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22569A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22569A
CN102822569A CN2011800154593A CN201180015459A CN102822569A CN 102822569 A CN102822569 A CN 102822569A CN 2011800154593 A CN2011800154593 A CN 2011800154593A CN 201180015459 A CN201180015459 A CN 201180015459A CN 102822569 A CN102822569 A CN 102822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ear
running shaft
shaft
counte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54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栗原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22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225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fluid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5/00Combinations of flui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couplings or clutch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F16H2047/025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the fluid gearing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pumps or mo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014Plural prime movers selectively coupled to common outpu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Support Of The Bea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在壳体(2)内并列排列地设置第一旋转轴(6)、第二旋转轴(10)和输出轴(16),使设在第二旋转轴(10)上的驱动齿轮(14)与输出轴(16)的从动齿轮(19)啮合。另外,设置离合器装置(21),该离合器装置(21)将合成第一、第二旋转轴(6、10)的旋转得到的旋转、或第二旋转轴(10)的旋转向输出轴(16)传递。另一方面,在第二旋转轴(10)上设置中间齿轮(15),在第一旋转轴(6)的外周侧设置与中间齿轮(15)啮合的副轴齿轮(20)。在第一旋转轴(6)与副轴齿轮(20)之间设置轴承装置(23)。该轴承装置(23)通过组合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而构成,沿第一旋转轴(6)的轴向配置在与副轴齿轮(20)和中间齿轮(15)的啮合部对应的位置。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在例如轮式装载机等轮式工程机械上,将液压马达的旋转传递到行驶用的输出轴上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以轮式挖掘机、轮式装载机等为代表例的轮式工程机械通过对车轮进行旋转驱动朝向作业现场在一般道路上行驶。该轮式工程机械具有通过液压马达来驱动车轮的装置、以及用转矩转换器和变速箱转换发动机的动力来驱动车轮的装置。以下,对通过液压马达来驱动车轮的类型进行说明。
轮式工程机械通常具备低速行驶用的液压马达、高速行驶用的液压马达、以及将这两种液压马达的旋转传递到行驶用的输出轴的动力传递装置。该情况下,成为如下结构,即、轮式工程机械例如在一般道路上行驶时,将高速行驶用的液压马达的旋转传递到行驶用的输出轴,在进行土砂的挖掘作业等时,合成高速行驶用的液压马达的旋转和低速行驶用的液压马达的旋转后向行驶用的输出轴传递。
动力传递装置大致包括:壳体;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内且由低速行驶用的液压马达进行旋转的第一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内且由高速行驶用的第二液压马达进行旋转的第二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撑在壳体内且传递第二旋转轴的旋转的输出轴;以及离合器装置。并且,离合器装置可转换为合成第一旋转轴的旋转和第二旋转轴的旋转后向输出轴传递的连接状态、以及仅向输出轴传递第二旋转轴的旋转的非连接状态。
在这样构成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成为如下结构:在使离合器装置处于非连接状态时,仅向输出轴传递第二旋转轴的旋转,能够通过高速行驶用的液压马达使各车轮以高速且低转矩旋转。另一方面,在使离合器装置处于连接状态时,第一旋转轴的旋转和第二旋转轴的旋转以合成后的状态向输出轴传递,能够通过高速行驶用的液压马达和低速行驶用的液压马达使各车轮以低速且高转矩旋转(专利文献1、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6/095813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6/126646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现有技术提供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成为如下结构,即、相对于第一旋转轴固定设置中间齿轮,并且相对于第二旋转轴将副轴齿轮配置成经由轴承能够相对旋转。该副轴齿轮总是与安装在第一旋转轴上的中间齿轮啮合,在第二旋转轴与副轴齿轮之间设置离合器装置。
由此,在使离合器装置处于连接状态而连接了第二旋转轴和副轴齿轮时,能够将第一旋转轴的旋转和第二旋转轴的旋转以合成后状态传递到输出轴。另一方面,在使离合器装置处于非连接状态而解除了第二旋转轴和副轴齿轮的连接时,能够仅将第二旋转轴的旋转传递到输出轴。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设置在第二旋转轴上的副轴齿轮和设置在第一旋转轴上的中间齿轮总是啮合。因此,为了降低啮合时的噪音,副轴齿轮和中间齿轮通常使用斜齿轮(斜齿轮)形成。
另一方,在使轮式装载机行驶并进行将铲斗突入到堆起来的土砂那样的挖掘作业时,轮式装载机的行驶速度因土砂的阻力而下降。因此,反复出现第一、第二旋转轴的旋速达到最小(几乎为0)、转矩达到最大的运转状态(失速运转状态)。在该失速运转状态下,对由斜齿轮构成的副轴齿轮和中间齿轮的啮合部作用大的推力载荷,该推力载荷会传递到设置在第二旋转轴与副轴齿轮之间的轴承上。
其结果,作为设置在第二旋转轴与副轴齿轮之间的轴承,例如在使用球轴承的情况下,由于从副轴齿轮反复受到推力载荷,因此存在早期损伤之类的问题。
另一方面,例如在组合径向滚针轴承和推力滚针轴承来使用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承受来自副轴齿轮的推力载荷。但是,存在各滚针轴承的滚针不追随副轴齿轮的旋转而产生滑动,阻碍副轴齿轮的顺畅的旋转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副轴齿轮相对于第一旋转轴顺畅地旋转的动力传递装置。
(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适用于如下动力传递装置,即该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筒状的壳体;第一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能旋转地支撑在该壳体内且由低速旋转的第一液压马达驱动;第二旋转轴,该第二旋转轴与上述第一旋转轴并排排列且能旋转地支撑在上述壳体内,并且设有驱动齿轮,该第二旋转轴由高速旋转的第二液压马达驱动;输出轴,该输出轴与上述第二旋转轴并排排列且能旋转地支撑在上述壳体内,并且设有从动齿轮,通过该从动齿轮与上述驱动齿轮啮合,传递上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以及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转换为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该连接状态为合成上述第一旋转轴的旋转和上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并向上述输出轴传递的状态,该非连接状态为将上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向上述输出轴传递的状态。
