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1499A - 容器装绿茶饮料 - Google Patents

容器装绿茶饮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11499A
CN102711499A CN201080062560XA CN201080062560A CN102711499A CN 102711499 A CN102711499 A CN 102711499A CN 201080062560X A CN201080062560X A CN 201080062560XA CN 201080062560 A CN201080062560 A CN 201080062560A CN 102711499 A CN102711499 A CN 102711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entration
caffeine
green tea
tealeaves
t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25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11499B (zh
Inventor
笹目正巳
衣笠仁
岛冈谦次
添田孝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to E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to 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to En Ltd filed Critical Ito E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11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1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11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11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Their preparation
    • A23L2/38Othe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3Liquid or semi-liqui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e.g. gels, liquid extracts in solid capsu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20Removing unwanted substan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30Further treatment of drie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e.g. instant tea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36Reducing or removing alkaloid content;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Extracts or infusions thereof
    • A23F3/38Reducing or removing alkaloid content from tea extr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5/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D85/7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fo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85/72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fo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edible or potable liquids, semiliquids, or plastic or pasty materia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甜香、甜香和滋味的醇厚感残留、即使在冷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咖啡因量降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本发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咖啡因浓度为90ppm以下,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150ppm~50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2.0~13.0,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的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为0.9~2.2,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为10.0以上。

Description

容器装绿茶饮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装绿茶饮料,其为将由绿茶提取得到的绿茶提取液作为主要成分的绿茶饮料,将其填充到塑料瓶或罐等中而成。
背景技术
绿茶饮料不仅解渴,近年来绿茶中含有的儿茶素类等的生理作用受到关注,有时从增进健康的观点出发而被饮用。
但是,绿茶饮料含有咖啡因,据报道咖啡具有兴奋作用等,被认为导致头痛或失眠等。特别是婴幼儿、老年人或孕妇等摄取绿茶饮料时,有时担心咖啡因对这些人的影响。
因此,近年来咖啡因含量降低的绿茶饮料备受瞩目。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含有鞣酸和咖啡因,鞣酸含量/咖啡因含量之比为30以上。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饮料,为含有(A)酯型儿茶素、(B)游离型儿茶素和(C)咖啡因的饮料,它们的含量为:
(一) (A)+(B)=500~6000mg
(二) (A)/[(A)+(B)]=0.7~1.0
(三) (A)/(C)=6~27
