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48740A - 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 Google Patents

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48740A
CN108248740A CN201711433568.2A CN201711433568A CN108248740A CN 108248740 A CN108248740 A CN 108248740A CN 201711433568 A CN201711433568 A CN 201711433568A CN 108248740 A CN108248740 A CN 108248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liquid separator
fuel tank
piping
vent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335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48740B (zh
Inventor
川谷岳史
中川英亮
菅原千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48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8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48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8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2015/03523Arrangements of the venting tub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2015/03542Mounting of the ven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高效地配置气液分离器自身和配管的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燃料箱(51)具有:配置于燃料箱(51)上部的加油口(83)和多室构造的气液分离器(56)、以及用于吸附燃料箱(51)内的气化燃料的碳罐,气液分离器(56)和碳罐利用构成供油配管的上部配管(85)连接在一起。燃料箱(51)配置在座椅的下方,气液分离器(56)配置在比加油口(8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上部配管(85)与气液分离器(56)中的、位于从燃料箱(51)内流出的气化燃料的流路的最下游的下游室(92)相连,并且在比气液分离器(56)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朝向碳罐(64)布设。

Description

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跨骑式车辆的配置在燃料箱的气液分离器而言,公知一种两室构造的气液分离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0-184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专利文献1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而言,因为以与下游室相连通的方式安装的管是向上方突出,进而从管到碳罐布设有配管,因此,为了布设配管,就需要宽阔的空间。针对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配置燃料箱的跨骑式车辆等,希望得以改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高效地配置气液分离器自身和配管的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跨骑式车辆的燃料箱(51、101)具有:配置于所述燃料箱(51、101)的上部的加油口(83)和多室构造的气液分离器(56、102)、以及用于吸附所述燃料箱(51、101)内的气化燃料的碳罐(64),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和所述碳罐(64)利用配管(66)连接在一起,在该跨骑式车辆中,所述燃料箱(51、101)配置在所述乘员座椅(17)的下方,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配置在比所述加油口(8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所述配管(66)与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中的、位于从所述燃料箱(51、101)内流出的气化燃料的流路的最下游的室(92)相连,并且在比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朝向所述碳罐(64)布设。
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配管(66)穿过所述燃料箱(51)的内部后与所述碳罐(64)相连。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气液分离器(56)具有上游室(91)和下游室(92),所述配管(66)与所述下游室(92)相连,并且穿过所述上游室(91)和所述燃料箱(51)的内部后配设到所述碳罐(64),所述燃料箱(51)和所述上游室(91)利用第1通气孔(61g)连通,并且所述上游室(91)和所述下游室(92)利用第2通气孔(88b)连通,在从穿过所述配管(66)的中心的轴线(85g)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穿过所述轴线(85g)和所述第1通气孔(61g)的直线(97)与穿过所述轴线(85g)和所述第2通气孔(88b)的直线(96)绕所述轴线(85g)呈规定角度。