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4894A - 面状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4894A
CN102714894A CN2011800062178A CN201180006217A CN102714894A CN 102714894 A CN102714894 A CN 102714894A CN 2011800062178 A CN2011800062178 A CN 2011800062178A CN 201180006217 A CN201180006217 A CN 201180006217A CN 102714894 A CN102714894 A CN 102714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ght
organic
emitting apparatus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62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14894B (zh
Inventor
山江和幸
木村均
井出伸弘
辻博也
林真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14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4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148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48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05B33/04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humidit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10K59/872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面状发光装置具备:有机EL元件,具有一面及与上述一面相反侧的另一面,从上述一面放射光;保护基板,对于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具有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对置的一表面;保护部,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对置的方式配置,与上述保护基板一起形成将上述有机EL元件收纳以防水的腔体;光取出构造部,介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与上述保护基板之间,抑制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和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的至少一个的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的反射。

Description

面状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状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在各地研究开发了利用有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元件(以下简称为有机EL元件)的面状发光装置。
作为有机EL元件,已知有如下的元件,例如在透光性基板(透明基板)的一表面侧具备作为阳极的透明电极、空穴输送层、发光层(有机发光层)、电子注入层、作为阴极的电极的层叠构造。在这种有机EL元件中,通过对阳极与阴极之间施加电压而在发光层发光的光透过透明电极及透光性基板而被取出。
有机EL元件具有如下特征:是自发光型的发光元件,呈现比较高效率的发光特性,能够以各种色调进行发光等。因此,有机EL元件被期待作为显示装置(例如平板显示器等的发光体等)或光源(例如液晶显示设备的背灯或照明光源等)的应用,一部分已经被实用化。
但是,近年来,为了将有机EL元件应用扩展到这些用途中,希望更高效率、长寿命、高亮度的有机EL元件的开发。
支配有机EL元件的效率的原因主要是电-光变换效率、驱动电压、光取出效率这3个。
关于电-光变换效率,已报道了将磷光发光材料用作发光层的材料,从而外部量子效率超过20%的技术。该外部量子效率为20%的值如果换算为内部量子效率,则可以认为是大致100%,在电-光变换效率的观点上,可以说在实验上确认了达到所谓的极限值的例子。此外,在驱动电压的观点上,得到了在增加相当于发光层的能隙的电压的10~20%左右的电压下呈现比较高亮度的发光的有机EL元件。因而,很难期待通过这两个原因(电-光变换效率,驱动电压)的改善带来的有机EL元件的效率提高。
另一方面,有机EL元件的光取出效率一般认为是20~30%左右(该值根据发光样式、阳极与阴极之间的层构造而稍稍变化)。光取出效率由于构成产生光的部位及其周边部的材料具有高折射率、吸光性等特性,所以通过折射率不同的材料彼此的界面处的全反射、由材料带来的光的吸收等,不能将光向观测发光的一侧的外界有效地传输,所以考虑成为上述那样的较低的值。即,光取出效率为20~30%是指,无法作为所谓的发光而有效利用的光占全发光量的70~80%,因光取出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有机EL元件的效率的提高的期待值非常大。
伴随着上述背景,在有机EL元件的领域中,在各处进行了用来使有机EL元件的光取出效率提高的研究开发,特别是,进行了许多增加从发光层到达透光性基板的光的尝试。这里,在有机EL元件中,由于发光层的折射率是1.7左右,作为一般透明电极的ITO的折射率是1.8~2.0左右,一般作为透光性基板的玻璃基板(钠钙玻璃基板、无碱玻璃基板等)的折射率是1.5左右,所以即便透明电极的折射率是1.7,在透明电极与透光性基板的界面发生的全反射损失也达到全反射光的约50%。另外,该约50%的值是通过点光源近似得到的值,是考虑发光是来自有机分子的3维放射光的累计而求出的值。
因而,在有机EL元件中,通过减小发光层-透光性基板间的全反射损失,能够大幅地改善光取出效率。
这里,用来减小发光层-透光性基板间的全反射损失的最简单有效的途径是降低存在于发光层-透光性基板间的界面处的折射率差。在这样的途径中,可以考虑降低发光层的折射率的尝试、和提高透光性基板的折射率的尝试。关于前者的尝试,材料的制约较大,根据情况而成为发光效率或寿命较大地劣化的原因,所以目前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关于后者的尝试,例如已知作为形成有机EL元件的透光性基板而使用折射率为1.85的高折射率玻璃基板,从而光取出效率提高(例如参照文献1(美国专利第7053547号说明书))。此外,还已知有作为透光性基板而使用设有气体隔离层且折射率比一般的玻璃基板高的塑料基板(参照文献2(美国专利第5693956号说明书)及文献3(日本公开特许公报2004-322489号)),上述气体隔离层具有不使氧、水分等的气体透过的气体隔离性。在上述文献2、3所公开的技术中,能够在实现防水性的提高的同时,使光取出效率提高。上述文献2所公开的发光装置将形成在塑料基板的一表面侧的隔离层上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的层叠构造隔着由电介体层构成的介质,被由环氧树脂构成的保护部覆盖,光从塑料基板的另一表面射出。
此外,作为提高了起因于水蒸气等气体的元件劣化防止效果的有机EL元件,提出了将在塑料基材上依次层叠了透明阳极层、发光媒体层、阴极层的层叠体用玻璃基板和耐湿性薄膜密闭的结构(参照文献4(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第2002-373777))。在上述文献4所公开的有机EL元件中,使塑料基材的水分含有率在重量分率下为0.2%以下。此外,在上述文献4中,记载了通过在塑料基材的一表面侧(与透明阳极层接触的面侧)或上述一表面侧及另一表面侧上形成气体隔离层,能够进一步提高元件劣化防止效果的技术。
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那样使用高折射率玻璃基板的有机EL元件中,高折射率玻璃基板较昂贵,目前在产业上的可利用性较低。此外,高折射率玻璃一般含有重金属等的各种各样的杂质,所以变脆而耐气候性不够的情况较多。
此外,在如上述专利文献2、3那样作为透光性基板而使用设有隔离层的塑料基板的有机EL元件中,与使用高折射率玻璃基板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3所公开的有机EL元件中,在作为光取出面的塑料基板的上述另一表面上容易划伤。此外,有机材料与玻璃相比耐气候性较低,惧怕紫外线,所以例如在室外使用的情况下等,担心塑料基板及发光层的长期可靠性下降。此外,设有隔离层的塑料基板与没有设置隔离层的一般的塑料基板相比比较昂贵,有成本方面的缺点。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有机EL元件中,由于存在于发光媒体层-大气(采光侧的大气)间的界面(折射率界面)的数量增加,所以全反射损失及菲涅耳损失增加,光取出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光取出效率、并且能够提高耐气候性及防水性的面状发光装置。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技术方案,具备:有机EL元件,具有一面及与上述一面相反侧的另一面,从上述一面放射光;保护基板,对于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具有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对置的一表面;保护部,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对置的方式配置,与上述保护基板一起形成将上述有机EL元件收纳以防水的腔体;以及光取出构造部,介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与上述保护基板之间,抑制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和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的至少一个的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的反射。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2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上述有机EL元件具备放射光的发光层、和对于从上述发光层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的形成基板;上述发光层形成在上述形成基板的一表面上;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是与上述形成基板的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另一表面;上述形成基板具有比上述保护基板高的折射率。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3技术方案,在上述第2技术方案中,上述保护基板具有比上述形成基板高的耐气候性及防水性。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4技术方案,在上述第3技术方案中,上述形成基板是塑料基板;上述保护基板是玻璃基板。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5技术方案,在上述第2技术方案中,上述光取出构造部是形成在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上的凹凸构造部;上述保护基板以在上述凹凸构造部与上述保护基板之间存在空间的方式配置,具有比上述空间的介质高的折射率。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6技术方案,在上述第5技术方案中,上述凹凸构造部具有上述形成基板以上的折射率。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7技术方案,在上述第5或第6技术方案中,上述凹凸构造部具有存在周期性的凹凸构造;上述凹凸构造的周期是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的波长的1/4以上10倍以下。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8技术方案,在上述第5~第7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上述凹凸构造部以与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面接触的方式形成。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9技术方案,在上述第5~第8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在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上形成有上述凹凸构造部所收存的凹部;上述空间是上述凹部的内面与上述凹凸构造部的表面之间的空间。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0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具备透光部,该透光部对于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并且具有上述保护基板以下的折射率;上述光取出构造部是设在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上的凹凸构造部;上述透光部介于上述凹凸构造部与上述保护基板之间。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1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上述光取出构造部具备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母材、和分散到上述母材中的光扩散体;上述母材具有在上述有机EL元件中与上述母材接触的部位以上的折射率;上述光扩散体具有与上述母材不同的折射率。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2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1技术方案中,上述光扩散体是微粒子。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3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上述光取出构造部具备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接触的母材、和形成在上述母材中的空孔;上述母材具有在上述有机EL元件中与上述母材接触的部位以上、且与上述空孔的介质不同的折射率。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4技术方案,在上述第2技术方案中,具备透明部,该透明部对于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并且具有上述形成基板以上的折射率;上述光取出构造部是设在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上的凹凸构造部;上述透明部介于上述形成基板与上述凹凸构造部之间。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5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4技术方案中,上述凹凸构造部具有上述保护基板以下的折射率。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6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4或15技术方案中,上述凹凸构造部具有存在周期性的凹凸构造;上述凹凸构造的周期是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的波长的1/4以上10倍以下。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7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技术方案中,具备散热部件,该散热部件介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与上述保护部之间,将由上述有机EL元件产生的热向上述保护部传递;上述有机EL元件以不与上述保护基板基础的方式固定在上述保护部上。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8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第17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在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和上述保护基板的与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方设有防反射涂层。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19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第17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在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和上述保护基板的与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个形成有蛾眼构造。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20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第19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具备多个上述有机EL元件;上述多个上述有机EL元件在与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平行的面内排列。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21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第20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上述保护部具有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对置的内面;在上述保护部的上述内面上,设有将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反射的光反射部。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22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第20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上述保护部对于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上述保护部具有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对置的内面、和与上述内面相反侧的外面;在上述保护部的外面上,设有将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反射的光反射部。
有关本发明的面状发光装置的第23技术方案,在上述第1~第22技术方案的任一项中,具有热传导率比上述保护部高的传热部;上述保护部具有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对置的内面、或与上述内面相反侧的外面;上述传热部设在上述保护部的外面上。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实施方式1的面状发光装置,图1(a)是概略剖视图,图1(b)是概略俯视图,图1(c)是主要部概略俯视图。
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面状发光装置的主要部说明图。
图3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光取出构造部的形成方法的说明图。
图4是上述光取出构造部的说明图。
图5是上述光取出构造部的说明图。
图6是上述光取出构造部的说明图。
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面状发光装置的主要部说明图。
