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66636A - 电子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66636A
CN103066636A CN2012103993638A CN201210399363A CN103066636A CN 103066636 A CN103066636 A CN 103066636A CN 2012103993638 A CN2012103993638 A CN 2012103993638A CN 201210399363 A CN201210399363 A CN 201210399363A CN 103066636 A CN103066636 A CN 103066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gnosis
switch element
voltage
supply circuit
voltage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993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66636B (zh
Inventor
高岛让
丹野真树
山田毅
梅谷治树
大保慎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Technology & Research Industrial Corporation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318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87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318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475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318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147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66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6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666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666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6Data transfer between charging stations an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电子控制装置中,处理器执行第1诊断处理以及第2诊断处理至少一方,所述第1诊断处理是,在通过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控制线提供第1诊断电压的状态下,基于从异常诊断电路输出的信号进行开关元件的异常诊断,所述第2诊断处理是,通过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试验信号线提供第2诊断电压的状态下,基于从异常诊断电路输出的信号,进行试验信号线的异常诊断。

Description

电子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推进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lug in hybrid)等、可由外部电源充电的车辆(以下将这样的车辆总称为插电式车辆)的实用化。在插电式车辆和外部电源的连接上使用具有被称为CCID(Charge CircuitInterrupt Device,充电电路中断装置)的控制单元的专用的充电电缆。
关于这样的充电电缆和插电式车辆间的接口的标准,由美国的‘SAE(Electric Vehicle Conductive Charge Coupler,电动车引导式充电耦合器)标准’和日本的‘电动汽车用引导式(conductive)充电系统一般要求事项(電気自動車用コンダクティブ充電システム一般要求事項)(日本电动车辆标准)’规定。由这些标准规定的插电式车辆的充电步骤大致如下。
首先,充电电缆的CCID将控制试验(pilot)信号(以下简称为试验信号)发送至在插电式车辆上搭载的充电控制用的ECU(Electr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并且在该试验信号的电压从初始值V1(例如12V)变化至V2(例如9V)时,判断为充电电缆连接到了插电式车辆。
接着,充电电缆的CCID通过以与电源设备(外部电源以及充电电缆)的额定电流对应的占空比发送试验信号,从而对插电式车辆的ECU通知电源设备的额定电流。
接着,插电式车辆的ECU通过使试验信号的电压从V2变化至V3(例如6V),对充电电缆的CCID通知充电准备完成。
然后,充电电缆的CCID若检测出试验信号的电压从V2变化至V3,则判断为插电式车辆侧的充电准备完成,使用于对插电式车辆侧提供外部电源的电力的继电器接通(即开始供电)。
这样,试验信号在插电式车辆的充电控制中是必须的信号,检测试验信号的异常极为重要。例如,在特开2009-7198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插电式车辆侧,经由开关将用于试验信号的通信的控制线和地之间连接,基于将该开关接通时的控制线的电位变化,进行从插电式车辆的充电口至ECU的试验信号线的断线检测。
相关领域的描述
如上述那样,在插电式车辆的ECU中设置用于使从充电电缆的CCID发送的试验信号的电压阶段性地变化的试验电压设定电路。该试验电压设定电路通常是在ECU内的试验信号线和地之间连接的、下拉电阻和开关元件的串联电路。
ECU内的处理器在使试验信号的电压变化的情况下,将试验电压设定电路的开关元件导通。
若该试验电压设定电路的开关元件发生故障,则无法使试验信号的电压变化,因此需要用于诊断开关元件的故障的电路,但是在上述特开2009-71989号公报中没有公开那样的电路。
另外,在上述特开2009-71989号公报的技术中,设置使试验信号线连接到地的开关,如果在使该开关导通时试验信号线的电位下降至地电平,则判断为试验信号线正常(无断线)。但是,在试验信号线异常接地的情况下,试验信号线的电位也为地电平,因此,虽然实际上试验信号线发生异常,但是有可能误判断为试验信号线正常。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诊断设置在用于使试验信号阶段性地变化的试验电压设定电路的开关元件的异常、和包含断线以及异常接地的试验信号线的异常中至少一种异常的电子控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电子控制装置,搭载于可由外部电源充电的车辆上,在所述车辆经由充电电缆连接到所述外部电源的情况下,在从所述充电电缆供电之前接收试验信号,具有:控制线,其连接到将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充电电缆连接部和所述电子控制装置连接的试验信号线;处理器,其基于经由所述控制线输入的所述试验信号,进行充电控制所需要的处理;试验电压设定电路,其由连接在所述控制线和地之间的、下拉电阻和被所述处理器控制的开关元件的串联电路构成;电压供给电路,其包含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以及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的至少一方,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根据所述处理器的控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第1诊断电压,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根据所述处理器的控制,经由通过所述充电电缆连接部连接到所述试验信号线的异常诊断线,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第2诊断电压;以及异常诊断电路,其与所述下拉电阻和所述开关元件连接,将所述开关元件以及所述试验信号线的至少一方的异常诊断结果的信号输出到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第1诊断处理以及第2诊断处理的至少一方,所述第1诊断处理是,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所述第2诊断处理是,在将所述开关元件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2)在上述(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电压供给电路仅包含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作为所述第1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恒定电压的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平,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
(3)在上述(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电压供给电路仅包含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作为所述第1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规定频率的脉冲状的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沿,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
(4)在上述(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电压供给电路仅包含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作为所述第2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在使所述开关元件维持在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恒定电压的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平,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5)在上述(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电压供给电路仅包含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作为所述第2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在使所述开关元件维持在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沿,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6)在上述(4)或(5)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处理器在所述车辆未连接所述充电电缆时执行所述第2诊断处理。
