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33450A - 容器装焙茶饮料 - Google Patents

容器装焙茶饮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33450A
CN102333450A CN2010800093631A CN201080009363A CN102333450A CN 102333450 A CN102333450 A CN 102333450A CN 2010800093631 A CN2010800093631 A CN 2010800093631A CN 201080009363 A CN201080009363 A CN 201080009363A CN 102333450 A CN102333450 A CN 102333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entration
disaccharides
tealeaves
tea beverage
t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93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33450B (zh
Inventor
沼田惠祐
水流和信
藤原冬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to E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to 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to En Ltd filed Critical Ito E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33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3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33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334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30Further treatment of drie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e.g. instant tea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3Liquid or semi-liqui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e.g. gels, liquid extracts in solid capsu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焙烤香味强、味道清淡且具备舒畅的余味、即使在凉了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容器装焙茶饮料。本发明容器装焙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合并了单糖与二糖的糖类的浓度为60ppm~220ppm,二糖与单糖的浓度比(二糖/单糖)为5.0~15.0,前述糖类与没食子酸的浓度比(糖类/没食子酸)为2.0~5.0。进而,电子定域儿茶素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浓度比(电子定域儿茶素/(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的值优选为5.0~9.0。进而,电子定域儿茶素/糖类之比优选为0.8~1.8。

Description

容器装焙茶饮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从经焙烤茶叶中提取得到的焙茶提取液作为主成分的焙茶饮料,进而涉及将该焙茶饮料填充入塑料瓶或罐等中的容器装焙茶饮料。
背景技术
从经焙烤茶叶中提取的焙茶饮料具有特有的芳香,因而从婴儿到老人都喜爱饮用。
作为与这种从焙茶或焙烤茶叶中提取的茶饮料有关的发明,例如有通过用经电解还原处理的水对茶叶进行提取等而防止了沉淀、浑浊、凝集等的焙茶(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另外,还有含有多酚、从焙烤茶叶等中提取的茶叶提取成分、以及α-环糊精,并且抑制了多酚的苦味、涩味的茶饮料(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55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363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焙茶饮料特别是容器装焙茶饮料的普及,无论消费者的嗜好还是饮用情况都变得多样化,因而需要具备特有的味道和香味的有个性的容器装焙茶饮料。
为了增加焙茶饮料的焙烤香味,可以增加茶叶的焙烤强度,但这样做会产生苦味、杂味和令人不快的味道,且抑制舒畅感。特别是,焙茶饮料在冷的状态下难以感受到焙茶所特有的香味。
本发明解决了这种问题,提供焙烤香味强、味道清淡而且具备舒畅的余味、即使在凉了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饮用的新的容器装焙茶饮料。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容器装焙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合并了单糖与二糖的糖类的浓度为60ppm~220ppm,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为5.0~15.0,前述糖类的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的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为2.0~5.0。
对于本发明的容器装焙茶饮料,通过调整合并了单糖与二糖的糖类的浓度、二糖与单糖的浓度比、或糖类与没食子酸的浓度比,可以获得焙烤香味强、味道清淡而且具备舒畅的余味、即使在凉了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饮用的新的容器装焙茶饮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容器装焙茶饮料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容器装焙茶饮料是对经焙烤的绿茶叶进行提取、将以所得提取液或提取物为主成分的液体填充入容器中而成的饮料,是呈红褐色并且具有特有的芳香香味的茶饮料;例如可列举:仅包含对经焙烤的绿茶叶进行提取所得的提取液的液体、或者将该提取液稀释得到的液体、或者将提取液彼此混合的液体、或者向这些前述任何液体中加入添加物得到的液体、或者使这些前述任何液体的干燥产物分散而成的液体等。
