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3784A - 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3784A
CN102803784A CN2010800262409A CN201080026240A CN102803784A CN 102803784 A CN102803784 A CN 102803784A CN 2010800262409 A CN2010800262409 A CN 2010800262409A CN 201080026240 A CN201080026240 A CN 201080026240A CN 102803784 A CN102803784 A CN 102803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installation component
pressed
control equipment
foo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62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田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03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37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5/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or jet-propulsion units
    • B60K5/12Arrangement of engine supports
    • B60K5/1208Resilient sup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简化树脂用金属模结构的防振装置。该装置具备:由树脂材料构成连结构件(10),其具有压入硫化粘结在短轴和长轴安装件(50、51)的薄壁和厚壁弹性体(45、46)的支脚部(13)、和与该支脚部连续而形成的主体部(11);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40),其将内筒(30)连结于连结构件(10)的主体部(11)。而且,形成于支脚部(13)并压入有两弹性体(45、46)的压入孔的轴心方向和内筒(30)的轴心方向互相平行,因此,注塑成形连结构件(10)后,从树脂用金属模中取出防振装置(1)时,能使该取出方向在相同的方向上。由此,能简化树脂用金属模的分型结构,并从而简化该树脂用金属模的结构。

Description

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简化树脂用金属模结构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轻量化进行了防振装置各部件的树脂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进行了这样的树脂化的现有的防振装置。就该现有的防振装置而言,事先硫化粘结有主体橡胶16的内筒配件14和同样硫化粘结有弹性体38的安装件30通过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托架20一体形成。若采用该防振装置,即使输入了用主体橡胶16无法衰减的频带的振动,也能利用弹性体38使其衰减,因此能在较广范围的频带上实现振动衰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80034号((0028)段,附图2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现有的防振装置中,内筒配件14的轴心方向和安装件30的轴心方向垂直相交,位于不同的方向,因此为了成形防振装置而使用的树脂用金属模的分型结构变得复杂,结果存在树脂金属件的结构变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树脂用金属模结构的防振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达到该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安装于车身侧的多个第一安装构件;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多个第一安装构件的支脚部和与所述支脚部连续而形成的主体部并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连结构件;安装于振动发生体侧的第二安装构件;将所述第二安装构件连结于所述连结构件的主体部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其中,所述防振装置具备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多个弹性体,其分别连结所述多个第一安装构件和所述连结构件的支脚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形成为具有贯通孔的筒状,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所述弹性体一起嵌件成型或被压入在所述连结构件的支脚部中,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轴心方向或形成于所述连结构件的支脚部且压入有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和弹性体的压入孔的轴心方向、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轴心方向互相平行。
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是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中,所述多个弹性体当中的一个弹性体和其他弹性体设定成不同的弹簧常数。
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中,在所述连结构件的支脚部形成有多个所述压入孔,且多个所述压入孔当中的一个压入孔形成为与其他压入孔不同的内径。
