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8488A - 皮带单元和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皮带单元和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8488A
CN102768488A CN2012100638757A CN201210063875A CN102768488A CN 102768488 A CN102768488 A CN 102768488A CN 2012100638757 A CN2012100638757 A CN 2012100638757A CN 201210063875 A CN201210063875 A CN 201210063875A CN 102768488 A CN102768488 A CN 102768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superficial layer
image
transfer belt
intermediate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638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泽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D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Data Corp filed Critical Oki D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68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84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皮带单元,包括皮带和多个辊,其中所述皮带的表面具有处于从15N/m到36N/m的范围内的临界表面张力,所述皮带绕所述多个辊伸展。利用这种构造,能够获得高图像质量。

Description

皮带单元和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皮带(例如,中间转印带)的皮带单元以及使用该皮带单元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使用中间转印带的一般成像设备包括:具有光敏鼓的成像单元,所述光敏鼓承载显像剂图像;初级转印辊,其用于将显像剂图像从光敏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次级转印辊,其用于将显像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打印介质;以及固定单元,其用于将显像剂图像固定于打印介质(例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No.2010-134141(第0013-0021段、0032段以及图1)。
然而,在传统技术中,当显像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辊时,可能出现称为点中空缺陷的图像缺陷(即,点的中心部分变为空白的现象),并且图像质量可能劣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出现图像缺陷以增强图像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皮带单元,该皮带单元包括皮带和多个辊,皮带的表面具有从15N/m到36N/m的临界表面张力,皮带绕所述多个辊伸展。
利用这种皮带单元,能够实现图像质量的增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上述皮带单元和设置成面对该皮带单元的成像单元。该成像单元包括承载显像剂图像的图像承载体。
本发明另外的适用范围将从下面给出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然而,应当理解,该详细描述和具体实施例尽管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它们是通过仅为示例的方式给出的,这是因为从该详细描述出发,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都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的截面图;
图3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评价测试的结果;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临界表面张力的计算方法的示例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点中空缺陷的出现与中间转印带的压痕杨氏模量之间的关系的示例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点中空缺陷的出现与中间转印带的临界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的示例图;以及
图7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评价测试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皮带单元和成像设备进行描述。
第一实施例
<构造>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打印机1的构造的示意图。打印机1构造为中间转印类型的电子照相打印机。
打印机1包括作为介质存储部的介质盒2,纸张P(即,打印介质)存储在介质盒2中。介质盒2可拆卸地安装于打印机1的主体的下部。打印机1还包括介质馈送单元(例如,一对辊)5,介质馈送单元5用于将纸张P一个接一个地馈送出介质盒2到达由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介质输送路径3。打印机1还包括:形成具有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即,显像剂图像)的成像单元6k、6y、6m和6c;转印单元7,其用于将调色剂图像(由成像单元6k、6y、6m和6c形成)转印到纸张P上;以及固定单元8,其用于通过施加热和压力而将调色剂图像固定于纸张P。