所谓“主成分”包含允许在不影响该主成分的功能的范围内含有其它成分的意思。此时,对该主成分的含有比例没有特别规定,作为提取绿茶所获得的提取液或提取物中的固体成分浓度占饮料中的50质量%以上、特别是70质量%以上,其中特别优选占80质量%以上(包含100%)。
另外,对于绿茶的种类也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广泛地包含蒸茶、煎茶、玉露、抹茶、番茶、玉绿茶、釜炒茶、中国绿茶等分类为不发酵茶的茶。也包含将它们2种以上共混而成的茶。另外,也可添加糙米等谷物、茉莉等香料等。
本发明的容器装焙茶饮料的一实施方式(称为“本容器装焙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合并了单糖与二糖的糖类的浓度为60ppm~220ppm,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为5.0~15.0,前述糖类的浓度与没食子酸的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为2.0~5.0。
单糖是以通式C6(H2O)6表示的碳水化合物,它不会因水解而形成比其更简单的糖,本发明中所谓的单糖表示葡萄糖(glucose)和果糖(fructose)。
二糖是以通式C12(H2O)11表示的碳水化合物,其会因水解而产生单糖,本发明中所谓的二糖表示蔗糖(sucrose)、纤维二糖(cellobiose)、麦芽糖(maltose)。
通过使合并了单糖与二糖的糖类的浓度(以下,称为糖类浓度)为60ppm~220ppm,而成为即使在常温下长期保存状态下或凉了的状态下饮用也可保持味道与香味的平衡、具有甜味、醇厚味、在余味中苦涩味或杂味等少的茶饮料。
从这种观点来看,糖类浓度优选为100ppm~200ppm、更优选为155ppm~180ppm。
为了将糖类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将茶叶的焙烤加工或提取调整为适当条件。例如,如果增强茶叶的焙烤加工则糖类会被分解而减少,另外如果在高温下进行长时间提取则糖类会被分解而减少。然而,可以通过茶叶的焙烤条件和提取条件来调整糖类浓度。
此时,也可以通过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添加糖类有可能破坏焙茶饮料本来的香味平衡,因此除了不添加糖类而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外,优选通过将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另外,如果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为5.0~15.0,则成为具有强烈焙烤香味并且在口中蔓延且擅长持续香味的饮料。
从这种观点来看,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更优选为7.0~13.0、进一步优选为10.0~11.0。
为了将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将茶叶的焙烤加工或提取调整为适当条件。例如,如果对茶叶施加焙烤加工,则首先单糖会减少、其次二糖也会减少,因此通过对茶叶施加强焙烤、在高温下进行短时间提取等,可以降低二糖/单糖的比率。
此时,也可以通过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添加糖类有可能会破坏焙茶饮料的平衡,因此除了不添加糖类而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的是通过将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的没食子酸浓度优选为30ppm~75ppm。
没食子酸浓度特别地更优选为32ppm~58ppm,其中,特别地进一步优选为32ppm~53ppm。
另外,“没食子酸”是3,4,5-三羟基苯甲酸的惯用名。
为了将没食子酸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将茶叶的焙烤加工或提取调整为适宜条件。例如,通过在高温下进行焙烤或在高温下进行碱提取,可以提高没食子酸的浓度。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糖类浓度与没食子酸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优选为2.0~5.0。如果在此范围内,则成为可保持甜味与涩味的平衡、余味优良的饮料。
从这种观点来看,糖类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优选为2.3~4.7、更优选为2.8~3.1。
为了将糖类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浓度的比率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考虑到增强焙烤条件会使糖发生分解并使没食子酸浓度增加、或进行高温提取会使糖发生分解等情况而设定适当的条件。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的总儿茶素类浓度优选为90ppm~300ppm。
对于总儿茶素类浓度,特别地更优选为100ppm~250ppm、其中特别地进一步优选为100ppm~200ppm。
此时,所谓总儿茶素类是指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合计8种的含义;所谓总儿茶素类浓度,意指8种儿茶素浓度的合计值。
为了将总儿茶素类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可由提取条件进行调整。此时,也可以添加儿茶素类来进行调整,但添加儿茶素类有可能会破坏焙茶饮料的平衡,因此除了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的是通过将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的电子定域儿茶素浓度优选为80ppm~240ppm。
电子定域儿茶素浓度特别更优选为85ppm~210ppm、特别进一步优选为85ppm~170ppm。
应予说明,本发明中的所谓“电子定域儿茶素”是指具有三元醇结构(苯环上3个羟基相邻接的结构)、且认为在离子化时易引起电荷的定域的儿茶素,具体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
为了将电子定域儿茶素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可通过提取条件进行调整,但从容易因提取时间或温度而发生变化,保持饮料香气的方面出发,并不优选使温度过高或者提取时间过长。此时,也可以通过添加电子定域儿茶素来进行调整,但有可能会破坏焙茶饮料的平衡,因此除了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外,优选的是通过将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电子定域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电子定域儿茶素/糖类)优选为0.8~1.8。如果在此范围内,则成为在放冷饮用时也可获得涩味与甜味的平衡,也可获得与在口中蔓延的焙烤香味间的平衡的可口饮料。
