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7112B -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7112B
CN102167112B CN 201110043443 CN201110043443A CN102167112B CN 102167112 B CN102167112 B CN 102167112B CN 201110043443 CN201110043443 CN 201110043443 CN 201110043443 A CN201110043443 A CN 201110043443A CN 102167112 B CN102167112 B CN 1021671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rie
vehicle
body frame
fuel
evaporated fu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04344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67112A (zh
Inventor
林敬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471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0735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7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7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67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71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吸收罐而导致车宽度大型化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被车架(2)支承的发动机(7)、存储被送入发动机(7)的燃料的燃料箱(34)、配置于座位(8)下侧的收纳箱(9)、配置于收纳箱(9)的周围并吸附来自燃料箱(34)的蒸发燃料的吸收罐(203),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中,使吸收罐(20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具有如下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机动二轮车,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将燃料在燃料箱内蒸发而产生的气体状蒸发燃料暂时吸附到吸收罐中,并利用发动机的进气负压将吸收罐所吸附的燃料供给到发动机并使其燃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机动二轮车中,在配置于座位下方的收纳箱和覆盖收纳箱周围的罩之间的空间内,吸收罐使其长度方向沿着车宽度方向而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24560号公报
但是,如现有技术那样,若吸收罐使其长度方向沿车宽度方向而配置,则将导致车宽度大型化。特别是,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因导致车宽度在配置于座位下方的收纳箱的周围大型化,故有可能会导致乘坐于座位的乘员的脚踏感变差。
另外,由于在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连接与燃料箱相连的排出管、与发动机侧相连的净化管和排泄管,因此,导致车宽度更加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吸收罐而导致车宽度大型化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中,该机动二轮车具有:被车架支承的发动机、存储被送入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箱、配置于座位下侧的收纳箱、配置于收纳箱的周围并吸附来自燃料箱的蒸发燃料的吸收罐,所述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使所述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倾斜。
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吸收罐也可以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吸收罐也可以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吸收罐也可以倾斜地配置成从车辆上方看被收纳在收纳箱的宽度内。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车架具有自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并通过所述收纳箱下方的主架,所述机动二轮车设置有覆盖所述收纳箱周围的中心罩,该中心罩具有自所述收纳箱的前壁朝所述主架向斜前下方延伸并覆盖所述主架的上方的中心罩前部,所述吸收罐配置在从车辆侧面看由所述收纳箱的前壁、所述主架和所述中心罩前部包围的空间内。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车架具有后架,该后架的前端在所述吸收罐的下方位置与所述主架结合,并且,从车辆侧面看,所述后架通过自所述吸收罐离开的位置并自所述主架朝后方延伸。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吸收罐具有将吸附蒸发燃料的蒸发燃料吸附部件收纳的圆筒状外壳,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有排出管和净化管,所述排出管将所述燃料箱的蒸发燃料自所述燃料箱输送到所述吸收罐,所述净化管利用所述发动机的进气负压将所述吸收罐内的蒸发燃料自所述吸收罐供给至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有将外部空气与所述吸收罐连通的排泄管,使所述吸收罐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以便在机动二轮车使用侧支架的状态下,使所述排泄管与所述外壳的连接部位于比所述排出管及所述净化管与所述外壳的连接部低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将燃料管和主线束隔着所述主架左右分开配置,所述燃料管将所述燃料箱内的燃料向所述发动机供给,所述主线束构成为将照明器件类部件的电线汇集,在所述主架的所述燃料管侧,配置所述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净化管,在所述主架的所述主线束侧,配置所述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