成像单元6k、6y、6m和6c存储黑色(K)、黄色(Y)、品红色(M)和青色(C)的调色剂(即,显像剂)。成像单元6k、6y、6m和6c以该顺序沿中间转印带20(将在后面描述)运动的方向布置。成像单元6k、6y、6m和6c具有在图1中逆时针旋转的作为图像承载体的光敏鼓10k、10y、10m和10c。光敏鼓10k、10y、10m和10c统称为光敏鼓10。
作为曝光单元的曝光头16k、16y、16m和16c设置在成像单元6k、6y、6m和6c的光敏鼓10k、10y、10m和10c上方并面对光敏鼓10k、10y、10m和10c。曝光头16k、16y、16m和16c统称为曝光头16。曝光头16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诸如LED(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的光源,并发射光以根据点使光敏鼓10的表面曝光,从而在光敏鼓10的表面上形成潜像。
除了调色剂外,成像单元6k、6y、6m和6c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统称为成像单元6。
将对成像单元6的构造进行描述。成像单元6包括:作为图像承载体的光敏鼓10,潜像将形成在光敏鼓10上;作为充电单元的充电辊11,其对光敏鼓10的表面均一地充电;显像部13,其利用具有预定颜色的调色剂使光敏鼓10上的潜像显像,以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清洁刀片14,其去除在将于后面描述的初级转印过程后留在光敏鼓10的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显像部13包括作为显像剂承载体的显像辊12。
转印单元7具有作为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20,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中间转印带20绕驱动辊20a、支撑辊20b和支撑辊20c伸展。转印单元7还包括作为初级转印构件(即,第一转印构件)的初级转印辊21k、21y、21m和21c以及作为次级转印构件(即,第二转印构件)的次级转印辊22。转印单元7还包括清洁部23,清洁部23用于去除在将于后面描述的次级转印过程后留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
初级转印辊21k、21y、21m和21c(在初级转印过程中使用)设置成面对成像单元6k、6y、6m和6c的光敏鼓10k、10y、10m和10c。初级转印辊21k、21y、21m和21c统称为初级转印辊21。初级转印辊21利用预定按压力被压靠在光敏鼓10上。每个初级转印辊21都被施加初级转印电压,并且在初级转印辊21与光敏鼓10之间形成电场(即,初级转印电场)。利用该初级转印电场,调色剂图像从光敏鼓10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外周表面。
次级转印辊22(在次级转印过程中使用)设置成通过中间转印带20面对支撑辊20b(即,相对辊),并且利用预定按压力被压靠在次级转印辊22上。次级转印辊22被施加次级转印电压,并且在次级转印辊22与中间转印带20之间形成电场(即,次级转印电场)。利用该次级转印电场,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0被转印到夹在中间转印带20与次级转印辊22之间的纸张P。
次级转印辊22在纸张P沿介质输送路径3的输送方向(称为介质输送方向)上设置在介质馈送单元5的下游侧。固定单元8在沿介质输送路径3的介质输送方向上设置在次级转印辊22的下游侧。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皮带单元(即,皮带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20,并且还包括驱动辊20a和支撑辊20b及20c,中间转印带20绕驱动辊20a和支撑辊20b及20c伸展。驱动辊20a被驱动旋转,并使中间转印带20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支撑辊20b和20c跟随中间转印带20的旋转而旋转。在支撑辊20b与次级转印辊22之间的夹紧部处,中间转印带20的运动方向与介质输送方向(即,纸张P的输送方向)相同。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20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带20是具有双层结构的环形皮带。更具体地,中间转印带20包括基层25和表面层26,基层25由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构成,表面层26层压在基层25的外周上。表面层26由树脂构成。
以比具有合成橡胶弹性层的橡胶皮带简单的方式制造由树脂构成的中间转印带20。因此,能够以廉价的方式制造由树脂构成的中间转印带20。另外,由树脂构成的中间转印带20能够比橡胶带薄,并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中间转印带20的厚度变化导致的错误打印或图像移动(即,色移)。
第一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20如下制造。首先,将聚酰亚胺(PI)树脂与适当量的碳黑(即,导电性赋予剂(imparting agent)),用于赋予导电性。利用旋转成型方法将产生的材料成型为具有80μm的厚度和254mm的外径的圆柱形构件。然后,将圆柱形构件切去345mm的长度,并且获得基层25。然后,将基层25设置于具有特定尺寸的夹具,并且利用滚绕涂覆方法将含有聚丙烯酸作为主键的树脂(例如,UV可固化树脂)在基层25的外周上涂覆至预定厚度。然后,通过UV(即,紫外线)照射使涂覆层固化(硬化),并且获得具有3μm的厚度的表面层26。