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饮食物的特征在于,相对于儿茶素类1重量份,以0.1重量份以下的量含有咖啡因,以0.1~20.0重量份的量含有环糊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35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67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49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人在容器装绿茶饮料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对具有特有的味道和香气的饮料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单糖与二糖的总浓度、二糖浓度相对于单糖浓度的比率、电子局域化儿茶素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糠醛相对于香气成分的香叶醇的含有比调整到一定条件,从而提供该绿茶饮料在口中香气扩散的同时残留余味,味道具有醇厚感、浓度感的容器装饮料(日本特愿2009-47421)。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饮用方式的多样化等,变得要求低咖啡因的茶饮料,但是若使咖啡因含量降低,则与涩味相关的成分减少,存在不易感觉到浓度感的问题。
本发明人进一步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主要调整茶氨酸相对于咖啡因的比率,可以调整涩味与滋味、涩味与滋味的平衡,即使是咖啡因降低的容器装茶饮料,也可以提供具有由甜香获得的浓度感、且具有甜味和滋味的浓度感的饮料。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主要调整感觉到甜味的糖类与感觉到滋味的茶氨酸的平衡,提供具有甜香、且甜味和滋味的醇厚感残留、特别是即使在冷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咖啡因量降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咖啡因浓度为90ppm以下,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150ppm~50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2.0~13.0,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的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为0.9~2.2,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为10.0以上。
如此,通过调整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糖类浓度、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浓度比、酯型儿茶素与糖类的浓度比、咖啡因与茶氨酸的浓度比,形成具有甜香、且甜味和滋味的醇厚感残留、特别是即使在冷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新型容器装绿茶饮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是将以提取绿茶得到的提取液或提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填充到容器中而成的饮料,可以举出例如仅包含提取绿茶得到的提取液的液体、或者将该提取液稀释而成的液体、或者提取液彼此混合而成的液体、或者向这些上述任意一种液体中加入添加物而成的液体、或者将这些上述任意一种液体干燥得到的干燥物分散而成的液体等。
“主要成分”包括在不阻碍该主要成分的功能的范围内允许含有其它成分的意思。此时,不特定该主要成分的含有比例,但是提取绿茶得到的提取液或提取物,以固体成分浓度计,优选占饮料中的5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占70质量%以上、其中特别优选占80质量%以上(包括100%)。
此外,对绿茶的种类不特别限定。例如广泛包含蒸茶、煎茶、玉露、抹茶、番茶、玉绿茶、釜炒茶、中国绿茶等分类为不发酵茶的茶,也包含它们2种以上共混而成的茶。此外,还可以添加糙米等谷物、茉莉花等香料等。
本发明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的一实施方式(称为“本容器装绿茶饮料”)的特征在于,咖啡因浓度为90ppm以下,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150ppm~50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2.0~13.0,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的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为0.9~2.2,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为10.0以上。
还原糖是显示还原性、在碱性溶液中形成醛基和酮基的糖,本发明中所称的还原糖,表示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纤维二糖、麦芽糖(maltose)。
非还原糖是不显示还原性的糖,本发明中所称的非还原糖,表示蔗糖(sucrose)、水苏糖、蜜三糖。
通过使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以下称为糖类浓度)为150ppm~500ppm,即使在常温长期保存的状态或冷的状态下饮用,也保持味道与香气的平衡,具有甜味、醇厚感,后味中苦涩味或杂味等少。
从上述观点考虑,糖类浓度优选为170ppm~400ppm,特别优选为180ppm~300ppm。
为了将糖类的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使茶叶的干燥(炒制)加工或提取为适当的条件来进行调整。例如,若增强茶叶的干燥(炒制)加工则糖类分解减少,此外,若高温下长时间提取则糖类分解减少。这样,可以通过茶叶的干燥(炒制)条件和提取条件来调整糖类浓度。
虽然也可以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不添加糖类而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此外,若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2.0~13.0,则含在口中时具有火香的甜味,在口中扩散、在咽下时残留而形成适当的浓度感,成为有味道、有口劲(飲み応え)的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优选为2.5~12.0,特别优选为4.0~12.0。
为了将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使茶叶的干燥(炒制)加工或提取为适当的条件来进行调整。例如,若对茶叶实施干燥(炒制)加工则由于首先还原糖减少,接着非还原糖减少,因此通过对茶叶实施干燥(炒制)加工,低温长时间提取,可以降低非还原糖/还原糖的比率。
虽然也可以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不添加糖类而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的总儿茶素类浓度优选为270ppm~920ppm。
