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5586B - 仪表板组件 - Google Patents

仪表板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5586B
CN103025586B CN201180035937.7A CN201180035937A CN103025586B CN 103025586 B CN103025586 B CN 103025586B CN 201180035937 A CN201180035937 A CN 201180035937A CN 103025586 B CN103025586 B CN 1030255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base member
adjacency section
panel base
instrument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59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5586A (zh
Inventor
藤原祐介
深渡瀬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25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55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55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558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仪表板组件,其能够抑制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装饰板脱落的情况。在仪表板组件(10)中,形成在保持器(22)的框部(28)上的开口部(32)通过安全气囊门(52)的门主体部(52A)、和门邻接部(62)而被封堵,其中,所述门邻接部(62)以与该门主体部(52A)的车辆下侧邻接的方式而被形成在装饰板(60)上。在门邻接部(62)中,其主体部(62A)与形成在铰链部件(68)的上部上的接合部(70)接合,且以能够向车辆下侧开放的方式而被该铰链部件(68)支承。此外,在铰链部件(68)的下部上形成有第一固定部(72),该第一固定部(72)被固定在,设置于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的手套箱(76)的开口部(78)中的上边缘部(78A)上。

Description

仪表板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仪表板组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如下的装饰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具备: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以顶端部从仪表板的背面突出的状态,而与形成在仪表板上的卡合孔卡合;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与该突起部被一体地形成,且通过该突起部与卡合孔卡合从而被安装在仪表板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445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628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99874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0371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种装饰板的一部分被设置在安全气囊门上,并且被形成在该装饰板的一部分上的突起部的顶端部从安全气囊门的背面突出的情况下,当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存在因安全气囊对突起部的顶端部进行按压而导致装饰板脱落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仪表板组件,该仪表板组件能够抑制在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装饰板脱落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具备:仪表板基体构件,其被设置在车厢的前部;保持器,其被接合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背面上,并且具有框部,所述框部上形成有朝向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开口的开口部;安全气囊单元,其具有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所述框部的内侧,并且受到气体的供给而向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膨胀展开;安全气囊门,其具有封堵所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的门主体部,并且以能够向车辆上侧或下侧开放的方式而被形成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装饰板,其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所述门主体部邻接的门邻接部,并且所述门邻接部中的、所述门主体部侧的部分封堵所述开口部的剩余部,且所述门邻接部中的、所述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部分位于,与所述开口部相比靠所述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上;铰链部件,其被接合在所述门邻接部中的、所述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部分上,并且被固定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且以使所述门邻接部能够向所述安全气囊门的开放方向的相反方向开放的方式对所述门邻接部进行支承。
在该仪表板组件中,被形成在保持器的框部上的开口部的一部分通过安全气囊门的门主体部而被封堵。另一方面,在装饰板上,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门主体部邻接的门邻接部,并且上文所述的开口部的剩余部通过该门邻接部中的、门主体部侧的部分而被封堵。此外,该门邻接部中的、该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部分被接合在铰链部件上,并且通过该铰链部件而以能够开放的方式被支承。因此,在安全气囊受到气体的供给而膨胀时,不仅门主体部,门邻接部中的、门主体部侧的部分也被安全气囊按压,从而门邻接部将与安全气囊门一起被开放。
此处,门邻接部经由铰链部件而被固定在仪表板基体构件上。因此,如上所述,即使在门邻接部开放而使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时,也能够抑制门邻接部以及装饰板的整体脱落的情况。
