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35424A - 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 - Google Patents

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35424A
CN103135424A CN2012102343454A CN201210234345A CN103135424A CN 103135424 A CN103135424 A CN 103135424A CN 2012102343454 A CN2012102343454 A CN 2012102343454A CN 201210234345 A CN201210234345 A CN 201210234345A CN 103135424 A CN103135424 A CN 1031354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transfer
cleaning
recording medium
outside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343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35424B (zh
Inventor
松下薫
萩原和义
杉谷和俊
田中邦明
佐藤弘一
神川雄次
出口宏治
酒井裕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35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5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35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35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该清洁装置包括:第一清洁部件,其通过与带部件的外表面接触来清洁该外表面;第一对置部件,其在与第一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带部件的内表面接触;第二清洁部件,其沿着带部件的行进方向设置在第一清洁部件的上游侧,并且通过与带部件的外表面接触来清洁该外表面;第二对置部件,其在与第二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带部件的内表面接触;以及按压部件,其设置在第一对置部件和第二对置部件之间,与带部件的外表面接触,并且从带部件的外表面侧朝向带部件的内表面侧按压该带部件的位于第一对置部件和第二对置部件之间的部分。

Description

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
背景技术
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8-216316披露了这样一种技术:如图2所示,该技术通过将转印带11卷绕在清洁支撑辊73上以增大清洁支撑辊73和转印带11彼此接触的面积而利用清洁刮板71来稳定地清洁转印带11。
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9-237021披露了这样一种技术:如图1所示,该技术通过沿着转印带1的行进方向将密封辊3设置在清洁刮板5的上游侧、利用密封辊3使转印带1变形、从而增大与清洁刮板5相对的对置辊和转印带1彼此接触的面积而利用清洁刮板5来稳定地清洁转印带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这些装置和单元在确保记录介质可以在转印位置从转印带脱离的同时能够稳定地清洁该转印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清洁装置包括:第一清洁部件,其通过与带部件的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第一对置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所述带部件的内表面接触;第二清洁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的上游侧,并且通过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第二对置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二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表面接触;以及按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对置部件和所述第二对置部件之间,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外表面接触,并且从所述带部件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带部件的内表面侧按压所述带部件的位于所述第一对置部件和所述第二对置部件之间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第三清洁部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的下游侧,并且通过在与卷绕了所述带部件的被卷绕辊相对的位置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承载体,其上形成有静电潜像;显影装置,其使用色调剂对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转印装置,其在转印位置借助于转印带将经过所述显影装置显影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清洁装置,其清洁所述转印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一种转印单元包括:转印带,在执行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操作的转印位置,所述转印带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成角度地行进;第一清洁部件,其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第一对置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第二清洁部件,其沿着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的上游侧,处于使所述转印带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传送方向成角度地行进的范围内,并且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第二对置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二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内表面接触;以及按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对置部件和所述第二对置部件之间,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外表面接触,并且从所述转印带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侧按压所述转印带的位于所述第一对置部件和所述第二对置部件之间的部分。
