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8342B - 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58342B CN102958342B CN201210308101.6A CN201210308101A CN102958342B CN 102958342 B CN102958342 B CN 102958342B CN 201210308101 A CN201210308101 A CN 201210308101A CN 102958342 B CN102958342 B CN 10295834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tainer belt
- unit
- electronic unit
- feeding claw
- fe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其可以将保持带中保持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适当地向吸附位置输送。该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具有将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供给的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其具有:框体,其具有对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的引导槽;供给器单元,其具有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及驱动部,将引导至引导槽的电子部件保持带向保持带进给方向输送,该驱动部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沿保持带进给方向往复移动;切断单元,其将移动至吸附区域的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使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和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分离;位置调整机构,其对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框体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电子部件进行供给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利用吸附嘴吸附电子部件并移动,向基板上搭载该电子部件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向基板上搭载电子部件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具有搭载头,该搭载头具有吸附嘴,利用该吸附嘴对电子部件进行吸附,并向基板上搭载。电子部件安装装置通过使搭载头的吸附嘴向与基板的表面正交的方向移动,从而对位于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上的部件进行吸附,然后,使搭载头向与基板的表面平行的方向相对地移动,在到达所吸附的部件的搭载位置后,使搭载头的吸附嘴向与基板的表面正交的方向移动,并接近基板,由此将所吸附的电子部件向基板上搭载。
在这里,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具有多个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将向基板上搭载的电子部件供给至吸附嘴进行吸附的位置。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具有:保持带,其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同一种类的电子部件;以及输送部,其输送该保持带,通过利用输送部将保持带的配置有电子部件的部分向吸附嘴进行吸附的位置输送,从而向吸附嘴可以进行吸附的位置供给电子部件。另外,作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还具有对沿半径方向配置有引线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进行供给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通过将电子部件的引线固定在保持带上,对保持带进行输送,从而将电子部件向规定的位置输送。另外,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在将电子部件输送至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将位于规定位置的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从而使电子部件从保持带分离,使电子部件成为可以利用吸附嘴进行输送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7-485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通过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从而可以将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向基板上搭载。在这里,作为保持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保持带,存在各种种类。例如,有时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形状、大小、保持带的移动方向上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位置,随着保持带的不同而不同。在此情况下,在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中对上述保持带进行输送的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出现无法向吸附嘴的吸附区域输送电子部件的保持带。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可以将保持带中保持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适当地输送,该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可以高效且高精度地搭载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其装入电子部件保持带,该电子部件保持带具有以一定间隔形成孔的保持带主体、和以一定间隔保持在该保持带主体中的多个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将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所保持的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供给,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框体,其具有对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的引导槽;供给器单元,其具有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及驱动部,将引导至所述引导槽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向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输送,其中,该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具有向所述保持带主体的所述孔中插入的进给爪,该驱动部使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与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至少进给间距相对应而往复移动;切断单元,其将移动至所述吸附区域的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使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和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分离;以及位置调整机构,其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框体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在这里,优选所述位置调整机构,通过对所述框体和所述供给器单元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从而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框体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另外,优选所述位置调整机构具有:形成在所述框体上的沿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细长的长孔;以及螺钉,其可以相对于所述长孔沿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变更插入位置地与所述供给器单元螺合,通过将所述框体相对于所述供给器单元紧固,从而将所述供给器单元相对于所述框体固定,通过对所述螺钉相对于所述长孔的位置进行变更,从而对所述供给器单元和所述框体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
另外,优选所述供给器单元还具有前端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的连结部上,所述位置调整机构通过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相对于所述前端支撑部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从而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框体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另外,优选所述前端支撑部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具有多个与向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插入的螺钉的配置间距相同的螺钉孔的组合,所述位置调整机构通过对使所述螺钉插入的螺钉孔的组合进行切换,从而变更所述前端支撑部和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另外,优选所述驱动部使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往复移动的范围,是比所述保持带主体的所述孔的间隔长的距离。
在这里,优选所述引导槽是具有折回部的U字形状,其中,该折回部使得对通过所述吸附区域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的朝向反转。
另外,优选所述供给器单元具有:
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其是与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相同的结构,经由所述引导槽的U字形状的所述折回部,配置在与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相对的位置上;以及联动机构,其配置在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之间,与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的移动联动,使所述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向与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相反方向移动,所述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将所述进给爪向通过所述折回部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的所述保持带主体的所述孔中插入,将通过所述折回部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沿保持带进给方向输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搭载头主体,其具有对从所述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部件进行吸附的吸附嘴、驱动所述吸附嘴的吸附嘴驱动部、对所述吸附嘴及所述吸附嘴驱动部进行支撑的搭载头支撑体;以及控制部,其对所述搭载头主体及所述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具有下述效果,即,可以将保持带中保持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适当地向吸附位置输送。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具有下述效果,即,可以高效且高精度地搭载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部件供给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搭载头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搭载头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电子部件保持带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电子部件保持带的其他例子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部件供给单元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
图9是表示部件供给单元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与图8不同方向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部件供给单元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夹紧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供给器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供给器单元的前端支撑部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供给器单元的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供给器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切断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切断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切断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供给器单元的其他例子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
图21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其他状态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
图23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其他状态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其他状态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联动机构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框体的其他例子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9是用于说明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0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的说明图。
