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1040B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91040B CN102891040B CN201210249398.3A CN201210249398A CN102891040B CN 102891040 B CN102891040 B CN 102891040B CN 201210249398 A CN201210249398 A CN 201210249398A CN 102891040 B CN102891040 B CN 1028910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 moving
- contact
- moving element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20 plywoo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42 fo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237 body shap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20 electrodynam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49 size re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3/00—Relays using the dynamo-electric effect, i.e. relays in which contacts are opened or closed due to relative movement of current-carrying conductor and magnetic field caused by forc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 H01H53/02—Electrodynamic relays, i.e. relays in which the interaction is between two current-carrying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01H1/54—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by magnetic forc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Linear Mo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继电器包括每个具有固定触点(14)的两个定子(13)以及具有可动触点(25)的可动元件(23)。定子(13)的每个包括与可动元件(23)相邻的定子邻近板部分,并且可动元件(23)包括与定子(13)相邻的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在定子邻近板部分中流动的电流方向设置为与在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以产生板间吸引力,用于将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吸引到定子邻近板部分上。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由板间吸引力朝着用于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偏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断开和闭合电路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在常规继电器中,具有固定触点的定子定位,并且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元件移动。电路通过将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相接触来闭合。电路通过将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离来断开。更具体地,常规继电器包括由线圈的电磁力吸引的可动部件、用于在将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相接触的方向上偏压可动元件的接触压力弹簧、以及在将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开的方向上通过可动部件偏压可动元件的复位弹簧。
如果线圈通电,可动部件由电磁力在与可动元件分离的方向上驱动。可动元件由接触压力弹簧偏压从而移动以使得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进行接触。那么,可动部件与固定元件分开(例如,参见日本专利No.3,321,963)。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继电器,其能限制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而引起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的分离。
根据本公开第一个方面的继电器包括两个定子和可动元件。每个定子具有板形状并且具有固定触点。可动元件具有板形状并且具有可动触点。可动元件是可移动的以使得可动触点分别与固定触点进行接触以闭合电路,并且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开以断开电路。每个定子包括与可动元件相邻的定子邻近板部分,并且可动元件包括与定子相邻的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在定子邻近板部分中流动的电流方向设置为与在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以产生板间吸引力,用于将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吸引到定子邻近板部分上。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由板间吸引力朝着用于将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相接触的方向偏压。
根据本公开第一个方面的继电器能限制在大电流通电期间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的分离。
根据本公开第二个方面的继电器包括两个定子和可动元件。每个定子具有板形状并且具有固定触点。可动元件具有板形状并且具有可动触点。可动元件构造为移动以使得可动触点分别与固定触点进行接触以闭合电路并且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开以断开电路。每个定子包括与可动元件相邻的定子邻近板部分,并且可动元件包括与定子相邻的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在定子邻近板部分的一个中流动的电流方向设置为与在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以产生在用于将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与定子邻近板部分分开的方向上作用的板间排斥力。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由板间排斥力朝着用于将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相接触的方向偏压。
根据本公开第二个方面的继电器也能限制甚至在大电流通电期间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的分离。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另外的目标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更容易明白。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横截图;
图2是示出继电器沿着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横截图;
图3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图3B是图3A中的可动元件的平面图,并且图3C是图3A中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4A是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图4B是图4A中的可动元件的平面图,并且图4C是图4A中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透视图;
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型的可动元件、定子和磁体的平面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
图9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可动元件、定子和磁体的平面图;
图10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并且图10B是图10A中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1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图11B是图11A中的可动元件的平面图,并且图11C是图11A中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可动元件、定子以及磁体的平面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型的可动元件、定子以及磁体的平面图;
图14A是示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第三变型的可动元件、定子和基部的平面横截图,图14B是图14A中的可动元件的平面图,并且图14C是图14A中的定子的平面图;
图15是沿着图14A中的线XV-XV截取的可动元件、定子和基部的横截图;
图16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图16B是图16A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正视图,并且图16C是沿着图16A中的线XVIC-XVIC截取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横截图;
图17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七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图17B是图17A和图17C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正视图,并且图17C是沿着图17A中的线XVIIC-XVIIC截取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横截图;
图18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八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图18B是图18A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正视图,并且图18C是沿着图18A中的线XVIIIC-XVIIIC截取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横截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九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构造、以及外部电路的视图;
