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97732A - 具有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97732A
CN104597732A CN201410606717.0A CN201410606717A CN104597732A CN 104597732 A CN104597732 A CN 104597732A CN 201410606717 A CN201410606717 A CN 201410606717A CN 104597732 A CN104597732 A CN 104597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mage forming
channel
forming apparatus
tr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067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97732B (zh
Inventor
牧野允人
渡边孝二
二木信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76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18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276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8765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597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7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97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77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壳体、盖单元和液体通道。盖单元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的上方。盖单元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相邻部分,该相邻部分位于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液体通道被构造成引导液体并且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配置在相邻部分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第一通道包括凹入部和液体出口。凹入部配置在相邻部分下方并且在延伸方向上朝向框架延伸。液体出口在延伸方向上位于凹入部的端部分。第二通道配置在框架。第二通道被构造成允许液体沿着延伸方向经过框架。

Description

具有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日本的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No.2006-53508公开的一种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设备为激光打印机。该激光打印机包括:主体壳,该主体壳具有覆盖主体壳的顶部分的盖部分;处理盒,该处理盒在记录纸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被配置在主体壳内;和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定影形成在记录纸上的调色剂图像。
然而,如果具有上述构造的激光打印机的用户意外地将液体洒到激光打印机的盖部分上,液体可能经由其中的焊缝或接缝渗透并且流入主体壳。
如果液体渗入激光打印机的主体壳,处理盒、定影单元等可能变湿,导致例如电短路等故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当液体洒在主体壳的盖部分上时,该图像形成设备能够避免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图像形成单元变湿。
为了实现上述及其他目的,所述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含:壳体,壳体包括框架,框架支撑图像形成单元,图像形成单元被构造成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和盖单元,盖单元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上方,并且包括第一构件、与第一构件邻近的第二构件和相邻部分,相邻部分位于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并且在图像形成单元上;和液体通道,液体通道被构造成引导进入壳体的液体;并且液体通道包含:第一通道,第一通道配置在相邻部分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并且被构造成接收经由相邻部分进入壳体的液体,并且将液体向框架引导;第一通道包含:凹入部,凹入部配置在相邻部分的下方,并且在延伸方向上朝向框架延伸;和液体出口,液体出口被构造成将液体从凹入部排出,并且在延伸方向上位于凹入部的端部分;和第二通道,第二通道配置于框架,并且被构造成从第一通道接收液体;第二通道具有通道口,通道口在延伸方向上通过框架并且被构造成允许从液体出口排出的液体在延伸方向上经过框架。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盖,盖配置成邻近框架,并且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框架从与图像形成单元相反的一侧覆盖框架。液体通道可以进一步包含第三通道,第三通道被构造成从第二通道接收液体,并且将液体引导到壳体外,第三通道设置于盖。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盖,盖配置成邻近框架,并且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框架从与图像形成单元相反的一侧覆盖框架。第一通道可以包含延伸部,延伸部从液体出口朝向盖延伸并且与液体出口连通。
优选地,延伸部可以具有与液体出口连通的一端部分和在延伸方向上与一端部分相反的另一端部分。在延伸方向上,盖可以比图像形成单元更加靠近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分。
优选地,延伸部可以具有底端部分。第一通道可以包含突起,突起从延伸部的底端部分向下突出。
优选地,第二通道可以包含接收部,接收部在延伸方向上朝向液体出口延伸。接收部可以配置在突起下方,并且与第二通道连通。
优选地,框架可以具有面向盖的盖侧表面。第二通道可以包含引导部,引导部配置在框架的盖侧表面上;引导部包含:一对第一引导壁,从延伸方向上看时,第一引导壁配置在通道口的两侧,以夹住通道口,第一引导壁中的每一个在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下游端部分;和闭合部,闭合部可以配置在一对第一引导壁的下游端部分,并且将第一引导壁的下游端部分互相连接。
优选地,液体通道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通道,第三通道被构造成从第二通道接收液体,并且将液体引导到壳体外,第三通道设置于盖。第三通道可以包含:突出部,突出部在延伸方向上面向引导部,并且在延伸方向上从盖突出;和一对第二引导壁,从延伸方向上看时,第二引导壁配置在突出部的两侧,以夹住突出部。
优选地,突出部可以配置成在延伸方向上邻近闭合部。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管道和风扇。管道可以被构造成将空气从壳体排出到壳体外。风扇可以被构造成使管道中的空气流动。管道和第一通道可以相互一体地形成。
优选地,风扇可以在延伸方向上面向盖,并且闭合部位于比风扇低的位置。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管道和风扇。管道可以被构造成将空气从壳体排出到壳体外。风扇可以被构造成使管道中的空气流动。管道和第一通道可以相互一体地形成。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排出单元和托盘单元。排出单元可以被构造成在排出方向上将已经通过图像形成单元在其上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壳体外,排出方向垂直于竖直方向和延伸方向。托盘单元可以包含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并且被构造成支撑从排出单元排出的记录介质。第一构件可以在排出方向上配置在第二构件的下游。相邻部分可以是在延伸方向上延伸的间隙。
优选地,凹入部可以具有底端部分,底端部分设置有底壁。底壁倾斜可以向下朝着液体出口倾斜。
