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6466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6466B
CN102736466B CN201210088513.3A CN201210088513A CN102736466B CN 102736466 B CN102736466 B CN 102736466B CN 201210088513 A CN201210088513 A CN 201210088513A CN 102736466 B CN102736466 B CN 1027364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hole
feed throughs
main body
for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85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6466A (zh
Inventor
鹈饲将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6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6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64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64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2Means for discharging uncollated sheet copy material, e.g. discharging rollers, exit tray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3Humidit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主体、图像形成单元、定影单元、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和排出部分。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被设置在主体中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并且形成第一馈送通道,在该第一馈送通道中转印构件被馈送。排出部分包括托盘构件,该托盘构件设置在主体的上端部分并且包括提供主体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通口。在平面图中连通口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包括第一通孔。第一通孔朝着连通口敞开,并且连通口朝着第一通孔敞开。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发明对2011年3月2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1-071979提出优先权要求,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用作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设备的激光打印机,该激光打印机在其主体中可以包括: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感光鼓和将被携带在感光鼓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从片状物供应盘馈送的记录片状物上;和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通过加热将被转印到记录片状物上的色粉图像定影。
在该激光打印机中,当使用者意外地将液体从上方倾洒到图像形成设备上时,液体可能从主体的连接处进入主体。
如果液体进入主体,则可能弄湿处理盒和定影单元,使其短路,然后发生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当液体被倾洒到图像形成设备的上部时,该图像形成设备可以减少处理盒和定影单元被弄湿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主体、图像形成单元、定影单元、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和排出部分。图像形成单元设置在主体中,图像形成单元被构造成在转印构件上形成图像。定影单元被构造成将图像定影在转印构件上。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设置在主体中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形成第一馈送通道,转印构件沿着第一馈送通道被馈送。排出部分被构造成将转印构件排出主体,在定影单元中图像被定影在转印构件上,排出部分包括托盘构件,托盘构件被设置在主体的上端部分并且被构造成接收被排出的转印构件,托盘构件具有为主体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提供连通的连通口,在平面图中,连通口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具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被形成为竖直地贯穿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第一通孔朝着连通口敞开,并且连通口被朝着第一通孔敞开。
因此,如果液体被倾洒到主体的上部,那么在俯视图中,可能导致液体从托盘构件的连通口流到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之间,并且到达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的第一通孔。
因此,如果液体被倾洒到主体的上部,那么可以防止图像形成单元和定影单元被弄湿。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说明性的方面将参考以下附图详细描述,附图中同样的元件具有同样的标号,其中:
图1是示意性地说明作为根据说明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的打印机的截面图;
图2是从左上方看图1中的打印机的主壳体的立体图,在该主壳体中配置电路板;
图3是从右上方看图1中的打印机的主壳体的立体图,在该主壳体体中配置电路板;
图4是图1中的打印机的W1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从左后方看图1中的第一下壁形成构件的立体图,盖构件被从该第一下壁形成构件上移去;
图6是从左后方看图1中的第一下壁形成构件的立体图,盖构件未被从该第一下壁形成构件上移去;
图7是从左前方看图1中的定影单元和第一下壁形成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图1中的打印机的W2部分的放大图;和
图9是图1中的打印机的W3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说明性的实施例将会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