图2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并且图21B是图21A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正视图;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二实施例的继电器的横截图;
图23是继电器沿着图22的线XXIII-XXIII截取的横截图;
图24A是示出图22中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图24B是图24A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正视图,并且图24C是沿着图24A中的线XXIVC-XXIVC截取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横截图;
图25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三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图25B是图25A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正视图,并且图25C是沿着图25A中的线XXVC-XXVC截取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横截图;并且
图26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四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平面图,图26B是图26A中所示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正视图,并且图26C是沿着图26A中的线XXVIC-XXVIC截取的可动元件和定子的横截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之前,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的难点将在下面描述。
在常规继电器中,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接触部分中,电流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彼此面对的区域中逆向地流动。因此,产生电磁排斥力(下文称为“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用于将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分离。因此,接触压力弹簧的弹力设置为限制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由于电磁排斥力分离。
然而,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随着电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接触压力弹簧的弹簧力随着电流值增大而增大。因此,接触压力弹簧的物理尺寸增大,并且继电器的物理尺寸增大。
JP-A-2011-228245(相应于US2011/0241809A1)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其中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的分离由在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相反的方向上作用的洛伦兹力限制。具体地,磁体与可动元件相邻地布置,并且可动元件在使用流入可动元件的电流以及在磁体中产生的磁通量情况下经受在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相反的方向上作用的洛伦兹力。
由电流和磁通量产生的洛伦兹力与电流值和磁通量密度成比例。然而,在上述继电器中,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与电流值的平方成比例,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可在大电流激励期间彼此分离。
下文中,本公开的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进行描述。在下面各个实施例中,相同或等同的部分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或符号指示。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横截图,其相应于继电器沿着图2的线I-I截取的横截图。图2是继电器沿着图1的线II-II截取的横截图。图3A是图1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图3B是图3A中的可动元件23的平面图,并且图3C是图3A中的定子13的平面图。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基部11和盖12。基部11由树脂制成。基部1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在其中限定容纳空间10。盖12由树脂制成并且结合至基部11以便闭合所述容纳空间10在基部11的一端处的开口部分。
基部11与两个定子13固定。每个定子13具有板形状并且由导电性金属制成。每个定子13具有定位于容纳空间10内的一个端部以及朝着外部空间突出的另一个端部。在以下的描述中,定子13的一个称为“第一定子13a”并且另一个称为“第二定子13b”。
在每个定子13与容纳空间10相邻的一个端部处,由导电性金属制成的固定触点14通过锻压来固定。每个定子13形成有结合至外部导线(未示出)的负载电路终端131。第一定子13a的负载电路终端131通过外部导线结合至电源(未示出),并且第二定子13b的负载电路终端131通过外部导线结合至电负载(未示出)。
在通电期间产生电磁力的圆柱形线圈15结合至基部11以便在基部11的另一端处覆盖容纳空间10的开口部分。线圈15通过外部导线结合至未示出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并且线圈15通过外部导线通电。
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带凸缘圆柱形板16布置于基部11与线圈15之间,并且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轭17布置于线圈15的与基部11相对的一侧上以及线圈15的外周边侧面上。板16和轭17固定至基部11。
由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固定芯部18布置于线圈15的内周空间中,并且固定芯部18由轭17保持。
由磁性金属制成的可动芯部19布置于线圈15的内周空间15中与固定芯部18相对的位置处。可动芯部19由板16可滑动地保持。
将可动芯部19朝着与固定芯部18相反的一侧偏压的复位弹簧20布置于固定芯部18与可动芯部19之间。在线圈通电期间,可动芯部19被逆着复位弹簧20朝着固定芯部18吸引。
板16、轭17、固定芯部18以及可动芯部19构成由线圈15感应产生的磁通量的磁路。
由金属制成的轴21穿过可动芯部19并且固定至可动芯部19。轴21的一端朝着与固定芯部18相反的一侧延伸,并且轴21的这个端部装配入由提供优良电绝缘性的树脂制成的绝缘玻璃22。可动芯部19、轴21和绝缘玻璃22构成本公开的可动部件。
由导电金属板形成的可动元件23布置于容纳空间10中。朝着定子13偏压可动元件23的接触压力弹簧24布置于可动元件23与盖12之间。
由导电金属制成的可动触点25在面对固定触点14的相应位置处通过锻压固定在可动元件23上。在可动芯部19由电磁力朝着固定芯部18驱动时,固定触点14和可动触点25开始彼此接触。
定子13和可动元件23的详细构造和布置将在下面参照图1至图3C描述。
图3A至3C中的箭头C指示可动元件23中的电流的流动,并且图3A至图3C中的箭头D指示定子13中的电流的流动。在本说明书中,两个可动触点25的对准方向(在图1至图3C中的纸平面上的左右方向)称为“可动触点对准方向”。可动元件23的移动方向(图1中的纸平面上的上下方向,以及图2和图3A至图3C中的纸平面上的竖直方向)称为“可动元件移动方向”。垂直于可动触点对准方向和可动元件移动方向这两者的方向(图2和图3A至图3C中的纸平面上的竖直方向)称为“参考方向Z”。
可动元件23包括两个可动触点安装板230和两个可动元件外侧板231,相应可动触点25固定于两个可动触点安装板230上,两个可动元件外侧板231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定位于可动触点安装板230的外侧。
可动触点安装板230和可动元件外侧板231与参考方向Z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延伸方向上在一个端侧上彼此结合。而且,两个可动元件外侧板231在延伸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结合至一个可动元件结合板232。可动元件结合板232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延伸。
可动元件23包括支承接触压力弹簧24的一个弹簧支承板233。弹簧支承板233定位于两个可动触点安装板230之间,在其纵向上从可动元件结合板232的中间部分突出,并且在参考方向Z上延伸。
可动元件23在平面图中的形状相对于如图3B中所示的线E线性地对称。
每个定子13包括固定触点安装板132和定子外侧板133,固定触点14固定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上,定子外侧板133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定位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的外侧。
每个固定触点安装板132和每个定子外侧板133与参考方向Z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延伸方向上在一端侧上彼此结合。
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可动元件外侧板231的整个区域与定子外侧板133的一部分重叠,并且相应板的重叠区域布置为彼此相邻。下文中,重叠且相邻的区域称为“邻近区域Ra”。在图3A至图3C中,邻近区域Ra为了描述的目的以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a中,定子13和可动元件23的形状和布置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定子1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
可动元件23的构成邻近区域Ra的区域,也就是,可动元件外侧板231对应于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同样,定子13的构成邻近区域Ra的区域,也就是,定子外侧板133在可动元件移动方向上与可动元件外侧板231重叠的区域对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
接着,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继电器的操作。首先,在线圈15通电时,可动芯部19、轴21和绝缘玻璃22由电磁力逆着复位弹簧20朝着固定芯部18吸引。可动元件23由接触压力弹簧24偏压,并且跟随可动芯部19同时移动。因此,可动触点25开始与相对的固定触点14相接触,并且两个负载电路终端131彼此电结合,并且电流流过可动元件23。在可动触点25已经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之后,可动芯部19朝着固定芯部18进一步移动以使得绝缘玻璃22和可动元件23远离彼此移动。
在两个负载电路终端131彼此电结合时,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邻近区域Ra中定子1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因此,在邻近区域Ra中在可动元件23与定子13之间产生作为洛伦兹力的吸引力。下文中,邻近区域R中的吸引力称为“板间吸引力Ra”。
在邻近区域R中的电流路径是一个路线的情况下(也就是,当邻近区域R中的电流路径不分叉时),板间吸引力Ra能从以下等式(1)计算。