在本发明中,由于使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倾斜,因此,与倾斜的量相应地可以减小吸收罐在车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从而可以抑制因吸收罐而导致车宽度大型化。
另外,若吸收罐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而配置,则可以利用配置有吸收罐的空出空间的上下长度,从而可以减小吸收罐在车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另外,若吸收罐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而配置,则可以利用配置有吸收罐的空出空间的前后长度,从而可以减小吸收罐在车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另外,若吸收罐倾斜地配置成从车辆上方看被收纳在收纳箱的宽度内,则可以避免吸收罐相比收纳箱进一步向车宽度方向伸出而导致车宽度大型化。
另外,若构成为车架具有自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并通过所述收纳箱下方的主架,所述机动二轮车设置有覆盖收纳箱周围的中心罩,该中心罩具有自收纳箱的前壁朝主架向斜前下方延伸并覆盖主架的上方的中心罩前部,吸收罐配置在从车辆侧面看由收纳箱的前壁、主架和中心罩前部包围的空间内,则上述空间越到车辆后方,越朝上下方向扩展,由此可以有效利用朝上下方向扩展的上述空间,增大吸收罐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从而可以在避免导致车宽度大型化的同时配置大型的吸收罐。
另外,若构成为车架具有后架,该后架的前端在吸收罐的下方位置与主架结合,并且,从车辆侧面看,所述后架通过自吸收罐离开的位置并自主架朝后方延伸,则可以防止后架因吸收罐而在车宽度方向上朝外侧伸出,从而可以谋求车宽度的小型化。
另外,若构成为吸收罐具有将吸附蒸发燃料的蒸发燃料吸附部件收纳的圆筒状外壳,在该外壳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有排出管和净化管,所述排出管将燃料箱的蒸发燃料自燃料箱输送到吸收罐,所述净化管利用发动机的进气负压将吸收罐内的蒸发燃料自吸收罐供给至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在外壳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有将外部空气与吸收罐连通的排泄管,使吸收罐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以便在机动二轮车使用侧支架的状态下,使排泄管与外壳的连接部位于比排出管及净化管与外壳的连接部低的位置,则在因使用侧支架等长期停车而导致在吸收罐内产生结露水等液体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液体自排泄管排出。
另外,若构成为将燃料管和主线束隔着主架左右分开配置,所述燃料管将燃料箱内的燃料向发动机供给,所述主线束构成为将照明器件类部件的电线汇集,在主架的燃料管侧配置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排出管和净化管,在主架的主线束侧配置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则可以将燃料类配管(燃料管、排出管、净化管)汇集配置于主架的一侧,并且,可以自作为电气类部件的主线束离开地配置上述燃料类配管。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自左侧方表示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自右侧方表示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自上方表示内部结构的图;
图5是将燃料箱与周边结构一并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7是从车辆前方看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及其周边结构的图;
图8是一并表示吸收罐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从图8所示结构拆下吸收罐后的图;
图10是使用侧支架的停车状态的图;
图11是一并表示进气管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从上方看气缸盖的进气口和接头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二轮车      2车架         3前叉
4前轮            7发动机       8座位
9收纳箱          21头管        22主架
24后架           34燃料箱      34A燃料管
55A节气门拉索    71 车体罩     74中心罩
74B  中心罩前部  91主线束      201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202排出管        203吸收罐     203A吸收罐外壳
204第一净化管    205净化控制阀 206第二净化管
207排泄管        208新空气导入管
LA吸收罐的轴线(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些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按照从乘员(驾驶员)看到的方向。
