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96318A - 移植机 - Google Patents

移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96318A
CN102696318A CN2012100286052A CN201210028605A CN102696318A CN 102696318 A CN102696318 A CN 102696318A CN 2012100286052 A CN2012100286052 A CN 2012100286052A CN 201210028605 A CN201210028605 A CN 201210028605A CN 102696318 A CN102696318 A CN 1026963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ation
utensil
clutch
driv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286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96318B (zh
Inventor
冈田英博
村并昌实
大久保嘉彦
山根畅宏
东幸太
田崎昭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264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337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65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824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216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85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428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00960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724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098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1972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26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345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174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96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96318A/zh
Publication of CN102696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9631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 Sowing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植机。栽种离合器由驱动体和从动体构成,该驱动体由来自原动机的动力驱动,该从动体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与该驱动体连接而将动力向栽种装置传动,并做成如下结构:在从动体上设置倾斜面,该倾斜面通过该从动体以驱动力进行旋转时与接触体接触,从而使从动体克服栽种离合器弹簧的作用而向离开驱动体的方向移动,并且在从动体离开驱动体而将离合器切断后,接触体与设在该倾斜面的终端部上的停止用接触面接触,停止从动体的旋转,将栽种器具停止在规定位置,在从动体上设置凸部,该凸部在从动体与驱动体连接而将动力传动到栽种装置上,并使栽种器具突入农田中对移植对象物进行移植时,与接触体接触并阻止从动体离开驱动体。

Description

移植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苗或种薯等的移植机,属于农业机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以往,采用移植机从原动机通过主传动箱向作为行驶推进体的后轮传动,并且从该主传动箱通过栽种传动箱向栽种装置传动的结构。并且,栽种装置由栽种器具和使该栽种器具升降的升降联杆机构构成,以预定的轨迹进行升降的栽种器具的先端部在来到最下端时向农田中突入到预定深度而将苗栽种在农田中。
并且,接通或切断向栽种传动箱内所设的栽种装置的传动的栽种离合器为在切断传动之后,栽种器具停止在从农田向上方离开的规定位置的规定位置停止离合器。即、栽种离合器由驱动体和从动体构成,该驱动体由来自原动机的动力驱动,该从动体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与该驱动体连接并配合而将动力向栽种装置传动。并且,在从动体上设置倾斜面,该倾斜面通过接触体作用于以动力旋转的从动体,从而使从动体克服栽种离合器弹簧的作用向离开驱动体的方向移动,并且在从动体离开驱动体而将离合器切断后,接触体与设在该倾斜面的终端部上的停止用接触面接触,停止从动体的旋转,将栽种器具停止在规定位置。(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14105号公报
现有的作为规定位置停止离合器的栽种离合器能够将栽种器具停止在规定位置,移植作业性优良。然而,由于是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的作用使从动体与驱动体连接而将动力向栽种装置传动的结构,因此由于栽种器具向农田突入到预定深度栽种苗时的驱动负载,而导致动体克服栽种离合器弹簧的作用而向离开驱动体的方向移动,发生栽种离合器处于切断的状态而无法进行栽种的事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防止栽种离合器在移植作业时不慎被切断,可进行适当的移植作业的移植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即、方案一的发明是一种移植机,在机体上设置栽种装置19,该栽种装置19具备由原动机11驱动的行驶推进体14和进行升降动作的栽种器具28,在从原动机11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路径上,设置切断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的栽种离合器212,将该栽种离合器212作为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在从农田向上方离开的规定位置停止的规定位置停止离合器,上述移植机的特征在于,
该栽种离合器212由驱动体213和从动体214构成,该驱动体213由来自原动机11的动力驱动,该从动体214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与该驱动体213连接而将动力向栽种装置19传动,
并做成如下结构:在从动体214上设置倾斜面215a,该倾斜面215a通过该从动体214以驱动力进行旋转时与接触体216a接触,从而使从动体214克服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而向离开驱动体213的方向移动,并且在从动体214离开驱动体213而将离合器切断后,接触体216a与设在该倾斜面215a的终端部上的停止用接触面215b接触,停止从动体214的旋转,将栽种器具28停止在规定位置上,
在从动体214上设置凸部215c,该凸部215c在从动体214与驱动体213连接而将动力传动到栽种装置19上,并使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中对移植对象物进行移植时,与接触体216a接触以阻止从动体214离开驱动体213。
因此,方案一的发明,机体由原动机11驱动并利用行驶推进体14前进的同时,利用栽种装置19的进行升降动作的栽种器具28将移植物移植在农田中。并且,在从原动机11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路径上设置切断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的栽种离合器212,该栽种离合器212由驱动体213和从动体214构成,该驱动体213由来自原动机11的动力驱动,该从动体214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与该驱动体213连接而将动力向栽种装置19传动,并做成如下结构:在从动体214上设置倾斜面215a,该倾斜面215a通过该从动体214以驱动力进行旋转时与接触体216a接触,从而使从动体214克服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而向离开驱动体213的方向移动,并且在从动体214离开驱动体213而将所述栽种离合器212切断后,接触体216a与设在该倾斜面215a的终端部上的停止用接触面215b接触,停止从动体214的旋转,将栽种器具28停止在规定位置上,因此,通过栽种离合器212的切断操作,能够使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停止在从农田向上方离开的规定位置上,机体的回转操作容易,并且在不进行移植作业的机体回转时或在路上行驶时,能够防止栽种器具28与其他物品接触而破损。
另外,由于在从动体214上设置凸部215c,该凸部215c在从动体214与驱动体213连接而将动力传动到栽种装置19上,并使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中对移植对象物进行移植时,与接触体216a接触以阻止从动体214离开驱动体213,因此,能够防止因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栽种移植物时的驱动负载,从动体214克服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而向离开驱动体213的方向移动,可进行适当的移植作业。
方案二的发明是方案一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与栽种器具28从停止用接触面215b或该停止用接触面(215b)的附近位置突入农田并从农田出来的位置对应的相位,设置凸部215c。
因此,方案二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一所述的发明的作用以外,对栽种离合器212进行接通操作后,接触体216a从停止用接触面215b后退,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从动体214与驱动体213连接,从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开始动作直到将移植对象物移植到农田结束期间,防止从动体214克服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而向离开驱动体213的方向移动,从而可进行更加适当的移植作业。
方案三的发明是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停止用接触面215b上设置凸部215c的始端,在该凸部215c的始端且与从动体214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而移动的一侧相反侧的角部设置接触体引导斜面215d。
因此,方案三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发明的作用以外,通过栽种离合器212的接通操作,接触体216a向离开倾斜面215a的方向移动,在接触体216a与设置在凸部215c的始端且与从动体214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而移动的一侧相反侧的角部上的接触体引导斜面215d接触时,接触体216a沿接触体引导斜面215d被引导,从动体214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向从动体214被强制性地与驱动体213连接的一侧作用,栽种离合器212准确且迅速地成为传动接通的状态。因此,接触体216a离开停止用接触面215b而使栽种器具28成为可动状态的时刻与根据栽种离合器212的传动接通的驱动时刻几乎相同,栽种器具28被恰当地驱动而动作。
方案四的发明是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做成如下结构:在栽种器具28通过了该栽种器具(28)的动作轨迹17的最上升位置后的位置,从动体214与驱动体213的连接脱开,栽种离合器212被切断。
因此,方案四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发明的作用以外,栽种离合器212利用通过了最上升位置后的栽种器具28要向下运动的惯性力可靠地被切断。并且,栽种离合器212被可靠地切断后,栽种器具28的要向下运动的惯性力通过接触体216a所接触的倾斜面215a和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力而逐渐变小,因此接触体216a与停止用接触面215b接触,能够使栽种器具28恰当地停止在规定位置上。
方案五的发明是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做成如下结构:在从原动机11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路径上设置栽种传动箱26,该栽种传动箱26内的传动机构从第一轴195通过第一环形体198向第二轴200传动,从第二轴200通过相互啮合的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及从动侧齿轮202向第三轴203传动,从第三轴203通过第二环形体210向第四轴88传动;由齿数不同的多个齿轮构成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在第三轴203的后侧配置选择该多个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中进行传动的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的选择机构205,在第四轴88上设置接通或切断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的栽种离合器212,在第四轴88的后侧配置操作栽种离合器212的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