板间吸引力Ra=(μ0·i/2·π·r)·L·i=(μ0/2·π·r)·L·i2…(1),其中,“μ0”是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之间的流体的导磁率(magnetic permeability),“i”是在邻近区域Ra中流动的电流值,“r”是在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状态下在邻近区域Ra中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之间的相对距离,并且“L”是邻近区域Ra的长度。
如从等式(1)中很明显的,在邻近区域Ra中的电流路径为一个路线的情况下板间吸引力Ra与电流值的平方(也就是,i2)成比例。相反,在邻近区域Ra中的电流路径分叉为两个路线的情况下,板间吸引力Ra与1/2·i2成比例。因而,根据本实施例的继电器能获得两倍于在邻近区域Ra中的电流路径分叉为两个路线的情况下的板间吸引力Ra。
可动元件23由板间吸引力Ra吸引至定子13。换言之,可动元件23由于板间吸引力Ra而在使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上偏压。可动元件23由于板间吸引力Ra而被偏压的力抵消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的分离能得到限制。
另一方面,在线圈15的通电已经断开时,可动芯部19和可动元件23由于复位弹簧20而逆着接触压力弹簧24朝着与固定芯部18相对的一侧偏压。在这个操作情况下,可动触点25远离固定触点14移动,并且两个负载电路终端131彼此脱离。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板间吸引力Ra与电流值的平方正比例,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确定地受到限制,即使在大电流通电期间。因此,接触压力弹簧24的弹力能设置为较小,接触压力弹簧24能缩小尺寸,并且继电器能缩小尺寸。
(第二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图4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图4B是图4A的可动元件的平面图,并且图4C是图4A的定子13的平面图。下文中,将描述仅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不同的部分。
如图4A至图4C中所示,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可动元件结合板232的一部分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的一部分重叠,并且相应板的重叠区域彼此相邻地布置。下文中,重叠且相邻的区域称为“邻近区域Rb”。在图4A至图4C中,邻近区域Rb为了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b中,定子13和可动元件23的形状和布置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定子1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
可动元件23的构成邻近区域Rb的区域相应于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同样,定子13构成邻近区域Rb的区域相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邻近区域Rb中在定子1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因此,在邻近区域Rb中在可动元件23与定子13之间产生作为洛伦兹力的吸引力。下文中,邻近区域Rb的吸引力称为“板间吸引力Rb”。
可动元件23不仅由板间吸引力Ra而且由板间吸引力Rb朝着定子13吸引。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板间吸引力Rb在参考方向Z上作用于固定触点14和可动触点25的每个接触部分(下文称为“触点接触部分”)的一侧上。因此,可动元件23易于由板间吸引力Rb倾斜。因此,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除了触点以外的部分可能彼此接触,由此使得电流或电压不稳定,或振动可动元件23且出现声音。
在此情况下,如在图5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中,可提供三个固定触点14和三个可动触点25,并且固定触点14和可动触点25可布置为使得连接三个固定触点14的线和连接三个可动触点25的线每个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形成三角形。根据这个构造,由于提供三个触点接触部分,可动元件23的振动被限制,并且由可动元件23的振动引起的上述故障能受到限制。
而且,如图6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中,可提供永磁体26,用于延伸在可动触点25远离固定触点14移动时产生的弧。
永磁体26布置于可动触点安装板230与可动元件外侧板231之间。电流和磁通量的方向设置为使得洛伦兹力(其通过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和永磁体26中的磁通量作用于可动元件23上)在使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上作用。因此,可动触点25和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而且,如在图7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三变型中,用于延伸在可动触点25远离固定触点14移动时产生的弧的永磁体26可布置于可动触点安装板230与弹簧支承板233之间。在此情况下,永磁体26的磁通量的方向能自由地设置,而不管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
(第三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的部分。
如图8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子13a的位置改变。更详细地,第一定子13a的负载电路终端131(参照图2)和第二定子13b的负载电路终端131(参照图2)在基部11的对角位置处(参照图2)向外突出。
而且,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形状相应于第一定子13a的位置改变而改变。如图8中所示,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在平面图中的形状改变为相对于点F成点对称形状。
更详细地,可动元件结合板232分为与第一定子13a相邻的第一可动元件结合板232a以及与第二定子13b相邻的第二可动元件结合板232b。第一可动元件结合板232a和第二可动元件结合板232b的一个端侧结合至可动元件外侧板231,并且第一可动元件结合板232a的另一个端侧和第二可动元件结合板232b的另一个端侧由弹簧支承板233彼此结合。
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第一可动元件结合板232a的一部分和第二可动元件结合板232b的一部分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的一部分重叠,并且相应板的重叠区域彼此相邻地布置。在图8中,重叠且相邻的区域称为“邻近区域Rb”,其为了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在邻近区域Rb中,作为洛伦兹力的板间吸引力Rb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定子1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邻近区域Rb的吸引力的板间吸引力Rb产生于触点接触部分在参考方向Z上的一侧上,并且还产生于触点接触部分在参考方向Z上的另一侧上。因此,可动元件23的姿势变得稳定。
如在图9中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中,可提供用于延伸在可动触点25远离固定触点14移动时产生的弧的永磁体26。
永磁体26可布置于可动触点安装板230与弹簧支承板233之间。电流和磁通量的方向设置为使得洛伦兹力(其通过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和永磁体26中的磁通量作用于可动元件23上)在使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上作用。
具有上述构造,可动触点25和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而且,由于磁力有效地产生于通电集中的区域上,能增大通过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和永磁体26的磁通量而作用于可动元件23上的洛伦兹力。
(第四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图10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与定子13的平面图,并且图10B是图10A中的定子13的平面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的部分。
如图10A和图10B中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子13a和第二定子13b具有相同的形状。
更具体地,第一定子13a包括固定触点14固定于其上的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以及定位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与第二定子13b之间(也就是,可动触点对准方向的内侧)的定子内侧板134。
而且,可动元件23的形状相应于上述构造改变。如图10A和图10B中所示,可动元件23在平面图中的形状改变为相对于点F成点对称形状。
更具体地,可动元件结合板232分为与第一定子13a相邻的第一可动元件结合板232a以及与第二定子13b相邻的第二可动元件结合板232b。第一可动元件结合板232a和第二可动元件结合板232b的一个端侧结合至可动元件外侧板231,并且第一可动元件结合板232a的另一个端侧和第二可动元件结合板232b的另一个端侧由弹簧支承板233彼此结合。
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第二可动元件结合板232b的一部分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的一部分重叠,并且相应板的重叠区域彼此相邻地布置。在图10A和图10B中,重叠且相邻的区域称为“邻近区域Rb”,其为了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在邻近区域Rb中,作为洛伦兹力的板间吸引力b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定子13之间。
而且,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弹簧支承板233的一部分与第一定子13a中的定子内侧板134的一部分重叠,并且相应板的重叠区域彼此相邻地布置。在图10A和图10B中,重叠且相邻区域称为“邻近区域Rc”,其为了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c中,定子13和可动元件23的形状和布置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定子1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因此,即使在邻近区域Rc中,作为洛伦兹力的吸引力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定子13之间。
可动元件23的构成邻近区域Rc的区域相应于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同样,定子13的构成邻近区域Rc的区域相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定子13a和第二定子13b具有相同的形状,所以定子的部件的成本能降低。
