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96219A -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96219A
CN102996219A CN2012103215650A CN201210321565A CN102996219A CN 102996219 A CN102996219 A CN 102996219A CN 2012103215650 A CN2012103215650 A CN 2012103215650A CN 201210321565 A CN201210321565 A CN 201210321565A CN 102996219 A CN102996219 A CN 102996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etian blind
stepped part
taken
cooling air
side step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215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96219B (zh
Inventor
饭岛智司
小林友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96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62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96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62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60K11/085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with adjustable shutters 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2Motorcycles, Trikes; Quads; Scooters
    • B60Y2200/126Scoo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能够在可动百叶窗关闭风扇罩的冷却风取入口时,闭塞在叶片板的周缘部产生的间隙而充分地闭塞冷却风取入口,从而能够在冷起动时促进暖机。在具备对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进行开闭的可动百叶窗(60)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中,沿着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而形成有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在可动百叶窗(60)的叶片板(61)的周缘部与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对置而形成有百叶窗侧台阶部(6lid、61od),在通过叶片板(61)的转动来关闭冷却风取入口(53)时,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抵接而重合。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由冷却风扇取入的外部气体向内燃机输送而作为冷却风来冷却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中,该冷却风扇与曲轴连动而进行旋转。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起动时,尤其在冬季这样气温较低的情况下,需要促进暖机来实现燃料利用率的提高,但此时,在冷却风扇的驱动下取入冷却风来对内燃机进行冷却这一情况会妨碍促进暖机。
因此,已知有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况来调节冷却风的取入的冷却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2-18582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2中,在曲轴的一端设置冷却风扇和起动带轮,冷却风扇的周围被发动机罩覆盖,比发动机罩突出的起动带轮被有底的圆筒壳体(反冲起动器壳体)覆盖,在圆筒壳体上通过切去一部分来安装使内部的起动带轮旋转的把手,从而构成反冲起动器。
并且,公开了在该圆筒壳体的周面部形成多个冷却风取入用的窗孔,且在该窗孔部设有向窗孔的一边立起的百叶窗(叶片板)的例子。
百叶窗由形状记忆合金构成,在高温时立起而容易从窗孔取入冷却风,在低温时倒伏而限制来自窗孔的冷却风。
然而,为了通过温度变化引起的百叶窗自身的变形来使窗孔顺畅地开闭,在百叶窗关闭时,在百叶窗与窗孔的开口缘之间也需要间隙。
从而,在低温时无法充分地闭塞窗孔,外部气体从间隙进入,其结果是,存在暖机中内燃机也被冷却而可能妨碍促进暖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专利文献1的百叶窗设置在反冲起动器壳体上,因此为了安装使起动带轮旋转的把手,而将反冲起动器壳体的一部分切去等,从而原本存在间隙而无法充分地阻止冷却风的取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在可动百叶窗关闭风扇罩的冷却风取入口时,能够闭塞在叶片板的周缘部产生的间隙而充分地闭塞冷却风取入口,从而能够在冷起动时促进暖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具备:
冷却风扇40,其与曲轴30连动而进行旋转,来吸引外部气体;
风扇罩50,其覆盖所述冷却风扇40,且形成有取入外部气体的冷却风取入口53;
可动百叶窗60,其设置在所述风扇罩50的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上,使叶片板61以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平行的支承轴62为中心进行转动来对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进行开闭,所述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而形成有罩侧台阶部56u、561、57u、57l,
在所述可动百叶窗60的叶片板61的周缘部与所述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对置而形成有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
在通过所述叶片板61的转动来关闭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时,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所述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抵接而重合。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以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侧台阶部56u、56l和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在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和所述叶片板61的周缘部中的所述支承轴62的轴向上的大致整体上形成。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以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侧台阶部57u、57l和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在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和所述叶片板61的周缘部中的与所述支承轴6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以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和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形成为用于允许所述叶片板的向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内侧和外侧的规定方向的转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以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百叶窗60的所述叶片板61沿着包含所述支承轴62的中心轴C的平面从该中心轴C向该中心轴C的两侧延伸出而形成,
所述长方形板状的叶片板61的相对于该中心轴C的一侧构成在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内侧进行转动的内侧叶片板部61i,
所述叶片板61的另一侧构成在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外侧进行转动的外侧叶片板部61o,
所述内侧叶片板部61i中,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形成在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对置的外侧的面上,
