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55532U - 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 Google Patents

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55532U
CN208055532U CN201820376252.8U CN201820376252U CN208055532U CN 208055532 U CN208055532 U CN 208055532U CN 201820376252 U CN201820376252 U CN 201820376252U CN 208055532 U CN208055532 U CN 2080555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member
driving device
spring
operating
timing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7625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田晴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555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555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其中公开了一种将安装于驱动轴的多个被驱动部一并驱动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6),具备:驱动马达;正时带(53),其将驱动马达的输出传递至驱动轴;操作部件(76),其能够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进行操作;张力施加部件(72),其在操作部件(76)位于第一位置(P1)时从正时带(53)分离,在操作部件(76)位于第二位置(P2)时与正时带(53)接触;弹簧(75),其在操作部件(76)位于第二位置(P2)时,向将张力施加部件(72)按压于正时带(53)的方向施力;以及锁定机构(80),其将操作部件(76)维持在第二位置(P2)。

Description

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67882号公报中记载的细纱机中,多个纺纱单元并排设置,设置于各纺纱单元的牵伸装置的前下罗拉固定于共用的驱动轴。在固定于该驱动轴的带轮与固定于驱动马达的输出轴的带轮之间挂有传动带。通过这样的结构,驱动马达的输出经由传动带传递至驱动轴,各纺纱单元的前下罗拉一并被驱动。
为了将驱动马达的输出适当地传递至上述传动带(以下称为正时带),设定推荐带张力。现状是操作人员在维护时使用调整螺栓(jack bolt)等来进行正时带的张力的调整。
然而,这样的调整方法存在因操作人员的个人差异产生偏差的情况。特别是在一并驱动多个被驱动部(在日本特开2013-67882号公报中为前下罗拉)的机构中,施加于正时带的负载较大,存在张力的调整误差引起正时带的破损等的担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能够在一并驱动安装于驱动轴的多个被驱动部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中准确地调整正时带的张力。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将安装于驱动轴的多个被驱动部一并驱动,上述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驱动马达;正时带,其将上述驱动马达的输出传递至上述驱动轴;操作部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操作;张力施加部件,其在上述操作部件位于上述第一位置时从上述正时带分离,在上述操作部件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与上述正时带接触;弹簧,其在上述操作部件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向将上述张力施加部件按压于上述正时带的方向施力;以及锁定机构,其将上述操作部件维持在上述第二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中,通过锁定机构将操作部件维持在第二位置,从而能够将张力施加部件维持在一定的位置,因而施加于正时带的张力由弹簧的作用力决定。因此,只要根据推荐带张力适当地选择弹簧的种类,就能够排除操作人员引起的个人差异,准确地调整正时带的张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上述锁定机构具有:连杆机构,其连结上述操作部件与上述张力施加部件,并且在上述操作部件被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操作时通过止点;限位器,其防止在上述操作部件被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操作时,上述操作部件越过上述第二位置。
根据这样的锁定机构,若以连杆机构通过止点的方式将操作部件朝向第二位置操作,则操作部件被限位器维持在第二位置。另外,若以连杆机构通过止点的方式将操作部件朝向第一位置操作,则能够解除操作部件维持在第二位置的状态。即,使锁定机构动作或解除不需要工具等,操作操作部件就能够简单地进行正时带的更换以及/或弹簧的更换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弹簧作为连杆构件被包含于所述连杆机构内,在将上述连杆机构位于上述止点时的上述操作部件的位置称为第三位置时,若将上述操作部件操作至比上述第三位置靠上述第一位置侧的位置,则上述操作部件被上述弹簧朝向上述第一位置施力,若将上述操作部件操作至比上述第三位置靠上述第二位置侧的位置,则上述操作部件被上述弹簧朝向上述第二位置施力。
这样,将对张力施加部件施力的弹簧兼用于连杆机构,若设计为利用该弹簧对操作部件施力,则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上述操作部件的上述第三位置比上述第一位置以及上述第二位置更接近操作人员操作上述操作部件时的操作位置。
