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97139B -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97139B
CN104797139B CN201380010920.5A CN201380010920A CN104797139B CN 104797139 B CN104797139 B CN 104797139B CN 201380010920 A CN201380010920 A CN 201380010920A CN 104797139 B CN104797139 B CN 1047971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entration
green tea
suspended solids
container
solids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09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97139A (zh
Inventor
笹目正巳
村山和人
藤井洋辅
坂田匡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to E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to 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to En Ltd filed Critical Ito E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97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7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971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971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3Liquid or semi-liqui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e.g. gels, liquid extracts in solid capsu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人们在寻求一种即使在冷却状态饮用的时候,尤其是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也能感到穿过鼻腔的有深度的香气的容器装绿茶饮料。通过将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容器装绿茶饮料中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调整为0.07~0.48,且将蔗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浓度和双糖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浓度)调整为0.74~0.94,可提供一种即使在冷却状态饮用的时候,尤其是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也能感到穿过鼻腔的有深度的香气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Description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在冷却的状态饮用,尤其是即使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也能感到有深度的香气和浓度感(醇厚)且沉淀的发生被抑制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绿茶饮料的香味保持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与用茶壶沏绿茶来饮用的这一以往的绿茶饮用形态不同,将绿茶萃取液装入容器制成立刻能饮用的形态的所谓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广泛普及起来。
伴随于此,对于容器装绿茶饮料,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并且,容器装绿茶饮料的饮用场合也多样化,并非用茶壶沏绿茶来饮用时所想定的热茶,将冷藏保存的绿茶就那样直接饮用的机会也増多起来,特别是夏季炎热时期得到好评。
以冷却的状态饮用的容器装绿茶饮料,与以往热的状态饮用的绿茶萃取液不同,虽然止渇性优异,但是有感到绿茶本来具有的香味弱,尤其是有感到火香的甜味、新鲜香、馥郁香、后味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因为绿茶饮料的味道、香气纤细,所以关于在冷却的状态饮用的容器装绿茶饮料,要将其设计成能够感觉到绿茶本来所具有的味道、香气,这与其他的容器装饮料比较尤其是技术上的难度极高。
再者,除如上所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特有的技术课题以外,工作、学习等作业中一点一点地花长时间饮用冷却状态的容器装绿茶饮料这种至今所没有的饮用情景,以年轻层为中心在増加(所谓的“小口慢饮”)。在如此之饮用情形,冷却状态的容器装绿茶饮料随着时间的经过会慢慢变温,由于该温度变化,让绿茶饮料本有的爽快感、馥郁香、后味降低,由此重新产生有全体的平衡性变坏这一新的技术课题。
为了解决所述饮用场合的多样化和绿茶饮料特有的技术课题,进行了各种尝试。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提供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为100ppm~300ppm,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双糖/单糖)为10~28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则火香(烘焙香)强、非薄味,且具备清爽后味,即使在冷却的状态亦可美味饮用之绿茶饮料。
又,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提供将单糖与双糖合计的糖类的浓度为150ppm~500ppm,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双糖/单糖)为2.0~8.0,电子局域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的浓度的比率(电子局域儿茶素/糖类)为1.8~4.0,糠醛(furfural)相对于香叶醇(geraniol)的含有比(糠醛/香叶醇)为0.5~3.0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则香气于口中扩散同时残留余韵,且味道具备醇厚及浓度感,即使在冷却的状态亦香气新颖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但是,专利文献1、2并非是将即使在冷却状态饮用的情况,尤其是即使在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也能感到穿过鼻腔的有深度的香气的容器装绿茶饮料作为要解决的课题而进行的研究,再者,即使上述专利文献以外,关于开发具有所述特性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技术课题没有被认识到,而且关于为解决所述技术课题的方法的具体提案,至今几乎没有进行。
