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5865A - 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5865A
CN103055865A CN2013100001620A CN201310000162A CN103055865A CN 103055865 A CN103055865 A CN 103055865A CN 2013100001620 A CN2013100001620 A CN 2013100001620A CN 201310000162 A CN201310000162 A CN 201310000162A CN 103055865 A CN103055865 A CN 103055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alyst
carbon monoxide
temperature shift
coupling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001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性贻
陈崇启
詹瑛瑛
郑起
张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31000016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55865A/zh
Publication of CN103055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58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2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using catalysts, e.g. selective catalysts

Landscapes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水煤气变换工艺及催化剂技术领域。本发明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组分为Cu,Fe2O3作载体;高温活性组分为Fe3O4;其中Cu含量为15-50wt.%,以CuO计;Fe含量为50-85wt.%,以Fe2O3计。催化剂主要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铜盐和铁盐溶液混合均匀后,经沉淀、陈化、离心、洗涤、干燥、焙烧和成型制得催化剂。本发明的催化剂形成了反尖晶石结构的CuFe2O4物种,提高了Cu微晶的耐热性能,具有活性高、适用温区宽、耐热稳定性优异等特点,适用于以天然气、轻油等低含硫原料,经转化、水煤气变换的制氢工艺条件。

Description

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水煤气变换工艺及催化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日益重视,对汽柴油油品进行不断的质量升级势在必行,进而要求增加现有石油炼厂加氢反应的加氢深度,一大批新建加氢装置的投运将需要大量氢气;同时氢气燃烧的热值高,燃烧产物为水,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以其效率高、排放少、无污染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水煤气变换反应(CO + H2O → H2 + CO2)可实现去除CO的同时产生氢气,是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反应过程,在制氢和合成气精制净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有关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研究一直是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自1921年以来,水煤气变换反应工业化应用以来,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活性温区高;催化剂中的铬是剧毒物,对人体和环境有害;此外,为防止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Fe3O4被过度还原,产生Fischer-Tropsh(F-T,费-托反应)等一系列副反应,需要大量的过剩蒸汽,能耗较高,不能满足新兴节能流程的要求。添加CuO助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费-托反应的发生,但在低水碳比条件下仍会产生大量的费-托反应副反应。因此开发非Fe基的高温变换催化剂是根本解决系列问题的关键。
丹麦托普索公司最早报道了无Fe的CuCrZnO高温变换催化剂LK-811和LK-813以及可完全消除F-T副反应、高活性的KK-142铜基催化剂,该系列使用温度为200-350℃。日本报道了一种200-450℃范围内对水煤气变换有较高活性的铜基高温变换催化剂,其活性组分为CuMnO2
国内铜基高变催化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目前基本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未见工业应用的报道。福州大学以为γ- Al2O3为载体负载Ni-Cu-Mn-K制备多元体高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活性温度200-450℃。内蒙古工业大学公开以了一种铜錳基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CN1654121),催化剂通式为Cua(Mn)bO4-M,活性组分为Cua(Mn)bO4,M为热稳定助剂。南化院的专利(CN1350883)描述了一种Cu-Zn-Al系一氧化碳高变催化剂,采用高纯氧化铝为载体,可溶性铜盐、锌盐为活性组分,在一定的入口温度下,催化剂热稳定性好,活性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催化剂形成了反尖晶石结构的CuFe2O4物种,提高了Cu微晶的耐热性能,具有活性高、适用温区宽、耐热稳定性优异等特点,适用于以天然气、轻油等低含硫原料,经转化、水煤气变换的制氢工艺条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组分为Cu,Fe2O3作载体;高温活性组分为Fe3O4;其中Cu含量为15-50 wt.%,以CuO计;Fe含量为50-85 wt.%,以Fe2O3计。
一种制备如上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铜盐和铁盐溶液混合均匀,在搅拌下,与沉淀剂同时逐步加入45 ~ 95℃的去离子水中;
(2)调节溶液的pH= 8 ~ 11,恒温搅拌陈化0.5 ~ 12 h,得到沉淀;
(3)将沉淀物经离心、去离子水洗涤3 ~ 10次,在120 ℃下至少干燥12 h,即得催化剂前驱体;
(4)将催化剂前驱体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在250 ~ 850 ℃下焙烧1 ~ 8 h,再经挤条或压片成型即得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
所述的沉淀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铜盐为硝酸铜,铁盐为硝酸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是将传统的Cu基低变催化剂和Fe基高变催化剂进行耦合,低温活性组分主要为Cu,Fe2O3作载体,高温活性组分主要为Fe3O4。Cu和Fe相互作用,使制得Cu-Fe耦合催化剂具有宽温高活性和耐热稳定性好的特点,适用于以天然气、轻油等低含硫原料,经转化、水煤气变换的制氢工艺条件。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样品活性测试前后的催化剂的XRD图谱。
图2为本发明催化剂的水煤气变换稳定性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及对比例对本发明涉及的Cu-Fe变换催化剂进行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称取Cu(NO3)2·3H2O 7.550 g、Fe(NO3)3·9H2O 37.875g与烧杯中,加入400 mL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K2CO3 57.962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KCO3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65℃,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0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6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550℃下焙烧4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
