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41112A - 车身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41112A
CN102741112A CN201180008059.XA CN201180008059A CN102741112A CN 102741112 A CN102741112 A CN 102741112A CN 201180008059 A CN201180008059 A CN 201180008059A CN 102741112 A CN102741112 A CN 1027411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h
wheel
longeron
following longeron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80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41112B (zh
Inventor
田村尚之
高桥康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41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1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41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11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车身(12;12A;12B)包括:沿着车辆(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15、15);和位于该左右的下纵梁之后且覆盖左右的后轮(16、16)的左右的后轮拱(17、17)。该左右的下纵梁形成为从前端到后端连续的封闭截面形状。该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35、35)在该封闭截面形状的状态下,通过左右的接合部件(18、18;18A、18A;18B、18B)而接合到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左右的后轮拱的下部接合在位于车身的左右两侧且在该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上的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由专利文献1得知,左右的下纵梁是构成车身的骨架的主要部件之一。由专利文献1所知的车身使下纵梁通过加强部件而得到加强。该加强部件沿着下纵梁的长度方向且设在内部。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该加强部件能够对因作用在车辆的侧面的碰撞力而产生的下纵梁的弯曲变形进行抑制。
近年,谋求进一步提高车身的刚性的技术。为了提高车身的刚性,考虑提高左右的下纵梁的刚性,并且提高该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与左右的后轮拱的接合部分的刚性。但是,单纯对该下纵梁以及该接合部分进行加强会使车身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会导致车身重量的增加,因此存在限制。
另外,考虑通过左右的连结部件对左右的下纵梁和左右的后轮拱进行连结。左右的连结部件需要与车身的形状相符,例如截面形状从左右的下纵梁朝向左右的后轮拱不同。在该情况下,考虑到左右的下纵梁和左右的后轮拱的结构上的连续性,需要充分提高左右的连结部件的刚性,因此存在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286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使车身的侧部的刚性提高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包括:位于车身的左右两侧且沿着该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位于该左右的下纵梁之后且用于覆盖左右的后轮的上半部的左右的后轮拱,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形成为从前端到后端连续的封闭截面形状,并且具有在该封闭截面形状的状态下用于将后端部接合到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的左右的接合部件。
如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地,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由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左右的下纵梁内部件和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构成,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设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上。
如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地,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通过车宽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截面的部件构成,该大致U字状截面的部件由位于车宽方向的靠外的大致垂直的纵板、从该纵板的上端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延伸的上板和从所述纵板的下端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延伸的下板构成,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设在至少所述上板和所述纵板上。
如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地,所述纵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至少一个具有沿着所述下纵梁外部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如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地,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上,并且重合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
如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地,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分体的部件构成,该左右的分体部件由接合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上的左右的梁接合部和重合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的左右的拱接合凸缘构成,该左右的拱接合凸缘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左右的梁接合部上。
