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46475A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46475A CN101746475A CN 200910205255 CN200910205255A CN101746475A CN 101746475 A CN101746475 A CN 101746475A CN 200910205255 CN200910205255 CN 200910205255 CN 200910205255 A CN200910205255 A CN 200910205255A CN 101746475 A CN101746475 A CN 1017464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frame
- vehicle
- cooling duct
- air filter
- gearbo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在将具有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发动机支承在车身架上的跨骑型车辆中,使变速机用的冷却管道向车辆前方延伸,并在此基础上,较大地确保主框架左右的驾驶员的放置腿的空间。具有从变速机箱(55)延伸并用于吸入针对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冷却风的、与所述变速机箱(55)内连通的进气管道(73),使该进气管道(73)的延伸前端侧(第三延伸部73c)在俯视时被收纳在主框架(14)的左右宽度内,并使其向车辆前方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具有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发动机支承在车身架上的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有:从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被支承在该主框架上的发动机;设置在该发动机上并收纳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机箱;从该变速机箱延伸出来、用于吸入或排出针对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冷却风的、与所述变速机箱内连通的冷却管道,其中,将所述冷却管道的延伸前端侧配置在比所述主框架向左右外侧伸出的腿部护板的内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38736号公报
但是,由于腿部护板的内侧是驾驶员的腿部的配置空间,所以,在上述以往的结构中,存在着以下课题:主框架左右的驾驶员的腿放置空间减少了配置冷却管道这部分的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将具有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发动机支承在车身架上,其中,在使变速机用的冷却管道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基础上,较大地确保主框架左右的驾驶员的放置腿的空间。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跨骑型车辆(例如实施例的二轮摩托车1),具有:从头管(例如实施例的头管3)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例如实施例的主框架14);被支承在该主框架的下方的发动机(例如实施例的发动机21);设置在该发动机的一侧且收容带式无级变速机(例如实施例的带式无级变速机51)的变速机箱(例如实施例的变速机箱55);从该变速机箱延伸出来、用于吸入或排出针对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冷却风、并与所述变速机箱内连通的冷却管道(例如实施例的进气管道73、排气管道75),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冷却管道(例如实施例的进气管道73)的至少延伸前端侧(例如实施例的第三延伸部73c)在车辆俯视时被收纳在所述主框架的左右宽度内并使其向车辆前方延伸。
此外,所述跨骑型车辆是指跨骑车身进行乘车的所有车辆,不仅包含二轮摩托车(包含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含三轮或四轮的车辆,并且还包含具有低底板的脚载置部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箱的前方具有发动机进气过滤用的空气过滤器盒(例如实施例的空气过滤器盒29),使所述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例如实施例的进气口74)以从车辆后方与该空气过滤器盒的一部分相对的方式开口。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器盒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凹入的凹部(例如实施例的后端凹部38),在该凹部内配置有所述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例如实施例的进气口74)。
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过滤器盒和发动机之间具有节气阀体(例如实施例的节气阀体28),在该节气阀体的上方且所述主框架的下方,配置所述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例如实施例的进气口74)。