(7)在上述(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电压供给电路包含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以及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两者,所述处理器在执行了所述第1诊断处理之后,执行所述第2诊断处理。
(8)在上述(7)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中,优选作为所述第1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恒定电压的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平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之后,作为所述第2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在将所述开关元件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恒定电压的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平,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9)在上述(7)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中,优选作为所述第1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规定频率的脉冲状的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沿,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之后,作为所述第2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在将所述开关元件维持在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规定频率的脉冲状的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沿,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10)在上述(7)~(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中,优选所述处理器在所述车辆未连接所述充电电缆时,执行了所述第1诊断处理之后,执行所述第2诊断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诊断设置在用于使试验信号阶段性地变化的试验电压设定电路的开关元件的异常、和包含断线以及异常接地的试验信号线的异常中至少一种异常。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A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表示车辆充电系统的充电动作的时序图。
图4A是表示充电控制用ECU33A对于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动作(第1例)的时序图。
图4B是表示充电控制用ECU33A对于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动作(第2例)的时序图。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B的内部结构图。
图7A是表示充电控制用ECU33B对于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动作(第1例)的时序图。
图7B是表示充电控制用ECU33B对于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动作(第2例)的时序图。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C的内部结构图。
图10A是表示充电控制用ECU33C对于第1开关元件104b以及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动作(第1例)的时序图。
图10B是表示充电控制用ECU33C对于第1开关元件104b以及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动作(第2例)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如该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由外部电源1、充电电缆2以及插电式车辆3构成。外部电源1例如由设置在家里的带接地端子的电源插座11、对该电源插座11提供单相交流电的AC电源(商用电源)12构成。
充电电缆2由两根供电线21、22、地线23、试验线24、插头25、电缆侧耦合器26、CCID27构成。供电线21、22和地线23各自一端连接到插头25,另一端连接到电缆侧耦合器26。试验线24的一端连接到CCID27(详细而言是试验电路27c),另一端连接到电缆侧耦合器26。
通过将插头25连接到电源插座11,供电线21、22的一端连接到AC电源12,地线23的一端连接到外部电源1侧的地。而且,通过将电缆侧耦合器26连接到插电式车辆3的车辆侧耦合器31,供电线21、22的另一端连接到插电式车辆3的电池充电器32,并且地线23和试验线24的另一端连接到插电式车辆3上搭载的充电控制用ECU33A。
CCID27是被设置在供电线21、22和地线23的中途的控制单元,包括插在供电线21、22的中途的继电器27a、27b、以及经由试验线24将试验信号CPL发送到插电式车辆3的充电控制用ECU33A,并且进行上述继电器27a、27b的接通断开控制的试验电路27c。另外,试验电路27c与供电线21、22和地线23连接,从供电线21、22得到电源电压,从地线23得到接地电压。
插电式车辆3是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可通过外部电源1进行充电的车辆,具有车辆侧耦合器31、电池充电器32和充电控制用ECU33A。通过在车辆侧耦合器31上连接充电电缆2的电缆侧耦合器26,供电线21、22与电池充电器32连接,地线23和试验线24与充电控制用ECU33A连接。
电池充电器32是,在充电控制用ECU33A的控制下,将经由充电电缆2(供电线21、22)从外部电源1提供的单相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通过该直流电对插电式车辆3上搭载的驱动用电池(省略图示)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充电控制用ECU33A是,在插电式车辆3经由充电电缆2连接到外部电源1的情况下,在从充电电缆2提供电力之前接收试验信号CPL,基于该试验信号CPL进行驱动用电池的充电控制所需要的处理的电子控制装置。
另外,该充电控制用ECU33A具有与试验信号线34连接的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该试验信号线34从设置在插电式车辆3的车辆侧耦合器31(充电电缆连接部)延伸,用于试验信号CPL的通信。
图2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充电控制用ECU33A的内部结构图。如该图2所示,充电控制用ECU33A包括:雪崩二极管101、第1二极管102、第1下拉电阻103、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输入缓冲器105、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异常诊断电路107以及CPU108。
雪崩二极管101的一端连接到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另一端接地,承担将经由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输入的试验信号CPL的电压(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和地之间的电压)确保在V1(例如12V)以下的作用。
第1二极管102的阳极端子连接到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阴极端子连接到第1下拉电阻103的一端,承担仅使试验信号CPL的正值侧的信号通过的作用。第1下拉电阻103的一端连接到第1二极管102的阴极端子,另一端接地,承担使试验信号CPL的正值侧的电压(即第1二极管102的阴极端子和地之间的电压)从V1变化到V2(例如9V)的作用。
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是,在CPU108的控制下,使试验信号CPL的正值侧的电压阶段性地变化(从V2变化到V3(例如6V))的电路。该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由第2下拉电阻104a和例如作为npn型晶体管的第1开关元件104b构成。
在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中,第2下拉电阻104a的一端连接到第1二极管102的阴极端子(连接到从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至输入缓冲器105的控制线CL),另一端连接到第1开关元件104b的集电极端子。
这里,控制线CL是在充电控制用ECU33A的内部用于使试验信号CPL传递给CPU108的布线,经由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连接到将车辆侧耦合器31和充电控制用ECU33A连接的试验信号线34。
第1开关元件104b的集电极端子连接到第1下拉电阻104a的另一端,发射极端子接地,基极端子连接到CPU108的第1控制信号输出端口CT1_OUT。该第1开关元件104b根据从CPU108的第1控制信号输出端口CT1_OUT输出到基极端子的第1控制信号CT1切换导通截止状态。
根据这样构成的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在第1开关元件104b为导通状态时第2下拉电阻104a的另一端接地,试验信号CPL的正值侧的电压从V2变化到V3。
输入缓冲器105是输入端子连接到第1二极管102的阴极、输出端子连接到CPU108的试验信号输入端口INT的缓冲器。试验信号CPL经由该输入缓冲器105输入到CPU108的试验信号输入端口INT。
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是根据CPU108的控制,对控制线CL提供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用的第1诊断电压的电压供给电路,由例如作为pnp型晶体管的第2开关元件106a、第2二极管106b、2个电阻106c、106d构成。
第2开关元件106a的发射极端子连接到电源线PL1,集电极端子经由第2二极管106b连接到控制线CL,基极端子经由电阻106c连接到CPU108的第2控制信号输出端口CT2_OUT。该第2开关元件106a根据从CPU108的第2控制信号输出端口CT2_OUT输出到基极端子的第2控制信号CT2切换导通截止状态。
另外,在充电控制用ECU33A中内置调节器(regulator),该调节器对从在插电式车辆3中与驱动用电池分开搭载的低压电池提供的主电源电压VIGB进行降压而生成副电源电压VREG,对上述的电源线PL1施加从该调节器输出的副电源电压VREG
