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8363B -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8363B
TWI568363B TW102135276A TW102135276A TWI568363B TW I568363 B TWI568363 B TW I568363B TW 102135276 A TW102135276 A TW 102135276A TW 102135276 A TW102135276 A TW 102135276A TW I568363 B TWI568363 B TW I5683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een tea
ppm
concentration
tea beverage
te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5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6009A (zh
Inventor
Masami Sasame
Kazuto Murayama
Yohsuke FUJII
Masataka Sakata
Original Assignee
Ito 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039672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I568363(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Ito En Ltd filed Critical Ito En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16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6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83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836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3Liquid or semi-liqui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e.g. gels, liquid extracts in solid capsu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Description

容器裝綠茶飲料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冷卻的狀態飲用的情況下,尤其是即使在開栓後經時液溫上昇變溫的情況下,也具備喉韻佳與有味道餘韻的容器裝綠茶飲料及其製造方法以及綠茶飲料的香味保持方法。
與用茶壺沏綠茶來飲用的這一以往的綠茶飲用形態不同,將綠茶萃取液裝入容器製成立刻能飲用的形態的所謂的容器裝綠茶飲料廣泛普及起來。
伴隨於此,對於容器裝綠茶飲料,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並且,容器裝綠茶飲料的飲用場合也多樣化,並非用茶壺沏綠茶來飲用時所想定的熱茶,將冷藏保存的綠茶就那樣直接飲用的機會也增多起來,特別是夏季炎熱時期得到好評。
以冷卻的狀態飲用的容器裝綠茶飲料,與以往熱的狀態飲用的綠茶萃取液不同,雖然止渴性優異,但是有感到綠茶本來具有的良好的喉韻與味道的餘韻變弱,尤其是有將茶飲料含於口中時所感到的口中香、味道的餘韻、醇厚、滋味及喉韻不足的情況。特別是因為綠茶飲料的味道、香氣纖細,所以關於在冷卻的狀態飲用的容器裝綠茶飲料,要將其設計成能 夠感覺到綠茶本來所具有的味道、香氣,這與其他的容器裝飲料比較尤其是技術上的難度極高。
再者,除如上所記的容器裝綠茶飲料特有的技術課題以外,工作、學習等作業中一點一點地花長時間地飲用冷卻狀態的容器裝綠茶飲料這種至今所沒有的飲用情景,以年輕人層為中心在增加(所謂的「小口慢飲」)。在如此之飲用情形,冷卻狀態的容器裝綠茶飲料隨著時間的經過會慢慢變溫,由於該溫度變化綠茶飲料本來具有的口中香、味道的餘韻、醇厚、滋味及喉韻降低,由此重新產生有全體的平衡性變壞這一新的技術課題。
為了解決所述飲用場合的多樣化和綠茶飲料特有的技術課題,進行了種種嘗試。例如,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藉由提供將單糖的濃度與雙糖的濃度合計的糖類濃度為100ppm~300ppm,雙糖的濃度相對於單糖的濃度的比率(雙糖/單糖)為10~28的容器裝綠茶飲料,則火香(烘焙香)強、非薄味,且具備清爽後味,即使在冷卻的狀態亦可美味飲用之綠茶飲料。
又,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藉由提供將單糖與雙糖合計的糖類的濃度為150ppm~500ppm,雙糖的濃度相對於單糖的濃度的比率(雙糖/單糖)為2.0~8.0,電子局域兒茶素的濃度相對於上述糖類的濃度的比率(電子局域兒茶素/糖類)為1.8~4.0,糠醛(furfural)相對於香葉醇(geraniol)的含有比(糠醛/香葉醇)為0.5~3.0的容器裝綠茶飲料,則香氣於口中擴散同時殘留餘韻,且味道具備淳厚‧濃度感,即使在冷卻 的狀態亦有香氣的新穎的容器裝綠茶飲料。
但是,專利文獻1、2並非是將即使在冷卻的狀態飲用的情況,尤其是即使在開栓後經時液溫上昇變溫的情況,也具備喉韻佳與有味道餘韻的容器裝綠茶飲料作為要解決的課題而進行的研究,再者,即使上述專利文獻以外,關於開發具有所述特性的容器裝綠茶飲料的技術課題沒有被認識到,而且關於為解決所述技術課題的方法的具體提案,至今幾乎沒有進行。