图1是应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视图,图2是从左侧方看内部结构的图,图3是从右侧方看内部结构的图,图4是从上方看内部结构的图。另外,图4中,附图标记L1是穿过车宽度中央的车体中心线,附图标记W是收纳箱9的最大宽度。
如图1及图2所示,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车架2。在车架2的前部,经由前叉3转动自如地支承有前轮4。在车架2的后部,经由摇臂5转动自如地支承有后轮6。在车架2的前后中央下部,支承有内燃机即发动机7。另外,在该发动机7的上方,设有乘员乘坐的座位8,并且设有配置于座位8下侧的收纳箱9。在该座位8及收纳箱9的前方,设有从侧面看向下方凹陷的跨乘部10。
如图2~图4所示,车架2具有:设于前端的头管21、自该头管21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单一的主架22、从主架22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23、从主架22的中途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架(也称为座位导轨)24、将主架22的后端及后架24连结的左右一对副架25。
在头管21上,转动自如地支承有构成前叉3的上部的转向杆31,在主架22及枢轴板23上,以收纳在前轮4的后方、主架22的下方且枢轴板23的前方的空间内的方式支承有发动机7。在枢轴板23上,在发动机7的后方位置经由枢轴23A上下摇动自如地支承有摇臂5。在该摇臂5的后部和后架24之间安装有左右一对后缓冲器33。
在后架24之间,收纳箱9和燃料箱34前后排列而配置,并设有在收纳箱9及燃料箱34上开闭自如的座位8。
收纳箱9具有上方开口的箱形状,如图4所示,其周壁9A以沿着左右后架前部(比燃料箱34更靠前侧的部分)24A的内缘及燃料箱34的前缘的方式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形,底板9L(参照图2)形成为沿主架22顶面向斜后下方倾斜的倾斜底。而且,收纳箱9将该底板9L保持在靠近主架22顶面的位置,而将该底板9L配置在主架22的上方。由此,后架24之间的燃料箱34前方空间的大致全部空间被用于收纳箱9的空间,从而可以确保大容量的收纳空间。
如图2所示,燃料箱34具有收纳在后架后部24B之间的前后长的薄型箱形状,以配置在后架后部24B之间的状态被后架24支承。该燃料箱34具有越到后方则上下长度越小的从侧面看的三角形状,在前侧收纳有燃料泵35,在后侧依次设有:使燃料供给口开口的燃料盖36和用于使燃料箱34内的蒸发燃料和液体燃料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器37。
如图所示,在支承有燃料箱34的后架后部24B连结有副架25,因此,后架后部24B的架强度增强。在本结构中,进而在比后架后部24B与副架25的连结部更靠车体前侧和车体后侧的位置,设有横跨在后架后部24B和副架25之间的前后一对节点板26A、26B,根据这些节点板26A、26B,可以进一步增强后架后部24B的架强度。
座位8形成为使驾驶员乘坐的前座位和搭乘者乘坐的后座位一体形成的前后长的一体型座位。另外,图1中,附图标记41是设于转向杆31(参照图2)上部的手把,附图标记42是设置于与发动机7下部连结的踏板杆43的左右端且供乘坐于座位8的驾驶员放脚的主踏板,附图标记44是经由托架45支承于副架25且供乘坐于座位8的同乘者放脚的后座踏板。另外,图1中,附图标记11是在使车辆向左倾斜的状态下停车的侧支架,附图标记12是在使车辆相对于地面垂直的姿态下停车的中心支架。
发动机7是使气缸部52自曲轴箱51的前端部朝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单缸卧式发动机。气缸部52具有:与曲轴箱51的前端部连结的气缸体52A、安装于气缸体52A前端部的气缸盖52B、安装于气缸盖52B前端部的气缸盖罩52C。在气缸盖52B顶面,经由安装有喷油器53的进气管(吸气管)54,连结有节气门本体55,在该节气门本体55上,经由连接管56连结有空气滤清器61。由这些进气管54、节气门本体55、连接管56及空气滤清器61构成的发动机进气系统配置于发动机7和主架22之间的空间。
另外,在气缸盖52B底面连接有排气管57,该排气管57在向下方延伸之后弯曲并向后方延伸,与配置于后轮6右侧的消音器58连接。即,由排气管57及消音器58构成的发动机7的排气系统配置于发动机7的下部及后轮6右侧方的空间。
另外,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覆盖车体的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车体罩71。如图1所示,车体罩71具有:覆盖车体前部(头管21等)的前罩72、隔着头管21自车体后方与前罩72连接且将主架22一直覆盖至其中途的主架罩73、与主架罩73的后缘连接且覆盖收纳箱9的周围的中心罩74、与前罩72和主架罩73的下缘连接且覆盖发动机7的气缸部52(气缸体52A及气缸盖52B)侧方的下部罩75、与中心罩74的后缘连接且覆盖车体后部的左右的后罩76。
主架罩73以自主架22的上面覆盖侧面的方式从前面看形成为朝上方凸出的山形截面形状,该主架罩73构成为沿主架22向斜后下方延伸直至延伸到气缸部52和曲轴箱51连结的连结部的上方位置。由此,主架罩73自上方横跨左右地覆盖主架22中的以气缸部52和曲轴箱51的连结部为基准的前侧部分(主架前部22A)。
另外,中心罩74一体地具有:以覆盖收纳箱9的周壁9A中的前壁9B及左右侧壁9C的方式自座位8下缘向下方延伸的中心罩本体74A、自收纳箱9的前壁9B的中途朝主架22向斜前下方延伸的中心罩前部74B。
中心罩前部74B自中心罩本体74A向斜前下方延伸直至延伸到主架22附近。由此,中心罩前部74B自上方覆盖主架前部22A的后侧部分(主架后部22B)。
这样,在该车辆1中,由向斜后下方倾斜的主架罩73覆盖主架前部22A,并由向斜后上方倾斜的中心罩前部74B覆盖主架后部22B,从而利用这些罩73、74B形成驾驶员上下车时跨过脚的跨乘部10。
另外,下部罩75自主架罩73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直至延伸至气缸部52的下方位置。即,在该车辆1中,由主架罩73及下部罩75覆盖自主架前部22A至气缸部52的区域,由中心罩前部74B覆盖主架后部22B的上方。
另外,中心罩74的中心罩本体74A覆盖收纳箱9侧方的一部分,由后罩76覆盖未被主架罩73或中心罩74覆盖的部分和燃料箱34等。
另外,在主架罩73的下缘和下部罩75的上缘之间,形成有在气缸部52的上方开口的三角形开口部77,利用该开口部77可以将自气缸部52等产生的热容易地排出到外部。