与清洁装置不包括从外表面侧朝向内表面侧按压带部件的位于第一对置部件和第二对置部件之间的部分的按压部件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清洁装置在允许记录介质在转印位置从带部件脱离的同时能够更稳定地清洁带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清洁装置包括在与被卷绕辊相对的位置与带部件接触的第三清洁部件,并且在允许记录介质在转印位置可靠地从带部件脱离的同时能够利用第一清洁部件和第二清洁部件稳定地清洁带部件。
与图像形成装置不包括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清洁装置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质量更高的图像。
与清洁装置不包括从外表面侧朝向内表面侧按压转印带的位于第一对置部件和第二对置部件之间的部分的按压部件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转印单元在允许记录介质在转印位置从转印带脱离的同时能够更稳定地清洁转印带。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
图2示出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的构造;
图4示出用于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作比较的根据一个比较例的清洁装置的构造;以及
图5示出用于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作比较的根据另一个比较例的清洁装置的构造,并且示出从转印带的内周面侧朝向转印带的外周面侧按压刮板对置辊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清洁装置46和图像形成装置10。
总体构造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形成全色图像或单色图像的装置。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第一外壳10A和第二外壳10B。第一外壳10A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水平方向上的负向侧(图1中的左侧)部分,并且容纳第一处理部分。第二外壳10B与第一外壳10A可分离地接合,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水平方向上的正向侧(图1中的右侧)部分,并且容纳第二处理部分。
在第二外壳10B的上部设置有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3,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3对从如计算机等外部装置发送出的图像数据执行图像处理。
在第一外壳10A的上部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有可更换的色调剂盒14V、14W、14Y、14M、14C和14K,这些色调剂盒分别容纳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
除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之外,可以适当地选择包括透明色的任何颜色作为第一专色或第二专色。在以下描述中,在需要将与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对应的部件彼此区分的情况下,可以将V、W、Y、M、C和K中的任何一个字符添加在相应的附图标记中。在不需要将与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对应的部件彼此区分的情况下,不用将字符V、W、Y、M、C和K添加在附图标记中。
在各个色调剂盒14下方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有与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对应的六个图像形成单元16,这些图像形成单元分别与色调剂盒14对应。
包括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6中的曝光单元40从上述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3接收已经通过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3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并且使用已经根据该图像数据得到调制的光束L照射下面将要描述的图像承载体18(见图2)。
如图2所示,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6包括受驱动而沿着一个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图像承载体18。当一个曝光单元40用光束L照射相应的图像承载体18时,在图像承载体18上形成静电潜像。
在图像承载体18周围设置有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显影装置22、刮板24和静电消除器26。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是给图像承载体18充电的电晕放电式(非接触式)充电器。显影装置22使用显影剂对通过曝光单元40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刮板24是去除在转印操作之后残留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显影剂的去除部件的实例。静电消除器26通过用光照射图像承载体18来消除经历了转印操作的图像承载体18上的静电。
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显影装置22、刮板24和静电消除器26与图像承载体18的表面相对,并且沿着图像承载体18的旋转方向按照从上游侧到下游侧的顺序排列。