所述外侧叶片板部61o中,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形成在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对置的内侧的面上。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以第五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板61的所述内侧叶片板部61i与所述外侧叶片板部61o相比,从所述支承轴62的中心轴C延伸出的延伸宽度小。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以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百叶窗60中,所述叶片板61与所述支承轴62一起多个平行地配设在所述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上,
相邻的叶片板61形成有相互对置的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
通过多个所述叶片板61的连动的转动,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彼此相互抵接而重合。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以第七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可动百叶窗60的多个叶片板61的各支承轴62连结而使它们能够一起转动的连杆机构70;
安装在油底壳22p上,感应该油底壳22p内的油的温度来驱动所述连杆机构70的感温致动器80,
所述连杆机构70的驱动经由各超行程吸收机构75分别向各所述支承轴62传递。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以第八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70具备:分别由各所述支承轴62轴支承为相对转动自如的转动连杆构件72、73;对各所述转动连杆构件72、73进行枢轴支承,并由所述感温致动器80驱动的连结连杆构件74,
所述超行程吸收机构75构成为,被所述支承轴62穿过的受扭螺旋弹簧76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转动连杆构件72、73和所述支承轴62卡止。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以第八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70具备:分别由各所述支承轴122、132轴支承为相对转动自如的转动连杆构件125、135;对各所述转动连杆构件125、135进行枢轴支承并将各所述转动连杆构件125、135全部连结,且由所述感温致动器80驱动的连结连杆构件74,
所述超行程吸收机构120构成为,进行扭转弹性变形的构件124、134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转动连杆构件125、135和所述支承轴122、132上而夹设在所述转动连杆构件125、135与所述支承轴122、132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通过在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上设置的可动百叶窗60的叶片板61的转动来关闭冷却风取入口53时,在叶片板61的周缘部形成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沿着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而形成的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抵接而重合,因此即使在冷却风取入口53与叶片板61之间存在允许叶片板61的转动的间隙,也能够通过叶片板61的周缘部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抵接而重合来闭塞间隙,从而能够充分地闭塞冷却风取入口53,且大幅地抑制可动百叶窗60关闭时的冷却风的取入,从而能够在冷起动时促进内燃机的暖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由于罩侧台阶部56u、56l和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遍及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和叶片板61的周缘部中的在支承轴62的轴向上的大致整体而形成,因此能够有效地限制可动百叶窗60关闭时的冷却风的取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由于罩侧台阶部57u、57l和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在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和叶片板61的周缘部中的与支承轴6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限制可动百叶窗60关闭时的冷却风的取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由于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和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形成为用于允许叶片板61的向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内侧和外侧的规定方向的转动,因此在允许叶片板61的转动的同时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抵接而重合,从而能够提高密封性,进而能够将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兼用作限动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由于可动百叶窗60的叶片板61包括在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内侧进行转动的内侧叶片板部61i和在外侧进行转动的外侧叶片板部61o,内侧叶片板部61i中,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形成在与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对置的外侧的面上,外侧叶片板部61o中,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形成在与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对置的内侧的面上,因此通过在叶片板61的大致中央设置支承轴62,由此能够使叶片板61的基于支承轴62的转动容易,且允许叶片板61的转动来调整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位置,同时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抵接并重合而闭塞,从而能够提高密封性,并且能够将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兼用作限动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由于叶片板61的内侧叶片板部61i与外侧叶片板部61o相比,从支承轴62延伸出的延出宽小,因此冷却风扇40的旋转所产生的吸引负压更大地作用于比内侧叶片板部61i从支承轴62延伸出的延伸宽度大且面积大的外侧叶片板部61o,因此能够在可动百叶窗60关闭时强化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的重合,从而能够提高密封性。
另外,由于在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内侧进行转动的内侧叶片板部61i从支承轴62延伸出的延伸宽度小,因此能够使支承轴62接近冷却风扇40侧,从而能够防止风扇罩50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在叶片板61与支承轴62一起多个平行地配设在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上的可动百叶窗60中,相邻的叶片板61形成有相互对置的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通过多个叶片板61的连动的转动,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彼此相互抵接而重合,因此相邻的叶片板61之间的空隙也通过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彼此相互抵接并重合来确保高密封性,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可动百叶窗60关闭时的冷却风的取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由于具备将可动百叶窗60的多个叶片板61的各支承轴62连结而能够使它们一起转动的连杆机构70;安装在油底壳22p上,感应该油底壳22p内的油的温度来驱动连杆机构70的感温致动器80,并且连杆机构70的驱动经由各超行程吸收机构75分别向各支承轴62传递,因此当温度上升时,感温致动器80驱动连杆机构70,并经由各超行程吸收机构75使各支承轴62与叶片板61一起转动而能够打开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从而能够根据内燃机21的运转状态来改变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积,调整取入的冷却风量。
