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9755B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9755B
CN103029755B CN201210377449.0A CN201210377449A CN103029755B CN 103029755 B CN103029755 B CN 103029755B CN 201210377449 A CN201210377449 A CN 201210377449A CN 103029755 B CN103029755 B CN 1030297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bonnet
vehicle
grid
end edg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774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9755A (zh
Inventor
广濑善隆
山口英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29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9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9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97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2Radiator or grille guards ; Radiator gril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2Radiator or grille guards ; Radiator grilles
    • B60R2019/525Radiator gril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为在脱模时能够通过使金属模向下方滑动而成形的发动机罩缘部,且满足发动机罩缘部与邻接的前格栅成为同一个面这一外观设计上及空气动力学上的要求。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在前格栅(3)的上方具有对车辆的发动机罩(EH)的前端缘进行支承的发动机罩缘部(6),发动机罩缘部(6)具有从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前端缘延伸部(12),前格栅(3)在上端具有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格栅支承部(31),前端缘延伸部(12)被格栅支承部(31)和安装在前格栅(3)后方的支承构件(5)夹持。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发动机罩缘(hood edge)的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发动机罩缘是设置在车辆前部并对开闭的发动机罩的前端缘进行支承的部件。该发动机罩缘是通过金属模成形的树脂板,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该发动机罩缘以朝向车辆前方平缓地倾倒而形成平缓的曲面(以下,称为“平缓曲面”)的方式成形。
此外,在这样的成形为平缓曲面的发动机罩缘的背面侧,形成有:从后端缘向下方延伸并固定在安装梁上的后端缘延伸部,以及从前端缘向后方延伸并安装于前格栅的前端缘延伸部(相当于下述专利文献1的“阶梯部12”)。此外,发动机罩缘的后端缘延伸部向下方延伸地形成的理由是,若后端缘延伸部位于设置于后方的发动机罩的开闭动作的轨道上则有可能与发动机罩接触。
这里,形成在发动机罩缘前后两端的后端缘延伸部和前端缘延伸部以前端相互接近的方式倾倒。因此,在通过金属模成形制造发动机罩缘的情况下,通过使金属模向后方滑动来脱模。即,由于作为平缓曲面的发动机罩缘以发动机罩缘的后端缘延伸部能够越过金属模的程度弯曲,因此能够通过使金属模向后方滑动来将金属模抽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9835号公报
但是,在发动机罩缘的形状例如为陡峭的面(以下称为“陡峭面”)的情况下,或在前后方向的长度很短的情况下等,存在上方呈凸形状的情况。在要通过金属模成形来制造这种在上方呈凸形状的发动机罩缘的情况下,即使使金属模向后方滑动,由于成形为陡峭面等的发动机罩缘的弯曲幅度很小,后端缘延伸部也难以越过金属模。
因此,在通过金属模成形来制造在上方呈凸形状的发动机罩缘的情况下,存在必须通过使金属模沿后端缘延伸部向下方滑动来脱模这一树脂成形上的限制。即,根据以往技术,由于金属模成形上的限制,在通过金属模成形来形成在上方呈凸形状的发动机罩缘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技术问题:无法形成向后方延伸的前端缘延伸部,前端缘延伸部只限于能够通过将金属模向下方滑动形成的形状。
另一方面,考虑代替向后方延伸的前端缘延伸部,在发动机罩缘的前方侧形成前端缘延伸部。此外,根据该前端缘延伸部,可以成为能够通过使金属模向下方滑动形成的形状。
