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8633A -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8633A
CN102168633A CN2011100434420A CN201110043442A CN102168633A CN 102168633 A CN102168633 A CN 102168633A CN 2011100434420 A CN2011100434420 A CN 2011100434420A CN 201110043442 A CN201110043442 A CN 201110043442A CN 102168633 A CN102168633 A CN 1021686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frame
temperature sensor
air
strainer
air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34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之川浩志
吉村和则
泷口昌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8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86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能够抑制因进气温度传感器而引起的车宽度大型化。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通过前叉(3)支承在头管(21)的前轮(4)、从头管(21)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22)、在主架(22)下方支承在主架(22)的发动机(7)、在前轮(4)的后方且发动机(7)的斜上方配置于发动机(7)与主架(22)之间并支承在主架(22)的空气滤清器(61)及安装在空气滤清器(61)的进气温度传感器(101),其中,该进气温度传感器(101)配置在空气滤清器(61)的后表面(61A)中的车宽度方向上不与主架(22)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如下机动二轮车,该机动二轮车具有从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在主架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和空气滤清器,并由车罩覆盖空气滤清器的侧方,该机动二轮车在空气滤清器的壳侧面配置进气温度传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37167号公报
但是,像现有技术那样,如果在空气滤清器的壳侧面配置进气温度传感器,则进气温度传感器的从壳侧面突出的部分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导致覆盖该空气滤清器侧方的车罩向车宽度方向外侧鼓出,从而车宽度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进气温度传感器而引起的车宽度大型化的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该机动二轮车具有:通过前叉支承在头管的前轮、从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在主架下方支承在主架的发动机、在前轮的后方且发动机的斜上方配置于发动机与主架之间并支承在主架的空气滤清器及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的进气温度传感器,该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中的车宽度方向上不与所述主架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将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从车辆侧面看时与所述主架重叠的位置。而且,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具有从侧面看时与所述主架重叠的鼓出部,并在该鼓出部上安装有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在与主架相对的部分具有凹部。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具有:进气量调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根据驾驶员对节气门的操作,调整供给到发动机的进气量;以及连接管,其一端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内开口,另一端与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连接,将所述空气滤清器内的空气导入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侧的开口和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隔着车体中心线在左右分开配置。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隔着所述主架左右分开并沿着所述主架配置:向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传递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的节气门拉索、和捆住灯具类的电线和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电线的主线束;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所述主架配置在所述主线束侧。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在所述主架的后部上方设置有车座,在所述车座的前方且在所述主架上方设置有用于使驾驶员跨骑的跨骑部;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比所述主架的上表面更位于下方的位置。