而且,门邻接部中作为与铰链部件的接合部的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部分,位于与形成在保持器的框部上的开口部相比靠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安全气囊穿过开口部而向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膨胀时,也能够避免门邻接部中的、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部分与安全气囊发生干涉的情况。因此,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抑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门邻接部以及装饰板的整体脱落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所述铰链部件在所述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部分上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螺栓或夹箍而被固定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所述仪表板组件具备手套箱门,所述手套箱门以能够开放的方式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装饰板的、所述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处,并且在关闭时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覆盖所述固定部。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在手套箱门被关闭的状态下,铰链部件中的、向仪表板基体构件的固定部被手套箱门从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覆盖。由此,能够确保装饰板以及手套箱门的周边部的设计性。
而且,在开放了手套箱门的状态下、或者在将手套箱门安装在仪表板基体构件上之前的状态下,通过用螺栓或夹箍将固定部固定在仪表板基体构件上,从而能够将铰链部件安装在仪表板基体构件上。因此,向仪表板基体构件的安装性良好,并且相对于不具有铰链部件以及装饰板的仪表板组件而言变更点较少。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该具有铰链部件以及装饰板的仪表板组件的组装加入到用于组装不具有铰链部件以及装饰板的仪表板组件的组装工序中。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所述铰链部件具有作为所述固定部的第一固定部,所述装饰板在与所述门邻接部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且在所述手套箱门侧的部分上具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螺栓或夹箍而被固定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所述手套箱门被设定为如下结构,即,在关闭时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覆盖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在手套箱门被关闭的状态下,不仅铰链部件中的、向仪表板基体构件的第一固定部,装饰板中的、向仪表板基体构件的第二固定部也通过手套箱门而从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被覆盖。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装饰板以及手套箱门的周边部的外观设计性。
而且,关于第二固定部,也可以以与第一固定部同样的方法而固定在仪表板基体构件上。因此,在第一固定部之外还具有第二固定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具有铰链部件以及装饰板的仪表板组件的组装加入到用于组装不具有铰链部件以及装饰板的仪表板组件的组装工序中。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将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的螺栓或夹箍向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组装方向,与所述手套箱门向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组装方向一致。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将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固定在仪表板基体构件上的螺栓或夹箍向仪表板基体构件的组装方向,与手套箱门向仪表板基体构件的组装方向一致。因此,能够提高装饰板及铰链部件、和手套箱门向仪表板基体构件组装时的操作性。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在所述装饰板中的、所述门邻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撕裂线部。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在装饰板上,于门邻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撕裂线部。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在门邻接部中的、门主体部侧的部分被安全气囊按压时,沿着纵撕裂线部而在装饰板上产生裂缝。由此,由于能够使门邻接部从其两侧部顺利地分离,因此能够抑制门邻接部的开放以及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延迟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的、与所述门主体部相比靠所述门邻接部侧形成有延长部,所述延长部相对于所述门邻接部中的所述门主体部侧的部分而位于车辆后侧,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所述门邻接部搭接。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在安全气囊门中的、与门主体部相比靠门邻接部侧形成有延长部,该延长部相对于门邻接部中的门主体部侧的部分而位于车辆后侧,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门邻接部搭接。因此,除安全气囊膨胀时之外,即使在于开放方向上对门邻接部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也会由于门邻接部中的门主体部侧的部分卡在延长部上,因而能够抑制门邻接部的开放以及装饰板的脱落。
此外,即使在从安全气囊门的表面侧对延长部作用有按压力的情况下,延长部也会通过门邻接部中的门主体部侧的部分而被支承。因此,能够抑制因延长部被按压而发生变形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形成有对置部,所述对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铰链部件中的、所述铰链部件和所述门邻接部的接合部对置。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铰链部件中的、与门邻接部的接合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被形成在仪表板基体构件上的对置部对置。因此,即使在从门邻接部的表面侧经由门邻接部而对铰链部件中的、与门邻接部的接合部作用有按压力的情况下,铰链部件中的、与门邻接部的接合部也会通过对置部而被支承。由此,能够抑制由于门邻接部的按压而导致的变形。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所述接合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对置部分离。