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4952B -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 Google Patents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14952B
CN103014952B CN201210250633.9A CN201210250633A CN103014952B CN 103014952 B CN103014952 B CN 103014952B CN 201210250633 A CN201210250633 A CN 201210250633A CN 103014952 B CN103014952 B CN 103014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ntioned
tensioning rod
drafting system
spin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506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14952A (zh
Inventor
坂元直孝
横田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14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4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14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4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7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rafting elements
    • D01H5/86Aprons; Apron supports; Apron 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D01H5/88Cradles; T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一种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牵伸装置具备:第1支承部(41),将前下辊(RF2)能够旋转地支承;第2支承部(51),将中间下辊(RM2)能够旋转地支承;以及第3支承部(61),支承张紧棒(TB2),该张紧棒(TB2)限制卷绕在中间下辊(RM2)上的龙带(E2)的张力和位置。第3支承部(61)与第2支承部(51)一体地形成。

Description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牵伸装置及具备牵伸装置的纺纱机械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有用牵伸装置将纤维束牵伸、并且通过将牵伸后的纤维束捻动来制造细纱的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
牵伸装置从纤维束的牵伸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备后辊对、中间辊对及前辊对等的多个辊对。各辊对由作为驱动辊的下辊、和与下辊接触而从动旋转的上辊构成。各上辊一体地保持在牵伸摇架(以下,只称作摇架)上。各下辊一体地保持在装置框架上。
在中间下辊和中间上辊上分别卷绕着龙带。龙带的张力和位置(与牵伸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位置、及与牵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受张紧棒限制。因此,张紧棒的安装状态给龙带的张力和位置带来影响。如果龙带的张力和位置变动,则牵伸状态变化,在由牵伸装置牵伸的纤维束中产生粗细不匀等,给纤维束的品质带来影响。
以往,作为将下辊侧的张紧棒向牵伸装置安装的结构,已知有在牵伸装置的装置框架上安装托架、在该托架上安装张紧棒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81865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张紧棒具有跨越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的长度,张紧棒的中央部分受托架支承。在张紧棒的两端上,卷绕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的龙带。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张紧棒的中央部受支承而两端部成为自由端,而且张紧棒的长度较长。因此,如果将龙带拉伸,则有支承张紧棒的托架挠曲、或张紧棒自身挠曲的情况。如果在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的龙带的张力中有差异,则有龙带在各个纺纱单元中被定位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情况。因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难以确保张紧棒相对于中间下辊的定位精度。
还已知有不是张紧棒的中央部被支承、而是两端部被支承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158942号公报(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在张紧棒的两端部上形成有凸部。虽然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明确地记载,但通过将形成在张紧棒的两端部上的凸部嵌入到设在中间下辊与中间上辊之间的凹部中,将张紧棒位置固定。