并且,方案1的发明采用的结构的特征是,在上述第二旋转轴上固定设置中间齿轮,在上述第一旋转轴的外周侧配置与上述中间齿轮啮合的副轴齿轮,在该副轴齿轮与上述第一旋转轴之间设置轴承装置,该轴承装置将上述副轴齿轮支撑为相对于上述第一旋转轴能够相对旋转,上述离合器装置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轴与上述副轴齿轮之间,上述轴承装置配置在与上述副轴齿轮和上述中间齿轮的啮合部对应的位置上,而且,上述轴承装置组合多个角接触球轴承并沿上述第一旋转轴的轴向配置。
做成在高速旋转的第二旋转轴上设置中间齿轮,将副轴齿轮设置在通过轴承装置而低速旋转的第一旋转轴上的结构。因此,在通过离合器装置使第一旋转轴和副轴齿轮处于非连接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组合多个角接触球轴承而成的轴承装置将副轴齿轮支撑为相对于第一旋转轴能够相对旋转。因此,即使在副轴齿轮例如以超过10000rpm的高速进行旋转的情况下,转动体(球)也不会产生滑动,能够适当地追随副轴齿轮的旋转,因此能够使副轴齿轮顺畅地高速旋转。
另一方面,在与副轴齿轮和中间齿轮的啮合部对应的位置上配置轴承装置。因此,即使在例如失速运转状态下,在副轴齿轮和中间齿轮的啮合部产生大的推力载荷,且该推力载荷经由副轴齿轮而作用于轴承装置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角接触球轴承来可靠地承受该推力载荷。
由此,能够可靠抑制微振磨损等异常磨损及跃上座圈面引起的压痕,能够延长轴承装置的寿命。其结果,能够通过轴承装置来兼顾副轴齿轮的高速旋转、和对推力载荷的耐久性这两者,能够延长动力传递装置的寿命,能够提高其信赖性。
(2).根据本发明,上述轴承装置构成为使两组并列组合轴承相互进行背面组合而成的四个并列/背面组合轴承。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沿第一旋转轴的轴向配置轴承装置,该轴承装置由通过对两组并列组合轴承相互进行背面组合而成的四个并列/背面组合轴承构成。由此,即使在形成于第一旋转轴和副轴齿轮之间的空间被限制得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角接触球轴承可靠地支撑副轴齿轮。因此,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整体的小型化,还能够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3).本发明做成如下结构:在使用与上述第一旋转轴螺纹连接的螺母对上述各角接触球轴承施加了定位预负荷的状态下,上述轴承装置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轴与上述副轴齿轮之间。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对螺母进行紧固,能够对各角接触球轴承施加定位预负荷,提高轴承装置的刚性。由此,即使在例如反复出现失速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轴承装置可靠地承受作用于副轴齿轮上的大的推力载荷。其结果,能够使承受大的推力载荷的副轴齿轮长期顺滑地旋转,能够提高动力传递装置的信赖性。
(4).本发明做成如下结构:在使用弹簧对上述各角接触球轴承施加了定压预负荷的状态下,上述轴承装置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轴与上述副轴齿轮之间。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用弹簧对各角接触球轴承施加定压预负荷,从而即使在副轴齿轮以高速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各角接触球轴承适当地追随该副轴齿轮的旋转而顺畅地旋转。其结果,能够通过轴承装置使高速旋转的副轴齿轮和第一旋转轴顺畅地相对旋转,能够提高动力传递装置的信赖性。
(5).本发明做成如下结构:在上述副轴齿轮与上述壳体之间设置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在上述各液压马达停止时,对上述副轴齿轮施加制动力,在上述各液压马达工作时,解除对上述副轴齿轮的制动力。
通过这样构成,在第一、第二液压马达停止时,制动装置能够对副轴齿轮施加制动力。其结果,制动力经由与副轴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而作用于第二旋转轴,该制动力作用于与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从而能够禁制输出轴的旋转。该情况下,制动装置对相对于第一旋转轴能够相对旋转的副轴齿轮施加制动力,因此与例如相对于第一旋转轴及第二旋转轴直接施加制动力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制动转矩抑制得较小,能够使制动装置小型化。
(6).本发明做成如下结构:上述离合器装置具有与上述第一旋转轴一体旋转的多个旋转轴侧板、和与上述副轴齿轮一体旋转的多个齿轮侧板,上述制动装置具有设置在上述壳体上的多个壳体侧板、和与上述副轴齿轮一体旋转的多个齿轮侧板,上述副轴齿轮包括:经由上述轴承装置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轴的外周侧且沿轴向延伸的圆筒部、设置在该圆筒部的外周侧且与上述中间齿轮啮合的齿轮部、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述圆筒部的轴向两侧的板安装部,在设置于上述圆筒部的轴向一侧的上述板安装部上设置上述离合器装置的上述各齿轮侧板,在设置于上述圆筒部的轴向另一侧的上述板安装部设置上述制动装置的上述各齿轮侧板。
根据该结构,在构成副轴齿轮的圆筒部的轴向一侧设置离合器装置的各齿轮侧板,在圆筒部的轴向的另一侧设置制动装置的各齿轮侧板,从而能够将离合器装置和制动装置同轴地配置在第一旋转轴的轴线上。其结果,能够容纳将离合器装置和制动装置的空间抑制得较小,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7).本发明做成如下结构:在上述壳体内并排排列地配置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及输出轴,上述中间齿轮、上述副轴齿轮和上述轴承装置在与上述第一、第二旋转轴和上述输出轴的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内,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上述驱动齿轮、上述从动齿轮和上述离合器装置在与上述中间齿轮及上述副轴齿轮邻接并且与上述第一、第二旋转轴和上述输出轴的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内,配置在上述壳体内,上述制动装置位于隔着上述副轴齿轮而与上述离合器装置相反的一侧,并配置在上述壳体内。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利用中间齿轮和副轴齿轮啮合的空间配置轴承装置,利用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的空间配置离合器装置。其结果,能够将沿各旋转轴及输出轴的轴线的壳体的轴向尺寸抑制得较小,能够使动力传递装置整体进一步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轴承装置、第一旋转轴、副轴齿轮、离合器装置、制动装置等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图2中的轴承装置等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是包含第一、第二液压马达、动力传递装置的离合器装置、制动装置等的液压回路图。