第2二极管106b的阳极端子连接到第2开关元件106a的集电极端子,阴极端子连接到控制线CL。电阻106c的一端连接到第2开关元件106a的基极端子,另一端连接到CPU108的第2控制信号输出端口CT2_OUT。电阻106d的一端连接到第2开关元件106a的发射极端子,另一端连接到电阻106c的另一端。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在第2开关元件106a为导通状态时,电源线PL1和控制线CL电连接,副电源电压VREG作为第1诊断电压提供给控制线CL。
异常诊断电路107是,将表示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中的第2下拉电阻104a和第1开关元件104b的连接点电压VCN和参考电压VREF之间的比较结果的信号作为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结果输出的电路,由3个电阻107a、107b、107c、电容器107d和比较器107e构成。
电阻107a的一端连接到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中的第2下拉电阻104a和第1开关元件104b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到电容器107d的一端以及比较器107e的反相输入端子。电容器107d的一端连接到电阻107a的另一端以及比较器107e的反相输入端子,另一端接地。这些电阻107a以及电容器107d作为输入到比较器107e的反相输入端子的电压(连接点电压VCN)的噪声除去用滤波器起作用。
电阻107b的一端连接到电源线PL2,另一端连接到电阻107c的一端以及比较器107e的同相输入端子。电阻107c的一端连接到电阻107b的另一端以及比较器107e的同相输入端子,另一端接地。
充电控制用ECU33A除了所述的调节器之外,还内置将副电源电压VREG进一步降压而生成副电源电压VACC(例如5V)的5V调节器,对上述的电源线PL2施加从该5V调节器输出的副电源电压VACC。即,若将电阻107b的电阻值设为R1,将电阻107c的电阻值设为R2,则输入到比较器107e的同相输入端子的参考电压VREF以R2·VACC/(R1+R2)来表示。
比较器107e进行输入到反相输入端子的连接点电压VCN和输入到同相输入端子的参考电压VREF的大小比较,将表示该比较结果的信号(诊断结果信号)CR作为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结果输出到CPU108的诊断结果信号输入端口CR_IN。具体而言,该比较器107e在连接点电压VCN低于参考电压VREF的情况下,输出高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另一方面,在连接点电压VCN为参考电压VREF以上的情况下,输出低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CPU108是,基于经由输入缓冲器105输入到试验信号输入端口INT的试验信号CPL进行充电控制所需要的处理,并且控制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输出第1控制信号CT1),使试验信号CPL的电压阶段性地变化的处理器。
细节在后面叙述,该CPU108具有如下功能:作为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处理(第1诊断处理),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第2开关元件106a)使其对控制线CL提供第1诊断电压(即副电源电压VREG),同时基于在使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截止时得到的异常诊断电路107的输出信号(即诊断结果信号CR),判断第1开关元件104b有无异常。
接着,参照图3的时序图说明上述那样构成的车辆充电系统的动作。
首先,在图3的时刻t1中,如果充电电缆2的插头25连接到外部电源1的电源插座11,则CCID27的试验电路27c经由供电线21、22从AC电源12接受供电而启动,并且经由试验线24输出电压值V1(12V)的试验信号CPL。在该时刻,CCID27的继电器27a、27b为断开状态,充电控制用ECU33A的CPU108为休眠状态。
而且,如图3所示,在CPU108为休眠状态时,从CPU108输出的第1控制信号CT1为低电平,所以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的第1开关元件104b为截止状态。
接着,在图3的时刻t2中,在充电电缆2的电缆侧耦合器26连接到插电式车辆3的车辆侧耦合器31时,试验信号CPL被输入到充电控制用ECU33A的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但是由于第1下拉电阻103,试验信号CPL的正值侧的电压(第1二极管102的阴极端子和地之间的电压)从V1变化到V2(9V)。
CCID27的试验电路27c在检测到如上那样的试验信号CPL的电压变化(试验线24的电压变化)时,判断为充电电缆2已与插电式车辆3连接,通过从图3中的时刻t3开始以与电源设备(外部电源1和充电电缆2)的额定电流对应的占空比发送试验信号CPL,对充电控制用ECU33A通知电源设备的额定电流。
然后,充电控制用ECU33A的CPU108在从时刻t3开始一定时间后的时刻t4从休眠状态启动时,测量经由输入缓冲器105输入的试验信号CPL的占空比而掌握电源设备的额定电流后,在图3中的时刻t5输出高电平的第1控制信号CT1而将第1开关元件104b切换为导通状态,使试验信号CPL的电压从V2变化为V3(6V),从而对充电电缆2的CCID27通知充电准备完成。
CCID27的试验电路27c在检测到试验信号CPL的电压(试验线24的电压)从V2变化到V3时,判断插电式车辆3侧的充电准备已完成,将用于对插入式车辆3侧供给外部电源1的交流电的继电器27a、27b接通(即开始供电)。由此,从外部电源1经由充电电缆2(供电线21、22)对插电式车辆3的电池充电器32提供交流电。
然后,充电控制用ECU33A的CPU108通过基于从试验信号CPL的占空比掌握的电源设备的额定电流控制电池充电器32,进行驱动用电池的适当的充电控制。
这样,在充电控制用ECU33A内使试验信号CPL的电压阶段性地变化,关系到对充电电缆2的CCID27通知插电式车辆3侧的状态,因此在驱动用电池的充电控制中极其重要。若在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的第1开关元件104b中发生异常,则无法使试验信号CPL的电压从V2变化至V3,因此产生开始不了从充电电缆2至插电式车辆3的供电的不良状况。
因此,诊断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很重要。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充电控制用ECU33A的CPU108按照以下说明的步骤执行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处理(第1诊断处理)。另外,以下举出2个第1诊断处理的例子,但是采用哪种处理都可以。另外,CPU108在插电式车辆3未连接充电电缆2时(例如插电式车辆3行驶中)执行以下说明的第1诊断处理。其理由是因为,若在插电式车辆3连接了充电电缆2的状态下执行第1诊断处理,则妨碍上述的充电动作。
首先,参照图4A的时序图,说明CPU108执行的第1诊断处理的第1例。
首先,作为初始处理,CPU108将第1控制信号CT1设置为低电平,将第2控制信号CT2设置为高电平,从而将第1开关元件104b以及第2开关元件106a控制为截止状态。此时,由于连接点电压VCN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高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接着,在图4A中的时刻t11以后,CPU108将第2控制信号CT2设置为低电平,从而将第2开关元件106a维持在导通状态。由此,在时刻t11以后,从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电压(副电源电压VREG)的第1诊断电压。
接着,CPU108如上述那样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使其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电压的第1诊断电压,同时在时刻t12将第1控制信号CT1设置为高电平,从而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切换为导通状态后,在时刻t13,通过将第1控制信号CT1设置为低电平,从而再次将第1开关元件104b切换为截止状态。
由此,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则在时刻t11-t12的期间,由于连接点电压VCN高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低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在时刻t12-t13的期间,由于连接点电压VCN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高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在时刻t13以后,由于连接点电压VCN高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低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CPU108如上述那样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使其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电压的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截止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判断第1开关元件104b有无异常。
具体而言,CPU108在将第2开关元件106a维持在导通的状态下,如果在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时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高电平、且在第1开关元件104b截止时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低电平,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
另外,CPU108在将第2开关元件106a维持在导通的状态下,与第1开关元件104b的导通截止无关,如果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高电平,则判断第1开关元件104b异常(导通连接故障),与第1开关元件104b的导通截止无关,如果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低电平,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异常(截止连接(固着)故障)。
接着参照图4B的时序图说明CPU108执行的第1诊断处理的第2例。
首先,CPU108与上述的第1例同样,作为初始处理,将第1开关元件104b以及第2开关元件106a控制为截止状态。此时,从比较器107e输出高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接着,CPU108在图4B中的时刻t21-t22的期间,输出恒定频率(例如500Hz,占空比例如为50%)的脉冲状的第2控制信号CT2,从而对第2开关元件106a进行PWM控制。由此,在时刻t21-t22的期间,从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1诊断电压(最大值与副电源电压VREG相等)。
