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10353B - 踏板型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踏板型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10353B
CN103010353B CN201210286842.9A CN201210286842A CN103010353B CN 103010353 B CN103010353 B CN 103010353B CN 201210286842 A CN201210286842 A CN 201210286842A CN 103010353 B CN103010353 B CN 103010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filler neck
pipe arrangement
lower vehicle
feed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68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10353A (zh
Inventor
�原功
富安健
中西孝文
长谷川润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10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0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10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10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踏板型摩托车,从车宽方向左右的任一侧都能够容易地进行加油,且能够避免供油口与驾驶者的双腿的干涉。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从下车架(12)的中途向车宽方向左右分支并分别向下方延伸。加油管口(63)以通过分支的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之间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上分别设有撑杆(93、93),在这些撑杆(93、93)上通过螺栓(95、95)紧固有加油管口(63)上部的支承部(94、94)。供油口(61)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由于供油口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所以,从车辆的左右任一侧都能够容易地够到供油口,从车宽方向左右的任一侧都能够容易地进行加油。

Description

踏板型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踏板型摩托车的改良。详细地说,涉及踏板型摩托车所具有的供油口的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踏板型摩托车,已知在供驾驶者放置脚的脚踏板的下方具有燃料箱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图2))。
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踏板型摩托车1(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附图标记。以下相同。)具有:从头管12向下方延伸的下车架13;设在该下车架13的下部并配置于脚踏板5的下方的燃料箱17。
如专利文献2的图2所示,燃料管18从燃料箱17向上方延伸,在该燃料管18的上部连接有加油管口20。该加油管口20及燃料管18配置在通过车宽方向中央的下车架13的侧方。能够从设在加油管口20的上部的供油口21进行加油。
供油口21配置在下车架13的左侧。这样,若从车辆右侧进行加油作业,则由于供油口21远而导致加油作业麻烦。
另外,若供油口21配置在下车架13的左侧,则驾驶者放置左脚的空间容易受到制约。为了不造成制约,需要对供油口21以及加油管口20的配置进行改进,设计工时数增加。
供油口21配置在下车架13的右侧的情况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744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踏板型摩托车,从车宽方向左右的任一侧都能够容易地进行加油,且能够避免供油口与驾驶者的双腿的干涉。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踏板型摩托车,具有:供驾驶者落座的座椅;配置在该座椅的前下方的供所述驾驶者放置脚的脚踏板;配置在该脚踏板的前上方并轴支承转向系统的头管;以从所述脚踏板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并覆盖所述头管的腿部护罩;配置在该腿部护罩的内侧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的下车架;从该下车架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并通过所述脚踏板的放脚面的下方的底部车架;支承在该底部车架上并配置在所述脚踏板附近并贮存燃料的燃料箱;从该燃料箱向上方延伸并呈筒状的形状的加油管口;设在该加油管口的上部并被所述腿部护罩包围的供油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架具有配置在车宽方向左右并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左侧的下车架和右侧的下车架,所述加油管口以通过所述左右的下车架之间的方式朝向上方配置,所述供油口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供油口设置在驾驶者的膝盖的高度以下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其特征在于:加油管口(63)的上部支承在左右的下车架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其特征在于:下车架构成为包括:从头管经车宽方向中央而向下方延伸的中央下车架;从该中央下车架的下端左右分支并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下车架,中央下车架的下端与供油口相比位于上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其特征在于:在加油管口上设有向上方延伸的通气配管,在该通气配管的向上配管部的中途设有气液分离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其特征在于:通气配管沿左右的下车架的一方而向上方延伸并弯曲,沿另一方的左右的下车架向下方延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其特征在于:在燃料箱的上部与加油管口的上部之间,设有将燃料箱上部的空气排放到加油管口的连通管,连结通气配管与加油管口的通气配管连结部和连结连通管与加油管口的连通管连结部,在加油管口上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分开地设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中,其特征在于:在与燃料箱的连通管连结部相比的车辆后方,碳罐支承在燃料箱上,在该碳罐上连接有通气配管。