显影装置22包括显影剂收容部件22A和显影辊22B,显影剂收容部件22A收容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G,而显影辊22B将收容在显影剂收容部件22A中的显影剂G供给到图像承载体18。显影剂收容部件22A经由色调剂供给通道(未示出)与相应的色调剂盒14(见图1)连接,色调剂通过该色调剂供给通道从色调剂盒14供给到显影剂收容部件22A。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单元16下方设置有转印单元32。转印单元32包括环形转印带34和一次转印辊36。转印带34与图像承载体18接触。一次转印辊36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4上,以便使色调剂图像彼此叠加。
转印带34卷绕在驱动辊38、张紧辊41、对置辊42和多个辊44上。驱动辊38是由未示出的电动机驱动的被卷绕辊的实例。张紧辊41使转印带34处于张力作用之下。对置辊42设置为与下面将要描述的二次转印辊62相对。驱动辊38使转印带34沿着一个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
一次转印辊36设置为隔着转印带34与图像形成单元16的图像承载体18相对。供电单元(未示出)将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电压施加在一次转印辊36上。凭借这种构造,将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4上。
清洁装置46设置在驱动辊38附近。清洁装置46通过使下面将要描述的清洁刮板202、清洁刷204和刮刀206与转印带34接触从而去除残留在转印带34上的如色调剂或纸粉等残留物来清洁转印带34的外周面(外表面)。下面,详细地描述清洁装置46。
在转印单元32下方沿着水平方向设置有收容如纸张等记录介质P的两个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
每个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可以以通过被抽出的方式从第一外壳10A中拆卸。每个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在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的端部(图1中的右部)上方的位置包括拾取辊52,拾取辊52将记录介质P从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输送到传送路径60。
在每个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内部设置有底板50,记录介质P放置在底板50上。当从第一外壳10A中抽出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时,根据未示出的控制装置的指令使底板50降低。在底板50降低之后,在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中形成待由用户以记录介质P填装的空间。
当将已经从第一外壳10A中抽出的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安装在第一外壳10A中时,根据控制装置的指令使底板50升高。在底板50升高之后,放置在底板50上的记录介质P中的最上面的记录介质与相应的拾取辊52接触。
将以重叠方式从各个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输送出的记录介质P分离成单页纸张的分离辊56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相应的拾取辊52的下游侧(在下文中也被简称为“下游侧”)。将记录介质P传送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多个传送辊54设置在分离辊56的下游侧。
形成为连接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和转印单元32的传送路径60这样延伸到二次转印辊62和对置辊42之间的转印位置T:使从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送出的记录介质P在第一弯曲部分60A处转向图1中的左方,并且使记录介质P在第二弯曲部分60B处转向图1中的右方。
供电单元(未示出)将极性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转印偏电压施加在二次转印辊62上。凭借这种构造,二次转印辊62将已经彼此叠加地转印在转印带34上的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已经沿着传送路径60被传送的记录介质P上。
预备路径66从第一外壳10A的侧表面延伸并且与传送路径60的第二弯曲部分60B汇合。从设置为与第一外壳10A相邻的另一个记录介质收容部分(未示出)输送出的记录介质P沿着预备路径66行进并且被送到传送路径60。
朝向第二外壳10B传送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的多个传送带70在第一外壳10A中设置在转印位置T的下游侧。将从传送带70输送来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下游侧的传送带80设置在第二外壳10B中。
多个传送带70和传送带80中的每一个形成为环形,并且卷绕在一对辊72上。成对的辊72中的一个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辊72中的另一个设置在该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成对的辊72中的一个受驱动而旋转,以便使相应的传送带70(或80)沿着一个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在各个传送带70和80的内侧设置有吸附记录介质P的吸附装置(未示出),并且传送带70和80在使记录介质P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P。
在传送带80的下游侧设置有定影单元82。定影单元82利用热量和压力将已经转印在记录介质P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
定影单元82包括定影带84以及设置为从定影带84下方与定影带84接触的加压辊88。在定影带84和加压辊88之间形成有定影部分N,在定影部分N中通过对记录介质P进行加压和加热来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
定影带84形成为环形并且卷绕在驱动辊89和从动辊90上。驱动辊89从加压辊88上方与加压辊88相对,并且从动辊90设置在驱动辊89的上侧。
驱动辊89和从动辊90各自具有如卤素加热器等内置的加热单元。这些加热单元对定影带84进行加热。
将从定影单元82输送出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下游侧的传送带108设置在定影单元82的下游侧。传送带108的构造与每个传送带70的构造相同。
对由定影单元82加热的记录介质P进行冷却的冷却单元110设置在传送带108的下游侧。