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上文所述的铰链部件中的、与门邻接部的接合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对置部分离。因此,即使在例如该接合部或者对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精度于整个车辆宽度方向上存在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接合部与对置部之间的间隙来吸收该位置精度的误差。由此,能够确保相对于安全气囊门的、门邻接部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精度。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在所述门主体部以及所述门邻接部的、相互邻接侧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上,形成有被夹持部,在所述门主体部以及所述门邻接部的、相互邻接侧的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形成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和背面侧夹持所述被夹持部。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被形成在门主体部以及门邻接部的、相互邻接侧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上的被夹持部,通过被形成在相互邻接侧的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的夹持部,从而从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和背面侧而被夹持。因此,即使在例如从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对门主体部以及门邻接部施加了冲击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门主体部以及门邻接部的相互邻接侧的端部向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背面侧发生变形的情况。由此,能够通过该门主体部以及门邻接部而产生反力。
在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所述被夹持部的、位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的面被设定为,向车辆上侧凸起的弯曲面。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在上文所述的被夹持部中,其位于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的面被设定为,向车辆上侧凸起的弯曲面。因此,即使在安全气囊膨胀时安全气囊门以及门邻接部被安全气囊按压而被开放了的情况下,由于弯曲面与夹持部顺畅地滑动接触,因此能够顺畅地解除被夹持部与夹持部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所述被夹持部被形成为,随着趋向于顶端而厚度变薄。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由于被夹持部被形成为,随着趋向于顶端而厚度变薄,因此能够在装饰板的组装时,容易地实施被夹持部向夹持部的连接(插入)。
在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所述保持器被配置在副驾驶座的前方部分处,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上部、与被设置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下部处的手套箱门之间。
根据该仪表板组件,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在仪表板基体构件的上部与下部之间设置有安全气囊单元的所谓中置式的结构。因此,与在仪表板基体构件的上部具备安全气囊单元的所谓顶置式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安全气囊在更靠近副驾驶座的乘员的位置处展开。由此,能够提高对副驾驶座的乘员的约束性能。
发明效果
如上文所详细叙述地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安全气囊展开时装饰板脱落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中的副驾驶座侧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仪表板组件中安全气囊门以及装饰板的中央部被开放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在图1所示的仪表板组件中手套箱门被开放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沿图1的4-4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5为表示图4所示的安全气囊门、门加固部以及装饰板的改变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6为表示图4所示的装饰板以及铰链部件的另一改变例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各个图中所示出的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RH分别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车辆前后方向前侧、车辆宽度方向右侧。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10具备仪表板基体构件12。该仪表板基体构件12被设定为树脂制,且被设置在车厢的前部,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在该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中的、未图示的副驾驶座的前方部分上,于朝向车辆上侧的上部14、和设置有后文叙述的手套箱门74的下部16之间形成有上下方向中间部18,所述上下方向中间部18以向车辆后侧且车辆上侧凸起的方式弯曲。
如图4所示,在该上下方向中间部18的背面侧,设置有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20。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20被设定为,被配置在上部14和下部16之间的所谓中置式,并且具备保持器22以及安全气囊单元24。
保持器22以具有凸缘部26、框部28以及门加固部30的方式而构成。凸缘部26沿着框部28的周围而被形成为环状,且通过例如焊接等而被接合在上下方向中间部18的背面18A上。
框部28以上下方向中间部18的表里方向为轴向而延伸,并且在其上下方向中间部18侧,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中间部18的表面侧(车辆后侧且上侧)开口的开口部32。该开口部32被形成为截面呈四边形形状,且位于上部14和手套箱门74之间。此外,在该框部28中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一对侧壁部34上,分别形成有在其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卡合孔36。
门加固部30经由截面U字状的铰链部38而被连结在开口部32中的车辆上侧的边缘部32A上。该门加固部30被形成为,朝向开口部32中的车辆下侧的边缘部32B延伸的板状,且其下端部30A在与开口部32的下部相比靠车辆上侧的位置处成为末端。
