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83754B - 排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排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083754B CN109083754B CN201810251459.7A CN201810251459A CN109083754B CN 109083754 B CN109083754 B CN 109083754B CN 201810251459 A CN201810251459 A CN 201810251459A CN 109083754 B CN109083754 B CN 1090837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haust gas
- gas sensor
- exhaust
- saddle
- type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35/00—Controlling engines, dependent on conditions exterior or interior to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D35/0015—Controlling engines, dependent on conditions exterior or interior to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exhaust gas sensors
- F02D35/0046—Controlling fuel supply
- F02D35/0092—Controlling fuel supply by means of fuel injec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1/00—Monitoring or diagnostic devices for exhaust-gas treatment apparatus, e.g. for catalytic activity
- F01N11/007—Monitoring or diagnostic devices for exhaust-gas treatment apparatus, e.g. for catalytic activity the diagnostic devices measuring oxygen or air concentration downstream of the exhaust apparatu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增大前轮负载而使鞍乘型车辆的操纵性提高,并且从飞石等保护排气气体传感器。本发明的排气装置具备排气管(29)和对在排气管(29)流动的排气的氧气浓度等进行检测的排气气体传感器(46),排气管(29)从排气端口(23)通过发动机(16)的前方且相比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更靠近右侧的位置而向消音器(41)侧伸长,排气气体传感器(46)形成为外形大致圆柱状,其整体配置在高于前挡板(25)的最下部(25A)的位置,且安装于在排气管(29)中位于发动机(16)的前方且相比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更靠近右侧的位置的部分设置的传感器安装部(39),且从该传感器安装部(39)向鞍乘型车辆(1)的左后方伸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鞍乘型车辆的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例如在大多数的摩托车等的鞍乘型车辆中采用如下技术:通过排气气体传感器对排气气体中的氧气浓度进行检测,基于该检测结果进行燃料喷射控制,以使催化装置的净化能力充分发挥的方式来调节空燃比。
在采用该技术的鞍乘型车辆中,多数情况是排气气体传感器安装于排气管的中途(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作为排气气体传感器,具体而言,使用氧气传感器或者空燃比传感器。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外形是圆柱状,在轴向具有较长的形状。另外,在排气气体传感器的一端部配置检测元件,在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另一端部连接引线,该引线用于将从检测元件得到的检测信号向发动机控制单元等输出。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例如在排气管的一部分的周面设置轴套,在该轴套的中央形成与排气管内连通的孔,在该孔插入排气气体传感器的一端侧,从而将排气气体传感器安装于排气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365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将排气气体传感器如上述那样安装于排气管的周面的情况下,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另一端侧从排气管的周面突出。例如在将排气气体传感器的一端侧安装于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的排气管的朝前的周面的情况下,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另一端侧向发动机的前方突出。在该情况下,为了避免前轮与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冲突,需要增大前轮与发动机的距离。因此,有鞍乘型车辆的重心向后方移动,前轮负载变小,鞍乘型车辆的操纵性降低的担忧。另外,在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另一端侧向发动机的前方突出的情况下,由前轮扬起的飞石等容易碰到排气气体传感器。
另一方面,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摩托车那样,在将排气气体传感器的一端侧安装于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的排气管的朝后的周面的情况下,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另一端侧从排气管向发动机而向后方突出。在该情况下,由前轮扬起的飞石等碰到排气管的朝前的周面,因此认为飞石等难以碰到排气气体传感器。然而,由于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另一端侧从排气管朝向发动机而向后方突出,因此需要增大排气管与发动机的距离,其结果是,为了充分确保通过发动机的前方的排气管与前轮的距离,需要使前轮从发动机向前方离开。因此,有前轮负载变小,鞍乘型车辆的操纵性降低的担忧。
另外,在将排气气体传感器的一端侧安装于在鞍乘型车辆的左部配置的排气管的朝左的周面的情况下,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另一端侧从鞍乘型车辆的左部向左方突出。另外,在将排气气体传感器的一端侧安装于在鞍乘型车辆的右部配置的排气管的朝右的周面的情况下,排气气体传感器的另一端侧从鞍乘型车辆的右部向右方突出。在这些情况下,排气体传感器容易碰到飞石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例如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排气装置,能够增大前轮负载而使鞍乘型车辆的操纵性提高,并且能够从飞石等保护排气气体传感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排气装置设置于鞍乘型车辆,该排气装置具备:排气管,该排气管的上游端侧连接于发动机的排气端口;