因此,方案五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一或方案二所述的发明的作用以外,能够将栽种传动箱26内的传动机构及操作机构做成简单且小型的结构。而且,还容易进行选择机构205及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的维修保养。
方案六的发明是方案五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做成如下结构:设置将移植对象物一个一个地向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供给的供给部31,从第四轴88的栽种离合器212及第二环形体210的左右一方侧向栽种装置19传动,从第四轴88的栽种离合器212及第二环形体210的左右另一方侧向供给部31传动。
因此,方案六所述的发明,除了方案五所述的发明的作用以外,由于能够将向栽种装置19和供给部31的传动机构在第四轴88上分配在栽种离合器212及第二环形体210的左右来配置,因此能够合理且紧凑地配置传动机构,从而能够实现传动机构的简单化及机体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因此,本发明能够提供防止栽种离合器212在移植作业时不慎被切断,可进行适当的移植作业的移植机,能够适当地解决本发明的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烟苗移植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烟苗移植机的俯视图。
图3是从下方观察苗供给部的仰视图。
图4是苗供给部的局部透视俯视图。
图5是说明苗供给部的安装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6是栽种传动箱的侧视图。
图7是栽种装置驱动箱的侧视图。
图8是栽种传动箱的截面展开俯视图。
图9是栽种离合器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栽种离合器的作用的放大侧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栽种离合器的作用的放大侧视图。
图12是其他结构的栽种离合器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其他结构的栽种离合器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14是说明其他结构的株距变速及副变速操作的作用的栽种传动箱的主要部分截面展开俯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导向辊工作部的作用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导向辊工作部的作用的放大侧视图。
图17是从栽种装置的左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8是从栽种装置的右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9是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在栽种动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21是在栽种动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22是在栽种动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23是在栽种动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24是说明栽种装置驱动箱中的各驱动轴的配置位置的图。
图25是说明从后方观察的栽种器具的前端部的移动轨迹的图。
图26是表示从后方观察的栽种器具的右侧部件的前端部的轨迹的图表。
图27是表示栽种动作中的栽种器具的上下运动速度、前后运动速度以及绝对速度的图表。
图28是表示栽种动作中的栽种器具前端的静轨迹以及动轨迹的图表。
图29是表示栽种动作中的栽种器具前端的静轨迹以及动轨迹的图表。
图30是表示栽种动作中的栽种器具前端的静轨迹以及动轨迹的图表。
图31是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部分的侧视图。
图32开坑升降臂部分的俯视图。
图33是限位器部分的俯视图。
图34是开坑体部分的俯视图。
图35是烟苗移植机的机体高度控制用的联动机构部分的侧视图。
图36是悬臂连结支柱的侧视图。
图37是悬臂连结支柱的俯视图。
图38是悬臂的主视图。
图39是悬臂的俯视图。
图40是液压杆的侧视图。
图41是液压杆的俯视图。
图42是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的侧视图。
图43是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的侧视图。
图44是表示烟苗移植机的机体高度控制的联动机构的各部的连接关系的俯视图。
图45是表示烟苗移植机的转动调节杆的概略俯视图。
图46是转动调节杆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47是左右倾斜用转换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48是表示接地座的安装部分的侧视图。
图49是表示接地座的安装部分的俯视图。
图50是接地座的左侧视图。
图51是接地座的主视图。
图52是表示备用苗载置台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53是备用苗载置台的侧视图。
图54是备用苗载置台的后视图。
图55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栽种器具位于轨迹的上止点附近时的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56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栽种器具位于下降的行程的中途时的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57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栽种器具位于下止点时的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58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栽种器具位于上升的行程的中途时的栽种装置的侧视图。
图59是表示第2实施例中的栽种装置的俯视图。
图60是说明第2实施例中的栽种器具和开坑机构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61是用于说明表示栽种在垄的苗的状态的作用的剖视图。
图62是用于说明表示开坑机构的第3实施例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63是用于说明表示开坑机构的第4实施例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64是用于说明表示开坑机构的第5实施例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后视图。
图65是用于说明表示开坑机构的第6实施例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后视图。
图中:
10-烟苗移植机,11-发动机,12-主传动箱,13-前轮,14-后轮,16-操纵手柄,17-轨迹,19-栽种装置,22-主框架,23-液压升降缸,24-液压转换阀部,25-左右倾斜用液压缸,26-栽种传动箱,27-栽种装置驱动箱,28-栽种器具,29-升降联杆机构,31-苗供给部,36-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46-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7-转动调节杆,48-倾斜用调节电缆,50-悬臂,51-悬臂连结支柱,52-第二接地体转动轴,53-栽种深度杆,54-左侧接地体支撑杆,55-液压杆,56-转动支柱,57-连结杆,59-右侧接地体支撑杆,61-连结支柱圆轴部,80-前摆动臂,81-左后摆动臂,82-上臂,83-左下臂,84-摆动驱动凸轮,85-曲柄臂,86-连结臂,88-摆动凸轮驱动轴(第四轴),89-曲柄臂驱动轴,90-上后轴,93-下后轴,94-连结支撑板,95-转动上轴,96-转动下轴,97-右下臂,99-右后摆动臂,100-开闭驱动凸轮,101-开闭臂,103-连结杆,104-副臂,107-传动链(第三环形体),110-开坑体,111-开坑支撑框架,112-开坑体杆,113-开坑升降臂,115-开坑体驱动凸轮,117-限位器,118-按压弹簧,121-限位销,122-负载调节销,125-中立回程弹簧,127-操作杆部,128-调节臂部,129-转动用按压弹簧,140-座保持用弹簧,142-接地座,143-座支撑板,144-切口,145-座支撑轴,146-座保持轴,147-左座杆,148-右座杆,149-接地座杆,150-座支撑用长孔,195-第一轴,198-第一环形体,200-第二轴,201a、201b、201c-驱动侧齿轮,202-从动侧齿轮,203-第三轴,205-选择机构,210-第二环形体,212-栽种离合器,213-驱动侧爪体,214-从动侧爪体,215a-倾斜面,215b-停止用接触面,215c-圆弧状的凸部,215d-接触体引导斜面,216-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a-操作销,217-栽种离合器弹簧,223-凹部,224-机体罩,224a-机体罩的后部,224b-延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植机的一例,表示移植烟苗的烟苗移植机10的侧视图,图2是烟苗移植机10的俯视图。此外,在本申请的附图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朝向纸面将左侧称为烟苗移植机10的前方。
如图1所示,该烟苗移植机10构成为,在前部具备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11及主传动箱12、作为行驶车轮(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前轮13及后轮14,在后部具备栽种装置19、成为苗等移植对象物的供给部的苗供给部31、压地轮15及操纵手柄(手柄)16。此外,后轮14是行驶推进体。
该烟苗移植机10为如下结构:行驶机体为了跨越农田内的垄U,前轮13及后轮14在垄间行驶,利用栽种装置19将秧苗栽种在垄U上表面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主传动箱12的左右端,在左右分别设置相对于该主传动箱12可以转动的行驶扩展箱40,在左右的行驶扩展箱40的各个端部安装行驶链箱20。从而成为将从发动机11输入的主传动箱12内的动力传动到行驶链箱20内的结构。
在行驶链箱20的转动前端部的左右外侧,分别安装作为行驶车轮的左右一对后轮14,成为通过该左右一对后轮14的驱动而使机体行驶的结构。从而主传动箱12成为传动到作为行驶车轮的后轮14的传动装置。
另一方面,采用如下结构:在发动机载置台191的下部,以可绕前后方向的辊轴18(参照图1)转动的方式,设置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轮支撑框架41,在该前轮支撑框架41的左右两端部安装前轮13。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主传动箱12的后端,固定设置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框架21,在后框架21的后端面的右端部,在机体的靠右侧的位置,设置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框架22。在主框架22的后端部设置操纵手柄16,成为该操纵手柄16通过主框架22及后框架21支撑在主传动箱12上的结构。在后框架21的靠左右一方(靠右)侧的位置的上表面,装载栽种传动箱26的前下端部,从而固定设置该栽种传动箱26。
另外,在主传动箱12的后部,且在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成为升降装置的液压升降缸23。该液压升降缸23固定设置在主传动箱12上所安装的成为升降转换部的液压转换阀部24(参照图1)上,通过由液压转换阀部24转换来自安装在主传动箱12上的液压泵的油路而工作。
另外,在液压升降缸23的活塞杆的后端,设置向左右延伸的横杆43,在该横杆43的左右端部分别连结成为杆的左侧后轮升降杆44及右侧后轮升降杆45,将左侧后轮升降杆44及右侧后轮升降杆45的另一端枢轴连接在各自的行驶扩展箱40上所安装的上侧臂40a上,成为连结横杆43和行驶扩展箱40的结构。
因此,成为如下结构:利用液压升降缸23的伸缩,并通过横杆43、左侧后轮升降杆44及右侧后轮升降杆45,使行驶链箱20绕主传动箱12的左右输出轴转动,通过该行驶链箱20的转动而使后轮14上下移动并使行驶机体升降。此外,液压升降缸23的活塞杆、横杆43、左侧后轮升降杆44及右侧后轮升降杆45成为根据活塞杆的进出位置,而在从侧面观察机体位于后述的升降联杆机构29的下方的结构,有效地利用空间,实现机体小型化。