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设在中间下辊与中间上辊之间的凹部需要刚好张紧棒的两端部的凸部嵌入的大小。因而,形成凹部的支承部件必然变得比凸部大型。即,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在中间下辊与中间上辊之间需要如下空间、即设置比凸部大型的支承部件的空间。
一般而言,在粗纱机及(环锭)细纱机中,由于牵伸速度慢,所以各牵伸辊的直径较小。如果是这样的牵伸装置,则由于在中间下辊与中间上辊之间有空间的富余,所以能够容易确保设置比凸部大型的支承部件的空间。但是,例如在如气流纺纱机械的牵伸装置那样牵伸速度是高速的情况下,不得不使各牵伸辊的直径比环锭细纱机等的牵伸辊的直径大。在使牵伸辊的直径变大的情况下,在中间下辊与中间上辊之间的空间中没有富余,不能容易确保配置形成有凹部的支承部件的空间。因而,专利文献2的结构难以在牵伸速度是高速的牵伸装置中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张紧棒相对于中间下辊的定位精度高的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第1发明的牵伸装置具备第1支承部、第2支承部、张紧棒、和第3支承部。第1支承部将前下辊能够旋转地支承。第2支承部将中间下辊能够旋转地支承。张紧棒限制卷绕在中间下辊上的龙带的张力和位置。第3支承部配置在第1支承部和第2支承部中的至少某个上,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嵌入到形成在张紧棒上的凹部中而支承张紧棒。
第2发明的牵伸装置在第1发明的牵伸装置中,第3支承部与第2支承部一体地形成。
第3发明的牵伸装置在第1发明的牵伸装置中,第3支承部与第1支承部一体地形成。
第4发明的牵伸装置在第1发明的牵伸装置中,第1支承部、第2支承部和第3支承部一体地形成。
第5发明在第1~第4的任一发明的牵伸装置中,上述第3支承部具备第1分割支承部和第2分割支承部。通过第1分割支承部和第2分割支承部支承张紧棒的两端。
第6发明具备第1~第5的任一发明的牵伸装置、气流纺纱部和卷取部。气流纺纱部将由牵伸装置牵伸了的纤维束通过空气加捻而生成细纱。卷取部将由气流纺纱部生成的细纱向卷装卷绕。
根据第1发明,由于在牵伸中是重要的要素的张紧棒与中间下辊的定位精度提高,所以牵伸的稳定性提高。即使在牵伸装置的设置空间被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支承张紧棒。
根据第2发明,张紧棒相对于中间下辊的定位精度提高。
根据第3发明,即使在第1支承部大而不能在第2支承部的附近形成第3支承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第3支承部,张紧棒相对于中间下辊的定位精度提高。
根据第4发明,不需要中间下辊与前下辊之间的位置调整作业,定位精度提高。此外,张紧棒相对于中间下辊的定位精度提高。因此,通过牵伸装置,能够生成稳定状态的纤维束。
根据第5发明,能够抑制张紧棒的两端的挠曲,张紧棒相对于中间下辊的位置稳定。
根据第6发明,由于张紧棒相对于中间下辊的定位精度高,所以能够从以稳定的状态被牵伸的纤维束生成细纱,纺纱机械生成的细纱的品质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纺纱机械的主视图。
图2是纺纱单元的侧视简图。
图3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处于牵伸位置的牵伸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牵伸装置的中间下辊和前下辊的周边的俯视简图。
图5A是图4的A―A线的剖视图。图5B是图4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牵伸装置的中间下辊和前下辊的周边的俯视简图。
图7是图6的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牵伸装置D的中间下辊RM2和前下辊RF2的周边的俯视简图。
图9是图8的D―D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附图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使用图1至图5B对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牵伸装置D及纺纱机械M进行说明。
首先,对纺纱机械M的概略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游”及“下游”,是指纺纱单元U中的纤维束F及细纱Y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
如图1及图2所示,纺纱机械M具备排列设置多个的纺纱单元U、接头台车3、鼓风箱4、及动力箱5。各纺纱单元U具备牵伸装置D、纺纱装置11、清纱器12、纱线张力装置13、及卷取装置21。
如图2所示,牵伸装置D将从配置在纺纱单元U的后部的条筒(未图示)经由喇叭头T供给的纤维束(纱条)F牵伸。本实施方式的牵伸装置D具备从纤维束F的上游朝向下游进给速度逐渐变快的多个辊对R。辊对R分别由上辊RB1、RT1、RM1及RF1和下辊RB2、RT2、RM2及RF2(参照图3。)构成。对于牵伸装置D在后面详细地说明。
纺纱装置11利用捻回气流对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细纱Y。纺纱装置11的详细的说明及图示省略,但具备纤维导引部、捻回流产生喷嘴、和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导引部将从牵伸装置D送出的纤维束F向形成在纺纱装置11的内部中的纺纱室导引。捻回流产生喷嘴配置在纤维束F的路径的周围,使纺纱室内产生捻回流。通过该捻回流,使纺纱室内的纤维束F的纤维端翻转而捻回。中空引导轴体将纺纱成的细纱Y从纺纱室向纺纱装置11的外部导引。该纺纱装置的驱动及停止受未图示的单元控制器控制。纺纱装置11也可以是不具备针状部件而通过纤维导引部的下游侧端部来实现针状部件的功能的气流纺纱装置、或相互向相反方向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嘴式的气流纺纱装置。
