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0482A -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0482A
CN102730482A CN2012100296232A CN201210029623A CN102730482A CN 102730482 A CN102730482 A CN 102730482A CN 2012100296232 A CN2012100296232 A CN 2012100296232A CN 201210029623 A CN201210029623 A CN 201210029623A CN 102730482 A CN102730482 A CN 1027304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package
coiling
coiling package
yarn en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96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川保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555791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730482(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817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505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730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04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65H67/085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end-finding at the take-up package,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所述纱线卷绕机即是络纱单元,该络纱单元具有:摇架(23),用于保持卷装(30);接触罗拉(29),能够与卷装(30)的表面接触;上纱线吸引口(35),进行吸引捕捉动作以从卷装(30)捕捉相连续的纱线的纱线端(30a);驱动机构,使摇架(23)移动以在从接触罗拉(29)离开的非接触位置(Q1)及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接触位置(Q2)保持卷装(30);单元控制部,控制驱动机构和上纱线吸引口(35),使得在卷装(30)位于非接触位置(Q1)的状态、及位于接触位置(Q2)的状态各自的状态下上纱线吸引口(35)进行吸引捕捉动作。

Description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绕机及其纱线引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这一领域的技术,已知有日本特开2003-261265号公报记载的纱线卷绕机。该纱线卷绕机具有:与卷绕卷装(交叉卷绕纱管)接触的接触罗拉(支承罗拉);在纱线切断时从卷绕卷装将纱线端吸引并引出的纱线端捕捉部(吸入嘴)。当在纱线的卷绕动作中纱线被切断时,卷绕卷装被提起而从接触罗拉离开。然后,卷绕卷装被向卷绕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纱线端捕捉部接近卷绕卷装的表面并进行吸引动作。当通过纱线端捕捉部吸引捕捉到从卷绕卷装连出的纱线端时,所捕捉到的纱线端被交接给捻接装置(纱线加捻装置)并与喂纱纱管侧的纱线端结合,然后再次开始纱线的卷绕动作。
为了通过这样的纱线卷绕机可靠地进行纱线端的捕捉,需要使纱线端捕捉部相对于卷绕卷装的表面以合适的接近程度接近。然而,在日本特开2003-261265号公报记载的纱线卷绕机中,由于在进行纱线端捕捉时卷绕卷装从接触罗拉离开,所以,因卷绕卷装的重量变动和驱动机构的机械偏差的影响,卷绕卷装的位置会产生偏差。其结果是,卷绕卷装表面与纱线捕捉部之间的距离会产生偏差,纱线端捕捉的成功率也有可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可靠地捕捉卷绕卷装的纱线端的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纱线卷绕机具有:保持部、接触罗拉、移动部、控制部。保持部用于保持卷绕卷装。接触罗拉能够与卷绕卷装的表面接触。纱线端捕捉部进行捕捉动作以从卷绕卷装捕捉相连续的纱线的纱线端。移动部使所述保持部移动以在距接触罗拉的距离不同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处保持卷绕卷装。控制部,控制移动部和纱线端捕捉部,使得在卷绕卷装在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及卷绕卷装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各自的状态下纱线端捕捉部进行捕捉动作。
根据该纱线卷绕机,在卷绕卷装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及卷绕卷装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各自不同状态下进行基于纱线端捕捉部的捕捉动作。这样,由于在卷绕卷装的位置改变了的各状态下进行基于纱线端捕捉部的捕捉动作,所以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端。
第一位置是第二位置距接触罗拉远的位置。也可以是,控制部进行移动部和纱线端捕捉部的控制,使得在进行卷绕卷装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捕捉动作之后,进行卷绕卷装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捕捉动作。
根据该结构,在卷绕卷装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捕捉动作,之后,在卷绕卷装位于接近接触罗拉的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捕捉动作。因此,由于在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之间的距离变化了的各位置进行基于纱线端捕捉部的捕捉动作,所以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端。
也可以是,控制部将移动部控制成卷绕卷装在第一位置从接触罗拉离开,卷绕卷装在第二位置与接触罗拉接触。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为非接触的状态、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接触的状态至少2个状态下进行捕捉动作,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捕捉纱线端。