在连杆机构通过止点的前后,需要克服弹簧的回复力操作操作部件,需要比较大的操作力。因此,如上所述,使操作力较大的区域接近操作位置,从而能够使操作部件的操作性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上述操作部件是以沿多个上述被驱动部排列的方向延伸的支轴为中心转动的操作手柄。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还具备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将上述操作部件支承为能够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上述转动部件与上述限位器接触,从而防止上述操作部件越过上述第二位置。
在构成为操作部件直接与限位器接触的情况下,存在操作操作部件的操作人员的手夹在操作部件与限位器之间的担忧。因此,如上所述,若设计为不是操作部件而是转动部件与限位器接触,则操作人员的手也不会夹在转动部件与限位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还具备将上述张力施加部件支承为能够移动的支承体。
由此,能够通过支承体规定张力施加部件的动作,能够使张力施加部件的动作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上述弹簧的一端部安装于上述操作部件,上述弹簧的另一端部安装于上述支承体。
这样,操作部件以及支承体兼作为用于安装弹簧的部件,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上述操作部件以及上述支承体分别具有能够装卸上述弹簧的多个安装部。
由此,能够变更弹簧的安装根数,施加于正时带的张力的调整自由度提高。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牵伸装置通过由驱动罗拉与从动罗拉构成的牵伸罗拉对将纤维束沿规定方向输送并牵伸,上述牵伸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被驱动部的上述驱动罗拉被上述任一驱动装置驱动。
由此,能够准确地调整向驱动罗拉传递动力的正时带的张力,因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纤维束的牵伸。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在上述规定方向上配置有至少3对上述牵伸罗拉对,被上述驱动装置驱动的上述驱动罗拉是配置于上述规定方向的最下游侧的上述牵伸罗拉对的上述驱动罗拉。
最下游侧的牵伸罗拉对与其他牵伸罗拉对相比,以最高速旋转,因而施加于正时带的负载特别大,若不准确地调整附加于正时带的张力,则容易产生正时带的破损等。因此,能够准确地调整正时带的张力的本实用新型特别有效。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在上述规定方向上配置有至少3对上述牵伸罗拉对,被上述驱动装置驱动的上述驱动罗拉为从上述规定方向的下游侧起配置于第二位的上述牵伸罗拉对的上述驱动罗拉。
从下游侧起第二位的牵伸罗拉对比上游侧的牵伸罗拉对以高速旋转,因而存在因正时带的张力产生不良状况的担忧。因此,能够准确地调整正时带的张力的本实用新型有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气流纺纱机械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任一牵伸装置;气流纺纱装置,其通过旋转气流对被上述牵伸装置牵伸过的纤维束进行加捻生成纱线;卷取装置,其对由上述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进行卷取;以及收纳部,其收纳上述驱动装置。
气流纺纱机械的纺纱速度一般比环锭细纱机等高速,牵伸罗拉对的旋转速度也高速,因而需要高精度地进行正时带的张力调整。因此,能够准确地调整正时带的张力的本实用新型特别有效。另外,驱动装置收纳于收纳部,因而驱动装置周围的空间受限,复杂的作业较困难。在本实用新型中,更换弹簧就能够进行正时带的张力的调整,因而即便驱动装置周围的空间受限,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张力的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构成为具备多个纺纱单元,各纺纱单元具备上述驱动罗拉,在上述收纳部的前方,作为操作人员操作上述操作部件时的操作位置,设置有能够供操作人员通行的通路,上述操作部件是以沿多个上述纺纱单元排列方向延伸的支轴为中心转动的操作手柄,为了克服上述弹簧的回复力而增大上述操作手柄的操作力的区域接近上述通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流纺纱机械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纺纱单元以及接头台车的侧视图。
图3是纺纱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牵伸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操作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张力施加机构的侧视图。
图6是操作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张力施加机构的侧视图。
图7是连杆机构位于止点时的张力施加机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
(细纱机的整体结构)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气流纺纱机械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适当地使用像各图所示那样定义过的方向语。图1所示的气流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它们沿左右方向排列;接头台车3,其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风箱4,其配置于右端部;以及发动机箱5,其配置于左端部。
纺纱单元2利用纺纱装置12对从牵伸装置11输送来的纤维束T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Y,并利用卷取装置13将该纱线Y卷取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在某个纺纱单元2产生断纱或剪纱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移动至该纺纱单元2进行接头。在风箱4收纳有用于向纺纱单元2以及接头台车3供给负压的未图示的吸引装置等。在发动机箱5收纳有为各纺纱单元2共用的驱动装置等(在图1中仅图示了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以及第二牵伸驱动装置7)。