优选地,第一构件可以包含突出部分,突出部分在延伸方向上延伸并且配置在凹入部中。突出部分朝向底壁突出。该凹入部可以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可以在排出方向上配置在突出部分的上游侧,以面向突出部分,并且在突出部分和第一壁之间具有间隙。第二壁可以在排出方向上配置在突出部分的下游侧,以面向突出部分,并且在突出部分和第二壁之间具有间隙。
优选地,凹入部和第二构件可以相互一体地形成。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储存部和连通部。储存部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液体,并且配置成邻近凹入部。连通部在凹入部和储存部之间提供连通。
优选地,凹入部可以具有另一端部分,另一端部分在延伸方向上与端部分相反。连通部配置成到端部分比到另一端部分更近。
优选地,储存部可以包括第一储存部和第二储存部。第一储存部与连通部连通。第二储存部与第一储存部连通,并且配置成: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储存部在与液体出口相反的一侧,第二储存部邻近第一储存部。第一储存部具有在竖直方向上的竖直长度,竖直长度小于第二储存部在竖直方向上的竖直长度。
优选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管道和风扇。管道可以被构造成将空气从壳体排出到壳体外。管道配置成在排出方向上邻近凹入部。风扇可以被构造成使管道中的空气流动。风扇在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框架配置在与图像形成单元相反的一侧。
附图说明
在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的打印机的中心截面图;
图2A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从左上方看图1所示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2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图2A所示打印机的平面图;
图3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沿图2B的线III-III的截面图;
图4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沿图2B的线IV-IV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从右后方看没有侧盖的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从左后方看图4所示侧盖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从左前方看图3所示管道单元的透视图;和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从右前方看图3所示管道单元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显示打印机1,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在该较佳实施例中,打印机1是直接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打印机1包括主壳2、片状物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和片状物排出单元5。片状物排出单元5是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实例。
主壳2具有箱形的形状,并且在其中容纳片状物馈送单元3、图像形成单元4和片状物排出单元5。
在以下描述中与打印机1相关的方向将假定打印机1被放置在水平面上正面朝上。由此,图1中打印机1的上侧称为“上”,而下侧称为“下”。进一步,图1中打印机1的右侧称为“前”,而左侧称为“后”。打印机1的左右侧基于用户面向打印机1的前面的透视图。所以,图1中打印机1的近侧称为“左侧”,而远侧称为“右侧”。方向在各图中用箭头表示。进一步,左右方向是本发明的延伸方向的实例。进一步,从后侧朝向前侧的方向是用于排出记录介质的本发明的排出方向X的实例。
主壳2包括通道口9、前盖10和作为本发明的托盘单元实例的输出盘11。通道口9设置在主壳2的前侧,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穿过主壳2的前壁。前盖10可绕着其底端部分枢轴转动地移动,以便露出或覆盖通道口9。输出盘11被设置在构成主壳2的顶壁71(稍后描述)的后部分上。输出盘11从主壳2的上表面向下凹进,并且起支撑纸的片状物P的作用。纸的片状物P是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实例。
片状物馈送单元3被用于朝向图像形成单元4传送片状物P。片状物馈送单元3包括纸盘12,该纸盘12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2的底部内,并且用来在其中容纳片状物P。
图像形成单元4被构造成在片状物P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扫描单元20、处理单元21、转印单元22和定影单元23。
扫描单元20配置在主壳2的顶部分上。扫描单元20基于图像数据对多个感光鼓28(稍后描述)中每一个发射激光束,以便曝光感光鼓28。
处理单元21在主壳2的近似竖直中心区域配置在扫描单元20的下方。处理单元21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并且能够经由通道口9从主壳2拉出。处理单元21包括抽屉单元27和显影剂盒30。
抽屉单元27包括多个感光鼓28和多个电晕充电器29。
多个感光鼓28被设置成对应于打印机1使用的调色剂的多个颜色。感光鼓28被排列成与彼此平行,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以等间隔隔开。更具体地,在较佳实施例中,四个感光鼓28被设置成对应于四个调色剂的颜色: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感光鼓28从抽屉单元27的前侧朝向其后侧以此次序安排。每个感光鼓28具有通常的柱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感光鼓28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抽屉单元27的底部,它们的下表面从抽屉单元27的底部分露出。
多个电晕充电器29,具体地,在较佳实施例中的四个电晕充电器29,设置成分别与多个感光鼓28对应。电晕充电器29分别以等间隔排列,从而位于对应的感光鼓28的后上侧,并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
多个显影剂盒30,具体地,在较佳实施例中的四个显影剂盒30,设置成分别与多个感光鼓28对应。显影剂盒30可拆卸地安装在抽屉单元27中,在对应的感光鼓28的上侧。每个显影剂盒30包括显影辊31、供给辊32和厚度调节片33。
显影辊31配置在对应的显影剂盒30的底部。显影辊31具有穿过显影剂盒30露出的下后部分,并且接触对应的感光鼓28的上前部分。供给辊32配置在显影辊31的上前侧。供给辊32具有与显影辊31的上前表面滚动接触的下后表面。厚度调节片33配置在显影辊31的上方,并且与显影辊31的上表面滑动接触。每个显影剂盒30在其中在供给辊32的上方的空间内容纳对应颜色的调色剂。
转印单元22竖直地配置在纸盘12和处理单元21之间,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转印单元22包括驱动辊37、跟随辊38、传送带39和转印辊41。驱动辊37和跟随辊38被排列成与彼此平行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传送带39环绕驱动辊37和跟随辊38。多个转印辊41,具体地,在较佳实施例中的四个转印辊41,设置成分别与多个感光鼓28对应。转印辊41配置在对应的感光鼓28的下方,从而传送带39的上部分位于转印辊41和对应的感光鼓28之间。
定影单元23位于转印单元22的后侧,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定影单元23包括加热辊43和加压辊44。加压辊44具有上前表面,该上前表面有压力地与加热辊43的下后表面滚动接触。
片状物排出单元5被构造成在图像形成单元4已经在片状物P上形成图像后,从主壳2排出片状物P。片状物排出单元5配置在定影单元23的上方并且设置有排出辊50。
排出辊50配置在输出盘11的后方,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主壳2上。