专利文献1:特许第48431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许第48431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挥上述先行技术文献的知见的同时,提供一种至今所没有的技术课题,即尤其是即使在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下,也能感觉到有深度的香气与浓度感(醇厚)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和绿茶饮料之香味保持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者们着眼于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对于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与、蔗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浓度)的关系性,锐意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将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容器装绿茶饮料中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调整为0.07~0.48,且将蔗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的浓度和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浓度)调整为0.63~0.90,可以解决上述之技术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是关于:
(1)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为0.07~0.48,蔗糖浓度对于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为0.63~0.90;
(2)如(1)所述之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为3mg/L~30mg/L;
(3)如(1)或(2)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特征在于,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为85ppm~330ppm;
(4)如(1)~(3)之任意一项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中,电子局域儿茶素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浓度的比率(电子局域儿茶素/糖类)为1.8~3.5;
(5)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之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绿茶饮料中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调整为0.07~0.48,且将蔗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调整为0.63~0.90;
(6)一种绿茶饮料之香味保持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绿茶饮料中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调整为0.07~0.48,且将蔗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调整为0.63~0.90。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尤其是即使开栓后经时液温上升变温的情况,也可得到能够感觉到有深度的香气与浓度感(醇厚)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之容器装绿茶饮料的特征在于,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为0.07~0.48,蔗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浓度)为0.63~0.90。
本发明之容器装绿茶饮料为将以萃取绿茶所得之萃取液作为主成分的液体充填于容器而成的饮料,可列举出例如仅由萃取绿茶所得的萃取液所成的液体、或稀释该萃取液的液体、或将萃取液彼此混合的液体、或于此等前述任意液体中加入添加物的液体、或使此等前述任意液体干燥者经分散而成的液体等。
所谓“主成分”包含在不妨碍该主成分机能范围下,允许含有其他成分之意。此时,该主成分的含有比例虽非特定者,但是萃取绿茶所得的萃取液乃至萃取物,作为萃取液或固形分浓度,以占有饮料中的50质量%以上、尤其以70质量%以上、其中特别是以80质量%以上(包含100%)为佳。
(茶叶原料)
本发明中绿茶饮料之原料茶叶并未特别限制绿茶的种类。例如,广泛包含分类为蒸茶、煎茶、玉露、抹茶、番茶、玉绿茶、釜炒茶、中国绿茶等不发酵茶的茶,亦包含混合此等2种类以上者。又,亦可添加糙米等谷物、茉莉等香味等。
(悬浮固体物浓度(suspended solids(SS)))
在本发明中,悬浮固体物浓度(suspended solids(SS))是显示水色混浊程度的指标之一,是悬浮于水中的粒径为2mm以下的不溶解性物质的总称,以重量浓度(mg/L)表示。
悬浮固体物浓度的测定有玻璃纤维滤纸法与远心分离法,但是通常使用玻璃纤维滤纸法,远心分离法适用于难以过滤的试料。玻璃纤维滤纸法是用孔径1μm的玻璃纤维滤纸吸引过滤试料,使过滤残留物在105℃~110℃干燥2小时后,测定残留物的重量。再者,也有利用悬浮固体物浓度值与透视度在逆数中的性质,更简便地求出悬浮固体物浓度值的方法。本发明中的悬浮固体物浓度的测定虽然假定利用上述简便法的测定方法,但也不排除当业者在通常实施的范围採用通过更严密的测定方法所得到的测定值。
(绿茶饮料之悬浮固体物浓度(SS))
本发明中的绿茶饮料之悬浮固体物浓度(SS)以15mg/L~80mg/L为佳,以20mg/L~80mg/L为更佳,尤其以30mg/L~70mg/L为佳,以40mg/L~60mg/L为最佳。如果容器装绿茶饮料之悬浮固体物浓度(SS)低于15mg/L,则有绿茶饮料中的浓度感(醇厚)不足的问题为不佳。如果容器装绿茶饮料之悬浮固体物浓度(SS)超过80mg/L,则有绿茶饮料中的爽快味不足的问题或沉淀极其易于发生有损害外观的问题为不佳。
(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ettleable suspended solid(SSS)))
本发明中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ettleable suspended solid(SSS))是使试料水静置一定时间的情况下所沉降的物质的浓度,由静置前的上澄液悬浮固体物浓度(SS)与静置后的上澄液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差分求得。
(绿茶饮料之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
本发明中绿茶饮料的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以3mg/L~30mg/L为佳,以4mg/L~17mg/L为更佳,尤其以5mg/L~16.5mg/L为更佳,进一步以6mg/L~16mg/L为更佳,以8mg/L~15mg/L为最佳。如果容器装绿茶饮料之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低于3mg/L,则有绿茶饮料中的浓度感(醇厚)不足的问题为不佳。如果容器装绿茶饮料之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超过30mg/L,则绿茶饮料中的沉淀极其易于发生,有损害外观的问题为不佳。