图8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面状发光装置的主要部说明图。
图9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面状发光装置的主要部说明图。
图11是上述实施方式1的面状发光装置的主要部说明图。
图12是蛾眼构造的概略剖视图。
图13是可视光域的光的反射率的说明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4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17是上述实施方式4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有机EL元件的说明图。
图18是上述实施方式4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9是实施方式5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20是上述实施方式5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1是实施方式6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22是上述实施方式6的面状发光装置的主要部概略俯视图。
图23是上述实施方式6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主要部概略俯视图。
图24是上述实施方式6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25是实施方式7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26是上述实施方式7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有机EL元件的说明图。
图27是上述实施方式7的面状发光装置的主要部说明图。
图28关于实施方式8的面状发光装置,图28(a)是概略剖视图,图28(b)是主要部概略俯视图。
图29关于实施方式9的面状发光装置,图29(a)是主要部的平面布局图,图29(b)是图29(a)的A-A’概略剖视图。
图30是实施方式10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1是实施方式11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2是实施方式12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3是实施方式13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4是实施方式14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5是实施方式15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图1(a)~图1(c)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备:有机EL元件10,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一表面侧形成有包括发光层的有机EL层13,将光从厚度方向的一面侧取出;第2透光性基板21,配置在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侧,折射率比第1透光性基板11低,并且防水性及耐气候性比第1透光性基板11高;保护部30,将有机EL元件10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侧覆盖,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一起阻止水分到达有机EL元件10;以及光取出构造部50,设在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抑制从发光层放射的光在上述一面上的反射。
有机EL元件10的介于阳极12与阴极14之间的有机EL层13从阳极12侧起依次具备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电子注入层。这里,有机EL元件10将阳极12层叠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侧,在阳极12的与第1透光性基板11侧相反侧,阴极14对置于阳极12。
在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0中,将阳极12通过透明电极构成,并且将阴极14通过将来自发光层的光反射的电极构成,将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另一表面作为上述一面。
上述的有机EL层13的层叠构造并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发光层的单层构造,或空穴输送层、发光层与电子输送层的层叠构造,或空穴输送层与发光层的层叠构造,或发光层与电子输送层的层叠构造等。此外,也可以在阳极12与空穴输送层之间夹着空穴注入层。此外,发光层既可以是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多层构造,例如,在希望的发光色是白色的情况下,既可以在发光层中掺杂红色、绿色、蓝色的3种掺杂剂色素,也可以采用蓝色空穴输送性发光层、绿色电子输送性发光层与红色电子输送性发光层的层叠构造,也可以采用蓝色电子输送性发光层、绿色电子输送性发光层与红色电子输送性发光层的层叠构造。此外,也可以采用如果将具有用阳极12和阴极14夹着而施加电压则发光的功能的有机EL层13作为1个发光单元、将多个发光单元经由具有光透过性及导电性的中间层层叠而电气地串联连接的多单元构造(即,在1个阳极12与1个阴极14之间具备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多个发光单元的构造)。
此外,在使光从有机EL元件10的厚度方向的另一面侧射出的情况下,只要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上设置由Al膜等构成的反射膜、将阴极14用透明电极构成、在阴极14的表面侧设置光取出构造部50即可。
此外,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俯视形状为矩形状,但并不限定于矩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状、三角形状、五边形状、六边形状等。
阳极12是用来向发光层中注入空穴的电极,优选的是使用由功函数较大的金属、合金、导电性化合物、或者它们的混合物构成的电极材料,优选的是使用功函数为4eV以上6eV以下的材料,以使得阳极12的能级与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能级的差不会变得过大。作为阳极12的电极材料,可以举出例如ITO、氧化锡、氧化锌、IZO、碘化铜等、在PEDOT、聚苯胺等的导电性高分子及任意的受体等中掺杂的导电性高分子、碳纳米管等的导电性光透过性材料。这里,阳极12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侧通过溅镀法、真空蒸镀法、涂敷法等形成为薄膜即可。
另外,阳极12的薄层电阻优选的是几百Ω/□以下,特别优选的是100Ω/□以下。这里,阳极12的膜厚根据阳极12的光透过率、薄层电阻等而不同,但可以在500nm以下、优选的是10nm~200nm的范围中设定。
此外,阴极14是用来向发光层中注入电子的电极,优选的是使用由功函数较小的金属、合金、导电性化合物及它们的混合物构成的电极材料,优选的是使用功函数为1.9eV以上5eV以下的材料,以使阴极14的能级与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能级的差不变得过大。作为阴极14的电极材料,作为例子可以举出例如铝、银、镁等、及它们与其他金属的合金、例如镁-银混合物,镁-铟混合物、铝-锂合金。此外,也可以使用由金属的导电材料、金属氧化物等、及它们与其他金属的混合物、例如由氧化铝构成的极薄膜(这里,是通过隧道注入而能够使电子流过的1nm以下的薄膜)和由铝构成的薄膜的层叠膜等。此外,在从阴极14侧将光取出的情况下,例如只要采用ITO、IZO等就可以。
作为发光层的材料,可以使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的材料而已知的任意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蒽、萘、芘、丁省、晕苯、二萘嵌苯、酞并苝、萘并苝、二苯基丁二烯、四苯基丁二烯、香豆素、恶二唑、双苯并噁唑啉、双苯乙烯基、环戊二烯、喹啉金属络合物、三(8-羟基喹啉)铝络合物、三(4-甲基-8-喹啉酸)铝络合物、三(5-苯基-8-喹啉酸)铝络合物、氨基喹啉金属络合物、苯并喹啉金属络合物、三-(p-联三苯-4-基)胺、1-芳基-2、5-二(2-噻蒽基)吡咯衍生物、吡喃、喹吖酮、红荧烯、均二苯乙烯衍生物、联苯乙烯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胺衍生物及各种荧光色素等、以上述材料类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物质,但并不限定于这些。此外,还优选的是将从这些化合物中选择的发光材料适当混合而使用。此外,不仅是以上述化合物为代表的产生荧光发光的化合物,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呈现来自自旋多重谱线的发光的材料类、例如产生磷光发光的磷光发光材料、以及在分子内的一部分中具有由它们构成的部位的化合物。此外,由这些材料构成的发光层既可以通过蒸镀法、转印法等的干式工艺成膜,也可以通过旋涂法、喷涂法、模压涂层法、凹版印刷法等湿式工艺成膜。
在上述空穴注入层中使用的材料可以使用空穴注入性的有机材料、金属氧化物、所谓的受体类的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p-掺杂层等形成。空穴注入性的有机材料的例子是具有空穴输送性、此外功函数是5.0~6.0eV左右、呈现与阳极12的牢固的密接性的材料等,例如,CuPc、星暴式胺等是其例子。此外,空穴注入性的金属氧化物例如是含有钼、铼、钨、钒、锌、铟、锡、镓、钛、铝的某种的金属氧化物。此外,也可以不是仅1种金属的氧化物,例如是铟与锡、铟与锌、铝与镓、镓与锌、钛与铌等、含有上述某种金属的多个金属的氧化物。此外,由这些材料构成的空穴注入层既可以通过蒸镀法、转印法等的干式工艺成膜,也可以通过旋涂法、喷涂法、模压涂层法、凹版印刷法等湿式工艺成膜。
此外,在空穴输送层中使用的材料例如可以从具有空穴输送性的化合物的组中选择。作为这种化合物,可以举出以例如4,4’-双[N-(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α-NPD)、N,N’-双(3-甲基苯基)-(1,1’-联苯)-4,4’-二胺(TPD)、2-TNATA、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三苯基胺(MTDATA)、4,4’-N,N’-二咔唑联苯(CBP)、螺-NPD、螺-TPD、螺-TAD、TNB等为代表例的芳基胺类化合物、含有咔唑基的胺化合物、含有芴衍生物的胺化合物等,但可以使用一般周知的任意的空穴输送材料。
此外,在电子输送层中使用的材料可以从具有电子输送性的化合物的组中选择。作为这种化合物,可以举出Alq3等作为电子输送性材料周知的金属络合物、菲咯啉衍生物、吡啶衍生物、四嗪衍生物、氧二氮杂茂衍生物等的具有杂环的化合物等,但并不限于此,可以使用一般周知的任意的电子输送材料。
此外,电子注入层的材料可以从例如氟化锂或氟化镁等的金属氟化物、以氯化钠、氯化镁等为代表的金属氯化物等的金属卤化物、铝、钴、锆、钛、钒、铌、铬、钽、钨、锰、钼、钌、铁、镍、铜、镓、锌、硅等的各种金属的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氮氧化物等、例如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铁、氮化铝、氮化硅、碳化硅、氮氧化硅、氮化硼等的作为绝缘物的物质、或以SiO2及SiO等为代表的硅化合物、碳化合物等中任意地选择。这些材料可以通过用真空蒸镀法或溅镀法等形成而形成为薄膜状。
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使用比无碱玻璃基板或钠钙玻璃基板等的便宜的玻璃基板便宜、并且折射率比该玻璃基板大的塑料基板的一种的聚对苯二酸乙二醇酯(PET)基板。作为塑料基板的塑料材料,不限于PET,例如也可以采用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砜(PES)、聚碳酸酯(PC)等,根据希望的用途、折射率、耐热温度等适当选择即可。下述表1表示代表性的塑料材料的物性值等。另外,PET是非常便宜且安全性较高的塑料材料。此外,PEN与PET相比,折射率较高、耐热性也较好,但比较昂贵。
[表1]
Figure BDA00001892129100111
Figure BDA00001892129100121
在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玻璃基板的情况下,有时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的凹凸成为有机EL元件10的泄漏电流等的发生原因(有时成为有机EL元件10的劣化原因)。因此,在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玻璃基板的情况下,需要准备为了使上述一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变小而高精度地研磨的元件形成用的玻璃基板,成本变高。另外,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的表面粗糙度,优选的是使由JIS B 0601-2001(ISO4287-1997)规定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几nm以下。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塑料基板,所以即使不进行特别高精度的研磨,也能够以低成本得到上述一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几nm以下的基板。
作为第2透光性基板21,使用作为比高折射率玻璃基板便宜的玻璃基板的无碱玻璃基板,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钠钙玻璃基板。此外,关于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中使用的玻璃基板,由于不是用来形成有机EL元件10的,所以可以使用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几100nm以上的玻璃基板,与使用元件形成用的玻璃基板来形成有机EL元件的面状发光装置相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0将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周部遍及整周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合。这里,将有机EL元件10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合的接合部29例如只要由粘接用薄膜、热固化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粘接剂(例如,环氧树脂、丙烯树脂、硅树脂等)等构成就可以。另外,有机EL元件10的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中的、在俯视中阳极12、有机EL层13、阴极14这3个重复的区域为发光面。
保护部30使用玻璃基板(例如,钠钙玻璃基板,无碱玻璃基板等的便宜的玻璃基板)形成。这里,保护部30在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对置面上形成有收存有机EL元件10的收存凹处31,将上述对置面上的收存凹处31的周部遍及整周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合。于是,有机EL元件10被收存到由第2透光性基板21和保护部30包围的气密空间内。但是,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一表面侧,设有分别与有机EL元件10的阳极12、阴极14电连接的供电用的外部连接电极22、24,保护部30的上述周部的一部分接合在各外部连接电极22、24上。将阳极12、阴极14分别与外部连接电极22、24经由由导电性膏(例如银膏等)构成的连接部62、64电气地连接。连接部62、64并不限于导电性膏,例如也可以由接合线、或金属膜等构成。
将保护部30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合的接合部39只要例如由低熔点玻璃、粘接用薄膜、热固化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粘接剂(例如环氧树脂、丙烯树脂、硅树脂等)等构成就可以。外部连接电极22、24例如只要由Au膜、Al膜或ITO膜等构成就可以,但材料及层构造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考虑与基底的密接性及电连接的部位的接触电阻等适当设定就可以,并不限于单层构造,也可以是多层构造。
此外,保护部30在收存凹处31的内底面上粘贴着吸附水分的吸水件40。另外,作为吸水件40,只要使用例如氧化钙类的干燥剂(掺入了氧化钙的吸收剂)等就可以。
此外,保护部30也可以由将有机EL元件10封固的环氧树脂或硅树脂等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上述光取出构造部50由设在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侧的凹凸构造部51构成,在该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存在空间70。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能够减少从发光层放射并到达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光的反射损失,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有机EL元件10侧具有收存凹凸构造部51的凹部21a,该凹部21a的内面与凹凸构造部51的表面之间构成上述空间70。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仅通过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上设置凹部21a,就能够在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形成空间70,并且能够保护凹凸构造部51。
有机EL元件10的发光层及第1透光性基板11各自的折射率比作为将光取出的外部气体环境的空气的折射率大。因而,在没有设置上述光取出构造部50而第1透光性基板1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的空间成为空气气体环境的情况下,在由第1透光性基板11构成的第1介质与由空气构成的第2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以全反射角以上的角度入射到该界面上的光被反射。并且,被第1介质与第2介质的界面反射的光在有机EL层13或第1透光性基板11内部中被多次反射,不被取出到外部而衰减,所以光取出效率下降。此外,关于以不到全反射角的角度入射到第1介质与第2介质的界面上的光,也由于发生菲涅耳反射而光取出效率进一步下降。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侧(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侧)设有上述光取出构造部50,所以能够使向有机EL元件10的外部的光取出效率提高。
构成光取出构造部50的凹凸构造部51具有2维周期构造。这里,该2维周期构造的周期P(参照图1(a))在由发光层发光的光的波长处于300~800nm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如果使介质内的波长为λ(将真空中的波长用介质的折射率除的值),则优选的是在波长λ的1/4~10倍的范围中适当地设定。
在将周期P在例如5λ~10λ的范围中设定的情况下,通过几何光学的效果、即入射角为不到全反射角的表面的大面积化,光取出效率提高。此外,在将周期P在例如λ~5λ的范围中设定的情况下,通过由衍射光带来的将全反射角以上的光取出的作用,光的取出效率提高。此外,在将周期P在λ/4~λ的范围中设定的情况下,凹凸构造部51附近的有效折射率随着距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的距离变大而逐渐下降,与在第1透光性基板11与空间70之间夹着具有凹凸构造部51的介质的折射率与空间70的介质的折射率的中间的折射率的薄膜层是等同的,能够使菲涅耳反射降低。总之,只要将周期P在λ/4~10λ的范围中设定,就能够抑制反射(全反射或菲涅耳反射),有机EL元件10的光取出效率提高。但是,作为实现由几何光学的效果带来的光取出效率的提高时的周期P的上限,能够采用到1000λ。此外,凹凸构造部51并不一定需要具有2维周期构造等的周期构造,如果是凹凸的尺寸为随机的凹凸构造或没有周期性的凹凸构造,也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另外,在不同尺寸的凹凸构造混合存在的情况下(例如,周期P为1λ的凹凸构造和5λ以上的凹凸构造混合存在的情况下),其中凹凸构造部51中的占有率最大的凹凸构造的光取出效果为支配性的。
