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79388A - 警报器 - Google Patents
警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79388A CN102779388A CN2012101929730A CN201210192973A CN102779388A CN 102779388 A CN102779388 A CN 102779388A CN 2012101929730 A CN2012101929730 A CN 2012101929730A CN 201210192973 A CN201210192973 A CN 201210192973A CN 102779388 A CN102779388 A CN 1027793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rning horn
- signal
- unit
- registration
- transmission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0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5000019504 cigarett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567 combustion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22579 ATP dependent 26S prote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1—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G08B25/1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1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undesired emission of substances, e.g. pollution alarms
- G08B21/16—Combustible gas alarm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1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undesired emission of substances, e.g. pollution alarm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03—Address allocation methods and detail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07—Details of data content structure of message packets; data protocols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3/00—Audible signalling systems; Audible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 G08B3/10—Audible signalling systems; Audible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5/00—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 G08B5/22—Visible signalling systems, e.g. personal calling systems, remote indication of seats occupied using electric transmiss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transmission
-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17/00—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 G08C17/0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using a radio lin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12/2823—Reporting information sensed by appliance or service execution status of appliance services in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 H04L12/2827—Reporting to a device within the home network; wherein the recep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ported automatically triggers the execution of a home appliance functional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81—Configuration of triggering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38—Address allocation for local use, e.g. in LAN or USB networks, or in a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A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69—Address allocation for group communication, multicast communication or broadcast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oxic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 Fire Alarms (AREA)
Abstract
一种警报器,包括:接收电路部,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电路部,将事件信号发送给其他的警报器;传感器部,检测异常;通知部,输出警报;发信息注册部,在设定注册发送模式时发送包含发送源码的注册事件信号,在设定注册接收模式时将接收的发送源码注册在存储器中;异常监视部,在接受了异常检测信号时,使通知部输出作为联动源的异常警报,并对其他的警报器发送事件信号,在从其他的警报器接收了事件信号时,当该事件信号中包含的发送源码与已注册发送源码一致时,使通知部输出作为联动目的地的异常警报;以及发送功率切换控制部,在通过发信息注册部设定注册发送模式时,使发送电路部的发送功率比通常时低。
Description
本发明是以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申请号:200880101548.8,申请日:2008年10月09日,发明名称:通信系统和警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各个通信设备之间互相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此外,本发明还涉及检测火灾等异常而警报的同时对其他的警报器无线发送信号使得其他的警报器联动输出警报的警报器。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07-268732号和日本专利申请2008-166925号为基础申请,将这些内容写入本申请。
背景技术
[第1背景技术]
以往,利用着使得多个无线式通信设备之间相互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相互通信系统。各个无线式通信设备是将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或从其他的通信设备接收的信号通过无线信号发送给其他的通信设备的通信设备,例如有检测住宅发生火灾或燃气泄漏而发出警报的住宅用警报器、检测不法分子侵入的监视传感器等。这些无线式通信设备为了可识别接收的无线信号是从哪一个无线式通信设备发送的,各个无线式通信设备具有固有的发送源特定码。然后,在发送无线信号时,对该无线信号附加所述发送源特定码后发送。
但是,在无线相互通信系统中,有可能会接收来自例如在相邻的建筑物内使用相同类型的通信设备设置的其他的系统等、使用无线的其他的系统的无线信号。此时,各个无线式通信设备为了只基于本系统中的无线信号进行合适的动作,需要识别本系统中的无线信号和来自其他系统的无线信号。
因此,在以往的无线相互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式通信设备中,各个无线式通信设备记录有属于本系统的全部的无线式通信设备的发送源特定码。然后,通过判定接收的无线信号中包含的发送源特定码是否与记录着的发送源特定码中的任何一个一致,从而进行无线信号的识别。
作为利用了这样的发送源特定码的无线信号的识别方法,例如有以下(1)和(2)所述的方法(参照后述的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1)将属于本无线相互通信系统中的全部的无线式通信设备的发送源特定码记录在各个无线式通信设备所具备的存储器等记录部件中的方法(以下,称为以往的第1方法)。
(2)将本无线相互通信系统内的共用的组码预先记录在各个无线式通信设备中。然后,将该组码附加在无线信号上发送,从而进行无线信号的识别的方法(以下,称为以往的第2方法)。
[第2背景技术]
此外,现普及了检测住宅中的火灾或燃气泄漏等异常而警报的住宅用警报器(以下称为“警报器”),近年来,还增加在一个住户设置多个警报器而在每个房间监视火灾等异常的倾向(例如,参照下面的专利文献3)。
这样在住户内设置了多台警报器的情况下,若人在与发生了异常的房间不同的房间,则存在听不到警报声的顾虑。因此,有线连接各个警报器之间,在某一个警报器中检测到火灾而发出了警报时,能够从该警报器对其他的警报器发送警报信号而使其同时警报的联动警报。
但是,由于为了有线连接各个警报器之间需要有线工程,因此存在成本高的问题。该问题可以通过采用无线式的警报器而消除。而且由于最近的无线电路用IC被低功耗化,因此即使为了可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警报信号而设为始终可接收的动作状态,也保证例如超过5年的耐实用的电池寿命。因此,将无线式的警报器实用化的环境正在成熟。
但是,对于无线式的警报器,在对一个住户设置的多个警报器形成联动组时,在出厂时或对住户设置时进行用于形成联动组的注册作业。这里,将利用无线信号进行注册的情况例如设为发信息注册。
该发信息注册中,将形成联动组的多个警报器记载在作业表等中,将其中的一台警报器设为注册发送模式,将剩余的警报器设为注册接收模式。然后,从成为注册发送模式的警报器发送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然后,在成为注册接收模式的处于注册等待状态的警报器接收该事件信号,并将接收到的事件信号中包含的发送源码注册在存储器中。通过将这样的注册发送模式的设定对全部的警报器依次进行,从而结束发信息注册。其结果,对形成联动组的全部的警报器注册属于相同联动组的各个警报器的发送源码。
在发信息注册结束后的监视状态下,若从某一警报器检测到火灾等异常而发送事件信号,则由其他的警报器接收所述事件信号而获取发送源码。然后,若与注册在存储器中的已注册的发送源一致则进行异常警报,另一方面,若没有注册在存储器中的情况下则忽略掉。这样,仅在联动组内进行联动警报。
专利文献1:特开2006-3310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3-20119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7-0947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的[第1背景技术]的通信系统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问题。
即,在上述的以往的第1方法中,具有多个无线式通信设备的大规模的无线相互通信系统中,由于应记录在记录部件中的发送源特定码的数量也变得庞大,因此需要大容量的记录部件。此外,还存在码核对需要时间的缺点。而且,一旦构建了这样的大规模系统后新追加无线式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需要对属于该系统的全部的无线式通信设备记录新追加的无线式通信设备的发送源特定码,记录工作成为大负担。
此外,在上述的以往的第2方法中,本系统的组码和其他系统的组码有重复的可能性(在对本系统到达信号的范围内存在的其他系统,有碰巧设定有相同的组码的可能性),此时,不能进行无线信号的识别。
本发明鉴于上述“第1背景技术”而完成,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为了进行信号的识别所需要的信息的容量降低,和对通信系统的通信设备的追加工作的简化,且能够可靠地进行信号的识别的通信系统。
此外,上述的“第2背景技术”的警报器的情况下,具有以下的问题。
即,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警报器中,在用于形成联动组的发信息注册作业中,同时刻在无线信号到达的范围内的其他地方进行发信息注册的情况下,存在不是用户要注册的警报器的、其它的地方的警报器错误地被注册的可能性。此时,不能正确地设定联动组。