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在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中,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具备从所述筒状的两端突出的突起,将所述第一安装构件插入一对板状壁部之间后,通过向贯穿设置于各所述壁部的孔部和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贯通孔内插螺栓构件来进行连结,由此将其安装在所述车身侧,其中,所述一对板状壁部固定于所述车身侧并隔开规定间隔而直立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构件插入所述壁部之间时,使所述突起抵接于所述壁部的各端部,由此使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贯通孔的位置与贯穿设置于各所述壁部的孔部的位置相吻合。
发明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向插入有第二安装构件和防振基体、多个第一安装构件和多个弹性体的树脂用金属模的腔体内注射树脂材料而注塑成形连结构件,由此使这些各构件一体形成。
此处,由于第一安装构件和弹性体有多个设置在连结构件的支脚部,因此,分别将这些各第一安装构件安装在车身侧,第二安装构件安装在振动发生体侧时,具有能将振动发生体在稳定的状态下支撑在车身侧的效果。
另外,第一安装构件的轴心方向或形成于连结构件的支脚部且压入有第一安装构件和弹性体的压入孔的轴心方向、与第二安装构件的轴心方向互相平行而构成。因此,对连结构件进行注塑成形之后,从树脂用金属模中取出防振装置时,能使该取出方向在相同的方向上。由此,具有能简化树脂用金属模的分型结构从而简化该树脂用金属模的结构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起到的效果之外,由于多个第一安装构件设置于连结构件的支脚部,并且多个第一安装构件和连结构件的支脚部通过多个弹性体分别连结,因此能构成将连结构件作为质量(质量体)、将防振基体和多个弹性体作为弹簧的质量-弹簧体系。此时,根据本发明,多个弹性体具有其中一个弹性体的弹簧常数不同于其他弹性体的弹簧常数的结构,因此能够在无需改变各第一安装构件(弹性体)的设置位置的情况下改变振动模式。即,对于多个弹性体,例如,通过改变各自的橡胶硬度,就能对各弹性体的弹簧常数进行个别调整,从而能改变振动模式。因此,不必为了调整各第一安装构件的设置位置而改变树脂用金属模的形状,因此,具有能容易改变防振装置的振动模式的效果。
其结果,例如,将防振装置作为用于抑制车身侧或振动发生体侧的振动的动态减振器(动态吸振器)而使用时,能够容易且以低成本进行使动态减振器的固有振动频率与车身侧等的共振频率一致的调谐操作。另外,即使在不将防振装置作为动态减振器使用而抑制其共振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情况同样地,容易且以低成本进行调整防振装置的振动模来抑制共振的操作。
另外,如本发明所述,如果是多个弹性体中的一个弹性体的弹簧常数和其他弹性体的弹簧常数不同,则在质量-弹簧体系中可以将质量体的重心位置和弹簧的中心线错开,因此,将防振装置作为动态减振器(动态吸振器)使用时,具有能生成多个振动模式并进行复合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起到的效果之外,由于多个压入孔形成于连结构件的支脚部,并且这多个压入孔当中的一个压入孔与其他的压入孔内径不同,因此,即使压入一个压入孔的弹性体(和第一安装构件)和压入于其他压入孔的弹性体(和第一安装构件)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特性而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各自的压入余量不同,使弹簧常数不同。其结果,能够对压入一个压入孔的弹性体(和第一安装构件)和压入其他压入孔的弹性体(和第一安装构件)进行通用化,因此,具有能减少零部件成本,相应地能削减作为防振装置整体的产品的成本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除了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起到的效果之外,在第一安装构件插入壁部之间时,在筒状两端具备的突起抵接于壁部的各端部,限制第一安装构件相对于各壁部的插入移动,由此使第一安装构件的贯通孔的位置与贯穿设置于各壁部的孔部的位置相吻合。由此,能使贯穿设置于各壁部的孔部的位置和形成于第一安装构件的贯通孔的位置在短时间内且准确地相吻合。因此,具有能提高在第一安装构件的贯通孔和贯穿设置于各壁部的孔部内插螺栓构件来进行连结的操作效率的效果。
在此,在不同于权利要求4的防振装置而仅在筒状的一端具备突起的构成中,能使其一端侧的贯通孔和孔部的位置相吻合,但未设置突起的另一端的贯通孔和孔部的位置上将发生在第一安装构件的插入方向上的偏移。因此,在进行向贯通孔和孔部内插螺栓构件来连结的操作时,将产生使另一端侧的贯通孔和孔部的位置相吻合的操作,从而降低操作效率。与此相对,在权利要求4的防振装置中,筒状两端设有突起,因此,能分别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贯通孔和孔部的位置上不发生偏离而使贯通孔和孔部的位置在短时间内且准确地相吻合。由此,能提高向第一安装构件的贯通孔和贯穿设置于各壁部的孔部内插螺栓构件来进行连结的操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2(a)是防振装置的主视图,(b)是防振装置的侧视图。
图3(a)是设有短轴安装件的一侧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主视图,(b)是沿图3(a)的IIIb-IIIb线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c)是设有长轴安装件的一侧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主视图,(d)是图3(c)的IIId-IIId线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防振装置刚成形之后的树脂用金属模状态的图。
图5(a)是固定件的主视图,(b)是沿图5(a)的Vb-Vb线的固定件的剖视图。
图6(a)是固定件的主视图,(b)是沿图6(a)的VIb-VIb线的固定件的剖视图。
图7(a)是第二实施方案的设有短轴安装件的一侧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主视图,(b)是沿图7(a)的VIIb-VIIb线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c)是设有长轴安装件的一侧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主视图,(d)是沿图7(c)的VIId-VIId线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8(a)是变形例的设有长轴安装件的一侧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主视图,(b)是沿图8(a)的VIIIb-VIIIb线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9是沿图8(b)的IX-IX线的支脚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防振装置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1的立体图,图2(a)是防振装置的主视图,图2(b)是防振装置的侧视图。此外,该防振装置1是,简化防振装置1成形中使用的树脂用金属模60(参照图5)的分型结构,从而能够简化该树脂用金属模60的结构的装置。