以下将描述图像形成设备的主要构造,例如,打印机1。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在其主体中可以包括,例如,主壳体2、片状物供应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定影部5和排出部分6。
侧壁9a在水平方向上被配置在主壳体2的第一端侧上,侧壁9a包括前盖7,通过前盖7处理盒12被可拆卸地附接。侧壁9b在水平方向上被配置在主壳体2的第二端侧上,以便侧壁9b以距侧壁9a一段距离而面对侧壁9a。
在下面的描述中,在水平方向上配置前盖7的第一端侧(图1的右侧)指的是打印机1的前面或前侧,与第一端侧相反的第二端侧(图1的左侧)指的是打印机1的后面或后侧。左面或左侧和右面或右侧指的是从前侧看打印机1时所指的左面或左侧和右面或右侧。
片状物供应单元3包括存储构件,例如,被构造成其中储存大量转印构件例如记录片状物P的片状物供应盘8。片状物供应盘8被配置在主壳体2的下端部分,且被构造成从前侧可拆卸地附接。
通过配置在片状物供应盘8的前端上方的片状物供应辊(未显示)的转动,储存在片状物供应盘8中的片状物P被逐一馈送,以便每个片状物P片状物供应侧的U型通道被向着套准辊10向上翻转,该套准辊10被配置在感光鼓16的前方。通过套准辊10的转动,每个片状物P被以规定时刻朝着图像形成单元4(感光鼓16和转印辊18接触的接触部分N1)馈送。
具体地,被翻转的片状物P的前端(或片状物馈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被从前侧(在水平方向上的第一端侧)向后侧(在水平方向上的第二端侧)馈送。
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扫描单元11和处理盒12。
扫描单元11被配置在主壳体2的上端部分。扫描单元11被构造成基于图像数据向处理盒的感光鼓16发射激光束L,并且通过在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高速移动激光束L以扫描感光鼓16的表面。
处理盒12被配置在扫描单元11的下方。处理盒12包括鼓盒14和被可拆卸地附接到鼓盒14的显影剂盒15。
鼓盒14可转动地容纳感光鼓16,该感光鼓16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具有基本上为圆柱形形状的感光鼓16。感光鼓16被构造成一旦受到电动机13(图8)的驱动力就旋转,该电动机13被配置在主壳体2内。
鼓盒14进一步容纳围绕感光鼓16排列的电晕充电器17和转印辊18。
显影剂盒15被配置在感光鼓16的前面,且包括显影辊19。
显影辊19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显影剂盒15的后端部分,以便从后侧被暴露。显影辊19被配置成接触感光鼓16,以便显影辊19从前侧按压感光鼓16。
显影剂盒15在显影辊19的前面的空间中容纳色粉,该色粉是将被充正电的无磁性的单一成分的色粉。
在显影剂盒15中的色粉通过显影辊19的转动而被充正电,且被运送到显影辊19的表面。
随着感光鼓16的旋转,感光鼓16的表面通过电晕充电器17而被均匀地充正电,而后通过高速扫描被暴露于从扫描仪单元11发射的激光束L中。因此,与将要被形成在片状物P上的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被形成在感光鼓16的表面上。
当感光鼓16进一步转动时,承载在显影辊19表面上的色粉被供应给形成在感光鼓16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因此,在感光鼓16上的静电潜像通过逆显影被显像为色粉图像。
色粉图像被转印在馈送至感光鼓16和转印辊18之间的接触部分N1的片状物P上。
定影部5被配置在距离处理盒12的后侧(水平方向上的第二端侧)一段距离的位置,并且包括定影单元20。
定影单元20包括加热单元21和定影锟22。
定影单元21包括热加热膜23、加热构件24、辊隙板(nip plate)25和反射板26。
加热膜23是耐热且柔韧的,并且基本上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状。加热膜23被可转动地支撑在定影单元20中,以便加热膜23随着定影锟22的转动而循环地移动。
加热构件24包括卤素灯,且被形成在加热膜23内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杆的形状。
辊隙板25的形状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形,并且被设置在加热元件24和加热膜23之间,从而辊隙版25接触加热膜23的内表面。
反射板26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大致U形形状,其的下端敞开。反射板26的下端从上方接合辊隙板25,以便反射板26和辊隙板25包围加热构件24。
辊隙板25、反射板26和加热构件24通过推动构件(未显示)被整体地压向定影锟22。
定影锟22包括中空的旋转轴82和覆盖旋转轴82周围的海绵辊(spong roller)83。定影锟22被构造成在电动机13(图8)的驱动力的作用下转动,该电动机13将驱动力传送给感光鼓16。
当片状物P经过加热膜23和定影锟22之间并且经受加热和加压时,被转印在片状物P上的色粉图像通过热量被定影。
排出部分6包括托盘构件,例如,排出盘27。
排出盘27被从主壳体2的上表面向下凹进,和其横截面基本上为上侧敞开的V形形状。排出部分6具有排出口28,片状物P从该排出口28被排出。
当从前面看时,排出口28被形成为矩形的形状(图2),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和在前后方向上穿过排出盘27的后壁。在排出口28中,一对排出辊29被配置为将片状物P馈送到排出盘27。排出辊29被构造成可反向转动。具体地,排出辊29中的其中一个是驱动辊和另一个是从动辊。排出辊29被构造成当排出辊29的驱动辊在法线方向上转动时将片状物P馈送到排出盘27,并且被构造成当驱动辊反向转动将片状物P馈送到主壳体2中的第二片状物馈送通道。
具有被定影在其上的色粉图像的片状物P被朝着排出辊29之间馈送,并且通过排出辊29在法线方向上的转动,片状物P经过排出口28被排出到排出盘27。
如图1和2所示,排出盘27位于主壳体2的顶壁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并且被形成为当从上方看时在前后方向伸长的大致矩形形状。排出盘27的左右端距主壳体2的左右端相隔一段距离。
排出盘27的下壁被配置以便后侧低于排出口28,并且从后侧(水平方向上的第二端侧)朝着前侧(水平方向上的第一端侧)向上倾斜。排出盘27的下壁的前端部分延伸,以便前端部分高于排出口28。
主壳体2的顶壁容纳后顶盖31、顶盖32和托盘形成构件33。
在主壳体2的上表面的后端部分上,后顶盖3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大致L形横截面,且可旋转地支撑上排出辊29。
顶盖32位于后顶盖31的前面,且被形成为覆盖主壳体2的上端部分的大致平板形状。顶盖32包括组成排出盘27的托盘部分34,该托盘部分34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大致中心的位置上。
托盘部分34组成排出盘27的前半部分,且当从横截面上看时托盘部分34从顶盖32的上表面连续地向下凹进,而且其的形状为从截面图看时是大致矩形形状。在上侧的托盘部分34的开口面积大于在下侧的托盘部分34的开口面积。
