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16746A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16746A
CN110816746A CN201910730191.XA CN201910730191A CN110816746A CN 110816746 A CN110816746 A CN 110816746A CN 201910730191 A CN201910730191 A CN 201910730191A CN 110816746 A CN110816746 A CN 110816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pipe
disposed
starter moto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3019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16746B (zh
Inventor
森正树
江口卓也
武田哲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16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16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16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167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2Apparatu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e.g. for portable devices driven by machines or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NSTARTING OF COMBUSTION ENGINES; STARTING AIDS FOR SUCH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N11/00Starting of engines by means of electric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motorcy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摩托车抑制来自催化装置的热对启动电机的热损伤。摩托车具备:车身框架(2);发动机(9),该发动机(9)支撑于车身框架(2);排气管(86),该排气管(86)排出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排出的废气;催化装置(81),该催化装置(81)设置于排气管(86)内,并且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以及启动电机(13),该启动电机(13)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并且启动发动机(9),车身框架(2)具备下框架(23),该下框架(23)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在下框架(23)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启动电机(13),在下框架(23)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催化装置(81)。

Description

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用于净化废气的催化装置的摩托车。
背景技术
以往,摩托车具备供从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流动的排气管,在该排气管内设置有用于净化废气的催化装置。近几年,为了应对废气的规定,要求提高催化装置针对废气的净化性能。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在排气管的尽量的上游配置催化装置是很重要的,因此,也存在将催化装置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情况。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曲轴箱的前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4394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发动机驱动时,催化装置变得非常高温。因此,在如上述那样将催化装置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容易受到热损伤的零部件与催化装置的位置关系。例如,存在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有使发动机启动的启动电机的情况,当该启动电机与催化装置的距离过近时,可能会导致启动电机由于来自催化装置的热而受到热损伤,从而启动电机的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催化装置和启动电机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摩托车中,抑制来自催化装置的热对启动电机的热损伤。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摩托车具备:车身框架;发动机,该发动机支撑于所述车身框架;排气管,该排气管排出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内,并且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以及启动电机,该启动电机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并且启动所述发动机,所述车身框架具备:头管;主框架,该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该下框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所述启动电机,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所述催化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催化装置和启动电机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的摩托车中,能够抑制来自催化装置的热对启动电机的热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右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及其周边部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 摩托车
2 车身框架
9 发动机
13 启动电机
21 头管
22 主框架
23 下框架
28 发动机悬架支架
41 曲轴箱
42 气缸
43 气缸盖
46 磁电机罩(罩的一例)
51 曲轴
60 排气口
81 催化装置
83 上游侧连接管(连接管的一例)
84 消音器
85 下游侧连接管(其他连接管的一例)
86 排气管
105 第一管
106 第二管
109 上游侧废气传感器(废气传感器的一例)
119 下游侧废气传感器(其他废气传感器的一例)
W1 第一配线
W2 第二配线
Z 曲轴箱和磁电机罩的配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的主视图中,在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启动电机,在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催化装置。通过像这样在下框架的左右分开配置启动电机和催化装置,能够充分确保催化装置和启动电机的间隙,进而能够抑制启动电机由于来自催化装置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实施例
(摩托车1)