在手把41上设有手把罩78,该手把罩78覆盖手把41周围的部件并且安装有构成车体前侧的照明器件类部件的一部分的头灯46(参照图1)。构成车辆前侧的照明器件类部件的其他部分的前方向信号灯等设置于手把罩78或前罩72。
另外,在前叉3上安装有自上方覆盖前轮4的前挡泥板79,在后罩76上安装有自上方覆盖后轮6的后挡泥板80且安装有构成车体后侧的照明器件类部件的后组合灯81。
接着对车体罩71内的部件布局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61处于前轮4的后方,且位于主架22的前部下方并且位于发动机7的斜前上方,该空气滤清器61配置在其高度比座位8低的位置,并且位于主架罩73和前罩72内。
空气滤清器61构成为具有合成树脂制的空气滤清器箱62和合成树脂制的空气滤清器罩63的前后分割结构,在该空气滤清器箱62和空气滤清器罩63之间配设有空气滤清器构件,其中所述空气滤清器箱62经由左右一对支撑部62D吊下地支承于主架22,所述空气滤清器罩63以覆盖空气滤清器62的前面开口的方式自车辆前方与空气滤清器箱62联结。
自该空气滤清器61至气缸部52的进气类部件(连接管56、节气门本体55、进气管54)配置在空气滤清器61后方的主架22下方且处于发动机7上方,上述进气类部件位于下部罩75内。
节气门本体55根据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经由节气门拉索55A使节气门滚筒55B(参照图2)旋转,从而使节气门本体55内的节气阀旋转来调节节气门开度,由此,该节气门本体55作为根据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来调节向发动机7供给的进气量的进气量调节装置起作用。
在该节气门本体55中,节气门滚筒55B相对于主架22设置于车辆左侧,如图4所示,自手把41延伸的节气门拉索55A从车辆上方看布线在主架22的左侧并与节气门滚筒55B连结。另外,在主架22的车辆左侧配置有自燃料箱34延伸的燃料管34A。
图5将燃料箱34与周边结构一并表示。如该图所示,在燃料箱34中,燃料泵35的燃料排出口35A设置成朝向前方斜左侧,与该燃料排出口35A连接的燃料管34A如图4及图5所示,朝车辆左侧的后架24延伸并沿该后架24布管在车辆前侧之后,自该后架24和主架22的连结部附近沿主架22的左侧向前方布管,与配置在主架22下方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喷油器53)连接。
另外,在主架22的车辆右侧配置有主线束91,该主线束91将车辆所具有的电气类部件(照明器件类部件(头灯46、后组合灯81等)、蓄电池、燃料泵35等)的配线(电线)汇集。如图3所示,该主线束91的前端位于主架22的头管21附近的右侧方,在该前端位置设有连接器92,该主线束91经由该连接器92与车辆前侧的电气类部件(头灯46等)电连接。该主线束91沿主架22的右侧面向后方延伸后,在主架22和后架24的连接部附近沿右侧的后架24向后方延伸配置,并与车辆后部的电气类部件(燃料泵35、后组合灯81等)分别连接。
在此,图5中,附图标记91A是与燃料泵35相连的配线(电线),附图标记91B是与后组合灯81相连的配线(电线),配线91A、91B都汇集到主线束91。
即,在本结构中,在主架22的左右一侧(在本结构中为右侧)配置主线束91,在另一侧配置燃料管34A和节气门拉索55A,从而可以将作为电气类部件的主线束91自燃料箱34A(燃料类配管)及节气门拉索55A离开而配置。
另外,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喷油器(燃料喷射装置)53,为了控制向发动机7的燃料喷射,在进气系统设有检测进气温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101、检测节气阀的开度的节气门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基于来自这些传感器的信息,调节自喷油器53喷射的燃料喷射量。在本结构中,如图3所示,进气温度传感器101设置于空气滤清器61的后表面61A中的在车宽度方向与主架22不重叠的侧方位置(右侧方位置)。
另外,图3中,附图标记102是与进气温度传感器101的后端连接的连接器端子,附图标记103是自连接器端子102延伸并汇集到主线束91的配线(电线)。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有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将燃料箱34内的燃料因蒸发而产生的蒸发燃料供给到发动机7并使其燃烧。
图6是表示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的概要结构的图,图7是自车辆前方一并看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和周边结构的图。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是将燃料箱34内存在的蒸发燃料的成分即HC(碳氢化合物)暂时吸收到吸收罐203中,利用发动机7的进气负压将吸收到吸收罐203中的蒸发燃料供给到进气系统并使其与混合气体一并燃烧的系统。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具有:一端与设置于燃料箱34的气液分离器37连接的蒸发燃料的排出管202、与该排出管202的另一端连接的吸收罐203、一端与该吸收罐203连接的第一净化管204、与该第一净化管204的另一端连接的净化控制阀205、一端与该进化控制阀205连接并且另一端与进气系统(气缸盖52B的进气端口)连接的第二净化管206、将吸收罐203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泄管207、以及将新空气导入吸收罐203内的新空气导入管208。
在燃料箱34中存储有液体燃料,该液体燃料的一部分蒸发,由此产生的蒸发燃料存积于燃料箱34内的上方空间。如图5所示,由于上述气液分离器37设置于燃料箱34的后上部,因此,可以将燃料箱34内的蒸发燃料顺畅地导入气液分离器37内,并可以在该气液分离器37内进行气液分离后使其流向排出口37A。
该气液分离器37的排出口37A朝向车辆右侧而设置,在该排出口37A连接有排出管202的一端。该排出管202自排出口37A向右侧延伸后弯曲并向车宽度方向的相反侧(左侧)延伸,沿左侧的后架24延伸到车辆前侧并与吸收罐203连接。在该情况下,由于排出管202形成有自排出口37A向车宽度方向的一侧(右侧)延伸后向另一侧(左侧)延伸的弯曲部202A,因此,当车辆向一侧(右侧)倾斜时,即便液体燃料自气液分离器37的排出口37A流出,也难以流到排出管202的下游侧,并且在车辆恢复正立状态时,可以使液体燃料回到燃料箱34内。