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向后下方倾斜地向车辆后方延伸,所述发动机具有: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至少一部分被支承在该主框架上的曲轴箱(例如实施例的曲轴箱23);从该曲轴箱的前部向车辆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气缸(例如实施例的气缸24);设置在所述曲轴箱的上表面和主框架之间的发动机起动用的起动电机(例如实施例的起动电机65),所述冷却管道(例如实施例的进气管道73)从所述起动电机的侧方绕到其前方并到达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从该起动电机的前方位置通过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且通过气缸的上方并向车辆前方延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在使变速机用的冷却管道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基础上,抑制冷却管道向主框架的左右外侧的伸出,能够较大地确保主框架左右的驾驶员的放置腿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在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的前方配置有空气过滤器盒的一部分,从而能够使来自车辆前方的飞石和泥水等难以进入该前端开口内。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被空气过滤器盒的凹部的内壁包围,从而能够使飞石和泥水等更难进入该前端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空气过滤器盒被配置在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的前方,并且在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的上方以及下方分别配置有主框架以及节气阀体,从而能够使来自车辆前方的飞石和泥水等难以进入该前端开口,并且能够抑制来自车辆上方以及下方的水等的浸入。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由于曲轴箱被支承在主框架上,因此曲轴箱上表面和主框架之间的空间比较狭窄,相对于此,通过主框架的倾斜,能够较大地确保曲轴箱前方的气缸上表面和主框架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容易地配置冷却管道,并且,由于冷却管道通过气缸的上方,所以,在曲轴箱上方无需确保用于使冷去管道通过的空间即可,能够尽量使曲轴箱靠近主框架来较高地确保该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二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位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上述二轮摩托车的发动机的展开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位的右侧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二轮摩托车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上述二轮摩托车的变速机冷却装置中的排气管道的排气口周边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二轮摩托车(跨骑型车辆)
3头管
14主框架
21发动机
23曲轴箱
24气缸
28节气阀体
29空气过滤器盒
38后端凹部(凹部)
51带式无级变速机
55变速机箱
65起动电机
73进气管道(冷却管道)
73c第三延伸部(延伸前端侧)
74进气口(前端开口)
75排气管道(冷却管道)
76排气口(前端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与车辆的朝向相同。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在图1所示的二轮摩托车(跨骑型车辆)1中,轴支承前轮4的左右一对前叉5通过转向轴杆6能够操舵地被枢轴支承在位于车身架2的前端部的头管3上。在转向轴杆6的上部,一体地安装有操舵用的操纵手柄7。在位于车身架2的下部后侧的左右枢轴架8上,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枢轴支承有摆臂11,该摆臂11轴支承着后轮9。在所述操纵手柄7及其后方的乘坐者落座用的跨骑座椅(以下,只称为座椅)12之间,设置有车高较低的跨骑部13。
车身架2通过焊接等方法将多种钢材接合成一体而成,主要具有:位于其前端部的所述头管3;从该头管3沿着车身左右中心面CS(参照图5)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单独的主框架14;从主框架14的后部向下方延伸的所述左右枢轴架8;从主框架14的后端部向斜后上方延伸之后再向后方弯曲地延伸的左右后框架15;横跨该左右后框架15及主框架14之间的左右角撑管16。
同时参照图2,侧视呈三角形状的左右发动机吊架17从主框架14的前后中间部向下方突出设置,并且在该发动机吊架17的前方,同样侧视呈三角形状的线圈支承板18向下方突出设置。主框架14由例如截面长方形状的钢管构成(参照图6),该主框架14配置在低位置,由此构成所述跨骑部13。
