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98948B - 转印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98948B
CN102998948B CN201210335703.0A CN201210335703A CN102998948B CN 102998948 B CN102998948 B CN 102998948B CN 201210335703 A CN201210335703 A CN 201210335703A CN 102998948 B CN102998948 B CN 1029989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members
link arm
towards
transfer roller
primary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357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98948A (zh
Inventor
泉英志
泷口俊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98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89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989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89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8Mechanical movements
    • Y10T74/18056Rotary to or from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 Y10T74/18296Cam and sl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印装置包括多个一次转印辊、第二链接构件以及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第二链接构件朝着第二方向移动得比预定位置更远。所述第二链接构件使所述一次转印辊随着其移动而移位。所述第二链接构件被分成多个链接臂,其总长度在预定范围内是可变的;并且其接合部包括: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第二链接构件与凸轮轴最分离的状态下朝着所述总长度变得更长的方向推动所述多个链接臂;以及第一锁定部和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和第二锁定部与彼此啮合多个链接臂以便所述总长度不变得更长超过最大值。

Description

转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中间转印带将调色剂图像从多个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纸的转印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电子照相方法的图像形成设备之一是配备有基于中间转印方法的转印装置,其中调色剂图像被以这样的方式转印以使得在一次转印中从多个图像承载构件顺序地叠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并且然后在二次转印中该调色剂图像被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纸上。
在基于中间转印方法并且被安装在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中的转印装置中,取决于其操作模式即单色图像形成模式、彩色图像形成模式以及待机模式来使中间转印带发生移位。中间转印带在单色图像形成模式下仅与用于黑色的图像承载构件进行接触,在彩色图像形成模式下与所有图像承载构件进行接触,以及在待机模式下与所有图像承载构件分离。
例如,如在日本专利未审查公开No. 2010-134149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中间转印带的与图像承载构件的接触与分离之间的转变通过使与跨越中间转印带的多个图像承载构件相对的多个一次转印辊移位来实现。
如在上文的专利文件中所描述的常规转印装置包括用以使用于黑色的一次转印辊移位的用于黑色的链接构件(link member)、用以使用于彩色的一次转印辊移位的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用以使用于黑色的链接构件和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相应地移动的凸轮(cam)、以及用以旋转该凸轮的驱动源。用于黑色的链接构件的纵向移动使得用于黑色的一次转印辊朝着与用于黑色的图像承载构件有关的接触-分离方向移位,而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的纵向移动使得用于彩色的一次转印辊朝着与用于彩色的图像承载构件有关的接触-分离方向移位。
即使当由于诸如采用凸轮的改进的滑动属性和防止漏电等之类的原因诸如POM(聚氧甲烯)树脂等之类的树脂材料被用于用于黑色的链接构件时,用于黑色的链接构件的热诱导尺寸变化也是小的,因为用于黑色的链接构件与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相比更短。因此,由于温度变化而导致的移位误差在用于黑色的一次转印辊的情况下是相对小的;因此,中间转印带的与图像承载构件的接触和分离的移动是可操作的而非稳定地。
然而,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的热诱导尺寸变化合计是大的,因为其与用于黑色的链接构件相比更长以便使多个一次转印辊移位。例如,采用使用POM树脂所形成的用于彩色的240mm长链接构件,当假定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内部温度的5-45摄氏度的温度范围以及发生10摄氏度的温度变化时,期望发生+-0.3mm的热诱导尺寸变化。如果发生30摄氏度的温度变化,则热诱导尺寸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总计与1mm一样大。