但是,从外观设计的观点及空气动力学的观点考虑,要求发动机罩缘以及构成车辆前表面的发动机罩和前格栅在与邻接部件的关系中成为同一个面。因此,在发动机罩缘的前方形成前端缘延伸部的情况下,未满足发动机罩缘和前格栅的面成为同一个面这一外观设计上及空气动力学上的要求。因此,由于外观设计上及空气动力学上的限制,无法在发动机罩缘的前方形成前端缘延伸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发明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为具有在脱模时能够通过使金属模向下方滑动而形成的前端缘延伸部的发动机罩缘,且满足该发动机罩缘与邻接的前格栅成为同一个面这一外观设计上及空气动力学上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是,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在前格栅的上方具有对车辆的发动机罩的前端缘进行支承的发动机罩缘,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罩缘具有从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前端缘延伸部,所述前格栅在上端具有格栅支承部,所述格栅支承部在所述发动机罩缘所成的面的延长线上和所述前端缘延伸部之间延伸,所述前端缘延伸部被所述格栅支承部和安装在所述前格栅后方的支承构件夹持。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发动机罩缘的前端缘延伸部从前端缘向下方延伸而成,因此前端缘延伸部是在通过金属模成形来制造发动机罩缘时,能够通过使金属模向下方滑动而形成的形状。因此,能够通过金属模成形来制造与前端缘延伸部为一体的发动机罩缘。
另一方面,关于前格栅的安装,通过形成由前格栅的格栅支承部和安装于前格栅后方的支承构件夹持发动机罩缘的前端缘延伸部的夹持结构,能够将前格栅安装于发动机罩缘的下方。
此外,根据该前端缘延伸部,由于其从发动机罩缘的前端缘向下方延伸而成,所以在该前端缘延伸部和发动机罩缘的面的前方延长线之间会产生空间,但形成于前格栅上端的格栅支承部向该空间延伸。
因此,该格栅支承部填充所述空间,因此发动机罩缘和前格栅成为同一个面,能够满足外观设计上及空气动力学上的要求。
此外,根据本发明中的具有前端缘延伸部的发动机罩缘和所述夹持结构,设置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罩缘的面并不限于平缓曲面,也能够采用陡峭面。因此,能够确保包含发动机罩缘的车辆前表面中的设计的自由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夹持结构,作为夹持前端缘延伸部的构件,使用安装在前格栅后方的支承构件,因此不需要夹持前端缘延伸部的专用的构件,能够谋求部件数量的削减。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也可以是发动机罩缘在上方呈凸形状。
如上所述,即使发动机罩缘在上方呈凸形状,也能够通过金属模成形来制造一体形成有前端缘延伸部的发动机罩缘,并且能够将前格栅安装在发动机罩缘下方。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前端缘延伸部在下端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爪部,所述格栅支承部具有嵌合部,所述嵌合部形成为能够供所述爪部嵌合且形成为剖视观察时大致呈U字状,所述支承构件具有在铅垂方向延伸并按压所述前端缘延伸部的抵接部,所述前端缘延伸部被所述爪部嵌合于所述嵌合部中的所述格栅支承部和所述支承构件的所述抵接面夹持。
根据所述结构,前端缘延伸部具有向前方延伸的爪部,而且格栅支承部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形成为能够供爪部嵌合且剖视观察时大致呈U字状。因此,由于爪部嵌合于嵌合部而在上下方向卡合,所以不必担心夹持前端缘延伸部的前格栅在上下方向移动。
此外,前端缘延伸部被支承构件的在铅垂方向延伸并按压前端缘延伸部的抵接部夹持,因此能够形成更加牢固的夹持结构。
此外,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优选还具有:前保险杠,其设置在所述前格栅的下方;以及连接部,其从所述发动机罩缘车宽方向的两端侧开始沿所述前格栅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前保险杠连续,所述发动机罩缘、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前保险杠成为一体。
根据所述结构,发动机罩缘和前保险杠借助从发动机罩缘两端开始延伸的连接部连接,因此能够通过树脂成形使发动机罩缘和前保险杠一体成形。由此,与将发动机罩缘和前保险杠每个部件分别树脂成形再组合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刚性的强化和部件数量的削减。
此外,根据所述结构,安装于发动机罩缘的前格栅被一体成形的发动机罩缘、前保险杠及连接部在周围包围,因此不必担心前格栅由于振动而在上下左右方向错位。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中,优选的是,所述前格栅具有向车辆内吸入外部空气的多个外部空气吸入口,所述支承构件是将吸入到了所述车辆内的外部空气的流路上下分隔开的分隔构件。
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分隔构件将吸入车辆内的外部空气的流路上下分隔开,所以能够将外部空气分成散热器冷却用外部空气和发动机进气用外部空气,从而能够将未被加热的新鲜的外部空气供给到发动机。
发明效果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是具有在脱模时能够通过将金属模向下方滑动而成形的前端缘延伸部的发动机罩缘,且满足该发动机罩缘与邻接的前格栅成为同一个面这一外观设计上及空气动力学上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外观的外观图,具体而言,是从左上侧观察到的车辆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上部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前树脂构件的一部分所观察到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从车宽方向观察沿A-A线剖切