(第五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五实施例。图1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与定子13的平面图。图11B是图11A中的可动元件23的平面图,并且图11C是图11A中的定子13的平面图。下文中,将描述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的部分。
如图11A至图11C中所示,可动元件23包括相应的可动触点25固定于其上的两个可动触点安装板230,以及定位于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可动触点安装板230的内侧的两个可动元件内侧板234。
可动触点安装板230和可动元件内侧板234与参考方向Z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延伸方向上在其一个端侧上彼此结合。而且,两个可动元件内侧板234在延伸方向上的另一个端侧由一个可动元件结合板232彼此结合。可动元件结合板232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延伸。
可动元件23包括支承接触压力弹簧24的一个弹簧支承板233。定位于这两个可动元件内侧板234之间的弹簧支承板233,从可动元件结合板232在其纵向上的中间部分突出,并且在参考方向Z上延伸。
定子13包括相应的固定触点14固定于其上的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以及定位于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的内侧的定子内侧板134。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的每个和定子内侧板134的每个与参考方向Z平行地延伸,并且在延伸方向上在其一个端侧上彼此结合。
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可动元件内侧板234的整个区域与定子内侧板134的一部分重叠,并且相应板的重叠部分彼此相邻地布置。下文中,重叠且相邻区域称为“邻近区域Rd”。在图11A至图11C中,邻近区域Rd为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定子13和可动元件23的形状和布置在邻近区域Rd中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定子1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因此,即使在邻近区域Rd中,作为洛伦兹力的吸引力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定子13之间。可动元件23由邻近区域Rd的吸引力朝着定子13吸引。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可动元件23的构成邻近区域Rd的区域(也就是,可动元件内侧板234)相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同样,定子13的构成邻近区域Rd的部分(也就是,定子内侧板134在可动元件移动方向上与可动元件内侧板234重叠的区域)相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
邻近区域Rd布置于第一定子13a的固定触点14与第二定子13b的固定触点14之间,并且固定触点14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定位于相应定子13的最外侧上。同样,可动触点25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定位于相应可动元件23的最外侧上。
顺便提及,触点接触部分可能会产生热。另一方面,如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触点14和可动触点25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布置于最外侧以使得一个触点接触部分与另一个触点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能增大(也就是,热源被分散),并且触点接触部分能更靠近由外部空气冷却的基部11。因此,触点接触部分的热辐射能有效地传导以使得触点接触部分的温度升高能得到抑制。
如在图12中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中,可提供用于延长在可动触点25远离固定触点14移动时产生的弧的永磁体26。
永磁体26可布置于可动触点安装板230与可动元件内侧板234之间。电流和磁通量的方向设置为使得洛伦兹力(其通过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和永磁体26中的磁通量作用于可动元件23上)在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上作用。具有上述构造,可动触点25和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而且,由于固定触点14和可动触点25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布置于最外侧,容易确保弧阻塞空间。
而且,如在图13中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中,用于延伸在可动触点25远离固定触点14移动时产生的弧的永磁体26可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提供于可动触点安装板230的外侧。
在此情况下,洛伦兹力(通过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和永磁体26中的磁通量作用于可动元件23上)变得小于第五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中的洛伦兹力。因此,不是一直需要获得洛伦兹力。因此,永磁体26的磁通量的方向能自由地设置,而不管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
而且,由于固定触点14和可动触点25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布置于最外侧,将容易确保弧阻塞空间。
而且,如在图14A至图14C以及图15中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第三变型中,可提供三个固定触点14和三个可动触点15,并且固定触点14和可动触点25可布置为使得连接三个固定触点14的线和连接三个可动触点25的线每个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形成三角形。根据这个构造,由于提供三个触点接触部分,可动元件23的振动受限,并且由可动元件23的振动引起的故障能得到限制。
(第六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六实施例。图16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图16B是图16A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正视图,并且图16C是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沿着图16A的线XVIC-XVIC截取的横截图。
在本实施例中,可动元件23的尺寸缩小,并且将仅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的部分。
如图16A至图16C中所示,可动元件23形成为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长方体形状,并且可动元件23的整个区域相应于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
第二定子13b包括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并且与可动元件23(也就是,可动触点对准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定子平行板135。定子平行板135和固定触点安装板132通过弯曲定子结合板136彼此结合。
定子平行板135和可动元件23以这样的位置关系布置,即,使得在参考方向Z上彼此位移,并且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没有彼此重叠。而且,定子平行板135和可动元件23在可动元件移动方向上彼此位移。更详细地,定子平行板135在如图16C中所示的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看时定位于可动元件23的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一侧上。
可动元件23的整个区域与平行板135的一部分相邻地布置,并且在下文中相邻区域称为“邻近区域Re”。在图16A中,邻近区域Re为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e中,第二定子13b的形状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定子平行板135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更具体地,定子结合板136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在多个部分处弯曲。因此,在第二定子13b中流动的电流方向改变以使得在定子平行板135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
定子平行板135的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的区域(也就是,定子平行板135的邻近区域Re)相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邻近区域Re中的定子1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因此,即使在邻近区域Re中,作为洛伦兹力的吸引力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定子平行板135之间。下文中,邻近区域Re中的吸引力称为“板间吸引力Re”。
可动元件23由于板间吸引力Re的力分量被朝着使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偏压。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可动元件23能缩小尺寸,并且可动元件23平稳地受到驱动以降低工作声音。
(第七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七实施例。图17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七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图17B是图17A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正视图,并且图17C是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沿着图17A的线XVIIC-XVIIC截取的横截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六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的部分。
如图17A至图17C中所示,第二定子13b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的一端分为两个部分,并且包括两个定子平行板135和两个结合板136。