本发明鉴于上述“第2背景技术”而完成,其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地进行用于形成联动组的发信息注册的警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的[第1背景技术]中的课题而达成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本发明的通信系统具有多个相互进行通信的通信设备。所述各个通信设备包括:记录部件,存储用于使其他通信设备识别自己的第1码、以及基于该第1码和规定的基准值而规定为与其他的通信设备不同的第2码;发送部件,对所述其他的通信设备发送包括所述第1码和所述第2码的信号;接收部件,接收从所述其他的通信设备的所述发送部件发送的所述信号;以及控制部件,利用在该接收部件接收的所述信号中包含的所述第1码和所述第2码、以及所述记录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1码进行运算,根据通过该运算而求得的值是否与在所述记录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2码一致,识别该信号。
(2)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控制部件:在被进行了规定的输入的情况下,经由所述发送部件将所述信号发送给所述其他的通信设备;在规定条件下,在从所述其他的通信设备接收了所述信号的情况下,根据规定规则选择该接收到的所述信号中包含的所述第1码和所述记录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1码中的任一个,设定为所述基准值;根据该基准值和所述记录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1码,决定所述第2码;以及将该决定的第2码存储在所述记录部件中。
(3)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各个通信设备还包括指示部件,所述指示部件对所述控制部件输入将所述记录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1码设定为所述基准值的指示,所述控制部件:在从所述指示部件输入了所述指示的情况下,将包含指示信号和所述第1码的信号,经由所述发送部件发送给所述其他的通信设备,同时基于所述第1码决定所述第2码而存储在所述记录部件中,所述指示信号表示是基于来自该指示部件的输入的发送;当接收了包含所述指示信号和所述第1码的信号的情况下,将该信号中包含的第1码设定为所述基准值的基础上,根据该基准值和所述记录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1码决定所述第2码;将该决定的第2码存储在所述记录部件。
(4)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控制部件:在被进行了规定的输入,且从所述其他的通信设备接收了所述信号的情况下,根据该信号中包含的所述第1码和所述第2码、以及所述记录部件中存储的所述第1码,决定所述第2码;将该决定的第2码存储在所述记录部件中。
进一步,为了解决上述的“第2背景技术”的课题而达成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5)本发明的第1警报器包括:接收电路单元,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电路单元,将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给所述其他的警报器;传感器单元,检测异常;通知单元,输出警报;发信息注册单元,在设定形成联动组的注册发送模式时,发送包含所述发送源码的注册事件信号,在设定注册接收模式时,将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的所述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注册在存储器中;异常监视单元,在接受了来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异常检测信号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源的异常警报,同时对所述其他的警报器发送用于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另一方面在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了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时,当该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与在所述存储器中注册的已注册发送源码一致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目的地的异常警报;以及发送功率切换控制单元,在通过所述发信息注册单元设定所述注册发送模式时,使所述发送电路单元的发送功率比通常时低。
(6)本发明的第2警报器包括:接收电路单元,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电路单元,将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给所述其他的警报器;传感器单元,检测异常;通知单元,输出警报;发信息注册单元,在设定形成联动组的注册发送模式时,发送包含所述发送源码的注册事件信号,在设定注册接收模式时,将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的所述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注册在存储器中;异常监视单元,在接受了来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异常检测信号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源的异常警报,同时对所述其他的警报器发送用于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另一方面在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了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时,当该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与在所述存储器中注册的已注册发送源码一致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目的地的异常警报;以及接收灵敏度切换控制单元,在通过所述发信息注册单元设定所述注册接收模式时,使所述接收电路单元的接收灵敏度比通常时低。
(7)本发明的第3警报器包括:接收电路单元,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电路单元,将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给所述其他的警报器;传感器单元,检测异常;通知单元,输出警报;发信息注册单元,在设定形成联动组的注册发送模式时,发送包含所述发送源码的注册事件信号,在设定注册接收模式时,将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的所述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注册在存储器中;异常监视单元,在接受了来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异常检测信号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源的异常警报,同时对所述其他的警报器发送用于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另一方面在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了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时,当该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与在所述存储器中注册的已注册发送源码一致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目的地的异常警报;以及电波强度判定单元,在通过所述发信息注册单元设定所述注册接收模式时,当所述接收电路单元接收的所述事件信号的电波强度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存储器注册所述发送源码。
(8)上述第1~第3警报器中的任一个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发信息注册单元设定所述注册发送模式而发送所述注册事件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所述的通信系统,基于对于每个通信设备不同的第1码、以及第2码,进行信号的识别,所述第2码是基于该第1码和规定的基准值而规定为对每个通信设备不同的码。由此,由属于该通信系统的各个通信设备所使用的第2码不会与由属于其他的通信系统的各个通信设备使用的第2码重复,能够可靠地进行信号的识别。
此外,在上述(2)的情况下,在被进行了规定的输入时,在各个通信设备之间相互发送第1码。然后,基于规定规则选择一个第1码作为基准值的基础上,根据该基准值和各个通信设备的第1码决定第2码。从而能够对各个通信设备的每个设定相互不同的第2码,能够防止与由属于其他的通信系统的通信设备使用的第2码重复。
此外,在上述(3)的情况下,根据来自任意的通信设备的指示部件的指示输入,将该通信设备的第1码作为基准值的基础上,根据该基准值和各个通信设备的第1码决定第2码。从而能够对各个通信设备的每个设定互相不同的第2码,能够防止与由属于其他的通信系统的通信设备使用的第2码重复。
此外,在上述(4)的情况下,在对通信系统新追加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根据从其他的通信设备发送的信号中包含的第1码和第2码、以及记录部件中存储的第1码,决定新追加的通信设备的第2码。从而对于新追加的通信设备,也能够附加与其他的通信设备不同的第2码。此外,此时,由于对已分组(本发明中所说的分组是决定第2码而存储在通信设备的记录部件中的情况)的通信设备不需要追加的设定,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通信设备的追加作业。
根据上述(5)所述的第1警报器,当在电波到达的地方,进行用于形成不同组的发信息注册作业的情况下,将发送功率降低为比通常时低。由此,减弱被接收的无线信号,缩小无线信号到达的范围,使得不能接收其他的组的发信息注册的电波,从而能够防止错误注册。
根据上述(6)所述的第2警报器,当在电波到达的地方,进行用于形成不同组的发信息注册作业的情况下,将接收灵敏度降低为比通常时低。由此,缩小无线信号到达的范围,使得不能接收其他的组的发信息注册的电波,能够防止错误注册。
根据上述(7)所述的第3警报器,当在电波到达的地方,进行用于形成不同组的发信息注册作业的情况下,当接收电波的强度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处理事件信号,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忽略。由此,使得不能接收其他的组的发信息注册的电波,能够防止错误注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由多个警报器1构成的通信系统的概要的系统图。
图2是功能概念性地表示警报器1的电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例示了在警报器1的记录单元10中存储着的发送源特定码和组码的表。
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警报器1A的发送单元11发送的信号的内容的图。
图5是表示控制单元15所执行的处理的概略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信号分析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分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组追加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功能概念性地表示警报器1的电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组化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警报器的外观的正视图。
图11B是表示相同警报器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在住宅设置了警报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利用了该警报器的警报系统的第1实施方式的方框图。
图14是获取图13的发送源管理表而表示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事件信号的格式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图16的步骤S3的发信息注册处理的细节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利用了本发明的警报器的报警系统的第2实施方式的方框图。
图1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发信息注册处理的细节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利用了本发明的警报器的警报系统的第3实施方式的方框图。