关于这点,基层25的树脂不限于特定的材料。但是,在耐久性和机械特性方面,优选使用在张力下(当中间转印带20被驱动时)变形量处于特定范围内的材料。另外,优选使用这样的材料:利用该材料,中间转印带20的侧端不会由于与偏斜防止构件反复滑动接触而受到诸如磨损、弯曲和断裂的损坏。例如,基层25能够由聚酰胺-酰亚胺(PAI)、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碳酸酯(PC)和聚醚砜(PES)等形成。
基层25能够用除旋转模制方法以外的其他方法形成。例如,能够根据基层25的材料使用挤压成型、吹塑成型、离心成型、浸塑成型等。
另外,基层25的导电性赋予剂不限于碳黑。例如,能够添加离子导电剂。能够使用碱金属盐作为离子导电剂,如高氯酸钠、高氯酸锂、三氟甲磺酸锂、四氟硼酸锂、硫氰酸钾、硫氰酸锂、碱土金属盐、季铵盐、有机磷、硼酸等。
表面层26能够用除滚绕涂覆方法以外的其他方法形成。例如,表面层26能够用浸涂法、喷洒涂覆法等形成。表面层26能够通过除UV照射以外的其他方法硬化。例如,表面层26能够根据表面层26的材料通过热固化反应被硬化。
另外,表面层26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例如,表面层26能够由聚丙烯酸、聚酯型氨基甲酸酯、聚醚型氨基甲酸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化合物、萘化合物、氟化合物如聚四氟乙烯等。
将在下面描述称为“点中空缺陷”的现象(即,点的中心变为空白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调色剂图像从光敏鼓10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的初级转印过程中,调色剂图像被光敏鼓10和中间转印带20夹住。在此状态下,调色剂图像被初级转印辊21施加按压力,并且调色剂颗粒(形成调色剂图像)因此被施压应力。施加于调色剂颗粒的应力在调色剂颗粒密集填压处的每个点的中心部分处最大。被施加最大(过量的)应力的调色剂颗粒经历塑性变形,并且因此调色剂颗粒之间的附着力以及调色剂颗粒与光敏鼓10之间的附着力增大。由于该原因,调色剂颗粒不太可能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另外,即使当按压力移除时,附着力(其由于塑性变形而增大)也不返回到其初始附着力。因此,光敏鼓10与调色剂颗粒之间的附着力变得大于由初级转印辊21形成的初级转印电场施加于调色剂颗粒的库仑力。同样由于该原因,调色剂颗粒不太可能从光敏鼓10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
相反,在每个点的周边部分,应力朝外侧扩撒,因此调色剂颗粒不经历塑性变形。因此,通过应力而增大的附着力(由于初级转印辊21的按压力)在按压力移除时返回到其初始附着力。因此,调色剂颗粒通过初级转印电场的作用而从光敏鼓10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
对于调色剂图像通过由次级转印辊22形成的次级转印电场从中间转印带20转印到纸张P的次级转印过程的情况也是相同的。
认为点的中心部分处与周边部分处之间在施加于调色剂颗粒的应力方面的差距导致称为点中空缺陷的现象。因此,认为能够通过减少点的中心部分处的施加于调色剂颗粒的应力来抑制点的中空缺陷。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抑制点中空缺陷,将重点放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表面特性上。特别地,将重点放在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硬度和离型性(releasability)上。基于这种考虑,进行了下面对点中空缺陷的出现的评价测试。
评价测试
在本实施例的评价测试中,利用压痕杨氏模量EIT确定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硬度。利用临界表面张力γc确定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离型性。
另外,为了确定外表面26的表面特性的最优范围,通过改变表面层26的树脂的等级使压痕杨氏模量EIT如图3所示变化至0.5、1.1、2.2、3.6、4.3、4.6、5.8、6.9和8.1(即,以9种方式变化)。另外,通过向表面层26的树脂添加相应量的斥水剂(氟化物系列或硅树脂系列)使临界表面张力γc如图3所示变化至11、12、15、19、20、21、22、24、36和45(即,以10种方式变化)。特别地,临界表面张力γc变化至将压痕杨氏模量EIT保持为0.5GPa的12、15、22和36,以及临界表面张力γc变化至将压痕杨氏模量EIT保持为3.6GPa的11、15、21、36和45。通过这样方式,如图3所示产生具有表面层26(其具有不同的表面特性)的测试件1至16(中间转印带20)。
关于这点,在评价测试中使用的中间转印带20的基层25具有80μm的厚度,并且表面层26具有3.0μm的厚度。这些值(厚度)在所有的测试件1值6中都是相同的。
另外,在评价测试中使用的调色剂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形成。调色剂含有作为主要成分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并且含有9成重量(9weight part)的石蜡。调色剂的平均粒径为7.0μm,并且调色剂的球面度为0.95。根据转印过程中的转印率的提高、固定过程中的释放剂的消除、以及显像过程中的再现性和分辨率的提高来选择这些设定。这些在实现图像清晰度和高图像质量方面提供了优点。
将在下面对测量和计算中间转印辊20的表面特性的方法进行描述。
借助于样品(即,压痕杨氏模量测量样品)来测量测试件1至16的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压痕杨氏模量EIT。通过在PI薄膜或PVDF薄膜上形成具有10μm的厚度的表面层26来制备每个样品。然后,利用Toyo Technica公司制造的“纳米压头G200”来测量样品的压痕杨氏模量EIT。三角形棱锥压头(即,Berkovichi压头(TB13289))用作压头。利用0.5mN(mill Newton)的力将压头压靠在样品的表面上,并根据ISO14577-1测量压痕杨氏模量。
关于这点,压头的压痕的深度为数nm,并且比表面层26的厚度充分地薄。因此,压痕杨氏模量不受基层25的特性影响。