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规定角度90°以上。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上游室(91)的底面(88c)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所述第2通气孔(88b)配置于所述底面(88c)的倾斜方向下侧。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配管(66)在所述燃料箱(51)的内部朝向车宽方向上与侧支架(48)相反的方向布设后,朝向所述侧支架(48)侧布设,并从所述侧支架(48)侧布设到所述燃料箱(51)的外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燃料箱配置在乘员座椅的下方,气液分离器配置在比加油口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配管与气液分离器中的、位于从燃料箱内流出的气化燃料的流路的最下游的室相连,并且布设在比气液分离器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因此,能够高效地将气液分离器和配管配置在乘员座椅下方的空间内且比加油口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上述发明中,配管穿过燃料箱的内部后与碳罐相连,因此,能够获得高效的配管空间。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气液分离器具有上游室和下游室,配管与下游室相连,并且穿过上游室和燃料箱的内部后配设到碳罐,燃料箱和上游室利用第1通气孔相连通,并且上游室和下游室利用第2通气孔相连通,在从穿过配管的中心的轴线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穿过轴线和第1通气孔的直线以及与穿过轴线和第2通气孔的直线在绕轴线呈规定角度,因此,通过使第1通气孔和第2通气孔分开,能够使液体燃料难以从第1通气孔流向第2通气孔,进而难以流到碳罐。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所述规定角度是90°以上,因此,能够使第1通气孔和第2通气孔距离得更远。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下游室的底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第2通气孔配置在底面的倾斜方向下侧,因此,通过使底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能够使液体燃料汇聚在底面的局部,从而能够使液体燃料难以流入碳罐。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配管在燃料箱的内部朝向车宽方向上与侧支架相反的方向,然后朝向侧支架侧,并从侧支架侧布设到燃料箱的外部,因此能够使得液体燃料难以流入碳罐。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的两轮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两轮摩托车的主要部件俯视图。
图3是表示两轮摩托车的主要部件立体图。
图4是表示燃料箱及其周围的左视图。
图5是表示燃料箱、碳罐以及与两者相连的配管的立体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从斜方向观察图6所示的剖面的图。
图8是表示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燃料箱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气液分离器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设置有第2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的燃料箱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两轮摩托车(跨骑式车辆)
17 座椅(乘员座椅)
48 侧支架
51、101 燃料箱
56、102 气液分离器
61e 上表面(上游室的底面)
61g 第1通气孔
64 碳罐
66 供油(配管)
83 加油口
85f 第3通气孔
85g 轴线
88b 第2通气孔
88c 上表面(下游室的底面)
91 上游室
92 下游室
96 前后延伸线(直线)
97 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说明中,对于前后左右和上下的方向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与针对车身设定的方向相同。此外,附图中示出的附图标记FR表示车身前方,附图标记UP表示车身上方,附图标记LH表示车身左方。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56的两轮摩托车10的左视图。
两轮摩托车10是具有:前叉12、前轮13、动力单元14、后轮16以及座椅17的跨骑式车辆。
前叉12可操纵地支承于车身架(未图示)的前端部。在前叉12的上端部安装有操纵手柄21,前轮13借助车轴22支承于前叉12的下端部。
在车身架的前后中央部的下部设置有动力单元支承部23,动力单元14借助枢轴26可上下摆动地安装于动力单元支承部23。
在动力单元14的后部上部配置有空气滤清器27,后轮16借助车轴28支承于动力单元14的后端部。
在动力单元14的后端部和车身架的位于动力单元14上方的上部之间设有具有缓冲功能的后减震单元31。
座椅17可开闭地隔着燃料箱(未图示)支承于车身架的上部。
在车身架的前端部安装有前行李架33,在前行李架33安装有用于置物的筐34。而且,在前行李架33的前端部安装有前大灯36。
在车身架的后部安装有位于座椅17后方的后行李架38。
车身架的大部分被车身罩40所覆盖。车身罩40具有:车把罩41、前罩42、护腿板43、踏脚板44以及左右一对侧罩45。
