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8647A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8647A
CN103178647A CN2012105323679A CN201210532367A CN103178647A CN 103178647 A CN103178647 A CN 103178647A CN 2012105323679 A CN2012105323679 A CN 2012105323679A CN 201210532367 A CN201210532367 A CN 201210532367A CN 103178647 A CN103178647 A CN 103178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axially
towards
mo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323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78647B (zh
Inventor
若林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78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8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78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86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电动机,能够抑制被连接在固定于端子部基板上的引线在被拉拽时从基板上脱落;电动机(1)具备:收容转子和定子的壳体(4),固定在壳体(4)的轴向上的一端上的端板(17),固定在构成定子的端子部(28)上的基板(18),连接在基板(18)上的引线(19),以及以将端子部(28)和基板(18)覆盖的方式安装在壳体(4)上的盖部件(20);并且,在盖部件(20)上形成有用于将引线(19)朝向径向外侧引出的切口部(20d),在端板(17)上,以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朝向径向外侧引导引线(19)的引导部(17d),引线(19)在被朝向轴向的一端侧引出并被弯折之后,沿着引导部(17d)从切口部(20d)朝向径向外侧被引出。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对驱动用线圈供给电流的基板和引线的电动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已知有一种具备步进电动机主体、将步进电动机主体的动力减速并进行传递的齿轮减速机构、以及收容步进电动机主体和齿轮减速机构的电动机壳体的电动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中,构成步进电动机主体的定子具备驱动用线圈和与驱动用线圈的端部连接的端子部。在端子部上固定有基板,在基板上连接有用于对驱动用线圈供给电流的引线。基板被配置为与电动机的轴向大致平行,引线从电动机的径向外侧以与基板垂直的方式被锡焊固定在基板上,并朝向电动机的径向外侧被引出。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中,在电动机壳体上形成有用于配置端子部的切口部,端子部和基板配置在该切口部中。在电动机壳体上,以覆盖端子部和基板并且封堵切口部的方式安装有盖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实开平3-14970号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中,引线是从电动机的径向外侧以与基板垂直的方式被锡焊固定在基板上,并且朝向电动机的径向外侧被引出。因此,在该电动机中,当引线被拉拽时,引线被拉拽时的拉力直接作用于引线与基板的连接部分(也就是锡焊部分)上,由此,引线从基板上脱落的可能性变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连接在固定于端子部基板上的引线在被拉拽时从基板上脱落的电动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电动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转子,其具有旋转轴和固定在旋转轴上的驱动用磁铁;定子,其具有驱动用线圈和与驱动用线圈的端部连接的端子部;收容转子和定子的壳体,其中,壳体的旋转轴的轴向上的一端开口,并且,壳体上形成有用于配置端子部的切口部;端板,其以封堵壳体的轴向上的一端的方式固定在壳体的轴向上的一端上;基板,其被固定在端子部上;引线,其被连接在基板上;以及,盖部件,其以覆盖端子部和基板的方式安装在壳体上。并且,在盖部件的轴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盖侧切口部,该盖侧切口部用于将引线朝向旋转轴的径向外侧引出;在端板上,以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引导部,该引导部用于朝向径向外侧引导引线;引线是在被朝向轴向的一端侧引出并被弯折之后,沿着引导部从盖侧切口部朝向径向外侧被引出。
在本发明的电动机中,在盖部件的轴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用于将引线朝向旋转轴的径向外侧引出的盖侧切口部;在固定于壳体的轴向上一端的端板上,以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朝向径向外侧引导引线的引导部。另外,在本发明中,连接在基板上的引线是在被朝向轴向的一端侧引出并被弯折之后,沿着引导部从盖侧切口部朝向径向外侧被引出。
因此,在本发明中,当引线被拉拽时,引线与盖部件或端板发生接触。因此,在本发明中,引线被拉拽时的拉力难以直接作用于引线与基板的连接部分上。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能够抑制引线被拉拽时引线从基板上脱落。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盖部件的轴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基板的轴向上的一端面在轴向上能够与突出部相抵接。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突出部来承受引线被拉拽时的拉力,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被拉拽时引线从基板上脱落。
在本发明中,优选盖侧切口部以从盖部件的轴向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侧将盖部件切除的方式形成,并且,突出部被形成为从盖侧切口部的轴向上的另一端朝向径向内侧突出。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突出部的径向上的内侧端来承受引线被拉拽时的拉力。另外,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突出部适宜地朝向径向外侧引导从盖侧切口部朝向径向外侧被引出的引线。
在本发明中,例如突出部的径向上的内侧端配置在相比基板的径向上的内侧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上,基板的轴向上的一端面被突出部覆盖。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突出部被形成为与轴向垂直的平板状,突出部的径向上的内侧端被形成为平面状,引线从突出部的径向内侧通过并被朝向轴向的一端侧引出。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引线被拉拽而引线与突出部的径向上的内侧端发生接触,也能够避免引线受到损伤。
在本发明中,盖部件例如具备与壳体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和与端板卡合的第二卡合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将盖部件可靠地安装在壳体和端板上。另外,该情况下,通过将壳体与第一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解除,并且将端板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解除,能够容易地将盖部件从壳体上拆除。
在本发明中,例如在引导部上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引导部的贯通孔,在第二卡合部上形成有卡合凸部,该卡合凸部插入贯通孔中并与贯通孔卡合。另外,在本发明中,例如第一卡合部的前端部朝向轴向上的另一端侧弯曲,从而与切口部的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边缘卡合。