图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第一旋转轴、副轴齿轮、离合器装置、制动装置等的与图2同样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放大表示图5中的轴承装置等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图1至图4表示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中,符号1表示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1例如用于轮式装载机、轮式挖掘机等轮式工程机械的行驶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1将构成后述的液压闭合回路(HST回路)的第一液压马达30和第二液压马达31的旋转传递到用于驱动行驶用车轮(轮)的输出轴16。在此,动力传递装置1包括后述的壳体2、第一旋转轴6、第二旋转轴10、驱动齿轮14、中间齿轮15、输出轴16、从动齿轮19、副轴齿轮20、离合器装置21、制动装置22、轴承装置23等。
符号2是构成动力传递装置1外壳的壳体,该壳体2整体作为空心的筒状体而形成,可旋转地支撑后述的第一、第二旋转轴6、10、输出轴16。在壳体2的内部容纳有后述的驱动齿轮14、中间齿轮15、从动齿轮19、副轴齿轮20、离合器装置21、制动装置22、轴承装置23等。壳体2大致包括位于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壳体3、位于后侧的后壳体4、以及安装在该后壳体4的后侧的后罩5。
在此,在前壳体3的上端侧,设有支撑后述的第一旋转轴6的前部侧的轴支撑部3A,在前壳体3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有支撑后述的第二旋转轴10的前部侧的轴支撑部3B,在前壳体3的下端侧,设有支撑后述的输出轴16的前部侧的圆筒部3C。
另一方面,在后壳体4的上端侧,设有容纳后述的制动装置22的制动器容纳筒部4A、以及在该制动器容纳筒部4A开口的制动器解除压力导入路4B。在后壳体4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设有支撑第二旋转轴10的后部侧的轴支撑部4C、以及与后述的第二旋转轴10的润滑油通路10B连通的润滑油导入路4D。另外,在后壳体4的下端侧设有支撑输出轴16的后部侧的轴支撑部4E。
在后罩5上,沿轴向形成支撑第一旋转轴6的后端部的轴支撑部5A、以及容纳后述的制动装置22的弹簧22F的有底的弹簧容纳孔5B。在后罩5的上端侧,设有与后述的第一旋转轴6的环状槽6G连通的离合器压力导入路5C,在后罩5的后端部,设有与后述的第一旋转轴6的润滑油通路6F连通的润滑油导入路5D。
接着,对设在壳体2上的第一旋转轴6、第二旋转轴10、驱动齿轮14、中间齿轮15、输出轴16、从动齿轮19、副轴齿轮20等进行说明。
符号6是可旋转地设在壳体2内的第一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6的前部侧通过圆锥滚动轴承7支撑在前壳体3的轴支撑部3A上,后部侧通过圆锥滚动轴承8支撑在后罩5的轴支撑部5A上。在第一旋转轴6的前端部形成有轴花键部6A,该轴花键部6A从前壳体3向前方突出,成为与后述的第一液压马达30花键结合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第一旋转轴6的轴向中间部,设有安装有后述的轴承装置23的带阶梯的圆柱状的轴承安装部6B、以及与后述的螺母27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6C。并且,在第一旋转轴6的轴花键部6A与轴承安装部6B之间设有安装后述的离合器装置21的凸边状的离合器安装部6D。
另一方面,在第一旋转轴6的内部,分别沿轴向贯通地设有离合器压力通路6E和润滑油通路6F。离合器压力通路6E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由塞子9堵塞。另一方面,润滑油通路6F的前端部由塞子9堵塞,润滑油通路6F的后端部朝向后罩5的润滑油导入路5D开口。
在第一旋转轴6的后端部外周侧遍及全周凹陷地设有环状槽6G,成为第一旋转轴6的离合器压力通路6E和后罩5的离合器压力导入路5C经由环状槽6G而连通的结构。在第一旋转轴6的内部设有从离合器压力通路6E向径向延伸的一条离合器压力导出路6H,并且设有从润滑油通路6F向径向延伸的四条润滑油导出路6I。
符号10是与第一旋转轴6并排排列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壳体2内的第二旋转轴,该第二旋转轴10与第一旋转轴6的下侧邻接地配置。第二旋转轴10的前部侧通过圆锥滚动轴承11支撑在前壳体3的轴支撑部3B上,后部侧通过圆锥滚动轴承12支撑在后壳体4的轴支撑部4C上。在第二旋转轴10的前端部形成有轴花键部10A,成为该轴花键部10A从前壳体3向前方突出,与后述的第二液压马达31花键结合的结构。
在此,在第二旋转轴10的内部,沿轴向贯通地设有润滑油通路10B,该润滑油通路10B的前端部由塞子13堵塞,润滑油通路10B的后端部朝向后壳体4的润滑油导入路4D开口。另外,第二旋转轴10的轴向两端设有从润滑油通路10B向径向延伸的两条润滑油导出路10C。
符号14是固定地设置在第二旋转轴10的轴向中间部的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14与第二旋转轴10一体形成,并与该第二旋转轴10一体旋转。驱动齿轮14的结构为,通过总是与后述的输出轴16的从动齿轮19啮合,从而经由从动齿轮19将第二旋转轴10的旋转传递到输出轴16。
符号15是与驱动齿轮14同轴地设置在第二旋转轴10上的中间齿轮。该中间齿轮15与驱动齿轮14的后侧邻接地配置,例如使用花键结合等的方法固定地安装在第二旋转轴10上。另一方面,中间齿轮15总是与后述的副轴齿轮20啮合。
符号16是与第二旋转轴10并排排列且可旋转地设置在壳体2内的输出轴。该输出轴16与第二旋转轴10的下侧邻接地配置,用于将第一旋转轴6、第二旋转轴10的旋转向外部的车轴(未图示)输出。在此,输出轴16的前部侧通过圆锥滚动轴承17支撑在前壳体3的圆筒部3C上,后部侧通过圆锥滚动轴承18支撑在后壳体4的轴支撑部4E上。在输出轴16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连接凸缘16A、16B,前端侧的连接凸缘16A从前壳体3向前方突出,后端侧的连接凸缘16B从后壳体4向后方突出。
符号19是固定设置在输出轴16的轴向中间部的从动齿轮,该从动齿轮19与输出轴16一体形成,并与该输出轴16一体旋转。该情况下,成为如下结构:从动齿轮19总是与驱动齿轮14啮合,输出轴16总是与第二旋转轴10一起旋转。
符号20是通过后述的轴承装置23配置在第一旋转轴6的外周侧的副轴齿轮,该副轴齿轮20总是与固定在第二旋转轴10上的中间齿轮15啮合。在此,如图2所示,副轴齿轮20包括:沿第一旋转轴6的轴向延伸的圆筒部20A;以及设置在该圆筒部20A的轴向中间部的外周侧,且与中间齿轮15啮合的齿轮部20B。
该情况下,副轴齿轮20通过总是与中间齿轮15啮合,从而以超过例如10000rpm的高速进行旋转。因此,为了降低啮合时的噪音,副轴齿轮20的齿轮部20B和中间齿轮15由斜齿轮(斜齿轮)构成。构成副轴齿轮20的圆筒部20A的轴向的一侧(前侧)成为安装有后述的离合器装置21的各齿轮侧板21C的前侧板安装部20C,圆筒部20A的轴向的另一侧(后侧)成为安装有后述的制动装置22的各齿轮侧板22B的后侧板安装部20D。
在此,副轴齿轮20和中间齿轮15配置在与第一、第二旋转轴6、10以及输出轴16的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内。另一方面,驱动齿轮14和从动齿轮19配置在与中间齿轮15及副轴齿轮20邻接,并与第一、第二旋转轴6、10以及输出轴16的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内。
其次,对离合器装置21和制动装置22的结构进行说明。
符号21是设置在第一旋转轴6和副轴齿轮20之间的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21由例如湿式多板型离合器构成,用于相对于副轴齿轮20连接第一旋转轴6、或者解除连接。此外,离合器装置21配置在驱动齿轮14的上方,这些离合器装置21和驱动齿轮14及从动齿轮19配置在壳体2内的同一平面内。
在此,如图2所示,离合器装置21大致包括:固定在第一旋转轴6的离合器安装部6D上的大直径的圆筒状的离合器盒21A;配置在离合器盒21A的内周侧的多张圆板状的旋转轴侧板21B;配置在副轴齿轮20上所设的前侧板安装部20C的外周侧的多张圆板状的齿轮侧板21C;沿轴向可移动地设置在离合器盒21A的内周侧的活塞21D;形成于离合器盒21A与活塞21D之间的油室21E;以及设置在离合器盒21A的内周侧,且限制旋转轴侧板21B和齿轮侧板21C在轴向的移动的保护圈21F。