车把罩41覆盖操纵手柄21的中央部。前罩42从前方覆盖前叉12的上部。护腿板43从前罩42朝向两侧方延伸,并且配置于前叉12的上部的后方,该护腿板43从前方覆盖驾驶员的腿部。踏脚板44是从护腿板43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用于承载驾驶员的脚的部分。侧罩45从前方和侧方覆盖座椅17的下方。
前轮13由前挡泥板46从上方覆盖。后轮16由后挡泥板47从上方覆盖。
在车身架的下部的左侧安装有侧支架48,在动力单元14的下部安装有主支架49。
图2是表示两轮摩托车10的主要部件俯视图。图3是表示两轮摩托车10的主要部件立体图。图2和图3示出座椅17打开了的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座椅17的下方配置有燃料箱51。燃料箱51的上部被箱罩52所覆盖。在燃料箱51的上表面的后部设置有:加油口盖54,其用于覆盖加油口(未图示);气液分离器56,其用于从燃料箱51内的蒸发燃料分离出液体燃料。
加油口盖54和气液分离器56从设置于箱罩52的开口(未图示)向上方突出。
箱罩52的上表面52a具有:设置于前侧的前部上表面52b和设置于前部上表面52b后方的后部上表面52c。后部上表面52c以位于加油口盖54和气液分离器56的周围,并且比前部上表面52b低的方式形成,后部上表面52c的周围被纵壁52d围住。此外,加油口盖54的周围和气液分离器56的周围也被比后部上表面52c高的纵壁52e围住。
该后部上表面52c是在从燃料箱51的加油口(未图示)注入燃料时,用于收集溅出的燃料的部分。存留于后部上表面52c的燃料通过燃料排出用泄油管81(参照图5)排出到车辆下方。
图4是表示燃料箱51及其周围的左视图。
动力单元14由发动机24和设置于发动机24后部的无级变速器25(参照图1)构成。
在发动机24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51。燃料箱51具有上半箱体61和下半箱体62,并且形成于上半箱体61周缘的上凸缘61a和形成于下半箱体61周缘的下凸缘62a接合。上半箱体61的上部被箱罩52所覆盖。上凸缘61a和下凸缘62a构成凸缘51a。燃料箱51以在车载状态下后部上扬的方式配置。
在踏脚板44的下方配置有碳罐64。碳罐64是一种如下部件:利用活性炭暂时吸附燃料箱51内的蒸发燃料,进一步通过捕获新鲜空气而使蒸发燃料从活性炭释放出来,向发动机24的进气装置供给。
碳罐64利用供油配管66与燃料箱51的气液分离器56(参照图2)相连。此外,碳罐64利用净化配管67与发动机24的进气装置相连。
碳罐64具有:新鲜空气导入口64a,其用于向内部导入新鲜空气;排水口64b,其用于将存留在内部的液体向外部排出。新鲜空气导入管71与新鲜空气导入口64a相连,排水管72与排水口64b相连。
图5是表示燃料箱51、碳罐64以及与两者相连的配管的立体图。
构成供油配管66的一部分的下部配管74从燃料箱51的上半箱体61侧延伸到碳罐64的一端部。此外,构成净化配管67的第1净化管76和第2净化管77从碳罐64的一端部延伸到发动机24(参照图4)的进气装置。
新鲜空气导入管71和排水管72与碳罐64的另一端部相连。
此外,燃料排出用泄油管81与箱罩52相连,并且延伸到车身下部,其中,燃料排出用泄油管81用于排出存留在箱罩52的后部上表面52c(参照图2)的燃料。
图6是图1的VI-VI线剖视图。
在燃料箱51(详细而言是上半箱体61)的上部安装有箱罩52,在箱罩52的两侧部安装有左右一对的侧罩45、45。箱罩52和侧罩45、45被构成座椅17的底板17a从上方覆盖。
上半箱体61由上凸缘61a、周壁61b以及上壁61c一体形成,其中,周壁61b从上凸缘61a的内周缘竖立起来,上壁61c以与周壁61b的上缘相连的方式形成。
上壁61c具有:加油口83,其设置于车宽方向中央;气液分离器56,其设置在比加油口83靠近车宽方向一侧(详细而言是右侧)的位置。
加油口83是圆筒状的部件,通过焊接安装于上半箱体61的上壁61c。
气液分离器56形成为上下二室的多室构造,上部配管85的一端与最上侧的室相连。上部配管85构成供油配管66(参照图5)的一部分。
上部配管85从气液分离器56向下方延伸、进而向车宽方向一侧(详细而言是右侧)延伸,接下来向车辆前方延伸,再进一步向车宽方向另一侧(详细而言是左侧)延伸,上部配管85的另一端部85h(参照图8)贯穿上半箱体61的周壁61b且安装于周壁61b。
上部配管85具有:一端部85a、第1延伸部85b、第2延伸部85c以及第3延伸部85d。
一端部85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第1延伸部85b以自一端部85a的下端弯曲且向车宽方向一侧(详细而言是右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延伸。第2延伸部85c自第1延伸部85b弯曲且向前方延伸。第3延伸部85d以自第2延伸部85c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另一侧(详细而言是左侧)逐渐下降的方式延伸或者水平延伸。
利用被上部配管85的另一端部85h贯穿的板状的补片84来加强另一端部85h所贯穿的上半箱体61的周壁61b的的贯通部分。
利用安装于上半箱体61的上壁61c的下表面61d的支撑86支承上部配管85的中途。
气液分离器56的上端56a位于比加油口83的上端83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气液分离器56紧凑地配置在比加油口83靠下方的位置。
图7是从斜方向观察图6中示出的剖面的图。
气液分离器56由上半箱体61的上壁61c、杯状的分离器形成部件87、安装于分离器形成部件87内的隔壁88以及上部配管85的一端部85a构成。
分离器形成部件87由安装于上半箱体61的上表面61e的环状的凸缘部87a、自凸缘部87a的内周缘竖立起来的周壁87b、形成于周壁87b的台阶部87c以及与周壁87b相连的壁部87d一体形成。
在上半箱体61的上壁61c,在分离器形成部件87的凸缘部87a的内侧形成有向上方鼓出的箱鼓出部61f,上部配管85的一端部85a贯穿且安装于箱鼓出部61f。
隔壁88的周缘部从分离器形成部件87的内侧安装于分离器形成部件87的台阶部87c。由此,气液分离器56内被划分为上游室91和下游室92。隔壁88(也参照图6)的上表面88c(即、下游室92的底面)相对于上半箱体61的上表面61e(即、上游室91的底面)倾斜。此外,上表面88c也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由此,进入下游室92的液体燃料汇聚在上表面88c的一端,并且从后文详细描述的第2通气孔88b落入上游室91,因此,难以移动到碳罐64(参照图5)。