图31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的说明图。
图32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的说明图。
图33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的说明图。
图34是表示识别动作的检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35是表示识别动作的检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36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的说明图。
图37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38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39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0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41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42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43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受用于实施下述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想到的要素、在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所谓等同的范围的要素。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构成要素可以适当组合。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受本实施方式限定。图1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部件供给单元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1及图2所示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是向基板8上搭载电子部件的装置。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具有基板输送部12、部件供给单元14f、14r、搭载头15f、15r以及XY移动机构16。XY移动机构16具有X轴驱动部22f、22r以及Y轴驱动部24。在这里,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如图1所示,具有部件供给单元14f、14r、搭载头15f、15r、X轴驱动部22f、22r。如上述所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的一部分结构分别具备2套,但在图2中,为了容易理解地示出各部分的结构,而省略部件供给单元14r、搭载头15r、X轴驱动部22r的图示。在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中,部件供给单元14f、搭载头15f、X轴驱动部22f成为配置在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前侧的1个模块,部件供给单元14r、搭载头15r、X轴驱动部22r成为配置在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后侧的1个模块。另外,以下,在不特别地区别2个部件供给单元14f、14r的情况下,记载为部件供给单元14,在不特别地区别2个搭载头15f、15r的情况下,记载为搭载头15,在不特别地区别2个X轴驱动部22f、22r的情况下,记载为X轴驱动部22。
基板8只要是搭载电子部件的部件即可,其结构并不特别地限定。本实施方式的基板8是板状部件,在表面上设置有配线图案。在设置于基板8上的配线图案的表面上,附着作为利用回流而将板状部件的配线图案和电子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件的焊料。另外,在基板8上,还形成用于插入电子部件的通孔。
基板输送部12是将基板8向图中X轴方向输送的输送机构。基板输送部12具有:导轨,其沿X轴方向延伸;输送机构,其支撑基板8,使基板8沿导轨移动。基板输送部12以基板8的搭载对象面与搭载头15相对的朝向,利用输送机构使基板8沿导轨移动,从而使基板8沿X轴方向输送。基板输送部12将从向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供给基板8的设备供给来的基板8,输送至导轨上的规定位置。搭载头15在上述规定位置将电子部件向基板8的表面上搭载。基板输送部12在向输送至上述规定位置的基板8上搭载电子部件后,将基板8向进行下一个工序的装置输送。此外,作为基板输送部12的输送机构,可以使用各种结构。例如,可以使用将输送机构一体化的传送带方式的输送机构,在这种方式的输送机构中,将沿基板8的输送方向配置的导轨和沿上述导轨旋转的环形带组合,以在上述环形带上搭载基板8的状态下进行输送。
部件供给单元14具有:多个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下简称为“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其保持多个向基板8上搭载的电子部件,如图3所示,成为可以向搭载头15供给的状态,即,可以利用搭载头15进行吸附的状态;以及支撑台102,其保持多个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支撑台102可以搭载多个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及搭载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的其他装置(例如,测量装置或照相机等)。在部件供给单元14中,保持在支撑台102上的多个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由所搭载的电子部件的种类、保持电子部件的机构或者供给机构不同的多种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构成。另外,部件供给单元14也可以具有多个同一种类的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另外,优选部件供给单元14采用可以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拆卸的结构。
另外,部件供给装置100使用在保持带上粘贴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引线而构成的电子部件保持带,向搭载头15供给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部件供给装置100是下述的保持带供给器,其保持电子部件保持带,对所保持的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输送,并使所保持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向可以利用搭载头15的吸附嘴吸附电子部件的吸附区域(吸附位置)移动。部件供给装置100通过将移动至吸附区域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并分离,从而可以成为能够在规定位置对该保持带中固定了引线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进行吸附的状态,可以利用搭载头15的吸附嘴,对该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进行吸附。
部件供给装置100a使用在收容带中粘贴要向基板搭载的芯片型的电子部件而构成的电子部件收容带,向搭载头15供给电子部件。此外,电子部件收容带在收容带上形成多个储存室,在该储存室中储存有电子部件。部件供给装置100a是保持电子部件收容带,对所保持的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输送,使储存室向可以利用搭载头15的吸附嘴吸附电子部件的吸附区域移动的保持带供给器。此外,通过使储存室向吸附区域移动,从而可以成为在规定位置露出该储存室中所收容的电子部件的状态,可以利用搭载头15的吸附嘴,对该电子部件进行吸附。
搭载头15是对部件供给单元14上保持的电子部件(部件供给装置100上保持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或者部件供给装置100a上保持的芯片电子部件)进行吸附,将所吸附的电子部件向利用基板输送部12移动至规定位置的基板8上搭载的机构。此外,对于搭载头15的结构,在后面记述。
XY移动机构16是使搭载头15f、15r沿图2中的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移动,即,在与基板8的表面平行的面上移动的移动机构,具有X轴驱动部22f、22r和Y轴驱动部24。X轴驱动部22f与搭载头15f连结,使搭载头15f沿X轴方向移动。X轴驱动部22r与搭载头15r连结,使搭载头15r沿X轴方向移动。Y轴驱动部24经由X轴驱动部22与搭载头15连结,通过使X轴驱动部22f沿Y轴方向移动,从而使搭载头15f沿Y轴方向移动,通过使X轴驱动部22r沿Y轴方向移动,从而使搭载头15r沿Y轴方向移动。XY移动机构16通过使搭载头15f沿XY轴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使搭载头15f向与基板8相对的位置、或者与部件供给单元14f相对的位置移动。XY移动机构16通过使搭载头15r沿XY轴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使搭载头15r向与基板8相对的位置、或者与部件供给单元14r相对的位置移动。另外,XY移动机构16通过使搭载头15移动,从而对搭载头15和基板8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使搭载头15所保持的电子部件向基板8表面的任意位置移动,将电子部件向基板8表面的任意位置搭载。此外,作为X轴驱动部22,可以使用使搭载头15向规定方向移动的各种机构。作为Y轴驱动部24,可以使用使X轴驱动部22向规定方向移动的各种机构。作为使对象物向规定方向移动的机构,例如可以使用线性电动机、齿条与齿轮、使用滚珠丝杠的输送机构、利用传送带的输送机构等。
由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具有2个搭载头15f、15r,所以可以相对于1个基板交替地搭载电子部件。如上述所示,通过利用2个搭载头15交替地搭载电子部件,从而可以在一个搭载头将电子部件向基板上搭载的期间内,使另一个搭载头对位于部件供给装置上的电子部件进行吸附。由此,可以使得不向基板8上搭载电子部件的时间更短,可以高效地搭载电子部件。
下面,使用图4及图5,对搭载头15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搭载头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搭载头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此外,在图4中,将对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进行控制的各种控制部和部件供给单元14的1个部件供给装置100的一部分也一起示出。搭载头15如图4及图5所示具有搭载头主体30和激光识别装置38。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如图4所示,具有控制部60、搭载头控制部62以及部件供给控制部64。另外,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与电源连接,使用控制部60、搭载头控制部62、部件供给控制部64以及各种电路,向各部分供给由电源供给的电力。对于控制部60、搭载头控制部62、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后面记述。
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100使电子部件保持带中保持的电子部件80露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100通过将电子部件保持带拉出并使其移动,从而使电子部件保持带中保持的电子部件80向吸附区域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100的Y轴方向的前端附近,成为由搭载头15的吸附嘴对电子部件保持带中保持的电子部件80进行吸附的吸附区域。对于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100的结构,在后面记述。另外,在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100a的情况下,也相同地,规定位置成为由搭载头15的吸附嘴对电子部件收容带中保持的电子部件80进行吸附的吸附区域。
搭载头主体30具有对各部分进行支撑的搭载头支撑体31、多个吸附嘴32以及吸附嘴驱动部34。在本实施方式的搭载头主体30中,如图5所示,6个吸附嘴32配置为一列。6个吸附嘴32沿与X轴平行的方向排列。
搭载头支撑体31是与X轴驱动部22连结的支撑部件,对吸附嘴32以及吸附嘴驱动部34进行支撑。此外,搭载头支撑体31还支撑激光识别装置38。
吸附嘴32是对电子部件80进行吸附、保持的吸附机构。吸附嘴32在前端具有开口33,通过从该开口33吸引空气,从而在前端吸附、保持电子部件80。此外,吸附嘴32具有轴32a,其形成开口33,与吸附电子部件80的前端部连结。轴32a是支撑前端部的棒状部件,沿Z轴方向延伸而配置。轴32a在内部配置将开口33和吸附嘴驱动部34的吸引机构连接的空气管(配管)。
吸附嘴驱动部34使吸附嘴32沿Z轴方向移动,并在吸附嘴32的开口33处对电子部件80进行吸附。在这里,Z轴是与XY平面正交的轴。此外,Z轴成为与基板的表面正交的方向。另外,吸附嘴驱动部34在电子部件安装时等使吸附嘴32沿θ方向旋转。所谓θ方向,即与以Z轴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平行的方向,其中,Z轴是与Z轴驱动部使吸附嘴32移动的方向平行的轴。此外,θ方向是吸附嘴32的转动方向。
在吸附嘴驱动部34中,作为使吸附嘴32沿Z轴方向移动的机构,例如存在具有Z轴方向成为驱动方向的直线电动机的机构。吸附嘴驱动部34通过利用直线电动机使吸附嘴32的轴32a沿Z轴方向移动,从而使吸附嘴32的前端部的开口33向Z轴方向移动。另外,在吸附嘴驱动部34中,作为使吸附嘴32向θ方向旋转的机构,例如存在由电动机和与轴32a连结的传递要素构成的机构。吸附嘴驱动部34将从电动机输出的驱动力,利用传递要素向轴32a传递,通过使轴32a向θ方向旋转,从而还使吸附嘴32的前端部向θ方向旋转。
在吸附嘴驱动部34中,作为利用吸附嘴32的开口33吸附电子部件80的机构,即吸引机构,例如存在下述机构,其具有与吸附嘴32的开口33连结的空气管、与该空气管连接的泵、以及对空气管的管路的开闭进行切换的电磁阀。吸附嘴驱动部34利用泵对空气管的空气进行吸引,通过对电磁阀的开闭进行切换,从而对是否从开口33吸引空气进行切换。吸附嘴驱动部34通过打开电磁阀,从开口33吸引空气,从而使开口33吸附电子部件80,通过关闭电磁阀,不从开口33吸引空气,从而成为将开口33处吸附的电子部件80释放,即不利用开口33吸附电子部件80的状态。
另外,搭载头主体30也可以还具有距离传感器,其与搭载头支撑体31一起移动,对自身和与自身相对的位置上配置的部件即基板8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搭载头主体30可以通过利用距离传感器对距离进行检测,从而对搭载头支撑体31和基板8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搭载头支撑体31和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距离传感器和基板8等的距离,利用搭载头控制部62进行运算,从而对搭载头支撑体31和基板8等的距离进行计算。
激光识别装置38具有光源38a以及受光元件38b。激光识别装置38内置于托架50中。托架50如图4所示与搭载头支撑体31的下侧、基板8以及部件供给装置100侧连结。激光识别装置38是通过向由搭载头主体30的吸附嘴32吸附的电子部件80照射激光,从而对电子部件80的状态进行检测的装置。在这里,所谓电子部件80的状态,是指电子部件80的形状、是否利用吸附嘴32以正确的姿态吸附了电子部件80等。光源38a是输出激光的发光元件。受光元件38b配置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即高度相同的位置、且与光源38a相对的位置上。对于利用激光识别装置38进行的形状识别处理,在后面记述。
下面,对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的装置结构的控制功能进行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如图4所示,作为控制功能具有控制部60、搭载头控制部62以及部件供给控制部64。各种控制部分别由CPU、ROM、RAM等具有运算处理功能和储存功能的部件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而作为多个控制部,但也可以作为1个控制部。另外,在将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的控制功能作为1个控制部的情况下,可以由1个运算装置实现,也可以由多个运算装置实现。