另外,即使感温致动器80的驱动超行程,超行程吸收机构75也能够吸收超行程量而防止对连杆机构70及叶片板61施加过大的载荷的情况。
另外,即使在转动的叶片板61与风扇罩50之间或者叶片板61彼此之间夹有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对叶片板61及连杆机构70施加关闭方向上的过大的载荷的情况。
并且,即使在叶片板61或连杆构件72、73、74由树脂等个体偏差大的原料形成的情况下,超行程吸收机构75也能够吸收该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由于连杆机构70具备:分别由各支承轴62轴支承为相对转动自如的转动连杆构件70;对各转动连杆构件72、73进行枢轴支承,且由感温致动器80驱动的连结连杆构件74,其中,超行程吸收机构75构成为,被支承轴62穿过的受扭螺旋弹簧76的两端部76b、76b分别与转动连杆构件72、73和支承轴62卡止,因此被支承轴62穿过的受扭螺旋弹簧76能够在转动连杆构件72、73与支承轴62之间吸收超行程而进行动力传递,且能够将超行程吸收机构75紧凑地装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由于超行程吸收机构120构成为,进行扭转弹性变形的构件124、134两端分别固定在转动连杆构件125、135和支承轴122、132上而夹设在转动连杆构件125、135与支承轴122、132之间,因此在转动连杆构件125、135相对于支承轴122、132的轴支承部分夹设进行扭转弹性变形的构件124、134,从而能够将超行程吸收机构120更加紧凑地装入。
通过使用适当的树脂原料,能够通过进行扭转弹性变形的连结部124、134将支承轴122、132与转动连杆构件125、135连接而一体地树脂成形,从而能够削减部件件数,使组装作业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内燃机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二轮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该内燃机的右侧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大致III-III线剖开并展开的内燃机的剖视图。
图4是风扇罩、固定百叶窗和连杆罩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风扇罩和固定百叶窗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风扇罩的剖视图。
图7是叶片板的立体图。
图8是连杆机构及超行程吸收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连杆机构及超行程吸收机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可动百叶窗打开时的可动百叶窗及固定百叶窗的剖视图。
图11是可动百叶窗打开时的侧视图。
图12是可动百叶窗关闭时的可动百叶窗及固定百叶窗的剖视图。
图13是可动百叶窗关闭时的侧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超行程吸收机构及连杆机构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超行程吸收机构及连杆机构的立体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超行程吸收机构及连杆机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百叶窗框体的风扇罩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可动百叶窗的风扇罩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22p…油底壳
30(30R)…曲轴
40…离心冷却风扇
45…护罩
50…风扇罩
53…冷却风取入口
55…可动百叶窗框体
56u、56l…水平罩侧台阶部
57u、57l…铅垂罩侧台阶部
60…可动百叶窗
61…叶片板
61i…内侧叶片板部
61o…外侧叶片板部
61id、61od…百叶窗侧台阶部
62…支承轴
70…连杆机构
72、73…转动连杆构件
74…连结连杆构件
75…超行程吸收机构
76…受扭螺旋弹簧
80…感温蜡式工作缸(日语:感温ワツクスシリン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3,对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搭载有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单元摆动式内燃机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二轮车1如图1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朝向车辆的前进方向的状态为基准来确定前后左右。
车身前部1f与车身后部1r经由低的底板部1c连结,构成车身的骨架的车架大致由下行管3和主管4构成。
即,下行管3从车身前部1f的头管2向下方延伸出,该下行管3在下端水平弯曲而在底板部1c的下方向后方延伸,且在后端连结左右一对的主管4,主管4中形成有从该连结部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倾斜部4a,倾斜部4a的上部进一步弯曲而形成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水平部4b。
在一对主管4之间支承有头盔等的收容部5和燃料箱6,座椅7覆盖收容部5和燃料箱6的上方而配置。
另一方面,在车身前部1f,车把8由头管2轴支承而设置在上方,前叉9向下方延伸而在其下端轴支承前轮10。
托架11在主管4的前端部朝向后方而突出设置,动力单元20经由连杆构件12能够摆动地连结支承于该托架11。
单气缸四冲程的空冷式内燃机30在动力单元20的前部以大幅前倾至使从曲轴箱22依次重合的气缸体23、气缸盖24、气缸盖罩25大致接近水平的状态的姿态构成,从该曲轴箱22的下部向前方突出的枢轴支承托架22a的端部经由枢轴12a与所述连杆构件12连结(参照图2)。
动力单元20中,带式无级变速器26从该内燃机21的曲轴箱22朝向后方而构成,在由设置于该带式无级变速器26的后部的减速机构27轴支承的后车轴28a上设置有后轮28。
在该减速机构27的上端与所述主管4的上部弯曲部之间夹设有后缓冲件29。
在动力单元20的上部配设有节气门区15及与该节气门区15连结的空气滤清器16,其中所述节气门区15与从内燃机30的大幅前倾的气缸盖24的上部延伸出的吸气管14连接。
另一方面,从气缸盖24的下部延伸出的排气管17偏向右侧并同时向下方延伸,并向后方弯曲,在曲轴箱22的下部的油底壳22p的右方设置的后述的离心冷却风扇40的风扇罩50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参照图1、图10、图12),而与消声器18连结。
消声器18通过支承托架19而吊设在曲轴箱22上,其位于后轮21的右侧。
车身前部1F被前罩1a和护腿板1b从前后覆盖,且车身前部1F被前下罩1c从左右侧方覆盖,车把11的中央部被车把罩1d覆盖。
底板部1C被侧罩1e覆盖,且车身后部1R被前后的车身罩1f、1g覆盖至左右侧方。
图3是沿着图2的大致III-III线剖开内燃机21并展开后的剖视图。
在曲轴箱22内,曲轴30由左右的主轴承31、31支承为旋转自如,且在从曲轴臂30w、30w向左右水平方向延伸的左曲轴体30L和右曲轴体30R中,在左曲轴体30L上设置有向气门系统传递动力的凸轮链条32的驱动链轮32a和未图示的带式无级变速器26的带驱动带轮,在右曲轴体30R上设置有AC发电机33。
内燃机21中,连杆35将在气缸体23的气缸套23a内往复运动的活塞34与曲轴30的曲轴销30p连结。
在气缸盖24的与活塞34对置而构成燃烧室36的顶壁上嵌插有火花塞37。
参照图3,曲轴箱22的右侧壁中,右曲轴体30R所贯通的中央圆筒部22c向右方突出,在该中央圆筒部22c上固接有AC发电机33的内定子33i,在贯通中央圆筒部22c的右曲轴体30R的端部,呈圆形碗状的外转子33o设置成中央部被固接而覆盖内定子33i的周围。
在外转子33o的底壁上从外侧(右侧)安装有离心冷却风扇40。
离心冷却风扇40中,在中央从环状圆板部呈圆锥状地鼓出的风扇基体构件40b的环状圆板部上沿周向排列地突出形成有多片叶片41。
AC发电机33及离心冷却风扇40的外周除前方以外被从曲轴箱22的右侧壁向右方突出的外周壁22d覆盖,覆盖气缸体23及气缸盖24的周围的护罩45向右方鼓出而与外周壁22d连结,来覆盖AC发电机33和离心冷却风扇40的前方,离心冷却风扇40的外周的一部分及右方被与外周壁22d连结的风扇罩50覆盖(参照图3)。
参照图4及图5,风扇罩50大致由周壁51和在中央具有大的矩形的开口的侧壁52构成,侧壁52以与曲轴30的轴向垂直的姿态从右侧覆盖于离心冷却风扇40。
并且,成为风扇罩50的侧壁52的冷却风取入口53的矩形开口的周围形成有由上下前后的侧片部55u、55l、55f、55r构成的可动百叶窗框体55,在后铅垂侧片部55r的更后方形成有后外侧壁54,该后外侧壁54由与后铅垂侧片部55r平行的铅垂壁和在该铅垂壁的上部与周壁51连结的水平壁构成,且在后外侧壁54与后铅垂侧片部55r之间形成有连杆收容凹部54s(参照图5)。