在隔壁88上形成有通孔88a,该通孔88a以边缘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冲缘加工而成,上部配管85的一端部85a被插入该通孔88a。通过对通孔88a实施冲缘加工,使得液体燃料难以从通孔88a和上部配管85之间通过。
上部配管85的一端部85a的前端被设为开口的状态,并且一端部85a的前端面85j与分离器形成部件87的壁部87d抵接或者靠近配置。
在上半箱体61的上壁61c开设有使燃料箱51内和上游室91内连通的第1通气孔61g。此外,在隔壁88开设有使上游室91内和下游室92内连通的第2通气孔88b。此外,在上部配管85上,在位于分离器形成部件87的壁部87d和隔壁88之间的部分即下游室突出管部85e开设有一对第3通气孔85f、85f。第3通气孔85f、85f排列形成在与一端部85a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
通过设置上述第1通气孔61g、第2通气孔88b以及第3通气孔85f、85f,在气液分离器56形成蒸发燃料通路94,该蒸发燃料通路94构成供燃料箱51内的蒸发燃料流动的流路。即、蒸发燃料通路94从燃料箱51的内部侧开始,依次由第1通气孔61g、上游室91、第2通气孔88b、下游室92、第3通气孔85f、85f以及上部配管85的一端部85a构成。
对于气液分离器56而言,即使在液体燃料进入了蒸发燃料通路94的情况下,由于设计了上述的第1通气孔61g、第2通气孔88b以及第3通气孔85f、85f的配置等,因而阻止了液体燃料的前进,防止液体燃料流入碳罐64(参照图5)。
如以上的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对于作为跨骑式车辆的两轮摩托车10而言,燃料箱51具有配置于燃料箱51上部的加油口83和多室构造的气液分离器56。在比气液分离器56靠下方的位置,配置有用于吸附燃料箱51内的气化燃料的碳罐64,利用作为配管的供油配管66将气液分离器56和碳罐64连接起来。
燃料箱51配置于乘员用的座椅17的下方,气液分离器56比加油口83的上端靠下方配置。供油配管66与气液分离器56在下游室92相连,并且在比气液分离器56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向碳罐64布设,其中,下游室92作为从燃料箱51内流出的气化燃料的流路的最下游的室。
采用该结构,能够将加油口气液分离器56和供油配管66高效地配置在座椅17下方的空间内且在比加油口8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作为下游室92底面的上表面88c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并且第2通气孔88b配置在上表面88c的倾斜方向下侧。
采用该结构,通过使上表面88c、61e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使得液体燃料向上表面88c、61e的一部分汇聚,从而使液体燃料难以流入碳罐64。
图8是表示燃料箱51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燃料箱51的侧视图,针对加油口83和气液分离器56示出其截面。
如图8所示,在燃料箱51的凸缘51a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开设有用于安装于车身架的左右一对前部安装孔51b、51b和左右一对后部安装孔51c、51c。
对于上半箱体61而言,在加油口83的前方设置有安装燃料泵的泵安装部61h,在加油口83的后方设置有气液分离器56。
一端部与气液分离器56相连的上部配管85从气液分离器56朝向车宽方向一侧(详细而言是右侧)的斜前方延伸,进而弯曲地向前方延伸,再进一步弯曲而向车宽方向另一侧(详细而言是左侧)延伸,贯穿上半箱体61的周壁61b。在俯视观察下,上部配管85绕着加油口83的周围迂回配置。
如图8和图9所示,上部配管85的另一端部85h从上半箱体61的周壁61b突出于外侧。下部配管74与该另一端部85h相连。下部配管74与上部配管85一起构成供油配管66。
在侧视观察下,下部配管74从另一端部85h向斜下前方延伸,并且与碳罐64(参照图4)相连。
如以上图4和图8所示,供油配管66穿过燃料箱51的内部与碳罐64相连,能够获得高效的配管空间。
此外,如图1和图8所示,供油配管66在燃料箱51的内部朝向与侧支架48在车宽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然后朝向侧支架48侧,再从侧支架48侧向燃料箱51的外部布设。采用该结构,能够使液体燃料难以流入碳罐64。
图10是表示气液分离器56的俯视图,示出图8的一部分。
在这里,上部配管85的一端部85a的轴线表示为85g,并且利用实心圆表示轴线85g。此外,穿过轴线85g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线表示为96。
第1通气孔61g位于比轴线85g靠车辆后方且比轴线85g靠车宽方向另一侧(详细而言是左侧)的位置。此外,在穿过轴线85g和第1通气孔61g的中心的直线表示为97时,前后延伸线96和直线97构成的角度为α(钝角)。
第2通气孔88b位于轴线85g的前方且在前后延伸线96上。
在穿过第3通气孔85f、85f各自中心的直线表示为98时,前后延伸线96和直线98构成的角度为β(锐角)。
在穿过轴线85g且与直线97正交的直线表示为99时,因为上述的角度α大于90°,所以第2通气孔88b相对于第1通气孔61g配置在比直线99远的位置。此外,因为直线98相对于前后延伸线96仅倾斜角度β,所以与例如第3通气孔85f、85f位于前后延伸线96上的情况相比,第3通气孔85f、85f配置在距离第2通气孔88b更远的位置。鉴于这些情况,即使液体燃料从第1通气孔61g进入气液分离器56内,液体燃料也难以到达第2通气孔88b、第3通气孔85f、85f。此外,直线98和第2通气孔88b不重叠。
如以上的图4、图7以及图10所示,气液分离器56具有下游室92和上游室91。供油配管66与下游室92相连,并且穿过上游室91和燃料箱51的内部配管于碳罐64。利用第1通气孔61g将燃料箱51内和上游室91连通,并且利用第2通气孔88b将上游室91和下游室92连通。在从穿过供油配管66(详细而言是上部配管85的一端部85a)的中心的轴线85g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穿过轴线85g和第1通气孔61g的直线97以及作为穿过轴线85g和第2通气孔88b的直线的前后延伸线96绕轴线85g呈规定角度α。