另外,在本发明中,例如在引导部上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引导部的贯通孔;在第二卡合部上形成有卡合凸部,该卡合凸部插入贯通孔中并与贯通孔卡合;第一卡合部的前端部朝向轴向上的另一端侧弯曲;通过将卡合凸部卡合在贯通孔中,并将第一卡合部的前端部卡合在切口部的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边缘,盖部件将端子部和基板覆盖并且将切口部覆盖。
在本发明中,优选电动机具备齿轮系和支承板,并且在支承板上以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保持基板的基板保持部,其中,齿轮系由多个齿轮构成并且与旋转轴连接;在支承板上固定有将齿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支承的支承轴,或者,支承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与齿轮一同旋转的支承轴。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支承板来保持基板。因此,与另外设置用于保持基板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电动机的构成。另外,根据这样的构成,例如在将基板锡焊固定到端子部上时,能够利用基板保持部来保持基板从而对基板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利用基板保持部来防止基板相对于端子部晃动,其结果是,将基板锡焊到端子部上的锡焊作业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中,优选端子部具备多个接线销,基板通过多个接线销和基板保持部而被保持,其中,多个接线销在与径向和轴向垂直的方向上被配置成一排,并且,基板被锡焊固定在多个接线销上。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提高基板的固定强度。
在本发明中,优选电动机具备齿轮系和支承板,齿轮系由多个齿轮构成并且与旋转轴连接,在支承板上固定有将齿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支承的支承轴,或者,支承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与齿轮一同旋转的支承轴;齿轮系配置在支承板的轴向上的一端侧;支承板配置在定子的轴向上的一端侧;切口部是以从壳体的轴向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侧将壳体切除的方式形成;在支承板上,以朝向轴向的一端侧立起的方式形成有将切口部的一部分封堵的隔板部;引线是沿着隔板部朝向轴向的一端侧被引出。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隔板部适宜地将引线朝向轴向的一端侧引出。另外,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隔板部来防止被朝向轴向的一端侧引出的引线与多个齿轮发生干扰。
在本发明中,例如在支承板上以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保持基板的基板保持部;基板的轴向上的一端侧相比基板保持部进一步朝向轴向的一端侧突出;引线是从隔板部与基板之间朝向轴向的一端侧被引出。
在本发明中,优选端板是通过利用冲床进行的冲切加工而形成,并且,端板以产生毛刺的飞边侧的面朝向轴向的一端侧的方式固定在壳体的轴向上的一端上。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因为端板上所产生的毛刺而导致引线受到损伤。
在本发明中,优选盖部件覆盖切口部。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到壳体的内部。
在本发明中,例如壳体具备被形成为略呈圆筒状的筒部;切口部是以从筒部的轴向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侧将筒部切除的方式形成;盖部件具备与径向垂直的平板状的基座部、平板状的两个侧面部以及平板状的底面部,其中,两个侧面部分别和基座部的与所述径向及所述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的两端相连,并且与基座部垂直,底面部与基座部的轴向上的另一端相连并且与基座部垂直;第一内端面和第二内端面在从轴向观察时被形成为:第一内端面的曲率中心和第二内端面的曲率中心与筒部外周面的曲率中心大致一致,并且,第一内端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二内端面的曲率半径与筒部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致一致的大致圆弧状,其中,第一内端面是侧面部的径向上的内端面,第二内端面是底面部的径向上的内端面。
该情况下,能够使盖部件的第一内端面和第二内端面与壳体的外周面相抵接。
在本发明中,例如盖部件具备与径向垂直且呈平板状的基座部,端子部具备多个接线销,在基座部的径向上的内侧面上,以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凹部;其中,多个接线销在与径向和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被配置成一排,并且,基板被锡焊固定在多个接线销上;凹部用于防止基板与引线的锡焊部分、以及基板与接线销的锡焊部分和基座部发生干扰。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电动机中,能够抑制引线在被拉拽时从基板上脱落,其中,引线被连接在固定于端子部的基板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机的俯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电动机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3是用于从侧面说明图1的电动机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将盖部件拆除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A)是图1所示的壳体的俯视图,(B)是从(A)的E-E方向表示壳体的图。
图6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将转子、驱动用线圈、齿轮系、端板以及盖部件等拆除后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图7(A)是图2所示的支承板的俯视图,(B)是图2所示的支承板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图3所示的盖部件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B)的F-F剖面的剖面图。
图9是图3中的G部分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1     电动机                4     壳体
4b    筒部                  4c    切口部
6     旋转轴                7     驱动用磁铁
8     转子                  10    驱动用线圈
11    定子                  13    齿轮系
14    支承轴                15    支承板
15b   基板保持部            15c   隔板部
17    端板                  17d   引导部
17e   贯通孔                18    基板
18c   上端面(基板的轴向上的一端面)
19    引线                  20    盖部件
20a   基座部                20b   侧面部
20c   底面部                20d   切口部(盖侧切口部)
20e   突出部                20f   卡合部(第二卡合部)
20g   突出部的径向上的内侧端
20j   卡合凸部              20n   凹部
20p   内端面(第一内端面)    20q   内端面(第二内端面)
20r   卡合部(第一卡合部)    27    接线销