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下车架具有配置在车宽方向左右并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左侧的下车架和右侧的下车架,加油管口以通过左右的下车架之间的方式朝向上方配置,供油口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
由于供油口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因此,从车辆的左右任一侧都能够容易地够到供油口,从车宽方向左右的任一侧都能够容易地加油。
而且,在左右的下车架之间穿过加油管口,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无效空间。
而且,供油口没有配置在左右的腿部的放置空间中,因此,能够避免供油口与驾驶者的双腿的干涉。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供油口设置在驾驶者的膝盖的高度以下的位置上。
由于能够将供油口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因此,即使将供油口配置在驾驶者的膝盖的高度以下,也能够将其与驾驶者的左右的腿的干涉抑制为最小限度,能够将驾驶者的腿所处的空间确保得较宽。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加油管口的上部支承在左右的下车架上。
若将加油枪从车辆的右侧插入供油口,则对供油口施加朝向车宽方向左侧的力。另外,若将加油枪从车辆的左侧插入供油口,则对供油口施加朝向车宽方向右侧的力。由于加油管口从车宽方向左右两侧受到支承,所以,即使从车辆的左右的任一侧将加油枪插入供油口,加油管口的支承部会均等地受力。结果,能够左右平衡良好地支承加油管口。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下车架构成为包括:从头管经车宽方向中央而向下方延伸的中央下车架;左右的下车架,中央下车架的下端与供油口相比位于上方。
由于将中央下车架与供油口之间空出从而能够得到空间,因此,能够提高供油口的配置的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在加油管口上设有向上方延伸的通气配管,在该通气配管的向上配管部分的中途设有气液分离器。
当车辆倾倒时,燃料会从燃料箱流入通气配管。由于气液分离器具有一定的容积,因此,能够将流入的燃料贮存在一端,能够抑制燃料从通气配管的流出量。
接着,若将倒下的车辆扶起,则向上配管部相对于地面成为铅直。气液分离器设置在这样的向上配管部的中途,空气和燃料通过气液分离器而被上下分离,燃料返回燃料箱。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通气配管沿左右的下车架的一方而向上方延伸并弯曲,沿另一方的下车架向下方延伸。
由于利用左右的下车架配置通气配管的向上配管部及向下配管部,因此,能够使通气配管的定位容易。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中,连结通气配管与加油管口的通气配管连结部和连结连通管与加油管口的连通管连结部,在加油管口上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分开地设置。
假设使通气配管连结部和连通管连结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则需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确保收纳通气配管连结部和连通管连结部的空间,会对车辆的前后长度造成影响。
本发明中,由于使通气配管连结部及连通管连结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因此,无需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确保收纳通气配管连结部及连通管连结部的空间,不会对车辆的前后长度产生影响。即,能够抑制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够谋求车辆的小型化。
而且,通过抑制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够抑制向驾驶者的腿部分的伸出量,因此,能够确保驾驶者的腿所处的空间。
而且,由于将通气配管连结部及连通管连结部在车宽方向左右分开配置,所以,能够使通气配管和连通管不发生干涉。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中,在与燃料箱的连通管连结部相比的车辆后方,碳罐支承在燃料箱上,在该碳罐上连接有通气配管。
通过将碳罐支承在燃料箱上,能够将通气配管和碳罐预先组装在燃料箱上。能够将得到的组件安装到车辆上,因此,能够谋求车辆的组装工序的简化。
而且,由于与连通管连结部相比将碳罐配置在车辆后方,因此,能够避免连结管和碳罐的干涉,能够使连结管的配置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踏板型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气化燃料回收路径的回路图。
图3是本发明的踏板型摩托车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踏板型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踏板型摩托车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说明气液分离器的安装的图。