定子平行板135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以便将可动元件23夹于其间并且平行于可动元件23(也就是,可动触点对准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邻近区域Re的吸引力的板间吸引力Re在参考方向Z上产生于触点接触部分的一侧上并且还在参考方向Z上产生于触点接触部分的另一侧上。因此,可动元件23的姿势变得稳定。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可动元件23能缩小尺寸,并且可动元件23平稳地受到驱动以降低工作声音。
可动元件23由于板间吸引力Re的力分量而朝着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对的方向偏压。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在第二定子13b中流动的电流由相应的定子平行板135和相应的定子结合板136分为两股电流。因此,相应的定子平行板135和相应的定子结合板136的横截面积能降低,由此便于制造第二定子13b中的弯曲工艺。
(第八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八实施例。图18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八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图18B是图18A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正视图,并且图18C是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沿着图18A中的线XVIIC-XVIIC截取的横截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六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的部分。
如图18A至图18C中所示,第一定子13a也具有与第二定子13b相同的形状。也就是,第一定子13a包括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并且平行于可动元件23(也就是,可动触点对准方向)延伸的定子平行板135。定子平行板135和固定触点安装板132通过弯曲定子结合板136彼此结合。
第一定子13a的定子平行板135和可动元件23以如此的位置关系布置,即,在参考方向Z上彼此位移并且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没有彼此重叠。而且,第一定子13a的定子平行板135和可动元件23在可动元件移动方向上彼此位移。更详细地,定子平行板135在如图18C中所示的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看时定位于可动元件23的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一侧上。
可动元件23的整个区域与第一定子13a的定子平行板135的一部分相邻地布置。在图18A中,邻近区域Re为了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e中,第一定子13a的形状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第一定子13a的定子平行板135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更具体地,第一定子13a的定子结合板136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在多个部分处弯曲。因此,在第一定子13a中流动的电流方向改变以使得在第一定子13a的定子平行板135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在相应的定子平行板135中流动的电流是第七实施例中的两倍大,并且因此总的板间吸引力Re同样是第七实施例中的两倍大。因而,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第九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九实施例。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九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如图19中所示,可动元件23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是L形的。可动元件23具有三个可动触点25,并且可动触点25布置为使得连接三个可动触点25的线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形成三角形。
第一定子13a在面对一个可动触点25的位置处具有一个固定触点(未示出)。
第二定子13b分为两个部分,并且具有长度彼此不同的第一分支板137和第二分支板138。相应的分支板137和138在面对可动触点25的位置处设置有固定触点(未示出)。
第一分支板137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并且平行于可动元件23延伸。相邻区域称为“邻近区域Rf”。在图19中,邻近区域Rf为了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f中,定子13和可动元件23的形状和布置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第一分支板137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
可动元件23的构成邻近区域Rf的区域相应于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同样,定子13的构成邻近区域Rf的区域(也就是,第一分支板137)相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邻近区域Rf中,作为洛伦兹力的吸引力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第一分支板137之间。下文中,邻近区域Rf中的吸引力称为“板间吸引力Rf”。
可动元件23由于板间吸引力Rf的力分量而朝着用于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偏压。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能在形状上简化,所以能降低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部件的成本。
而且,由于提供三个触点接触部分,所以可动元件23的振动受限,并且由可动元件23的振动引起的故障能得到限制。
(第十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十实施例。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构造以及外部电路的视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不同的部分。
如图20中所示,可动元件23形成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长方体形状,并且可动元件23的整个区域相应于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
第一定子13a分为第一主定子13am和第一子定子13as。第一主定子13am具有细长长方体形状并且在面对可动触点25的位置处具有固定触点(未示出)。第一子定子13as具有细长长方体形状并且通过外部导线90结合至电源91。第一主定子13am和第一子定子13as由外部导线92彼此电结合。
第二定子13b分为第二主定子13bm和第二子定子13bs。第二主定子13bm具有细长长方体形状并且在面对可动触点25的位置处具有固定触点(未示出)。第二子定子13bs具有细长长方体形状并且通过外部导线93接地。
第二主定子13bm和第二子定子13bs由外部导线94彼此电连接。而且,电负载95布置于外部导线94中。
第一子定子13as和第二子定子13bs布置为邻近可动元件23,并且平行于可动元件23(也就是,可动触点对准方向)延伸。
可动元件23的整个区域与第一子定子13as和第二子定子13bs的部分相邻地布置。在图20中,邻近区域Rg为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g中,可动元件23、第一主定子13am、第一子定子13as、第二主定子13bm以及第二子定子13bs的布置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第一子定子13as和第二子定子13bs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
第一子定子13as和第二子定子13bs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的区域(也就是,第一子定子13as和第二子定子13bs的邻近区域Rg)相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邻近区域Rg中的第一子定子13as和第二子定子13bs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因此,即使在邻近区域Rg中,作为洛伦兹力的吸引力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第一子定子13as和第二子定子13bs的每个之间。下文中,邻近区域Rg中的吸引力称为“板间吸引力Rg”。
可动元件23由于板间吸引力Rg的力分量而朝着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偏压。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根据本实施例,可动元件23能缩小尺寸,并且可动元件23平稳地受到驱动以降低工作声音,
而且,由于可动元件23、第一主定子13am、第一子定子13as、第二主定子13bm以及第二子定子13bs能简单地成形,这些定子的部件的成本能降低。
(第十一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十一实施例。图21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一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并且图21B是图21A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正视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不同的部分。
如图21A和图21B中所示,可动元件23形成为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长方体形状,并且可动元件23的整个区域相应于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
第二定子13b包括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并且平行于可动元件23(也就是,可动触点对准方向)延伸的定子平行板139。定子平行板139和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由定子结合板140彼此结合。
定子平行板139面对可动元件23的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相反的表面。而且,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定子平行板139的一部分与可动元件23重叠,并且重叠部分彼此相邻地布置。相邻区域称为“邻近区域Rh”。在图21A和图21B中,邻近区域Rh为了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h中,第二定子13b的形状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定子平行板139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如图21B中所示,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与定子结合板140之间的边界弯曲90°,并且定子平行板139与定子结合板140之间的边界弯曲90°。具有这个构造,在第二定子13b中流动的电流方向改变以使得在定子平行板139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