另外,在机体中央部的下方位置,在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将秧苗栽种在垄U上的位置之前的位置,设有众所周知的与垄U上表面接触来检测垄U上表面的高度的成为接地体的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通过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对垄U的检测,从而通过配备在液压转换阀部24上的升降控制用转换阀使液压升降缸23工作,对左右后轮14进行升降控制,成为将行驶机体控制为相对于垄U的预定的高度,栽种器具28将秧苗栽种在垄U中的深度成为一定深度的结构。
另外,为了使左侧后轮升降杆44进行伸缩,在该左侧后轮升降杆44的中途部设置利用来自液压泵的液压而工作的左右倾斜用液压缸25,通过该左右倾斜用液压缸25的伸缩,使左侧的后轮14相对于右侧的后轮14的上下位置上下运动,成为与垄U的谷部的凹凸无关地将行驶机体控制为所希望的左右倾斜姿势的结构。
此外,为以下结构:在主传动箱12的右侧设有摆锤式的左右倾斜传感器42,通过该左右倾斜传感器42的检测,从而通过配备在液压转换阀部24上的左右倾斜用转换阀而使左右倾斜用液压缸25工作,将行驶机体控制为所希望的左右倾斜姿势。
本实施方式的栽种装置19为如下结构:为了将秧苗一个一个地栽种在农田的垄,通过设置在主传动箱12后侧的栽种传动箱26、和安装在该栽种传动箱26上的栽种装置驱动箱27传递来自主传动箱12内的动力,且进行工作。
栽种装置19由前端尖的杯状的栽种器具28和为了使该栽种器具28升降而工作的升降联杆机构29构成。栽种器具28的前端根据栽种器具28的升降动作,如图1所示,在前侧下降、在后侧上升,并且描绘前后方向的宽度为下部比上部大的形状的轨迹(静轨迹:假设机体的行驶停止时的动作轨迹)17,并沿图中的箭头方向反复进行动作。
另外,具备开坑体110,该开坑体110在通过栽种器具28栽种秧苗时,在农田中在栽种的秧苗的周围形成浅的凹陷的坑。将开坑体110支撑在一端的开坑支撑框架111,为了使开坑体110上下移动,将另一端转动自如安装在主框架22上。具备这些开坑体110及开坑支撑框架111而构成开坑装置。
另外,为如下结构:在开坑支撑框架111的中途部分连结有开坑体杆112,通过开坑体杆112上下移动,开坑支撑框架111上下运动,控制开坑体110上下运动的结构。
图3是从下方观察苗供给部31的仰视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苗供给部31的局部透视俯视图。
图5是说明苗供给部31的安装结构的侧剖视图,表示通过供给旋转台32的旋转中心的截面。
如图2所示,苗供给部31通过旋转力传递部件77传递来自旋转台驱动箱38的动力并进行工作。
苗供给部31具备:供给旋转台32,该供给旋转台32设置在栽种装置19的上方,使八个在上端和下端具有开口的供给杯33贯通并以环状固定配置且能够旋转;大致C字型的供给杯开闭导向件35;以及使供给旋转台32向逆时针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78等。
如图5所示,供给旋转台32是外周缘部向下方弯曲的盆状部件,在其圆形平面部的靠外周处等间隔地开设的八个孔中,分别贯通地固定有两端敞开的大致筒状的供给杯33。另外,在供给旋转台32的中央部固定配置有旋转轴,该旋转轴利用来自旋转驱动机构78的旋转力使供给旋转台32逆时针旋转。
旋转驱动机构78固定在机体上所固定的支柱39上,并且固定在辅助板79上。辅助板79通过固定在主框架22上的辅助板支撑板132而固定在主框架22上。
并且,如图3所示,在各供给杯33的底部,分别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的开闭盖34。
另外,如图3所示,在各供给杯33的下方,在支柱39上固定有切掉了环状的一部分而成的大致C字型的供给杯开闭导向件35,以便供给杯33通过供给旋转台32向箭头A方向的旋转,只有在来到栽种器具28的上方的位置的预定位置P时敞开供给杯33的底部的开闭盖34。此外,供给杯开闭导向件35在上述预定位置P以外的位置,从下侧接触并支撑开闭盖34,限制开闭盖34打开。
就本实施方式的烟苗移植机10而言,随着该机体的行驶而步行的作业者用手一个一个地握住位于备用苗载置台30上的秧苗,与机体的行驶一致地分别放入向箭头A方向旋转的供给杯33中。
供给杯33的开闭盖34在上述预定位置P打开时,供给杯33内的秧苗被供给到下方的栽种器具28。栽种器具28来到图1所示的动作轨迹17的下止点时,向土中突入到预定深度,并且如鸟嘴那样向左右打开,将保持在内部的秧苗落下而进行栽种。
图6表示栽种传动箱的侧视图。图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栽种装置驱动箱的侧视图。图8表示栽种传动箱的截面展开俯视图。图9表示栽种离合器的放大俯视图。图10及图11分别表示用于说明栽种离合器的作用的放大侧视图。
使向后侧突出的动力输出轴从主传动箱12的后面突出,通过该动力输出轴将动力输入到栽种传动箱26内。对栽种传动箱26内的传动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与上述动力输出轴相同的轴上设置一体旋转的前后方向的输入轴193,从该输入轴193通过一对锥齿轮194a、194b向左右方向的第一轴195传动。此外,在栽种传动箱26的跟前,在输入轴193上,设置通过预定以上的负载转矩切断动力的安全离合器196,因机械锁(メカロツク)等在对栽种装置19产生了过大工作负载时,由安全离合器196切断动力,防止包含栽种装置19及栽种传动箱26在内的栽种传动机构的破损。在第一轴195上设置与该第一轴195一体旋转的第一驱动链轮197,从第一驱动链轮197通过作为传动链的第一环形体198向第一从动链轮199传动,并向与该第一从动链轮199一体旋转的成为传动上游的轴的左右方向的第二轴200传动。在第二轴200上且第一从动链轮199的左右一方侧(左侧),左右排列三个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该三个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与第二轴200一体旋转。此外,上述多个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设定为彼此的节圆直径不同,并且彼此的齿数不同。
在成为中间轴的左右方向的第三轴203上设置与多个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中的任一个啮合的单独从动侧齿轮202,通过使该从动侧齿轮202在第三轴203上向左右滑动,从而成为从动侧齿轮202为了与三个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中的任一个啮合而转换的结构。此外,第三轴203成为通过形成于该轴表面上的花键204而与从动侧齿轮202一体旋转的结构。
从动侧齿轮202的滑动通过与从动侧齿轮202联动的作为滑动轴的选择机构205的左右滑动来进行。选择机构205具备与从动侧齿轮202联动的联动部206、以及与该联动部206一体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滑动轴207,滑动轴207的端部从栽种传动箱26的左右另一方侧(右侧)的侧面突出,在滑动轴207的端部固定有转换操作把手208。因此,通过作业者将转换操作把手208向左右操作,选择机构205向左右移动而转换联动部206的左右位置,转换向第三轴203的传动比。由该选择机构205进行的传动比的转换结构成为变更栽种装置19相对于行驶速度的动作速度而变更栽种株距的株距变速装置。滑动轴207配置在第三轴203的上方且比第三轴203的前端靠后侧,包含联动部206的选择机构205配置在第三轴203的上侧且比第三轴203靠后侧。
在第三轴203的左右一方侧(左侧)的端部,设置与第三轴203一体旋转的第二驱动链轮209,从第二驱动链轮209通过作为传动链的第二环形体210向第二从动链轮211传动。该第二从动链轮211是左右方向的第四轴,而且是在成为传动下游的轴的驱动轴(前后摆动用驱动轴)即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空转的结构,与设置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的作为栽种离合器212的驱动体的驱动侧爪体213一体旋转。栽种离合器212是在切断传动时在预定的旋转相位(规定位置)停止的规定位置停止离合器,使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在超过动作的轨迹17上的上止点并稍微下降的位置停止。栽种离合器212配置在第二从动链轮211的左右另一方侧(右侧),成为从动侧爪体214与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一体旋转且向轴向左右移动的结构,上述从动侧爪体214作为与驱动侧爪体213啮合的从动体,从而进行向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传动的接通和切断。此外,在驱动侧爪体213和从动侧爪体214上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四个配合爪213a和四个配合爪214a。
即、如图9所示,从动侧爪体214在轴向上左右移动自如地装配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并且,在设置于从动侧爪体214的中央部的轴孔214′中,设置沿轴向贯通的键槽214b,成为该键槽214b与设置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的键88a嵌合的结构。因此,成为从动侧爪体214与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一体旋转,并且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沿轴向左右移动自如地装配的结构。
并且,在栽种离合器212的从动侧爪体214的外周面上,形成操作凸轮215,该操作凸轮215使从动侧爪体214从驱动侧爪体213离开而切断栽种离合器212,并使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在上述规定位置停止。该操作凸轮215由倾斜面215a和停止用接触面215b构成,该倾斜面215a通过接触后述的作为接触体的操作销216a并使摆动凸轮驱动轴88向箭头F方向旋转,从而使从动侧爪体214向离开驱动侧爪体213的方向移动,断开两者的连接并切断栽种离合器212;该停止用接触面215b使从动侧爪体214离开驱动侧爪体213,在栽种离合器212被切断后,接触操作销216a而使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在上述规定位置停止。
并且,上述从动侧爪体214离开驱动侧爪体213而栽种离合器212断开的时刻为栽种器具28通过升降联杆机构29来到稍微超过其轨迹17的最上升位置的位置的时刻。因此,栽种离合器212利用稍微超过最上升位置的栽种器具28要向下运动的惯性力而可靠地断开。并且,栽种离合器212可靠地断开后,栽种器具28要向下运动的惯性力通过对操作销216a所接触的倾斜面215a和从动侧爪体214加力的作为下述压缩弹簧的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力而逐渐变小,操作销216a与停止用接触面215b接触而使栽种器具28适当地停止在规定位置。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前端设置有与上述操作凸轮215相对的操作销216a的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向操作凸轮215侧(前侧)突出,操作销216a与操作凸轮215接触,从而成为如上所述切断栽种离合器212的传动的结构。反之,如图11所示,若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返回与操作凸轮215相反侧(后侧)而离开操作凸轮215,则驱动侧爪体213和从动侧爪体214利用将从动侧爪体214向驱动侧爪体213侧(左侧)推压的栽种离合器弹簧217而啮合,栽种离合器212成为传动状态。
此时,从动侧爪体214上,在设置有操作凸轮215终端部的停止用接触面215b的部位设置比操作凸轮215部位更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圆弧状的凸部215c。并且,圆弧状的凸部215c将停止用接触面215b的从动侧爪体214被栽种离合器弹簧217加力而将移动的方向(栽种离合器212进入的方向)的后侧角部倾斜地削去,形成接触体引导斜面215d。
因此,在加入栽种离合器212的传动的情况下,使操作销216a向离开操作凸轮215的方向移动,操作销216a向停止用接触面215b的圆弧状的凸部215c的接触体引导斜面215d移动了时,操作销216a为了在接触体引导斜面215d滑动而移动,从动侧爪体214被栽种离合器弹簧217加力,产生从动侧爪体214强制性地与驱动侧爪体213啮合的作用,栽种离合器212可靠且迅速地成为开始传动的状态。因而,操作销216a离开停止用接触面215b,升降联杆机构29进行的栽种器具28的下降的时刻与栽种离合器212的开始传动形成的驱动时刻几乎相同,栽种器具28通过升降联杆机构29适当地被驱动而动作。
另外,在从动侧爪体214与驱动侧爪体213相啮合而栽种离合器212开始传动的的状态下,操作销216a位于圆弧状凸部215c的与从动侧爪体214相反侧的侧面215e相对的位置,操作销216a不会阻碍从动侧爪体214的旋转。
而且,在栽种器具28通过升降联杆机构29开始下降,栽种器具28突入垄U上表面并将苗栽种在垄U中期间,圆弧状的凸部215c位于与操作销216a相对的位置。因此,即使通过栽种器具28突入垄U上表面并将苗栽种在垄U上时的栽种负载而对摆动凸轮驱动轴88施加驱动负载,操作销216a也位于与圆弧状凸部215c的侧面215e相对的位置,因此阻止操作销216a与圆弧状凸部215c的侧面215e接触而使从动侧爪体214离开驱动侧爪体213,能够防止栽种离合器212的传动被切断,可进行适当的苗的移植作业。
此外,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配置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后方且比摆动凸轮驱动轴88靠后侧。并且,若作业者将朝向机体后方设置在操纵手柄16的左右中间位置上的栽种离合器杆161向栽种离合器切断方向操作,则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的操作销216a向操作凸轮215侧(前侧)突出,操作销216a与操作凸轮215接触,从而如上所述切断栽种离合器212的传动。反之,若作业者将栽种离合器杆161向栽种离合器接通方向操作,则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的操作销216a返回与操作凸轮215相反侧(后侧),离开操作凸轮215,驱动侧爪体213和从动侧爪体214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217而啮合,栽种离合器212成为传动状态。