(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悬浮固体物浓度(SS)之比率(SSS/SS))
本发明中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绿茶饮料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以0.07~0.48为佳,以0.07~0.45为更佳,尤其以0.08~0.43为更佳,进一步以0.10~0.40为更佳,以0.10~0.35为最佳。如果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容器装绿茶饮料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低于0.07,则因为在冷却的状态饮用之际的味道、香气的感觉方法、食感变得过弱为不佳,如果超过0.48,则因为在容器底部有沉淀物沉淀在外观上为不佳。
(悬浮固体物浓度(SS)及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之调整方法)
绿茶饮料之悬浮固体物浓度(SS)及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可以通过供给制造绿茶饮料的原料茶的种类、茶期、火入·加工方法、或不同的2种以上的原料茶的混合、或萃取时的条件、维生素C等的添加物、或不同的2种以上的茶萃取液的混合进行调整。
例如,通过选择大量含有微粉的茶叶作为原料茶(深蒸煎茶、粉茶、粉末茶等),例如实施在压榨萃取、萃取时搅拌等的将茶叶切断·破碎这样的萃取,可以使绿茶饮料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増加。再者,通过选择微粉少的茶叶(釜炒茶、实施了除去粉末的煎茶等)作为原料茶,将单独或复数种类以适宜比例混合,例如使用柱式萃取机,实施簇射(shower)萃取等的实施将茶叶切断·破碎这样的萃取,将萃取液过滤(滤滓过滤等),可以使绿茶饮料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降低。再者,例如,通过适宜的比例混合悬浮固体物浓度(SS)高的绿茶饮料与悬浮固体物浓度(SS)低的绿茶饮料,亦可以调整悬浮固体物浓度(SS)。
再者,例如通过选择比重大的茶叶(一番茶、火入弱的茶叶、本茶等)作为原料茶,再选择含有比重大的微粉的茶叶(使粉末茶悬浊于水,经过一定时间后沉降的茶叶等),使绿茶饮料的比重减小,可以使绿茶饮料的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増加。再者,通过例如选择比重小的茶叶(番茶、火入强的茶叶、茎茶等)作为原料茶,从萃取液将比重大的微粉除去(远心分离等)使绿茶饮料的比重增大,可以使绿茶饮料的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降低。再者,通过在远心分离含有萃取液等微粉的液体之际,适宜调整液体的温度、pH、远心分离机通液流速、回转数、远心沉降面积(Σ)的条件,亦可以调整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
又,绿茶饮料的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悬浮固体物浓度(SS)是与悬浮固体物浓度(SS)及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的比率,所以也可以基于这些调整方法进行调整。
(单糖)
单糖是以一般式C6(H2O)6所表示之碳水化合物,为通过水解亦无法再分解为更简单之糖者。本发明中所谓单糖是指Glucose(葡萄糖)、Fructose(果糖)。
本发明的绿茶饮料的单糖的浓度以8ppm~120ppm为佳,以10ppm~90ppm为更佳,尤其以12ppm~80ppm为更佳,以12ppm~70ppm为最佳。如果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单糖的浓度低于8ppm,则从绿茶饮料中的浓度感(醇厚)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佳;如果超过120ppm,则从绿茶饮料中的爽快味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佳。
(双糖)
双糖是以一般式C12(H2O)11表示的碳水化合物,通过加水分解产生单糖者,本发明中所谓双糖是指Sucrose(蔗糖)、cellobiose(纤维双糖)、Maltose(麦芽糖)。
本发明的绿茶饮料的双糖的浓度,以77ppm~215ppm为佳,以80ppm~180ppm为更佳,尤其以85ppm~165ppm为更佳,以90ppm~150ppm为最佳。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双糖的浓度如果低于77ppm,则从绿茶饮料中的浓度感(醇厚)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佳。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双糖的浓度如果高于215ppm,则从绿茶饮料中的爽快味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佳。
(糖类浓度)
本发明中所谓“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之糖类浓度”是指将上述单糖的浓度与上述双糖的浓度合计者。
本发明绿茶饮料的“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之糖类浓度”以85ppm~330ppm为佳,以90ppm~260ppm为更佳,尤其以95ppm~250ppm为更佳,以100ppm~200ppm为最佳。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之糖类浓度”的浓度,如果低于85ppm,则从绿茶饮料中浓度感(醇厚)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佳;如果超过330ppm,则从绿茶饮料中爽快味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佳。
又,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的比率(双糖/单糖)没有特别限定,但为10.0未满,亦可以为1.0~8.0、1.5~8.0。
(蔗糖浓度)
本发明中所谓蔗糖为Glucose(葡萄糖)与Fructose(果糖)结合的双糖类之一种。
本发明的绿茶饮料的蔗糖浓度,以75ppm~210ppm为佳,以80ppm~180ppm为更佳,尤其以82ppm~165ppm为更佳,以88ppm~150ppm为最佳。容器装绿茶饮料的蔗糖浓度如果低于75ppm,则从绿茶饮料中的苦味突出的观点考虑为不佳;蔗糖浓度如果超过210ppm,则从绿茶饮料中的涩味突出的观点考虑为不佳。
(蔗糖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之比率(蔗糖/糖类浓度))
本发明中的所谓的“蔗糖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浓度)”,是指蔗糖浓度相对于将上述单糖的浓度与上述双糖的浓度合计之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浓度)。本发明中的“蔗糖/糖类浓度”,以0.63~0.90为佳,以0.66~0.88为更佳,尤其以0.68~0.85为更佳,以0.69~0.82为最佳。容器装绿茶饮料的“蔗糖/糖类浓度”如果低于0.63,则从绿茶饮料中火香的甜味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佳。“蔗糖/糖类浓度”如果超过0.90,则从绿茶饮料中的新鲜香不足的观点考虑为不佳。
(糖类的浓度·比率之调整方法)