该情况下,各旋转轴侧板21B和各齿轮侧板21C以交替重叠的状态沿第一旋转轴6的轴向配置,在彼此相对的面上设有摩擦饰面。在各旋转轴侧板21B与各齿轮侧板21C之间分别设有垫圈状的回动弹簧(未图示),旋转轴侧板21B和齿轮侧板21C成为总是由回动弹簧保持非接触状态的结构。
若来自后述的液压泵35的压力油(离合器压力油)通过第一旋转轴6的离合器压力通路6E、离合器压力导出路6H等而向离合器装置21的油室21E供给,则活塞21D抵抗各回动弹簧(未图示)并将各旋转轴侧板21B和各齿轮侧板21C朝向保护圈21F沿轴向按压。由此成为如下结构:旋转轴侧板21B和齿轮侧板21C摩擦配合并一体化,因此第一旋转轴6与副轴齿轮20连接,并通过副轴齿轮20将第一旋转轴6的旋转传递到中间齿轮15。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压力油对油室21E的供给被停止时,各旋转轴侧板21B和各齿轮侧板21C通过回动弹簧相互分离而保持非接触状态。由此成为如下结构:副轴齿轮20和第一旋转轴6之间的连接被解除(非连接),从第一旋转轴6向副轴齿轮20的旋转的传递被阻断。
符号22是设置在副轴齿轮20与壳体2之间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22由例如湿式多板型的负制动器构成,在后述的第一、第二液压马达30、31停止时,对副轴齿轮20施加制动力,在第一、第二液压马达30、31工作时,解除对副轴齿轮20的制动力。此外,制动装置22配置在隔着副轴齿轮20而与离合器装置21相反的一侧,并配置在壳体2内。
在此,如图2所示,制动装置22大致包括:配置在后壳体4上所设的制动器容纳筒部4A的内周侧的多张圆板状的壳体侧板22A;配置在副轴齿轮20上所设的后侧板安装部20D的外周侧的多张圆板状的齿轮侧板22B;可沿轴向移动地设置在制动器容纳筒部4A的内周侧的活塞22C;形成于制动器容纳筒部4A与活塞22C之间的油室22D;设置在制动器容纳筒部4A的内周侧,且限制壳体侧板22A和齿轮侧板22B在轴向的移动的保护圈22E;以及配置在后罩5的弹簧容纳孔5B内,且总是将活塞22C朝向保护圈22E加力的弹簧22F。
该情况下,各壳体侧板22A和各齿轮侧板22B以交替重叠的状态沿第一旋转轴6的轴向配置,在彼此相对的面上设有摩擦饰面。各壳体侧板22A和各齿轮侧板22B成为如下结构:通过被由弹簧22F加力的活塞22C按压而摩擦配合,对副轴齿轮20施加制动力。
即,若来自后述的液压泵28的压力油(制动器解除压力油)通过后壳体4的制动器解除压力导入路4B向制动装置22的油室22D供给,则活塞22C抵抗弹簧22F并朝向后罩5沿轴向按压各壳体侧板22A和各齿轮侧板22B。由此,各壳体侧板22A和各齿轮侧板22B相互分离而保持非接触状态,能够解除对副轴齿轮20的制动力。
另一方面,在制动器解除压力油对油室22D的供给被停止了时,各旋转轴侧板21B和各齿轮侧板21C通过弹簧22F进行摩擦配合,对副轴齿轮20施加制动力。
其次,对适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23进行说明。
符号23是设置在第一旋转轴6的轴承安装部6B与副轴齿轮20的圆筒部20A之间的轴承装置,该轴承装置23支撑副轴齿轮20使其相对于第一旋转轴6能够相对旋转。另外,轴承装置23配置在与副轴齿轮20和中间齿轮15的啮合部对应的位置上,这些轴承装置23和副轴齿轮20及中间齿轮15在壳体2内配置在与各旋转轴6、10以及输出轴16的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内。如图3所示,该轴承装置23通过组合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而构成,以下进行具体地说明。
在此,角接触球轴承24包括:压入到轴承安装部6B的外周面的内轮24A;有间隙地嵌入到筒部20A的内周面的外轮24B;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内轮24A与外轮24B之间的多个球(转动体)24C。该角接触球轴承24通过连结内轮24A与球24C的接触点和外轮24B与球24C的接触点的直线相对于半径方向(与第一旋转轴6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倾斜某种角度(接触角),从而对推力方向(第一旋转轴6的轴向)的载荷具有较大的刚性。
该情况下,轴承装置23通过使一组并列组合轴承23A和一组并列组合轴承23B的背面相互面对面地进行组合(背面组合)而构成,其中,一组并列组合轴承23A通过使两个角接触球轴承24的正面和背面面对面地组合(并列组合)而成,同样,一组并列组合轴承23B通过并列组合两个角接触球轴承24而成。即、轴承装置23通过使这两组并列组合轴承23A、23B相互进行背面组合,从而整体作为由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构成的四个并列/背面组合轴承而构成。再有,轴承装置23成为如下结构:沿第一旋转轴6的轴向配置在与副轴齿轮20和中间齿轮15的啮合部对应的位置,通过后述的螺母27在轴向上实施预负荷。
符号25是配置在进行了背面组合后的两组并列组合轴承23A、23B间的圆筒状的内轮侧衬垫。该内轮侧衬垫25以隔着两组并列组合轴承23A、23B的状态,插入嵌合在第一旋转轴6的轴承安装部6B外周侧。因此,内轮侧衬垫25通过在两组并列组合轴承23A、23B间分别与相邻的角接触球轴承24的内轮24A抵接,从而对其间隔进行设定。
符号26是配置在进行了背面组合后的两组并列组合轴承23A、23B间的圆筒状的外轮侧衬垫。该外轮侧衬垫26以隔着两组并列组合轴承23A、23B的状态,插入嵌合在副轴齿轮20的圆筒部20A内周侧。因此,外轮侧衬垫26通过在两组并列组合轴承23A、23B间分别与相邻的角接触球轴承24的外轮24B抵接,从而对其间隔进行设定。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内轮侧衬垫25的轴向尺寸L1设定得比外轮侧衬垫26的轴向尺寸L2大(L1>L2)。
符号27是与第一旋转轴6的外螺纹部6C进行螺纹连接的预负荷用的螺母,该螺母27对构成轴承装置23的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施加定位预负荷。在此,成为如下结构:螺母27与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中位于最后部的角接触球轴承24的内轮24A抵接,根据对外螺纹部6C的旋入量,沿轴向按压各角接触球轴承24。
这样,通过使用螺母27对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施加适度的定位预负荷,能够提高这些各角接触球轴承24的刚性。其结果,成为如下结构:能够提高支撑副轴齿轮20的轴承装置23的刚性,能够通过轴承装置23可靠地承受作用于副轴齿轮20的较大的推力载荷。
其次,参照图4对包含驱动第一旋转轴6的第一液压马达30、驱动第二旋转轴10的第二液压马达31、离合器装置21、制动装置22的液压回路进行说明。
图中,符号28是可变容量型的液压泵,该液压泵28通过被发动机29驱动,向后述的第一、第二液压马达30、31排出工作用的压力油。
符号30是低速行驶用的第一液压马达,该第一液压马达30以低速、高转矩对轮式工程机械的车轮(均未图示)进行旋转驱动。第一液压马达30成为入下结构:固定在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前壳体3上,且与第一旋转轴6的轴花键部6A花键结合。
符号31是高速行驶用的第二液压马达,该第二液压马达31以高速、低转矩对轮式工程机械的车轮进行旋转驱动。第二液压马达31成为如下结构:固定在动力传递装置1的前壳体3上,且与第二旋转轴10的轴花键部10A花键结合。
符号32、33是连接液压泵28与第一液压马达30之间、以及液压泵28与第二液压马达31之间的一对主管路。这些各主管路32、33将第一、第二液压马达30、31并列连接在液压泵28上。由此成为从液压泵28排出的压力油通过主管路32、33同时向第一、第二液压马达30、31供给的结构。这些液压泵28、第一、第二液压马达30、31、各主管路32、33构成液压闭合回路(hydrostatic transmission:HST回路)。
符号34是将流动于主管路32的压力油的一部分作为制动器解除压力油而向制动装置22供给的制动器解除压力通路。该制动器解除压力通路34的一端侧连接在与液压泵28及后述的液压泵35不同的第三液压泵(未图示)上,制动器解除压力通路34的另一端侧连接在图1等所示的后壳体4的制动器解除压力导入路4B上。成为如下结构:在第一、第二液压马达30、31通过液压泵28进行工作时,制动器解除用压力油从上述第三液压泵通过制动器解除压力通路34被供给至制动装置22的油室22D内。
符号35是另一液压泵,该液压泵35将储存在动力传递装置1的壳体2内的排泄油的一部分作为向离合器装置21供给的离合器用压力油而向油通路36排出。