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得到的截面所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4是放大图3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截面的被虚线C所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图5是从左上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前格栅、格栅基座及背板结合状态的背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是从左上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的背板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车宽方向观察沿B-B线剖切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得到的截面所观察到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前部
2  前树脂构件
3  前格栅
4  格栅基座
5  背板(支承构件)
6  发动机罩缘部
7  连接部
8  前保险杠部
10 开口部
12 前端缘延伸部
15  爪部
31  格栅支承部
32  嵌合部
EH  发动机罩
V   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适当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说明中,对技术上为同一要素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图1是从左上侧观察到的车辆V的前部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车辆V在车辆V的前部具有:在中央部形成有开口部10的前树脂构件2、安装于该开口部10的前格栅3和格栅基座4、以及安装于该格栅基座4后方的背板5(参照图5)。
以下,将车辆V的前部称为“车辆前部1”,而且将车辆前部1的构造称为“车辆前部构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辆V的前后方向称为前后方向进行说明。将从驾驶者观察的车辆V的车宽方向称为左右方向,且将车辆V的高度方向称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
图2是从前方上部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前树脂构件2的一部分所观察到的局部放大图。前树脂构件2是将树脂通过金属模成形而成的构件,如图2所示,前树脂构件2包括:在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方向的长度很短的发动机罩缘部6、从该发动机罩缘部6的左右两端向下方延伸的连接部7、以及向左右两侧延伸且其两端进一步向后方侧延伸的前保险杠部8,并且前树脂构件2一体地形成。
此外,如图2所示,前树脂构件2中,发动机罩缘部6、连接部7及前保险杠部8一体地形成,由此在发动机罩缘部6、连接部7及前保险杠部8所包围的中央部构成朝向前后方向开口的开口部10。
此外,在本发明中,关于用于形成前树脂构件2的树脂材料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
这里,如图1所示,发动机罩缘部6是配置在发动机罩EH的前方,并对发动机罩EH的前端缘进行支承的部分,此外,前保险杠部8是配置在车辆前部1的下部侧,并吸收由于来自前方的接触引起的负荷的部分。而且,如图1所示,连接部7是在上下方向与发动机罩缘部6和前保险杠部8连接,用于使发动机罩缘部6和前保险杠部8一体地形成的连接部分。
此外,发动机罩缘部6、连接部7及前保险杠部8除上述各作用外,还成为一体而构成车辆V的前表面。具体而言,从外观设计上的观点和空气动力学的观点考虑,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缘部6、连接部7及前保险杠部8在剖视观察时以如下方式形成。
图3是表示沿A-A线剖切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1得到的截面的A-A向视剖视图。
如图3所示,发动机罩缘部6沿位于后方的发动机罩EH的面所成的曲线的延长线L,向前方延伸地形成。连接部7(图3中未图示)是比发动机罩缘部6的面所成的延长线L更靠下方侧、且平缓地向下方侧弯曲延伸、并沿平缓的曲线M(参照图2)形成的面。而且,前保险杠部8以比连接部7所成的面的曲线M更向下方弯曲,并成为铅垂面的方式形成。
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实施方式的前树脂构件2中,发动机罩缘部6具有:从后端缘延伸的后端延伸部11;以及形成在前端,且具有爪部15的前端缘延伸部12,此外,连接部7和前保险杠部8具有从端缘朝向内方的开口部10内延伸的内方延伸部13a、13b。
如图3所示,该后端延伸部11是从发动机罩缘部6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再向后方延伸形成的部分。而且,如图3所示,后端延伸部11螺钉紧固于位于下方侧的安装梁60上,从而发动机罩缘部6固定在车辆V上。
图4是放大图3所示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被虚线C包围的范围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所示,前端缘延伸部12是从发动机罩缘部6的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部分,而且在其下端形成有爪部15。
