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52999A - 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52999A
CN103052999A CN2011800377657A CN201180037765A CN103052999A CN 103052999 A CN103052999 A CN 103052999A CN 2011800377657 A CN2011800377657 A CN 2011800377657A CN 201180037765 A CN201180037765 A CN 201180037765A CN 103052999 A CN103052999 A CN 1030529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ator
cylinder
yoke
inn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77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52999B (zh
Inventor
伊东英明
平野樱子
高尾昌希
吉本光宏
山本秋彦
稻津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52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2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52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529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H01F7/1607Armatures entering the wind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27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减少内壳的加工工序且能将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的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电磁式驱动单元具备:具有定子(1)、磁轭(2)、以及圆筒状部件(5)的内壳(H);容纳在该内壳中的柱塞(3);以包围内壳的方式安装的电磁组件(SA)。并且,该内壳是通过在将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嵌入到第一阶梯部(2e)的状态下利用焊接来接合圆筒状部件与磁轭,在将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嵌入到第二阶梯部(1g)的状态下利用焊接来接圆筒状部件与定子而形成的。

Description

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尤其适合于作为油浸式电磁阀的驱动单元来使用的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广为所知有如下形式的电磁式驱动单元:具备内装柱塞的内壳、以及以包围该内壳的方式安装的电磁组件,通过该电磁组件的供电控制,柱塞在内壳内沿轴心方向能够移动。
这种电磁式驱动单元所使用的内壳为如下结构,即、具备: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定子、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磁轭、以及由非磁性体材料构成并连接定子和磁轭的管件(圆环状部件)。并且,一般的结构是定子和磁轭及管件全部配置在同一轴上,磁轭与管件、定子与管件分别利用焊接来接合。
作为内壳的结构,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柱塞导向件(内壳),在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一个管状部分(管件)的两端部分别嵌合由磁性材料构成的两个管状部分(定子和磁轭),使用TIG焊接等方法将抵接部分对接进行焊接,将三个管状部分接合而一体化。并且,为了使三个管状部分达到均匀的壁厚,将柱塞导向件的内壁面切削加工规定的厚度,从而完成一个柱塞导向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2-157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柱塞导向件中,在焊接三个管状部分之后,需要进行机械加工,因此柱塞导向件的加工工序变多,成为成本升高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柱塞导向件的内周面成为柱塞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因此在对内壁面进行切削加工时,要求高的加工精度。因此,不仅需要熟练的作业者、高性能的机器,而且对柱塞导向件的内周面进行切削的工序自然也花费较多的时间。另外,由于加工时间作为柱塞导向件的制造成本而计入,因此加工时间变长导致柱塞导向件成为高价的构件。也就是,在专利文献1中,用于制作柱塞导向件的加工工序变多,存在成本升高之类的课题。