为将糖类浓度、糖类比率调整至上述范围,例如,如特许第4843118号所记载的那样,可使茶叶的干燥(火入)加工、萃取为适宜条件来调整。例如加强茶叶的干燥(火入)加工则糖类被分解而减少,再者用高温长时间萃取则糖类被分解而减少。这样通过茶叶的干燥(火入)条件、与萃取条件可调整糖类浓度、糖类比率。
此时,虽亦可添加糖类进行调整,但因有破坏绿茶饮料原有的香味平衡性之疑虑,所以不添加糖,例如,通过调整获得茶萃取液的条件,或调整复数种不同茶萃取液的混合比例,或添加茶萃取物、茶精制物进行调整等之方法为佳。
(儿茶素类浓度)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的儿茶素类浓度以300ppm~600ppm为佳,以320ppm~550ppm为更佳,尤其以350ppm~500ppm为更佳,以350ppm~450ppm为最佳。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儿茶素类浓度如果低于300ppm,则虽然火香的甜味被强调,但是新鲜香过弱或不能得到充分的浓度感等从对平衡性造成影响的观点考虑为不佳;如果超过600ppm,则虽然新鲜香被强调,但是相反火香的甜味过弱或苦味、涩味被过于强调,从对平衡性造成影响的观点考虑为不佳。
此时,总儿茶素类是指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之合计8种,总儿茶素类是指8种类之儿茶素浓度的合计值。
为将总儿茶素类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只要以萃取条件进行调整即可。
此时,虽亦可添加儿茶素类进行调整,但因有绿茶饮料之平衡性被破坏之疑虑,所以除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之条件外,以茶萃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萃取物之添加等来调整为佳。
(表体儿茶素类·非表体儿茶素类)
本发明的绿茶饮料中的儿茶素类,可以含有“表体儿茶素类”即(-)EC、(-)EGC、(-)ECg、(-)EGCg;可以含有“非表体儿茶素类”即(-)C、(-)GC、(-)Cg、(-)GCg。“非表体儿茶素类”可以通过在约80℃以上进行加热处理来促进热异性化(差向异构体化)而获得。本发明的绿茶饮料中“表体儿茶素类对于非表体儿茶素类的比率(表体儿茶素类浓度/非表体儿茶素类浓度)”以0.4~10.0为佳,以0.5~3.0为更佳,以0.6~1.5为最佳。
(电子局域儿茶素浓度)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的电子局域儿茶素浓度,以270ppm~550ppm为佳,以300ppm~500ppm为更佳,尤其以320ppm~400ppm为更佳。
本发明中所谓“电子局域儿茶素”是指具有三醇结构(苯环上OH基为3基相邻的结构),认为是离子化时易产生电荷局部化的儿茶素,具体而言,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
为将电子局域儿茶素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只要以萃取条件来调整即可,但因萃取时间或温度而易于变化,所以温度过高、萃取时间过长,从维持饮料香气的观点来看亦不佳。此时,虽亦可添加电子局域儿茶素进行调整,但因有绿茶饮料之平衡性被破坏之疑虑,所以除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之条件外,以茶萃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萃取物之添加等来调整为佳。
(电子局域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电子局域儿茶素/糖类))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电子局域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电子局域儿茶素/糖类)”以1.8~3.5为佳,以2.0~3.3为更佳,尤其以2.3~3.0为更佳。
为将电子局域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调整在上述范围,虽可用萃取条件进行调整,但因儿茶素在高温的萃取率增高,因高温状态糖类易分解,故萃取时以短时间为佳。此时,虽亦可添加电子局域儿茶素及糖类进行调整,但因有绿茶饮料之平衡性被破坏之疑虑,所以除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之条件外,以茶萃取液彼此的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来调整为佳。
(咖啡因浓度)
本发明绿茶饮料中的咖啡因浓度,以未满200ppm为佳,以0ppm~100ppm为更佳,尤其以0ppm~80ppm为更佳,进一步以0ppm~60ppm为更佳,尤其进一步以0ppm~40ppm为更佳,以0~30ppm为最佳。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咖啡因浓度如果超过200ppm,则从来源于咖啡因的苦味对香味的感觉方法与苦味的平衡性造成影响的观点考虑为不佳。
为将咖啡因浓度调整在上述范围,可以向茶叶上浇热水或将茶叶浸渍于热水中使茶叶中的咖啡因溶出,使用该茶叶制作茶萃取液,使这些茶萃取液彼此混合,进行调整即可。再者,亦可以使活性炭、白土等的吸着剂作用于萃取液,来吸着除去咖啡因。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
本发明中“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以1.4~660为佳,以2.0~350为更佳,以4.0~200为最佳。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如果低于1.4,则相对于厚度·浓度感,苦味过于突出,从平衡性被破坏的观点考虑为不佳;如果超过660,则相对于厚度·浓度感,涩味过于突出,从平衡性被破坏的观点考虑为不佳。
为将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调整在上述范围,可以通过上述咖啡因低减处理、茶叶量、抽出温度进行调整。虽亦可添加总儿茶素类进行调整,但因有绿茶饮料之平衡性被破坏之疑虑,所以除调整用于得到茶萃取液之条件以外,以茶萃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萃取物之添加等来调整为佳。
(pH)
本发明绿茶饮料之pH,在20℃以6.0~6.5为佳。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之pH以6.0~6.4为更佳,其中特别是以6.1~6.3为更佳。
(各成分之测定方法)
上述单糖类、双糖类、总儿茶素类、电子局域儿茶素类、咖啡因的浓度可使用高速液体层析管柱(HPLC)等,以检量线法等测定。
(容器)
充填本发明绿茶饮料之容器,并未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塑胶制瓶(所谓保特瓶)、钢、铝等金属罐、瓶、纸容器等,尤其以使用保特瓶等透明容器等为佳。
(制造方法)
本发明之绿茶饮料,可通过例如选定茶叶原料,同时适宜调整茶叶的干燥(火入)加工、萃取条件,将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相对于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比率(SSS/SS)调整为0.07~0.48,且将蔗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比率(蔗糖/糖类浓度)调整为0.63~0.90来制造。
例如,准备使茶叶在250℃~260℃进行干燥(火入)加工,使该茶叶在高温短时间萃取所得的萃取液、与以往一般的绿茶萃取液,即在90℃~100℃下干燥(火入)加工茶叶,使该茶叶在低温长时间萃取所得的萃取液,使这些以适宜比例搭配,由此可制造本发明之绿茶饮料。