图9是气液分离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踏板型摩托车,11...头管,12...下车架,12C...中央下车架,12L...左侧的下车架,12R...右侧的下车架,13L...左侧的底部车架,13R...右侧的底部车架,16...中央下车架的下端,20...转向系统,27...驾驶者,28...座椅,43...腿部护罩,44...脚踏板,55...膝盖,60...燃料箱,61...供油口,63...加油管口,67...连通管,71...通气配管,72...气液分离器,73...碳罐,84...向上配管部,85...弯曲部,86...向下配管部,101...通气配管连结部,102...连通管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中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乘坐在二轮摩托车上的驾驶者所观察的方向。此外,按照附图标记的方向来观看附图。
首先,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踏板型摩托车10具有:从设在车辆前部的头管11向下方延伸的下车架12;从在该下车架12的中途向车宽方向左右分支并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下车架12L(L是表示左侧的附加标记,R为表示右侧的附加标记。以下相同。)的下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底部车架13L;从这些左右的底部车架13L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的座椅轨道14L;从左右的底部车架13L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底板管15L。左右的下车架12L、12R和左右的底部车架13L、13R分别由一根钢管形成。
另外,在头管11上轴支承有转向系统20。转向系统20具有:轴支承在头管11上的底桥21;设在该底桥21上并在下部具有前轮22的前叉23;设在该前叉23的上部并对前轮22进行转向的把手24;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设在底部车架13L的后部并在后部具有后轮25的动力单元30;设在该动力单元30与座椅轨道14L之间并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的后缓冲部件26;设在座椅轨道14L的上部并供驾驶者27落座的座椅28;设在该座椅28的下方并收纳物品的收纳箱29。
动力单元30包括:构成前部的单元开关式发动机31;一体地连结在该单元开关式发动机31的后部的无级变速器32,在该无级变速器32的后部安装有后轮25。在单元开关式发动机31的上方配置有进气系统33。以通过单元开关式发动机31的下方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方式配置有排气系统34。
进气系统33包括:对从外部取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35;从该空气滤清器35延伸的连接管36;连接在该连接管36上的化油器(carburetor)37;从该化油器37延伸的进气管38,进气管38连接在气缸部39上。
把手24被与把手24一体地旋转的把手罩41覆盖,头管11的车辆前方侧被前罩42覆盖,头管11的车辆后方侧及下车架12被腿部护罩43覆盖,底部车架13L被脚踏板44及下罩45覆盖,座椅轨道14L被侧罩46及后罩47覆盖。
在前轮22的上方设有前挡泥板51,在后轮25的上方设有后挡泥板52,在把手罩41的前部设有前照灯53。
在脚踏板44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60,燃料箱60的供油口61被腿部护罩43包围。在供油口61的车辆后上方,在腿部护罩43上设有盖54,通过打开该盖54能够向供油口61加油。供油口61设置在比驾驶者27的膝盖55的高度低的位置上。
下面根据回路图说明气化燃料回收路径。
如图2所示,在燃料箱60的车辆前侧经由橡胶管62设有加油管口63。在加油管口63的上部设有供油口61,供油口61被油箱盖64塞住。在燃料箱60的上部65上设有将气液混合燃料分成气体和液体并仅将气体向外部释放的油箱部气液分离器66。
在油箱部气液分离器66上连接有释放燃料箱60的上部65的空气的连通管67的一端,在加油管口63上连接有连通管67的另一端。加油时,将加油抢插入供油口61,在经由加油管口63及橡胶管62将燃料供给至燃料箱60后,燃料箱60内的空气通过连通管67被引导至加油管口63并向外部排出。
另外,气化燃料回收装置70是将存在于燃料箱60内的蒸发燃料的成分即HC(碳化氢)与通过单元开关式发动机31的吸气负压与混合气体一同吸入至进气系统33并使之燃烧的装置。
气化燃料回收装置70包括:一端连接在加油管口63上并将气化燃料导入的通气配管71;设在该通气配管71的中途并将气液混合燃料分成气体和液体并仅使气体向下游流动的气液分离器72;连接在通气配管71的另一端上并吸附气化燃料的碳罐73;一端连接在该碳罐73上的第一净化配管74;连接在该第一净化配管74的另一端上的净化控制阀75;一端连接在该净化控制阀75上且另一端连接在化油器37上的第二净化配管76;对导入至碳罐73的新气进行净化的碳罐用空气滤清器77;将该碳罐用空气滤清器77与碳罐73连接的新气导入管78;为了使碳罐73内与外部连通而从碳罐73向下方延伸且下端向大气开放的外部连通管79。
在燃料箱60上设有送出燃料的燃料泵81,在该燃料泵81上设有将燃料引导至化油器37的燃料配管82。
下面根据侧视图对加油管口的配置以及气液分离器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从燃料箱60的前部成形的橡胶管62向前上方延伸,在橡胶管62的上端部连接有加油管口63。在加油管口63的车辆后方侧上部设有接受加油枪的铁板83,加油管口63上部的供油口61被油箱盖64塞住。在车辆侧视图中,加油管口63及橡胶管62的一部分与下车架12L重叠。
另外,通气配管71包括:从加油管口63的上部向上方延伸的向上配管部84;在该向上配管部84的上端弯曲的弯曲部85;从该弯曲部85向下方延伸的向下配管部86。气液分离器72设在向上配管部84的中途。
在底部车架13L上设有支承燃料箱60的燃料箱支承部91、91,在这些燃料箱支承部91、91上支承有燃料箱60的凸缘部92。
下面根据剖视图对加油管口的配置及通气配管71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下车架12构成为包括:从头管(图1、标记11)经过车宽方向中央向下方延伸的中央下车架12C;从该中央下车架12C的下端16左右分支并分别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中央下车架12C的下端16与供油口61相比位于上方,而且,与油箱盖64相比位于上方。另外,加油管口63、供油口61、油箱盖64以在车辆后视图中不与下车架12重叠的方式配置。