再有,为了对柱塞导向件的内周面进行加工,需要能够将工作机器的刀尖插入到柱塞导向件中的开口。但是,由于柱塞导向件在容纳柱塞之后需要进行密封,因此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封闭开口的部件。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存在花费额外成本之类的课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对柱塞导向件的内周面进行机械加工,因此还存在因机械加工的精度引起的柱塞导向件的品质的不均之类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课题而提出的方案,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内壳的加工工序,将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的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削减构成内壳的部件件数,并且实现内壳的品质的稳定的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是一种电磁式驱动单元,具备:内壳,该内壳具有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定子、与该定子配置在同轴上且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磁轭、以及圆筒状部件,该圆筒状部件由非磁性体材料构成、位于上述定子与上述磁轭之间的位置、而且与上述定子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连接上述定子和上述磁轭;柱塞,该柱塞容纳在该内壳中,由上述内壳的内周面引导的同时在轴向上能够移动;以及电磁组件,该电磁组件以包围上述内壳的方式安装,利用供电控制来使上述柱塞相对于上述定子接近或离开,上述电磁式驱动单元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磁轭的外周面中的上述定子侧的端部形成低一级的第一阶梯部,上述定子具有与上述柱塞相面对的基端面,在上述基端面上设有磁控制部,该磁控制部是在轴向上突出的圆环状部件并控制磁力,并且在上述定子的外周面中的上述基端面侧的端部形成低一级的第二阶梯部,上述圆筒状部件形成为,一端侧的内径与上述第一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而且另一端侧的内径与上述第二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上述内壳是通过在将上述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嵌入上述第一阶梯部的状态下利用焊接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磁轭、在将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嵌入上述第二阶梯部的状态下利用焊接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定子而形成的。
根据第一发明,在将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从外侧嵌入磁轭的第一阶梯部、将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从外侧嵌入定子的第二阶梯部的状态下,利用焊接来接合彼此的连接部则能够形成内壳,因此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对内壳的内周面进行机械加工。因而,第一发明能够减少内壳的加工工序,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第一发明中,由于不需要对内壳的内周面进行机械加工,因此无需做成在内壳上预先设置用于插入工作机器的刀尖的开口并在机械加工后将该开口封闭的结构。因此不需要封闭开口的部件,能期待减少部件件数,进一步削减成本。而且,根据第一发明,由于不需要内壳的内周面的机械加工,因此也不会发生因机械加工的精度引起的内壳的品质的不均,还具有品质稳定之类的优点。
此外,第一发明的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的内径与第一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是指,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的内径为通过压入等而能够与第一阶梯部嵌合的尺寸的意思,同样,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内径与第二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是指,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内径为通过压入等而能够与第二阶梯部嵌合的尺寸的意思。