从这种观点来看,电子定域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电子定域儿茶素/糖类)特别优选为1.1~1.7、其中,进一步优选为1.2~1.4。
为了将电子定域儿茶素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通过提取条件进行调整,儿茶素在高温下的提取率增加,但糖类易发生分解,因此提取时间越短越优选。此时,也可以添加电子定域儿茶素和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有可能会破坏焙茶饮料的平衡,因此除了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的是通过将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咖啡因浓度优选为90ppm~190ppm。
咖啡因浓度特别地更优选为100ppm~180ppm、其中特别地进一步优选为120ppm~160ppm。
为了将咖啡因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通过茶叶量和提取温度来进行调整。此时,也可以添加咖啡因来进行调整,但添加咖啡因有可能会破坏焙茶饮料的平衡,因此除了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的是通过将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另外,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优选为0.5~4.5。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更优选为1.0~4.0、特别地进一步优选为1.0~2.5。
为了将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通过茶叶量和提取温度来进行调整。此时,也可以添加总儿茶素类和咖啡因来进行调整,但有可能会破坏焙茶饮料的平衡,因此除了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的是通过将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浓度优选为0.18%~0.45%。应予说明,所谓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是指将从绿茶中提取所得的可溶性固体成分进行蔗糖换算时的值。
从这种观点来看,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浓度更优选为0.22%~0.40%、其中特别地进一步优选为0.22%~0.30%。
为了将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浓度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通过茶叶量和提取条件来进行适当调整。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糖类浓度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糖类/(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优选为2.0~10.0。
糖类浓度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2.5~8.0、其中特别地进一步优选为3.0~7.0。
为了将糖类浓度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通过增加茶叶量来提高固体成分浓度,可以通过与原料茶焙烤条件的组合来调整比率。此时,也可以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添加糖类有可能会破坏焙茶饮料的平衡,因此除了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的是通过将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优选为3.0~10.0。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4.0~9.0、其中特别地进一步优选为5.0~8.0。
为了将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调整为上述范围,可以通过焙烤条件或提取条件来进行调整。此时,也可以添加儿茶素类来进行调整,但由于有可能会破坏焙茶饮料的平衡,因此除了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以外,优选的是通过将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中,电子定域儿茶素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电子定域儿茶素/(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优选为5.0~9.0。如果所述比例在此范围内,则成为在放冷饮用时也可获得焙烤香味与涩味的平衡、也可品味到香味余韵的可口饮料。
电子定域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5.2~8.9、其中特别地进一步优选为5.8~7.5。
为了将电子定域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浓度的比率调整为上述范围,对于茶叶的焙烤条件,优选在高温下进行焙烤。另外,不同儿茶素的溶出性会因提取温度而不同,因此可通过提取条件等来进行调整。此时,也可以添加电子定域儿茶素来进行调整,但有可能会破坏焙茶饮料的平衡,因此除了调整用于获得茶提取液的条件外,优选的是通过将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或者添加茶提取物等来进行调整。
对于本容器装焙茶饮料的pH,在20℃下优选为6.0~6.5。本容器装焙茶饮料的pH更优选为6.0~6.4、其中特别地进一步优选为6.1~6.3。
上述单糖、二糖、没食子酸、电子定域儿茶素、总儿茶素、咖啡因的浓度可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利用标准曲线法等进行测定。
(容器)
对于填充本容器装焙茶饮料的容器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塑料制的瓶(所谓PET瓶),钢、铝等金属罐,瓶,纸容器等,优选使用PET瓶等透明容器等。
(制造方法)