具有该构造的打印机1在控制单元(未显示)的控制下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在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电晕充电器29给对应的感光鼓28的表面施加均匀的电荷。然后,扫描单元20基于指定的图像数据曝光充电的感光鼓28的圆周表面,从而基于图像数据在每个感光鼓28的圆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在每个显影剂盒30中的调色剂被供应到对应的供给辊32,接着供给辊32将调色剂供应到对应的显影辊31。该调色剂在供给辊32和显影辊31之间摩擦带正电。然后,厚度调节片33以等厚度调节携带在对应的显影辊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通过转动,显影辊31将调色剂从它们的表面向形成在对应的感光鼓28的圆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供应,在感光鼓28的圆周表面上产生调色剂图像。
同时,打印机1中的各个辊转动以将片状物P从纸盘12馈送,并且在指定时刻将片状物P逐一地供应到传送带39的上部分。接着,传送带39向后传送供应到其上表面上的片状物P,从而片状物P从每个感光鼓28和传送带39之间经过。此时,感光鼓28和对应的转印辊41相继地将各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它们之间传送的片状物P上,在片状物P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彩色图像形成在片状物P上后,传送带39的运行继续将片状物P传送到加热辊43和加压辊44之间的位置。当片状物P从加热辊43和加压辊44之间经过时,加热辊43和加压辊44对片状物P施加热和压力,以将彩色图像热定影到片状物P上。接着,排出辊50在排出方向X上经由排出口84(稍后描述)排出片状物P并且到输出盘11上。从主壳2排出的片状物P堆叠在输出盘11的片状物支撑部73(稍后描述)的上表面上并且被支撑。
2.主壳的详细说明
如图1、2A和2B所示,主壳2包括作为本发明的壳体的实例的主壳体59和顶盖63。
主壳体59具有箱形形状,并且具有向上的开口。主壳体59包括右壁60、左壁61和后壁62。
如图1所示,右壁60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右边,并且构成主壳体59的右侧。右壁60在侧视图中具有通常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
如图4所示,右壁60包括框架65、和侧盖66,该侧盖66作为本发明的盖的实例。
框架65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右侧,并且构成右壁60的左部分。框架65由现有技术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板形形状,在侧视图中是通常的矩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拉长,如图3和5所示。框架65被形成有通孔67并且具有风扇支撑部68。
如图3所示,通孔67形成在框架65的上部分,靠近其后端部分,在对应于风扇88(稍后描述)的位置。通孔67在侧视图中具有通常的圆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穿过框架65。
如图5所示,风扇支撑部68配置在框架65的右表面上从而包围通孔67。风扇支撑部68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通常的方柱形形状,从而从框架65的右表面向右突出。风扇支撑部68的前壁构成稍后描述的第一引导壁117。
稍后将描述,框架65也一体地设置有第二通道92。
如图4所示,侧盖66构成右侧壁60并且配置成邻近于框架65。侧盖66从右侧,即从相对于框架65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相反侧,覆盖框架65的右侧。侧盖66由众所周知的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在侧视图中为大小与形状与框架65实质上相同的板形。
如图6所示,侧盖66具有底端部分,该底端部分朝向底部边缘向左弯曲,以覆盖框架65的底端部分。
如图4至6所示,侧盖66形成有通风孔69和凹槽70。通风孔69设置在侧盖66的上部分,靠近其后边缘,从而在左右方向上面对通孔67,并且它们之间具有间隙。通风孔69被构造成网格形式的多个开口。
稍后将描述,顶盖63进一步一体地设置有第三通道93。
如图4所示,左壁61构成主壳体59的左侧,并且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左侧,从而图像形成单元4在左右方向上插入右壁60和左壁61之间。如图2A所示,左壁61在侧视图中具有通常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
如图1所示,后壁62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后侧,并且构成主壳2的后侧。后壁62在左右方向上连接右壁60和左壁61的后边缘。
如图2A所示,前盖10配置在右壁60的前边缘的上部分和左壁61的前边缘的上部分之间。
如图1、2A和2B所示,顶盖63配置在主壳2的上部分,并且位于图像形成单元4的上方。
如图2A和2B所示,顶盖63一体地设置有平板部80和第一托盘部81,该第一托盘部81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构件的实例。
平板部80具有板形形状并且在平面图中为通常的矩形。
第一托盘部81配置在平板部80的后部分,在其左右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凹入得比平板部80的上表面更低。
第一托盘部81包括片状物支撑部73和一对第一托盘侧壁74。
如图2B所示,片状物支撑部73构成第一托盘部81的底部分。片状物支撑部73具有板形形状,在平面图中为通常的矩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如图3所示,片状物支撑部73一体地设置有主部分76和突出部分77。
主部分76从平板部80朝向后部倾斜向下地连续延伸。突出部分77与主部分76的后边缘连续地形成,从主部分76的后边缘向下突出。突出部分77延伸跨过主部分76的整个左右尺寸。
如图2A所示,第一托盘侧壁74竖直地联接主部分76的左右边缘与平板部80的下表面。根据这样的布置,第一托盘侧壁74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齐且彼此分离。第一托盘侧壁74具有板形形状,在侧视图中为通常的三角形,并且三角形的顶点指向前。
如图2A和3所示,顶盖63固定到主壳体59的顶端部分,从而覆盖右壁60、左壁61和后壁62的顶部分。需要注意的是,顶盖63能够从主壳体59移除,以便在图像形成单元4等上执行维护。
3.管道单元和风扇
如图3所示,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管道单元64和风扇88。
如图1所示,管道单元64配置在主壳2的内侧,在定影单元23的上前方并且在处理单元21的上后方的位置。
如图7和8所示,管道单元64一体地设置有:管道体86,该管道体86作为本发明的管道的实例;臭氧过滤器107;第二托盘部85,该第二托盘部85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构件的实例;和一对辊支撑部87。顶盖63、第一托盘部81、第二托盘部85和顶壁71作为本发明的盖单元的实例。
管道体86具有箱形的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管道体86形成有过滤口108和风扇口109。
如图7所示,多个过滤口108,具体地,在该较佳实施例中三个过滤口108,形成在管道体86的前壁上,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地排列。过滤口108在正视图中具有通常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穿过管道体86的前壁。
如图8所示,风扇口109形成在管道体86的右壁。风扇口109在侧视图中具有通常的圆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穿过管道体86的右壁。
臭氧过滤器107用于允许空气通过,但挡住从其中经过的空气中包括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并且分解/除去臭氧。三个臭氧过滤器107设置成对应于三个过滤口108。
臭氧过滤器107为板状并且在正视图中为通常的矩形。臭氧过滤器107配置在管道体86的内部前侧,在对应的过滤口108的向后位置。通过这样的安排,臭氧过滤器107的前表面经由对应的过滤口108暴露于管道体86的外侧。
如图3所示,第二托盘部85配置在管道体86的紧接的上前方。第二托盘部85具有竖直部83、倾斜部82和一对第二托盘侧壁89。
如图7所示,竖直部83具有在正视图中为通常的矩形并且在左右方向上伸长的板形形状。如图3所示,竖直部83在管道体86的上表面从前端部分向上延伸。
倾斜部82从竖直部83的底端部分连续地延伸,从而朝向前向上倾斜。
如图7和8所示,第二托盘侧壁89具有在侧视图中为通常的矩形并且竖直地伸长的板形形状。第二托盘侧壁89在倾斜部82的上表面上从各个左右端部分向上延伸。第二托盘侧壁89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彼此,它们之间具有空间。第二托盘侧壁89的后端部分在竖直部83的前表面上连接到各个左右端部分。