清纱器12监视从纺纱装置11送出的细纱Y的粗细有无异常和是否含有异物。清纱器12在检测到细纱Y的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向未图示的单元控制器发送。
纱线张力装置13通过对细纱Y施加规定的张力而从纺纱装置11将细纱Y拉出。纱线张力装置13以使卷取装置21侧的张力的变动不传递到纺纱装置11侧的方式调节张力。在通过接头台车3进行作业时,纱线张力装置13使从纺纱装置11送出的细纱Y滞留而防止细纱Y的松弛。
卷取装置21将从纺纱装置11送出的细纱Y卷绕,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21具备摇架臂22、卷取滚筒23、和横动装置24。摇架臂22将卷装P(筒管)能够旋转地支承。卷取滚筒23与卷装P(筒管)的外周面接触而使卷装P(筒管)旋转。横动装置24使细纱Y横动。卷取装置21通过一边用横动装置24使细纱Y横动一边将卷取滚筒23旋转,由此使卷装P(筒管)旋转,将细纱Y卷绕。
单元控制器如果从清纱器12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则立刻用切割器14将细纱Y切断,再使牵伸装置D及纺纱装置11等停止。单元控制器对接头台车3发送控制信号,使其行进到该纺纱单元U的前方。然后,单元控制器将纺纱装置11等再次驱动,使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再开始卷取。纺纱单元U也可以不具备切割器14,而通过将向纺纱装置11的空气供给停止来停止细纱Y的生成,将细纱Y切断。
接头台车3如图1及图2所示,具备台车部25、积载在台车部25上的捻接器26、吸管27、和吸嘴28。接头台车3如果在某个纺纱单元U中发生断纱或剪纱,则行进到该纺纱单元U。吸管27一边将从纺纱装置11送出的纱端吸入一边捕捉而向捻接器26导引。吸嘴28一边从卷装P吸引纱端一边捕捉而向捻接器26导引。捻接器26进行被导引的纱端彼此的接头。
在鼓风箱4的内部中配置有鼓风机(吸引源)。在鼓风箱4上,连接着作为各纺纱单元U共用的吸引输送管的主配管(未图示)。主配管配置在各纺纱单元U的后部(牵伸方向的上游侧)。鼓风箱4通过主配管吸引在各纺纱单元U中产生的纤维屑等,将其输送并回收。
在动力箱5中,在内部配置有作为纺纱机械M的动力机的马达、以及用来向纺纱机械M的各部传递动力的减速器等。
接着,对牵伸装置D详细地说明。如图3至图5B所示,牵伸装置D具备多个辊对R、摇架31、及装置框架32。
如图3所示,作为多个辊对R,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后辊对RB、第三辊对RT、中间辊对RM、及前辊对RF。这些辊对RB、RT、RM及RF从纤维束F的上游朝向下游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各辊对RB、RT、RM及RF由上侧的上辊RB1、RT1、RM1及RF1和下侧的下辊RB2、RT2、RM2及RF2构成。下辊RB2、RT2、RM2及RF2是驱动辊。上辊RB1、RT1、RM1及RF1是分别与下辊RB2、RT2、RM2及RF2接触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各辊对RB、RT、RM及RF的旋转速度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增加。在前辊对RF的下游侧配置纺纱装置11。
后上辊RB1、第三上辊RT1、中间上辊RM1及前上辊RF1一体且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摇架31上。在摇架31上安装着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各上辊RB1、RT1、RM1及RF1(参照图1。)。后下辊RB2、第三下辊RT2、中间下辊RM2及前下辊RF2分别对应于摇架31的各上辊RB1、RT1、RM1及RF1而安装在装置框架32上。在装置框架32上,安装着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各下辊RB2、RT2、RM2及RF2。
在中间上辊RM1与前上辊RF1之间配置有张紧棒TB1。张紧棒TB1限制卷绕在中间上辊RM1和张紧棒TB1上的龙带E1的张力和位置(参照图3。)。张紧棒TB1安装在摇架31侧。
在中间下辊RM2与前下辊RF2之间配置有张紧棒TB2。张紧棒TB2限制卷绕在中间下辊RM2和张紧棒TB2上的龙带E2的张力和位置(参照图3。)。张紧棒TB2安装在装置框架32侧。关于前下辊RF2、中间下辊RM2、和张紧棒TB2的向装置框架32的安装构造在后面详细地说明。
摇架31以设在上游侧的转动轴33为中心相对于装置框架32转动自如。通过使摇架31转动,各上辊RB1、RT1、RM1及RF1相对于各下辊RB2、RT2、RM2及RF2接触或分离。将摇架31关闭而各上辊RB1、RT1、RM1及RF1与各下辊RB2、RT2、RM2及RF2接触的位置是牵伸位置。为了维护等将摇架31开放而各上辊RB1、RT1、RM1及RF1与各下辊RB2、RT2、RM2及RF2离开的位置是非牵伸位置。摇架31能够将各上辊RB1、RT1、RM1及RF1和各下辊RB2、RT2、RM2及RF2切换为牵伸位置和非牵伸位置。
摇架31的转动操作通过操作者操作手柄34来进行。在将摇架31关闭而设为牵伸位置的情况下,手柄34的下部前端的钩部35卡合在装置框架32侧的固定辊36上,保持各上辊RB1、RT1、RM1及RF1与各下辊RB2、RT2、RM2及RF2的压接状态。
各辊对RB、RT、RM及RF间的距离由牵伸的纤维束(纱条)F的纤维长决定,所以每当改变作为原料的纤维束(纱条)F的种类时重新设置。各下辊RB2、RT2、RM2及RF2中的中间下辊RM2和前下辊RF2固定在装置框架32上,而后下辊RB2和第三下辊RT2构成为,分别相对于装置框架32能够向上游侧及/或下游侧变更位置。
接着,对前下辊RF2、中间下辊RM2、和张紧棒TB2的向装置框架32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图5A和图5B所示,前下辊RF2安装在前下辊轴SF2上。前下辊轴SF2具有跨越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长度。在前下辊轴SF2上,安装着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前下辊RF2。前下辊轴SF2的两端部可旋转地支承在第1支承部41上。在图4、图5A和图5B中省略了图示,但由于前下辊RF2是驱动辊,所以在前下辊轴SF2上连接着驱动前下辊RF2的驱动装置。