如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地,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分体的部件构成,该左右的分体部件由接合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上的左右的梁内表面接合部和重合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的左右的拱接合板部构成,该左右的拱接合板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左右的梁内表面接合部上。
如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地,所述左右的后轮拱由组装在所述车身上的左右的轮拱主体和以从该左右的轮拱主体的前下端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能够接合在该前下端上的左右的拱延长部构成,所述左右的轮拱主体在所述前下端具有左右的主体用凸缘,所述左右的拱延长部具有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该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能够接合在组装于所述车身上的所述左右的轮拱主体的所述左右的主体用凸缘上,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接合在所述左右的拱延长部上,而接合在所述左右的轮拱主体上。
如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地,所述左右的主体用凸缘和所述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分别具有能够相互上下重合地接合的对合面,该左右的对合面以使车宽方向的外端比内端高的方式倾斜。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由于左右的下纵梁形成为从前端到后端连续的封闭截面形状,所以为高刚性。而且,能够在左右的下纵梁的封闭截面形状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连续的状态下,将该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通过左右的接合部件而接合到左右的后轮拱上。由此,使左右的下纵梁与左右的后轮拱的接合部分的刚性提高。由于左右的下纵梁自身的刚性以及接合部分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使车身整体的刚性提高。而且,由于能够使作用在左右的下纵梁上的外力从封闭截面状的后端部经由左右的接合部件高效地传递到左右的后轮拱上,所以能够使该外力向车身后方充分地分散。而且,仅仅为以下结构,即左右的下纵梁的封闭截面形状从前端到后端连续,并且该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通过左右的接合部件接合在左右的后轮拱上。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使车身的侧部的刚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使该左右的接合部件仅设在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上。由此,在左右的下纵梁的封闭截面形状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连续的状态下,能够将该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通过左右的接合部件而容易地接合在左右的后轮拱上。而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车身的侧部的刚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在车宽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截面的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中,至少在所述上板和所述纵板上设有左右的接合部件。由此,在左右的下纵梁的封闭截面形状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连续的状态下,能够将该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通过左右的接合部件而容易地接合在左右的后轮拱上。而且,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车身的侧部的刚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中,构成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的纵板、上板和下板的至少一个具有沿着该下纵梁外部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加强筋。由此,能够使该下纵梁外部件的刚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中,由于仅仅使在左右的下纵梁上一体地形成的左右的接合部件重合且接合到左右的后轮拱上,所以零件数量减少,从而能够削减进行接合的工作量。而且,由于没有使左右的接合部件接合在左右的下纵梁上,所以不会导致基于接合而造成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使车身的刚性进一步地提高。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中,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分体的部件构成。由此,能够从左右的下纵梁上将左右的接合部件省去,所以,该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的形状变得单纯。而且,左右的接合部件为左右的梁接合部和左右的拱接合凸缘的一体部件,因此使零件数量减少。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中,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分体的部件构成。由此能够从左右的下纵梁上将左右的接合部件省去,所以,该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的形状变得单纯。而且,左右的接合部件为左右的梁内表面接合部和左右的拱接合板部的一体部件,因此使零件数量减少。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中,左右的后轮拱被分割为组装在车身上的上侧的左右的轮拱主体和下侧的左右的拱延长部。由此,在将左右的下纵梁组装到车身上时,能够将通过左右的接合部件接合有该左右的下纵梁的左右的拱延长部接合到左右的轮拱主体上。也就是说,将左右的拱延长部预先接合到形成为从前端到后端连续的封闭截面形状的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上,然后通过将该左右的拱延长部接合到左右的轮拱主体上,而能够不受左右的下纵梁的影响地,完成后轮拱。这样,左右的轮拱主体和左右的拱延长部的接合的自由度变大。无论左右的下纵梁的封闭截面形状是否从前端到后端连续,都能够将该左右的下纵梁容易且可靠地接合到后轮拱上。