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是,在支撑并固定汽车发动机(未图示)的同时,以使从该发动机产生的振动不传递到车身(未图示)的装置,如图1所示,该防振装置1具有:安装于车身侧的一对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硫化粘结于这两个安装件50、51的外周面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连结构件10,其具有分别压入有该两个弹性体45、46的支脚部13和与支脚部13连续而形成的主体部11,并由树脂材料构成;安装在发动机(振动发生体)侧的内筒30,将该内筒30连结于主体部11、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40。
如图1和图2所示,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由钢铁材料构成,如上所述,是安装在车身侧的配件。该两个安装件50、51形成为具有贯通孔50c、51c的筒状。该贯通孔50c、51c内插有螺栓(未图示),通过螺紧该螺栓将两安装件50、51的端面(接合面50b、51b)分别安装于车身侧。另外,两安装件50、51具有从该轴向两侧的端面分别突出的突起50a、51a。此外,后文中参照图3和图4对这些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连结构件10具有主体部11、加强筋12、支脚部13。主体部11形成为矩形的筒状。该主体部11的内周侧配置有防振基体40,在该防振基体40上硫化粘结有内筒30。具体地讲,防振基体40的外周面连结于主体部11的内周面,内筒30的外周面连结于防振基体40的内周面。
在主体部11两端边缘,沿着该边缘,阻挡部13e沿着上下方向被固定。就该阻挡部13e而言,其与防振基体40相连,在发动机侧发生大位移时,通过发动机侧的部件(未图示)抵接于该阻挡部13e来限制其位移。
主体部11的上壁以在上下方向(图2(a)上下方向)上比主体部11的下壁壁厚更厚的方式形成,该上壁的壁面上凹设有多个主体侧重量减轻部11a。由此,能在确保主体部11的刚性的同时实现主体部11的轻量化。
图1和图2所示,加强筋12是用于补充主体部10上下方向(图2(a)上下方向)的强度的平板状构件,其从主体部11的侧壁向外侧突出并与支脚部13相连而形成。
图1和图2(a)所示,支脚部13是以围绕主体部11的侧壁和下壁的方式从主体部11的侧壁和下壁膨胀的部分,在支脚部13的下部分别压入有硫化粘结于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这样,支脚部13与主体部11的侧壁和下壁相连结,因此牢固连结于主体部11。
在此,在支脚部13贯通形成有一对压入孔13a、13b,在这一对压入孔13a、13b中分别压入有各弹性体45,46(参照图3)。此外,压入孔13a、13b的轴心方向与内筒30的轴心方向平行。由此,确保从树脂用金属模60(参照图4)脱离的脱模性。
另外,如图2(a)所示,支脚部13中,在一侧的壁面(图2(a)中纸面外侧的壁面)凹设有第一重量减轻部14,在另一侧的壁面(图2(a)纸面里侧的壁面)凹设有第二重量减轻部(未图示)。此外,第一重量减轻部14和第二重量减轻部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因此只对第一重量减轻部14进行图示和说明,省略对第二重量减轻部的图示和说明。
第一重量减轻部14是为了使支脚部13轻量化而设在支脚部13上的空间,由凹设在支脚部13上部的上侧第一重量减轻部14a、和凹设在支脚部13的下部的下侧第一重量减轻部14b构成。上侧第一重量减轻部14a和下侧第一重量减轻部14b分别形成为主视呈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和主视呈三角形的形状,由此围绕两重量减轻部14a、14b的壁部形成为大致恒定的壁厚。
如图1和图2(a)所示,内筒30由铝合金构成,形成具有贯通孔30a的筒状。在该贯通孔30a内插入螺栓(未图示)来进行连结,由此将内筒30连结于发动机侧。防振基体40是用于吸收在发动机侧产生的振动的构件,由橡胶状弹性体所构成。该防振基体40和主体部11的上侧内周面以及下侧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11b。由此,能设定成防振基体40的上下方向的弹簧常数小于左右方向的弹簧常数。
接着,参照图3对压入有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的支脚部13进行详细的说明,该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硫化粘结于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外周面。图3(a)是设置有短轴安装件50侧的支脚部13的部分放大主视图,图3(b)是沿图3(a)的IIIb-IIIb线的支脚部13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另外,图3(c)是设置有长轴安装件51侧的支脚部13的部分放大主视图,图3(d)是沿图3(c)的IIId-IIId线的支脚部13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3所示,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是其切断面呈圆环状的筒状体,该切断面是在与轴心垂直的平面上切断的面,在该筒状体的两端面形成有接合面50b、51b。该接合面50b、51b形成为圆环状,并从该圆环状的一部分向轴向(图3(b)和图3(d)的左右方向)分别突出有突起50a、51a。另外,接合面50b、51b的中央形成有以同心状开口的贯通孔50c、51c。
如图3所示,贯通孔50c、51c沿着轴向贯通而形成,从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一侧的接合面50b、51b连通到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另一侧的接合面50b、51b。
此外,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除了轴向长度(图3(b)和图3(d)的左右方向长度)不同之外,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即,除了短轴安装件50的轴向长度小于长轴安装件51的轴向长度之外,设定短轴安装件50的内径和外径与长轴安装件51的内径和外径尺寸相同,另外,突起50a形成为与突起51a的形状相同的形状。