28    端子部                Z     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电动机的概略构成)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机1的俯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电动机1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图3是用于从侧面说明图1的电动机1的局部剖面图,图4是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1将盖部件20拆除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5(A)是图1所示的壳体4的俯视图,图5(B)是从图5(A)的E-E方向表示壳体4的图。
本方式的电动机1是带减速器的步进电动机,如图2所示,电动机1具备电动机主体部2、将电动机主体部2的动力减速并进行传递的减速齿轮部3、以及收容电动机主体部2和减速齿轮部3的壳体4。电动机主体部2具备转子8和定子11,其中,转子8具有旋转轴6和固定在旋转轴6上的驱动用磁铁7,定子11具有极齿9和驱动用线圈10,极齿9以与驱动用磁铁7的外周面相对置的方式配置,驱动用线圈10配置在极齿9的外周侧。
减速齿轮部3具备齿轮系13和支承板(中层板)15,其中,齿轮系13由多个齿轮构成并与旋转轴6连接,支承板15上固定有将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支承的支承轴14。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旋转轴6的轴向(图2~图4的上下方向、Z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另外,在上下方向上,将电动机1的输出侧(图2~图4的上侧)设为“上侧”,将电动机1的反输出侧(图2~图4的下侧)设为“下侧”。另外,将旋转轴6的径向设为“径向”,将旋转轴6的圆周方向设为“圆周方向”。在本方式中,上侧为轴向上的一端侧,下侧为轴向上的另一端侧。
如图5所示,壳体4被形成为具有底部4a和筒部4b的大致有底圆筒状,并且,壳体4的上端开口,在壳体4的下端配置有底部4a。在筒部4b上形成有切口部4c,该切口部4c用于配置构成定子11的后述的端子部28。切口部4c是以从筒部4b的上端朝向下侧将筒部4b切除的方式形成,本方式的切口部4c在上下方向上形成至底部4a附近。另外,切口部4c被形成为从径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大致长方形。
另外,在底部4a上形成有贯通孔(图5中省略图示),后述的固定轴22的下端侧插通并被铆接固定在该贯通孔中。另外,在底部4a上,以朝向上侧立起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极齿9中的若干极齿9(图5中省略图示)。
另外,电动机1具备:端板17,其以将壳体4的上端封堵的方式固定在壳体4的上端;基板18,其固定在后述的端子部28上;多根引线19,其连接在基板18上;盖部件20,其以覆盖后述的端子部28和基板18的方式安装在壳体4上。
旋转轴6的径向中心处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6a,固定轴22插通在贯通孔6a中。固定轴22的下端被支承在壳体4的底部4a上,具体地说,固定轴22的下端侧插通并被铆接固定在形成于底部4a上的贯通孔中。另外,固定轴22的上端支承在端板17上。旋转轴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固定轴22上,旋转轴6的下端(具体是后述的磁铁安装部6b的下端)与板簧23相抵接,由此通过板簧23的作用力而对旋转轴6施加朝向上侧的力。
在旋转轴6的下端侧形成有安装驱动用磁铁7的磁铁安装部6b,在磁铁安装部6b的外周面上固定有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驱动用磁铁7。驱动用磁铁7的外周面以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不同的两个磁极的方式被磁化。另外,旋转轴6的上侧部分从定子11突出来,在旋转轴6的上端侧形成有齿轮6c。
定子11具备配置在驱动用磁铁7的外周侧的两个驱动用线圈10,两个驱动用线圈10以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驱动用线圈10隔着线圈骨架24、25被卷绕在极齿9的外周面上,其中,线圈骨架24、25由绝缘性树脂形成并被形成为带凸缘的圆筒状。在线圈骨架24、25上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4a、25a,突出部24a和突出部25a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相抵接,从而由突出部24a和突出部25a构成端子板26。
端子板26配置在定子11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处。端子板26在与上下方向和径向垂直的一个方向(具体是与端子板26突出的方向和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图1等中的X方向),以下将该方向设为“X方向”)上的宽度与切口部4c在X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端子板26通过切口部4c后从壳体4的外周面起进一步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端子板26上固定有六个接线销(termi pin)27,如图2所示,接线销27从端子板26朝向电动机1的外周侧突出。另外,六个接线销27在X方向上被配置成一排。在本方式中,一个驱动用线圈10由两根导线构成,并且,构成两个驱动用线圈10中的一个驱动用线圈10的两根导线的端部被电连接固定在六个接线销27中的三个接线销27上。具体地说,两根导线中的一根导线的卷绕开始侧端部被电连接固定在一个接线销27上,两根导线中的一根导线的卷绕结束侧端部和另一根导线的卷绕开始侧端部被电连接固定在另一个接线销27上,另一根导线的卷绕结束侧端部被电连接固定在剩余的一个接线销27上。
另外,构成两个驱动用线圈10中的另一个驱动用线圈10的两根导线的端部,与构成一个驱动用线圈10的两根导线的端部同样被电连接固定在六个接线销27中的剩余三个接线销27上。在本方式中,由端子板26和六个接线销27构成与驱动用线圈10的端部连接的端子部28。
支承板15被配置为与定子11的上端面相抵接,支承轴14以从支承板15朝向上侧突出的方式固定在支承板15上。即,由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系13配置在支承板15的上侧,其中,多个齿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支承轴14上。构成齿轮系13的输入齿轮与形成于旋转轴6上的齿轮6c啮合,构成齿轮系13的输出齿轮与形成于电动机1的输出轴29上的齿轮29a啮合。
另外,齿轮系13具备配置在输入齿轮与输出齿轮之间的多个中间齿轮。在本方式中,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由树脂形成,具体地说,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由聚缩醛(POM)形成。关于支承板15的详细构成之后进行叙述。
端板17被形成为平板状,在端板17上形成有轴承部17a和轴支承部17b,其中,轴承部17a将输出轴2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支承,轴支承部17b支承固定轴22。另外,在端板17上以朝向壳体4的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安装用突部17c,该两个安装用突部17c用于将电动机1安装到各种设备上。进而,在端板17上形成有引导部17d,该引导部17d用于如后述那样朝向径向外侧引导引线19。
本方式的端板17由钢板等的金属板形成,并且通过利用冲床进行的冲切加工而形成,由此,端板17的一个面成为产生毛刺的飞边侧的面,端板17的另一个面成为塌角(rollover)侧的面。为了不对引线19造成损伤,端板17以飞边侧的面朝上的方式固定在壳体4的上端。另外,在对端板17实施了去毛刺用的研磨加工等的情况下,端板17也可以以飞边侧的面朝下的方式固定在壳体4的上端。
引导部17d被形成为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长方形,该引导部17d朝向与端子板26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引导部17d在X方向上的宽度与切口部4c在X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引导部17d从切口部4c的上端部分通过,并且从壳体4的外周面起进一步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引导部17d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端板17的两个贯通孔17e,两个贯通孔17e以在X方向上相隔规定间隔的状态而形成,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贯通孔17e的形状呈长方形。
