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9874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9874B
CN102759874B CN201210127650.3A CN201210127650A CN102759874B CN 102759874 B CN102759874 B CN 102759874B CN 201210127650 A CN201210127650 A CN 201210127650A CN 102759874 B CN102759874 B CN 1027598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roller
mentioned
secondary transfer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76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9874A (zh
Inventor
西田聪
山木秀郎
西坂裕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759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9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98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98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带,其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表面,并向规定方向转动;被按压辊,其架设有上述转印带;二次转印辊,其将上述转印带朝向上述被按压辊按压,在用上述被按压辊和上述二次转印辊压接上述转印带,且在上述转印带与上述二次转印辊之间夹紧纸张,而将上述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上述纸张时,上述二次转印辊的上游侧的上述转印带的上述表面相对于连结上述被按压辊的轴线和上述二次转印辊的轴线的假想线所形成的角度小于90°,在上述转印带的背面侧设置带移动限制部,该带移动限制部在不进行二次转印时被配置为与上述转印带保持规定间隔,在进行二次转印动作时将上述转印带按压于上述纸张来进行限制,使得上述转印带不向上述被按压辊侧移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2011年4月2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出的日本特愿2011-098896号的优先权,并引用其全部公开的内容。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利用感光鼓(像载持体)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架设于驱动辊、从动辊以及支承辊等多个辊而旋转的环状的转印带的表面之后,将该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纸张,从而形成图像。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将转印带向支承辊按压的二次转印辊,当一次转印调色剂像的转印带部分通过支承辊时,使纸张通过转印带与二次转印辊之间,来进行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从而在纸张上进行图像的形成。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纸张时,在转印带和二次转印辊紧密接触的转印夹紧部的入口附近,在纸张与转印带的空隙发生放电,由此会产生调色剂像紊乱、会发生转印飞散这种异常图像。
特别是在将图像形成在重量重且具有刚性的厚纸上的情况下,由于被预先夹紧在转印带与二次转印辊之间而弯曲的厚纸的后端有时会因复原的反作用而碰撞转印带,转印带因该碰撞而向内侧弯曲,从而在厚纸与转印带之间产生了空隙,有时因在该空隙发生放电而生成上述那样的异常图像。
因此,公知有在厚纸通过转印带与二次转印辊之间的时刻切换转印带的配置,从而降低厚纸碰撞转印带的冲击的图像形成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10-139603号公报)。
另外,公知有将电极部件配置在转印带的内侧来降低转印带所产生的放电的图像形成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10-283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参照日本特开2010-139603号公报)的情况下,即使是较弱的冲击,厚纸也会碰撞转印带,因此有时会在转印带向内侧弯曲而产生的空隙发生放电。另外,若切换了转印带的配置,则在该切换的前后,在转印带与二次转印辊之间预先夹紧纸张的量会不同,因此在所形成的图像上可能会产生颜色偏差和浓度偏差等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参照日本特开2010-2838号公报)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结二次转印辊的轴线和对置辊的轴线的线大致垂直地输送的纸张被转印夹紧,因此纸张不会被预先夹紧,因而不存在因预先夹紧而弯曲的纸张因反作用而碰撞转印带得情况。另外,配置在转印带的内侧的电极部件不具有限制转印带向内侧弯曲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调色剂像紊乱并形成良好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反映了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转印带,其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表面,并向规定方向转动;被按压辊,其架设了上述转印带;以及二次转印辊,其将上述转印带朝向上述被按压辊按压,利用上述被按压辊和上述二次转印辊对上述转印带进行压接,并在上述转印带与上述二次转印辊之间夹紧纸张,在将上述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上述纸张时,上述二次转印辊的上游侧的上述转印带的上述表面相对于连结上述被按压辊的轴线和上述二次转印棍的轴线的假想线所形成的角度小于90°,在上述转印带的背面侧具备带移动限制部,该带移动限制部在不进行二次转印时被配置为与上述转印带保持规定间隔,在进行二次转印动作时将上述转印带按压于上述纸张来进行限制,以使上述转印带不向上述被按压辊侧移动。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地,在利用上述被按压辊与上述二次转印辊压接上述转印带的配置中,上述转印带与上述带移动限制部接触。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带移动限制部具备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具有在上述带移动限制部与上述转印带接触时能够抵抗上述转印带的按压的截面形状。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带移动限制部具备辊部件,在上述带移动限制部与上述转印带接触时,该辊部件对应于上述转印带的转动而旋转。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带移动限制部具备:在上述带移动限制部与上述转印带接触时,对应于上述转印带的转动而旋转的环状的带部件、和架设了上述带部件的辊部件。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带移动限制部具有遍及上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的长度。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带移动限制部设置在相当于上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
附图说明