光取出构造部50的凹凸构造部51由棱镜片(例如,株式会社きもと制的ライトアップ(注册商标)GM3那样的光扩散薄膜等)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上通过刻印法(纳米刻印法)形成凹凸构造部51,也可以将第1透光性基板11通过注射成形形成、使用适当的模具在第1透光性基板11上直接形成凹凸构造部51。在上述棱镜片中使用的材料通常是折射率为1.4~1.6左右的树脂(即,折射率接近于玻璃基板的折射率的一般的树脂)的情况较多,不是折射率比一般的树脂高的高折射率的树脂。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折射率比玻璃基板高的塑料基板,在凹凸构造部51的折射率比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低的情况下,如在图2(b)中用箭头表示的光线的轨迹那样,在第1透光性基板11与凹凸构造部51的界面(折射率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发生光取出损失。所以,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通过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折射率比玻璃基板高的塑料基板、并且使凹凸构造部51的折射率为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以上(使得凹凸构造部51的折射率不低于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如图2(a)中用箭头表示的光线的轨迹那样,能够防止第1透光性基板11与凹凸构造部51的界面处的全反射,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在下述表2中,对于使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与凹凸构造部51的折射率的组合不同的4个例子,表示了根据将来自发光层的光的光线轨迹通过光线跟踪法模拟的结果求出的光取出效率。
[表2]
Figure BDA00001892129100151
由表2可知,关于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是相同的1.75的情况,如果使凹凸构造部51的折射率在1.5~2.0的范围中变化,则凹凸构造部51的折射率有在1.75以上饱和的趋势。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通过使凹凸构造部51的折射率为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以上,能够减小第1透光性基板11与凹凸构造部51的界面处的全反射损失,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
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例如是1.75的情况下,作为得到折射率比第1透光性基板11高的凹凸构造部51的方法,可以举出上述刻印法。
这里,基于图3对通过刻印法形成凹凸构造部51的方法简单地说明。
首先,在由PET基板、PEN基板等构成的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上,利用旋涂法形成作为凹凸构造部51的基础的由高折射率的透明材料151a(例如,混入了TiO2的纳米粒子的热固化性树脂)构成的转印层151(参照图3(b))。具体而言,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上通过旋涂法涂敷上述透明材料151a(参照图3(a))(图3(a)中的箭头表示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旋转方向),通过进行预烘烤而形成转印层151。接着,将形成有对应于凹凸构造部51的形状而进行图案设计的凹凸图案的模(mold)141(参照图3(B)、图3(c1))推压在转印层151上,通过使该转印层151变形而固化(例如热固化),形成凹凸构造部51(参照图3(d1)),将模141从凹凸构造部51(参照图3(d1))离开。图3(c1)中的带有箭头的波线整体上表示热传导的方向,图3(c1)中的转印层151中的箭头示意地表示转印层151的一部分的流动方向。这里,作为模141,只要使用例如以2维阵列状布图了周期为2μm、高度为1μm的微细突起(例如,纺锭状(四方锭状、圆锥状等)、半球状、圆柱状等的微细突起)的Ni制模或Si制模就可以。
作为刻印法,并不限于如上述那样使用热固化性树脂来作为转印层151的透明材料151a的热刻印法(热纳米刻印法),也可以采用作为转印层151的材料而使用光固化性树脂的光刻印法(光纳米刻印法)。在此情况下,只要通过模141使由粘度较低的光固化性树脂层构成的转印层151变形、然后照射紫外线而使光固化性树脂固化、将模141从转印层151离开就可以。在刻印法中,只要1次制作模141用的模具140(参照图3(A)),就能够再现性良好地形成凹凸构造部51,能够实现低成本化。这里,模具140构成主模,模141构成反转模。图3(c3)中的朝上的箭头F1表示从第1透光性基板11侧的紫外线的照射方向,图3(c3)中的转印层151中的箭头示意地表示转印层151的一部分的流动方向。在第1透光性基板11是PEN基板那样的不使紫外线透过的结构的情况下,只要作为模141而使用例如由使紫外线透过的透明树脂(例如,PDMS(聚二甲硅氧烷)等)形成的树脂制模、从模141侧照射紫外线就可以。图3(c3)中的朝下的箭头F2表示从模141侧的紫外线的照射方向。
此外,在热刻印法中,如图3(c2)所示,也可以通过将模141直接推压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侧而加热,使第1透光性基板11变形来形成凹凸构造部51(参照图3(d2)),将模141从凹凸构造部51(参照图3(d2))离开。图3(c2)中的带有箭头的波线表示整体上热传导的方向,图3(c2)中的第1透光性基板11中的箭头示意地表示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一部分的流动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上设置凹部21a,在凹凸构造部51的表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确保空间70。相对于此,即使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上不设置凹部21a,通过适当设定将有机EL元件10与第2透光性基板20接合的接合部29的厚度尺寸等,也能够在凹凸构造部51的表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确保空间70。但是,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对凹凸构造部51的表面实施用来防止划伤的硬涂层、或使用硬度足够高的棱镜片、或使用固化后的硬度足够高的透明材料。作为用来实施硬涂层的硬涂层剂,例如可以采用东洋インキ制的TYZ系列(〔平成21年12月22日检索〕,因特网<URL:http://www.toyoink.co.jp/products/lioduras/index.html>)等的高折射率型(折射率为1.63~1.74左右)的硬涂层剂。另外,TYZ系列是在环氧树脂等中作为添加剂而混入氧化锆的紫外线固化型的硬涂层剂。此外,即使第2透光性基板21与凹凸构造部51接触,只要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与凹凸构造部51之间有空间70,就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通过使凹凸构造部51的一部分与第2透光性基板21面接触,能够减小全反射损失,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这里,作为凹凸构造部51的形状的例子,说明对图4所示那样的6种形状研究的结果。
图4的上段是凹凸构造部51具有许多凸部51a的形状的例子,凸部51a的形状从左侧起依次为四方锥、半球、圆柱。此外,图4的下段是凹凸构造部51具有许多凹部51b的形状,凹部51b的形状从左侧起依次为四方锥状、半球状、圆柱状。因而,在具有许多四方锥的凸部51a的凹凸构造部51、具有许多半球的凸部51a的凹凸构造部51中,凹凸构造部51仅有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点接触的部位,相对于此,在其以外的凹凸构造部51中,凹凸构造部51具有与第2透光性基板21面接触的区域。
对于将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近配置以使凹凸构造部51的一部分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的各构造,设凹凸构造部51的折射率为1.7、设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折射率为1.5、设空间70中的介质及大气的折射率为1,进行通过光线跟踪法的模拟,进行了光取出效率的计算。将其结果表示在下述表3中。但是,在下述表3中,对于使后述的面积占有率为50%的情况,记载了使凹凸构造部51的一部分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的构造中的光取出效率的、相对于不使凹凸构造部51的一部分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的构造中的光取出效率的倍率。另外,关于不使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的构造,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距离对光取出效率的计算值没有影响。
[表3]
  四方锥、四方锥状   半球、半球状   圆柱、圆柱状
  凸部   1.00   1.00   1.23
  凹部   1.16   1.16   1.31
由表3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通过使凹凸构造部51的一部分与第2透光性基板21面接触,与不接触的情况或点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另外,与第2透光性基板21面接触的凹凸构造部51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4个形状的例子,例如,凸部51a的形状也可以是六边柱、凹部51b的形状是六边柱状,此外,凹凸构造部51也可以是衍射栅格型的形状。
此外,本发明者们关于使凹凸构造部51的一部分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的构造,为了调查面接触的区域的面积给光取出效率带来的影响,规定面积占有率这一新的参数,调查该面积占有率与光取出效率的关系。这里,使各个凸部51a或各个凹部51b为单位形状,将面积占有率Ao(%)用下述(1)式规定。
[数式1]
Ao = Dm Dc &times; 100 (1)式
这里,Dm是在单位形状的俯视中与通过中心的直线交叉的两点间的最大尺寸,Dc是单位形状的中心间距离。关于作为求出面积占有率的(1)式的分母的单位形状的中心间距离Dc,是单位形状的间距P(参照图5(b)、图5(c)),在不存在单位形状的情况下看作无限大。此外,作为求出面积占有率的式子的分子的最大尺寸Dm,如果单位形状是圆柱则为圆的直径,如果单位形状是四方锥则为四方锥的底面上的1个对角线的长度。这里,例如在使单位形状为圆柱的凸部51a的情况下,如图5(c)所示,如果许多凸部51a与相邻的凸部51a接触配置,则面积占有率为100%。此外,如图5(b)所示,如果凸部51a的间距P是直径的2倍,则面积占有率为50%,如图5(a)那样,如果不存在凸部51a,则面积占有率为0%。
根据对上述凹凸构造部51的6个形状研究的表3的结果可知,在采用具有圆柱的凸部51a的凹凸构造部51的情况下倍率为最高。这里,关于采用具有圆柱的凸部51a的凹凸构造部51的例子,面积占有率与光取出效率的倍率的关系为图6那样。其中,图6的A1是不使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的情况下的倍率的计算值,图6的A2是不使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的情况下的倍率的计算值。
根据图6,不是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接触面积越大则倍率越高,可以考虑存在最优的面积占有率。即,根据图6,在采用具有圆柱的凸部51a的凹凸构造部51的情况下,将面积占有率不是设定为100%、而设定为75%左右是优选的。
这里,通过用由有机EL层13和阳极12构成的薄膜内的光的干涉得到的配光样式和基于光线跟踪法的模拟,能够设计提高光取出效率的倍率的效果较高的凹凸构造部51的形状(凹凸图案)。上述的配光样式与向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入射配光特性大致相等。该入射配光特性如图7(a)所示,可以通过对将与发光面相比足够大的直径的半球透镜210配置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与阳极12侧相反侧的结构测量放射光强度的角度依存性(配光样式)来求出。在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折射率为1.77的PEN基板的情况下,只要作为半球透镜210而使用折射率为1.77的高折射率玻璃透镜、在第1透光性基板11与半球透镜210之间夹装折射率为1.77的匹配油就可以。在没有配置这样的半球透镜210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到达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光在第1透光性基板11与空气的界面处折射而角度变化、或不能通过全反射向空气中取出的光增加,所以不能测量入射配光特性。相对于此,如果做成图7(a)所示的结构,则在有机EL层13的层结构变化而入射配光特性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得到入射配光特性。由此,例如能够对于如图8(a)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配光样式那样指向性较高的情况、及在图8(b)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配光样式那样指向性较低的情况分别设计适当的凹凸构造部51的形状。
此外,关于通过使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面接触而光取出效率提高的原因,本发明者们推想了图9(b)那样的模型。在图9(b)的模型中,与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厚度相比,将阳极12和有机EL层13加在一起的厚度小到能够忽视的程度,所以认为厚度方向上的发光位置成为与兼作为反射电极的阳极14的第2透光性基板21侧的表面大致相同的位置,将来自发光位置的光线的行进路径的一例用带有箭头的实线表示。此外,在图9(b)的模型中,设凹凸构造部51、第1透光性基板11、阳极12及有机EL层13的折射率是相同的n3,省略了各界面的图示。此外,在图9(b)的模型中,设空间70的介质(空气)的折射率为n1、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折射率为n2、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光取出侧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的外部的空气的折射率为n1(n1<n2<n3)。此外,在图9(a)中,关于不使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的情况下的模型,将来自发光位置的光线的行进路径的一例用带有箭头的实线表示。在图9(a)的模型中,陷入反复进行凹凸构造部51与空间70的界面处的全反射和通过阴极14的反射的模式(导波模式),存在最终被阴极14吸收的光线。发明者们进行通过光线跟踪法的模拟的结果是,确认了在从发光位置放射的光线中,在这样的模式下存在被阴极14吸收的成分。此外,发明者们还确认了在不设置凹凸构造部51而空间70与第1透光性基板11的界面为平坦的情况下,该成分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在图9(b)的模型中,关于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界面,通过斯内耳法则,全反射的临界角变大。因而,在图9(b)的模型中,在图9(a)的模型中陷入上述模式那样的光线的一部分没有被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界面全反射而透过第2透光性基板21。此外,根据斯内耳的法则,透过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光线的一部分被第2透光性基板21与外部的空气的界面全反射,但在图9(b)的模型中,在阴极14与凹凸构造部51的表面之间不再有光线折返的周期性。因此,在图9(b)的模型中,即使是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外部的空气的界面处被全反射的光线被阴极14反射的情况,对于凹凸构造部51与空间70的介质的界面也以比全反射的临界角小的角度入射,结果能够透过第2透光性基板21而向空气中取出。因而,在图9(b)的模型中,可以认为光取出效率提高。此外,在图9(b)的模型中,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图9(a)的模型中说明的模式的光线,通过光线的阴极14处的反射次数减少、吸收损失降低,光取出效率也提高。
光取出构造部50在凹凸构造部51的表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存在空间70是重要的。假如在凹凸构造部51的表面是该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界面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与外部的空气的折射率界面,所以在该折射率界面处再次发生全反射。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能够将有机EL元件10的光先向空间70取出,所以在空间70的空气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界面、第2透光性基板21与外部的空气的界面处不再发生全反射损失。
这里,对使第1透光性基板11为折射率是1.65的PET基板、使第2透光性基板21为折射率是1.5的玻璃基板的情况计算向各介质中光取出效率的结果为图10(a)的右侧所示那样。此外,作为参考例,对使第1透光性基板11为折射率是1.5的玻璃基板、不具备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情况用看作发光层的发光区域是足够小的点光源的点光源近似来计算的结果为图10(b)的右侧所示那样。
该光取出效率的计算是设发光层的折射率为1.7、假设与介于发光层与第1透光性基板11之间的部位(空穴输送层、阳极12等)的折射率相同、如图10(a)、图10(b)所示那样对发光层与第1透光性基板11接触的简单的模型进行的。图10(a)、图10(b)中记载的“n”是折射率。此外,在上述的点光源近似中,设在由折射率相对较高的介质(设折射率为n2)构成的发光层与由折射率相对较低的介质(设折射率为n1)构成的第1透光性基板11的边界面上立起的法线方向的透过光的强度为I0,设与该法线所成的角度为θ的方向上的透过光的每单位立体角的强度为2πI0sin θ,设从发光层向第1透光性基板11透过的光的概率η为光取出效率。这里,概率η设临界角为θc(=sin-1(n1/n2)),通过下述(2)式求出。此外,对于图10(a)、图10(b)哪个模型,光取出效率都假设光从凹凸构造部51向空气中射出的概率为60%而计算。此外,关于图10(a)的模型,设光从第2透光性基板21向空气中透过时的菲涅耳损失为8%,计算光取出效率。
[数式2]
&eta; = 2 &pi; I 0 &Integral; 0 &theta; c sin &theta;d&theta; 2 &pi; I 0 &Integral; 0 &pi; / 2 &theta;d&theta; &times; 100 = { 1 - 1 - ( n 1 n 2 ) 2 } &times; 100 (2)式
根据图10(a)、图10(b)可知,在图10(a)的例子中,与该图10(b)的参考例相比,光取出效率成为约1.3倍,光取出效率提高。
但是,在构成光取出构造部50的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不存在空间70的情况下,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与空气的界面处发生全反射。