采用该结构,通过使第1通气孔61g和第2通气孔88b分离,能够使得液体燃料难以从第1通气孔61g流到第2通气孔88b,从而难以流入碳罐64。
上述规定角度α是90°以上。采用该结构,能够使第1通气孔61g和第2通气孔88b离得更远。
(第2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102的剖视图。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说明。
燃料箱101是将上半箱体104和下半箱体(未图示)对合并接合而成。
在上半箱体104的上壁104c的上表面104e设置有形成为上下二室的多室构造的气液分离器102。
气液分离器102由上半箱体104的上壁104c、杯状的分离器形成部件111、安装在分离器形成部件111内的隔壁88以及上部配管112的贯穿分离器形成部件111和隔壁88的一端部112a构成。
分离器形成部件111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分离器形成部件87(参照图7)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供上部配管112的一端部112a贯穿的贯通孔111a。贯通孔111a开设在分离器形成部件111的周壁87b。
上部配管112的插入于贯通孔111a的一端部112a通过焊接、钎焊等接合于贯通孔111a的边缘。
上部配管112沿着上半箱体104的上表面104e延伸,上部配管112的一端部112a在贯穿贯通孔111a且插入其内部之后向上方弯曲,然后插入于隔壁88的通孔88a。
气液分离器102内被隔壁88划分为上游室115和下游室92。
隔壁88(也参照图6)的上表面88c相对于上半箱体104的上表面104e倾斜。此外,上表面88c也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上部配管112的一端部112a的前端处于开口的状态,并且,一端部112a的前端面85j与分离器形成部件111的壁部87d抵接或者靠近配置。
在上半箱体104的上壁104c开设有使燃料箱101内和上游室115内连通的第1通气孔61g。此外,在隔壁88开设有使上游室115内和下游室92内连通的第2通气孔88b(参照图7)。此外,在上部配管112上,在位于分离器形成部件111的壁部87d和隔壁88之间的部分即下游室突出管部85e开设有一对第3通气孔85f、85f(仅图示出一方的第3通气孔85f)。
通过设置上述的第1通气孔61g、第2通气孔88b以及第3通气孔85f、85f,在气液分离器102形成蒸发燃料通路116,该蒸发燃料通路116构成供燃料箱101内的蒸发燃料流动的流路。
即、蒸发燃料通路116从燃料箱101的内部开始,依次由第1通气孔61g、上游室115、第2通气孔88b、下游室92、第3通气孔85f、85f以及上部配管112的一端部112a构成。
对于气液分离器102而言,即使在液体燃料进入了蒸发燃料通路116的情况下,由于设计了上述的第1通气孔61g、第2通气孔88b以及第3通气孔85f、85f的配置等,因而阻止了液体燃料的前进,防止液体燃料流入碳罐64(参照图5)。
图12是表示设置有第2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器102的燃料箱101的俯视图。
上部配管112配置在燃料箱101的外部,其具有:一端部112a、第1延伸部112b、第2延伸部112c、第3延伸部112d以及另一端部112h。
第1延伸部112b自气液分离器102起向车宽方向一侧(详细而言是右侧)且向斜前方延伸。第2延伸部112c自第1延伸部112b弯曲地向前方延伸。第3延伸部112d自第2延伸部112c弯曲地向车宽方向另一侧(详细而言是左侧)且向斜前方延伸。另一端部112h自第3延伸部112d向下方弯曲而贯穿凸缘101a的通孔(未图示),并且固定于该通孔的边缘。下部配管74(参照图5)在凸缘101a的下方与另一端部112h相连。
俯视观察时,上部配管112绕着加油口83的周围迂回配置。
这样一来,通过将上部配管112配置在燃料箱101的外部,能够使组装变得容易,从而减少组装工时和成本。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任意变形和应用。
例如,对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言,图1所示的侧支架48也可以安装于车身架的下部的右侧。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应用在两轮摩托车10的情况,也可应用在两轮摩托车10以外的跨骑式车辆。此外,跨骑式车辆包含跨过车身驾驶的所有车辆,不仅是两轮摩托车(也包含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含被分类为ATV(全地形车)的三轮车辆、四轮车辆。

Claims (6)

1.一种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该跨骑式车辆的燃料箱(51、101)具有:配置于所述燃料箱(51、101)的上部的加油口(83)和多室构造的气液分离器(56、102)、以及用于吸附所述燃料箱(51、101)内的气化燃料的碳罐(64),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和所述碳罐(64)通过配管(66)来连接,该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51、101)配置在所述乘员座椅(17)的下方,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配置在比所述加油口(8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所述配管(66)与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中的、位于从所述燃料箱(51、101)内流出的气化燃料的流路的最下游的室(92)相连,并且在比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朝向所述碳罐(64)布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66)穿过所述燃