所述摆臂11的前端部通过沿左右方向的枢轴11a被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轴支承在左右枢轴架8的上下中间部上。在摆臂11的左右臂的后端部和左右后框架15的前后中间部之间,分别夹设后缓冲单元19。
在主框架14的下方,设置有作为二轮摩托车1的原动机的空冷单气缸发动机21。
同时参照图3,发动机21中,使其曲轴22的旋转中心轴线(曲轴轴线)C 1沿左右方向,并且,使气缸24从曲轴箱23的前端部大致水平地向(具体地是稍向前上方)前方突出。此外,图中附图标记C2表示沿气缸24的突出方向的中心轴线(气缸轴线)。在曲轴箱2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载置落座于座椅12上的乘坐者(驾驶员)的脚的左右的踏板ST(参照图1)。
发动机21中,曲轴箱23的后端部的上下分别被支承在左右枢轴架8的上下,并且曲轴箱23的上端部被支承在所述左右发动机吊架17上,由此,发动机21被固定地搭载在车身架2上。
发动机21的旋转动力通过设置在曲轴箱23右侧的带式无级变速机51等输出到设置在曲轴箱23的后部左侧的驱动链轮39,并通过驱动链39a及从动链轮39b传递到后轮9。
参照图2、3,气缸24主要具有:安装在曲轴箱23的前端部的气缸主体25;安装在该气缸主体25的前端部的气缸盖26;安装在该气缸盖26的前端部的端盖27。
在气缸盖26的上方,配置有形成沿上下延伸的进气通路的节气阀体28,该节气阀体28的下端(下游侧)与气缸盖26的上部(进气侧)连接。节气阀体28的上端(上游侧)与位于其上方的空气过滤器盒29的下表面部33b连接。此外,图中附图标记28a表示在空气过滤器盒29内与节气阀体28的上端相连的空气通风筒。在气缸盖26的下部(排气侧)连接有排气管31的基端,该排气管31适当地向后方弯曲并延伸,从而与后轮9右侧的消声器32连接(参照图1)。
如图3、4所示,带式无级变速机51,将V型带54卷挂在驱动带轮52以及从动带轮53上,随着曲轴22的旋转速度的变化,使相对于该旋转动力的减速比在规定范围内无级地变化。该带式无级变速机51被收容在侧视呈前后长的椭圆状的变速机箱55内。变速机箱55由于一体地设置在曲轴箱23的右侧,所以,该变速机箱55是使构成左右内侧(曲轴箱23侧)的左半体56以及构成左右外侧的右半体57一体地结合而成的。
此外,图中附图标记41表示在气缸主体25内滑动的活塞,附图标记42表示连结活塞41和曲轴22的曲轴销22a的连杆,附图标记43表示轴支承曲轴22的轴颈22b的左右曲轴轴承,附图标记44表示构成在曲轴22的左端的发电机,附图标记45表示被轴支承在气缸盖26内的凸轮轴,附图标记46表示使凸轮轴45与曲轴22连动的链式传动机构,附图标记47表示插入气缸盖26的右侧的火花塞,附图标记48表示切断从动带轮53向后轮9侧的动力传递的离心式离合器,附图标记49表示对来自离心式离合器48的动力进行减速并传递到驱动链轮39的齿轮式减速机构。
参照图1、2,二轮摩托车1具有:从前方覆盖头管3周围的前罩61;向该前罩61的左右两侧伸出并从前方覆盖乘坐者(驾驶员)的腿部的左右腿部护板62;与前罩61的后方相连且截面形状呈向上方凸出的山形并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中心通道罩63;与该中心通道罩63的左右两侧的后方相连的左右后侧罩64。各罩61~64主要由合成树脂构成。
位于左右腿部护板62之间的中心通道罩63的上缘部63a接近配置在其内侧的主框架14,并沿着该主框架14倾斜地设置。在中心通道罩63的内侧,在主框架14的下方,设置有所述空气过滤器盒29、节气阀体28以及发动机21的气缸24,并且设置有后述的起动电机65以及点火线圈66。
支承在左右后侧罩64的上方的所述座椅12一体地具有前半部的驾驶员用座椅和后半部的后部同乘者用座椅。在座椅12的前半部的下方,在被左右后侧罩64包围的部位,设置有能够收纳头罩等物品的物品收纳盒67。座椅12的前端部通过沿左右方向的铰链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物品收纳盒67的前端部。该座椅12围绕铰链轴转动,由此开关物品收纳盒67的上部开口。
在座椅12的后半部的下方,在左右后侧罩64之间,设置有存储发动机21的燃料的燃料箱68。燃料箱68与其给油口一起被配置在座椅12下,在座椅12打开物品收纳盒67的状态能够给油。燃料箱68、物品收纳盒67以及座椅12被适当地支承在左右后框架15以及左右后侧罩64上。作为车载电源的长方体状的电池69以前倾姿态配置在物品收纳盒67的底部后侧(参照图1)。
空气过滤器盒29是将空气过滤元件(未图示)收容到合成树脂制的空气过滤器壳体33内而成的。空气过滤器壳体33具有:侧视呈三角形状且为了进行所述空气过滤器元件的维护而能够拆装的前表面部33a;与所述节气阀体28连接的下表面部33b;沿主框架14向后下方倾斜的上表面部33c。
空气过滤器壳体33的上表面部33c以与位于其斜后上方的主框架14侧视时仅重叠规定量的方式设置。在空气过滤器壳体33的上表面部33c的左右中央部凹设有用于避开主框架14而沿该主框架14长的中央槽部34。
在空气过滤器壳体33的前端部(上端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将由该空气过滤器壳体33内的所述空气过滤元件划分的上游侧的空间(脏的一侧)向空气过滤器壳体33外开放的前端开口35。各前端开口35朝向后方开口,在这些各前端开口35上分别连接有左右一对发动机进气管道36的基端。
同时参照图6,各发动机进气管道36为合成树脂制,呈截面大致梯形的管状,在主框架14的左右外侧,从前端开口35向斜后下方与主框架14大致平行地延伸。各发动机进气管道36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使其后端开口(发动机进气口)37在空气过滤器壳体33的后端附近朝向斜后下方开口。从各发动机进气口37吸入中心通道罩63内的空气过滤器盒29外的外气。
