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7003B - 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7003B
CN102957003B CN201210295821.3A CN201210295821A CN102957003B CN 102957003 B CN102957003 B CN 102957003B CN 201210295821 A CN201210295821 A CN 201210295821A CN 102957003 B CN102957003 B CN 1029570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terminal bodies
backward
clamped nipple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958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7003A (zh
Inventor
饭星真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57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7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70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70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8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34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by separate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contact member, e.g. retainer collar or ring around contact member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突片免受异物的干涉。该端子接头(T)包括端子主体(10)和外壳(30),其中,端子主体(10)具有位于前端部分处的突片(11)和位于后端部分处的电线连接部(13),外壳(30)设置在端子主体(10)上,以便能够在保护位置和暴露位置之间相对移位,该保护位置用于包围突片(11),该暴露位置位于所述保护位置后方,用于露出所述突片(11)。如果外壳(30)移位至保护位置,则突片(11)被保护免受异物等的干涉,因此,能够防止突片(11)的变形、损坏等。此外,如果外壳(30)移位至暴露位置而露出突片(11),则能将配合端子与突片(11)连接。

Description

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前端部处具有细长突片的阳性端子接头较小的情况下,需要一定的措施来防止该突片例如由于异物的干涉而变形、损坏等。作为这种措施的一个示例,日本未审专利公报No.2003-036910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它通过沿着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折叠线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突片,以提高该突片的强度。
当端子接头被制造得过小时,难以对板材进行弯曲加工,上述用于提高突片强度的方法也不再适用。因此,需要一种除了提高强度以外的措施来防止突片的变形、损坏等。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形已完成了本发明,并且其目的是保护突片免受异物的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端子接头,包括:
端子主体,该端子主体包括位于前侧的突片和位于后侧的电线连接部;以及
外壳,该外壳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上,以便能够在保护位置和暴露位置之间相对移位,所述保护位置用于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突片,该暴露位置位于保护位置后方,用于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突片。
由于如果外壳移位至保护位置,则能保护所述突片免受异物等的干涉,因此,能够防止所述突片的变形、损坏等。此外,如果外壳移位至暴露位置而露出所述突片,则能够将配合端子与所述突片连接。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端子接头,其包括:端子主体,该端子主体包括位于前端部分处的突片和位于后端部分处的电线连接部;以及外壳,该外壳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上,以便能够在保护位置和暴露位置之间相对移位,该保护位置用于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突片,该暴露位置位于保护位置后方,用于露出所述突片。
特别地,所述端子主体和外壳均包括移位限制部,所述移位限制部通过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壳从保护位置向暴露位置移位。
更特别地,所述端子主体形成有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锁定矛杆,该锁定矛杆以悬臂的形式从所述端子主体斜向后延伸,并且,当端子主体到达正确插入位置时,该锁定矛杆通过与连接器的壳体接合而保持所述端子主体。
更特别地,所述外壳形成有退避孔,该退避孔用于允许锁定矛杆从所述外壳向外突出。