上述容器装焙茶饮料例如可以通过选择茶叶原料,同时适当调整茶叶的干燥(炒制(火入))加工或提取条件,将饮料中合并了单糖与二糖的糖类的浓度调整为60ppm~220ppm,将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调整为5.0~15.0,并且将前述糖类的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的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调整为2.0~5.0来制造。
例如,准备将茶叶在330℃~375℃下进行焙烤再对该茶叶进行高温短时间提取的提取液、和目前普通的焙茶提取液即在180℃~310℃下对茶叶进行焙烤加工再对该茶叶进行高温短时间提取的提取液,按适当比例将它们混合,由此可以制造本容器装焙茶饮料。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制造方法。
应予说明,由于如上所述对茶叶施行焙烤加工,因而首先使单糖减少,其次使二糖减少。因此,也可以通过调整焙烤加工的条件来调整糖类浓度或二糖/单糖的值。
(术语的说明)
本发明中,所谓“焙茶饮料”表示以对茶进行提取所得的茶提取液或茶提取物为主成分的饮料的含义。
另外,所谓“容器装焙茶饮料”表示装入容器中的焙茶饮料的含义,但同时也表示不稀释而直接饮用的焙茶饮料的含义。
本说明书中,在表示为“X~Y”(X、Y为任意数字)的情况下,只要未予特别解释,则包含“X以上且Y以下”的含义,同时包含“优选的是大于X”以及“优选的是小于Y”的含义。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
应予说明,实施例中的所谓“单糖的浓度”表示葡萄糖(glucose)与果糖(fructose)的合计浓度的含义,所谓“二糖的浓度”是指蔗糖(sucrose)、纤维二糖(cellobiose)和麦芽糖(maltose)的合计浓度的含义。
《评价试验1》
制作以下的提取液A~E,用这些提取液制作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的焙茶饮料,并进行感官评价。
(提取液A)
对采摘后的茶叶(やぶきた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利用转鼓型焙烤机在设定温度200℃、焙烤时间为30分钟的条件下施行焙烤加工,在8g茶叶、1L的50℃热水、提取时间5.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用不锈钢筛网(20目)对该提取液进行过滤并除去茶叶渣后,进而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进行过滤,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Westfalia公司制造)将滤液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获得提取液A。
(提取液B)
对采摘后的茶叶(やぶきた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利用转鼓型焙烤机在设定温度300℃、焙烤时间10分钟的条件下施行焙烤加工,在7g茶叶、1L的65℃热水、提取时间7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用不锈钢筛网(20目)对该提取液进行过滤并除去茶叶渣后,进而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进行过滤,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Westfalia公司制造)将该滤液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获得提取液B。
(提取液C)
对采摘后的茶叶(やぶきた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利用旋转鼓型焙烤机在设定温度350℃、焙烤时间1分钟的条件下施行焙烤加工,在12g茶叶、1L的90℃热水、提取时间3.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用不锈钢筛网(20目)对该提取液进行过滤并除去茶叶渣后,进而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进行过滤,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Westfalia公司制造)将该滤液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获得提取液C。
(提取液D)
对采摘后的茶叶(やぶきた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利用转鼓型焙烤机在设定温度370℃、焙烤时间1分钟的条件下施行焙烤加工,在11g茶叶、1L的90℃热水、提取时间3.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用不锈钢筛网(20目)对该提取液进行过滤并除去茶叶渣后,进而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进行过滤,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Westfalia公司制造)将该滤液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获得提取液D。
(提取液E)
对采摘后的茶叶(やぶきた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用转鼓型焙烤机在设定温度310℃、焙烤时间10分钟的条件下施行焙烤加工,在8g茶叶、1L的90℃热水、提取时间为10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用不锈钢筛网(20目)对该提取液进行过滤并除去茶叶渣后,进而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进行过滤,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Westfalia公司制造)将该滤液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获得提取液E。
(提取液的分析)
量取上述各提取液的1/10量,添加400ppm的抗坏血酸,然后添加碳酸氢钠调整为pH6.2,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ml,将该溶液填充入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再加盖,进行30秒倒置杀菌,并进行蒸煮杀菌F0值为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对所得溶液进行测定,并对各提取液的成分进行分析。
将其分析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应予说明,测定方法与下述所示方法相同。