如图5A所示,第1支承部41具有第1基部42和第1盖部43。第1基部42形成第1支承部41的主体。第1基部42固定在装置框架32上。第1盖部43固定在第1基部42上。在第1基部42和第1盖部43上,分别形成有对应于前下辊轴SF2的半圆形状的凹部44和45。通过在第1基部42上固定第1盖部43而将凹部44与45组合,构成将前下辊轴SF2能够旋转地支承的轴孔46。第1盖部43通过螺栓47固定在第1基部42上。虽然图示省略,但在轴孔46中组装着轴承等。
如图4、图5A和图5B所示,中间下辊RM2安装在中间下辊轴SM2上。中间下辊轴SM2具有跨越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长度。在中间下辊轴SM2上安装着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中间下辊RM2。中间下辊轴SM2的两端部可旋转地支承在第2支承部51上。在图4、图5A和图5B中省略了图示,但由于中间下辊RM2是驱动辊,所以在中间下辊轴SM2上连接着驱动中间下辊RM2的驱动装置。
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2支承部51具有第2基部52和第2盖部53。第2基部52形成第2支承部51的主体。第2基部52固定在装置框架32上。第2盖部53固定在第2基部52上。在第2基部52和第2盖部53上,分别形成有对应于中间下辊轴SM2的半圆形状的凹部54和55。通过在第2基部52上固定第2盖部53而将凹部54与55组合,构成将中间下辊轴SM2能够旋转地支承的轴孔56。第2盖部53通过螺栓57固定在第2基部52上。虽然图示省略,但在轴孔56中组装着轴承等。
如图4所示,张紧棒TB2具有跨越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长度。在张紧棒TB2和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中间下辊RM2上卷绕龙带E2。张紧棒TB2的两端部支承在一体地形成于第2支承部51上的第3支承部61上。
如果具体地说明,则支承张紧棒TB2的第3支承部61具备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分别一体地形成在第2支承部51的第2盖部53上。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对置地形成在第2支承部51的第2盖部53上。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是对称的形状,实质上是相同的形状。以下,即使在进行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的说明的情况下,也只要不需要特别区分说明,就设为第3支承部61来进行说明。
形成第3支承部61的位置是比中间下辊轴SM2靠牵伸方向的下游侧,以使张紧棒TB2位于中间下辊RM2与前下辊RF2之间。第3支承部61是相对于第2支承部51的第2盖部53突出的突出部。第3支承部61的截面形状是方形。在本实施例中,张紧棒TB2相对于第3支承部61的安装通过螺栓63进行。
如图5B所示,在张紧棒TB2的两端部上,形成对应于第3支承部61的凹部71。在张紧棒TB2的两端部上形成螺栓孔,以使得能够将第3支承部61嵌合到凹部71中,将张紧棒TB2相对于第3支承部61用螺栓63固定。
在将张紧棒TB2安装到第3支承部61的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上的情况下,首先,将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量的龙带E2引到张紧棒TB2上,将龙带E2卷绕到中间下辊RM2和张紧棒TB2上。接着,将张紧棒TB2的两端部的凹部71分别嵌合到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上,用螺栓63固定。预先设定第3支承部61的位置及张紧棒TB2的两端部的凹部71的位置,以使龙带E2的张力和位置(与牵伸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以及与牵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变得适当。
根据以上说明的有关本实施例的牵伸装置D及纺纱机械M,具有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牵伸装置D中,支承张紧棒TB2的第3支承部61与将中间下辊RM2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第2支承部51一体地形成。因此,张紧棒TB2相对于中间下辊RM2的定位精度提高。
设在牵伸装置D上的第3支承部61是嵌入到形成在张紧棒TB2上的凹部71中而支承张紧棒TB2的突出部。将作为突出部的第3支承部61设在第2支承部51上,将张紧棒TB2通过第3支承部61支承。即使在牵伸装置D的设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支承张紧棒TB2。
第3支承部61具备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通过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支承张紧棒TB2的两端。能够抑制张紧棒TB2的两端的挠曲,张紧棒TB2相对于中间下辊RM2的位置稳定。
如果张紧棒TB2的定位精度较差,则不能向前辊对RF良好地导引纤维束F。结果,纤维束F没有被导引到纺纱装置11而成为废棉(纤维损失),不能用纺纱装置11正常地纺纱,而不从纺纱装置11纺出细纱Y等。即使从纺纱装置11纺出细纱Y,在细纱Y上也产生粗细不匀及/或捻线不匀,细纱Y的品质下降。本实施例1的纺纱机械M具有牵伸装置D、纺纱装置11、和卷取装置21,张紧棒TB2相对于中间下辊RM2的定位精度较高。因而,纺纱机械M能够从以稳定的状态牵伸的纤维束F生成细纱Y,纺纱机械M生成的细纱Y的品质提高。