如图4所示,该前端缘延伸部12从发动机罩缘部6的前端缘向下方延伸,且形成有朝向前方侧和后方侧的平面。而且,如图4所示,前端缘延伸部12从前方抵接有后述的格栅支承部31,而且从后方抵接有背板5的后述的按压部41,从而前端缘延伸部12被格栅支承部31和按压部41夹持。
如图4所示,爪部15是从前端缘延伸部12的下端部朝向前方突出而成的部分,以能够嵌合于形成在前格栅3上的后述的嵌合部32的方式形成。
如图2所示,内方延伸部13a是从连接部7的内方侧的端缘向背面侧延伸,再朝向开口部10内延伸而成的部分。通过该内方延伸部13a,能够支承配置于开口部10的格栅基座4的背面侧。此外,在内方延伸部13a上形成有用于使设置于开口部10的格栅基座4容易定位的定位销16。
此外,内方延伸部13b是从前保险杠部8的上端缘向下侧后方延伸而成的部分,且形成有用于通过螺钉紧固来对设置于开口部10的格栅基座4进行固定的孔部17。
接着,说明格栅基座4、前格栅3及背板5。
此外,图5是从左上侧观察前格栅3、格栅基座4及背板5结合状态的背面所观察到的立体图。
如图3及图5所示,格栅基座4是安装于开口部10,并用于在前方固定前格栅3、在后方固定背板5的部件。
因此,如图5所示,格栅基座4包括:中央部供前格栅3的后述的突出部33插入并卡合的卡合部21;在安装于开口部10的情况下,供形成在内方延伸部13a上的定位销16嵌入的凹部22;以及在上部、侧部及下部形成的多个孔部23a、23b(上部的孔部未图示)。
这里,如图5所示,形成于格栅基座4上部的孔部(未图示)是用于通过螺钉紧固将背板5固定于格栅基座4上部后方侧的孔,形成于格栅基座4的上部吸入口20a和下部吸入口20b之间。
此外,如图5所示,侧部的孔部23a是用于通过螺钉紧固来固定设置于前方的前格栅3的孔。而且,如图5所示,借助该形成于上部和侧部的孔部23a,前格栅3固定于格栅基座4的前方,背板5固定于格栅基座4的后方。
此外,形成于格栅基座4下部的孔部23b是在与形成于内方延伸部13b上的孔部17(参照图2)相对应的部位形成的孔,在该形成于下部的孔部23b中固定有穿插在内方延伸部13b的孔部17中的螺钉,从而格栅基座4固定于开口部10。
另外,如图3所示,在格栅基座4固定于开口部10的状态下,为了在行驶中能够使外部空气流入车辆V内,格栅基座4从上部和中央部到下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延伸地形成的开口、即吸入口20。而且,将吸入上部侧的外部空气W1的吸入口称为“上部吸入口20a”,将从中央部到下部形成并吸入外部空气W2的吸入口称为“下部吸入口20b”。
如图1所示,前格栅3形成为与前树脂构件2的开口部10相同的形状,且安装于固定在开口部10上的格栅基座4的前方。
而且,如图3所示,安装于开口部10的前格栅3在剖视观察时沿着连接部7所成的平缓曲面M形成,并与前树脂构件2的发动机罩缘部6、连接部7及前保险杠部8一起构成车辆前表面。
此外,如图3所示,为了使外部空气能够流入设置在后方的格栅基座4的上部吸入口20a和下部吸入口20b,前格栅3在上部形成有上部开口部30a,从中央到下部形成有下部开口部30b。
另外,作为用于将前格栅3固定在格栅基座4上的结构,在前格栅3的背面侧,在中央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33,在侧部形成有未图示的孔部。
突出部33是用于插入到格栅基座4的卡合部21中并卡合的结构,是用于通过将穿插在格栅基座4的孔部23b中的螺钉固定于未图示的孔部而将前格栅3固定于格栅基座4的前方的结构。
此外,如图4所示,前格栅3形成有从上端延伸而成的格栅支承部31和呈凹状的嵌合部32。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前格栅3固定于开口部10的情况下,该格栅支承部31被形成为:前格栅3的上端缘向前方延伸至发动机罩缘部6所成的曲面的延长线L上,然后沿该延长线L向上方延伸,再向后方延伸到与前端缘延伸部12抵接的程度,剖视观察时大致呈U字状。
通过该格栅支承部31,在将前格栅3固定于开口部10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格栅支承部31能够从前方抵接于发动机罩缘部6的前端缘延伸部12。
此外,如图4所示,抵接于前端缘延伸部12的格栅支承部31填充于在前端缘延伸部12和发动机罩缘部6的面的延长线L之间产生的空间。因此,发动机罩缘部6和前格栅3成为同一个面。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嵌合部32是在大致呈U字状地形成的格栅支承部31的内周面侧形成的槽,前格栅3固定于开口部10中,由此爪部15插入嵌合部32中与之嵌合。
如图5所示,背板5是安装于格栅基座4的背面侧,并将从格栅基座4的上部吸入口20a流入的外部空气W1和从下部吸入口20b流入的外部空气W2分隔开的大致呈板状的构件。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背板5由从格栅基座4的背面朝向后方延伸而成的隔板部40和从上表面向前上方延伸、并抵接于前端缘延伸部12的背面以进行按压的按压部41构成。
如图6所示,隔板部40是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长的板状构件,并在从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部位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孔部42。该孔部42是在与形成于格栅基座4上方的孔部(未图示)相对应的位置形成的孔,螺钉穿插在该孔部42,并固定于在格栅基座4的上部形成的孔部(未图示)中,从而隔板部40固定于格栅基座4的背面。
因此,如图7所示,背板5的隔板部40从格栅基座4的背面侧且从上部吸入口20a和下部吸入口20b之间开始向后方延伸,从而车辆前部1的内部空间被分隔成在上下方向分开。
此外,从刚性的观点考虑,隔板部40在表面上形成有肋43,并且在后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穿的孔部44。如图3所示,该孔部44是用于通过螺钉紧固而固定到位于上方的安装梁60上的孔。
按压部41是以在背板5固定时能够与发动机罩缘部6的前端缘延伸部12的背面抵接的方式从隔板部40的上表面向前方上部侧延伸的部分。