符号37是位于液压泵35与离合器装置21之间,并设置在油通路36的中途的三口二位的液压先导式的方向控制阀。该方向控制阀37在先导压未被输入到液压先导部37A时保持阀位置(a),在先导压被输入时转换到阀位置(b)。成为如下结构:在方向控制阀37转换到阀位置(b)时,从液压泵35排出的离合器用压力油通过油通路36被导入到后罩5的离合器压力导入路5C,通过第一旋转轴6的环状槽6G、离合器压力通路6E、离合器压力导出路6H被供给至离合器装置21的油室21E内。
符号38是设置在油通路36的中途的三口二位的电磁先导式的方向转换阀。该方向控制阀38的电磁先导部38A与转换离合器装置21的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的开关(未图示)连接。成为如下结构:在将该开关转换到离合器连接侧时,通过向电磁先导部38A输入信号,方向控制阀38从阀位置(c)向阀位置(d)转换,并向方向控制阀37的液压先导部37A输入先导压。
符号39是位于液压泵35与方向控制阀38之间,并设置在油通路36的中途的安全阀,在油通路36内的压力超过设定压力时,该安全阀39将油通路36内的压力油作为润滑油向油通路40导出。成为如下结构:从油通路40导出的润滑油通过后罩5的润滑油导入路5D而被导向第一旋转轴6的润滑油通路6F之后,通过各润滑油导出路6I向圆锥滚动轴承7、8、离合器装置21、轴承装置23供给。另一方面,从油通路40导出的其他润滑油通过后壳体4的润滑油导入路4D而被导向第二旋转轴10的润滑油通路10B之后,通过各润滑油导出路10C向圆锥滚动轴承11、12供给。
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以下,对搭载了动力传递装置1的轮式装载机(未图示)行驶时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工作进行说明。
在轮式装载机停止,图4所示的发动机29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不从液压泵28排出压力油,因此第一、第二液压马达30、31保持停止状态,制动器解除压力油对制动装置22的油室22D的供给也停止。因此,制动装置22的各旋转轴侧板21B和各齿轮侧板21C被弹簧22F按压而相互摩擦配合,从而对副轴齿轮20施加制动力。
因此,通过与副轴齿轮20啮合的中间齿轮15向第二旋转轴10作用制动力,该制动力通过与驱动齿轮14啮合的从动齿轮19而作用于输出轴16。其结果,能够禁止用于驱动轮式装载机的车轮(未图示)的输出轴16的旋转,能够使轮式装载机停止(停车)。
该情况下,制动装置22对副轴齿轮20施加制动力,该副轴齿轮20设置成相对于第一旋转轴6能够相对旋转,因此与例如相对于第一旋转轴6、第二旋转轴10直接施加制动力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制动转矩抑制得较小。其结果,能够使制动装置22小型化,由此能够使动力传递装置1整体小型化。
其次,例如在轮式装载机在一般道路等上行驶时,通过由发动机29驱动液压泵28,工作用的压力油从液压泵28通过主管路32、33向第一、第二液压马达30、31供给。
从液压泵28排出的压力油的一部分通过制动器解除压力通路34向后壳体4的制动器解除压力导入路4B供给,该制动器解除压力油向制动装置22的油室22D内供给。由此,活塞22C抵抗弹簧22F而向后罩5沿轴向按压各壳体侧板22A和各齿轮侧板22B。其结果,各壳体侧板22A和各齿轮侧板22B相互分离而保持非接触状态,能够解除对副轴齿轮20的制动力。
在此,在轮式装载机在一般道路等上行驶时,需要使动力传递装置1的输出轴16高速旋转。因此,使转换离合器装置21的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的开关(未图示)处于离合器非连接侧。由此,图4所示的方向控制阀38保持阀位置(c),方向控制阀37也保持阀位置(a)。由此,离合器压力油对离合器装置21的油室21E的供给被停止,各旋转轴侧板21B和各齿轮侧板21C通过回动弹簧(未图示)相互分离而保持非接触状态。其结果,副轴齿轮20与第一旋转轴6之间的连接被解除,副轴齿轮20能够相对于第一旋转轴6进行相对旋转。
这样,在通过制动装置22解除对副轴齿轮20的制动力,通过离合器装置21使副轴齿轮20与第一旋转轴6之间处于非连接的状态下,第一旋转轴6通过低速行驶用的第一液压马达30而低速旋转,第二旋转轴10通过高速行驶用的第二液压马达31而高速旋转。
第二旋转轴10的旋转通过与驱动齿轮14啮合的从动齿轮19而传递到输出轴16,输出轴1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10的旋转速度,以对应于驱动齿轮14和从动齿轮19的齿数比的旋转速度进行高速旋转。其结果,能够使轮式装载机高速行驶。
在此,离合器装置21设置在第一旋转轴6与副轴齿轮20之间,在输出轴16通过第二旋转轴10高速旋转时,第一旋转轴6与副轴齿轮20之间为非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副轴齿轮20通过与固定在第二旋转轴10上的中间齿轮15啮合,以与第一旋转轴6独立的状态高速旋转(空转)。即、通过轴承装置23,第一旋转轴6和副轴齿轮20能够相对旋转。
该情况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轴承装置23设置在第一旋转轴6与副轴齿轮20之间,通过对并列组合两个角接触球轴承24而成的一组并列组合轴承23A、和同样地并列组合两个角接触球轴承24而成的一组并列组合轴承23B相互进行背面组合,从而整体作为由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构成的四个并列/背面组合轴承而构成。
由此,即使在副轴齿轮20以例如超过10000rpm的高速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各角接触球轴承24的球24C也不会产生滑动,能够适当地追随副轴齿轮20的旋转,因此能够使副轴齿轮20顺畅地高速旋转。
此外,在离合器装置21处于非连接状态,而且输出轴16高速旋转的情况下,若油通路36内的压力超过设定压力,则安全阀39将油通路36内的压力油作为润滑油向油通路40导出。被导出到油通路40的润滑油通过后罩5的润滑油导入路5D被导向第一旋转轴6的润滑油通路6F,并且通过后壳体4的润滑油导入路4D被导向第二旋转轴10的润滑油通路10B。由此,被导向第一旋转轴6的润滑油通路6F的润滑油通过各润滑油导出路6I而被供给至圆锥滚动轴承7、8、离合器装置21、轴承装置23,对其进行适当润滑。另外,被导向第二旋转轴10的润滑油通路10B的润滑油通过各润滑油导出路10C而被供给至圆锥滚动轴承11、12,对其进行适当润滑。
其次,例如在挖掘作业时,在使轮式装载机行驶并进行使铲斗突入土砂那样的作业时,需要使动力传递装置1的输出轴16以低速且高转矩旋转。因此,在挖掘作业时,将转换离合器装置21的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的开关(未图示)转换到离合器连接侧。由此,图4所示的方向控制阀38转换到阀位置(d),方向控制阀37也转换到阀位置(b)。
由此,来自液压泵35的压力油(离合器压力油)通过油通路36而被导向后罩5的离合器压力导入路5C之后,通过设置在第一旋转轴6上的环状槽6G、离合器压力通路6E、离合器压力导出路6H而被供给离合器装置21的油室21E。因此,通过旋转轴侧板21B和齿轮侧板21C被活塞21D按压而进行摩擦配合,从而能够相对于副轴齿轮20连接第一旋转轴6。
其结果,第一旋转轴6的旋转从副轴齿轮20经由中间齿轮15向第二旋转轴10,并且从驱动齿轮14经由从动齿轮19向输出轴16传递。这样,第一旋转轴6的旋转和第二旋转轴10的旋转以合成的状态向输出轴16传递,输出轴16能够以低速且高转矩进行旋转。
在此,第一、第二旋转轴6、10的旋转合成后使得输出轴16以低速且高转矩进行旋转时,在由斜齿轮构成的副轴齿轮20和中间齿轮15的啮合部产生推力方向的载荷,该推力载荷经由副轴齿轮20作用于轴承装置23。特别是,在使轮式装载机行驶并进行使铲斗突入堆起来的土砂那样的挖掘作业时,轮式装载机的行驶速度因土砂的阻力而下降,成为第一、第二旋转轴6、10(轮式装载机的车轮)的转速达到最小(几乎为0)、转矩达到最大的失速运转状态。在这种失速运转状态下,对轴承装置23作用大的推力载荷。
相对于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轴承装置23作为由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构成的四个并列/背面组合轴承而构成,并配置在与副轴齿轮20和中间齿轮15的啮合部对应的位置上。由此,即使在轴承装置23上作用大的推力载荷,通过由各角接触球轴承24可靠地承受该推力载荷,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微振磨损等异常磨损以及跃上座圈面造成的压痕。其结果,能够延长轴承装置23的寿命,能够提高动力传递装置1的信赖性。