具体地,托盘部分34包括前壁35、后壁36和一对左右侧壁37。前壁35朝着后侧倾斜向下地延伸。后壁36在前壁35后面被隔开且垂直地延伸。侧壁37从前壁35的左右端垂直地延伸。侧壁37进一步延伸以便连接到后壁36。
在平面图中,托盘部分34的前壁35的后端部分被配置在处理盒12和定影单元20之间。在平面图中,托盘部分34的后壁36被配置在定影单元20的上方。
托盘形成构件33被配置在前壁35的后端部分和后壁36的下端部分之间,其在左右方向的长度基本上等于托盘部分34的长度,并且具有向上敞开的类似V形形状的横截面。具体地,托盘形成构件33包括前壁38、后壁39和一对左右侧壁40。前壁38朝着后侧倾斜向下延伸。后壁39从前壁38的后端垂直地延伸。侧壁40靠近托盘形成构件33的左侧和右侧。
托盘形成构件33的前壁38的前端从其上端向下凹进以具有从侧面看时大致L形形状,以便可以从上方接收托盘部分34的前壁35的后端(图4)。托盘形成构件33的后壁39的上端被配置成高于托盘形成构件33的前壁38的前端。
托盘形成构件33将下排出辊29可转动地支撑在后壁39的上端。托盘形成构件33的后壁39包括向后突出且垂直延伸的多个肋41。肋41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每个肋41被形成一定形状以便肋41的上端在向上延伸时向前弯曲。
托盘形成构件33的前端被联接到托盘部分34的前壁35的后端,以便下排出辊29从下方面对上排出辊29。
采用这样的排列,顶盖32的托盘部分34和托盘形成构件33组成排出盘27。托盘形成构件33的后壁39和托盘部分34的后壁36互相隔开,以便两者在前后方向上和垂直地移动。
托盘形成构件33的每个肋41从下方以一段垂直距离面对后顶盖31的前端,并且每个肋41和后顶盖31形成排出通道43,该排出通道43向上延伸时向前弯曲。
托盘形成构件33的前壁38的上表面与托盘部分34的前壁35的上表面齐平,以便连通口,例如间隙42,被形成在托盘形成构件33和托盘部分34之间。
间隙42被形成在托盘形成构件33的前壁38和托盘部分34的前壁35之间。换句话说,间隙42被形成为穿过排出盘27左右方向上的整个宽度。
如图4所示,间隙42具有大致L形的横截面,在该横截面处,间隙42在托盘形成构件33的前壁38和托盘部分34的前壁35之间垂直地延伸,并且间隙42的底部被向前弯曲。在托盘形成构件33的前壁38和托盘部分34的前壁35之间,间隙42向上敞开。当在前后方向上投射时,间隙42位于排出口28下方(参考图1)。
如图1和3所示,主壳体2包括被构造成将空气排出主壳体2的排放单元51(图3),和被构造成在主壳体2中引导空气至排放单元51的连通构件,例如导管构件52(图1)。
排放单元51包括可旋转的风扇53,并且被固定到主壳体2的右侧壁,以便在左右方向上投射时,排放单元51被设置在感光鼓16和定影单元20之间。排放单元51被构造成通过排放孔(未显示)排出主壳体2的空气,该排出孔被形成为贯穿主壳体2的右侧壁。
导管构件52被设置在排放单元51的左侧,并且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管状形状。具体地,导管构件52包括导管体54和导管隔板55,该导管体54被设置为面对排放单元51的左侧,该导管隔板55从导管体54向下延伸且被设置在处理盒12和定影单元20之间。
导管体54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大致倾斜的圆柱形的形状(具体地,当从横截面上观察时,是其上基部长于下基部的梯形)。导管体54的上端部分敞开。导管体54的前壁的上端距离盘形成构件33的前侧间隔一段距离。导管体54的后壁的上端被设置在托盘形成构件33的后壁39的下方。换句话说,导管体54的上端部分限定了朝向间隙42敞开的第一开口56。
导管隔板55从导管体54的下端向下延伸。导管隔板55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于导管构件54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换句话说,第二开口57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开口56的横截面积。
导管隔板55的上端被设置在导管体54中,导管隔板55的下端被设置在处理盒12和定影单元20之间。换句话说,导管隔板55的下端限定了朝向第一开口56敞开的第二开口57。
导管隔板55的下端被设置在第二直线L2(将稍后描述;参考图8)的上方,以便不会干扰片状物P从处理盒12馈送到定影单元20。
如图2和3所示,控制打印机1的操作的电路板58被设置在主壳体2中。
电路板58中的一个电路板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左侧壁内,另一个电路板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右侧壁内(具体地,在平面图中,这两个电路板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左右侧壁中的一个和排出盘27之间),和其他的电路板被设置在处理盒12的下方。
如图1所示,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图6)被设置在感光鼓16和定影单元20之间,且在片状物供应盘8的上方,并且形成第一馈送通道的下壁(将稍后描述)。
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通过将如图6所示的覆盖构件63附接到如图5所示的框架62的前端部分而形成,并且具有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的形状。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被配置以便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前端部分以一段距离面对感光鼓16的后端部分,并且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左右端部分被固定到主壳体2的左右侧壁(未显示)。
框架62由树脂制成,例如聚苯乙烯,覆盖构件63由金属制成。
框架62具有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的形状,并且整体地包括用于支撑定影单元20的定影单元支撑部分65,和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例如通道形成部分64。
定影单元支撑部分65是框架62的后半部分,其的形状是具有特定厚度(垂直长度)的大致平板形状。定影单元支撑部分65和定影单元20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基本相等(图1)。
通道形成部分64是框架62的前半部分,包括弯曲板66和肋67,该弯曲板66在延伸到前方时向上弯曲,该肋67位于弯曲板66的上表面上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通道形成部分64具有通孔68,该通孔被形成为垂直地贯穿通道形成部分64。
弯曲板66从定影单元支撑部分65的前端部分向上延伸,并且当延伸到前侧时以特定曲率半径向上弯曲。换句话说,弯曲板66被弯曲以便其向下凹进。弯曲板66的后端部分被设置在最低位置,弯曲板66的前端部分被设置在最高位置。
肋67从弯曲板66的上表面和定影单元支撑部分65的前端部分的上表面向上突出。肋67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且相互以一定的距离隔开。肋67的上边缘以与弯曲板66相同的曲率半径弯曲。肋67的后端部分被设置在弯曲板66的后端部分的后面,且当肋67的后端部分延伸到后侧时向上弯曲。