更特别地,当所述外壳处于保护位置时,锁定矛杆的基端部分与所述退避孔的前侧处的孔边缘接合,以抑制所述外壳向暴露位置的相对移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或其特定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以及壳体,所述端子接头至少部分插入到该壳体中。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前侧止动部,该前侧止动部用于在端子接头插入到所述壳体中的同时限制所述外壳的向前移动;以及移位限制解除部,该移位限制解除部用于在所述外壳的向前移动被前侧止动部限制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移位限制部彼此脱离而允许端子主体相对于所述外壳向前移动。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或其特定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以及壳体,所述端子接头从后方插入到该壳体中,其中,所述端子主体和外壳均包括移位限制部,所述移位限制部用于通过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壳从保护位置向暴露位置移位;并且所述壳体包括:前侧止动部,该前侧止动部用于在端子接头插入到所述壳体中的同时限制所述外壳的向前移动,以及移位限制解除部,该移位限制解除部用于在所述外壳的向前移动被前侧止动部限制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移位限制部彼此脱离而允许端子主体相对于所述外壳向前移动。
由于在端子接头插入到壳体中之前,通过移位限制部的接合而使处于保护位置的所述外壳不会移位至暴露位置,所以,突片保持在被所述外壳保护的状态。在将端子接头插入到所述壳体内的过程中,通过向端子主体施加推力而将端子接头推到所述壳体中。在插入端子接头的过程中,所述外壳的向前移动被前侧止动部限制,之后,所述移位限制部彼此脱离,因此端子主体的插入可继续进行。随着端子主体被插入,被止动而不再进一步向前移动的所述外壳相对于端子主体从保护位置移位至暴露位置,因此,所述突片能够连接至配合端子。
特别地,在插入端子接头的过程中,所述移位限制部在所述外壳与前侧止动部接触之前脱离。
更特别地,所述端子主体形成有可弹性变形的锁定矛杆,该锁定矛杆以悬臂的形式从所述端子主体斜向后延伸,并且,当端子主体到达正确插入位置时,该锁定矛杆通过与所述壳体接合而保持端子主体;在插入端子接头的过程中,所述移位限制部在所述外壳与前侧止动部接触之前脱离;所述外壳形成有退避孔,该退避孔用于允许锁定矛杆从所述外壳向外突出;并且,当所述外壳处于保护位置时,锁定矛杆的基端部分与所述退避孔的前侧处的孔边缘接合,以抑制所述外壳向暴露位置的相对移位。
在插入端子接头的过程中,同样在所述移位限制部彼此脱离之后,通过锁定矛杆与退避孔的接合,所述外壳与端子主体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而向前移动。在所述外壳与前侧止动部接触之后,锁定矛杆弹性变形并容纳在所述外壳中,由此,端子主体的插入能继续进行。已经到达正确插入位置的端子主体通过锁定矛杆的锁定作用来保持。
即使所述移位限制部随着端子主体的插入而逐渐脱离,也能通过锁定矛杆与退避孔的接合而使所述外壳与端子主体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而向前移动。此外,由于用于对正确插入的端子主体进行保持的锁定矛杆还具有使端子主体和所述外壳作为一个整体向前移动的功能,所以,与通过不同于锁定矛杆的专用装置来实现该功能的情形相比,能够简化端子接头的结构。
更特别地,所述壳体形成有向后移动限制部;所述外壳形成有向后移动限制片,该向后移动限制片能够通过与所述向后移动限制部接合而使所述外壳与前侧止动部保持接触;所述端子主体形成有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该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用于:仅当所述外壳处于保护位置时,才使向后移动限制片与向后移动限制部脱离;并且/或,端子主体和所述外壳均形成有向前移动限制部,当所述外壳处于保护位置时,这些向前移动限制部通过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壳相对于端子主体的向前移位。
由于在端子接头正确插入在所述壳体中的状态下、所述外壳处于暴露位置,所以,通过向后移动限制片与向后移动限制部的接合而将所述外壳保持为不再进一步向前移动。如果端子主体在该状态下沿拔出方向移动,则所述外壳从暴露位置相对移位至保护位置。通过向后移动限制片与向后移动限制部的接合,所述外壳直至到达保护位置才会相对于所述壳体向后移动。当所述外壳到达保护位置时,通过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使向后移动限制片移位并与向后移动限制部脱离。因此,之后,通过所述向前移动限制部之间的接合,所述外壳在保持处于保护位置的同时与端子主体作为一个整体单元移动,并被从所述壳体中拔出。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组装或制造连接器的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提供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或其特定实施例的端子接头;以及,在使所述外壳初始地保持在保护位置的同时、将端子接头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壳体中,其中,在端子接头插入到所述壳体中的稍后阶段,使所述外壳移位至暴露位置。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应当理解,尽管分别描述了各个实施例,但它们的单个特征可以组合成另外的实施例。
图1是端子接头的局部剖面侧视图,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外壳处于保护位置的状态,
图2是端子接头的平面图,示出了该外壳处于保护位置的状态,
图3是端子接头的局部剖面底视图,示出了该外壳处于保护位置的状态,
图4是端子接头的放大正视图,示出了该外壳处于保护位置的状态,
图5是端子接头的局部剖面底视图,示出了该外壳处于暴露位置的状态,
图6是截面图,示出了端子接头插入到壳体内的过程中的状态,
图7是截面图,示出了在端子接头插入到壳体内的过程中、该外壳被止动而不再进一步向前移动的状态,
图8是截面图,示出了端子接头正确插入在壳体中的状态,
图9是放大的局部剖面正视图,示出了端子接头插入到壳体内的过程中的状态,
图10是端子主体的侧视图,
图11是端子主体的平面图,
图12是端子主体的放大正视图,
图13是该外壳的放大正视图,
图14是该外壳的平面图,
图15是该外壳的截面图,
图16是该外壳的侧视图,
图17是局部放大截面图,示出了向后移动限制片与向后移动限制部脱离的状态,并且
图18是局部放大截面图,示出了向后移动限制片与向后移动限制部接合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8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端子接头T和壳体H,该端子接头T从插入侧、尤其基本从后方至少部分插入到壳体H中。该连接器的与配合连接器(未示出)连接的一侧和/或端子接头T的与配合端子接头(未示出)连接的一侧被称为前面或前侧。