因而,优选的是在构成光取出构造部50的凹凸构造部51的表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1之间存在空间70。但是,考虑到面状发光装置的机械强度及制造工艺的简单性,有时使空间70通过透光性材料充实更为优选。在此情况下,如果在该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具有由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折射率以下的折射率的透光性材料构成的透光部,则能够减小全反射损失,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这里,作为透光部的透光性材料,例如特别优选的是如硅土气凝胶(n=1.05)那样的折射率非常接近于1的材料、即折射率小到可以看作与空气的折射率同样的程度的低折射率材料。即,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也可以具备对于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并且具有第2透光性基板21以下的折射率的透光部。在此情况下,光取出构造部50是设在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上的凹凸构造部51,上述透光部介于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备:有机EL元件10,具有一面(厚度方向的一面,图1(a)中的下面)及与上述一面相反侧的另一面(厚度方向的另一面,图1(a)中的上面),从上述一面放射光;第2透光性基板(保护基板)21,对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配置为,使其对置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具有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对置的一表面(图1(a)中的上面);保护部30,配置为,使其对置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一起形成收存有机EL元件10以防水的腔体;光取出构造部50,介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抑制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的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的反射(全反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有机EL元件10具备包括放射光的发光层的有机EL层13、和对从发光层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的第1透光性基板(形成基板)11。上述发光层形成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图1(a)中的上面)上。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是与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上述另一表面(图1(a)中的下面)。第1透光性基板11具有比第2透光性基板21高的折射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第2透光性基板21具有比第1透光性基板11高的耐气候性及防水性。
例如,第1透光性基板11是塑料基板(例如PET、PEN、PES、PC),第2透光性基板21是玻璃基板(无碱玻璃基板、钠钙玻璃基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光取出构造部50是形成在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上的凹凸构造部51。第2透光性基板21配置为,使得在凹凸构造部5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存在空间70,具有比空间70的介质高的折射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凹凸构造部51具有第1透光性基板11以上的折射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凹凸构造部51具有存在周期性的凹凸构造,该凹凸构造的周期P是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的波长的1/4以上10倍以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凹凸构造部51形成为,使其面接触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上,形成收存凹凸构造部51的凹部21a。空间70是凹部21a的内面与凹凸构造部51的表面之间的空间。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由于与有机EL元件10的第1透光性基板11另外地具备第2透光性基板21,所以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不使用高折射率玻璃基板或设有隔离层的塑料基板,能够提高防水性及耐气候性。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由于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可以使用折射率比钠钙玻璃基板或无碱玻璃基板那样的一般的玻璃基板高的基板,所以能够减小发光层-第1透光性基板11间的全反射损失。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由于具备设在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抑制从发光层放射的光在上述一面上的全反射的光取出构造部50,所以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于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能够提高光取出效率,并且能够提高耐气候性及防水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没有隔离层的塑料基板、作为第2透光性基板21而使用钠钙玻璃基板或无碱玻璃基板那样的玻璃基板,所以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并且能够防止因来自外部的紫外线造成的有机EL元件10的长期可靠性的下降。
在光透过第2透光性基板21时发生因菲涅耳反射带来的损失(菲涅耳损失)。这里,如图11所示,设包括入射光和在边界面(绝对折射率为n1的介质与绝对折射率为n2的介质的界面)上立起的法线的面为入射面,将入射光分解为处于入射面内的p波和垂直于入射面的s波而考虑。此外,如果设法线与入射光之间的角度、即入射角为α,设法线与折射光(透过光)之间的角度、即折射角为β,则p波的反射率rp及透过率tp、s波的反射率rs及透过率ts分别使用菲涅耳的式子用下述(3)~(6)式求出。
[数式3]
r p = | n 1 cos &beta; - n 2 cos &alpha; n 1 cos &beta; + n 2 cos &alpha; | = | tan ( &alpha; - &beta; ) tan ( &alpha; + &beta; ) | (3)式
t p = n 2 cos &beta; n 1 cos &alpha; &CenterDot; 2 n 1 cos &alpha; n 2 cos &alpha; + n 1 cos &beta; = n 2 cos &beta; n 1 cos &alpha; &CenterDot; 2 cos &alpha; sin &beta; sin ( &alpha; + &beta; ) cos ( &alpha; - &beta; ) (4)式
r s = | n 1 cos &alpha; - n 2 cos &beta; n 1 cos &alpha; + n 2 cos &beta; | = | sin ( &alpha; - &beta; ) sin ( &alpha; + &beta; ) | (5)式
t s = n 2 cos &beta; n 1 cos &alpha; &CenterDot; 2 n 1 cos &alpha; n 1 cos &alpha; + n 2 cos &beta; = n 2 cos &beta; n 1 cos &alpha; &CenterDot; 2 cos &alpha; sin &beta; sin ( &alpha; + &beta; ) (6)式
这里,在考虑从空间70的空气中向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入射的情况下,假设从有机EL层13放射的光是朗伯的配光分布(放射光强度的放射角依存性可以用朗伯(Lambert)型分布近似的配光分布),当设n1=1.51、n2=1时,p偏向(p波)、s偏向(s波)的总体的反射率分别为约3%、10%。进而,在从第2透光性基板21向外部的空气的入射中,p偏向(p波)、s偏向(s波)的总体的反射率同样为约3%、10%,如果p偏向成分、s偏向成分相等,则总体有13%〔=(3+10)/2+(3+10)/2〕的光反射。在有机EL元件10的发光特性的测量中,在通过由玻璃基板构成的第2透光性基板21时和不通过时,通过第2透光性基板21时效率较低,约8~15%。但是,效率损失根据配光样式的差异而变动,在如激光那样向垂直入射方向的指向性较强的光时变小。另外,在有机EL元件10的发光特性的评价时,从恒定电流电源向有机EL元件10流过2mA/cm2的恒定电流,通过分光器(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制的多通道分析仪PMA-11)在使放射光强度为-85°~85°的放射角的范围中每5°进行测量,考虑投影面积,计算与全光束(或外部量子效率)及正面亮度分别成比例的值。
另一方面,如果仅着眼于与界面垂直(即入射角α=0)的入射光,则s偏向、p偏向的反射率成为相等,反射率r用下述(7)式求出。
[数式4]
r = ( n 1 - n 2 n 1 + n 2 ) 2 (7)式
这里,在考虑从空间70的空气中向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入射的情况下,反射率r为约4%。进而,在从第2透光性基板21向外部的空气的入射的情况下,反射率r也为约4%,所以结果总共8%的光反射。在实际的有机EL元件10的发光特性的测量中,也在通过由玻璃基板构成的第2透光性基板21时和不通过时,通过第2透光性基板21时正面亮度降低约8%。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优选的是减小透过第2透光性基板21时的菲涅耳损失。作为抑制菲涅耳损失的机构,可以考虑例如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由单层或多层的电介体膜构成的防反射涂层(anti-reflection coat:以下简称作AR膜)。总之,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可以考虑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有机EL元件10侧的凹部21a的内底面和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与有机EL元件10侧相反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面上设置AR膜。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图1(a)中的上面)和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与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面(图1(a)中的下面)的至少一方上设置防反射涂层。这里,在将AR膜例如通过折射率n为1.38的氟化镁膜(MgF2膜)构成的情况下,如果使设计波长λ0为550nm,则只要使AR膜的厚度为λ0/4n=550/(4×1.38)=99.6nm就可以。同样,在将AR膜例如通过折射率n为1.58的氧化铝膜(Al2O3膜)构成的情况下,如果使设计波长λ0为550nm,则只要使AR膜的厚度为λ0/4n=550/(4×1.58)=87.0nm就可以。此外,AR膜也可以为厚度是99.6nm的氟化镁膜与厚度是87.0nm的氧化铝膜的层叠膜(2层AR膜)。另外,电介体膜的材料也可以采用氟化镁或氧化铝以外的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通过将AR膜设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优选的是两面上,能够减小菲涅耳损失,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两面上设置由氟化镁膜构成的AR膜的情况下,正面亮度提高8%,外部量子效率提高6%。
此外,作为抑制菲涅耳损失的其他机构,可以考虑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图12所示那样的蛾眼(蛾的眼睛)构造80。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图1(a)中的上面)和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与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面(图1(a)中的下面)的至少一方上形成蛾眼构造。蛾眼构造80将尖细状的微细突起81排列为2维阵列状而具有2维周期构造,由进入到许多微细突起81与相邻的微细突起81间的介质(在图12的例子中是空气)82构成反射防止部83。这里,在将第2透光性基板21通过纳米刻印法加工而形成蛾眼构造80的情况下,微细突起81的折射率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折射率成为相同。在此情况下,反射防止部83的有效折射率在该反射防止部83的厚度方向上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折射率(=1.51)与介质82的折射率(=1)之间连续地变化,模拟地得到作为菲涅耳损失的原因的折射率界面消失的状态。因而,在蛾眼构造80中,与AR膜相比,能够减小对于波长及入射角的依存性,并且还能够使反射率变小。
蛾眼构造80中的微细突起81的高度及微细突起81的周期P分别设定为200nm、100nm,但这些数值是一例,并不特别限定。
这里,将在对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一面、既没有设置AR膜也没有设置蛾眼构造80的情况、设有由氟化镁膜构成的AR膜的情况、设有由氟化镁膜与氧化铝膜的层叠膜构成的AR膜的情况、设有蛾眼构造80的情况下分别模拟可视光域中的反射率的结果分别表示在图13中的A1、A2、A3、A4中。另外,AR膜的反射率的模拟使用菲涅耳系数解析法进行,蛾眼构造80的反射率的模拟使用严格结合波解析法(别名为Rigorous Coupled WaveAnalysis:RCWA法)进行。
根据图13也可知,在作为抑制菲涅耳损失的机构而设有蛾眼构造80的情况下(图13的A4),与设有AR膜的情况(图13的A2、A3)相比,能够减小菲涅耳损失,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并且能够减小反射率的角度依存性及波长依存性。
上述的蛾眼构造80例如可以通过纳米刻印法形成,但也可以通过纳米刻印法以外的方法(例如激光加工技术)形成。此外,蛾眼构造80例如也可以由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制的蛾眼型无反射薄膜构成。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有机EL元件10在图1(a)~图1(c)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阳极12与阴极14之间的有机EL层13具有空穴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输送层和电子注入层1的层叠构造。
在本实施例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有机EL元件10的制造时,首先,在由PET基板构成的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一表面侧通过溅镀法成膜膜厚为100nm的ITO膜。接着,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侧的整面上通过旋涂法涂敷正型(positive)的抗蚀剂(东京应化工业株式会社制的OFPR800LB)后进行烘烤。接着,使用另外准备的玻璃掩模进行紫外线曝光,通过将抗蚀剂的曝光部用显影液(东京应化制的NMD-W)除去,进行抗蚀剂的图案形成。然后,将抗蚀剂作为掩模,将ITO膜中的没有被抗蚀剂覆盖的部分通过蚀刻液(关东化学株式会社制的ITO-06N)蚀刻,形成由形成了图案的ITO膜构成的阳极12。接着,用抗蚀剂剥离液(东京应化工业株式会社制的剥离液106)将抗蚀剂剥离。另外,作为通过溅镀法进行ITO膜的成膜的条件,作为标靶而使用ITO标靶,使成膜温度为100℃。
将形成了上述阳极12的第1透光性基板11用中性洗剂、纯水各进行10分钟超声波清洗,然后,在真空中以规定的干燥温度(80℃)进行规定的干燥时间(2小时)的干燥,接着,通过紫外线(UV)和臭氧(O3)实施规定时间(10分钟)的表面清洁化处理。
然后,将第1透光性基板11配置到真空蒸镀装置的腔室内,将α-NPD以40nm的膜厚作为空穴输送层成膜。接着,在该空穴输送层上,成膜在铝-三[8-羟基喹啉](以下简称作Alq3)中掺杂了5%的红荧烯的40nm的膜厚的发光层。接着,在该发光层上,将Alq3以40nm的膜厚作为电子输送层成膜。然后,在电子输送层上,将氟化锂(LiF)以1nm的膜厚作为电子注入层成膜,接着,将铝以80nm的膜厚作为阴极14成膜。
在制造上述有机EL元件10后,将有机EL元件10不暴露到大气中而输送到露点-86℃以下的干氮气气体环境的手套式操作箱中。然后,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上,粘贴预先真空干燥、由带有粘接体的棱镜片(凹凸构造的周期为约3μm)构成的光取出构造部50。接着,将第1透光性基板1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经由接合部29接合。再然后,准备由将由掺入了氧化钙的吸收剂构成的吸水件40粘贴在收存凹处31的内底面上的玻璃基板构成的保护部30,将保护部30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经由接合部39接合。
(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2,是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制作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PEN基板的面状发光装置。
(实施例3)
作为实施例3,是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制作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PES基板的面状发光装置。
(比较例1)
作为比较例1,是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制作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而使用折射率为波长550nm下的折射率为1.5的无碱玻璃基板的面状发光装置。
对于在实施例1~3及比较例1中分别使用的有机EL元件10,从恒定电流电源向有机EL元件10流过2mA/cm2的恒定电流,使用分光器(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制的多通道分析仪PMA-11)测量发光特性,求出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的结果,得到了下述表4所示的结果。另外,表4中的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是将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基板材料为无碱玻璃者的(在比较例1中使用的有机EL元件10)的值标准化为1的值。
[表4]
  基板材料   正面亮度   外部量子效率
  无碱玻璃   1   1
  PET   1.5   1.3
  PEN   1.6   1.4
  PES   1.5   1.3
根据表4,确认了在实施例1~3中分别制作的有机EL元件10与比较例1的有机EL元件10相比,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提高。于是,确认了通过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基板材料而采用折射率比无碱玻璃高的PET、PEN、PES,光取出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2)