控制部60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的各部分连接,基于所输入的操作信号、及由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的各部分检测出的信息,执行已储存的程序,对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60例如对基板8的输送动作、XY移动机构16的搭载头15的驱动动作、激光识别装置38的形状检测动作等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60还如上述所示向搭载头控制部62发送各种指示,对搭载头控制部62的控制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60还对搭载头控制部62及部件供给控制部64的控制动作进行控制。
搭载头控制部62与吸附嘴驱动部34、搭载头支撑体31上配置的各种传感器以及控制部60连接,对吸附嘴驱动部34进行控制,对吸附嘴32的动作进行控制。搭载头控制部62基于从控制部60供给的操作指示以及各种传感器(例如,距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吸附嘴32的电子部件的吸附/释放动作、各吸附嘴32的转动动作、Z轴方向的移动动作进行控制。
部件供给控制部64对部件供给单元14的电子部件80的供给动作进行控制。可以在每个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上均设置部件供给控制部64,也可以利用1个部件供给控制部64对全部的部件供给装置100、100a进行控制。例如,部件供给控制部64对部件供给装置100的电子部件保持带的拉出动作(移动动作)、引线的切断动作以及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保持动作进行控制。另外,部件供给控制部64对部件供给装置100a的电子部件收容带的拉出动作(移动动作)等进行控制。部件供给控制部64基于控制部60的指示,执行各种动作。部件供给控制部64通过进行电子部件保持带或者电子部件收容带的拉出动作,从而对电子部件保持带或者电子部件收容带的移动进行控制。
下面,使用图6至图18,对部件供给装置100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6及图7,对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电子部件保持带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电子部件保持带的其他例子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6所示的电子部件保持带70具有保持带主体72以及保持在保持带主体72上的多个电子部件(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80。保持带主体72是将第1保持带74和与第1保持带74相比宽度较窄的第2保持带76贴合而形成的。另外,保持带主体72沿延伸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作为进给孔的孔78。即,保持带主体72沿延伸方向以列状形成多个孔78。
电子部件80具有主体82以及沿主体82的径向配置的2根引线84。电子部件80的引线84夹在第1保持带74和第2保持带76之间并固定。由此,电子部件80通过使引线84夹在第1保持带74和第2保持带76之间并固定,从而固定在保持带主体72的规定位置上。另外,多个电子部件80在2根引线84之间配置孔78,分别固定在形成有保持带主体72的孔78的位置上。即,电子部件80以与孔78相同的进给间距P的间隔配置,且配置在与该孔78在保持带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上。此外,电子部件80只要是具有被夹在保持带主体72的第1保持带74和第2保持带76之间的引线的形状即可,对于引线及主体的形状、种类,不特别地限定。
下面,图7所示的电子部件保持带70a具有保持带主体72以及保持在保持带主体72上的多个电子部件(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80。此外,对于电子部件保持带70a,仅电子部件80和孔78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其他结构与电子部件保持带70相同。在电子部件保持带70a上,电子部件80的2根引线84配置在保持带主体72的孔78和孔78之间。即,电子部件80以与孔78相同的进给间距P的间隔配置,且配置在与该孔78在保持带的延伸方向上的位置以配置间隔的一半偏移后的位置上。即,电子部件80配置在相对于孔78以半间距量偏移后的位置上。
电子部件保持带如图6及图7所示,保持带的延伸方向上的孔78和电子部件80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
下面,图8是表示部件供给单元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斜视图。图9是表示部件供给单元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与图8不同方向的斜视图。图10是表示部件供给单元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部件供给装置)100如图8至图10所示具有:框体110,其对其他各部分进行保持,对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夹紧单元112,其与支撑台102连结;供给器单元114,其输送电子部件保持带;切断单元116,其将电子部件保持带上保持的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以及空气压力调整部118,其对供给器单元114的驱动部和切断单元116的驱动部的空气压力进行调整,对各部分的驱动进行控制。
框体110是纵向细长的中空箱,在内部保持夹紧单元112、供给器单元114、切断单元116和空气压力调整部118。框体110设置有引导槽120、引导部122、排出部126以及握持部128。引导槽120采用将沿框体110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细长面的长度方向形成的2根直线的一个端部连结的形状。即,引导槽120形成为,从框体110的一个端部向另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在另一个端部附近折回,并延伸至一个端部的U字形状。引导槽120是对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的槽,从U字形状的一个端部(供给侧的端部)供给电子部件保持带。引导槽120使所供给的电子部件保持带沿U字形状移动,从U字形状的一个端部(排出侧的端部)排出。另外,引导槽120使保持带主体72位于框体110的内部,在电子部件向框体110的外部露出的状态下,对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
引导部122与引导槽120的供给侧的端部连结,将保持有电子部件的状态的电子部件保持带向引导槽120中引导。排出部126与引导槽120的排出侧的端部连结,将在框体110内移动并向搭载头15供给电子部件后的部分的电子部件保持带排出。握持部128是在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100的输送时等由操作人员握持的部分。
下面,在图8至图10的基础上,使用图11,对夹紧单元进行说明。在这里,图11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夹紧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夹紧单元112是与支撑台102连结的机构。夹紧单元112具有连结部132、传递部134、弹性部136以及杆138。
连结部132是在与支撑台102连结时用于与支撑台102连接的部分,向框体110的外部露出。此外,连结部132配置在框体110的与形成引导槽120的面相反侧的面上。传递部134与连结部132、弹性部136、杆138连结,将从杆138、弹性部136施加的力向连结部132传递。弹性部136的一个端部固定在框体110上,另一个端部固定在传递部134上。弹性部136是弹簧等部件,对传递部134施加将其向固定于框体110的这一侧拉拽的力。由此,传递部134成为与弹性部136连结的部分被向规定方向拉拽的状态。杆138的一个端部向框体110的外部露出,另一个端部与传递部134连结。杆138的固定轴139固定在框体110上。由此,如果操作人员对杆138的向框体110外部露出的一个端部进行操作,则以固定轴139为轴,使与传递部134连结的这一侧的端部移动。由此,使传递部134移动,向连结部132作用规定的力。夹紧单元112为以上的结构,通过操作人员对杆138的操作,从而对固定于支撑台102上的状态以及释放的状态进行切换。
下面,在图8至图10的基础上,使用图12至图15,对供给器单元进行说明。在这里,图12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供给器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13是表示供给器单元的前端支撑部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供给器单元的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15是用于说明供给器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供给器单元114是对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输送的机构,即,使沿引导槽120引导的电子部件保持带移动的机构。供给器单元114具有支撑部142、驱动部144、前端支撑部146以及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对前端支撑部146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和框体11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机构。
支撑部142是固定在框体110上的部件,对驱动部144进行支撑。驱动部144具有固定部144a和可动部144b。驱动部144是利用空气压力使可动部144b的从固定部144a露出的部分伸缩的气缸。驱动部144使可动部144b的前端沿引导槽120的直线部的延伸方向,在规定的距离范围内至少与进给间距相对应地往复移动。即,驱动部144使可动部144b的前端,至少以与保持带的进给间距(孔78的间距P)相对应的距离进行往复移动。前端支撑部146固定在驱动部144的可动部144b的前端。前端支撑部146与可动部144b的往复移动一体地往复移动。另外,前端支撑部146如图13所示为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在与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连结的部分处,具有螺钉孔149a、149b、149c、149d这4个螺钉孔。这4个螺钉孔149a、149b、149c、149d形成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4个部位处。在这里,在前端支撑部146上,螺钉孔149a和螺钉孔149b之间的距离成为上述保持带主体72的孔78的间距P的一半的距离。即,螺钉孔149a和螺钉孔149b形成在以孔78的配置间隔的一半间距量偏移后的位置上。另外,在前端支撑部146上,螺钉孔149c和螺钉孔149d之间的距离成为上述保持带主体72的孔78的间距P的一半的距离。即,螺钉孔149c和螺钉孔149d形成在以孔78的配置间隔的一半间距量偏移后的位置上。
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固定在前端支撑部146上。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具有安装台150、进给爪152、销154以及弹簧156。安装台150是对进给爪152、销154、弹簧156进行支撑的基座。安装台150采用与保持带进给方向正交的剖面成为L字的、折弯后的板形状,铅垂方向上侧的一部分从框体110露出。安装台150在所露出的部分设置有可以由操作人员握持的握持部158。操作人员根据需要通过对握持部158进行握持并进行操作,从而可以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向保持带进给方向移动。安装台150是与前端支撑部146连接的部件,利用2个固定螺钉159固定在前端支撑部146上。在这里,在安装台150上,用于插入2个固定螺钉159的孔的间隔,与螺钉孔149a和螺钉孔149c之间的间隔以及螺钉孔149b和螺钉孔149d之间的间隔相同。即,在前端支撑部146上,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上,具有多组与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的安装台150中插入的固定螺钉(螺钉)159的配置间距相同的螺钉孔的组合。由此,对于安装台150,通过对插入固定螺钉159的螺钉孔进行切换,从而可以使安装台150和前端支撑部146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半间距量偏移。
进给爪152是在棒状部件的一个端部具有凸出的凸部152a的部件。进给爪152配置在与电子部件保持带(以下简称为“保持带”)70的保持带主体72的孔相对的位置上,凸部152a的形状为,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进给方向下游侧(进给方向的前侧)的面152b成为与进给方向正交的面,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进给方向上游侧(进给方向的后侧)的面152c成为相对于与进给方向正交的面倾斜的面,随着接近保持带70而使进给方向的宽度变窄。进给爪152在与凸部152a相对的位置处有孔78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成为凸部152a插入至孔78中的状态。销154对进给爪152的没有形成凸部152a的这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撑,并可以沿与纸面平行的方向旋转。弹簧156的一个端部固定在安装台150的凸出面150a上,另一个端部固定在进给爪152上。弹簧156在进给爪152的凸部152a与除了孔78之外的部分相对的情况下,将进给爪152向保持带侧按压。
下面,使用图15,对供给器单元114的保持带进给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5所示的例子(步骤S1~S4)中,将保持带主体72上形成的孔从保持带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先向框体110供给,并先从框体110的排出的这一侧)开始依次设为78、78a、78b、78c。在步骤S1中,进给爪152的凸部152a插入至保持带主体72的孔78a中。供给器单元114在如步骤S1所示凸部152a插入至孔78a中的状态下,使驱动部144驱动,沿保持带进给方向与保持带主体72的孔的1个间距相对应,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移动。
如果供给器单元114在步骤S1的状态下,将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沿保持带进给方向输送,则利用凸部152a与进给方向正交的面,将孔78a向保持带进给方向推压,如步骤S2所示,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和保持带主体72均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移动。供给器单元114通过使保持带主体72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移动,从而使保持带的电子部件向吸附位置移动。
如果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的移动结束(步骤S2),则保持带主体72中保持的前端的电子部件成为吸附位置,供给器单元114待机。此时,位于吸附位置(吸附区域)的电子部件如后述所示,电子部件主体被夹紧,利用切断器将引线切断。然后,在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侧进行规定的处理,例如将保持带所保持的上述吸附位置的电子部件向搭载头供给后,发出驱动指令,使驱动部144进行驱动,沿与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与保持带主体72的孔的1个间距相对应,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移动。如果供给器单元114在步骤S2的状态下,将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向与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反的一侧输送,则凸部152a的倾斜的面与孔78a接触,沿着倾斜使凸部152a向从孔78a中拔出的方向移动。由此,供给器单元114如步骤S3所示,使凸部152a从孔78a中拔出(步骤S3),保持带不移动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向与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反的一侧移动。