左右的下纵梁能够在前后不改变封闭截面形状地一直连续到后轮拱,该结果为,能够使车身的刚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中,左右的主体用凸缘和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的对合面,以使外端比车宽方向的内端高的方式倾斜。主体用凸缘的对合面能够发挥以下作用,即在相对于该主体用凸缘使延长部用凸缘从车宽方向外侧对位且接合时的引导面的作用。因为各凸缘面是倾斜的,所以,从车宽方向的外侧使左右的拱延长部对位且接合到左右的轮拱主体上的接合作业是容易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采用了实施例1的车身侧部构造的车身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左侧的下纵梁接合在左侧的后轮拱上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左侧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与左侧的后轮拱的接合部分放大了的图。
图4是图3的向视线4方向的图。
图5是将图3所示的左侧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与左侧的后轮拱的接合部分进行分解后的图。
图6是图2的向视线6方向的图。
图7是图6的向视线7方向的图。
图8是对将图5所示的左侧的下纵梁以及左侧的后轮拱组装到车身上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体的左侧的下纵梁接合到左侧的后轮拱上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将图9所示的左侧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与左侧的后轮拱的接合部分放大了的图。
图11是图10的向视线11方向的图。
图12是将图10所示的左侧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与左侧的后轮拱的接合部分进行分解后的图。
图13是对将图12所示的左侧的下纵梁以及左侧的后轮拱组装到车身上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从车室侧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车体的左侧的下纵梁接合到左侧的后轮拱上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到的将图14所示的左侧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与左侧的后轮拱的接合部分进行分解后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例1
基于图1~图8说明实施例1的车身。如图1所示,车辆11为四门型的乘用车,在车身12的中央部的内侧形成有车室21。车身12由无骨架式车身(monocoque body)构成,相对于通过车辆11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线CL而形成为左右对称。该车身12在左右的侧面分别具有前侧的车门开口22和后侧的车门开口23。该前后侧的车门开口22、23通过未图示的车门开闭。而且,该车体12包含左右的下纵梁15、左右的前支柱31、左右的中央支柱32、左右的后支柱33、左右的车顶侧梁34和左右的后轮拱17。
左右的下纵梁15位于车身12的左右两侧,在该车身12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左右的前支柱31从左右的下纵梁15的前端部37向上方延伸。左右的中央支柱32从左右的下纵梁15的长度中间的部位向上方延伸。左右的后支柱33从左右的下纵梁15的后端部35向上方延伸。左右的车顶侧梁34架设在左右的前支柱31的上端、左右的中央支柱32的上端和左右的后支柱33的上端之间。
左右的下纵梁15、15以及左右的后轮拱17、17以相对于车宽中心线CL而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以下,详细说明左侧的下纵梁15以及左侧的后轮拱17。由于右侧的下纵梁15与左侧的下纵梁15为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另外,右侧的后轮拱17与左侧的后轮拱17为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2~图4所示,左侧的下纵梁15在车身12的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均匀的封闭截面形状。即,该下纵梁15是由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下纵梁内部件41和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构成的封闭截面构造体。
该下纵梁外部件42由车宽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截面的部件构成。更具体地记述,则该下纵梁外部件42由位于车宽方向的靠外的大致垂直的纵板46、从该纵板46的上端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向车室21侧)延伸的上板45和从该纵板46的下端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延伸的下板47构成。
上板45以使内端比车宽方向的外端高的方式倾斜,并且具有从该内端向上方延伸的凸缘68。下板47以使内端比车宽方向的外端低的方式倾斜,并且具有从该内端向下方延伸的凸缘68。具有该凸缘68、68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整体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帽形的截面。通过使该上下的凸缘68、68接合在下纵梁内部件41上,而使下纵梁外部件42接合在下纵梁内部件41上。
在纵板46、上板45和下板47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沿着下纵梁外部件42的前后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板加强用的加强筋51。该加强筋51形成为向外方凹状或者凸状。
如图1所示,后轮拱17位于下纵梁15之后,覆盖后轮16的至少上半部。该后轮拱17沿着后轮16形成,且由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轮拱内表面板61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轮拱外面板62构成。该轮拱外面板62由用于覆盖后轮16的至少上半部的轮拱主体65和以从该轮拱主体65的前下端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能够接合在该前下端上的拱延长部64构成。
如图5~图7所示,轮拱主体65在前下端具有主体用凸缘71。拱延长部64在上端具有延长部用凸缘72,并且在下端具有下端凸缘63。主体用凸缘71和延长部用凸缘72分别具有能够相互上下重合地接合的对合面76、76。左右的对合面76、76以使外端74比车宽方向的内端73高的方式,以倾斜角α的量倾斜。下端凸缘63相对于下纵梁外部件42的下板47平行地形成。这样,该延长部用凸缘72能够接合在组装于车体12上的轮拱主体65的主体用凸缘71上。通过点焊等的焊接接合各凸缘71、72彼此,由此,使拱延长部64与主体用凸缘71一体化。