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左右一方侧(左侧)的端部从栽种传动箱26突出,贯通固定在栽种传动箱26的左右一方侧(左侧)的侧面的栽种装置驱动箱27内,并且从栽种装置驱动箱27的左右一方侧(左侧)的侧面突出。如图7所示,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内,设置与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一体旋转的第三驱动链轮218,从第三驱动链轮218通过作为传动链的第三环形体(传动用环形体)107向第三从动链轮220传动,第三从动链轮220与后述的曲柄臂驱动轴89一体旋转。此外,曲柄臂驱动轴89以与摆动凸轮驱动轴88相同的高度配置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后方。另外,在第三环形体107的上方,设置与第三环形体107接触而给予第三环形体107张力的板簧221。
另一方面,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左右另一方侧(右侧)的端部,设置供给部传动用的一对锥齿轮221a、221b,成为通过供给部传动用的一对锥齿轮221a、221b而向突出于栽种传动箱26后侧的供给部用动力输出轴222传动的结构。是苗供给部31通过来自供给部用动力输出轴222的传动而驱动旋转的结构。
若对栽种传动箱26内的传动轴的配置结构进行说明,则如图6所示,将第二轴200配置在比第一轴195靠后侧且靠上侧,将第三轴203配置在第二轴200的后方(与第二轴200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将第四轴(摆动凸轮驱动轴)88配置在第三轴203的上方(与第三轴203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并且,栽种传动箱26在第二轴200和第四轴88之间且第三轴203的斜前上侧而且栽种传动箱26的前侧上表面形成凹部223。
并且,设置覆盖发动机11及主传动箱12的上方的机体罩224,并配置成使该机体罩224的后部224a突入栽种传动箱26的凹部223。在机体罩224上,形成在栽种传动箱26的左右一方侧(左侧)且比栽种传动箱26的凹部223靠后侧延长的延长部224b,将该延长部224b配置在升降联杆机构29的前部(后述的前摆动臂80及左后摆动臂81)的上方。
其次,基于图12及图13,说明切断传动时在预定的旋转相位(规定位置)停止的作为规定位置停止离合器的栽种离合器212的其他例子。
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栽种离合器的放大俯视图,图13表示用于说明该栽种离合器的作用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该实施例所示的栽种离合器212与前例同样地配置在第二从动链轮211的左右另一方侧(右侧),成为与驱动侧爪体213啮合的从动侧爪体214与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一体旋转且在轴向上左右移动的结构,进行向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传动的接通和切断。此外,在驱动侧爪体213和从动侧爪体214上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四个配合爪213a和四个配合爪214a。
即、从动侧爪体214在轴向上左右移动自如地装配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并且,在设置于从动侧爪体214的中央部的轴孔214′中,设置沿轴向贯通的键槽214b,成为该键槽214b与设置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的键88a嵌合的结构。因此,成为从动侧爪体214与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一体旋转,并且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沿轴向左右移动自如地装配的结构。
并且,在栽种离合器212的从动侧爪体214的外周面上,形成操作凸轮215,该操作凸轮215使从动侧爪体214从驱动侧爪体213离开而切断栽种离合器212,并使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在上述规定位置停止。该操作凸轮215由倾斜面215a和停止用接触面215b构成,该倾斜面215a通过接触后述的操作销216a并使摆动凸轮驱动轴88向箭头F方向旋转,从而使从动侧爪体214向离开驱动侧爪体213的方向移动,断开两者的连接并切断栽种离合器212;该停止用接触面215b使从动侧爪体214离开驱动侧爪体213,在栽种离合器212被切断后,接触操作销216a而使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在上述规定位置停止。
并且,上述从动侧爪体214离开驱动侧爪体213而栽种离合器212断开的时刻为栽种器具28通过升降联杆机构29来到稍微超过其轨迹17的最上升位置的位置的时刻。因此,栽种离合器212利用稍微超过最上升位置的栽种器具28要向下运动的惯性力而可靠地断开。并且,栽种离合器212可靠地断开后,栽种器具28要向下运动的惯性力通过对操作销216a所接触的倾斜面215a和从动侧爪体214加力的下述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力而逐渐变小,操作销216a与停止用接触面215b接触而使栽种器具28适当地停止在规定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采用如下结构:在从动侧爪体214上,在与设有啮合爪214a的一侧左右相反侧设有旋转固定用的啮合凸爪214c,在栽种传动箱26上设置固定侧啮合凸爪26a,该固定侧啮合凸爪26a与该啮合凸爪214c配合而使从动侧爪体214停止在预定位置。
即采用如下结构:上述操作销216a与停止用接触面215b接触而使栽种器具28在规定位置停止时,从动侧爪体214向箭头B方向移动,该啮合凸爪214c与固定侧的栽种传动箱26的固定侧啮合凸爪26a啮合,从而栽种器具28可靠且适当地停止在设定位置。
并且,若将栽种离合器杆161向栽种离合器切断方向操作,则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的操作销216a突入操作凸轮215侧(前侧),操作销216a与操作凸轮215接触,从而如上所述切断栽种离合器212的传动。反之,若将栽种离合器杆161向栽种离合器接通方向操作,则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的操作销216a返回与操作凸轮215相反侧(后侧)而离开操作凸轮215,驱动侧爪体213和从动侧爪体214通过栽种离合器弹簧217而啮合,栽种离合器212成为传动状态。
另外,从动侧爪体214的啮合爪214a形成为突出得较高的高啮合爪214a-1和突出得较低的低啮合爪214a-2这两级。因此,若将栽种离合器杆161向栽种离合器接通方向操作,则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的操作销216a返回与操作凸轮215相反侧(后侧)而离开操作凸轮215,对栽种离合器弹簧217加力,从动侧爪体214向驱动侧爪体213侧(箭头C方向)移动,从动侧爪体214的突出得较高的高啮合爪214a-1嵌入驱动侧爪体213的啮合爪213a之间,维持从动侧爪体214的啮合凸爪214c与固定侧的栽种传动箱26的固定侧啮合凸爪26a啮合的状态,从而栽种器具28被维持为停止在设定位置的状态。因此,在将栽种离合器杆161向栽种离合器接通方向操作时,能够避免在栽种离合器212成为传动状态之前栽种器具28以自重进行动作的事态。
并且,若从动侧爪体214的突出得较高的高啮合爪214a-1嵌入驱动侧爪体213的啮合爪213a之间,则从动侧爪体214的啮合凸爪214c和固定侧的栽种传动箱26的固定侧啮合凸爪26a的啮合脱开,栽种器具28成为可动状态,接着,若从动侧爪体214的突出得较低的低啮合爪214a-2也嵌入驱动侧爪体213的啮合爪213a之间,则驱动侧爪体213的啮合爪213a和从动侧爪体214的啮合爪214a可靠地啮合,栽种离合器212成为传动状态。
因此,若从动侧爪体214的突出得较高的高啮合爪214a-1嵌入驱动侧爪体213的啮合爪213a之间,则从动侧爪体214的啮合凸爪214c和固定侧的栽种传动箱26的固定侧啮合凸爪26a的配合脱开,栽种器具28成为可动状态,然后,若从动侧爪体214的突出得较低的低啮合爪214a-2也嵌入驱动侧爪体213的啮合爪213a之间,则驱动侧爪体213的啮合爪213a和从动侧爪体214的啮合爪214a可靠地啮合,栽种离合器212成为传动状态,由此,能够防止从动侧爪体214的啮合凸爪214c和固定侧的栽种传动箱26的固定侧啮合凸爪26a啮合而以固定状态使驱动侧爪体213的啮合爪213a和从动侧爪体214的啮合爪214a啮合,从而栽种离合器212成为传动状态,由此能够防止传动机构破损。
其次,对株距变速装置的变速操作装置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的株距变速及副变速操作的作用进行说明的栽种传动箱的主要部分截面展开俯视图。
在上述的例子中,表示了通过将转换操作把手208向左右操作,选择机构205向左右移动并转换联动部206的左右位置而使从动侧齿轮202在第三轴203上向左右滑动,由此从动侧齿轮202为了与三个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中的任一个啮合而转换来进行株距变速操作的例子,但图14所示的例子中,采用如下结构:转换株距变速操作和主传动箱12的行驶速度和作业速度的副变速操作由一个操作杆280来进行。
即、将设在操纵手柄16附近的操作把手280a设置在后部,贯通L字型支撑片281的前端部所设的贯通孔281a并转动自如地支撑前端部,该L字型支撑片281用螺栓固定设置在主传动箱12的右侧壁上。此外,为了操作杆280能在左右方向被操作,该贯通孔281a比操作杆280前端的直径稍大。
并且,在操作杆280的前部且L字型支撑片281的正后方位置,焊接固定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副变速操作臂282的基部,将该副变速操作臂282的上端部连结在从主传动箱12的右侧壁突出设置的副变速操作杆283上。因此,若站在操纵手柄16附近的作业者握住操作杆280的操作把手280a进行转动操作,则副变速操作臂282的上部被向箭头D-E方向操作,副变速操作杆283与之联动被进行推拉操作,在使操作杆280的操作把手280a处于水平时,副变速变速为行驶速度(高速),在使操作杆280的操作把手280a向上且垂直时,副变速变速为作业速度(低速)。
另外,在操作杆280的中途部,焊接固定地设置朝向栽种传动箱26侧延伸设置的株距变速臂284的基部,并连结位移杆285,该位移杆285使上述联动部206在该株距变速臂284的前端部所设的圆弧状长孔284a中左右移动。
此外,圆弧状长孔284a成为以操作杆280的轴心为中心的圆弧,并成为固定在位移杆285的销285a插入该圆弧状长孔284a中的结构。因此,即使为了进行转换行驶速度和作业速度的副变速操作,握住操作杆280的操作把手280a并进行转动操作,位移杆285也不会左右移动,不会进行株距变速。
在进行株距变速的场合,若握住操作杆280的操作把手280a并对操作杆280进行左右方向操作,则位移杆285左右移动并进行株距变速。另外,在操作杆280的上方位置且操作把手280a的前方位置,为了明确株距变速操作位置,在栽种传动箱26的侧壁上固定设有株距变速操作位置显示标记286,该株距变速操作位置显示标记286配置在从机体后方的操纵手柄16侧能看见的位置上,而且,由于在将副变速操作到作业速度(低速)时,变速操作杆280的操作把手280a成为朝上的垂直状,因此作业者在与株距变速操作位置显示标记286相对应的操作把手280a的位置能够容易地识别株距变速操作位置,操作性能优良。
其次,基于图15及图16,对使机体沿着垄U行驶的垄引导机构160进行说明。图15表示用于说明烟苗移植机10的导向辊工作部的作用的放大俯视图,图16表示用于说明导向辊工作部的作用的放大侧视图。
左右前轮13及左右后轮14跨越农田中的垄进而行驶并用上述栽种器具28将秧苗栽种在垄U上来进行苗移植作业,垄引导机构160设置在机体的前部,各左右导向辊261与该垄U的左右面接触,引导机体沿着垄U行驶。
左右导向辊261分别设置在发动机载置台191的左右两侧,由于左右导向辊261是同样的结构,因此,以下作为代表,对左导向辊261进行说明。
在发动机载置台191的侧面焊接固定导向辊支撑销262的基部。并且,该导向辊支撑销262是其前端越往外侧越位于下方的下降倾斜姿势的结构。
在导向辊支撑销262上以转动自如地外嵌的方式设置圆筒状轴套264,该圆筒状轴套264设置在导向辊支撑臂263的基部,在导向辊支撑臂263的前端部所设的圆筒状支撑轴套265中,上下位置调节自如地贯通辊轴267并用螺栓268固定,上述辊轴267旋转自如设有树脂制的圆筒的辊266。
另外,在圆筒状轴套264上用连结金属线270连结朝向上方设置的上升动作臂269和通过上述液压升降缸23的工作而使后轮14升降的上侧臂40a,在通常的栽种作业时的后轮14的上下动作中,由于连结金属线270松弛,上升动作臂269不进行动作,在机体回转时使后轮14下降到最大界限并使机体上升到最大时连结金属线270的松弛张紧而使上升动作臂269朝向后方转动,从而使导向辊261向离开垄U的上方退避。
此时,转动自如地支撑设在导向辊支撑臂263的基部的圆筒状轴套264的导向辊支撑销262由于是其前端越往外侧越位于下方的下降倾斜姿势的结构,因此左右导向辊261相互分离并向打开方向上升,不与垄U面接触地良好地上升。因此,在将栽种离合器杆161向栽种离合器切断方向操作,并且使左右后轮14下降到最大界限而使机体上升到最大并使机体回转时,同时,左右导向辊261在相互分离并打开的方向不与垄U面接触地良好地上升,可容易而且适当地进行机体的回转操作。
另外,在圆筒状轴套264的外侧形成有波形状凹凸264a,成为与设置在固定用轴套271内侧的波形状凹凸271a配合的机构,上述固定用轴套271设置成在圆筒状轴套264的外侧转动自如地外嵌在导向辊支撑销262上。
并且,圆筒状轴套264通过加力弹簧272向固定用轴套271侧被加力,通过圆筒状轴套264外侧的波形状凹凸264a和固定用轴套271内侧的波形状凹凸271a啮合,左右导向辊261在与垄U接触的机体前进方向引导作用位置和向上方退避的位置固定。