安全气囊单元24具有壳体40、充气装置42以及安全气囊44。壳体40被设置在框部28的内侧,且经由托架46而被固定在仪表板加固件48上。该壳体40被形成为,朝向上下方向中间部18的表面侧开口的箱状。在该壳体40上形成有朝向侧壁部34侧延伸的一对卡合片50,该一对卡合片50分别与卡合孔36卡合。
充气装置42被设定为筒状的缸型。该充气装置42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而配置,并且被固定在壳体40的底部上。而且,该充气装置42在被输入了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输出的信号时,向该安全气囊44的内部供给气体,以使安全气囊44膨胀展开。
另外,在上文所述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检测出在车辆上实际发生了前方碰撞时、或者预测出在车辆上将产生前方碰撞时,向充气装置42输出信号。安全气囊44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壳体40的内侧,且其基端部44A被固定在壳体40的底部上。
此外,在设置有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2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18上,形成有安全气囊门52。在该安全气囊门52中,与上文所述的门加固部30重合的部分被设定为门主体部52A。该门主体部52A通过例如焊接等而与门加固部30接合,且与该门加固部30一起封堵了与开口部32的下部相比靠车辆上侧的部分。
此外,在安全气囊门52中的、与门主体部52A相比靠车辆下侧(后文叙述的门邻接部62侧)形成有延长部52B,所述门延长部52B相对于门加固部30而向车辆下侧突出。
另外,虽然门主体部52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安全气囊门的门主体部,但是也可以代替该门主体部52,而将门加固部30理解为本发明中的安全气囊门的门主体部。此外,还可以将门加固部30和门主体部52A理解为本发明中的安全气囊门的门主体部。
如图1所示,在安全气囊门5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上,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纵破裂预定部54。此外,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中,连接一对纵破裂预定部54中的车辆上侧的端部的部分被设定为,以能够使该安全气囊门52向车辆上侧开放的方式对该安全气囊门52进行支承的铰链部56。
如图4所示,该铰链部56被设定在,在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形成在保持器22上的铰链部38相对应的位置处。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该铰链部56通过在其背面侧形成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槽部从而被设为薄壁。
此外,如图1所示,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于上文所述的安全气囊门52和手套箱门74之间形成有凹部58。该凹部58向车辆后侧开口,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而且,在该凹部58中收纳有装饰板60。
装饰板60被形成为,在安全气囊门5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延伸的长条状。该装饰板60中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门主体部52A搭接的部分、即装饰板60的中央部被设定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门主体部52A邻接的门邻接部62。
在装饰板60上,于该门邻接部6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撕裂线部64。该纵撕裂线部64以与上文所述的纵破裂预定部54形成直线的方式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排列。该纵撕裂线部64和纵破裂预定部54沿着上文所述的被形成为截面呈四边形形状的开口部32(参照图4)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边缘部而形成。
此外,如图4所示,上文所述的门邻接部62具有:主体部62A,其呈与安全气囊门52(延长部52B)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形状;上部62C,其经由阶梯部62B而与该主体部62A中的车辆上侧的端部连接。主体部62A位于,与开口部32相比靠门主体部52A的相反侧、即车辆下侧的位置处。
另一方面,上部62C相对于主体部62A而位于车辆前侧。该上部62C穿过狭缝66而向车辆上侧延伸,并且其顶端相对于开口部32中的车辆下侧的边缘部32B而向车辆上侧突出,其中,所述狭缝66沿着安全气囊门52的延长部52B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而且,由此使上部62C封堵了开口部32的下部。
此外,上文所述的延长部52B相对于上部62C而位于车辆后侧,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所述上部62C搭接。并且,上部62C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门加固部30的下端部30A对接。
另外,与通过门加固部30以及门主体部52A而被封堵的开口部32的下部相比靠车辆上侧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的一部分,通过门邻接部62的上部62C而被封堵的开口部32的下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的剩余部。此外,上部62C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门邻接部的、门主体部侧的部分,主体部62A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门邻接部的、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部分。
如图4所示,在门邻接部62的车辆前侧设置有铰链部件68。该铰链部件68被形成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门邻接部62大致相同。在该铰链部件68的上部上形成有接合部7O,该接合部70通过例如焊接或粘合等而被接合在主体部62A的背面上。
另一方面,在铰链部件68中的门主体部52A的相反侧的部分、即铰链部件68的下部上,形成有作为固定部的第一固定部72。如图3所示,该第一固定部72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空出间隔的方式而形成有多个。而且,该多个第一固定部72通过螺栓80而被固定在开口部78的上边缘部78A上,所述开口部78被形成在通过手套箱门74而被开闭的手套箱76上。
此外,如图4所示,铰链部件68中的、接合部70与第一固定部72之间的部分被设定为铰链部82。而且,上文所述的门邻接部62通过具有该铰链部82的铰链部件68,从而以能够向与安全气囊门52的开放方向的相反方向、即车辆下侧开放的方式而被支承。
此外,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于上边缘部78A的车辆上侧形成有对置部84,上文所述的铰链部件68的接合部7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该对置部84分离并对置。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上文所述的装饰板60在与门邻接部62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且手套箱门74侧的部分(车辆下侧的部分)上,具有第二固定部86。该第二固定部86通过夹箍88而被固定在开口部78的上边缘部78A上。