以下,基于图1~图4,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公路型的摩托车1进行说明。以下,使用的表示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词语以从摩托车1的骑手观察时到的方向为基准。在各附图中适当地附加的箭头Fr、Rr、L、R、U、Lo分别表示摩托车1的前方、后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
参照图1,摩托车1是以如下部件为主体而构成的:车身框架2;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前方的转向机构3和前轮4;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上方的燃料箱5和骑手座椅6;配置于车身框架2的后下方的左右一对的摆臂7和后轮8;支撑于车身框架2的发动机9;与发动机9连接的进气装置11和排气装置12;以及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的启动电机13。以下,对于上述各结构要素按照顺序进行说明。
(车身框架2)
参照图1~图3,车身框架2是以如下部件为主体而构成的:头管21;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22;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的一根下框架23;从主框架22的后端部向左右分支并且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4;以及从主框架22的后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25。此外,除了图1之外,未图示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25。
主框架22从发动机9的上方配置到后方。在主框架2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固定有安装板26。在主框架22的后端部以及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4的上端部接合有安装支架27a,在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4的下端部接合有安装支架27b。
下框架23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以及从车辆前面观察时,下框架23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从车辆前面观察时,下框架23横跨从上端部至下端部的整个区域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M重叠地配置。
在下框架23的下端侧配置有发动机悬架支架28。发动机悬架支架28具备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和前板28c,该前板28c连结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的前端部。第一侧板28a的上部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第二侧板28b的上部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的上部经由上下一对的螺栓B1而安装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前板28c的上部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的前方。
(转向机构3以及前轮4)
参照图1,转向机构3由头管21支撑成可旋转。转向机构3具备手柄装置31和左右一对的前叉32。手柄装置31配置于头管21的上方,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手柄装置3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手柄把手33。前轮4可旋转地支撑在左右一对的前叉32的下端部。
(燃料箱5以及骑手座椅6)
参照图1,燃料箱5由主框架22支撑。骑手座椅6配置于燃料箱5的后方,并且由左右一对的座椅轨道25支撑。
(左右一对的摆臂7以及后轮8)
参照图1,左右一对的摆臂7的前端部经由枢轴35而与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4连接。由此,左右一对的摆臂7能够以枢轴35为中心摆动。后轮8可旋转地支撑在左右一对的摆臂7的后端部。
(发动机9)
参照图2~图4,发动机9例如是空冷式的单缸发动机。发动机9具备:曲轴箱41;从上方连结于曲轴箱41的气缸42;从上方连结于气缸42的气缸盖43;从上方连结于气缸盖43的气缸盖罩44;覆盖曲轴箱41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的离合器罩45;以及覆盖曲轴箱41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的磁电机罩46(罩的一例)。
参照图2,气缸盖43的后壁部安装于安装板26。由此,气缸盖43的后壁部经由安装板26而固定于主框架2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
曲轴箱41的后端部安装于各安装支架27a、27b。由此,曲轴箱41的后端部经由安装支架27a而固定于主框架22的后端部以及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4的上端部,并且,曲轴箱41的后端部经由安装支架27b而固定于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4的下端部。
曲轴箱41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两侧部经由上下一对的螺栓B2而安装于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第一侧板28a、第二侧板28b的下部。由此,曲轴箱41的前端部经由发动机悬架支架28而固定于下框架23的下端部。
在曲轴箱41的前部容纳有曲轴51。曲轴51被设置成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R1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曲轴51设置有平衡器驱动齿轮51a。
在曲轴箱41的前端部,平衡器轴52容纳在曲轴51的前下方。平衡器轴52与曲轴51平行地配置。平衡器轴52被设置成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R2为中心进行旋转。在平衡器轴52设置有平衡器从动齿轮52a。平衡器从动齿轮52a与设置于曲轴51的平衡器驱动齿轮51a啮合。
参照图4,在曲轴箱41的右侧面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设置有离合器机构54。离合器机构54由离合器罩45从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覆盖。离合器机构54经由一次减速机构(未图示)而与曲轴51(参照图2)连接。
参照图4,在曲轴箱41的左侧面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设置有发电用的磁电机55。磁电机55由磁电机罩46从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覆盖。磁电机55固定于曲轴51(参照图2)的左端部。
参照图2,在气缸42容纳有活塞(未图示)。活塞经由连杆(未图示)而与曲轴51连接。在气缸42与气缸盖43之间,燃烧室58设置于活塞的上方。在气缸盖43的后壁部设置有与燃烧室58连通的进气口59。在气缸盖43的前壁部设置有与燃烧室58连通的排气口60。在气缸盖43的右壁部设置有火花塞61。
(进气装置11)
参照图2,进气装置11具备进气管71以及与进气管71连接的空气净化器(未图示)。进气管71与发动机9的进气口59连接。
(排气装置12)
以下,在排气装置12的说明中,在记载为“上游侧”或“下游侧”的情况下,表示排气装置12内的排气方向(废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或“下游侧”。