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空气滤清器具有:支承在所述主架的空气滤清器壳、以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壳的开口的方式从车辆前方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连接的空气滤清器罩、以及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和所述空气滤清器罩之间的空气滤清器元件;用于安装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口以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的开口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上。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具有通过前叉支承在头管的前轮、从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在主架下方支承于主架的发动机、在前轮的后方且发动机的斜上方配置于发动机与主架之间并支承在主架的空气滤清器及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的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结构中,将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中的车宽度方向上不与主架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因进气温度传感器而引起的车宽度大型化。而且,由于将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因此,能够抑制由前轮溅起的泥水和被前轮扬起的灰尘附着在进气温度传感器。进一步,由于将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车宽度方向上不与主架重叠的位置,因此,在将空气滤清器安装于主架的状态下装卸进气温度传感器时,主架不会成为障碍物,能够容易进行安装作业。
另外,如果将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从车辆侧面看时与主架重叠的位置,则能够利用主架侧方的空间配置进气温度传感器。
而且,如果使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具有从侧面看时与主架重叠的鼓出部,并在该鼓出部上安装进气温度传感器,能够将进气温度传感器容易安装在从车辆侧面看时与主架重叠的位置。
而且,如果使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在与主架相对的部分具有凹部,通过使该凹部接近主架,能够使空气滤清器靠近主架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空气滤清器相对于主架向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突出,从而结合进气温度传感器的配置,容易谋求车辆的小型化。
而且,如果具有配置于发动机与空气滤清器之间并根据驾驶员对节气门的操作而调整供给到发动机的进气量的进气量调整装置、和一端在空气滤清器内开口而另一端与进气量调整装置连接并使空气滤清器内的空气导入进气量调整装置的连接管,并且,隔着车体中心线左右分开配置连接管的一端侧的开口和进气温度传感器,则能够使连接管的一端侧的开口和进气温度传感器分开配置,能够使进气温度传感器难以成为流向连接管的开口的进气的阻力。
而且,如果隔着主架左右分开并沿着主架配置:向进气量调整装置传递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的节气门拉索、和捆住灯具类的电线和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电线的主线束,并且将进气温度传感器相对于主架配置在主线束侧,则在从主线束向进气温度传感器导入电线时,节气门拉索不会成为障碍物,能够容易进行进气温度传感器的布线。
而且,如果在主架的后部上方设置车座,并在车座的前方且在主架上方设置用于使驾驶员跨骑的跨骑部,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比主架的上表面更位于下方的位置,则能够防止由于进气温度传感器向位于主架上方的跨骑部突出而致使跨骑部变小。
而且,如果空气滤清器具有支承在主架的空气滤清器壳、以覆盖空气滤清器壳的开口的方式从车辆前方与空气滤清器壳连接的空气滤清器罩、以及设置于空气滤清器壳和空气滤清器罩之间的空气滤清器元件,并且,用于安装进气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口以与空气滤清器壳的开口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空气滤清器壳上,则使空气滤清器壳的开口方向和安装口的方向一致,从而能够使在成型空气滤清器壳时的拔模方向设置为单方向,能够容易使空气滤清器壳成型。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左方表示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从右方表示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从上方表示内部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燃料箱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从右斜上方看到空气滤清器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7是从上方看到空气滤清器及其周边结构的横剖面图;
图8是从斜上方看到空气滤清器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上方看到空气滤清器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从车辆前方看到空气滤清器壳的图;
图11是在空气滤清器壳上安装空气滤清器罩后从车辆前方看到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二轮车
2车架
3前叉
4前轮
7发动机
8车座
21头管
22主架
55节气门体(进气量调整装置)
55A节气门拉索
56连接管
61空气滤清器
62空气滤清器壳
62C鼓出部
63空气滤清器罩
64空气滤清器元件
91主线束
101进气温度传感器
105安装口