再者,通过以适宜条件调整萃取液的远心分离处理,或以适宜条件调整粉碎茶叶混浊液进行远心分离处理,与萃取液进行混合,可以制造本发明的绿茶饮料。但,本发明中的绿茶饮料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如此的制造方法。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发明之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所记载之实施例。
(绿茶叶萃取液A)
将萃取液用绿茶叶(藪北种、静冈县产二番茶深蒸、荒茶)20g,用700mL的热水(80℃)萃取6分钟,以不锈钢筛孔(20筛孔)过滤去除茶壳后,再以不锈钢筛孔(80筛孔)过滤,使用远心分离机(Westphalia公司制SA1连续远心分离机),以流速300L/hr、回转数10000rpm、远心沉降面积(Σ)1000m2,处理其滤液,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绿茶叶萃取液A。
(绿茶叶萃取液B)
用回转鼓型火入机,将在285℃火入加工8分钟的萃取液用绿茶叶(藪北种、静冈县产二番茶深蒸)14g,用700mL的热水(60℃)萃取6分钟,以不锈钢筛孔(20筛孔)过滤去除茶壳后,再以不锈钢筛孔(80筛孔)过滤,使用远心分离机(Westphalia公司制SA1连续远心分离机),以流速300L/hr、回转数10000rpm、远心沉降面积(Σ)1000m2,处理其滤液,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绿茶叶萃取液B。
(混浊液用粉碎茶)
将绿茶叶(藪北种、静冈县产一番茶深蒸、荒茶),以处理量10kg/小时、吐出压力0.9MPa的条件,进行喷射(jet mill)粉碎(日本乾溜工业公司制造437型),由此得到混浊液用粉碎茶。
(粉碎茶叶混浊液C)
将上述混浊液用粉碎茶(5.6g),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分散,用远心分离机(Westphalia公司制SA1连续远心分离机),以流速480L/hr、回转数10000rpm、远心沉降面积(Σ)1000m2进行处理,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C。该粉碎茶叶混浊液C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为400mg/L。
(粉碎茶叶混浊液D)
将上述混浊液用粉碎茶(0.56g),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质机(homogenizer)进行分散,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叶混浊液D。该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为400mg/L。
(实施品1)
使用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15:85)700ml、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20:80)350ml,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7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3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2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进行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1)。
(实施品2)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97)、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20:8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400ppm,以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2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以纯水进行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2)。
(实施品3)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1:69)、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70:3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3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3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进行混合(mess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3)。
(实施品4)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95)、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70:3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40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3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进行混合(mess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4)。
(实施品5)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15:85)、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0:5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3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4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进行混合(mess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5)。
(实施品6)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6:94)、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0:5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40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2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进行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6)。
(实施品7)
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6:94)、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0:5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2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4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3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进行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7)。