图2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发信息注册处理的细节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警报器
2住宅
10记录单元
11发送单元
12接收单元
13传感器单元
14通知单元
15控制单元
16指示开关
110、110-1~110-5警报器
112罩
114主体
115安装钩
116检烟单元
118音响孔
120警报停止开关
122LED
124住宅
126车库(garage)
128CPU
130无线电路单元
131天线
132记录电路单元
134传感器单元
136通知单元
138操作单元
140电池电源
142发送电路
144接收电路
145发送功率切换单元
146存储器
147接收灵敏度切换单元
148事件信号
149电波强度测定单元
150发送源码
152组码
154事件码
155载波传感(carrier sense)阈值
156扬声器
158注册开关
160发信息注册单元
162注册发送模式处理单元
164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
166发送功率切换控制单元
168发送源管理表
170异常监视单元
172接收灵敏度切换控制单元
174电波强度判定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设备。
首先,[Ⅰ]说明了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基本概念后,[Ⅱ]说明各个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最后,[Ⅲ]说明对于各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但是,本发明并不被各个实施方式限定解释。
[Ⅰ]各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基本概念
首先,说明各个实施方式的共同的基本概念。各个实施方式的通信设备以与其他的通信设备之间相互进行通信为目的。
各个实施方式的通信设备的适用对象是任意的,例如,能够适用于在住宅的厨房、台阶、寝室、客厅等设置了多个的住宅用警报器,或在地下通道设置了多个的火灾警报器、监视传感器等相互进行通信的任意的通信设备。此外,通信方式也是任意的,能够利用无线、有线、光通信等通信部件。
概括来说,各个实施方式的通信设备的特征之一是,属于一个通信系统的多个通信设备的每个通信设备存储组码,通过附加了该组码和发送源特定码的信号而进行通信,该组码是基于各个通信设备所固有的发送源特定码和规定的基准值对该每个通信设备唯一确定的。此外还有,接收了该信号的通信设备利用该信号中包含的组码和发送源特定码、以及自身的发送源特定码进行运算,通过所求出的值和该通信设备中所存储的组码是否一致,进行信号的识别。
由此,无需将属于本系统的全部的通信设备的发送源特定码存储在各个通信设备的记录部件,能够实现信息容量的降低以及对通信设备追加通信设备的工作的简化等。此外,各个通信设备利用与其他的通信设备不同的固有的组码进行通信,并根据这些固有的组码,能够运算判别接收信号是否为来自本系统内的通信设备的信号。由此,能够防止与其他系统的组码的重复,能够可靠地进行本系统内信号的识别。
[Ⅱ]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
接着,说明各个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另外,如上所述,各个实施方式的通信设备的应用对象是任意的,但以下以应用于设置在住宅中且通过无线信号进行通信的无线式住宅用警报器(以下,称为“警报器”)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第1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接收到的第1码和存储在记录部件中的第1码中,选择其中一个第1码作为基准值。
(通信系统的概要)
首先,说明由多个警报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概要。图1是表示由多个警报器构成的通信系统的概要的系统图。在图1中,标号c表示通信,此外标号s表示警报(警报声)。如图1所示,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警报器1设置在住宅2的各个房间。若任意的警报器检测到在该房间内发生的火灾等,则该警报器1发出警报的同时,对其他房间的警报器1发送包含警报内容的无线信号。其他的房间的警报器1基于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内容,发出警报的同时发送包含警报内容的无线信号。由此,使没有发生火灾等的房间的警报器1也发出警报,能够促使住宅2的住户应对。
(警报器1的结构)
接着,说明警报器1的结构。图2是表示警报器1的概略结构的方框图。如图2所示,警报器1包括记录单元10、发送单元11、接收单元12、传感器单元13、通知单元14、控制单元15。
(警报器1的结构-记录单元10)
记录单元10是用于存储用于唯一地识别各个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和用于识别信号的组码的单元,与权利要求书中的记录部件对应。关于发送源特定码和组码的细节,将在后面叙述。记录单元10的具体的结构是任意的,例如,能够利用存储器IC等的非易失性的记录装置。
(警报器1的结构-发送单元11、接收单元12)
发送单元11用于对其他的警报器1发送信号,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发送部件。接收单元12用于接收从其他的警报器1的发送单元11发送的信号,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接收部件。发送单元11和接收单元12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但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假设通过无线进行通信,因此作为发送单元11可以使用公知的无线发送机、作为接收单元12可以使用公知的天线。
(警报器1的结构-传感器单元13)
传感器单元13在设置有警报器1的监视区域中,检测火灾或燃气泄露等检测对象。检测对象和该检测对象的检测原理是任意的,例如,将伴随火灾而产生的烟或热作为检测对象,为了检测这些,可以使用红外线LED或光电二极管、热敏电阻等电子元件。
(警报器1的结构-通知单元14)
通知单元14基于从控制单元15输出的信息,进行规定的通知处理。通知处理的具体的内容是任意的,例如可以进行LED的发光显示、警报或声音等的输出、电信号的输出等。
(警报器1的结构-控制单元15)
控制单元15主要用于进行由接收单元12接收的信号的分析处理,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控制部件。此外,控制单元15还进行对于上述的记录单元10、发送单元11、接收单元12、传感器单元13以及通知单元14的信息的输入输出和控制。包括分析处理的、控制单元15所执行的处理的细节将在后面叙述。另外,控制单元15的具体的结构是任意的,例如其构成为包括:用于存储OS(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等的控制程序、规定了各种处理步骤等的程序、所需数据的内部存储器;以及用于执行这些程序的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
(发送源特定码和组码)
接着,说明发送源特定码和组码。图3是例示了存储在属于上述通信系统的警报器1的记录单元10中的发送源特定码和组码的表。
发送源特定码是为了唯一地确定成为信号的发送源的警报器1,对各个警报器1单独设定的码,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1码。发送源特定码的具体的内容是任意的,例如由多位的数字设定。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警报器1A、1B、1C的发送源特定码分别被设定为101、102、103。另外,发送源特定码的设定方法是任意的,例如能够在警报器1出厂时预先通过规定的输入部件存储在记录单元10中。
组码是为了确定成为信号的发送源的警报器1所属的通信系统,对各个警报器1设定为与其他的警报器1不同的码,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2码。组码的具体的内容是任意的,例如作为多位的数字来设定。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警报器1A、1B、1C的组码分别被设定为203、204、207。这些组码在后述的分组处理中由控制单元15来设定,并存储在记录单元10。关于包含该组码的设定方法的分组处理的细节,将在后面叙述。
(信号的内容)
接着,说明在各个警报器1之间发送接收的信号的格式。图4是表示了从图3中的警报器1A的发送单元11发送的信号的内容的图。如图4所示,从发送单元11发送的信号的开头开始,以该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组码、以及事像码的顺序包括各码。事像码是为了确定成为信号的发送源的警报器1检测到的火灾发生或该警报器1的异常状态等应传送给其他警报器1的具体的事像,与这些事像对应而设定的码。另外,事像码的内容是任意的,例如能够设定与火灾发生或燃气泄露等各个事像对应的多位数字(图4中的“01”)。
(控制单元15的处理-概略)
接着,说明由控制单元15执行的各种处理的内容。首先,说明控制单元15执行的处理的概略流程。图5是表示控制单元15执行的处理的概略的流程的流程图。这里,以图3所示的警报器1A、1B、1C设置在住宅等,通过规定的输入操作而开始各个警报器1A、1B、1C的监视状态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设警报器1A和1B属于同一个通信系统,警报器1C属于其他的通信系统。
若通过规定的输入操作而监视状态开始,则传感器单元13执行监视区域的监视动作(步骤SA-1)。当警报器1A的传感器单元13检测到了火灾发生等的情况下(步骤SA-2,是),根据从该传感器单元13输出的检测信号,警报器1A的控制单元15使通知单元14通知检测内容(步骤SA-3)。与此同时,控制单元15使通信单元发送信号(步骤SA-4)。此时,控制单元15参照记录单元10,将存储在记录单元10中的发送源特定码和组码输入到通信单元,从而使从通信单元发送的信号被附加这些码。
若警报器1B和1C的通信单元接收从警报器1A发送的信号,则该通信单元将接收到的信号输入给控制单元15(步骤SA-5)。警报器1B和1C的控制单元15对被输入的信号的内容进行信号分析处理,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规定的处理(步骤SA-6)。
(控制单元15的处理-信号分析处理)
接着,说明由控制单元15执行的信号分析处理。图6是表示信号分析处理流程的流程图。若由通信单元接收到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单元15,则控制单元15确定被输入的信号所附加的发送源特定码(以下,称为SN2)和组码(以下,称为GP2)(步骤SB-1)。如上所述,当接收了从警报器1A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由于信号的格式是已知的,因此确定为SN2是“101”、GP2是“203”。接着,控制单元15参照记录单元10,取得存储在该记录单元10中的发送源特定码(以下,称为SN1)和组码(以下,称为GP1)(步骤SB-2)。这里,若是警报器1B的控制单元15,则作为SN1取得“102”、作为GP1取得“204”,若是警报器1C的控制单元15,则作为SN1取得“103”、作为GP1取得“207”。
接着,进行用于识别接收到的信号的运算(步骤SB-3)。具体来说,根据在上述的步骤SB-1和SB-2中确定的SN2、GP2、SN1以及GP1,判定GP1=GP2-SN2+SN1(以下,称为式1)的等式是否成立。
例如,在警报器1B 的情况下,由于成为GP1=204、GP2-SN2+SN1=203-101+102=204,因此式1成立。另一方面,在警报器1C的情况下,成为GP1=207、GP2-SN2+SN1=203-101+103=205,因此式1不成立。
运算结果,当式1成立的情况下(步骤SB-3,是),识别为接收到的信号是处理对象的信号,基于接收信号中包含着的事像码使通知单元14或发送单元11动作(步骤SB-4)。例如,当作为事像码包含有表示火灾发生等的信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5通过通知单元14发出警报的同时,通过通信单元发送包含该信息的信号。另一方面,当式1不成立的情况下,(步骤SB-3,否),识别为接收到的信号不是处理对象的信号,不进行与接收信号对应的处理而返回到主工作状态(main routine)。
(控制单元15的处理-分组处理)
接着,说明对各个警报器1设定组码的分组处理。进行该分组处理的定时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在出厂时预先对多台警报器1进行分组,或者也可以在设置在住宅等时对多台警报器进行分组。此外,能够将任意台数的警报器1设为分组处理的对象,但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对图3所示的2台警报器1A、1B进行分组处理的情况而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分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进行警报器1的分组处理时,通过规定的输入操作将警报器1设定为分组处理状态(步骤SC-1)。若被设定为分组处理状态,则控制单元15参照记录单元10取得发送源特定码。而且通过通信单元发送包含所取得的发送源特定码、以及表示是有关分组处理的信号的信息的分组信号(步骤SC-2)。