(纺纱单元)
如图2所示,纺纱单元2作为主要结构具备从纤维束T或纱线Y的行进方向(以下称为“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11、纺纱装置(气流纺纱装置)12、纱线存积装置14以及卷取装置13。
牵伸装置11设置于气流纺纱机械1的框架15的上端附近。牵伸装置11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罗拉对16、第三罗拉对17、中间罗拉对18以及前罗拉对19这4个牵伸罗拉对16~19。在中间罗拉对18卷挂有橡胶制的龙带20。4个牵伸罗拉对16~19分别由作为驱动罗拉的下罗拉16a~19a与作为从动罗拉的上罗拉16b~19b构成。上罗拉16b~19b被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分别朝向对置的下罗拉16a~19a施力。牵伸罗拉对16~19的旋转速度设定为越是靠纱线行进方向下游侧的罗拉对、旋转速度越快。由此,牵伸装置11利用牵伸罗拉对16~19夹着作为纤维束T的原料的纱条S进行输送,在成为规定的粗细之前进行拉伸(牵伸)形成纤维束T。
纺纱装置12配置于前罗拉对19的紧邻下游侧。纺纱装置12通过对被牵伸装置11牵伸过的纤维束T进行加捻生成纱线Y。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纺纱装置12,采用利用旋转气流对纤维束T进行加捻的气流纺纱装置。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纺纱装置12具有纤维引导部91、纺纱室92、纺纱头组件93以及中空引导轴体94。纤维引导部91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11供给的纤维束T经由纤维导入路91a引导至纺纱室92内。在纺纱头组件93,多个旋转气流产生喷嘴93a形成于供纤维束T行进的路径的周围。从旋转气流产生喷嘴93a喷射空气,由此在纺纱室92内产生旋转气流(参照图3的框状箭头)。通过该旋转气流将构成纤维束T的多个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并使其旋转(参照图3的双点划线)。中空引导轴体94将纱线Y从纺纱室92内经由纤维通路94a引导至纺纱装置12的外部。此外,作为纺纱装置12,例如也可以采用具备相互向相反方向对纤维束进行加捻的一对喷气喷嘴的其他类型的纺纱装置。
如图2所示,纱线存积装置14在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于纺纱装置12与卷取装置13之间。纱线存积装置14具有存积罗拉21、纱线钩挂部件22以及马达23。存积罗拉21构成为能够在其外周面卷绕并暂时存积一定量的纱线Y,被马达23旋转驱动。此时,纱线钩挂部件22以钩挂着纱线Y的状态与存积罗拉21一体旋转,由此在存积罗拉21存积纱线Y。纱线存积装置14通过对纱线Y施加张力来从纺纱装置12引出纱线Y。但是,也可以在纺纱装置12与纱线存积装置14之间设置输出罗拉等引出罗拉对,通过引出罗拉对从纺纱装置12引出纱线Y。在该情况下,纱线存积装置14可以省略。
在纱线行进方向上,在纺纱装置12与纱线存积装置14之间设置有监视纱线Y的状态的纱线监视装置24。纱线监视装置24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光学式传感器对行进的纱线Y的粗细以及/或异物的有无进行监视。由此,纱线监视装置24能够对纱线Y的粗细存在异常以及/或纱线Y中包括异物等纱疵进行检测。纱线监视装置24并不局限于光学式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静电电容式传感器。在由纱线监视装置24检测到纱线Y的纱疵的情况下,纺纱单元2停止空气向纺纱装置12的供给,中断纱线Y的生成,由此切断纱线Y。也可以取而代之,在纱线监视装置24的附近配置刀具,通过该刀具切断纱线Y。或者,也可以停止牵伸装置11的后罗拉对16的旋转,由此切断纱线Y。
卷取装置13配置于纱线存积装置14的下游侧,边使纱线Y横动边将其卷取于筒管B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13具有摇架臂25、卷取滚筒26以及横动装置27。
摇架臂25被支承为能够以支轴25a为轴转动。摇架臂25能够将用于卷取纱线Y的筒管B(卷装P)支承为能够旋转。卷取滚筒26被向规定方向以一定的旋转速度旋转驱动。摇架臂25以支轴25a为轴转动,由此能够使筒管B(卷装P)的外周面相对于卷取滚筒26接触或分离。使筒管B(卷装P)的外周面与被旋转驱动的卷取滚筒26接触,由此能够使筒管B(卷装P)向卷取方向从动旋转,将纱线Y卷取于筒管B(卷装P)的外周面。横动装置27具有能够引导纱线Y的横动引导件28。
各纺纱单元2的卷取滚筒26被设置于发动机箱5的未图示的驱动马达一并驱动。各纺纱单元2的横动引导件28设置于为多个纺纱单元2共有的轴。该轴被设置于发动机箱5的其他未图示的驱动马达沿卷取滚筒26的旋转轴方向往复驱动。由此,横动引导件28使纱线Y相对于旋转的筒管B(卷装P)以规定幅度横动。用于使纱线Y横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横动引导件28,也可以是形成有横动槽的卷取滚筒。
(接头台车)
接下来,对接头台车3进行说明。在某个纺纱单元2产生断纱或剪纱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移动至该纺纱单元2,进行断开的纱线Y的接头。如图2所示,接头台车3具有接头装置30、吸管31以及吸嘴32。
吸管31构成为能够以轴31a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吸管31通过向上方转动,使吸管31的前端位于纺纱装置12的下游侧附近,能够吸入从纺纱装置12纺出的纱线(上纱线)Y并对其进行吸引保持。并且,吸管31在吸引保持着从纺纱装置12纺出的上纱线Y的状态下向下方转动,从而能够将上纱线Y引导至接头装置30。
吸嘴32构成为能够以轴32a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吸嘴32通过向下方转动,使吸嘴32的前端位于卷装P的外周面附近,能够吸入从卷装P引出的纱线(下纱线)Y并对其进行吸引保持。并且,吸嘴32在吸引保持着从卷装P引出的下纱线Y的状态下向上方转动,从而能够将下纱线Y引导至接头装置30。
接头装置30对由吸管31引导的来自纺纱装置12的上纱线Y与由吸嘴32引导的来自卷取装置13的下纱线Y进行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接头装置30,使用通过旋转气流对上纱线Y与下纱线Y的纱线端彼此进行加捻来形成接头的捻接器。接头装置30例如也可以是连结上纱线Y与下纱线Y的打结器或通过将下纱线Y引导至纺纱装置12并重新开始纺纱装置12的纺纱来连接上纱线Y与下纱线Y的接经器。