辊支撑部87配置在管道体86的上表面上,在第二托盘部85的后方。辊支撑部87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彼此,它们之间具有空间。辊支撑部87具有板形形状,在侧视图中为通常的矩形并且从管道体86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辊支撑部87可旋转地支撑排出辊50的左右端。通过这样的构造,排出辊50支撑在管道单元64中。
稍后将描述,管道单元64一体地设置有第一通道91。
如图3所示,管道单元64配置在主壳体59的上后区域中,从而第二托盘部85中的倾斜部82的前边缘位于第一托盘部81中的主部分76的后边缘的下后方,它们之间具有间隙C,并且第二托盘部85中的竖直部83的上边缘与顶盖63中的平板部80的下表面相对,它们之间形成排出口84。间隙C是本发明的相邻部分的实例。间隙C位于图像形成单元4的后端部分的上方,如图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管道单元64的左右侧分别被左壁61和右壁60支撑。
如图2A和2B所示,第一托盘部81中的主部分76的相邻部分和第二托盘部85中的倾斜部82限定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间隙C。换句话说,间隙C垂直于片状物P的排出方向X延伸。进一步,第二托盘部85中的竖直部83的上部边缘和顶盖63中的平板部80的下表面之间的区域限定排出口84,如图3所示。
第二托盘侧壁89在其后侧与对应的第一托盘侧壁74相邻。具有这样的结构,第二托盘部85在片状物P的排出方向X上配置在第一托盘部81的上游。第一托盘部81和第二托盘部85一起构造输出盘11。
虽然附图中未显示,风扇口109在左右方向上与形成在框架65中的通孔67相对。
如图4和5所示,风扇88配置在风扇支撑部68的内侧,在左右方向上位于通孔67和通风孔69之间的位置。因此,风扇88位于管道体86的右方。
如图5、6和8所示,被驱动时的风扇88将空气经由框架65的通孔67和管道体86的风扇口109吸入管道体86,并且将空气经由通风孔69和侧盖66从主壳2排出。通过这样的结构,主壳2中的空气经由臭氧过滤器107和过滤口108引入管道体86,在主壳2中形成经过管道体86然后从主壳2排出的空气流动。换句话说,管道体86被构造成将空气从主壳2排出。
4.液体排出通道
如图4所示,打印机1设置有液体通道90。
液体通道90被构造成从主壳2排出液体,该液体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2。
液体通道90包括第一通道91、第二通道92和第三通道93。
(1)第一通道
第一通道91相对于液体流动的方向是液体通道90的上游部分。液体通道90被构造成接收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2的液体,并且朝向框架65引导液体。如图1所示,第一通道91竖直地位于间隙C和图像形成单元4之间。
如图7和8所示,第一通道91一体地设置在管道单元64中。如图3所示,第一通道91配置成在其排出方向X侧与管道体86和第二托盘部85相邻,具体地,在管道体86的上前侧和第二托盘部85的前侧。第一通道91也配置在构成片状物支撑部73的主部分76的后部分的下方。如图4所示,第一通道91配置在框架65的左方。
如图3和4所示,第一通道91一体地设置有凹入部95、延伸部96、突出部97和储存部98。
凹入部95设置在间隙C的下方。凹入部95形成为在上方开口的凹部。如图4所示,凹入部95在左右方向上伸长并且朝向框架65延伸。如图3所示,凹入部95进一步包括第一凹入壁105,该第一凹入壁105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壁的实例;第二凹入壁106,该第二凹入壁106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壁的实例;和凹入底部104,该凹入底部104作为本发明的底壁的实例。
第一凹入壁105构成凹入部95的后侧。第一凹入壁105从第二托盘部85中的倾斜部82的前端部分向下连续地延伸。因此,第一凹入壁105在排出方向X上配置在突出部分77的上游,即,配置在突出部分77的后方,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与突出部分77相对,而且与其分离。
如图4所示,第一凹入壁105具有板形形状,在正视图中为通常的梯形并且朝向右方逐渐变宽。具体地,第一凹入壁105的顶部边缘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第一凹入壁105的底部边缘沿着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方向延伸。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凹入壁105的底部分位于比突出部分77的底部边缘更低的位置。
如图3所示,第二凹入壁106构成凹入部95的前侧。第二凹入壁106在排出方向X上配置在突出部分77的下游,即在突出部分77的前侧,并且与其分离。第二凹入壁106在前后方向上与突出部分77相对。第二凹入壁106与第一凹入壁105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凹入壁105对齐。
如图7所示,第二凹入壁106形成为具有连通槽100,该连通槽100作为本发明的连通部的实例。连通槽100形成在第二凹入壁106的顶部边缘,靠近其右端,具体地,设置在距离第二凹入壁106的右端大致该第二凹入壁106的左右尺寸的六分之一的位置。换句话说,连通槽100设置在凹入部95的右部分。连通槽100在正视图中具有通常的矩形形状,并且从第二凹入壁106的上部边缘向下凹入。
如图3所示,凹入底部104构成凹入部95的底部,并且桥接第一凹入壁105和第二凹入壁106的底端部分。具有这样的构造,凹入底部104配置在突出部分77的下方,并且竖直地与突出部分77相对,它们之间具有间隙。从而,突出部分77配置在凹入部95的内侧,并且朝向凹入部95的凹入底部104突出。
如图4所示,凹入底部104在从左上方朝向右下方倾斜的方向上延伸。换句话说,凹入底部104从左至右向下倾斜。
进一步,凹入部95的左端闭合,而其右端打开。
凹入部95的右端,具体地,第一凹入壁105、第二凹入壁106和凹入底部104的右边缘,限定液体出口99。从而,凹入底部104倾斜以朝向液体出口99变低。
进一步,液体出口99设置在凹入部95的右端,并且位置比图像形成单元4更向右。液体出口99在侧视图中具有通常的U形形状,“U”形开口面向上。
延伸部96配置成在其右侧邻近凹入部95。具体地,如图4所示,延伸部96在平面图中偏离图像形成单元4,从而第一通道91向图像形成单元4外延伸,以将液体引导到图像形成单元4外。换句话说,延伸部96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与液体出口99连通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侧盖66在左右方向上比延伸部96的右端部更靠近图像形成单元4。如图8所示,延伸部96在侧视图中具有通常的U形形状,具有“U”形开口面向上。延伸部96从凹入部95的右端连续地向右延伸。
如图4所示,延伸部96具有延伸部底壁103,该延伸部底壁103构成延伸部96的底部。延伸部底壁103从构成凹入部95的凹入底部104的右边缘向下并且向右连续地延伸,并且与凹入底部104采用相同的倾斜度。因此,延伸部底壁103的上表面实质上与凹入底部104的上表面齐平。
延伸部96的内部空间在左右方向上与液体出口99连通,并且经由液体出口99与凹入部95的内部空间连通。
如图8所示,突出部97从延伸部底壁103的右边缘连续地向下突出。突出部97为板形物,在侧视图中是具有通常的梯形形状、朝向底部变窄。
储存部98配置成在其前侧与凹入部95相邻。如图3所示,储存部98具有在顶部开口的箱形形状。储存部98的后壁上的顶端部分连接到凹入底部104的下表面上的前端部分。
储存部98的前壁具有比储存部98的后壁更大的竖直尺寸。由此,储存部98的前壁具有上部分,该上部分位于第二凹入壁106的前方并且与该第二凹入壁106分离,从而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凹入壁106相对。因此,如图7所示,第二凹入壁106的前表面面向储存部98的内部空间,并且连通槽100允许凹入部95的内部空间和储存部98的内部空间在前后方向上连通。
如图8所示,储存部98包括第一储存部101和第二储存部102。
第一储存部101构成储存部98的右部分。第一储存部101经由连通槽100与凹入部95的内部空间连通。
第二储存部102构成储存部98的左部分,并且在其左侧邻近于第一储存部101。第二储存部102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储存部101连通。第二储存部102具有比第一储存部101更大的竖直尺寸。
(2)第二通道
如图4所示,第二通道92构成液体通道90沿着液体流动的方向的中间部分。第二通道92被构造成从第一通道91接收液体,并且将接收的液体朝向第三通道93引导。
如图4和5所示,第二通道92形成在框架65中。第二通道92包括入口110、液体接收部111和引导部112。