因此,由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内部温度的变化的原因,链接到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的移动的用于彩色的一次转印辊的布置方面的精度劣化。因此,中间转印带的与用于彩色的图像承载构件的接触和分离的移动变得不稳定;从而使得图片质量趋于劣化。在用于彩色的一次转印辊之中,接合到在以压力与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的凸轮处于接触的所述侧的端部的相对侧的另一端部的一次转印辊最易受由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的热诱导尺寸变化产生的有害效应影响,从而使得其布置方面的精度更易于劣化。
例如,因为当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由于热诱导尺寸变化的原因而拉长时中间转印带对用于彩色的图像承载构件的接触压力变得太强,所以由于用于彩色的图像承载构件和中间转印带的磨损而导致的诸如图片质量的劣化以及生命周期的缩短之类的问题可能发生。
另外,当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由于其热收缩而变得缩短时,出现中间转印带将不与用于彩色的图像承载构件进行接触的风险;从而使得图片质量劣化的问题可能发生。
本发明涉及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链接构件的热诱导尺寸变化而导致的一次转印辊的布置方面的精度的劣化的转印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是安装在通过中间转印带将调色剂图像从多个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纸上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一个转印装置,并且所述装置包括多个一次转印辊,其被跨越所述中间转印带布置得与所述多个图像承载构件相对并且能够朝着与所述相应的多个图像承载构件相关的接触-分离方向移位。所述转印装置包括凸轮、链接构件以及限制构件。接收力的传送的所述凸轮围绕凸轮轴旋转。当以压力与所述凸轮接触时,所述链接构件在朝着所述凸轮轴侧的第一方向上以及在作为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预定范围内是可移动的,并且朝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其移动使所述一次转印辊中的至少一个朝着接触-分离方向移位。所述限制构件抑制所述链接构件朝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得比预定位置更远。所述链接构件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分成多个链接臂,其中两个邻近的链接臂中的每一个接合部被以这种方式配置,即: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的总长度在不小于预定最小值并且不大于预定最大值的预定范围内是可变的,其中所述接合部中的每一个包括:弹性构件,其在所述凸轮已经旋转到分离角度的状态下朝着所述总长度变得更长的方向推动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在所述分离角度处使得所述链接构件与所述凸轮轴最分离;和啮合机构,其使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与彼此啮合以便所述总长度不变得更长超过所述最大值,并且其中在所述凸轮已经旋转到所述分离角度的所述状态下的所述总长度取除了所述最小值和所述最大值之外的值。
在此配置中,所述链接构件在以压力与所述凸轮接触的其凸轮的侧端部充当用于定位的参考点的情况下移动。此外,在当链接构件朝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链接构件与所述限制构件进行接触之后,在所述凸轮的侧端部的相对侧的所述限制构件的侧端部也充当用于定位的参考点。在所述限制构件的侧端部与所述限制构件进行接触之后,随着所述链接构件朝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的总长度缩短,抵抗所述弹性构件的推动力。在所述凸轮已经旋转到在其处使得所述链接构件与所述凸轮轴最分离的分离角度的状态下,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的总长度取除了所述最小值和所述最大值之外的值。因此,即使当所述链接构件经受热膨胀或热收缩时,所述链接构件上的这样的热诱导尺寸变化的影响也被所述弹性构件吸收,从而在所述凸轮已经在与所述限制构件接触的位置(即恒定位置)处旋转到所述分离角度的状态下维持限制构件的侧端部的位置,而不管所述链接构件的热诱导尺寸变化如何。用这种方式,所述链接构件的所述凸轮的侧端部和所述限制构件的侧端部二者都充当用于定位的参考点。因此,抑制了所述一次转印辊的布置方面的精度的劣化。
因此,即使当所述链接构件经受热膨胀时,也阻止了中间转印带对所述图像承载构件的接触压力变得太强。此外,即使当所述链接构件经受热收缩时,也阻止了所述中间转印带将不与所述图像承载构件进行接触的情况发生。
本发明允许抑制由于链接构件的热诱导尺寸变化而导致的一次转印辊的布置方面的精度的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配备有转印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通用前视截面图。
图2A至图2C是示出了转印装置的通用配置的前视图,其中图2A示出了非图像形成中的其状态,图2B示出了单色图像形成中的其状态,以及图2C示出了全彩图像形成中的其状态。
图3A是示出了张力辊的配置的图;而图3B是示出了一次转印辊的配置的图。
图4是转印装置的通用顶视图。