在这样的时刻t21-t22的期间,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如果正常地截止),则连接点电压VCN以与第1诊断电压同一频率超过或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的诊断结果信号CR以与第1诊断电压同一频率切换高电平和低电平。
即,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则在诊断结果信号CR中产生沿。
接着,CPU108在时刻t23通过将第1控制信号CT1设置为高电平,从而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切换为导通状态后,在时刻t24-t25的期间,再次输出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2控制信号CT2,从而对第2开关元件106a进行PWM控制。由此,与时刻t21-t22的期间同样,在时刻t24-t25的期间,从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1诊断电压。
在这样的时刻t24-t25的期间,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如果正常地导通),则由于连接点电压VCN总是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的诊断结果信号CR被维持在高电平。即,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在诊断结果信号CR中不产生沿。
CPU108如上述那样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截止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判断第1开关元件104b有无异常。
具体而言,CPU108对第2开关元件106a进行PWM控制,同时在使第1开关元件104b截止时,如果能够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如果未能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异常(导通连接故障)。
另外,CPU108对第2开关元件106a进行PWM控制,同时在使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时,如果未能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如果能够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异常(截止连接故障)。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对控制线CL提供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的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截止时得到的异常诊断电路107的输出信号(诊断结果信号CR),判断第1开关元件104b有无异常,因此,能够诊断设置在用于使试验信号CPL阶段性地变化的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的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将充电电缆2连接到插电式车辆3的时刻(图3中的时刻t2),试验信号CPL的电压自动地从V1变化至V2的结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在将充电电缆2连接到插电式车辆3的时刻、即电压值V1的试验信号CPL输入到充电控制用ECU33A时CPU108启动,并且通过CPU108的控制,使试验信号CPL的电压从V1变化至V2的结构。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将图5与图1比较可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中,插电式车辆3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A不同的充电控制用ECU33B。即,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中,除了充电控制用ECU33B之外的其它结构要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对于除了充电控制用ECU33B之外的其它结构要素赋予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在以下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B是,在插电式车辆3经由充电电缆2连接到外部电源1的情况下,在从充电电缆2供电之前接收试验信号CPL,并基于该试验信号CPL,进行驱动用电池的充电控制的电子控制装置。
另外,该充电控制用ECU33B具有: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其连接到试验信号线34,该试验信号线34从设置在插电式车辆3的车辆侧耦合器31(充电电缆连接部)延伸、并用于试验信号CPL的通信;以及诊断电压输出端子33b,其连接到异常诊断线35,该异常诊断线35同样从车辆侧耦合器31分支延伸、并在车辆侧耦合器31内与试验信号线34连接。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B的内部结构图。将该图6与图2比较可知,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B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代替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而备有具有新的电路结构的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以及代替CPU108而备有具有新的功能的CPU110。
即,在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B中,雪崩二极管101、第1二极管102、第1下拉电阻103、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输入缓冲器105以及异常诊断电路107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对这些结构要素赋予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以下省略说明。
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是根据CPU110的控制,经由诊断电压输出端子33b以及异常诊断线35,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异常诊断用的第2诊断电压的电压供给电路,由例如作为npn型晶体管的第3开关元件109a、作为pnp型晶体管的第4开关元件109b、第3二极管109c、3个电阻109d、109e、109f构成。
第3开关元件109a的集电极端子经由电阻109f连接到第4开关元件109b的基极端子,发射极端子接地,基极端子连接到CPU110的第3控制信号输出端口CT3_OUT。该第3开关元件109a根据从CPU110的第3控制信号输出端口CT3_OUT输出到基极端子的第3控制信号CT3,切换导通截止状态。
第4开关元件109的集电极端子经由第3二极管109c连接到诊断电压输出端子33b,发射极端子经由电阻109d连接到电源线PL3,基极端子经由电阻109f连接到第3开关元件109a的集电极端子。另外,对充电控制用ECU33B,从在插电式车辆3中与驱动用电池分开搭载的低压电池提供主电源电压VIGB,并对上述电源线PL3施加该主电源电压VIGB
第3二极管109c的阳极端子连接到第4开关元件109b的集电极端子,阴极端子连接到诊断电压输出端子33b。电阻109d的一端连接到电源线PL3,另一端连接到第4开关元件109b的发射极端子。电阻109e的一端连接到第4开关元件109b的发射极端子,另一端连接到第4开关元件109b的基极端子。电阻109f的一端连接到第4开关元件109b的基极,另一端连接到第3开关元件109a的集电极端子。
根据这样构成的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在第3开关元件109a导通时,主电源电压VIGB作为第2诊断电压经由诊断电压输出端子33b以及异常诊断线35提供给试验信号线34。
CPU110是,基于经由输入缓冲器105输入到试验信号输入端口INT的试验信号CPL,进行充电控制所需要的处理,并且控制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对第1开关元件104b输出第1控制信号CT1),使试验信号CPL的电压阶段性地变化的处理器。
细节在后面叙述,该CPU110具有如下功能:作为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处理(第2诊断处理),在将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中的第2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异常诊断电路107的输出信号(诊断结果信号CR),判断试验信号线34有无异常。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参照图3),因此省略说明,但是如果在将车辆侧耦合器31和充电控制用ECU33B连接的试验信号线34中发生包含断线以及异常接地的异常,则不能对充电控制用ECU33B发送试验信号CPL,无法进行驱动用电池的充电控制。
因此,进行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很重要。在第2实施方式中,充电控制用ECU33B的CPU110按照以下说明的步骤执行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处理(第2诊断处理)。
另外,以下举出两个第2诊断处理的例子,但是采用哪种处理都可以。另外,CPU110在插电式车辆3未连接充电电缆2时(例如插电式车辆3行驶中)执行以下说明的第2诊断处理。其理由是因为,若在插电式车辆3连接了充电电缆2的状态下执行第2诊断处理,则妨碍上述的充电动作。
首先,参照图7A的时序图,说明CPU110执行的第2诊断处理的第1例。
首先,CPU110作为初始处理将第1控制信号CT1以及第3控制信号CT3设置为低电平,从而将第1开关元件104b以及第3开关元件109a控制为截止状态。此时,由于不从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经由异常诊断线35对试验信号线34输出第2诊断电压,因此连接点电压VCN低于参考电压VREF,从比较器107e输出高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接着,在图7A中的时刻t111以后,CPU110将第3控制信号CT3设置为高电平,从而将第3开关元件109a切换为导通状态(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截止状态)。由此,在时刻t111以后,从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恒定电压(主电源电压VIGB)的第2诊断电压。这里,如果试验信号线34正常(如果没有断线以及异常接地),则在时刻t111以后,连接点电压VCN高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低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CPU110如上述那样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恒定电压的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判断试验信号线34有无异常。