另外,第二发明在上述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定子的焊接线形成于从上述基端面并在与构成上述磁控制部的上述圆环状部件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隔开规定距离(参照图2的距离X)的位置上。由于磁控制部是左右电磁式驱动单元的性能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避免因焊接的不均匀导致磁控制部的同轴度及偏差精度下降、或者因焊接引起的热的影响而导致磁性发生变化的情况,在第二发明中,由于将圆筒状部件与定子的焊接线形成于离开磁控制部的位置上,因此磁控制部几乎不会受到焊接引起的影响。因而,根据第二发明,即使利用焊接来接合圆筒状部件与定子,也能够防止电磁式驱动单元的性能的下降。
另外,第三发明在上述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磁轭利用对接焊接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定子利用搭接焊来接合。由于磁轭的内周面成为柱塞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因此必须避免滑动接触面因焊接而变形,根据第三发明,由于圆筒状部件与磁轭利用对接焊接来接合,因此能够防止磁轭的内周面、即、柱塞的滑动接触面受到焊接的影响而变形。另外,根据第三发明,由于圆筒状部件与定子利用搭接焊来接合,因此与利用对接焊接来接合的作业相比,焊接作业的管理不花费劳力和时间便可完成,因此能进一步期待作业效率提高、缩短内壳的工期以及降低成本。
另外,第四发明是涉及电磁式驱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发明,具体地,是一种电磁式驱动单元的制造方法,该电磁式驱动单元具备:内壳,该内壳具有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定子、与该定子配置在同轴上且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磁轭、以及圆筒状部件,该圆筒状部件由非磁性体材料构成、位于上述定子与上述磁轭之间的位置、而且与上述定子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连接上述定子和上述磁轭;以及柱塞,该柱塞容纳在该内壳中,由上述内壳的内周面引导的同时在轴向上能够移动,在上述磁轭的外周面中的上述定子侧的端部形成低一级的第一阶梯部,上述定子具有与上述柱塞相面对的基端面,在上述基端面上设有磁控制部,该磁控制部是在轴向上突出的圆环状部件并控制磁力,并且,在上述定子的外周面中的上述基端面侧的端部形成低一级的第二阶梯部,上述圆筒状部件形成为,一端侧的内径与上述第一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而且另一端侧的内径与上述第二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上述电磁式驱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第一工序,在内装上述柱塞的状态下,将上述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嵌入上述磁轭的上述第一阶梯部,并且将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嵌入上述定子的上述第二阶梯部来组装上述内壳;第二工序,继该第一工序进行,利用对接焊接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的端面与上述磁轭的上述第一阶梯部的对接部;以及第三工序,继该第二工序进行,以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定子的焊接线形成于从上述基端面并在与构成上述磁控制部的上述圆环状部件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的方式并利用搭接焊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与上述定子的上述第二阶梯部。
根据第四发明,在第一工序中组装内壳,在第二工序中对圆筒状部件与磁轭进行对接焊接,在第三工序中对圆筒状部件与定子进行搭接焊,便完成内壳。也就是,在第四发明中,在对磁轭与圆筒状部件及定子进行焊接之后,不需要对内周面进行机械加工的工序。因而,根据第四第4发明,能够减少内壳的加工工序,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圆筒状部件与定子的焊接线离开磁控制部,因此也不会发生磁控制部的磁性因焊接而变化之类的不良状况。
另外,在进行对接焊接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焊接品质的不均,需要进行对接部的间隙是否适当、焊接位置是否偏移等严格的管理,与此相对地,在搭接焊中,一般不要求像对接焊接那样严格的管理。在此,在先对圆筒状部件与定子进行搭接焊之后,对圆筒状部件与磁轭进行对接焊接的情况下,由于对圆筒状部件与定子进行搭接焊的影响,导致产生圆筒状部件与磁轭的对接部的间隙的不均、部件倾倒、焊接位置的偏移等。因此,若照旧对圆筒状部件与磁轭进行对接焊接,则导致焊接品质产生不均。另外,要想抑制焊接品质的不均,对圆筒状部件与磁轭的对接部进行位置调整等,必须每次调整焊接条件,导致焊接工序花费额外的时间。