参照图2~图4,排气装置12具备: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的催化装置81;容纳催化装置81的催化装置壳体82;连接发动机9的排气口60和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的上游侧连接管83(连接管的一例);配置于发动机9的后方的消音器84;以及连接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下游侧的端部)和消音器84的下游侧连接管85(其他连接管的一例)。催化装置壳体82、上游侧连接管83和下游侧连接管85构成排气管86。换言之,排气管86具备催化装置壳体82、上游侧连接管83和下游侧连接管85。
(排气装置12的催化装置81)
排气装置12的催化装置81配置于排气管86内。催化装置81例如由蜂窝构造的三元催化装置构成。催化装置81通过使废气中的有害成分(例如,一氧化碳、碳化氢、氮氧化物)通过化学反应而变化为无害成分(例如,二氧化碳、水、氮)来净化废气。
参照图2~图4,催化装置81呈圆柱状。催化装置81从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至下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以同一直径设置。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以及车辆前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且与下框架23大致平行地配置。
参照图2,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位于与曲轴51的旋转轴R1大致相同的高度。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位于平衡器轴52的旋转轴R2的上方。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的一部分与下框架23的下端部重叠。
参照图3,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配置于曲轴箱41和磁电机罩46的配合面Z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并且配置于上述配合表面Z与磁电机罩46的外表面46a之间。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的中心轴C的整体与磁电机罩46重叠。
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与下框架23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隔开间隔地配置于下框架23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配置于启动电机13(将后述详细内容)的侧方,并且位于与启动电机13大致相同的高度。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被配置成不与启动电机13重叠。
(排气装置12的催化装置壳体82)
参照图2~图4,排气装置12的催化装置壳体82通过接合分别成型的前部分82a和后部分82b从而形成为中空状。即,催化装置壳体82为对接构造。催化装置壳体82在通过催化装置81的中心轴C的面被分割为前部分82a和后部分82b。
参照图3,催化装置壳体82具备主体部93以及设置于主体部93的下侧(下游侧)的缩径部94。主体部93从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至下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以同一直径设置,并且与催化装置81的外周面经由间隔而相对。缩径部94从上侧(上游侧)朝向下侧(下游侧)缩径。
(排气装置12的上游侧连接管83)
参照图3,从车辆前面观察时,排气装置12的上游侧连接管83从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朝向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延伸。上游侧连接管83具备第一管105以及设置于第一管105的左下侧(下游侧)的第二管106。
第一管105具有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朝向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弯曲的形状,以避开下框架23。第一管105从右端部(上游侧的端部)至左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以同一直径设置。第一管105由一体成型的单一的部分形成。即,第一管105为一体构造。
参照图2、图3,在第一管105的外周面,圆筒状的上游侧凸起108朝向上方突出。在上游侧凸起108安装有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且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的顶端部朝向上侧。在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的顶端部连接有第一配线W1。第一配线W1朝向上方(在上下方向上与催化装置81相反的方向)延伸,以避开配置于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的左下方的催化装置81。
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配置于下框架23与气缸盖43之间。从车辆前面观察时,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配置于气缸盖4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内。从车辆前面观察时,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的整体与下框架23重叠,并且隐藏在下框架23的后方。
在第一管105的外周面的右端部(上游侧的端部)固定有圆环状的接头(未图示)。接头经由垫圈(未图示)而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连接。
在第一管105的外周面,在上游侧凸起108与接头之间安装有圆环状的凸缘112。凸缘112未固定于第一管105以及接头111。凸缘112在发动机9的排气口60的外周固定于气缸盖43。
参照图3,第二管106具有从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朝向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弯曲的形状。第二管106从右上侧(上游侧)朝向左下侧(下游侧)扩径。
参照图3、图4,第二管106通过接合分别成型的前部分106a和后部分106b从而形成为中空状。即,第二管106为对接构造。第二管106在通过催化装置81的中心轴C的面被分割为前部分106a和后部分106b。在第二管106的后部分106b设置有凹部113。
第二管106的右上端部(上游侧的端部)安装于第一管105的左端部(下游侧的端部)。第二管106的左下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与催化装置81隔开间隔地安装于催化装置壳体82的主体部93。在第二管106的左下端部插入有催化装置81的上端部。
(排气装置12的消音器84)
参照图2,排气装置12的消音器84具备腔室114以及设置于腔室114的后侧(下游侧)的消声器115。在腔室114的内部和消声器115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消音室(未图示)。
(排气装置12的下游侧连接管85)
参照图3,从车辆前面观察时,排气装置12的下游侧连接管85从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朝向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延伸。下游侧连接管85的前端部(上游侧的端部)容纳在催化装置壳体82的下部。在下游侧连接管85的前端部插入有催化装置81的下端部。下游侧连接管85的后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与消音器84的腔室114连接。