通孔68排列在弯曲板66上的前侧列和后侧列上,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在下面的描述中,作为第一通孔的一个实例,在前侧列中的通孔68被称为前侧通孔68F,在后侧列中的通孔68被称为后侧通孔68R。
前侧通孔68F中的每一个都位于弯曲板66的前端部分内的相邻肋67之间,并且被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
后侧通孔68R中的每一个都位于弯曲板66的后端部分内的相邻肋67之间,以便其从下方朝着导管构件52的第二开口57敞开,并且被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形状。具体地,在弯曲板66的后部分中的相邻肋67之间确定的间隔通过在该间隔内左右方向上的两个隔板76被分割成三个隔室。后侧通孔68R中的每一个被形成为垂直地贯穿两个隔板76之间或该三个隔室的中间的隔室。弯曲板66在每个肋67和每个隔板76之间或三个隔室的左右隔室之间被闭合。
框架62具有螺丝孔69,每个螺丝孔69被形成在定影单元支撑部分65的前端部分的左边、中间和右边位置中。具有大致圆柱形的形状的定位凸起70在左螺丝孔69的附近向上突出。
覆盖构件63被弯曲以便适配框架62的通道形成部分64的形状。具体地,覆盖构件63整体地包括固定部分63A和覆盖部分63B,该固定部分63A被固定到定影单元支撑部分65的前端部分,该覆盖部分63B覆盖框架62的通道形成构件64。
在覆盖构件63的后端部分,固定部分63A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固定部分63A具有分别形成在左边、中间和右边位置的螺丝插入孔72以对应框架62的螺丝孔69。固定部分63A进一步具有大致圆形的凸起插入孔73,该凸起插入孔73被形成为贯穿左螺丝插入孔72的附近部分以对应框架62的定位凸起70。框架62的定位凸起70被插入凸起插入孔73内部。采用这种插入,覆盖构件63被相对于框架62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定位。
覆盖部分63B从固定部分63A的前端部分向上延伸,并且当覆盖部分63B向前侧延伸时被以与弯曲板66相同的曲率半径向上弯曲,以便覆盖部分63B与弯曲板66向上间隔开。换句话说,覆盖部分63B被弯曲以便与弯曲板66一起向下凹进。
覆盖部分63B的前端部分被向下弯曲以对应通道形成部分64的前端部分,然后垂直地延伸。
覆盖部分63B进一步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狭缝71以对应各个肋67。
狭缝71被形成为其的宽度大于每个肋67的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并且其的长度大于每个肋67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并且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且相互间隔开。
覆盖构件63覆盖框架62的弯曲板66以便框架62的肋67被插入各个狭缝71中,并且比覆盖构件63更进一步向上突出。此时,在平面图中覆盖构件63覆盖弯曲板66以便狭缝不能与通孔68重叠。
此时,框架62的定位凸起70被插入覆盖构件63的定位凸起插入孔73中,覆盖构件63的螺丝插入孔72与各个螺丝孔69垂直地排列。
通过将螺丝(未显示)经过螺丝插入孔72紧固到螺丝孔69中,而将覆盖构件63固定到框架62。
覆盖构件63通过电线被电连接到主壳体2上,并通过主壳体2接地。
在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下方,设置了加强板74以便加强板74在主壳体2的左右侧壁之间延伸。加强板74由金属制成,且被构造成从下方支撑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图1)。
加强板74具有通孔75,该通孔75被形成为垂直地贯穿加强板74(图9),并且位于与后侧通孔68R对齐的位置。
如图7和8所示,定影单元20被设置在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通道形成部分64的后面,以便定影单元20位于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定影单元支撑部分65的上方。定影单元20的前后端部分被固定到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定影单元支撑部分65,定影单元20的左右端部分位于主壳体2的左右侧壁。
定影单元20包括容纳加热单元21和定影辊22的固定框架81。
固定框架81被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盒形的形状。
固定框架81包括引导件84,该引导件84被构造成在定影辊22和加热膜23接触的接触部分N2的前方引导片状物P。
引导件84由树脂组成,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具有耐热性且在摩擦静电序列中相对易于充负电荷。引导件84向前延伸,并且包括覆盖板85和多个引导肋86,该覆盖板85在定影辊22前面覆盖固定框架81的前下端部分,该多个引导肋86从覆盖板85延伸到前下侧。
覆盖板85具有当在横截面上观察时大致L形的形状,且包括引导固定部分87和引导部分88,该引导固定部分87基本上垂直地延伸,该引导部分88从引导固定部分87的上端延伸到后上侧。
引导固定部分87被从前侧螺合到固定框架81的前下端部分。
当引导部分88向后侧延伸时,引导部分88被以小于肋67的上边缘的曲率半径向上弯曲。肋67的上边缘被以大于引导部分88的上表面的曲率半径而弯曲。
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射时,在连接感光鼓16的轴线A1和转印辊18的轴线的第一直线L1上,引导部分88相交于经过感光鼓16和转印辊18之间的接触部分N1的直线L2。
在定影单元20中,加热单元21接触定影辊22,以便接触部分N2向后侧延伸时向上倾斜。
换句话说,在片状物馈送方向(朝后上侧的方向)上经过接触部分N2的直线L3和直线L2相互交叉,以在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通道形成部分64的上方形成向下的突起。具体地,第二直线L2延伸到后下侧,直线L3延伸到前下侧。直线L2和直线L3的交点位于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弯曲部分的内部(或由通道形成部分64和引导件84形成的凹部内)。
引导肋86从引导固定部分87的前表面和面对前侧的引导部分88的上表面向前突出,并且每个引导肋86都被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当从一侧观察时,该三角形的端部指向前下侧。引导肋86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以便引导肋86位于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肋67之间。当引导肋86的上边缘在向后方延伸时以小于肋67的曲率半径而向上弯曲。换句话说,肋67的上边缘被以大于引导肋86的上边缘的曲率半径而弯曲。
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射时,每个引导肋86的前端部分与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每个肋67的后端部分重叠,且位于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每个肋67的上边缘的下方。
