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1501B - 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 Google Patents

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1501B
CN102711501B CN201080062630.1A CN201080062630A CN102711501B CN 102711501 B CN102711501 B CN 102711501B CN 201080062630 A CN201080062630 A CN 201080062630A CN 102711501 B CN102711501 B CN 102711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entration
reducing sugar
adjusted
tea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26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11501A (zh
Inventor
沼田惠祐
水流和信
藤原冬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to E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to 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to En Ltd filed Critical Ito E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11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1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11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1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30Further treatment of drie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e.g. instant tea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3Liquid or semi-liqui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e.g. gels, liquid extracts in solid capsu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36Reducing or removing alkaloid content;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Extracts or infusions thereof
    • A23F3/38Reducing or removing alkaloid content from tea extra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Their preparation
    • A23L2/38Othe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Their preparation
    • A23L2/52Adding ingredients
    • A23L2/60Sweeten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提供焙煎香增强,具有涩味的醇厚感、同时具有清爽的味道,即使在冷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容器装焙煎茶饮料。本发明的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咖啡因浓度为小于90ppm,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60ppm~22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5.0~15.0,没食子酸的浓度为20ppm~80ppm,pH为5.5~6.3。

Description

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装焙煎茶(ほうじ茶)饮料,其为将由经烘焙的茶叶提取得到的焙煎茶提取液作为主要成分的焙煎茶饮料,将其填充到塑料瓶或罐等中而成。
背景技术
由经烘焙的茶叶提取得到的焙煎茶饮料,具有特有的芳香,近年来,作为填充在PET瓶等中的容器装焙煎茶饮料销售。
但是焙煎茶饮料含有咖啡因,据报道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等,被认为导致头痛或失眠等。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或孕妇等摄取焙煎茶饮料时,有时担心咖啡因对这些人的影响。
因此,近年来咖啡因含量降低的茶饮料备受瞩目。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含有鞣酸和咖啡因,鞣酸含量/咖啡因含量之比为30以上。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饮料为含有(A)酯型儿茶素、(B)游离型儿茶素和(C)咖啡因的饮料,它们的含量为
(一) (A)+(B)=500~6000mg
(二) (A)/[(A)+(B)]=0.7~1.0
(三) (A)/(C)=6~27。
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饮食物的特征在于,相对于儿茶素类1重量份,以0.1重量份以下的量含有咖啡因,以0.1~20.0重量份的量含有环糊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35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67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49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人在容器装焙煎茶饮料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对具有特有的味道和香气的饮料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单糖与二糖的总浓度、二糖浓度相对于单糖浓度的比率、糖类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的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一定条件,则提供使该焙煎茶饮料的后味清爽的同时,焙煎香强、具有舒畅的后味的容器装饮料(日本特愿2009-47420)。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饮用方式的多样化等,低咖啡因的茶饮料变得受到需求,但若使咖啡因含量降低,则与苦涩味相关的成分减少,存在难以感觉到浓度感的问题。