加油管口63以通过分支的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之间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上分别设有撑杆93、93,在这些撑杆93、93上通过螺栓95、95紧固有加油管口63上部的支承部94、94。加油管口63通过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之间,由此,供油口61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
另外,连结通气配管71和加油管口63的通气配管连结部101和连结连通管67和加油管口63的连通管连结部102在加油管口63上在车宽方向左右分开设置。而且,通气配管71的向上配管84以沿左下车架12L向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向上配管84的上部设有弯曲部85,向下配管部86以从该弯曲部85沿右下车架12R向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连通管67从连通管连结部102向车宽方向右侧延伸、并以沿右下车架12R向下方延伸的方式配置。
下面对碳罐的配置及交叉板(cross p1ate)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燃料箱60的车辆后方侧设有凹部103,在该凹部103中配置有碳罐73。具体地,借助橡胶带104保持碳罐73,将设在该橡胶带104上的带安装部105通过L字状的安装零件106插入凹部103,由此,碳罐73被安装在燃料箱60上。
在左右的底板管15L、15R上分别设有左右的板安装部107、107,在这些左右的板安装部107、107上架设交叉板108,并通过紧固部件109将交叉板108安装在左右的底板管15L、15R上。交叉板108具有车宽方向上长的横长凸部111及横长凹部112,因此,提高了交叉板108自身的刚性,能够可靠地支承脚踏板(图1,标记44)。
下面对燃料箱上的连通管及通气配管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燃料箱60的上表面68上,设有对通气配管71及连通管67进行保持的配管支架121。配管支架121具有:保持连通管67的连结管保持部122;保持通气配管71的通气配管保持部123。
连结管保持部122是供连通管67嵌入的槽,在俯视图中呈下述形状:从配管支架121的前部右端向车辆后方延伸,并向车宽方向中心侧稍稍弯曲,然后向车辆后方延伸。
通气配管保持部123是供通气配管71嵌入的槽,在俯视图中呈下述形状:从配管支架121的前部右侧以接近车辆中心的方式向斜后方延伸,向车宽方向右侧弯曲并延伸至燃料箱60的右端附近,向车宽方向左侧U字状地弯曲并延伸至燃料箱60的车宽方向左端附近,再向车宽方向右侧U字状地弯曲并延伸直到通过车辆中心124,并进一步向车辆后方延伸。
以从燃料箱60的右端附近沿车宽方向延伸至左端附近的方式配置通气配管71,由此,即使假设车辆倒下、燃料越过通气配管71的气液分离器72而流入下游侧,也能够防止燃料流入碳罐73。
另外,配管支架121具有:多个突起部125,能够抑制连通管67从连结管保持部122中脱落;多个突起部126,能够抑制通气配管71从通气配管保持部123中脱落。
下面对配管支架的安装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配管支架121具有:沿燃料箱60的上表面68延伸的平板部127;从该平板部127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立起壁部128;设在该立起壁部128上的切缺部129。
在燃料箱60的上表面68上设有撑杆131。使立起壁部128抵接在该撑杆131上,使紧固部件132经切缺部129紧固在撑杆上,由此,配管支架121被安装在燃料箱60的上表面68上。
连结管保持部122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半圆状的形状。连通管67嵌入连结管保持部122中,连通管67的上部被突起部125推压。通气配管保持部123在俯视图中呈大致半圆状的形状。通气配管71嵌入通气配管保持部123中,通气配管71的上部被突起部126推压。
下面说明气液分离器的安装。
如图8所示,保持气液分离器72的橡胶带133包括:圆筒状的主体部134;设在该主体部134的外周上的安装部135;设在该安装部135上的孔部136。在左侧的下车架12L上设有コ字状的撑杆137,在该撑杆137的前端部上设有弯曲部138。
将气液分离器72嵌入橡胶带133的主体部134,并将撑杆137插入橡胶带的孔部136,由此,气液分离器72被安装在左侧的下车架12L上。
下面根据剖视图说明气液分离器的作用。
如图9所示,气液分离器72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容器部141;设在该容器部141的开口142处并具有多个小孔143的分隔板144;覆盖在该分隔板144的上部上的盖部145。盖部145的缘146焊接在容器部141上。
对其作用进行说明,气液混合燃料如箭头(1)所示在与加油管口(图5,标记63)相连的通气配管71内流动,并进入容器部141内。气液混合燃料中的液化燃料由于分隔板144而如箭头(2)所示地流动并如箭头(3)所示地返回加油管口63侧。气液混合燃料中的空气或气化燃料如箭头(4)所示地流过分隔板144的小孔143并被送至碳罐(图5,标记73)。结果,燃料被分为气体和液体。
对上述的踏板型摩托车10进行总结并记载如下。
根据上述图4所示的结构,由于供油口61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因此,从车辆的左右任一侧都能够容易地够到供油口61,从车宽方向左右的任一侧都能够容易地加油。而且,在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之间穿过加油管口63,因此,能够有效利用无效空间。而且,供油口61没有配置在左右的腿部的放置空间中,因此,能够避免供油口61与驾驶者(图1,标记27)的双腿的干涉。
根据上述图4所示的结构,由于能够将供油口61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因此,即使将图1所示的供油口61配置在驾驶者27的膝盖55的高度以下,也能够将其与驾驶者27的左右的腿的干涉抑制为最小限度,能够使驾驶者27的腿所处的空间确保得较宽。
根据上述图4所示的结构,若将加油枪从车辆的右侧插入供油口61,则对供油口61施加朝向车宽方向左侧的力。另外,若将加油枪从车辆的左侧插入供油口61,则对供油口61施加朝向车宽方向右侧的力。由于加油管口63从车宽方向左右两侧受到支承,所以,即使从车辆的左右的任一侧将加油枪插入供油口61,加油管口63的支承部94、94都会均等地受力。其结果,能够左右平衡良好地支承加油管口63。
根据上述图4所示的结构,由于将中央下车架12C与供油口61之间空出从而得到空间,因此,能够提高供油口61的配置的自由度。
根据上述图3所示的结构,当车辆倾倒时,燃料会从燃料箱60流入通气配管71。由于气液分离器72具有一定的容积,因此,能够将流入的燃料贮存在一端,能够抑制燃料从通气配管71的流出量。接着,若将倒下的车辆扶起,则向上配管部84相对于地面成为铅直。气液分离器72设置在这样的向上配管部84的中途,空气和燃料通过气液分离器72而被上下分离,燃料返回燃料箱60。