在周壁51的上部和下部及后外侧壁54的水平壁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将风扇罩50向曲轴箱22安装的安装凸台部51b,在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周围形成有安装后述的固定百叶窗90的安装凸台部55b,在比冷却风取入口53靠前的侧壁52上突出而形成有连结护罩45的安装托架52r。
另外,在后外侧壁54的后表面突出形成有将连杆罩95卡止的コ状的卡止突起54c。
如图4所示,前后长条的叶片板61上下排列三片而以与叶片板一体形成的支承轴62为中心转动自如地架设在风扇罩50的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冷却风取入口53上,从而构成可动百叶窗60,支承轴62向后方贯通后铅垂侧片部55r而在连杆收容凹部54s内构成连杆机构70。
固定百叶窗90从右侧覆盖可动百叶窗60。
固定百叶窗90通过在矩形的固定百叶窗框体92内以一定的角度倾斜的前后长条的叶片板91多片彼此在上下隔开规定的间隔平行地形成而成。
通过使螺钉93贯通在向固定百叶窗框体92的前后延伸出的凸缘部92f上形成的三个安装孔92h中并与风扇罩50侧的安装凸台部55b的螺纹孔紧固,由此将固定百叶窗90以覆盖可动百叶窗60的方式安装。
固定百叶窗90固定成叶片板91打开的状态而能够始终取入外部气体,且保护内侧的可动百叶窗60。
在风扇罩50的连杆收容凹部54s内收容的连杆机构70被连杆罩95从右侧覆盖。
连杆罩95中,与连杆收容凹部54s对应的纵长的连杆罩主体部96的下部的后侧缘与连杆罩主体部96呈直角地向左侧延伸出而形成后下罩部97。
安装托架96b从连杆罩主体部96的上端向上方突出,且安装托架96b从连杆罩主体部96的下部向前方突出。
需要说明的是,卡止爪96c在连杆罩主体部96的后侧缘的中央部向左方突出。
当将连杆罩95覆盖在连杆收容凹部54s上时,连杆罩主体部96覆盖连杆机构70,使连杆罩主体部96的后侧缘的中央部的卡止爪96c与在风扇罩50侧的后外侧壁54的后表面上突出设置的卡止突起54c卡止,并使螺栓98贯通连杆罩主体部96的两个安装托架96b的安装孔,且使螺栓98还贯通风扇罩50的安装凸台部51b的安装孔而紧固到曲轴箱22上,由此将风扇罩50与连杆罩95一起紧固到曲轴箱22上。
连杆罩95的后下罩部97与风扇罩50侧的后外侧壁54的下方连续而从后方覆盖保护后述的感温蜡式工作缸80。
参照图5及图6,在风扇罩50中的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彼此前后对置的前铅垂侧片部55f和后铅垂侧片部55r的各右侧端面上形成有上下三对前后对应成对的轴承槽55fv和轴承槽55rv。
可动百叶窗60的叶片板61的支承轴62由一对轴承槽55fv和轴承槽55rv轴支承而叶片板61被架设成转动自如。
如图6所示,轴承槽55fv和轴承槽55rv通过从前铅垂侧片部55f和后铅垂侧片部55r的各右侧端面呈截面U字状地挖去而成,具有收纳圆柱状的支承轴62的程度的深度。
在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彼此上下对置的上水平侧片部55u和下水平侧片部55l的对置的面上分别形成有从前铅垂侧片部55f至后铅垂侧片部55r为止而沿前后水平方向定向的突条即水平罩侧台阶部56u和水平罩侧台阶部56l。
参照图6,假定出包含收纳在上下三对轴承槽55fv、55rv中的三根支承轴62的三根中心轴C的铅垂平面Z时,在上水平侧片部55u的下表面形成的水平罩侧台阶部56u沿着铅垂平面Z而位于外侧(相对于车身为右侧,在图6中为左侧),在下水平侧片部55l的上表面形成的水平罩侧台阶部56l沿着铅垂平面Z而位于内侧(相对于车身为左侧,在图6中为右侧)。
另外,在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彼此前后对置的前铅垂侧片部55f和后铅垂侧片部55r的对向的面上,在相对于收纳在轴承槽55fv、55rv中的支承轴62的中心轴C上下对称且沿着铅垂平面Z的位置处,呈纵长三角形状突出的铅垂罩侧台阶部57u和铅垂罩侧台阶部57l形成在各中心轴C的上下对称位置上(参照图6)。
参照图6,相对于中心轴C成为上侧的铅垂罩侧台阶部57u沿着前后铅垂侧片部55f、55r的外侧端面位于铅垂平面Z的外侧,其呈随着朝向下方而前端变细的纵长三角形状且前端到达轴承槽55fv、55rv。
另一方面,相对于中心轴C成为下侧的铅垂罩侧台阶部57l沿着铅垂平面Z位于内侧,其呈相对于中心轴C与铅垂罩侧台阶部57u对称的形状,即,呈随着朝向上方而前端变细的纵长三角形状。
位于最上方的前后的铅垂罩侧台阶部57u、57u的上端与水平罩侧台阶部56u连结而整体呈コ状,位于最下方的前后的铅垂罩侧台阶部57l、57l的下端与水平罩侧台阶部56l连结而整体呈コ状。
如图7所示,设置在以上那样的可动百叶窗框体55上的可动百叶窗60的叶片板61沿着包含支承轴62的中心轴C的平面向关于该中心轴C对称的两侧延伸出而形成为大致长方形板状。
长方形板状的叶片板61的相对于中心轴C的一侧成为在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图6所示的铅垂平面Z)的内侧进行转动的内侧叶片板部61i,叶片板61的另一侧成为在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铅垂平面Z)的外侧进行转动的外侧叶片板部61o。
内侧叶片板部61i主要在中心轴C的上方转动,外侧叶片板部61o主要在中心轴C的下方转动。
内侧叶片板部61i和外侧叶片板部61o都形成为随着从中心轴C朝向前端而变细,内侧叶片板部61i与外侧叶片板部61o相比,从中心轴C延伸出的延伸宽度小。
对于在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铅垂平面Z)的内侧且在中心轴C的上方进行转动的内侧叶片板部61i而言,在与冷却风取入口的开口面对置的外侧的面上,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沿着外周缘而形成为コ状。
另一方面,对于在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铅垂平面Z)的外侧且在中心轴C的下方进行转动的外侧叶片板部61o而言,在与冷却风取入口的开口面对置的内侧的面上,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沿着外周缘而形成为コ状。
形成在叶片板61的外周缘上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和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能够与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水平罩侧台阶部56u、56l、铅垂罩侧台阶部57u、57l抵接来闭塞冷却风取入口53。
叶片板61的向前后突出的支承轴62、62分别转动自如地嵌插在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前后的轴承槽55fv和轴承槽55rv中,为了避免支承轴62脱落,轴承槽55fv和轴承槽55rv的开口由固定百叶窗90的固定百叶窗框体92闭塞,从而将支承轴62定位。
叶片板61的向后方突出的支承轴62贯通轴承槽55fv而向连杆收容凹部54s突出,卡止片63在该支承轴62的向连杆收容凹部54s突出的根部部分向径向突出形成。
卡止片63中,向径向突出的端部向后方弯曲而形成卡止部63c。
以上的长方形板状的叶片板61、支承轴62和卡止片63通过树脂制而一体成形。
接下来,参照图8及图9,对使上下三片叶片板61进行转动的连杆机构70进行说明。
由上面两根支承轴62分别轴支承为相对转动自如的转动连杆构件72中,供支承轴62贯通的扁平圆筒状的圆筒主体部72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鼓出并向前方突出而形成圆柱支承轴72b,且卡止片72c从圆筒主体部72a的前部向径向突出,卡止片72c的端部向前方弯曲而形成卡止部72cc。
由下面一根支承轴62轴支承为相对转动自如的转动连杆构件73与上述转动连杆构件72同样,在圆筒主体部73a形成有圆柱支承轴73b和具备卡止部73cc的卡止片73c,且一对叉部73d、73d呈U字状从圆筒主体部73a前后隔开间隔地延伸出而形成。
一根连结连杆构件74枢轴支承向各转动连杆构件72、72、73的前方突出的圆柱支承轴72b、72b、73b。
参照图9,连结连杆构件74为棒状的连结构件,在上下端部和中央部这三处形成有圆筒凸台部74b、74b、74b,由各支承轴62轴支承的转动连杆构件72、72、73的圆柱支承轴72b、72b、73b分别相对转动自如地嵌入枢轴支承于圆筒凸台部74b、74b、74b的孔中。
从而,当连结连杆构件74上下升降时,转动连杆构件72、72、73同时进行转动。
受扭螺旋弹簧76通过卷绕部76a嵌插到各支承轴62上,转动连杆构件72、73以在其与支承轴62的卡止片63之间夹着受扭螺旋弹簧76的方式嵌插到支承轴62上。
并且,使支承轴62的卡止片63与转动连杆构件72(73)的卡止片72c(73c)以相同的转动角度对置且彼此在轴向上接近,使支承轴62的卡止片63的向后方延伸出的卡止部63c和转动连杆构件72(73)的卡止片72c(73c)的向前方延伸出的卡止部72(73cc)以夹在受扭螺旋弹簧76的从卷绕部76a延伸出的两端部76b、76b之间的方式在径向上重叠。
由于卡止片72c(73c)的卡止部72cc(73cc)位于比卡止片63的卡止部63c沿径向距支承轴62更远的位置处,因此能够使卡止部63c与卡止部72cc(73cc)在轴向相同的位置处沿径向重叠。
这样构成超行程吸收机构75。
超行程吸收机构75设置在各转动连杆构件72(73)与支承轴62之间。
即,超行程吸收机构75中,转动连杆构件72(73)的卡止部72cc(73cc)和支承轴62侧的卡止部63c都夹在从卷绕部76a延伸出的两端部76b、76b之间,因此当转动连杆构件72(73)转动时,经由受扭螺旋弹簧76而使支承轴62即叶片板61转动,即使连结连杆构件74的升降超行程而使转动连杆构件72(73)转动,受扭螺旋弹簧76也能够吸收超行程量而防止对连杆机构70及叶片板61施加过大的载荷的情况。