纱线卷绕机还具有卷装驱动部,用于将卷绕卷装向卷绕方向和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也可以是,控制部控制卷装驱动部,使得在卷绕卷装从接触罗拉离开的状态下向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卷绕卷装。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卷绕卷装在与接触罗拉为非接触的状态下旋转,避免了纱线端被挤压在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之间而被埋入卷绕卷装的内层的情况,从而成为容易捕捉纱线端的状态。并且,能够在容易捕捉纱线端的上述状态下进行纱线端的捕捉动作。此外,由于向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卷绕卷装,所以纱线端被从卷绕卷装抽出而容易捕捉。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进行纱线端的捕捉。
纱线卷绕机还具有设定部,用于设定第一位置处的卷绕卷装向卷绕相反方向的旋转次数。也可以是,控制部根据在设定部中进行的旋转次数的设定控制卷装驱动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第一位置使卷绕卷装旋转所希望的次数,所以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基于纱线捕捉部的纱线端的捕捉。
纱线卷绕机还具有卷装驱动部,用于将卷绕卷装向卷绕方向和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也可以是,卷装驱动部能够在卷绕卷装从接触罗拉离开的状态下,将卷绕卷装向卷绕方向和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
根据该结构,在发生了需要进行纱线端的捕捉动作的情况下,在使卷绕卷装成为与接触罗拉为非接触的状态之后,使卷绕卷装减速停止并向卷绕相反方向旋转。即,不需要在使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接触的状态下使卷绕卷装减速停止。因此,能够避免纱线端被接触罗拉挤压而埋入卷绕卷装的内层的情况。
也可以是,控制部控制纱线端捕捉部的位置,使得在卷绕卷装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纱线端捕捉部与卷绕卷装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成为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
在捕捉动作中,若纱线端捕捉部和卷绕卷装的表面过于接近,则可能会产生不是纱线端而是纱线的中途被捕捉的现象(以下称为“双重引出现象”),其另一方面,若纱线端捕捉部和卷绕卷装的表面过于离开,则无法捕捉纱线端。与之相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控制成,在卷绕卷装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纱线端捕捉部和上述卷绕卷装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成为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纱线端的捕捉。
也可以是,纱线卷绕机还具有往复横动引导器,该往复横动引导器与接触罗拉独立地设置,并且使卷绕在卷绕卷装上的纱线往复横动。
在往复横动引导器与接触罗拉独立设置的纱线卷绕机中,不需要接触罗拉具有往复横动功能,所以接触罗拉不具有往复横动槽。在这样的接触罗拉中,接触罗拉的大致整面与卷绕卷装接触。因此,在发生了纱线断线或纱线切断之后,若卷绕卷装和接触罗拉在接触的状态下继续旋转,则纱线端通过接触罗拉而被挤压在卷绕卷装表面的可能性高,容易成为纱线端埋入内层的状态。即使在这样的纱线卷绕机中,通过采用在卷绕卷装的位置改变了的各状态下进行基于纱线端捕捉部的捕捉动作的结构,也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端。即,在往复横动引导器与接触罗拉独立地设置类型的纱线卷绕机中,在卷绕卷装的位置改变了的各状态下进行基于纱线端捕捉部的捕捉动作这一上述结构尤其有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纱线引出方法用于在纱线卷绕机中引出卷绕卷装的纱线端,其中,纱线卷绕机具有:保持卷绕卷装的保持部;能够与卷绕卷装的表面接触的接触罗拉;用于捕捉卷绕卷装的纱线端的纱线端捕捉部。纱线引出方法具有第一步骤、第二步骤、第三步骤、第四步骤。第一步骤是如下步骤,即:保持部将卷绕卷装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二步骤是如下步骤,即:纱线端捕捉部进行捕捉动作以从保持在第一位置的卷绕卷装捕捉相连续的纱线的纱线端。第三步骤是如下步骤,即:保持部将卷绕卷装保持在比第一位置接近接触罗拉的第二位置。第四步骤是如下步骤,即:纱线端捕捉部进行捕捉动作以从保持在第二位置的卷绕卷装捕捉相连续的纱线的纱线端。
根据该纱线引出方法,在卷绕卷装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及卷绕卷装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各自的状态下进行基于纱线端捕捉部的捕捉动作。这样,由于在卷绕卷装的位置改变了的各状态下进行捕捉动作,所以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端。
也可以是,第一位置是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为非接触的位置,第二位置是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接触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为非接触的状态、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接触的状态这2个不同的状态下进行捕捉动作,能够更可靠地捕捉纱线端。
也可以是,在第二步骤中,使卷绕卷装向卷绕相反方向以大致一周或一周以下的旋转次数旋转。
若为卷绕卷装的纱线端容易捕捉的状态,则即使卷绕卷装的旋转次数在一周以下,纱线端捕捉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其另一方面,认为即使使卷绕卷装旋转大约一周多,纱线端的捕捉成功率也几乎不会提高。因此,在卷绕卷装与接触罗拉为非接触的状态下,使卷绕卷装向卷绕相反方向旋转大致一周或一周以下是非常有效的。
也可以是,在第四步骤中,纱线端捕捉部在距卷绕卷装的距离为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的位置处进行捕捉动作。
若在过于接近卷绕卷装的表面的位置处进行纱线端捕捉部的捕捉动作,则可能会产生双重引出现象,而在过于离开卷绕卷装的表面的位置处进行端部捕捉部的捕捉动作,则无法捕捉到纱线端。与之相对,根据上述结构,在第四步骤中,纱线端捕捉部由于在距卷绕卷装的距离成为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的位置处进行捕捉动作,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纱线端的捕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能够可靠地捕捉卷绕卷装的纱线端。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的自动络纱机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络纱单元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及框图。
图3是络纱单元的往复横动装置附近的放大左视图。
图4是对络纱单元的摇架附近进行放大表示的右视图。