然而,在第四发明中,由于是进行圆筒状部件与磁轭的对接焊接的第二工序比进行圆筒状部件与定子的搭接焊的第三工序先进行的制造方法,因此圆筒状部件与磁轭的对接部不会受到圆筒状部件与定子的搭接焊造成的影响。因而,根据第四发明,还具有能够防止焊接品质的不均,提高焊接工序的作业效率的优点。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将内壳做成仅通过将磁轭与定子分别嵌入圆筒状部件进行焊接的简单的结构,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少加工工序,能够实现成本削减。而且,根据本发明,还有助于部件件数的削减、品质的稳定。另外,根据本发明,对接焊接圆筒状部件与磁轭的工序比对圆筒状部件与定子进行搭接焊的工序先进行,因此可防止焊接品质的不均,具有提高焊接作业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磁式驱动单元的电磁阀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电磁式驱动单元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的电磁式驱动单元DR通过在其一端侧连接方向控制阀单元SP来作为电磁阀SOV使用。该电磁阀SOV是以电磁工作方式进行工作的三口二位置的方向控制阀,能够用于例如小型挖土机的舱室干涉防止/深度控制、液压活塞式液压马达的倾点角度控制、控制阀的阀柱/节流阀的控制、AT车的离合器组件(クラッチパック),前进、后退切换离合器控制等。
电磁式驱动单元DR具备内壳H,该内壳H包括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定子1、由非磁性体材料构成的环状件(圆筒状部件)5、以及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磁轭2。构成内壳H的定子1、环状件5和磁轭2彼此配置同轴上。另外,在内壳H上以包围其外周面的方式安装有电磁组件SA,并且,在内壳H的内部容纳有柱塞3。并且,通过从构成电磁组件SA的插座14进行供电,从而柱塞3一边由内壳H的内周面引导一边沿轴心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能够移动。
定子1做成如下结构:将在一端面具有安装方向控制阀单元SP的安装部1f的圆盘状的凸缘部1a、和从该凸缘部1a的另一端面以向轴心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圆柱状的固定铁芯1b一体化,并沿轴心设有贯通凸缘部1a和固定铁芯1b的贯通孔1c。固定铁芯1b的端面成为与柱塞3的一个端面3c相面对的基端面1d。
在该基端面1d上设有用于控制磁力的磁控制部1e。该磁控制部1e由从基端面1d的周缘部向轴心方向突出的圆环状的部件构成,若对其形状进行详细说明,则如图1所示,其外形随着从基端面1d来到前端(图1的上方向)而逐渐变小,但其内径构成为沿固定铁芯1b的轴心方向固定,成为在前端俯视时形成有呈宽度小的圆环状的平坦面的形状。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磁控制部1e是将实心的圆锥台形状的部件成为使直径比其上表面稍小的孔沿轴心方向贯通而成的空心的圆锥台形状的部件。
另外,在定子1的外周面中的基端面1d侧的端部形成有低一级的第二阶梯部1g(参照图2)。该第二阶梯部1g是供环状件5嵌入的部分,并设置成与磁控制部1e的外周面连续。此外,在贯通孔1c中,从固定铁芯1b的基端面1d侧嵌入限位件10。该限位件10用于限制柱塞3的可动范围,以免柱塞3与固定铁芯1b的基端面1d完全接触。
其次,柱塞3做成如下结构,即、在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圆筒状的部件的外周面被覆厚度均匀的由非磁性体材料构成的树脂层3e。该树脂层3e例如由尼龙系树脂构成,考虑到树脂层3e的耐久性、与磁轭2的内周面的滑动阻力,其厚度在0.03mm~0.2mm的范围内。另外,在柱塞3中设有在轴心方向贯通的贯通孔3a,在该贯通孔3a中压入棒状的销4,柱塞3与销4一体地形成。并且,伴随着柱塞3向轴心方向的移动,销4也向轴心方向移动,销4推压后述的阀柱23,从而阀柱23在轴心方向上能够移动。
此外,柱塞3的一个端面3c为与设有磁控制部1e的基端面1d相面对的面,另一个端面3d为与下面叙述的磁轭2的底部2a相面对的面。另外,符号3b是沿轴心方向设置在从轴心向径向离开的位置上的贯通孔3b。该贯通孔3b的详细将在后文叙述,成为从方向控制阀单元SP侧供给的油流动的流路。
其次,磁轭2构成为,具备:成为磁路的底部2a;以及从该底部2a沿轴心方向延伸的长筒部2b。长筒部2b的内周面成为与柱塞3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柱塞3由该长筒部2b的内周面引导而在轴心方向上能够移动。另一方面,在磁轭2的外周面中的定子1侧的端部、即长筒部2b的前端侧的端部形成有低一级的第一阶梯部2e(参照图2),在该第一阶梯部2e嵌入环状件5。
另外,在磁轭2的底部2a沿轴心方向设有贯通孔2c,在该贯通孔2c的内部形成有内螺纹2d。在该贯通孔2c插入下面叙述的螺杆15。
该螺杆15是如下结构的部件,即、具备:具有外螺纹15c的头部15d、和形成有外螺纹15a且外形比头部15d小的轴部15b。螺杆15在插入贯通孔2c的状态下,其前端通过弹簧17推压柱塞3的端面3d。该推压力通过使螺杆15正反转而能够调整。也就是,该螺杆15是为了调节阀柱23的操作力而设置的构件。此外,螺母18是用于防止螺杆15松弛的锁定用的螺母,在内周面上形成有与外螺纹15c相同尺寸的内螺纹18a。另外,O形密封圈16是用于防止内壳H内的油向外部泄漏的构件。