通信单元在从其他的警报器1接收了分组信号的情况下,将其输入到控制单元15(SC-3)。控制单元15确定在被输入的分组信号中附加的发送源特定码(步骤SC-4)。接着,控制单元15对确定的发送源特定码、和在步骤SC-1中取得的自己的发送源特定码进行比较,并决定最大值的发送源特定码作为基准值(步骤SC-5)。然后,将对决定的基准值加法运算了自己的发送源特定码的值存储在记录单元10作为组码(步骤SC-6),结束分组处理。
在对警报器1A和1B进行分组时,警报器1A的发送源特定码是“101”,警报器1B的发送源特定码是“102”,因此在步骤SC-5中,决定值最大的警报器1B的发送源特定码“102”作为基准值。然后,将基准值“102”加法运算到各个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在警报器1A中是101+102=203、在警报器1B中是102+102=204作为组码存储在各个记录单元10中。
另外,即使成为分组处理的对象的警报器1是3台以上,也能够将各个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中最大值的发送源特定码作为基准值,与上述说明的一样决定组码。此外,决定基准值时的规则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将各个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中最小值的发送源特定码作为基准值。
(控制单元15的处理-组追加处理)
接着,说明对被分组处理的多个警报器1所属的通信系统,新追加警报器1时所执行的组追加处理。被分组处理的警报器1的台数和新追加的警报器1的台数是任意的,以下,假设图3所示的警报器1A、B被分组处理,且新追加警报器1C的情况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组追加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执行组追加处理时,通过规定的输入操作,将被分组处理的警报器1和新追加的警报器1设定为组追加处理状态(步骤SD-1)。若被设定为组追加处理状态,则控制单元15判定本身是否已经进行了分组处理(步骤SD-2)。此时的判定方法是任意的,例如可以根据在记录单元10中是否存储有组码来判定。此外,也可以设为可通过双列直插式开关(DIP Switch)等输入部件输入是否被进行分组处理。
在被进行了分组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D-2,是),控制单元15取得在记录单元10中存储的发送源特定码和组码,并通过通信单元发送包含这些的信号(步骤SD-3)。
另一方面,在没有被进行分组处理的情况下(步骤SD-2,否),控制单元15通过通信单元接收从其他警报器1发送的信号(步骤SD-4)。若通过通信单元接收到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单元15,则控制单元15根据被输入的信号确定发送源特定码(以下称为SN2)和组码(以下称为GP2)。与此同时,控制单元15参照记录单元10而取得自己的发送源特定码(以下称为SN1),并将通过GP2-SN2+SN1计算的值作为自己的组码(以下称为GP1)存储在记录单元10中(步骤SD-5)。
如上述那样警报器1A被进行了分组处理的情况下,在步骤SD-3中,警报器1A发送包括发送源特定码“101”和组码“203”的信号。另一方面,警报器1C若接收从警报器1A发送的信号,则从接收的信号中确定“101”作为SN2、确定“203”作为GP2,同时取得“103”作为SN1。基于这些值,通过控制单元15计算GP1=GP2-SN2+SN1=203-101+103=205,对记录单元10存储“205”作为警报器1C的组码。由此,能够由警报器1A和B识别从警报器1C发送的信号作为处理对象的信号。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这样的第1实施方式,基于发送源特定码、以及与其他的警报器1不同的根据发送源特定码和规定的基准值确定的组码,进行信号的识别,因此由属于一个通信系统的警报器1使用的组码不会与由属于其他通信系统的警报器1使用的组码重复,能够可靠地进行信号的识别。
此外,在分组处理中,使成为分组的对象的各个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相互发送,在将具有最大值的发送源特定码作为基准值的基础上,根据该基准值和各个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决定组码。从而,能够对每个警报器1设定相互不同的组码,能够防止与由属于其他的通信系统的警报器1使用的组码的重复。
此外,在对已被分组的多个警报器1所属的通信系统,新追加警报器1的情况下,根据在从已分组的警报器1发送的信号中包含的发送源特定码和组码、以及新追加的警报器1的记录单元10中存储的发送源特定码,决定该新追加的警报器1的组码。从而,对于新追加的警报器1也能够设定与其他的警报器1不同的组码。此外,由于无需对已分组的警报器1进行追加的设定,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警报器1的追加作业。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后述的指示部件。
另外,除了特别说明的情况之外,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的结构,根据需要附加与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相同的标号和/或名称,并省略其说明。
(警报器1的结构)
首先,说明警报器1的结构。图9是表示警报器1的概略结构的方框图。如图9所示,警报器1包括指示开关16。指示开关16用于对控制单元15输入使存储在记录单元10中的发送源特定码作为基准值的指示,对应于权利要求书中的指示部件。指示开关16的具体的结构是任意的,例如能够使用按压式的开关、双列直插式开关等。
(控制单元15的处理-分组处理)
接着,说明由控制单元15执行的处理的内容。另外,关于信号分析处理和分组追加处理,由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仅说明各个警报器1设定组码的分组处理。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将任意台数的警报器1设为分组处理的对象,但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对图3所示的2台的警报器1A、1B进行分组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分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进行警报器1的分组处理时,通过规定的输入操作将警报器1设定为分组处理状态(步骤SE-1)。若被设定为分组处理状态,则控制单元15确认指示开关16的状态(步骤SE-2)。在通过指示开关16,将发送源特定码设为基准值的指示被输入到控制单元15的情况下(步骤SE-2,是),控制单元15参照记录单元10,决定将该记录单元10中存储的发送源特定码作为基准值(步骤SE-3)。然后,控制单元15通过通信单元发送分组信号(步骤SE-4),该分组信号包括作为基准值而决定的发送源特定码和用于表示是基于来自指示开关16的指示输入的发送的指示信号。与此同时,控制单元15将对决定的基准值加法运算了发送源特定码的值作为组码而存储在记录单元10中(步骤SE-5)。
另一方面,在通过指示开关16,将发送源特定码设为基准值的指示未被输入到控制单元15的情况下(步骤SE-2,否),控制单元15等待至通信单元从其他的警报器1接收分组信号为止(步骤SE-6)。若通信单元从其他警报器1接收信号,并由控制单元15确认接收到的信号中包含指示信号(步骤SE-6,是),则控制单元15确定附加在被输入的分组信号上的发送源特定码(步骤SE-7)。接着,控制单元15将对确定的发送源特定码加法运算了自己的发送源特定码的值作为组码存储在记录单元10中(步骤SE-8),结束分组处理。
对警报器1A和1B进行分组的情况下,通过警报器1A的指示开关16,使将该警报器1A的发送源特定码设为基准值的指示输入到控制单元15。由此,警报器1A的控制单元15决定将自己的发送源特定码“101”作为基准值,将对该基准值加法运算了自己的发送源特定码“101”的“202”作为组码存储在记录单元10中。与此同时,通过通信单元发送包含指示信号和基准值的分组信号。
警报器1B的控制单元15若通过通信单元接收到分组信号,则将对接收到的分组信号中包含的基准值“101”加法运算了自己的发送源特定码“102”的“203”作为组码存储在记录单元10中。
另外,即使在成为分组处理的对象的警报器1为3台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警报器1A的发送源特定码即“101”作为基准值,与上述的说明一样决定组码。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这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分组处理中,在通过来自任意的警报器1中的指示开关16的指示输入,将该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设为基准值的基础上,根据该基准值和各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决定组码。从而,能够对每个警报器1设定相互不同的组码,能够防止与由属于其他的通信系统的警报器1所使用的组码的重复。
[Ⅲ]对于各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具体的结构和部件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各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任意的改变和改良。以下,说明这样的变形例。
(关于要解决的课题和发明的效果)
首先,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和本发明的效果不应仅限定解释在所述的内容,通过本发明,能够解决没有记载在上述的课题,或者起到没有记载在上述的效果。此外,有时还仅解决所记载的课题的一部分,或者仅起到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
(关于各个实施方式的相互关系)
上述说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能够通过任意的组合相互进行组合。例如,组合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两警报器1,根据各个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的大小关系,或者指示开关16的指示输入的任何一个,也能够决定基准值。
(关于基准值)
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定属于通信系统的任意的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作为基准值,对该基准值加法运算各个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从而决定组码,但也可以将任意的固定值设为基准值。例如,通过对多台警报器1,使其将对相同的基准值加法运算各自的警报器1的发送源特定码的值作为组码存储在记录单元10中,能够预先设定组码。
(关于分组处理和信号分析处理)
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分组处理中,各个警报器1的控制单元15对自己的发送源特定码加法运算基准值从而决定组码,但也可以通过包括加法运算以外的运算(例如,减法运算、乘法运算、除法运算、或者它们的组合)的任意的运算决定组码。应对于此,通过将信号分析处理中的、用于进行接收到的信号的识别的运算的内容进行改变,能够进行信号的识别。
例如,警报器1的控制单元15可以对自己的发送源特定码乘法运算基准值而决定组码。应对于此,在图6所示的信号分析处理的步骤SB-3中,通过判定GP1=GP2÷SN2×SN1是否成立,能够进行信号的识别。
(关于组码的更新)
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能够在任意的定时实施分组处理,但也可以定期地反复实施分组处理。此时,也可以在每次实施分组处理时,变更组码。例如,可以将对变更前的组码加法运算了任意的值(例如,由控制单元15生成的随机数)的值设定为新的组码。由此,能够定期地改变组码,能够提高安全性。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警报器。
图11A和图1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式的警报器的外观的说明图,图11A表示主视图,图11B表示侧视图。
在图11A和图11B中,本实施方式的警报器110包括罩112和主体114。在罩112的中央,配置有在周围形成了成为烟流入口的开口的检烟单元116,在火灾引起的烟雾达到了规定浓度时检测火灾。
如图7A所示,在罩112的检烟单元116的左下侧,设置有音响孔118。在该音响孔118的后面内置有扬声器,通过该音响孔118能够输出警报声或声音消息。在检烟单元116的下侧,设置有警报停止开关120。警报停止开关120兼有作为检查开关的功能。
在警报停止开关120的内部,如虚线所示那样配置有LED122。若LED122点亮,则透过警报停止开关120的开关罩的部分而从外部能够识别LED122的点亮状态。
此外,主体114的后侧上部设有安装钩115,通过在要设置的房间的墙壁上拧紧螺钉(未图示)等,并在该螺钉上安装安装钩115,能够在墙面上设置警报器110。
另外,图11A和11B所示的警报器110例示了通过检烟单元116检测火灾引起的烟雾的结构,但除此之外,包括了用于检测火灾引起的热的热敏电阻的警报器、以及除了火灾以外检测燃气泄露的警报器也包含在本发明的对象中。
图12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警报器设置在住宅的状态的说明图。在图12的例子中,在住宅124的厨房、客厅、主卧、孩子房间的每个房间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警报器110-1~110-4,进一步在屋外建设的车库126中也设置警报器110-5。