图5A和图5B是转印装置的放大部分视图,其中图5A示出了在分离位置的一次转印辊的状态,而图5B示出了在按压位置的一次转印辊的状态。
图6A至图6C是示出了凸轮的结构及其布置的状态的图,其中图6A示出了非图像形成中的其状态,图6B示出了单色图像形成中的其状态,以及图6C示出了全彩图像形成中的其状态。
图7A至图7C是示出了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的截面结构以及当其朝着第二方向移动时其移动的图。
图8A至图8C是示出了用于彩色的链接构件的截面结构以及当其朝着第一方向移动时其移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在下文解释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配备有转印装置10的图像形成设备100。
如图1中所示出的那样,图像形成设备100基于已经从文件读取的图像数据将多色或单色图像形成到预定纸片材上。就纸而言,标准纸、厚纸、照相纸以及诸如OHP薄膜之类的片材记录介质可以作为例子。图像形成设备100在主体的上部中配备有图像读取单元120,并且在主体中还配备有图像形成部110和馈纸部80。
图像读取单元120在文件的图像面上投射光,并且检测反射的光的光量,从而产生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部110配备有中间转印单元40、图像形成站30A、30B、30C、30D、二次转印单元50、曝光单元60以及定影器单元70。
中间转印单元40包括作为环形带的中间转印带41、第一张力辊42、第二张力辊43以及张力辊44。中间转印带41越过第一张力辊42、第二张力辊43以及张力辊44并且被与其张紧。作为示例,第一张力辊42为驱动辊,而第二张力辊43是空转辊。张力辊44调节中间转印带41的张力。
图像形成站30A至30D中的每个都使用包含黑色、青色、品红以及黄色的相应色调的调色剂根据电子照相方法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站30A至30D被与彼此对准以便面向中间转印带41的预定区。图像形成站30B至30D被以与图像形成站30A相同的方式配置。
图像形成站30A配备有承载黑色调色剂的用于单色的感光鼓31A。图像形成站30B、30C、30D分别配备有承载用于彩色的每个调色剂的用于彩色的感光鼓31B、31C、31D。感光鼓31A至31D中的每个构成图像承载构件。
图像形成站30A在感光鼓31A周围具有静电充电器32A、显影装置33A、一次转印辊34A以及清洁装置35A。类似地,图像形成站30B、30C、30D分别具有一次转印辊34B、34C、34D。
通过从未图示的驱动源传送的驱动力使感光鼓31A在预定方向上旋转。静电充电器32A将感光鼓31A的圆周表面充电到预定的静电电势。
曝光单元60基于关于包括黑色、青色、品红以及黄色的相应色调的图像数据来驱动半导体激光器,并且将用于相应色调的激光束分配到图像形成站30A至30D的相应的感光鼓31A至31D上。在感光鼓31A至31D的圆周表面上基于关于包括黑色、青色、品红以及黄色的相应色调的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33A给感光鼓31A的圆周表面提供作为用于图像形成站30A的色调的黑色调色剂,从而呈现在黑色调色剂图像中可见的静电潜像。
中间转印带41的外圆周表面顺序地面向感光鼓31A至31D。一次转印辊34A被跨越中间转印带41布置在与感光鼓31A相对的位置处。一次转印辊34B被跨越中间转印带41布置在与感光鼓31B相对的位置处。一次转印辊34C被跨越中间转印带41布置在与感光鼓31C相对的位置处。一次转印辊34D被跨越中间转印带41布置在与感光鼓31D相对的位置处。
使用与调色剂的静电电荷极性(例如,负的)反向的极性(例如,正的)的所施加的一次转印偏压,一次转印辊34A执行感光鼓31A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到中间转印带41的外圆周表面上的一次转印。中间转印单元40和一次转印辊34A至34D被包括在转印装置10中。
残留在感光鼓31A的外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被清洁装置35A除去。
在单色图像形成中,仅在用于单色的图像形成站30A处执行上述的图像形成处理。然后,在全彩图像形成中,还在除了图像形成站30A之外的图像形成站30B至30D处对青色、品红以及黄色的相应色调执行类似于在图像形成站30A处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处理。使用施加到图像形成站30A至30D的相应的一次转印辊34A至34D的(一个或多个)一次转印偏压,包括黑色、青色、品红以及黄色的相应色调的调色剂图像被顺序地以使得被叠印到中间转印带41的外圆周表面上的单个图像的这样的方式进行转印。
馈纸部80包括馈纸盒81、手动馈纸托盘82、主纸输送路径83以及辅助纸输送路径84。在馈纸盒81中接收具有相对高的使用频率的尺寸和种类的多个纸片材。在手动馈纸托盘82上放置具有相对低的使用频率的尺寸和种类的(一个或多个)纸片材。
主纸输送路径83被配置为使得从馈纸盒81和手动馈纸托盘82到达纸排出部90,经过中间转印带41与二次转印单元50之间的空间,并且然后通过定影器单元70。作为用于双面打印的纸输送路径的辅助纸输送路径84被以这样的方式配置,即:已经对一侧上的其表面执行了图像形成的纸片材被在其两侧上的表面被翻转的情况下再次输送到中间转印带41与二次转印单元50之间的空间。
二次转印单元50具有二次转印辊50A。使用与施加到二次转印辊50A的调色剂的静电电荷极性(例如,负的)反向的极性(例如,正的)的二次转印偏压,在中间转印带41的外圆周表面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片材。二次转印单元50被包括在转印装置10中。
定影器单元70通过对调色剂图像已经被转印到其上的纸片材加热和按压来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片材上。
纸排出部90包括纸接收托盘91和纸排出辊92。调色剂图像已经被在其上定影的纸片材被纸排出辊92排出到纸接收托盘91。在纸接收托盘91中接收纸片材,其中调色剂图像已经被在其上定影的表面面向下。