如图5所示,作为本发明的通道口的实例的入口110设置在通孔67的前侧。入口110在侧视图中具有通常的矩形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穿过框架65。
如图4所示,液体接收部111设置在框架65的左表面上,位于突出部97的下方。液体接收部111朝向液体出口99从入口110的底部外周边缘向左突出。更具体地,液体接收部111一体地设置有接收壁113和一对连结壁114。
接收壁113构成液体接收部111的底部。接收壁113具有在侧视图中为通常的L形的板形形状。具体地,接收壁113首先从入口110的底部边缘向左延伸,然后弯曲并向上延伸。
连结壁114构成液体接收部111的前后侧,并且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与彼此离开。连结壁114为板状并且在正视图上具有通常的矩形形状。连结壁114的内部前后表面在它们的底部和左边缘分别连接到接收壁113的前后边缘。连结壁114的右边缘连接到入口110的外周边缘。
具有这样的构造,入口110的底部分和液体接收部111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连通。
如图5所示,引导部112配置在框架65的右表面上,并且邻近于风扇支撑部68的前侧。框架65的右表面是本发明的盖侧表面的实例。具体地,引导部11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侧盖66和第一通道91之间。引导部112包括一对第一引导壁117和闭合壁118,该闭合壁118作为本发明的闭合部的实例。
第一引导壁117中的一个配置在入口110的前后侧的每个上,从而当从右方看时,入口110夹在它们之间。第一引导壁117从框架65的右表面向右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第一引导壁117包括前第一引导壁117F和后第一引导壁117R。
前第一引导壁117F一体地设置有直线部分119和倾斜部分120。
在侧视图中,直线部分119沿着竖直方向线性地延伸。直线部分119具有位于入口110右方的顶端部分。
倾斜部分120与直线部分119的底部边缘连续地形成,并且朝向底部向后倾斜。虽然附图中未显示,供电板设置在框架65的右表面上,在前第一引导壁117F的前方,以向图像形成单元4供电。由此,倾斜部分120倾斜离开供电板。
后第一引导壁117R构成风扇支撑部68的前壁,如上所述,并且在侧视图中沿着竖直方向线性地延伸。后第一引导壁117R的顶端部分在侧视图中位于入口110的后侧。后第一引导壁117R的竖直尺寸大致等于直线部分119的竖直尺寸。
闭合壁118配置成邻近于第一引导壁117的底部。即,闭合壁118位于比风扇支撑部68更低的位置,因此,位于比风扇88更低的位置。
闭合壁118在侧视图中具有通常的U形形状,“U”形开口面向上。闭合壁118从框架65的右表面向右突出。
如图4所示,闭合壁118具有比第一引导壁117的左右尺寸更大的左右尺寸。闭合壁118的右部分比第一引导壁117更向右侧突出。
如图5所示,闭合壁118的前壁的左部分在其顶端部分被连接到构成前第一引导壁117F的倾斜部分120的底端部分,并且闭合壁118的后壁的左部分在其顶端部分被连接到后第一引导壁117R的底端部分。通过这样的构造,闭合壁118被连结到两个第一引导壁117的底端部分。
(3)第三通道
如图4和6所示,第三通道93在液体流动通过其的方向上构成液体通道90的下游部分。第三通道93被构造成接收来自第二通道92的液体,并且将液体经由凹槽70引导到主壳2外。
如图6所示,第三通道93一体地设置在侧盖66上,具体地,在侧盖66的左表面上。第三通道93包括肋部130,该肋部130作为本发明中突出部的实例,和一对第二引导壁131。
肋部130配置在侧盖66的左表面上,在通风孔69的下前侧的位置。肋部130在侧视图中沿着竖直方向线性地延伸,并且具有从侧盖66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通常的板形形状。肋部130的左端和闭合壁118的底部边缘上的右端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彼此,其间具有微小的间隙。
第二引导壁131分别排列在肋部130的前后侧的每个侧上,从而在左视图中,肋部130夹在第二引导壁131之间。第二引导壁131从侧盖66的左表面向左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
更具体地,肋部130配置在第二引导壁131的上端部分之间,并且第二引导壁131的上端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与肋部130的上端对齐,其间具有间隙。
第二引导壁131的底部分朝向底部向后倾斜,从而第二引导壁131的底端位于凹槽70的上方,它们之间具有空间。
5.液体引导功能
如图2A、2B和3中所示的打印机1,如果用户意外地将水或其它液体洒在主壳2的顶上,则液体落在构成主壳2的顶壁71的上表面上。
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如图3所示,液体可能进入片状物支撑部73的主部分76和第二托盘部85的倾斜部82之间形成的间隙C。进入间隙C的液体沿着突出部分77流下,并且从突出部分77的底端滴到构成凹入部95的凹入底部104的上表面上。
如图4所示,落到凹入底部104上的液体沿着倾斜的凹入底部104向右流动。换句话说,凹入部95接收经由间隙C渗入主壳2的液体,并且向右引导液体。
一旦液体到达凹入部95的右端,液体经由液体出口99从凹入部95排出。如果凹入部95内的液体的流动增大至液体的表面升高到连通槽100的底部边缘的上方的时候,一些液体经由连通槽100流入储存部98的第一储存部101中,并且被保留在其中,如图7所示。
进一步,经由液体出口99从凹入部95排出的液体进入与液体出口99连通的延伸部96,并且沿着构成延伸部96的延伸部底壁103的上表面流动,该上表面向右下对角地倾斜。接着,液体流过延伸部96的右边缘,沿着突出部97向下并且落到第二通道92的液体接收部111上。
液体接收部111的接收壁113接收从突出部97流下的液体。液体接收部111引导液体以朝向入口110向右流动。
液体从左至右经过入口110。具有这样的构造,液体接收部111和入口110将经由第一通道91传输的液体向与图像形成单元4相反的框架65的侧引导。
如图5所示,经过入口110的液体由一对第一引导壁117引导,以在流动方向Y上沿着框架65的右表面向下流动。当液体到达构成引导部112的底端的闭合壁118时,液体沿着闭合壁118的底壁流动,流动方向从流动方向Y改变成向右。因此,闭合壁118在流动方向Y上配置在第一引导壁117的下游端,并且被连结到这些下游端。
如图6所示,当液体接着到达闭合壁118的右端时,液体从闭合壁118传输到肋部130。液体沿着肋部130流向下,并且由一对第二引导壁131引导,以沿着侧盖66的左表面向下流动。
然后,液体从第二引导壁131的底部边缘排出,朝向凹槽70向下流动,并且经由凹槽70从主壳2排出。
6.操作的有益效果
(1)如图3所示,打印机1中的第一通道91具有凹入部95,该凹入部95配置在第一托盘部81和第二托盘部85的相邻部分之间形成的间隙C的下方。因此,如果液体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体59,施加于构成主壳2的顶壁71的顶部的液体由凹入部95接收。如图4所示,凹入部95能够朝向框架65引导液体。如图4所示,在液体被凹入部95朝向框架65引导后,液体经由液体出口99朝向框架65排出。从液体出口99排出的液体朝向框架65经由入口110从左至右经过,并且被设置在框架65中的第二通道92接收。
也就是说,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体59的液体首先接收在凹入部95中。在经由凹入部95朝向框架65流动后,液体经由入口110被引导至相对于框架65的图像形成单元4的相反侧,然后被传输至第二通道92。
因此,即使液体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体59,本发明的结构也能够确实地避免图像形成单元4等变湿。
(2)如图6所示,在其右侧邻近于框架65的侧盖66设置有第三通道93。因此,如图5和6所示,被引导进入第二通道92的液体在经由入口110被引导到相对于框架65的图像形成单元4的相反侧之后,接着被传输到第三通道93。然后,第三通道93将从第二通道92接收的液体引导到主壳体59外。
因此,经由间隙C渗入主壳体59的液体能够经由第一通道91、第二通道92和第三通道93从主壳体59排出。因此,该结构能够可靠地避免图像形成单元4等变湿。
(3)如图4所示,延伸部96将经由液体出口99排出的液体向右引导,即朝向框架65。通过这样的构造,从液体出口99排出的液体能够被设置在框架65中的第二通道92可靠地接收。
(4)如图4所示,液体出口99设置在凹入部95的右端部分,并且位于比图像形成单元4更向右的位置。因此,凹入部95中接收的液体在凹入部95中被引导至在平面图中偏离图像形成单元4的位置,然后接着经由液体出口99从凹入部95排出。
因此,本发明的结构能够经由液体出口99排出液体,确实地避免图像形成单元4变湿。
(5)如图4所示,经由液体出口99排出的液体沿着延伸部96流动,接着从延伸部96落下并且沿着突出部97向下流。因此,经由液体出口99排出的液体能够被确实地朝向第二通道92引导。
(6)如图4所示,液体接收部111设置在突出部97的下方。液体接收部111能够确实地接收沿着突出部97流下的液体。因为液体接收部111与入口110连通,由液体接收部111接收的液体能够被可靠地朝向入口110引导。