连杆机构70如上那样构成,对该连杆机构70进行驱动的致动器为感温蜡式工作缸80。
感温蜡式工作缸80是在感温部工作缸的感温部具备通过温度上升而膨胀的蜡,且能够使活塞杆81与通过蜡的膨胀-收缩而移动的活塞一起进退的构件,感温部插入安装在内燃机21的曲轴箱22中的底部的油底壳22p上。
感温蜡式工作缸80在连杆机构70的斜下边安装于油底壳22p,向右斜上方突出的活塞杆81的前端的形成为T字状的前端部81a与位于最下方的转动连杆构件73的一对U字状叉部73d、73d卡合。
即,在一对叉部73d、73d之间插入活塞杆81,将前端部81a的两端滑动自如地与各U字状叉部73d、73d嵌合。
从而,当感温蜡式工作缸80感应油底壳22p内的油的温度而使活塞杆81进退时,活塞杆81的前端部81a所卡合的位于最下方的转动连杆构件73进行转动,同时经由连结连杆构件74使上面两个转动连杆构件72、72转动,各转动连杆构件72、72、73的转动分别经由各超行程吸收机构75的受扭螺旋弹簧76而使各支承轴62与叶片板61一起转动。
图10及图11表示在内燃机21处于通常的运转状态下,油底壳22p内的油的温度为低的规定温度以上,感温蜡式工作缸80使活塞杆81前进某种程度时的状态。
由于感温蜡式工作缸80使活塞杆81前进,因此连结连杆构件74位于上下的中间高度位置,经由各受扭螺旋弹簧76而连动的三片叶片板61以内侧叶片板部61i位于内侧上方且外侧叶片板部61o位于外侧下方的方式彼此平行且倾斜,从而打开冷却风取入口53。
若油底壳22p内的油的温度从该状态降低,则感温蜡式工作缸80的活塞杆81后退而连结连杆构件74下降,经由各受扭螺旋弹簧76而连动的三片叶片板61立起,从而减小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积。
反之,若油底壳22p内的油的温度上升,则感温蜡式工作缸80的活塞杆81前进而连结连杆构件74上升,经由各受扭螺旋弹簧76而连动的三片叶片板61倒伏,从而扩大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积。
这样,能够根据内燃机21的运转状态来改变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积,从而调整取入的冷却风量。
图12及图13表示在低温时的内燃机21起动时且在暖机运转状态下,油底壳22p内的油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感温蜡式工作缸80使活塞杆81最大程度后退的状态。
由于感温蜡式工作缸80使活塞杆81最大程度后退,因此连结连杆构件74位于最低的位置,经由各受扭螺旋弹簧76而连动的三片叶片板61全部接近于铅垂地最大程度立起,从而关闭冷却风取入口53。
以图10为参照,并如图12所示,最靠上配设的叶片板61中,在内侧叶片板部61i的外侧的面上形成的コ状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与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呈コ状的水平罩侧台阶部56u及铅垂罩侧台阶部57u、57u抵接,同时在外侧叶片板部61o的内侧的面上形成的コ状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中的前后侧缘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61od与最靠上的铅垂罩侧台阶部57l、57l抵接,从而闭塞在该叶片板61的周缘部产生的间隙。
最靠下配设的叶片板61中,在外侧叶片板部61o的内侧的面上形成的コ状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与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呈コ状的水平罩侧台阶部56l及铅垂罩侧台阶部57l、57l抵接,同时在内侧叶片板部61i的外侧的面上形成的コ状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中前后侧缘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id与最靠下的铅垂罩侧台阶部57u、57u抵接,从而闭塞在该叶片板61的周缘部产生的间隙。
并且,由上下的叶片板61夹着的配置在中间高度的叶片板61中,在内侧叶片板部61i的外侧的面上形成的前端侧缘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与在位于上侧的叶片板61的外侧叶片板部61o的内侧的面上形成的前端侧缘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彼此作为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而抵接,同时在外侧叶片板部61o的内侧的面上形成的前端侧缘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与在位于下侧的叶片板61的内侧叶片板部61i的外侧的面上形成的前端侧缘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彼此作为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而抵接,从而闭塞在叶片板61、61彼此之间产生的空隙。
同时,配置在中间高度的叶片板61中,内侧叶片板部61i的前后侧缘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id与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铅垂罩侧台阶部57u、57u抵接,外侧叶片板部61o的前后侧缘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61od与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铅垂罩侧台阶部57l、57l抵接,从而闭塞在该叶片板61的前后侧缘产生的间隙。
如上所述,在低温时的内燃机21起动时,即使离心冷却风扇40与曲轴30一起旋转而取入外部气体,可动百叶窗60的三片叶片板61也会立起来关闭冷却风取入口53,且在各叶片板61的周缘部呈コ状形成的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水平罩侧台阶部56u、56l及铅垂罩侧台阶部57u、57l抵接,并且上下相邻的叶片板61、61也作为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而相互抵接,从而闭塞在叶片板61的周缘部产生的全部间隙,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冷却风的取入,能够在冷起动时促进内燃机的暖机。
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作为限制叶片板61的转动的限动器而发挥作用,由于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通过关闭方向的转动而相对于可动百叶窗框体55的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重合抵接,因此能够具有高密封性地闭塞间隙。
上下相邻的叶片板61、61也作为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通过关闭方向的转动而重合抵接,因此能够具有高密封性地闭塞间隙。
进而,由于叶片板61的内侧叶片板部61i比外侧叶片板部61o从支承轴62延伸出的延伸宽度小,因此离心冷却风扇40的旋转所产生的吸引负压更大地作用于比内侧叶片板部61i从支承轴62延伸出的延伸宽度大且面积大的外侧叶片板部61o,因此,能够在可动百叶窗60关闭时强化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的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密封性。
另外,由于在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铅垂平面Z)的内侧进行转动的内侧叶片板部61i从支承轴62延伸出的延伸宽度小,因此能够使支承轴62接近离心冷却风扇40侧,能够防止风扇罩50的大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虽说内侧叶片板部61i与外侧叶片板部61o的从支承轴62延伸出的延伸宽度不同,但并不是大不相同,支承轴62处于接近叶片板61的中央的位置,从而通过支承轴62的转动来使叶片板61转动这一动作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力,容易进行。
由于超行程吸收机构75构成为在通过连结连杆构件74的升降而转动的各转动连杆构件72(73)与各支承轴62即各叶片板61之间经由受扭螺旋弹簧76而连动,因此即使连结连杆构件74的升降超行程,受扭螺旋弹簧76也能够吸收超行程量而防止对连杆机构70及叶片板61施加过大的载荷的情况。
另外,即使在转动的叶片板61与风扇罩50的可动百叶窗框体55之间或叶片板61彼此之间夹有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对叶片板61及连杆机构70施加关闭方向(根据情况不同有时为打开方向)上的过大的载荷的情况。
并且,虽然叶片板61、支承轴62及连杆机构70的连杆构件72、73、74由树脂等个体偏差大的原料形成,但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下,超行程吸收机构75也能够吸收其偏差。
接下来,参照图14,对作为超行程吸收机构的变形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受扭螺旋弹簧76配置在支承轴62的卡止片63与转动连杆构件72(73)之间,但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超行程吸收机构100中,受扭螺旋弹簧104比叶片板101的支承轴102的卡止片103及转动连杆构件105(106)靠后方配置。