消音器,该消音器连接于所述排气管的下游端侧;
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的中途或所述消音器内;以及
排气气体传感器,该排气气体传感器对所述排气管的排气氧气浓度或空燃比进行检测,
所述排气管从所述排气端口通过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且沿着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向所述消音器侧伸长,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形成为外形大致呈圆柱状,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整体配置在高于前挡板的最下部的位置,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安装于传感器安装部,该传感器安装部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中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且沿着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的部分,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从该传感器安装部向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另一侧且后方伸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增大前轮负载而使鞍乘型车辆的操纵性提高,并且能够从飞石等保护排气气体传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方观察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的鞍乘型车辆的说明图。
图2是从右方观察图1中的鞍乘型车辆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鞍乘型车辆中的排气装置及其的周边部分的说明图。
图4是从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的说明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气装置的说明图。
图6是在剖切线IV-IV剖切图3中的排气管及发动机的前部,并从其上方观察剖切后的下侧的部分的端面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鞍乘型车辆
8 前轮
16 发动机
23 排气端口
25 前挡板
25A 最下部
28 排气装置
29 排气管
31 上游侧部分
32 下游侧部分
39 传感器安装部
41 消音器
45 催化装置
46 排气气体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是设置于鞍乘型车辆的排气装置,具备排气管、消音器、催化装置及排气气体传感器。
排气管的上游端侧与发动机的排气端口连接。另外,排气管从排气端口通过发动机的前方且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而向消音器侧伸长。
消音器连接于排气管的下游端侧。排气管的下游端侧与消音器的连接不限于排气管的下游端侧与消音器直接连接的方式,也包含排气管的下游端侧与消音器经由腔室或催化装置等连接的方式。另外,消音器的配置可以是后轮的侧方、上方等、鞍乘型车辆的后部,也可以是发动机的下方。
催化装置设置于排气管的中途或消音器内。作为将催化装置配置于排气管的中途的方式,可以是将催化装置配置于排气管的内部的方式,也可以是将排气管分割成上游侧部分和下游侧部分,使催化装置介于排气管的上游侧部分与下游侧部分之间的方式。
排气气体传感器是对排气管的排气氧气浓度或空燃比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排气气体传感器形成为外形大致圆柱状。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的整体配置在高于前挡板的最下部的位置。另外,在排气管中,在位于发动机的前方且沿着相对于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的部分设置传感器安装部,排气气体传感器安装于该传感器安装部。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从该传感器安装部向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一侧和后方伸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能够增大前轮负载,能够使鞍乘型车辆的操纵性提高。即,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中,排气管通过发动机的前方且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从位于发动机的前方且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的传感器安装部向相对于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另一侧且后方伸长。因此,在发动机的前面,在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部分与前轮之间能够确保较大空间。利用该空间,能够缩短前轮与发动机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增大前轮负载,能够使鞍乘型车辆的操纵性提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排气装置,排气气体传感器整体配置于前挡板的最下部的上侧,因此能够通过前挡板防止由前轮扬起的飞石、土砂、泥等碰到排气气体传感器。
【实施例】
图1是从左方观察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气装置28的鞍乘型车辆1的图,图2是从右方观察图1中的鞍乘型车辆1的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鞍乘型车辆1中大致从前轮8至发动机16的局部的图。图4是从鞍乘型车辆1的前方观察排气装置28的图,图5是从鞍乘型车辆1的下方观察排气装置28的图。另外,图4及图5中的单点划线分别表示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另外,在实施例中,在表示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来说明配管的伸长方向、部件的位置关系等时,这些方向以从驾驶鞍乘型车辆1的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为基准。在各图中的右上画的箭头表示这些方向。
如图1所示,鞍乘型车辆1是摩托车。鞍乘型车辆1具备车身框架2,车身框架2具有头管3、一对主框架4及一对座椅轨道5。头管3配置于鞍乘型车辆1的前部。一对主框架4从头管3向左、右分别展开,且向后方分别伸长。一对座椅轨道5支承于各自的主框架4的后部上侧,且分别向后方伸长。