【專利文獻1】特許第4843118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許第4843119號公報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發揮上述先行技術文獻之知見的同時,提供一種至今所沒有的技術課題,即在冷卻的狀態飲用的情況下,尤其是即使在開栓後經時液溫上昇變溫的情況下,也具備喉韻佳與有味道餘韻的容器裝綠茶飲料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者們著眼於茶萃取液中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與甜酸味度比的關係性,銳意研究的結果,發現藉由將茶萃取液中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調整為3μm~60μm,且將甜酸味度比調整為0.12~0.43,可以解決上述之技術課題,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即,本發明係關於: (1)一種容器裝綠茶飲料,其特徵在於:茶萃取液中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為3μm~60μm,且甜酸味度比為0.12~0.43;(2)如(1)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特徵在於:將單糖濃度與雙糖濃度合計之糖類濃度為87ppm~380ppm;(3)如(1)或(2)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特徵在於:將單糖的濃度與雙糖的濃度合計的糖類濃度中雙糖濃度的重量比率(雙糖/單糖+雙糖)為0.69~0.92;(4)如(1)~(3)之任意一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特徵在於:酸味度的合計值為600ppm~840ppm;(5)如(1)~(4)之任意一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特徵在於:電子局域兒茶素濃度為250ppm~550ppm;(6)如(1)~(5)之任意一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特徵在於:咖啡因濃度為未滿200ppm;(7)如(1)~(6)之任意一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特徵在於:含有平均粒子徑為1μm以上的粒子。(8)如(1)~(7)之任意一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特徵在於:透視度為4度~12度(9)一種容器裝綠茶飲料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含有將茶萃取液中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調整為3μm~60μm的步驟、及將甜酸味度比調整為0.12~0.43的步驟;(10)一種綠茶飲料之呈味改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茶萃取液中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調整為3μm~60μm,且將甜酸味度比調整為0.12~0.43。
根據本發明,尤其是即使開栓後經時液溫上昇變溫的情況,也可得到具備喉韻佳與有味道餘韻的容器裝綠茶飲料。
本發明之容器裝綠茶飲料的特徵在於:茶萃取液中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為3μm~60μm,且甜酸味度比為0.12~0.43。
本發明之容器裝綠茶飲料為將以萃取綠茶所得之萃取液作為主成分的液體,充填於容器而成的飲料,可列舉出例如僅由萃取綠茶所得的萃取液所成的液體、或稀釋該萃取液的液體、或將萃取液彼此混合的液體、或於此等前述任意液體中加入添加物的液體、或使此等前述任意液體乾燥者經分散而成的液體等。
所謂「主成分」包含在不妨礙該主成分機能範圍內,允許含有其他成分之意。此時,該主成分的含有比例雖非特定者,但是萃取綠茶所得的萃取液乃至萃取物,作為固形分濃度,以佔有飲料中的50質量%以上、尤其以70質量%以上、其中特別是以80質量%以上(包含100%)為佳。
(茶葉原料)
本發明中綠茶飲料之原料茶葉並未特別限製綠茶的種類。例如,廣泛包含分類為蒸茶、煎茶、玉露、抹茶、番茶、 玉綠茶、釜炒茶、中國綠茶等不發酵茶的茶,亦包含混合此等兩種類以上者。又,亦可添加糙米等穀物、茉莉等香味等。
(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
本發明綠茶飲料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以3μm~60μm為佳,以3μm~50μm為更佳,尤其以3μm~40μm為佳,以3μm~30μm為最佳。如果將綠茶飲料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調整上記範圍,則與甜酸味度比等的其他的調整要素相互作用,即使於冷卻的狀態飲用的情況,由舌觸產生的食感,也能兼備濃厚的醇厚與甘味。
為將綠茶飲料中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調整為上記範圍,可以藉由對原料實施乾燥(火入)加工、將萃取液進行過濾等來調整。
作為過濾,可以列舉出限外過濾、微細過濾、精密過濾、逆浸透膜過濾、電透析、生物機能性膜等的膜過濾、使用多孔質媒體的濾餅過濾等。其中,從生產性與粒子徑調整的觀點考慮,以藉由使用含大量二氧化矽成分的濾劑或矽藻土等多孔質媒體中的一者或兩者的濾餅過濾來調整為佳。
再者,綠茶飲料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可以藉由例如市售的鐳射繞射式細微性分佈測定裝置等進行測定。
(甜酸味度比)
本發明中「甜酸味度比」是以相對於酸味度的糖類濃度(單糖濃度+雙糖濃度(ppm))表示。
甜酸味度比=糖類濃度(ppm)/酸味度(ppm)
再者,所謂「酸味度」係將維他命C濃度(ppm)換算成檸 檬酸所得的酸度(ppm)與作為澀味成分的單寧的比例加起來的值,藉由下式求出。
酸味度(ppm)=維他命C量(ppm)×0.365+單寧量(ppm)