(7)如图5所示,第二通道92具有一对第一引导壁117。第一引导壁117沿着框架65的右表面经过入口110将液体引导至规定的位置。连结至第一引导壁117在流动方向Y上的下游端部分的闭合壁118接着改变流动的方向,以将液体传输至第三通道93。
因此,该构造能够在液体经过入口110后沿着框架65的右表面可靠地引导液体,并且能够可靠地将液体从引导部112传输到第三通道93。
(8)如图6所示,肋部130在左右方向上与引导部112相对。具有这样的构造,经由引导部112引导的液体被从引导部112沿着肋部130传输到第三通道93。接着,一对第二引导壁131沿着侧盖66的左表面朝向主壳体59的外侧引导液体。
因此,该构造能够稳定地将液体从引导部112传输到第三通道93,并且能够可靠地将液体引导到主壳体59外。
(9)如图6所示,肋部130在其右侧邻近于闭合壁118的右边缘。因此,在闭合壁118改变液体流动的方向后,液体能够沿着肋部130从引导部112向第三通道93稳定地传输。因此,该构造能够可靠地将液体从引导部112传输到第三通道93。
(10)如图3所示,打印机1设置有管道体86和风扇88。通过驱动风扇88,主壳体59中的空气能够经由管道体86从主壳体59排出。具有这样的构造,热能够被从打印机1有效地驱散。
因为管道单元64一体地设置有管道体86和第一通道91,与管道体86和第一通道91分离地设置的情况相比,在该结构中需要较少的部件。
(11)如图5所示,闭合壁118设置成比风扇88更低。当闭合壁118改变流动方向F时,该构造抑制由风扇88驱动的空气的流动对液体的任何影响。因此,液体能够从闭合壁118向第三通道93更稳定地传输。
(12)如图3所示,打印机1设置有管道体86和风扇88。因为管道单元64一体地设置有管道体86和第一通道91,与管道体86和第一通道91分离地设置的情况相比,在该结构中需要较少的部件。
(13)如图3所示,在片状物P已经从片状物排出单元5排出后,支撑片状物P的输出盘11被支撑在主壳体59上,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上方。该排列为从片状物排出单元5排出的片状物P提供了简易通道。
进一步,构成输出盘11的一部分的第一托盘部81能够从主壳体59移除。因此,图像形成单元4上的维护仅仅通过简单地从主壳体59移除第一托盘部81而变得更为方便。
(14)如图3所示,凹入部95具有凹入底部104,该凹入底部104构成凹入部95的底部。如图4所示,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体59的液体被接收在凹入底部104上,并且沿着凹入底部104流动。这里,凹入底部104朝向液体出口99倾斜向下。因此,凹入底部104能够可靠地朝向液体出口99引导凹入部95上接收的液体,并且能够可靠地经由液体出口99从凹入部95排出液体。
(15)如图3所示,第一托盘部81具有突出部分77,该突出部分77朝向凹入部95突出并且进入凹入部95。因此,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体59的液体在滴到凹入部95的凹入底部104之前,沿着突出部分77流动。
(16)如图7所示,管道单元64一体地设置有第一通道91和第二托盘部85。因此,与第一通道91和第二托盘部85分离地设置相比,该结构中需要较少的部件。
(17)如图2A所示,打印机1中的输出盘11由第一托盘部81和第二托盘部85构成。因此,间隙C形成在第一托盘部81和第二托盘部85的相邻部分之间。因此,施加于输出盘11的顶部的液体可能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体59。
然而,因为第一通道91的凹入部95配置在间隙C的下方,如图3所示,凹入部95接收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体59的液体。如图4所示,凹入部95能够将在其中接收的液体向右引导至指定位置,之后液体经由液体出口99从凹入部95排出。
如果进入主壳体59的液体的流动增大,导致凹入部95中流动的液体的水平增大,凹入部95中流动的液体的表面可能上升到图7所示连通槽100的底部边缘的上方。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些液体经由连通槽100流动,并且被收集在储存部98的第一储存部101中。
因此,经由间隙C进入主壳体59的液体由凹入部95接收,然后在指定位置经由液体出口99排出。即使在凹入部95中液体的流动增大,液体经过连通槽100并且被收集在储存部98中。因此,该构造可靠地避免了图像形成单元4等变湿。
(18)如图7所示,连通槽100设置在凹入部95的右侧。因此,连通槽100和液体出口99两者都被设置在凹入部95的右部分上。因此,通过向右引导液体,凹入部95能够经由液体出口99排出液体,并且能够通过连通槽100收集储存部98中过量的液体。因此,该构造能够可靠地排出和收集进入主壳体59的液体。
凹入部95也具有第一凹入壁105和第二凹入壁106,其每个被配置在突出部分77的相对于排出方向X的相反侧。因此,凹入部95能够可靠地接收从突出部分77流下进入凹入部95的液体。
(19)如图8所示,储存部98具有第一储存部101和第二储存部102。该结构增大储存部98能够收集的液体的量。
(20)如图3所示,打印机1包括管道体86和风扇88。通过驱动风扇88,主壳2中的空气能够经由管道86从主壳2排出。通过这样的方式,热能够被从打印机1有效地驱散。
进一步,设置得比较靠近风扇88的第一储存部101具有比第二储存部102更小的竖直尺寸。在确保靠近风扇88的空气的平稳流动的同时,这让储存部98设置有第一储存部101和第二储存部102。因此,在增大储存部98能够保留的液体的量的同时,热能够被从打印机1有效地驱散。

Claims (20)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框架,所述框架支撑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构造成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盖单元,所述盖单元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上方,并且包括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一构件邻近的第二构件和相邻部分,所述相邻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之间并且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上;和
液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被构造成引导进入所述壳体的液体;并且所述液体通道包含:
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配置在所述相邻部分和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之间,并且被构造成接收经由所述相邻部分进入所述壳体的液体,并且将所述液体向所述框架引导;所述第一通道包含:
凹入部,所述凹入部配置在所述相邻部分的下方,并且在延伸方向上朝向所述框架延伸;和
液体出口,所述液体出口被构造成将所述液体从所述凹入部排出,并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位于所述凹入部的端部分;和
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配置于所述框架,并且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通道接收所述液体;所述第二通道具有通道口,所述通道口在所述延伸方向上通过所述框架并且被构造成允许从所述液体出口排出的所述液体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经过所述框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盖,所述盖配置成邻近所述框架,并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框架从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框架;
其中,所述液体通道进一步包含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二通道接收所述液体,并且将所述液体引导到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三通道设置于所述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盖,所述盖配置成邻近所述框架,并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框架从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框架;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包含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所述液体出口朝向所述盖延伸并且与所述液体出口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具有与所述液体出口连通的一端部分和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一端部分相反的另一端部分;