(牵伸驱动装置)
各纺纱单元2的后罗拉对16的下罗拉16a以及第三罗拉对17的下罗拉17a被分别独立地设置于各纺纱单元2的未图示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各纺纱单元2的中间罗拉对18的下罗拉18a(以下称为中间下罗拉18a)以及前罗拉对19的下罗拉19a(以下称为前下罗拉19a)分别被收纳在发动机箱5的上部的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以及第二牵伸驱动装置7旋转驱动。
各纺纱单元2的前下罗拉19a固定于沿左右方向延伸配置的共用的第一总轴41(参照图1)。各纺纱单元2的中间下罗拉18a固定于沿左右方向延伸配置的共用的第二总轴42(参照图1)。第一总轴41的左端部与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连接,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对第一总轴41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各纺纱单元2的前下罗拉19a被一并旋转驱动。第二总轴42的左端部与第二牵伸驱动装置7连接,第二牵伸驱动装置7对第二总轴42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各纺纱单元2的中间下罗拉18a被一并旋转驱动。
如图4所示,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具有第一驱动马达43与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5。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5配设于第一驱动马达43与第一总轴41之间,第一驱动马达43的输出经由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5传递至第一总轴41。第二牵伸驱动装置7具有第二驱动马达44与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6。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6配设于第二驱动马达44与第二总轴42之间,第二驱动马达44的输出经由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6传递至第二总轴42。
在发动机箱5的框架5a上大致水平地配置有基座部件48。在基座部件48立设有第一支承部件49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0。第一支承部件49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0是与和左右方向正交的铅垂面大致平行的板状部件,第二支承部件50被排列为位于比第一支承部件49更靠右侧的位置。第一支承部件49以及第二支承部件50将第一驱动马达43的输出轴43a、第二驱动马达44的输出轴44a、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5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6的各带轮的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驱动马达43配置于第一支承部件49的左侧,第一驱动马达43的输出轴43a延伸至第一支承部件49的右侧。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5具有输出带轮51、输入带轮52、正时带53以及输入轴54。输出带轮51以及输入带轮52配置于第一支承部件49与第二支承部件50之间。输出带轮51固定于第一驱动马达43的输出轴43a的右端部。输入带轮52固定于输入轴54的左端部。正时带53架设于输出带轮51与输入带轮52之间。输入轴54沿左右方向延伸配置,输入轴54的右端部与第一总轴41连结。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一驱动马达43的输出经由第一动力传递机构45传递至第一总轴41,能够一并对各纺纱单元2的前下罗拉19a进行旋转驱动。
第二驱动马达44配置于第一支承部件49的左侧,第二驱动马达43的输出轴44a延伸至第二支承部件50的右侧。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6具有输出带轮55、第一中间带轮56、正时带57、中间轴58、第二中间带轮59、输入带轮60、正时带61以及输入轴62。输出带轮55以及第一中间带轮56配置于第二支承部件50的右侧。输出带轮55固定于第二驱动马达44的输出轴44a的右端部。第一中间带轮56固定于中间轴58的右端部。正时带57架设于输出带轮55与第一中间带轮56之间。中间轴58连结第一中间带轮56与第二中间带轮59。第二中间带轮59以及输入带轮60配置于第一支承部件49的左侧。第二中间带轮59固定于中间轴58的左端部。输入带轮60固定于输入轴62的左端部。正时带61架设于第二中间带轮59与输入带轮60之间。输入轴62沿左右方向延伸配置,输入轴62的右端部与第二总轴42连结。通过这样的结构,第二驱动马达44的输出经由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6传递至第二总轴42,能够一并使各纺纱单元2的中间下罗拉18a旋转驱动。
与环锭细纱机等相比,一般在气流纺纱机械1中,纺纱速度较快,因而各下罗拉16a~19a的旋转速度也高速。特别是各下罗拉16a~19a中前下罗拉19a以最高速旋转,因而对向前下罗拉19a传递动力的正时带53施加有较大的负载。因此,若不准确地调整施加于正时带53的张力,则容易产生正时带53的破损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能够准确地调整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的正时带53的张力的张力施加机构70。
参照图4~图7对张力施加机构70进行说明。张力施加机构70构成为在连杆机构71安装有张紧轮72。如图4所示,对于张力施加机构70而言,除了张紧轮72以及支承张紧轮72的支承轴73c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二支承部件50的右侧。图5~图7是从右侧观察张力施加机构70的侧视图,利用实线图示构成张力施加机构70的部件,并且利用单点划线图示输出带轮51、输入带轮52以及正时带53,其他部件的图示省略。