另外,由于气液分离器37设置于燃料箱34的后上部,因此,即便在利用侧支架11停车时,液体燃料也难以流到排出管202的下游侧。
吸收罐203具有在内部收纳活性炭等蒸发燃料吸附部件的吸收罐外壳203A,该吸收罐外壳203A形成为在其轴线LA方向上长的圆筒状,该轴线LA方向的两端部被封闭。
该吸收罐外壳203A配置在主架后部22B的上方、中心罩前部74B的下方且形成于收纳箱9前方的空间X(参照图2、图3)即由主架22、中心罩74及收纳箱9的前壁9B包围的空间X内,并且,在该空间X内,该吸收罐外壳203A配置成使吸收罐外壳203A的长度方向(=轴线LA方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倾斜。
在图7中,附图标记203B表示排出管202和吸收罐外壳203A的连接部,附图标记203C表示第一净化管204和吸收罐外壳203A的连接部,附图标记203D表示排泄管207和吸收罐外壳203A的连接部,附图标记203E表示新空气导入管208和吸收罐外壳203A的连接部。
图8是将吸收罐203与周边结构一并表示的立体图,图9是从图8所示结构拆下吸收罐203后的图。
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主架22的顶面安装有吸收罐支架211,该吸收罐支架211具有:紧密固定于主架22顶面的基板212、自该基板212以前后隔着间隔的方式向上方立起的前后一对立起板213。
该一对立起板213分别具有爪部(倾斜支承部)213A(参照图8、图9),该爪部213A分别嵌入在固定部件215设置的一对孔部215A(参照图8),该固定部件215由固定于吸收罐外壳203A的筒状弹性体构成。
如图9所示,这些爪部213A的左右侧缘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第一角度θ1(θ1的角度在0°~90°范围内),由此,嵌入该一对爪部213A的固定部件215以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倾斜第一角度θ1的状态嵌入(参照图7),固定于该固定部件215的吸收罐外壳203A从车辆前面看定位于使其轴线LA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的状态(参照图7)。
另外,在爪部213A的下部分别设有左右伸出的伸出部(倾斜支承部)213B,这些伸出部213B的顶面以从下方以倾斜上述角度θ1的状态支承吸收罐外壳203A的方式倾斜,从而定位吸收罐外壳203A的高度。即,由上述爪部213A和伸出部213B倾斜地支承吸收罐外壳203A。
另外,上述一对立起板213(包含爪部213A、伸出部213B)从车辆上方看,如图4所示,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第二角度θ2(θ2的角度在0°~90°范围内)。因此,如该图4所示,经由固定部件215,吸收罐外壳203A也被保持为使其轴线LA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第二角度θ2的状态。
由此,在本结构中,吸收罐203在使其轴线LA(长度方向)分别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被保持。因此,与吸收罐203朝车辆上下方向及车辆前后方向倾斜的量相应地,可以减小吸收罐203在车宽度方向上所占的宽度,如图4所示,可以减小吸收罐203附近的车宽度。
如该图所示,该吸收罐203附近是配置于座位8下方的收纳箱9的前方区域且是在其左右具有驾驶员放脚的主踏板42的区域,因此,通过减小该区域的车宽度,从而可以使驾驶员的跨乘性舒适。另外,由于可以减小车宽度,因此,也可以使驾驶员的脚踏感舒适。
更具体地说,上述倾斜角度θ1、θ2被设定为如下角度,即,在由主架22、中心罩74及收纳箱9的前壁9B包围的空间X内将吸收罐203(吸收罐外壳203A)收纳在收纳箱9的宽度W内的范围且满足以下条件。
如图7所示,第一角度θ1被设定为使吸收罐203的车辆左侧部分比车辆右侧部分高的角度,在该较高的一侧的车辆左侧端部连接有排出管202、第一净化管204,在较低的一侧的车辆右侧端部连接有排泄管207、新空气导入管208。因此,蒸发燃料流过的排出管202自左侧的后架24以不较大弯折的方式与吸收罐203的左侧端部连结,从而可以缩短排出管202的路径,并且,可以将燃料管34A及排出管202这样的的燃料类配管相对于车架22在车辆左侧汇集配置,可以离开主架22右侧的主线束91配置该燃料类配管。
在此,图10表示使用了侧支架11的停车状态。
如该图所示,该第一角度θ1构成如下角度,即,不仅在机动二轮车1的正立状态下,而且在使用侧支架11朝左侧(左下方)倾斜的状态下,排出管202及第一净化管204与吸收罐外壳203A的连接部203B、203C也被保持在比排泄管207与吸收罐外壳203A的连接部203D高的位置。
因此,在因使用侧支架11或中心支架12长期停车而导致在吸收罐203内产生结露水等液体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液体自排泄管207排出。
如图4所示,第二角度θ2被设定为如下角度,即,使吸收罐203的车辆左侧部分靠近收纳箱9(比车辆右侧部分更靠后方)并且在吸收罐203的车辆左侧部分的下前方确保净化控制阀205的配置空间。
即,将吸收罐203的左半部分靠近在主架22、中心罩74和收纳箱9之间形成的空间X的最靠后上侧而配置,在由此空出的左侧的下前侧的空间配置净化控制阀205,以上述配置方式使安装于主架22的支撑部件221(参照图8、图9)朝向该空间向左侧延伸,并在该支撑部件221的前端安装有净化控制阀205。
净化控制阀205是用于控制将蒸发燃料向发动机7侧输送的正时的单向阀,由安装于车辆的控制器(未图示)进行开闭控制。该净化控制阀205经由上述支撑部件221安装成如下姿势,即,使第一净化管204的连接口向车辆后方侧突出并使第二净化管206的连接口朝向车辆前方突出(参照图2)。
另外,第二净化管206自净化控制阀205向前方延伸,与位于净化控制阀205下前方的气缸部52(气缸盖52B)侧连结,并与气缸部52内的进气端口连通。
排泄管207(参照图3)自吸收罐203的右侧端部的下部向下方延伸后,沿主架22的右侧面向斜后下方呈直线状延伸,其延伸端位于主架22后端附近。
另外,新空气导入管208(参照图3)自吸收罐203右侧端部的中央位置向下方延伸后,沿主架22的右侧面向斜后下方呈直线状延伸后,在后架24与主架22的连结位置的后方且处于副架25和主架22的连结位置的前方分支成两条管。