警报器110-1~110-5中的每个警报器具有通过无线相互发送接收事件信号的功能,由5台警报器110-1~110-5形成一个联动组,进行该住宅124整体的火灾监视。联动组的形成能够通过在出厂时或在住宅124设置时,将警报器110-1~110-5排列在作业桌等的一处而进行发信息注册作业来实现。
发信息注册作业进行以下处理:将警报器110-1~110-5中的任意一个依次设为注册发送模式而发送注册事件信号,由通过注册接收模式而成为接收等待状态的其他警报器接收注册事件信号,从注册事件信号取得发送源码而注册在存储器中。
在形成联动组的发信息注册后的监视过程中,例如在住宅124的孩子房间中万一发生了火灾,则警报器110-4检测到火灾而开始警报。将检测该火灾而开始警报的情况称为警报器中的“发信息”。
若警报器110-4发信息,则警报器110-4起到联动源的作用,对成为联动目的地的其他的警报器110-1~110-3、110-5,通过无线发送用于表示火灾发信息的事件信号。
其他的警报器110-1~110-3、110-5若接收到来自联动源的警报器110-4的表示火灾发信息的事件信号,则当从事件信号取得的发送源码与通过发信息注册而注册在存储器中的已注册发送源码一致的情况下,基于事件内容进行作为联动目的地的警报动作。
作为成为联动源的警报器110-4的警报声,例如通过语音消息连续输出“嗡嗡、火灾警报器启动了,请确认”。另一方面,联动目的地的警报器110-1~110-3、110-5连续输出“嗡嗡、其他的火灾警报器启动了,请确认”的声音消息。在警报器110-1~110-5发出警报音的状态下,若操作图11A和图11B所示的警报器中设置的警报停止开关120,则进行警报音的停止处理。
此外,警报器110-1~110-5具有故障监视功能,若检测到故障,则每隔规定时间间歇地输出例如“嘀”的警报音,并通知发生了故障。
此外,检测到故障的故障源的警报器对其他的警报器无线发送表示故障发生的事件信号,在其他的警报器中也以从事件信号中取得的发送源码与通过发信息注册在存储器中注册的已注册发送源码一致为条件,输出相同故障警报。其结果,若在任意的警报器中检测到故障,则从构成进行联动警报的组的全部的警报器中输出故障警报。
通过操作警报停止开关120能够停止从警报器输出的故障警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警报器检测而进行警报的故障主要是检测到自己的电池电压下降而发出警报的低电池警报,除此之外,还包括检烟单元等传感器故障等适当的故障警报。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警报器的方框图。图13详细表示图12所示的5台的警报器110-1~110-5中的警报器110-1的电路结构。
警报器110-1包括CPU128。此外,对于CPU128,包括具有天线131的无线电路单元130、记录电路单元132、传感器单元134、通知单元136、操作单元138、以及电池电源140。
无线电路单元130中设有发送电路142、接收电路144、发送功率切换单元145,能够在与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之间通过无线发送接收事件信号。作为无线电路单元130,在日本国内的情况下,优选采用依据作为400MHz频带的特定小功率无线台的标准规格而公知的STD-30(小功率安全系统的无线台的无线设备的标准规格)或STD-T67(特定小功率无线台测距仪(telemeter)用、遥控用和数据传输用无线设备的标准规格)饿结构。
当然,作为无线电路单元130,日本国内以外的地方的情况下,优选采用依据该地域的分配无线台的标准规格的结构。
接收电路144进行间歇接收动作。接收电路144的间歇接收动作成为例如接着T101=5毫秒的接收动作时间,具有例如T102=10秒的休止时间的周期为T112(=T101+T102)的间歇接收。对应于该间歇接收,发送电路142通过间歇接收周期T112(=T101+T102)以上的T103时间连续发送事件信号。
发送功率切换单元145在发信息注册时,根据来自CPU128的控制信号,将从天线131对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发送的事件信号的电波切换为通常时的发送功率、或者比其弱的发送功率的任一个。这样在发信息注册时降低发送功率,从而注册事件信号能够接收的区域限制在狭小的范围。
作为发送功率切换单元145的具体例子,例如可采用以下等适当方法,即将发送放大器的增益(放大率)从通常的增益下降到注册时的增益,或者使发送放大器的输出在注册时插入连接衰减器而降低提供给天线的发送功率。
在记录电路单元132中设有存储器146。存储器146中设有成为用于确定警报器的ID(识别符)的发送源码150,此外根据需要存储有用于确定组的组码152。作为发送源码150,预测提供给国内的警报器的数量,例如使用26比特的码以使不会作为相同码而重复。
而且,在存储器146中,存储有发送源管理表168。在发送源管理表168中,注册有通过发信息注册处理而形成联动组的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的发送源码。
图14获取图13的发送源管理表168的注册内容而表示,通过后述的发信息注册处理,与索引1~4相对应地注册警报器110-2~110-5的发送源码0x00000001~0x00000004。另外,开头的0x表示16进制显示。
如图13所示,传感器单元134中设有检烟单元116,将基于烟雾浓度的烟检测信号输出给CPU128。传感器单元134中除了检烟单元116之外,还可以设有检测火灾的温度的热敏电阻。此外,是燃气泄露监视用的警报器的情况下,在传感器134中设有燃气泄露传感器。此外,存储器146也可以设置在CPU128内部的存储区域。
通知单元136中设有扬声器156和LED122。扬声器156输出来自未图示的声音合成电路单元的声音消息或警报声。LED122通过闪烁、明灭、点亮等,显示火灾等异常以及故障。
在操作单元138设有警报停止开关120和注册开关158。若操作警报停止开关120,则能够停止从警报器110-1流出的警报声。在本实施方式中,警报停止开关120兼做检查开关。
警报停止开关120在从通知单元136通过扬声器输出警报声时有效。另一方面,在不输出警报声的通常监视状态下,警报停止开关120起到检查开关的作用,若按下检查开关,则从通知单元136输出用于检查的声音消息等。
作为注册开关158,使用安装在壳体内的电路基板上的双列直插式开关等。若进行导通注册开关158的操作,则执行基于设置在CPU128的发信息注册单元160的功能的用于形成联动组的发信息注册处理。
电池电源140例如使用规定单元数的碱性干电池,作为电池容量,通过包括警报器110-1中的无线电路单元130的电路单元整体的低功耗,约保证10年的电池寿命。
CPU128中,作为通过执行程序而实现的功能,设有发信息注册单元160和异常监视单元170。此外,作为发信息注册单元160的功能,设有注册发送模式处理单元162、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164、以及发送功率切换控制单元166。
发信息注册单元160在基于电池电源140的对CPU128接入电源时的初始化处理后成为有效,在注册开关15断开的初始状态下成为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164的功能有效的注册接收模式。若进行导通注册开关158的操作,则成为注册发送模式处理单元162的功能有效的注册发送模式。
在设定导通了注册开关158的注册发送模式时,注册发送模式处理单元162对其他的警报器发送包含自己的发送源码150的注册事件信号。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功率切换控制单元166切换控制发送功率切换单元145,将发送电路142的通常时的发送功率降低至发信息注册时的发送功率后,将注册事件信号发送给其他的警报器110-2~105。
通常时的发送功率例如是1毫瓦,在发信息注册时将其降低至例如5分之1的0.2毫瓦。该发送功率被减弱到虽然满足排列在桌上而进行发信息注册的警报器110-2~110-5的接收灵敏度,但达不到在其他的地方同时进行着发信息注册的其他的联动组的警报器的接收灵敏度的程度。另外,接收灵敏度表示警报器能够正常接收的电波强度的最小值。
在设定断开注册开关158的注册接收模式时,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164将从降低了发送功率的相同组的处于注册发送模式下的其他的警报器接收的事件信号中所包含的发送源码,注册在存储器146的发送源管理表168中。
异常监视单元170在来自设置在传感器单元134的检烟单元116的烟雾检测信号超过火灾等级而检测到火灾时,使通知单元136的扬声器156反复输出表示联动源的警报声,例如“嗡嗡,火灾警报器启动了,请确认”。同时使表示火灾发信息的事件信号通过无线电路单元130的发送电路142从天线131向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发送。
此外,异常监视单元170在从其他警报器110-2~110-5的任一个通过无线电路单元130的接收电路144接收了表示火灾发信息的事件信号时,解读事件信号而取得发送源码。然后,当取得的发送源码与在发送源管理表168中注册的已注册发送源码的任一个一致的情况下,即,识别到是来自同一组的警报器的事件信号的情况下,基于该事件内容,从通知单元136的扬声器156连续输出表示联动目的地的警报声,例如“嗡嗡,其他的火灾警报器启动了,请确认”的声音消息。
另一方面,当解读事件信号而取得的发送源码没有注册在发送源管理表168中的情况下,判断为不是来自同一组的警报器的事件信号,从而忽略接收的事件信号。
这里,在由异常监视单元170检测火灾发信息而发出联动源警报声时,使通知单元136的LED122例如明灭。另一方面,在发出联动目的地警报声的情况下,使通知单元136的LED122闪烁。由此,能够区别联动源警报和联动目的地警报中的LED122的显示。当然,也可以使联动源警报和联动目的地警报都是相同的LED122的明灭或闪烁显示。
此外,异常监视单元170在将电池电源140的电压降低引起的低电池检测为故障时,例如通过一分钟一次发出“嘀”的短低电池警报声来输出故障警报声,同时,将表示故障的事件信号发送给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
此外,异常监视单元170在从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的任一个接收了表示故障的事件信号时,通过同样以间歇地输出低电池警报声,从而进行故障警报音的联动输出。关于该低电池的联动目的地中的警报,也可以与警报声同步地闪烁LED122。
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事件信号的格式的说明图。如图15所示,事件信号148由发送源码150、组码152、以及事件码154构成。发送源码150例如是26比特的码。此外,组码152例如是8比特的码,对构成同一组的例如图13的5台警报器110-1~110-5设定相同组码。
事件码154是表示注册、火灾、燃气泄露等异常和故障的事件内容的码。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3比特码,例如“001”表示注册,“010”表示火灾、“011”表示燃气泄露、“100”表示燃气泄露,剩余设为保留。
另外,事件码154的比特数能够在事件的种类增加时进一步增加为4比特、5比特,从而表示多种事件内容。
图16是表示在图13所示的警报器110-1中设置的CPU128的处理动作的流程图。在图16中,若通过打开设置在警报器110-1中的电池电源140的电极封条(seal)等,对包含CPU128的各个电路单元提供电源,则CPU128在步骤S101中进行初始化处理。此后,在步骤S102中判别是否为发信息注册模式,通过在初始设定之后被设置为发信息注册模式,进入步骤S103,执行发信息注册处理。
图17表示步骤S103的发信息注册处理的细节,若发信息注册处理结束,则成为对在警报器110-1的存储器146中设置的发送源管理表168,注册了图14所示的从来自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的事件信号得到的发送源码的状态。若步骤S103的发信息注册处理结束,则在步骤S104中判别监视模式,并执行步骤S105以后的异常监视处理。
该异常监视处理在步骤S105中,根据来自设置在传感器单元134的检烟单元116的烟雾检测信号是否超过规定的火灾等级而判别有无火灾发信息。当在步骤S105中判别了火灾发信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6,将火灾发信息的事件信号发送给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之后,在步骤S107中通过从通知单元136的扬声器156输出声响和LED122的点亮控制,从而输出联动源的火灾警报。
在进行了联动源的火灾警报后,在步骤S112中判别有无基于火灾警报停止开关120的警报停止操作,若有警报停止操作,则在步骤S113中进行警报停止。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5中没有判别火灾发信息的情况下,在步骤S108中检查有无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的火灾发信息的事件信号。若在步骤S108中判别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火灾发信息的事件信号,则在步骤S109中,分析接收到的事件信号而取得发送源码。然后,在步骤S110中与图14所示的发送源管理表168的已注册发送源码进行比较,当有一致的已注册发送源码的情况下,将来自其他警报器的事件信号设为有效,在步骤S111中基于包含在事件信号中的事件内容,取得联动目的地的火灾警报。然后,若在步骤S112中有警报停止操作,则在步骤S113中停止警报。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10中从接收到的事件信号取得的发送源码没有注册在发送源管理表168中的情况下,将该事件信号作为来自其他的组的警报器的事件信号而忽略。
图17是表示了图16的步骤S103中的发信息注册处理的细节的流程图。在图17中,本实施方式的发信息注册处理首先在步骤S121中判别是否为注册发送模式。