图1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光取出构造部50的构造等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取出构造部50由母材52和许多光扩散体53构成,该母材52由具有不低于在有机EL元件10中与该光取出构造部50接触的部位的折射率(在图14的例子中是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的折射率(在图14的例子中是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以上的折射率)的透光性材料形成,该光扩散体53分散在母材52中,并且折射率与母材52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光取出构造部50具备配置为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接触的母材52、和分散到母材52中的光扩散体53。母材52具有在有机EL元件10中与母材52接触的部位(在图14的例子中是第1透光性基板11)以上的折射率。光扩散体53具有与母材52不同的折射率。这里,光扩散体53只要是与母材52的折射不同的材料就可以,在提高扩散性的方面,优选的是与母材52的折射率差较大的材料,此外,优选的是不吸收光的材料。例如,光扩散体53是微粒子。此外,光扩散体53既可以是微粒子,也可以是空孔。即,光取出构造部50也可以具备配置为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接触的母材52、和形成在母材52中的空孔(光扩散体53)。在此情况下,母材52优选的是具有与在有机EL元件10中与上述母材接触的部位(在图14的例子中是第1透光性基板11)以上、且与空孔(光扩散体53)的介质不同的折射率。作为满足这样的条件的光取出构造部50,可以考虑作为光扩散体53而将由纳米金属粒子或氧化钛(TiO2)粒子等构成的光扩散体53分散到由树脂构成的母材52中的构造、或将由空孔构成的光扩散体53分散到由树脂构成的母材52中的构造等。
此外,关于母材52,通过采用热固化型或紫外线固化型的树脂,能够具有作为将有机EL元件10的第1透光性基板1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合的粘接剂的功能。当然,也可以不使母材52具有粘接剂的功能,而通过与母材52不同的粘接剂将第1透光性基板1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合。
上述的光扩散体53的平均尺寸是0.5μm~50μm的范围内,优选的是0.7μm~10μm左右。在光扩散体53的平均尺寸比0.5μm小的情况下,由于不发生光与光扩散体53的相互作用(折射、干涉),所以光的行进方向不变化。相反,如果光扩散体53的平均尺寸变得过大,则有可能光取出构造部50的全光线透过率下降而光取出效率下降。作为将扩散性定量地表示的值,一般使用称作雾度(haze)值的指标。雾度值是用百分率表示将试验片的扩散光透过率用全光线透过率除的值。一般而言,如果雾度值变高,则全光线透过率变低,但优选的是雾度值、全光线透过率都较高。例如,在作为母材52的树脂而使用作为紫外线固化型的高折射率树脂的一种的三菱气体化学株式会社制的LPB-1101(n=1.71)、作为光扩散体53而将平均粒径为2μm的TiO2粒子作为填料分散的情况下,雾度值是90%左右,全光线透过率是80~90%左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有机EL元件10的阴极14与外部连接电极24连接的连接部64通过与阴极14相同的材料与阴极14同时形成,但当然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与阴极14另外地形成。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能够减小从有机EL层13的发光层放射、到达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光的全反射损失,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这里,在将光扩散体53通过空孔构成的情况下,容易使母材52与光扩散体53的折射率差变大,能够提高扩散效果,并且,不易发生光的吸收,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此外,在将光扩散体53通过微粒子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使分散有作为光扩散体53的微粒子的母材52介于有机EL元件10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能够形成光取出构造部50,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光取出构造部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与有机EL元件10侧相反侧的表面上通过纳米刻印法形成了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蛾眼构造80的情况下,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了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与有机EL元件10侧相反侧的表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是大致相同的,如图15所示,光取出构造部50的凹凸构造部51设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与有机EL元件10对置的一侧,在该凹凸构造部51与第1透光性基板11之间具有由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折射率以上的折射率的透光性材料构成的透明部54这一点上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这里,第2透光性基板21由玻璃基板构成,凹凸构造部51通过将构成第2透光性基板21的玻璃基板用刻印法或喷丸法等加工而形成。用喷丸法形成的情况下的凹凸构造部51为毛玻璃状。
设发光层的折射率为1.7、与介于发光层和第1透光性基板11之间的部位(空穴输送层、阳极12等)的折射率相同,在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材料而采用折射率为1.71的PET的情况下,作为透明部54的透光性材料,只要使用例如作为紫外线固化型的高折射率树脂的一种的三菱气体化学株式会社制的LPB-1101(n=1.71)、或折射率为1.7以上的匹配油等就可以。此外,在作为第1透光性基板11的材料而采用折射率为1.75的PEN的情况下,作为透明部54的透光性材料,只要使用例如折射率为1.75以上的匹配油就可以。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备:有机EL元件10,具有一面(厚度方向的一面,图15中的下面)及与上述一面相反侧的另一面(厚度方向的另一面,图15中的上面),从上述一面放射光;第2透光性基板(保护基板)21,对于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配置为对置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具有对置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的一表面(图15中的上面);保护部30,配置为对置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一起形成收存有机EL元件10以防水的腔体;光取出构造部50,介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抑制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上的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的反射(全反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有机EL元件10具备包括放射光的发光层的有机EL层13、和对从发光层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的第1透光性基板(形成基板)11。上述发光层形成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图15中的上面)上。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一面是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与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上述另一表面(图15中的下面)。第1透光性基板11具有比第2透光性基板21高的折射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第2透光性基板21具有比第1透光性基板11高的耐气候性及防水性。
例如,第1透光性基板11是塑料基板(例如,PET、PEN、PES、PC),第2透光性基板21是玻璃基板(无碱玻璃基板、钠钙玻璃基板)。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备对于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并且具有第1透光性基板11以上的折射率的透明部54。光取出构造部50是设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上的凹凸构造部51。透明部54介于第1透光性基板11与凹凸构造部51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凹凸构造部51具有第2透光性基板21以下的折射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凹凸构造部51具有有周期性的凹凸构造。该凹凸构造的周期P是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的波长的1/4以上10倍以下。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通过设置光取出构造部50,能够抑制从发光层放射的光的反射,能够实现光取出效率的提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与在第2透光性基板21和有机EL元件10之间存在空间70的情况相比,具有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中能够消除有机EL元件10侧的菲涅耳损失的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如果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与有机EL元件10侧相反侧的表面侧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或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则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如图16所示,将保护部30通过平板状的玻璃基板构成、将接合保护部30和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接合部39通过玻璃粉(frit glass)形成这些点等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在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侧设有使由有机EL元件10产生的热向保护部30侧传热的传热部34。即,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备介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与保护部30之间、使由有机EL元件10产生的热向保护部30侧散热的传热部(散热部件)34。这里,传热部34形成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侧,以使其将阳极12、有机EL层13及阴极14各自的露出部位覆盖。这样的传热部34只要由例如热传导率比惰性气体高的胶体状的硅树脂或胶体状的氟类树脂、热传导油脂等、或者热传导率比惰性气体高的液体(例如,硅油、石蜡油等)形成就可以。
本实施方式的有机EL元件10具有图17(a)所示那样的平面布局,第1透光性基板11(参照图16)的上述另一表面中的阳极12、有机EL层13(参照图16)、阴极14的3个重复的区域为发光面。这里,有机EL元件10如图17(a)所示,在俯视时为使阳极12与阴极14相互交叉的形状,并且将阳极12在相对于阴极14交叉的方向(在图17(a)的右横侧表示的xy坐标平面的x轴方向)上遍及透光性基板11的全长形成,并且将阴极14在相对于阳极12交叉的方向(在图17(a)的右横侧表示的xy坐标平面的y轴方向)上遍及透光性基板11的全长形成。
此外,该有机EL元件10如图17(b)所示,通过在能够取得许多个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塑料基板(塑料薄膜)110上形成许多个有机EL元件10后、分割为各个有机EL元件10而形成。这里,在图17(b)所示的例子中,在能够取得许多个的塑料基板110上矩阵配置许多个有机EL元件10,以使得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有机EL元件10的阳极12彼此连续、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有机EL元件的阴极14彼此连续。因而,通过将形成了许多个个有机EL元件10的塑料基板110沿着相邻的有机EL元件10彼此的边界(在图17(b)中用单点划线表示)切割,从能够取得许多个的塑料基板110的材料取得程度提高,能够实现材料成品率的提高。此外,能够在确保向有机EL元件10的阳极12、阴极14各自的电连接部位的同时,实现发光面的面积的增大,并且能够减小在第1透光性基板11中的上述一表面侧露出的部位的面积。作为将形成了许多个有机EL元件10的塑料基板110切割的机构,只要使用例如圆板状的刀片就可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接合线构成将阳极12、阴极14分别与外部连接电极22、24电连接的连接部62、64。于是,没有从连接部62、64的脱气。
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在有机EL元件10与保护部30之间设有传热部34,所以能够使由有机EL元件10产生的热向保护部30侧高效率地散热,能够实现有机EL元件10的长寿命化,并且能够实现高亮度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将接合保护部30和第2透光性基板21的接合部39通过玻璃粉形成,所以能够防止从接合部39的出气并且能够提高耐湿性,能够提高长期的可靠性。此外,在将接合部39通过热固化性树脂等的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气密性而优选的是设置3mm以上的封固带,但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接合部39通过玻璃粉形成,所以能够在使封固带为1mm左右的同时确保气密性。因而,能够减小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正视时的非发光部的面积。
以下,参照图18(a)~图18(e)对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在一表面侧形成有外部连接电极22、24的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侧配置由粘接用薄膜、热固化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粘接剂(例如,环氧树脂、丙烯树脂、硅树脂等)等构成的接合部29,得到图18(a)所示的构造。
然后,如图18(b)所示,使有机EL元件10对置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侧而进行对位,如图18(c)所示,将有机EL元件10的第1透光性基板11经由接合部29接合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侧后,将有机EL元件10的阳极12、阴极14分别与外部连接电极22、24通过由接合线构成的连接部62、64电气地连接。
然后,通过在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侧设置由胶体状的硅树脂等构成的传热部34,得到图18(d)所示的构造。
在设置传热部34后,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侧配置由玻璃熔块构成的接合部39,接着,使保护部30对置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侧而进行对位(参照图18(e))。接着,使保护部30与接合部39接触,只要将接合部39通过激光等加热而与第2透光性基板21及保护部30分别接合就可以。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适当的杂质添加到玻璃粉中,以使玻璃粉容易被激光加热。另外,加热并不限于激光,例如也可以通过红外线进行。此外,在将传热部34通过液体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只要预先在保护部30上设置液体的注入孔及空气排出孔、在将接合部39与第2透光性基板21及保护部30分别接合后通过从注入孔注入液体而设置传热部34、然后将注入孔及空气排出孔用粘接剂等封固就可以。
上述的接合部39是作为第2透光性基板21与保护部30之间的衬垫发挥功能的,接合部39并不限于仅使用玻璃粉形成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使用由合金构成的框部件、和形成在该框部件上的与第2透光性基板21及保护部30各自的对置面上的玻璃粉形成。这里,作为框部件的材料的合金,优选的是使用热膨胀系数接近于第2透光性基板21及保护部30的热膨胀系数的科伐合金(Kovar),但并不限于科伐合金,例如也可以使用42合金等。科伐合金是在铁中配合了镍、钴的合金,常温附近的热膨胀系数在金属中是较低的一个,具有与无碱玻璃、蓝钠玻璃、硼硅酸玻璃等的热膨胀系数接近的值。科伐合金的成分比的一例是在重量%中:镍:29重量%、钴:17重量%、硅:0.2重量%、锰:0.3重量%、铁:53.5重量%。科伐合金的成分比没有特别限定,科伐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只要采用适当成分比的值以使其与第2透光性基板21及保护部30的热膨胀系数一致就可以。此外,作为该情况下的玻璃粉,优选的是采用能够使热膨胀系数与合金的热膨胀系数一致的材料。这里,在合金是科伐合金的情况下,作为玻璃粉的材料,优选的是使用科伐合金玻璃。此外,在这样的接合部39的形成时,例如通过在由科伐合金等的合金构成的板材的厚度方向的两面上涂敷玻璃粉以使其成为规定图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矩形框状的图案)、干燥、烧制后、进行压力冲切加工,能够形成接合部39。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是大致相同的,如图19所示,使保护部30为平板状的玻璃基板、在有机EL元件10与保护部30之间(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与保护部30之间)夹着使由有机EL元件10产生的热向保护部30侧散热的散热部件35这些点等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作为散热部件35,例如只要使用散热用的硅薄膜(例如,胶体状的サーコン(注册商标)片等)或碳薄膜等的散热片、热传导油脂等就可以。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在保护部30的与第2透光性基板21对置的一表面侧设有与有机EL元件10的阳极12、阴极14分别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电极22、24,将有机EL元件10仅固定在保护部30上。即,有机EL元件10经由散热部件35固定在保护部30上,以使其不与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这里,有机EL元件10将阴极14通过散热部件35固定在保护部30上,并且将阳极12、阴极14分别通过由导电性膏(例如银膏等)构成的连接部62、64固定并电连接在保护部30的外部连接电极22、24上。
即,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备介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与保护部30之间、将由有机EL元件10产生的热向保护部30传递的散热部件35,有机EL元件10固定在保护部30上,以使其不接触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上。