如图3~图6所示,下纵梁15的后端部35具有用于接合在后轮拱17上的接合部件18。具体地,该接合部件18设在下纵梁外部件42上。该接合部件18一体地形成在下纵梁15的后端部35上,并且重合地接合在后轮拱17的轮拱外面板62上。若详细地记述,则接合部件18设在下纵梁外部件42的上板45和下板47上。而且,该接合部件18通过接合在拱延长部64上,而接合在轮拱主体65上。
该接合部件18由上凸缘53、纵凸缘56和下凸缘59构成。位于下纵梁15的后端部35上的上凸缘53,由从上板45向上方延伸的第一上凸缘片54和第二上凸缘片55构成。纵凸缘56由从纵板46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纵凸缘片57和第二纵凸缘片58构成。下凸缘59由从下板47向后方延伸的第一下凸缘片59a和第二下凸缘片59b构成。该第一以及第二下凸缘片59a、59b接合在后轮拱17的下端凸缘63上。
如图2~图4所示,下纵梁15的后端部35与后轮拱17的角部66被后支柱33的下端部67加强。即,该下端部67大致发挥角撑板(框加强板)的作用。如图6以及图7所示,后支柱33的下端位于下纵梁15的下端和后轮拱17的下端。
下面,说明下纵梁15以及后轮拱17相对于车身12的组装方法。首先,如图8所示,准备预先组装有下纵梁内部件41和轮拱主体65的车身12(准备工序)。在该阶段,下纵梁外部件42和拱延长部64未组装到车身12上。
接着,如图5所示的箭头a1那样,使形成在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的各凸缘53、56、59重合在拱延长部64的前表面和下端凸缘63上,且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而接合(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工序)。该结果为,如图8所示,下纵梁外部件42被接合在拱延长部64上。将由该下纵梁外部件42和该拱延长部64构成的组装体108称为“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108”。
接着,如图8所示的箭头a2那样,使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108相对于车身12从车宽方向外侧进行对位并组装。具体地,使下纵梁外部件42从车宽方向外侧对位到下纵梁内部件41上并重合。同时,使拱延长部64的延长部用凸缘72从车宽方向外侧对位到轮拱主体65的主体用凸缘71上并重合(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的对合工序)。
如图7所示,主体用凸缘71的对合面76能够发挥以下作用,即在相对于该主体用凸缘71使延长部用凸缘72从车宽方向外侧对位且接合时的引导面的作用。相对于该主体用凸缘71,通过使延长部用凸缘72重合,且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滑动,从而能够设置在规定的位置上。如上述那样地,各凸缘71、72的对合面76、76以使外端74比车宽方向的内端73高的方式倾斜。由此,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进行各凸缘71、72彼此的安装作业容易。
最后,如图8所示,通过点焊等的焊接将下纵梁外部件42的凸缘68接合在下纵梁内部件41上,并且通过点焊等的焊接接合各凸缘71、72彼此(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的接合工序)。由此,完成下纵梁15以及后轮拱17相对于车身12的组装作业。
如从以上说明中明了的那样,在实施例1中,如图1~图8所示,由于左右的下纵梁15、15形成为从前端到后端连续的封闭截面形状,所以为高刚性。而且,在左右的下纵梁15、15的封闭截面形状在车身12的前后方向上连续的状态下,能够将该左右的下纵梁15、15的后端部35、35通过左右的接合部件18、18接合在左右的后轮拱17、17上。由此,使左右的下纵梁15、15和左右的后轮拱17、17的接合部分的刚性提高。由于左右的下纵梁15、15自身的刚性以及接合部分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使车身12整体的刚性提高。
而且,由于能够使作用在左右的下纵梁15、15上的外力从封闭截面状的后端部35、35经由左右的接合部件18、18高效地传递到左右的后轮拱17、17上,所以能够使该外力向车身12后方充分且大致均匀地分散。
而且,仅仅为以下结构,即左右的下纵梁15、15的封闭截面形状从前端到后端连续,并且该左右的下纵梁15、15的后端部35、35通过左右的接合部件18、18接合在左右的后轮拱17、17上。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提高车身12的侧部的刚性。
实施例2
基于图9~图13说明实施例2的车身。实施例2的车身12A,除了将图1~图8所示的实施例1的左侧的接合部件18变更为图9~图13所示的左侧的接合部件18A之外,为实质上与实施例1的车身12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此外,右侧的接合部件(未图示)为与左侧的接合部件18A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9~图12所示,实施例2的左侧的接合部件18A通过与左侧的下纵梁15分体的部件构成。该左侧的接合部件18A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部35,即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上,并且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后轮拱17的轮拱外面板62上。
具体地,如图10~图12所示,该左侧的接合部件18A设在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上板45、纵板46和下板47上。而且,该左侧的接合部件18A接合在左侧的拱延长部64上。该结果为,使该左侧的接合部件18A接合到左侧的轮拱主体65上。
若具体地记述,则该左侧的接合部件18A由接合在左侧的下纵梁15的后端部35上的梁接合部91和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后轮拱17的前表面上的拱接合凸缘92构成。该左侧的接合部件18A形成为,与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部35的外周面的形状相符地形成的大致U字状截面。即,梁接合部91重合并且接合在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上板45、下板47以及纵板46的外表面上。但是,是否使该左侧的接合部件18A的形状与加强筋51的形状相符则是任意的。
该拱接合部凸缘92在梁接合部91上一体地形成。若具体地记述,则该拱接合凸缘92由第一凸缘部92a、第二凸缘部92b和第三凸缘部92c构成。该第一凸缘部92a从梁接合部91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并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拱延长部64的前表面上。该第二凸缘部92b从梁接合部91的侧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拱延长部64的前表面上。该第三凸缘部92c从梁接合部91的下表面向后方延伸,并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拱延长部64的下端凸缘63的下表面上。