手套箱门74被设置在,相对于装饰板60的门主体部52A的相反侧的位置、即车辆下侧的位置上,且被设定为能够向车辆下侧开放。该手套箱门74被设定为如下的结构,即,在关闭时从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表面侧(车辆后侧)覆盖第一固定部72和第二固定部86。
另外,将第一固定部72固定在上边缘部78A上的螺栓80向上边缘部78A的组装方向、将第二固定部86固定在上边缘部78A上的夹箍88向上边缘部78A的组装方向、以及将图4所示的手套箱门74的安装部89组装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支承轴部91上时的组装方向,均被设定为车辆前侧且上侧的方向(图4的箭头标记A的方向),从而一致。
而且,在该仪表板组件10中,在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而检测出在车辆上实际产生了前方碰撞时、或者预测出将在车辆上产生前方碰撞时,从图4所示的充气装置42向安全气囊44供给气体,从而使安全气囊44膨胀。
此外,当安全气囊44膨胀时,会经由门加固部30而使安全气囊门52的门主体部52A被按压,并且门邻接部62的上部62C会被按压,从而纵破裂预定部54以及纵撕裂线部64(参照图1)将开裂。
而且,如图2以及图4的虚线所示,门加固部30和安全气囊门52以铰链部38、56为中心而一体地向车辆上侧开放,并且门邻接部62以铰链部82为中心而向车辆下侧开放,从而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18处形成开口部90(参照图2)。此外,安全气囊44穿过框部28的开口部32、和形成在上下方向中间部18处的开口部90,而向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表面侧膨胀展开。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仪表板组件10,如图4所示,门邻接部62经由铰链部件68而被固定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因此,如上所述,即使在门邻接部62开放而使安全气囊44膨胀展开时,也能够抑制门邻接部62以及装饰板60的整体脱落的情况、即装饰板60受到安全气囊44的冲击力而飞向车辆后侧的情况。
而且,门邻接部62中的、作为与铰链部件68的接合部的主体部62A位于,与形成在保持器22的框部28上的开口部32相比靠车辆下侧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在安全气囊44穿过开口部32而向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表面侧膨胀时,也能够避免主体部62A与安全气囊44发生干涉的情况。因此,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抑制在安全气囊44膨胀展开时,门邻接部62以及装饰板60的整体脱落的情况。
此外,在装饰板60上,于门邻接部6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撕裂线部64(参照图1)。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在门邻接部62的上部62C被安全气囊44按压时,沿着纵撕裂线部64而在装饰板6O上产生裂缝。由此,由于能够使门邻接部62从其两侧部顺畅地分离,因此能够抑制门邻接部62的开放以及安全气囊44的膨胀展开延迟的情况。
而且,由于能够以这种方式而抑制安全气囊44的膨胀展开延迟的情况,因此能够自由地对装饰板60的上端部的位置进行设定。由此,能够提高装饰板60的外观设计上的自由度。
此外,在该仪表板组件10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上部14和下部16之间设置有安全气囊单元24的所谓中置式的结构。因此,与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上部14上具备安全气囊单元的所谓顶置式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安全气囊44在更靠近副驾驶座的乘员的位置处展开。由此,能够提高对副驾驶座的乘员的约束性能。
此外,在安全气囊门52中的、与门主体部52A相比靠车辆下侧形成有延长部52B,该延长部52B相对于门邻接部62的上部62C而位于车辆后侧,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该上部62C搭接。因此,除安全气囊44膨胀时以外,即使在于开放方向上对门邻接部62作用有外力的情况下,也会由于门邻接部62的上部62C卡在延长部52B上,因而能够抑制门邻接部62的开放以及装饰板6O的脱落。
此外,即使在从安全气囊门52的表面侧对延长部52B作用有按压力的情况下,延长部52B也会通过门邻接部62的上部62C而被支承。因此,能够抑制因延长部52B被按压而发生变形的情况。
此外,铰链部件68中的、与门邻接部62的接合部7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形成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的对置部84对置。因此,即使在从门邻接部62的表面侧经由门邻接部62而对接合部70作用有按压力的情况下,接合部70也会通过对置部84而被支承。由此,能够抑制由于门邻接部62的按压而导致的变形。
而且,该接合部7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对置部84分离。因此,即使在例如该接合部70或者对置部8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精度在整个车辆宽度方向上存在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接合部70与对置部84之间的间隙来吸收该位置精度的误差。由此,能够确保相对于安全气囊门52的、门邻接部62(装饰板6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精度。
此外,在图3所示的手套箱门74被关闭了的状态下,铰链部件68中的向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第一固定部72、和装饰板60中的向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第二固定部86,被手套箱门74从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表面侧覆盖(参照图1)。由此,能够确保装饰板60以及手套箱门74的周边部的外观设计性。
而且,在开放了手套箱门74的状态、或者将手套箱门74安装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之前的状态下,通过用螺栓80将第一固定部72固定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从而能够将铰链部件68安装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同样地,通过用夹箍88将第二固定部86固定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从而能够将装饰板60安装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上。
因此,向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安装性良好,并且相对于不具有铰链部件68以及装饰板60的仪表板组件而言变更点较少。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该具有铰链部件68以及装饰板60的仪表板组件10的组装加入到用于组装不具有铰链部件68以及装饰板60的仪表板组件的组装工序中。