具体而言,CPU110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恒定电压的第2诊断电压时,如果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低电平,则判断为试验信号线34正常,如果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高电平,则判断试验信号线34有异常(有断线或异常接地)。
接着,参照图7B的时序图说明CPU110执行的第2诊断处理的第2例。
首先,CPU110与第1例同样,作为初始处理,将第1开关元件104b以及第3开关元件109a控制为截止状态。此时,从比较器107e输出高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接着,CPU110在图7B中的时刻t121以后,输出恒定频率(例如2Hz,占空比例如为50%)的脉冲状的第3控制信号CT3,从而对第3开关元件109a进行PWM控制。由此,在时刻t121以后,从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具有与第3控制信号CT3相同频率以及占空比的脉冲状的第2诊断电压(最大值与主电源电压VIGB相等)。
在这样的时刻t121以后,如果试验信号线34正常,则连接点电压VCN以与第2诊断电压同一频率超过或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的诊断结果信号CR以与第2诊断电压同一频率切换高电平和低电平。即,如果试验信号线34正常,则在诊断结果信号CR中产生沿。
CPU110如上述那样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规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判断试验信号线34有无异常。
具体而言,CPU110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在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规定频率的第2诊断电压时,如果能够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试验信号线34正常,如果未能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在试验信号线34中有异常。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第2诊断电压时从异常诊断电路107输出的诊断结果信号CR,判断试验信号线34有无异常。这里,如果在试验信号线34中发生断线或异常接地,则异常诊断电路107输出表示异常的诊断结果信号CR,因此,能够诊断包含断线以及异常接地的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8是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将图8与图5比较可知,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中,插电式车辆3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B不同的充电控制用ECU33C。即,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中,除了充电控制用ECU33C以外的其他构成要素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对于除了充电控制用ECU33C以外的其他构成要素赋予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标号,以下省略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C是,在插电式车辆3经由充电电缆2连接到外部电源1的情况下,在从充电电缆2供电之前,接收试验信号CPL,并基于该试验信号CPL进行驱动用电池的充电控制的电子控制装置。
另外,与第2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B相同地,该充电控制用ECU33C具有:试验信号输入端子33a,其连接到试验信号线34,该试验信号线34从设置在插电式车辆3的车辆侧耦合器31(充电电缆连接部)延伸、并用于试验信号CPL的通信;以及诊断电压输出端子33b,其连接到异常诊断线35,该异常诊断线35同样从车辆侧耦合器31分支延伸、并在车辆侧耦合器31内与试验信号线34连接。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C的内部结构图。将该图9与图6比较可知,第3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C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作为电压供给电路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两者、以及代替CPU110而备有具有新的功能的CPU120。
即,在第3实施方式的充电控制用ECU33C中,雪崩二极管101、第1二极管102、第1下拉电阻103、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输入缓冲器105以及异常诊断电路107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对这些结构要素赋予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以下省略说明。
另外,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的电路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即,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根据从CPU120的第2控制信号输出端口CT2_OUT输出的第2控制信号CT2,对控制线CL提供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用的第1诊断电压。另外,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的电路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即,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根据从CPU120的第3控制信号输出端口CT3_OUT输出的第3控制信号CT3,经由诊断电压输出端子33b以及异常诊断线35,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异常诊断用的第2诊断电压。
CPU120是,基于经由输入缓冲器105输入到试验信号输入端口INT的试验信号CPL,进行充电控制所需要的处理,并且控制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对第1开关元件104b输出第1控制信号CT1),使试验信号CPL的电压阶段性地变化的处理器。
细节在后面叙述,该CPU120具有如下功能:作为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处理(第1诊断处理),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使其对控制线CL提供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使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截止时得到的异常诊断电路107的输出信号(诊断结果信号CR),判断第1开关元件104b有无异常,之后,作为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处理(第2诊断处理),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异常诊断电路107的输出信号,判断试验信号线34有无异常。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充电系统的充电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参照图3),因此省略说明,但是如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进行第1开关元件104b以及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很重要。
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充电控制用ECU33C的CPU120在按照以下说明的诊断顺序执行了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处理(第1诊断处理)之后,执行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处理(第2诊断处理)。另外以下举出2个诊断处理的例子,但是采用哪种诊断处理都可以。另外,CPU120在插电式车辆3未连接充电电缆2时(例如插电式车辆3行驶中)执行各诊断处理。其理由是,因为若在插电式车辆3连接了充电电缆2的状态下执行各诊断处理,则妨碍上述的充电动作。
进而,作为诊断顺序,在最初实施了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处理之后,实施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处理很重要。原因是,如以下说明这样,由于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处理需要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执行,因此若第1开关元件104b发生故障,则无法准确地诊断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即,最初进行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诊断,在确保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的基础上,进行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诊断。
首先,参照图10A的时序图说明CPU120执行的各诊断处理的第1例。
首先,CPU120作为初始处理将第1控制信号CT1以及第3控制信号CT3设置为低电平,将第2控制信号CT2设置为高电平,从而将第1开关元件104b、第2开关元件106a以及第3开关元件109a控制为截止状态。此时,由于连接点电压VCN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高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接着,在图10A中的时刻t211-t214的期间,CPU120将第2控制信号CT2设置为低电平,从而将第2开关元件106a维持在导通状态。由此,在时刻t211-t214的期间,从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电压(副电源电压VREG)的第1诊断电压。