根据上述图4所示的结构,由于利用左右的下车架12L、12R配置通气配管71的向上配管部84及向下配管部86,因此,能够使通气配管71的定位容易。
如上述的图6所示,由于以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通气配管连结部101及连通管连结部102,因此,无需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确保收纳通气配管连结部101及连通管连结部102的空间,不会对车辆的前后长度产生影响。即,能够抑制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够谋求车辆的小型化。而且,通过抑制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够抑制向驾驶者(图1、标记27)的腿部分的伸出量,因此,能够确保驾驶者27的腿所处的空间。
而且,由于将通气配管连结部101及连通管连结部102在车宽方向左右分开配置,所以,能够使通气配管71和连通管67不发生干涉。
如上述的图5所示,通过将碳罐73支承在燃料箱60上,能够将通气配管71和碳罐73预先组装在燃料箱60上。能够将得到的组件安装到车辆上,因此,能够谋求车辆的组装工序的简化。而且,由于与图6所示的连通管连结部102相比将碳罐73配置在车辆后方,因此,能够避免连通管67和碳罐73的干涉,能够使连通管67的配置容易。
另外,本实施例中,将气液分离器72设置在左侧的下车架12L上,但也可以将气液分离器72设置在右侧的下车架12R上,并将配管左右颠倒地配置。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在供驾驶者放置脚的脚踏板的下方具有燃料箱的踏板型摩托车。

Claims (6)

1.一种踏板型摩托车(10),具有:供驾驶者(27)落座的座椅(28);配置在该座椅(28)的前下方的供所述驾驶者(27)放置脚的脚踏板(44);配置在该脚踏板(44)的前上方并轴支承转向系统(20)的头管(11);以从所述脚踏板(44)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并覆盖所述头管(11)的腿部护罩(43);配置在该腿部护罩(43)的内侧并从所述头管(11)向下方延伸的下车架(12);从该下车架(12)的下部向后方延伸并通过所述脚踏板(44)的放脚面的下方的底部车架(13L、13R);支承在该底部车架(13L、13R)上并配置在所述脚踏板(44)附近并贮存燃料的燃料箱(60);从该燃料箱(60)向上方延伸并呈筒状的形状的加油管口(63);设在该加油管口(63)的上部并被所述腿部护罩(43)包围的供油口(61),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车架(12)具有配置在车宽方向左右并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左侧的下车架(12L)和右侧的下车架(12R),
所述加油管口(63)以通过所述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之间的方式朝向上方配置,
所述供油口(61)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
所述加油管口(63)的上部支承在所述左右的下车架(12L、12R)上,
并且,所述加油管口(63)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下车架(12)重叠,
在所述燃料箱(60)的上部与所述加油管口(63)的上部之间,设有将所述燃料箱上部(65)的空气排放到所述加油管口(63)的连通管(67),
连结通气配管(71)与所述加油管口(63)的通气配管连结部(101)和连结所述连通管(67)与所述加油管口(63)的连通管连结部(102),在所述加油管口(63)上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分开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型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口(61)设置在所述驾驶者(27)的膝盖(55)的高度以下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型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架(12)构成为包括:从所述头管(11)经车宽方向中央而向下方延伸的中央下车架(12C);从该中央下车架(12C)的下端(16)左右分支并向下方延伸的所述左右的下车架(12L、12R),所述中央下车架(12C)的下端(16)与所述供油口(61)相比位于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踏板型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油管口(63)上设有向上方延伸的通气配管(71),
在该通气配管(71)的向上配管部(84)的中途设有气液分离器(7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踏板型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配管(71)沿所述左右的下车架(12L、12R)的一方而向上方延伸并弯曲,沿另一方的所述左右的下车架(12L、12R)向下方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型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燃料箱(60)的所述连通管连结部(102)相比的车辆后方碳罐(73)支承在所述燃料箱(60)上,在该碳罐(73)上连接有所述通气配管(71)。
CN201210286842.9A 2011-09-26 2012-08-09 踏板型摩托车 Active CN1030103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9613A JP5719738B2 (ja) 2011-09-26 2011-09-26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11-209613 2011-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10353A CN103010353A (zh) 2013-04-03
CN103010353B true CN103010353B (zh) 2015-08-19

Family