接着,一条分支管208A自分支位置向上方延伸并沿车辆右侧的后架24向斜后上方延伸,与自后架24的下表面突出的连接管24C(参照图3)连接。另一条分支管208B与排泄管207同样地,沿主架22的右侧面向斜后下方呈直线状延伸,其延伸端位于主架22的后端附近。
在此,上述连接管24C设置于横跨在后架后部24B和副架25之间的节点板26A的内侧,在该节点板26A的内侧,连接管24C和分支管208A连接。后架24的后端朝车辆后方开口,经由该后架24的内部空间,新空气导入管208与外部空气连通。
即,新空气导入管208经由后架24与外部空气连通,当吸收罐203内成为负压时,将外部空气导入吸收罐203内。另外,在如上所述导入新空气时即便水分进入,该水分也因自重通过另一条分支管208B向后方流动,从而防止该水分流入吸收罐203内。
接着,对蒸发燃料基于蒸发燃料处理装置201的流动进行说明。
燃料箱34内的一部分燃料蒸发而使燃料箱34的内压增高时,蒸发燃料通过气液分离器37流入排出管202内,通过排出管202向吸收罐203内流动,从而暂时被吸收罐203吸附。
另外,当净化控制阀205被控制而成为打开状态时,发动机7的进气端口和吸收罐203内部经由第一及第二净化管204、206连通,由此构成允许蒸发燃料自吸收罐203向发动机7内流动的状态。因此,当作用有规定值以上的发动机进气负压时,蒸发燃料自吸收罐203向发动机7内流动,从而使蒸发燃料在发动机7内燃烧。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吸收罐203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倾斜,因此,与倾斜的量相应地,可以减小吸收罐203在车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从而可以抑制因吸收罐203而导致车宽度大型化。
在该情况下,由于吸收罐203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因此,可以利用配置有吸收罐203的空出空间X的上下长度,从而可以减小吸收罐203在车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并且,在本结构中,由于吸收罐203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因此,可以利用配置有吸收罐203的空出空间X的前后长度,从而可以减小吸收罐203在车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因此,可以有效抑制因吸收罐203而导致车宽度大型化。
另外,在本结构中,如图4及图9所示,从车辆上方及车辆前方看,吸收罐203倾斜地配置为被收纳在收纳箱9的宽度W内,因此,可以避免吸收罐203相比收纳箱9进一步向车宽度方向伸出而导致车宽度大型化。
另外,从车辆侧面看,吸收罐203配置于由收纳箱9的前壁9B、主架22及中心罩前部74B包围而形成的已有空间X,因此,不需要特别设置吸收罐203的配置空间,可以将吸收罐203配置于靠近车辆前后方向中心的位置。而且,由于相对于朝斜后下方倾斜的主架22,中心罩前部74B朝斜后上方倾斜,因此,该空间X越到后方,越朝车辆上下方向扩展,并且由于在后方具有收纳箱9,因此越到车辆后方,越朝车宽度方向扩展,由此可以有效利用朝上下方向及车宽度方向扩展的上述空间,在避免导致车宽度大型化的同时能够配置大型的吸收罐203。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由于车辆的后架24的前端在吸收罐203的下方位置与主架22结合,从车辆侧面看,通过自吸收罐203离开的位置即后下方位置,并自主架22朝后方延伸,因此,从侧面看,后架24与吸收罐203不重叠,可以防止后架24因吸收罐203而在车宽度方向上朝外侧伸出,从而可以谋求车宽度的小型化。
在吸收罐203的吸收罐外壳203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排出管202和第一净化管204,在吸收罐外壳203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排泄管207,使吸收罐203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以便在机动二轮车1使用侧支架11的状态下,使排泄管207和吸收罐外壳203A的连接部203D位于比排出管202及第一净化管204与吸收罐外壳203A的连接部203B、203C低的位置,因此,在因长期停车而导致吸收罐203内产生了结露水等液体时,可以将该液体自排泄管207切实地排出。
另外,将燃料箱34内的燃料向发动机7供给的燃料管34A和主线束91,隔着主架22左右分开配置,在主架22的燃料箱34A侧配置吸收罐20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排出管202、第一净化管204、第二净化管206,在主架22的主线束91侧配置吸收罐203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因此,可以将燃料类配管(燃料管34A、排出管202、第一净化管204、第二净化管206)汇集配置于主架22的一侧,并且,可以自作为电气类部件的主线束91离开地配置上述燃料类配管。
接着,对进气管54及其周边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将进气管54与周边结构一并表示的立体图,图12是将发动机7的气缸盖52B的进气口52D与周边结构一并表示的图。另外,图12中,用附图标记F表示车体前方,用附图标记R表示车体右方。
进气管54具有:单一的弯曲管部111,其具有与在气缸盖52B顶面朝上方突出的进气口52D连结且向前上方弯曲延伸的形状,该弯曲管部111形成进气通路;第一凸缘部(节气门本体连接部)112,其在该弯曲管部111的上游侧端部朝外侧方伸出并与节气门本体55螺栓连接;第二凸缘部(发动机连接部)113,其在该弯曲管部111的下游侧端部朝外侧方(车宽度方向)伸出并与发动机7的进气口52D螺栓连接;喷油器支承部114,其设置于第二凸缘部113和弯曲管部111的连接部分。该喷油器支承部114将喷油器53支承为朝向下方,以使其指向在进气口52D设置的进气端口(图12中附图标记52E所示)。
该进气管54由合成树脂形成,更具体地说由聚苯硫醚(ポリフェニレンサルファィド)(PPS树脂)形成。另外,有时也将该PPS树脂称为聚苯基硫醚(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图11中,附图标记117是安装于气缸盖52右侧面的火花塞帽。
另外,在将净化管(第二净化管206)与发动机进气系统连接时,可考虑将接头安装于发动机进气系统侧并经由该接头连接第二净化管206的方法。但是,当进气管54为树脂制进气管时,若在该进气管54上形成孔并将金属制等具有刚性的接头插入时,有可能导致树脂制进气管54破裂。另一方面,对于利用镶嵌成型将接头设置于进气管54的方法而言,不能使用以往的模具。