随后,解释转印装置10的配置。如图2A至图2C中所示出的那样,中间转印带41在第一张力辊42与第二张力辊43之间越过并且被与其张紧,从而形成其移动的预定环路状路径。沿着面向感光鼓31A至31D的区中的中间转印带41的外圆周表面,感光鼓31D、感光鼓31C、感光鼓31B以及感光鼓31A被按照这个顺序在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上从上游侧加以布置。在移动方向93上,第一张力辊42被布置在下游侧,而第二张力辊43被布置在上游侧。如上文所描述的那样,一次转印辊34A至34D被跨越中间转印带41布置在与相应的感光鼓31A至31D相对的位置处。在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41被布置在感光鼓31A至31D之上。
如图3A中所示出的那样,张力辊44以压力与中间转印带41的内圆周表面接触。张力辊44由臂441的尖端部来可旋转地支承。臂441的底缘部由中间转印单元40的框架(未示出)来可旋转地支承。通过弹簧442朝着使得张力辊44以压力与中间转印带41的内圆周表面进行接触的方向推动臂441。这允许在贯穿非图像形成中、单色图像形成中以及全彩图像形成中的时间以恒定的张力保持中间转印带41。
一次转印辊34A至34D被配置为使得能够朝着与分别面向的感光鼓31A至31D相关的接触-分离方向移位。此配置允许一次转印辊34A能够至少在使中间转印带41被抵着面向的感光鼓31A按压的按压位置与使中间转印带41与面向的感光鼓31A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移位。关于一次转印辊34A,相同的方式适用于一次转印辊34B至34D。
如图2A中所示出的那样,在非图像形成中,一次转印辊34A至34D中的全部被布置在相应的分离位置处,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至31D分离。
如图2B中所示出的那样,在单色图像形成中,用于单色的一次转印辊34A被布置在按压位置处,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1被以压力抵着感光鼓31A按压。另一方面,用于彩色的一次转印辊34B至34D被布置在相应的分离位置处,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B至31D分离。
如图2C中所示出的那样,在全彩图像形成中,一次转印辊34A至34D中的全部被布置在相应的按压位置处,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1被以压力抵着感光鼓31A至31D按压。
通过转印构件移动机构20来执行朝着接触-分离方向的一次转印辊34A至34D的移位。
转印构件移动机构20包括第一链接构件21、第二链接构件22、凸轮23以及第一至第四摇动构件24A、24B、24C、24D。
沿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凸轮23被布置在第一链接构件21与第二链接构件22之间。第一链接构件21与第二链接构件22被布置为使得其纵向方向变得与移动方向93平行,并且沿着移动方向93在预定范围内是可移动的。第一链接构件21和第二链接构件22分别被朝着凸轮23推动,并且以压力与凸轮23接触。
如图4中所示出的那样,第一链接构件21、第二链接构件22以及凸轮23被布置在第一张力辊42与第二张力辊43之间,并且被分别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正面侧和背面侧二者上。一次转印辊34A被布置在正面侧上的第一链接构件21和布置在背面侧上的第一链接构件21支承在其轴处。一次转印辊34B至34D被布置在正面侧上的第二链接构件22和布置在背面侧上的第二链接构件22支承在其轴处。
在正面侧上的凸轮23和在背面侧上的凸轮23被固定在单个凸轮轴231上,并且以彼此等相位的方式围绕凸轮轴231旋转。通过从驱动源232发送的动力使凸轮轴231旋转。例如,对于驱动源232而言,使用步进马达。
如图5A和图5B中所示出的那样,第一至第四摇动构件24A至24D中的每个采取以L字符的弯曲形状。除了在移动方向93上安装到第二链接构件22的方向之外,第二至第四摇动构件24B至24D以与第一摇动构件24A相同的方式配置。在图2A中,第二至第四摇动构件24B至24D被以与第一摇动构件24A左右对称的方式安装。
与第一链接构件21相比,第一摇动构件24A的第一端部241A在感光鼓31A侧被中间转印单元40的框架(其未示出) 可旋转地支承。第一摇动构件24A的第二端部242A可旋转地支承一次转印辊34A。同样地,与第二链接构件22相比,第二至第四摇动构件24B至24D的各第一端部在感光鼓31B至31D侧被中间转印单元40的框架(其未示出)可旋转地支承。第二至第四摇动构件24B至24D的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支承一次转印辊34B至34D。如图3B中所示出的那样,第一摇动构件24A被弹簧244A朝着与感光鼓31A分离的方向推动。类似地,第二至第四摇动构件24B至24D分别被弹簧朝着与感光鼓31B至31D分离的方向推动。在这里,在图5A和图5B中,省略了弹簧244A的指示。
第一链接构件21在与第一摇动构件24A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在垂直于移动方向93的方向上长的切口25。第二链接构件22在与相应的第二至第四摇动构件24B至24D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在垂直于移动方向93的方向上长的切口。
第一摇动构件24A在其弯曲部处具有在一次转印辊34A的旋转轴的方向上凸出的突出部243A。突出部243A沿着切口25的纵向方向在第一链接构件21的切口25中移位。第二至第四摇动构件24B至24D的突出部沿着相应的切口的纵向方向在第二链接构件22的相应切口中移位。
因此,如图5B中所示出的那样,当第一链接构件21朝着与凸轮轴231分离的方向,即朝着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方向93上的下游侧移动时,突出部243A对抗弹簧244A的弹力在切口25中向下移动;因此一次转印辊34A下降并且移位到按压位置。这使得中间转印带41被抵着感光鼓31A按压。另一方面,如图5A中所示出的那样,当第一链接构件21朝着接近凸轮轴231的方向,即朝着移动方向93上的上游侧移动时,突出部243A采用弹簧244A的弹力在切口25中向上移动;因此一次转印辊34A上升并且被移位到分离位置。这使得中间转印带41与感光鼓31A分离。