如图1至图3以及图5至图8所示,端子接头T是具有(尤其大致细长的)突片11的阳性端子接头,并且尤其基本被成形为整体上沿前后方向FBD细长的形状。通过将端子主体10和外壳30组装在一起来形成端子接头T,该外壳30是与端子主体10分离的、用于大致保护所述突片11的部件。外壳30能够相对于端子主体10在保护位置PP(参见图1至3、6和图7)和暴露位置EP(参见图5和8)之间移位,该保护位置PP用于通过至少部分包围端子主体10的前端区域和突片11来保护该前端区域和突片11,该暴露位置EP位于所述保护位置后方,用于使突片11至少部分向前露出。
如图1、图6至图8、图10和图11所示,端子主体10包括(尤其基本为矩形管或多边形管的形式和/或沿前后方向FBD细长的)筒状部12以及与该筒状部12连接(尤其连接至筒状部12的后端)的电线连接部13。突片11大致以悬臂的形式从筒状部12(尤其从筒状部12的前端)向前延伸。筒状部12由如下部件组成或包括这些部件:底壁部或基壁部14,该底壁部或基壁部14沿前后方向FBD是细长的;至少一对侧壁部15,该至少一对侧壁部15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大致以直角从底壁部14(尤其从底壁部14的两个横向边缘(左边缘和右边缘))竖立或突出;以及上壁部或顶壁部16,该上壁部或顶壁部16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大致以直角从横向的(例如右侧的)侧壁部15横向(例如向左)延伸。底壁部14和两个侧壁部15尤其大致设置在筒状部12的整个长度上,而上壁部16仅设置在筒状部12的前端区域(大致前半部分区域)的范围内。
如图1、10和图11所示,在筒状部12的前端部分中,通过切割并弯曲而形成有锁定矛杆17,该锁定矛杆17尤其大致以悬臂的形式、从横向壁部或底壁部14朝着后方斜向下或向外(朝着筒状部12的外部)延伸并能够向上(大致朝着筒状部12)弹性变形。如图1、10和图11所示,在筒状部12中,尤其通过切割并弯曲、折叠和/或压纹而形成有移位限制片18(作为具体的“移位限制部”),该移位限制片18尤其大致以悬臂的形式、从横向壁部或上壁部16朝着前方(朝着筒状部12的外部)斜向上或向外延伸并且/或能够向下或向内(变得大致水平或与前后方向FBD平行的方向)弹性变形。移位限制片18尤其形成在筒状部12的几乎整个宽度上。沿前后方向FBD,锁定矛杆17和移位限制片18基本布置在同一区域中或彼此至少部分重叠。
该横向壁部或上壁部16的后端边缘部分用作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19(作为具体的“向前移动限制部”)。该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19尤其位于移位限制片18后方。筒状部12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尤其为一对的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该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尤其基本为贯穿所述横向(左侧和/或右侧)侧壁部15的(尤其大致矩形)孔(开口)的形式。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尤其沿前后方向FBD布置在与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19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图1、14和图15所示,外壳30总体上大致是管(尤其大致矩形管或多边形管)的形式,并且,外壳30的内部用作容纳空间31,该容纳空间31具有大致敞口的前端和后端并用于容纳端子主体10的一部分。外壳30尤其由如下部件组成或包括这些部件:基板部或底板部32,该基板部或底板部32尤其沿前后方向FBD是大致细长的;至少一对侧板部33,该至少一对侧板部33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大致以直角从底板部32(尤其从底板部32的两个横向边缘(左边缘和右边缘))竖立或突出;第一至第三右上板部34A、34B和34C,所述第一至第三右上板部34A、34B和34C从横向的(例如右)侧板部33的远端或上端边缘横向(例如向左)突出;以及/或第一和第二横向的(例如左)上板部35A、35B,该第一和第二横向的(例如左)上部板部35A、35B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大致以直角从横向的(例如左)侧板部33的上端或远端边缘横向(例如向右)突出。
特别地,通过切割该底板部32的一部分并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大致以直角向外或向下(朝着外壳30的外部)弯曲、折叠和/或压纹该切割部分,外壳30形成有接触部36。基板部或底板部32包括退避凹口或退避孔37,该退避凹口或退避孔37是随着尤其通过切割并弯曲、折叠和/或压纹形成接触部36而形成的。接触部36从退避孔37的开口边缘的前侧突出。接触部36和退避孔37尤其沿前后方向FBD形成在外壳30的中心稍后方的位置。在基板部或底板部32的、与退避孔37邻近或位于退避孔37前方的区域中形成有通孔38。通孔38尤其沿前后方向FBD形成在外壳30的中心稍前方的位置。
沿前后方向FBD间隔开的三个右上板部(第一至第三右上板部34A、34B和34C)中的、位于最前方位置的第一右上板部34A的后端部分处或附近形成有至少一个引导部39,该至少一个引导部39(尤其大致以悬臂的形式)朝着后方斜向上或向外延伸。位于沿前后方向FBD的中央位置或中间位置的第二右上板部34B沿前后方向FBD的长度尤其比第一和/或第三右上板部34A、34C短,并且/或,第二右上板部34B尤其布置在比第一右上板部34A高(或更向外)的位置(以底板部32为基准,沿高度方向比第一右上板部34A高的位置)。特别地,第二右上板部34B(尤其是其后端边缘)用作移位限制接受部40(作为具体的“移位限制部”)。位于最后方位置的第三右上板部34C布置成比第二右上板部34B高。在第三右上板部34C的后端边缘处或附近形成有向前移动限制壁41(作为具体的“向前移动限制部”),该向前移动限制壁41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大致以直角向下或向内延伸。
如图14所示,沿前后方向FBD间隔开的两个左上板部(第一和第二左上板部35A、35B)中的、位于前方位置的第一左上板部35A的后端尤其处在引导部39的前端稍前方的位置。第二左上板部35B的前端尤其位于移位限制接受部40后方。从第一左上板部35A的后端延伸至第二左上板部35B的前端的开口以及从第一右上板部34A的后端延伸至第二右上板部34B的前端的开口尤其用作移位允许开口42,该移位允许开口42用于允许移位限制片18和/或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19沿前后方向FBD移位。