料箱(51)的内部而与所述碳罐(64)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液分离器(56)具有上游室(91)和下游室(92),所述配管(66)与所述下游室(92)相连,并且穿过所述上游室(91)和所述燃料箱(51)的内部而配设到所述碳罐(64),所述燃料箱(51)和所述上游室(91)利用第1通气孔(61g)连通,并且所述上游室(91)和所述下游室(92)利用第2通气孔(88b)连通,在从穿过所述配管(66)的中心的轴线(85g)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穿过所述轴线(85g)和所述第1通气孔(61g)的直线(97)与穿过所述轴线(85g)和所述第2通气孔(88b)的直线(96)绕所述轴线(85g)呈规定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角度是9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室(92)的底面(88c)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并且所述第2通气孔(88b)配置在所述底面(88c)的倾斜方向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管(66)在所述燃料箱(51)的内部朝向车宽方向上与侧支架(48)相反的方向布设后,朝向所述侧支架(48)侧布设,并从所述侧支架(48)侧布设到所述燃料箱(51)的外部。
CN201711433568.2A 2016-12-28 2017-12-26 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Active CN1082487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6340A JP6513631B2 (ja) 2016-12-28 2016-12-28 鞍乗型車両の気液セパレータ配置構造
JP2016-256340 2016-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48740A true CN108248740A (zh) 2018-07-06
CN108248740B CN108248740B (zh) 2020-01-07

Family

ID=62723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33568.2A Active CN108248740B (zh) 2016-12-28 2017-12-26 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13631B2 (zh)
CN (1) CN10824874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611A (zh) * 2019-03-13 2021-10-0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箱组件的蒸汽管
CN115195920A (zh) * 2021-03-25 2022-10-1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鞍乘型车辆的燃料箱组件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6380A (ja) * 1982-08-03 1984-02-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燃料タンクのブリーザ管取付構造
KR20030080179A (ko) * 2002-04-05 2003-10-11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프코 과급유 방지 밸브
JP2009078648A (ja) * 2007-09-26 2009-04-16 Toyoda Gosei Co Ltd 燃料蒸気流出装置
JP2013049364A (ja) * 2011-08-31 2013-03-1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3963885A (zh) * 2013-01-31 2014-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碳罐支承构造
JP2015071986A (ja) * 2013-10-03 2015-04-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燃料ゲージ付きセパレータ装置
CN104691672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US9494325B2 (en) * 2013-02-19 2016-11-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uel tank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4723U (ja) * 1984-05-18 1985-12-0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1ベント式燃料タンク
JP5147621B2 (ja) * 2008-09-26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EP2540602B1 (en) * 2010-02-22 2014-05-14 Honda Motor Co., Ltd.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JP5420490B2 (ja) * 2010-07-14 2014-0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可撓性部材配索構造
JP5578002B2 (ja) * 2010-09-30 2014-08-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JP5782993B2 (ja) * 2011-10-31 2015-09-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