总儿茶素类浓度更优选为300ppm~850ppm,特别优选为350ppm~850ppm。
应予说明,总儿茶素类是指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总计8种意思,总儿茶素类浓度意指8种儿茶素浓度的总计值。
为了将总儿茶素类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调整提取条件等。虽然也可以添加儿茶素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的酯型儿茶素浓度优选为135ppm~560ppm。
酯型儿茶素浓度更优选为175ppm~525ppm,特别优选为200ppm~475ppm。
应予说明,“酯型儿茶素”意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总计4种。
为了将酯型儿茶素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调整提取条件等。但是从保持饮料的香气平衡方面考虑,不优选使温度过高、或使提取时间过长。虽然也可以添加酯型儿茶素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为0.9~2.2,只要在该范围,则形成涩味与甜味的平衡得到保持、也可以感觉到火香的甜味、味道具有醇厚感和浓度感,且具有呈味的美味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优选为1.2~2.0,特别优选为1.4~1.8。
为了将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糖类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调整提取条件等。然而,虽然儿茶素在高温下的提取提高,但是糖类易分解,因此提取时间越短越优选。虽然也可以添加酯型儿茶素和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为10.0以上,通过在该范围内,
形成滋味与涩味的平衡得到保持、具有由滋味获得的浓度感、有口劲的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优选为12.0~1000,特别优选为15.0~800。
应予说明,茶氨酸为绿茶等中含有的谷氨酸的衍生物,例如存在L-谷氨酸-γ-乙基酰胺(L-茶氨酸)、L-谷氨酸-γ-甲基酰胺、D-谷氨酸-γ-乙基酰胺(D-茶氨酸)、D-谷氨酸-γ-甲基酰胺等L-或D-谷氨酸-γ-烷基酰胺,基本结构中含有L-或D-谷氨酸-γ-烷基酰胺的衍生物(例如L-或D-谷氨酸-γ-烷基酰胺的糖苷等)。
为了将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增强原料的干燥条件。虽然也可以添加茶氨酸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茶氨酸的浓度优选为8.0ppm以上,通过在该范围内,形成即使在低温下也具有在口中扩散的香气、咽下时具有残留香气,并且有滋味,有口劲的味道与香气取得平衡的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茶氨酸的浓度更优选为10.0ppm~250ppm,特别优选为12.0ppm~250ppm。
为了将茶氨酸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考虑了原料选择、高温下易分解方面的茶叶的干燥(炒制)等的加工条件等来进行调整。虽然也可以添加茶氨酸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咖啡因的浓度优选为90ppm以下。
以往的容器装绿茶饮料约含有110ppm~250ppm的咖啡因,通过为90ppm以下,对人的生理上的影响降低。
从上述观点考虑,咖啡因浓度优选为5ppm~85ppm,特别优选为10ppm~70ppm。
为了将咖啡因浓度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向茶叶冲热水或将茶叶浸渍在热水中使茶叶中的咖啡因溶出,使用该茶叶制备茶提取液,将这些茶提取液彼此混合来进行调整。此外,也可以使活性炭或白土等吸附剂作用于提取液来吸附除去咖啡因。
此外,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咖啡因)优选为3.0~900。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3.2~800,特别优选为3.5~800。
为了将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咖啡因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上述咖啡因减少处理、茶叶量、提取温度等来进行调整。虽然也可以添加总儿茶素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的浓度优选为0.18~0.40%。应予说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指的是将由绿茶提取得到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换算为蔗糖时的值。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的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更优选为0.19~0.38%,特别优选为0.20~0.35%。
为了将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茶叶量和提取条件来进行适当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糖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糖类/(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优选为3.5~25.0。只要上述比率在该范围,则形成可以适当保持相对于涩味等的味道的醇厚感、浓度感,与香气取得平衡,美味的饮料。
从上述观点出发,糖类浓度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3.8~23.0,特别优选为4.0~20.0。
为了将糖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增加茶叶量来提高固体成分浓度,可以通过茶叶量和原料茶的焙煎条件的组合来调整比率。虽然也可以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酯型儿茶素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优选为3.4~30.0。只要上述比率在该范围,则形成可以适当保持通过相对于甜味等的涩味获得的浓度感,保持香气的余味与味道的浓度感的平衡,进而经时性的性状也稳定的饮料。
从上述观点考虑,酯型儿茶素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3.6~28.0,特别优选为3.8~25.0。