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是由橡胶状弹性体所构成的圆筒状构件,该圆筒状内周面分别硫化粘结于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外周面,并且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分别被压入贯通形成在支脚部13的压入孔13a、13b。此外,薄壁弹性体45的外径设定成小于厚壁弹性体46的外径尺寸值(即,设定为薄壁)。另外,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的外径分别设定成大于压入孔13a、13b的内径尺寸值。由此确保压入时的压入余量。
其次,参照图4,对防振装置1成形之后的从树脂用金属模60的脱模性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防振装置1刚好成形之后的树脂用金属模60的状态的图。此外,图4中,只对主要构成添加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成的附图标记。
树脂用金属模60具有第一树脂用金属模61和第二树脂用金属模62,内筒30以及硫化粘结于该内筒30的防振基体40配置于第二树脂用金属模62之后,对第一树脂用金属模61与该第二树脂用金属模62进行合模,并向形成于树脂用金属模60的腔体内填充树脂材料(注射)。由此,树脂材料与内筒30和防振基体40一体成形,因此通过从树脂用金属模60取出该成形品,向支脚部13的压入孔13a、13b分别压入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来完成防振装置1,所述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硫化粘结于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外周。
此处,防振装置1的内筒30和压入孔13a、13b的轴心方向互相平行而构成,因此,能使保持内筒30和防振基体40的内部模具的突出方向(轴心方向)、和用于形成压入孔13a、13b的内部模具的突出方向(轴心方向)处于平行。
由此,如图4所示,将内筒30和防振基体40设置在第一树脂用金属模61上,将第一树脂用金属模61和第二树脂用金属模62进行合模从而使树脂材料成形之后,从树脂用金属模60取出成形品时,能使第一树脂用金属模61和第二树脂用金属模62的取出方向在相同的方向上,即,使其为图5的上下分离的方向。
因此,防振装置1能简化树脂用金属模60的分型结构从而能简化该树脂用金属模60的结构。另外,通过对树脂用金属模60结构进行简化,能控制树脂用金属模60的成本。进而,可以增加用一个树脂用金属模60能成形的防振装置1的数量。
另外,设在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突起50a、51a的突出方向平行于内筒30和压入孔13a、13b的轴心方向(参照图1至图3)。由此,即使在防振装置1的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设有突起50a、51a的情况下,也能简化树脂用金属模60的分型结构,从而能简化该树脂用金属模60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5和图6对防振装置1向车身侧的安装进行说明。图5(a)是固定件70的主视图、图5(b)是沿图5(a)的Vb-Vb线的固定件70的剖视图。另外,图6(a)是固定件70主视图,图6(b)是沿图6(a)的VIb-VIb线的固定件70的剖视图。在图6(a)和图6(b)中图示了防振装置1的长轴安装件51装载于固定件70的状态。此外,将短轴安装件50安装在车身侧的固定件的构成,除了壁部70b的对置间隔不同之外,与固定件70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固定件70是固定在车身侧的配件,由钢铁材料以侧视呈コ字状弯曲形成。即,固定件70具有熔敷在车身侧的平板状的底板70a,和连接于该底板70a并隔开规定间隔而直立设置的一对板状的壁部70b。
如图5(b)所示,壁部70b上侧的上端面70d与底板70a平行,且形成平面状。另外,各壁部70b的主视呈同心的位置上形成有孔部70c,各该孔部70c中内插有用于连结壁部70b和长轴安装件51的螺栓(未图示)。
如图6所示,在将长轴安装件51连结固定件70时,首先,在对置的壁部70b之间插入安装件51。此时,如果长轴安装件51的插入移动达到规定量,则设在长轴安装件51的两接合面51b的各突起51a抵接于各上端面70d。由此,各突起51a限制长轴安装件51相对于上端面70d的插入移动,使长轴安装件51的贯通孔51c的位置与各孔部70c的位置相吻合。由此,能使贯通孔51c的位置和各孔部70c的位置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相吻合。因此,能提高向贯通孔51c和各孔部70c中插入螺栓(未图示)来进行连结的操作效率。
在此,与本申请的防振装置1不同,在只有长轴安装件51的一个端面设有突起51a的防振装置中,虽能使该一个端面侧的贯通孔51c和孔部70c的位置吻合,但在未设置突起51a的另一端面侧的贯通孔51c和孔部70c的位置会发生在插入方向的偏移。因此,向贯通孔51c和各孔部70c中内插螺栓(未图示)来进行连结的操作时,产生使另一端面侧的贯通孔51c和孔部70c的位置吻合的操作,从而操作效率降低。
与此相对,本申请的防振装置1中,在长轴安装件51的两端面设有突起51a,因此能分别在一个端面侧和另一个端面侧上,在使贯通孔51c和孔部70c的位置不发生插入方向的偏移的情况下,使这些贯通孔51c和孔部70c的位置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吻合。因此,本申请的防振装置1能提高向贯通孔51c和各孔部70c中内插螺栓来进行连结的操作效率。
另外,如图6(a)所示,抵接于突起51a的上端面70d为平面状,且抵接于该上端面70d的突起51a的抵接面也是平面状。因此,当突起51a抵接于上端面70d时,利用贯通孔51c、孔部70c、或突起51a、上端面70d的加工公差,即使贯通孔51c和孔部70c的位置在图6(a)的左右方向上偏移,也能滑动长轴安装件51来容易地修正该偏移。因此,能使贯通孔51c的位置和各孔部70c的位置在短时间内吻合。
如以上所说明的,若采用本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1,安装在发动机(振动发生体)侧的内筒30借助防振基体40连结于连结构件10的主体部11,且安装在车身侧的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借助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连结于连结构件10的支脚部13,因此能构成将连结构件10作为质量(质量体)、将防振基体40和两弹性体45、46作为弹簧的质量-弹簧体系。