本发明人进一步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主要调整饮料中的pH和没食子酸浓度,可以增强涩味的醇厚感和焙煎香,即使是咖啡因降低的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也可以提供具有焙煎香和适当的涩味所致的浓度感、味道清爽的饮料。
因此,本发明是调整焙煎茶饮料的成分平衡,提供焙煎香增强,具有涩味的醇厚感的同时还具有清爽的味道,特别是即使在冷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咖啡因量降低的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咖啡因浓度为小于90ppm,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60ppm~22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5.0~15.0,没食子酸的浓度为20ppm~80ppm,pH为5.5~6.3。
如此,通过调整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糖类浓度、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浓度比、没食子酸浓度、饮料的pH,形成焙煎香增强,具有涩味的同时还具有清爽的味道,特别是即使在冷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新型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是将以提取经焙煎的绿茶茶叶得到的提取液或提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填充到容器中而成的饮料,是呈现出红茶色、且具有特有的芳香香气的茶饮料,可以举出例如仅包含提取经焙煎的绿茶茶叶得到的提取液的液体、或者将该提取液稀释而成的液体、或者提取液彼此混合而成的液体、或者向这些上述任意一种液体中加入添加物而成的液体、或者将这些上述任意一种液体干燥得到的干燥物分散而成的液体等。
“主要成分”包含在不阻碍该主要成分的功能的范围内允许含有其它的成分的意思。此时,不特定该主要成分的含有比例,但是提取绿茶得到的提取液或提取物以固体成分浓度计,优选占饮料中的5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占70质量%以上、其中特别优选占80质量%以上(包括100%)。
此外,对绿茶的种类不特别限定。例如广泛包含蒸茶、煎茶、玉露、抹茶、番茶、玉绿茶、釜炒茶、中国绿茶等分类为不发酵茶的茶,也包含它们2种以上混合而成的茶。此外,还可以添加糙米等谷物、茉莉花等香料等。
本发明的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一实施方式(称为“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特征在于,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60ppm~22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5.0~15.0,没食子酸的浓度为20ppm~80ppm,pH为5.5~6.3。
还原糖是显示还原性、在碱性溶液中形成醛基和酮基的糖,本发明中所称的还原糖表示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纤维二糖、麦芽糖(maltose)。
非还原糖是不显示还原性的糖,本发明中所称的非还原糖表示蔗糖(sucrose)、水苏糖、蜜三糖。
通过使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以下称为糖类浓度)为60ppm~220ppm,则形成即使在常温长期保存的状态或冷的状态下饮用,也保持味道与香气的平衡,具有甜味、醇厚感,后味中苦涩味或杂味等少的清爽的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糖类浓度优选为90ppm~160ppm,特别优选为120ppm~160ppm。
为了将糖类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使茶叶的焙煎加工或提取为适当条件来进行调整。例如若增强茶叶的焙煎加工则糖类分解减少,此外,若高温下长时间提取则糖类分解减少。这样可以通过茶叶的焙煎条件和提取条件来调整糖类浓度。
虽然也可以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焙煎茶饮料本来的香气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不添加糖类而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此外,若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5.0~15.0,则形成具有很强的焙煎茶独特的前香散发、后味中感觉到的香气可以令人满意的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优选为6.0~14.0,特别优选为8.0~14.0。
为了将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使茶叶的焙煎加工或提取为适当条件来进行调整。例如若对茶叶实施焙煎加工则由于首先还原糖减少,接着非还原糖减少,因此通过对茶叶实施强烈的焙煎,在高温短时间下提取等,可以降低非还原糖/还原糖的比率。
虽然也可以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焙煎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不添加糖类而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通过使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的没食子酸浓度为20ppm~800ppm,形成香气和涩味的平衡得到保持、没有令人生厌的强烈涩味、具有适当的浓度感、后味余香的有口劲的可口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没食子酸浓度优选为30ppm~70ppm,特别优选为35ppm~65ppm。
应予说明,“没食子酸”为3,4,5-三羟基苯甲酸的惯用名。
为了将没食子酸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内,可以使茶叶的焙煎加工或提取为适当条件来进行调整。例如通过在高温下焙煎或高温下进行碱提取,可以提高没食子酸浓度。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糖类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优选为0.75~10.0。若在该范围内则形成甜味和涩味的平衡得到保持、后味优异的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糖类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更优选1.0~8.0,特别优选为2.0~7.0。
为了将糖类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对增强焙煎条件则糖分解、没食子酸增加,或进行高温提取则糖分解等进行考虑,设定适当条件。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的总儿茶素类浓度优选为90ppm~330ppm。
总儿茶素类浓度更优选为100ppm~270ppm,特别优选为120ppm~240ppm。
此时,总儿茶素类是指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总计8种的意思,总儿茶素类浓度是指8种儿茶素浓度的总计值。