如图1、15至图18所示,横向的(左和/或右)侧板部33的一部分尤其用作向后移动限制片43,所述向后移动限制片43尤其大致以悬臂的形式向后延伸。这一对向后移动限制片43尤其大致是左右对称的,并能够沿横向方向朝着外壳30的外侧弹性变形。特别地,(尤其这一对向后移动限制片43中的每一个)向后移动限制片43在其前端(弹性变形的支点)稍后方的位置被锤击而大致向内(朝着端子主体10)突出,由此形成膨出部44。特别地,向后移动限制片43沿前后方向FBD的形成区域是如下范围:从向前移动限制壁41前方的位置到向前移动限制壁41后面后方的位置。
壳体H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如图6至图8所示,在壳体H中形成有大致沿前后方向FBD贯穿的至少一个端子容纳室50。端子容纳室50的基壁或底壁51形成有前侧止动部53和至少一个保持部52,该保持部52尤其被切割成大致面向前方的台阶,前侧止动部53布置在保持部52后方并尤其被切割成大致面向后方的台阶。此外,如图17和18所示,端子容纳室50的横向的(左和/或右)内侧壁54尤其被切割成大致面向前方的一个或多个台阶,由此形成一个或多个、尤其为一对的(尤其大致左右对称的)向后移动限制部55。
在端子容纳室50的上壁56(与基壁或底壁51大致面对的壁部)上形成有朝着前方、向下或向内倾斜的至少一个移位限制解除部57。此外,在上壁56的、位于移位限制解除部57的后端之前的区域中形成有至少一个退避槽58,该退避槽58是位于上壁56的横向方向(宽度方向)的侧部(例如右半区域)中的、沿前后方向FBD细长的切口。退避槽58的上表面尤其基本与上壁56的、位于移位限制解除部57后方的区域的上表面连续并齐平。上壁56的、靠近退避槽58并位于退避槽58左侧的区域尤其用作挤压部59。挤压部59的上表面的高度尤其比上壁56的、位于移位限制解除部57后方的区域低。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如图1至图3所示,当未插入到壳体H中时,端子接头T处在如下状态:即,外壳30在位于保护位置PP的同时附着于端子主体10上。在外壳30处于保护位置PP的状态下,突片11的大部分(除了前端以外的部分)至少部分容纳在外壳30的容纳空间31中并得到保护,以免受异物等的干涉。端子主体10的前端区域(从端子主体10的前端至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19的区域)(也)至少部分容纳在容纳空间31中,因此,移位限制片18和/或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19得到保护,以免受异物等的干涉。锁定矛杆17尤其通过退避孔37而朝着外壳30的下侧(向外侧)突出(露出)。此外,如图17所示,由于向后移动限制片43的膨出部44尤其被容纳而落入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的空间内,所以,向后移动限制片43尤其与外壳30的侧板部33大致齐平(即,不从侧板部33的外表面向外突出)。
在外壳30处于保护位置PP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移位限制接受部40尤其从后方与移位限制片18的前端(延伸端)接合,由此,限制了外壳30相对于端子主体10的向后(朝着暴露位置EP的)移位。此外,特别地,通过使外壳30的退避孔37的孔边缘的前侧边缘(接触部36的基端部分)从前方与锁定矛杆17的基端部分(前端部分)接合,(尤其也)限制了外壳30相对于端子主体10的向后(朝着暴露位置EP的)移位。此外,向前移动限制壁41尤其从后方与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19接合,由此,尤其限制了外壳30相对于端子主体10的向前移位。通过上述锁定装置,把处于保护位置的外壳30保持在沿前后方向FBD相对于端子主体10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
如图8所示,在外壳30处于暴露位置EP的状态下,突片11的大部分(除了其后端部分以外的区域)至少部分从外壳30向前露出,并能够连接至配合阴性端子(未示出)。另一方面,端子主体10至少部分容纳(尤其基本完全容纳)在外壳30的内部(容纳空间31中)。移位限制片18向端子主体10的内部(向下)弹性变形,并在外壳30的第一右上板部34A和第一左上板部35A下方滑动。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19从向前移动限制壁41向前并与向前移动限制壁41间隔开,和/或位于引导部39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之间。锁定矛杆17尤其大致通过通孔38而从外壳30向外露出(突出)。此外,如图18所示,由于膨出部44尤其与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脱离和/或尤其与端子主体10的侧壁部15的外表面接触,所以,向后移动限制片43弹性变形而从侧板部33的外表面横向向外突出。
在外壳30被保持在或处在保护位置PP的状态下,端子接头T从插入侧(尤其大致从壳体H的后方)至少部分插入到端子容纳室50中。此时,操作者可握着电线连接部13或者与该电线连接部13连接(尤其是压接)的电线(未示出),并向端子主体10施加插入力。在插入过程中,端子主体10的移位限制片18的前端基本与壳体H的、倾斜的移位限制解除部57滑动接触,由此,使移位限制片18逐渐向内或向下弹性变形。这样,移位限制片18与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脱离并在挤压部59下方滑动,如图6所示。这样,外壳30的、通过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的接合而实现的向前移动限制状态被解除。
特别地,即使外壳30的、通过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的接合而实现的向前移动限制状态被解除,但由于锁定矛杆17的基端部分与退避孔37的前侧边缘接合,所以,外壳30的向前(朝着暴露位置EP)相对移位仍然被限制。因此,端子主体10和外壳30被作为一个整体而插入或操纵。在移位限制片18与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脱离之后,随着端子接头T被插入,引导部39、移位限制接受部40(第二右上板部34B)和第三右上板部34C插入到退避槽58中。