ID=47959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6842.9A Active CN103010353B (zh) 2011-09-26 2012-08-09 踏板型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19738B2 (zh)
CN (1) CN103010353B (zh)
BR (1) BR102012023926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21000107A2 (pt) * 2018-07-31 2021-03-30 Honda Motor Co., Ltd. Veículo do tipo scooter
CN112512909B (zh) 2018-07-31 2022-04-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JP6797953B2 (ja) * 2019-02-13 2020-1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1133758A (ja) * 2020-02-26 2021-09-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I763579B (zh) * 2021-08-10 2022-05-01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2505A (zh) * 2002-01-15 2003-07-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踏板式摩托车
CN1876474A (zh) * 2006-06-22 2006-12-13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踏板摩托车
CN2923503Y (zh) * 2006-07-17 2007-07-18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踏板摩托车的车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420Y2 (zh) * 1975-09-09 1980-02-07
JPH0615353B2 (ja) * 1984-01-23 1994-03-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タ型車輛
JPH0818583B2 (ja) * 1993-04-05 1996-02-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4108288B2 (ja) * 2001-03-28 2008-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遮熱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2505A (zh) * 2002-01-15 2003-07-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踏板式摩托车
CN1876474A (zh) * 2006-06-22 2006-12-13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踏板摩托车
CN2923503Y (zh) * 2006-07-17 2007-07-18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踏板摩托车的车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2023926A2 (pt) 2014-12-16
BR102012023926B1 (pt) 2020-06-02
JP5719738B2 (ja) 2015-05-20
JP2013071471A (ja) 2013-04-22
CN103010353A (zh) 2013-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1672B2 (en) Canister layout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JP3165481U (ja) 鞍乗型車両
CN103010353B (zh) 踏板型摩托车
JP5315109B2 (ja) 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の大気開放構造
JP52802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US8752661B2 (en) Saddle seat type vehicle
TWI387543B (zh) 機車
US8870226B2 (en)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US9505460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9919756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0155506A (ja) 鞍乗型車両
CN102168633A (zh)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JP4152733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CN101545423B (zh) 机动二轮车用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US8042636B2 (en) Saddle-ride type four-wheel vehicle
JP5420490B2 (ja) 車両の可撓性部材配索構造
JP412695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系構造
JP5578002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4108289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置構造
US7661714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JP598307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215444247U (zh) 骑乘型车辆的炭罐布置结构
CN113323774A (zh) 骑乘型车辆的炭罐布置结构
CN115126634A (zh) 用于鞍乘型车辆的燃料管路组件
JP2019081519A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