其次,电磁组件SA以包围内壳H的外侧的方式设置,并构成为具备:线圈骨架7;卷装在该线圈骨架7上的线圈8;外嵌套在线圈骨架7上并覆盖线圈8的外装模制件9;与线圈7电连接的线端13;以及供内插头(未图示)插入的插座14。并且,在插座14上插入内插头,从而通过线端13从外部向线圈8进行供电控制,使得柱塞3的端面3c相对于定子1的基端面1d接近、离开。此外,电磁组件SA由壳体6整体覆盖,利用O形密封圈11、12保持与外部的密封。
其次,对内壳H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内装柱塞3的状态下,将环状件5的一端侧嵌入磁轭2的第一阶梯部2e,并且将环状件5的另一端侧嵌入定子1的第二阶梯部1g,进行组装内壳H的第一工序的作业。若具体地说明该第一工序的作业内容,则首先将限位件10从基端面1d侧压入定子1的贯通孔1c中,接着,将环状件5的端面压入到与定子1的第二阶梯部1g抵接。在该状态下,将压入销4的柱塞3插入定子1的贯通孔1c中,并将柱塞3装配到定子1上。接着,将磁轭2的第一阶梯部2e的端面压入到与环状件5抵接。这样,柱塞3内装于内壳H中。
继该第一工序之后,进行利用对接焊接来接合环状件5的一端侧的端面与磁轭2的第一阶梯部2e的对接部的第二工序的作业。若具体地说明该第二工序的作业内容,则首先进行用于焊接磁轭2与环状件5的事前检查,即、夹紧磁轭2的底部2a侧的端面近傍检查环状件5是否相对于磁轭2倾斜嵌入,或者检查磁轭2的第一阶梯部2e与环状件5的端面的对接部的间隙是否均匀等。接着,利用激光焊接在全周范围接合磁轭2的第一阶梯部2e与环状件5的端面的对接部(图2的A部)。
继该第二工序之后,进行利用搭接焊来接合环状件5的另一端侧与定子1的第二阶梯部1g的第三工序的作业。若具体地说明第三工序的作业内容,则进行用于焊接定子1与环状件5的事前检查,即、检查定子1是否在相对于磁轭2倾斜的状态嵌入环状件5,或者检查定子1的第二阶梯部1g与环状件5的端面的对接部的间隙是否均匀等。接着,利用激光焊接在全周范围接合环状件5与定子1的第二阶梯部1g的重合部分。此外,就焊接工序中的品质管理而言,第二工序比第三工序严格。在此,焊接线形成于从定子1的基端面1d并在与构成磁控制部1e的圆环状的部件突出的方向(图2的上方向)相反方向(图2的下方向)隔开规定距离X的位置(图2的B位置)上。这样进行第一~第三工序的作业,完成内壳H。
在这样构成的电磁式驱动单元DR中将方向控制阀单元SP相对于电磁式驱动单元DR安装在同轴上。该方向控制阀单元SP构成为具备套筒状的阀壳30和在其内部设在同轴上的阀柱23。在阀壳30上设有与液压泵(未图示)连接的供给口31、与驱动器(未图示)连接的输出口32、与容器(未图示)连接的排泄口33。
另一方面,阀柱23以一端侧与电磁式驱动单元DR的销4抵接的方式安装,伴随着销4的轴心方向的移动,阀柱23在轴心方向上移动。此外,在该阀柱23上卷挂有弹簧24。弹簧24的一端卡定在阀壳30的内壁,另一端与嵌入阀柱23的圆环状的垫片25抵接。因而,阀柱23因弹簧24的作用力以总是向定子1侧(图1的上方向)被推压的状态容纳在阀壳30内。
再有,在阀柱23的外周面设有两个挡圈(ランド)部36、37。在挡圈36与阀壳30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即密封面34接触的状态下,供给口31与输出口32封闭,但阀柱23在轴心方向上能够移动,在成为挡圈36与密封面34不接触的状态时,供给口31与输出口32连通,从液压泵向供给口31供给的压力油流经阀壳30与阀柱23之间的空间,从输出口32流出并导向驱动器。
在挡圈37与阀壳30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即密封面35接触的状态下,输出口32与排泄口33封闭,但阀柱23在轴心方向上能够移动,在成为挡圈37与密封面35不接触的状态时,输出口32与排泄口33连通,因此供给到驱动器的压力油流经阀壳30与阀柱23之间的空间,从排泄口33返回容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阀柱23的轴心设有流路38。该流路38与形成于阀柱23的外周面的入口39及出口40连通。容器内的油从排泄口33导向入口39,通过流路38从出口40流出,并原样从定子1的凸缘部1a的端面通过贯通孔1c导向电磁式驱动单元DR的内壳H的内部。并且,导向内壳H内部的油通过柱塞3的贯通孔3b流向柱塞3与磁轭2的底部2a之间的空间。这样,容器内的油通过方向控制阀单元SP的阀柱23的内部,导向电磁式驱动单元DR的内壳H的内部,内壳H用油浸渍。当然,不言而喻,阀壳30与定子1的安装部1f的连接部被密封以免油泄漏。
此外,阀壳30被壳体(未图示)包围,该壳体含有分别与三个口31、32、33连接的流路,这些流路之间被外嵌套在阀壳30上的O环状件21、22隔离。
接着,对由电磁式驱动单元DR和方向控制阀单元SP构成的电磁阀SOV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使电磁阀SOV动作时,首先,将电磁阀SOV连接到电源。该电源可以是直流电源若或交流电源的任一种,例如作为直流电源能够使用DC12V或DC24V、作为交流电源能够使用AC100V(50/60Hz)或AC200V。
在未向线圈8供电的初期状态下,如图1所示,由于阀柱23由弹簧24向定子1侧加力,因此处于供给口31与输出口32连通、输出口32与排泄口33封闭的状态。
当从电源经由线端13向线圈8供电时,通过线圈8产生磁场(励磁力),柱塞3以与该电流量相应的吸引力被固定铁芯1b吸引。此时,柱塞3在形成于其外周面的树脂层3e与长筒部2b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朝向固定铁芯16位移。该柱塞3的位移量通过压入到柱塞3的销4传递到阀柱23,使阀柱23向图1的下方向移动。于是,供给口31与输出口32因挡圈36与密封面34接触而被封闭,输出口32与排泄口33连通。