利用如下所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相信可以更完全地理解本发明。但这些并不限定本发明。其中: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移动限制部、并且是表示解除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辊的配置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移动限制部、并且是表示执行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辊的配置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移动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移动限制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带移动限制部、并且是表示解除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辊的配置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带移动限制部、并且是表示执行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辊的配置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带移动限制部、并且是表示解除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辊的配置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带移动限制部、并且是表示执行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辊的配置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带移动限制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带移动限制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但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虽然附加了在技术性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图示的例子。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图。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复印功能和打印功能等,其中复印功能是从原稿读取图像,并将基于读取后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在纸张P上并输出的功能,打印功能是从外部装置等接收含有图像数据的页面数据或含有各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条件等的任务数据,并将基于接收到的页面数据以及任务数据的图像形成在纸张P上并输出的功能。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具备图像读取部10、图像形成部20、纸张收容部25、输送部30、操作部40以及控制部50等。
图像读取部10具备被称作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输稿器)的自动送稿部11以及读取部12。
读取部12通过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对载置在作为读取部位的接触玻璃12a上的原稿d的图像进行读取。
另外,载置于自动送稿部11的原稿托盘11a的原稿d被输送至作为读取部位的接触玻璃12a上,通过CCD读取该原稿d的单面或双面的图像。
此处,图像不局限于图形、照片等的图像数据,也包含文字、符号等的文本数据等。
由图像读取部10读取出的图像(模拟图像信号)被输出到控制部50的CPU(省略图示),在实施模拟处理、A/D转换处理、黑斑补偿、图像压缩处理等各种图像处理之后,色分解为Y(黄色)、M(品红色)、C(蓝绿色)、K(黑色)各种颜色,并作为数字的图像数据被输出至图像形成部20。
图像形成部20基于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处理。
图像形成部20构成为具备:曝光单元2Y、2M、2C、2K;显影单元3Y、3M、3C、3K;作为像载持体的感光鼓4Y、4M、4C、4K;带电部5Y、5M、5C、5K;感光鼓用的清洁部6Y、6M、6C、6K;一次转印辊7Y、7M、7C、7K;转印带8;带移动限制部28;转印带用的清洁装置9;二次转印单元21;以及定影部22等。
在该图像形成部20中,转印带8(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单元21(二次转印辊21a)压接的部位作为向纸张P转印图像来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转印部发挥作用。
曝光单元2Y、2M、2C、2K由LD等激光光源、多角镜、多个透镜等构成。
曝光单元2Y、2M、2C、2K基于从控制部50输送来的图像数据,通过激光束对感光鼓4Y、4M、4C、4K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通过该激光束的扫描曝光,而在由于带电部5Y、5M、5C、5K而带电的感光鼓4Y、4M、4C、4K上形成潜像,即写入图像。
在感光鼓4Y、4M、4C、4K上形成的潜像,通过利用分别保持于对应的显影单元3Y、3M、3C、3K的调色剂进行显影而显影化,从而在各感光鼓4Y、4M、4C、4K上形成调色剂像。
利用一次转印辊7Y、7M、7C、7K,将形成并载持在感光鼓4Y、4M、4C、4K上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在转印带8上。
利用清洁部6Y、6M、6C、6K,将完成了调色剂像的转印的各感光鼓4Y、4M、4C、4K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像去除。
转印带8是架设于多个辊(例如,支承辊81、支撑辊88)并可旋转地被支承的环状的带部件(环形带),伴随着辊的旋转而向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
该转印带8被一次转印辊7Y、7M、7C、7K按压于各自的感光鼓4Y、4M、4C、4K。由此显影于各感光鼓4Y、4M、4C、4K的表面的各调色剂像,在各一次转印辊7Y、7M、7C、7K的转印位置处被转印(一次转印)到转印带8的表面。
另外,在作为被按压辊的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单元21的二次转印辊21a的转印位置处,转印带8与纸张P压接,并向该纸张P转印(二次转印)通过一次转印所形成的调色剂像。
而且,在利用二次转印单元21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P之后,转印带8将纸张P以曲率以及静电的方式分离并将其向定影部22输送。
将调色剂像转印于纸张P后的转印带8,借助清洁装置9来去除残留调色剂等异物。
另外,在转印带8的背面侧且在支承辊81与其上游侧的支撑辊88之间,设置有带移动限制部28的固定部件280。带移动限制部28(固定部件280)具有如下功能: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于纸张P等来进行限制,以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另外,带移动限制部28(固定部件280)在不进行二次转印时被配置为与转印带8保持规定间隔。
固定部件280是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例如POM(聚甲醛;聚缩醛))形成且其截面形状呈大致直角三角形的柱状部件,并且借助未图示的支承件而被固定。
优选为,在该固定部件280的转印带8侧的对置面280a上预先粘贴滑动性良好的薄膜、胶带(例如,住友3M株式会社(3M)制的无尘专用胶带(ultra tape))。由此,当转印带8与固定部件280接触时很难损伤转印带8。