在实施例2中,下纵梁15以及后轮拱17的组装方法如下。首先,如图9所示,准备预先组装有下纵梁内部件41和轮拱主体65的车身12A(准备工序)。
接着,如图12所示,使接合部件18A嵌合在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部上并进行对位,且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而进行接合(接合部件的一体化工序)。
接着,如图12所示的箭头b1那样,使接合部件18A的各凸缘92a、92b、92c重合在拱延长部64的前表面和下端凸缘63上,并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而进行接合(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工序)。该结果为,如图13所示,下纵梁外部件42被接合到拱延长部64上。将由该下纵梁外部件42和该拱延长部64构成的组装体108A称为“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108A”。
接着,如图13所示的箭头b2那样,使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108A相对于车身12A从车宽方向外侧进行对位,并进行组装。具体地,使下纵梁外部件42从车宽方向外侧对位到下纵梁内部件41上,且重合。同时,使拱延长部64的延长部用凸缘72从车宽方向外侧对位到轮拱主体65的主体用凸缘71上,且重合(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的对合工序)。
最后,如图13所示,使下纵梁外部件42的凸缘68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而接合到下纵梁内部件41上,并且将各凸缘71、72彼此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而接合(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的接合工序)。由此,完成下纵梁15以及后轮拱17相对于车身12A的组装作业。
如从以上说明中明了的那样,实施例2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即,能够使车身12的强度提高。而且,在实施例2中,由于使接合部件18A与下纵梁15分体地形成,所以能够从下纵梁15上省去接合部件18A,而使下纵梁15的形状变得单纯。
实施例3
基于图14以及图15说明实施例3的车身。实施例3的车身12B,除了将图9~图13所示的实施例2的左侧的接合部件18A变更为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左侧的接合部件18B之外,为实质上与实施例2的车身12A相同的结构,而省略说明。此外,右侧的接合部件(未图示)为与左侧的接合部件18B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实施例3的左侧的接合部件18B通过与左侧的下纵梁15分体的部件而构成。该左侧的接合部件18B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部35,即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上,并且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后轮拱17的轮拱外面板62上。
具体地,该左侧的接合部件18B由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下纵梁15的后端部35的内表面上的多个左侧的梁内表面接合部102、102、102和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后轮拱17的前表面上的左侧的拱接合板部103构成。若具体地记述,则左侧的梁内表面接合部102、102、102分别重合且接合在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上板45、下板47以及纵板46的各自的内表面上,尤其是各加强筋51、51、51的部位上。左侧的梁内表面接合部102、102、102的宽度相对于各加强筋51、51、51的宽度大概一致。
此外,是否使该左侧的梁内表面接合部102、102、102的形状与各加强筋51、51、51的形状相符则是任意的。例如,也能够使该左侧的梁内表面接合部102、102、102的形状与左侧的下纵梁15的内表面整体的形状相符。
该左侧的拱接合板部103是形成为能够与左侧的拱延长部64的前表面重合的大概平板状的部件,接合在左侧的拱延长部64的前表面上。该结果为,该左侧的拱接合板部103被接合在左侧的轮拱主体65上。
在该左侧的拱接合板部103的外缘上一体地形成有沿着该外缘的全周形成的缘肋部106。该缘肋部106是对该下纵梁内表面接合部102进行加强的部分,形成为从该左侧的拱接合板部103向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内延伸的框架状。
多个左侧的梁内表面接合部102、102、102是从形成为框架状的缘肋部106的前端向着左侧的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部的内部延伸的平板状的部件。即,该左侧的梁内表面接合部102、102、102一体地形成在左侧的拱接合板部103上。
在实施例3中,下纵梁15以及后轮拱17的组装方法如下。首先,如图15所示,准备预先组装有下纵梁内部件41和轮拱主体65的车身12B(准备工序)。
接着,使接合部件18B嵌合在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部上并进行对位,且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进行接合(接合部件的一体化工序)。若具体地记述,则将多个梁内表面接合部102、102、102向着下纵梁外部件42的后端部的内部进行嵌合,并分别重合在各加强筋51、51、51的部位上,且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而接合。
接着,如图15所示的箭头c1那样,使接合部件18B的左侧的拱接合板部103重合在左侧的拱延长部64的前表面上,并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而进行接合(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工序)。该结果,下纵梁外部件42被接合到拱延长部64上。将由该下纵梁外部件42和该拱延长部64构成的组装体108B称为“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108B”。
接着,如图15所示的箭头c2那样,使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108B相对于车身12B从车宽方向外侧进行对位,并进行组装。具体地,使下纵梁外部件42从车宽方向外侧对位到下纵梁内部件41上,且重合。同时,使拱延长部64的延长部用凸缘72从车宽方向外侧对位到轮拱主体65的主体用凸缘71上,且重合(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的对合工序)。
最后,使下纵梁外部件42的凸缘68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而接合到下纵梁内部件41上,并且将各凸缘71、72彼此通过点焊等的焊接而接合(下纵梁外部件半组装体的接合工序)。由此,完成下纵梁15以及后轮拱17相对于车身12B的组装作业。