JP5957871B2 (ja) * 2011-12-20 2016-07-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EP2765069B1 (en) * 2013-02-07 2020-04-22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type vehicle comprising a canister
JP6098355B2 (ja) * 2013-05-20 2017-03-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6380A (ja) * 1982-08-03 1984-02-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燃料タンクのブリーザ管取付構造
KR20030080179A (ko) * 2002-04-05 2003-10-11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프코 과급유 방지 밸브
JP2009078648A (ja) * 2007-09-26 2009-04-16 Toyoda Gosei Co Ltd 燃料蒸気流出装置
JP2013049364A (ja) * 2011-08-31 2013-03-1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3963885A (zh) * 2013-01-31 2014-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碳罐支承构造
US9494325B2 (en) * 2013-02-19 2016-11-1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uel tank structure
JP2015071986A (ja) * 2013-10-03 2015-04-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燃料ゲージ付きセパレータ装置
CN104691672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611A (zh) * 2019-03-13 2021-10-0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箱组件的蒸汽管
CN115195920A (zh) * 2021-03-25 2022-10-1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鞍乘型车辆的燃料箱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08752A (ja) 2018-07-12
CN108248740B (zh) 2020-01-07
JP6513631B2 (ja)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7556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2030059B (zh) 骑跨式车辆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配置结构
CN101934846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791997B (zh) 摩托车
JP588968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CN103029780B (zh) 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
JP614548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429822B (zh)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s
CN105517884A (zh) 摩托车的燃料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TW201144126A (en) Vehicle
JP2019189073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8248740A (zh) 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JP60692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3010354A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CN110775182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2167112B (zh)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JP664997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632084B (zh) 跨騎型車輛的燃料槽構造
US20070170714A1 (en) All terrain vehicle
JP575984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98063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913728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7979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90311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CN114060179A (zh) 车辆的蒸发排放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