利用接触角方法(即,Zismann方法)测量离型性,即临界表面张力γc。接触角方法的基本理念如下。当液体的表面张力大于测量对象(固体)的表面时,液体的液滴保持其形状。相反,当液体的表面张力小于测量对象的表面时,液滴则向外蔓延(即,适当地变湿)。使用多种类型的具有已知的表面张力γ的液体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液滴的接触角θ。通过相对于各种液体的表面张力将各种液体的液滴的接触角θ的余弦绘制成图,获得了直线。该直线与cosθ=1(即,全湿的状态)的线的交点给出了临界表面张力γc。因此,当临界表面张力γc较小时,意味着离型性高。
更具体地,使用三种类型的具有不同表面张力γ的液体:n-十二烷(25.0mN/m)、二碘甲烷(50.8mN/m)和纯水(72.8mN/m)。利用Kyowa界面科学有限公司制造的接触角测量装置“CA-X”来测量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上的各种液体的液滴接触角θ。相对于各种液体的表面张力γ将测得的接触角θ的余弦绘制成图,如图4所示(Zismann图)。在图4中,X轴表示表面张力γ,并且Y轴表示cosθ。基于该图,通过最小二乘法逼近确定出直线。该直线与cosθ=1的线的交点被确定为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γc。
在初级转印过程中利用测试件1至16对点中空的出现的评价测试如下执行。测试件1至16(中间转印带20)中的每一个都安装于图1所示的打印机1,并且单个成像单元(更具体第,成像单元6y)操作成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上形成彩色调色剂图像。然后,利用立体显微镜观察表面层26上的调色剂图像,并且判断点中空缺陷的存在/不存在以及点中空缺陷的水平。
在评价测试中,初级转印过程中的初级转印电压为2900V,并且初级按压力(由初级转印辊21产生)为15.2N。次级转印过程中的次级转印电压为2000V,并且次级按压力(由支撑辊20b产生)为90N。
另外,评价测试在N/N环境(即,23℃的温度和50%的湿度)下进行。打印机1的分辨率设定为600dpi(每英寸的点数)。
另外,要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为半色调图像。与纯色图像中不同,在半色调图像中,点能够被独立地观察。半色调图像是所谓的“2乘2”图像。更具体地,在4排4列的16个点中,位于这16个点的两个斜对角中的每一个处的四个点(属于两个排和两个列)被打印,其他的点不被打印。
点(每个调色剂图像有220个点)以100的放大率被拍摄照片,并且被二值化。基于该二值化图像,对出现点中空缺陷的点的数量进行计数。
评价点中空缺陷的水平的标准如下。如果具有点中空缺陷的点的数量为0,那么评价结果为“O”(极佳)。如果具有点中空缺陷的点的数量大于0但小于10,那么评价结果为“△”(尚可)。如果具有点中空缺陷的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0,那么评价结果为“X”(差)。如果未出现点中空缺陷,但是在次级转印过程中(其中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20转印到纸张P)出现图像模糊,那么评价结果为“□”。评价结果示出在图3中。
另外,图5示出了点中空缺陷的出现的评价结果与表面层26的压痕杨氏模量之间的关系。图6示出了点中空缺陷的出现的评价结果与表面层26的临界表面张力γc之间的关系。
如图3和5所示,为了防止点中空缺陷的出现,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压痕杨氏模量EIT必须小于或等于3.6GPa。另外,如图6所示,为了防止当压痕杨氏模量EIT为3.6GPa时出现点中空缺陷,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γc必须大于或等于15mN/m。
另外,如果压痕杨氏模量EIT小于0.5GPa,那么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表现出粘着性,并且因此调色剂倾向于粘着于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清洁部23从中间转印带20去除残留的调色剂变得困难。由于这个原因,压痕杨氏模量优选大于或等于0.5GPa。
另外,如果临界表面张力γc超过36mN/m,则在次级转印过程中转印到纸张P的调色剂图像上出现图像模糊。由于这个原因,临界表面张力γc优选小于或等于36mN/m。
因此,为了防止出现点中空缺陷并确保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0到纸张P的有效转印,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压痕杨氏模量EIT优选处于0.5GPa≤EIT≤3.6GPa的范围内,并且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γc优选处于15mN/m≤γc≤36mN/m的范围内。
考虑
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压痕杨氏模量EIT小于或等于3.6GPa,并且因此在初级转印过程中施加于调色剂颗粒的力能够被表面层26吸收或分散。因此,能够防止点中空缺陷。
另外,由于表面层26的临界表面张力γc大于或等于15mN/m,所以能够减小光敏鼓10与中间转印带20之间在离型性方面的差距。因此,能够通过初级转印电场的作用将调色剂图像有效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
相反,如果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压痕杨氏模量EIT大于3.6GPa,则施加于调色剂颗粒的应力不能被充分地吸收或分散,并且点的中心部分处的调色剂颗粒因此可能不附着于光敏鼓10的表面(即,可能不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这可能导致点中空缺陷的出现。