图5是在络纱单元进行的上纱线的引出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移动到非接触位置/接触位置的卷装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对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纱线卷绕机)10的自动络纱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及“下游”表示纱线卷绕时纱线的行走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具有作为主要结构的:并列配置的多个络纱单元10、自动落纱装置(automatic doffing device)80、机台设定装置(machine setting device)90。
各个络纱单元10构成为,能够一边使从喂纱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往复横动(traverse)一边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卷绕卷装)30。
当在各络纱单元10中卷装30成为满卷时,自动落纱装置80行走到该络纱单元10的位置,回收满卷的卷装30,并供给空纱管。
机台设定装置90具有作为主要结构的设定部91和显示部92。设定部91能够通过由操作者输入规定的设定值或者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来进行对各络纱单元10的设定。显示部92能够显示各络纱单元10的纱线的卷绕状况及发生的故障的内容等。
接下来,参照图2具体说明络纱单元10的结构。图2是表示络纱单元10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及框图。各个络纱单元10具有作为主要结构的卷绕单元主体16和单元控制部(控制部)50。
单元控制部50例如包括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输入输出(I/O)端口、通信端口。在所述ROM中存储有用于控制卷绕单元主体16的各结构的程序。在I/O端口和通信端口上连接有该卷绕单元主体16所具有的各部(详细情况后述)以及机台设定装置90,从而通过单元控制部50能够进行控制信息等的通信。由此,单元控制部50能够对卷绕单元主体16所具有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卷绕单元主体16是如下这样的结构:在喂纱纱管21和接触罗拉(touch roller)29之间的纱线行走路径中,从喂纱纱管21侧开始依次配置了纱线退绕辅助装置(yarn unwinding assisting device)12、张力赋予装置(tension applying device)13、捻接装置(接纱装置(yarnjoining device))14、清纱器15。
在卷绕单元主体16的下部具有用于向卷绕纱管22侧供给纱线20的喂纱部11。喂纱部11将通过省略图示的纱管搬运系统搬运来的喂纱纱管21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使覆盖在喂纱纱管21的芯管上的限制部件40与纱线20从喂纱纱管21的退绕连动地下降,由此对纱线20从喂纱纱管21的退绕进行辅助。限制部件40与因从喂纱纱管21被退绕的纱线20的旋转和离心力而形成在喂纱纱管21上部的纱线20的气圈接触,将该气圈控制在适当的大小,由此对纱线20的退绕进行辅助。在限制部件40的附近具有用于检测喂纱纱管21的管纱上部锥面部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检测到管纱上部锥面部的下降时,通过例如气缸(省略图示)使限制部件40追随该管纱上部锥面部的下降而下降。
张力赋予装置13对行走的纱线20赋予规定的张力。作为张力赋予装置13,例如能够采用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可动的梳齿的门式张力赋予装置。可动侧的梳齿能够通过旋转式的螺线管而转动,从而使梳齿之间成为啮合状态或释放状态。另外,对于张力赋予装置13,除了上述的门式张力赋予装置以外,还能够采用例如圆盘式张力赋予装置。
捻接装置14在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并进行纱线切断时、或是从喂纱纱管21退绕中的纱线发生断头时等情况下,将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与卷装30侧的上纱线接纱。作为这样的将上纱线与下纱线接纱的接纱装置,可以使用机械式的装置、利用压缩空气等的流体的装置等。
清纱器15具有清纱器头49和分析器52,该清纱器头49具有用于检测纱线20的粗度的省略图示的传感器,该分析器52对来自该传感器的纱线粗度信号进行处理。清纱器15通过监视来自所述传感器的纱线粗度信号来检测粗节(slub)等的纱疵。在清纱器头49的附近设有用于在清纱器15检测到纱疵时立即将纱线20切断的刀具39。
在捻接装置14的下侧,设有捕捉喂纱纱管21侧的纱线端并将该纱线端引导至捻接装置14的下纱线捕捉部件25。在捻接装置14的上侧,设有捕捉卷装30侧的纱线端并将该纱线端引导至捻接装置14的上纱线捕捉部件26。下纱线捕捉部件25具有下纱线管臂33和形成在该下纱线管臂33的前端的下纱线吸引口32。上纱线捕捉部件26具有上纱线管臂36和形成在该上纱线管臂36的前端的上纱线吸引口(纱线端捕捉部)35。
下纱线管臂33和上纱线管臂36能够分别以轴34、37为中心转动。在下纱线管臂33和上纱线管臂36上分别连接有适宜的负压源(图示省略)。由此,在下纱线吸引口32和上纱线吸引口35产生吸引流,从而能够对上纱线和下纱线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
卷绕单元主体16具有摇架(保持部)23和接触罗拉(touch roller)29,该摇架23将卷绕纱管22以能够装拆的方式支承,该接触罗拉29能够与卷绕纱管22的周面或卷装30的周面接触并旋转。卷绕单元主体16在摇架23附近具有用于使纱线20往复横动的臂式往复横动装置70,从而能够一边通过该往复横动装置70使纱线20往复横动一边将纱线20卷绕在卷装30上。另外,在往复横动位置的稍稍上游设有导向板28,通过导向板28将上游侧的纱线20向往复横动位置引导。在导向板28的更上游设有陶瓷制成的往复横动支点部27。往复横动装置70以往复横动支点部27为支点使纱线20向图2的箭头所示方向往复横动。
摇架23能够以转动轴48为中心转动。络纱单元10能够通过摇架23的转动来吸收伴随着纱线20向卷绕纱管22的卷绕而产生的卷装30的纱线层直径的增大。
在摇架23上安装有由伺服电机构成的卷装驱动电机(卷装驱动部)41。络纱单元10通过卷装驱动电机41对卷绕纱管22进行旋转驱动以卷绕纱线20。卷装驱动电机41能够将卷绕纱管22(卷装30)向卷绕方向旋转驱动,并且也能够将卷绕纱管22(卷装30)向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卷装驱动电机41的电机轴在卷绕纱管22支承在摇架23上时与该卷绕纱管22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谓的直接驱动方式)。卷装驱动电机41的动作由卷装驱动控制部42控制。卷装驱动控制部42接收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运转信号而控制卷装驱动电机41的运转及停止。此外,作为卷装驱动电机41,不限于伺服电机,还可以采用步进电机、感应电机等各种电机。