此外,为了防止左右导向辊261与障碍物碰撞而破损,如上所述那样做成圆筒状轴套264通过加力弹簧272向固定用轴套271侧被加力,从而圆筒状轴套264外侧的波形状凹凸264a和固定用轴套271内侧的波形状凹凸271a啮合。因此,当导向辊261与障碍物碰撞时,抵抗加力弹簧272的作用力而使各波形状凹凸264a、271a的啮合脱开,圆筒状轴套264转动,导向辊261向远离障碍物的一侧退避,能够防止破损。
并且,在固定用轴套271上朝向下方设置操作臂273,通过连结金属线274而与栽种离合器杆161联动。即,若将栽种离合器杆161向接通栽种离合器操作,则拉动连结金属线274,左右导向辊261下降并分别与垄U的左右面接触,成为引导机体沿着垄U行驶的引导作用状态,若将栽种离合器杆161向切断栽种离合器操作,则松开连结金属线274,左右导向辊261成为上述机体回转时能够上升的状态。
此外,在机体前端部下方位置设置与垄U的上表面接触而检测垄U上表面的前部传感器,在进行移植作业时,机体来到垄U的终端位置,若该前部传感器未检测到垄U上表面,则判断为机体前部到达垄U的终端位置,将上述液压转换阀部24上所配备的升降控制用转换阀固定在中立位置,与栽种深度控制用传感器的垄U检测无关地停止机体的升降控制,保持机体的高度,如果采用上述结构,能够用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将秧苗栽种在垄U中直到垄U终端位置。另外,如果采用在机体回转时或在路上行驶时使机体上升了时(与通过操作杆使左右后轮14下降到最下而使机体上升的操作联动)、或者通过变速杆将行驶变速装置变速操作为在路上行驶速度或后退行驶时,成为将前部传感器收纳在机体上方的结构,则能够避免前部传感器与障碍物接触,作业性优良。
其次,对图1所示的烟苗移植机10的栽种装置19的详细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17及图18分别表示栽种装置19的、从左前方观察的立体图以及从右后方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图19表示栽种装置19的侧视图。
如图17~图19所示,栽种装置19包括:从形成于上部的开口接受秧苗并能够向左右开闭的、前端尖的杯状栽种器具28;以及驱动该栽种器具28升降的、设置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上的升降联杆机构29。
此外,栽种器具28是以前端尖的杯状下部为关闭的状态在内部保持秧苗,在栽种轨迹17的最下端向左右打开将秧苗栽种在垄内的普通结构。为了使从供给旋转台32落下的秧苗可靠地进入栽种器具28内,在栽种器具28上部安装有苗导向件108。
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联杆机构29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的左侧具备前摆动臂80和左后摆动臂81,该前摆动臂80的上端转动自如地被摆动凸轮驱动轴88枢轴支撑,下端通过下前轴91转动自如地与连结支撑板94连结,该左后摆动臂81的上端固定在以栽种装置驱动箱27为基准而转动自如的成为转动支点轴的上后轴90上,下端通过下后轴93转动自如地与连结支撑板94连结,并设置成与前摆动臂80在前后平行。另外,上后轴90的另一端向栽种装置驱动箱27的右侧突出,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的右侧固定右后摆动臂99的上端。此外,前摆动臂80、左后摆动臂81及右后摆动臂99成为向前后方向摆动的第一摆动联杆(前后摆动联杆)。另外,下后轴93及连结支撑板94成为连结前后摆动联杆的摆动前端侧的连结部。
栽种装置驱动箱27传递从栽种传动箱26输出的动力,驱动向左侧突出设置的摆动凸轮驱动轴88、以及贯通栽种装置驱动箱27并向左右两侧突出设置的成为上下摆动用驱动轴(驱动轴)的曲柄臂驱动轴89。
另外,具备平行的上臂82及左下臂83,该上臂82及左下臂83的前端分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在连结支撑板94的上轴92和下后轴93上,后端分别转动自如地连结在栽种器具28的转动上轴95和转动下轴96上。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的右侧具备右下臂97,该右下臂97的前端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在右后摆动臂99的下端部分,后端转动自如地连结在栽种器具28的右侧。此外,上臂82、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成为向上下方向摆动的第二摆动联杆(上下摆动联杆)。
右下臂97与左下臂83平行地配置,通过两端分别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在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上的左右连结棒98而与左下臂83连结。
具备曲柄臂85和连结臂86,该曲柄臂85的基部固定在从栽种装置驱动箱27向右侧突出设置的曲柄臂驱动轴89上而进行旋转,该连结臂86的一端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在曲柄臂85的前端所设的转动连结轴106上、另一端与左右连结棒98的中途部分连结。左右连结棒98相对于连结臂86转动自如。此外,曲柄臂85成为第二摆动用部件(上下摆动用部件、驱动部件)。
另外,具备摆动驱动凸轮84,该摆动驱动凸轮84固定在从栽种装置驱动箱27向左侧突出设置的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并进行旋转,为了与摆动驱动凸轮84的周缘部接触,在左后摆动臂81的靠上后轴90的中途部分设有转动自的转动辊87。此外,摆动驱动凸轮84成为第一摆动用部件(前后摆动用部件)。
另外,具备拉伸弹簧167,该拉伸弹簧167设置在栽种传动箱26上所设的支撑销与左后摆动臂81的下端部之间,将前摆动臂80及左后摆动臂81向机体前方加力,使转动辊87与摆动驱动凸轮84接触(参照图20~图23)。
另外,成为用于栽种器具28的开闭动作的输出臂的副臂(カウンタ一ァ一ム)104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在连结有上臂82的一端的转动上轴95上。因此,转动上轴95的轴心成为副臂104的转动中心。
另外,输入臂及成为开闭用部件的开闭臂101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在连结有上臂82的另一端的上轴92上,开闭臂101和副臂104由连结杆103连结。因此,上轴92的轴心成为开闭臂101的转动中心。在副臂104上竖立设置有销105,将销105连结在开闭杆231上所设的孔中,该开闭杆231与栽种器具28的支架的一部分连结。
另外,与摆动驱动凸轮84一起设有固定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并旋转的开闭驱动凸轮100,为了与开闭驱动凸轮100的周缘部接触,在开闭臂101上设有开闭用辊102。通过开闭驱动凸轮100随着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旋转而旋转,并借助于开闭用辊102,使开闭臂101在预定的时间发挥作用。
通过该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栽种装置19在栽种动作时使烟苗移植机10停止的场合,前端如描绘轨迹17那样动作。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栽种装置19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0~图23表示在栽种动作中的各位置的栽种装置19的侧视图。图20是表示在上止点的侧视图,图22表示在下止点的侧视图。图21表示从上止点向下止点下降时的侧视图,图23表示从下止点向上止点上升时的侧视图。
通过摆动凸轮驱动轴88旋转,固定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的摆动驱动凸轮84与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一起转动,左后摆动臂81及前摆动臂80通过与摆动驱动凸轮84抵接的转动辊87而向前后摆动。此时,通过上后轴90与左后摆动臂81连结的右后摆动臂99也与左后摆动臂81一起向前后摆动。
另一方面,通过曲柄臂驱动轴89旋转,固定在曲柄臂驱动轴89上的曲柄臂85与曲柄臂驱动轴89一起转动,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通过连结臂86及左右连结棒98而上下摆动,上臂82也与左下臂83一起上下摆动。
因此,前摆动臂80、左后摆动臂81及右后摆动臂99与上臂82、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都是平行联杆机构,因此栽种器具28维持朝向垂直方向的姿势,其下端以描绘栽种轨迹17的方式动作,能够将接入到栽种器具28内的秧苗以适当的姿势栽种在垄U内。
此外,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栽种装置19,关于栽种器具28,将连结左下臂83的转动下轴96的位置配置在比连结上臂82的转动上轴95靠前方。
通过将转动下轴96配置在比转动上轴95靠前方,从而能够抑制栽种器具28下降时上臂82与左下臂83的间隔变窄。
根据该结构,在栽种器具28位于下止点附近时,能够维持上臂82与左下臂83的间隔较宽,因此在栽种状态下不会晃动,可进行稳定的栽种。
以如下方式设定摆动驱动凸轮84的形状以及摆动驱动凸轮84固定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的方式,该方式为:在向栽种器具28供给苗的位置、即栽种器具28位于动作的轨迹17的上止点附近时的摆动驱动凸轮84与转动辊87接触的位置的摆动驱动凸轮84的直径的变化变小,另外,在栽种苗的位置、即栽种器具28位于下止点附近时的摆动驱动凸轮84与转动辊87接触的位置的摆动驱动凸轮84的直径的变化变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栽种器具28的前端的移动速度成为,相比于栽种苗时,在供给苗时非常慢。
另外,在上止点及下止点,曲柄臂85和连结臂86在垂直方向上处于以直线状重叠的位置,而且,成为与前摆动臂80、左后摆动臂81及右后摆动臂99平行的结构。因此,以如下方式设定曲柄臂85的方向:在向栽种器具28供给苗时、即栽种器具28位于上止点附近时,和栽种苗的位置、即栽种器具28位于下止点附近时的曲柄臂85的旋转引起的连结臂86在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变化小。根据该结构,构成为在栽种动作时,通过栽种器具28的前端以描绘环状的轨迹17的方式动作,在上止点附近(供给苗的位置)的栽种器具28的移动速度比在下止点(栽种苗的位置)的移动速度慢。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将移植对象物供给到栽种器具28。
另外,在栽种器具28的前端位于栽种移植对象物的位置时,曲柄臂85及连结臂86以直线状重叠,因此曲柄臂85进行的上下运动和连结臂86的倾斜形成的上下运动一致,能够加快栽种器具28的动作。另外,在栽种器具28的前端位于栽种移植对象物的位置时,曲柄臂85与前摆动臂80、左后摆动臂81及右后摆动臂99相互平行,因此前摆动臂80、左后摆动臂81及右后摆动臂99的上下运动变少,能够通过曲柄臂85及连结臂86进行的上下运动,使栽种器具28更加迅速地移动。
并且,采用如下结构:由栽种器具28的前端描绘的轨迹17在栽种时的前后的宽度为最大,即在比栽种器具28的上下运动的宽度的中心靠下部,前后的宽度为最大。在比栽种器具28的前端的上下运动的宽度中心位置靠下方的位置,静轨迹17的前后宽度为最大,因此移植机行驶时的动轨迹成为直线状地进行上下的轨迹,能够美观地栽种移植对象物。
另外,利用一个曲柄臂85使栽种装置19的由上臂82、左下臂83及右下臂97构成的平行状的联杆机构动作。由于用一个轴的曲柄臂85进行驱动,因此能够抑制传动系统的间隙导致的栽种不良状况。
另外,通过摆动驱动凸轮84使上述升降联杆机构29前后移动。由于是使用摆动驱动凸轮84的结构,因此能够自由地设定栽种器具28的前端描绘的轨迹17的前后宽度。
另外,由于将与摆动驱动凸轮84抵接的转动辊87配置在比左后摆动臂8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靠近上后轴90的位置、即靠近作为前摆动臂80的支点的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位置上,因此能够缩短与摆动驱动凸轮84的支点的距离,能够缩小摆动驱动凸轮84。由于能够缩小摆动驱动凸轮84,因此能够实现栽种装置19的小型化。
另外,栽种器具28的前端描绘的成为静轨迹的轨迹17在下止点附近成为圆形状,因此加进了烟苗移植机10的行驶的动轨迹在下止点附近成为直线状地进行上下的轨迹,能够美观地栽种秧苗等移植对象物。再有,将栽种器具28的前端描绘的轨迹17调整成在栽种深度的范围为圆形状较为理想。通过使栽种器具28在突入土中的范围为圆形状的静轨迹,从而能够减小栽种孔。
另外,通过使栽种器具28的前端描绘的轨迹17在比栽种深度靠上方处为前后宽度变小的形状,从而能够加大栽种器具28上升时向前侧的移动量,栽种器具28的前端不会挂到已栽种的秧苗等。
另外,由于利用拉伸弹簧167对左后摆动臂81给与向斜前上方的抬起力,因此能够防止在栽种器具28向栽种位置下降时,栽种器具28因栽种器具28的自重而急剧降下导致在轨迹17上的栽种器具28的动作速度不当。另外,拉伸弹簧167形成的上述抬起力抵抗栽种器具28的自重辅助栽种器具28从下止点上升,因此能够使栽种器具28稳定地动作。
另外,通过使曲柄臂85在从右侧方观察的图18中逆时针转动,曲柄臂85相对于栽种器具28动作的环状轨迹17向反方向旋转,因此容易使栽种器具28在轨迹17的上止点附近的移动速度变慢。通过使栽种器具28在上止点附近的移动速度变慢,能够更加可靠地将苗向栽种器具28供给。
在下止点附近,前摆动臂80、左后摆动臂81及右后摆动臂99从前方向后方动作,但曲柄臂85的前端的转动连结轴106从后方向前方转动。由于前摆动臂80、左后摆动臂81及右后摆动臂99与曲柄臂85相对向地进行动作,因此能够使栽种器具28的上下运动的速度变慢,即使栽种的株距发生变化,栽种器具28前端的动轨迹在加进了机体的行驶的土中的变化也小。
另外,在下止点附近,由于曲柄臂85和连结臂86在垂直方向或接近于垂直方向的方向上在一条直线上,曲柄臂85进行的上下运动和连结臂86的倾斜形成的上下运动一致,因此能够加快栽种器具28的上升速度。