然后,在供给器单元114从步骤S2所示的状态开始,沿与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与保持带主体72的孔的1个间距相对应,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移动后,如步骤S4所示,成为凸部152a插入至与孔78a相比错后1个间距的位于上游侧的孔78b中的状态。此时,由于进给爪152被弹簧156向孔78b的方向按压,所以可靠地使凸部152a向孔78b中插入。然后,驱动部144立即沿保持带进给方向进行驱动,将保持带主体72中保持的下一个电子部件向吸附位置输送。
供给器单元114如上述所示,通过利用驱动部144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与保持带主体72的孔的1个间距相对应,沿进给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可以使保持带沿进给方向顺次移动1个间距。
下面,在图8至图10的基础上,使用图16至图18,对切断单元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切断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17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切断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18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切断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切断单元116将电子部件保持带中保持的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另外,切断单元116夹紧即保持切断引线后的电子部件,直至电子部件被吸附嘴吸附为止。切断单元116具有支撑部162、驱动部164、传递部166、切断部168以及罩169。
支撑部162是固定在框体110上的部件,对驱动部164和传递部166进行支撑。另外,支撑部162经由传递部166对切断部168进行支撑。驱动部164具有固定部164a和可动部164b。驱动部164是利用空气压力使可动部164b的从固定部164a露出的部分伸缩的气缸。驱动部164使可动部164b的前端沿引导槽120的直线部的延伸方向,在规定的距离范围内往复移动。传递部166是将通过可动部164b的往复移动而产生的动力向切断部168传递的传递机构。传递部166将可动部164b的向保持带进给方向的往复移动,变换为与保持带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运动,使切断部168沿与保持带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传递部166使隔着保持带的通过区域而配置的前端部166a和前端部166b,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或者彼此远离的方向、即箭头170所示的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的传递部166,在驱动部164的可动部164b沿伸出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使前端部166a和前端部166b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传递部166在驱动部164的可动部164b向收缩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使前端部166a和前端部166b向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
切断部168配置在吸附区域上,将吸附区域上配置的电子部件的引线,在主体和保持带主体之间进行切断,然后进行保持。切断部168具有第1刃部168a和第2刃部168b。切断部168配置在第1刃部168a和第2刃部168b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另外,保持带配置在第1刃部168a和第2刃部168b之间,保持带上保持的电子部件的引线通过被第1刃部168a和第2刃部168b夹持的位置。第1刃部168a如图18所示与传递部166的前端部166a连结,如果前端部166a向第2刃部168b侧移动,则与前端部166a一起向第2刃部168b侧移动。第2刃部168b如图18所示,与传递部166的前端部166b连结,如果前端部166b向第1刃部168a侧移动,则与前端部166b一起向第1刃部168a侧移动。另外,第1刃部168a经由弹簧与前端部166a连结,利用前端部166a向第2刃部168b侧按压。
罩169是固定在框体110上的部件。罩169配置在第1刃部168a的周围,第1刃部168a与第2刃部168b接触的面成为开口。另外,罩169经由弹簧与前端部166a连接,将前端部166a向与第2刃部168b远离的那一侧按压。由此,前端部166a在没有被向第2刃部168b侧按压的情况下,可以向第1刃部168a施加与第2刃部168b远离的方向的力。
切断单元116如上述所示而构成,通过利用驱动部164使切断部168的第1刃部168a和第2刃部168b接近并接触,从而可以将配置在第1刃部168a和第2刃部168b之间的引线切断。另外,在切断单元116将引线切断后,通过维持第1刃部168a和第2刃部168b接触的状态,从而可以对从保持带主体分离的电子部件进行支撑。即,可以将引线切断,并将从保持带主体分离的电子部件夹紧。此外,切断单元116也可以使切断电子部件的引线的机构和对切断后的电子部件(电子部件的主体)进行夹紧(支撑)的机构成为不同的机构。
空气压力调整部118对作为供给器单元114的驱动部144的气缸、和作为切断单元116的驱动部164的气缸的空气压力进行调整,并对各部分的驱动进行控制。具体地说,空气压力调整部118对驱动部144的可动部144b的伸缩、即位置进行控制,对进给爪152的位置进行控制。另外,空气压力调整部118对驱动部164的可动部164b的伸缩、即位置进行控制,对切断部168的第1刃部168a和第2刃部168b的位置进行控制。此外,空气压力调整部118基于部件供给控制部64的控制,对各部分的空气压力进行控制。
部件供给装置100如上述所示而构成。部件供给装置100通过采用下述结构,即,沿保持带进给方向设置多个将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的安装台150向前端支撑部146上安装的位置,可以相对于前端支撑部146切换设置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的位置,从而不必更换部件,就可以应对保持带主体的孔和电子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同的多种电子部件保持带。即,部件供给装置100通过基于所装入的电子部件保持带的保持带主体的孔和电子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对将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的安装台150向前端支撑部146上安装的位置进行切换,从而在任何电子部件保持带的情况下,均可以使电子部件向吸附位置移动。
具体地说,供给器单元114通过变更将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的安装台150向前端支撑部146上安装的位置,从而可以变更成为驱动部144的可动部144b往复移动的范围内最伸出的状态的位置时的、进给爪152的凸部152a的位置。由此,对于供给器单元114,可以将在处于成为驱动部144的可动部144b往复移动的范围内最伸出的状态的位置(进给结束位置,吸附位置)时,保持带主体的孔的存在位置设为各种位置。由此,对于供给器单元114,即使是电子部件相对于孔位置的配置位置不同的电子部件保持带,也可以在成为可动部144b往复移动的范围内最伸出的状态时,将电子部件配置在吸附位置。
另外,优选在部件供给装置100中,将供给器单元114的可动部144b的往复移动的距离,设为比保持带主体的孔的间距长且比间距的2倍短。由此,部件供给装置100可以将进给爪152的凸部152a可靠地向下一个间距的孔中插入,可以通过进给爪152的一次往复移动,将保持带输送1个间距。另外,对于部件供给装置100,优选在输送对象的保持带的孔间距有多个种类的情况下,将供给器单元114的可动部144b的往复移动的距离,设为与孔间距最长的保持带的间距相比较长,与孔间距最短的保持带的间距的2倍相比较短。由此,部件供给装置100在保持带的间距为任意种类的情况下,均可以将进给爪152的凸部152a可靠地向下一个间距的孔中插入,可以通过进给爪的一次往复移动,将保持带输送1个间距。即,部件供给装置100不必变更往复移动的距离或进行部件的更换,就可以针对多个种类的间距的保持带分别输送1个间距。
在这里,上述实施方式的供给器单元114,可以选择2个相对于前端支撑部146安装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的位置,但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供给器单元114通过增加相对于前端支撑部146安装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的位置的可选择位置,从而可以应对更多种类的电子部件保持带。另外,供给器单元114也可以设置为,可以线性地调整相对于前端支撑部146安装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的位置。例如也可以设置为,通过将前端支撑部146或者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中任意一个上的螺钉孔,设为沿保持带进给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从而可以使前端支撑部146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之间的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成为各种位置。在此情况下,优选前端支撑部146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之间的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可以在保持带的孔的1个间距的范围内进行调整。由此,供给器单元114可以对相对位置进行任意调整,也可以进行相对位置的微调整。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供给器单元114构成为,将前端支撑部146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作为位置调整机构,通过变更前端支撑部146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变更保持带输送结束后的状态,即,可动部144b往复移动范围中最伸出的状态时的、进给爪152的凸部152a的位置(可以调整框体110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之间的相对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供给器单元可以将能够调整框体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各种机构,作为位置调整机构使用。例如,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可以调整框体和供给器单元之间的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变更保持带输送结束后的状态,即,可动部144b往复移动范围中最伸出的状态时的、进给爪152的凸部152a的位置。即,供给器单元也可以在供给器单元和框体之间的连结部上设置位置调整机构。
图19是表示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供给器单元的其他例子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21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22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其他状态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图23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其他状态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此外,图19至图23所示的供给器单元200,除了可以变更保持带输送结束后的状态,即,可动部144b往复移动范围中最伸出的状态时的、进给爪152的凸部152a的位置的结构之外,基本上是与供给器单元114相同的结构。
供给器单元200具有支撑部202、驱动部204、第1前端支撑部206、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第2前端支撑部209、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以及联动机构211。驱动部204是与驱动部144相同的结构。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1前端支撑部206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不具有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位置调整功能。另外,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不具有握持部。第1前端支撑部206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的其他结构与前端支撑部146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相同。
支撑部202是对驱动部204、第1前端支撑部206、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以及联动机构211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支撑的机构,固定在框体110上。支撑部202具有支撑板222、2个凸起部230、2个螺钉232以及2个螺钉236。
支撑板222是与框体110的细长的箱形状的面积最宽的面相对的板状部件,与驱动部204、第1前端支撑部206、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的一个面相对。支撑板222与驱动部204的固定部连结,对固定部进行支撑。另外,支撑板222经由凸起部230固定在框体110上。
凸起部230配置在支撑板222的、与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等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凸起部230向与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等远离的方向凸出。凸起部230在支撑板222的保持带进给方向上,以规定距离分离的位置上配置2个。
2个螺钉232分别与凸起部230的一个端部(与支撑板222接触的这一侧的端部)螺合。另外,螺钉232分别插入至支撑板222上形成的长孔222a中。支撑板222上形成的长孔222a是沿保持带进给方向延伸的孔。此外,长孔222a是使螺钉232可以沿保持带进给方向在保持带的孔的1个间距的范围内移动的形状。
2个螺钉236分别与凸起部230的另一个端部螺合。另外,螺钉236分别插入至框体110上形成的长孔212中。框体110上形成的长孔212是沿保持带进给方向延伸的孔。此外,长孔212是使螺钉236可以沿保持带进给方向在保持带的孔的1个间距的范围内移动的形状。
另外,在供给器单元200中,与凸起部230螺合的螺钉232插入至支撑板222的长孔222a中。在供给器单元200中,凸起部230、螺钉232、支撑板222上形成的长孔222a的组合成为位置调整机构。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拧紧螺钉232,将凸起部230和支撑板222紧固,从而可以将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另外,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成为将螺钉232松开后的状态,从而可以使长孔222a和螺钉232相对移动。由此,可以使形成有长孔222a的支撑板222,相对于插入了螺钉232的凸起部230进行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可以使支撑板222和凸起部230相对移动,从而可以形成能够使供给器单元200相对于框体110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移动的状态。由此,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松开螺钉232,从而可以调整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通过拧紧螺钉232,从而可以将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