如从以上说明中明了的那样,实施例3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例1以及上述实施例2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即,能够使车身12的强度提高。而且,在实施例3中,由于使接合部件18B与下纵梁15分体地形成,所以能够从下纵梁15上省去接合部件18B,从而使下纵梁15的形状变得单纯。在此基础上,接合部件18B的轮拱接合板部103对下纵梁15朝向后轮拱17的后端部35的开口进行封闭。该结果,能够使该后端部35的强度提高,在结果上能够提高下纵梁15的强度。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适合使用在乘用车等的车辆的车身中。
附图标记说明
11车辆,12、12A、12B车身,15下纵梁,16后轮,17后轮拱,18、18A、18B接合部件,35下纵梁的后端部,41下纵梁内部件,42下纵梁外部件,45上板部,46纵板部,47下板部,51加强筋,64轮拱主体,65拱延长部,71主体用凸缘,72延长部用凸缘,73车宽方向的内端,74车宽方向的外端,76对合面,91梁接合部,92拱接合凸缘102梁内表面接合部,103拱接合板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包括:位于车身的左右两侧且沿着该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位于该左右的下纵梁之后且用于覆盖左右的后轮的上半部的左右的后轮拱,
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形成为从前端到后端连续的封闭截面形状,并且具有在该封闭截面形状的状态下用于将后端部接合到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的左右的接合部件,
所述左右的后轮拱由组装在所述车身上的左右的轮拱主体和以从该左右的轮拱主体的前下端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能够接合在该前下端上的左右的拱延长部构成,
所述左右的轮拱主体在所述前下端具有左右的主体用凸缘,
所述左右的拱延长部具有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该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能够接合在组装于所述车身上的所述左右的轮拱主体的所述左右的主体用凸缘上,
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接合在所述左右的拱延长部上,而接合在所述左右的轮拱主体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主体用凸缘和所述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分别具有能够相互上下重合地接合的对合面,
该左右的对合面以使车宽方向的外端比内端高的方式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由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左右的下纵梁内部件和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构成,
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设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通过车宽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截面的部件构成,
该大致U字状截面的部件由位于车宽方向的靠外的大致垂直的纵板、从该纵板的上端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延伸的上板和从所述纵板的下端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延伸的下板构成,
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设在至少所述上板和所述纵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至少一个具有沿着所述下纵梁外部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上,并且重合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分体的部件构成,
该左右的分体部件由接合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上的左右的梁接合部和重合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的左右的拱接合凸缘构成,
该左右的拱接合凸缘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左右的梁接合部上。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分体的部件构成,
该左右的分体部件由接合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上的左右的梁内表面接合部和重合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的左右的拱接合板部构成,
该左右的拱接合板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左右的梁内表面接合部上。
8.(删除)
9.(删除)

Claims (9)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包括:位于车身的左右两侧且沿着该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位于该左右的下纵梁之后且用于覆盖左右的后轮的上半部的左右的后轮拱,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形成为从前端到后端连续的封闭截面形状,并且具有在该封闭截面形状的状态下用于将后端部接合到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的左右的接合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由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左右的下纵梁内部件和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构成,
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设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外部件通过车宽方向的内侧开放的大致U字状截面的部件构成,
该大致U字状截面的部件由位于车宽方向的靠外的大致垂直的纵板、从该纵板的上端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延伸的上板和从所述纵板的下端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延伸的下板构成,