如图1所示,主壳体2内包括排出引导件91,该排出引导件91被设置在定影单元20的后面,并且被构造成在定影单元20中向上翻转经过接触部分N2的片状物P。
排出引导件91具有大致平板的形状,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且垂直地延伸。排出引导件91包括弯曲表面92,该弯曲表面92被设置在排出引导件91的上端部分且在向后侧延伸时向上弯曲。
如上所述,在给定的时间内,片状物P从片状物供应盘8被逐一地向套准辊10馈送,然后向感光鼓16和转印辊18之间的接触部分N1馈送。经过接触部分N1后,片状物P被馈送到定影单元20,经过加热薄膜23和定影辊22之间,通过排出引导件91被向上翻转并且经由排出口28(第一馈送通道)被排出到排出盘27。
具体地,经过感光鼓16和转印辊18之间的接触部分N1后,片状物P通过感光鼓16的转动而被向后馈送或被近乎沿着第二直线L2向定影单元20馈送。
片状物P的尾端(在片状物馈送方向的下游侧上的一端)接触引导部分88或引导肋86,被引导部分88引导到后上侧,并且经过加热薄膜23和定影辊22之间。
然后,片状物P通过定影辊22的转动被近乎沿线L3向后上侧馈送。
馈送片状物P时感光鼓16的速度被设置为稍快于馈送片状物P时定影辊22的速度。片状物P被从感光鼓16和转印辊18之间向定影单元20馈送,定影单元20与通道形成构件64的上侧相距一段距离。
通过加热单元21施加的热量,定影辊22的海绵辊83可能膨胀。如果海绵辊83膨胀,海绵辊83的圆周速度可能减小,并且片状物P可能偏转到比预期的程度更大的程度。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然而,片状物P被馈送以便片状物P被向下偏转到一定程度,该程度是通道形成构件64被弯曲以具有向下的凹部。
如图1所示,后盖101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后端部分,并且与其后面的排出引导件91间隔开。
后盖101具有垂直地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以便后盖101延伸到后顶盖31的后端的底部。后盖101的前表面延伸到后盖31的下表面的后侧且当其向后侧延伸时向下弯曲。
如图1和9所示,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例如形成第二馈送通道(将稍后描述)的第二馈送通道形成构件,被设置在片状物供应盘8的上方。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从下方面对加强板74并且与加强板74间隔开。
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被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的形状。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的前端部分几乎位于套准辊10的下方,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的后端部分位于后盖101的下方。
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具有通孔103,该通孔103被形成为垂直地贯穿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并且朝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后侧通孔68R敞开。
在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的前侧,再次馈送侧的U形通道被形成在片状物供应侧的U形通道的后面,在该再次馈送侧的U形通道中,片状物P被从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的前侧向套准辊10向上翻转。
当排出辊29的驱动辊在法线方向上转动时,具有打印在一侧上的图像的片状物P被沿着第一馈送通道经由排出口28馈送到排出盘27。
当图像被打印在片状物P的另一侧时(在双面打印期间),片状物P被朝着排出盘27馈送,直到片状物P在片状物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或尾端)和排出引导件91的曲面92之间的碰撞被消除为止,然后在片状物P被排出到排出盘27之前,排出辊29反向转动。
然后,片状物P被后顶盖31的下表面和后盖101的前表面引导,并且在后盖101和排出引导装置91之间从尾端被馈送。
换句话说,当片状物P被沿着第二馈送通道馈送时,片状物P的沿着第一馈送通道的上游侧端是下游侧端。
片状物P被向下馈送,以便片状物P经过后盖101和排出引导件91之间(或片状物P被向下翻转),然后从后侧(水平方向上的第二端侧)被馈送到前侧(水平方向上的第一端侧),以便片状物P经过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和加强板74之间。
馈送到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的前端部分的片状物P被向上翻转,并且沿着第一馈送通道被再次从套准辊10的前侧馈送。
当液体被倾洒到主壳体2的排出盘27上时,液体经过排出盘27的间隙42进入主壳体2。然后,液体从导管构件54的第一开口56经过导管构件52,并且向下流到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通道形成部分64。
然后,向下流到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通道形成部分64的液体依次经过加强板74的通孔75和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的通孔103,并且停留在片状物供应盘8中。
根据打印机1,如图1所示,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上端部分的排出盘27具有间隙42,以便在平面图中间隙42被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之间。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的通道形成部分64具有后侧通孔68R,该后侧通孔68R被形成为垂直地贯穿通道形成部分64并且被朝着间隙42敞开,该通道形成部分64形成第一馈送通道,片状物P被沿着该第一馈送通道馈送。
因此,当液体被倾洒到主壳体2的上部分时,使得液体经由排出盘27的间隙42经过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之间,然后经由通道形成部分64的后侧通孔68R进一步向下流动。
换句话说,被倾洒到主壳体2的上部分的液体能够被向下引导进一步远离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以便尽可能地防止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弄湿。
因此,在液体被倾洒到主壳体2的上部分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弄湿。
根据打印机1,如图8所示,通道形成部分64被弯曲以便向下凹进,并且后侧通孔68R被形成在通道形成部分64的最下端部分。