在引导部17d根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朝向圆周方向凹陷的凹部17f,如图1所示,壳体4的切口部4c的边缘嵌在凹部17f中。通过将切口部4c的边缘嵌在凹部17f中,防止端板17相对于壳体4旋转。
基板18是环氧玻璃基板等的刚性基板,并且被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该基板18被配置成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具体地说,基板18被配置成与由上下方向(Z方向)和X方向所形成的ZX平面大致平行。六个接线销27从径向内侧插通基板18,基板18被锡焊固定在六个接线销27上。另外,基板18也被保持在形成于支承板15上的后述的基板保持部15b中。
引线19被锡焊固定在基板18的上端侧,引线19的一端部从径向内侧插通在形成于基板18上的贯通孔中,引线19从基板18的径向内侧被引出。在本方式中,在基板18上固定有五根引线19。
盖部件20如上所述,以覆盖从壳体4筒部4b的外周面起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端子部28和基板18的方式安装在壳体4上。另外,盖部件20以覆盖壳体4的切口部4c的方式安装在壳体4上。关于盖部件20的详细构成之后进行叙述。
(支承板的构成)
图6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电动机1中将转子8、驱动用线圈10、齿轮系13、端板17以及盖部件20等拆除后的状态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图7(A)是图2所示的支承板15的俯视图,图7(B)是图2所示的支承板15的侧视图。
支承板15由树脂形成,具体地说,支承板15由与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相同的材质形成,即,支承板15由聚缩醛(POM)形成。该支承板15具备:固定支承轴14的轴固定部15a、保持基板18的基板保持部15b、封堵壳体4的切口部4c的上端侧的隔板部15c、以及支承端板17的两个支承突起15d。
轴固定部15a被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且呈大致圆形的平板状,在轴固定部15a的中心处形成有供旋转轴6插通的轴插通孔15e。另外,轴固定部15a上形成有固定支承轴14的四个固定孔15s、和支承输出轴29的支承孔15t。轴固定部15a与定子11的上端面相抵接。
基板保持部15b被形成为从轴固定部15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块状,该基板保持部15b朝向与端子板26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基板保持部15b在X方向上的宽度与切口部4c在X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基板保持部15b从切口部4c通过并从壳体4的外周面起进一步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基板保持部15b的X方向上的两端形成有臂部15f,该臂部15f用于从X方向的两侧保持基板18。在两个臂部15f之间形成有抵接部15g,该抵接部15g与基板18的径向内侧的面(内侧面)18a相抵接。
两个臂部15f相互间略呈平行,并且被形成为朝向电动机1的外周侧延伸。在臂部15f的前端侧形成有用于保持基板18的保持槽15h和保持突起15j。保持槽15h以从臂部15f的X方向上的内侧面朝向X方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基板18的X方向上的端部嵌在保持槽15h中。保持突起15j构成臂部15f的前端部分,并且以与保持槽15h相连的方式形成。
另外,保持突起15j被形成为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朝向X方向的内侧渐渐扩展,保持突起15j的径向内侧端面15k(参照图7(A))与基板18的径向外侧的面(外侧面)18b相抵接。如图7(A)所示,径向内侧端面15k在X方向上的内侧端15m在X方向上配置在相比臂部15f的、未形成有保持槽15h和保持突起15j的部分15n更靠内侧的位置上。被保持在基板保持部15b上的基板18的上端侧从基板保持部15b起进一步朝向上侧突出。
抵接部15g被形成为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块状。基板18的内侧面18a与抵接部15g的前端面15p相抵接,即,基板18在径向上被夹在保持突起15j的径向内侧端面15k与抵接部15g的前端面15p之间。
隔板部15c被形成为从轴固定部15a的外周端朝向上侧立起。具体地说,隔板部15c以下述方式从轴固定部15a的外周端朝向上侧立起,即,隔板部15c的上端配置在相比构成齿轮系13的多个齿轮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上。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隔板部15c的形状呈大致圆弧状,具体地说,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隔板部15c的形状为:壳体4的筒部4b的曲率中心与隔板部15c的曲率中心略呈一致,并且,筒部4b的曲率半径与隔板部15c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的大致圆弧状。
另外,隔板部15c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与切口部4c在圆周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等。在本方式中,隔板部15c的上端面与端板17的下表面相抵接,隔板部15c将切口部4c的、相比轴固定部15a更靠上侧的部分整体封堵。
两个支承突起15d被形成为从轴固定部15a的外周端朝向上侧立起,另外,两个支承突起15d沿着圆周方向呈180°间隔地形成。支承突起15d的上表面与端板17的下表面相抵接。另外,在支承突起15d的上表面上,以朝向上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突起15q,该突起15q用于在圆周方向上对端板17进行定位。该突起15q插通在形成于端板17上的贯通孔(省略图示)中。
(盖部件的构成)
图8是表示图3所示的盖部件20的图,(A)是俯视图,(B)是主视图,(C)是仰视图,(D)是(B)的F-F剖面的剖面图。图9是图3中的G部分的放大图。
盖部件20整体被形成为径向内侧和上侧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箱状,并且,盖部件20具备:与径向垂直的平板状基座部20a、平板状的两个侧面部20b以及平板状的底面部20c,其中,两个侧面部20b与基座部20a的X方向上的两端相连并与X方向大致垂直,底面部20c与基座部20a的下端和两个侧面部20b的下端相连并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
基座部20a构成盖部件20的径向上的外侧面,两个侧面部20b构成盖部件20的X方向上的两侧面,底面部20c构成盖部件20的下端面。
在基座部20a的上端侧形成有切口部20d,该切口部20d是用于将与被盖部件20覆盖的基板18连接的引线19朝向径向外侧引出的盖侧切口部。另外,在基座部20a的上端侧形成有突出部20e和两个卡合部20f,其中,突出部20e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两个卡合部20f是与形成于端板17的引导部17d上的贯通孔17e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切口部20d是以从基座部20a的上端朝向下侧将基座部20a切除的方式形成。另外,切口部20d形成在基座部20a的X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从径向观察时切口部20d的形状呈大致长方形。切口部20d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引线19的外径,另外,切口部20d在X方向上的宽度为在X方向并列配置的五根引线19能够通过的大小。