为了将酯型儿茶素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由于儿茶素的溶出性因提取温度而不同,故通过提取条件等进行调整即可。虽然也可以添加糖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中,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总儿茶素/(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100))优选为6.8~50.0。
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更优选为7.0~48.0,特别优选为8.0~45.0。
为了将总儿茶素类浓度相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的比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可以通过茶叶的干燥条件或提取条件进行调整。虽然也可以添加儿茶素类来进行调整,但是绿茶饮料的平衡有可能被破坏,因此除了调整用于得到茶提取液的条件之外,还优选通过茶提取液彼此的混合、或茶提取物的添加等来进行调整。
本容器装绿茶饮料的pH在20℃下优选为5.5~6.5。本容器装绿茶饮料的pH更优选为5.8~6.4,特别优选为5.9~6.3。
为了将pH调整到上述范围内,例如可以调整抗坏血酸或碳酸氢钠等pH调节剂的量。
上述还原糖、非还原糖、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咖啡因、茶氨酸的浓度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利用标准曲线法等进行测定,上述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可以通过差示浓度计进行测定。
(容器)
对于填充本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容器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塑料制瓶(所谓PET瓶),钢、铝等的金属罐、瓶,纸容器等,特别是可以优选使用PET瓶等透明容器等。
(制造方法)
对于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例如,可以在选择茶叶原料的同时,适当调整茶叶的干燥(炒制)加工、提取的条件,将饮料中的咖啡因浓度调整为90ppm以下,将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调整为150ppm~500ppm,将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调整为2.0~13.0,将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的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调整为0.9~2.2,且将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调整为10.0以上,由此制造。
例如,可以准备对茶叶冲70℃~100℃的热水浴60~180秒使咖啡因溶出,将该茶叶在220℃~270℃下进行干燥(炒制)加工,高温短时间提取该茶叶而得的提取液,以及以往通常的绿茶提取液,即将茶叶在80℃~150℃下进行干燥(炒制)加工,低温长时间提取该茶叶而得的提取液,将这两种提取液以适当比率配合,由此制造本容器装绿茶饮料。但不限于上述制备方法。
应予说明,如上所述通过对茶叶实施干燥加工,首先还原糖减少,接着非还原糖减少。所以,通过调整干燥加工的条件,可以调整糖类浓度、还原糖/非还原糖的值。
(用语的说明)
本发明中,“绿茶饮料”意指将提取茶得到的茶提取液或茶提取物作为主要成分的饮料。
此外,“容器装绿茶饮料”意指装入到容器中的绿茶饮料,但是同时也指未稀释就可以饮用的绿茶饮料。
本说明书中,表示为“X~Y”(X、Y为任意数字)时,只要不特别说明,则包含“X以上且Y以下”的意思,同时还包含“优选大于X”以及“优选小于Y”的意思。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被该实施例所限定。
应予说明,实施例中,“还原糖浓度”指的是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纤维二糖、麦芽糖(maltose)的总浓度,“非还原糖浓度”指的是蔗糖(sucrose)、水苏糖、蜜三糖的总浓度。
《评价试验1》
制作以下的提取液A~H,使用它们制作实施例1~6和比较例1~4的茶饮料,进行官能评价。
(提取液A)
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90℃、干燥时间3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10g、55℃的温水1L、提取时间8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其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提取液A。
(提取液B)
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270℃、干燥时间15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8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6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其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提取液B。
(提取液C)
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220℃、干燥时间15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11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3.5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其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提取液C。
(提取液D)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90℃、干燥时间3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10g、55℃的温水1L、提取时间8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其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提取液D。
(提取液E)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240℃、干燥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10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12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其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提取液E。