在头管3内插入转向轴6。转向轴6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头管3。另外,前叉7经由支架支承于转向轴6。另外,前轮8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前叉7的下端侧。另外,前挡板25支承于前叉7。前挡板25主要具有如下功能:防止由前轮的旋转而从地面扬起的石、土砂、泥等碰到驾驶鞍乘型车辆1的驾驶员或发动机16的上部等。前挡板25覆盖前轮8的外周部中的从上部至后部的部分。另外,把手经由支架支承于转向轴6,但省略把手的图示。
另外,一对主框架4从鞍乘型车辆1的前部向后方伸长后,在越过鞍乘型车辆1的前后方向中央的位置弯曲并向下方伸长。并且,在一对主框架4中的向下方伸长的部分之间,摆臂9被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另外,后轮1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摆臂9的后端侧。
另外,在鞍乘型车辆1中,在发动机16的后方设置后缓冲部11。后缓冲部11的上端部连接于一对主框架4的后部上侧,后缓冲部11的下端部经由连杆部件13连接于摆臂9的下部前侧。
另外,鞍乘型车辆1的发动机16设置于鞍乘型车辆1的前后方向中央附近。发动机16是四冲程单气缸的汽油发动机。如图3所示,发动机16具有曲轴箱17、气缸18、气缸盖19及气缸盖罩20。气缸18设置于曲轴箱17的上方,气缸盖19设置于气缸18的上方,气缸盖罩20覆盖气缸盖19的上侧。
在曲轴箱17内设置曲轴。另外,在曲轴箱17的前部,在上下方向中央及左右方向中央附近设置平衡室21。在平衡室21内收容用于抑制曲轴的振动的平衡轴。图3中的S表示平衡轴的轴心的位置。由于设置平衡室21,在曲轴箱17的前部,上下方向中央及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部分向前方突出。
另外,在气缸18内设置活塞。另外,在气缸盖19的后部设置进气端口22,在气缸盖19的前部设置排气端口23。另外,在气缸盖19内设置进气阀、排气阀、用于使这些阀动作的凸轮机构及火花塞等。另外,在曲轴箱17内的左部设置发电装置24。发电装置24例如是磁发电机或启动发电机。另外,在曲轴箱17内的后部设置离合器、变速器等。另外,在鞍乘型车辆1设置使对从大气引入的空气净化后与燃料混合的空气净化器、节流装置、燃料喷射装置等的进气系统的部件,但省略它们的图示。
另外,如图1所示,在气缸盖罩20的前方设置油冷却器51,在发动机16的上方设置燃料箱52。另外,在发动机16的后方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置驾驶员放置脚的踏板53。另外,省略座椅及机罩的图示。
另外,在至发动机16的前方及下方的区域设置排气装置28。排气装置28具备排气管29、消音器41、催化装置45及排气气体传感器46。
排气管29是将从发动机16的排气端口23排出的排气向消音器41引导的配管,例如由铸铁、不锈钢、钛等金属形成。如图4所示,排气管29的上游侧的端部30连接于排气端口23,下游侧的端部34与设置于消音器41的前端部42的流入口连接。另外,排气管29是扩张管或锥形管,排气管29的外径及内径从上游侧的端部30向下游侧的端部34分别逐渐扩张。
排气管29从排气端口23依次通过通过点a、b、c、d、e及f后,到达消音器41的流入口。另外,排气管29具备上游侧部分31及下游侧部分32。
通过点a位于曲轴箱17的上部前方且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右侧的位置。通过点b在曲轴箱17的上部前方且相比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更靠近右侧的区域中,位于通过点a的下方且通过点a的右侧的位置。通过点c位于曲轴箱17的下部前方且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在排气管29中,从排气端口23通过通过点a及b而到达通过点c为止的部分是上游侧部分31。
在从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上游侧部分31整体来看以向右侧描绘凸的圆弧的方式弯曲。即,上游侧部分31以在分别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排气端口23及通过点c之间呈向右侧凸出的方式而较大地弯曲。因此,上游侧部分31的大部分相比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而位于右侧。其结果是,在曲轴箱17的前方,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上部至上下方向中央部形成较大的空间。
另外,在曲轴箱17的前部,上下方向中央及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部分由于设置有平衡室21而向前方突出。排气管29的上游侧部分31在从曲轴箱17的该向前方突出的部分的右侧至下侧的区域伸长。即,上游侧部分31配置为绕过曲轴箱17的上述向前方突出的部分。
另外,在上游侧部分31中,紧接排气端口23后的部分即从排气端口23至通过点a为止的部分具有曲率较小且缓和的弯曲形状。
另外,如上所述,整体来看,上游侧部分31以向右侧描绘凸的圆弧的方式弯曲,但仔细观察的话,从通过点a至通过点b间向下方直线状伸长。在该直线状伸长的部分设置用于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安装于排气管29的传感器安装部39。
另外,在上游侧部分31中,如图4所示,在接近排气端口23的端部设置用于将排气管29连接于排气端口23的凸缘40。
另外,通过点d相比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位于左侧且位于曲轴箱17的下方的位置。通过点e相比于通过点d位于后侧、上侧且左侧的位置。通过点f在排气管29中位于通过点c与通过点d之间的部分的前方的位置。在排气管29,从通过点c依次通过通过点d、e及f而到达消音器41的流入口为止的部分是下游侧部分32。
首先,如图4所示,下游侧部分32以随着从通过点c向左方延伸而向下方延伸的方式缓和地弯曲并伸长,到达通过点d。接着,如图3及图4所示,下游侧部分32以随着从通过点d向后上方延伸而向左方延伸的方式缓和地弯曲并伸长,之后,向前方缓和地弯曲并伸长,到达通过点e。接着,如图3所示,下游侧部分32在从通过点e通过发电装置24的下方且向前方伸长后,向右方缓和地弯曲,到达通过点f。接着,如图5所示,下游侧部分32通过通过点f后,向右后方缓和地弯曲并伸长而到达设置于消音器41的前端部42的流入口。
另外,在从侧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下游侧部分32整体看来以描绘环的方式弯曲。另外,在下游侧部分32中,从通过点d通过通过点e而到达通过点f为止的部分整体看来弯曲180度,其结果是,下游侧部分32的该部分的内部中的排气的流通方向从后方向前方反转。另外,在从下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下游侧部分32中,从通过点e通过通过点f而到达消音器41的流入口为止的部分整体看来弯曲接近180度的角度,其结果是,下游侧部分32的该部分的内部中的排气的流通方向从前方向后方大致反转。
消音器41是降低排气引起的噪音的装置,例如由铸铁、不锈钢、钛等金属或碳纤维等形成。如图2所示,消音器41配置于发动机16的曲轴箱17的下方且配置于鞍乘型车辆1的右侧。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消音器41以随着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向后方延伸而向右方延伸的方式伸长。并且,消音器41的前端部42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消音器41的后端部43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右侧的位置。另外,在消音器41的前端部42设置用于使由排气管29引导的排气流入消音器41内的流入口,在消音器41的后端部43设置从消音器41内排出排气的流出口44。