为了将总儿茶素类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原料选择或提取条件等来进行调整。虽然也可以添加儿茶素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焙煎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的酯型儿茶素浓度优选为75ppm~200ppm。酯型儿茶素主要为感觉到涩味的成分,若在上述范围内,则形成具有适当的涩味的醇厚感的饮料。
酯型儿茶素浓度更优选为100ppm~180ppm,特别优选为120ppm~180ppm。
应予说明,“酯型儿茶素”是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总计4种的意思。
为了将酯型儿茶素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原料选择或提取条件等来进行调整。但是从保持饮料的香气平衡方面考虑,不优选的是使温度过高、或使提取时间过长。虽然也可以添加酯型儿茶素来进行调整,但是焙煎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优选为0.3~3.3。若在该范围内,则形成即使在冷的状态下饮用时,涩味与甜味也取得平衡,与口中扩散的焙煎香也取得平衡的美味的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更优选为0.7~2.8,特别优选为0.8~2.4。
为了将酯型儿茶素的浓度与糖类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提取条件等来进行调整。然而,虽然儿茶素在高温下的提取率升高,但是糖类易分解,因此提取时间越短越优选。虽然也可以添加酯型儿茶素和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焙煎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咖啡因的浓度小于90ppm,以往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约含有110ppm~250ppm的咖啡因,通过使之为小于90ppm,对人的生理上的影响降低。
从上述观点考虑,咖啡因浓度更优选为5ppm~85ppm,特别优选为10ppm~70ppm。
为了将咖啡因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向茶叶冲热水或将茶叶浸渍在热水中使茶叶中的咖啡因溶出,使用该茶叶制作茶提取液,将这些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来进行调整。此外,也可以使活性炭或白土等吸附剂作用于提取液来吸附除去咖啡因。
此外,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优选为1.0~300。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更优选为2.0~200,特别优选为4.0~180。
为了将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上述咖啡因减少处理、茶叶量、提取温度来进行调整。虽然也可以添加总儿茶素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焙煎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浓度优选为0.15~0.40%。应予说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是指由焙煎茶提取得到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换算为蔗糖时的值。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更优选为0.16~0.38%,特别优选为0.17~0.35%。
为了将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茶叶量和提取条件来进行适当调整。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糖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糖类/(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优选为1.5~15.0。
糖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2.0~12.0,特别优选为2.5~10.0。
为了将糖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增加茶叶量来提高固体成分浓度,可以通过茶叶量和原料茶的焙煎条件的组合来调整比率。此时,虽然也可以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焙煎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优选为2.5~20.0。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3.0~18.0,特别优选为3.5~16.0。
为了将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焙煎条件、提取条件来进行调整。虽然也可以添加儿茶素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焙煎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中,酯型儿茶素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优选为2.0~16.0。若上述比率在该范围,则形成即使冷了饮用时,焙煎香与涩味也取得平衡,可以品味到香气余味的美味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酯型儿茶素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2.8~14.0,特别优选为3.0~12.0。
为了将酯型儿茶素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焙煎条件或提取温度等提取条件等进行调整。虽然也可以添加酯型儿茶素来进行调整,但是焙煎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pH在20℃下为5.5~6.3,通过这样调整到稍微弱酸性,形成香气与涩味取得平衡,不会感觉到很强的酸味,没有会形成厌恶后味的涩味,前香散发、后味余香与浓度感取得平衡,后味良好的有口劲的可口清爽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pH优选为5.7~6.2,特别优选为5.8~6.1。
为了将pH调整到上述范围,例如可以调整抗坏血酸或碳酸氢钠等pH调节剂的量。
上述还原糖、非还原糖、没食子酸、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咖啡因的浓度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利用标准曲线法等来进行测定,上述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可以通过差示浓度计来进行测定。
此外,pH可以通过pH计来测定。
(容器)