因此,在通过排出盘27的间隙42经过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之间后向下流动的液体通过通道形成部分64的曲线被收集在后侧通孔68R中。
因此,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能够被有效地向下引导,进一步远离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
根据打印机1,如图1所示,导管构件52被设置在间隙42和后侧通孔68R之间,并且具有从下方朝着间隙42敞开的第一开口56和从上方朝着后侧通孔68R敞开的第二开口57。
因此,经由排出盘27的间隙4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能够通过导管构件52被引导到后侧通孔68R,并且可靠地经过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之间。
因此,可以防止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弄湿。
如图1所示,根据打印机1,导管构件52被形成的形状使得第二开口57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开口56的横截面面积。
因此,经由排出盘27的间隙4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能够被可靠地接收在具有较大横截面面积的第一开口56中,并且通过具有相对小的横截面面积的第二开口57被可靠地引导到后侧通孔68R。
因此,经由排出盘27的间隙4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能够可靠地造成经过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之间,并且能够防止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弄湿。
如图1所示,根据打印机1,经由排出盘27的间隙42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能够通过利用导管构件52而被引导,该导管构件52被构造成从主壳体2中排出气体。
因此,不用增加部件的数目就可以引导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
如图1所示,根据打印机1,当在前后方向上投射时,间隙42被设置在排出口28的下方。
因此,即使在大量液体在排出盘27中流动和停留在排出盘27上方的情况下,液体仍然能够朝着比排出口28更优选的间隙42流动。
因此,可以防止液体流到排出口28。
如图1所示,根据打印机1,形成第二馈送通道的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具有通孔103,该通孔103被形成为垂直地贯穿第二下壁形成构件102并且朝着后侧通过孔68R敞开。
因此,当第二馈送通道被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4、第一下壁形成构件61和定影单元20之下时,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能够经由通孔103被引导到低于第二馈送通道的位置。
如图1所示,根据打印机1,用于容纳大量片状物的片状物供应盘8被设置在主壳体2的下部分中。
因此,进入主壳体2的液体能够被引导到低于图像形成单元4和定影单元20的位置,然后被接收在片状物供应盘8中。
上述说明性的实施例显示,但不局限于,被弯曲从而向下凹进的通道形成部分64和覆盖构件63。例如,通道形成部分64和覆盖构件63可能被形成为扁平的。
上述说明性的实施例显示,但不局限于,互相面相对而敞开的后侧通孔68R和第二开口57。后侧通孔68R和第二开口57可能相互被稍微地移动。
上述说明性的实施例显示,但是不局限于,设置在主壳体2的下部分中的片状物供应盘8。大量片状物P可能被容纳在从主壳体2延伸出来的托盘中。
上述说明性的实施例显示,但不局限于,作为转印构件的片状物P。转印构件可能包括透明片。
上述说明性的实施例显示,但不局限于,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的打印机1。本发明可能应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其它类型,例如黑白打印机、复印机和多功能设备。
即使具有如上所述的修改,显然还可以具有类似于本实施例带来的效果。
尽管在此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和修改例,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因此,在此公开的实施例和修改实例仅仅是说明性的。可以理解本发明的范围并没有被限制,而是由随后的权利要求来确定。

Claims (9)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
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置在所述主体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构造成在转印构件上形成图像;
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被构造成将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转印构件上;
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所述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的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定影单元之间,所述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形成第一馈送通道,所述转印构件沿着所述第一馈送通道被馈送;和
排出部分,所述排出部分被构造成将所述转印构件排出所述主体,在所述定影单元中所述图像被定影在所述转印构件上,所述排出部分包括托盘构件,所述托盘构件被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端部分并且被构造成接收被排出的所述转印构件,所述托盘构件具有为所述主体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提供连通的连通口,在俯视图中,所述连通口被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定影单元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具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被形成为竖直地贯穿所述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朝着所述连通口敞开,并且所述连通口被朝着所述第一通孔敞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被弯曲,以使得所述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被向下凹进;和