本發明中綠茶飲料的甜酸味度比以0.12~0.43為佳,以0.13~0.39為更佳,尤其以0.14~0.37為佳,以0.15~0.35位最佳。如果將綠茶飲料的甜酸味度比調整為上記範圍,則與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等的其他的調整要素相互作用,即使在冷卻的狀態飲用的情況,由舌觸產生的食感,也能兼備濃厚的醇厚與甘味。
為將綠茶飲料中的甜酸味度比調整為上記範圍,除如上所述的原料茶的加工方法、萃取液的過濾方法等以外,也可藉由原料茶的種類、茶期、產地的選擇、萃取條件、維他命C的添加量的調整等來實施。
又,本發明中綠茶飲料的酸味度沒有特別限定,但以600ppm~840ppm為佳。
為將糖類濃度調整為上記範圍,可以將茶葉的乾燥(火入)加工、萃取設為適宜條件進行調整。例如,增強茶葉的乾燥(火入)加工,則糖類被分解而減少,又如果用高溫長時間萃取,則糖類被分解而減少。這樣藉由茶葉的乾燥(火入)條件、與萃取條件,可調整糖類濃度。
此時,雖亦可添加糖類進行調整,但因有破壞綠茶飲料原有的香味平衡性之虞,所以不添加糖,除了調整獲得茶萃取液之條件以外,以藉由茶萃取液彼此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進行調整為佳。
再者,關於單寧量,例如如果提高茶期短的原料茶葉的搭配比例,則可以增加單寧量(例如「關於茶葉化學成分由於環境的變異(第2報)」、『農化』、第27卷),又,藉由調整獲得茶萃取液時的萃取條件、所得到的複數種類的萃取液的混合比例,可以調整單寧量。
此時,雖亦可另外添加單寧進行調整,但因有破壞綠茶飲料原有的香味平衡性之虞,所以不添加單寧,除了調整獲得茶萃取液之條件以外,以藉由茶萃取液彼此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進行調整為佳。
再者,關於維他命C,除考慮原料茶葉中的維他命C的量進行調整以外,也可以考慮添加於綠茶飲料中的維他命C的量進行調整。
(單糖)
單糖係以一般式C6(H2O)6所表示之碳水化合物,為藉由水解亦無法再分解為更簡單之糖者。
本發明中所謂單糖是指Glucose(葡萄糖)、Fructose(果糖)。
本發明的綠茶飲料的單糖的濃度以7ppm~120ppm為佳,以11ppm~100ppm為更佳,尤其以15ppm~80ppm為更佳,以18ppm~70ppm為最佳。如果容器裝綠茶飲料的單糖的濃度低於7ppm,則從綠茶飲料中的醇厚不足的觀點考慮為不佳;如果超過120ppm,則從口中香變弱的觀點考慮為不佳。
(雙糖)
雙糖是以一般式C12(H2O)11表示的碳水化合物,藉由加水分解產生單糖者,本發明中所謂雙糖是指sucrose(蔗糖)、 cellobiose(纖維雙糖)、maltose(麥芽糖)。
本發明的綠茶飲料的雙糖的濃度以80ppm~260ppm為佳,以80ppm~230ppm為更佳,尤其以90ppm~200ppm為更佳,以90ppm~180ppm為最佳。
(糖類濃度)
本發明中所謂「將單糖的濃度與雙糖的濃度合計之糖類濃度」是指將上述單糖的濃度與上述雙糖的濃度合計者。
本發明綠茶飲料的「單糖的濃度與雙糖的濃度合計之糖類濃度」以87ppm~380ppm為佳,以91ppm~320ppm為更佳,尤其以105ppm~280ppm為更佳,以108ppm~250ppm為最佳。
(兒茶素類濃度)
本發明綠茶飲料中的兒茶素類濃度以280ppm~600ppm為佳,以290ppm~580ppm為更佳,尤其以310ppm~550ppm為更佳,以330ppm~500ppm為最佳。容器裝綠茶飲料的兒茶素類濃度如果低於280ppm,則雖然火香的甜味被強調,但是新鮮香過弱或不能得到充分的濃度感等從對平衡性造成影響的觀點考慮為不佳;如果超過600ppm,則雖然新鮮香被強調,但是相反火香的甜味過弱或苦澀味、澀味被過於強調,從對平衡性造成影響的觀點考慮為不佳。
此時,總兒茶素類係指兒茶素(C)、沒食子兒茶素(GC)、兒茶素沒食子酸酯(Cg)、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GCg)、表兒茶素(EC)、表沒食子兒茶素(EGC)、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Cg)及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之合計8種,總兒茶素類係指8種類之兒茶素濃度的合計值。
為將總兒茶素類濃度調整為上述範圍,只要以萃取條件進行調整即可。
此時,雖亦可添加兒茶素類進行調整,但因有綠茶飲料之平衡性被破壞之虞,所以除調整用於得到茶萃取液之條件外,以茶萃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萃取物之添加等來調整為佳。
(表體兒茶素類‧非表體兒茶素類)
本發明的綠茶飲料中的兒茶素類,可以含有「表體兒茶素類」即(-)EC、(-)EGC、(-)ECg、(-)EGCg;可以含有「非表體兒茶素類」即(-)C、(-)GC、(-)Cg、(-)GCg。「非表體兒茶素類」可以藉由在約80℃以上進行加熱處理來促進熱異性化(差向異構體化)而獲得。本發明的綠茶飲料中「表體兒茶素類對於非表體兒茶素類的比率(表體兒茶素類濃度/非表體兒茶素類濃度)」以0.4~10.0為佳,以0.5~3.0為更佳,以0.6~1.5為最佳。
(電子局域兒茶素濃度)
本發明綠茶飲料中的電子局域兒茶素濃度,以250ppm~550ppm為佳,以260ppm~530ppm為更佳,尤其以280ppm~500ppm為更佳,以300ppm~450ppm為最佳。
本發明中所謂「電子局域兒茶素」係指具有三醇結構(苯環上OH基為3基相鄰的結構),認為係離子化時易產生電荷局部化的兒茶素,具體而言,有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表沒食子兒茶素(EGC)、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Cg)、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GCg)、沒食子兒茶素(GC)、兒茶素沒食子酸酯(Cg)等。
為將電子局域兒茶素濃度調整為上述範圍,只要以萃取條件來調整即可,但因萃取時間或溫度而易於變化,所以溫度過高、萃取時間過長,從維持飲料香氣的觀點來看亦不佳。此時,雖亦可添加電子局域兒茶素進行調整,但因有綠茶飲料之平衡性被破壞之虞,所以除調整用於得到茶萃取液之條件外,以茶萃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萃取物之添加等來調整為佳。