参照图2、4、5,在曲轴箱23的上表面,配置有发动机21起动用的起动电机65。起动电机65的外观呈圆筒状,使其中心轴线C3沿左右方向,并使该起动电机65左右跨过车身左右中心面CS地配置。起动电机65的左右端部俯视中比主框架14的左右侧面向左右外侧伸出地设置。起动电机65的左端部以从右侧对接的方式安装在突设于曲轴箱23的上表面的电机支架65a上。起动电机65以及电机支架65a位于气缸24的基端面24a的后方。
在起动电机65的斜前上方,设置有向火花塞47进行电力供给用的点火线圈66。点火线圈66的线圈主体66a的外观呈圆筒状,在其一侧平行地设置有棒状的塞绳延伸部66b。点火线圈66被设置于,在使线圈主体66a的中心轴线C4与车身左右中心面CS平行地且向后上方倾斜的状态下,大致在主框架14的下方向右侧偏置的位置上。在线圈主体66a的后端,突出设置有连接来自电池69的电力供给线的一对配线连接部66c。从塞绳延伸部66b的前端朝向火花塞47延伸出火花塞绳47a。线圈主体66a的前后端被支承在所述线圈支承板18上,由此,点火线圈66以吊下状态被安装在主框架14上。
这里,在变速机箱55中设有冷却装置71,该冷却装置71使外气吸入到该变速机箱55内并使其流动,并在从带式无级变速机51吸热后将上述外气排出到变速机箱55外。
参照图2~5,冷却装置71具有:一体设置在驱动带轮52的侧端的多翼式的风扇72a、72b;能够将外气导入到变速机箱55内的进气管道73;能够将该外气排出到变速机箱55外的排气管道75。冷却装置71通过发动机21运转时与曲轴22一起旋转的所述风扇72a的作用,使外气从进气管道73前端的进气口74通过该进气管道73吸入到变速机箱55内。该外气在变速机箱55内流动并进行带式无级变速机51的V型带54等的吸热,然后,通过伴随从动带轮的旋转而旋转的所述风扇72b的作用,通过排气管道75从其前端的排气口76排出到变速机箱55外。
进气管道73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截面呈大致椭圆形的管状,其从变速机箱55的前部上表面(驱动带轮52的上方)大致向斜前上方延伸,使其前端开口(进气口)74在中心通道罩63内开口。进气管道73整体在侧视时位于主框架14的下方。
在变速机箱55的左右内侧(左半体56)的前部上表面,形成有俯视大致椭圆形的前开口58,该前开口58上连接有进气管道73的基端。前开口58俯视时位于所述起动电机65右端的紧右方(左右外侧)即主框架14的左右外侧。前开口58中的所述椭圆形状的长轴方向俯视时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以与该前开口58相匹配的方式对进气管道73的截面中的所述椭圆形状的朝向进行决定。
参照图2、4、5,进气管道73从前开口58(俯视不与主框架14重叠的位置)向斜前上方延伸(将该部位称为第一延伸部73a),之后,避开所述点火线圈66地向左右内侧弯曲地延伸(将该部位称为第二延伸部73b),然后在车身左右中心位置(俯视与主框架14重叠的位置)再次向斜前上方弯曲地延伸(将该部位称为第三延伸部73c)。通过使所述各延伸部连续,进气管道73形成为俯视曲轴状,该进气管道73避开起动电机65、点火线圈66以及节气阀体28等地设置。
第一延伸部73a从前开口58在起动电机65右端的紧右方(左右外侧)与其相邻地向斜前上方延伸。点火线圈66位于第一延伸部73a的延长方向上,第二延伸部73b以使该点火线圈66在其近前侧向左右内侧避开的方式,在点火线圈66以及起动电机65之间朝向左右内侧延伸。
第二延伸部73b侧视位于点火线圈66的下方、起动电机65的前方以及气缸主体25的上方。该位置是与主框架14向前上方倾斜一起向前上方突出的气缸24的基端侧(后端侧)的上方位置,主框架的立起的倾斜比气缸主体的倾斜更厉害,由于是相互分离的倾斜,因此,从其后方的曲轴箱23的上方位置容易确保较宽的空间,适于进气管道73的配置。此外,气缸24后方的曲轴箱23以及主框架14之间的位置,由于在曲轴箱23上表面配置安装有起动电机65以及所述发动机吊架17,并且主框架14向后下方倾斜,所以,难以确保部件配置空间。
第三延伸部73c,在主框架14的下方且气缸24的上方,在点火线圈66的紧左侧与其相邻地向斜前上方延伸。第三延伸部73c俯视骑在车身左右中心面CS上且沿该中心面以直线状延伸。所述节气阀体28位于第三延伸部73c的斜前下方,第三延伸部73c通过该节气阀体28和主框架14之间。第三延伸部73c位于主框架14的正下方,设置成俯视时被收纳在主框架14的左右宽度内。
进气管道73的前端部被配置在空气过滤器盒29的后端凹部38内,使其前端开口(进气口)74在后端凹部38内(在发动机进气口37附近,具体在各发动机进气口37的左右内侧且稍靠前方)向斜前上方(与发动机进气口37反向)开口。
同时参照图6,空气过滤器盒29的所述中央槽部34的后端部在空气过滤器盒29的后端部以增加深度的方式设置,而且以使空气过滤器盒29的后端部向左右分支的方式形成有向后方开放的(向前方凹陷)所述后端凹部38,。
从面向该后端凹部38内并与其内壁相对地设置的进气口74吸入中心通道罩63内的外气。空气过滤器盒29位于进气口74的前方,通过后端凹部38的内壁包围进气口74的周围。主框架14位于进气口74的紧上方,并且节气阀体28位于进气口74的下方。
进气口74位于所述跨骑部13的下端位置(与中心通道罩63的上缘部63a的下端位置相当)T的前方且上方,并且位于空气过滤器盒29的后端附近,由此能够抑制从路面卷起的砂和灰尘等的吸入以及发动机热的影响,并能够抑制管道长度的增加。
第一以及第三延伸部73a、73c的截面中的所述椭圆形状的短轴方向与车辆左右方向大致一致。由此,第一延伸部73a中的向起动电机65右侧的伸出量被抑制,并且空气过滤器盒29中的第三延伸部73c的后端部所面对的后端凹部38的左右宽度也被抑制。另外,第二延伸部73b的截面中的所述椭圆形状的短轴方向与侧视时的起动电机65以及点火线圈66之间的间隙方向大致一致,该第二延伸部73b容易通过起动电机65以及点火线圈66之间。
参照图2、4、5,排气管道75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截面呈大致椭圆形的管状,从变速机箱55的后部上表面(从动带轮53的上方)向大致斜后上方延伸,使其前端开口(排气口)76在物品收纳盒67的前部右侧且在右后侧罩64的内侧开口。