此外,将第一固定部72固定在上边缘部78A上的螺栓80向上边缘部78A的组装方向、将第二固定部86固定在上边缘部78A上的夹箍88向上边缘部78A的组装方向、以及将图4所示的手套箱门74的安装部89组装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支承轴部91上时的组装方向,均被设定为车辆前侧且上侧的方向(图4的箭头标记A的方向),从而一致。因此,能够提高装饰板60及铰链部件68、和手套箱门74向仪表板基体构件12组装时的作业性。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改变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门52以及门邻接部62可以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即,例如,在图5所示的改变例中,安全气囊门52的下端部52C在开口部32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部处成为末端,由此,使安全气囊门52封堵了开口部32的上半部分。
此外,采用了如下结构,即,门邻接部62的上端部62D到达开口部32的车辆上下方向中央部,从而通过主体部62A以及上端部62D而封堵了开口部32的下半部分。
另外,在该图5所示的改变例中,门邻接部62中的、与主体部62A相比靠车辆下侧的下端部62E,与形成在铰链部件68的上部上的接合部70相接合。该门邻接部62的下端部62E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门邻接部的、安全气囊门的相反侧的部分。
此外,在该图5所示的改变例中,安全气囊门52的整体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门主体部,通过该安全气囊门52而被封堵的开口部32的上半部分,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的一部分。此外,门邻接部62的主体部62A以及上端部62D,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门邻接部的门主体部侧的部分,通过该门邻接部62的主体部62A以及上端部62D而被封堵的开口部32的下半部分,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的剩余部。
此外,如该图5所示的改变例所示,在门邻接部62的上端部62D位于与开口部32的下部相比靠车辆上侧的位置处的情况、即装饰板60向车辆上侧被延长了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如下的方式构成。
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门邻接部62的上端部62D上形成有被夹持部92,并且在安全气囊门52的下端部52C上形成有夹持部94,且被夹持部92通过该夹持部94从而从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表面侧和背面侧被夹持。另外,夹持部94由安全气囊门52的下端部52C、和门加固部30的下端部30A构成。
当以这种方式构成时,即使在例如从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表面侧对安全气囊门52以及门邻接部62施加有冲击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安全气囊门52的下端部52C以及门邻接部62的上端部62D向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背面侧发生变形的情况。由此,能够通过该安全气囊门52以及门邻接部62而产生反力。
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上文所述的被夹持部92中,其位于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表面侧的面96被设定为,向车辆上侧凸起的弯曲面。当以这种方式构成时,即使在安全气囊44膨胀时安全气囊门52以及门邻接部62被安全气囊44按压而被开放的情况下,也会由于被设定为弯曲面的面96顺畅地与夹持部94滑动接触,因而能够顺畅地解除被夹持部92与夹持部94的连接。
而且,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被夹持部92被形成为,随着趋向于顶端而厚度变薄。当以这种方式构成时,能够在装饰板60的组装时,容易地实施被夹持部92向夹持部94的连接(插入)。
另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安全气囊门52的下端部52C上形成有被夹持部92,在门邻接部62的上部62C上形成有夹持部94。该形成有被夹持部92以及夹持部94的门邻接部62的上端部62D和安全气囊门52的下端部52C,相当于本发明中的门主体部以及门邻接部的相互邻接侧的端部。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如图6所示的改变例所示,在门邻接部62的上部62C上,形成有与安全气囊门52抵接的突起部98、和与对置部84抵接的肋板100。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铰链部件68的接合部70上,形成有与对置部84抵接的突起部102。
当以这种方式构成时,能够抑制安全气囊门52以及门邻接部62的松动。
此外,虽然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使第一固定部72通过螺栓80而被固定在手套箱76的开口部78中的上边缘部78A上,但是也可以使用夹箍来代替该螺栓80。
另一方面,虽然第二固定部86通过夹箍88而被固定在上边缘部78A上,但是也可以使用螺栓来代替该夹箍88。此外,第一固定部72向上边缘部78A的固定和第二固定部86向上边缘部78A的固定的双方,都既可以使用螺栓也可以使用夹箍。
此外,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20被设定为,被设置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18上的中置式。但是,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20也可以被设定为,被设置在仪表板基体构件12的上部14上的顶置式。
此外,例如在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20被设定为顶置式时,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使安全气囊门52和装饰板60的配置被设定为与上述情况相反。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装饰板60被配置在安全气囊门52的车辆上侧,并向车辆上侧开放,而安全气囊门52向车辆下侧开放。
另外,上述多个改变例中的、能够组合的改变例也可以适当地进行组合来实施。
虽然在上文中,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除上述内容之外,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而实施。

Claims (12)

1.一种仪表板组件,具备:
仪表板基体构件,其被设置在车厢的前部;
保持器,其被接合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背面上,并且具有框部,所述框部上形成有朝向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开口的开口部;
安全气囊单元,其具有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所述框部的内侧,并且受到气体的供给而向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膨胀展开;