以下,参照图20(a)~图20(e)对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0(a)所示,使由サーコン(注册商标)片等的具有电绝缘性且具有热传导性的胶体状的散热片构成的散热部件35对置于由在一表面侧形成有外部连接电极22、24的玻璃基板构成的保护部30的上述一表面侧,而进行对位。另外,外部连接电极22、24例如只要通过镀层法、溅镀法、或印刷法等形成就可以。这里,在将外部连接电极22、24通过镀层法形成的情况下,作为外部连接电极22、24的材料,只要采用例如PdNiAu等就可以。此外,在通过溅镀法形成的情况下,作为外部连接电极22、24的材料,只要采用例如MoAl、CrAg、AgPdCu(APC)等就可以。此外,在通过印刷法形成的情况下,作为外部连接电极22、24的材料,只要采用例如银就可以。另外,在外部连接电极22、24的材料是银、通过印刷法形成的情况下,只要利用银膏(例如Henkel公司制的QMI516E等)就可以。
然后,如图20(b)所示,在将散热部件35固定到保护部30的上述一表面上后,通过分配器100涂敷作为连接部62、64的导电性膏(银膏等)。
然后,如图20(c)所示,将有机EL元件10的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侧通过吸附夹头90吸附保持,使有机EL元件10对置于保护部30的上述一表面侧而进行对位。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有机EL元件10的制造时,在将由铝等构成的阴极14利用掩模蒸镀时,将两个校准标记(未图示)与阴极14同时形成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的1条对角线的两端部附近。于是,只要使用将有机EL元件10从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侧摄像的CCD照相机等的摄像装置、将从摄像装置得到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而识别校准标记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基于图像处理装置的识别结果、控制在前端部具备吸附夹头90的机器人手臂的由计算机等构成的控制装置的安装装置就可以。这里,在控制装置的计算机中,只要为了控制机器人手臂而搭载适当的程序就可以。另外,在吸附夹头90上,形成有用来吸附有机EL元件10的吸附孔(真空吸引孔)91。这里,吸附夹头90为了抑制给第1透光性基板11或凹凸构造部51带来伤痕,优选的是通过树脂(例如,全芳香族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酰亚胺树脂等)形成。此外,在吸附夹头90的吸附面(图20(c)的下面)上,设有能够收存凹凸构造部51的凹部92,但由于由凹凸构造部51带来的凹凸的高低差较小,所以并不一定需要设置凹部92,也可以吸附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侧的整体。
然后,通过使有机EL元件10的阴极14与散热部件35接触并使阳极12、阴极14分别与连接部62、64接触后、使导电性膏固化、接着进行真空中的烘烤,得到图20(d)所示的构造。
然后,在保护部30的上述一表面侧配置由玻璃熔块构成的接合部39,接着,使第2透光性基板21对置于保护部30的上述一表面侧而进行对位,接着,使第2透光性基板21接触在接合部39上、将接合部39通过激光等加热而与保护部30及第2透光性基板21分别接合就可以。由此,得到图20(e)所示的构造。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适当的杂质添加到玻璃粉中,以使玻璃粉容易被激光加热。另外,加热并不限于激光,例如也可以通过红外线进行。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接合部29能够不设置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凹部21a而确保空间70。
在实施方式1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有在正视中可看到接合部29(参照图1(a))而外观变差的担心、及在接合部29与第1透光性基板11的界面、或接合部29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界面上形成空洞(viod)的担心。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在第1透光性基板11与第2透光性基板21之间不需要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接合部29(参照图1(a)、图1(c)),所以正视时的外观变好,并且不需要担心空洞,制造时的外观检查变得容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只要在制造时通过吸附夹头90吸附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侧的整体,就能够减小第1透光性基板11的翘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在制造时,当将有机EL元件10通过吸附夹头90处置时,能够吸附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另一表面侧而处置,所以能够减小阴极14剥离或给阴极14带来损伤的可能性,能够实现制造成品率的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既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6)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4大致相同,如图21所示,在由第2透光性基板21和保护部30包围的空间内具备多个有机EL元件10、这些多个有机EL元件10在平行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一平面内排列配置这些点等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4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即,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备多个有机EL元件10,多个有机EL元件10在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平行的面内排列。
在将阳极12通过透明导电膜构成的有机EL元件10中,如果使发光面的面积变大,则阳极12的薄层电阻比使用金属膜的阴极14的薄层电阻大,所以阳极12中的电位梯度变大,施加在阳极12与阴极14之间的有机EL层13上的电压变大,亮度不匀变大,并且成为效率的下降、短寿命化的原因。此外,在这样的有机EL元件10中,阳极12与阴极14之间短路的风险变高。此外,有机EL元件10越是谋求大面积化,阳极12、有机EL层13、阴极14等的厚度的面内均匀性越下降,并且材料的利用效率越下降。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将多个有机EL元件10排列配置,所以在确保大面积的发光面积的情况下,与有机EL元件10为1个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各有机EL元件10的发光面的面积,所以能够降低亮度不匀并实现效率的提高,此外,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这里,例如在将16个有机EL元件10配置为图22所示那样的4×4的矩阵状、并将外部连接电极22做成梳子形状的形状、在该梳子形状的外部连接电极22的相邻的梳齿22b间在梳齿22b的延长方向上排列多个(在图示例中是4个)有机EL元件10、将梳齿22b与各有机EL元件10的阳极12通过连接部62电气地连接的面状发光装置中,能够抑制有机EL元件10的电流集中。此外,在这样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能够在形成许多面积较小的有机EL元件10后仅配置合格品的有机EL元件10,所以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此外,面状发光装置并不限于图22的结构,例如如图23所示,也可以将有机EL元件10使阳极12的两端部沿着短条状的第1透光性基板11的长度方向露出、将各梳齿22b和阳极12遍及阳极1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全长与梳齿22b连接。
此外,面状发光装置中的有机EL元件10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面状发光装置也可以将4个有机EL元件10配置为2×2的矩阵状。
以下,参照图24(a)~图24(g)对该面状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4(a)所示,在能够取得许多个的塑料基板110上形成许多个有机EL元件10。
然后,如图24(b)所示,通过将该塑料基板110利用圆板状的刀片120切断,分离为各个有机EL元件10。
接着,如图24(c)所示,准备在一表面侧形成有外部连接电极22、24的第2透光性基板21。
然后,如图24(d)所示,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侧安装各有机EL元件10。另外,在安装有机EL元件10时,将有机EL元件10的第1透光性基板11经由接合部(未图示)接合到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侧。
然后,如图24(e)所示,通过由接合线构成的连接部62、63、64适当地进行电连接,以便能够从外部连接电极22、24向多个有机EL元件10供电。另外,连接部62、63、64并不限于接合线,例如也可以采用导电性膏或导电性带等。
然后,通过在各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侧设置由胶体状的硅树脂等构成的传热部34,得到图24(f)所示的构造。
在设置传热部34后,如图24(g)所示,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侧配置由玻璃熔块构成的接合部39,接着,使保护部30对置于第2透光性基板21的上述一表面侧而进行对位。接着,只要使保护部30接触在接合部39上、将接合部39通过激光等加热而与第2透光性基板21及保护部30分别接合就可以。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适当的杂质添加到玻璃粉中,以使玻璃粉容易被激光加热。另外,加热并不限于激光,例如也可以通过红外线进行。此外,在将传热部34通过液体构成的情况下,例如只要预先在保护部30上设置液体的注入孔及空气排出孔、在将接合部39与第2透光性基板21及保护部30分别接合后通过从注入孔注入液体而设置传热部34、然后将注入孔及空气排出孔通过粘接剂等封固就可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既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7)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5大致相同,如图25所示,将多个有机EL元件10固定在保护部30上这一点等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这里,有机EL元件10由图26(c1)所示的俯视图、图26(c2)所示的剖视图可知,使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俯视形状为矩形状,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分别使阳极12的一部分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露出、在该短边方向的中央部设置阴极14的一部分。此外,在该短边方向上,在阳极12与阴极14之间,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一部分露出。另外,在图26(a1)、图26(a2)中分别表示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侧形成有阳极12的状态的俯视图、剖视图,在图26(b1)、图26(b2)中分别表示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侧形成有阳极12及有机EL层13的状态的俯视图、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7所示,在阳极12、阴极14上分别粘接两面导电带162、164,通过这些两面导电带162、164固定在保护部30上。另外,两面导电带162、164是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导电性的,例如,可以使用寺冈制作所制的导电性无底材两面带7025等。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不使用导电性膏而将有机EL元件10固定并电连接到保护部30上,能够实现有机EL元件10的安装工序的低温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既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8)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7大致相同,如图28(a)、图29(b)所示,将相邻的有机EL元件10的一部分彼此重叠、将阳极12彼此通过两面导电带162电连接、并且将阴极彼此14通过两面导电带164电连接这些点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7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与实施方式7相比,能够使形成在相邻的有机EL元件10间的非发光部的面积变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既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9)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如图29(a)、图29(b)所示,具备多个(在图示例中是4个)有机EL元件10、由这些多个有机EL元件10共用第1透光性基板11这些点不同。另外,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图示及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4个有机EL元件10配置为2×2的矩阵状,将这4个有机EL元件10串联连接。具体而言,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上述一表面侧,将相邻的有机EL元件10中的一个有机EL元件10的阴极14与另一个有机EL元件10的阳极12通过跨越两者的导电层电连接。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能够实现发光部的大面积化,并且能够使形成在相邻的有机EL元件10间的非发光部的面积变小。此外,能够降低有机EL元件10的亮度不匀,并且能够抑制起因于伴随着电流集中的发热的效率的下降及短寿命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既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10)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5大致相同,如图30所示,在保护部30的上述一表面侧排列配置多个有机EL元件10、将相邻的有机EL元件10彼此通过由导电性膏构成的连接部63串联连接这些点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5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排列配置有多个有机EL元件10,所以在确保大面积的发光面积的情况下,与有机EL元件10为1个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各有机EL元件10的发光面的面积变小,所以能够降低亮度不匀,并且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此外,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既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11)
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5大致相同,如图31所示,具备多个有机EL元件10、由这些多个有机EL元件10共用第1透光性基板11这些点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5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排列配置有多个有机EL元件10,所以在确保大面积的发光面积的情况下,与有机EL元件10为1个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各有机EL元件10的发光面的面积变小,所以能够降低亮度不匀,并且能够实现效率的提高,此外,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各有机EL元件10的阴极14通过蒸镀法同时形成时,进行布局设计,以使相邻的有机EL元件10中的一个有机EL元件10的阴极14的一部分与另一个有机EL元件10的阳极12的一部分在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并电连接,所以能够减小非发光部的面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既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12)
图3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6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在保护部30的一面侧具有光反射部190这一点、有机EL元件10的数量等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保护部30具有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图32中的上面)对置的内面(图32的下面)。在保护部30的上述内面上,设有将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反射的光反射部190。
光反射部190的材料只要是对于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的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例如铝、银、银合金等。
在面状发光装置中,透过第1透光性基板11的光的一部分在第2透光性基板21与空间70的界面、第2透光性基板21与外部的大气的界面上进行菲涅耳反射。在作为第2透光性基板21而使用玻璃基板的情况下,在各界面上有约4%的光进行菲涅耳反射,所以计算上合计有约8%的光损失。但是,实际上菲涅耳反射的光在有机EL层13的阴极14侧再次被反射而取出,所以成为比8%小的损失。
但是,没有被阴极14反射而透过保护部30、或被保护部30吸收的光成为损失。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6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在光取出构造部50中有变换光的角度的作用,所以在没有被光取出构造部50取出的光之中发生扩散反射光的成分。该扩散反射光的成分虽然较少但存在不照射在阴极14上而向保护部30到达、成为损失的光。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在保护部30中设有光反射部190,所以能够使光取出效率提高。在如图32的那样、遍及保护部30的有机EL元件10侧的一面的大致全域设置光反射部190的情况下,与没有设置光反射部190的情况相比,光取出效率提高了约2%。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也可以设置光反射部19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既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13)
图3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0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在保护部30的一面侧具有光反射部190这一点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保护部30具有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图33中的下面)对置的内面(图33中的上面)。在保护部30的上述内面上,设有将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反射的光反射部190。