并且,在停止了向线圈8的供电的情况下,由线圈8引起的磁场消失,利用弹簧24的拉伸力,使阀柱23向图1的上方向,返回到初期状态。这样,在向线圈8不供电时,来自液压泵的压力油从供给口31流经阀壳30内,并经由输出口32向驱动器供给。另一方面,在向线圈8供电时,供给至驱动器的液压从输出口32流经阀壳30内,经由排泄口33向容器排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制作内壳H时,仅利用焊接来接合定子1与环状件5及磁轭2即可,不需要在焊接后对内壳H的内周面进行机械加工。因而,能够减少加工工序,并能以低成本,短交货期地制作内壳。而且,由于磁轭2与环状件5是利用对接焊接来接合,因此可抑制由磁轭2的焊接引起的变形等,良好地保持柱塞3的可动性。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定子1和环状件5利用搭接焊来接合,因此能够降低焊接所需要的劳力和时间,大大有助于成本的降低。而且,由于将搭接焊的焊接线形成于从基端面1d与磁控制部1e离开仅距离X的位置上,因此也不用担心磁控制部1d因搭接焊而引起的热影响导致磁性发生变化。而且,由于采用在对环状件5与磁轭2进行对接焊接的第二工序之后,进行对环状件5与定子1进行搭接焊的第三工序的制造方法,因此能够抑制焊接品质的不均,而且能够简化焊接工序的管理。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式驱动单元虽然是以内置柱塞3的状态从外侧焊接定子1、环状件5与磁轭2的简单的作业工序,但能够确保品质并能廉价地制造内壳H。
符号的说明
1—定子,1d—基端面,1e—磁控制部,1g—第二阶梯部,2—磁轭,2e—第一阶梯部,3—柱塞,5—环状件(圆筒状部件),H—内壳,SA—电磁组件,DR—电磁式驱动单元,SP—方向控制阀单元,SOV—电磁阀。

Claims (4)

1.一种电磁式驱动单元,具备:
内壳,该内壳具有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定子、与该定子配置在同轴上且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磁轭、以及圆筒状部件,该圆筒状部件由非磁性体材料构成、且位于上述定子与上述磁轭之间的位置、而且与上述定子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连接上述定子和上述磁轭;
柱塞,该柱塞容纳在该内壳中,由上述内壳的内周面引导的同时在轴向上能够移动;以及
电磁组件,该电磁组件以包围上述内壳的方式安装,利用供电控制来使上述柱塞相对于上述定子接近或离开,
上述电磁式驱动单元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磁轭的外周面中的上述定子侧的端部形成低一级的第一阶梯部,
上述定子具有与上述柱塞相面对的基端面,在上述基端面上设有磁控制部,该磁控制部是在轴向上突出的圆环状部件并控制磁力,并且在上述定子的外周面中上述基端面侧的端部形成低一级的第二阶梯部,
上述圆筒状部件形成为,一端侧的内径与上述第一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而且另一端侧的内径与上述第二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
上述内壳是通过在将上述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嵌入到上述第一阶梯部的状态下利用焊接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磁轭、在将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嵌入到上述第二阶梯部的状态下利用焊接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定子而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定子的焊接线形成于从上述基端面并在与构成上述磁控制部的上述圆环状部件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式驱动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磁轭利用对接焊接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定子利用搭接焊来接合。
4.一种电磁式驱动单元的制造方法,该电磁式驱动单元具备:
内壳,该内壳具有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定子、与该定子配置在同轴上且由磁性体材料构成的磁轭、以及圆筒状部件,该圆筒状部件由非磁性体材料构成、且位于上述定子与上述磁轭之间的位置、而且与上述定子配置在同轴上并且连接上述定子和上述磁轭;以及
柱塞,该柱塞容纳在该内壳中,由上述内壳的内周面引导的同时在轴向上能够移动,
在上述磁轭的外周面中的上述定子侧的端部形成低一级的第一阶梯部,
上述定子具有与上述柱塞相面对的基端面,在上述基端面上设有磁控制部,该磁控制部是在轴向上突出的圆环状部件并控制磁力,并且,在上述定子的外周面中的上述基端面侧的端部形成低一级的第二阶梯部,
上述圆筒状部件形成为,一端侧的内径与上述第一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而且另一端侧的内径与上述第二阶梯部的外形大致相同,