其中,所述第一通孔被形成在所述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的最下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连通构件,所述连通构件被设置在所述主体中的所述连通口和所述第一通孔之间;
其中,所述连通构件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被设置在所述连通口的下方且朝着所述连通口敞开;和
其中,所述第二开口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且朝着所述第一通孔敞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开口的横截面面积。
5.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连通构件包括导管构件,所述导管构件被构造成将空气排出所述主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排出部分具有排出口,所述转印构件从所述排出口被排出所述主体;和
其中,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排出口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馈送通道形成构件,所述第二馈送通道形成构件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所述第一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和所述定影单元的下方,所述第二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形成第二馈送通道;
其中,所述转印构件被沿着所述第一馈送通道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朝向所述定影单元馈送;
其中,具有在所述定影单元被定影的所述图像的所述转印构件被沿着所述第二馈送通道再次朝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馈送;
其中,所述第二馈送通道形成构件具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馈送通道形成构件中被竖直地形成;和
其中,所述第二通孔朝着所述第一通孔敞开,并且所述第一通孔朝着所述第二通孔敞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存储构件,所述存储构件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下部分中,并且所述存储构件被构造成在其中存储所述转印构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构造成在所述转印构件上形成所述图像,同时将所述转印构件从水平方向上的第一端侧馈送到所述水平方向上的第二端侧,在所述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端侧相反;
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在所述主体中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所述第二端侧相分离;
其中,所述排出部分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上端部分;和
其中,所述托盘构件在从所述第二端侧到所述第一端侧的方向上向上倾斜。
CN201210088513.3A 2011-03-29 2012-03-29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27364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1979A JP5402970B2 (ja) 2011-03-29 2011-03-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71979 2011-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6466A CN102736466A (zh) 2012-10-17
CN102736466B true CN102736466B (zh) 2015-05-27

Family

ID=46927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8513.3A Active CN102736466B (zh) 2011-03-29 2012-03-29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21055B2 (zh)
JP (1) JP5402970B2 (zh)
CN (1) CN1027364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42534A (ja) * 2012-04-23 2013-12-05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6142739B2 (ja) * 2013-08-30 2017-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
US9207628B2 (en) * 2013-11-15 2015-12-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tructure for receiving liqui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17861A (ja) * 1990-01-24 1991-09-25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排水装置
CN1636756A (zh) * 2003-12-26 2005-07-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7354213B2 (en) * 2004-03-17 2008-04-08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Printer having foreign material removing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00771A (ja) * 1989-05-16 1990-12-12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H0618798A (ja) * 1992-07-01 1994-01-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H06138786A (ja) 1992-10-26 1994-05-20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複写機の定着装置
JPH06186873A (ja) 1992-12-17 1994-07-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JPH06239490A (ja) 1993-02-19 1994-08-30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材搬送装置