其中,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盖比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更加靠近所述延伸部的另一端部分。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具有底端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包含突起,所述突起从所述延伸部的所述底端部分向下突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包含接收部,所述接收部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朝向所述液体出口延伸,所述接收部配置在所述突起下方,并且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具有面向所述盖的盖侧表面;
其中,所述第二通道包含引导部,所述引导部配置在所述框架的所述盖侧表面上;所述引导部包含:
一对第一引导壁,从所述延伸方向上看时,所述一对第一引导壁中的每一个配置在所述通道口的两侧,以夹住所述通道口,所述一对第一引导壁中的每一个在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下游端部分;和
闭合部,所述闭合部配置在所述一对第一引导壁中的每一个的所述下游端部分,并且将所述一对第一引导壁中的每一个的所述下游端部分互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通道进一步包含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二通道接收所述液体,并且将所述液体引导到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三通道设置于所述盖;
其中,所述第三通道包含: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延伸方向上面向所述引导部,并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从所述盖突出;和
一对第二引导壁,从所述延伸方向上看时,所述一对第二引导壁中的每一个配置在所述突出部的两侧,以夹住所述突出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配置成在所述延伸方向上邻近所述闭合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管道,所述管道被构造成将空气从所述壳体排出到所述壳体外;和
风扇,所述风扇被构造成使所述管道中的所述空气流动,所述管道和所述第一通道相互一体地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在所述延伸方向上面向所述盖,并且所述闭合部位于比所述风扇低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管道,所述管道被构造成将空气从所述壳体排出到所述壳体外;和
风扇,所述风扇被构造成使所述管道中的所述空气流动,所述管道和所述第一通道相互一体地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排出单元,所述排出单元被构造成在排出方向上将已经通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其上形成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壳体外,所述排出方向垂直于竖直方向和所述延伸方向;和
托盘单元,所述托盘单元包含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并且被构造成支撑从所述排出单元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在所述排出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第二构件的下游;
其中,所述相邻部分是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延伸的间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具有底端部分,所述底端部分设置有底壁;
其中,所述底壁倾斜向下朝着所述液体出口。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包含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延伸并且配置在所述凹入部中,所述突出部分朝向所述底壁突出;
其中,所述凹入部包含:
第一壁,所述第一壁在所述排出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突出部分的上游侧,以面向所述突出部分,并且在所述突出部分和所述第一壁之间具有间隙;和
第二壁,所述第二壁在所述排出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突出部分的下游侧,以面向所述突出部分,并且在所述突出部分和所述第二壁之间具有间隙。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和所述第二构件相互一体地形成。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储存部,所述储存部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液体,并且配置成邻近所述凹入部;和
连通部,所述连通部在所述凹入部和所述储存部之间提供连通。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具有另一端部分,所述另一端部分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端部分相反;
其中,所述连通部配置成到所述端部分比到所述另一端部分更近。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部包含:
第一储存部,所述第一储存部与所述连通部连通;和
第二储存部,所述第二储存部与所述第一储存部连通,并且配置成: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储存部在与所述液体出口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储存部邻近所述第一储存部;
其中,所述第一储存部具有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的竖直长度,所述竖直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储存部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的竖直长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管道,所述管道被构造成将空气从所述壳体排出到所述壳体外,所述管道配置成在所述排出方向上邻近所述凹入部;和
风扇,所述风扇被构造成使所述管道中的所述空气流动,所述风扇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框架配置在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相反的一侧。
CN201410606717.0A 2013-10-31 2014-10-31 具有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4597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7604 2013-10-31
JP2013-227603 2013-10-31
JP2013227604A JP6171857B2 (ja) 2013-10-31 2013-10-3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27603A JP2015087653A (ja) 2013-10-31 2013-10-3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7732A true CN104597732A (zh) 2015-05-06
CN104597732B CN104597732B (zh) 2018-09-25

Family

ID=52995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06717.0A Active CN104597732B (zh) 2013-10-31 2014-10-31 具有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213309B2 (zh)