如图2、图3所示,二次转印单元21具备二次转印辊21a、多个支撑辊21b、以及架设于二次转印辊21a和支撑辊21b且可旋转地被支承的环状带21c。
该二次转印单元21构成为可以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进行移动,在解除二次转印时,二次转印单元21向支承辊81与二次转印辊21a离开的配置移动(参照图2),在执行二次转印时,二次转印单元21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压接转印带8,并且二次转印辊21a向朝支承辊81侧按压转印带8的位置移动(参照图3)。
而且,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中,二次转印单元21位于由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来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夹紧纸张P而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纸张P的状态下(参照图3),二次转印辊21a的上游侧中的转印带8的表面相对于连结支承辊81的轴心和二次转印辊21a的轴心的假想线L(或者假想面)所形成的角度θ小于90°。
二次转印辊21a的上游侧的转印带8的表面相对于上述假想线L形成的角度θ小于90°,从而在纸张P沿二次转印辊21a的周面被二次转印辊21a和转印带8预先夹紧之后,转移到基于支承辊81与二次转印辊21a的压接的转印夹紧。其中,在施加电压侧的支承辊81与接地侧的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形成有电场的状态进行转印夹紧,并进行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
定影部22使转印到纸张P的调色剂像定影。由此,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P从而形成图像。完成了利用该定影部22的定影处理的纸张P被排出到排纸托盘91。
即,由图像形成部20进行的图像形成是指如下一系列动作,即,利用曝光单元2Y、2M、2C、2K在各感光鼓4Y、4M、4C、4K形成潜像,将使调色剂附着在所形成的潜像上而显影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8,进一步二次转印到纸张P,并利用定影部22将转印到该纸张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
纸张收容部25构成为具备:多个供纸托盘25a、25b、25c和供纸单元25d。
在供纸托盘25a、25b、25c中,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有根据纸张P的重量、尺寸等识别出的各种纸张。
供纸单元25d将收容于各供纸托盘的纸张P从最上部一张一张地向输送部30供纸。
输送部30由输送路R和多对输送辊对(31、32、33)构成,其中输送路R从纸张收容部25朝向图像转印部(转印带8及二次转印单元21),多对输送辊对(31、32、33)配置于该输送路R,并用于将从纸张收容部25供纸的纸张P向图像转印部输送。另外,输送路R的一部分延伸至从图像转印部朝向排纸托盘91的路径、用于使纸张的表面背面反转的路径。
尤其,输送部30具备作为输送辊对的阻挡辊32、环路辊31以及供纸用辊33,其中阻挡辊32在输送路R中配置于图像转印部(转印带8以及二次转印单元21)的上游侧且最靠近图像转印部,环路辊31在该阻挡辊32的上游侧相邻地配置,供纸用辊33配置在该环路辊31与供纸托盘(供纸单元25d)之间。
环路辊31具有矫正纸张P的弯曲(倾斜)的功能。具体而言,通过环路辊31后的纸张P碰触到停止状态的阻挡辊32。接着,碰触到该阻挡辊32的纸张P因进一步被环路辊31输送而弯曲,并沿着阻挡辊32的夹紧线矫正倾斜。
阻挡辊32具有如下功能,即,该阻挡辊32边夹持准备形成图像而在输送途中的纸张P边向与纸张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摆动,从而进行纸张P相对于一次转印到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的位置调整。
操作部40例如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面板和设置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上的触摸面板,通过对显示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各种操作键等进行触摸操作,来检测触摸面板被触摸指示了的位置,并向控制部50输出与检测出的位置对应的操作信号。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对装置的各部分进行综合控制的控制部50,在该控制部50连接有图像读取部10、图像形成部20、输送部30、操作部40等。
接下来,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形成图像时的二次转印单元21的移动、带移动限制部28(固定部件280)的配置以及功能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解除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单元21向支承辊81与二次转印辊21a分离的配置移动。
此时,固定部件280的对置面280a与转印带8的距离被设为例如2mm。
另外,支承辊81与固定部件280的距离被设为例如1mm。虽然在设计上优选将固定部件280配设在靠近支承辊81的位置,但是为了不使来自支承辊81的电场作用于固定部件280而优选使它们隔开至少1mm左右的距离。
而且,如图3所示,在执行二次转印时,二次转印单元21向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移动。
此时,固定部件280的对置面280a与转印带8的距离被设为例如1mm。
这样,在二次转印单元21位于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并且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夹紧纸张P而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纸张P时,若固定部件280的对置面280a与转印带8的距离为1mm,则即使转印带8被按压于纸张P等,转印带8也被限制为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1mm以上。
即,在利用二次转印单元21和转印带8夹紧在输送路R中输送的纸张P后,该纸张P从输送路R的引导部G抽出来时,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因复原的反作用而碰撞转印带8,转印带8也会被固定部件280限制而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1mm以上。而且,转印带8向支承辊81侧弯曲1mm左右,从而在纸张P和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因此不产生放电所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从而能够进行良好地完成了二次转印的适宜的图像形成。
特别地,固定部件280具有如下的截面形状,即:即使固定部件280与因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碰撞到转印带8时的冲击而弯曲了1mm左右的转印带8接触,并被该转印带8按压也能够抵抗该按压的截面形状。
具体而言,固定部件280是具有与转印带8侧的对置面280a大致垂直地相交的面且其截面形状呈近似直角三角形的柱状部件,因此形成为很难因从转印带8侧作用的按压力而发生变形的形状。并且,固定部件280能够抵抗从转印带8侧作用的按压力来进行限制,使得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1mm以上。
另外,固定部件280具有朝向支承辊81侧的倾斜面,因此将固定部件280的角部的顶点配置于支承辊81与转印带8之间的空间,从而能够使固定配件280靠近支承辊81而配置。