支承轴102的卡止片103的沿径向较长地突出的端部向后方弯曲而形成卡止部103c,转动连杆构件105(106)的从圆筒主体部105a(106a)沿径向较短地突出的卡止片105c(106c)的端部与卡止片103的端部同样向后方弯曲而形成卡止部105cc(106cc)。
转动连杆构件105(106)的圆柱支承轴105b(106b)及转动连杆构件106的一对U字状叉部106d、106d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需要说明的是,连结连杆构件74及感温蜡式工作缸80也同样,因此也使用相同符号。
在支承轴102上嵌插转动连杆构件105(106),然后将受扭螺旋弹簧104通过卷绕部104a嵌插到支承轴102上,使支承轴102的较长的卡止片103与转动连杆构件105(106)的较短的卡止片105c(106c)以同一转动角度重叠,且使都向后方延伸出的卡止部103c与卡止部105cc(106cc)沿径向重叠,并将沿径向重叠的卡止部103c与卡止部105cc(106cc)夹在从受扭螺旋弹簧104的卷绕部104a延伸出的两端部104b、104b之间,由此构成超行程吸收机构100。
超行程吸收机构10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使连结连杆构件74的升降超行程而使转动连杆构件105(106)转动,受扭螺旋弹簧104也能够吸收超行程量而防止对连杆机构及叶片板101施加过大的载荷的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15,对作为超行程吸收机构的又一变形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超行程吸收机构110中,在叶片板111的支承轴112上呈凸缘状地形成圆板卡止片113,转动连杆构件115(116)具有与圆板卡止片113对置的圆筒主体部115a(116a),而不具有卡止片,但圆柱支承轴115b(116b)及转动连杆构件116的一对U字状叉部116d、116d与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连结连杆构件74及感温蜡式工作缸80也同样,因此也使用相同符号。
并且,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受扭螺旋弹簧114中,嵌插在支承轴112上的卷绕部114a由支承轴112的圆板卡止片113和转动连杆构件115(116)夹着配置,受扭螺旋弹簧114的两端部114b、114b中的一方的端部114b插入卡止于圆板卡止片113的小孔中,另一方的端部114b插入卡止于转动连杆构件115(116)的圆筒主体部115a(116a)的小孔中。
这样构成超行程吸收机构110,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即使连结连杆构件74的升降超行程而使转动连杆构件115(116)转动,受扭螺旋弹簧114也能够吸收超行程量而防止对连杆机构及叶片板111施加过大的载荷的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16,对作为超行程吸收机构的另一变形例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超行程吸收机构120中,对上面两个叶片板121而言,与其支承轴122的后端的扩径了的中心轴端部123同心的扁平圆筒状的转动连杆构件125和从中心轴端部123边弯曲边延伸出的多片带状的辐式片124连结而支承于该中心轴端部123,转动连杆构件125的一部分向径向稍微鼓出,圆柱支承轴126从该鼓出部向后方突出,以上的叶片板121、支承轴122、中心轴端部123、辐式片124、转动连杆构件125、圆柱支承轴126被一体地树脂成形。
对下面的叶片板131而言,支承轴132、中心轴端部133、辐式片134、转动连杆构件135、圆柱支承轴136与上述叶片板121同样,但在该转动连杆构件135上形成有一对U字状叉部137、137。
连结连杆构件74及感温蜡式工作缸80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也使用相同符号。
需要说明的是,从转动连杆构件125、125、135向后方突出的圆柱支承轴126、126、136相对转动自如地嵌入枢轴支承于连结连杆构件74的上下三处的圆筒凸台部74b、74b、74b的孔中。
由于将转动连杆构件125(135)与支承轴122(132)的中心轴端部123(133)连结的弯曲的辐式片124(134)因所使用的树脂的特性而进行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超行程吸收机构120紧凑地构成。
本超行程吸收机构120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即使连结连杆构件74的升降超行程而使转动连杆构件125、125、135转动,辐式片124、124、134也会进行弹性变形来吸收超行程量,从而能够防止对连杆机构及叶片板121、121、131施加过大的载荷的情况。
由于叶片板121(131)、支承轴122(132)、中心轴端部123(133)、辐式片124(134)、转动连杆构件125(135)、圆柱支承轴126(136)被一体地树脂成形,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从而使组装作业简单。
接下来,参照图17对作为风扇罩的可动百叶窗框体的变形例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风扇罩150中,可动百叶窗框体155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动百叶窗框体55不同,但其它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相同构件使用相同符号表示。
在该可动百叶窗框体155的周壁151的内侧的侧壁152上,在矩形的冷却风取入口的周围形成由上下前后的侧片部155u、155l、155f、155r构成的可动百叶窗框体155,上下三片叶片板61通过其两端的支承轴62而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且架设在前铅垂侧片部1551f和后铅垂侧片部155r上。
在前后铅垂侧片部155f、155r的对支承轴62进行轴支承的轴承部埋设有将中空圆板半分割而成的形状的轴承构件156。
轴承构件156由自身具有润滑性的硅橡胶构成,支承轴62轴支承在该轴承构件156的中空内周面上。
由于叶片板61的支承轴62由自身具有润滑性的轴承构件156轴支承,因此能够确保支承轴62的顺畅转动,防止与支承轴62的转动相伴的可动百叶窗框体155的轴承部与支承轴62的摩擦所引起的磨损,还可防止因摩擦而产生的声音。
另外,能够利用由硅橡胶构成的轴承构件156来吸收支承轴62和可动百叶窗框体155的轴承部的个体偏差。
接下来,参照图18对作为可动百叶窗的变形例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第六实施方式的可动百叶窗160中,风扇罩170的可动百叶窗框体175形成为圆环状的框体,对呈圆形的开口面的冷却风取入口173进行开闭的上中下三片叶片板161、162、163分别形成为将圆形水平地切断成上中下三片而成的板形状,向前后突出的支承轴161a、162a、163a转动自如地嵌插且轴支承于在圆环状的可动百叶窗框体175上形成的轴承凹部中。
叶片板161、162、163分别由在冷却风取入口173的圆形开口面的内侧转动的内侧叶片板部161i、162i、163i和在外侧转动的外侧叶片板部161o、162o、163o构成,在内侧叶片板部161i、162i、163i的外侧的面上沿着外周缘而形成有百叶窗侧台阶部161id、162id、163id,在外侧叶片板部161o、162o、163o的内侧的面上沿着外周缘而形成有百叶窗侧台阶部161od、162od、163od。
在可动百叶窗框体175的内周面上,在内侧具有抵接面的罩侧台阶部176分别与内侧叶片板部161i、162i、163i的百叶窗侧台阶部161id、162id、163id对置而突出形成,且在外侧具有抵接面的罩侧台阶部177分别与外侧叶片板部161o、162o、163o的百叶窗侧台阶部161od、162od、163od对置而突出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六实施方式使用了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连杆机构及超行程吸收机构100,且相同的构件使用相同符号表示。
在低温时的内燃机21起动时,可动百叶窗160的三片叶片板161、162、163立起而将冷却风取入口173关闭,在各叶片板161、162、163的周缘部形成的百叶窗侧台阶部161id、162id、163id、161od、162od、163od在关闭方向上与罩侧台阶部176、177抵接,且上下相邻的叶片板也作为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而相互抵接,从而将在叶片板161、162、163的各周缘部产生的全部的间隙闭塞,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冷却风的取入,能够在冷起动时促进内燃机的暖机。
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百叶窗中,构成为上中下三片叶片板对冷却风取入口进行开闭,但本申请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一片、两片或四片以上的叶片板平行地排列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却装置以在强制空冷式内燃机中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水冷式内燃机中采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超行程吸收机构的受扭螺旋弹簧设置在全部的支承轴上,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选择特定的支承轴,而仅在该支承轴上设置受扭螺旋弹簧。