另外,如果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γc小于15mN/m,中间转印带20相对于调色剂的离型性可能减小,并且光敏鼓10与中间转印带20之间在离型性方面的差距增大。由于这个原因,调色剂颗粒可以利用大于转印电场所施加的库仑力的附着力附着于光敏鼓10。在这种情况下,(点的中心部分处的)调剂色颗粒可能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并且可能出现点中空缺陷。
另外,如果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压痕杨氏模量小于0.5GPa,则点中空缺陷增加,但是调色剂层不太可能在次级转印过程中从中间转印带20转印到纸张P。原因认为如下。如果表面层26的压痕杨氏模量小于0.5GPa,那么当表面层26被支撑辊20b和次级转印辊22按压时,表面层26的表面微微变形。在这种状态下,表面层26接触调色剂颗粒的接触区域增大,并且中间转印带20与调色剂颗粒之间的附着力因此增大。
此外,如果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γc大于36mN/m,则表面层26与调色剂颗粒之间的附着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次级转印过程中调色剂颗粒不充分地转印到纸张P,并且出现图像缺陷(例如,图像模糊)。
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γc在15mN/m≤γc≤36mN/m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增强调色剂图像从光敏鼓10到中间转印带20以及从中间转印带20到纸张P的可转印性。
另外,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外周表面的压痕杨氏模量EIT优选在0.5GPa≤EIT≤3.6GPa的范围内。因此,在第一转印过程和第二转印过程中施加于调色剂颗粒的力能够被表面层26吸收或分散。因此,能够防止点中空缺陷。
第二实施例
将参照图7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相同的元件被给定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将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二实施例中,将重点放在表面层26的厚度上,并且以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评价测试相似的方式执行对点中空缺陷的出现的评价测试。
通过在基层25上形成表面层26来构建在第二实施例的评价测试中使用的中间转印带20。基层25由PVDF构成,并且具有140μm的厚度。表面层26的厚度如图7所示变化至0.2、0.5、1.0、3.0、5.0、10.0、20.0μm(即,以8种方式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如图7所示制造具有表面层26(其具有不同的表面特性)的测试件17至24(中间转印带20)。
在该评价测试中使用的中间转印带20具有2.2GPa的压痕杨氏模量EIT和20mN/m的临界表面张力γc。这些值(EIT和γc)在所有测试件17至24中都相同。用于测量和计算表面特性的评价测试和方法的其他条件都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那些相同。
评价点中空缺陷的水平的标准如下。如果具有点中空缺陷的点的数量为0,那么评价结果为“O”(极佳)。如果具有点中空缺陷的点的数量大于0但小于10,那么评价结果为“△”(尚可)。如果具有点中空缺陷的点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0,那么评价结果为“X”(差)。如果未出现点中空缺陷,但是在表面层26上出现裂缝,那么评价结果为“■”。评价结果示出在图7中。
如图7所示,当表面层26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μm时,能够抑制初级转印过程中的点中空缺陷的出现。
相反,如果表面层26的厚度比1μm薄,则出现点中空缺陷(见图7所示的测试件17和18)。这是因为,当表面层26太薄时,施加于调色剂颗粒的应力不能被充分地吸收或分散,这导致点中空缺陷的出现。
另外,当表面层26变得较厚时,表面层26跟随基层25的能力减小。因此,如果表面层26比10μm厚,那么在表面层26的表面上可能出现微小的裂缝(见图7所示的测试件23和24)。
另外,当表面层26变得较厚时,中间转印带20的电阻增大,并且因此可能出现转印分散或图像模糊。能够通过向表面层26赋予导电性来抑制转印分散和图像模糊的出现。然而,如果导电性被赋予给表面层26,那么其可能影响压痕杨氏模量EIT和临界表面张力γc,这不是优选的。
在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压痕杨氏模量EIT为2.2GPa且临界表面张力γc为29mN/m时的评价结果。然而,当压痕杨氏模量EIT处于从0.5到3.6GPa的范围内且临界表面张力γc处于从15到36mN/m的范围内时,获得与图7相同的评价结果。
因此,为了防止点中空缺陷的出现和中间转印带29的表面层26上裂缝的出现,表面层26的压痕杨氏模量EIT优选处于0.5GPa≤EIT≤3.6GPa的范围内,临界表面张力γc优选处于15mN/m≤γc≤36mN/m的范围内,并且表面层26的厚度在1至10μm的范围内。
如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述,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层26的厚度处于从1到10μm的范围内,并且因此能够抑制中空缺陷的出现和表面层26上裂缝的出现。因此,能够长时期获得极佳的点。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中间转印带作为带的示例。然而,也能够使用诸如直接转印带的其他带。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成像设备构造为彩色打印机。然而,成像设备也能够构造为单色打印机。另外,成像设备能够构造为复印机、传真机、MFP(多功能外围设备)等。