(实施品8)
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6:94)、及粉碎茶叶混浊液A、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0:5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7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40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2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进行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实施品8)。
(比较品1)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5:65)、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0:10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4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2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进行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1)。
(比较品2)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2:98)、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0:10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400ppm,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0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混合(mess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2)。
(比较品3)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0:50)、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V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20:8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4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1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混合(mess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3)。
(比较品4)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0:100)、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C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20:8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40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0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L的方式,用纯水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4)。
(比较品5)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S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48:52)、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70:3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3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2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混合(mess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5)。
(比较品6)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1:99)、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70:30),依据实施品1,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为5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3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1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6)。
(比较品7)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8:62)、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90:1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1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3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1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7)。
(比较品8)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3:97)、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90:1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1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20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2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混合(mess 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8)。
(比较品9)
将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2:98)、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0:10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15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35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1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混合(mess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9)。
(比较品10)
绿茶叶萃取液A、B混合液(绿茶叶萃取液A:绿茶叶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5:95)、及粉碎茶叶混浊液C、D混合液(粉碎茶叶混浊液C:粉碎茶叶混浊液D的搭配比例(重量比)为0:100),依据实施品1,以目标悬浮固体物浓度(SS)成为80mg/L的方式进行搭配,添加维生素C600ppm,以加热杀菌处理的pH成为6.2的方式添加小苏打,进行pH调整之后,以成为2000mL的方式,用纯水混合(messup)。其后,使所得的混合液进行UHT杀菌(135℃、30秒),在盘内冷却至85℃之后,充填于透明塑胶容器(PET瓶),立刻冷却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装绿茶饮料(比较品10)。
(各成分的测定方法)
如已述,单糖类、双糖类、总儿茶素类、电子局域儿茶素类、咖啡因的浓度用高速液体层析管柱(HPLC)等,通过检量线法等测定。
又,关于悬浮固体物浓度(suspended solids(SS)),依据JIS(日本工业规格)K0102-9的方法,供试5℃的样品进行测定。将过滤膜(membrane filter(醋酸纤维素型)、孔径1μm、径47mm(东洋滤纸公司制造))安装于过滤器上,将样品适量(45ml~100ml)注入过滤器进行吸引过滤,其后用50ml的纯水进行洗浄,使用夹子(pincette),将过滤膜从过滤器上取下,在90℃干燥30分钟。将该过滤膜在干燥器(desiccator)中放冷,测定过滤膜上的残留物质的质量。
再者,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ettleable suspended solid(SSS))是测定在5℃静置了5小时的样品的上澄液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通过与静置前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的差分而求出(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SSS)=静置前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静置(5℃、5小时)后的悬浮固体物浓度(SS))。
(评价方法)
关于实施品1~8及比较品1~10的全部,由10名专门官能检查员(panelist)在开封之后(5℃)立刻实施官能评价(官能评价1),及在开封后经过5小时之后(28℃静置)实施官能评价(官能评价2),关于每个样品进行4段阶评价(1~4点),算出其平均值,跟据良好的评价顺序分别定为“◎”(4点)、“○”(3点)、“△”(2点)、“×”(1点)。再者,每个官能评价的评价项目设为火香的甜味、新鲜香、浓度感(醇厚)、爽快味、馥郁香及后味。
又,关于实施品1~8及比较品1~10的全部,关于将每个样品在37℃静置10天后的外观,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评价。
再者,对于作为含有味、香、后味、外观等制品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适宜性,通过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评价,作为“总合评价”。
实施品1~8及比较品1~10的搭配比例(重量)、各成分的测定结果及各样品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表4。
[表1]
实施品1 实施品2 实施品3 实施品4
绿茶叶萃取液A 15 3 31 5
绿茶叶萃取液B 85 97 69 95
粉碎茶叶混浊液C 20 20 70 70
粉碎茶叶混浊液D 80 80 30 30
实施品5 实施品6 实施品7 实施品8
绿茶叶萃取液A 15 6 6 6
绿茶叶萃取液B 85 94 94 94
粉碎茶叶混浊液C 50 50 50 50
粉碎茶叶混浊液D 50 50 50 50
[表2]
(考察)
关于本发明品1~8,开封后在28℃经过5小时后的评价,关于火香的甜味、新鲜香、浓度感(醇厚)、爽快感、馥郁香、后味的各项目,被评价为良好或极其良好的项目多,火香的甜味、新鲜香、浓度感(醇厚)、爽快感、馥郁香、后味的平衡优异,且外观也没有问题,因此在总合评价上,可以得到均为良好,平衡好的制品。
与此相对,关于比较品1~10,外观不佳(比较品1~2、10),馥郁香及后味也不是极佳(比较品1~2、10),或是火香的甜味、新鲜香为致命的不足(比较品3~6),或是浓度感(醇厚)为致命的不足(比较品7~8),或是随着时间的经过爽快味、馥郁香劣化(比较品1~4,9),或是发生苦味·涩味(比较品10)等均为缺乏平衡者,于总合评价上不能说是良好者。

Claims (7)

1.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相对于由粒径为2mm以下的不溶解性物质构成的悬浮固体物浓度,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的比率为0.07~0.48,其特征在于:蔗糖浓度相对于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的比率为0.63~0.90,所述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为所述绿茶饮料在静置前的上澄液悬浮固体物浓度与所述绿茶饮料在静置5小时后的上澄液悬浮固体物浓度的差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中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为3~30mg/L。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中将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合计的糖类浓度为85ppm~330pp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中,电子局域儿茶素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浓度的比率为1.8~3.5。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中,电子局域儿茶素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浓度的比率为1.8~3.5。
6.一种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相对于绿茶饮料中的由粒径为2mm以下的不溶解性物质构成的悬浮固体物浓度的比率调整为0.07~0.48,且将蔗糖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与双糖的浓度的合计糖类浓度的比率调整为0.63~0.90,所述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为所述绿茶饮料在静置前的上澄液悬浮固体物浓度与所述绿茶饮料在静置5小时后的上澄液悬浮固体物浓度的差分。
7.一种绿茶饮料的香味保持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相对于绿茶饮料中的由粒径为2mm以下的不溶解性物质构成的悬浮固体物浓度的比率调整为0.07~0.48,且将蔗糖浓度相对于单糖浓度与双糖浓度的合计糖类浓度的比率调整为0.63~0.90,所述沉降性悬浮固体物浓度为所述绿茶饮料在静置前的上澄液悬浮固体物浓度与所述绿茶饮料在静置5小时后的上澄液悬浮固体物浓度的差分。