参照图2、图3,在下游侧连接管85的外周面,圆筒状的下游侧凸起118朝向右方突出。在下游侧凸起118安装有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且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的顶端部朝向右侧。在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的顶端部连接有第二配线W2。第二配线W2朝向右方(在左右方向上与催化装置81相反的方向)延伸,以避开配置于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的左上方的催化装置81。
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被配置成在曲轴箱41的下方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M重叠。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位于下游侧连接管85的下端缘85a的上方。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的前方以及下方由传感器护栏120覆盖。
(启动电机13)
参照图2,启动电机13配置于气缸42的前方。启动电机13位于曲轴箱41向发动机悬架支架28安装的安装位置(上下一对的螺栓B2的位置)的上方。启动电机13配置于下框架23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后方。
在启动电机13的右侧面,一对安装片121与启动电机13一体地设置。一对安装片121经由一对螺栓B3而安装于曲轴箱41的前端部。由此,启动电机13经由一对安装片121而固定于曲轴箱41的前端部。
启动电机13具备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电机轴122。电机轴122经由空转轴(未图示)而与曲轴51连接。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启动电机13配置于催化装置81与气缸42之间,并且经由催化装置81和气缸42的间隙能够目视。
参照图3,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启动电机13配置于下框架23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在车辆的主视图中,催化装置81、上游侧连接管83和下游侧连接管85被配置成朝向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拱形,启动电机13配置于由催化装置81、上游侧连接管83和下游侧连接管85形成的拱形的中心区域。
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启动电机13的左端部与下框架23的左端部在左右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启动电机13的右端部与曲轴箱41和离合器罩45的配合面X在左右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启动电机13的左侧部分与下框架23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重叠,并且无法目视。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启动电机13的右侧部分露出到下框架23以及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右侧,并且能够目视。
(发动机9的启动)
参照图2,在发动机9启动时,使启动电机13驱动。当启动电机13像这样驱动时,启动电机13的电机轴122进行旋转。当电机轴122像这样进行旋转时,电机轴122的旋转经由空转轴(未图示)而被传递给曲轴51,从而曲轴51进行旋转。像这样,启动电机13使发动机9启动。
(发动机9的振动的抑制)
参照图2,在发动机9驱动时,曲轴51进行旋转。当曲轴51像这样进行旋转时,曲轴51的旋转经由平衡器驱动齿轮51a以及平衡器从动齿轮52a而被传递给平衡器轴52,从而平衡器轴52进行旋转。由此,伴随着曲轴51的旋转的发动机9的振动被抑制。
(发动机9的排气)
参照图2,在发动机9驱动时,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排出废气。从发动机9的排气口60排出的废气依次通过上游侧连接管83的第一管105和第二管106而流入催化装置81,并且由催化装置81净化。由催化装置81净化后的废气通过下游侧连接管85而流入消音器84的腔室114。流入到消音器84的腔室114的废气依次通过消音器84的腔室114和消声器115,并且排出到车辆的后方。
(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动机9的前方配置有启动电机13。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与在发动机9的后方配置有启动电机13的情况相比,启动电机13难以受到发动机9的发热的影响。因此,不会使启动电机13大型化,而在发动机9发热时也能良好地保持发动机9的启动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不仅启动电机13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而且催化装置81也配置于发动机9的前方。在采用这样的配置的情况下,当催化装置81和启动电机13的间隙不足时,可能会导致启动电机13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在下框架23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启动电机13,在下框架23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催化装置81。通过像这样在下框架23的左右分开配置启动电机13和催化装置81,能够充分确保催化装置81和启动电机13的间隙,进而能够抑制启动电机13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下框架23的左右分开配置启动电机13和催化装置81,从而在下框架23的左右分开流动的行驶风分别与启动电机13和催化装置81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催化装置81加热后的行驶风与启动电机13接触,进而有效地抑制启动电机13温度上升。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下框架23的左右分开配置启动电机13和催化装置81,从而车辆的左右的重量平衡提高。因此,催化装置81的配置不会受到与车辆的左右的重量平衡的关系的限制,而催化装置81的配置自由度提高。
另外,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启动电机13的左侧部分与发动机悬架支架28重叠,启动电机13的右侧部分露出到发动机悬架支架28的右侧(左右方向一方侧)。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能够保护启动电机13不受到来自前轮4的飞石的影响,并且通过行驶风对启动电机13进行冷却。
另外,从车辆前面观察时,下框架23以及催化装置81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配置于曲轴箱41和磁电机罩46的配合面Z的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容易确保催化装置81和启动电机13的间隙,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启动电机13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另外,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下框架23以及催化装置81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的一部分与下框架23的下端部重叠。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能够通过下框架23来提高催化装置81侧的空间和启动电机13侧的空间的隔热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启动电机13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体构造的第一管105和对接构造的第二管106构成上游侧连接管83。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与仅通过一体构造的弯曲管构成上游侧连接管83的情况相比,上游侧连接管83的形状、配置的自由度提高。因此,能够将催化装置81配置成靠近发动机9的排气口60,进而能够抑制车辆的大型化,并且提高催化装置81对废气的净化性能。另外,由于能够如上述那样将催化装置81配置成靠近发动机9的排气口60,因此能够使催化装置81的位置变高。因此,能够抑制催化装置81由于飞石而损坏,或催化装置81的温度由于浸水而降低。