另外,对于供给器单元200,与凸起部230螺合的螺钉236插入至框体110的长孔212中。对于供给器单元200,凸起部230、螺钉236、框体110上形成的长孔212的组合成为位置调整机构。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拧紧螺钉236,将凸起部230和框体110紧固,从而可以将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另外,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形成将螺钉236松开后的状态,从而可以使长孔212和螺钉236相对移动。由此,可以使形成有长孔212的框体110,相对于插入了螺钉236的凸起部230进行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可以使框体110和凸起部230相对移动,从而可以形成能够使供给器单元200相对于框体110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移动的状态。由此,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松开螺钉236,从而可以对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通过拧紧螺钉236,从而可以将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
由于供给器单元200采用可以使供给器单元200的整体和框体110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对移动的结构,所以不必进行部件的更换等,就可以简单地对进给爪的保持带进给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另外,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仅从框体110的外侧松开螺钉232,就可以相对于框体110使供给器单元200移动。由此,可以更简单地进行进给爪的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位置的调整。在这里,操作人员在使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对移动时,通过把持支撑板222,使支撑板222相对于框体110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移动,从而可以进行相对移动。另外,操作人员也可以把持凸起部230而进行相对移动。另外,操作人员在松开螺钉236使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对移动时,通过把持松开后的螺钉236,使螺钉236相对于长孔212移动,从而也可以使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对移动。在此情况下,优选使螺钉236形成易于把持的形状。
另外,对于供给器单元200,在利用将螺钉232和长孔222a组合而形成的机构,使相对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优选成为利用螺钉236将框体110和凸起部230固定的状态。另外,对于供给器单元200,在利用将螺钉236和长孔212组合而形成的机构,使相对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优选成为利用螺钉232将支撑板222和凸起部230固定的状态。
另外,在供给器单元200中,作为位置调整机构而设置2个机构,即,将螺钉232和长孔222a组合所形成的机构、以及将螺钉236和长孔212组合所形成的机构,可以利用它们对供给器单元200和框体110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供给器单元200中,作为位置调整机构,也可以仅设置将固定凸起部230和支撑板222的部分处设置的螺钉232与长孔222a组合而形成的机构。另外,在供给器单元200中,作为位置调整机构,也可以仅设置将凸起部230和框体110固定的部分,即,将螺钉236和长孔212组合而形成的机构。
另外,对于供给器单元200,通过利用驱动部使第1前端支撑部206沿保持带进给方向往复移动,从而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在图20及图21所示的位置和图22及图23所示的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如上述所示,通过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往复移动,从而可以与供给器单元114相同地,使保持带沿保持带进给方向每次输送1个间距。
在这里,本实施方式的供给器单元200如上述所示,还具有第2前端支撑部209、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以及联动机构211。下面,在图19至图23的基础上,使用图24至图29,对第2前端支撑部209、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联动机构211进行说明。图24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25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其他状态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26是表示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联动机构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27是表示框体的其他例子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图28是用于说明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图29是用于说明图19所示的供给器单元的动作的说明图。在图27中,为了说明供给器单元200而示出框体280。
如图24及图25所示,第2前端支撑部209是与框体110的细长的箱形状的面积最宽的面相对的板状部件,与驱动部204、第1前端支撑部206、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的另一个面相对。即,第2前端支撑部209和支撑板222,配置在隔着驱动部204、第1前端支撑部206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的位置上。第2前端支撑部209经由连结部226、联动机构211固定在支撑板222上。第2前端支撑部209是对后述的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进行支撑的机构,利用连结部226与联动机构211连结。第2前端支撑部209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一部分从框体110露出。即,第2前端支撑部209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一部分,从框体110的形成引导槽120的面向框体110的外部露出。在第2前端支撑部209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一部分上,设置握持部228。另外,支撑板222和第2前端支撑部209以可以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移动的状态,对第1前端支撑部206进行支撑。
连结部226由螺栓以及螺母等构成,将第2前端支撑部209固定在联动机构211上。握持部228如上述所示,设置在第2前端支撑部209的铅垂方向上侧的一部分。握持部228是可以由操作人员握持的部分。握持部228形成为,操作人员易于使第2前端支撑部209沿与保持带进给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的形状。操作人员通过使第2前端支撑部209沿与保持带进给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和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沿与保持带进给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为与进给爪单元208基本相同的结构。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在与支撑部202的表面正交的朝向上,配置在远离进给爪单元208的位置上、且与进给爪单元208相对的位置上。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固定在第2前端支撑部209上,与第2前端支撑部209一起沿直线移动方向(驱动部204的可动部所移动的方向)移动。另外,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使直线移动方向上的进给爪的朝向与进给爪单元208相反。另外,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使进给爪的凸部向与支撑部202侧相反的一侧凸出。
联动机构211是将从驱动部204传递至第1前端支撑部206的动力,向第2前端支撑部209传递的机构。联动机构211如图26所示,具有第1滑动机构242、传递部244以及第2滑动机构246。第1滑动机构242具有固定部242a和可动部242b。固定部242a固定在支撑部202上。可动部242b以可以沿直线移动方向(驱动部204的可动部所移动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支撑在固定部242a上。可动部242b固定在第1前端支撑部206上,与第1前端支撑部206一起沿直线移动方向移动。
传递部244是将从第1滑动机构242传递的动力向第2滑动机构246传递的动力传递机构。传递部244具有利用销固定在支撑部上的齿轮。
第2滑动机构246具有固定部246a和可动部246b。固定部246a固定在支撑部202上。可动部246b以可以沿直线移动方向(驱动部204的可动部所移动的方向)移动的状态,支撑在固定部246a上。可动部246b固定在第2前端支撑部209上,与第2前端支撑部209一起沿直线移动方向移动。
联动机构211如上述所示构成,对于传递部244,齿轮嵌入第1滑动机构242的可动部242b上形成的齿轮槽以及第2滑动机构246的可动部246b上形成的齿轮槽中。即,联动机构211利用齿轮齿条机构将传递部244和第1滑动机构242连结,利用齿轮齿条机构将传递部244和第2滑动机构246连结。另外,如图26所示,对于联动机构211,将传递部244和第1滑动机构242连结的位置和将传递部244和第2滑动机构246连结的位置,成为齿轮所相对的位置。由此,在供给器单元200中,如果使齿轮旋转,则第1滑动机构242和第2滑动机构246沿直线移动方向上彼此相反的朝向移动。
在这里,对固定供给器单元200的框体280进行说明。如图27所示,框体280形成与上述的框体110相同的引导槽282。引导槽282的形状为,将沿框体280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细长的面的长度方向形成的2个直线部283、285的一个端部,在折回部284处连结。即,引导槽282形成为下述U字形状,即,直线部283从框体280的一个端部向另一个端部附近延伸,在另一个端部附近的折回部284处折回,直线部285向一个端部延伸。引导槽282是对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的槽,从U字形状的一个端部(供给侧的端部)供给电子部件保持带。引导槽282使所供给的电子部件保持带沿U字形状移动,从U字形状的一个端部(排出侧的端部)排出。另外,引导槽282使保持带主体位于框体280的内部,在电子部件向框体280的外部露出的状态下,对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框体280的折回部284,在保持带的输送区域的外周侧配置引导部286a,在保持带的输送区域的内周侧配置引导部286b。引导部286a、286b分别形成为沿折回的输送区域的外周和内周弯曲的曲面形状。框体280通过在折回部284处设置引导部286a、286b,从而可以利用折回部284使保持带沿适当的方向移动。
下面,使用图28和图29,对供给器单元200的电子部件保持带的进给动作进行说明。如图28所示,对于供给器单元200,在第1前端支撑部206上固定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在第2前端支撑部209上固定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
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具有进给爪152。进给爪152与上述的保持带进给爪单元148相同地,是在棒状部件的一个端部具有凸出的凸部152a的部件。进给爪152配置在与电子部件保持带70的保持带主体的孔相对的位置上,凸部152a的形状为,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进给方向下游侧(进给方向的前侧)的面152b成为与进给方向正交的面,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进给方向上游侧(进给方向的后侧)的面152c成为相对于与进给方向正交的面倾斜的面,随着接近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宽度变窄。进给爪152在与凸部152a相对的位置上有孔78的情况下,如图28所示成为凸部152a插入至孔中的状态。在这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配置在与位于引导槽282的直线部283中的保持带70相对的位置上,凸部152a配置在折回部284侧。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将位于引导槽282的直线部283中的保持带70,向吸附电子部件的吸附区域PP输送。
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具有进给爪252。进给爪252与上述的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相同地,是在棒状部件的一个端部具有凸出的凸部252a的部件。进给爪252配置在与保持带70的保持带主体的孔相对的位置上,凸部252a的形状为,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进给方向下游侧(进给方向的前侧)的面252b成为与进给方向正交的面,在保持带进给方向上,进给方向上游侧(进给方向的后侧)的面252c成为相对于与进给方向正交的面倾斜的面,随着接近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宽度变窄。进给爪252在与凸部252a相对的位置上有孔78的情况下,如图28所示成为凸部252a插入至孔中的状态。在这里,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配置与位于引导槽282的直线部285中的保持带70相对的位置上,凸部252a配置在与折回部284侧相反的一侧。即,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在直线移动方向上,以与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的进给爪152相反的朝向,配置进给爪252。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将通过了吸附电子部件的吸附区域PP的保持带70,向引导槽282的直线部285的排出部输送。
下面,使用图29,对供给器单元200的保持带进给动作进行说明。在步骤S6中,进给爪152的凸部152a向保持带70的保持带主体的孔78中插入,进给爪252的凸部向保持带主体的孔中插入。在这里,进给爪152的凸部插入至保持带进给方向上与吸附区域PP相比位于上游侧(通过吸附区域PP之前)的保持带70的孔中。进给爪252的凸部插入至保持带进给方向上与吸附区域PP相比位于下游侧(通过吸附区域PP之后)且在折回部284处折回的保持带的孔中。供给器单元200在如步骤S6所示,使进给爪152的凸部插入孔中,使进给爪252的凸部插入孔中的状态下,使驱动部204驱动,沿保持带进给方向与保持带主体的孔的1个间距相对应地,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移动。