对于填充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容器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塑料制瓶(所谓PET瓶),钢、铝等的金属罐、瓶,纸容器等,特别是可以优选使用PET瓶等透明容器等。
(制造方法)
上述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例如可以在选择茶叶原料的同时,适当调整茶叶的干燥(炒制)加工、提取条件,将饮料中的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调整为60ppm~220ppm,将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调整为5.0~15.0,将没食子酸的浓度调整为20ppm~80ppm,将pH调整为5.5~6.3,由此来制造。
例如,可以准备对茶叶冲70℃~100℃的热水浴60~180秒使咖啡因溶出,将该茶叶在200℃~380℃下焙煎,高温短时间提取该茶叶而得的提取液,以及以往通常的焙煎茶提取液,即将茶叶在180℃~360℃下进行焙煎加工,高温短时间提取该茶叶而得的提取液,将这两种提取液以适当比率配合,由此可以制造本容器装焙煎茶饮料。但是不限于上述制造方法。
应予说明,如上所述通过对茶叶实施焙煎加工,首先还原糖减少,接着非还原糖减少。所以通过调整焙煎加工的条件,也可以调整糖类浓度、还原糖/非还原糖的值。
(用语的说明)
本发明中,“焙煎茶饮料”指的是将提取茶得到的茶提取液或茶提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饮料。
此外,“容器装焙煎茶饮料”指的是装入到容器中的焙煎茶饮料,但是同时也指未稀释就可以饮用的焙煎茶饮料。
本说明书中,表示为“X~Y”(X、Y为任意数字)时,只要不特别说明,则包含“X以上且Y以下”的意思,同时还包含“优选大于X”以及“优选小于Y”的意思。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被该实施例所限定。
应予说明,实施例中,“还原糖浓度”指的是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纤维二糖、麦芽糖(maltose)的总浓度,“非还原糖浓度”指的是蔗糖(sucrose)、水苏糖、蜜三糖的总浓度。
《评价试验》
制备以下的提取液A~F,使用它们制备实施例1~7和比较例1~5的焙煎茶饮料,并进行官能评价。
(提取液A)
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焙煎机,在设定温度350℃、焙煎时间5分钟的条件下实施焙煎加工,在茶叶12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3.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该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下述表1所示的提取液A。
(提取液B)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冲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200℃、干燥时间3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8g、50℃的温水1L、提取时间5.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该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下述表1所示的提取液B。
(提取液C)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冲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300℃、干燥时间1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7g、65℃的温水1L、提取时间7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该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下述表1所示的提取液C。
(提取液D)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冲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350℃、干燥时间5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12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3.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该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下述表1所示的提取液D。
(提取液E)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冲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370℃、干燥时间3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13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3.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该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下述表1所示的提取液E。
(提取液F)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冲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310℃、干燥时间1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8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10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该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下述表1所示的提取液F。
(提取液的分析)
量取上述各提取液的1/10的量,添加抗坏血酸400ppm后,添加碳酸氢钠将pH调整为6.2,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ml,将该液体填充到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并盖上盖,倒置杀菌30秒,进行蒸煮杀菌 F0值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对此时的溶液进行测定,分析各提取液的成分。
该分析结果如下述表1所示。而且,测定方法与下述所示的方法相同。
(配合)
按以下表2所示的比例配合提取液A~F,添加抗坏血酸400ppm后,添加碳酸氢钠适当调整pH,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0ml,将该液体填充到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并盖上盖,倒置杀菌30秒,进行蒸煮杀菌 F0值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制备实施例1~7以及比较例1~5的焙煎茶饮料。