催化装置45是将排气所含的有害成分转换为无害成分的装置,如图5所示,催化装置45设置于消音器41的前端部42的内部。
排气气体传感器46是对在排气管29流动的排气的氧气浓度或空燃比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例如是氧气传感器或空燃比传感器。排气气体传感器46具备例如由不锈钢等形成的壳体。如图3所示,该壳体的外形整体看来是大致圆柱状,在其轴线方向具有较长的形状。另外,在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壳体的一端侧收容例如使用了氧化锆的检测元件,另一端侧与引线47(参照图6)连接,该引线47用于将从检测元件得到的检测信号向例如设置于鞍乘型车辆1的发动机控制单元输出。另外,在图1至图5中省略引线47的图示。另外,以下,在排气气体传感器46中,将配置有检测元件侧的端部称为检测端部46A,在排气气体传感器46中,将连接有引线47侧的端部称为输出端部46B。
排气气体传感器46安装于排气管29,在发动机16与前轮8之间,配置于大致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右侧的区域。另外,在鞍乘型车辆1的座椅落座有具有标准体重(例如75kg)的驾驶员的状态下,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整体配置在前挡板25的后方且在高于前挡板25的最下部25A的位置。其结果是,在前轮8朝向鞍乘型车辆1的直线前进方向时,在从前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的情况下,排气气体传感器46整体被前挡板25隐藏。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与如下直线相比配置于上侧:该直线是与前轮8的外周的圆相切的切线中的通过前挡板25的最下部25A的直线。即,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排气气体传感器46相比于通过前轮8的外周的圆上的点G及前挡板25的最下部25A的直线而配置于上侧。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与在发动机16的平衡室21内设置的平衡轴的轴心S相比位于上侧。发动机16中设置有平衡室21的部分,即曲轴箱17的前部中的上下方向中央及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部分向前方突出。排气气体传感器46相比于该向前方突出的部分而位于上侧。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相比于油冷却器51而位于下侧。
图6是在剖切线IV-IV剖切图3中的排气管29及发动机16的前部并从其上方观察剖切后的下侧的部分的端面的图。图6中的单点划线X表示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以下,一边参照图6,一边对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向排气管29安装的安装结构及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排气气体传感器46安装于传感器安装部39,该传感器安装部39在排气管29的上游侧部分31中设置于位于发动机16的前方且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右侧的位置的部分的周壁。传感器安装部39是排气管29的该部分的周壁中的从朝向左后方的部分向左后方突出的轴套。另外,在传感器安装部39形成与排气管29的内部连通的孔33。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检测端部46A插入孔33。另外,在检测端部46A的外周面与孔33的内周面分别形成螺纹,排气气体传感器46经由这些螺纹紧固于孔33内。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侧从传感器安装部39向鞍乘型车辆1的左方且后方伸长。即,排气气体传感器46以随着从传感器安装部39向鞍乘型车辆1的左方延伸而向后方延伸的方式伸长。换言之,排气气体传感器46以随着向鞍乘型车辆1的内侧(即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延伸而接近发动机16的方式(即以从前轮8或前挡板25离开的方式)伸长。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其轴线K与排气管29中设置有传感器安装部39的部分的中心P(轴心)相交。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其轴线K与排气管29中设置有传感器安装部39的部分的轴线正交。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满足如下条件:相对于鞍乘型车辆1的直线前进方向(箭头D)垂直的面Y与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轴线K所成的角的角度θ大于0度且为45度以下。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其轴线K越过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而向左侧伸长后与发动机16的前表面相交。图6中的点U表示轴线K与发动机16的前表面相交的点。
另外,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轴线K与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突出侧端部)的顶端的交点Q和上述中心P之间的距离设为A,将上述中心P与发动机16在鞍乘型车辆1的直线前进方向上的间隔设为B时,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管29中设置有传感器安装部39的部分配置为满足如下条件:
B<A (1)
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满足如下条件:
0<A·Sinθ<B (2)
另外,在将排气管29中设置有传感器安装部39的部分的半径设为C时,本实施例中的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满足如下条件:
C<A·Sinθ (3)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不与发动机16接触。另外,图6中的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不越过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而到达其左侧,但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也可以越过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而到达其左侧。