如果供给器单元200在步骤S6的状态下,将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沿保持带进给方向输送,则利用进给爪152的凸部的与进给方向正交的面以及进给爪252的凸部的与进给方向正交的面,将孔向保持带进给方向推压,如步骤S7所示,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和保持带均向保持带进给方向移动。在这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和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利用联动机构211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动。如上述所示,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通过沿与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将具有插入了进给爪152、252的孔的保持带,沿保持带进给方向、即引导槽282,向从引导部朝向排出部的方向输送。
如果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沿保持带进给方向的移动结束(步骤S7),则保持带主体中保持的前端的电子部件成为吸附位置,供给器单元200进行待机。此时,位于吸附位置(吸附区域)PP的电子部件,电子部件主体被夹紧,利用切断器将引线切断。然后,在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侧进行规定的处理,例如将保持带所保持的吸附位置的电子部件向搭载头供给后,发送驱动指令,使驱动部204驱动,沿与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与保持带主体72的孔的1个间距相对应地,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移动。供给器单元200如果在步骤S7的状态下,将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向与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反的一侧输送,则进给爪152、252的凸部的倾斜面与孔接触,沿着倾斜使进给爪152、252的凸部向从孔中拔出的方向移动。由此,供给器单元200如步骤S8所示,使进给爪152、252的凸部从孔中脱离(步骤S8),保持带不移动而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向与保持带进给方向的相反侧移动。
然后,在供给器单元200从步骤S7所示的状态开始,沿与保持带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与保持带主体72的孔的1个间距相对应地,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移动后,如步骤S9所示,成为进给爪152、252的凸部插入至与步骤S7中插入的孔相比错后1个间距的位于上游侧的孔中的状态。然后,驱动部204立即向保持带进给方向驱动,将保持带主体72中保持的下一个电子部件向吸附位置输送。
供给器单元200如上述所示,通过利用驱动部204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与保持带主体72的孔的1个间距相对应地,沿进给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可以使保持带沿进给方向顺次移动1个间距。
另外,供给器单元200通过设置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利用联动机构211,使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与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联动而进行驱动,从而可以将通过了吸附区域PP的保持带沿进给方向输送。如上述所示,由于可以将通过了吸附区域PP的保持带沿进给方向输送,所以可以在吸附区域PP的上游和下游这两侧使保持带移动。由此,可以抑制在吸附区域PP中保持带弯曲或保持带的位置偏移的情况。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供给器单元200,通过利用联动机构211使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08和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210联动地移动,从而可以利用1个驱动机构使2个进给爪移动。另外,通过联动地移动,从而可以将2个进给爪之间的距离维持为一定,可以适当地输送保持带。
下面,使用图30至图35,对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进行说明。图30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的说明图。图31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的说明图。图32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识别动作的说明图。图33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识别动作的说明图。图34是表示识别动作的检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5是表示识别动作的检测结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如上述所示使用激光识别装置38,对电子部件的形状进行测量。激光识别装置38如图30所示,在光源38a和受光元件38b之间配置了电子部件80的状态下,从光源38a输出激光,通过利用受光元件38b对到达后的激光进行检测,从而对配置在光源38a和受光元件38b之间的部件的形状进行检测。另外,激光识别装置38在对由吸附嘴32吸附的电子部件80的一个方向的形状进行检测后,利用吸附嘴驱动部34使吸附嘴32移动或旋转,使电子部件80移动或转动,再次进行形状的检测。如上述所示,激光识别装置38通过使电子部件80旋转,从而如图31所示,使得向电子部件80照射激光的方向以及受光元件38b相对于电子部件80的角度变化。由此,可以对电子部件80的其他方向的形状进行检测。激光识别装置38如上述所示,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形状进行检测,通过如图32所示对各方向形状的检测结果进行近似,从而可以准确地检测出电子部件80的三维形状。
在这里,如上述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将作为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电子部件80向基板8上搭载。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在对图33所示的电子部件80的形状进行检测的情况下,随着进行测量的Z轴方向的高度不同而检测出的形状不同。即,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的激光识别装置38,如图33所示在线A处执行检测的情况下、在线B处执行检测的情况下、在线C处执行检测的情况下、在线D处执行检测的情况下所检测出的形状为不同的形状。
例如,如果激光识别装置38在图33所示的线A处进行形状的测量,则如图34所示,可以检测出电子部件80的主体82的形状。另外,如果激光识别装置38在图33所示的线B处进行形状的测量,则如图35所示,可以检测出电子部件80的引线84的形状。另外,如果激光识别装置38在图33所示的线C处进行形状的测量,则可以检测出主体82的下表面位置的形状,如果在图33所示的线D处进行形状的测量,则可以检测出引线84的下表面位置的形状。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通过调整吸附有电子部件80的吸附嘴32的Z轴方向的高度,从而可以使激光识别装置38对电子部件80的形状进行测量的位置成为各种位置。
图36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的说明图。另外,在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中,有时作为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电子部件,使用图36所示的电子部件80a。电子部件80a在主体82a的一部分上形成切口89。电子部件80a的形成了切口89的部分,成为与其他电子部件不同的形状。另外,电子部件80a可以根据形成有切口89的位置而判定朝向。
在这里,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的控制部60,在由操作人员预先设定了与搭载对象的电子部件,即,吸附嘴所吸附的电子部件对应的位置(电子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的情况下,利用激光识别装置38对由操作人员设定的位置的电子部件形状进行检测。如上述所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通过基于操作人员所设定的位置,对电子部件的形状进行测量,从而可以将电子部件的特征性的形状部分作为测量位置,可以更高精度地执行电子部件的种类识别以及电子部件的朝向的检测。
下面,对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的各动作进行说明。使用图37及图38,对电子部件的形状的识别动作进行说明。图37及图38分别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37及图38所示的处理通过由控制部60对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而执行。
图37所示的处理是对测量电子部件的形状的位置进行设定的处理。在这里,控制部60可以在每次对电子部件的形状进行测量时,进行图37所示的处理,也可以在对向基板搭载电子部件的搭载动作进行设定时,针对全部电子部件执行,在实际的电子部件搭载处理时,基于事先执行并确定的结果(测量位置的设定结果),进行形状的测量。
作为步骤S12,控制部60对是否有测量位置设定进行判定。在这里,所谓测量位置设定,是指操作人员针对对象的电子部件设定的测量形状的位置的信息。控制部60在步骤S12中判定为有设定(是)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14,基于设定而设定测量位置,即,将操作人员所设定的测量位置,设定为该电子部件的测量位置,结束本处理。另外,控制部60在步骤S12中判定为无设定(否)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16,将基准位置设定为测量位置,结束本处理。在这里,所谓基准位置,是指根据电子部件的类别、即电容器或IC芯片等的不同而已设定好的基准测量位置。
对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可以如上述所示由操作人员对测量位置进行设定,可以将操作人员任意设定的位置作为测量位置。另外,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可以设定多个针对1个电子部件的测量位置。例如,在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对主体和引线这2个部位的形状进行测量。另外,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在设定了测量位置的情况下,基于设定,取得该电子部件的该测量位置处的形状的信息。此外,作为形状的信息,可以使用利用激光识别装置38进行测量后的结果,也可以使用由操作人员输入的该电子部件的形状数据。
下面,图38所示的处理是电子部件搭载前的处理,具体地说,是电子部件形状的测量处理以及基于测量结果的判定处理。此外,控制部60针对要吸附的全部电子部件执行图38的处理。作为步骤S20,控制部60取得吸附对象的电子部件的数据。在这里,所谓吸附对象的电子部件的数据,是指将该电子部件向基板上搭载所需的各种信息。吸附对象的电子部件的数据,是保持该电子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100的位置、电子部件的形状数据、电子部件的吸附高度、由激光识别装置38对电子部件进行测量的测量位置的信息等。
控制部60在步骤S20中取得数据后,作为步骤S22,确定测量位置。即,控制部60基于步骤S20中取得的数据,确定对电子部件的形状进行检测的位置,即,电子部件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此外,控制部60也可以在电子部件的吸附前进行步骤S20以及步骤S22的处理。
控制部60在步骤S22中确定测量位置,且利用吸附嘴吸附了电子部件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24,对电子部件的Z轴位置进行调整。即,控制部60通过使吸附嘴沿Z轴方向移动,从而使步骤S22中确定的电子部件的测量位置,向激光识别装置38的测量区域移动。控制部60在步骤S24中对电子部件的Z轴位置进行调整后,作为步骤S26,对电子部件的形状进行测量。即,控制部60使用激光识别装置38,对电子部件的测量位置处的形状进行检测。
控制部60在步骤S26中对电子部件的测量位置处的形状进行检测后,作为步骤S28,对测量是否结束进行判定。即,控制部60对步骤S22中确定的测量位置处的形状的测量是否结束进行判定。控制部60在步骤S28中判定为测量没有结束(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4,再次进行步骤S24和步骤S26的处理,对测量没有结束的测量位置的形状进行测量。控制部60通过如上述所示反复进行电子部件的位置调整和形状测量,从而对所设定的测量位置的形状进行检测。
控制部60在步骤S28中判定为测量结束(是)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30,将测量结果和基准数据进行比较。在这里,基准数据是步骤S20中取得的吸附对象的电子部件形状的数据。控制部60通过将测量结果和基准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对所吸附的电子部件是否为与基准数据一致的形状,电子部件的朝向是否与基准数据的朝向一致等进行判定。
控制部60在步骤S30中进行比较后,作为步骤S32,对部件是否适当进行判定。具体地说,控制部60在步骤S32中对是否以可搭载的状态吸附了电子部件进行判定。控制部60在步骤S32中判定为部件不适当(否)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34,将吸附嘴所吸附的电子部件废弃,结束本处理。
控制部60在步骤S32中判定为部件适当(是)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36,对部件的方向(吸附嘴的旋转方向上的方向)是否适当进行判定。即,对所吸附的电子部件是否与基准的朝向相同进行判定。此外,作为步骤S36,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60对电子部件是否反转进行判定。控制部60在步骤S36中判定为方向不适当,即电子部件为反转后的状态(否)的情况下,在步骤S38中使电子部件反转后,进入步骤S40。
控制部60在步骤S36中判定为是的情况下或者执行了步骤S38的处理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40,基于吸附位置,对电子部件的搭载位置进行微调整。例如,基于电子部件的形状的检测结果,对吸附嘴正吸附着电子部件的位置进行检测,基于吸附位置相对于基准位置的偏移,对搭载时的吸附嘴和基板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控制部60在执行步骤S40的处理后,结束本处理。另外,控制部60在进行图38的步骤S40的处理后,针对所判定的电子部件附加步骤S40的结果,并将电子部件向基板上搭载。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通过如上述所示使用激光识别装置38,对电子部件的形状进行检测,基于其结果,进行各种处理,从而可以更适当地向基板上搭载电子部件。
下面,使用图39及图40,对确定电子部件的搭载顺序的确定动作进行说明。图39是用于说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作为生产程序的数据而具有图39所示的列表302。列表302是与基板的搭载点对应的搭载层的信息和插入部件指定的信息。在这里,所谓搭载层,是指确定电子部件的搭载顺序时使用的优先级的信息,以1至7的数值进行设定。在这里,搭载层是数值越小越判定为搭载顺序靠前,数值越大越判定为搭载顺序靠后的数值。此外,搭载层是由操作人员考虑各种信息而设定的值。所谓插入部件指定,是表示向搭载点上搭载的电子部件是否为插入部件的项目。此外,在图39中,以“是”表示指定为插入部件的搭载点。在这里,所谓插入部件,主要是指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等将引线向形成在基板上的孔中插入的电子部件。此外,插入部件指定也是由操作人员设定的信息。因此,对于不依赖于电子部件的种类而由操作人员判定为插入部件的搭载点,可以将插入部件指定设为“是”。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使用列表302的信息,生成搭载顺序列表304。在这里,在搭载顺序列表304中,列表上侧的搭载点成为先搭载电子部件的搭载点,列表下侧的搭载点成为后搭载电子部件的搭载点。即,在搭载顺序列表304中,搭载电子部件的顺序以先后顺序从上开始按顺序表示。在这里,搭载顺序列表304的内部层是基于搭载层和插入部件指定,由控制部60确定的层的信息。控制部60从内部层的数值较小的搭载点开始,按顺序对搭载电子部件的搭载点进行确定。