在转动轴48上安装有用于检测摇架23的角度的角度传感器44。角度传感器44例如由旋转编码器构成,其向单元控制部50发送与摇架23的角度对应的角度信号。摇架23的角度随着卷装30的卷绕粗度而变化。因此,通过角度传感器44检测出摇架23的转动角,由此能够检测出卷装30的卷装直径。另外,作为卷装直径的检测方法,除了角度传感器44以外,还可以使用采用了霍尔集成电路的装置、绝对编码器等,只要能够检测出卷装的直径,就可以采用适当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往复横动装置70的结构和往复横动装置70附近的结构的布局。图3是往复横动装置70附近的放大左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接触罗拉29以轴向朝着卷绕单元主体16的侧方的方式配置,所以,例如图3所示的侧视图可以说是在接触罗拉29的轴向观察的图。卷装30的卷绕方向的旋转在图3中为顺时针,卷装30的卷绕相反方向的旋转在图3中为逆时针。
如图3所示,往复横动装置70具有往复横动驱动电机76、输出轴77、往复横动臂(往复横动引导器)74。
往复横动驱动电机76用于驱动往复横动臂74,并由伺服电机等构成。如图2所示,往复横动驱动电机76的动作由往复横动控制部78控制。另外,往复横动驱动电机76也可以是步进电机、音圈电机等其他的电机。
往复横动控制部78由基于专用的微处理器的硬件等构成,该往复横动控制部78接收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信号而控制往复横动驱动电机76的运转及停止。
往复横动驱动电机76的动力经由图3所示的输出轴77而被传递至往复横动臂74的基端部。往复横动驱动电机76的转子进行正反旋转,由此,往复横动臂74在图3的纸面垂直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上进行往复旋转运动。另外,图3中的往复横动臂74示出了往复横动的端部处的位置。
在往复横动臂74的前端部形成有钩状的导纱部73。往复横动臂74能够通过导纱部73保持并引导纱线20。导纱部73在保持纱线20的状态下进行往复旋转运动,由此,往复横动臂74能够使纱线20往复横动。
在图3中,用符号L1表示往复横动驱动电机76的旋转轴线(往复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用符号L2表示从往复横动臂74的基端部沿着往复横动臂74的侧面中的长度方向笔直引出的假想线(往复横动臂74的侧面中的中心线)。随着往复横动臂74的往复旋转运动,导纱部73以在垂直于往复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L1的假想平面内描画圆弧状的轨迹的方式进行往复运动(以下将该假想平面称为“旋转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往复横动臂74相对于旋转轴线L1大致垂直地配置,所以假想线L2相对于旋转轴线L1垂直。因此,可以说往复横动臂74在所述旋转面内进行往复旋转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考虑到表示往复横动臂74的前端部附近的纱道(从引导板28的端部到接触罗拉29的纱道)的直线、即纱道线L3时,实现了该纱道L3与往复横动臂74的旋转轴线L1成为平行那样的布局。换言之,成为纱道线L3与上述旋转面(及假想线L2)垂直的布局。
以下,有时将以上那样使得往复横动臂74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络纱单元(纱线卷绕机)10的设置面大致平行地进行往复横动的方式称为“水平往复横动方式”。在采用了水平往复横动方式的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10中,在往复横动时几乎不会施加将纱线20向纱道线L3的方向拉拽或是使之松弛的力。因此,由于特别是能够在往复横动端部减轻由导纱部73引起的纱线20的折曲,所以能够抑制卷装30的品质下降。
接下来,参照图4进一步详细说明摇架23的结构。图4是摇架23附近的放大右视图。
卷绕单元主体16具有能够以转动轴48为中心旋转的旋转板17。摇架23以转动轴48为中心而与旋转板17一体转动。在旋转板17上连接有作为拉伸弹簧而构成的用于使接触压力逐渐减小的弹簧18、和气缸60。通过弹簧18及气缸60能够对摇架23施加规定的转矩。
气缸(移动部)60作为在内部具有活塞601的双作用缸而构成。在图4中,向活塞601的图面右侧的缸室供给空气压为P1的压缩空气,向活塞601的图面左侧的缸室供给空气压为P2的压缩空气。
在用于将空气压为P2的压缩空气供给到气缸60的管上连接有电动气动调节器61。通过电动气动调节器61能够对空气压P2进行无级调节。由电动气动调节器61进行的空气压P2的控制是根据从单元控制部50输入的控制信号而进行的。
由于在通过图4的结构减小空气压P2时,气缸60拉拽摇架23的力增大,所以,以转动轴48为中心使摇架23向卷绕单元主体16的正面侧旋转的转矩增大。由于接触罗拉29与转动轴48相比配置在卷绕单元主体16的正面侧,所以能够通过空气压P2的减少来提高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的接触压力。相反地,由于若使空气压P2增加,则气缸60拉拽摇架23的力减弱,所以,以转动轴48为中心使摇架23向卷绕单元主体16的背面侧旋转的转矩增大。由此,能够减弱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的接触压力。通过使空气压P2进一步增加,也能够使卷装30从接触罗拉29表面离开。
转动轴48在与图4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细长地形成,在其纸面背面侧的端部连接有角度传感器44。角度传感器44能够检测出摇架23的旋转角。角度传感器44连接在单元控制部50上。
根据上述结构,气缸60能够使摇架23移动而能够使卷装30移动。在该情况下,卷装30能够移动到从接触罗拉29离开的位置(与接触罗拉29非接触的位置)、和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位置。
在以上说明的络纱单元10中,清纱器15在检测出纱线瑕疵而进行纱线切断的情况下、或在发生了从喂纱纱管21退绕中的纱线断线(以下称为“纱线切断等”)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捻接装置14对下纱线和上纱线进行接纱。因此,需要通过下纱线吸引口32捕捉喂纱纱管21侧的下纱线,同时通过上纱线吸引口35捕捉卷装30侧的上纱线并引出。
以下,参照图2及图4至图6等,详细说明在发生了纱线切断等时通过络纱单元10进行的上纱线的引出动作的控制及引出方法。
首先,在发生纱线切断等之前的卷绕动作中,卷装30的表面与接触罗拉29接触。这样,以下将与接触罗拉29接触那样的卷装30的位置称为“接触位置”,并以符号“Q2”表示。
[第一步骤]在卷绕动作中发生了纱线切断等之后马上从单元控制部50向电动气动调节器61发送驱动信号。通过电动气动调节器61基于上述驱动信号进行的驱动,变更气缸60的空气压P2,如图6所示,摇架23向从接触罗拉29离开的方向被驱动(图5:步骤S101)。由此,卷装30从接触罗拉29离开,并被保持在与接触罗拉29为非接触的规定位置处。以下,将此时的移动目的地的卷装30的位置称为“非接触位置”,并以符号“Q1”表示。同时,单元控制部50对卷装驱动控制部42发送运转信号,由此,卷装30的旋转被减速停止,开始向卷装30的卷绕相反方向(图6:箭头A方向)旋转(图5:步骤S103)。
[第二步骤]接着,通过单元控制部50向上纱线捕捉部件26发送驱动信号,上纱线管臂36转动,如图6所示,上纱线吸引口35移动到接触罗拉29附近的规定位置。此外,此时上纱线吸引口35的位置也接近卷装30的表面。非接触位置Q1的卷装30向卷绕相反方向A旋转的状态下,进行上纱线吸引口35的吸引动作(图5:步骤S105)。通过上述吸引动作,与卷装30相连的上纱线的纱线端30a能够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
如以上那样,以下,将使保持在非接触位置(第一位置)Q1的卷装30在与接触罗拉29为非接触的状态下一边向卷绕相反方向A旋转一边进行的吸引捕捉动作称为“第一吸引捕捉动作”。