[表1]
Figure 211372DEST_PATH_IMAGE001
(配合)
按以下表2中所示比例配合各提取液A~E,添加400ppm的抗坏血酸,然后添加碳酸氢钠调整为pH6.2,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0ml,将该溶液填充入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再加盖,进行30秒倒置杀菌,再进行蒸煮杀菌F0值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制作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的焙茶饮料。
[表2]
[表3]
Figure 640397DEST_PATH_IMAGE003
(分析)
按照以下所示方式对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的焙茶饮料的成分及pH进行测定。将其结果示于上述表3中。
单糖浓度和二糖浓度是在以下的条件下操作HPLC糖分析装置(Dionex公司制造)、通过标准曲线法定量而进行测定的。
柱:Dionex公司制Carbopack PA1 φ4.6×250mm
柱温:30℃
流动相:A相 200mM NaOH
   :B相 1000mM 醋酸钠
   :C相 超纯水
流速:1.0mL/min
注入量:25μL
检测:Dionex公司制ED50 金电极
没食子酸浓度、电子定域儿茶素浓度、总儿茶素浓度、咖啡因浓度是在以下的条件下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通过标准曲线法定量而进行测定的。
柱:waters公司制Xbridge shield RP18 φ3.5×150mm
柱温:40℃
流动相:A相 水
   :B相 乙腈
   :C相 1%磷酸
流速:0.5mL/min
注入量:5μL
检测:waters公司制紫外线检测器 UV 230nm
pH根据常法使用堀场公司制pH计F-24来测定。
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Brix)用ATAGO公司制DD-7进行测定。
(评价项目)
使用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的焙茶饮料,对于焙烤香味的强度、焙烤香味的蔓延、变质气味(油味)进行评价。
(评价试验)
对于焙烤香味的强度和焙烤香味的蔓延,在制作焙茶饮料后立即让5名熟练的评审员试饮实施例1~4和比较例1~4的焙茶饮料(温度25℃);对于变质气味,将制作的焙茶饮料在55℃下保存1个月后让评审员试饮,根据以下的评价打分,将5人的平均分为3.5以上评价为“◎”、将平均分为3以上且小于3.5评价为“○”、将平均分为2以上且小于3评价为“△”、将平均分为1以上且小于2评价为“×”。将这些结果示于上述表3中。
<焙烤香味的强度>
特别强=4
强=3
有=2
弱=1
<焙烤香味的蔓延>
特别强=4
强=3
有=2
弱=1
<变质气味>
无=4
稍微有=3
可感觉到=2
强=1
(综合评价)
计算出上述3个评价试验的平均分,将平均分为3.5以上综合评价为“◎”、将平均分为3以上且小于3.5综合评价为“○”、将平均分为2以上且小于3综合评价为“△”、将平均分为1以上且小于2综合评价为“×”。
实施例1~4的任一例的综合评价均为“○”以上的评价,获得了适宜的结果。
另一方面,比较例1、4的评价为“△”、比较例2、3的评价为“×”,为不优选的结果。
根据比较例2的结果,如果二糖/单糖的值变低,则产生苦味或涩口味,进而可感觉到经时性劣化所导致的俗称为油味的不适气味,根据比较例1、4的结果可确认,如果二糖/单糖的值变高,则焙烤香味弱且在口中不蔓延。
另外,根据比较例2的结果可确认,如果糖类/没食子酸的值变低,则香味不蔓延;根据比较例1、3的结果可确认,如果糖类/没食子酸的值变高,则焙烤香味弱且在口中不蔓延。
根据这些结果,可推定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在5.0~15的范围,且糖类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在2.0~5.0的范围是使焙烤香味的强度、焙烤香味的蔓延、变质气味的评价变得良好的范围,发现它们在该范围内的焙茶饮料的焙烤香味强、味道清淡,而且具备舒畅的余味,即使在放冷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
《评价试验2》
制作以下的提取液F、G,使用这些提取液制作实施例5~9的焙茶饮料,进行经时后的感官评价。
(提取液F)
对采摘后的茶叶(やぶきた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利用旋转鼓型焙烤机在设定温度355℃、焙烤时间1分钟的条件下施行焙烤加工,在11g茶叶、1L的90℃热水、提取时间3.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用不锈钢筛网(20目)对该提取液进行过滤并除去茶叶渣后,进而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进行过滤,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Westfalia公司制造)将该滤液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获得提取液F。
(提取液G)
对采摘后的茶叶(やぶきた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利用旋转鼓型焙烤机在设定温度320℃、焙烤时间1分钟的条件下施行焙烤加工,在10g茶叶、1L的90℃热水、提取时间3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用不锈钢筛网(20目)对该提取液进行过滤并除去茶叶渣后,进而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进行过滤,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Westfalia公司制造)将该滤液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获得提取液G。
(提取液的分析)
量取上述各提取液F、G的1/10量,添加400ppm的抗坏血酸,然后添加碳酸氢钠调整为pH6.2,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ml,将该溶液填充于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再加盖,进行30秒倒置杀菌,进行蒸煮杀菌F0值为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对该溶液进行测定,并对各提取液的成分进行分析。
将其分析结果示于下述表4中。此外,测定方法与上述所示方法相同。
[表4]
Figure 163782DEST_PATH_IMAGE004
(配合)