另外,催化装置81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且配置于启动电机13的侧方,位于与启动电机13大致相同的高度。通过像这样将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催化装置81配置于启动电机13的侧方,能够容易确保催化装置81和启动电机13的间隙,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启动电机13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另外,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和各连接管83、85被配置成朝向左侧(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拱形,启动电机13配置于上述拱形的中心区域。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不仅能够充分确保催化装置81和启动电机13的间隙,而且也能够充分确保各连接管83、85和启动电机13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启动电机13由于来自各连接管83、85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另外,从车辆前面观察时,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隐藏在下框架23的后方。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变得不突出,从而车辆的外观性提高。另外,由于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由下框架23保护,因此能够抑制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的损坏。
另外,与上游侧废气传感器109连接的第一配线W1朝向上方(在上下方向上与催化装置81相反的方向)延伸,以避开催化装置81。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第一配线W1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进一步,与下游侧废气传感器119连接的第二配线W2朝向右方(在左右方向上与催化装置81相反的方向)延伸,以避开催化装置81。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第二配线W2由于来自催化装置81的热而受到热损伤。
(变形例)
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在下框架23的右侧(离合器罩45侧)配置有启动电机13,在下框架23的左侧(磁电机罩46侧)配置有催化装置81。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与本实施例相反,在下框架23的左侧(磁电机罩46侧)配置启动电机13,在下框架23的右侧(离合器罩45侧)配置催化装置81。
在本实施例中,催化装置81位于与启动电机13大致相同的高度。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催化装置81也可以位于与启动电机13不同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催化装置81的一部分与下框架23重叠。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也可以是催化装置81的整体与下框架23重叠。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一体构造的第一管105和对接构造的第二管106构成上游侧连接管83。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可以仅通过一体构造的管构成上游侧连接管83,也可以仅通过对接构造的管构成上游侧连接管83。
在本实施例中,将空冷式的单缸发动机作为发动机9的一例。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水冷式发动机、油冷式发动机等除空冷式之外的冷却方式的发动机作为发动机9的一例。另外,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缸发动机作为发动机9的一例。
在本实施例中,将公路型的摩托车1作为摩托车的一例。另一方面,在其他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越野型的摩托车1作为摩托车的一例。

Claims (8)

1.一种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身框架;
发动机,该发动机支撑于所述车身框架;
排气管,该排气管排出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的废气;
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内,并且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以及
启动电机,该启动电机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并且启动所述发动机,
所述车身框架具备:
头管;
主框架,该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以及
下框架,该下框架从所述头管向下方延伸,
所述发动机具备:
曲轴;
曲轴箱,该曲轴箱容纳所述曲轴;
气缸,该气缸连结于所述曲轴箱;以及
气缸盖,该气缸盖连结于所述气缸,
从车辆前面观察时,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一方侧配置有所述启动电机,在所述下框架的左右方向另一方侧配置有所述催化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发动机悬架支架,该发动机悬架支架将所述发动机固定于所述下框架,
从车辆前面观察时,所述启动电机的一部分与所述发动机悬架支架重叠,所述启动电机的另外一部分露出到所述发动机悬架支架的所述左右方向一方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具备罩,该罩覆盖所述曲轴箱的所述左右方向另一方侧,
从车辆前面观察时,所述下框架以及所述催化装置沿上下方向延伸,
从车辆前面观察时,所述催化装置配置于所述曲轴箱和所述罩的配合面的所述左右方向另一方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所述下框架以及所述催化装置沿上下方向延伸,
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框架重叠。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具备连接管,该连接管连接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排气口和所述催化装置的上端部,
所述连接管具备:
第一管,该第一管具有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左右方向另一方侧弯曲的形状,并且为一体构造;以及
第二管,该第二管在排气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第一管的下游侧,具有从所述催化装置的上端部朝向所述左右方向一方侧弯曲的形状,并且为对接构造,