CN (1) CN1045977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1857B2 (ja) * 2013-10-31 2017-08-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20542A (ja) * 2021-07-30 2023-02-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37493A (ja) * 2000-10-31 2002-05-14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
JP2006150870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eiko Epson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JP2012203989A (ja) * 2011-03-23 2012-10-22 Brother Ind Ltd 操作パネルの防水構造
US20130272744A1 (en) * 2012-04-16 2013-10-17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17861A (ja) 1990-01-24 1991-09-25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排水装置
JP3958520B2 (ja) 2000-12-11 2007-08-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オプション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1282A (ja) 2001-05-28 2002-12-06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05018011A (ja) 2003-06-02 2005-01-20 Seiko Epson Corp 外装カバー、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DE602005014911D1 (de) 2004-07-12 2009-07-30 Brother Ind Ltd Bilderzeugungsgerät und Fixiereinrichtung
JP3981888B2 (ja) 2004-07-12 2007-09-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1813136A4 (en) 2004-11-18 2008-12-17 Compumed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NALYSIS OF BONE CONDITIONS USING MAMMOGRAPHIC DEVICE
JP4314530B2 (ja) 2005-05-31 2009-08-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78666B2 (en) 2005-06-30 2011-02-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ulti-function device with pivoting display
DE602006000808T2 (de) 2005-08-09 2009-04-30 Seiko Epson Corp. Papierrollendrucker
JP2007062159A (ja) 2005-08-31 2007-03-15 Seiko Epson Corp 情報機器
JP2007292968A (ja) 2006-04-25 2007-11-0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826387B2 (ja) 2006-08-24 2011-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3520B2 (ja) 2007-10-02 2012-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42782B2 (ja) 2008-01-08 2013-11-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9120A (ja) 2008-01-17 2009-07-3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69126A (ja) 2008-01-17 2009-07-3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37493A (ja) * 2000-10-31 2002-05-14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
JP2006150870A (ja) * 2004-11-30 2006-06-15 Seiko Epson Corp 情報処理装置
JP2012203989A (ja) * 2011-03-23 2012-10-22 Brother Ind Ltd 操作パネルの防水構造
US20130272744A1 (en) * 2012-04-16 2013-10-17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7732B (zh) 2018-09-25
US20150117893A1 (en) 2015-04-30
US9213309B2 (en) 2015-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473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077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4872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facilitating toner replenishment to toner supply unit
CN102200724B (zh) 显影盒
CN102193407A (zh) 具有调色剂盒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4597732A (zh) 具有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224345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EP2437123A2 (en) Developing Device, Waste Toner Coll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95687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622288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용 현상제 배출 장치
CN100474157C (zh) 成像装置
CN102141751B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
EP2624071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694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36466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4656390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924443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nsuring filtration of ozonated air
JP61718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76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2351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050111707A (ko) 화상형성장치
CN104516254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927449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ternally provided with shield for preventing foreign light from reaching light sensitive area
JP20240398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00424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