而且,通过对各角接触球轴承24使用螺母27施加定位预负荷,能够提高轴承装置23整体的刚性。由此,即使在例如反复出现失速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由轴承装置23承受作用于副轴齿轮20的大的推力载荷。其结果,能够使承受大的推力载荷的副轴齿轮20长期顺滑地旋转,能够进一步提高动力传递装置1的信赖性。
而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做成如下结构,即、将设置在第一旋转轴6与副轴齿轮20之间的轴承装置23作为由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构成的四个并列/背面组合轴承而构成,并将该轴承装置23配置在与副轴齿轮20和中间齿轮15的啮合部对应的位置上。由此,由于能够兼顾副轴齿轮20的高速旋转、和相对于推力载荷的耐久性这两者,因此能够延长动力传递装置1的寿命,能够提高其信赖性。
另外,通过沿第一旋转轴6的轴向配置由多个角接触球轴承24构成的轴承装置23,从而即使在形成于第一旋转轴6和副轴齿轮20之间的空间被限制得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各角接触球轴承24可靠地支撑副轴齿轮20。由此,能够实现动力传递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还能够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做成如下结构,即、在副轴齿轮20和壳体2之间设置制动装置22,制动装置22对副轴齿轮20施加制动力,该副轴齿轮20设置成相对于第一旋转轴6能够相对旋转。由此,与例如对第一旋转轴6、第二旋转轴10直接施加制动力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制动转矩抑制得较小。其结果,能够使制动装置22小型化,由此能够使动力传递装置1整体小型化。
再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做成如下结构,即、在构成副轴齿轮20的圆筒部20A的轴向两端侧设置前侧板安装部20C和后侧板安装部20D,在前侧板安装部20C设置离合器装置21的各齿轮侧板21C,在后侧板安装部20D设置制动装置22的各齿轮侧板22B。其结果,能够将离合器装置21和制动装置22同轴地配置在第一旋转轴6的轴线上。其结果,能够将容纳离合器装置21和制动装置22的空间抑制得较小,能够使动力传递装置1进一步小型化。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中间齿轮15、副轴齿轮20和轴承装置23配置在与第一、第二旋转轴6、10和输出轴16的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内,将驱动齿轮14、从动齿轮19和离合器装置21配置在与中间齿轮15及副轴齿轮20邻接并与第一、第二旋转轴6、10和输出轴16的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内。另外,将制动装置22配置在隔着副轴齿轮20而与离合器装置21相反的一侧。
因此,能够利用中间齿轮15和副轴齿轮20啮合的空间来配置轴承装置23,利用驱动齿轮14和从动齿轮19啮合的空间来配置离合器装置21。其结果,能够将沿第一、第二旋转轴6、10及输出轴16的轴线的壳体2的轴向尺寸抑制的较小,能够使动力传递装置1整体进一步小型化。
其次,图5及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对轴承装置的各角接触球轴承施加了定压预负荷的状态下,在第一旋转轴与副轴齿轮之间配置轴承装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附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中,符号41是通过圆锥滚动轴承7、8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壳体2内的第一旋转轴,该第一旋转轴41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旋转轴6而用于本实施方式中。在此,第一旋转轴4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旋转轴大致同样地具有:与第一液压马达30花键结合的轴花键部41A;安装有后述的轴承装置42的轴承安装部41B;与螺母27螺纹连接的外螺纹部41C;以及安装有离合器装置21的离合器安装部41D。另一方面,在第一旋转轴41的内部形成有离合器压力通路41E、润滑油通路41F、环状槽41G、离合器压力导出路41H、四条润滑油导出路41I。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旋转轴41在从轴承安装部41B向后方隔开间隔的位置上形成外螺纹部41C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旋转轴6不同。
符号42是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该轴承装置42设置在第一旋转轴41的轴承安装部41B与副轴齿轮20的圆筒部20A之间,相对于第一旋转轴41能够相对旋转地支撑副轴齿轮20。轴承装置4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23同样地,通过对并列组合两个角接触球轴承24而成的一组并列组合轴承42A、和同样地并列组合两个角接触球轴承24而成的一组并列组合轴承42B相互进行背面组合,从而整体作为由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构成的四个并列/背面组合轴承而构成。但是,轴承装置42在由后述的预压弹簧44施加定压预负荷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符号43是配置在进行了背面组合后的两组并列组合轴承42A、42B间的圆筒状的外轮侧衬垫。该外轮侧衬垫43在隔着两组并列组合轴承42A、43B的状态下,插入嵌合在副轴齿轮20的圆筒部20A内周侧。因此,外轮侧衬垫43通过造两组并列组合轴承42A、42B间分别与相邻的角接触球轴承24的外轮24B抵接,从而对其间隔进行设定。
符号44是设置在第一旋转轴41上所安装的轴承装置42、和与第一旋转轴41的外螺纹部41C螺纹连接的螺母27之间的预压弹簧,该预压弹簧44由压缩螺旋弹簧,对构成轴承装置42的各角接触球轴承24施加定压预负荷。
在此,预压弹簧44为如下结构,即、经由垫圈45与四个角接触球轴承24中位于最后部的角接触球轴承24的内轮24A抵接,根据螺母27相对于第一旋转轴41的外螺纹部41C的旋入量,沿轴向按压各角接触球轴承24。
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使用如上所述的轴承装置42、预压弹簧44等,关于其基本动作,与使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23等的情况没有特别差异。
然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使用预压弹簧44对构成轴承装置42的各角接触球轴承24施加定压预负荷。由此,即使在副轴齿轮20以高速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各角接触球轴承24适当地追随该副轴齿轮20的旋转,并使其顺畅地旋转。其结果,相对于低速旋转的第一旋转轴41,能够使副轴齿轮20以高速相对旋转,能够提高动力传递装置的信赖性。
再有,即使在例如第一旋转轴41因周围的温度差等而进行了伸缩的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构成轴承装置42的各角接触球轴承24,通过预压弹簧44施加大致一定的预负荷。其结果,即使在长时间使动力传递装置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由轴承装置42支撑的副轴齿轮20的旋转安定,能够提高动力传递装置的信赖性。
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使用螺母27作为对轴承装置23的各角接触球轴承24施加定位预负荷的机构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使用例如螺栓等沿轴向按压各角接触球轴承24的结构。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使用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预压弹簧44对轴承装置42的各角接触球轴承24施加定压预负荷的机构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使用例如蝶形弹簧等沿轴向按压各角接触球轴承24的结构。