同样地,当第二链接构件22朝着与凸轮轴231分离的方向,即朝着移动方向93上的上游侧移动时,一次转印辊34B至34D下降并且移动到相应的按压位置;并且当第二链接构件22朝着接近凸轮轴231的方向,即朝着移动方向93上的下游侧移动时,一次转印辊34B至34D上升并且移动到相应的分离位置。
如图6A至图6C中所示出的那样,凸轮23包括第一凸轮部233和第二凸轮部234。第一凸轮部233和第二凸轮部234在沿着凸轮轴231与彼此移位的位置处被固定在凸轮轴231上,并且围绕凸轮轴231旋转。第一链接构件21以压力与第一凸轮部233的圆周工作表面接触。第二链接构件22以压力与第二凸轮部234的圆周工作表面接触。第一凸轮部233和第二凸轮部234分别由偏心凸轮组成。
如图6A中所示出的那样,在非图像形成中,凸轮23被以预定的第一角度布置。这使得第一链接构件21和第二链接构件22两者接近凸轮轴231。因此,所有一次转印辊34A至34D被布置在分离的位置处,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1与所有感光鼓31A至31D分离。
如图6B中所示出的那样,在单色图像形成中,凸轮23被以相对于非图像形成的状态(即第一角度)在图6B中逆时针方向地旋转了90度的预定第二角度布置。这使得第一链接构件21与凸轮轴231分离,并且使第二链接构件22接近凸轮轴231。因此,用于单色的一次转印辊34A被移位到按压位置,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1被抵着感光鼓31A按压。
另一方面,用于彩色的一次转印辊34B至34D被布置在分离的位置处,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1与用于彩色的感光鼓31A至31D分离。
如图6C中所示出的那样,在全彩图像形成中,凸轮23被以相对于非图像形成的状态(即第一角度)在图6C中逆时针方向地旋转了180度的预定第三角度布置。这使得第一链接构件21和第二链接构件22两者与凸轮轴231分离。因此,所有一次转印辊34A至34D被布置在按压位置处,从而使中间转印带41被抵着所有感光鼓31A至31D按压。
如图7A至图7C中所示出的那样,限制构件26被沿着移动方向93相对于第二链接构件22布置在凸轮23的相对侧。也就是说,第二链接构件22被沿着移动方向93布置在凸轮23与限制构件26之间。第二链接构件22被配置为在沿着移动方向93接近凸轮23侧的第一方向94上并且在接近限制构件26侧的第二方向95(即与第一方向94相反的方向上)的预定范围内可移动。在凸轮23被以用于非图像形成的第一角度布置的状态下,在第二链接构件22与限制构件26之间提供预定间隙。
限制构件26限制第二链接构件22朝着第二方向95移动得比预定位置远。限制构件26与第二链接构件22的邻接部呈现出朝着第二链接构件22侧凸出的半球形状。
第二链接构件22被沿着移动方向93分成多个链接臂。在实施例中,第二链接构件22被划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说,布置在凸轮23侧的第一链接臂27和布置在限制构件26侧的第二链接臂28。除第一链接臂27和第二链接臂28之外,第二链接构件22包括弹性构件29。作为示例,第二摇动构件24B和第三摇动构件24C被接合到第一链接臂27,而第四摇动构件24C被接合到第二链接臂28。作为示例,第二链接构件22由诸如POM树脂等的树脂制成。
第一链接臂27在第一方向94的上游侧在第一接合端部处具有接纳弹性构件29的接纳部271。作为示例,接纳部271被形成为朝着第一方向94的上游侧开口的凹状。同样地,第一链接臂27在其第一接合端部处具有沿着垂直于第二链接构件22的纵向方向的宽度方向96突出的第一锁定部272。作为示例,第一锁定部272被提供在接纳部271的外面侧的边缘部分处。
第二链接臂28在第一方向94的下游侧在其第二接合端部处具有包含弹性构件29的收容部281。收容部281被形成为朝着第一方向94的下游侧开口的凹状,并且被以这样的方式加以配置,即:第一链接臂27的第一接合端部可以被插入到收容部281中以及从收容部281移开。用这种方式,两个邻近的链接臂27、28的每个接合部都被以这种方式配置,即:两个邻近的链接臂27、28的总长度L1在不小于预定的最小值并且不大于预定的最大值的范围内是可变的。
另外,第二链接臂28具有在第二接合端部处沿着宽度方向96突出并且能够与第一锁定部272啮合的第二锁定部282。作为示例,第二锁定部282被提供在收容部281的内侧面的边缘部分处。
当第一链接臂27的第一接合端部被插入在第二链接臂28的收容部281中时,并且当与第二锁定部282相比、第一锁定部272被布置在第一方向94的上游侧时,第一和第二锁定部272、282的彼此啮合使第一锁定部272不可能移动到比第二锁定部282还远的方向94的下游侧。
第一锁定部272和第二锁定部282构成啮合机构,其使第一链接臂27和第二链接臂28与彼此啮合以便两个邻近的链接臂27、28的总长度L1不变得更长超过预定的最大值。
弹性构件29被布置在第一链接臂27与第二链接臂28之间,并且朝着两个邻近的链接臂27、28的总长度L1变得更长的方向施加推动力。例如,对于弹性构件29而言,使用盘簧。同样地,对于弹性构件29而言,可以使用包含密封在管状圆柱体中的液体的阻尼器。
弹性构件29被包含在第二链接构件28的收容部281中。弹性构件29的一个端部被锁定到收容部281,而另一端部被锁定到第一链接构件27的接纳部271。
配置弹性构件29以便使第二链接臂28追随第一链接臂27直到当第二链接构件22朝着第二方向95移动时第二链接臂28与限制构件26进行接触为止,并且以便在第二链接臂28已经与限制构件26进行接触之后,随着第二链接构件22朝着第二方向95移动而允许两个邻近的链接臂27、28的总长度L1对抗弹性构件29的推动力而变短。在实施例中,对于弹性构件29而言采用如上述那样起作用的具有弹簧常数的盘簧。
如图7A中所示出的那样,第二链接构件22被弹簧221朝着凸轮23侧推动。第二链接构件22在以压力与凸轮23的圆周工作表面接触的其凸轮的侧端部222充当用于定位的参考点的情况下随着凸轮23旋转而沿着移动方向93移动。
如图7B中所示出的那样,当第二链接构件22朝着第二方向95移动时,在与限制构件26进行接触之后,在第二链接构件22的凸轮的侧端部222的相对侧的限制构件的侧端部223也充当用于定位的参考点。
在限制构件的侧端部223已经与限制构件26进行接触之后,第二链接构件22随着第二链接构件22朝着第二方向95移动对抗弹性构件29的推动力变短,从而使总长度L1变短。