再有,在下止点附近,前摆动臂80、左后摆动臂81及右后摆动臂99与曲柄臂85及连结臂86平行,从而前摆动臂80、左后摆动臂81及右后摆动臂99的上下运动变少,通过曲柄臂85及连结臂86进行的上下运动,能够使栽种器具28更加迅速地上升。
图24是说明栽种装置驱动箱27中的各驱动轴的配置位置的图,表示从机体的左侧观察的图。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栽种装置19中,摆动凸轮驱动轴88和曲柄臂驱动轴89配置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上。并且,左右贯通栽种装置驱动箱27的上后轴90配置在比连结摆动凸轮驱动轴88及曲柄臂驱动轴89的中心位置彼此的直线靠下方的位置上。
从栽种传动箱26向栽种装置驱动箱27传递的驱动力被传递到摆动凸轮驱动轴88。并且,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内,通过传动链107,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驱动力还传递到曲柄臂驱动轴89。
传动链107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内围绕上后轴90的轴周围旋转,但由于上后轴90配置在比连结摆动凸轮驱动轴88及曲柄臂驱动轴89的中心位置彼此的直线靠下方的位置上,因此即使传动链107松弛也不会与上后轴90接触,能够将驱动力稳定地向曲柄臂驱动轴89传递。另外,根据该配置,能够紧凑地配置摆动凸轮驱动轴88、曲柄臂驱动轴89及上后轴90。
其次,对用于开闭栽种器具28的开闭机构及其动作进行说明。
在设置于上臂82的一端(后端)的转动上轴95上,转动自如地设置用于进行栽种器具28的开闭动作的副臂104。另外,在设置于上臂82的另一端(前端)的上轴92上,转动自如地设置开闭臂101,利用连结杆103连结开闭臂101和副臂104。另外,在副臂104上设置销105。
另外,设置与摆动驱动凸轮84一起固定在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并旋转的开闭驱动凸轮100,在开闭臂101上转动自如地设置与开闭驱动凸轮100的周缘部接触的开闭用辊102。通过开闭驱动凸轮100伴随着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旋转而旋转,从而通过开闭用辊102使开闭臂101进行动作。
关于栽种器具28的开闭动作,副臂104通过连结杆103与开闭臂101同时进行动作,开闭臂101借助于开闭用辊102并通过开闭驱动凸轮100进行动作。因而,能够通过形状简单的开闭驱动凸轮100以高精度设定开闭时间和开闭量。
图25是说明从机体的后方观察的栽种器具28的前端部移动的轨迹的图。
栽种器具28所配备的支架291由左支架291L及右支架291R构成,左支架291L一体固定在左侧部件109L上,右支架291R一体固定在右侧部件109R上。是左支架291L绕前后方向的左支点轴225转动,右支架291R绕前后方向的右支点轴226转动的结构,通过设置在栽种器具28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上的连动用轴227,连结左支架291L和右支架291R。另外,在与左支架291L一体设置的转动操作臂228上,连结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开闭杆231,并将副臂104的销105连结在开闭杆231上。此外,为以下结构:在左支架291L和右支架291R之间设置开闭用弹簧230,通过该开闭用弹簧230的弹簧力,左侧部件109L和右侧部件109R相互向左右方向内侧被按压,栽种器具28的下部关闭。另外,通过开闭用弹簧230的弹簧力,不仅开闭用辊102而且开闭臂101也向开闭驱动凸轮100侧(上侧)被按压。
若开闭驱动凸轮100随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旋转而旋转,则开闭用辊102按照开闭驱动凸轮100周缘形状移动,开闭臂101摆动。伴随着开闭臂101的摆动,连结杆103向前后方向动作,副臂104转动,开闭杆231沿上下方向动作,通过转动操作臂228使左支架291L转动的同时,通过连动用轴227使右支架291R转动,从而使左支架291L和右支架291R相反地向彼此左右对称的位置转动而开闭栽种器具28的下部。具体地说,伴随连结杆103向前侧的动作,使开闭杆231向上侧动作,打开栽种器具28的下部。此外,在栽种器具28上升时,利用开闭驱动凸轮100外周的局部的突起部,将栽种器具28的下部暂时较大地敞开,另外设置的清扫用刮板能够沿上下方向通过栽种器具28内。
在图20及图21所示的位置,开闭驱动凸轮100不接触开闭用辊102,在上止点以及从上止点下降的位置,维持栽种器具28的下部关闭的状态。
在图22的下止点的位置,开闭驱动凸轮100开始接触开闭用辊102,在从下止点上升的图23的位置,开闭驱动凸轮100处于继续接触开闭用辊102的状态。
因此,栽种器具28在下降到下止点之前,维持下部关闭的状态,在下止点的位置,下部开始打开,以下止点下部打开的状态开始上升。即、在从轨迹17的上止点附近下降的行程中,栽种器具28的下部处于关闭的状态,在下止点,栽种器具28的下部打开,在从下止点上升的行程中,栽种器具28的下部处于打开的状态。
如上所述,轴支撑在连结有上臂82的转动上轴95上的副臂104不依赖于上臂82及左下臂83的升降位置,而是通过连结杆103与开闭臂101同时动作,该开闭臂101通过开闭用辊102由开闭驱动凸轮100控制动作。因此,能够通过形状简单的开闭驱动凸轮100实现开闭时间和开闭量的高精度的控制。
此外,也可以采用将开闭驱动凸轮100固定在驱动曲柄臂85的曲柄臂驱动轴89上,与曲柄臂85一体旋转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开闭臂101安装在作为上臂82的连结支点轴的上轴92上,因而成为简单的结构。此外,连结杆103不论升降联杆机构29的升降位置如何,都与上臂82及左下臂83平行,因此能够通过开闭驱动凸轮100以高精度设定栽种器具28的打开量。另外,由于采用将开闭臂101及副臂104不论哪个都与上臂82的转动支点轴连结的结构,因此连结杆103沿着上臂82配置且成为紧凑的结构。另外,由于将开闭驱动凸轮100与摆动驱动凸轮84一起安装在作为前摆动臂80的转动支点轴的摆动凸轮驱动轴88上,因而成为简单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做成如下结构:在连结杆103的与副臂104的连结部分设置松紧螺纹扣等调节螺钉,利用该调节螺钉,能够调节开闭臂101与副臂104之间的连结杆103的长度。通过在该位置设置调节螺钉,能够从栽种器具28的后方调节栽种器具28的打开量。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栽种装置19中,使栽种器具28侧的开闭用输出臂(副臂104)的转动半径L1比栽种装置驱动箱27侧的开闭用输入臂(开闭臂101)的转动半径L2小。
通过使副臂104的转动半径L1比开闭臂101的转动半径L2小,从而副臂104以比开闭臂101绕上轴92的转动角度大的转动角度,绕转动上轴95转动。
因此,能够以比以往小的开闭臂101的转动角度使栽种器具28开闭。
另外,由于能够减小用于栽种器具28使开闭的开闭臂101的转动位移量,因此能够将用于使开闭用辊102移动的开闭驱动凸轮100的周围形状做成半径的变化量小的形状,能够将开闭驱动凸轮100小型化。
另外,由于能够缩短副臂104,因此能够使苗导向件108变低,并使供给旋转台32的位置变低。另外,能够加大升降联杆机构29的行程来加大栽种器具28的上下运动的幅度。
就栽种器具28而言,下部由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构成,在栽种器具28下降时,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离而打开,以栽种秧苗。
在图25中,用虚线表示左侧部件109L的前端部的轨迹,用双点划线表示右侧部件109R的前端部的轨迹。
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在栽种器具28的下止点附近打开而栽种秧苗,然后,在打开的状态下上升,在从供给旋转台32被供给秧苗之前关闭,将下一个秧苗供给到栽种器具28内。
通过使开闭驱动凸轮100的周围形状变化,栽种装置19能够自由地调节栽种器具28的开闭时间以及开闭速度。
在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打开时,在它们的前端部生成向左右方向的速度分量及向上的速度分量。另一方面,通过升降联杆机构29,在整个栽种器具28上产生向下的速度分量直到下止点为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在栽种器具28打开时,在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产生的向上的速度分量、和在栽种器具28的未进行开闭动作的部分例如安装转动上轴95及转动下轴96的部分的向下的速度分量相等的设定,即这些速度分量抵消的设定,来设定开闭驱动凸轮100的形状以及向摆动凸轮驱动轴88的安装角度。
在栽种器具28打开时,在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的上下方向的速度分量为零,因此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相对于农田面水平地移动。
因此,通过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打开,在农田面上形成平坦的坑,能够美观地栽种秧苗。
图26是表示从机体的后方观察的栽种器具28的右侧部件109R的前端部的轨迹的图表。
在图26中,用实线表示栽种器具28的打开量为最大时的右侧部件109R的前端部的轨迹,用虚线表示打开量为最小时的右侧部件109R的前端部的轨迹。
未图示的左侧部件109L的前端部以描绘与右侧部件109R的前端部左右对称的轨迹的方式移动。
如图26所示,在栽种器具28打开时,右侧部件109R的前端部几乎没有上下方向的位置变化地移动,通过右侧部件109R的前端部及左侧部件109L的前端部,在农田上形成大致平坦的坑。
此外,在栽种器具28下降时,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接触到农田面以后,栽种器具28向下方移动而受到来自农田的阻力,有助于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向打开方向的移动。考虑到从该农田受到的助力,通过构成为以比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的上下方向的速度分量理论上成为零的时刻慢的时刻及速度打开栽种器具28,实际上能够在农田上形成平坦的坑。
也就是,考虑到从农田受到的助力,通过在栽种器具28的前端部分在突入农田时,将栽种器具28打开时的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的向上产生的速度分量设定为比栽种器具28的不进行开闭动作的部分的向下的速度分量小,实际上能够在农田上形成平坦的坑。
栽种器具28打开的同时,左侧部件109L及右侧部件109R的各前端部分被推入农田,因此容易从栽种器具28内放出秧苗。
图27是表示栽种动作时的、本实施方式的栽种器具28的上下运动速度、前后运动速度、以及合成上下运动速度和前后运动速度后的绝对速度的图表。
在图27中,用虚线表示栽种器具28的上下运动速度,用点划线表示前后运动速度,用实线表示合成上下运动速度和前后运动速度后的绝对速度。
从图27可知,栽种器具28的绝对速度在下止点快,在上止点变得非常慢。也就是,栽种器具28在下止点附近比较快地移动,在上止点缓慢地移动,成为接近于停止的状态。
也就是,在从供给杯33供给秧苗的上止点附近,栽种器具28的速度变得非常慢,因此能够可靠地从供给杯33供给秧苗。
此外,在上止点附近,前后方向的前后运动速度为10mm/s以下的时间有0.21秒,能够确认是能从供给杯33可靠地供给秧苗的时间。由此,可以不需要以往的间歇栽种机构。
图28~图30表示栽种动作时的、本实施方式的栽种器具28的烟苗移植机10停止时的静轨迹、以及烟苗移植机10行驶时的动轨迹。分别用点划线表示静轨迹,用实线表示动轨迹。
图28~图30所示的动轨迹是改变烟苗移植机10的行驶速度而改变株距的图,分别表示株距为40cm、50cm及60cm的状态。
从图28~图30可确认,动轨迹在株距为50cm时,距下止点75mm的轨迹的重叠余量为4.9mm,另外,在株距为40cm及60cm时,为19.1mm及20.2mm,没有问题,可以栽种。
另外,在上止点,X方向位移达10mm以下的时间为0.21秒,能够确认是能从供给杯33可靠地供给秧苗的停止时间。
因而,由于能够减小栽种器具28在上止点的移动速度(加大停止时间),因此仅通过变更向栽种器具28的传动比,便能够以各种株距利用适当的动轨迹进行栽种。
根据以上所述,做成该烟苗移植机10从发动机11通过主传动箱12向行驶推进体传动,并且从该主传动箱12通过栽种传动箱26向栽种装置19传动的结构,并构成为在该主传动箱12的后侧配置该栽种传动箱26,并且在前侧上表面形成凹部223,使覆盖该发动机11及该主传动箱12的上方的机体罩224的后部224a突入该凹部223。
因此,由于能够使机体罩224的后部224a突入栽种传动箱26的凹部223而位于靠后的位置,因此能够缩短机体的前后长度而紧凑地构成机体,并且能够利用机体罩224有效地覆盖包含栽种传动箱26的前下部在内的机体构造物,能够可靠地遮蔽机体构造物免受降雨等的影响,提高机体的耐久性。
另外,将栽种装置19由栽种器具28、使该栽种器具28升降的升降联杆机构29构成,将升降联杆机构29配置在栽种传动箱26的左右一方侧,在机体罩224,在栽种传动箱26的上述左右一方侧,形成比栽种传动箱26的凹部223更向后侧延长的延长部224b,将该延长部224b配置在升降联杆机构29的上方。
因此,利用机体罩224的延长部224b,能够有效地覆盖包含升降联杆机构29在内的机体构造物,能够恰当地遮蔽包含升降联杆机构29在内的机体构造物免受降雨等的影响,提高机体的耐久性。另外,能够防止作业者接触进行动作的升降联杆机构29,提高安全性。
另外,在栽种传动箱26内设置:左右方向的第一轴195;从该第一轴195传动的左右方向的第二轴200;从该第二轴200传动的左右方向的第三轴203;以及从该第三轴203传动的左右方向的第四轴88,将第二轴200配置在比第一轴195靠后侧且靠上侧,在第二轴200的后方配置第三轴203,在第三轴203的上方配置第四轴88,在第二轴200与第四轴88之间,在第三轴203的斜前上侧形成凹部223。