冷却单元110包括吸收记录介质P的热量的吸热装置112以及将记录介质P按压在吸热装置112上的按压装置114。吸热装置112设置在传送路径60的一侧(图1中的上侧),并且按压装置114设置在传送路径60的另一侧(图1中的下侧)。
吸热装置112包括环形的吸热带116,吸热带116与记录介质P接触并且吸收记录介质P的热量。吸热带116卷绕在驱动辊120和多个辊118上,驱动辊120将驱动力传递到吸热带116。
在吸热带116的内周侧设置有由铝制成的散热装置122,散热装置122与吸热带116呈面状接触以散发由吸热带116吸收的热量。
在第二外壳10B的后侧(图1所示平面的远侧)设置有风扇128,风扇128从散热装置122带走热量并且将热量排放到外部。
将记录介质P按压在吸热装置112上的按压装置114包括环形的按压带130,按压带130在将记录介质P按压在吸热带116上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P。按压带130卷绕在多个辊132上。
在冷却单元110的下游侧设置有矫正装置140,矫正装置140在挤压记录介质P以矫正记录介质P的弯曲(卷曲)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P。
在矫正装置140的下游侧设置有在线传感器(inline sensor)200。在线传感器200检测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和图像位置缺陷以及记录介质P的位置或形状。
排出辊198设置于在线传感器200的下游侧。排出辊198将已经在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出单元196,排出单元196安装在第二外壳10B的侧表面上。
在将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P的两个表面上的情况下,将从在线传感器200输送来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反转路径194,反转路径194设置于在线传感器200的下游侧。
反转路径194包括分支路径194A、传送路径194B和反转路径194C,其中,分支路径194A从传送路径60分叉,从分支路径194A送出的记录介质P沿着传送路径194B朝向第一外壳10A传送,而从传送路径194B送出的记录介质P沿着反转路径194C以转回方式沿相反方向传送以便记录介质P上下翻转。
在这种构造中,沿着反转路径194C以转回方式传送的记录介质P被传送到第一外壳10A,沿着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上方的传送路径60进一步行进,并且再次被送回到转印位置T。
现在,描述由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
将已经通过图像信号处理部分13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发送到曝光单元40。每个曝光单元40根据图像数据发射光束L,并且使经过相应的格栅电晕管充电器20充电的相应的图像承载体18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
如图2所示,相应的显影装置22对形成在图像承载体18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或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
如图1所示,六个一次转印辊36V、36W、36Y、36M、36C和36K依次将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16V、16W、16Y、16M、16C和16K的图像承载体18上的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4上,以便使色调剂图像彼此叠加。
二次转印辊62将已经彼此叠加地转印在转印带34上的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从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中的任何一个输送出的记录介质P上。传送带70朝向设置在第二外壳10B中的定影单元82传送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
当定影单元82对记录介质P上的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时,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在已经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穿过冷却单元110从而得到冷却之后,将记录介质P输送到矫正装置140并且对在记录介质P上出现的弯曲进行矫正。
对记录介质P检测是否存在包括图像缺陷的任何缺陷的在线传感器200对已经经过弯曲矫正的记录介质P进行检测。然后,排出辊198将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出单元196。
接下来,描述在没有形成图像的空白表面(背面)上形成其他图像的情况(双面打印的情况)。在记录介质P穿过在线传感器200之后,在反转路径194上将记录介质P反转然后将记录介质P输送到记录介质收容部分48上方的传送路径60。此后,按照与以上所述相同的方式在背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将用于形成第一专色和第二专色的图像的部件(图像形成单元16V和16W、曝光单元40V和40W、色调剂盒14V和14W以及一次转印辊36V和36W)安装在第一外壳10A上作为可选部件。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构造为不包括用于形成第一专色和第二专色的图像的部件,或者构造为额外地包括用于形成第一专色或第二专色的图像的部件。
清洁装置
现在,描述清洁装置46。
图3示出了清洁装置46的构造。图3中的假想线表示与记录介质P在转印位置T(见图1)处的传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转印带34的一部分以与该传送方向形成角度θ0的方式行进(即,转印带34的一部分的行进方向与该传送方向形成角度θ0)。清洁装置46清洁转印带34的以与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形成角度θ0的方式行进的区域。
清洁装置46包括作为第一清洁部件的实例的清洁刮板202、作为第二清洁部件的实例的清洁刷204以及作为第三清洁部件的实例的刮刀206,清洁刮板202、清洁刷204和刮刀206以能够清洁转印带34的外周面(外表面)的方式与该外周面接触。
清洁刮板202由如橡胶或树脂等挠性且弹性的材料制成。清洁刮板202的一个端部与转印带34的外周面接触,并且清洁刮板202的另一个端部通过清洁装置46的主体壳体208经由支撑部件210支撑。作为第一对置部件的实例的刮板对置辊212设置在隔着转印带34与清洁刮板202相对的位置。刮板对置辊212与转印带34的内周面(内表面)接触并且通过转印带34的运动受驱动而旋转。