(提取液F)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270℃、干燥时间15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10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12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其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提取液F。
(提取液G)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220℃、干燥时间15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11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7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其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提取液G。
(提取液H)
使用寺田制作所制热水浴咖啡因减少装置,对采摘后的茶叶(薮北种、静冈县产1番茶)进行约95℃的热水浴约2分钟,实施低咖啡因处理。对该茶叶进行毛茶加工,用旋转鼓型炒制机,在设定温度110℃、干燥时间20分钟的条件下实施干燥加工(炒制加工),在茶叶10g、90℃的热水1L、提取时间6分钟的条件下对该茶叶进行提取。将该提取液用不锈钢筛网(20目)过滤除去茶叶渣后,进一步用不锈钢筛网(80目)过滤,将其滤液用SA1连续离心分离机(ウエストファリアー社制)在流速300L/h、转数10000rpm、离心沉降液面积(Σ)1000m2的条件下进行离心分离,得到提取液H。
(提取液的分析)
量取上述各提取液的1/10的量,添加抗坏血酸400ppm后,添加碳酸氢钠将pH调整为6.2,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ml,将该液体填充到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并盖上盖,倒置杀菌30秒,进行蒸煮杀菌 F0值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对此时的溶液进行测定,分析各提取液的成分。
其分析结果如下述表1所示。应予说明,测定方法与下述所示方法相同。
[表1]
Figure 201080062560X100002DEST_PATH_IMAGE002
(配合)
按照以下的表2所示的比例配合提取液A~H,添加抗坏血酸400ppm后,添加碳酸氢钠适当调整pH,加入离子交换水将总量调整为1000ml,将该液体填充到耐热性的透明容器(瓶)中并盖上盖,倒置杀菌30秒,进行蒸煮杀菌 F0值9以上(121℃、9分钟),立即冷却至20℃,制作实施例1~6以及比较例1~4的绿茶饮料。
[表2]
Figure 201080062560X100002DEST_PATH_IMAGE004
(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分析)
实施例1~6和比较例1~4的绿茶饮料的成分和pH如下所示进行测定。其结果如下述表3所示。
[表3]
Figure 201080062560X100002DEST_PATH_IMAGE006
对于还原糖浓度和非还原糖浓度,在以下的条件下操作HPLC糖分析装置(Dionex公司制),通过标准曲线法定量、进行测定。
柱:Dionex公司制Carbopack PA1 φ4.6×250mm
柱温:30℃
流动相:A相 200mM NaOH
   :B相 1000mM 乙酸钠
   :C相 超纯水
流速:1.0mL/min
注入量:50μL
检测:Dionex公司制ED50 金电极
对于酯型儿茶素浓度、总儿茶素浓度、咖啡因浓度、茶氨酸浓度,在以下的条件下操作高效液相色谱(HPLC),通过标准曲线法定量、进行测定。
柱:waters公司制 Xbridge shield RP18 φ3.5×150mm
柱温:40℃
流动相:A相 水
   :B相 乙腈
   :C相 1%磷酸
流速:0.5mL/min
注入量:5μL
检测:waters公司制UV检测器 UV230nm
pH利用堀场社制pH计 F-24进行测定。
对于来自茶叶的可溶性固体成分浓度,将仅提取茶叶得到的提取液以液体量为1L的比例进行稀释,用アタゴ社制 差示浓度计 DD-7进行测定。
(评价项目)
使用实施例1~6和比较例1~4的绿茶饮料,对香气(在口中扩散的香气、咽下时残留的香气)、味道(口劲(醇厚感)、滋味)、嗜好性(香气与味道的平衡)进行评价。
(评价试验)
使5名熟练的评判试饮实施例1~6和比较例1~4的绿茶饮料(温度25℃),按照以下的评价进行评分,5人的平均分为3.5以上评价为“◎”,为3以上且小于3.5评价为“○”,为2以上且小于3评价为“△”,为1以上且小于2评价为“×”。它们的结果示于上述表3。
<在口中扩散的香气>
特别强=4
强=3
普通=2
弱=1
<咽下时残留的香气>
特别强=4
强=3
普通=2
弱=1
<口劲(醇厚感)>
浓度强=4
有浓度=3
稍有浓度=2
淡=1
<滋味>
特别强=4
强=3
普通=2
弱=1
<嗜好性(香气和味道的平衡>
极其喜欢=4
喜欢=3
普通=2
厌恶=1
(综合评价)
算出上述评价试验的平均分,平均分为3.5以上综合评价为“◎”,为3以上且小于3.5综合评价为“○”,为2以上且小于3综合评价为“△”,为1以上且小于2综合评价为“×”。
实施例1~6都为综合评价“○”以上的评价,得到优选的结果。
另一方面,比较例1~4为“△”的评价,为不优选的结果。
由比较例1、2的结果确认,若非还原糖/还原糖的值降低,则香气或嗜好性变差,若非还原糖/还原糖的值升高则味道或嗜好性变差。
由比较例1、4的结果确认,若酯型儿茶素/糖类的值降低或升高,则醇厚感缺乏,香气与味道的平衡也被破坏,整体上官能评价变差。
由比较例3的结果确认,若茶氨酸/咖啡因×100的值降低则滋味变弱,醇厚感或咽下时残留的香气变弱,整体上官能评价变差。
由这些结果发现,若咖啡因浓度为90ppm以下,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150ppm~50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2.0~13.0,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上述糖类的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为0.9~2.2,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为10.0以上,则可以预见香气(在口中扩散的香气、咽下时残留的香气)、味道(口劲(醇厚感)、滋味)、嗜好性(香气与味道的平衡)在良好的范围,它们在该范围内的绿茶饮料具有甜香,残留甜味和滋味的醇厚感。
《评价试验2》
使用上述实施例1、3、5、6的绿茶饮料进行下述评价试验。
(评价试验)
将实施例1、3、5、6的绿茶饮料在冰箱中冷却到5℃。让5名熟练的评判试饮该绿茶饮料,进行与上述同样的评价。它们的结果示于下述表4。
[表4]
(综合评价)