随着端子接头T从图6所示的状态下被进一步插入,如图7所示,在移位限制片18与移位限制接受部40保持脱离的情况下,外壳30的接触部36从后方与壳体H的前侧止动部53接合。通过这种接合,限制了外壳30的任何进一步插入动作(向前移动)。在此期间,移位限制片18尤其保持为在挤压部59下方滑动。
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当比锁定矛杆17与退避孔37之间的锁定力大的操作力(推压力)被施加至端子主体10时,对端子主体10的推动操作继续进行。然后,锁定矛杆17向内或向上弹性变形,并且端子主体10相对于其向前移动受到限制的外壳30向前移位,并进一步插入到端子容纳室50中。在此期间,移位限制片18尤其利用引导部39的倾斜而向内或向下弹性变形,并且/或在第一右上板部34A和第一左上板部35A下方滑动。
此外,仅当端子主体10在外壳30被止动而不再进一步向前移动的状态下开始向前移动(插入)时,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才向前而与膨出部44脱离,并且如图18所示,端子主体10的侧壁部15的外侧表面与膨出部44接触。因此,向后移动限制片43弹性变形而从外壳30横向向外突出。然后,弹性变形的向后移动限制片43的后端(突出端)与壳体H的向后移动限制部55接合,由此,限制了外壳30相对于壳体H的向后移位。
如图8所示,当端子主体10到达正确插入位置时,锁定矛杆17至少部分地弹性恢复,并经由通孔38从外壳30向外突出,和/或从前方与壳体H的保持部52接合。通过这种接合,使端子主体10保持在或处在其向后拔出被限制的状态下。以上述方式,就完成了端子接头T的插入操作。此时,外壳30被保持在端子主体10上的暴露位置EP上,在该暴露位置EP,突片11从外壳30大致向前突出。
当在端子接头T插入在端子容纳室50中的状态下将端子接头T从壳体H中拔出时,将夹具(未示出)例如从前方至少部分插入到壳体H中,以使锁定矛杆17向内或向上弹性变形,从而使锁定矛杆17与保持部52脱离。由于以这种方式来允许端子接头T相对于壳体H的向后移位,所以,在锁定矛杆17保持弹性变形的情况下,通过握住电线而将端子主体10中向后拉出。
然后,由于外壳30的向后移动通过向后移动限制片43与向后移动限制部55的接合而受到限制,所以,仅端子主体10向后移动。在此期间,外壳30相对于端子主体10向前移位。当端子主体10进一步向后移动且外壳30到达保护位置PP时,如图7所示,锁定矛杆17至少部分地弹性恢复并经由退避孔37从外壳30向外突出。
当外壳30大致返回到保护位置PP时,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19从前方与向前移动限制壁41接合,通过这种接合,限制了外壳30相对于端子主体10的向前移位,并且/或,施加至端子主体10的向后牵拉力也作用在外壳30上。当外壳30返回至保护位置PP时,如图17所示,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与膨出部44大致对应。因此,向后移动限制片43由于其弹性恢复力而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从而沿朝着端子主体10的方向封闭,并且/或与壳体H的向后移动限制部55脱离。这使得外壳30能够相对于壳体H向后移位。这样,仅在外壳30处于保护位置时,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才使向后移动限制片43与向后移动限制部55脱离。
因此,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当例如通过握住电线(未示出)而将端子主体10向后牵拉时,端子主体10和外壳30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而向后移动,并且,端子接头T在外壳30返回至保护位置PP的情况下被或能够被从壳体H中拉出。在此期间,由于移位限制片18至少部分弹性恢复并能够从后方与移位限制接受部40接合,所以,限制了外壳30相对于端子主体10朝着暴露位置EP(向后)的移位。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端子接头T包括:端子主体10,该端子主体10具有位于前端部分处或附近的突片11和位于后端部分处或附近的电线连接部13;以及外壳30,该外壳30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10上,以便能够在保护位置PP和暴露位置EP之间相对移位,该保护位置PP用于至少部分包围突片11,该暴露位置EP位于所述保护位置后方,用于至少部分露出突片11。根据这种构造,外壳30移位或能够移位至保护位置PP,由此,能够保护该突片11免受异物等的干涉,并且能够防止突片11的变形、损坏等。此外,如果外壳30移位至暴露位置EP而至少部分露出突片11,则能够将配合端子与突片11连接。
此外,在构成或形成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端子接头T中,端子主体10和外壳30分别包括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该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通过彼此接合而限制外壳30从保护位置PP向暴露位置EP移位。同样构成或形成该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壳体H包括:前侧止动部53,该前侧止动部53用于在端子接头T插入到壳体H中的同时限制外壳30的向前移动;以及移位限制解除部57,该移位限制解除部57用于在外壳30的向前移动被前侧止动部53限制的状态下、通过使移位限制片18与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脱离而允许端子主体10相对于外壳30向前移动。
根据这种构造,在端子接头T插入到壳体H中之前,处在或正位于保护位置PP上的外壳30尤其通过移位限制片18与移位限制接受部40的接合而不向暴露位置EP移位。因此,突片11保持在被外壳30保护的状态。在例如通过向端子主体10施加推力而将端子接头T推动并插入到壳体H内的过程中,外壳30的向前移动由被前侧止动部53限制。之后,移位限制片18与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脱离,由此,端子主体10的插入可继续进行。随着端子主体10进一步插入,被止动而不能再进一步向前移动的外壳30相对于端子主体10从保护位置PP相对移位至暴露位置EP,因此,突片11能够连接至所述配合端子。
端子主体10形成有可弹性变形的锁定矛杆17,该锁定矛杆17尤其大致以悬臂的形式从端子主体10斜向后延伸,并且,当端子主体10到达正确插入位置时,该锁定矛杆17通过与壳体H接合而保持端子主体10,并且,在插入端子接头T的过程中,在外壳30与前侧止动部53接触之前,移位限制片18与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脱离。外壳30形成有退避孔37,锁定矛杆17经由该退避孔37从外壳30向外突出。当外壳30处于保护位置PP时,锁定矛杆17的基端部分(前端部分)尤其与退避孔37的前侧处的孔边缘接合,从而抑制外壳30向暴露位置EP的相对移位。