实施例2
称取Cu(NO3)2·3H2O 4.530 g、Fe(NO3)3·9H2O 42.925 g与烧杯中,加入400 mL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KOH 25.036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KOH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35℃,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1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12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10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550℃下焙烧4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
实施例3
称取Cu(NO3)2·3H2O 7.550 g、Fe(NO3)3·9H2O 37.875 g与烧杯中,加入400 mL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NaOH 16.638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NaOH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65℃,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0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6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250℃下焙烧10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
实施例4
称取Cu(NO3)2·3H2O 7.550 g、Fe(NO3)3·9H2O 37.875 g与烧杯中,加入400 mL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NaCO3 44.814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NaCO3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95℃,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8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0.5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3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850℃下焙烧1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
实施例5
称取Cu(NO3)2·3H2O 15.100 g、Fe(NO3)3·9H2O 25.250 g与烧杯中,加入400 mL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NaHCO3 52.506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NH4HCO3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80℃,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9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4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550℃下焙烧4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
实施例6
称取Cu(NO3)2·3H2O 7.550 g、Fe(NO3)3·9H2O 37.875 g与烧杯中,加入400 mL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NH4HCO3 81.531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NaHCO3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65℃,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0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6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650℃下焙烧2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
实施例7
称取Cu(NO3)2·3H2O 7.550 g、Fe(NO3)3·9H2O 37.875 g与烧杯中,加入400 mL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氨水 22.890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氨水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80℃,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9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4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650℃下焙烧2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
对比例:
称取Fe(NO3)3·9H2O 37.875 g与烧杯中,加入400 mL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KOH 25.036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氨水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80℃,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0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4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650℃下焙烧2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催化剂样品。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在荷兰Panalytic公司的X’pert Pro衍射仪上进行,采用X’Celerator探测器,Co-Kα(λ = 0.1789 nm)靶辐射,管压40 kV,管流40 mA,扫描步长为0.0167o,每步10 s,扫描范围为2θ = 10 ~ 100o。图1为实施例1中的样品活性测试前后的催化剂的XRD图谱。由图1可见,催化剂在活性测试前后的物相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反应前催化剂各组分以CuFe2O4和α-Fe2O3的形式存在,而反应后催化剂则以Cu和Fe3O4的形式存在。
活性测试条件:原料气为模拟甲烷重整气,组成为15 vol.% CO,55 vol.% H2,7 vol.% CO2,23 vol.% N2,反应汽气比为1:1,空速为4000 h-1,催化剂活性测试温区为200 ~ 500 ℃。
稳定性测试温区为200 ~ 450 ℃,后一轮的测试条件为在完成前一轮的活性测试后,将其置于450℃下保持12小时,再降到200℃稳定2小时后继续测试。
图2为本发明催化剂的水煤气变换稳定性测试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三轮的活性测试后,催化剂在250℃处的CO转化率依然达到了90.6 %,其降幅仅为6.8 %(相对于第一轮中的97.2 %),表明催化剂有较好的稳定性。
催化剂的活性用CO转化率表示。
CO转化率 = (1 – VCO' / VCO)/(1 + VCO)× 100 % ,其中,VCO' 为反应器出口气中CO的体积百分数,VCO 为原料气中CO的体积百分数。
以CO转化率表示催化活性,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活性评价结果如表1:
表1 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活性评价结果
Figure 692632DEST_PATH_IMAGE00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4)