(電子局域兒茶素濃度相對於糖類濃度的比率(電子局域兒茶素/糖類))
本發明綠茶飲料中「電子局域兒茶素濃度相對於糖類濃度的比率(電子局域兒茶素/糖類)」以1.6~3.4為佳,以1.8~3.2為更佳,尤其以2.0~3.0為更佳。
為將電子局域兒茶素濃度相對於糖類濃度的比率調整在上述範圍,雖可用萃取條件進行調整,但因兒茶素在高溫的萃取率增高,因高溫狀態糖類易分解,故萃取時以短時間為佳。此時,雖亦可添加電子局域兒茶素及糖類進行調整,但因有綠茶飲料之平衡性被破壞之虞,所以除調整用於得到茶萃取液之條件外,以茶萃取液彼此的混合、或添加茶萃取物等來調整為佳。
(咖啡因濃度)
本發明綠茶飲料中的咖啡因濃度,以未滿200ppm為佳,以0ppm~150ppm為更佳,尤其以0ppm~120ppm為更佳,進一步以0ppm~100ppm為更佳,尤其進一步以0ppm~40ppm為更佳,以0~30ppm為最佳。
容器裝綠茶飲料的咖啡因濃度如果超過200ppm,則從來 源於咖啡因的苦味對香味的感覺方法與苦味的平衡性造成影響的觀點考慮為不佳。
為將咖啡因濃度調整在上述範圍,可以向茶葉上澆熱水或將茶葉浸漬於熱水中使茶葉中的咖啡因溶出,使用該茶葉製作茶萃取液,使這些茶萃取液彼此混合,進行調整即可。再者,亦可以使活性炭、白土等的吸著劑作用於萃取液,來吸著除去咖啡因。
(總兒茶素類濃度相對於咖啡因濃度的比率(總兒茶素/咖啡因))
本發明中「總兒茶素類濃度相對於咖啡因濃度的比率(總兒茶素/咖啡因)」以1.4~660為佳,以2.0~350為更佳,以4.0~200為最佳。總兒茶素類濃度相對於容器裝綠茶飲料的咖啡因濃度的比率(總兒茶素/咖啡因)如果低於1.4,則相對於厚度‧濃度感,苦味過於突出,從平衡性被破壞的觀點考慮為不佳;如果超過660,則相對於厚度‧濃度感,澀味過於突出,從平衡性被破壞的觀點考慮為不佳。
為將總兒茶素類濃度相對於咖啡因濃度的比率調整在上述範圍,可以藉由上述咖啡因低減處理、茶葉量、萃取溫度進行調整。雖亦可添加總兒茶素類進行調整,但因有綠茶飲料之平衡性被破壞之虞,所以除調整用於得到茶萃取液之條件以外,以茶萃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萃取物之添加等來調整為佳。
(透視度)
於本發明中,透視度係表示綠茶飲料的水色混濁程度的指標,本發明中綠茶飲料的透視度以4度~12度為佳。本發明中 的透視度係基於JIS(日本工業規格)K0102-9的方法的測定值。具體而言,用每隔10mm標有刻度的帶下口的玻璃製料桶,向具有於底部記有雙重十字的標識板的透視度計裡裝滿試料液,從上部透視底部,直到可以清晰識別標識板的雙重十字為止,讀取從下口迅速流出試料時的水面的刻度。本發明中,將此重複兩次,求出平均值,作為透視度用度(將10mm定為1度)表示。
(pH)
本發明綠茶飲料之pH,在20℃以6.0~6.5為佳。本容器裝綠茶飲料之pH以6.0~6.4為更佳,其中特別是以6.1~6.3為更佳。
(各成分之測定方法)
上述兒茶素類、電子局域兒茶素類、咖啡因的濃度可使用高速液體層析管柱(HPLC)等,以檢量線法等測定。
(容器)
充填本發明綠茶飲料之容器,並未特別限定,可使用例如塑膠製瓶(所謂保特瓶)、鋼、鋁等金屬罐、瓶、紙容器等,尤其以使用保特瓶等透明容器等為佳。
(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綠茶飲料,可藉由例如選定茶葉原料,同時適宜調整茶葉的乾燥(火入)加工、萃取條件,將茶萃取液中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D90)調整為3μm~60μm,且將甜酸味度比調整為0.12~0.43進行製造。例如,準備使茶葉在250℃~260℃進行乾燥(火入)加工,使該茶葉在高溫短時間萃取所得 的萃取液、與以往一般的綠茶萃取液,即在90℃~100℃下乾燥(火入)加工茶葉,使該茶葉在低溫長時間萃取所得的萃取液,使這些以適宜比例搭配,由此可製造本容器裝綠茶飲料。再者,藉由以適宜條件調整萃取液的遠心分離處理,可製造本容器裝綠茶飲料。又,以適宜條件調整粉碎茶葉混濁液進行遠心分離處理,與萃取液以適宜比例進行混合,由此可以製造本容器裝綠茶飲料。但,本發明中的綠茶飲料的製造方法並不限定於如此的製造方法。
【實施例】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但,本發明不限於以下所記載之實施例。
(綠茶葉萃取液A)
將萃取液用綠茶葉(藪北種、靜岡縣產秋冬番茶、荒茶)20g,用700mL的熱水(80℃)萃取6分鐘,使用遠心分離機(Westphalia公司製SA1連續遠心分離機),以流速300L/hr、回轉數10000rpm、遠心沈降面積(Σ)1000m2,處理其濾液,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綠茶葉萃取液A。
(綠茶葉萃取液B)
用回轉鼓型火入機,將在285℃火入加工8分鐘的萃取液用綠茶葉(藪北種、靜岡縣產二番茶深蒸)14g,用700mL的熱水(60℃)萃取6分鐘,使用遠心分離機(Westphalia公司製SA1連續遠心分離機),以流速300L/hr、回轉數10000rpm、遠心沈降面積(Σ)1000m2,處理其濾液,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綠茶葉萃取液B。
(混濁液用粉碎茶C)
將綠茶葉(早綠種、愛知縣產一番茶、碾茶)200kg,投入到球磨機粉碎(MAKINO公司製造BM-400)中,進行粉碎處理,由此得到混濁液用粉碎茶C。
(混濁液用粉碎茶D)
將綠茶葉(早綠種、愛知縣產一番茶、碾茶),以處理量10kg/小時、吐出壓力0.9MPa的條件,進行噴射(jet mill)粉碎(日本乾溜工業公司製造437型),由此得到混濁液用粉碎茶。
(粉碎茶葉混濁液A)
將0.20g的混濁液用粉碎茶C,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質機(homogenizer)進行分散,用網眼80μ試驗用篩子(尼龍製)進行自重過濾,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葉混濁液A。該粉碎茶葉混濁液A的透視度為2.3度。
(粉碎茶葉混濁液B)