如图7C中所示出的那样,在凸轮23已经旋转到第三角度(在该第三角度处使得第二链接构件22与凸轮轴231最分离)的状态下,两个邻近的链接臂27、28的总长度L1取除了第二链接构件22的总长度L1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外的值。也就是说,在凸轮23已经旋转到第三角度(在该第三角度处使得第二链接构件22与凸轮轴231最分离)的状态下,在第一锁定部272与第二锁定部282之间提供间隙,并且还在第一方向94的上游侧的收容部281的端部与第一方向94的上游侧的第一链接臂27的端部之间提供间隙。第三角度对应于分离角度。
因此,即使当第二链接构件22经受热膨胀或热收缩时,热诱导尺寸变化对第二链接构件22的影响也被弹性构件29吸收;并且因此在凸轮23已经旋转到第三角度的状态下,限制构件的侧端部223的位置被维持在与限制构件26接触的位置处,即在恒定的位置处,而不管第二链接构件22的热诱导尺寸变化如何。用这种方式,链接构件22的凸轮的侧端部222和限制构件的侧端部223两者都充当用于定位的参考点。因此,抑制了一次转印辊34B至34D的布置方面的精度的劣化。此外,这还允许抑制由于布置在正面侧的第二链接构件22与布置在背面侧的第二链接构件22之间的热诱导尺寸变化的程度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一次转印辊34B至34D相对于垂直于移动方向93的方向的倾斜。具体而言,布置方面的精度的劣化的抑制效果在远离凸轮23的位置处与第二链接构件22接合的一次转印辊34D处增加。
用这种方式,增加一次转印辊34B至34D的布置方面的精度使其可以稳定与感光鼓31B至31D接触以及与其分离的中间转印带41的移动。因此,即使当第二链接构件22经受热膨胀时,也阻止中间转印带41对用于彩色的感光鼓31B至31D的接触压力变得太强,从而抑制由于其加速磨损而导致的感光鼓31B至31D以及中间转印带41的生命周期的缩短。同样地,即使当第二链接构件22经受热收缩时,也抑制了其中中间转印带41将不与感光鼓31B至31D进行接触的情形的发生,从而抑制图片质量的劣化。
此外,从第一链接臂27和第二链接臂28 的总长度L1短于如图8A中所示出的最大值的状态起,当如图8B中所示出的那样凸轮23在图8B中顺时针方向地旋转时,首先,通过弹性构件29的推动力使第一链接臂27朝着第一方向94移动;并且然后,随着第一锁定部272和第二锁定部282与彼此啮合,如图8C中所示出的那样使第二链接臂28朝着追随第一链接臂27的第一方向94移动。
另外,即使当在不限制分为两个的情况下将第二链接构件22分成多于两个链接臂时,以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的方式配置邻近的链接臂的每一个接合部仍产生抑制一次转印辊的布置方面的精度的劣化的能力的效果。
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适用于使多个一次转印辊34B至34D在一次转印辊34A至34D之间移位的第二链接构件22,但是本发明到使单个一次转印辊34A移位的第一链接构件21的应用也产生抑制一次转印辊34A的布置方面的精度的劣化的能力的效果。
实施例的上述解释在任何方面仅仅是说明性的,而不应该被认为是作为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实施例来指示。另外,意图是,在等价的法律原则的意义和范围内与权利要求等价的所有变化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转印装置,其被安装在通过中间转印带将调色剂图像从多个图像承载构件转印到纸上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并且其包括多个一次转印辊,该多个一次转印辊被跨越所述中间转印带布置在所述多个图像承载构件的相对侧并且能够朝着与相应的所述多个图像承载构件相关的接触方向和分离方向移位,所述装置包括:
凸轮,其接收力的传送而围绕凸轮轴旋转;
链接构件,其当以压力与所述凸轮接触时,在朝着所述凸轮轴侧的第一方向上以及在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预定范围内是可移动的,并且,其被配置为朝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一次转印辊中的至少一个朝着所述分离方向移位以及朝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一次转印辊中的至少一个朝着所述接触方向移位,或者,其被配置为朝着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一次转印辊中的至少一个朝着所述接触方向移位以及朝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一次转印辊中的至少一个朝着所述分离方向移位;以及
限制构件,其抑制所述链接构件朝着所述第二方向移动得比预定位置更远,其中
所述链接构件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分成多个链接臂,其中两个邻近的链接臂的每一个接合部被以这种方式配置,即: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的总长度在不小于预定最小值并且不大于预定最大值的预定范围内是可变的,每个所述接合部包括:
弹性构件,其在所述凸轮已经旋转到分离角度的状态下朝着所述总长度变得更长的方向推动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在所述分离角度处使得所述链接构件与所述凸轮轴最分离;和
啮合机构,其使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彼此啮合,以便所述总长度不变得更长超过所述最大值,其中
在所述凸轮已经旋转到所述分离角度的所述状态下的所述总长度取除了所述最小值和所述最大值之外的值。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链接构件被配置以便使所述多个一次转印辊朝着所述接触方向和所述分离方向移位。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