Claims (10)

1.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具备:
冷却风扇(40),其与曲轴(30)连动而进行旋转,来吸引外部气体;
风扇罩(50),其覆盖所述冷却风扇(40),且形成有取入外部气体的冷却风取入口(53);
可动百叶窗(60),其设置在所述风扇罩(50)的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上,使叶片板(61)以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平行的支承轴(62)为中心进行转动来对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进行开闭,所述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而形成有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
在所述可动百叶窗(60)的叶片板(61)的周缘部与所述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对置而形成有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
在通过所述叶片板(61)的转动来关闭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时,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与所述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抵接而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侧台阶部(56u、56l)和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在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和所述叶片板(61)的周缘部中的所述支承轴(62)的轴向上的大致整体上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侧台阶部(57u、57l)和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在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缘部和所述叶片板(61)的周缘部中的与所述支承轴(6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侧台阶部(56u、56l、57u、57l)和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61od)形成为用于允许所述叶片板的向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内侧和外侧的规定方向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百叶窗(60)的所述叶片板(61)沿着包含所述支承轴(62)的中心轴(C)的平面从该中心轴(C)向该中心轴(C)的两侧延伸出而形成,
所述长方形板状的叶片板(61)的相对于该中心轴(C)的一侧构成在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内侧进行转动的内侧叶片板部(61i),
所述叶片板(61)的另一侧构成在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的外侧进行转动的外侧叶片板部(61o),
所述内侧叶片板部(61i)中,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id)形成在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对置的外侧的面上,
所述外侧叶片板部(61o)中,所述百叶窗侧台阶部(61od)形成在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53)的开口面(Z)对置的内侧的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板(61)的所述内侧叶片板部(61i)与所述外侧叶片板部(61o)相比,从所述支承轴(62)的中心轴(C)延伸出的延伸宽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百叶窗(60)中,所述叶片板(61)与所述支承轴(62)一起多个平行地配设在所述风扇罩(50)的冷却风取入口(53)上,
相邻的叶片板(61)形成有相互对置的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
通过多个所述叶片板(61)连动的转动,相邻百叶窗侧台阶部彼此相互抵接而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所述可动百叶窗(60)的多个叶片板(61)的各支承轴(62)连结而使它们能够一起转动的连杆机构(70);
安装在油底壳(22p)上,感应该油底壳(22p)内的油的温度来驱动所述连杆机构(70)的感温致动器(80),
所述连杆机构(70)的驱动经由各超行程吸收机构(75)分别向各所述支承轴(62)传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70)具备:分别由各所述支承轴(62)轴支承为相对转动自如的转动连杆构件(72、73);对各所述转动连杆构件(72、73)进行枢轴支承,并由所述感温致动器(80)驱动的连结连杆构件(74),
所述超行程吸收机构(75)构成为,被所述支承轴(62)穿过的受扭螺旋弹簧(76)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转动连杆构件(72、73)和所述支承轴(62)卡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70)具备:分别由各所述支承轴(122、132)轴支承为相对转动自如的转动连杆构件(125、135);对各所述转动连杆构件(125、135)进行枢轴支承并将各所述转动连杆构件(125、135)全部连结,且由所述感温致动器(80)驱动的连结连杆构件(74),
所述超行程吸收机构(120)构成为,进行扭转弹性变形的构件(124、134)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转动连杆构件(125、135)和所述支承轴(122、132)上而夹设在所述转动连杆构件(125、135)与所述支承轴(122、132)之间。
CN201210321565.0A 2011-09-13 2012-09-03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Active CN102996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8966A JP6053269B2 (ja) 2011-09-13 2011-09-13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内燃機関を搭載した自動二輪車の冷却装置
JP2011-198966 2011-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96219A true CN102996219A (zh) 2013-03-27
CN102996219B CN102996219B (zh) 2015-07-22

Family

ID=47925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21565.0A Active CN102996219B (zh) 2011-09-13 2012-09-03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53269B2 (zh)
CN (1) CN10299621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2020A (zh) * 2014-09-10 2016-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气冷式内燃机
CN105946553A (zh) * 2015-03-09 2016-09-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单元摆动式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8884748A (zh) * 2016-03-30 2018-1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9268123A (zh) * 2017-07-17 2019-01-25 科勒公司 用于控制到内燃机的冷却气流的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的发动机及方法