第一吸引捕捉动作中的卷装30的旋转次数根据事前从设定部91(参照图1)输入设定的信息而由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运转信号控制。即,通过操作者的键盘操作等从设定部91输入的旋转次数信息作为控制信息而发送到各络纱单元10的单元控制部50中。通过这样的结构,操作者能够将卷装30的上述旋转次数设定成所希望的次数。此处设定的旋转次数优选大致1周或1周以下的数值,其中优选将旋转次数设定成1周。只要是容易捕捉纱线端30a的状态,则即使卷装30的旋转次数为1周以下,成功捕捉纱线端30a的可能性也大。而另一方面,即使卷装30旋转1周以上,也认为纱线端30a的捕捉成功率几乎不会提高,会造成动作时间的浪费。上述旋转次数优选为0.5周以上的数值。在小于0.5周的情况下,纱线端30a不会到达上纱线吸引口35附近,存在无法吸引捕捉纱线端30a的可能性。作为上述的“容易捕捉纱线端30a的状态”的代表性例子,具有纱线端30a从卷装30表面浮起的状态。
[第三步骤]之后,不论基于第一吸引捕捉动作的纱线端30a的捕捉是成功还是失败,均进行以下动作。即,在第一吸引捕捉动作之后,摇架23向接近接触罗拉29的方向被驱动,卷装30返回到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接触位置Q2(图5:步骤S107)。此时,卷装30向卷绕相反方向A的旋转继续,所以卷装30一边与接触罗拉29接触一边向卷绕相反方向A旋转,接触罗拉29从动于卷装30而旋转。
[第四步骤]此时,上纱线吸引口35停留在上述规定位置,由上纱线吸引口35进行的吸引动作也继续(图5:步骤S109)。因此,在接触位置Q2的卷装30向卷绕相反方向A转动的状态下,进行上纱线吸引口35的吸引动作,由此,纱线端30a能够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这样,以下,将使保持在接触位置(第二位置)Q2处的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状态下一边旋转一边进行的吸引捕捉动作称为“第二吸引捕捉动作”。
在以上的第一至第四步骤之后,上纱线管臂36向下方转动,将捕捉到的纱线端30a引导至捻接装置14。
接着,说明执行上述那样的引出动作控制的络纱单元10及引出方法的作用效果。
在第一吸引捕捉动作中,在发生纱线切断等之后,卷装30马上从接触罗拉29离开,卷装30在减速停止之后,向卷绕相反方向A旋转。因此,避免发生了纱线切断等的纱线端30a被挤压在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之间而埋入卷装30内层的情况。这样,纱线端30a容易成为从卷装30表面浮起的状态,成为通过上纱线吸引口35的吸引气流而容易被吸引的状态。即使在纱线端30a没有从卷装30表面浮起的情况下,通过使卷装30向卷绕相反方向A旋转,也存在纱线端30a成为从卷装30表面浮起的状态的可能性。由于向卷绕相反方向A旋转驱动卷装30,所以纱线端30a容易从卷装30抽出而被捕捉。
即,在第一吸引捕捉动作中,如上述那样在发生了纱线切断等之后,马上使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离开并向卷绕相反方向A旋转,由此,成为纱线端30a容易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的状态,因此,纱线端30a的捕捉容易成功。纱线端30a容易成为从卷装30表面浮起的状态,不再需要使上纱线吸引口35过于接近卷装30的表面。因此,也降低了发生双重引出现象的可能性。
在第二吸引捕捉动作中,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接触,由此,卷装30表面相对于接触罗拉29被正确定位。而另一方面,在上纱线管臂36的驱动中,几乎不存在卷装30的重量那样的不确定要素的影响,所以,上纱线吸引口35对于接触罗拉29的相对位置被大致正确地控制在预先设定的位置上。因此,通过使卷装30抵接在接触罗拉29上,能够使卷装30表面与上纱线吸引口35的距离正确地对合成预先设定的规定距离。此外,上述预先设定的规定距离是最适合吸引捕捉纱线端30a的距离,根据纱线20的种类等而不同。上述规定距离例如是指通过供上纱线管臂36接触而定位的省略图示的限位件而规定的距离。上述规定距离也可以由操作者预先从设定部91输入设定。
这样,在第二吸引捕捉动作中,通过进行使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抵接这一简易控制,能够将卷装30表面与上纱线吸引口25之间的距离正确地控制成适于吸引捕捉纱线端30a的规定距离。能够可靠地保证卷装30表面与上纱线吸引口35之间的距离(接近程度),其结果是,即使纱线端30a被挤压在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之间,也能够以高概率通过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捕捉纱线端30a,成功捕捉纱线端30a的可能性也高。关于卷装30表面与上纱线吸引口35之间的距离,由于适于吸引捕捉纱线端30a的距离得以实现,所以也降低了发生双重引出现象的可能性。
如以上那样,由于连续进行使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非接触并旋转的第一吸引捕捉动作、及使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接触地旋转的第二吸引捕捉动作等条件不同的2种吸引捕捉动作,所以至少在某一方的吸引捕捉动作中纱线端30a捕捉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高。即,在发生纱线切断等之后,在卷装30移动到非接触位置Q1的时刻,考虑纱线端30a从卷装30表面浮起的情况、和纱线端30a不从卷装30表面浮起的情况。在前者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引捕捉动作捕捉成功的可能性较高。在后者的情况下,至少通过第二吸引捕捉动作捕捉成功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根据上述引出动作的控制及引出方法,能够可靠地捕捉卷装30的纱线端。
在第一吸引捕捉动作中,由于卷装30和接触罗拉29为非接触,所以由于卷装30的重量和络纱单元10的机械偏差等而卷装30表面与上纱线吸引口35之间的距离也具有存在偏差的可能性。然而,如上述那样,通过连续进行第一及第二吸引捕捉动作,能够提高纱线端30a的捕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需要严密控制卷装30向非接触位置Q1的移动量、卷装30表面与上纱线吸引口35之间的距离的必要性较低。因此,能够省略这样的控制,能够避免络纱单元10的结构复杂化和成本上涨。
不论由第一吸引捕捉动作进行的捕捉纱线端30a是成功还是失败,由于进行第二吸引捕捉动作,所以,不需要检测纱线端30a的捕捉是成功及/或失败。因此,能够省略用于检测被上纱线吸引口35吸引的纱线20的传感器类,能够避免络纱单元10的结构复杂化和成本上涨。
在络纱单元10中,在摇架23上安装有卷装驱动电机41,所以,即使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为非接触状态,也能够将卷装30向卷绕方向和卷绕相反方向A旋转驱动。根据该结构,在发生了纱线切断等情况下,能够在使卷装30从接触罗拉29离开之后,使卷装30减速停止并向卷绕相反方向A旋转。因此,能够防止在卷装30的减速停止期间纱线端30a被挤压在卷装30与接触罗拉29之间而埋入卷装30的内层。
在这种其他纱线卷绕机中,还存在采用通过设在接触罗拉的表面上的往复横动槽来引导纱线并进行往复横动的方式(以下,称为“往复横动卷筒方式”)的类型。另一方面,络纱单元10作为与接触罗拉29不同的独立的往复横动引导器,采用了通过往复横动臂74进行往复横动的方式(以下,称为“臂往复横动方式”),所以,在接触罗拉29的表面没有设置往复横动槽。在没有这样的往复横动槽的接触罗拉29中,罗拉的整个表面与卷装30接触。因此,在发生了纱线切断等之后,若使卷装30和接触罗拉29以接触的状态继续旋转,则纱线端30a通过接触罗拉29而被挤压在卷装30表面的可能性高,容易成为纱线端30a埋入内层的状态。