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设在至少所述上板和所述纵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板、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的至少一个具有沿着所述下纵梁外部件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加强筋。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上,并且重合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分体的部件构成,
该左右的分体部件由接合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上的左右的梁接合部和重合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的左右的拱接合凸缘构成,
该左右的拱接合凸缘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左右的梁接合部上。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与所述左右的下纵梁分体的部件构成,
该左右的分体部件由接合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后端部的内表面上的左右的梁内表面接合部和重合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轮拱上的左右的拱接合板部构成,
该左右的拱接合板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左右的梁内表面接合部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后轮拱由组装在所述车身上的左右的轮拱主体和以从该左右的轮拱主体的前下端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能够接合在该前下端上的左右的拱延长部构成,
所述左右的轮拱主体在所述前下端具有左右的主体用凸缘,
所述左右的拱延长部具有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该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能够接合在组装于所述车身上的所述左右的轮拱主体的所述左右的主体用凸缘上,
所述左右的接合部件通过接合在所述左右的拱延长部上,而接合在所述左右的轮拱主体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的主体用凸缘和所述左右的延长部用凸缘分别具有能够相互上下重合地接合的对合面,
该左右的对合面以使车宽方向的外端比内端高的方式倾斜。
CN201180008059.XA 2010-03-26 2011-03-23 车身侧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411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2858 2010-03-26
JP2010-072858 2010-03-26
JP2010072935 2010-03-26
JP2010-072935 2010-03-26
PCT/JP2011/056949 WO2011118618A1 (ja) 2010-03-26 2011-03-23 車体側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1112A true CN102741112A (zh) 2012-10-17
CN102741112B CN102741112B (zh) 2014-11-12

Family

ID=44673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805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41112B (zh) 2010-03-26 2011-03-23 车身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19115B2 (zh)
EP (1) EP2554456B1 (zh)
JP (1) JP5581378B2 (zh)
CN (1) CN102741112B (zh)
WO (1) WO201111861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07938A (zh) * 2013-12-31 2014-04-0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驾驶室
CN103863402A (zh) * 2012-12-17 2014-06-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车身结构和用于制造机动车车身结构的方法
CN104249763A (zh) * 2013-06-28 2014-12-3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摇臂端板、包括它的组件及制作和使用它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62575B2 (en) * 2009-12-22 2014-03-0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chassis side structure
JP5685321B2 (ja) * 2011-10-24 2015-03-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5411245B2 (ja) * 2011-12-08 2014-0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KR101526399B1 (ko) * 2013-12-20 2015-06-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충돌 성능 및 방청 성능 개선을 위한 차체 측면 하부 구조
JP6146397B2 (ja) * 2014-11-17 2017-06-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9487243B2 (en) * 2014-12-09 2016-11-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6647248B2 (ja) 2017-07-05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SE541218C2 (en) * 2017-09-20 2019-05-07 Gestamp Hardtech Ab A vehicle side structure
CN110316257A (zh) * 2019-07-25 2019-10-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轮罩总成结构和车辆
KR20220017159A (ko) 2020-08-04 2022-02-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사이드실 강성 보강 구조
KR102468039B1 (ko) * 2020-11-18 2022-11-17 주식회사 포스코 차량용 프런트 사이드 멤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370U (ja) * 1982-07-20 1984-01-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サイドシル構造
JPS63123374U (zh) * 1987-02-05 1988-08-11