L1车体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是指从乘员(驾驶员)看到的方向。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图2是从左方表示内部结构的图,图3是从右方表示内部结构的图,图4是从上方表示内部结构的图。在图4中附图标记L1表示通过车宽度中央的车体中心线。
如图1和图2所示,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车架2,在车架2的前部通过前叉3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前轮4,在车架2的后部通过摇臂5旋转自如地支承有后轮6,在车架2的前后中央下部支承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7。而且,在该发动机7的上方设置有乘员乘坐的车座8,并且设置有配置于车座8下侧的收纳箱9,在该车座8和收纳箱9的前方设置有从侧面看时向下方凹陷的跨骑部10。
如图2至图4所示,车架2具有:设置于前端的头管21、从该头管21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单一的主架22、从主架22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23、从主架22的中途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也称之为车座导轨)24以及将主架22的后端和后架24连接的左右一对副架25。
在头管21上旋转自如地支承有构成前叉3上部的转向杆31,在主架22和枢轴板23上,以在由前轮4的后方、主架22的下方和枢轴板23的前方构成的空间收纳发动机7的方式支承有发动机7。在发动机7的后方位置,摇臂5通过枢轴23A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枢轴板23上,在该摇臂5的后部和后架24之间安装有左右一对后缓冲装置33。
在后架24之间,前后排列配置有收纳箱9和燃料箱34,在收纳箱9和燃料箱34的上方开闭自如地设置有车座8。
收纳箱9具有上方开口的箱形状,如图4所示,收纳箱9的周围壁9A形成沿着左右的后架前部(燃料箱34的前侧部分)24A的内边缘和燃料箱34的前边缘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筒形状,底板9L(参照图2)形成沿着主架22上表面向斜后下方倾斜的斜底。另外,收纳箱9配置在主架22的上方以便在靠近主架22上表面的位置保持该底板9L。由此,后架24之间的燃料箱34前方的几乎所有空间被用于收纳箱9的空间,能够确保大容量的收纳空间。
如图2所示,燃料箱34具有收纳在后架后部24B之间的前后长且薄型的箱形状,并以配置于后架后部24B之间的状态支承在后架24上。该燃料箱34具有上下长度越靠近后方越小的从侧面看时的三角形状,在前侧收纳有燃料泵35,在后侧依次设置有使燃料供给口开口的燃料盖36和用于将燃料箱34内的蒸发燃料和液体燃料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器37。
如图所示,由于在支承燃料箱34的后架后部24B连接有副架25,因此提高了后架后部24B的车架强度。在本结构中,进而在后架后部24B和副架25连接的连接部的车体前侧和车体后侧,设置有横跨后架后部24B和副架25之间的前后一对角撑板26A,26B,通过这些角撑板能够进一步提高后架后部24B的车架强度。
车座8为将驾驶员乘坐的前车座和搭乘者乘坐的后车座一体地形成的前后长的一体型车座。在图1中,附图标记41表示设置于转向杆31(参照图2)上部的车把,附图标记42表示设置于连接在发动机7下部的踏板杆43左右端且用于使坐在车座8上的驾驶员放脚的主踏板,附图标记44表示通过托架45支承在副架25上的坐在车座8上的同乘者放脚的后座踏板。另外,附图标记11表示用于以使车辆左倾斜的状态停车的侧支架,附图标记12表示用于将车辆以相对于地面垂直的姿势停车的中心支架。
发动机7是气缸部52从曲轴箱51的前端部向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单缸的水平发动机。气缸部52具有:与曲轴箱51的前端部连接的气缸体52A、安装在气缸体52A的前端部的气缸盖52B、安装在气缸盖52B的前端部的气缸盖罩52C,在气缸盖52B的上表面,通过安装有喷油器(燃料喷射装置)53的进气管54连接有节气门体55,在该节气门体55上,通过连接管56连接有空气滤清器61。由这些进气管54、节气门体55、连接管56及空气滤清器61构成的发动机进气系统配置在发动机7和主架22之间的空间内。
另外,在气缸盖52B的下表面连接有排气管57,该排气管57向下方延伸后弯曲并向后方延伸而与配置于后轮6右侧的消音器58连接。即,由排气管57和消音器58构成的发动机7的排气系统配置在发动机7的下部和后轮6的右方的空间内。
另外,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覆盖车体的由合成树脂形成的车罩71。如图1所示,车罩71具有:覆盖车体前部(头管21等)的前罩72、以包夹头管21的方式从车体后方与前罩72连接并且将主架22覆盖到中途的主架罩73、与主架罩73的后边缘连接并覆盖收纳箱9周围的中心罩74、与前罩72和主架罩73的下边缘连接并覆盖发动机7的气缸部52(气缸体52A和气缸盖52B)侧方的下部罩75、与中心罩74的后边缘连接并覆盖车体后部的左右的后罩76。
主架罩73从主架22的上面以覆盖侧面的方式沿着主架22向斜后下方延伸而具有从前面看时向上方凸出的山形的剖面形状,并且延伸至气缸部52和曲轴箱51连接的连接部的上方位置。由此,主架罩73从上方横跨左右而覆盖以将主架22中的气缸部52和曲轴箱51连接的连接部为基准的前侧部分(主架前部22A)。
另外,中心罩74一体地具有中心罩本体74A和中心罩前部74B,其中,中心罩本体74A从车座8的下边缘向下方延伸而覆盖收纳箱9的周围壁9A中的前壁9B和左右侧壁9C,中心罩前部74B从收纳箱9的前壁9B的中途朝向主架22并沿斜前下方延伸。
中心罩前部74B从中心罩本体74A向斜前下方延伸并延伸到主架22附近。由此,中心罩前部74B从上方覆盖主架前部22A的后侧部分(主架后部22B)。
这样,在本机动二轮车1中,由向斜后下方倾斜的主架罩73覆盖主架前部22A,由向斜后上方倾斜的中心罩前部74B覆盖主架后部22B,由此,由这些罩73,74B形成驾驶员乘降时跨骑的跨骑部10。
另外,下部罩75从主架罩73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并延伸至气缸部52的下方位置。即,在本机动二轮车1中,由主架罩73和下部罩75覆盖主架前部22A到气缸部52的区域,由中心罩前部74B覆盖主架后部22B的上方。
另外,中心罩74的中心罩本体74A覆盖收纳箱9侧方的一部分,由后罩76覆盖未被主架罩73和中心罩74覆盖的部分和燃料箱34等。
另外,在主架罩73的下边缘和下部罩75的上边缘之间形成有在气缸部52的上方开口的三角形开口部77,由该开口部77向外部容易排出由气缸部52等产生的热量。