使用图6和图7对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牵伸装置D及纺纱机械M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中,支承张紧棒TB2的第3支承部61与第1支承部41一体形成这一点与实施例1较大地不同。关于前下辊RF2、中间下辊RM2、和张紧棒TB2的向装置框架32的安装构造以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张紧棒TB2的两端部支承在一体形成在第1支承部41上的第3支承部61的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上。
如果具体地说明,则支承张紧棒TB2的第3支承部61一体地形成在第1支承部41的第1盖部43上。形成第3支承部61的位置是比前下辊轴SF2靠牵伸方向的上游侧,以使张紧棒TB2位于中间下辊RM2与前下辊RF2之间。第3支承部61是相对于第1支承部41的第1盖部43突出的突出部。第3支承部61的截面形状是方形。
在将张紧棒TB2向第3支承部61安装的情况下,首先,将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量的龙带E2引到张紧棒TB2,将龙带E2卷绕到中间下辊RM2和张紧棒TB2上。接着,将张紧棒TB2的两端部的凹部71分别嵌合到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上,用螺栓63固定。预先设定第3支承部61的位置及张紧棒TB2的两端部的凹部71的位置,以使龙带E2的张力和位置(与牵伸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以及与牵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变得适当。
根据以上说明的有关本实施例的牵伸装置D及纺纱机械M,具有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牵伸装置D及纺纱机械M中,支承张紧棒TB2的第3支承部61与将前下辊RF2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第1支承部41一体地形成。因此,即使在第1支承部41较大而不能在第2支承部51的附近形成第3支承部61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第1支承部41上设置第3支承部61,张紧棒TB2相对于中间下辊RM2的定位精度提高。
使用图8和图9对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牵伸装置D及纺纱机械M进行说明。在实施例3中,将第1支承部41、第2支承部51和第3支承部61一体地形成这一点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较大地不同。关于前下辊RF2、中间下辊RM2、和张紧棒TB2的向装置框架32的安装构造以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是相同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8和图9所示,第1支承部41的第1基部42和第2支承部51的第2基部52一体地形成。第1支承部41的第1盖部43和第2支承部51的第2盖部53一体地形成。张紧棒TB2的两端部支承在一体地形成在第1支承部41上的第3支承部61的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上。形成第3支承部61的位置是比前下辊轴SF2靠牵伸方向的上游侧,以使张紧棒TB2位于中间下辊RM2与前下辊RF2之间。第3支承部61是相对于第1支承部41的第1盖部43突出的突出部。第3支承部61的截面形状是方形。
在将张紧棒TB2向第3支承部61安装的情况下,首先,将相邻的两个纺纱单元U的量的龙带E2引到张紧棒TB2,将龙带E2卷绕到中间下辊RM2和张紧棒TB2上。接着,将张紧棒TB2的两端部的凹部71分别嵌合到第1分割支承部61A和第2分割支承部61B上,用螺栓63固定。预先设定第3支承部61的位置及张紧棒TB2的两端部的凹部71的位置,以使龙带E2的张力和位置(与牵伸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位置、以及与牵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变得适当。
根据以上说明的有关本实施例的牵伸装置D及纺纱机械M,具有以下这样的效果。
在牵伸装置D及纺纱机械M中,将前下辊RF2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第1支承部41、将中间下辊RM2能够旋转地支承的第2支承部51、和支承张紧棒TB2的第3支承部61一体地形成。因此,不需要中间下辊RM2与前下辊RF2之间的位置调整作业,定位精度提高。张紧棒TB2相对于中间下辊RM2的定位精度提高。由此,能够通过牵伸装置D生成稳定的状态的纤维束F。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纺纱机械M的纺纱单元U通过纱线张力装置13从纺纱装置11拉出细纱Y。也可以在纺纱装置11与纱线张力装置13之间设置送出辊和夹持辊,用这些辊将细纱Y拉出。
第1支承部41、第2支承部51和第3支承部6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形状。

Claims (4)

1.一种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支承部,将前下辊能够旋转地支承;
第2支承部,将中间下辊能够旋转地支承;
张紧棒,限制卷绕在上述中间下辊上的龙带的张力和位置;以及
第3支承部,配置在上述第1支承部和上述第2支承部中的至少某个上,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嵌入到形成在上述张紧棒上的凹部中而支承上述张紧棒,
上述第1支承部、上述第2支承部和上述第3支承部一体地形成,
