 2015-03-10 2016-10-0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ガバナロープ引き上げ治具
WO2017167600A1 (de) 2016-03-31 2017-10-05 Inventio Ag Geschwindigkeitsbegrenzer mit einer schutzhaube
CN111017680B (zh) * 2019-12-30 2024-05-14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机房钢丝绳入口的保护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6741Y (zh) * 1997-02-24 1998-07-29 杭州电梯厂 变频变压交流调速客货两用电梯
CN1631756A (zh) * 2000-07-24 2005-06-29 奥蒂斯电梯公司 使用最少建筑物空间的电梯系统
CN1789102A (zh) * 2004-12-17 2006-06-2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 电梯超速保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66U (zh) * 1986-06-20 1988-01-08
JPH0633145B2 (ja) 1986-07-02 1994-05-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における機械室内機器の支持装置
JPS63178277A (ja) * 1987-01-20 1988-07-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湿式現像装置
JPH0646933Y2 (ja) * 1987-05-11 1994-1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小形エレベ−タ装置
JP2658727B2 (ja) * 1992-04-27 1997-09-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調速機のロープ伸縮補正装置
JPH07125946A (ja) 1993-11-08 1995-05-16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エレベーター調速機
JP4047462B2 (ja) * 1998-09-03 2008-02-13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べーター調速機
EP1900673A4 (en) * 2005-07-05 2013-07-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TENSION PULLEY DEVICE FOR ELEVATOR CONTROL CABL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6741Y (zh) * 1997-02-24 1998-07-29 杭州电梯厂 变频变压交流调速客货两用电梯
CN1631756A (zh) * 2000-07-24 2005-06-29 奥蒂斯电梯公司 使用最少建筑物空间的电梯系统
CN1789102A (zh) * 2004-12-17 2006-06-2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 电梯超速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60007A1 (ja) 2012-05-10
KR20130095787A (ko) 2013-08-28
JPWO2012060007A1 (ja) 2014-05-12
CN103189295A (zh) 2013-07-03
EP2636627B1 (en) 2018-10-10
EP2636627A1 (en) 2013-09-11
JP5570612B2 (ja) 2014-08-13
EP2636627A4 (en) 2018-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91188B2 (en) Elevator system roping arrangement
KR20020006515A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03508294B (zh) 电梯设备
CN103189295B (zh) 电梯
JPWO2002024566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4428235A (zh) 电梯装置
CN103130067B (zh) 电梯设备
JP551651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4122865A1 (en) Method of expanding an elevator system in a hoistway
KR20010096838A (ko) 기계실 없는 하부구동형 엘리베이터의 권상기 설치구조 및 그 방법
JP477024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EP1717185B1 (en) Elevator
JP2000086129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290731B2 (ja) 釣合い重り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9062177A (ja) エレベータ
JP2000344450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5608960B2 (ja)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092407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17168695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1448157A (zh) 无机房电梯
JP475226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57060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6151625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0470427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KR200199477Y1 (ko) 기계실 없는 엘리베이터의 권상기 설치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