关于光反射部190的基本的功能、即将光反射的功能,与实施方式12是同样的,但本实施方式的光反射部190兼作为将相邻的有机EL元件10中的一个有机EL元件10的阳极12、另一个有机EL元件10的阴极14分别经由连接部63、63电连接的辅助电极。但是,光反射部190并不一定需要兼作为辅助电极。
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在保护部30中设有光反射部190,所以与没有设置光反射部190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光取出效率提高。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也可以设置光反射部19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既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上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AR膜,也可以在第2透光性基板21的厚度方向的至少一面侧设置蛾眼构造80(参照图12),在哪种情况下都能够使正面亮度及外部量子效率分别提高。
(实施方式14)
图3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保护部30在保护部30中与光取出构造部50侧相反的一面侧具有热传导率比保护部30的其他部分高的材料形成的传热部200这一点等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2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保护部30对于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此外,保护部30具有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图34中的上面)对置的内面(图34中的下面)、和与上述内面相反侧的外面(图34中的上面)。在保护部32的上述外面上,设有将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反射的光反射部190。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有热传导率比保护部30高的传热部200,传热部200设在保护部30的上述外面上。另外,在图34所示的例子中,传热部200覆盖光反射部190而设在保护部30的上述外面上。
传热部200由铜箔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铝箔等构成。
传热部200的材料并不限定于铜或铝,例如也可以采用金、银、硅等。另外,热传导率是铜:398W/(m·K)、铝236W/(m·K)、金:320W/(m·K)、银:420W/(m·K)、硅:168W/(m·K)。
越是谋求面状发光装置的大面积化、或为了高亮度化而使驱动电压变大,面状发光装置的中央部和端部处的亮度差越大,起因于消耗能量分布的温度分布变大。因此,有可能出现面状发光装置的部分性的元件劣化(有机EL元件10的劣化)或起因于效率变动的亮度不匀、颜色不匀。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在保护部30的与光取出构造部50侧相反的一面侧具备传热部200,所以能够实现热分布的均匀化,能够抑制有机EL元件10的劣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在安装在器具主体上而使用那样的情况下,通过将传热部200与器具主体或器具主体的散热部件接合等而热结合,能够使散热性提高,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也通过具备光反射部190,与实施方式12同样,光取出效率提高约2%。
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也可以设置传热部20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保护部30具备光反射部190,但光反射部190并不一定需要具备。
(实施方式15)
图3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有与实施方式13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保护部30在保护部30中在与光取出构造部50侧相反的一面侧具有由热传导率比保护部30的其他部分高的材料形成的传热部200这一点等不同。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3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而适当省略说明。此外,关于传热部200与实施方式14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保护部30具有与有机EL元件10的上述另一面(图35中的下面)对置的内面(图35中的上面)、和与上述内面相反侧的外面(图35中的下面)。在保护部32的上述内面上,设有将从有机EL元件10放射的光反射的光反射部190。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具有热传导率比保护部30高的传热部200,传热部200设在保护部30的上述外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由于在保护部30的与光取出构造部50侧相反的一面侧具备传热部200,所以能够实现热分布的均匀化,能够抑制有机EL元件10的劣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在安装在器具主体上而使用那样的情况下,通过将传热部200与器具主体或器具主体的散热部件接合等而热结合,能够使散热性提高,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状发光装置中,也通过具备光反射部190,光取出效率提高。

Claims (23)

1.一种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有机EL元件,具有一面及与上述一面相反侧的另一面,从上述一面放射光;
保护基板,对于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具有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对置的一表面;
保护部,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对置的方式配置,与上述保护基板一起形成将上述有机EL元件收纳以防水的腔体;以及
光取出构造部,介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与上述保护基板之间,抑制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和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的至少一个的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的反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有机EL元件具备放射光的发光层、和对于从上述发光层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的形成基板;
上述发光层形成在上述形成基板的一表面上;
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是与上述形成基板的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另一表面;
上述形成基板具有比上述保护基板高的折射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基板具有比上述形成基板高的耐气候性及防水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形成基板是塑料基板;
上述保护基板是玻璃基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取出构造部是形成在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上的凹凸构造部;
上述保护基板以在上述凹凸构造部与上述保护基板之间存在空间的方式配置,具有比上述空间的介质高的折射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构造部具有上述形成基板以上的折射率。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构造部具有存在周期性的凹凸构造;
上述凹凸构造的周期是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的波长的1/4以上10倍以下。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构造部以与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面接触的方式形成。
9.如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上形成有上述凹凸构造部所收存的凹部;
上述空间是上述凹部的内面与上述凹凸构造部的表面之间的空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透光部,该透光部对于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并且具有上述保护基板以下的折射率;
上述光取出构造部是设在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上的凹凸构造部;
上述透光部介于上述凹凸构造部与上述保护基板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取出构造部具备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母材、和分散到上述母材中的光扩散体;
上述母材具有在上述有机EL元件中与上述母材接触的部位以上的折射率;
上述光扩散体具有与上述母材不同的折射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扩散体是微粒子。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取出构造部具备以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一面接触的母材、和形成在上述母材中的空孔;
上述母材具有在上述有机EL元件中与上述母材接触的部位以上、且与上述空孔的介质不同的折射率。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透明部,该透明部对于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并且具有上述形成基板以上的折射率;
上述光取出构造部是设在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上的凹凸构造部;
上述透明部介于上述形成基板与上述凹凸构造部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构造部具有上述保护基板以下的折射率。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凸构造部具有存在周期性的凹凸构造;
上述凹凸构造的周期是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的波长的1/4以上10倍以下。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散热部件,该散热部件介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与上述保护部之间,将由上述有机EL元件产生的热向上述保护部传递;
上述有机EL元件以不与上述保护基板接触的方式固定在上述保护部上。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和上述保护基板的与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方设有防反射涂层。
19.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和上述保护基板的与上述一表面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个形成有蛾眼构造。
20.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上述有机EL元件;
上述多个上述有机EL元件在与上述保护基板的上述一表面平行的面内排列。
21.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部具有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对置的内面;
在上述保护部的上述内面上,设有将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反射的光反射部。
22.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护部对于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具有透光性;
上述保护部具有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对置的内面、和与上述内面相反侧的外面;
在上述保护部的外面上,设有将从上述有机EL元件放射的光反射的光反射部。
23.如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热传导率比上述保护部高的传热部;
上述保护部具有与上述有机EL元件的上述另一面对置的内面、或与上述内面相反侧的外面;
上述传热部设在上述保护部的外面上。
CN201180006217.8A 2010-01-19 2011-01-19 面状发光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148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9400 2010-01-19
JP2010-009400 2010-01-19
JP2010-079172 2010-03-30
JP2010079172 2010-03-30
PCT/JP2011/050805 WO2011090039A1 (ja) 2010-01-19 2011-01-19 面状発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4894A true CN102714894A (zh) 2012-10-03
CN102714894B CN102714894B (zh) 2016-08-24

Family

ID=44306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621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14894B (zh) 2010-01-19 2011-01-19 面状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716736B2 (zh)
JP (1) JP5731830B2 (zh)
KR (1) KR101471501B1 (zh)
CN (1) CN102714894B (zh)
DE (1) DE112011100278T5 (zh)
TW (1) TWI452745B (zh)
WO (1) WO2011090039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4687A (zh) * 2014-04-10 2014-09-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05322097A (zh) * 2014-07-31 2016-02-10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有机发光模块
CN105742328A (zh) * 2016-03-04 2016-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CN105940506A (zh) * 2014-02-28 2016-09-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光器件以及发光装置
CN110657376A (zh) * 2018-06-28 2020-01-0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69921B2 (en) * 2010-10-20 2016-02-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ing device
US8890136B2 (en) 2011-01-25 2014-11-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Planar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140217386A1 (en) * 2011-09-21 2014-08-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Light emission device
EP2782417A4 (en) 2011-11-14 2015-08-05 Konica Minolta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PLANAR LIGHT-EMITTING BODY
JP5706972B2 (ja) * 2011-12-19 2015-04-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面状発光素子
US20130181241A1 (en) * 2012-01-18 2013-07-18 Moser Baer India Limited Method of molding structures in a plastic substrate
WO2013118508A1 (ja) 2012-02-07 2013-08-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複合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20150041783A1 (en) * 2012-02-13 2015-02-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CN103311453A (zh) * 2012-03-06 2013-09-18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09206B (zh) 2012-09-13 2017-04-26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KR20150064203A (ko) 2012-10-11 2015-06-10 파나소닉 아이피 매니지먼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조명 장치
US9577206B2 (en) 2013-03-13 2017-02-21 Panasonic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using same
WO2014167758A1 (ja) 2013-04-12 2014-10-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US9647240B2 (en) 2013-05-21 2017-05-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DE102014109718B4 (de) 2013-07-12 2018-03-0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und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unter Verwendung derselben
WO2015008431A1 (ja) * 2013-07-19 2015-01-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WO2015076060A1 (ja) * 2013-11-20 2015-05-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照明装置、および、有機発光表示素子
US9397314B2 (en) * 2013-12-23 2016-07-19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Thin-form light-enhanced substrate for OLED luminaire