定子平行板139的邻近区域Rh相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邻近区域Rh中的定子平行板139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在邻近区域Rh中产生在将可动元件23远离定子平行板139移动的方向上作用的力。换言之,在邻近区域Rh中,作为洛伦兹力的排斥力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定子平行板139之间。下文中,邻近区域Rh中的排斥力称为“板间排斥力Rh”。
可动元件23由于板间排斥力Rh的力分量而朝着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偏压。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由于板间排斥力Rh与电流值的平方成比例,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确定地受到限制,甚至在大电流通电期间。
(第十二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十二实施例。图2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二实施例的继电器的横截图,其相应于沿着图23的线XXII-XXII截取的横截图。图23是继电器沿着图22的线XXIII-XXIII截取的横截图。图24A是示出图22中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图24B是图24A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正视图,并且图24C是沿着图24A中的线XXIVC-XXIVC截取的横截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十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如图22至图24C中所示,第二定子13b包括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并且与可动元件23(也就是,可动触点对准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定子平行板139。定子平行板139和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由定子结合板140彼此结合。
定子平行板139和可动元件23以如此的位置关系布置,即,在参考方向Z上彼此位移并且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没有彼此重叠。而且,定子平行板139和可动元件23在可动元件移动方向上彼此位移。更详细地,定子平行板139在沿着如图24C中所示的可动触点对准方向看时定位于可动元件23的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相反的一侧上。
可动元件23的整个区域与定子平行板139相邻地布置,并且在下文中相邻部分称为“邻近区域Ri”。在图24A中,邻近区域Ri为了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i中,第二定子13b的形状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定子平行板139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如图24B中所示,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与定子结合板140之间的边界弯曲90°,并且定子平行板139与定子结合板140之间的边界弯曲90°。具有这个构造,在第二定子13b中流动的电流方向改变以使得在定子平行板139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
定子平行板139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的区域(也就是,定子平行板139的邻近区域Ri)相应于定子邻近板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邻近区域Ri中的定子平行板139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在邻近区域Ri中产生在远离定子平行板139移动可动元件23的方向上作用的力。换言之,在邻近区域Ri中,作为洛伦兹力的排斥力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定子平行板139之间。下文中,邻近区域Ri中的排斥力称为“板间排斥力Ri”。
可动元件23由于板间排斥力Ri的力分量而朝着用于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偏压。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受到限制。
而且,定子平行板139和可动元件23布置为以便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没有彼此重叠。因此,在可动元件23的与固定触点安装板相反的一侧上形成空间,并且接触压力弹簧24能布置于这个空间中。
(第十三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十三实施例。图25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三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图25B是图25A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正视图,并且图25C是沿着图25A中的线XXVC-XXVC截取的横截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十二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如图25A至图25C中所示,第二定子13b从每个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的一端分为两个部分,并且包括两个定子平行板139和两个定子结合板140。
两个定子平行板139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以便将可动元件23夹于其间并且与可动元件23(也就是,可动触点对准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邻近区域Ri的排斥力的板间排斥力Ri在参考方向Z上产生于每个触点接触部分的一侧上,并且还在参考方向Z上产生于每个触点接触部分的另一侧上。因此,可动元件23的姿势变得稳定。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在第二定子13b中流动的电流由相应的定子平行板139和相应的定子结合板140分为两股电流。因此,相应的定子平行板139和相应的定子结合板140的横截面积能减少,由此便于制造第二定子13b中的弯曲工艺。
(第十四实施例)
将描述本公开的第十四实施例。图26A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十四实施例的继电器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平面图,图26B是图26A中的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的正视图,并且图26C是可动元件23和定子13沿着图26A中的线XXVIC-XXVIC截取的横截图。下文中,将仅描述与第十二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如图26A至图26C中所示,第一定子13a也具有与第二定子13b相同的形状。也就是,第一定子13a包括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并且与可动元件23(也就是,可动方向对准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定子平行板139。定子平行板139和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由定子结合板140彼此结合。
第一定子13a的定子平行板139和可动元件23以如此的位置关系布置,即,在参考方向Z上彼此位移并且在沿着可动元件移动方向看时没有彼此重叠。而且,第一定子13a的定子平行板139和可动元件23在可动元件移动方向上彼此位移。更详细地,定子平行板139在沿着如图26C中所示的可动触点对准方向看时定位于可动元件23的与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相反的一侧上。
可动元件23的整个区域与第一定子13a的定子平行板139的一部分相邻地布置。在图26A中,邻近区域Ri为了描述的目的由网格样式指示。
在邻近区域Ri中,第一定子13a的形状设置为使得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第一定子13a的定子平行板139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更详细地,如图26B中所示,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与定子结合板140之间的边界弯曲90°并且定子平行板139与定子结合板140之间的边界弯曲90°。具有这个构造,在第一定子13a中流动的电流方向改变以使得在定子平行板139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方向与在邻近区域Ri中的定子平行板139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因此,在远离定子平行板139移动可动元件23的方向上作用的力产生于邻近区域Ri中。换言之,在邻近区域Ri中,作为洛伦兹力的排斥力产生于可动元件23与定子平行板139之间。下文中,邻近区域Ri中的排斥力称为“板间排斥力Ri”。
可动元件23由于板间排斥力Ri的力分量而朝着用于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偏压。因此,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受到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在定子平行板139的每个中流动的电流是第十二实施例的两倍大。因此,总的板间排斥力Ri也是第十二实施例中的两倍大。因而,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之间由于接触部分电磁排斥力造成的分离能进一步受到限制。
(其他实施例)
在上面的相应实施例中,可动芯部19由线圈15的电磁力朝着固定芯部18吸引。替代地,可动芯部19可由除了线圈15以外的驱动装置朝着固定芯部18驱动。
同样,在上面相应的实施例中,不同数目的固定触点14通过锻压固定在相应的定子13上。替代地,突起例如可通过压力加工形成于每个定子13上,以便朝着可动元件23突出,并且突起可作为固定触点。
类似地,在上面相应的实施例中,不同数目的可动触点25可通过锻压固定在可动元件23上。替代地,突起例如可通过压力加工形成于可动元件23上,以便朝着定子13突出,并且突出可用作可动触点。
上面相应的实施例能在可行的范围内任意地组合在一起。
Claims (6)
1.一种继电器,包括:
两个定子(13),每个定子(13)具有板形状并且每个定子(13)具有固定触点(14);以及
可动元件(23),具有板形状并且具有可动触点(25),可动元件(23)在可动元件移动方向上是可移动的以使得可动触点(25)分别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以闭合电路以及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分开以断开电路,
其中,所述可动元件(23)包括两个可动触点安装板(230)、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延伸的可动元件结合板(232)、以及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定位于所述可动触点安装板(230)的内侧或外侧的两个可动元件侧板(234,231),所述可动触点(25)被固定在所述两个可动触点安装板(230)上,所述可动触点安装板(230)和所述可动元件侧板(234,231)与垂直于可动元件移动方向和可动触点对准方向的参考方向(Z)平行地延伸并在参考方向(Z)上的一个端侧上彼此结合,并且所述可动元件侧板(234,231)的另一端侧结合至所述可动元件结合板(232),