实施例3为“◎”的评价,得到优选的结果。
另一方面,实施例6为“△”的评价,为稍差的结果。
(考察)
确认茶氨酸浓度最高的实施例3的综合评价良好、茶氨酸浓度最低的实施例6的综合评价稍差。
由该结果发现,若茶氨酸浓度为8ppm以上,则形成即使在冷的状态下也可以可口地饮用的咖啡因量降低的绿茶饮料。

Claims (4)

1. 容器装绿茶饮料,其中,咖啡因浓度为90ppm以下,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为150ppm~500ppm,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为2.0~13.0,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所述糖类的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为0.9~2.2,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为10.0以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装绿茶饮料,其中,茶氨酸的浓度为8ppm以上。
3. 容器装绿茶饮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绿茶饮料中的咖啡因浓度调整为90ppm以下,将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调整为150ppm~500ppm,将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调整为2.0~13.0,将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所述糖类的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调整为0.9~2.2,且将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调整为10.0以上。
4. 容器装绿茶饮料的香气改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绿茶饮料中的咖啡因浓度调整为90ppm以下,将还原糖与非还原糖总计的糖类的浓度调整为150ppm~500ppm,将非还原糖的浓度相对于还原糖的浓度的比率(非还原糖/还原糖)调整为2.0~13.0,将酯型儿茶素的浓度相对于所述糖类的浓度的比率(酯型儿茶素/糖类)调整为0.9~2.2,且将茶氨酸的浓度相对于咖啡因的浓度的百分率((茶氨酸/咖啡因)×100)调整为10.0以上。
CN201080062560.XA 2010-01-29 2010-12-22 容器装绿茶饮料 Active CN102711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9137 2010-01-29
JP2010019137A JP5118164B2 (ja) 2010-01-29 2010-01-29 容器詰緑茶飲料
PCT/JP2010/073106 WO2011092977A1 (ja) 2010-01-29 2010-12-22 容器詰緑茶飲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11499A true CN102711499A (zh) 2012-10-03
CN102711499B CN102711499B (zh) 2014-04-30

Family

ID=44318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2560.XA Active CN102711499B (zh) 2010-01-29 2010-12-22 容器装绿茶饮料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88609A1 (zh)
JP (1) JP5118164B2 (zh)
KR (1) KR101546566B1 (zh)
CN (1) CN102711499B (zh)
AU (1) AU2010344584B2 (zh)
CA (1) CA2786641A1 (zh)
SG (1) SG182667A1 (zh)
TW (1) TWI410219B (zh)
WO (1) WO20110929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8516B2 (ja) * 2012-02-16 2016-04-06 キリ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高香味脱カフェイン茶飲料
JP2014068634A (ja) * 2012-10-01 2014-04-21 Suntory Beverage & Food Ltd テアニンを含有する容器詰め飲料
JP2015116193A (ja) * 2014-12-02 2015-06-25 株式会社 伊藤園 ジャスミン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ジャスミン茶飲料の後味改善方法
JP6478099B2 (ja) * 2014-12-16 2019-03-06 アサヒ飲料株式会社 容器詰緑茶飲料
JP6336552B2 (ja) * 2016-11-25 2018-06-06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テアニンを含有する容器詰め飲料
JP2017060506A (ja) * 2016-11-25 2017-03-30 サントリー食品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株式会社 容器詰め緑茶飲料
JP6920166B2 (ja) * 2017-10-13 2021-08-18 株式会社 伊藤園 容器詰緑茶飲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容器詰緑茶飲料の光劣化臭の発生抑制方法
JP6426312B1 (ja) * 2018-01-31 2018-11-21 茶研究・原事務所株式会社 カフェインレス紅茶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JP7157030B2 (ja) * 2018-10-30 2022-10-19 株式会社 伊藤園 容器詰緑茶飲料の製造方法
AU2020254565A1 (en) * 2019-03-29 2021-09-23 Suntory Holdings Limited Catechin-containing beverage,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bitterness of catechin-containing beverag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5591A (ja) * 2000-03-07 2001-09-11 Saitama Prefecture 低カフェイン緑茶エキス粒
JP2008113569A (ja) * 2006-11-01 2008-05-22 Dydo Drinco Inc 茶飲料
JP2008142074A (ja) * 2006-11-13 2008-06-26 Kao Corp 容器詰飲料