针对于此,在络纱单元10中,通过如上述那样连续进行第一及第二吸引捕捉动作的结构,能够可靠地捕捉纱线端30a。这样,在具有与接触罗拉不同的独立的往复横动引导器的纱线卷绕机中,成为难以捕捉纱线端的状态的倾向性大,所以上述络纱单元10的结构尤其有效。此外,作为使用与接触罗拉不同的独立的往复横动引导器的方式,除了上述臂往复横动方式以外,还存在日本特开2001-299791号公报公开的所谓的“带式往复横动方式”、日本特开2002-104729号公报公开的所谓的“叶片往复横动方式”等。
作为臂往复横动方式,不仅有在络纱单元10中采用的水平往复横动方式,还具有所谓的“垂直往复横动方式”。垂直往复横动方式是指通过往复横动臂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纱线卷绕机的设置面大致垂直那样的往复横动装置进行往复横动的方式,例如已被日本特开2010-13259号公报公开。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进行第一及第二吸引捕捉动作时的卷装30的位置,设定有从接触罗拉29离开的非接触位置Q1、和与接触罗拉29接触的接触位置Q2,但这只不过是第一及第二位置的一例。即,在本发明中,作为第一及第二位置,只要适当设定与接触罗拉29之间的距离彼此不同的2个位置即可,选择与接触罗拉接触那样的卷绕卷装的位置不是必须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先执行在非接触位置Q1处的第一吸引捕捉动作,后执行在接触位置Q2处的第二吸引捕捉动作,但在本发明中,上述执行顺序也可以相反。
此外,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水平往复横动方式的络纱单元10,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垂直往复横动方式的纱线卷绕机。再有,本发明不限于臂往复横动方式的纱线卷绕机,也可以应用于带式往复横动方式和叶片往复横动方式的纱线卷绕机。而且,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往复横动卷筒方式的纱线卷绕机。
在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10中,通过卷装驱动电机(卷装驱动部)41直接旋转驱动卷装30,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为旋转驱动接触罗拉并使卷装从动的方式。该情况下,在发生了纱线切断等时,使接触罗拉减速停止并使其反转,从而使从动的卷装向卷绕相反方向旋转。之后,通过使卷装从接触罗拉离开,能够在卷装和接触罗拉为非接触的状态下,使卷装以惯性向卷绕相反方向旋转。

Claims (12)

1.一种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保持部,用于保持卷绕卷装;
接触罗拉,能够与所述卷绕卷装的表面接触;
纱线端捕捉部,进行捕捉动作以从所述卷绕卷装捕捉相连续的纱线的纱线端;
移动部,使所述保持部移动以在距所述接触罗拉的距离不同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处保持所述卷绕卷装;
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部和所述纱线端捕捉部,使得在所述卷绕卷装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及所述卷绕卷装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各自的状态下所述纱线端捕捉部进行所述捕捉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是比所述第二位置距所述接触罗拉远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进行所述移动部和所述纱线端捕捉部的控制,使得在进行所述卷绕卷装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的所述捕捉动作之后,进行所述卷绕卷装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的所述捕捉动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移动部控制成所述卷绕卷装在所述第一位置从所述接触罗拉离开,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移动部控制成所述卷绕卷装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接触罗拉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卷装驱动部,用于将所述卷绕卷装向卷绕方向和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卷装驱动部,使得在所述卷绕卷装从所述接触罗拉离开的状态下向所述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所述卷绕卷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设定部,用于设定所述第一位置处的所述卷绕卷装向所述卷绕相反方向的旋转次数,
所述控制部根据在所述设定部中进行的所述旋转次数的设定控制所述卷装驱动部。
6.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卷装驱动部,用于将所述卷绕卷装向卷绕方向和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
所述卷装驱动部能够在所述卷绕卷装从所述接触罗拉离开的状态下,将所述卷绕卷装向卷绕方向和卷绕相反方向旋转驱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纱线端捕捉部的位置,使得在所述卷绕卷装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纱线端捕捉部与所述卷绕卷装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成为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往复横动引导器,与所述接触罗拉独立地设置,并且使卷绕在所述卷绕卷装上的纱线往复横动。
9.一种纱线引出方法,用于在纱线卷绕机中引出卷绕卷装的纱线端,其中,所述纱线卷绕机具有:保持所述卷绕卷装的保持部;能够与所述卷绕卷装的表面接触的接触罗拉;用于捕捉所述卷绕卷装的所述纱线端的纱线端捕捉部,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
第一步骤,所述保持部将所述卷绕卷装保持在第一位置;
第二步骤,所述纱线端捕捉部进行捕捉动作以从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卷绕卷装捕捉相连续的纱线的纱线端;
第三步骤,所述保持部将所述卷绕卷装保持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接近所述接触罗拉的第二位置;
第四步骤,所述纱线端捕捉部进行捕捉动作以从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卷绕卷装捕捉相连续的纱线的纱线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纱线引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卷绕卷装从所述接触罗拉离开的位置,