尽管已经详细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显而易见,可以在不偏离在如权利要求中所描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进行修改和改进。

Claims (15)

1.一种皮带单元,包括:
皮带(20),所述皮带(20)的表面具有处于从15N/m到36N/m的范围内的临界表面张力;和
多个辊(20a、20b、20c),所述皮带(20)绕所述多个辊(20a、20b、20c)伸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带单元,其中,所述皮带(20)具有处于从0.5GPa到3.6GPa的范围内的压痕杨氏模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带单元,其中,通过用0.5mN的力将压头压靠在所述皮带(20)的表面上来测量所述压痕杨氏模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皮带单元,其中,所述压头是三角形棱锥压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皮带单元,其中,所述皮带(20)包括至少基层(25)和表面层(2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带单元,其中,所述表面层(26)具有处于从1μm到10μm的范围内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带单元,其中,所述基层(25)由树脂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带单元,其中,所述表面层(26)由树脂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带单元,其中,所述表面层(26)由UV可固化树脂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皮带单元,其中,所述基层(25)含有树脂和导电性赋予剂,并且所述表面层(26)含有树脂和斥水剂。
1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皮带单元;和
设置成面对所述皮带单元的成像单元(6k、6y、6m、6c),所述成像单元(6k、6y、6m、6c)包括承载显像剂图像的图像承载体(10k、10y、10m、10c)。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设置成通过所述皮带(20)面对所述图像承载体(10k、10y、10m、10c)的第一转印构件(21k、21y、21m、21c)。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转印构件(21k、21y、21m、21c)是用于将显像剂图像从所述图像承载体(10k、10y、10m、10c)转印到所述皮带(20)的初级转印构件(21k、21y、21m、21c)。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设置成通过所述皮带(20)面对所述多个辊(20a、20b、20c)中的至少一个(20b)的第二转印构件(2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所述第二转印构件(22)是用于将显像剂图像从所述皮带(20)转印到打印介质(P)的次级转印构件(22)。
CN2012100638757A 2011-03-04 2012-03-02 皮带单元和成像设备 Pending CN1027684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7382A JP2012185267A (ja) 2011-03-04 2011-03-04 ベルト装置、転写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7382 2011-03-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8488A true CN102768488A (zh) 2012-11-07

Family

ID=46753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638757A Pending CN102768488A (zh) 2011-03-04 2012-03-02 皮带单元和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24892A1 (zh)
EP (1) EP2618224A1 (zh)
JP (1) JP2012185267A (zh)
CN (1) CN10276848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97194A (zh) * 2020-06-24 2020-11-06 中山市鼎诚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转印带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3053B2 (ja) * 2013-03-28 2016-05-24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転写ベルト、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57651B2 (ja) * 2016-11-21 2020-09-2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34637A (ja) * 2019-02-15 2020-08-3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転写ベルト、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5607A1 (en) * 2005-09-20 2007-03-22 Masahiko Kurachi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WO2008146743A1 (ja) * 2007-05-25 2008-12-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体