连杆机构71具有支承体73、转动臂74、弹簧75以及操作手柄(操作部件)76。支承体73具有:支承臂73a,其能够绕支轴73b转动;支承轴73c,其从支承臂73a起向左侧延伸配置;以及弹簧安装轴73d,其从支承臂73a向右侧延伸配置。支轴73b被第二支承部件50支承为能够转动,固定于细长形状的支承臂73a的一端部。在支承臂73a的另一端部固定有支承轴73c,支承臂73a绕支轴73b转动,从而支承轴73c能够向前后摆动。如图4所示,支承轴73c从支承臂73a起越过第二支承部件50延伸至正时带53的上方。支承轴73c的左端部将张紧轮72支承为能够旋转。图示省略,但在第二支承部件50形成有用于供支承轴73c通过的开口,该开口呈不阻碍支承轴73c的摆动动作的形状。
转动臂74能够绕支轴74a转动。支轴74a被第二支承部件50支承为能够转动,固定于细长形状的转动臂74的一端部。在转动臂74的另一端部固定有从转动臂74起向右侧延伸配置的操作手柄76。操作人员使操作手柄76以支轴74a为中心转动,从而操作手柄76能够在后述的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进行操作。支轴74a沿着多个纺纱单元2所排列的方向延伸。多个纺纱单元2分别具备作为一并被驱动的被驱动部的驱动罗拉19a。支轴74a还沿多个驱动罗拉19a所排列的方向延伸。
弹簧75遍及支承体73与操作手柄76而钩挂。如图4所示,在支承体73的弹簧安装轴73d,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能够装卸弹簧75的两个安装槽73e,在操作手柄76,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能够安装弹簧75的两个安装槽76a。弹簧安装轴73d与操作手柄76分别构成为被悬臂支承。弹簧75的一端部安装于操作手柄76的安装槽76a,弹簧75的另一端部安装于支承体73的安装槽73e。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杆机构71安装了两个弹簧75,但安装槽73e、76a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实际安装的弹簧75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参照图5~图7对张力施加机构7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5~图7中,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连杆机构71的动作,对位置固定的支轴73b、74a标注阴影。如图5所示,操作手柄76能够在接近正时带53的第一位置P1与远离正时带53的第二位置P2之间沿以支轴74a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轨迹K进行操作。
如图5所示,若使操作手柄76位于第一位置P1,则张紧轮72处于从正时带53分离的状态,能够实现正时带53的更换等作业。设计为在操作手柄76位于第一位置P1时,操作手柄76与弹簧安装轴73d的距离成为弹簧75的自然长度以下,弹簧75处于松弛的状态,因而弹簧75的更换也能够简单地进行。
如图6所示,若使操作手柄76位于第二位置P2,则张紧轮72处于与正时带53接触的状态。设计为在操作手柄76位于第二位置P2时,操作手柄76与弹簧安装轴73d的距离比弹簧75的自然长度长。因此,能够通过弹簧75向将张紧轮72按压于正时带53的方向施力,根据弹簧75的作用力对正时带53施加张力。
若使操作手柄76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转动,则张紧轮72在图5所示的位置与图6所示的位置之间摆动。此时的张紧轮72的摆动方向为与正时带53的切线方向大体正交的方向。由此,能够通过张紧轮72高效地对正时带53施加张力。
连杆机构71构成为在操作手柄76被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操作的中途通过止点。如图7所示,止点是指转动臂74与弹簧75位于一条直线上、连杆机构71无法通过弹簧75向任何一侧移动的位置。以下,将连杆机构71位于止点时的操作手柄76的位置称为第三位置P3。若操作手柄76位于比第三位置P3稍靠第一位置P1侧的位置,则连杆机构71动作,以便操作手柄76被弹簧75向第一位置P1侧施力。若操作手柄76位于比第三位置P3稍靠第二位置P2侧的位置,则连杆机构71动作,以便操作手柄76被弹簧75向第二位置P2侧施力。
在发动机箱5的前表面设置有开闭部5b(参照图4)。在发动机箱5的前方设置有能够供操作人员通行的通路。通路成为操作人员操作操作手柄76时的操作位置。操作人员进行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的维护等时,打开开闭部5b,从发动机箱5的前方位置进行各种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沿从第一位置P1起绕逆时针延伸的圆弧状的轨迹K操作操作手柄76。即,操作人员将操作手柄76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操作时,以如下方式进行操作,即在将操作手柄76大幅度向前方(近前)拉动之后,稍微向后方推回。在操作手柄76通过第三位置P3的前后,弹簧75的伸长变大,操作操作手柄76需要比较大的操作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71构成为第三位置P3位于比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更靠接近操作操作手柄76的操作人员的前方的位置,从而在连杆机构71越过止点的前后也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操作手柄76的轨迹K呈圆弧状,操作手柄76不以画圆一周的方式移动。换言之,操作人员使操作手柄76旋转半周就能够对正时带53以及/或弹簧75进行更换等。