1.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组分为Cu, Fe2O3作载体;高温活性组分为Fe3O4;其中Cu含量为15-50 wt.%,以CuO计;Fe含量为50-85 wt.%,以Fe2O3计。
2. 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铜盐和铁盐溶液混合均匀,在搅拌下,与沉淀剂同时逐步加入45 ~ 95℃的去离子水中;
(2)调节溶液的pH= 8 ~ 11,恒温搅拌陈化0.5 ~ 12 h,得到沉淀;
(3)将沉淀物经离心、去离子水洗涤3 ~ 10次,在120 ℃下至少干燥12 h,即得催化剂前驱体;
(4)将催化剂前驱体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在250 ~ 850 ℃下焙烧1 ~ 8 h,再经挤条或压片成型即得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盐为硝酸铜,铁盐为硝酸铁。
CN2013100001620A 2013-01-04 2013-01-04 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30558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001620A CN103055865A (zh) 2013-01-04 2013-01-04 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001620A CN103055865A (zh) 2013-01-04 2013-01-04 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5865A true CN103055865A (zh) 2013-04-24

Family

ID=48098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001620A Pending CN103055865A (zh) 2013-01-04 2013-01-04 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5586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72600A (zh) * 2013-06-07 2013-09-04 福州大学 一种负载型铜铁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11281A (zh) * 2013-09-27 2015-04-1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煤气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7754815A (zh) * 2017-10-30 2018-03-06 福州大学 一种铜/四氧化三铁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再生方法
CN113786727A (zh) * 2021-10-19 2021-12-14 周湛枫 一种燃气热水器换热器涂覆复合催化剂的处理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00155A1 (en) * 2008-07-03 2010-01-07 Niels Christian Schiodt Chromium-free water gas shift catalyst
CN102350355A (zh) * 2011-08-31 2012-02-15 上海大学 铁系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98760A (zh) * 2012-06-21 2012-10-03 中北大学 一种磁性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764654A (zh) * 2012-05-09 2012-11-0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类基于FexOy的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00155A1 (en) * 2008-07-03 2010-01-07 Niels Christian Schiodt Chromium-free water gas shift catalyst
CN102350355A (zh) * 2011-08-31 2012-02-15 上海大学 铁系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64654A (zh) * 2012-05-09 2012-11-0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类基于FexOy的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698760A (zh) * 2012-06-21 2012-10-03 中北大学 一种磁性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平等: "铁酸铜在形成氧缺位体过程中的失氧机理", 《中国科学 B辑:化学》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72600A (zh) * 2013-06-07 2013-09-04 福州大学 一种负载型铜铁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72600B (zh) * 2013-06-07 2016-03-02 福州大学 一种负载型铜铁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11281A (zh) * 2013-09-27 2015-04-1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水煤气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7754815A (zh) * 2017-10-30 2018-03-06 福州大学 一种铜/四氧化三铁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再生方法
CN107754815B (zh) * 2017-10-30 2020-05-01 福州大学 一种铜/四氧化三铁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再生方法
CN113786727A (zh) * 2021-10-19 2021-12-14 周湛枫 一种燃气热水器换热器涂覆复合催化剂的处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4538B (zh) 中低温下催化转化吸收羰基硫的铁基脱硫剂及其制备
CN102029140B (zh)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脱硫剂及制备方法
CN103599780B (zh) 一种Al助剂改性的CuO-ZrO2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80375A (zh) 一种一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88023B (zh) 一种费托合成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621939A (zh) 三元复合金属氧化物固体碱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055865A (zh) 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11281A (zh) 一种水煤气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3566941A (zh) 一种甲醇水蒸气催化重整制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14345B (zh) 用于水煤气变换反应的CuO-CeO2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45876B (zh) 一种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方法
CN101518737A (zh) 用于富氢燃气中水煤气反应变换一氧化碳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56955A (zh) 一种用于化学循环干气重整的氧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733105A (zh) 以二元类水滑石为前驱体制备的羰基硫水解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CN104762116B (zh) 一种天然气或者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工艺
CN102078813A (zh) 一种低温下水解羰基硫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50355A (zh) 铁系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72600B (zh) 一种负载型铜铁水煤气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93203A (zh) 一种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Ni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JIANG et al. Formic acid assisted synthesis of Cu-ZnO-Al2O3 catalyst and its performance i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CN108114724B (zh) 一氧化碳水汽变换低温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204848257U (zh) 一种甲烷催化裂解生产氢气的装置
CN101856617B (zh) 一种用于富氢气氛中的铁基无铬高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1722001A (zh) 二甲醚合成所用的复合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4549326A (zh) 高活性高稳定性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