在车把41上设置有车把罩78(参照图1),该车把罩78覆盖车把41周围的部件,并且安装有构成车体前侧的灯具类的一部分的前照灯46,构成车辆前侧灯具类的其他部分的前方向指示灯等设置在车把罩78或者前罩72上。
另外,在前叉3上安装有从上方覆盖前轮4的前挡泥板79,在后罩76上安装有从上方覆盖后轮6的后挡泥板80,并且,安装有构成车体后侧灯具类的后组合灯81。
下面,说明车罩71内的部件的布置。
如图2和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61配置在前轮4后方、主架22的前部下方且发动机7的斜前上方,其配置高度比车座8低,并且位于主架罩73和前罩72内。
从该空气滤清器61延伸至气缸部52的进气系统部件(连接管56、节气门体55、进气管54)配置在空气滤清器61后方的主架22的下方且发动机7的上方,并且位于下部罩75内。
节气门体55作为进气量调整装置如下发挥作用:节气门拉索轮55B(参照图2)根据驾驶员对节气门的操作、经由节气门拉索55A而转动,使节气门体55内的节气门阀转动以调整节气门开度,由此,根据驾驶员对节气门的操作,调整供给到发动机7的进气量。
在该节气门体55中,节气门拉索轮55B相对于主架22设置在车辆左侧,如图4所示,从车把41延伸的节气门拉索55A从车辆上面看时沿着主架22的左侧延伸并与节气门拉索轮(スロットルドラム)55B连接。而且,相对主架22而言,在车辆左侧配置有从燃料箱34延伸的燃料管34A。
图5表示燃料箱34及其周边结构。如该图所示,在燃料箱34中,在朝前方左斜方向上设置有燃料泵35的燃料排出口35A,如图4和图5所示,与该燃料排出口35A连接的燃料管34A向车辆左侧的后架24延伸,并沿着后架24向车辆前侧延伸后,从该后架24和主架22连接的连接部附近,沿着主架22的左侧向前方延伸,并与配置在主架22下方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喷油器53)连接。
另外,相对主架22而言,在车辆右侧配置有主线束91,该主线束91将车辆所具有的电气系统部件(灯具类(前照灯46、后组合灯81等)、蓄电池、燃料泵35等)的布线(电线)集中在一起。如图3所示,该主线束91的前端位于主架22的头管21附近的右方,在该前端位置设置有连接器92,该主线束91通过该连接器92与车辆前侧的电气系统部件(前照灯46等)电连接。该主线束91沿着主架22的右侧面向后方延伸后,在主架22和后架24连接的连接部附近,沿着右侧的后架24向后方延伸,分别与车辆后部的电气系统部件(燃料泵35、后组合灯81等)连接。
在此,在图5中,附图标记91A表示与燃料泵35连接的布线(电线),附图标记91B表示与后组合灯81连接的布线(电线),布线91A,91B均通过主线束91集中在一起。
即,在本结构中,在主架22的左右的一侧(在本结构中指右侧)配置有主线束91,而在另一侧配置有燃料管34A和节气门拉索55A,由此将作为电气系统部件的主线束91与燃料管34A(燃料系统配管)和节气门拉索55A隔开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有喷油器(燃料喷射装置)53,为了控制供给到发动机7的燃料,在进气系统中设置有检测进气温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101、检测节气门阀的开度的节气门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根据来自这些传感器的信息,调整来自喷油器53的燃烧喷射量。
如图4所示,进气温度传感器101设置在空气滤清器61的后表面61A中的车宽度方向上不与主架22重叠的侧方位置(右方位置)。以下,将该进气温度传感器101与空气滤清器61一同说明。
图6是从右斜上方看到空气滤清器61及其周边结构的图,图7是从上方表示的横剖面图,图8是从斜上方表示的立体图,图9是从图8中除去主架22的图。
空气滤清器61形成为具有空气滤清器壳62和空气滤清器罩63的前后分割结构,其中,空气滤清器壳62支承在主架22上且由合成树脂制成,空气滤清器罩63以覆盖空气滤清器壳62的前面开口62A的方式从车辆前方与空气滤清器壳62连接且由合成树脂制成。
在该空气滤清器壳62和空气滤清器罩63之间设置有空气滤清器元件64(参照图7),以将该空气滤清器元件64为基准,空气滤清器罩63侧形成为外部气体导入室α(脏侧),空气滤清器壳62侧形成为清洁空气室β(干净侧)。
空气滤清器壳62在与主架22相对的部分具有凹部62B(参照图7和图9),在该凹部62B的左右具有向后方鼓出的左右一对鼓出部62C,为中空箱形状。而且,该空气滤清器壳62一体地具有从凹部62B的左右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支柱部62D,这些支柱部62D通过连接部件(连接螺栓)从左右外侧连接在主架22上,由此空气滤清器壳62悬吊支承在主架22的下方。
此时,在空气滤清器壳62的凹部62B内配置主架22(参照图8),位于该凹部62B左右的左右一对鼓出部62C配置成从侧面看时与主架22重叠(参照图6)。因此,能够将主架22的左右空间用于空气滤清器61的容积(在本结构中指清洁空气室β的容积),并且能够将空气滤清器61靠近主架22配置。
在该空气滤清器壳62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将来自空气滤清器61的清洁空气导入节气门体55的连接管56,其上游端56A(参照图7)突入清洁空气室β内。
在此,图10表示从车辆前方看到空气滤清器壳62的状态。
如图10所示,连接管56从空气滤清器壳62的底面62E中的车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位置朝上方进入空气滤清器壳62内,朝向上游侧具有相同的管形状,并且在车宽度方向外侧(左侧)向下方弯曲,其上游端56A朝向斜下方而位于空气滤清器壳62内(清洁空气室β)的车宽度方向一端侧(左侧)。
在该图10中,附图标记62T表示空气滤清器壳62与空气滤清器罩63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62T沿着空气滤清器壳62的周边缘隔着间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指5个),具有用于连接连接部件(例如连接螺钉)66(参照后述的图11)的内螺纹孔。
另外,在该空气滤清器壳62具有从空气滤清器壳62的前端62F周围向左右和下方一体地延伸的第一遮蔽板62G和从空气滤清器壳62的左右壁62H向左右延伸的左右一对第二遮蔽板62J,由此,由前轮4溅起的泥水和含有被前轮4扬起的灰尘的行驶风难以向空气滤清器61的后方侵入。此时,第二遮蔽板62J作为所述泥水和灰尘难以向空气滤清器61上部(更具体为后述的进气口65)侵入的壁而发挥作用。
图11是在空气滤清器壳62上安装空气滤清器罩63后从车体前方看到的图。在该图11中,附图标记63T表示空气滤清器罩63与空气滤清器壳62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63T具有与设置在空气滤清器壳62的连接部62T的内螺纹孔连通的贯通孔,通过多个(在本实施例中指5个)的连接部件66,将空气滤清器壳62和空气滤清器罩63连接。