按以下表5中所示比例配合提取液F、G,添加400ppm的抗坏血酸,然后添加碳酸氢钠调整为pH6.2,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0ml,将该溶液填充于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再加盖,进行30秒倒置杀菌,再进行蒸煮杀菌F0值为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制作实施例5~9的焙茶饮料。将对实施例5~9的焙茶饮料的成分和pH进行测定的结果示于下述表6中。糖类浓度、电子定域儿茶素浓度、咖啡因浓度、总儿茶素浓度、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和pH以与上述同样的方式进行测定。
[表5]
Figure 531309DEST_PATH_IMAGE005
[表6]
Figure 772935DEST_PATH_IMAGE006
(评价项目)
将实施例5~9的焙茶饮料在55℃下保存1个月,对于沉淀·凝集物、焙烤香味的强度、焙烤香味的蔓延、变质气味(油味)、香味的平衡进行评价。
(评价试验)
首先让5名熟练的评审员目视观察实施例5~9的焙茶饮料(温度25℃)中有无沉淀·凝集物,再进行以下的评价。其次,让评审员试饮,根据以下的评价打分,将5人的平均分为3.5以上评价为“◎”、将平均分为3以上且小于3.5评价为“○”、将平均分为2以上且小于3评价为“△”、将平均分为1以上且小于2评价为“×”。将这些结果示于上述表6中。
<沉淀·凝集物>
+:有沉淀物,即使轻轻搅拌也不消失
±:可见少量沉淀物,但轻微搅拌则沉淀物消失
-:无沉淀物
<焙烤香味的强度>
特别强=4
强=3
有=2
弱=1
<焙烤香味的蔓延>
特别强=4
强=3
有=2
弱=1
<变质气味>
无=4
稍微有=3
可感觉到=2
强=1
<香味的平衡>
特别好=4
好=3
稍微破坏=2
破坏=1
(综合评价)
计算出焙烤香味的强度、焙烤香味的蔓延、变质气味、沉淀·凝集物、香味的平衡的5个评价试验的平均分,将平均分为3.5以上综合评价为“◎”、将平均分为3以上且小于3.5综合评价为“○”、将平均分为为2以上且小于3综合评价为“△”、将平均分为1以上且小于2综合评价为“×”。
实施例5~7的任一例的综合评价均为“○”以上的评价,获得了适宜的结果。
另一方面,实施例8、9的评价为“△”,与实施例5~7的结果相比较则是稍差的结果。
根据实施例8的结果可确认,如果电子定域儿茶素/(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的值变低,则焙烤香味的蔓延变得稍弱,感觉淡;另外,根据实施例9的结果可确认,如果电子定域儿茶素/(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的值变高,则焙烤香的平衡被破坏,进而也产生沉淀物。
根据这些结果,可推定如果电子定域儿茶素/(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是5.0~9.0的范围,则即使经时后也不会产生沉淀·凝集物,是使焙烤香味的强度、焙烤香味的蔓延、变质气味、香味的平衡变良好的范围,发现它们在该范围内的焙茶饮料的焙烤香味强、味道清淡,而且具备舒畅的余味、即使在凉了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
《评价试验3》
制作以下的提取液H、I,使用这些提取液制作实施例10~14的焙茶饮料,利用感官评价进行香味平衡的评价。
(提取液H)
对采摘后的茶叶(やぶきた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利用旋转鼓型焙烤机在设定温度355℃、焙烤时间1分钟的条件下施行焙烤加工,在11g茶叶、1L的60℃热水、提取时间3.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用不锈钢筛网(20目)对该提取液进行过滤并除去茶叶渣后,进而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进行过滤,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Westfalia公司制造)将该滤液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获得提取液H。
(提取液I)
对采摘后的茶叶(やぶきた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利用旋转鼓型焙烤机在设定温度300℃、焙烤时间10分钟的条件下施行焙烤加工,在11g茶叶、1L的93℃热水、提取时间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进行过滤并除去茶叶渣后,进而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进行过滤,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Westfalia公司制造)将该滤液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获得提取液I。
(提取液的分析)
量取上述各提取液H、I的1/10量,添加400ppm的抗坏血酸,然后添加碳酸氢钠调整为pH6.2,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ml,将该液填充于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再加盖,进行30秒倒置杀菌,再进行蒸煮杀菌F0值为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对该溶液进行测定,并对各提取液的成分进行分析。
将其分析结果示于下述表7中。此外,测定方法与上述所示方法相同。
[表7]
Figure 985742DEST_PATH_IMAGE007
(配合)
按以下的表8中所示比率配合提取液H、I,添加400ppm的抗坏血酸,然后添加碳酸氢钠调整为pH6.2,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0ml,将该液填充入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再加盖,进行30秒倒置杀菌,再进行蒸煮杀菌F0值为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制作实施例10~14的焙茶饮料。将对实施例10~14的焙茶饮料的成分和pH进行测定的结果示于下述表9中。糖类浓度、电子定域儿茶素浓度、咖啡因浓度、总儿茶素浓度、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和pH以与上述同样的方式进行测定。
[表8]
Figure 629213DEST_PATH_IMAGE008
[表9]
Figure 899132DEST_PATH_IMAGE009
(评价项目)
在余味的涩口味·涩味、香味的平衡方面,对实施例10~14的焙茶饮料进行评价。
(评价试验)
将实施例10~14的焙茶饮料(温度25℃)给5名熟练的评审员进行试饮,根据以下的评价打分,将5人的平均分为3.5以上评价为“◎”、将平均分为3以上且小于3.5评价为“○”、将平均分为2以上且小于3评价为“△”、将平均分为1以上且小于2评价为“×”。将这些结果示于上述表9中。