CN110431032A (zh) * 2016-12-02 2019-11-08 比亚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8606B2 (ja) * 2014-03-26 2017-10-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6196179B2 (ja) * 2014-03-26 2017-09-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6268150B2 (ja) * 2015-12-15 2018-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6313740B2 (ja) * 2015-12-15 2018-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US9855981B1 (en) 2016-06-17 2018-01-02 Srg Global Inc. Vehicle active side vent 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90803Y (zh) * 1999-09-13 2000-08-09 黄桂珍 摩托车格栅式护杠
CN1488850A (zh) * 2002-07-19 2004-04-14 ���\�й�ҵ��ʽ���� 车载用动力设备
CN2801606Y (zh) * 2005-06-28 2006-08-02 苏伟华 一种摩托车挡风板
JP2007001503A (ja) * 2005-06-27 2007-01-11 Aisin Seiki Co Ltd 可動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CN102050008A (zh) * 2009-10-26 2011-05-11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风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4586Y2 (zh) * 1979-03-20 1986-05-07
JPH0514125Y2 (zh) * 1987-11-02 1993-04-15
JP3438762B2 (ja) * 1996-05-20 2003-08-18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調節装置
JPH1111162A (ja) * 1997-06-19 1999-01-19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作業車両のエンジンルーム換気冷却装置
JP2000204858A (ja) * 1999-01-12 2000-07-25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換気機能付き玄関ユニット
JP2000212996A (ja) * 1999-01-28 2000-08-02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2000297961A (ja) * 1999-04-13 2000-10-24 Nippon Plast Co Ltd 風向調整装置
JP2002326520A (ja) * 2001-05-02 2002-11-12 Komatsu Ltd エンジンルーム
JP4095846B2 (ja) * 2002-06-28 2008-06-04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風向調整装置
JP2004276712A (ja) * 2003-03-14 2004-10-07 Calsonic Kansei Corp ラジエータシャッター用ブレード
JP4731498B2 (ja) * 2007-01-16 2011-07-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ラジエー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90803Y (zh) * 1999-09-13 2000-08-09 黄桂珍 摩托车格栅式护杠
CN1488850A (zh) * 2002-07-19 2004-04-14 ���\�й�ҵ��ʽ���� 车载用动力设备
JP2007001503A (ja) * 2005-06-27 2007-01-11 Aisin Seiki Co Ltd 可動グリルシャッタ装置
CN2801606Y (zh) * 2005-06-28 2006-08-02 苏伟华 一种摩托车挡风板
CN102050008A (zh) * 2009-10-26 2011-05-11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可变风道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2020A (zh) * 2014-09-10 2016-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气冷式内燃机
CN105402020B (zh) * 2014-09-10 2018-0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气冷式内燃机
CN105946553A (zh) * 2015-03-09 2016-09-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单元摆动式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5946553B (zh) * 2015-03-09 2018-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单元摆动式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8884748A (zh) * 2016-03-30 2018-1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8884748B (zh) * 2016-03-30 2021-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10431032A (zh) * 2016-12-02 2019-11-08 比亚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09268123A (zh) * 2017-07-17 2019-01-25 科勒公司 用于控制到内燃机的冷却气流的装置、以及利用该装置的发动机及方法
US11512623B2 (en) 2017-07-17 2022-11-29 Kohler Co.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oling airflow to an intenr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engines and methods utiliz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60845A (ja) 2013-04-04
JP6053269B2 (ja) 2016-12-27
CN102996219B (zh) 2015-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6219A (zh)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CN101240738B (zh) 具有强制空气冷却的内燃机
CN103184923B (zh) 跨乘式车辆的散热器的导风结构
CN101852112B (zh) 内燃机
CN101683847B (zh) 动力单元的驱动轮速度检测传感器保护结构
CN102400761A (zh) 带冷却装置的液冷发动机
CN103857945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1344030A (zh) 小型车辆用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JP3908983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強制空冷式エンジン
CN101509457B (zh) 内燃机的点火线圈配置结构
CN105934608A (zh) 变速器的传感器安装部构造
CN101713341B (zh) 风冷式内燃机
CN101746475A (zh) 跨骑型车辆
BR102015006732A2 (pt) unidade de potência de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EP2620611B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JP3971656B2 (ja) エンジンにおけるエンジン温度検出装置
JP4133713B2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4138369B2 (ja) 可撓長尺部品支持構造
CN102102556B (zh) 用于具有差异气门升程的凸轮轴的发动机进气口设置
JP5869655B2 (ja)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JP5994017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CN101684854A (zh) 内燃机的凸轮链张紧枢轴安装结构
CN105402020B (zh) 强制气冷式内燃机
ES2551111T3 (es) Dispositivo de control de escape para motor
JP4407925B2 (ja) 冷却ファンを備える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