上述电磁式驱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第一工序,在内装上述柱塞的状态下,将上述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嵌入上述磁轭的上述第一阶梯部,并且将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嵌入上述定子的上述第二阶梯部来组装上述内壳;
第二工序,继该第一工序进行,利用对接焊接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的一端侧的端面与上述磁轭的上述第一阶梯部的对接部;以及
第三工序,继该第二工序进行,以上述圆筒状部件与上述定子的焊接线形成于从上述基端面在与构成上述磁控制部的上述圆环状部件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的方式利用搭接焊来接合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与上述定子的上述第二阶梯部。
CN201180037765.7A 2010-08-03 2011-07-27 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0529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4725 2010-08-03
JP2010174725A JP5604212B2 (ja) 2010-08-03 2010-08-03 電磁式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CT/JP2011/067113 WO2012017895A1 (ja) 2010-08-03 2011-07-27 電磁式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2999A true CN103052999A (zh) 2013-04-17
CN103052999B CN103052999B (zh) 2015-10-07

Family

ID=45559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7765.7A Active CN103052999B (zh) 2010-08-03 2011-07-27 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568481B1 (zh)
JP (1) JP5604212B2 (zh)
KR (1) KR101829942B1 (zh)
CN (1) CN103052999B (zh)
WO (1) WO20120178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1929B2 (ja) * 2010-08-06 2014-10-08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電磁式駆動ユニット
JP5887170B2 (ja) * 2012-03-22 2016-03-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ステ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および可変容量型ポンプ
JP5862503B2 (ja) 2012-07-30 2016-02-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JP2014073018A (ja) * 2012-09-28 2014-04-21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ソレノイド
KR101469210B1 (ko) * 2013-07-05 2014-12-09 한국하이테크공업(주) 솔레노이드의 이너 하우징 제조방법
DE112017004994T5 (de) 2016-09-30 2019-06-27 Hitachi Metals, Lt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olenoid-Hülse
DE102017119001A1 (de) * 2017-08-21 2019-02-21 Kendrion (Villingen) Gmbh Elektromagnetische Stellvorrichtung
JP2020043274A (ja) * 2018-09-13 2020-03-19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電磁バルブ、組み立て方法
JP2021005653A (ja) * 2019-06-26 2021-01-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及び移動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2306A (en) * 1981-03-30 1982-10-06 Ckd Controls Ltd Stationary core for solenoid
JPH09320840A (ja) * 1996-05-30 1997-12-12 Aichi Electric Co Ltd ソレノイド装置