安全气囊门,其具有封堵所述开口部的一部分的门主体部,并且以能够向车辆上侧开放的方式而被形成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
装饰板,其具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所述门主体部邻接的门邻接部,并且所述门邻接部中的、所述门主体部侧的第一部分封堵所述开口部的剩余部,且所述门邻接部中的、所述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第二部分位于,与所述开口部相比靠车辆上下方向下侧的位置上;
铰链部件,其被接合在所述门邻接部中的所述第二部分上,并且被固定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且以使所述门邻接部能够向所述安全气囊门的开放方向的相反方向开放的方式对所述门邻接部进行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所述铰链部件在所述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部分上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通过螺栓或夹箍而被固定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
所述仪表板组件具备手套箱门,所述手套箱门以能够开放的方式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装饰板的、所述门主体部的相反侧的位置处,并且在关闭时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覆盖所述固定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所述铰链部件具有作为所述固定部的第一固定部,
所述装饰板在与所述门邻接部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且在所述手套箱门侧的部分上具有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通过螺栓或夹箍而被固定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
所述手套箱门被设定为如下结构,即,在关闭时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覆盖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将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的螺栓或夹箍向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组装方向,与所述手套箱门向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组装方向一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在所述装饰板上,于所述门邻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纵撕裂线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在所述安全气囊门中的、与所述门主体部相比靠所述门邻接部侧形成有延长部,所述延长部相对于所述门邻接部中的所述第一部分而位于车辆后侧,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所述门邻接部搭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上形成有对置部,所述对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铰链部件中的、所述铰链部件和所述门邻接部的接合部对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所述接合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对置部分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在所述门主体部以及所述门邻接部的、相互邻接侧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上,形成有被夹持部,
在所述门主体部以及所述门邻接部的、相互邻接侧的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上,形成有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和背面侧夹持所述被夹持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所述被夹持部中,其位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表面侧的面被设定为,向车辆上侧凸起的弯曲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所述被夹持部被形成为,随着趋向于顶端而厚度变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中,
所述保持器被配置在副驾驶座的前方部分处,
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上部、与被设置在所述仪表板基体构件的下部处的手套箱门之间。
CN201180035937.7A 2011-04-11 2011-04-11 仪表板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55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59036 WO2012140724A1 (ja) 2011-04-11 2011-04-11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5586A CN103025586A (zh) 2013-04-03
CN103025586B true CN103025586B (zh) 2015-04-29

Family

ID=47008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593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25586B (zh) 2011-04-11 2011-04-11 仪表板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57329B2 (zh)
EP (1) EP2698287B1 (zh)
JP (1) JP5321734B2 (zh)
CN (1) CN103025586B (zh)
WO (1) WO20121407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70954B1 (fr) * 2017-09-11 2019-09-13 Faurecia Interieur Industrie Element de garnissage a surface externe deformable et vehicule associe