如该图所示,空气滤清器罩63通过连接部件与空气滤清器壳62的前端62F(参照图10)连接,覆盖空气滤清器壳62的前面开口62A。该空气滤清器罩63具有比空气滤清器壳62的前面开口62A还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上方突出部63A,该上方突出部63A的背侧构成向空气滤清器61内导入外部气体的左右一对进气口65。
因此,外部气体从空气滤清器61上方的左右一对进气口65进入空气滤清器罩63内(外部气体导入室α),当通过空气滤清器元件64时被净化而流入空气滤清器壳62内(清洁空气室β),经由连接管56向发动机7导入。
在本结构中,将进气温度传感器101朝向车辆前方而插入安装在空气滤清器壳62的左右一对鼓出部62C中的车宽度方向一侧(在本结构中指右侧)的鼓出部62C的后表面(=空气滤清器61的后表面61A)上,由此,进气温度传感器101配置在空气滤清器61的后表面61A中的车宽度方向上不与主架22重叠的位置(参照图3和图4)。
更具体而言,如图3和图6所示,进气温度传感器101设置在从车辆侧面看时鼓出部62C中的与主架22重叠的位置,并且是从车辆侧面看时的与该进气温度传感器101的后端连接的连接端子102也与主架22重叠的位置,该位置相当于空气滤清器61的后方、主架22的侧方(右侧方)且车罩71的主架罩73的内侧,即相当于由空气滤清器61、主架22和主架罩73围成的空间。
这样,在本结构中,由于将进气温度传感器101配置在空气滤清器61的后表面61A中的车宽度方向上不与主架22重叠的位置,因此,进气温度传感器101不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能够尽量靠近覆盖空气滤清器61侧方的车罩71配置,从而能够抑制车宽度因进气温度传感器101而变大。
而且,由于进气温度传感器101位于空气滤清器61的后表面61A,因此,能够抑制由前轮4溅起的泥水和被前轮4扬起的灰尘附着在进气温度传感器101上。进而,由于进气温度传感器101在车宽度方向上不与主架22重叠,因此,当以在主架22上安装空气滤清器61的状态装卸进气温度传感器101时,主架22不会成为障碍物,能够容易进行安装作业。
而且,由于从车辆侧面看时进气温度传感器101配置在与主架22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主架22侧方的空间即主架22侧面与车罩71(主架罩73)之间的空间配置进气温度传感器101,从而不会缩小主架22下方的发动机进气部件等的配置空间。
此时,由于将进气温度传感器101安装在空气滤清器61中的从侧面看时与主架22重叠的鼓出部62C上,因此,能够将进气温度传感器101容易安装在从车辆侧面看时与主架22重叠的位置。
而且,在本结构中,由于使进气温度传感器101朝向前方而安装在空气滤清器61的鼓出部62C上,因此,如图7所示,进气温度传感器101的前端部(传感器部)101A位于鼓出部62C的前后最长的空间内,从而,即使进气温度传感器101的前端部101A的前后长度长,当配置进气温度传感器101时也不必在空气滤清器61内另设传感器用空间。
而且,由于空气滤清器61的后表面61A在与主架22相对的部分具有凹部62B,因此,通过使该凹部62B靠近主架22,能够使空气滤清器61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靠近主架22配置。只要将空气滤清器61靠近主架22配置,能够有效地抑制空气滤清器61相对于主架22向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突出,因此,结合进气温度传感器101的配置容易谋求车辆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10所示,在本结构中,用于安装进气温度传感器101的安装口105朝前方设置在空气滤清器壳62内的车宽度方向上与连接管56相反的一侧(右侧)。据此,能够将进气温度传感器101容易配置在避开连接管56的位置。
即,在本结构中,将连接管56的上游端56A和进气温度传感器101隔着车体中心线L1左右分开配置,由此能够将连接管56的上游端56A的开口和进气温度传感器101隔开配置,能够使进气温度传感器101难以成为阻碍流向连接管56的上游端56A的进气的阻力。
而且,如图7和图10所示,由于该安装口105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开口,因此,能够使空气滤清器壳62的前面开口62A的朝向和安装口105的朝向一致,能够使成型空气滤清器壳62时的拔模方向设置为单方向,使空气滤清器壳62容易成型。
而且,如图4和图7所示,从进气温度传感器101的连接端子102延伸的布线(电线)103集中在沿着主架22的右侧面配置的主线束91中。在本结构中,由于将进气温度传感器101配置在相对主架22靠近主线束91侧,因此,当从主线束91向进气温度传感器101导入布线103时,配置于主架22左侧的节气门拉索55A不会成为障碍物,容易进行进气温度传感器101的布线。
进而,如图3所示,在本结构中,由于将进气温度传感器101配置在主架22的上表面的下方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进气温度传感器101向主架22上方的跨骑部10突出而缩小跨骑部10。
接着,说明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
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将燃料箱34内的燃料蒸发而形成的蒸发燃料向发动机7供给并使其燃烧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是将燃料箱34内的蒸发燃料成分HC(碳氢化合物)暂时由碳罐203吸收,并利用发动机7的进气负压使被碳罐203吸收的蒸发燃料供给到进气系统而与混合气体一同燃烧的系统,如图2至图5所示,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具有:一端与设置于燃料箱34的气液分离器37连接的蒸发燃料的排出管202、与该排出管202的另一端连接的碳罐203、一端与该碳罐203连接的第一清洗管204、与该第一清洗管204的另一端连接的清洗控制阀205、一端与该清洗控制阀205连接且另一端与进气系统(气缸盖52B的进气口)连接的第二清洗管206、将碳罐203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出管207和向碳罐203内导入新空气的新空气导入管208。
在燃料箱34内贮存有液体燃料,该液体燃料若被外部温度等加热,则一部分蒸发,蒸发燃料滞留在燃料箱34内的上方空间。如图5所示,由于上述气液分离器37设置在燃料箱34的后上部,因此,能够将燃料箱34内的蒸发燃料顺利地导入气液分离器37内,并在该气液分离器37内进行气液分离而向排出口37A流出。