JPH0492783A (ja) * 1990-08-08 1992-03-25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車体のモジュール構造
JP2000095151A (ja) * 1998-09-24 2000-04-0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ロッカ部構造
CN1378939A (zh) * 2001-03-14 2002-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车体侧板的方法
JP2007131264A (ja) * 2005-11-14 2007-05-31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28699A (en) * 1968-12-11 1970-09-15 Budd Co Vehicle body side sill to rear sill transition structure
JPS5863168U (ja) * 1981-10-23 1983-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S58161613A (ja) * 1982-03-19 1983-09-26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ボデイ構造
JPS5913370A (ja) 1982-07-14 1984-01-24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
JPS63123374A (ja) 1986-11-13 1988-05-27 Toshiro Sekine 微細藻類培養装置
DE19901070C1 (de) * 1999-01-14 2000-06-29 Daimler Chrysler Ag Befestigungsanordnung eines Türschwellers am Bodenblech eines Kraftwagens
JP5110364B2 (ja) * 2007-11-14 2012-12-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後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370U (ja) * 1982-07-20 1984-01-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サイドシル構造
JPS63123374U (zh) * 1987-02-05 1988-08-11
JPH0492783A (ja) * 1990-08-08 1992-03-25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車体のモジュール構造
JP2000095151A (ja) * 1998-09-24 2000-04-0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ロッカ部構造
CN1378939A (zh) * 2001-03-14 2002-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制造车体侧板的方法
JP2007131264A (ja) * 2005-11-14 2007-05-31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63402A (zh) * 2012-12-17 2014-06-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车身结构和用于制造机动车车身结构的方法
CN103863402B (zh) * 2012-12-17 2018-07-27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车身结构和用于制造机动车车身结构的方法
CN104249763A (zh) * 2013-06-28 2014-12-3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摇臂端板、包括它的组件及制作和使用它的方法
CN103707938A (zh) * 2013-12-31 2014-04-0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驾驶室
CN103707938B (zh) * 2013-12-31 2016-08-24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驾驶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1112B (zh) 2014-11-12
JPWO2011118618A1 (ja) 2013-07-04
JP5581378B2 (ja) 2014-08-27
US8419115B2 (en) 2013-04-16
WO2011118618A1 (ja) 2011-09-29
EP2554456B1 (en) 2013-10-23
EP2554456A1 (en) 2013-02-06
EP2554456A4 (en) 2013-05-22
US20120306239A1 (en) 201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1112B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05517881B (zh) 车身前部构造以及车身的组装方法
JP5683707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7848577B (zh)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US3292969A (en) Tubular frame unitized body structure
CN103764487B (zh) 车体上部构造
CN100390007C (zh) 车辆的后部车体结构
CN102730077A (zh) 机动车车身的支承结构装置
CN103171629A (zh) 具有加强结构的机动车车身
CN103180198A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107336746A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05209326B (zh) 车身上部结构
CN107949519A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5313981A (zh) 用于机动车车身的车尾侧的加固结构
CN104554451B (zh) 汽车车身的车尾侧的侧壁组件
CN102774428B (zh) 车辆的后门开口肩部的加固结构
CN106347500A (zh) 侧梁部的构造
CN208325396U (zh) 一种纯电动四驱客车的轻量化车身骨架总成
CN206374821U (zh) 一种全景天窗车架组件
CN109014638B (zh) 框架式铝合金车身总成的焊接方法
CN102745246A (zh) 顶盖后横梁与侧围搭接结构
JP2011088495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209223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CN202029898U (zh) 发舱总成与前地板总成的连接结构
CN108382463B (zh)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