因此,为了适合于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而能够将第四轴88配置在高的位置,并且使栽种传动箱26的前下部位于机体罩224的正下方,能够使栽种传动箱26的凹部223与机体罩224的位置一致地合理地形成,能够利用机体罩224有效地覆盖包含栽种传动箱26的前下部在内的机体构造物。
另外,做成从第一轴195通过第一环形体198向第二轴200传动,从第二轴200通过相互啮合的驱动侧齿轮201及从动侧齿轮202向第三轴203传动,从第三轴203通过第二环形体210向第四轴88传动的结构,使齿数不同地设置多个驱动侧齿轮201,将从多个驱动侧齿轮201中选择进行传动的驱动侧齿轮201的选择机构配置在比第三轴203靠后侧,在第四轴88上设置接通或切断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的栽种离合器212,将操作栽种离合器212的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配置在比第四轴88靠后侧。
因此,由于将选择机构205配置在比第三轴203靠后侧,将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配置在比第四轴88靠后侧,因此选择机构205及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分离地配置在比机体罩224靠后侧,能够以机体罩224不会成为障碍地配置选择机构205及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选择机构205及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的维修也变得容易。
另外,设置向栽种装置19一个一个地供给移植对象物的苗供给部31,并做成如下结构:相比第四轴88的栽种离合器212及第二环形体210,从左右一方侧向栽种装置19传动,相比第四轴88的栽种离合器212及第二环形体210,从左右另一方侧向苗供给部31传动。
因此,将向栽种装置19和苗供给部31的传动机构在第四轴88上分开配置在栽种离合器212及第二环形体210的左右,能够合理且紧凑地配置传动机构,能够实现传动机构的简化及机体的小型化。
其次,对图1所示的烟苗移植机10的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的详细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开坑体110在通过栽种器具28将秧苗栽种在农田中时下降,在栽种的秧苗的周围形成比栽种的秧苗的深度浅的凹状的坑。
图3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烟苗移植机10的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部分的侧视图。图31仅表示与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相关联的部分,省略了除此以外的部分的图示。
如图2所示,开坑体110的结构为,俯视时形成コ字状的内部空间的形状,通过下部突入农田中,从而在农田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
在前端固定有开坑体110的开坑支撑框架111配置在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和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之间,开坑体110为了可以上下移动,另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主框架22的牵引连结支点203a上。因此,固定在棒状的开坑支撑框架111的前端的开坑体110配置在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后方,且配置在从后方观察、左右方向与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两方重叠的位置上。
通过将开坑支撑框架111配置在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与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之间,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与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之间的空间,实现机体的小型化。
在开坑支撑框架111的中途部分,转动自如地连结朝向上方设置的开坑体杆112的基部。开坑体杆112在其上方竖立设有开坑升降销120,通过开坑升降销120,与形成于开坑升降臂113的端部的杆升降板119配合。开坑升降臂113的另一端转动自如地枢轴连结在向栽种装置驱动箱27的侧面突出的开坑臂支撑轴114上。
另外,具备固定在从栽种装置驱动箱27向左侧突出的曲柄臂驱动轴89上并旋转的开坑体驱动凸轮(开坑用驱动部件)115。旋转自如地设置在开坑升降臂113的臂的中途部分的开坑转动辊116以与开坑体驱动凸轮115的周缘部接触的方式配置,开坑体杆112的上下位置为对应于开坑转动辊116与开坑体驱动凸轮115接触的位置的位置。
如图31所示,开坑转动辊116配置在比作为开坑体驱动凸轮115的支点的曲柄臂驱动轴89靠前方。
通过将开坑转动辊116配置在比开坑体驱动凸轮115的支点靠前方,从而在开坑转动辊116对应于与开坑体驱动凸轮115的接触而下降时快速下降,在开坑转动辊116上升时顺利上升。在开坑转动辊116下降时,由于开坑体杆112快速下降,因此开坑体110容易进入农田。
如图17所示,开坑体驱动凸轮115配置在左下臂83与右下臂97之间。通过将开坑体驱动凸轮115配置在左下臂83与右下臂97之间,从而能够使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的结构小型化。
开坑体杆112相对于开坑升降臂113、另外开坑升降臂113相对于开坑驱动凸轮115可以分别向上方动作,因此在农田培土较硬时,能够通过其反作用力而使开坑体110向上方退避,因此不依赖于凸轮特性,可抑制开坑体110的下降,能够避免过大的负载,确保机器的保护。
再有,开坑体110借助于前端支撑的开坑支撑框架111并通过机体的行驶驱动力而进行成坑动作,利用不需要特别强度的拉伸部件,不会给栽种装置19带来负载,能够形成所需要的凹陷坑。
另外,通过将开坑体110的牵引连结支点203a配置在行驶机体的下侧,能够利用来自行驶机体的牵引作用力高效地形成坑,通过构成为开坑体110的成坑作用面的法线N的朝向比牵引连结支点203a高,从而成坑时的牵引力形成的力矩作用于开坑体110上,能够确保成坑深度。
因开坑体110及开坑支撑框架111的自重而总是向下方的力施加在开坑体杆112上,利用为了使开坑体杆112通过内部而配置的作为开坑用弹簧的按压弹簧118,对开坑体杆112进一步向下方加力。
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上固定有限位器117,该限位器117设有用于使开坑体杆112通过的圆孔。另一方面,在开坑体杆112的下部安有负载调节销122,按压弹簧118配置在限位器117与负载调节销122之间。
由于限位器117被固定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上,通过按压弹簧118对负载调节销122施加向下方的力,开坑体杆112被向下方加力,从而与开坑体杆112连结的开坑体110及开坑支撑框架111被向下方加力。
负载调节销122构成为可以变更向开坑体杆112的安装位置,根据该安装位置能够调节向开坑体110及开坑支撑框架111的负载。将负载调节销122安装在越靠上方,按压弹簧118的作用力越大,能够加大对开坑体110及开坑支撑框架111施加的负载。
另外,在开坑体杆112的上部安装有用于规定开坑体110的最下位置的限位销121。限位销121限制开坑体杆112下降到与限位器117的上表面接触的位置以下,此时的开坑体110的位置为开坑体110的最下位置。由此,能够通过开坑体110在农田面上形成总是相同深度的坑。因此,限位器117及限位销121成为确定开坑体杆112的可动范围的下限的下限限制部件。
限位销121构成为可以变更向开坑体杆112的安装位置,能够根据其安装位置调节开坑体110的最下位置、即形成的坑的深度。因此,利用限位销121的安装位置的变更机构,构成变更可动范围的下限位置的调节部。将限位销121安装在越靠上方,从限位销121至与开坑支撑框架111的连结位置的长度越长,开坑体110下降到更下方,能够形成更深的坑。
另外,通过在限位器117的上面设置能够变更安装位置的限位销121,从而在调节下位配置的开坑体110形成的成坑深度时,消除强制过度的作业姿势,能够容易地在开坑体杆112的上端侧的高度位置进行操作。
图32表示开坑升降臂113部分的俯视图,图33表示限位器117部分的俯视图。另外,图34表示开坑体110部分的俯视图。
如图33所示,在限位器117上形成有用于使开坑体杆112通过的圆孔。另一方面,开坑升降臂113的杆升降板119的用于开坑体杆112通过的孔做成前后方向较长的长孔。
通过开坑升降臂113的摆动,开坑体杆112在开坑升降臂113与开坑体杆112的配合部分进行前后运动,因此将使杆升降板119的开坑体杆112通过的孔做成长孔,通过将限位器117的使开坑体杆112通过的孔做成圆孔,抑制开坑体杆112整体进行前后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当开坑体110下降时,开坑体杆112成为向后方倾斜的状态的结构,成为将开坑体110朝向农田推入的结构。
而且是在开坑体110与农田接触时,在侧面观察,开坑体杆112与开坑支撑框架111所成的角度为直角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开坑体杆112下降的作用力高效地施加在开坑支撑框架111及开坑体110上。
另外,如图31及图34所示,在开坑体110的上方配置有开坑刮板123。
开坑刮板123配置在当开坑体110向上方移动时、开坑刮板123的前端与开坑体110的前面部分抵接的位置上。
在农田上形成坑时,附着在开坑体110的前面的土块在开坑体110开坑后上升时,通过与开坑刮板123接触而被去除。
另外,如图31所示,也可以在开坑体110的上部竖立设置不带后退角的排土板202a。通过设置排土板202a,从而不需要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部件结构,便能够阻止成坑时的土块的流入。
其次,对该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开坑体驱动凸轮115随曲柄臂驱动轴89的旋转而旋转,根据开坑体驱动凸轮115的周缘部的形状的变化,开坑升降臂113以开坑臂支撑轴114为中心进行转动。
伴随开坑升降臂113的转动,与开坑升降臂113的前端连结的开坑体杆112上下运动。并且,通过开坑体杆112的上下运动,开坑体110通过开坑支撑框架111上下运动。
开坑体驱动凸轮115与驱动曲柄臂85的曲柄臂驱动轴89一起旋转,该曲柄臂85控制使栽种器具28升降的升降联杆机构29的上下运动,从而开坑体110与栽种器具28的升降动作同步地上下运动。
开坑体110的上下运动相对于栽种器具28的升降动作的时间能够根据开坑体驱动凸轮115的周围形状而自由地设定。例如,能够设定为,在开坑体110下降并在农田上开始形成坑之后,栽种器具28在开坑体110的后方突入农田栽种秧苗,然后,栽种器具28及开坑体110上升。
另外,根据开坑体驱动凸轮115的周围形状,能够以栽种秧苗的深度为基准,自由地变更由开坑体110在农田上形成的凹陷部的深度。
在栽种器具28位于上升位置,即秧苗从供给杯33向栽种器具28被供给时,开坑体110也向上方抬起,在栽种器具28下降而位于栽种位置时,开坑体110处于下降到比农田面更靠下的位置的位置。此时,通过开坑体110的下表面处于比栽种器具28的前端位置稍微靠上的位置,从而以足够的深度将秧苗栽种在农田中,能够通过开坑体110在农田中已栽种的秧苗的周围形成浅的凹陷部。另外,由于栽种器具28能够被开坑体110包围且以防护的状态栽种秧苗,因此可适当地进行秧苗的栽种姿势良好的栽种。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能够在由栽种器具28栽种的秧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在栽种了秧苗之后或栽种的同时,能够在形成于秧苗的周围的浅凹状的坑内浇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药剂,容易进行栽种的秧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
另外,由于做成通过使栽种器具28上下运动的驱动轴即曲柄臂驱动轴89来使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的动作的结构,因此栽种器具28和开坑体110由相同的驱动轴驱动,在两者上产生的驱动时间的误差的情况减少,可进行良好的秧苗的栽种和在秧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移植后的秧苗的成活及管理变得容易。
此外,在这里,虽然采用将由曲柄臂驱动轴89驱动的开坑体驱动凸轮115等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配置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与上臂82或左下臂83之间的结构,但是在采用升降联杆机构29仅配置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的左右一方侧的结构时,例如在采用没有右下臂97而仅由上臂82及左下臂83支撑栽种器具28的结构时,也可以采用将开坑体上下运动机构以栽种装置驱动箱27为基准配置在与配置有升降联杆机构29的一侧为左右相反侧的结构。
再有,为了容易将开坑体110的形成为锐角状的前端部突入农田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设置在开坑体110形成的坑的前方的农田部分形成凹口的部件。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烟苗移植机10中的、将机体相对于农田面的高度控制为一定高度的机构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35表示烟苗移植机10的、控制机体的高度的联动机构部分的侧视图。烟苗移植机10具备分别独立地检测垄U上表面的高度的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但图35省略了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的图示,表示从烟苗移植机10的左侧方观察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侧视图。