该气液分离器37的排出口37A设置为朝向车辆右侧,在该排出口37A连接有排出管202的一端,该排出管202从排出口37A向右侧延伸后弯曲而向车宽度方向的相反侧(左侧)延伸,并沿着左侧后架24向车辆前侧延伸而与碳罐203连接。此时,由于在排出管202上形成有从排出口37A向车宽度方向的一侧(右侧)延伸后向另一侧(左侧)延伸的弯曲部202A,因此,即使车辆向一侧(右侧)倾斜时液体燃料从气液分离器37的排出口37A流出,也难以流向排出管202的下游侧,当车辆恢复到直立状态时回流到燃料箱34内。
而且,由于气液分离器37设置在燃料箱34的后上部,因此,即使利用侧支架11而停车,液体燃料也难以流向排出管202的下游侧。
碳罐203在内部具有收纳活性碳等蒸发燃料吸附材料的碳罐壳203A,该碳罐壳203A沿着其轴线LA方向形成为长圆筒状,该轴线LA方向的两端部被封闭。
该碳罐壳203A配置在主架后部22B的上方、中心罩前部74B的下方且形成在收纳箱9的前方的空间X(参照图2和图3)内,即配置在由主架22、中心罩74和收纳箱9的前壁9B围成的空间X内,并且,在该空间X内,将碳罐壳203A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轴线LA方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倾斜。
因此,与沿着车宽度方向配置碳罐203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碳罐203在车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在本结构中,无论从车辆上面看时,还是从车辆前面看时,碳罐203被配置为倾斜,由此将碳罐23收纳配置在收纳箱9的宽度(图4中用附图标记W表示)内(参照图2和图4)。由此,避免碳罐203在车宽度方向上比收纳箱9突出而使车宽度变大,如图4所示,在配置于车座8下的收纳箱9的前方区域,能够缩小在其左右放置驾驶员脚的具有主踏板42区域的车宽度,从而能够使驾驶员放脚的感觉良好。
在碳罐壳203A上固定有由筒状弹性体构成的固定部件215,通过使该固定部件215安装在安装于主架22的碳罐支架211上,使碳罐203固定在车架2上。
清洗控制阀205(参照图2)是用于控制向发动机7侧送入蒸发燃料的时机的单向阀,通过安装于车辆的控制装置(未图示)被开闭控制。该清洗控制阀205经由安装于主架22的支柱部件,以使第一清洗管204的连接口向车辆后方侧突出且第二清洗管206的连接口向车辆前方向突出的姿势进行安装。因此,能够将配置在清洗控制阀205的后方且从碳罐203延伸的第一清洗管204以短距离向清洗控制阀205连接。
另外,第二清洗管206从清洗控制阀205向前方延伸并连接在位于清洗控制阀205的前下方的气缸部52(气缸盖52B)侧,与气缸部52内的进气口连通。
排出管207(参照图3)从碳罐203的右侧端部的下部向下方延伸后,沿着主架22的右侧面以直线状向斜后下方延伸,其延伸端位于主架22后端附近。
另外,新空气导入管208(参照图3)从碳罐203的右侧端部中的中央位置向下方延伸后,沿着主架22的右侧面以直线状向斜后下方延伸,然后在后架24和主架22的连接位置的后方、且副架25和主架22的连接位置的前方向两个方向分支。
然后,一个分支管208A从分支位置向上方延伸并沿着车辆右侧的后架24向斜后上方延伸,并与从后架24的下面突出的连接管24C(参照图3)连接。而且,与排出管207同样,另一个分支管208B沿着主架22的右侧面以直线状向斜后下方延伸,其延伸端位于主架22后端附近。
在此,上述连接管24C设置于横跨后架后部24B和副架25之间的角撑板26A的内侧,在该角撑板26A的内侧使连接管24C和分支管208A连接。后架24的后端朝向车辆后方开口,新空气导入管208经由该后架24的内部空间与大气连通。
即,新空气导入管208经由后架24与大气连通,当碳罐203内部成为负压时使大气导入碳罐203内。而且,即使在导入新空气时侵入了水分,该水分因自重而通过另一个分支管208B向后方流出,而防止流入碳罐203内。
接着,说明由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处理的蒸发燃料的流动。
如果燃料箱34内的一部分燃料蒸发而使燃料箱34的内压增高,则蒸发燃料通过气液分离器37流入排出管202,并通过排出管202流入碳罐203内,暂时被碳罐203吸附。
而且,如果控制清洗控制阀205使其处于开通状态,则发动机7的进气口和碳罐203内通过第一清洗管204和第二清洗管206连通,处于容许蒸发燃料从碳罐203流入发动机7内的状态。因此,当作用规定值以上的发动机进气负压时,蒸发燃料从碳罐203流入发动机7内,并在发动机7内燃烧。以上是关于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的说明。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任意进行变形,并且任意地应用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包含装有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含具有低脚踏部的小型车辆。

Claims (8)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该机动二轮车具有:通过前叉支承在头管的前轮、从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在主架下方支承在主架的发动机、在前轮的后方且发动机的斜上方配置于发动机与主架之间并支承在主架的空气滤清器及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的进气温度传感器,该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中的车宽度方向上不与所述主架重叠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从车辆侧面看时与所述主架重叠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具有从侧面看时与所述主架重叠的鼓出部,在该鼓出部上安装有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表面在与主架相对的部分具有凹部。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
进气量调整装置,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空气滤清器之间,根据驾驶员对节气门的操作,调整供给到发动机的进气量;以及
连接管,其一端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内开口,另一端与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连接,将所述空气滤清器内的空气导入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