清洁刷204包括芯部部件214以及置入芯部部件214中的大量的纤维丝部件216。清洁刷204可旋转地由主体壳体208支撑并且由驱动电动机(未示出)驱动而旋转。清洁刷204设置为使纤维丝部件216的末端与转印带34的外周面接触。作为第二对置部件的实例的刷对置辊218设置在隔着转印带34与清洁刷204相对的位置。刷对置辊218与转印带34的内周面接触并且通过转印带34的运动受驱动而旋转。
刮刀206由如铝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刮刀206在与驱动辊38相对的位置与转印带34的外周面接触,驱动辊38作为卷绕了转印带34的被卷绕辊。刮刀206的一个端部由清洁装置46的主体壳体208支撑,以便刮刀206的另一个端部与转印带34的外周面接触。
在包括清洁刮板202、清洁刷204和刮刀206的清洁装置46中,设置在转印带34的行进方向的最上游侧的清洁刷204首先刷去以较小的附着力(例如静电力)附着在转印带34上的如残留的色调剂或纸粉等残留物。其次,沿着转印带34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清洁刷204的下游侧的清洁刮板202刮除由于转印位置T(见图1)处的二次转印辊62和对置辊42的转印压力而以较大附着力附着在转印带34上的如残留的色调剂或纸粉等残留物。再次,沿着转印带34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清洁刮板202的下游侧的刮刀206薄薄地刮除转印带34的表面层以去除化学附着在转印带34上的如残留的色调剂或纸粉等残留物。
设置在清洁刮板202和清洁刷204下方的螺旋推运传送装置220将已经由清洁刮板202和清洁刷204刮除和刷去的如残留的色调剂或纸粉等残留物传送到清洁装置46外部。已经由刮刀206刮除的转印带34的刮除物容纳在刮刀206下方的容器222中。
清洁装置46包括作为按压部件的实例的按压辊224,按压辊224帮助清洁刮板202和清洁刷204稳定地清洁转印带34。按压辊224设置在刮板对置辊212和刷对置辊218之间。按压辊224与转印带34的外周面接触,并且从转印带34的外周面侧朝向转印带34的内周面侧按压转印带34的位于刮板对置辊212和刷对置辊218之间的部分。按压辊224可旋转地由主体壳体208支撑,并且通过转印带34的运动受驱动而旋转。
当按压辊224从转印带34的外周面侧朝向其内周面侧按压转印带34的位于刮板对置辊212和刷对置辊218之间的部分时,表示刮板对置辊212与转印带34接触的区域的包角θ1以及表示刷对置辊218与转印带34接触的区域的包角θ2约为40°。
转印带34在刮板对置辊212的包角θ1的范围内稳定地运动而不会振动。通过使清洁刮板202与稳定地运动的转印带34接触,清洁刮板202能够稳定地清洁转印带34。换言之,如果清洁刮板202与转印带34的不与刮板对置辊212接触的部分接触,则转印带34(和清洁刮板202)会振动,从而清洁刮板202不能够稳定地清洁转印带34。然而,由于包角θ1被设定为约40°(即较大的角度),所以清洁刮板202不太可能与转印带34的不与刮板对置辊212接触的部分接触。
类似地,转印带34在刷对置辊218的包角θ2的范围内稳定地运动而不会振动。通过使清洁刷204与稳定地运动的转印带34接触,清洁刷204能够稳定地清洁转印带34。换言之,如果清洁刷204与转印带34的不与刷对置辊218接触的部分接触,则转印带34(和清洁刷204)会振动,从而清洁刷204不能够稳定地清洁转印带34。然而,由于包角θ2被设定为约40°(即较大的角度),所以清洁刷204不太可能与转印带34的不与刷对置辊218接触的部分接触。
转印带34卷绕在驱动辊38上,从而表示驱动辊38与转印带34接触的区域的包角θ3约为135°。为此,转印带34在驱动辊38的包角θ3的范围内稳定地运动而不会振动。通过使刮刀206与转印带34的该稳定运动区域接触,刮刀206能够稳定地清洁转印带34。
图4示出了作为清洁装置46的比较例的清洁装置300。清洁装置300与清洁装置46的不同之处在于清洁装置300不包括按压辊224。
由于清洁装置300不包括按压辊224,所以表示刮板对置辊212与转印带34接触的区域的包角θ1以及表示刷对置辊218与转印带34接触的区域的包角θ2分别比清洁装置46中的包角θ1和包角θ2小。因此,清洁装置300的清洁刮板202和清洁刷204进行清洁的稳定性不如清洁装置46的清洁刮板202和清洁刷204。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可以想到如图5所示通过从转印带34的内周面侧朝向转印带34的外周面侧按压刮板对置辊212来增大刮板对置辊212处的包角θ1。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减小了形成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和转印带34的行进方向之间的角度θ0。如果角度θ0减小,则使记录介质P在转印位置T(见图1)从转印带34脱离变得更困难。
尽管未示出,然而如果为了增大刷对置辊218处的包角θ2而从转印带34的内周面侧朝向转印带34的外周面侧按压刷对置辊218,则会进一步减小角度θ0。如果角度θ0进一步减小,则使记录介质P在转印位置T从转印带34脱离变得越发困难。
通过图3和图4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清洁装置46可以在使形成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和转印带34的行进方向之间的角度θ0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包角θ1和包角θ2,其中,包角θ1表示刮板对置辊212与转印带34接触的区域,而包角θ2表示刷对置辊218与转印带34接触的区域。通过使按压辊224从转印带34的外周面侧朝向其内周面侧按压转印带34的位于刮板对置辊212和刷对置辊218之间的部分来增大包角θ1和θ2。因而,在清洁装置46中,清洁刮板202和清洁刷204在确保记录介质P可以在转印位置T从转印带34脱离的同时能够稳定地清洁转印带34。
清洁装置46还包括刮刀206,刮刀206的位置位于清洁刮板202的下游并且与卷绕了转印带34的驱动辊38相对。也就是说,在刮刀206设置在与卷绕了转印带34的驱动辊38相对的位置的构造中,设置在刮刀206的上游侧的清洁刮板202和清洁刷204受到这样的位置限制:清洁刮板202和清洁刷204必须沿着行进方向与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形成角度θ0的转印带34设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按压辊224增设在清洁装置46中,以便在不改变角度θ0的情况下增大包角θ1和包角θ2。换言之,即使当清洁装置46具有刮刀206设置在与卷绕了转印带34的驱动辊38相对的位置的构造时,清洁刮板202和清洁刷204也能够在确保记录介质P可以在转印位置T从转印带34脱离的同时稳定地清洁转印带34。
在清洁装置46中,清洁刷204、清洁刮板202和刮刀206按照三阶段的方式清洁转印带34。从而,清洁装置46以高效率清洁转印带34,并且在随后的图像形成处理中很少出现由于残留在转印带34上的残留物而引起的图像缺陷。因此,清洁装置46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在清洁装置46中,清洁刮板202用作第一清洁部件,清洁刷204用作第二清洁部件,而刮刀206用作第三清洁部件。然而,也可以采用如清洁丝网等呈现其他形式的清洁部件作为替代。