于是,在本结构中,着眼于发动机7的气缸盖52为金属制(在本结构中为铝制)这一情况,如图12所示,在该气缸盖52的局部即金属制进气口52D设置与进气端口52E连通的孔(进气端口连通孔)52F,将接头121压入该进气端口连通孔52F。
如图12所示,从车体上方看,进气口52D具有相比车体前后在车宽度方向上更长的棱形形状,进气端口连通孔52F形成为自设置于进气口52D的进气端口52E的轴心CP朝右斜前方呈直线状延伸。因此,进气端口连通孔52F穿过进气口52D的进气端口周壁中的薄的部分,故可以容易地进行进气端口连通孔52F的打孔加工。
接头121构成比进气端口连通孔52F更长地呈直线状延伸的金属制(在本结构中为铜制)筒状部件,自进气端口52E的轴心CP侧依次具有:被压入进气端口连通孔52F的压入部122、直径比压入部122大的凸肩部123、直径比凸肩部123小且呈直线状延伸的延长筒部124、设置于延长筒部124的与凸肩部12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连接有净化管(第二净化管206)的净化管连接部125,这些部件形成为一体。
若将该接头121的压入部122压入进气端口连通孔52F,则如图12所示,凸肩部123抵接于自进气口52D的外侧面朝右前方鼓出的承接部52G,根据该抵接来限定接头121的插入量(压入长度)。在该情况下,接头121的前端被限制在相比进气端口52E的周壁突出到内侧的位置,从而可以充分确保接头121的压入长度。
在该情况下,如图11所示,接头121配置在如下位置,即气缸盖52B的进气口52D周围的顶面的上方、进气口52D的前方、气缸盖罩52C的后方且位于进气管54下方的位置。也就是说,接头121设置在由气缸盖52B(包含进气口52D)、气缸盖罩52C及进气管54包围的空出空间,从而不需要设置专用于接头121的空间。
另外,如图12所示,从车体上方看,接头121的净化管连接部125位于气缸盖52B的侧面的外侧,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净化管(第二净化管206)向净化管连接部125的装卸作业。
如图11所示,该第二净化管206的与净化管连接部125连接的下游部分,由具有耐热性的氟树脂类树脂管206A构成。另外,第二净化管206的树脂管206A的上游部分,由橡胶制软管等具有柔软性的管207B构成,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第二净化管206的布管作业,并且可以缓和传递至第二净化管206的外部振动。
如上所述构成不将净化管(第二净化管206)与树脂制进气管54连接的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任意进行变形及应用。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进气量调节装置,例示了节气门本体55,但也可以是气化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他机动二轮车。另外,机动二轮车既包含带动力装置的自行车也包含具有低踏板的脚踏部的小型车辆。

Claims (8)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该机动二轮车具有:被车架支承的发动机、存储被送入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箱、配置于座位下侧的收纳箱、配置于收纳箱的周围并吸附来自燃料箱的蒸发燃料的吸收罐,所述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使所述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车宽度方向倾斜,
所述车架具有自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并通过所述收纳箱下方的主架,
所述机动二轮车设置有覆盖所述收纳箱周围的中心罩,该中心罩具有自所述收纳箱的前壁朝所述主架向斜前下方延伸并覆盖所述主架的上方的中心罩前部,
所述吸收罐配置在从车辆侧面看由所述收纳箱的前壁、所述主架和所述中心罩前部包围的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罐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罐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倾斜。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罐倾斜地配置成从车辆上方看被收纳在所述收纳箱的宽度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罐倾斜地配置成从车辆上方看被收纳在所述收纳箱的宽度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具有后架,该后架的前端在所述吸收罐的下方位置与所述主架结合,并且,从车辆侧面看,所述后架通过自所述吸收罐离开的位置并自所述主架朝后方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罐具有将吸附蒸发燃料的蒸发燃料吸附部件收纳的圆筒状外壳,
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有排出管和净化管,所述排出管将所述燃料箱的蒸发燃料自所述燃料箱输送到所述吸收罐,所述净化管利用所述发动机的进气负压将所述吸收罐内的蒸发燃料自所述吸收罐供给至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有将外部空气与所述吸收罐连通的排泄管,
使所述吸收罐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倾斜,以便在机动二轮车使用侧支架的状态下,使所述排泄管与所述外壳的连接部位于比所述排出管及所述净化管与所述外壳的连接部低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燃料管和主线束隔着所述主架左右分开配置,所述燃料管将所述燃料箱内的燃料向所述发动机供给,所述主线束构成为将照明器件类部件的电线汇集,
在所述主架的所述燃料管侧,配置所述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所述排出管和所述净化管,在所述主架的所述主线束侧,配置所述吸收罐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