其中,每个定子(13)包括固定触点安装板(132)和在可动触点对准方向上定位于所述固定触点安装板(132)的内侧或外侧的定子侧板(134,133),所述固定触点(14)固定于所述固定触点安装板(132)上,所述固定触点安装板(132)和所述定子侧板(134,133)平行于所述参考方向(Z)延伸并在所述参考方向(Z)上的一个端侧上彼此结合,
其中每个定子(13)包括与可动元件(23)相邻的定子邻近板部分,并且可动元件(23)包括与定子(13)相邻的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
其中在定子邻近板部分中流动的电流方向设置为与在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同以产生板间吸引力,用于将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吸引到定子邻近板部分上,并且
其中,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由板间吸引力朝着用于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偏压。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继电器,其中定子邻近板部分和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布置于一个定子(13)的固定触点(14)与另一个定子(13)的固定触点(14)之间。
3.一种继电器,包括:
两个定子(13),每个定子(13)具有板形状并且每个定子(13)具有固定触点(14);以及
可动元件(23),具有板形状并且具有可动触点(25),可动元件(23)在可动元件移动方向上是可移动的以使得可动触点(25)分别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以闭合电路以及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分开以断开电路,
其中,一个所述定子(13)包括与可动元件(23)相邻的定子邻近板部分,并且可动元件(23)包括与定子(13)相邻的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
其中在所述定子邻近板部分中流动的电流方向设置为与在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中流动的电流方向相反以产生在将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与所述定子邻近板部分分开的方向上作用的板间排斥力,并且,
其中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由所述板间排斥力朝着用于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偏压,并且,
其中所述定子邻近板部分和所述可动元件邻近板部分布置为当沿着可动元件(23)移动方向上看时没有彼此重叠。
4.根据权利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继电器,还包括:
与可动元件(23)相邻地布置的磁体(26),
其中由在可动元件(23)中流动的电流和磁体(26)的磁通量产生的洛伦兹力在用于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上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两个定子包括三个固定触点(14),并且可动元件包括三个可动触点(25),并且
其中,当沿着可动元件(23)的移动方向看时,连接所述三个固定触点(14)的线和连接所述三个可动触点(25)的线每个形成三角形。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继电器,还包括:
线圈(15),其在通电期间产生电磁力;
可动部件(19、21、22),其由线圈(15)的电磁力吸引;以及
接触压力弹簧(24),其在将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相接触的方向上偏压可动元件(23);
其中当可动部件(19、21、22)由线圈(15)的电磁力吸引时,可动部件(19、21、22)远离可动元件(23)移动,并且可动元件(23)由所述接触压力弹簧(24)偏压以使得可动触点(25)与固定触点(14)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57315 | 2011-07-18 | ||
JP157315/2011 | 2011-07-18 | ||
JP138539/2012 | 2012-06-20 | ||
JP2012138539A JP5838920B2 (ja) | 2011-07-18 | 2012-06-20 | 継電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91040A CN102891040A (zh) | 2013-01-23 |
CN102891040B true CN102891040B (zh) | 2016-12-21 |
Family
ID=47502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4939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91040B (zh) | 2011-07-18 | 2012-07-18 | 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841979B2 (zh) |
JP (1) | JP5838920B2 (zh) |
CN (1) | CN102891040B (zh) |
DE (1) | DE102012106433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34657B2 (ja) * | 2010-07-27 | 2013-01-30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JP5585550B2 (ja) | 2011-07-18 | 2014-09-10 |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 継電器 |
US9424937B2 (en) * | 2013-02-25 | 2016-08-23 |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 Method for programming a flash memory |
DE102013210195A1 (de) * | 2013-05-31 | 2014-12-04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Anordnung für ein elektrisches Schaltelement und Schaltelement |
JP6245960B2 (ja) * | 2013-11-28 | 2017-12-13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イグニッションスイッチ |
KR101545893B1 (ko) * | 2014-01-28 | 2015-08-20 |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 릴레이 |
JP6325278B2 (ja) * | 2014-02-19 | 2018-05-16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US9805888B2 (en) * | 2014-05-19 | 2017-10-31 | Abb Schweiz Ag | High speed limiting electrical switchgear device |
KR200486815Y1 (ko) * | 2014-07-11 | 2018-07-03 |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 릴레이 |
JP6403476B2 (ja) | 2014-07-28 | 2018-10-10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EP3086351B1 (de) * | 2015-04-22 | 2017-08-30 | Ellenberger & Poensgen GmbH | Leistungsrelais für ein fahrzeug |
JP6631068B2 (ja) * | 2015-07-27 | 2020-01-15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接点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
DE112017002107T5 (de) * | 2016-04-22 | 2019-01-10 | Omron Corporation | Kontaktschaltungsvorrichtung und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unter verwendung derselben |
JP6536472B2 (ja) * | 2016-04-28 | 2019-07-0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ソレノイド |
US11139133B2 (en) | 2017-01-11 | 2021-10-05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electrical device |
JP6922534B2 (ja) * | 2017-08-04 | 2021-08-18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JP7066996B2 (ja) * | 2017-08-10 | 2022-05-16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JP6897461B2 (ja) | 2017-09-27 | 2021-06-3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接続ユニット |
EP3719828A1 (en) * | 2017-11-27 | 2020-10-07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Contact module,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dule, and electric instrument |
JPWO2019167825A1 (ja) * | 2018-03-02 | 2021-03-0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
CN108231441B (zh) * | 2018-03-12 | 2024-02-20 | 西安开天铁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头结构 |
WO2019181469A1 (ja) * | 2018-03-20 | 2019-09-2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路遮断装置 |
JP7042452B2 (ja) * | 2018-03-23 | 2022-03-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及び制御方法 |
JP6848923B2 (ja) * | 2018-03-30 | 2021-03-24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6822436B2 (ja) * | 2018-03-30 | 2021-01-27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6848924B2 (ja) * | 2018-03-30 | 2021-03-24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7034007B2 (ja) | 2018-05-16 | 2022-03-11 | 株式会社Soken | 電磁継電器 |