上述龙带卷绕于上述中间下辊和上述张紧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支承部具备第1分割支承部和第2分割支承部;
通过上述第1分割支承部和上述第2分割支承部支承上述张紧棒的两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张紧棒相对于上述第3支承部的安装通过螺栓进行。
4.一种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牵伸装置;
气流纺纱部,将由上述牵伸装置牵伸了的纤维束通过空气加捻而生成细纱;以及
卷取部,将由上述气流纺纱部生成的上述细纱向卷装卷绕。
CN201210250633.9A 2011-09-21 2012-07-19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Active CN1030149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6522/2011 2011-09-21
JP2011206522A JP2013067896A (ja) 2011-09-21 2011-09-21 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4952A CN103014952A (zh) 2013-04-03
CN103014952B true CN103014952B (zh) 2017-06-27

Family

ID=46397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50633.9A Active CN103014952B (zh) 2011-09-21 2012-07-19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73230B1 (zh)
JP (1) JP2013067896A (zh)
CN (1) CN1030149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71700A (zh) * 2016-03-13 2016-06-15 福建华源科创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机用的牵伸装置
DE102019110880A1 (de) * 2019-04-26 2020-10-29 Saur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G Trageinrichtung für ein Riemchenstreckwerk
LU503151B1 (de) 2022-12-07 2024-06-07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Spannvorrichtung und Spinnmaschine
EP4389949A1 (de) 2022-12-20 2024-06-26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positionieren einer walze oder für das spannen eines riemens, streckvorrichtung, spinneinheit und spinnmaschine umfassend eine solche vorrichtung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69A (zh) * 1992-09-10 1994-04-13 里特机械公司 纺纱机的双皮圈牵伸装置
CN1087141A (zh) * 1992-11-19 1994-05-25 张振华 一种纺纱机牵伸装置
CN1550587A (zh) * 2003-05-07 2004-12-01 里特机械公司 用于一个纺纱机的上皮圈架
CN2685363Y (zh) * 2004-03-05 2005-03-16 山东同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细纱机四皮圈牵伸装置
EP1801270A1 (en) * 2005-12-19 2007-06-27 Rovira Trias, Juan Bottom belt or apron control device for drawing frames
CN101225560A (zh) * 2008-02-04 2008-07-23 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纺纱机牵伸装置
DE102007054318A1 (de) * 2007-10-31 2009-05-07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Streckwerk mit zwei Führungsriemchen
EP2199438A1 (en) * 2008-12-19 2010-06-23 Murata Machinery, Ltd. Air spinning machine
CN201545962U (zh) * 2009-10-26 2010-08-11 孟振康 用于环锭细纱机的前区牵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267Y2 (zh) * 1973-12-13 1978-02-02
JPS6293382U (zh) * 1985-11-28 1987-06-15
JP3592008B2 (ja) 1996-11-27 2004-11-24 陽司 北村 テンサーバー
JP3438584B2 (ja) * 1998-05-08 2003-08-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紡機におけるトップエプロンクレードル
DE102005008860A1 (de) * 2005-02-24 2006-08-31 Norbert Barauke Streckvorrichtung für Spinnmaschinen
JP2008081865A (ja) 2006-09-26 2008-04-10 Murata Mach Ltd テンサーバー支持装置