<余味中的涩口味·涩味>
无=4
稍微有=3
可感觉到=2
强=1
<香味的平衡>
特别好=4
好=3
稍微破坏=2
破坏=1
(综合评价)
计算出2个评价试验的平均分,将平均分为3.5以上综合评价为“◎”、将平均分为3以上且小于3.5综合评价为“○”、将平均分为2以上且小于3.5综合评价为“△”、将平均分为1以上且小于2综合评价为“×”。
实施例10~12的任一例的综合评价均为“○”以上的评价,获得了适宜的结果。
另一方面,实施例13、14的评价结果为“△”,与实施例10~12的结果相比较则是稍差的结果。
根据实施例13的结果可确认,如果电子定域儿茶素/糖类的值变低,则甜味稍强地残留在余味中,特别是会感觉到涩口味,另外根据实施例14的结果可确认,如果电子定域儿茶素/糖类的值变高,则稍微感觉到涩味,焙烤香的平衡破坏。
根据这些结果可推定,如果电子定域儿茶素/糖类在0.8~1.8的范围,则余味的涩口味·涩味、香味的平衡在良好的范围,发现它们在该范围内的焙茶饮料的焙烤香味强、味道清淡,而且具备舒畅的余味,即使在凉了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

Claims (5)

1.容器装焙茶饮料,其中,合并了单糖与二糖的糖类的浓度为60ppm~220ppm,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为5.0~15.0,前述糖类的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的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为2.0~5.0。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装焙茶饮料,其中电子定域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浓度的比率(电子定域儿茶素/(来源于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为5.0~9.0。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装焙茶饮料,其中前述电子定域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糖类的浓度的比率(电子定域儿茶素/糖类)为0.8~1.8。
4.容器装焙茶饮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焙茶饮料中的合并了单糖与二糖的糖类的浓度调节为60ppm~220ppm,将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调节为5.0~15.0,并且将前述糖类的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的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调节为2.0~5.0。
5.容器装焙茶饮料的香味改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焙茶饮料中的合并了单糖与二糖的糖类的浓度调节为60ppm~220ppm,将二糖的浓度相对于单糖的浓度的比率(二糖/单糖)调节为5.0~15.0,并且将前述糖类的浓度相对于没食子酸的浓度的比率(糖类/没食子酸)调节为2.0~5.0。
CN201080009363.1A 2009-02-27 2010-02-25 容器装焙茶饮料 Active CN102333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47420 2009-02-27
JP2009047420 2009-02-27
PCT/JP2010/052982 WO2010098391A1 (ja) 2009-02-27 2010-02-25 容器詰ほうじ茶飲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33450A true CN102333450A (zh) 2012-01-25
CN102333450B CN102333450B (zh) 2014-07-09

Family

ID=42665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9363.1A Active CN102333450B (zh) 2009-02-27 2010-02-25 容器装焙茶饮料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311705A1 (zh)
JP (1) JP4880798B2 (zh)
KR (1) KR101627539B1 (zh)
CN (1) CN102333450B (zh)
CA (1) CA2751961A1 (zh)
TW (1) TWI459905B (zh)
WO (1) WO201009839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9958A (zh) * 2012-10-01 2014-12-17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97139A (zh) * 2012-10-01 2015-07-22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22983A (zh) * 2018-08-01 2019-01-04 上海康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蒸青绿茶饮料茶叶萃取液焙烤香的方法以及一种茶叶萃取液以及蒸青绿茶饮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6380B2 (ja) * 2010-01-29 2012-11-28 株式会社 伊藤園 容器詰ほうじ茶飲料
WO2012029132A1 (ja) * 2010-08-31 2012-03-08 株式会社伊藤園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73091B2 (ja) * 2011-09-05 2017-02-01 ユニリーバー・ナームローゼ・ベンノートシヤープ インスタントドリンクの茶飲料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607538B2 (ja) * 2016-12-28 2019-11-20 株式会社 伊藤園 容器詰乳含有焙じ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186087B2 (ja) * 2018-12-28 2022-12-08 株式会社 伊藤園 容器詰乳含有緑茶飲料の製造方法
JP7260338B2 (ja) * 2019-03-01 2023-04-18 ポッカサッポロフード&ビバレッジ株式会社 ほうじ茶飲料、ほうじ茶飲料の製造方法、及び、ほうじ茶飲料の苦味を抑え、かつ後切れを向上させ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9140A (ja) * 1984-11-15 1986-06-06 Takasago Corp ほうじ茶香味成分の製造法