根据这种构造,在插入端子接头T的过程中,同样在移位限制片18与移位限制接受部40脱离之后,通过锁定矛杆17与退避孔37的接合,外壳30与端子主体10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而向前移动。在外壳30与前侧止动部53接触之后,锁定矛杆17弹性变形并容纳在外壳30中,由此,端子主体10能进一步插入。已经到达正确插入位置的端子主体10通过锁定矛杆17的锁定作用来保持。
在本实施例中,移位限制片18和移位限制接受部40尤其随着端子主体10的插入而逐渐脱离。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锁定矛杆17与退避孔37的接合,外壳30也能够与端子主体10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而向前移动,直至外壳30被止动而不再进一步向前移动。此外,由于用于对正确插入的端子主体10进行保持的锁定矛杆17尤其还具有使端子主体10和外壳30作为一个整体向前移动的功能,所以,与通过不同于锁定矛杆17的专用装置来实现该功能的情形相比,能够简化端子接头T的结构。
因此,为了保护所述突片免受异物的干涉,端子接头T包括:端子主体10,该端子主体10具有位于前端部分处或附近的突片11和位于后端部分处或附近的电线连接部13;以及外壳30,该外壳30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10上,以便能够在保护位置PP和暴露位置EP之间相对移位,该保护位置PP用于至少部分包围突片11,该暴露位置EP位于所述保护位置后方,用于至少部分露出突片11。如果外壳30移位至保护位置PP,则能保护该突片11免受异物等的干涉,因此,能够防止突片11的变形、损坏等。此外,如果外壳30移位至暴露位置EP而露出突片11,则能够将配合端子与突片11连接。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描述和图示的实施例。例如,下列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端子接头插入到壳体内的过程中,所述外壳从保护位置移位至暴露位置,但所述外壳也可就在端子接头插入到壳体中之前从保护位置移位至暴露位置。
(2)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于对正确插入的端子主体进行保持的锁定矛杆还具有使端子主体和外壳作为一个整体向前移动的功能,但该功能也可通过与锁定矛杆不同的专用装置来实现。
附图标记列表
H…壳体
T…端子接头
10…端子主体
11…突片
13…电线连接部
17…锁定矛杆
18…移位限制片(移位限制部)
19…向前移动限制边缘部(向前移动限制部)
20…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
30…外壳
37…退避孔
40…移位限制接受部(移位限制部)
41…向前移动限制壁(向前移动限制部)
43…向后移动限制片
53…前侧止动部
55…向后移动限制部
57…移位限制解除部

Claims (9)

1.一种端子接头(T),包括:
端子主体(10),所述端子主体(10)包括位于前侧的突片(11)和位于后侧的电线连接部(13);以及
外壳(30),所述外壳(30)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10)上,以便能够在保护位置(PP)和暴露位置(EP)之间相对移位,所述保护位置(PP)用于至少部分包围所述突片(11),所述暴露位置(EP)位于所述保护位置(PP)后方,用于至少部分露出所述突片(11),
其中,所述端子主体(10)和所述外壳(30)均包括移位限制部(18;40),所述移位限制部(18;40)用于通过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壳(30)从所述保护位置(PP)向所述暴露位置(EP)的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T),其中,所述端子主体(10)形成有至少一个可弹性变形的锁定矛杆(17),所述锁定矛杆(17)以悬臂的形式从所述端子主体(10)斜向后延伸,并且,当所述端子主体(10)到达正确插入位置时,所述锁定矛杆(17)通过与连接器的壳体(H)接合而保持所述端子主体(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接头(T),其中,所述外壳(30)形成有退避孔(37),所述退避孔(37)用于允许所述锁定矛杆(17)从所述外壳(30)向外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接头(T),其中,当所述外壳(30)处于所述保护位置(PP)时,所述锁定矛杆(17)的基端部分与所述退避孔(37)的前侧处的孔边缘接合,以抑制所述外壳(30)向所述暴露位置(EP)的相对移位。
5.一种连接器,包括:
至少一个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T);以及
壳体(H),所述端子接头(T)至少部分插入到所述壳体(H)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H)包括:
前侧止动部(53),所述前侧止动部(53)用于在所述端子接头(T)插入到所述壳体(H)中的同时、限制所述外壳(30)的向前移动;以及
移位限制解除部(57),所述移位限制解除部(57)用于在所述外壳(30)的向前移动被所述前侧止动部(53)限制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移位限制部(18;40)彼此脱离而允许所述端子主体(10)相对于所述外壳(30)向前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插入所述端子接头(T)的过程中,所述移位限制部(18;40)在所述外壳(30)与所述前侧止动部(53)接触之前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壳体(H)形成有向后移动限制部(55);
所述外壳(30)形成有向后移动限制片(43),所述向后移动限制片(43)能够通过与所述向后移动限制部(55)接合而使所述外壳(30)与所述前侧止动部(53)保持接触;
所述端子主体(10)形成有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所述向后移动限制解除部(20)用于:仅当所述外壳(30)处于所述保护位置(PP)时,才使所述向后移动限制片(43)与所述向后移动限制部(55)脱离;和/或