(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分析)
实施例1~7和比较例1~5的焙煎茶饮料的成分和pH如下所示进行测定。其结果示于下述表3。
对于还原糖浓度和非还原糖浓度,在以下的条件下操作HPLC糖分析装置(Dionex公司制),通过标准曲线法定量、进行测定。
柱:Dionex公司制Carbopack PA1 φ4.6×250mm
柱温:30℃
流动相:A相 200mM NaOH
:B相 1000mM 乙酸钠
:C相 超纯水
流速:1.0mL/min
注入量:25μL
检测:Dionex公司制ED50 金电极
对于没食子酸浓度、酯型儿茶素浓度、总儿茶素浓度、咖啡因浓度,在以下的条件下操作高效液相色谱(HPLC),通过标准曲线法定量、进行测定。
柱:waters公司制 Xbridge shield RP18 φ3.5×150mm
柱温:40℃
流动相:A相 水
:B相 乙腈
:C相 1%磷酸
流速:0.5mL/min
注入量:5μL
检测:waters公司制UV检测器 UV230nm
pH利用堀场社制pH计 F-24进行测定。
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将仅提取茶叶得到的提取液以液量为1L的比例进行稀释,用アタゴ社制 差示浓度计 DD-7进行测定。
(评价项目)
使用实施例1~7和比较例1~5的焙煎茶饮料,对前香散发、后味中感觉到的香气、后味、酸味、浓度感、嗜好性(香气与味道的平衡)进行评价。
(评价试验)
将实施例1~7和比较例1~5的焙煎茶饮料在冰箱中冷至5℃。使5名熟练的评判试饮该焙煎茶饮料,按照以下的评价进行评分,5人的平均分为3.5以上评价为“◎”,为3以上且小于3.5评价为“○”,为2以上且小于3评价为“△”,为1以上且小于2评价为“×”。它们的结果示于上述表3。
<前香散发>
特别强=4
强=3
有=2
弱=1
<后味中感觉到的香气>
特别强=4
强=3
有=2
弱=1
<后味>
非常好=4
良好=3
普通=2
差=1
<酸味>
完全没有=4
稍微感觉到=3
感觉到=2
强烈感觉到=1
<浓度感>
特别强=4
强=3
有=2
弱=1
<嗜好性(香气和味道的平衡>
极其喜欢=4
喜欢=3
普通=2
厌恶=1。
(综合评价)
算出上述评价试验的平均分,平均分为3.5以上综合评价为“◎”,为3以上且小于3.5综合评价为“○”,为2以上且小于3综合评价为“△”,为1以上且小于2综合评价为“×”。
实施例1~7均为综合评价“○”以上的评价,得到了优选的结果。
另一方面,比较例1~3为“△”的评价,比较例4、5为“×”的评价,为不优选的结果。
(考察)
由比较例1、2的结果确认,若pH升高则嗜好性变差,若pH降低则不仅嗜好性变差,后味也变差,酸味增强。
此外,由比较例3、4的结果确认,若没食子酸的浓度升高则存在厌恶的涩味,官能评价全部变差,若没食子酸的浓度降低则前香散发、后味、嗜好性变差。
进一步地,由比较例4、5的结果确认,若非还原糖/还原糖的值升高或降低,则后味中感觉到的香气缺乏,官能评价全部变差。
由这些结果发现,若咖啡因浓度小于90ppm,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60ppm~22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5.0~15.0,没食子酸的浓度为20ppm~80ppm,pH为5.5~6.3,则推测是使前香散发、后味中感觉到的香气、后味、酸味、浓度感、嗜好性(香气与味道的平衡)的评价为良好的范围,发现这些在该范围的焙煎茶饮料是焙煎香增强,具有涩味的醇厚感、同时具有清爽的味道,即使在冷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饮料。

Claims (3)

1.容器装焙煎茶饮料,其中,咖啡因浓度为小于90ppm,总儿茶素类浓度为90ppm~330ppm,选自葡萄糖、果糖、纤维二糖和麦芽糖的一种以上的还原糖与选自蔗糖、水苏糖和蜜三糖的一种以上的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60ppm~22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5.0~15.0,没食子酸的浓度为20ppm~80ppm,pH为5.5~6.3。
2.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焙煎茶饮料中的咖啡因浓度调整为小于90ppm,将总儿茶素类浓度调整为90ppm~330ppm,将选自葡萄糖、果糖、纤维二糖和麦芽糖的一种以上的还原糖与选自蔗糖、水苏糖和蜜三糖的一种以上的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调整为60ppm~220ppm,将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调整为5.0~15.0,将没食子酸的浓度调整为20ppm~80ppm,并且将pH调整为5.5~6.3。
3.容器装焙煎茶饮料的香味改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焙煎茶饮料中的咖啡因浓度调整为小于90ppm,将总儿茶素类浓度调整为90ppm~330ppm,将选自葡萄糖、果糖、纤维二糖和麦芽糖的一种以上的还原糖与选自蔗糖、水苏糖和蜜三糖的一种以上的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调整为60ppm~220ppm,将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调整为5.0~15.0,将没食子酸的浓度调整为20ppm~80ppm,并且将pH调整为5.5~6.3。
CN201080062630.1A 2010-01-29 2010-12-22 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Active CN102711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9138 2010-01-29
JP2010019138A JP5086380B2 (ja) 2010-01-29 2010-01-29 容器詰ほうじ茶飲料
PCT/JP2010/073107 WO2011092978A1 (ja) 2010-01-29 2010-12-22 容器詰ほうじ茶飲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1501A CN102711501A (zh) 2012-10-03
CN102711501B true CN102711501B (zh) 2017-03-29

Family

ID=44318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2630.1A Active CN102711501B (zh) 2010-01-29 2010-12-22 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01594A1 (zh)
JP (1) JP5086380B2 (zh)
KR (1) KR101627541B1 (zh)
CN (1) CN102711501B (zh)
AU (1) AU2010344585B2 (zh)
CA (1) CA2786687A1 (zh)
SG (1) SG182690A1 (zh)
TW (1) TWI407914B (zh)
WO (1) WO20110929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8250B (zh) * 2010-08-31 2015-07-01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JP5898516B2 (ja) * 2012-02-16 2016-04-06 キリ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高香味脱カフェイン茶飲料