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侧的开口和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隔着车体中心线在左右分开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隔着所述主架左右分开并沿着所述主架配置:向所述进气量调整装置传递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的节气门拉索、和捆住灯具类的电线和进气温度传感器的电线的主线束;
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相对于所述主架配置在所述主线束侧。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架的后部上方设置有车座,在所述车座的前方且在所述主架上方设置有用于使驾驶员跨骑的跨骑部;
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在比所述主架的上表面更位于下方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具有:支承在所述主架的空气滤清器壳、以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壳的开口的方式从车辆前方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连接的空气滤清器罩、以及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和所述空气滤清器罩之间的空气滤清器元件;
用于安装所述进气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口以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的开口相对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上。
CN2011100434420A 2010-02-25 2011-02-23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Pending CN1021686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9614A JP5546897B2 (ja) 2010-02-25 2010-02-25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温センサ配置構造
JP039614/10 2010-02-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8633A true CN102168633A (zh) 2011-08-31

Family

ID=44489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34420A Pending CN102168633A (zh) 2010-02-25 2011-02-23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546897B2 (zh)
CN (1) CN102168633A (zh)
AR (1) AR080217A1 (zh)
PE (1) PE2011081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85942A (zh) * 2017-03-22 2017-07-28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二轮车
CN107762688A (zh) * 2017-11-28 2018-03-06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喷摩托车的空气温度传感器布置结构
CN109844287A (zh) * 2016-09-12 2019-06-04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两轮车辆的感测元件的安装
CN110552824B (zh) * 2018-05-30 2021-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5946B (zh) * 2013-03-05 2014-03-19 济南大学 一种n-p结型铁铜基氧化物气敏元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JP6613092B2 (ja) * 2015-09-28 2019-11-2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8463401B (zh) * 2016-03-19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JP2019026049A (ja) 2017-07-28 2019-02-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ボーン型車両
JP7132966B2 (ja) * 2020-03-27 2022-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5509A (zh) * 1999-05-28 2000-12-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周边部件配置构造
US20070012274A1 (en) * 2005-06-23 2007-01-18 Honda Motor Co., Ltd. Air cleaner in all terrain vehicle
JP2008082194A (ja) * 2006-09-26 2008-04-10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吸気系センサ配置構造
CN201129219Y (zh) * 2007-12-07 2008-10-08 济南轻骑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种踏板摩托车用电喷发动机