此时,根据本实施方案,使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的弹簧常数不同,因此,能够在不必改变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设置位置的情况下改变振动模式。即,关于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例如改变各自的橡胶硬度或改变橡胶的厚度尺寸(即,压入余量),由此能对各弹性体45、46的弹簧常数进行个别调整,从而能改变振动模式。因此,调整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设置位置,无需改变树脂用金属模60的形状,因此能容易地改变防振装置1的振动模式。
其结果,在将防振装置1作为用于抑制车身侧或发动机(振动发生体)侧的振动的动态减振器(动态吸振器)而使用时,能够容易且以低成本进行使动态减振器的固有振动频率与车身侧等的共振频率一致的调谐操作。另一方面,即使在不将防振装置1作为动态减振器使用而抑制其共振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情况同样地,容易且以低成本进行调整防振装置1的振动模式来抑制共振的操作。
另外,如本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1那样,如果是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的弹簧常数不同的结构,质量-弹簧体系中可以错开质量体(即,连结构件10的质量)的重心位置和弹簧(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所构成的弹簧)的中心线,因此,在将防振装置1作为动态减振器(动态吸振器)使用时,能生成多个振动模式并使其互相影响。
接着,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案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案中说明了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压入支脚部13的压入孔13a、13b的情况,第二实施方案中,薄壁弹性体245和厚壁弹性体246在支脚部213嵌件成型。此外,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7(a)是第二实施方案的设有短轴安装件50的一侧的支脚部213的部分放大主视图,图7(b)是沿图7(a)的VIIb-VIIb线的支脚部213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另外,图7(c)是设有长轴安装件51的一侧的支脚部213的部分放大主视图,图7(d)是沿图3(c)的VIId-VIId线的支脚部213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7所示,薄壁弹性体245和厚壁弹性体246是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圆筒状的构件,该圆筒状的内周面分别硫化粘结于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外周面。第二实施方案中,这些薄壁弹性体245和厚壁弹性体246在支脚部213嵌件成型。
即,在第二实施方案中,在将内筒30和硫化粘结于该内筒30的防振基体40、各安装件50、51以及分别硫化粘结于这些各安装件50、51的各弹性体245、246设置在第二树脂用金属模62之后,使第一树脂用金属模61和该第二树脂用金属模62进行合模,从而树脂材料填充(注射)在形成于树脂用金属模60的腔体内(参照图4)。由此树脂材料与防振基体40和各弹性体245、246一体成形,从而完成防振装置。
此外,薄壁弹性体245的外径设定成小于厚壁弹性体246的外径尺寸值(即,设定为薄壁)。
以上基于本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能容易推测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任何方案,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改良。
在上述的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1中,将突起50a、51a形成为长方体形状,但不限定于此。即,将突起50a、51a形成为圆柱状也可以(例如,将突起50a、51a单独形成为销状,打进接合面50b、51b也可以),将突起50a、51a形成为三角柱形也可以。即使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突起50a、51a可以限制各安装件50,51相对于上端面70d的插入移动,因此能使贯通孔50c、51c的位置和孔部70c的位置吻合。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1中,与突起50a、51a抵接的上端面70d形成为平面状,但不限定于此。即,在上端面70d设置用于使突起50a、51a嵌入的矩形状的槽,并在该槽中插入突起50a、51a也可以。另外,在上端面70d设置V字状的槽,形成与该V字状槽形状相符的突起50a、51a(例如,将突起50a、51a形成为三角柱形状),在V字状的槽中插入突起50a、51a也可以。
在采用这些结构时,能限制各安装件50、51相对于上端面70d的插入移动,并能限制各安装件50,51在左右方向的移动(图6(a)左右方向的移动)。因此,能使贯通孔50c、51c的位置和孔部70c的位置更加短时间内且准确地吻合。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向贯通孔50c、51c和孔部70c中内插螺栓(未图示)来进行连结的操作效率。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压入一对支脚部13中的一个支脚部13(压入孔13a)的薄壁弹性体45、和压入另一个支脚部13(压入孔13b)的厚壁弹性体46具有不同的外径(即,由于各安装件50、51的外径相同,因此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具有不同的壁厚)的情况,但不一定要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使压入一对支脚部13中的一个的支脚部13(压入孔13a)的弹性体、和压入另一个支脚部13(压入孔13b)的弹性体具有相同外径。