WO2017068033A1 (en) * 2015-10-22 2017-04-27 Givaudan Sa Method of masking off-tastes with cellobiose and/or psicose
JP6607538B2 (ja) * 2016-12-28 2019-11-20 株式会社 伊藤園 容器詰乳含有焙じ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26312B1 (ja) * 2018-01-31 2018-11-21 茶研究・原事務所株式会社 カフェインレス紅茶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JP7260338B2 (ja) * 2019-03-01 2023-04-18 ポッカサッポロフード&ビバレッジ株式会社 ほうじ茶飲料、ほうじ茶飲料の製造方法、及び、ほうじ茶飲料の苦味を抑え、かつ後切れを向上させる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7405A (zh) * 2006-05-09 2009-05-20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茶饮料
CN101562987A (zh) * 2006-12-22 2009-10-21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绿茶饮料
CN101588728A (zh) * 2006-12-27 2009-11-25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饮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1265A (en) * 1975-06-18 1977-06-2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Agriculture Method of reducing bitterness in citrus juices
JP3259758B2 (ja) 1996-06-21 2002-02-25 東洋精糖株式会社 飲食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03275679A1 (en) * 2002-10-28 2004-05-13 Kao Corporation Method of removing caffeine from caffeine-containing catechin compound composition
JP3981108B2 (ja) 2004-08-31 2007-09-26 株式会社 伊藤園 茶系飲料
JP4536581B2 (ja) * 2005-04-25 2010-09-01 株式会社寺田製作所 茶生葉低カフェイン処理装置
JP4742752B2 (ja) * 2005-08-30 2011-08-10 独立行政法人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機構 飲料の製造方法
KR20070026005A (ko) * 2005-09-01 2007-03-08 카오카부시키가이샤 정제 녹차 추출물의 제조 방법
JP4977523B2 (ja) * 2006-05-09 2012-07-18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茶飲料
JP5140284B2 (ja) * 2006-05-16 2013-02-06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飲料
JP2008072923A (ja) * 2006-09-20 2008-04-03 Ide Hiroyuki 高品位の緑茶を製造する方法
JP2008113569A (ja) * 2006-11-01 2008-05-22 Dydo Drinco Inc 茶飲料
JP5101913B2 (ja) * 2007-03-26 2012-12-19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容器詰混合茶飲料
JP4819005B2 (ja) * 2007-08-10 2011-11-16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茶飲料の製造法
JP4880798B2 (ja) * 2009-02-27 2012-02-22 株式会社 伊藤園 容器詰ほうじ茶飲料
KR101627540B1 (ko) * 2009-02-27 2016-06-07 가부시키가이샤이토엔 용기에 담은 녹차 음료
JP2010246484A (ja) * 2009-04-17 2010-11-04 Ito En Ltd 容器詰焙じ茶飲料及びその製法、並びに高カテキン焙じ茶飲料の苦・渋み改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37405A (zh) * 2006-05-09 2009-05-20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茶饮料
CN101562987A (zh) * 2006-12-22 2009-10-21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绿茶饮料
CN101588728A (zh) * 2006-12-27 2009-11-25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装饮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786687A1 (en) 2011-08-04
JP2011155878A (ja) 2011-08-18
KR20120139683A (ko) 2012-12-27
AU2010344585B2 (en) 2015-01-15
US20120301594A1 (en) 2012-11-29
KR101627541B1 (ko) 2016-06-07
TWI407914B (zh) 2013-09-11
TW201136526A (en) 2011-11-01
AU2010344585A1 (en) 2012-08-09
WO2011092978A1 (ja) 2011-08-04
SG182690A1 (en) 2012-08-30
JP5086380B2 (ja) 2012-11-28
CN102711501A (zh) 201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1499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
TWI394535B (zh) Container packaging of green tea drinks
CN102711501B (zh) 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JP4880798B2 (ja) 容器詰ほうじ茶飲料
CN102711500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
JP4843118B2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
CN104797139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771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7710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