CN201380010920.5A 2012-10-01 2013-10-01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7971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9687A JP5469223B1 (ja) 2012-10-01 2012-10-01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19687 2012-10-01
PCT/JP2013/076631 WO2014054603A1 (ja) 2012-10-01 2013-10-01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97139A CN104797139A (zh) 2015-07-22
CN104797139B true CN104797139B (zh) 2017-09-22

Family

ID=50434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0920.5A Active CN104797139B (zh) 2012-10-01 2013-10-01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96042A1 (zh)
JP (1) JP5469223B1 (zh)
CN (1) CN104797139B (zh)
CA (1) CA2865503C (zh)
TW (1) TWI568362B (zh)
WO (1) WO20140546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9615B1 (ja) * 2014-08-14 2015-03-04 株式会社 伊藤園 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容器詰緑茶飲料の甘渋味調整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7428B1 (en) * 2000-04-05 2002-05-14 Ito En, Ltd. Green tea beverages manufacturing process
CN102325463A (zh) * 2009-02-27 2012-01-18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
CN102333449A (zh) * 2009-02-27 2012-01-25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
CN102333450A (zh) * 2009-02-27 2012-01-25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焙茶饮料
WO2012029131A1 (ja) * 2010-08-31 2012-03-08 株式会社伊藤園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029132A1 (ja) * 2010-08-31 2012-03-08 株式会社伊藤園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81137B2 (ja) * 1994-12-14 1999-11-22 アサヒ飲料株式会社 緑茶飲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10234301A (ja) * 1997-02-27 1998-09-08 Meiji Seika Kaisha Ltd 緑茶飲料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7428B1 (en) * 2000-04-05 2002-05-14 Ito En, Ltd. Green tea beverages manufacturing process
CN102325463A (zh) * 2009-02-27 2012-01-18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
CN102333449A (zh) * 2009-02-27 2012-01-25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
CN102333450A (zh) * 2009-02-27 2012-01-25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焙茶饮料
WO2012029131A1 (ja) * 2010-08-31 2012-03-08 株式会社伊藤園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029132A1 (ja) * 2010-08-31 2012-03-08 株式会社伊藤園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54603A1 (ja) 2014-04-10
US20150196042A1 (en) 2015-07-16
JP5469223B1 (ja) 2014-04-16
CA2865503C (en) 2016-08-23
CN104797139A (zh) 2015-07-22
TWI568362B (zh) 2017-02-01
JP2014068629A (ja) 2014-04-21
CA2865503A1 (en) 2014-04-10
TW201417725A (zh) 2014-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4143B (zh)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679615B1 (ja) 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容器詰緑茶飲料の甘渋味調整方法
JP5118164B2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
AU2010344583B2 (en) Packaged green-tea beverage
JP5679614B1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容器詰緑茶飲料の濃度感向上方法
TWI568363B (zh)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681367B2 (ja) 飲料用原料茶の製造方法
JP5707530B1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容器詰緑茶飲料の苦渋味抑制方法
JP5452748B1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10344585B2 (en) Roasted green tea drink packed in container
JP2014212760A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208955A (en) Container-packed green tea drink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104797139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JP5525150B2 (ja) 焙煎茶葉粉砕物及びこれを含有する茶飲料
WO2016039420A1 (ja) 容器詰飲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