相对于此,如以往那样,在未设置固定部件280(带移动限制部28)的情况下,当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碰撞到转印带8时,转印带8有时会弯曲3mm~5mm,从而因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产生的空隙而引起放电,并产生放电所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从而生成异常图像。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固定部件280(带移动限制部28),该固定部件28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于纸张P等来进行限制,以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因此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碰撞到转印带8,也能够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1mm以上。
这样,在进行二次转印时,通过进行限制以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1mm以上,从而能够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从而能够抑制放电所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使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另外,如图4所示,固定部件280优选具有遍及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的长度。
另外,在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从输送路R的引导部G抽出来时,该纸张P的后端碰撞转印带8的冲击聚集在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情况下,只要能够限制转印带8在该部分的弯曲即可。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固定部件280的长度可以比转印带8的宽度短,将该固定部件280设置在相当于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位置即可。
另外,在执行二次转印时,虽然将固定部件280的对置面280a与转印带8的距离设为1mm,但是在充分采取了不损伤与固定部件280的对置面280a滑动接触的转印带8的背面的对策的情况下,也可以配置为固定部件280的对置面280a与转印带8的背面接触(距离为0mm)。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6、图7所示,在转印带8的背面侧且在支承辊81与其上游侧的支撑辊88之间,设置有带移动限制部28的辊部件281。多个(本实施方式为3个)辊部件281具有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于纸张P等来进行限制,以使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的功能。另外,辊部件281在不进行二次转印时被配置为与转印带8保持规定间隔。
辊部件281例如是直径为6mm的不锈钢制的辊,以旋转自由的方式被未图示的支承件支承。
如图6所示,解除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单元21向支承辊81与二次转印辊21a分离的配置移动。
此时,辊部件281的周面与转印带8的距离被设为例如2mm。
而且,如图7所示,在执行二次转印时,二次转印单元21向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移动。
此时,辊部件281的周面与转印带8的背面接触,辊部件281随着转印带8的转动而旋转。若转印带8的背面与辊部件281接触,则辊部件281随着转印带8的转动而旋转,因此转印带8和辊部件281不会相互摩擦,从而很难损伤与辊部件281的周面接触的转印带8的背面。
这样,在二次转印单元21位于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并且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夹紧纸张P而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纸张P时,若配置为辊部件281与转印带8接触,则即使转印带8被按压于纸张P等,转印带8也被限制为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
即,在利用二次转印单元21和转印带8夹紧在输送路R中输送的纸张P之后,该纸张P从输送路R的引导部G抽出来时,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因复原的反作用而碰撞到转印带8,转印带8也被辊部件281限制为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而且,只要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弯曲,则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会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因此不产生放电所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从而能够进行良好地完成了二次转印的适当的图像形成。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辊部件281(带移动限制部28),在进行二次转印时该辊部件281将转印带8按压于纸张P等来进行限制,使得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因此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碰撞到转印带8等并按压转印带8,辊部件281也能够使得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
这样,在进行二次转印时,通过进行限制使得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从而能够不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产生会引起放电的空隙,从而能够抑制放电所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另外,优选地,带移动限制部28的辊部件281具有遍及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的长度,但是在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从输送路R的引导部G抽出时,该纸张P的后端碰撞到转印带8的冲击聚集在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情况下,辊部件281的长度可以比转印带8的宽度短,只要将该辊部件281设置在相当于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即可。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8、图9所示,在转印带8的背面侧且在支承辊81与其上游的支撑辊88之间,设置有带移动限制部28的辊部件281和带部件282。
辊部件281,例如是直径为6mm的不锈钢制的辊,以旋转自由的方式被未图示的支承件支承。
带部件282是架设于两根辊部件281并能够旋转地被支承的环状的带(环形带),例如是将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型而成的部件。
在这两根辊部件281上架设有带部件282的带移动限制部28,具有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于纸张P等来进行限制,使得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的功能。另外,带移动限制部28(辊部件281、带部件282)在不进行二次转印时被配置为与转印带8保持规定间隔。