接着,CPU120如上述那样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使其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电压的第1诊断电压,同时在时刻t212将第1控制信号CT1设置为高电平,从而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切换为导通状态后,在时刻t213,通过将第1控制信号CT1设置为低电平,从而再次将第1开关元件104b切换为截止状态。
由此,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则在时刻t211-t212的期间,由于连接点电压VCN高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低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在时刻t212-t213的期间,由于连接点电压VCN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高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在时刻t213-t214的期间,由于连接点电压VCN高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低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CPU120如上述那样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使其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电压的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截止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判断第1开关元件104b有无异常。
具体而言,CPU120在将第2开关元件106a维持为导通的状态下,如果在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时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高电平、且在第1开关元件104b截止时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低电平,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
另外,CPU120在将第2开关元件106a维持为导通的状态下,与第1开关元件104b的导通截止无关,如果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高电平,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异常(导通连接故障),与第1开关元件104b的导通截止无关,如果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低电平,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异常(截止连接故障)。
接着,CPU120在图10A中的时刻t215以后,通过将第3控制信号CT3设置为高电平,从而将第3开关元件109a切换为导通状态(第1开关元件104b以及第2开关元件106a维持截止状态)。由此,在时刻t215以后,从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恒定电压(主电源电压VIGB)的第2诊断电压。这里,如果试验信号线34正常(如果无断线以及异常接地),则在时刻t215以后,由于连接点电压VCN高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低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CPU120如上述那样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恒定电压的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判断试验信号线34有无异常。
具体而言,CPU120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截止的状态下,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恒定电压的第2诊断电压时,如果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低电平则判断为试验信号线34正常,如果诊断结果信号CR的电平为高电平,则判断为试验信号线34有异常(有断线或异常接地)。
接着,参照图10B的时序图说明CPU120实施的各个诊断处理的第2例。
首先,CPU120与第1例同样,作为初始处理,将第1开关元件104b、第2开关元件106a以及第3开关元件109a控制为截止状态。此时,从比较器107e输出高电平的诊断结果信号CR。
接着,CPU120在图10B中的时刻t221-t222的期间,输出恒定频率(例如500Hz,占空比例如为50%)的脉冲状的第2控制信号CT2,从而对第2开关元件106a进行PWM控制。由此,在时刻t221-t222的期间,从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1诊断电压(最大值与副电源电压VREG相等)。
在这样的时刻t221-t222的期间,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如果正常地截止),则连接点电压VCN以与第1诊断电压同一频率超过或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的诊断结果信号CR以与第1诊断电压同一频率切换高电平和低电平。即,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则在诊断结果信号CR中产生沿。
接着,CPU120在时刻t223通过将第1控制信号CT1设置为高电平,从而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切换为导通状态后,在时刻t224-t225的期间,再次输出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2控制信号CT2,从而对第2开关元件106a进行PWM控制。由此,与时刻t221-t222的期间同样,在时刻t224-t225的期间,从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1诊断电压。
在这样的时刻t224-t225的期间,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如果正常地导通),则由于连接点电压VCN总是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的诊断结果信号CR被维持在高电平。即,如果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则在诊断结果信号CR中不产生沿。
CPU120如上述那样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使其对控制线CL提供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截止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判断第1开关元件104b有无异常。
具体而言,CPU120对第2开关元件106a进行PWM控制,同时在使第1开关元件104b截止时,如果能够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如果未能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异常(导通连接故障)。
另外,CPU120对第2开关元件106a进行PWM控制,同时在使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时,如果未能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正常,如果能够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第1开关元件104b异常(截止连接故障)。
接着,CPU120在图10B中的时刻t226以后,输出恒定频率(例如2Hz,占空比例如为50%)的脉冲状的第3控制信号CT3,从而对第3开关元件109a进行PWM控制(第1开关元件104b以及第2开关元件106a维持截止状态)。由此,在时刻t226以后,从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具有与第3控制信号CT3相同频率以及占空比的脉冲状的第2诊断电压(最大值与主电源电压VIGB相等)。
在这样的时刻t226以后,如果试验信号线34正常,则连接点电压VCN以与第2诊断电压同一频率超过或低于参考电压VREF,因此从比较器107e输出的诊断结果信号CR以与第2诊断电压同一频率切换高电平和低电平。即,如果试验信号线34正常,则在诊断结果信号CR中产生沿。
CPU120如上述那样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规定频率的脉冲状的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判断试验信号线34有无异常。
具体而言,CPU120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在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规定频率的第2诊断电压时,如果能够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试验信号线34正常,如果未能检测到诊断结果信号CR的沿,则判断为在试验信号线34中有异常。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控制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6,使其对控制线CL提供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的第1开关元件104b导通截止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判断第1开关元件104b有无异常,因此能够诊断出设置在用于使试验信号CPL阶段性地变化的试验电压设定电路104的第1开关元件104b的异常。
另外,根据上述第3实施方式,在将第1开关元件104b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109使其对试验信号线34提供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诊断结果信号CR,判断试验信号线34有无异常。这里,如果在试验信号线34中发生断线或异常接地,则异常诊断电路107输出表示异常的诊断结果信号CR,因此,能够诊断包含断线以及异常接地的试验信号线34的异常。