在为了形成联动组而排列的警报器110-1~110-5中,使设置在警报器110-1中的注册开关158导通的情况下,在步骤S121中判别注册发送模式,设置在CPU128中的注册发送模式处理单元162的功能成为有效。
注册发送模式处理单元162使发送功率切换控制单元166启动,对与无线电路单元130的发送电路142对应而设置的发送功率切换单元145输出控制信号。而且,将发送功率从通常时的发送功率切换为发信息注册时的降低了的发送功率,在该状态下,如步骤S123所示那样将注册事件信号发送给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
因此,从设置为注册发送模式的警报器110-1发送的注册事件信号的电波成为比通常时还弱的电波,对于为了形成联动组而近距离排列的警报器110-2~110-5来说可得到充分的接收灵敏度,但对于在其他的地方排列的用于形成其他组的多个警报器来说,成为小于接收灵敏度的弱电波,成为不能正常接收信号的状态。
这对于形成联动组的警报器110-1~110-5也同样,即使对在附近构成其他的组的警报器进行发信息注册而发送注册事件信号,在其他的警报器中发送功率也同样降低而只发送弱电波。因此,即使在同时进行着发信息注册的警报器110-1~110-5中接收来自其他的组的注册事件信号,其接收信号也达不到接收灵敏度,作为注册事件信号被忽略。由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将来自其他组的注册事件信号错误注册在发送源管理表168。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21中不是注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24,以注册开关158被断开为条件,判别注册接收模式。在注册接收模式的设定中,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164的功能成为有效。
若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164的功能成为有效,则在步骤S125中检查有无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事件信号。然后。若接收事件信号,则进入步骤S126,解读事件信号而取得发送源码,若在步骤S127中未注册发送源管理表168,则在步骤S128中将新接收的发送源码注册在发送源管理表168中。
对于该步骤S124~S128中的注册接收模式的处理,由于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注册事件信号是通过步骤S121~S123所示的注册发送模式的处理,比通常时降低发送功率而发送,因此在注册接收模式中能够接收的事件信号仅是来自近距离排列而进行组注册的属于同一组的其他的警报器的注册事件信号。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基于来自在其他的地方进行发信息注册作业的其他组的警报器的注册事件信号的发送源码的错误注册。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警报器。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警报器的方框图,与图13所示的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以警报器110-1为代表,表示其结构。
在图18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中,与作为CPU128的功能而设置的发信息注册单元160中的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164对应而设置接收灵敏度切换控制单元172。此外,作为接收灵敏度切换控制单元172的控制对象,对设置在无线电路单元130的接收电路144设置接收灵敏度切换单元147。
注册发送模式处理单元162在由于设置在操作单元138的注册开关158的导通操作引起的注册发送模式下成为有效,从发送电路142以与通常时相同的发送功率,将注册事件信号发送给其他的警报器110-2~110-5。
另一方面,在设定将注册开关185断开的注册接收模式时,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164成为有效。此时,使接收灵敏度切换控制单元172启动,从而控制在接收电路144中设置的接收灵敏度切换控制单元147,使其进行将接收电路144的接收灵敏度降低为比通常时低的接收灵敏度切换。
这样,通过在发信息注册时进行切换以降低接收电路144的接收灵敏度,能够将由接收电路144能够接收的来自其他警报器的注册事件信号的接收范围缩小。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将同时刻在其他的地方进行的其他的组的发信息注册的注册事件信号错误接收而错误注册在发送源管理表168中。
这里,接收电路144的通常的接收灵敏度例如是-110dB,但在发信息注册时,对该通常时的灵敏度例如加上+50dB而降低为-60dB的接收灵敏度。此外,作为接收灵敏度切换控制单元172引起的接收增益的切换的具体例,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等的适当方法:将接收放大器的增益(放大率)从通常时的增益降低为注册时的增益,或者在接收放大器的输入端,在注册时插入连接衰减器而降低来自天线的接收信号。
除此之外的警报器110-1的结构和功能与图13所示的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
图19是表示图18所示的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的发信息注册处理的流程图。另外,整体的处理与图16所示的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
在图19的发信息注册处理中,若在步骤S131中判别注册开关158的导通引起的注册发送模式,则在步骤S132中以通常的发送功率将注册事件信号发送给其他的警报器。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31中不是注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S133中判别注册开关158的断开引起的注册接收模式,在步骤S134中进行用于降低接收电路144的接收灵敏度的控制。在该状态下,在步骤S135中检查有无接收事件信号。
若在步骤S135中接收事件信号,则在步骤S136中分析事件信号而取得发送源码。若在步骤S137中是表未注册,则在步骤S138中,将从接收到的事件信号得到的发送源码注册在发送源管理表168中。
在该注册接收模式的处理中,在步骤S134中将接收电路144的接收灵敏度降低为比通常时的接收灵敏度低。因此,即使同时刻在其他的地方进行其他组的发信息注册,从其他的组的警报器发送的注册事件信号与来自处于附近的相同组的警报器的注册事件信号相比,其接收电波弱,达不到已降低的接收灵敏度。由此,该注册事件信号被作为接收信号而忽略。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来自其他的组的注册事件信号引起的发送源码的错误注册。
[第5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警报器。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警报器的方框图,与图13所示的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以警报器110-1为代表表示其结构。
在图20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中,在作为CPU128的功能而设置的发信息注册单元160中,与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164对应设置电波强度判定单元174,与电波强度判定单元174对应而在无线电路单元130的接收电路144设置电波强度测定单元149。
注册接收模式处理单元164在设定注册开关158断开的注册接收模式时,当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事件信号被接收电路144接收的情况下,由电波强度测定单元149测定其电波强度而提供给电波强度判定单元174。然后,若测定的电波强度是预先规定的阈值以上,则将事件信号设为有效,将通过事件信号的分析得到的发送源码注册在发送源管理表168。
与接收电路144对应设置的电波强度测定单元149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事件信号的电波而测定电波强度即载波强度。电波强度测定单元149是其测定结果是输出基于电波强度的电压的电路,该电路一般在电波强度强时输出电压成为“高”,在电波强度弱时电压成为“低”的电压。
图21是表示图20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发信息注册处理的流程图。
在图21中,若对应于注册开关158的导通操作而在步骤S141中判别了注册发送模式,则进入步骤S142,以通常的发送功率发送注册事件信号,在其他的警报器中进行发送源码的注册处理。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41中不是注册发送模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43,若判别注册开关185成为断开的注册接收模式,则在步骤S144中检查有无接收事件信号。
若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事件信号,则在步骤S145中测定电波强度。然后,在步骤S146中,若测定的电波强度是规定的阈值以上,则该事件信号有效,在步骤S147中分析事件信号而取得发送源码。接着在步骤S148中若是未注册在发送源管理表中,则在步骤S149中将发送源码注册在表中。
这样在第5实施方式的发信息注册处理中,在接收了来自构成相同组的其他的警报器的注册事件信号时,测定电波强度,若电波强度的测定值是规定的阈值以上,则作为有效的事件信号而取得发送源码并进行注册。然后,即使由于同时刻在其他的地方进行着其他的组的发信息注册而接收了注册事件信号,根据来自该其他的组的注册事件信号的电波强度小于阈值而被忽略,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其他的组的注册事件信号而错误注册发送源码。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举了在操作单元138中设置专用的注册开关158作为用于发信息注册的开关的情况,但也可以不设置专用的注册开关158而由警报停止开关120来兼做。例如,可以将警报停止开关120长按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设定发信息注册模式而发送注册事件信号。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举例了以火灾检测为对象的警报器的情况,但除此之外,对于燃气泄露警报器或防犯用的警报器等检测除此之外的适当的异常的警报器,能够直接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发信息注册处理。此外,不限于住宅,也能够应用于大厦或办公室用等的各种用途的警报器中。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举例了对警报器一体设置传感器单元的情况,但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将警报器和传感器单元分开设置的警报器。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例了对事件信号中附加了组码的情况,但也可以是仅是发送源码和事件码的事件信号。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括不破坏其目的和优点的适当的变形例,而且不受仅由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引起的限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通信设备能够应用于在与其他的通信设备之间相互进行通信的通信设备,尤其对能够实现为了进行信号的识别而需要的信息的容量降低、以及、对通信系统的通信设备的追加作业的简化,且能够可靠地进行信号的识别的通信设备有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警报器,在电波到达的地方,进行用于形成其他组的发信息注册作业的情况下,将被接收的无线信号减弱,因此缩小无线信号到达的范围,不能接收其他的组的发信息注册的电波,能够防止错误注册。
Claims (4)
1.一种警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电路单元,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
发送电路单元,将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给所述其他的警报器;
传感器单元,检测异常;
通知单元,输出警报;
发信息注册单元,在设定形成联动组的注册发送模式时,发送包含所述发送源码的注册事件信号,在设定注册接收模式时,将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的所述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注册在存储器中;