DE102007003158A1 (de) * 2007-01-18 2008-07-24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 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Streckwerks-Anordnung
EP2034060A1 (de) * 2007-09-10 2009-03-11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Textilmaschine mit einem Streckwerk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69A (zh) * 1992-09-10 1994-04-13 里特机械公司 纺纱机的双皮圈牵伸装置
CN1087141A (zh) * 1992-11-19 1994-05-25 张振华 一种纺纱机牵伸装置
CN1550587A (zh) * 2003-05-07 2004-12-01 里特机械公司 用于一个纺纱机的上皮圈架
CN2685363Y (zh) * 2004-03-05 2005-03-16 山东同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细纱机四皮圈牵伸装置
EP1801270A1 (en) * 2005-12-19 2007-06-27 Rovira Trias, Juan Bottom belt or apron control device for drawing frames
DE102007054318A1 (de) * 2007-10-31 2009-05-07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Streckwerk mit zwei Führungsriemchen
CN101225560A (zh) * 2008-02-04 2008-07-23 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纺纱机牵伸装置
EP2199438A1 (en) * 2008-12-19 2010-06-23 Murata Machinery, Ltd. Air spinning machine
CN201545962U (zh) * 2009-10-26 2010-08-11 孟振康 用于环锭细纱机的前区牵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67896A (ja) 2013-04-18
EP2573230A2 (en) 2013-03-27
EP2573230A3 (en) 2016-11-30
EP2573230B1 (en) 2018-04-18
CN103014952A (zh)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37968B1 (en) Hollow guide shaft uni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03014952B (zh) 牵伸装置及纺纱机械
CN106567170B (zh) 纺织机以及控制装置
EP2284301B1 (en) Cleaning device for draft roller, draft device, and textile machine
CN105297197B (zh) 纺织机及纺织方法
EP3020854B1 (en)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unit
EP3075890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156526B1 (en) Hollow guide shaf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textile machinery
CN102465364A (zh) 牵伸罗拉、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CN205474168U (zh)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EP1726695B1 (en) Core yarn prod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921577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4125714A (ja) 紡績機
CN106560535A (zh) 牵伸装置、纺织机以及纺织方法
CN105648591B (zh) 纤维回收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
CN108977945B (zh) 辊单元、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EP2865795A1 (en)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186419A2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cladded yarn
EP2966199B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EP2573229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208055532U (zh) 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CN103484989A (zh) 纺纱机
JP2022027203A (ja) 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ユニット
JP2020133037A (ja) ドラフト装置用カバー、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04218105A (ja) ドラフ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