本申请基于2011年10月21日向日本提出的特愿2011-231806号、特愿2011-231808号以及特愿2011-231809号要求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Claims (10)

1.一种电子控制装置,搭载于可由外部电源充电的车辆上,在所述车辆经由充电电缆连接到所述外部电源的情况下,在从所述充电电缆供电之前接收试验信号,其特征在于,具有:
控制线,其连接到将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充电电缆连接部和所述电子控制装置连接的试验信号线;
处理器,其基于经由所述控制线输入的所述试验信号,进行充电控制所需要的处理;
试验电压设定电路,其由连接在所述控制线和地之间的、下拉电阻和被所述处理器控制的开关元件的串联电路构成;
电压供给电路,其包含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以及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的至少一方,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根据所述处理器的控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第1诊断电压,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根据所述处理器的控制,经由通过所述充电电缆连接部连接到所述试验信号线的异常诊断线,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第2诊断电压;以及
异常诊断电路,其与所述下拉电阻和所述开关元件连接,将所述开关元件以及所述试验信号线的至少一方的异常诊断结果的信号输出到所述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执行第1诊断处理以及第2诊断处理的至少一方,所述第1诊断处理是,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所述第2诊断处理是,在将所述开关元件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供给电路仅包含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
作为所述第1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恒定电压的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平,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供给电路仅包含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
作为所述第1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规定频率的脉冲状的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沿,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供给电路仅包含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
作为所述第2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在使所述开关元件维持在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恒定电压的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平,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供给电路仅包含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
作为所述第2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在使所述开关元件维持在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恒定频率的脉冲状的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沿,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在所述车辆未连接所述充电电缆时执行所述第2诊断处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供给电路包含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以及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两者,
所述处理器在执行了所述第1诊断处理之后,执行所述第2诊断处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1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恒定电压的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在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平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之后,
作为所述第2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在将所述开关元件维持为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恒定电压的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电平,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1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第1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控制线提供规定频率的脉冲状的所述第1诊断电压,同时基于使所述开关元件导通截止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沿,判断所述开关元件有无异常之后,
作为所述第2诊断处理,所述处理器在将所述开关元件维持在截止的状态下,基于在控制所述第2诊断电压供给电路使其对所述试验信号线提供规定频率的脉冲状的所述第2诊断电压时得到的所述异常诊断电路的输出信号的沿,判断所述试验信号线有无异常。
10.如权利要求7~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在所述车辆未连接所述充电电缆时,执行了所述第1诊断处理之后,执行所述第2诊断处理。
CN201210399363.8A 2011-10-21 2012-10-19 电子控制装置 Active CN1030666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1809 2011-10-21
JP2011-231806 2011-10-21
JP2011-231808 2011-10-21
JP2011231808A JP5878729B2 (ja) 2011-10-21 2011-10-21 電子制御装置
JP2011231809A JP5947518B2 (ja) 2011-10-21 2011-10-21 電子制御装置
JP2011231806A JP5814742B2 (ja) 2011-10-21 2011-10-21 電子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66636A true CN103066636A (zh) 2013-04-24
CN103066636B CN103066636B (zh) 2016-06-29

Family

ID=48109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99363.8A Active CN103066636B (zh) 2011-10-21 2012-10-19 电子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14715B2 (zh)
CN (1) CN103066636B (zh)
CA (1) CA2792310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1532A (zh) * 2016-08-31 2019-04-16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双稳态继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0966B2 (ja) 2011-10-21 2016-08-02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電子制御装置
JP5852404B2 (ja) * 2011-10-21 2016-02-03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電子制御装置
US9048674B2 (en) * 2012-04-13 2015-06-02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harge notice or charge mode in a vehicle
US9118183B2 (en) * 2012-06-07 2015-08-25 Schneider Electric USA, Inc. Auto detection of vehicle type connected to an EVSE
US9969276B2 (en) 2013-10-09 2018-05-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lug-in vehicle with secondary DC-DC converter
US10286800B2 (en) 2013-10-09 2019-05-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trol pilot latch-out mechanism to reduce off-board energy consumption
US10046661B2 (en) 2013-10-09 2018-08-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tection of on-board charger connection to electric vehicle supply equipment
KR101526697B1 (ko) * 2013-10-25 2015-06-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친환경 차량용 내부 장착 충전기
US9494636B2 (en) * 2014-05-27 2016-11-15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Floating connector safety protection
KR101821007B1 (ko) * 2014-09-01 2018-01-2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차량 충전 장치 및 충전 방법
KR101678277B1 (ko) * 2014-10-06 2016-11-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스위치 열화 검출 장치 및 방법