即,如果一对支脚部13的一个压入孔13a和另一个压入孔13b形成不同的内径,则即使在将压入一个压入孔13a的弹性体(和安装构件)和压入另一个压入孔13b的弹性体(和安装构件)以相同尺寸和特性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各压入余量不同,使弹簧常数不同。其结果,能够对压入一个压入孔13a的弹性体(和安装构件)和压入另一个压入孔13b的弹性体(和安装构件)进行通用化,因此能减少零部件成本,相应地也能削减作为防振装置整体的产品的成本。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将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形成为剖面呈圆环状的筒状的情况,但不一定要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参照图8和图9对其采用其他形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8(a)是变形例的设置有长轴安装件351的一侧的支脚部13的部分放大主视图,图8(b)是沿图8(a)的VIIIb-VIIIb线的支脚部13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另外,图9是沿图8(b)的IX-IX线的支脚部13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如图8和图9所示,变形例的长轴安装件351以如下方式形成:其剖面为矩形状的伸出部351d从剖面为圆环状的筒状的外周面向外侧(图9的上方)伸出。由此,在长轴安装件351的端面形成有接合面351b,该接合面351b具有圆环形状的区域和从该圆环形状向外侧突出的矩形形状的区域。
另外,长轴安装件351具备从两接合面351b与轴向平行而突出的突起351a,该突起351a在从圆环形状的区域向外侧突出的矩形形状的区域突出。即,突起351a设在维持接合面351b的圆环形状的区域的位置(不妨碍圆环形状的位置)。通过该配置,能够通过螺栓连结来确保与壁板70b(参照图6)压紧接触的接合面351b的压紧接触面积为规定面积。因此,能够用接合面351b分散在螺栓连结时来自壁板70b的压力,结果,就能防止接合面351b、壁板70b的变形。
另外,通过在长轴安装件351的外周面设置伸出部351d,能扩大与厚壁弹性体346的接合面积,从而能确保接合强度。由此就能使两者牢固地一体化,因此能防止长轴安装件351从厚壁弹性体346向轴向的脱落,并且在以轴心为中心转动的转动力作用于长轴安装件351时,能防止长轴安装件351相对于厚壁弹性体346以轴心为中心转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将短轴安装件50和长轴安装件51的外径设定为相同值的情况,但不一定要限定于此,当然可以也设定为不同外径。同样地,虽然将薄壁弹性体45、245和厚壁弹性体46、246、346的轴向长度(例如,图3(b)和图3(d)左右方向的长度)也设定为相同值,但当然可以将其设定为不同的轴向长度。即,可以通过组合橡胶形状(厚度尺寸,轴向长度)、橡胶硬度、橡胶材料、压入余量的任一个或多个来使薄壁弹性体45、245和厚壁弹性体46、246、346的弹簧常数不同。
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在两支脚部13压入薄壁弹性体45和厚壁弹性体46的情况,在第二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在两支脚部213嵌件成型薄壁弹性体245和厚壁弹性体246的情况,但不一定要限定于此,在两支脚部13、213中的一个支脚部13、213压入薄壁弹性体45或厚壁弹性体46,在另一个支脚部13、213嵌件成型薄壁弹性体245或厚壁弹性体246也可以。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具备两个第一安装件51的情况,但不一定要限定于此,具备三个以上第一安装件51的构成当然也可以。
附图标记
1             防振装置
50            短轴安装件(第一安装构件)
51、351       长轴安装件(第一安装构件)
13、213       支脚部
11            主体部
10            连结构件
30            内筒(第二安装构件)
40            防振基体
45、245       薄壁弹性体(弹性体)
46、246、346  厚壁弹性体(弹性体)
50c、51c      贯通孔
13a、13b        压入孔
50a、51a、351a  突起
70b             壁部
70c             孔部
70d             上端面(壁部的端部)

Claims (4)

1.一种防振装置,其具备:安装于车身侧的多个第一安装构件;具有用于配置所述多个第一安装构件的支脚部和与所述支脚部连续而形成的主体部并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连结构件;安装于振动发生体侧的第二安装构件;将所述第二安装构件连结于所述连结构件的主体部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装置具备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多个弹性体,其分别连结所述多个第一安装构件和所述连结构件的支脚部,
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形成为具有贯通孔的筒状,
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与所述弹性体一起嵌件成型或被压入在所述连结构件的支脚部中,
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轴心方向或形成于所述连结构件的支脚部且压入有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和弹性体的压入孔的轴心方向、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轴心方向互相平行。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弹性体当中的一个弹性体和其他弹性体设定成不同的弹簧常数。
3.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结构件的支脚部形成有多个所述压入孔,且多个所述压入孔当中的一个压入孔形成为与其他压入孔不同的内径。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构件具备从所述筒状的两端突出的突起,
将所述第一安装构件插入一对板状壁部之间后,通过向贯穿设置于各所述壁部的孔部和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贯通孔内插螺栓构件来进行连结,由此将其安装在所述车身侧,其中,所述一对板状壁部固定于所述车身侧并隔开规定间隔而直立设置;