布置在所述凸轮侧的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的第一链接臂包括第一锁定部,所述第一锁定部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在第一接合端部处沿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方向突出;并且其中
与所述第一链接臂相比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上游侧的所述两个邻近的链接臂的第二链接臂包括:
收容部,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侧在第二接合端部处包含所述弹性构件;以及
第二锁定部,其在与所述第一锁定部相比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侧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突出,并且其能够与所述第一锁定部啮合,其中
所述第一锁定部和所述第二锁定部构成所述啮合机构。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构件是盘簧。
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弹性构件是包含密封在管状圆柱体中的液体的阻尼器。
CN201210335703.0A 2011-09-12 2012-09-12 转印装置 Active CN1029989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7800 2011-09-12
JP2011197800A JP5362794B2 (ja) 2011-09-12 2011-09-12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98948A CN102998948A (zh) 2013-03-27
CN102998948B true CN102998948B (zh) 2015-09-09

Family

ID=47828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35703.0A Active CN102998948B (zh) 2011-09-12 2012-09-12 转印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23717B2 (zh)
JP (1) JP5362794B2 (zh)
CN (1) CN1029989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5002B1 (ja) * 2011-09-15 2012-12-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91967B2 (en) * 2012-01-10 2015-07-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94179B2 (ja) * 2012-11-30 2017-03-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27924B2 (ja) * 2014-04-28 2018-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7840B2 (ja) * 2014-10-08 2018-11-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68982B2 (ja) * 2016-07-05 2020-03-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転写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1491A (zh) * 2004-01-16 2005-07-20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CN1755546A (zh) * 2004-09-28 2006-04-05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带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CN101551626A (zh) * 2008-04-02 2009-10-07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515Y2 (zh) * 1986-08-29 1992-03-26
JP2983701B2 (ja) * 1991-07-23 1999-11-29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
JPH06324529A (ja) * 1993-05-17 1994-11-25 Canon Inc 上下2分割可能な画像形成装置
WO2005036276A1 (ja) * 2003-10-08 2005-04-2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48330B2 (ja) * 2004-02-20 2006-11-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
JP4321501B2 (ja) * 2005-06-29 2009-08-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400852B2 (en) * 2005-09-09 2008-07-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electively movable transfer rollers