本发明采用按压辊224作为按压部件,但是按压部件不限于辊部件而也可以是能够按压转印带34的其他部件。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本发明并非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实施例的选取和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实施例,并且本发明的各种变型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意在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清洁装置,包括:
第一清洁部件,其通过与带部件的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
第一对置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所述带部件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清洁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的上游侧,并且通过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
第二对置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二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表面接触;以及
按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对置部件和所述第二对置部件之间,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外表面接触,并且从所述带部件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带部件的内表面侧按压所述带部件的位于所述第一对置部件和所述第二对置部件之间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装置,还包括:
第三清洁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的下游侧,并且通过在与卷绕了所述带部件的被卷绕辊相对的位置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承载体,其上形成有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其使用色调剂对形成在所述图像承载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转印装置,其在转印位置借助于转印带将经过所述显影装置显影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洁装置,其清洁所述转印带。
4.一种转印单元,包括:
转印带,在执行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操作的转印位置,所述转印带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成角度地行进;
第一清洁部件,其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
第一对置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接触;
第二清洁部件,其沿着所述转印带的行进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清洁部件的上游侧,处于使所述转印带相对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传送方向成角度地行进的范围内,并且通过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外表面接触来清洁所述外表面;
第二对置部件,其在与所述第二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内表面接触;以及
按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对置部件和所述第二对置部件之间,与所述转印带的所述外表面接触,并且从所述转印带的外表面侧朝向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侧按压所述转印带的位于所述第一对置部件和所述第二对置部件之间的部分。
CN201210234345.4A 2011-11-28 2012-07-06 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 Active CN103135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9374 2011-11-28
JP2011259374A JP2013113994A (ja) 2011-11-28 2011-11-28 清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35424A true CN103135424A (zh) 2013-06-05
CN103135424B CN103135424B (zh) 2016-10-05

Family

ID=48467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34345.4A Active CN103135424B (zh) 2011-11-28 2012-07-06 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44302B2 (zh)
JP (1) JP2013113994A (zh)
CN (1) CN10313542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8134A (zh) * 2017-03-22 2018-10-0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9896090A (zh) * 2017-12-11 2019-06-18 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盒系统的出料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出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9031B2 (ja) * 2016-08-12 2021-0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88781B2 (ja) * 2019-11-26 2023-11-29 イーグン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集塵装置を備えたワイヤソー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59028A1 (en) * 2005-09-09 2007-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22663A (ja) * 2006-11-13 2008-05-29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89476B2 (ja) * 2003-05-22 2009-1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US20110229234A1 (en) * 2010-03-18 2011-09-22 Yoshiki Hozumi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7021A (ja) 1996-02-29 1997-09-09 Hitachi Ltd ブレー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4191775A (ja) * 2002-12-12 2004-07-08 Ricoh Co Ltd 多重画像形成装置
US7362996B2 (en) * 2005-07-14 2008-04-22 Xerox Corporation Cleaning and spots blade lubric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8216316A (ja) 2007-02-28 2008-09-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37988A (ja) * 2009-12-28 2011-07-14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89476B2 (ja) * 2003-05-22 2009-12-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US20070059028A1 (en) * 2005-09-09 2007-03-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22663A (ja) * 2006-11-13 2008-05-29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229234A1 (en) * 2010-03-18 2011-09-22 Yoshiki Hozumi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8134A (zh) * 2017-03-22 2018-10-0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9896090A (zh) * 2017-12-11 2019-06-18 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盒系统的出料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出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44302B2 (en) 2014-06-03
CN103135424B (zh) 2016-10-05
US20130136487A1 (en) 2013-05-30
JP2013113994A (ja) 2013-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40992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35424A (zh) 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
US8750734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54092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988340A (zh) 转印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0145816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074665A1 (en) Cleaning device including cleaning mechanism having noise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03034097B (zh) 带输送器构件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051219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交換ユニット及びクリーナ
JP53873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73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71938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34950B (zh) 纸张排出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JP201616691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8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093886B (zh) 清洁部件、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EP312165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46678B2 (ja)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2448A (ja) 用紙除電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52370B2 (ja) 像形成ユニット
JP20051648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09070B2 (ja) 記録媒体湾曲矯正装置、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17444B2 (ja) 清掃部材、帯電装置、組立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96215B2 (ja) 記録媒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44078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