將0.22g的混濁液用粉碎茶C,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質機(homogenizer)進行分散,用網眼60μ試驗用篩子(尼龍製)進行自重過濾,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葉混濁液B。該粉碎茶葉混濁液B的透視度為2.4度。
(粉碎茶葉混濁液C)
將0.27g的混濁液用粉碎茶C,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質機(homogenizer)進行分散,用網眼40μ試驗用篩子(尼龍製)進行自重過濾,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葉混濁液C。該粉碎茶葉混濁液C的透視度為2.5度。
(粉碎茶葉混濁液D)
將0.43g的混濁液用粉碎茶C,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質機(homogenizer)進行分散,用網眼30μ試驗用篩子(尼龍製)進行自重過濾,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葉混濁液D。該粉碎茶葉混濁液D的透視度為1.8度。
將0.67g的混濁液用粉碎茶D,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質機(homogenizer)進行分散,用網眼5μ試驗用篩子(尼龍製)進行自重過濾,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葉混濁液E。該粉碎茶葉混濁液E的透視度為2.3度。
(粉碎茶葉混濁液F)
將23g的混濁液用粉碎茶D,在300mL的水中用高速均質機(homogenizer)進行分散,用網眼2μ試驗用篩子(尼龍製)進行自重過濾,用水混合(mess up)至700ml,由此得到粉碎茶葉混濁液F。該粉碎茶葉混濁液F的透視度為5.2度。
(實施品1)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38:62)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A、D混合液(將208ml的粉碎茶葉混濁液A、201ml的粉碎茶葉混濁液D進行混合)409ml進行搭配(綠茶萃取液A、B混合液與粉碎茶葉混濁液A、D混合液的配合量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31.1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 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1)。
(實施品2)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3:97)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A、F混合液(將83ml的粉碎茶葉混濁液A、282ml的粉碎茶葉混濁液F進行混合)365ml進行搭配(綠茶萃取液A、B混合液與粉碎茶葉混濁液A、F混合液的配合量以目標透視度成為12.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55.5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2)。
(實施品3)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31:69)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E700ml進行搭配(綠茶萃取液A、B混合液與粉碎茶葉混濁液E的配合量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42.2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3)。
(實施品4)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5:95)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E,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49.2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4)。
(實施品5)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15:85)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D,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22.3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5)。
(實施品6)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6:94)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D,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 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30.2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6)。
(實施品7)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6:94)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D,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9.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40.0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7)。