所述第一安装构件插入所述壁部之间时,使所述突起抵接于所述壁部的各端部,由此使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贯通孔的位置与贯穿设置于各所述壁部的孔部的位置相吻合。
CN2010800262409A 2009-06-18 2010-06-18 防振装置 Pending CN1028037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5588A JP5297275B2 (ja) 2009-06-18 2009-06-18 防振装置
JP2009-145588 2009-06-18
PCT/JP2010/060374 WO2010147213A1 (ja) 2009-06-18 2010-06-18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3784A true CN102803784A (zh) 2012-11-28

Family

ID=43356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62409A Pending CN102803784A (zh) 2009-06-18 2010-06-18 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49426A1 (zh)
EP (1) EP2444689A4 (zh)
JP (1) JP5297275B2 (zh)
CN (1) CN102803784A (zh)
WO (1) WO201014721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9247A (zh) * 2014-08-15 2014-11-05 丹阳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支架
CN104129271A (zh) * 2014-08-15 2014-11-05 丹阳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用减震支架
CN108884904A (zh) * 2016-03-31 2018-11-23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09073021A (zh) * 2016-03-04 2018-12-21 法国库博标准公司 用于衰减第一振动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振动的装置
CN109866612A (zh) * 2017-12-01 2019-06-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变速器支座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3884B2 (ja) * 2010-12-09 2014-04-1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JP2012122571A (ja) * 2010-12-09 2012-06-2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JP5697698B2 (ja) * 2013-03-05 2015-04-08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搭載機器の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構造
FR3059733B1 (fr) * 2016-12-05 2021-01-01 Valeo Japan Co Ltd Compresseur pour une installation de conditionnement d'air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organes d'amortissement de vibrations dont les proprietes d'amortissement sont differenciee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0034A (ja) * 1994-04-06 1995-10-27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10265189A (ja) * 1997-03-19 1998-10-06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リヤアクスルダンパー
JP2004092803A (ja) * 2002-08-30 2004-03-25 Tokai Rubber Ind Ltd 筒形防振装置
JP2005082074A (ja) * 2003-09-10 2005-03-31 Kurashiki Kako Co Ltd 防振マウント装置
CN1752476A (zh) * 2004-09-22 2006-03-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减振套筒
US20080054538A1 (en) * 2006-09-06 2008-03-06 Honda Motor Co., Ltd. Solid Engine Mount
JP2008303936A (ja) * 2007-06-06 2008-12-1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CN1769736B (zh) * 2004-11-04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9323U (ja) * 1984-06-22 1986-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Ff横置きエンジン車用エンジンマウント装置
US4821828A (en) * 1987-06-08 1989-04-1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ynamic absorber for motor vehicle
EP0307851B1 (en) * 1987-09-14 1992-03-25 Sanden Corporation Mounting mechanism for a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mpressor
JP2760108B2 (ja) * 1989-12-12 1998-05-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懸架装置
JPH04357342A (ja) * 1991-05-31 1992-12-10 Kubota Corp エンジン支持用防振ゴム