图40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40所示的处理是基于列表302生成搭载顺序列表304的处理的一个例子。图40所示的处理是通过由控制部60控制各部分的动作而执行的。作为步骤S50,控制部60读出生产程序。控制部60从外部的装置读出生产程序,或从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的存储部读出生产程序。控制部60在步骤S50中读出生产程序后,作为步骤S52,取得搭载点n的信息。具体地说,取得搭载点n的搭载层的信息和插入部件指定的信息。
控制部60在步骤S52中取得搭载点n的信息后,作为步骤S54,对是否搭载点n=插入部件,即,搭载点n的插入部件指定的信息是否为“是”进行判定。控制部60在步骤S54中判定为不是搭载点n=插入部件(否)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56,设为内部层=搭载层。即,控制部60在搭载点n的插入部件指定的信息不为“是”的情况下,将搭载层的数值设为内部层的数值。控制部60在进行步骤S56的处理后,进入步骤S60。控制部60在步骤S54中判定为搭载点n=插入部件(是)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58,设为内部层=搭载层+7。即,控制部60在搭载点n的插入部件指定的信息为“是”的情况下,将搭载层的数值与7相加后得到的数值设为内部层的数值。控制部60在进行步骤S58的处理后,进入步骤S60。
控制部60在进行步骤S56或者步骤S58的处理后,作为步骤S60,对搭载数据是否结束,即,是否针对全部搭载点计算了内部层进行判定。控制部60在步骤S60中判定为没有结束(否)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62,将搭载点n设为n+1,然后进入步骤S52。即,将内部层的检测对象的搭载点作为下一个搭载点,进行上述的处理。
控制部60在步骤S60中判定为结束(是),即,对全部搭载点的内部层进行了设定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64,对搭载顺序进行确定。即,控制部60基于所设定的内部层和各种条件,确定向搭载点搭载电子部件的顺序。控制部60在对搭载顺序进行确定后,生成搭载顺序列表,结束本处理。
如上述所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通过设置可以由操作人员对是否为插入部件进行设定的项目,对设定为插入部件的搭载点的内部层进行一定的加法运算,从而可以使插入部件顺序靠后地向基板上搭载。另外,操作人员仅通过对是否为插入部件进行判定,就可以使对象的电子部件的搭载顺序靠后。由此,在搭载层的设定时,不需要考虑用于搭载层的层而设定电子部件的搭载层。由此,可以减少确定搭载层的操作给操作人员造成的负担。
使用图41,对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1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41所示的处理是通过由部件供给控制部64基于控制部60的处理,对部件供给装置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而执行的。此外,图41所示的处理是在吸附区域中没有配置电子部件的状态下开始的。作为步骤S70,部件供给控制部64使保持带移动1个间距。即,部件供给控制部64通过使供给器单元的进给爪进行1次往复移动或者沿进给方向移动,从而使保持带移动1个间距。由此,使保持带主体上保持的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移动。
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70中使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移动后,作为步骤S72,将移动至吸附区域中的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即,部件供给控制部64利用切断单元,将引线的位于部件主体和保持带主体之间的部分切断。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72中将引线切断后,作为步骤S74,维持夹紧状态。即,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利用切断单元将引线切断后,维持由进行切断的齿夹持引线的状态。
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74中维持夹紧状态后,作为步骤S76,对吸附嘴32是否吸附了电子部件进行判定。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76中判定为吸附嘴上没有吸附电子部件(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4。部件供给控制部64维持电子部件的夹紧状态,直至判定为吸附嘴上吸附了电子部件为止。
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76中判定为吸附嘴上吸附了电子部件(是)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78,放开电子部件,即解除夹紧状态。由此,切断引线而从保持带分离的电子部件,利用吸附嘴向规定的搭载位置移动,并向基板上搭载。
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78中放开电子部件后,作为步骤S80,对是否存在保持带进给请求进行判定。在这里,所谓保持带进给请求,是指使保持带移动1个间距,使下一个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移动的请求。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80中判定为有请求(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0,再次执行上述处理。
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80中判定为无请求(否)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82,对处理是否结束进行判定。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82中判定为处理没有结束(否)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80。另外,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步骤S82中判定为处理结束(是)的情况下,结束本处理。
部件供给控制部64在如上述所示使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移动,将引线切断并夹紧,使吸附嘴吸附电子部件后,通过解除夹紧,从而可以使吸附嘴以可移动的状态吸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
图42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此外,图42所示的处理动作是从搬入基板后直至向基板上进行的电子部件搭载完成为止的动作。另外,图42所示的处理动作是通过由控制部60对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而执行的。
作为步骤S102,控制部60使基板搬入。具体地说,控制部60将搭载电子部件的对象基板,利用基板输送部12向规定位置输送。控制部60在步骤S102中搬入基板后,作为步骤S104,进行吸附移动。在这里,所谓吸附移动,是指下述处理动作,即,使搭载头主体30移动至吸附嘴32与位于部件供给单元14的吸附区域中的电子部件80相对的位置。
控制部60在步骤S104中进行吸附移动后,作为步骤S106,使吸附嘴32下降。即,控制部60使吸附嘴32向下方向移动至可以吸附电子部件80的位置。控制部60在步骤S106中使吸附嘴32下降后,作为步骤S108,利用吸附嘴32对部件进行吸附,作为步骤S110,使吸附嘴32上升。控制部60在步骤S110中使吸附嘴上升至规定位置后,具体地说,使电子部件80移动至激光识别装置38的测量位置后,作为步骤S112,对由吸附嘴32吸附的电子部件的形状进行检测。控制部60在步骤S112中对电子部件的形状进行检测后,作为步骤S114,使吸附嘴上升。此外,控制部60如上述所示对步骤S112的部件形状进行检测,判定为所吸附的电子部件为不可搭载的情况下,将电子部件废弃,再次吸附电子部件。控制部60在使吸附嘴上升至规定位置后,作为步骤S116,进行搭载移动,即,进行使由吸附嘴32吸附的电子部件向与基板8的搭载位置相对的位置移动的处理动作,作为步骤S118,使吸附嘴32下降,作为步骤S120,进行部件搭载,即,进行从吸附嘴32上放开电子部件80的处理动作,作为步骤S122,使吸附嘴32上升。即,控制部60执行步骤S112至步骤S120的处理动作,执行上述的安装处理。
控制部60在步骤S122中使吸附嘴上升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124,对全部部件的搭载是否已完成,即预定向基板8上搭载的电子部件的安装处理是否已完成进行判定。控制部60在步骤S124中判定为全部部件的搭载还没有完成(否)、即预定进行搭载的电子部件还有剩余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4,执行将下一个电子部件向基板8上搭载的处理动作。如上述所示,控制部60反复进行上述处理动作,直至完成向基板上搭载全部部件为止。控制部60在步骤S124中判定为全部部件的搭载已经完成(是)的情况下,结束本处理。
下面,使用图43,说明吸附嘴对部件供给装置100中保持的电子部件进行吸附之前和之后的部件供给装置100和搭载头15的动作。图43是表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43所示的处理是通过由控制部60对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而执行的。
作为步骤S140,控制部60进行搭载头15的XY吸附移动,并且开始使部件供给装置100对电子部件进行夹紧。即,作为步骤S140,控制部60使搭载头15沿XY方向移动,使吸附嘴32向吸附区域移动。另外,控制部60向部件供给装置100的吸附区域中配置电子部件,然后,将引线切断,成为夹紧的状态。
控制部60进行步骤S140的处理,作为步骤S142,在搭载头15向吸附位置的移动结束的情况下,即,在使搭载头15的吸附嘴32向吸附区域移动后,作为步骤S144,将夹紧等待时间和经过时间进行比较,作为步骤S146,对是否经过了等待时间,即经过时间是否大于或等于夹紧等待时间进行判定。
控制部60在步骤S146中判定为没有经过等待时间(否),即,经过时间小于夹紧等待时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44。控制部60反复进行步骤S144、S146的处理,直至经过等待时间为止。
控制部60在步骤S146中判定为经过了等待时间(是)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148,进行Z轴吸附下降。即,控制部60使吸附嘴向Z轴方向下侧移动至可以对位于吸附区域中的电子部件进行吸附的位置。控制部60在步骤S148中进行Z轴吸附下降后,在步骤S150中进行部件吸附,即,利用吸附嘴对电子部件进行吸附,作为步骤S152,将夹紧解除等待时间和既存Z轴下降时等待时间进行比较。在这里,所谓夹紧解除等待时间,是指将正由部件供给装置100夹紧的电子部件的夹紧状态解除所需的处理时间。既存Z轴下降时等待时间,是搭载头的吸附嘴在吸附电子部件的位置处待机的时间。此外,既存Z轴下降时等待时间是预先设定的值,是电子部件的吸附处理所需的时间。
控制部60在步骤S152中进行比较后,作为步骤S154,对是否夹紧解除等待时间较大,即,是否为既存Z轴下降时等待时间<夹紧解除等待时间进行判定。控制部60在步骤S154中判定为夹紧解除等待时间较大(是),即,既存Z轴下降时等待时间<夹紧解除等待时间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156,以夹紧解除等待时间进行待机,进入步骤S160。另外,控制部60在步骤S154中判定为不是夹紧解除等待时间较大(否),即,既存Z轴下降时等待时间≧夹紧解除等待时间的情况下,作为步骤S158,以既存Z轴下降时等待时间进行待机,进入步骤S160。
控制部60在进行步骤S156、S158的处理后,作为步骤S160,进行搭载头的Z轴吸附上升和部件供给装置的供给动作,结束本处理。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通过执行图42及图43所示的处理动作,从而可以向基板上搭载电子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具有2个搭载头15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也可以具有1个搭载头15,也可以具有3个搭载头。
另外,搭载头15在具有多个吸附嘴的情况下,只要至少具有1个可以吸附并搭载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吸附嘴即可,对于吸附嘴的结构,可以采用各种结构。例如,搭载头15也可以构成为,半数的吸附嘴为可以吸附并搭载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吸附嘴,其余半数的吸附嘴为不能吸附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吸附嘴。另外,搭载头15也可以将全部的吸附嘴,采用可以吸附并搭载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吸附嘴。另外,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在基于生产程序,确定对搭载对象的电子部件进行吸附的吸附嘴时,根据吸附嘴的种类,确定用于吸附并搭载该电子部件的吸附嘴。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10采用了部件供给装置100和部件供给装置100a混合存在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仅具有部件供给装置100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其装入电子部件保持带,该电子部件保持带具有以一定间隔形成孔的保持带主体、和以一定间隔保持在该保持带主体中的多个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将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所保持的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供给,
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其具有对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的引导槽;
供给器单元,其具有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及驱动部,将引导至所述引导槽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向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输送,其中,该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具有向所述保持带主体的所述孔中插入的进给爪,该驱动部使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与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1个进给间距相对应而往复移动;
切断单元,其将移动至所述吸附区域的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使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和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分离;以及
位置调整机构,其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框体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所述位置调整机构,通过对所述框体和所述供给器单元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从而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框体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所述位置调整机构具有:形成在所述框体上的沿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细长的长孔;以及螺钉,其可以相对于所述长孔沿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变更插入位置地与所述供给器单元螺合,通过将所述框体相对于所述供给器单元紧固,从而将所述供给器单元相对于所述框体固定,