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排气装置28中,排气管29配置为通过发动机16的前方且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右侧,并且排气气体传感器46在排气管29中从发动机16的前方且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右侧的部分向左后方伸长。根据该结构,在发动机16的前面,能够在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部分与前轮8之间确保较大的空间。利用该空间,能够缩短前轮8与发动机16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增大前轮负载,能够使鞍乘型车辆1的操纵性提高。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朝向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伸长,因此排气气体传感器46不会从鞍乘型车辆1的侧方向外伸出。由此,能够减小鞍乘型车辆1的前面投影面积。因此,能够减小机罩的面积使鞍乘型车辆1轻量化,另外,能够减少鞍乘型车辆1的行驶时的空气抵抗而使燃油经济性变好。另外,能够使飞石等难以碰到排气气体传感器46。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朝向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伸长,因此排气气体传感器46不会从排气管29向上突出。假设排气气体传感器46从排气管29向上突出,则排气气体传感器46位于与配置于气缸盖罩20与前轮8之间的油冷却器51或散热器等冷却器紧挨的位置,其结果是,会引起如下问题:通过冷却器的冷却风的流通被排气气体传感器46妨碍,冷却器的冷却效果下降。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配置,能够避免这样的问题。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上述角度θ(参照图6)大于0度且为45度以下。根据该结构,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侧向鞍乘型车辆1的后方倾斜且朝向鞍乘型车辆1的左方,因此能够容易在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安装引线47,另外,能够防止安装于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的引线47碰到发动机16而对引线47施加过大的负荷。另外,在从鞍乘型车辆1的右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一部分、引线47被排气管29隐藏而难以看到,因此在鞍乘型车辆1为例如裸式车辆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鞍乘型车辆1的设计性变好。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其轴线K越过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而向左侧伸长后与发动机16的前表面相交。根据该结构,由于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向鞍乘型车辆1的后方倾斜且朝向鞍乘型车辆1的左方,因此引线47向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安装也变得容易,另外,能够防止对安装于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引线47施加过大的负荷。
另外,在排气管29中设置有传感器安装部39的部分以满足上述数式(1)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传感器安装部39接近发动机16。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以满足上述数式(2)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从传感器安装部39向鞍乘型车辆1的左方且后方伸长,并且能够配置为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不碰到发动机16。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以满足上述数式(3)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在从侧方观察鞍乘型车辆1时,能够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其输出端部46B在排气管29中位于与设置有传感器安装部39的部分相比位于后方。因此,与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向鞍乘型车辆1的左方且在相对于鞍乘型车辆1的直线前进方向垂直方向上伸长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发动机16的前方且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确保较大的空间。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于比平衡轴的轴心S高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位于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输出端部46B侧位于后方。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前挡板25的最下部25A位于上侧。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前挡板25防止由前轮8扬起的飞石、土砂、泥等碰到排气气体传感器46。
另外,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于相比于与前轮8的外周的圆相切的切线中的通过前挡板25的最下部25A的直线而位于上侧。由前轮8扬起的飞石等的大部分向前轮8的外周的切线方向飞去。这些飞石等中的要向与前轮8的外周的圆相切的切线中的通过前挡板25的最下部25A的直线的上侧的方向飞去的飞石等碰到前挡板25,而不飞向前挡板25的后侧。因此,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于相比于与前轮8的外周的圆相切的切线中的通过前挡板25的最下部25A的直线而位于上侧,从而能够提高通过前挡板25防止由前轮8扬起的飞石等碰到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效果。