在变速机箱55的左右内侧(左半体56)的后部上表面,形成有俯视大致椭圆形的后开口59,在该后开口59上连接有排气管道75的基端。后开口59俯视位于与前开口58相同的左右位置,即主框架14的左右外侧。后开口59中的所述椭圆形状的长轴方向俯视时越向后侧越位于左右外侧(沿物品收纳盒67的前部右侧)地倾斜设置,排气管道75的截面中的所述椭圆形状的朝向以与该后开口59相匹配的方式被决定。
排气管道75,从后开口59(俯视不与主框架14重叠的位置)向上方延伸(将该部位称为第一延伸部75a),之后,在主框架14的上方再向斜后左右外侧弯曲并沿物品收纳盒67的前部右侧的外表面弯曲并延伸(将该部位称为第二延伸部75b),然后在物品收纳盒67的前部右侧向上方弯曲地延伸(将该部位称为第三延伸部75c)。通过使所述各延伸部连续,排气管道75形成为俯视曲轴状,该排气管道75沿物品收纳盒67的前部右侧设置。
同时参照图7,排气管道75的第三延伸部75c其上部前侧越靠上侧越位于后方地倾斜,由此,形成为侧视时前端细的形状,并且上部左右外侧的壁部越靠上侧越位于左右内侧地倾斜,由此,还形成为后视时前端细的形状。而且,在第三延伸部75c的上部后侧,后视呈上下长的三角形状的排气口76在物品收纳盒67的前部右侧朝向后方开口。
排气口76位于所述跨骑部13的下端位置T的后方且上方,而且位于所述摆臂11的前端部的前方且上方,由此,在不使来自变速机箱55的废热达到乘坐者的腿部的基础上来抑制管道长度的增加。
排气管道75的截面中的所述椭圆形状的短轴方向与该排气管道75的从物品收纳盒67外表面的伸出方向大致一致。由此,排气管道75的从物品收纳盒67外表面的伸出量被抑制,向右后侧罩64内的配置变得良好。此外,图中附图标记78表示用于支承排气管道75的延伸前端侧(第三延伸部75c周边)的、固定设置在右后框架15上的托架,附图标记79表示向托架78进行连结用的、形成在第三延伸部75c上的连结部。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中的二轮摩托车1具有:从头管3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4;被支承在该主框架14的下方的发动机21;设置在该发动机21的一侧且收容带式无级变速机51的变速机箱55;从该变速机箱55延伸并用于吸入针对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51的冷却风的、与所述变速机箱55内连通的进气管道73,其中,使所述进气管道73的延伸前端侧(第三延伸部73c)在车辆俯视时被收纳在所述主框架14的左右宽度内,并使其向车辆前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在使变速机冷却用的进气管道73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基础上,抑制进气管道73向主框架14的左右外侧的伸出,能够更大地确保主框架14左右的驾驶员的放置腿的空间。
另外,上述二轮摩托车1,在所述变速机箱55的前方具有发动机进气过滤用的空气过滤器盒29,以与该空气过滤器盒29的一部分从车辆后方相对的方式开有所述进气管道73前端的进气口74。
根据该结构,在朝向车辆前方开口的进气管道73前端的进气口74的前方,配置有空气过滤器盒29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来自车辆前方的飞石和砂等难以进入该进气口74内。
而且,上述二轮摩托车1中,所述空气过滤器盒29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凹入的后端凹部38,在该后端凹部38内配置有所述进气管道73的进气口74。
根据该结构,进气管道73的进气口74被空气过滤器盒29的后端凹部38的内壁包围,由此飞石和砂等更难以进入该进气口74。
另外,上述二轮摩托车1中,在所述空气过滤器盒29和发动机21之间具有节气阀体28,在该节气阀体28的上方且所述主框架14的下方配置所述进气管道73的进气口74。
根据该结构,在进气管道73的进气口74的前方配置有空气过滤器盒29,并且在进气管道73的进气口74的上方以及下方分别配置有主框架14以及节气阀体28,由此,来自车辆前方的飞石和砂等难以进入该进气口74,并且还能够抑制来自车辆上方以及下方的水等的浸入。
而且,上述二轮摩托车1中,所述主框架14向后下方倾斜地向车辆后方延伸,所述发动机21具有:在所述主框架14的下方至少一部分被该主框架14支承的曲轴箱23;从该曲轴箱23的前部朝向车辆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气缸24;设置在所述曲轴箱23的上表面和主框架14之间的发动机起动用的起动电机65,所述进气管道73从所述起动电机65的侧方绕到其前方并到达所述主框架14的下方,并从该起动电机65的前方位置通过所述主框架14的下方且气缸24的上方向车辆前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由于曲轴箱23被支承在主框架14上,因此曲轴箱23上表面和主框架14之间的空间比较狭窄,相对于此,通过主框架14的倾斜,能够较大地确保曲轴箱23前方的气缸24上表面和主框架14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容易地配置进气管道73,并且,尽量使曲轴箱23靠近主框架14来较高地确保该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所述进气管道73也可以构成为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75也可以构成为进气管道而发挥作用。另外,还可以构成为进气、排气管道都向车辆前方延伸,其延伸前端侧在车辆俯视时被收纳于主框架14的左右宽度内。而且,也可以构成为使管道整体在车辆俯视时被收纳于主框架的左右宽度内。
而且,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具有:
从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
被支承在该主框架的下方的发动机;
设置在该发动机的一侧且收容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变速机箱;
从该变速机箱延伸出来的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用于吸入或排出针对所述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冷却风、并与所述变速机箱内连通,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冷却管道的至少延伸前端侧在车辆俯视时被收纳在所述主框架的左右宽度内并使其向车辆前方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箱的前方具有发动机进气过滤用的空气过滤器盒,
使所述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以从车辆后方与该空气过滤器盒的一部分相对的方式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器盒具有朝向车辆前方凹入的凹部,在该凹部内配置所述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过滤器盒和发动机之间具有节气阀体,
在该节气阀体的上方且所述主框架的下方,配置有所述冷却管道的前端开口。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向后下方倾斜地向车辆后方延伸,
所述发动机具有: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至少一部分被支承在该主框架上的曲轴箱;从该曲轴箱的前部向车辆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的气缸;设置在所述曲轴箱的上表面和主框架之间的发动机起动用的起动电机,
所述冷却管道从所述起动电机的侧方绕到其前方并到达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从该起动电机的前方位置通过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且通过气缸的上方向车辆前方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304381A JP4887349B2 (ja) | 2008-11-28 | 2008-11-28 | 鞍乗り型車両 |
JP2008-304381 | 2008-11-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46475A true CN101746475A (zh) | 2010-06-23 |
CN101746475B CN101746475B (zh) | 2013-01-02 |
Family
ID=42326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20525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46475B (zh) | 2008-11-28 | 2009-10-21 | 跨骑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887349B2 (zh) |
CN (1) | CN101746475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0149A (zh) * | 2010-12-28 | 2012-07-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V形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风引入结构 |
CN106103943A (zh) * | 2014-03-20 | 2016-11-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CN110816746A (zh) * | 2018-08-08 | 2020-02-21 | 铃木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40564B2 (ja) * | 2010-08-27 | 2014-12-17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ベルト式自動変速機の冷却構造 |
JP6308969B2 (ja) * | 2015-03-30 | 2018-04-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の燃料噴射装置配置構造 |
JP2019026049A (ja) * | 2017-07-28 | 2019-02-2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アンダーボーン型車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89187A (ja) * | 1984-10-05 | 1986-05-0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ベルト式変速装置 |
JPS63137088A (ja) * | 1986-11-29 | 1988-06-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伝動ケ−ス冷却装置 |