此外,如图4所示,按压部41与前端缘延伸部12抵接的前端面成为在上下方向较长地形成的抵接面45,从而被形成为能够可靠地按压前端缘延伸部12。
此外,如图5所示,在按压部41的下部侧形成有上部用开口部46。由此,能够实现在隔板部40上方流过的外部空气通过位于隔板部40上方的按压部41的上部用开口部46并从后方流出。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但是根据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缘部6,前格栅3所结合的前端缘延伸部12由于朝向下方延伸而成,所以是能够通过使金属模向下方滑动而形成的形状。因此,能够形成与前端缘延伸部12成为一体的发动机罩缘部6。
此外,关于具有上述那样的前端缘延伸部12的发动机罩缘部6和前格栅3的安装,如实施方式所示,形成由固定于格栅基座4的前方和后方的前格栅3和背板5夹持前端缘延伸部12的夹持结构,由此能够安装。
即,如图4所示,通过形成由前格栅3的格栅支承部31和背板5的按压部41夹持发动机罩缘部6的前端缘延伸部12的夹持结构,能够将前格栅3安装于发动机罩缘部6的下方。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所示的夹持结构,形成于前端缘延伸部12下端的爪部15嵌合于前格栅3的格栅支承部31的嵌合部32中并在上下方向卡合,因此能够防止安装于发动机罩缘部6下方的前格栅3向下方掉落。
此外,形成于前端缘延伸部12下端的爪部15向前方突出而成,因此爪部15是能够通过使金属模向下方滑动而形成的形状。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所示的具有前端缘延伸部12的发动机罩缘部6和夹持结构,在发动机罩缘部6的面所成的曲线的延长线L和前端缘延伸部12之间设置前格栅3的格栅支承部31来填充所述空间。
因此,发动机罩缘部6和前格栅3成为同一个面,能够满足外观设计上及空气动力学上的要求。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夹持构造中,作为对发动机罩缘部6的前端缘延伸部12的后方进行按压的构件,使用将从前格栅3的上部开口部30a和下部开口部30b流入的外部空气W1、W2分隔开的背板5。因此,不需要夹持发动机罩缘部6的专用的构件,能够谋求部件数量的削减。
此外,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1的内部空间被背板5的隔板部40分隔成在上下方向上分开。因此,能够向发动机(未图示)供给从上部吸入口20a流入的外部空气W1,另一方面,向散热器(未图示)供给从下部吸入口20b流入的外部空气W2。因此,通过实施方式的夹持构造,不需要向发动机供给由散热器加热了的外部空气,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进气效率。
此外,实施方式的前树脂构件2中,发动机罩缘部6、连接部7及前保险杠部8一体地形成。因此,与将发动机罩缘部6、连接部7、前保险杠部8分别树脂成形再结合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刚性的强化和部件数量的减少,并且由于发动机罩缘部6、连接部7及前保险杠部8成为一体,因此能够形成连续的更加平滑的面。
此外,说明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但本发明并不限于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可以根据车辆V的构造适当变形。
例如,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罩缘部6是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的发动机罩缘部6,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形成为平缓曲面或陡峭面的发动机罩缘部。此外,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发动机罩缘部6不与连接部7、前保险杠部8成为一体的情况。

Claims (5)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在前格栅的上方具有对车辆的发动机罩的前端缘进行支承的发动机罩缘,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缘具有从前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前端缘延伸部,
所述前格栅在上端具有格栅支承部,所述格栅支承部在所述发动机罩缘所成的面的延长线上和所述前端缘延伸部之间延伸,
所述前端缘延伸部被所述格栅支承部和安装在所述前格栅后方的支承构件夹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缘在上方呈凸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缘延伸部在下端还具有向前方延伸的爪部,
所述格栅支承部具有嵌合部,所述嵌合部形成为能够供所述爪部嵌合且形成为剖视观察时大致呈U字状,
所述支承构件具有在铅垂方向延伸并按压所述前端缘延伸部的抵接部,
所述前端缘延伸部被所述爪部嵌合于所述嵌合部中的所述格栅支承部和所述支承构件的抵接面夹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前部构造还包括:
前保险杠,其设置在所述前格栅的下方;以及
连接部,其从所述发动机罩缘车宽方向的两端侧开始沿所述前格栅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前保险杠连续,
所述发动机罩缘、所述连接部及所述前保险杠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格栅具有向车辆内吸入外部空气的多个外部空气吸入口,