JP2000145567A (ja) * 1998-11-12 2000-05-26 Aisan Ind Co Ltd 電磁式燃料噴射弁
US20060028311A1 (en) * 2002-08-02 2006-02-09 Volker Burger Electromagnetic actuating device
JP2008023244A (ja) * 2006-07-25 2008-02-07 Mikuni Corp 揺動装置の揺動制御装置及び揺動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58660A (ja) * 1974-11-18 1976-05-22 Yuken Kogyo Co Ltd Denjishakutetsushin
JPS5865386A (ja) 1981-10-15 1983-04-19 Ckd Controls Ltd ソレノイド用プランジヤガイ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510333Y2 (zh) * 1988-01-22 1993-03-15
JP3479142B2 (ja) * 1995-02-03 2003-12-15 株式会社不二越 ソレノイド
JP3798293B2 (ja) * 2001-10-31 2006-07-19 株式会社不二越 ソレノイド
JP4606478B2 (ja) * 2008-04-18 2011-01-05 株式会社カワサキプレシジョンマシナリ 電磁弁装置
DE102008030453A1 (de) * 2008-06-26 2010-01-14 Hydac Electronic Gmbh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2306A (en) * 1981-03-30 1982-10-06 Ckd Controls Ltd Stationary core for solenoid
JPH09320840A (ja) * 1996-05-30 1997-12-12 Aichi Electric Co Ltd ソレノイド装置
JP2000145567A (ja) * 1998-11-12 2000-05-26 Aisan Ind Co Ltd 電磁式燃料噴射弁
US20060028311A1 (en) * 2002-08-02 2006-02-09 Volker Burger Electromagnetic actuating device
JP2008023244A (ja) * 2006-07-25 2008-02-07 Mikuni Corp 揺動装置の揺動制御装置及び揺動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52999B (zh) 2015-10-07
EP2568481B1 (en) 2018-04-04
EP2568481A1 (en) 2013-03-13
JP5604212B2 (ja) 2014-10-08
WO2012017895A1 (ja) 2012-02-09
KR101829942B1 (ko) 2018-02-19
JP2012038780A (ja) 2012-02-23
KR20130136974A (ko) 2013-12-13
EP2568481A4 (en) 201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52999A (zh) 电磁式驱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71505B (zh) 直动式螺线管致动器
US8469334B2 (en) Solenoid actuator
JP5307517B2 (ja) ソレノイド
EP2809976B1 (en) Solenoid valve having a core monolythically formed of a flux-tube and casing
CN102252119A (zh) 一种电动阀及包括该电动阀的热交换装置
CN105280328A (zh) 线性螺线管
US6792975B2 (en) Pulse-width modulated solenoid valve including axial stop spool valve
CN102568739A (zh) 用于直动阀的具有阶梯状导管的螺线管
WO2011054925A1 (en) Fuel injector
JP5601929B2 (ja) 電磁式駆動ユニット
EP3379115A1 (en) Closure valve and vapor turbine
JP5513918B2 (ja) 電磁比例絞り弁
CN202110910U (zh) 比例阀用电磁铁
CN103282980A (zh) 油浸型螺线管
WO2019026211A1 (ja) 電磁式駆動ユニット
CN207122582U (zh) 阀门结构及电磁阀门
JP2012520963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KR102629944B1 (ko) 전기 유압식 압력 조절 밸브
JP2008267474A (ja) ブリード式バルブ装置
JP5296504B2 (ja) ソレノイド
CN210531674U (zh) 滑阀和滑阀装置
CN102192200B (zh) 具有螺线管阀的储能器
CN217301813U (zh) 水介质电磁换向阀
US20150292644A1 (en) Balanced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