CN1318326A (zh) * 2001-05-30 2001-10-24 广东华城食品有限公司 高火香味乌龙茶茶汁和速溶茶粉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021040A (ja) * 2003-06-30 2005-01-27 Riken Koryo Kogyo Kk 茶類エキ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による茶飲料
JP2007195458A (ja) * 2006-01-26 2007-08-09 T Hasegawa Co Ltd 風味の改善された茶抽出処理物の製造方法
TW200826849A (en) * 2006-12-22 2008-07-01 Kao Corp Packaged green tea bevera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3428A (en) * 1996-02-26 2000-05-16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Green tea extract subjected to cation exchange treatment and nanofiltration to improve clarity and color
JP3648122B2 (ja) 2000-03-30 2005-05-18 株式会社ポッカ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茶類飲料の製造方法
JP3592681B2 (ja) * 2001-05-16 2004-11-24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飲料
JP3590051B1 (ja) * 2003-07-30 2004-11-17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飲料
KR20070026005A (ko) * 2005-09-01 2007-03-08 카오카부시키가이샤 정제 녹차 추출물의 제조 방법
JP5140284B2 (ja) * 2006-05-16 2013-02-06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飲料
JP4823877B2 (ja) 2006-11-30 2011-11-24 アサヒ飲料株式会社 茶飲料の製造方法
JP4819005B2 (ja) * 2007-08-10 2011-11-16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茶飲料の製造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9140A (ja) * 1984-11-15 1986-06-06 Takasago Corp ほうじ茶香味成分の製造法
CN1318326A (zh) * 2001-05-30 2001-10-24 广东华城食品有限公司 高火香味乌龙茶茶汁和速溶茶粉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021040A (ja) * 2003-06-30 2005-01-27 Riken Koryo Kogyo Kk 茶類エキ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方法による茶飲料
JP2007195458A (ja) * 2006-01-26 2007-08-09 T Hasegawa Co Ltd 風味の改善された茶抽出処理物の製造方法
TW200826849A (en) * 2006-12-22 2008-07-01 Kao Corp Packaged green tea beverag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宝国: "《食品添加剂》", 30 September 2008, 化学工业出版社, article ""食品甜味剂"" *
陆启玉等: "《食品工艺学》", 30 September 1998,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article ""淀粉糖品的性质""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19958A (zh) * 2012-10-01 2014-12-17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97139A (zh) * 2012-10-01 2015-07-22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97139B (zh) * 2012-10-01 2017-09-22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22983A (zh) * 2018-08-01 2019-01-04 上海康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蒸青绿茶饮料茶叶萃取液焙烤香的方法以及一种茶叶萃取液以及蒸青绿茶饮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118835A (ko) 2011-11-01
KR101627539B1 (ko) 2016-06-07
JP4880798B2 (ja) 2012-02-22
JPWO2010098391A1 (ja) 2012-09-06
WO2010098391A1 (ja) 2010-09-02
CA2751961A1 (en) 2010-09-02
CN102333450B (zh) 2014-07-09
TW201041519A (en) 2010-12-01
US20110311705A1 (en) 2011-12-22
TWI459905B (zh) 2014-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33450B (zh) 容器装焙茶饮料
CN102325463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
CN102711499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
KR101627536B1 (ko) 용기에 담긴 녹차 음료
CN102711500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
CN102711501B (zh) 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CN103068251A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