所述催化装置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并且配置于所述启动电机的侧方,所述催化装置位于与所述启动电机大致相同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消音器,该消音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
所述排气管具备:
连接管,该连接管连接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排气口和所述催化装置的上端部;以及
其他连接管,该其他连接管连接所述催化装置的下端部和所述消音器,
从车辆前面观察时,所述催化装置、所述连接管、所述其他连接管被配置成朝向所述左右方向另一方侧突出的拱形,
所述启动电机配置于所述拱形的中心区域。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具备连接管,该连接管连接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排气口和所述催化装置的上端部,
所述连接管安装有废气传感器,该废气传感器的顶端部朝向上侧,
从车辆前面观察时,所述废气传感器隐藏在所述下框架的后方。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消音器,该消音器配置于所述发动机的后方,
所述排气管具备:
连接管,该连接管连接所述发动机的所述排气口和所述催化装置的上端部;以及
其他连接管,该其他连接管连接所述催化装置的下端部和所述消音器,
所述连接管安装有与第一配线连接的废气传感器,
所述其他连接管安装有与第二配线连接的其他废气传感器,
所述第一配线以及所述第二配线朝向与所述催化装置相反的方向延伸,以避开所述催化装置。
CN201910730191.XA 2018-08-08 2019-08-08 摩托车 Active CN1108167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9230A JP7119734B2 (ja) 2018-08-08 2018-08-08 自動二輪車
JP2018-149230 2018-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16746A true CN110816746A (zh) 2020-02-21
CN110816746B CN110816746B (zh) 2022-01-25

Family

ID=69547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30191.XA Active CN110816746B (zh) 2018-08-08 2019-08-08 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19734B2 (zh)
CN (1) CN11081674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8698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1746475A (zh) * 2008-11-28 2010-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2407906A (zh) * 2010-09-21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
JP6012483B2 (ja) * 2013-01-16 2016-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CN107429597A (zh) * 2015-03-24 2017-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EP3235714A4 (en) * 2014-12-19 2018-03-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46674B2 (ja) 2007-02-07 2012-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触媒配置構造
JP2017149165A (ja) 2014-07-04 2017-08-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282991B2 (ja) 2015-03-13 2018-02-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526997B2 (ja) 2015-03-26 2019-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17114394A (ja) 2015-12-25 2017-06-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8698A (zh) * 2007-12-28 2009-07-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1746475A (zh) * 2008-11-28 2010-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CN102407906A (zh) * 2010-09-21 2012-04-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
JP6012483B2 (ja) * 2013-01-16 2016-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EP3235714A4 (en) * 2014-12-19 2018-03-0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e vehicle
CN107429597A (zh) * 2015-03-24 2017-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19734B2 (ja) 2022-08-17
JP2020023934A (ja) 2020-02-13
CN110816746B (zh) 202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35714B1 (en) Saddle-ride vehicle
EP3456619A1 (en) Saddled vehicle
CN211343074U (zh) 摩托车
EP1933010B1 (en) Motorcycle
CN110816745B (zh) 摩托车
CN110816746B (zh) 摩托车
JP614970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2010059942A (ja) エンジンとこれを備えた乗物
CN110821629B (zh) 摩托车
CN110816733B (zh) 摩托车
JP4151261B2 (ja) 小型車両のエンジン排気装置
CN110925069B (zh) 摩托车
CN111051669B (zh) 内燃机
US11840947B2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9083754B (zh) 排气装置
WO2023189500A1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3189504A1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9199867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7297982A (ja)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を支持するステー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JP6524700B2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装置
JPS6342089B2 (zh)
JP2019199866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