KR100788311B1 (ko) * 2006-10-25 2007-12-27 (주)디티알 차량의 파워트레인 마운트
US20090166506A1 (en) * 2008-01-02 2009-07-02 Freudenberg-Nok General Partnership Engine Mount With Two Piece Cor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80034A (ja) * 1994-04-06 1995-10-27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10265189A (ja) * 1997-03-19 1998-10-06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リヤアクスルダンパー
JP2004092803A (ja) * 2002-08-30 2004-03-25 Tokai Rubber Ind Ltd 筒形防振装置
JP2005082074A (ja) * 2003-09-10 2005-03-31 Kurashiki Kako Co Ltd 防振マウント装置
CN1752476A (zh) * 2004-09-22 2006-03-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减振套筒
CN1769736B (zh) * 2004-11-04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防振装置
US20080054538A1 (en) * 2006-09-06 2008-03-06 Honda Motor Co., Ltd. Solid Engine Mount
JP2008303936A (ja) * 2007-06-06 2008-12-1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9247A (zh) * 2014-08-15 2014-11-05 丹阳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支架
CN104129271A (zh) * 2014-08-15 2014-11-05 丹阳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发动机附件用减震支架
CN104129247B (zh) * 2014-08-15 2016-08-24 丹阳荣嘉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支架
CN109073021A (zh) * 2016-03-04 2018-12-21 法国库博标准公司 用于衰减第一振动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振动的装置
CN108884904A (zh) * 2016-03-31 2018-11-23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09866612A (zh) * 2017-12-01 2019-06-1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变速器支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97275B2 (ja) 2013-09-25
WO2010147213A1 (ja) 2010-12-23
EP2444689A1 (en) 2012-04-25
EP2444689A4 (en) 2013-04-24
JP2011002037A (ja) 2011-01-06
US20120049426A1 (en) 201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3784A (zh) 防振装置
US8668046B2 (en) Baffle
CN103140697B (zh) 防振装置
US10203012B2 (en) Unit mount,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2562939B (zh) 防振装置
JP5506572B2 (ja) 樹脂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03189440A (ja) ダンパー付筒型マウント装置
KR20160022560A (ko) 허니콤 구조의 하이브리드 이너코어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작방법
CN102562893A (zh) 防振装置
CN109831920A (zh) 防振装置
CN102822558B (zh) 防振装置以及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6985344B (zh) 用于制造机动车用的流体容器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流体容器
KR101657133B1 (ko) 부시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575440B1 (ko) 자동차용 엔진 마운트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18111332A (ja)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358323B2 (ja) 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2241822A (ja) 中空軸用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JP2009180330A (ja) 自動車用筒形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210062888A1 (en) Hydraulic moun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hydraulic mount
JP5066028B2 (ja) 車両用防振ゴム
KR101882505B1 (ko) 토크로드의 구조
JP5968043B2 (ja) 防振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25274B2 (ja) 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5365515A (zh) 车辆用空气弹簧的盖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62894A (zh) 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