异常监视单元,在接受了来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异常检测信号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源的异常警报,并对所述其他的警报器发送用于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另一方面在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了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时,当该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与在所述存储器中注册的已注册发送源码一致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目的地的异常警报;以及
发送功率切换控制单元,在通过所述发信息注册单元设定所述注册发送模式时,使所述发送电路单元的发送功率比通常时低。
2.一种警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电路单元,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
发送电路单元,将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给所述其他的警报器;
传感器单元,检测异常;
通知单元,输出警报;
发信息注册单元,在设定形成联动组的注册发送模式时,发送包含所述发送源码的注册事件信号,在设定注册接收模式时,将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的所述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注册在存储器中;
异常监视单元,在接受了来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异常检测信号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源的异常警报,并对所述其他的警报器发送用于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另一方面在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了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时,当该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与在所述存储器中注册的已注册发送源码一致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目的地的异常警报;以及
接收灵敏度切换控制单元,在通过所述发信息注册单元设定所述注册接收模式时,使所述接收电路单元的接收灵敏度比通常时低。
3.一种警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电路单元,接收来自其他的警报器的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
发送电路单元,将包含发送源码的事件信号发送给所述其他的警报器;
传感器单元,检测异常;
通知单元,输出警报;
发信息注册单元,在设定形成联动组的注册发送模式时,发送包含所述发送源码的注册事件信号,在设定注册接收模式时,将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的所述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注册在存储器中;
异常监视单元,接受来自所述传感器单元的异常检测信号,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源的异常警报,并对所述其他的警报器发送用于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另一方面在从所述其他的警报器接收了表示异常的所述事件信号时,当该事件信号中包含的所述发送源码与在所述存储器中注册的已注册发送源码一致的情况下,使所述通知单元输出作为联动目的地的异常警报;以及
电波强度判定单元,在通过所述发信息注册单元设定所述注册接收模式时,当所述接收电路单元接收的所述事件信号的电波强度是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存储器注册所述发送源码。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警报器,还包括:
操作部件,使所述发信息注册单元设定所述注册发送模式而发送所述注册事件信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68732/07 | 2007-10-16 | ||
JP2007268732 | 2007-10-16 | ||
JP2008166925 | 2008-06-26 | ||
JP166925/08 | 2008-06-26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15488A Division CN101796554B (zh) | 2007-10-16 | 2008-10-09 | 通信系统和警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79388A true CN102779388A (zh) | 2012-11-14 |
Family
ID=405673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154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6554B (zh) | 2007-10-16 | 2008-10-09 | 通信系统和警报器 |
CN2012101929730A Pending CN102779388A (zh) | 2007-10-16 | 2008-10-09 | 警报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154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6554B (zh) | 2007-10-16 | 2008-10-09 | 通信系统和警报器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100219948A1 (zh) |
EP (2) | EP2541520B1 (zh) |
JP (2) | JP5221553B2 (zh) |
KR (1) | KR20100059788A (zh) |
CN (2) | CN101796554B (zh) |
AU (1) | AU2008312982C1 (zh) |
WO (1) | WO2009051061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36744A (zh) * | 2015-05-20 | 2018-01-26 |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 多房间智能家居环境中的事件优先化和用于危害检测的用户界面 |
CN109345799A (zh) * | 2013-10-07 | 2019-02-15 |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 提供上下文特定特征和或预警配置的智能住家危险检测器 |
CN110045063A (zh) * | 2019-04-03 | 2019-07-23 | 天津市基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害气体在线检测系统 |
JP7515105B2 (ja) | 2020-07-09 | 2024-07-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警報システム、警報器、設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97377B2 (ja) * | 2009-07-13 | 2014-05-21 |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 警報器及び警報システム |
JP5271889B2 (ja) * | 2009-12-22 | 2013-08-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レス連動警報システム |
JP2011133980A (ja) * | 2009-12-22 | 2011-07-07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ワイヤレス連動警報システム |
US8917176B2 (en) * | 2010-01-14 | 2014-12-23 | Thinxtream Technologies Pte.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ing and displaying emergency communications |
JP2012043373A (ja) * | 2010-08-23 | 2012-03-01 | Hochiki Corp | 通信システム |
EP2568457A1 (de) * | 2011-09-06 | 2013-03-13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zentralenlosen Gefahrenmeldesystems und zentralenloses Gefahrenmeldesystem |
CN103035105B (zh) * | 2012-12-07 | 2015-07-01 | 蚌埠依爱消防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消防报警远程监控系统 |
JP2015014986A (ja) * | 2013-07-08 | 2015-01-22 |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 警報器及び警報システム |
WO2015071606A1 (fr) | 2013-11-14 | 2015-05-21 | Finsecur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déploiement d'une liaison entre au moins un système de sécurité et une centrale d'alarme |
FR3013143B1 (fr) * | 2013-11-14 | 2017-07-21 | Finsecur |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securisation d'un site |
JP5964878B2 (ja) * | 2014-03-27 | 2016-08-03 |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 警報器 |
CN105446465A (zh) * | 2014-08-06 | 2016-03-30 |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 控制电子装置的方法与装置 |
US9589454B2 (en) * | 2014-09-08 | 2017-03-07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broadcasting an alarm for an alarm group |
US9495861B2 (en) | 2014-12-02 | 2016-11-15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ake-over protection for a security system |
JP6936589B2 (ja) * | 2017-02-28 | 2021-09-15 | ニッタン株式会社 | 火災受信機および火災報知システム |
US10600312B2 (en) * | 2017-12-21 | 2020-03-24 | Ademco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curity sensor configuration |
KR101875184B1 (ko) * | 2018-01-24 | 2018-07-06 | 주식회사 포비드림 | 소방관 위급 상황 경보기 |
CN108469742A (zh) * | 2018-03-09 | 2018-08-31 | 上海蜀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家居安全逃生指示方法及系统 |
US11579601B2 (en) * | 2019-01-15 | 2023-02-14 | Pricemy Developer LLC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building monitoring system |
US11238724B2 (en) | 2019-02-15 | 2022-02-01 | Ademco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ally activating self-test devices of sensors of a security system |
CN110363949B (zh) * | 2019-07-25 | 2021-02-09 | 湖北烽火平安智能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火灾报警系统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46794A (en) * | 1973-03-15 | 1974-11-05 | Baker Ind Inc | Alarm retransmission system |