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卷绕卷装与所述接触罗拉接触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引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步骤中,使所述卷绕卷装向卷绕相反方向以大致一周或一周以下的旋转次数旋转。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引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步骤中,所述纱线端捕捉部在距所述卷绕卷装的距离为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的位置处进行所述捕捉动作。
CN2012100296232A 2011-04-13 2012-02-08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Pending CN1027304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81718.2A CN109250585A (zh) 2011-04-13 2012-02-08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9017A JP2012218922A (ja) 2011-04-13 2011-04-13 糸巻取機及び糸引き出し方法
JP2011-089017 2011-04-13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81718.2A Division CN109250585A (zh) 2011-04-13 2012-02-08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0482A true CN102730482A (zh) 2012-10-17

Family

ID=4555791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296232A Pending CN102730482A (zh) 2011-04-13 2012-02-08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CN201811081718.2A Pending CN109250585A (zh) 2011-04-13 2012-02-08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81718.2A Pending CN109250585A (zh) 2011-04-13 2012-02-08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511216B2 (zh)
JP (1) JP2012218922A (zh)
CN (2) CN102730482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8286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3848287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CN104129679A (zh) * 2013-05-02 2014-11-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4129680A (zh) * 2013-05-02 2014-11-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5270915A (zh) * 2014-06-27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9422136A (zh) * 2017-09-04 2019-03-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11542481A (zh) * 2018-01-16 2020-08-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08844A (ja) * 2012-11-30 2014-06-12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機及び糸引き出し方法
JP2016102269A (ja) * 2014-11-27 2016-06-0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JP2024043433A (ja) * 2022-09-16 2024-03-2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繊維機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7287A (zh) * 1997-11-14 1999-05-26 巴马格股份公司 用于引导和切断连续输入长丝的装置和方法
JP2002104729A (ja) * 2000-09-29 2002-04-10 Murata Mach Ltd トラバース装置
CN1438164A (zh) * 2002-02-15 2003-08-27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一个工作位置的操作方法和装置
CN101309848A (zh) * 2005-11-23 2008-11-19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纺织机的吸气嘴
DE19534333B4 (de) * 1995-09-15 2009-02-19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Spulenrahmen-Entlastungsvorrichtung für die Spuleinrichtung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CN101454231A (zh) * 2006-06-08 2009-06-10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工作站的操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71277B (it) * 1994-12-15 1997-05-27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rl Procedimento per l'attuazione di un ciclo di avvolgimento flessibile e modulante,ed apparecchiatura adatta allo scopo
JP2001299791A (ja) 2000-04-27 2001-10-30 Toshiro Kinoshita 顎バンド
DE10150590A1 (de) * 2001-10-12 2003-04-24 Schlafhorst & Co W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JP2007223779A (ja) * 2006-02-27 2007-09-06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機
JP2009227414A (ja) * 2008-03-24 2009-10-08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機