所述支承构件是将吸入到了所述车辆内的外部空气的流路上下分隔开的分隔构件。
CN201210377449.0A 2011-09-28 2012-09-27 车辆前部构造 Active CN1030297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1931A JP5492166B2 (ja) 2011-09-28 2011-09-28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1-211931 2011-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9755A CN103029755A (zh) 2013-04-10
CN103029755B true CN103029755B (zh) 2015-10-21

Family

ID=47008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77449.0A Active CN103029755B (zh) 2011-09-28 2012-09-27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02157B2 (zh)
EP (1) EP2574508B1 (zh)
JP (1) JP5492166B2 (zh)
CN (1) CN1030297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002994A1 (de) * 2014-02-28 2015-09-03 Daimler Ag Befestigungsanordnung einer Kühlerverkleidung und eines Stoßfängers an einem Frontendträger eines Kraftwagens
USD735095S1 (en) * 2014-06-19 2015-07-28 Nissan Motor Co., Ltd. Front bumper for automobile
USD793928S1 (en) * 2016-05-27 2017-08-08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obile front bumper
USD805448S1 (en) * 2016-08-31 2017-12-19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obile front bumper
US10131304B2 (en) * 2017-02-09 2018-11-2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Bumper assemblies and vehicles with integrated air deflectors
US10131303B2 (en) * 2017-02-09 2018-11-2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Bumper assemblies and vehicles with integrated air deflectors
US10131305B2 (en) * 2017-02-09 2018-11-20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Bumper assemblies and vehicles with integrated air deflectors
JP7404979B2 (ja) 2020-04-02 2023-12-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WO2021245917A1 (ja) * 2020-06-05 2021-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8509A (ja) * 1992-06-12 1993-12-21 Toyota Motor Corp グリル取付け構造
JPH0939835A (ja) * 1995-07-31 1997-02-1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エンジンルーム前面部構造
CN101020441A (zh) * 2006-02-15 2007-08-22 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部结构
CN101085625A (zh) * 2006-06-08 2007-12-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1209700A (zh) * 2006-12-28 2008-07-0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格栅件和带有格栅件的车辆前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2931A (en) 1993-07-30 1995-09-26 Lacks Industries, Inc. Electroplated thermoplastic automotive grille having improved flexibility
JPH0891156A (ja) * 1994-09-26 1996-04-0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構造
JP3912479B2 (ja) * 2001-01-22 2007-05-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グリル構造
WO2003024747A1 (en) * 2001-09-14 2003-03-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ont grill impact-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2003182483A (ja) * 2001-12-17 2003-07-03 Suzuki Motor Corp バンパーグリル開口部の構造