如图8所示,解除二次转印时的二次转印单元21向支承辊81与二次转印辊21a分离的配置移动。
此时,带部件282的周面与转印带8的距离被设为例如2mm。
而且,如图9所示,在执行二次转印时,二次转印单元21向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移动。
此时,带部件282的周面和转印带8的背面接触,带部件282和辊部件281随着转印带8的转动而旋转。若转印带8的背面与带部件282接触,则带部件282和辊部件281随着转印带8的转动而旋转,因此转印带8与转印部件282不相互摩擦,从而很难损伤与带部件282的周面接触的转印带8的背面。
这样,在二次转印单元21位于利用支承辊81和二次转印辊21a压接转印带8的位置,并且在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21a之间夹紧纸张P而将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纸张P时,若配置为转印部件282与转印带8接触,则即使转印带8被按压于纸张P等,转印带8也被限制为不向转印辊81侧移动。
即,在利用二次转印单元21和转印带8夹紧在输送路R中输送的纸张P之后,该纸张P从输送路R的引导部G抽出时,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因复原的反作用而碰撞到转印带8,转印带8也被带部件282以及辊部件281限制为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而且,只要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弯曲,则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因此不产生放电所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从而能够进行良好地完成了二次转印的适当的图像形成。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3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带部件282以及辊部件281(带移动限制部28),它们在二次转印时将转印带8按压于纸张P来进行限制,使得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因此即使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的后端碰到转印带8并按压转印带8,转印带8也能够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
这样,在二次转印时,通过进行限制而使得转印带8不向支承辊81侧移动,因此能够在纸张P与转印带8之间不产生引起放电的空隙,从而能够抑制放电所引起的调色剂像紊乱,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另外,如图10所示,优选地,在实施方式3中的带移动限制部28的带部件282的两端的内表面侧,设置与辊部件281的两端抵接的棱282a。该棱282a例如形成为厚度为2mm、宽度为5mm。以带部件282的两端的棱282a与辊部件281的两端抵接的方式转动,从而带部件282能够不弯曲前进而是随着转印带8的转动而良好地转动。
另外,如图11所示,可以在实施方式3中的带移动限制部28的辊部件281的两端设置凸缘281a。以带部件282的两端与辊部件281的两端的凸缘281a抵接的方式转动,从而带部件282能够不弯曲前进而是随着转印带8的旋转而良好地旋转。
另外,优选地,带移动限制部28的带部件282以及辊部件281具有遍及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的尺寸,但是,在厚纸等具有刚性的纸张P从输送路R的引导部G抽出时,该纸张P的后端碰撞转印带8的冲击聚集在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情况下,带部件282以及辊部件281的尺寸可以比转印带8的宽度短,将该带部件282与辊部件281设置在相当于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即可。
另外,本发明的应用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印带,其将调色剂像一次转印于表面,并向规定方向转动;
被按压辊,其架设了所述转印带;以及
二次转印辊,其将所述转印带朝向所述被按压辊按压,
利用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二次转印辊对所述转印带进行压接,并在所述转印带与所述二次转印辊之间夹紧纸张,在将所述调色剂像二次转印于所述纸张时,所述二次转印辊的上游侧的所述转印带的所述表面相对于连结所述被按压辊的轴心和所述二次转印辊的轴心的假想线所形成的角度小于90°,
在所述转印带的背面侧设置带移动限制部,该带移动限制部在不进行二次转印时被配置为与所述转印带保持规定间隔,在进行二次转印动作时将所述转印带按压于所述纸张来进行限制,使得所述转印带不向所述被按压辊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所述被按压辊和所述二次转印辊压接所述转印带的配置中,所述转印带与所述带移动限制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移动限制部具备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具有在所述带移动限制部与所述转印带接触时能够抵抗所述转印带的按压的截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移动限制部具备辊部件,在所述带移动限制部与所述转印带接触时,所述辊部件对应于所述转印带的转动而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移动限制部具备:在所述带移动限制部与所述转印带接触时对应于所述转印带的转动而旋转的环状的带部件、和架设了所述带部件的辊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移动限制部具有遍及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移动限制部设置在相当于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位置。
CN201210127650.3A 2011-04-27 2012-04-2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7598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98896 2011-04-27
JP2011098896A JP5472196B2 (ja) 2011-04-27 2011-04-27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9874A CN102759874A (zh) 2012-10-31
CN102759874B true CN102759874B (zh) 2015-09-09

Family

ID=47054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27650.3A Active CN102759874B (zh) 2011-04-27 2012-04-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37996B2 (zh)
JP (1) JP5472196B2 (zh)