为了防止在将操作手柄76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操作时,通过了第三位置P3的操作手柄76直接越过第二位置P2,设置有限位器77。如图4所示,限位器77从第二支承部件50向右侧突出,如图6所示,配置在操作手柄76位于第二位置P2位置时转动臂74所接触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转动臂74越过限位器77向后方转动,进而,防止操作手柄76越过第二位置P2向后方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连杆机构71与限位器77构成将操作手柄76维持在第二位置P2的锁定机构80。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中,通过锁定机构80将操作手柄76(操作部件)维持在第二位置P2,从而能够将张紧轮72(张力施加部件)维持在一定的位置,因而施加于正时带53的张力由弹簧75的作用力决定。因此,只要根据推荐带张力适当地选择弹簧75的种类,就能够排除操作人员引起的个人差异,准确地调整正时带53的张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80具有:连杆机构71,其连结操作手柄76与张紧轮72,并在将操作手柄76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操作时通过止点;和限位器77,其防止在将操作手柄76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操作时,操作手柄76越过第二位置P2。通过设置这样的锁定机构80,若以连杆机构71通过止点的方式将操作手柄76朝向第二位置P2操作,则操作手柄76被限位器77维持在第二位置P2。另外,若以连杆机构71通过止点的方式将操作手柄76朝向第一位置P1操作,则能够解除操作手柄76维持在第二位置P2的状态。即,使锁定机构80动作或解除不需要工具等,通过操作操作手柄76就能够简单地进行正时带53的更换以及/或弹簧75的更换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71将弹簧75作为连杆构件包括在内,在将连杆机构71位于止点时的操作手柄76的位置称为第三位置P3时,若将操作手柄76操作至比第三位置P3靠第一位置P1侧的位置,则操作手柄76被弹簧75朝向第一位置P1施力,若将操作手柄76操作至比第三位置P3靠第二位置P2侧的位置,则操作手柄76被弹簧75朝向第二位置P2施力。这样,将对张紧轮72施力的弹簧75用于连杆机构71,若设计为利用该弹簧75对操作手柄76施力,则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手柄76的第三位置P3为比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更接近操作人员操作操作手柄76时的操作位置(发动机箱5的前方位置)的位置。连杆机构71通过止点的前后,需要克服弹簧75的回复力操作操作手柄76,需要比较大的操作力。因此,如上所述,使操作力较大的区域接近操作位置,从而能够使操作手柄76的操作性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克服弹簧75的回复力,操作手柄76的操作力较大的区域接近操作人员能够通行的通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还具备转动臂74,该转动臂74将操作手柄76支承为能够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转动,转动臂74与限位器77接触,从而防止操作手柄76越过第二位置P2。在构成为操作手柄76直接与限位器77接触的情况下,存在操作操作手柄76的操作人员的手夹在操作手柄76与限位器77之间的担忧。如上所述,若设计为不是操作手柄76而是转动臂74与限位器77接触,则操作人员的手也不会夹在转动臂74与限位器77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设置有将张紧轮72支承为能够移动的支承体73,因而能够通过支承体73规定张紧轮72的动作,能够使张紧轮72的动作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75的一端部安装于操作手柄76,弹簧75的另一端部安装于支承体73。这样,操作手柄76以及支承体73兼作为用于安装弹簧75的部件,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手柄76形成有能够装卸弹簧75的多个安装槽76a(安装部),并且在支承体73形成有能够装卸弹簧75的多个安装槽73e(安装部)。由此,能够变更弹簧75的安装根数,施加于正时带53的张力的调整自由度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牵伸装置11通过由驱动罗拉19a与从动罗拉19b构成的牵伸罗拉对19将纤维束T沿纱线行进方向(规定方向)输送并牵伸,在上述牵伸装置11中,作为被驱动部的驱动罗拉19a被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驱动。通过使用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能够准确地调整向驱动罗拉19a传递动力的正时带53的张力,因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纤维束T的牵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有至少3对牵伸罗拉对16~19,被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驱动的驱动罗拉19a是配置于纱线行进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前罗拉对19的驱动罗拉19a。最下游侧的前罗拉对19与其他牵伸罗拉对16~18相比,以最高速旋转,因而施加于正时带53的负载特别大,若不准确地调整附加于正时带53的张力,则容易产生正时带53的破损等。因此,能够准确地调整正时带53的张力的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特别有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气流纺纱机械1的发动机箱5(收纳部)收纳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气流纺纱机械1的纺纱速度一般比环锭细纱机等高速,牵伸罗拉对19的旋转速度也高速,因而需要高精度地进行正时带53的张力调整。因此,能够准确地调整正时带53的张力的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特别有效。另外,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收纳于发动机箱5,因而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的周围的空间受限,复杂作业较困难。在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中,更换弹簧75就能够进行正时带53的张力的调整,因而即便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的周围的空间受限,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张力的调整。