US7333759B2 (en) * 2005-09-12 2008-02-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78754A (ja) * 2005-09-12 2007-03-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19419A (ja) 2006-02-20 2007-08-30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33971A (ja) * 2006-06-14 2007-12-27 Shimonishi Giken Kogyo Kk 原稿圧着板の開閉装置
JP2008233196A (ja) * 2007-03-16 2008-10-02 Kyocera Mita Corp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24831B2 (ja) * 2008-01-18 2013-07-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5263773B2 (ja) 2008-12-04 2013-08-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5316133B2 (ja) * 2009-03-18 2013-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13240A (ja) * 2009-06-30 2011-01-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5987A (ja) 2010-03-04 2011-09-22 Ricoh Co Ltd 接離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16810B2 (ja) * 2010-06-30 2013-01-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2781B2 (ja) * 2012-06-01 2017-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41491A (zh) * 2004-01-16 2005-07-20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
CN1755546A (zh) * 2004-09-28 2006-04-05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带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CN101551626A (zh) * 2008-04-02 2009-10-07 夏普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61698A1 (en) 2013-03-14
JP5362794B2 (ja) 2013-12-11
CN102998948A (zh) 2013-03-27
JP2013061367A (ja) 2013-04-04
US8923717B2 (en) 2014-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8948B (zh) 转印装置
JP20081021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3023544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311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45037A (ja) シート状部材の搬送路切替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063273B2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4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936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9234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303515A1 (en) Image transfer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transferring method
JP5257760B2 (ja)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9079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389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7774A (ja) タンデム型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037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62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330245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54000A (ja) 転写ベルト装置
JP20012557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8610A (ja)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024600B2 (ja)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69672A (zh) 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JP20022510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038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3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