如图8(B)所示,突出部20e被形成为从切口部20d的下端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另外,突出部20e被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并且,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状呈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该突出部20e配置在被保持在基板保持部15b和端子部28上的基板18的上端面18c的上侧,突出部20e在径向上的内侧端20g被形成为与ZX平面平行的平面状。
如图9所示,突出部20e在径向上的内侧端20g在径向上配置在基板18的内侧面18a的内侧,并且,突出部20e在径向上被形成为将基板18的上端面18c完全覆盖。因此,假设被保持在基板保持部15b和端子部28上的基板18朝向上侧发生移动时,基板18的上端面18c能够与突出部20e的下表面20h相抵接。
卡合部20f被形成为从基座部20a的上端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两个卡合部20f分别形成于切口部20d的X方向上的两侧。卡合部20f的前端部形成有卡合凸部20j,该卡合凸部20j插入引导部17d的贯通孔17e中从而与贯通孔17e卡合。卡合凸部20j被形成为朝向上侧突出,卡合凸部20j的径向上的外侧面20k被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平面状,卡合凸部20j的径向上的内侧面20m被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平面状。卡合部20f的除了卡合凸部20j以外的其他部分的上端面与端板17的引导部17d的下表面相抵接。
如图9所示,在基座部20a的径向内侧面上,以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凹部20n,该凹部20n用于防止基板18与引线19的锡焊部分31以及基板18与接线销27的锡焊部分32与基座部20a发生干扰。
侧面部20b的径向上的内端面20p被形成为曲面状,从而能够与壳体4的筒部4b的外周面相抵接。即,如图8(A)、(C)所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内端面20p的形状呈大致圆弧状。具体地说,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内端面20p的形状为:内端面20p的曲率中心与筒部4b的外周面的曲率中心大致一致,并且,内端面20p的曲率半径与筒部4b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的大致圆弧状。本方式的侧面部20b的内端面20p为第一内端面。
另外,底面部20c的径向上的内端面20q也被形成为曲面状,从而能够与壳体4的筒部4b的外周面相抵接。即,如图8(A)、(C)所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内端面20q的形状为:内端面20q的曲率中心与筒部4b的外周面的曲率中心大致一致,并且,内端面20q的曲率半径与筒部4b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的大致圆弧状。本方式的底面部20c的内端面20q为第二内端面。
底面部20c上形成有两个卡合部20r,该两个卡合部20r是与壳体4的切口部4c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两个卡合部20r分别形成在内端面20q的圆周方向上的两端部。另外,卡合部20r被形成为朝向径向内侧稍微突出,卡合部20r的前端部(径向内侧端部)20s被形成为朝向下侧稍微弯曲。卡合部20r与切口部4c的下端边缘的角部4d(参照图5)卡合。
卡合部20r的前端部20s的径向上的外侧面20t被形成为曲面状,从而能够与壳体4的筒部4b的内周面相抵接。即,如图8(C)所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外侧面20t的形状为:外侧面20t的曲率中心与筒部4b的内周面的曲率中心大致一致,并且,外侧面20t的曲率半径与筒部4b的内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的大致圆弧状。另外,如图8(A)、(C)所示,卡合部20r的前端部20s的径向上的内侧面20u也被形成为曲面状。
在本方式中,通过将卡合部20f卡合在端板17的贯通孔17e中,并且将卡合部20r卡合在切口部4c的下端边缘的角部4d上,从而将盖部件20安装在壳体4上。如上所述,盖部件20覆盖基板18和端子部28并且覆盖壳体4的切口部4c。
(引线的配置)
如上所述,引线19被锡焊固定在基板18的上端侧,并且从基板18的径向内侧被引出。如图9所示,从基板18的径向内侧被引出的引线19,从支承板15的隔板部15c与基板18之间、以及隔板部15c与盖部件20的突出部20e之间沿着隔板部15c朝向上侧被引出。
另外,被朝向上侧引出的引线19在朝向径向外侧被弯折成大致直角之后,从盖部件20的切口部20d通过,从而朝向径向外侧被引出。即,被朝向上侧引出的引线19在朝向径向外侧被弯折成大致直角之后,从切口部20d朝向径向外侧被引出。此时,引线19从盖部件20的突出部20e的上表面与端板17的引导部17d的下表面之间通过,从而被突出部20e和引导部17d引向径向外侧。
另外,突出部20e的上表面与引导部17d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引线19的外径,如图9所示,引线19并未被突出部20e的上表面和引导部17d的下表面夹住。因此,在通常使用时,来自突出部20e的力和来自引导部17d的力不会作用于引线19上。
另外,隔板部15c与突出部20e的内侧端20g在径向上的最短距离大于引线19的外径,如图9所示,引线19并未被隔板部15c和突出部20e的内侧端20g夹住。因此,在通常使用时,来自隔板部15c的力和来自突出部20e的内侧端20g的力不会作用于引线19上。
(电动机的组装顺序)
在上述构成的电动机1中,首先,组装转子8和组装定子11,并且将转子8和定子11配置到壳体4的内部。然后,将固定有支承轴14的支承板15配置在定子11的上侧,并将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安装在支承轴14上。然后,将端板17固定在壳体4的上端。在该状态下,齿轮系13被壳体4的筒部4b、支承板15的隔板部15c以及端板17完全覆盖。
然后,使接线销27插通固定有引线19的基板18,并且将基板18保持在基板保持部15b上。具体来说是在使接线销27插通基板18的状态下,将基板18从圆周方向的外侧嵌入臂部15f的保持槽15h中。由于支承板15由树脂形成从而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在将基板18嵌入臂部15f的保持槽15h中时,两个臂部15f在朝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暂时打开后立即恢复至原来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将基板18锡焊在接线销27上。然后,将盖部件20安装在壳体4上。此时,在将引线19从支承板15的隔板部15c与基板18之间、以及隔板部15c与盖部件20的突出部20e之间沿着隔板部15c朝向上侧引出之后,将引线19朝向径向外侧弯折成大致直角,并且沿着端板17的引导部17d而将引线19从盖部件20的切口部20d朝向径向外侧引出。
(本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方式中,引线19是在被朝向上侧引出并被弯折之后,沿着端板17的引导部17d从盖部件20的切口部20d朝向径向外侧引出。因此,在本方式中,当引线19被拉拽的话,引线19与端板17或盖部件20发生接触。具体地说,当引线19被拉拽时,引线19与引导部17d的下表面或突出部20e的内侧端20g发生接触,由此来限制引线19的移动。因此,在本方式中,引线19被拉拽时的拉力难以直接作用于基板18与引线19的连接部分上。其结果是,在本方式中,能够抑制引线19在被拉拽时从基板18上脱落。
另外,在本方式中,盖部件20的突出部20e在径向上被形成为完全覆盖基板18的上端面18c,并且,如上所述,假设被保持在基板保持部15b和端子部28上的基板18朝向上侧发生移动时,基板18的上端面18c能够与突出部20e的下表面20h相抵接。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利用突出部20e的下表面20h来承受引线19被拉拽时的拉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引线19在被拉拽时从基板18上脱落。
在本方式中,通过将卡合部20f卡合在端板17的贯通孔17e中,并且将卡合部20r卡合在切口部4c的下端边缘的角部4d上,将盖部件20安装在壳体4上。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利用卡合部20f和卡合部20r可靠地将盖部件20安装在壳体4和端板17上。另外,在本方式中,通过解除贯通孔17e与卡合部20f的卡合状态,和解除角部4d与卡合部20r的卡合状态,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盖部件20从壳体4上拆除。