[其他实施方式]
对在上述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一并驱动各纺纱单元2的前下罗拉19a的第一牵伸驱动装置6应用本实用新型。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对象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将各纺纱单元2的中间下罗拉18a一并驱动的第二牵伸驱动装置7的正时带57、61也施加有相当的负载,因而可以在第二牵伸驱动装置7应用本实用新型。在各纺纱单元2的卷取滚筒26被一并驱动的情况下,可以相对于卷取滚筒26的驱动装置应用本实用新型。或者,在用于从纺纱装置12引出纱线Y的输出罗拉设置于各纺纱单元2、输出罗拉被多个纺纱单元2一并驱动的情况下,可以相对于输出罗拉的驱动装置应用本实用新型。或者,可以相对于一并驱动横动引导件28的驱动马达应用本实用新型。各纺纱单元2具备被一并驱动的驱动罗拉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80由连杆机构71与限位器77构成。然而,锁定机构的具体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将操作手柄76维持在第二位置P2的结构,可以是任何结构。例如可以在操作手柄76设置钩部,并将能够与该钩部卡合的卡止部设置于第二位置P2。在该情况下,通过钩部与卡止部构成锁定机构。
张力施加机构70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例如连杆机构71的具体的结构能够变更,作为张力施加部件可以采用张紧轮72以外的部件。弹簧75的安装位置以及安装部的结构等也能够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将操作手柄76从第一位置P1绕图5的逆时针操作。然而,也可以构成为将操作手柄76从第一位置P1绕图5的顺时针操作。在该情况下,限位器77配置于比轨迹K中第三位置P3更靠第一位置P1侧的部分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中,气流纺纱机械1具备一个接头台车3,但可以根据纺纱单元2的数量而具备多个接头台车3。或者,各纺纱单元2可以具备接头装置30、吸管31以及吸嘴3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气流纺纱机械1应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驱动装置,但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对象并不限定于气流纺纱机械1。例如,在自动络纱机等纤维机械中,在将多个被驱动部一并驱动的驱动装置中也产生同样的课题,因而也能够在这样的驱动装置中应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4)

1.一种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其将安装于驱动轴的多个被驱动部一并驱动,所述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马达;
正时带,其将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传递至所述驱动轴;
操作部件,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进行操作;
张力施加部件,其在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从所述正时带分离,在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正时带接触;
弹簧,其在所述操作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向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按压于所述正时带的方向施力;以及
锁定机构,其将所述操作部件维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
连杆机构,其连结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张力施加部件,并且在所述操作部件被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操作时通过止点;和
限位器,其防止在所述操作部件被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操作时,所述操作部件越过所述第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作为连杆构件被包含于所述连杆机构内,
在将所述连杆机构位于所述止点时的所述操作部件的位置称为第三位置时,
若将所述操作部件操作至比所述第三位置靠所述第一位置侧的位置,则所述操作部件被所述弹簧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施力,若将所述操作部件操作至比所述第三位置靠所述第二位置侧的位置,则所述操作部件被所述弹簧朝向所述第二位置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第三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位置更接近操作人员操作所述操作部件时的操作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是以沿多个所述被驱动部排列的方向延伸的支轴为中心转动的操作手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转动部件,该转动部件将所述操作部件支承为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转动部件与所述限位器接触,从而防止所述操作部件越过所述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所述张力施加部件支承为能够移动的支承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的一端部安装于所述操作部件,所述弹簧的另一端部安装于所述支承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以及所述支承体分别具有能够装卸所述弹簧的多个安装部。
10.一种牵伸装置,其通过由驱动罗拉与从动罗拉构成的牵伸罗拉对将纤维束沿规定方向输送并牵伸,所述牵伸装置的特征在于,