(實施品8)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6:94)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D,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4.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37.2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 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8)。
(實施品9)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35:65)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B,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28.8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9)。
(實施品10)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2:98)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B,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30.1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實施品10)。
(比較品1)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50:50)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C,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 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33.3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比較品1)。
(比較品2)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0:100)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C,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65.4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比較品2)。
(比較品3)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48:52)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E,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20.2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 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比較品3)。
(比較品4)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1:99)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E,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60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比較品4)。
(比較品5)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38:62)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F,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20.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39.8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比較品5)。
(比較品6)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3:97)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F,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20.0度的方式進 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42.7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比較品6)。
(比較品7)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2:98)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A,依據實施品3,以目標透視度成為9.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52.2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比較品7)。
(比較品8)
將綠茶葉萃取液A、B混合液(綠茶葉萃取液A:綠茶葉萃取液B的搭配比例(重量比)為5:95)700ml、及粉碎茶葉混濁液A、B混合液(將326ml的粉碎茶葉混濁液A、163ml的粉碎茶葉混濁液B進行混合)489ml進行搭配(綠茶萃取液A、B混合液與粉碎茶葉混濁液A、B混合液的配合量以目標透視度成為6.0度的方式進行搭配),以最終濃度成為32.2mg%的方式搭配維他命C。在所得到的混合液中添加小蘇打,進行pH 調整,使用純水混合(mess up)成為2000mL。接著,使所得的混合液進行UHT殺菌(135℃、30秒),在盤內冷卻至85℃之後,充填於透明塑膠容器(PET瓶),立刻冷卻至20℃,由此得到容器裝綠茶飲料(比較品8)。
(評價方法)
關於實施品1~10及比較品1~8的全部,由10名專門官能檢查員(panelist)在開封之後(5℃)立刻實施官能評價(官能評價1),及在開封後經過1小時之後(20℃靜置)實施官能評價(官能評價2),及在開封後經過4小時之後(20℃靜置)實施官能評價(官能評價3),關於每個樣品進行4段階評價(1~4點),算出其平均值,跟據良好的評價順序分別定為「◎」(4點)、「○」(3點)、「△」(2點)、「×」(1點)。再者,每個官能評價的評價項目設為口中香、味道的餘韻、醇厚、滋味、喉韻。
又,關於實施品1~10及比較品1~8的全部,關於將每個樣品在20℃靜置1箇月後的外觀,藉由與上述同樣的方法進行評價。再者,對於作為含有口中香、味道的餘韻、醇厚、滋味、喉韻、外觀等製品的容器裝綠茶飲料的適宜性,藉由與上述同樣的方法進行評價,作為「總合評價」。
實施品1~10及比較品1~8的搭配比例(重量)、各成分的測定結果及各樣品的評價結果示於表1~表4。
(考察)
本發明品1~10,開封後立刻評價、開封後經過1小時、 及開封後經過4小時後的評價,關於口中香、味道餘韻、醇厚、後味的各項目,被評價為比較良好或極其良好的項目多,口中香、味道的餘韻、醇厚、滋味的平衡優異,且關於經時評價外觀也優異,因此在總合評價上,可以得到均為良好或極其良好,平衡好的製品。
與此相對,關於比較品1~8,或是口中香、滋味不足(比較品1、3,7、8),或是味道的餘韻有致命的不足(比較品2、4),或是喉韻為致命的不足或不足(比較品7、8),或是濃度感(淳厚)為致命的不足(比較品7~8),醇厚與喉韻不充分為缺乏平衡者,於總合評價上不能說是良好者。

Claims (10)

  1. 一種容器裝綠茶飲料,其特徵在於:茶萃取液中的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為3μm~60μm,且如下述式所定義的綠茶飲料之甜酸味度比為0.12~0.43,甜酸味度比=糖類濃度(ppm)/酸味度(ppm),其中,綠茶飲料中糖類濃度及酸味度如下述式所示,糖類濃度(ppm)=單糖濃度(ppm)+雙糖濃度(ppm) 酸味度(ppm)=維他命C量(ppm)×0.365+單寧量(ppm)。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中上述糖類濃度為87ppm~380pp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中上述雙糖的濃度相對於上述糖類濃度的重量比率為0.69~0.92。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中上述酸味度的合計值為600ppm~840pp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中上述綠茶飲料中的電子局域兒茶素濃度為250ppm~550pp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中上述綠茶飲料中的咖啡因濃度為未滿200ppm。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中含有平均粒子徑為1μm以上的粒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容器裝綠茶飲料,其中上述綠茶飲料中的透視度為4度~12度。
  9. 一種容器裝綠茶飲料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含有將茶萃取液中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調整為3μm~60μm的步 驟、及將如下述式所定義的綠茶飲料之甜酸味度比調整為0.12~0.43的步驟,甜酸味度比=糖類濃度(ppm)/酸味度(ppm),其中,綠茶飲料中糖類濃度及酸味度如下述式所示,糖類濃度(ppm)=單糖濃度(ppm)+雙糖濃度(ppm) 酸味度(ppm)=維他命C量(ppm)×0.365+單寧量(ppm)。
  10. 一種綠茶飲料的呈味改善方法,其特徵在於:將茶萃取液中90累計質量%的粒子徑調整為3μm~60μm,且將如下述式所定義的綠茶飲料之甜酸味度比調整為0.12~0.43,甜酸味度比=糖類濃度(ppm)/酸味度(ppm),其中,綠茶飲料中糖類濃度及酸味度如下述式所示,糖類濃度(ppm)=單糖濃度(ppm)+雙糖濃度(ppm) 酸味度(ppm)=維他命C量(ppm)×0.365+單寧量(ppm)。
TW102135276A 2012-10-01 2013-09-30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5683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9688A JP5439566B1 (ja) 2012-10-01 2012-10-01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6009A TW201416009A (zh) 2014-05-01
TWI568363B true TWI568363B (zh) 2017-02-01

Family

ID=50396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5276A TWI568363B (zh) 2012-10-01 2013-09-30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96043A1 (zh)
JP (1) JP5439566B1 (zh)
CN (1) CN104219958A (zh)
CA (1) CA2868351C (zh)
HK (1) HK1200283A1 (zh)
TW (1) TWI568363B (zh)