JPH0610783A (ja) * | 1992-06-24 | 1994-01-18 | Suzuki Motor Corp | 前後輪駆動車の吸気装置 |
JP4010127B2 (ja) * | 2001-09-14 | 2007-11-2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変速機構の冷却構造 |
CN100357149C (zh) * | 2003-05-20 | 2007-12-2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具有皮带冷却构造的机动二轮车 |
CN101028844B (zh) * | 2006-03-03 | 2010-12-08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全地形车无级变速系统冷却装置 |
-
2008
- 2008-11-28 JP JP2008304381A patent/JP488734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10-21 CN CN 200910205255 patent/CN10174647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0149A (zh) * | 2010-12-28 | 2012-07-0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V形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冷却风引入结构 |
CN106103943A (zh) * | 2014-03-20 | 2016-11-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CN106103943B (zh) * | 2014-03-20 | 2019-04-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CN110816746A (zh) * | 2018-08-08 | 2020-02-21 | 铃木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CN110816746B (zh) * | 2018-08-08 | 2022-01-25 | 铃木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887349B2 (ja) | 2012-02-29 |
CN101746475B (zh) | 2013-01-02 |
JP2010126057A (ja) | 2010-06-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46475B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100465057C (zh) | 自动二轮车的摇臂支撑结构 | |
CN101372930B (zh) | 空气滤清器、发动机单元和跨骑式车辆 | |
CN101172506B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04454133A (zh) | 摩托车 | |
CN104564327A (zh) | 具有涡轮增压器的摩托车 | |
JPWO2014010647A1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エンジン | |
CN104564411B (zh) | 摩托车 | |
US9664156B2 (en) | Engine unit of motorcycle | |
JP5715844B2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内燃機関下部の保護構造 | |
CN108698664A (zh) | 三轮跨骑座椅式车辆 | |
JP6149705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 |
CN103237723A (zh) | 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 |
JP6601134B2 (ja) | 4サイクル多気筒エンジン | |
JP6003488B2 (ja) | 自動二輪車用吸気装置 | |
JP6197370B2 (ja) |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 |
JP3917923B2 (ja) | 低床式車両のエンジン吸気系構造 | |
JP601131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系 | |
JP2021008173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5083437A (ja) | 過給機付自動二輪車 | |
JP2015081006A (ja) | 過給機付自動二輪車 | |
WO2023189500A1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3989347B2 (ja) | 低床式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 |
CN100564145C (zh) | 跨乘式车辆 | |
JP4544509B2 (ja) |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水冷却装置、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02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