CN (1) CN1027598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34719A (ja) * 2013-01-11 2014-07-2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631143B2 (ja) * 2014-12-15 2020-01-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552294B2 (ja) * 2015-06-19 2019-07-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押圧部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0926A (ja) * 1995-09-13 1997-03-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93066A (ja) * 1999-04-02 2000-10-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092A (ja) * 2001-12-06 2003-06-2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67A (zh) * 2006-03-17 2007-09-19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10066A (zh) * 2008-02-14 2009-08-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4022B2 (ja) 1993-09-22 2001-07-09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
KR100433424B1 (ko) * 2002-07-22 2004-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컬러 레이저 프린터의 전사장치
JP2004191476A (ja) * 2002-12-09 2004-07-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39168A (ja) * 2004-11-15 2006-06-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3794A (ja) 2007-09-06 2009-03-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86828A (ja) * 2008-02-07 2009-08-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30945B2 (ja) * 2008-02-14 2013-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8608B2 (ja) * 2008-04-08 2013-09-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896B2 (ja) 2008-06-23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206269B2 (ja) 2008-09-18 2013-06-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348B2 (ja) * 2008-12-04 2013-06-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39603A (ja) 2008-12-10 2010-06-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254B2 (ja) * 2009-07-16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5285B2 (ja) * 2009-07-31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0926A (ja) * 1995-09-13 1997-03-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93066A (ja) * 1999-04-02 2000-10-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092A (ja) * 2001-12-06 2003-06-2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67A (zh) * 2006-03-17 2007-09-19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10066A (zh) * 2008-02-14 2009-08-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37996B2 (en) 2014-09-16
JP2012230273A (ja) 2012-11-22
JP5472196B2 (ja) 2014-04-16
US20120275829A1 (en) 2012-11-01
CN102759874A (zh) 2012-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39256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98166B2 (ja)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5987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440213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40078560A1 (en) Tilt adjustment mechanism, image capturing unit device, image scanning device,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copier
JP20141050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48040B (zh)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598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56445B (zh) 位置检测装置、纸张厚度检测装置以及带位置检测装置
JP2023075340A (ja) 画像読取装置
CN102137214A (zh) 图像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121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357862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387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4669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25688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81947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305473A1 (en) Recording-material-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20230303358A1 (en) Recording-material-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591033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70374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998937B (zh) 带电器、具有该带电器的成像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46405B (zh) 静电带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0774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7529A (ja) 用紙搬送切換ゲー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