所述端子主体(10)和所述外壳(30)均形成有向前移动限制部(19,41),当所述外壳(30)处于所述保护位置(PP)时,所述向前移动限制部(19,41)通过彼此接合而限制所述外壳(30)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10)的向前移位。
9.一种组装连接器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至少一个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T);以及
在使所述外壳(30)初始地保持在所述保护位置(PP)的同时、将所述端子接头(T)至少部分插入到壳体(H)中,其中,在所述端子接头(T)插入到所述壳体(H)中的稍后阶段,使所述外壳(30)移位至所述暴露位置(EP)。
CN201210295821.3A 2011-08-25 2012-08-17 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Active CN1029570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3201 2011-08-25
JP2011183201A JP5704020B2 (ja) 2011-08-25 2011-08-25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7003A CN102957003A (zh) 2013-03-06
CN102957003B true CN102957003B (zh) 2015-04-08

Family

ID=47665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95821.3A Active CN102957003B (zh) 2011-08-25 2012-08-17 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08719B2 (zh)
JP (1) JP5704020B2 (zh)
CN (1) CN102957003B (zh)
DE (1) DE102012014498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63486A1 (de) * 2010-12-20 2012-06-21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vorgeordneter Kontaktklemme
DE102012017949A1 (de) * 2011-09-28 2013-03-2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nschlusspassstück
JP5965265B2 (ja) * 2012-09-24 2016-08-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
JP6190245B2 (ja) * 2013-11-06 2017-08-30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端子金具、及び、それを備える電気コネクタ
US9608351B2 (en) * 2015-06-25 2017-03-28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Self-secur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7139213A (ja) * 2015-11-30 2017-08-10 タイ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シャンハ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接続ターミナルおよび接続アッセンブリ
CN105914510B (zh) * 2016-04-14 2018-02-13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线束端子卡接结构
US9780477B1 (en) * 2016-06-01 2017-10-03 Lear Corporation Box terminal with insertion limiter
JP2018010818A (ja) * 2016-07-15 2018-01-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構造
CN106486809A (zh) * 2016-10-31 2017-03-08 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插头端子
CN108155502B (zh) * 2016-12-06 2024-04-30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端子及连接器
JP6996219B2 (ja) * 2017-10-18 2022-01-1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雄端子、雄コネクタ、治具、及び雄コネクタの組み立て方法
JP2019079667A (ja) * 2017-10-24 2019-05-23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6876255B2 (ja) * 2017-11-24 2021-05-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雄端子、及びコネクタ対
JP7011253B2 (ja) * 2018-01-26 2022-01-26 タツタ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USD880424S1 (en) 2018-04-20 2020-04-07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Terminal metal fitting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JP1620819S (zh) * 2018-04-20 2018-12-25
JP1620820S (zh) 2018-04-20 2018-12-25
JP1620816S (zh) * 2018-04-20 2018-12-25
JP1620817S (zh) * 2018-04-20 2018-12-25