WO2008081542A1 (ja) * 2006-12-28 2008-07-10 Kao Corporation 茶抽出物
JP2009034075A (ja) * 2007-08-03 2009-02-19 Kao Corp 容器詰飲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7772A (ja) * 1994-06-23 1996-01-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電界放出型素子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US5427806A (en) * 1994-08-08 1995-06-27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rocess for making a stable green tea extract and product
JPH0870772A (ja) * 1994-09-05 1996-03-19 Unie Cafe:Kk 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抽出液を得る方法と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飲料を得る方法と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抽出液の濃縮液を得る方法と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抽出液の乾燥利用方法と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抽出方法と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飲料とカフェインと加工時に生じる異臭を低減した茶類飲料を得る方法と加工臭と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飲料と加工臭と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飲料用固形素材を得る方法と加工臭と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飲料の濃縮液を得る方法と水だしティーバッグ方式による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の抽出方法と水だしティーバッグ方式によるカフェインを低減した茶類の抽出方法によって抽出された茶類飲料
US6063428A (en) * 1996-02-26 2000-05-16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Green tea extract subjected to cation exchange treatment and nanofiltration to improve clarity and color
US6413558B1 (en) * 1999-07-19 2002-07-02 The Proctor & Gamble Co. Compositions, kit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nd maintaining energy and metal alertness
US7666452B2 (en) * 2006-01-25 2010-02-23 Ito En, Ltd. Beverage comprising cathechins and caffeine
JP3981108B2 (ja) * 2004-08-31 2007-09-26 株式会社 伊藤園 茶系飲料
CN101076259B (zh) * 2004-12-08 2011-09-14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用于提高精神集中度的消费品
KR20070026005A (ko) * 2005-09-01 2007-03-08 카오카부시키가이샤 정제 녹차 추출물의 제조 방법
JP5140284B2 (ja) * 2006-05-16 2013-02-06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詰飲料
JP5101913B2 (ja) * 2007-03-26 2012-12-19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容器詰混合茶飲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5591A (ja) * 2000-03-07 2001-09-11 Saitama Prefecture 低カフェイン緑茶エキス粒
JP2008113569A (ja) * 2006-11-01 2008-05-22 Dydo Drinco Inc 茶飲料
JP2008142074A (ja) * 2006-11-13 2008-06-26 Kao Corp 容器詰飲料
WO2008081542A1 (ja) * 2006-12-28 2008-07-10 Kao Corporation 茶抽出物
JP2009034075A (ja) * 2007-08-03 2009-02-19 Kao Corp 容器詰飲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92977A1 (ja) 2011-08-04
TWI410219B (zh) 2013-10-01
KR101546566B1 (ko) 2015-08-21
CA2786641A1 (en) 2011-08-04
KR20120112658A (ko) 2012-10-11
TW201138653A (en) 2011-11-16
AU2010344584A1 (en) 2012-08-09
SG182667A1 (en) 2012-08-30
US20120288609A1 (en) 2012-11-15
JP2011155877A (ja) 2011-08-18
JP5118164B2 (ja) 2013-01-16
CN102711499B (zh) 2014-04-30
AU2010344584A9 (en) 2015-01-15
AU2010344584B2 (en) 2015-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11499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
CN102325463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
JP4843118B2 (ja) 容器詰緑茶飲料
CN102711500B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
JP4880798B2 (ja) 容器詰ほうじ茶飲料
CN102711501B (zh) 容器装焙煎茶饮料
CN103068251A (zh) 容器装绿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7711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7711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