US4754261A (en) * | 1987-03-30 | 1988-06-28 | Pittway Corporation | Security system |
CN2051760U (zh) * | 1989-01-26 | 1990-01-24 | 黎少川 | 无线报警装置 |
JP2765719B2 (ja) * | 1989-03-01 | 1998-06-18 | セコム株式会社 | 警備端末機器の設定登録システム |
JPH03201196A (ja) | 1989-12-28 | 1991-09-03 | Hochiki Corp | 無線式警報システム |
US5148148A (en) * | 1989-12-28 | 1992-09-15 | Hochiki Kabushiki Kaisha | Radio alarm system |
JP3201155B2 (ja) * | 1994-07-20 | 2001-08-2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移動体識別装置 |
US5761206A (en) * | 1996-02-09 | 1998-06-02 |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Inc. | Message packet protocol for communication of remote sensor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security system |
US6087933A (en) * | 1996-05-20 | 2000-07-11 | Pittway Corporation | Antenna switching for amplitude degradation during supervision and installation of wireless security systems |
JP3739173B2 (ja) * | 1997-05-30 | 2006-01-25 | セコム株式会社 | 警備システム |
DE69914784T2 (de) * | 1998-10-06 | 2004-09-23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Drahtloses hausfeuer - und sicherheitswarnungssystem |
US6873824B2 (en) * | 2000-08-22 | 2005-03-29 | Omega Patents, L.L.C. | Remote control system using a cellular telephon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SE519748C2 (sv) * | 2000-10-23 | 2003-04-08 | Volvo Technology Corp | Förfarande för kontroll av behörighet för tillträde till ett objekt samt datorprogramprodukten för utförande av förfaranden |
NO312796B1 (no) * | 2000-10-26 | 2002-07-01 | Nordan As | Alarmbrikke |
US7911358B2 (en) * | 2002-10-08 | 2011-03-22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rollment of a remotely controlled device in a trainable transmitter |
US7119658B2 (en) * | 2003-02-03 | 2006-10-10 | Ingrid, Inc. | Device enrollment in a security system |
JP2005018735A (ja) * | 2003-05-30 | 2005-01-20 | Osaka Gas Co Ltd | 警報器および警報システム |
JP2005038401A (ja) * | 2003-06-23 | 2005-02-10 | Takashi Meguro | 警報器及び警報システム |
KR20050007830A (ko) * | 2003-07-11 | 2005-01-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기기간 컨텐츠 교환을 위한 도메인 인증 방법 |
US7755486B2 (en) * | 2004-05-06 | 2010-07-13 | Savi Technology, Inc. | Expanded compatibility RFID tags |
TW200618644A (en) * | 2004-11-18 | 2006-06-01 | Benq Corp | Remote controller capable of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electric appliances selectively |
JP4769489B2 (ja) | 2005-05-26 | 2011-09-07 | 東光東芝メータ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異常感知システム |
US7576646B2 (en) * | 2005-09-20 | 2009-08-18 | Robert Bosch Gmbh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ding wireless devices to a security system |
JP2007094719A (ja) | 2005-09-28 | 2007-04-12 | Yazaki Corp | 無線装置 |
US7417540B2 (en) * | 2006-04-17 | 2008-08-26 | Brk Brands, Inc. | Wireless linking of smoke/CO detection units |
JP4428367B2 (ja) * | 2006-07-26 | 2010-03-10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レス住宅用火災警報器、ワイヤレス住宅用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
US7746222B2 (en) * | 2006-10-23 | 2010-06-29 | Robert Bosch Gmbh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a wireless security system |
CN201266415Y (zh) * | 2008-05-07 | 2009-07-01 | 沈阳理工大学 | 贵重物品射频识别监控装置 |
-
2008
- 2008-10-09 US US12/682,606 patent/US2010021994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10-09 CN CN2008801015488A patent/CN10179655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0-09 EP EP12181157.4A patent/EP254152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8-10-09 KR KR1020107002001A patent/KR20100059788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8-10-09 AU AU2008312982A patent/AU2008312982C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8-10-09 EP EP08840544A patent/EP2204787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8-10-09 CN CN2012101929730A patent/CN102779388A/zh active Pending
- 2008-10-09 WO PCT/JP2008/068374 patent/WO200905106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0-09 JP JP2009538069A patent/JP5221553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7-11 US US13/546,558 patent/US2013000977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3
- 2013-01-08 JP JP2013000973A patent/JP2013061995A/ja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45799A (zh) * | 2013-10-07 | 2019-02-15 |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 提供上下文特定特征和或预警配置的智能住家危险检测器 |
CN107636744A (zh) * | 2015-05-20 | 2018-01-26 | 谷歌有限责任公司 | 多房间智能家居环境中的事件优先化和用于危害检测的用户界面 |
US10325467B2 (en) | 2015-05-20 | 2019-06-18 | Google Llc | Event prioritization and user interfacing for hazard detection in multi-room smart-home environment |
CN110045063A (zh) * | 2019-04-03 | 2019-07-23 | 天津市基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害气体在线检测系统 |
JP7515105B2 (ja) | 2020-07-09 | 2024-07-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警報システム、警報器、設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08312982C1 (en) | 2013-01-24 |
US20130009775A1 (en) | 2013-01-10 |
WO2009051061A1 (ja) | 2009-04-23 |
CN101796554B (zh) | 2012-07-18 |
CN101796554A (zh) | 2010-08-04 |
JP2013061995A (ja) | 2013-04-04 |
EP2204787B1 (en) | 2013-03-20 |
EP2204787A1 (en) | 2010-07-07 |
AU2008312982B2 (en) | 2012-07-12 |
EP2204787A4 (en) | 2012-04-18 |
AU2008312982A1 (en) | 2009-04-23 |
JP5221553B2 (ja) | 2013-06-26 |
US20100219948A1 (en) | 2010-09-02 |
EP2541520B1 (en) | 2017-06-07 |
JPWO2009051061A1 (ja) | 2011-03-03 |
EP2541520A1 (en) | 2013-01-02 |
KR20100059788A (ko) | 2010-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96554B (zh) | 通信系统和警报器 | |
CN101946268B (zh) | 报警器和报警器系统 | |
CN101884059B (zh) | 报警器以及报警系统 | |
TWI428862B (zh) | 警報器 | |
CN101978401A (zh) | 警报器 | |
CN102016942A (zh) | 警报器 | |
JP6022796B2 (ja) | 警報連携システム | |
CN102016947A (zh) | 警报器 | |
JP2012181814A (ja) | 警報連携システム、警報連携方法及び警報器 | |
CN102016948B (zh) | 警报器 | |
CN110853313A (zh) | 一种智能预警系统 | |
CN207966138U (zh) | 一种房屋安全监测报警装置 | |
CN214587183U (zh) | 一种用于室内的安全监控系统 | |
AU2012203421B2 (en) | Alarm device | |
JP2010272042A (ja) | 警報器及び警報システム | |
CN105336082A (zh) | 一种住宅火灾智能监测装置 | |
JP7515105B2 (ja) | 警報システム、警報器、設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2197417B (zh) | 火灾警报系统以及火灾警报装置 | |
CN216486717U (zh) | 一种基于单片机和蓝牙控制的列车烟雾报警系统 | |
JP2010272040A (ja) | 警報器及び警報システム | |
JP4090037B2 (ja) | 火災報知設備 | |
JP2020074210A (ja) | 警報システム | |
CN113838260A (zh) | 一种基于FastZigBee的烟雾监测系统 | |
CN115457715A (zh) | 一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智能家居防盗系统 | |
JP2003217061A (ja) | 監視システムの中央処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