JP1620818S (zh) * 2018-04-20 2018-12-25
KR102637752B1 (ko) * 2018-07-23 2024-02-19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메일터미널
JP7052736B2 (ja) * 2019-01-08 2022-04-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内導体端子及びシールド端子
US11121493B2 (en) * 2019-01-11 2021-09-14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Replaceable pin for terminal of charging inlet assembly
JP7303985B2 (ja) * 2019-12-02 2023-07-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TWI814348B (zh) * 2022-04-20 2023-09-01 宏泰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電纜總成及其耐火快速接頭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59A (zh) * 1996-07-26 1998-02-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阳端子接头
US7377822B1 (en) * 2006-12-14 2008-05-27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49098A1 (de) 1979-12-06 1981-06-11 Klaus Ing.(grad.) 1000 Berlin Boniek Stecker mit verriegeltem beruehrungsschutz
DE3029862C2 (de) 1980-08-07 1989-04-27 Richard Hirschmann Radiotechnisches Werk, 7300 Esslingen Elektrischer Steckerstift mit Berührungsschutz
DE3610009A1 (de) 1986-03-25 1987-10-01 Heinrich C Kosmeier Elektrische steckeranordnung mit beruehrungsschutz
FR2741204A1 (fr) * 1995-11-14 1997-05-16 Amp France Assemblage de connecteur electrique
JP3724610B2 (ja) * 1996-10-21 2005-12-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のカバー
AUPP845699A0 (en) 1999-02-03 1999-02-25 Modular Connections Australia Pty Ltd Electrical coupler
JP2003036910A (ja) 2001-07-19 2003-02-07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端子
WO2008034957A1 (fr) * 2006-09-22 2008-03-27 Fci Contact electrique hermaphrodit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59A (zh) * 1996-07-26 1998-02-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阳端子接头
US7377822B1 (en) * 2006-12-14 2008-05-27 Lotes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04020B2 (ja) 2015-04-22
JP2013045663A (ja) 2013-03-04
US20130052883A1 (en) 2013-02-28
DE102012014498B4 (de) 2021-10-28
US8708719B2 (en) 2014-04-29
CN102957003A (zh) 2013-03-06
DE102012014498A1 (de) 201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7003B (zh) 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1872914B (zh) 端子接头及形成端子接头的方法
US8152576B2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US8241077B2 (en) Terminal fitting
CN104347997B (zh) 连接器
CN102810784A (zh) 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EP2779317A1 (en) Connector
CN101359792B (zh) 连接器
CN104241920B (zh) 连接器
CN101640343B (zh) 短路端子、连接器和短路方法
CN103378445A (zh) 连接器
EP1378967A1 (en) A connector
KR20080046566A (ko) 전기 커넥터
US8708759B2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EP2355255A1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CN102623857B (zh) 连接器
EP1351339B1 (en) A miniaturised connector
JP2009517822A (ja) ガイド手段を備えた電気端子
EP1376769A1 (en) Connector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mber
CN110581370B (zh) 端子和连接器
CN103262352A (zh) 具有增强结构的连接器
JP4661664B2 (ja) 雌端子金具
CN104813549A (zh) 端子拔出夹具
EP1577981B1 (en) A connector and a disengagement jig
JP5052373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