在本方式中,在支承板15上形成有保持基板18的基板保持部15b,从而能够使用固定有支承轴14的支承板15来保持基板18。因此,在本方式中,与另外设置用于保持基板18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电动机1的构成。
在本方式中,基板18被固定在六个接线销27上,并且被基板保持部15b保持。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提高基板18的固定强度。另外,在本方式中,由于是在将基板18保持在基板保持部15b上的状态下将基板18锡焊在接线销27上,因此,在将基板18锡焊到接线销27上时,能够利用基板保持部15b来对基板18进行定位。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利用基板保持部15b来防止基板18相对于接线销27晃动,其结果是,将基板18锡焊在接线销27上的锡焊作业变得容易。
在本方式中,在支承板15上形成有封堵壳体4的切口部4c的上端侧的隔板部15c,因此,在本方式中,当将支承板15配置到壳体4的内部时,切口部4c的上端侧被隔板部15c封堵。即,在本方式中,在将支承板15配置在定子11的上侧,并将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安装在支承轴14上时,齿轮系13的径向外侧被壳体4的筒部4b和隔板部15c包围。
因此,在本方式中,在组装电动机1时,即使是在将支承板15配置到壳体4中并且安装了齿轮系13之后,将盖部件20安装在壳体4上,也能够防止垃圾等异物进入到壳体4内的配置齿轮系13的部分中。即,在本方式中,在组装电动机1时,即使在将支承板15配置到壳体4中、并且安装齿轮系13之前并未将盖部件20安装在壳体4上,也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到壳体4内的配置齿轮系13的部分中。
例如,在进行基板18的锡焊作业时,即使在将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安装在支承轴14上之后进行基板18的锡焊作业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到壳体4内的配置齿轮系13的部分中。其结果是,在本方式中,在组装电动机1时,能够不断防止异物进入到壳体4内的配置齿轮系13的部分中,并且能够提高电动机1的组装工序的自由度。
另外,在本方式中,在进行基板18的锡焊作业时,即使在将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安装在支承轴14上之后进行基板18的锡焊作业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防止垃圾等异物进入到壳体4内的配置齿轮系13的部分中,因此,也能够防止因为垃圾等异物而导致齿轮系13受到损伤。
另外,在本方式中,由于是在将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安装在支承轴14上,并且将端板17固定在壳体4的上端之后安装带引线19的基板18,因此,在将齿轮安装到支承轴14上时、或者将端板17固定到壳体4的上端时,引线19不会成为作业的障碍。因此,在本方式中,电动机1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在本方式中,引线19是从支承板15的隔板部15c与基板18之间、以及隔板部15c与盖部件20的突出部20e之间沿着隔板部15c朝向上侧被引出。因此,在本方式中,能够使用隔板部15c适宜地将引线19朝向上侧引出。另外,在本方式中,能够使用隔板部15c来防止被朝向上侧引出的引线19与齿轮系13发生干扰。
在本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隔板部15c的形状为:隔板部15c的曲率中心与壳体4的筒部4b的曲率中心大致一致,并且,隔板部15c的曲率半径与筒部4b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的大致圆弧状。因此,在本方式中,与隔板部15c被形成为封堵切口部4c的平板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确保齿轮系13的配置空间。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方式是本发明的适宜方式的一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式,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方式中,基板18被配置成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此外例如,基板18也可以配置成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另外,在上述方式中,盖部件20上形成有突出部20e,但是,在盖部件20上也可以不形成突出部20e。另外,在上述方式中,在支承板15上形成有基板保持部15b,但是,在支承板15上也可以不形成基板保持部15b。另外,在支承板15上形成有隔板部15c,但是,在支承板15上也可以不形成隔板部15c。
在上述方式中,在支承板15上固定有支承轴14,该支承轴14将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支承。此外例如,也可以将与构成齿轮系13的各齿轮一同旋转的支承轴(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支承板15上。另外,在上述方式中,支承板15由树脂形成,但是,支承板15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在上述方式中,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隔板部15c的形状为:隔板部15c的曲率中心与壳体4的筒部4b的曲率中心大致一致,并且,隔板部15c的曲率半径与筒部4b的曲率半径大致相等的大致圆弧状。此外例如,隔板部15c也可以形成为将切口部4c封堵的平板状。即,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隔板部15c的形状,也可以是将切口部4c的边缘彼此间加以连接的大致直线状。

Claims (17)

1.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子,其具有旋转轴和固定在所述旋转轴上的驱动用磁铁,
定子,其具有驱动用线圈和与所述驱动用线圈的端部连接的端子部,
收容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的壳体,其中,所述壳体的所述旋转轴的轴向上的一端开口,并且,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用于配置所述端子部的切口部,
端板,其以将所述壳体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封堵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上,
基板,其被固定在所述端子部上,
引线,其被连接在所述基板上,以及
盖部件,其以将所述端子部和所述基板覆盖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在所述盖部件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引线朝向所述旋转轴的径向外侧引出的盖侧切口部,
在所述端板上,以朝向所述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朝向所述径向外侧引导所述引线的引导部,
所述引线是在被朝向所述轴向的一端侧引出并被弯折之后,沿着所述引导部从所述盖侧切口部朝向所述径向外侧被引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件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基板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面在所述轴向上能够与所述突出部相抵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侧切口部是以从所述盖部件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侧将所述盖部件切除的方式形成,
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从所述盖侧切口部的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径向内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径向上的内侧端配置在相比所述基板的所述径向上的内侧面更靠所述径向内侧的位置上,