另外,在排气管29中设置有传感器安装部39的部分向下方形成为直线状。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其轴线K与排气管29的轴线正交。由此,能够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检测元件的端部配置为与排气管29内的排气的流向正交,能够提高排气气体传感器46的检测精度。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的排气装置28中,将排气管29的上游侧部分31配置为通过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右侧,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从排气管29中通过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右侧的部分向左后方伸长,但也可以将该结构以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为基准而左右反转。即,将排气管29的上游侧部分31配置为通过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左侧,将排气气体传感器46配置为从排气管29中通过鞍乘型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左侧的部分向右后方伸长。另外,在该情况下,与该结构配合而变更消音器41的配置。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摩托车,也能够应用于自动三轮车、越野车等其他种类的鞍乘型车辆。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可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及说明书整体阅读的发明的主旨或不违背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伴随这样的变更的排气装置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
Claims (10)
1.一种排气装置,设置于鞍乘型车辆,该排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排气管,该排气管的上游端侧连接于发动机的排气端口;
消音器,该消音器连接于所述排气管的下游端侧;
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的中途或所述消音器内;以及
排气气体传感器,该排气气体传感器对所述排气管的排气氧气浓度或空燃比进行检测,
所述排气管从所述排气端口通过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且沿着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向所述消音器侧伸长,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形成为外形大致呈圆柱状,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整体配置在高于前挡板的最下部的位置,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安装于传感器安装部,该传感器安装部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中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且沿着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的部分,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从该传感器安装部向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另一侧且后方伸长,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配置为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的轴线与所述排气管中设置有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部分的中心(P)相交,
在将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的轴线和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的突出侧端部的交点(Q)与所述中心(P)之间的距离设为A,将所述中心(P)与所述发动机在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直线前进方向上的间隔设为B,将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直线前进方向垂直的面与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的轴线所成的角的角度设为θ时,所述排气管中设置有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部分配置为满足如下条件:
B<A,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配置为满足如下条件:
0<A·Sinθ<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直线前进方向垂直的面与该排气气体传感器的轴线所成的角的角度大于0度且为45度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配置为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的轴线越过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而向另一侧伸长后与所述发动机的前表面相交。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与设置有所述发动机的平衡轴的轴心相比位于上侧。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与如下直线相比配置于上侧:该直线是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轮的外周的圆相切的切线中的通过所述前挡板的最下部的直线。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中设置有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部分形成为直线状。
7.一种排气装置,设置于鞍乘型车辆,该排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排气管,该排气管的上游端侧连接于发动机的排气端口;
消音器,该消音器连接于所述排气管的下游端侧;
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设置于所述排气管的中途或所述消音器内;以及
排气气体传感器,该排气气体传感器对所述排气管的排气氧气浓度或空燃比进行检测,
所述排气管从所述排气端口通过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且沿着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向所述消音器侧伸长,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形成为外形大致呈圆柱状,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整体配置在高于前挡板的最下部的位置,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安装于传感器安装部,该传感器安装部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中位于所述发动机的前方且沿着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一侧的部分,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从该传感器安装部向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另一侧且后方伸长,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配置为其轴线与所述排气管中设置有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部分的中心(P)相交,