JP6990774B2 (ja) * 2018-08-06 2022-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及び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11808296B2 (en) * 2020-10-30 2023-11-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stening and locating one vehicle component relative to another vehicle component without using mechanical fastener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22101B1 (en) * 1997-10-09 2001-11-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Instrument panel integrally equipped with air bag door portion
JP2008044577A (ja) * 2006-08-21 2008-02-28 Daikyo Nishikawa Kk 加飾パネ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7101A (ja) 1989-07-03 1991-02-18 Chiyoudendou Hatsuden Kanren Kiki Zairyo Gijutsu Kenkyu Kumiai Mocvd法による酸化物超電導体の製造方法
US5630613A (en) 1995-10-23 1997-05-20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Apparatus for aiding in the opening of an integral deployment door in a panel of an airbag assembly
US5941558A (en) * 1997-06-09 1999-08-24 Textron Automotive Company Inc. Apparatus for deploying an airbag through a hard panel
JP2003285707A (ja) 2002-03-29 2003-10-07 Mitsuboshi Belting Ltd エアバックドア一体型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62808A (ja) 2006-09-07 2008-03-21 Daikyo Nishikawa Kk 加飾パネル
JP4582163B2 (ja) * 2008-03-12 2010-11-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24256B2 (ja) 2008-09-25 2012-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グラブボックス
KR101113667B1 (ko) * 2008-12-04 2012-02-14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에어백 장착용 크래쉬패드
FR2942436B1 (fr) * 2009-02-20 2012-10-26 Visteon Global Tech Inc Dispositif de couvercle pour compartiment de coussin d'air gonflable et element de garniture l'integrant.
JP5120436B2 (ja) * 2010-10-05 2013-0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22101B1 (en) * 1997-10-09 2001-11-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Instrument panel integrally equipped with air bag door portion
JP2008044577A (ja) * 2006-08-21 2008-02-28 Daikyo Nishikawa Kk 加飾パネ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98287A4 (en) 2014-03-12
WO2012140724A1 (ja) 2012-10-18
US20140021702A1 (en) 2014-01-23
EP2698287A1 (en) 2014-02-19
EP2698287B1 (en) 2015-05-20
CN103025586A (zh) 2013-04-03
JP5321734B2 (ja) 2013-10-23
JPWO2012140724A1 (ja) 2014-07-28
US8657329B2 (en) 2014-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01604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搭載構造
US20070176399A1 (en) Trim panel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070052211A1 (en) Airbag device and covering member thereof
US8303010B2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US8297676B2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US9421936B2 (en) Case member of airbag device, airba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irbag device,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irbag device
CN103153713B (zh) 用于乘员座椅的安全气囊设备
JP2008213621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CN103025586B (zh) 仪表板组件
CN106364318B (zh) 具有仪表板的机动车辆
JP2009090702A (ja) 車両用ブラケット
CN103476638A (zh) 气囊装置
JP2007314067A (ja)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の上部合わせ構造
JP201515111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49810A (ja) エアバッグドア構造
CN108016394B (zh) 气囊装置
JP4259197B2 (ja) 頭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部構造
JP4317066B2 (ja) 自動車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58652B2 (ja) ルーフヘッドライニング取付構造
JP6347409B2 (ja) ルーフ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取り付け構造
JP5694793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2006290113A (ja)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2011162131A (ja) 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ニング、およびそれを含む内装構造
JP5307646B2 (ja)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19390A (ja) 内装部品の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9

Termination date: 201904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