WO (1) WO20140546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8845B2 (ja) * 2013-11-15 2018-06-06 キリンビバレッジ株式会社 茶飲料またはコーヒー飲料の製造方法
JP7109154B2 (ja) 2015-12-14 2022-07-29 アサヒ飲料株式会社 茶飲料、茶飲料のおいしさの向上方法、茶飲料の苦み又は渋みの抑制方法、及び茶飲料の甘さの向上方法
JP6718241B2 (ja) * 2016-01-20 2020-07-08 キリンビバレッジ株式会社 高香味の粉砕茶葉を含有する緑茶飲料
US11464240B2 (en) 2016-11-29 2022-10-11 Kao Corporation Beverage composition
JP6920166B2 (ja) * 2017-10-13 2021-08-18 株式会社 伊藤園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容器詰緑茶飲料の光劣化臭の発生抑制方法
CN116076599B (zh) * 2023-03-13 2024-07-02 北京协同创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茶萃取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08955A (en) * 2010-08-31 2012-03-01 Ito En Ltd Container-packed green tea drink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3965A (ja) * 2001-07-10 2003-01-28 Okuraen:Kk 粉砕茶の近赤外線分析による制御方法
US8529977B2 (en) * 2009-02-27 2013-09-10 Ito En, Ltd. Green tea beverage packed in container
CN102333450B (zh) * 2009-02-27 2014-07-09 株式会社伊藤园 容器装焙茶饮料
CA2753308A1 (en) * 2009-02-27 2010-09-02 Ito En, Ltd. Green tea beverage packed in container
US20130156929A1 (en) * 2010-08-31 2013-06-20 Ito En, Ltd. Green tea beverage packed in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A2830625A1 (en) * 2011-03-24 2012-09-27 Meiji Co., Ltd. Coffee beverag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08955A (en) * 2010-08-31 2012-03-01 Ito En Ltd Container-packed green tea drink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868351C (en) 2016-10-25
CA2868351A1 (en) 2014-04-10
JP5439566B1 (ja) 2014-03-12
WO2014054604A1 (ja) 2014-04-10
CN104219958A (zh) 2014-12-17
HK1200283A1 (zh) 2015-08-07
JP2014068630A (ja) 2014-04-21
US20150196043A1 (en) 2015-07-16
TW201416009A (zh) 201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4535B (zh) Container packaging of green tea drinks
TWI568363B (zh)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444143B (zh)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WI474781B (zh) Container packaging of green tea drinks
TWI459905B (zh) Baking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of tea drinks
TWI430752B (zh) Green tea beverage contained in containe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flavor improvement method for green tea beverage installed in container
JP5679614B1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容器詰緑茶飲料の濃度感向上方法
JP5534272B1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10344585B2 (en) Roasted green tea drink packed in container
JP5707530B1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容器詰緑茶飲料の苦渋味抑制方法
TW201440657A (zh) 容器裝綠茶飲料及其製造方法
TW201208955A (en) Container-packed green tea drink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WI568362B (zh) Green tea beverag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161342B2 (ja) コーン茶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