JPWO2015097971A1 (ja) * 2013-12-27 2017-03-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N105940508B (zh) 2014-02-28 2019-01-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光器件以及发光装置
US9909205B2 (en) * 2014-03-11 2018-03-06 Joled Inc. Vapor deposition apparatus, vapor deposition method using vapor deposition apparatus, and device production method
DE102014205747A1 (de) * 2014-03-27 2015-10-01 Tridonic Gmbh & Co Kg Leuchtmodul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für ein Leuchtmodul
JP6598121B2 (ja) * 2014-04-02 2019-10-30 イッサム リサーチ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オブ ザ ヘブライ ユニバーシティー オブ エルサレム リミテッド 偏光光源装置
DE102014214721A1 (de) * 2014-07-25 2016-01-2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nordnung zur orts- und wellenlängenaufgelösten Erfassung von Lichtstrahlung, die von mindestens einer OLED oder LED emittiert wird
US9570712B2 (en) * 2014-07-31 2017-02-1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module
JP2015133328A (ja) * 2015-03-06 2015-07-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面発光モジュール
JP6569856B2 (ja) 2015-03-13 2019-09-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内視鏡
US10031276B2 (en) 2015-03-13 2018-07-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photoluminescent layer
US10182702B2 (en) 2015-03-13 2019-01-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hotoluminescent layer
JP2016171228A (ja) 2015-03-13 2016-09-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検知装置
DE102015105823A1 (de) * 2015-04-16 2016-10-20 Osram Oled Gmbh Optoelektronische Baugrupp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optoelektronischen Baugruppe
JP2017003697A (ja) 2015-06-08 2017-01-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JP6854240B2 (ja) * 2015-08-18 2021-04-07 株式会社ホタルクス 有機elデバイス、有機el照明パネル、有機el照明装置およ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
US10359155B2 (en) 2015-08-20 2019-07-2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JP6748905B2 (ja) 2015-08-20 2020-09-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CN105244453B (zh) * 2015-09-22 2017-08-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
CN105280838B (zh) * 2015-09-22 2017-08-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JP6719094B2 (ja) 2016-03-30 2020-07-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2018022781A (ja) 2016-08-03 2018-02-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2018067414A (ja) * 2016-10-18 2018-04-26 OLED Material Solutions株式会社 電子デバイス用基板のマザー基板
JP6859714B2 (ja) * 2017-01-18 2021-04-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10725334B2 (en) * 2018-04-17 2020-07-28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349099B2 (en) * 2019-01-25 2022-05-3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 polymer film with a specified surface rouggness
WO2021131010A1 (ja) * 2019-12-27 2021-07-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13130812A (zh) * 2019-12-31 2021-07-16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US20220216445A1 (en) * 2020-12-29 2022-07-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 organic el device, photodiode sensor, display device,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WO2023287206A1 (ko) * 2021-07-14 2023-01-19 서울바이오시스주식회사 발광 패키지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513484A (ja) * 2000-11-02 2004-04-3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放出型ディスプレイの輝度向上
US20060186802A1 (en) * 2005-02-24 2006-08-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JP2007207471A (ja) * 2006-01-31 2007-08-1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面発光体及び表示装置
WO2008020514A1 (fr) * 2006-08-17 2008-02-2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Appareil émetteur de lumière en surface
JP2008210685A (ja) * 2007-02-27 2008-09-11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鉛蓄電池
JP2008542986A (ja) * 2005-05-25 2008-11-27 ケンブリッジ ディスプレイ テクノロジー リミテッド 電子発光装置
WO2009066561A1 (ja) * 2007-11-22 2009-05-28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122909A1 (ja) * 2008-03-31 2009-10-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WO2009131019A1 (ja) * 2008-04-22 2009-10-2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光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3956A (en) 1996-07-29 1997-12-02 Motorola Inverted oleds on hard plastic substrate
JPH10312882A (ja) * 1997-05-12 1998-11-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EP1330844A1 (en) * 2000-11-02 2003-07-3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rightness and contrast enhancement of direct view emissive displays
JP4797285B2 (ja) 2001-06-18 2011-10-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02352967A1 (en) 2001-11-29 2003-06-10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Increased emission efficiency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on high-index substrates
US6965197B2 (en) * 2002-10-01 2005-11-15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having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efficiency
JP2004322489A (ja) 2003-04-25 2004-11-1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ガスバリア基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5057710B4 (de) 2005-12-02 2010-05-27 Audi Ag Wechselölfilter mit federbetätigtem Dorn für Ablauf
US8093017B2 (en) 2005-12-07 2012-01-10 Siemens Heathcare Diagnostics Inc. Detection of soluble adiponectin receptor peptides and use in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
JP2009260316A (ja) 2008-03-26 2009-11-05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照明装置
JP2009238694A (ja) * 2008-03-28 2009-10-1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16914B2 (ja) * 2008-03-31 2014-02-12 ローム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WO2009139292A1 (ja) * 2008-05-12 2009-11-19 財団法人山形県産業技術振興機構 有機el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020452A1 (ja) 2010-08-10 2012-02-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有機発光素子、有機発光装置、有機表示パネル、有機表示装置および有機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513484A (ja) * 2000-11-02 2004-04-3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放出型ディスプレイの輝度向上
US20060186802A1 (en) * 2005-02-24 2006-08-24 Eastman Kodak Company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JP2008542986A (ja) * 2005-05-25 2008-11-27 ケンブリッジ ディスプレイ テクノロジー リミテッド 電子発光装置
JP2007207471A (ja) * 2006-01-31 2007-08-1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面発光体及び表示装置
WO2008020514A1 (fr) * 2006-08-17 2008-02-2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Appareil émetteur de lumière en surface
JP2008210685A (ja) * 2007-02-27 2008-09-11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鉛蓄電池
WO2009066561A1 (ja) * 2007-11-22 2009-05-28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122909A1 (ja) * 2008-03-31 2009-10-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WO2009131019A1 (ja) * 2008-04-22 2009-10-2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光源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0506A (zh) * 2014-02-28 2016-09-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光器件以及发光装置
CN104064687A (zh) * 2014-04-10 2014-09-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04064687B (zh) * 2014-04-10 2016-04-0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05322097A (zh) * 2014-07-31 2016-02-10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有机发光模块
CN105322097B (zh) * 2014-07-31 2017-07-07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有机发光模块
CN105742328A (zh) * 2016-03-04 2016-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US10581021B2 (en) 2016-03-04 2020-03-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panel
CN110657376A (zh) * 2018-06-28 2020-01-0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10657376B (zh) * 2018-06-28 2022-03-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71501B1 (ko) 2014-12-10
CN102714894B (zh) 2016-08-24
US8716736B2 (en) 2014-05-06
JP5731830B2 (ja) 2015-06-10
TWI452745B (zh) 2014-09-11
TW201214819A (en) 2012-04-01
US20120292652A1 (en) 2012-11-22
DE112011100278T5 (de) 2012-11-08
WO2011090039A1 (ja) 2011-07-28
KR20120116477A (ko) 2012-10-22
JP2011228262A (ja) 2011-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4894B (zh) 面状发光装置
TWI540780B (z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使用此元件之照明裝置
CN105027671B (zh) 发光装置
WO2014185063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US9496522B2 (en) OLED optically coupled to curved substrate
EP2975910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using same
JP2011009229A (ja) 面光源装置
WO2015072070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3325954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照明设备、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4241543A (zh) 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334888B2 (ja) 発光装置
DE102013110449B4 (de)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Bauelementes
DE102013105905B4 (de)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s
JP5566069B2 (ja) 有機電界発光表示装置
DE102014110054A1 (de) Optoelektronische Baugrupp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optoelektronischen Baugruppe
DE102014100680B4 (de)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s
WO2014187752A1 (de)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s
JP5452266B2 (ja) 発光装置
Chen et al. 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technologies
JP615458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DE102012215112A1 (de) Optoelektronische Bauelementevorrichtun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es
DE102014102281A1 (d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rganischen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s und organisches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WO2015117891A1 (de) Organisches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rganischen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s
DE102014110271A1 (de) Opto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pto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