JP3260997B2 (ja) 1995-02-15 2002-0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35966A (ja) * 1997-02-26 1998-09-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507387B2 (ja) * 2000-10-31 2010-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JP2002325212A (ja) * 2001-04-25 2002-1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機器の筐体
JP4126940B2 (ja) 2002-03-27 2008-07-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882809B2 (en) 2002-03-27 2005-04-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duct for exhausting heat outside main body case
JP2004093708A (ja) * 2002-08-30 2004-03-2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1034B2 (ja) * 2003-07-16 2009-04-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9592A (ja) * 2003-07-28 2005-02-24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15182A (ja) * 2004-01-28 2005-08-11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39390A (ja) * 2004-02-27 2005-09-08 Brother Ind Ltd カセット、被記録媒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82187B2 (ja) 2008-04-25 2010-1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4578A (ja) * 2008-08-26 2010-03-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488989B2 (en) 2010-03-08 2013-07-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exhaust channel for exhausting air out of th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17861A (ja) * 1990-01-24 1991-09-25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排水装置
CN1636756A (zh) * 2003-12-26 2005-07-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7354213B2 (en) * 2004-03-17 2008-04-08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Printer having foreign material removing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08192A (ja) 2012-10-25
CN102736466A (zh) 2012-10-17
US20120251201A1 (en) 2012-10-04
JP5402970B2 (ja) 2014-01-29
US8821055B2 (en) 2014-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36417B (zh) 处理盒、显影盒和成像设备
CN1013592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57651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53531A (zh) 显像剂存储容器、显像设备和图像形成装置
US100017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821158A2 (e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a developer cartridge
CN10494419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736466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37539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EP2437123A2 (en) Developing Device, Waste Toner Coll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92232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configuration and arrangement therefor
CN101324778A (zh) 具有外部空气循环室的成像设备
CN1971442B (zh) 调色剂供应装置及使用该调色剂供应装置的显影单元
EP2624071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597345B1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3926815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41613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CN104656390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0501600C (zh) 成像装置
US20140294426A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intake duct
CN104597732A (zh) 具有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US82655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replaceable developer cartridges
CN100511008C (zh) 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
CN208037594U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69502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