CN 201110043443 2010-02-25 2011-02-23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Active CN1021671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9615/10 2010-02-25
JP2010039615 2010-02-25
JP147167/10 2010-06-29
JP2010147167A JP5507359B2 (ja) 2010-02-25 2010-06-29 自動二輪車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7112A CN102167112A (zh) 2011-08-31
CN102167112B true CN102167112B (zh) 2013-06-26

Family

ID=44488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043443 Active CN102167112B (zh) 2010-02-25 2011-02-23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671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67275A (ja) * 2011-09-22 2013-04-18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6163908B (zh) * 2014-03-31 2019-01-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滤罐安装结构
JP6256182B2 (ja) * 2014-05-12 2018-01-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EP3831698B1 (en) * 2018-07-31 2022-10-12 Honda Motor Co., Ltd. Scooter-type vehicl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6184A (en) * 1976-10-04 1978-09-26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treating evaporated fuel gas
CN101545423A (zh) * 2008-03-28 2009-09-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6632B2 (ja) * 2001-03-01 2007-02-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063442B2 (ja) * 2008-03-28 2012-10-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6184A (en) * 1976-10-04 1978-09-26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treating evaporated fuel gas
CN101545423A (zh) * 2008-03-28 2009-09-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256985A 2002.09.11
JP特开2009-243294A 2009.10.22
说明书摘要
说明书第15-34段
附图1-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7112A (zh) 201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9338B (zh) 车辆的存储仓和散热器总成
CN102770332B (zh) 骑乘型车辆的蒸发燃料控制装置
US8141672B2 (en) Canister layout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CN102168633A (zh)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温度传感器配置结构
CN105275680B (zh) 鞍骑型车辆的空气滤清器装置
CN101767622B (zh) 鞍乘型车辆
US8752661B2 (en) Saddle seat type vehicle
CN100532187C (zh) 跨骑式车辆
CN103029780B (zh) 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
US9765731B2 (en) Canister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10316313A (zh) 电器件的配置结构
CN102167112B (zh)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JP2010179744A (ja) 自動二輪車
CN102016283B (zh)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US20080184954A1 (en) Vehicle
CN101683873A (zh) 摩托车
CN102963472B (zh) 机动二轮车
JP4152733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JP550735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CN103010353B (zh) 踏板型摩托车
CN102343957B (zh) 车辆的挠性构件布线结构
CN101676171B (zh) 机动二轮车
US6920950B2 (en) Air intake system structure of scooter type vehicle
CN103010354A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CN108248740A (zh) 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