通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来驱动作为所述被驱动部的所述驱动罗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配置有至少3对所述牵伸罗拉对,
被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的所述驱动罗拉是配置于所述规定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牵伸罗拉对的所述驱动罗拉。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牵伸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规定方向上配置有至少3对所述牵伸罗拉对,
被所述驱动装置驱动的所述驱动罗拉是从所述规定方向的下游侧起配置于第二位的所述牵伸罗拉对的所述驱动罗拉。
13.一种气流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牵伸装置;
气流纺纱装置,其通过旋转气流对被所述牵伸装置牵伸过的纤维束进行加捻生成纱线;
卷取装置,其对由所述气流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进行卷取;以及
收纳部,其收纳所述驱动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流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纺纱单元,
各纺纱单元具备所述驱动罗拉,
在所述收纳部的前方,作为操作人员操作所述操作部件时的操作位置,设置有能够供操作人员通行的通路,
所述操作部件是以沿多个所述纺纱单元排列的方向延伸的支轴为中心转动的操作手柄,
为了克服所述弹簧的回复力而增大所述操作手柄的操作力的区域被设置为接近所述通路。
CN201820376252.8U 2017-04-10 2018-03-20 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Active CN20805553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7288A JP2018178294A (ja) 2017-04-10 2017-04-10 繊維機械用の駆動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空気紡績機
JP2017-077288 2017-04-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55532U true CN208055532U (zh) 2018-11-06

Family

ID=63989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76252.8U Active CN208055532U (zh) 2017-04-10 2018-03-20 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78294A (zh)
CN (1) CN20805553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78294A (ja) 2018-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67170B (zh) 纺织机以及控制装置
EP3075890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040458B1 (en) Core yarn supply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upplying core yarn
EP2573230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208055532U (zh) 纤维机械用驱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气流纺纱机械
EP2749517A1 (en) Spinning machine
JP201618844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EP2752513B1 (en) Spinning machine
EP3026152B1 (en) Fiber collecting device,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176294A1 (en) Tensor,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08977945B (zh) 辊单元、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EP3186419A2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cladded yarn
EP3150531A1 (en) Yarn threading member, yarn storage device, and yarn winder
CN215666132U (zh) 卡合部件和卷取装置
EP2752512B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11088568A (zh) 横动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EP2573229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9052387A (ja) 紡績機
EP3173511A1 (en) Tensor,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12831869A (zh) 清洁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JP2022027203A (ja) 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ユニット
JP2016079540A (ja) 芯糸供給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13170346A (ja) 粗糸をドラフトするドラフ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