DE102008026777A1 (de) * 2008-06-04 2009-12-10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Saugdüse
JP2010013259A (ja) * 2008-07-04 2010-01-21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機及びクレードルの移動制御方法
DE102009035383A1 (de) 2009-07-30 2011-02-03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von Arbeitsstellen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34333B4 (de) * 1995-09-15 2009-02-19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Spulenrahmen-Entlastungsvorrichtung für die Spuleinrichtung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CN1217287A (zh) * 1997-11-14 1999-05-26 巴马格股份公司 用于引导和切断连续输入长丝的装置和方法
JP2002104729A (ja) * 2000-09-29 2002-04-10 Murata Mach Ltd トラバース装置
CN1438164A (zh) * 2002-02-15 2003-08-27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一个工作位置的操作方法和装置
CN101309848A (zh) * 2005-11-23 2008-11-19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纺织机的吸气嘴
CN101454231A (zh) * 2006-06-08 2009-06-10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工作站的操作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8286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3848287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CN104129679A (zh) * 2013-05-02 2014-11-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4129680A (zh) * 2013-05-02 2014-11-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4129679B (zh) * 2013-05-02 2018-07-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4129680B (zh) * 2013-05-02 2018-07-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5270915A (zh) * 2014-06-27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09422136A (zh) * 2017-09-04 2019-03-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09422136B (zh) * 2017-09-04 2021-12-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11542481A (zh) * 2018-01-16 2020-08-1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CN111542481B (zh) * 2018-01-16 2021-09-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11216B1 (en) 2014-12-17
EP2511216A2 (en) 2012-10-17
EP2511216B2 (en) 2022-09-21
JP2012218922A (ja) 2012-11-12
EP2511216A3 (en) 2013-11-06
CN109250585A (zh) 2019-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0482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CN202089642U (zh) 纱线卷绕机
CN101544319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1061048B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作站的方法和装置
CN202148091U (zh) 纱线卷绕机
CN101654200B (zh) 纤维机械
CN101407951B (zh) 操作自由端转子纺纱机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02745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3848287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CN101759062A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自动络纱机
CN102574656A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201961898U (zh) 纱线卷绕机
CN103848285B (zh) 纱线卷绕机以及纱线引出方法
EP2573231A2 (en) Spinning machine
CN101987706B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
CN105270915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3848286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1955085B (zh) 用于操作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的方法和装置
CN104129679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9422136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3625981A (zh) 纱线卷绕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CN101481056B (zh) 防扭结装置及具有该防扭结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CN104129680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3010832A (zh) 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CN204096773U (zh) 落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