JP5968501B1 (ja) * 2015-06-01 2016-08-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載電子制御装置
JP2018526686A (ja) * 2015-06-25 2018-09-13 ブルカー ナノ,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走査型プローブ顕微鏡用試料容器保持
JP6569122B2 (ja) * 2015-08-05 2019-09-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車載充電システム
JP6586396B2 (ja) 2016-06-17 2019-10-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通信装置、充電通信システム、輸送機器及び故障診断方法
KR102414449B1 (ko) * 2017-09-20 2022-06-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연결 케이블, 안테나 체결 진단 장치, 차량 및 안테나 체결 진단 방법
JP6911722B2 (ja) 2017-11-16 2021-07-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充電管理装置
CN112389268B (zh) * 2019-08-15 2022-11-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及其集成控制器、集成控制系统
KR102688137B1 (ko) * 2019-09-23 2024-07-2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배터리 관리 방법,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차량
KR20210050989A (ko) * 2019-10-29 2021-05-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충전 스위치부 이상 감지 방법 및 이를 적용한 배터리 시스템
TW202130527A (zh) * 2020-02-04 2021-08-16 飛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充電樁中偵測控制導引點異常的電路及其方法
TWI849402B (zh) * 2022-04-08 2024-07-21 飛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充電樁中控制導引點異常的偵測電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0132A (zh) * 2007-10-23 2009-04-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充电控制装置
US20100007306A1 (en) * 2008-07-14 2010-01-14 Fujitsu Ten Limited Charging cable, charging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CN101803142A (zh) * 2007-09-13 2010-08-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充电控制装置以及车辆
WO2010150360A1 (ja) * 2009-06-24 2010-12-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充電制御装置
JP2011004448A (ja) * 2009-06-16 2011-01-06 Fujitsu Ten Ltd 充電ケーブル、電子制御装置、及び充電ケーブルの異常検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5878A (ja) 1997-08-19 1999-03-09 Kansei Corp インタフェース診断回路
JP4285578B1 (ja) * 2008-01-15 2009-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充電装置
JP4332861B2 (ja) * 2008-01-16 2009-09-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充電制御装置
JP4934628B2 (ja) 2008-04-09 2012-05-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二重系電源装置
JP4726939B2 (ja) 2008-09-26 2011-07-20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制御装置、及びケーブル接続状態判定方法
JP4969547B2 (ja) 2008-10-14 2012-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充電制御方法
JP4630367B2 (ja) * 2008-11-25 2011-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高圧電装ユニット
JP2011024317A (ja) 2009-07-15 2011-02-03 Fujitsu Ten Ltd 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5555004B2 (ja) * 2010-02-17 2014-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充電ケーブル、車両、および車両の充電システム
JP5484192B2 (ja) * 2010-05-20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始動制御装置
US8633678B2 (en) 2011-05-10 2014-01-21 Leviton Manufacturing Co., Inc. Electric vehicle supply equipment with over-current protec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3142A (zh) * 2007-09-13 2010-08-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充电控制装置以及车辆
CN101420132A (zh) * 2007-10-23 2009-04-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充电控制装置
US20100007306A1 (en) * 2008-07-14 2010-01-14 Fujitsu Ten Limited Charging cable, charging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JP2011004448A (ja) * 2009-06-16 2011-01-06 Fujitsu Ten Ltd 充電ケーブル、電子制御装置、及び充電ケーブルの異常検知方法
WO2010150360A1 (ja) * 2009-06-24 2010-12-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充電制御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1532A (zh) * 2016-08-31 2019-04-16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双稳态继电器
US11990776B2 (en) 2016-08-31 2024-05-21 Cps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Bi-stable re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792310A1 (en) 2013-04-21
CN103066636B (zh) 2016-06-29
US9114715B2 (en) 2015-08-25
CA2792310C (en) 2019-06-04
US20130099740A1 (en) 2013-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66636A (zh) 电子控制装置
US11208006B2 (en) Electric power supply system
CN108306154B (zh) 充电接口转换装置及车辆
CN103260933B (zh) 车辆
CN101911428B (zh) 车辆的充电控制装置以及车辆
CN104508938A (zh) 充放电装置
US9533578B2 (en)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CN103764436A (zh) 用于识别车辆和外部之间的充电/供电系统的运行模式的方法,以及通过该识别方法识别该系统的运行模式的系统
CN108215873A (zh) 充电装置
CN110416781A (zh) 充放电枪
CN104756393A (zh) 功率转换装置及其故障诊断方法
US9321360B2 (en)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JP6362832B2 (ja) 接触器の絶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878729B2 (ja) 電子制御装置
CN105846519A (zh) 用于从ac供电系统对高压电池电力充电的方法和设备
US8120363B2 (en) Voltage drop compensation for an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charging system
US20230264594A1 (en) Single phase vehicle to home electric vehicle supply equipment
US11850954B2 (en) Electrified vehicle inverter with dual neutral legs
JP5947518B2 (ja) 電子制御装置
CN209852087U (zh) 集线器及电动汽车的电池高压控制系统
CN109334503B (zh) 汽车充电桩控制模块
CN214380040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电源系统的接地电路结构
JP5814742B2 (ja) 電子制御装置
CN114312373A (zh) 直流充电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6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Patentee after: Honda Technology & Research Industria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KEIHIN Corp.

Patentee before: Honda Technology & Research Industrial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