DE102018208119A1 (de) * | 2018-05-23 | 2019-11-28 | Ellenberger & Poensgen Gmbh | Trennvorrichtung zur Gleichstromunterbrechung eines Strompfades sowie Schutzschalter |
EP3617494A1 (en) * | 2018-08-28 | 2020-03-04 |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 Electromagnetic switch for a starting device |
JP7286931B2 (ja) * | 2018-09-07 | 2023-06-06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JP7036047B2 (ja) * | 2019-01-18 | 2022-03-15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7088074B2 (ja) * | 2019-02-20 | 2022-06-21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CN114391173A (zh) * | 2019-07-16 | 2022-04-22 | 苏州力特奥维斯保险丝有限公司 | 两件式螺线管柱塞 |
EP4010914A1 (de) * | 2019-08-05 | 2022-06-15 | Lisa Dräxlmaier GmbH | Elektrischer schalter zum trennen eines strompfads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7301A (en) * | 1982-08-27 | 1984-08-21 | Essex Group, Inc. | Electric switch having enhanced fault current capability |
CN1963974A (zh) * | 2005-11-09 | 2007-05-16 | 株式会社电装 | 起动机的电磁开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762604A (en) * | 1927-12-27 | 1930-06-10 | Condit Electrical Mfg Corp | Electric switch and contact structure therefor |
NL158644B (nl) * | 1969-03-25 | 1978-11-15 | Hazemeijer Bv | Elektrische schakelaar met elektrodynamische vergroting van de contactdruk en van de uitschakelsnelheid. |
JPS49111772A (zh) | 1973-03-01 | 1974-10-24 | ||
JPS59211928A (ja) * | 1983-05-13 | 1984-11-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SE461557B (sv) * | 1989-04-28 | 1990-02-26 | Asea Brown Boveri | Kontaktanordning foer elkkopplare |
DE4026425C1 (zh) * | 1990-08-21 | 1992-02-27 | Siemens Ag, 8000 Muenchen, De | |
JP3321963B2 (ja) | 1994-02-22 | 2002-09-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プランジャ型電磁継電器 |
US7772943B2 (en) * | 2006-07-13 | 2010-08-10 | Siemens Industry, Inc. | Design and method for keeping electrical contacts closed during short circuits |
EP1892739A1 (en) * | 2006-08-25 | 2008-02-27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An electromagnetic drive unit and an electromechanical switching device |
JP2008226547A (ja) | 2007-03-09 | 2008-09-25 | Denso Corp | 電磁継電器 |
US7772945B2 (en) * | 2007-10-11 | 2010-08-10 | Jackson Edmonds, Llc |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
DE102008005115A1 (de) * | 2008-01-14 | 2009-07-16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Schaltgerät, insbesondere Leistungsschaltgerät, mit zwei in Reihe, geschalteten Schaltkontaktpaaren zur Unterbrechung einer Strombahn |
ES2442872T3 (es) * | 2008-12-12 | 2014-02-14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Puente de contactos con imanes de soplado |
JP2010257923A (ja) | 2009-02-19 | 2010-11-11 | Anden | 電磁継電器 |
EP2251887B1 (en) * | 2009-05-15 | 2016-03-16 | Abb Ag | Electromagnetic trip device |
US8581682B2 (en) * | 2009-10-07 | 2013-11-12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Magnet aided solenoid for an electrical switch |
JP5521852B2 (ja) * | 2010-03-30 | 2014-06-18 |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JP2012028253A (ja) | 2010-07-27 | 2012-02-09 |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
JP5385877B2 (ja) * | 2010-08-31 | 2014-01-08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開閉器 |
KR101086908B1 (ko) * | 2010-10-15 | 2011-11-25 |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 전자 개폐기 |
JP5585550B2 (ja) * | 2011-07-18 | 2014-09-10 |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 継電器 |
-
2012
- 2012-06-20 JP JP2012138539A patent/JP58389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7-12 US US13/547,097 patent/US8841979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7-17 DE DE102012106433.4A patent/DE102012106433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7-18 CN CN201210249398.3A patent/CN10289104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9-25 US US14/036,015 patent/US901325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67301A (en) * | 1982-08-27 | 1984-08-21 | Essex Group, Inc. | Electric switch having enhanced fault current capability |
CN1963974A (zh) * | 2005-11-09 | 2007-05-16 | 株式会社电装 | 起动机的电磁开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021121A1 (en) | 2013-01-24 |
JP5838920B2 (ja) | 2016-01-06 |
CN102891040A (zh) | 2013-01-23 |
JP2013041815A (ja) | 2013-02-28 |
DE102012106433A1 (de) | 2013-01-24 |
DE102012106433B4 (de) | 2022-03-31 |
US20140015627A1 (en) | 2014-01-16 |
US9013253B2 (en) | 2015-04-21 |
US8841979B2 (en) | 2014-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91040B (zh) | 继电器 | |
CN102891039B (zh) | 继电器 | |
US10741349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110651350A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06688071B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07533936B (zh) | 触点机构及使用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 |
CN102903575B (zh) | 接触器件和包括该接触器件的电磁继电器 | |
CN102208304A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07251182B (zh) | 触点机构及具备该触点机构的电磁继电器 | |
MX2015003165A (es) | Mecanismo de contacto. | |
JP2016072021A (ja) | 接点装置 | |
US9196433B2 (en) | Electromagnetic switch | |
JP5549642B2 (ja) | 継電器 | |
TWI632583B (zh) | 電磁繼電器 | |
JP2014165152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6011267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19032944A (ja) |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 |
CN109427508B (zh) | 电磁继电器 | |
JP5853223B2 (ja) | リレー装置 | |
JP6897408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04037023B (zh) | 电磁继电器及其制造方法 | |
JP6922534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04465225A (zh) | 电磁继电器 | |
JP2019197608A (ja) | 電磁継電器 | |
EP2854150B1 (en) | Electromechanical rela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