US7455351B2 (en) * 2006-02-15 2008-11-2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JP4935240B2 (ja) * 2006-08-22 2012-05-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US7887125B2 (en) * 2006-12-28 2011-02-15 Nissan Motor Co., Ltd. Grid member and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with the grid memb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38509A (ja) * 1992-06-12 1993-12-21 Toyota Motor Corp グリル取付け構造
JPH0939835A (ja) * 1995-07-31 1997-02-1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エンジンルーム前面部構造
CN101020441A (zh) * 2006-02-15 2007-08-22 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前部结构
CN101085625A (zh) * 2006-06-08 2007-12-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1209700A (zh) * 2006-12-28 2008-07-0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格栅件和带有格栅件的车辆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71588A (ja) 2013-04-22
US8702157B2 (en) 2014-04-22
JP5492166B2 (ja) 2014-05-14
EP2574508B1 (en) 2015-08-12
US20130076074A1 (en) 2013-03-28
EP2574508A1 (en) 2013-04-03
CN103029755A (zh) 2013-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9755B (zh) 车辆前部构造
US9327780B1 (en) Aerodynamic bumper center deflector for a truck or tractor vehicle
US20110181075A1 (en) Airflow control device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RU2444446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правления охлаждающего воздуха
US20130223091A1 (en) Spoiler for vehicle
CN101555844A (zh) 用于车辆的进气管
JP5768930B2 (ja) エアガイド構造
US20130069389A1 (en) Rounded air dam for maximum aerodynamics and cooling performance
US7275611B2 (en) Aerodynamically constructed covering part for the underside of a passenger ca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7011780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monolithic front air deflector
CN106994897B (zh) 进气护罩构造
JP444477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バンパ構造
JP2000190873A (ja) 自動車のアンダ―カバ―構造
CN102452365B (zh) 车颈通风件密封结构
JP4266212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RU2582522C2 (ru) Воздухово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ней части авто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8313138B2 (en) Motor vehicle front face of the metal/plastic composite type
CN104417622B (zh) 前罩板
CN102897124B (zh) 汽车发动机罩格栅结构
JP5105236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JP3687311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5407781B2 (ja) フロントバンパのグリル構造
KR101344525B1 (ko) 자동차용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KR101501905B1 (ko) 프런트 엔드 모듈 캐리어
CN10624064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