通过对所述螺钉相对于所述长孔的位置进行变更,从而对所述供给器单元和所述框体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使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往复移动的范围,是比所述保持带主体的所述孔的间隔长的距离。
3.一种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其装入电子部件保持带,该电子部件保持带具有以一定间隔形成孔的保持带主体、和以一定间隔保持在该保持带主体中的多个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将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所保持的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供给,
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其具有对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的引导槽;
供给器单元,其具有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及驱动部,将引导至所述引导槽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向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输送,其中,该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具有向所述保持带主体的所述孔中插入的进给爪,该驱动部使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与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1个进给间距相对应而往复移动;
切断单元,其将移动至所述吸附区域的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使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和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分离;以及
位置调整机构,其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框体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所述供给器单元还具有前端支撑部,其设置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的连结部上,
所述位置调整机构通过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相对于所述前端支撑部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从而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框体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支撑部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具有多个与向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插入的螺钉的配置间距相同的螺钉孔的组合,
所述位置调整机构通过对使所述螺钉插入的螺钉孔的组合进行切换,从而变更所述前端支撑部和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5.一种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其装入电子部件保持带,该电子部件保持带具有以一定间隔形成孔的保持带主体、和以一定间隔保持在该保持带主体中的多个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将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所保持的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向吸附区域供给,
该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框体,其具有对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的引导槽;
供给器单元,其具有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及驱动部,将引导至所述引导槽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向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输送,其中,该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具有向所述保持带主体的所述孔中插入的进给爪,该驱动部使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与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1个进给间距相对应而往复移动;
切断单元,其将移动至所述吸附区域的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的引线切断,使所述径向引线型电子部件和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分离;以及
位置调整机构,其对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框体在所述保持带进给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
所述引导槽是具有折回部的U字形状,其中,该折回部使得对通过所述吸附区域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进行引导的朝向反转,
所述供给器单元具有:
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其是与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相同的结构,经由所述引导槽的U字形状的所述折回部,配置在与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相对的位置上;以及
联动机构,其配置在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和所述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之间,与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的移动联动,使所述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向与所述保持带进给爪单元相反方向移动,
所述返回方向保持带进给爪单元,将所述进给爪向通过所述折回部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的所述保持带主体的所述孔中插入,将通过所述折回部的所述电子部件保持带沿保持带进给方向输送。
6.一种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
搭载头主体,其具有对从所述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部件进行吸附的吸附嘴、驱动所述吸附嘴的吸附嘴驱动部、对所述吸附嘴及所述吸附嘴驱动部进行支撑的搭载头支撑体;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搭载头主体及所述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84933 | 2011-08-26 | ||
JP2011-184933 | 2011-08-26 | ||
JP2011223347A JP5922904B2 (ja) | 2011-08-26 | 2011-10-07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JP2011-223347 | 2011-10-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58342A CN102958342A (zh) | 2013-03-06 |
CN102958342B true CN102958342B (zh) | 2017-07-04 |
Family
ID=47766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08101.6A Active CN102958342B (zh) | 2011-08-26 | 2012-08-27 | 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5834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03877B2 (ja) * | 2013-12-25 | 2016-10-0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端子送り装置 |
JP6574979B2 (ja) * | 2015-08-05 | 2019-09-1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US10015919B2 (en) * | 2016-02-26 | 2018-07-03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
JP7397564B2 (ja) * | 2017-06-06 | 2023-12-13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リード線の挿入方法 |
JP6937463B2 (ja) * | 2017-10-31 | 2021-09-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ならびに実装基板の製造方法 |
EP3780927B1 (en) * | 2018-04-10 | 2024-07-03 | Fuji Corporation | Tape feeder |
CN108718519B (zh) * | 2018-08-02 | 2024-03-29 | 昆山微容电子企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元器件吸取装置 |
JP7203347B2 (ja) * | 2018-10-15 | 2023-01-13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装着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88895A (ja) * | 1990-11-22 | 1992-07-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部品供給装置 |
JPH0748595B2 (ja) * | 1986-11-28 | 1995-05-24 | 天竜精機株式会社 | テ−ピングされたラジアルリ−ド形電子部品の自動供給装置 |
JPH0729900U (ja) * | 1993-10-28 | 1995-06-02 |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
CN101569251A (zh) * | 2006-12-25 | 2009-10-28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带式送料器 |
-
2012
- 2012-08-27 CN CN201210308101.6A patent/CN1029583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48595B2 (ja) * | 1986-11-28 | 1995-05-24 | 天竜精機株式会社 | テ−ピングされたラジアルリ−ド形電子部品の自動供給装置 |
JPH04188895A (ja) * | 1990-11-22 | 1992-07-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部品供給装置 |
JPH0729900U (ja) * | 1993-10-28 | 1995-06-02 | 株式会社ユニシアジェックス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
CN101569251A (zh) * | 2006-12-25 | 2009-10-28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带式送料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58342A (zh) | 2013-03-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58342B (zh) | 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CN103249294B (zh) |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CN103249292B (zh)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 |
CN103249295B (zh) | 电子部件安装方法、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系统 | |
CN103889201B (zh)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EP3032932B1 (en) | Lead position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component inserting machine | |
CN103889202B (zh)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JP4471011B2 (ja) | 部品試験装置及び部品搬送方法 | |
JP5922904B2 (ja) |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
CN103249293B (zh)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电子部件安装系统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 |
CN105555121B (zh) | 引线切断方法、引线切断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CN103517626B (zh)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CN105101772B (zh)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CN103917079A (zh)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 |
CN103929940B (zh) | 碗式供给器组合体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CN110800391B (zh) | 在通过贴装头进行拾取之前对元件的测量 | |
CN102356708A (zh) | 元件安装方法和元件安装装置 | |
CN103298326B (zh) |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CN103635071A (zh) | 带式送料器的选定装置、表面安装机以及带式送料器 | |
CN103295933A (zh) | 搭载装置、基板装置的制造方法 | |
JP6710776B2 (ja) | テープ誤装着検知システム | |
CN105283063A (zh) |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 |
JP5063198B2 (ja) |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におけるキャリアテープのスプライシング検出方法 | |
JPWO2004093514A1 (ja) | 基板搬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6952135B2 (ja) | ラジアルテープフィー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