所述基板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面被所述突出部覆盖。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与所述轴向垂直的平板状,
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径向上的内侧端被形成为平面状,
所述引线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径向上的内侧通过并被朝向所述轴向的一端侧引出。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具备与所述壳体卡合的第一卡合部和与所述端板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上形成有在所述轴向上贯通所述引导部的贯通孔,
所述第二卡合部上形成有卡合凸部,所述卡合凸部插入所述贯通孔中并与所述贯通孔卡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前端部朝向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侧弯曲,从而与所述切口部的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边缘卡合。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上形成有在所述轴向上贯通所述引导部的贯通孔,
所述第二卡合部上形成有卡合凸部,所述卡合凸部插入所述贯通孔中并与所述贯通孔卡合,
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前端部朝向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侧弯曲,
将所述卡合凸部卡合在所述贯通孔中,并且将所述第一卡合部的前端部卡合在所述切口部的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的边缘,由此所述盖部件将所述端子部和所述基板覆盖并且将所述切口部覆盖。
10.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具备齿轮系和支承板,其中,所述齿轮系由多个齿轮构成并且与所述旋转轴连接,所述支承板上固定有将所述齿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支承的支承轴,或者,所述支承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与所述齿轮一同旋转的支承轴,
在所述支承板上,以朝向所述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保持所述基板的基板保持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部具备多个接线销,其中,多个所述接线销在与所述径向和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被配置成一排,并且,所述基板被锡焊固定在多个所述接线销上,
所述基板通过多个所述接线销和所述基板保持部而被保持。
12.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具备齿轮系和支承板,其中,所述齿轮系由多个齿轮构成并且与所述旋转轴连接,所述支承板上固定有将所述齿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加以支承的支承轴,或者,所述支承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与所述齿轮一同旋转的支承轴,
所述齿轮系配置在所述支承板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侧,
所述支承板配置在所述定子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侧,
所述切口部是以从所述壳体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侧将所述壳体切除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支承板上,以朝向所述轴向的一端侧立起的方式形成有将所述切口部的一部分封堵的隔板部,
所述引线是沿着所述隔板部朝向所述轴向的一端侧被引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板上,以朝向所述径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保持所述基板的基板保持部,
所述基板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侧相比所述基板保持部进一步朝向所述轴向的一端侧突出,
所述引线是从所述隔板部与所述基板之间朝向所述轴向的一端侧被引出。
14.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板是通过利用冲床进行的冲切加工而形成,并且,所述端板是以产生毛刺的飞边侧的面朝向所述轴向的一端侧的方式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上。
1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部件将所述切口部覆盖。
1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被形成为圆筒状的筒部,
所述切口部是以从所述筒部的所述轴向上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侧将所述筒部切除的方式形成,
所述盖部件具备与所述径向垂直的平板状的基座部、平板状的两个侧面部以及平板状的底面部,其中,两个所述侧面部分别和所述基座部的与所述径向及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两端相连,并且与所述基座部垂直;所述底面部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轴向上的另一端相连并与所述基座部垂直,
第一内端面和第二内端面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被形成为:所述第一内端面的曲率中心和所述第二内端面的曲率中心与所述筒部外周面的曲率中心一致,并且,所述第一内端面的曲率半径和所述第二内端面的曲率半径与所述筒部外周面的曲率半径一致的圆弧状,其中,所述第一内端面是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径向上的内端面,所述第二内端面是所述底面部的所述径向上的内端面。
1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具备与所述径向垂直且呈平板状的基座部,
所述端子部具备多个接线销,其中,多个所述接线销在与所述径向和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被配置成一排,并且,所述基板被锡焊固定在多个所述接线销上,
在所述基座部的所述径向上的内侧面上,以朝向所述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基板和所述引线的锡焊部分、以及所述基板和所述接线销的锡焊部分与所述基座部发生干扰的凹部。
CN201210532367.9A 2011-12-20 2012-12-11 电动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78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7858 2011-12-20
JP2011277858A JP6004641B2 (ja) 2011-12-20 2011-12-20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8647A true CN103178647A (zh) 2013-06-26
CN103178647B CN103178647B (zh) 2015-11-18

Family

ID=484632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681137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957700U (zh) 2011-12-20 2012-12-11 电动机