JP2010015143A (ja) * 2008-06-02 2010-01-21 Seiko Epson Corp 多層ベル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11755A (ja) * 1994-11-15 1996-08-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06845B2 (ja) * 2000-01-07 2011-11-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電性ベルト、半導電性ロール、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0038B2 (ja) * 2005-09-20 2011-12-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ベルト、中間転写ベルト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方法
JP2009083324A (ja) * 2007-09-28 2009-04-23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5276422B2 (ja) 2008-12-04 2013-08-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65607A1 (en) * 2005-09-20 2007-03-22 Masahiko Kurachi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WO2008146743A1 (ja) * 2007-05-25 2008-12-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中間転写体
JP2010015143A (ja) * 2008-06-02 2010-01-21 Seiko Epson Corp 多層ベル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97194A (zh) * 2020-06-24 2020-11-06 中山市鼎诚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转印带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18224A1 (en) 2013-07-24
US20120224892A1 (en) 2012-09-06
JP2012185267A (ja) 201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02670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1452238B (zh) 带构件,转印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带构件评价方法
CN100594444C (zh) 能够减少调色剂散落在记录介质上的成像设备及其引导件
US8233829B2 (en) Transfer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768488A (zh) 皮带单元和成像设备
US2003023543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389506A (zh)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20071787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174405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698239B1 (ko) 현상 디바이스,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 사진 장치
US2007009228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00201209A1 (en) Intermediary transfer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853017A (zh) 定影构件、生产定影构件的方法和定影装置
US7787004B2 (en) Lin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921114B2 (ja) 中間転写ベルト、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75602A (zh) 成像装置
JP5806953B2 (ja) 転写ベルト、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856909A (zh)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20073042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無端ベルト
JP2008152104A (ja) 現像ローラ、電子写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7379071B2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375529B2 (ja)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086264B2 (en) Toner removal from transfer roller
US2023015273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ransfer unit
US9164416B2 (en) Conductive membe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