JP2010014008A (ja) * 2008-07-03 2010-01-21 Yamaha Motor Co Ltd オフロードビーク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5025B2 (ja) * 2004-07-20 2010-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4335205B2 (ja) * 2005-12-21 2009-09-3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V型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4722791B2 (ja) * 2006-08-24 2011-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5064110B2 (ja) * 2007-05-11 2012-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燃料給油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5509A (zh) * 1999-05-28 2000-12-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周边部件配置构造
US20070012274A1 (en) * 2005-06-23 2007-01-18 Honda Motor Co., Ltd. Air cleaner in all terrain vehicle
JP2008082194A (ja) * 2006-09-26 2008-04-10 Honda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吸気系センサ配置構造
CN201129219Y (zh) * 2007-12-07 2008-10-08 济南轻骑发动机有限公司 一种踏板摩托车用电喷发动机
JP2010014008A (ja) * 2008-07-03 2010-01-21 Yamaha Motor Co Ltd オフロードビークル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4287A (zh) * 2016-09-12 2019-06-04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两轮车辆的感测元件的安装
CN109844287B (zh) * 2016-09-12 2022-06-24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两轮车辆的感测元件的安装
CN106985942A (zh) * 2017-03-22 2017-07-28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二轮车
CN106985942B (zh) * 2017-03-22 2022-06-07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二轮车
CN107762688A (zh) * 2017-11-28 2018-03-06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喷摩托车的空气温度传感器布置结构
CN110552824B (zh) * 2018-05-30 2021-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E20110811A1 (es) 2011-10-26
JP2011174428A (ja) 2011-09-08
AR080217A1 (es) 2012-03-21
JP5546897B2 (ja)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8633A (zh)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AU2005200455B2 (en) A fuel injection system for a saddle ride type four-wheel vehicle
CN103029780B (zh) 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
CN101659297B (zh) 两轮摩托车的滤罐配置结构
US8870226B2 (en)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US9765731B2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962348B (zh) 跨骑式车辆
US9187143B2 (en)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vehicles that are straddled
CN1740550B (zh) 车辆
US7665770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US8037958B2 (en)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fuel tank, intake duct, and exhaust duct positioning
CN101683873A (zh) 摩托车
CN103097235B (zh)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CN102963472B (zh) 机动二轮车
JP4152733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JP550735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CN102167112B (zh)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N1970379A (zh) 小摩托车型车辆的燃料泵配置结构
CN101676171B (zh) 机动二轮车
JP412695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系構造
CN1047561C (zh)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CN100344493C (zh) 两轮摩托车的燃料箱排油构造
WO2021065733A1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US20230182851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4787190B (zh)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