CN20121053236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78647B (zh) 2011-12-20 2012-12-11 电动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681137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957700U (zh) 2011-12-20 2012-12-11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04641B2 (zh)
CN (2) CN20295770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8413A (zh) * 2016-06-20 2017-12-29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引线引出部的构造
CN108448777A (zh) * 2018-04-04 2018-08-24 深圳市华夏磁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定子及电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4641B2 (ja) * 2011-12-20 2016-10-1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5762949A (zh) * 2016-04-21 2016-07-13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外转子电机结构
JP2019022312A (ja) * 2017-07-14 2019-02-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JP2019022311A (ja) * 2017-07-14 2019-02-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製造方法及びモータ
JP2019115153A (ja) * 2017-12-22 2019-07-1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134650B2 (ja) * 2018-03-08 2022-09-12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回転装置、回転装置の取付構造、及び回転装置と外部コネクタとの接続構造
JP2021035194A (ja) * 2019-08-26 2021-03-0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778A (zh) * 1996-01-09 1997-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主动轮电动机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01026320A (zh) * 2006-02-22 2007-08-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1345448A (zh) * 2007-07-13 2009-01-14 日本电产芝浦株式会社 电动机
WO2011013473A1 (ja) * 2009-07-30 2011-02-0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CN202957700U (zh) * 2011-12-20 2013-05-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8733B2 (ja) * 1990-09-28 1996-08-28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小型モ―タ
JP3731008B2 (ja) * 1999-11-18 2006-01-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小型モータ
JP2003134715A (ja) * 2001-10-26 2003-05-09 Mitsuba Corp 電動モータのリード線配線構造
JP2008271701A (ja) * 2007-04-20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モータ
JP5442324B2 (ja) * 2009-06-11 2014-03-1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778A (zh) * 1996-01-09 1997-07-3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主动轮电动机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01026320A (zh) * 2006-02-22 2007-08-29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1345448A (zh) * 2007-07-13 2009-01-14 日本电产芝浦株式会社 电动机
WO2011013473A1 (ja) * 2009-07-30 2011-02-0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CN202957700U (zh) * 2011-12-20 2013-05-2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8413A (zh) * 2016-06-20 2017-12-29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引线引出部的构造
CN107528413B (zh) * 2016-06-20 2019-09-17 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引线引出部的构造以及马达
CN108448777A (zh) * 2018-04-04 2018-08-24 深圳市华夏磁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定子及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8647B (zh) 2015-11-18
JP6004641B2 (ja) 2016-10-12
JP2013132090A (ja) 2013-07-04
CN202957700U (zh) 2013-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57700U (zh) 电动机
CN109075660B (zh) 旋转致动器及机器人
CN103283124B (zh) 电枢和包括电枢的马达
KR101675355B1 (ko) 모터
US7973448B2 (en) Brush hold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rush holder
CN104682601A (zh) 车用驱动电动机的解析装置
JP2008193889A (ja) モータ
CN111033956A (zh) 汇流条单元以及马达
WO2019044515A1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202957705U (zh) 电动机
KR101535625B1 (ko) 모터
EP1489725B1 (en) Terminal connection part structure of electric motor with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CN105044874A (zh) 透镜支架、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JP7259223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JP6329835B2 (ja) 配電部品の端子構造
US20200014271A1 (en) Motor
US7579731B2 (en) Miniature brushless motor structure
CN103098347B (zh) 电动机、带减速器的电动机、以及活动车顶驱动装置
EP2639947A1 (en) Motor f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CN105409339A (zh) 具备电路部件耐震固定结构的电路组件以及车辆用电动压缩机
JP2018026938A (ja) 端子部およびモータ、ならびに排水弁駆動装置
CN204465199U (zh) 马达
CN103795178B (zh) 马达
CN208028355U (zh) 驱动装置
CN109962567A (zh) 电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