在将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的轴线和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的突出侧端部的交点(Q)与所述中心(P)之间的距离设为A,将所述排气管中设置有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部分的半径设为C,将相对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直线前进方向垂直的面与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的轴线所成的角的角度设为θ时,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配置为满足如下条件:
C<A·Sin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与设置有所述发动机的平衡轴的轴心相比位于上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气体传感器与如下直线相比配置于上侧:该直线是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前轮的外周的圆相切的切线中的通过所述前挡板的最下部的直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管中设置有所述传感器安装部的部分形成为直线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16104 | 2017-06-13 | ||
JP2017116104A JP2019002301A (ja) | 2017-06-13 | 2017-06-13 | 排気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083754A CN109083754A (zh) | 2018-12-25 |
CN109083754B true CN109083754B (zh) | 2021-11-05 |
Family
ID=64839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51459.7A Active CN109083754B (zh) | 2017-06-13 | 2018-03-26 | 排气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002301A (zh) |
CN (1) | CN109083754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77481B2 (ja) * | 2004-12-20 | 2010-06-0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酸素濃度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
JP6012483B2 (ja) * | 2013-01-16 | 2016-10-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
CN103437871B (zh) * | 2013-08-20 | 2016-12-28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氧传感器安装结构 |
JP6526997B2 (ja) * | 2015-03-26 | 2019-06-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
2017
- 2017-06-13 JP JP2017116104A patent/JP2019002301A/ja active Pending
-
2018
- 2018-03-26 CN CN201810251459.7A patent/CN10908375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002301A (ja) | 2019-01-10 |
CN109083754A (zh) | 2018-1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82700B2 (en) | Exhaust pipe structure | |
WO2014097774A1 (ja) | エンジンの過給システム | |
JP487110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5820443B2 (ja)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
JP2007127039A (ja) | 内燃機関 | |
JP5604960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ダクト構造 | |
JP2019183673A (ja) |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 | |
WO2010113677A1 (ja) | 酸素濃度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 |
CN112351935B (zh) | 机动二轮车的氧气传感器配置结构 | |
JP6658820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9083754B (zh) | 排气装置 | |
WO2017057340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19039406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9015277A (ja) |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配置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 |
JP2013217338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12207543A (ja) | 鞍乗型車両 | |
US11840947B2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 |
JP6269081B2 (ja) | インジェクタ取付構造 | |
WO2023190225A1 (ja) |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 |
WO2023189962A1 (ja) | 鞍乗型車両 | |
WO2023190226A1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10816733B (zh) | 摩托车 | |
JP7119734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7275775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19002300A (ja) | 排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