符号的说明
1-动力传递装置,2—壳体,6、41—第一旋转轴,10—第二旋转轴,14—驱动齿轮,15—中间齿轮,16—输出轴,19—从动齿轮,20—副轴齿轮,20A—圆筒部,20B—齿轮部,20C—前侧板安装部,20D—后侧板安装部,21—离合器装置,21B—旋转轴侧板,21C—齿轮侧板,22—制动装置,22A—壳体侧板,22B—齿轮侧板,23、42—轴承装置,24—角接触球轴承,27—螺母,30—第一液压马达,31—第二液压马达,44—预压弹簧。

Claims (7)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筒状的壳体(2);
第一旋转轴(6、41),该第一旋转轴(6、41)能旋转地支撑在该壳体(2)内且由低速旋转的第一液压马达(30)驱动;
第二旋转轴(10),该第二旋转轴(10)与上述第一旋转轴(6、41)并排排列且能旋转地支撑在上述壳体(2)内,并且设有驱动齿轮(14),该第二旋转轴(10)由高速旋转的第二液压马达(31)驱动;
输出轴(16),该输出轴(16)与上述第二旋转轴(10)并排排列且能旋转地支撑在上述壳体(2)内,并且设有从动齿轮(19),通过该从动齿轮(19)与上述驱动齿轮(14)啮合,传递上述第二旋转轴(10)的旋转;以及
离合器装置(21),该离合器装置(21)转换为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该连接状态为合成上述第一旋转轴(6、41)的旋转和上述第二旋转轴(10)的旋转并向上述输出轴(16)传递的状态,该非连接状态为将上述第二旋转轴(10)的旋转向上述输出轴(16)传递的状态,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旋转轴(10)上固定设置中间齿轮(15),
在上述第一旋转轴(6、41)的外周侧配置与上述中间齿轮(15)啮合的副轴齿轮(20),
在该副轴齿轮(20)与上述第一旋转轴(6、41)之间设置轴承装置(23、42),该轴承装置(23、42)将上述副轴齿轮(20)支撑为相对于上述第一旋转轴(6、41)能够相对旋转,
上述离合器装置(21)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轴(6、41)与上述副轴齿轮(20)之间,
上述轴承装置(23、42)配置在与上述副轴齿轮(20)和上述中间齿轮(15)的啮合部对应的位置上,
而且,上述轴承装置(23、42)组合多个角接触球轴承(24)并沿上述第一旋转轴(6、41)的轴向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承装置(23、42)构成为使两组并列组合轴承(23A、23B)、(42A、42B)相互进行背面组合而成的四个并列/背面组合轴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与上述第一旋转轴(6)螺纹连接的螺母(27)对上述各角接触球轴承(24)施加了定位预负荷的状态下,上述轴承装置(23)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轴(6)与上述副轴齿轮(2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用弹簧(44)对上述各角接触球轴承(24)施加了定压预负荷的状态下,上述轴承装置(42)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轴(41)与上述副轴齿轮(2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副轴齿轮(20)与上述壳体(2)之间设置制动装置(22),该制动装置(22)在上述各液压马达(30、31)停止时,对上述副轴齿轮(20)施加制动力,在上述各液压马达(30、31)工作时,解除对上述副轴齿轮(20)的制动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离合器装置(21)具有与上述第一旋转轴(6、41)一体旋转的多个旋转轴侧板(21B)、和与上述副轴齿轮(20)一体旋转的多个齿轮侧板(21C),
上述制动装置(22)具有设置在上述壳体(2)上的多个壳体侧板(22A)、和与上述副轴齿轮(20)一体旋转的多个齿轮侧板(22B),
上述副轴齿轮(20)包括:经由上述轴承装置(23、42)配置在上述第一旋转轴(6、41)的外周侧且沿轴向延伸的圆筒部(20A)、设置在该圆筒部(20A)的外周侧且与上述中间齿轮(15)啮合的齿轮部(20B)、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述圆筒部(20A)的轴向两侧的板安装部(20C、20D),
在设置于上述圆筒部(20A)的轴向一侧的上述板安装部(20C)上设置上述离合器装置(21)的上述各齿轮侧板(21C),在设置于上述圆筒部(20A)的轴向另一侧的上述板安装部(20D)设置上述制动装置(22)的上述各齿轮侧板(22B)。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2)内并排排列地配置第一旋转轴(6、41)、第二旋转轴(10)及输出轴(16),
上述中间齿轮(15)、上述副轴齿轮(20)和上述轴承装置(23、42)在与上述第一、第二旋转轴(6、41)、(10)和上述输出轴(16)的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内,配置在上述壳体(2)内,
上述驱动齿轮(14)、上述从动齿轮(19)和上述离合器装置(21)在与上述中间齿轮(15)及上述副轴齿轮(20)邻接并且与上述第一、第二旋转轴(6、41)、(10)和上述输出轴(16)的轴线正交的同一平面内,配置在上述壳体(2)内,
上述制动装置(22)位于隔着上述副轴齿轮(20)而与上述离合器装置(21)相反的一侧,并配置在上述壳体(2)内。
CN2011800154593A 2010-07-14 2011-07-12 动力传递装置 Pending CN1028225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9565 2010-07-14
JP2010-159565 2010-07-14
PCT/JP2011/065867 WO2012008438A1 (ja) 2010-07-14 2011-07-12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22569A true CN102822569A (zh) 2012-12-12

Family

ID=45469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54593A Pending CN102822569A (zh) 2010-07-14 2011-07-12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98200A1 (zh)
EP (1) EP2594825A1 (zh)
JP (1) JPWO2012008438A1 (zh)
KR (1) KR20130095627A (zh)
CN (1) CN102822569A (zh)
WO (1) WO201200843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29676A (zh) * 2015-08-20 2017-12-0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液压泵
CN109831059A (zh) * 2019-03-26 2019-05-31 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直线驱动器
CN109823119A (zh) * 2014-06-24 2019-05-31 迪尔公司 动力传动机构的模块化组件
CN110645285A (zh) * 2018-06-26 2020-01-03 株式会社久保田 动力传递装置、变速装置及固定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99659B2 (en) * 2011-09-29 2013-08-06 Deere & Company Gearbox with multi-function quill
JP5735469B2 (ja) * 2012-09-11 2015-06-1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の油圧式制動装置
DE202014009106U1 (de) * 2014-10-20 2016-01-25 Liebherr-Components Biberach Gmbh Hydraulikeinheit
US10468944B2 (en) * 2017-01-25 2019-11-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ous condensing
WO2021211097A1 (en) * 2020-04-14 2021-10-21 Pt Tech Llc Compact, high-capacity, long-life clutches
CN114224079B (zh) * 2021-12-03 2023-06-27 九江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 一种紧凑型立式轴套轴结构
CN116857337B (zh) * 2023-09-04 2023-11-21 宁波保合液压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高负载作业的液压回转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7005B1 (en) * 1999-09-16 2002-05-14 Komatsu, Ltd. Hydraulic drive apparatus for working machine
JP2008019943A (ja) * 2006-07-12 2008-01-31 Ntn Corp 組合せ軸受
CN101137524A (zh) * 2005-03-10 2008-03-05 Tcm株式会社 液压式动力传递装置及作业车辆
CN101184937A (zh) * 2005-05-26 2008-05-21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液压驱动装置
WO2010035549A1 (ja) * 2008-09-24 2010-04-0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風力発電機の増速機および回転軸の支持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456078A (fr) * 1965-09-09 1966-05-20 Richier Sa Dispositif d'actionnement d'un arbre récepteur par une pompe hydraulique volumétrique
JPS54150072U (zh) * 1978-04-11 1979-10-18
JPS6249055A (ja) * 1985-08-28 1987-03-0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US7082760B2 (en) * 2004-06-29 2006-08-01 Zf Friedrichshafen Ag Drive system for mobile vehicles
EP1887253A4 (en) 2005-05-26 2010-11-17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HYDRAULIC DRIVE DEVICE
JP5069518B2 (ja) * 2007-08-10 2012-11-07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機械の走行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7005B1 (en) * 1999-09-16 2002-05-14 Komatsu, Ltd. Hydraulic drive apparatus for working machine
CN101137524A (zh) * 2005-03-10 2008-03-05 Tcm株式会社 液压式动力传递装置及作业车辆
CN101184937A (zh) * 2005-05-26 2008-05-21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液压驱动装置
JP2008019943A (ja) * 2006-07-12 2008-01-31 Ntn Corp 組合せ軸受
WO2010035549A1 (ja) * 2008-09-24 2010-04-0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風力発電機の増速機および回転軸の支持機構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3119A (zh) * 2014-06-24 2019-05-31 迪尔公司 动力传动机构的模块化组件
CN107429676A (zh) * 2015-08-20 2017-12-0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液压泵
CN107429676B (zh) * 2015-08-20 2019-11-0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液压泵
CN110645285A (zh) * 2018-06-26 2020-01-03 株式会社久保田 动力传递装置、变速装置及固定结构
CN110645285B (zh) * 2018-06-26 2022-07-19 株式会社久保田 动力传递装置、变速装置及固定结构
CN109831059A (zh) * 2019-03-26 2019-05-31 北京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直线驱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095627A (ko) 2013-08-28
WO2012008438A1 (ja) 2012-01-19
US20130098200A1 (en) 2013-04-25
JPWO2012008438A1 (ja) 2013-09-09
EP2594825A1 (en) 2013-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2569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0441896C (zh) 电动液压离合器组件
EP2674643B1 (en) Wheel loader
US7637101B2 (en) Hydraul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work vehicle
JP5207935B2 (ja) 自動車のパワートレイン
US8505658B2 (en) Hub unit and a powertrain for a vehicle
KR100771961B1 (ko) 오르막 경사로 밀림방지용 단순구조 트랜스미션 내장형액슬장치
CN103775575A (zh) 自动变速器总成
US8968135B2 (en) Hydrostatic regenerative braking transmission for motor vehicles
EP4048921B1 (en) A transmission assembly
WO2006090946A1 (en) Compact transmission preventing a vehicle from moving backward on a slope
US8702553B2 (en) Transfer shaft support
JP7091892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CN102734421B (zh) 新型16档斜齿双中间轴锁环式同步器变速箱
KR20150136505A (ko) 도그 클러치를 구비한 유압 시스템
JP5732301B2 (ja) 多板式駆動力伝達装置
CN102913568A (zh) 装载机变速箱用端齿式超越离合器
JP5442819B2 (ja) ホイールローダ
CN210318370U (zh) 一种二级爬行挡机构总成
RU2676254C1 (ru) Гидрообъемный привод передних колес трактора
JP3670422B2 (ja) 潤滑装置
JP2018168972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建設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