另外,图36表示悬臂连结支柱51的侧视图,图37表示悬臂连结支柱51的俯视图。图38表示悬臂50的主视图,图39表示悬臂50的俯视图。图40表示液压杆55的侧视图,图41表示液压杆55的俯视图。图42表示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侧视图,图43表示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的侧视图。
另外,图44表示说明控制机体高度的联动机构的各部的连接关系的俯视图。
如图37所示,成为连动臂的悬臂连结支柱51在折弯加工成直角的成为第一接地体转动轴的圆柱状连结支柱圆轴部61的中途,以连结支柱圆轴部61的轴向为基准如同成为垂直的面那样,使连结支柱圆轴部61贯通板状的连结支柱板部60的一端部分并通过焊接来固定。并且,连结支柱圆轴部61折弯的一侧的轴部与连结支柱板部60如图36所示,构成为在侧面观察成为V字形状。另外,在连结支柱板部60的另一方端部竖立设有筒状的液压杆连结部62。
连结支柱圆轴部61的固定有连结支柱板部60的一侧的轴部分,以其轴向成为机体的左右方向的方式,转动自如地轴支撑在图35所示的右侧接地体支撑杆59的前端部分,另外,该轴部分成为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转动轴。
如图38及图39所示,悬臂50由长圆柱状的悬臂杆部63和短圆筒状的悬臂轴套部64构成。在悬臂杆部6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以悬臂轴套部64的圆筒形状的高度方向以悬臂杆部63的长度方向为基准而成为直角的方式,焊接固定悬臂杆部63的外周面。
如图42及图44所示,在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上,在与农田面接接的弯曲的右侧接地板70的、与接触农田面的面相反侧的面的前方右侧,竖立设有右侧悬臂连结板71及右侧转动轴支撑板72。
在右侧悬臂连结板71及右侧转动轴支撑板72上形成有右侧转动轴孔174,悬臂连结支柱51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穿过这两个右侧转动轴孔174,从而右侧接地板70以连结支柱圆轴部61为中心上下转动。
另外,在右侧悬臂连结板71的上部形成有连结悬臂50的悬臂杆部63的一端部分的右侧长槽孔173。
如图43及图44所示,在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上,在与农田面接触的弯曲的左侧接地板65的、与农田面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的前方右侧,竖立设有左侧悬臂连结板66及左侧转动轴支撑板67。
在左侧悬臂连结板66及左侧转动轴支撑板67上形成有左侧转动轴孔169。固定在左侧接地体支撑杆54的前端部分上的、向机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接地体转动轴52穿过这两个左侧转动轴孔169,从而左侧接地板65以第二接地体转动轴52为中心上下转动。
另外,在左侧悬臂连结板66的上部上形成有连结悬臂50的悬臂杆部63的另一端部分的左侧长槽孔168。
如图40及图41所示,在液压杆55的一端,在与液压杆55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设有连结支柱连接轴75,在另一端,形成有与转动支柱56连结的转动支柱连结孔76。
如图44所示,通过连结支柱连接轴75被插入液压杆连结部62的筒状部内,从而液压杆55能够转动地与悬臂连结支柱51连结。
此外,在图44中,省略了悬臂50以及与悬臂50关联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的轴部分的记载。
在连结支柱圆轴部61的折弯的轴部分、即侧面观察与连结支柱板部60成V字形状的轴部分,插入悬臂50的悬臂轴套部64,悬臂50可以在连结支柱圆轴部61的轴向滑动。另外,悬臂50的悬臂杆部63的两端部与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的左侧长槽孔168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右侧长槽孔173连结,各自的端部可以在这些长槽孔168、173内移动。
向机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接地体转动轴52固定在左侧接地体支撑杆54上,另外,成为连结支柱圆轴部61的转动轴的轴部分在与第二接地体转动轴52同轴的位置上转动自如地轴支撑在右侧接地体支撑杆59上,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以及悬臂连结支柱51以左右方向的同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转动支柱56安装成以设置在主框架22上的转动支柱轴58为中心自由转动。就液压杆55而言,设置在一端的连结支柱连接轴75与悬臂连结支柱51的液压杆连结部62连结,通过形成于另一端的转动支柱连结孔76与转动支柱56的一端连结。
再有,转动支柱56的另一端与连结杆57连结,连结杆57的另一端与液压转换阀部24连结。此外,通过液压杆55、转动支柱56以及连结杆57等构成与液压转换阀部24连结的中间连结部。
通过连结杆57的上下运动,液压升降缸23借助于液压转换阀部24上所配备的升降控制用转换阀进行动作,左右后轮14升降。
其次,对将机体的高度控制为一定高度的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进行秧苗的栽种作业时,若垄U上表面接近机体,则左侧接地板65及右侧接地板70沿着垄U上表面被抬起,若垄U上表面远离机体,则左侧接地板65及右侧接地板70沿着垄U上表面下降。
这里,关于垄U上表面接近机体,左侧接地板65及右侧接地板70被抬起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图35中,若左侧接地板65及右侧接地板70被抬起,则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以在左右方向上同轴的第二接地体转动轴52及连结支柱圆轴部6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若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对两端与左侧长槽孔168及右侧长槽孔173配合的悬臂杆部63施加向机体前方的力,通过对悬臂50施加向机体前方的力,从而对贯通悬臂轴套部64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施加向机体前方的力,悬臂连结支柱51以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若悬臂连结支柱5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施加将液压杆55向机体前方移动的力,与液压杆55的另一端连结的转动支柱56以转动支柱轴58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若转动支柱5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与转动支柱56的另一端连结的连结杆57向上方移动。
若连结杆57向上方移动,则与连结杆57的另一端连结的液压转换阀部24通过升降控制用转换阀使液压升降缸23动作,从而左右后轮14下降。
通过左右后轮14下降,机体相对于垄U上表面上升,能够将机体与垄U上表面的距离保持为一定距离。
在进行秧苗的栽种作业时,在垄U上表面远离机体的情况下,左侧接地板65及右侧接地板70沿着垄U上表面下降,在图35中,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与垄U上表面接近机体的上述情况相反地进行动作。也就是,该场合,连结杆57向下方移动,液压转换阀部24通过升降控制用转换阀使液压升降缸23动作,使左右后轮14上升。即、在这种情况下,机体相对于垄U上表面下降,机体与垄U上表面的距离被保持为一定距离。
通过该控制,在垄U上表面接近机体或远离机体时,机体与垄U上表面的距离都保持为一定距离,因此秧苗的栽种不会过深或过浅。
此外,左侧接地体支撑杆54及右侧接地体支撑杆59安装在固定于机体上且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框架支撑轴73上,与栽种深度杆53成为一体并能够以框架支撑轴73为中心而转动。通过使栽种深度杆53向前后转动,左侧接地体支撑杆54及右侧接地体支撑杆59也成为一体并转动,从而能够变更左侧接地体支撑杆54及右侧接地体支撑杆59的前端部的上下位置。并且,根据左侧接地体支撑杆54及右侧接地体支撑杆59的转动位置,固定在左侧接地体支撑杆54及右侧接地体支撑杆59的前端部上的第二接地体转动轴52及轴支撑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的上下位置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左侧接地体支撑杆54、右侧接地体支撑杆59及栽种深度杆53等,构成栽种深度变更机构。
因此,通过在前后调节栽种深度杆53的转动位置,能够变更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转动中心轴的上下位置,因此能够根据栽种对象物的栽种深度,调节机体与垄U上表面之间的一定的距离。
另外,如图35及图42所示,在右侧悬臂连结板71的后方上部,总想并排形成有三个负载规定孔74,后端被固定在框架支撑轴73上的右侧拉伸弹簧69的前端挂在任意的负载规定孔74中。
利用右侧拉伸弹簧69,在图35中对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施加顺时针转动的作用力。通过变更挂住右侧拉伸弹簧69的前端的负载规定孔74的位置,从而使施加在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上的作用力发生变化。也就是,根据挂住右侧拉伸弹簧69的前端的负载规定孔74的位置,能够调节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对农田的接地负载。并且,随着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接地负载的调节,升降控制的控制灵敏度发生变化。
对于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也同样,在左侧悬臂连结板66的后方上部,纵向并排形成有三个负载规定孔74,后端固定在框架支撑轴73上左侧拉伸弹簧68的前端挂在任意的负载规定孔74中,成为能够调节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对农田的接地负载的结构。
接着,说明因农田粗糙而存在土块等原因、仅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一方检测从机体至垄U上表面的距离的变化时的动作。
在这里,作为其一个例子,说明垄U上表面相对于左侧接地板65侧的机体的位置不发生变化,且在右侧接地板70侧的垄U上存在土块时的情况。
若在右侧接地板70所接触的垄U的右侧存在土块,则右侧接地板70沿着该土块被抬起,在图35中,仅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以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若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对与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右侧长槽孔173配合的悬臂杆部63的一端部分施加向机体前方的力,对悬臂50施加向机体前方的力。此时,由于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不转动,因此不对与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的左侧长槽孔168配合的悬臂杆部63的另一端侧施加使其向前方移动的力。由于悬臂50的悬臂轴套部64固定在悬臂杆部63的两端的中央位置上,因此悬臂轴套部64移动悬臂杆部63的右侧一端部分的移动距离的一半距离。
因此,在贯通悬臂轴套部64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上,施加与悬臂杆部63的右侧一端部分的移动距离的一半距离对应的向机体前方的力。并且,根据该向机体前方的力,悬臂连结支柱51以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若悬臂连结支柱5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对液压杆55施加向机体前方移动的力,与液压杆55的另一端连结的转动支柱56以转动支柱轴58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若转动支柱5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与转动支柱56的另一端连结的连结杆57向上方移动。此时的连结杆57向上方的移动量为与悬臂杆部63的右侧一端部分的移动距离的一半距离对应的移动量。
根据连结杆57向上方的移动量,与连结杆57的另一端连结的液压转换阀部24通过升降控制用转换阀使液压升降缸23动作,通过使左右后轮14下降,机体相对于垄U上表面上升。
此时,机体相对于垄U上表面上升的移动量为,由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检测出的接近于上下方向的垄U的变换量的一半。
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机体的高度控制为一定高度的联动机构中,对应将由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各自所检测的上下运动的变化量平均化后的变化量部分,控制机体机体升降。由于将左右配置的两个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进行的检测平均化来检测农田面检测,因此即使在垄U上存在土块,机体也不会较大地上下变动,而是进行稳定的升降控制,可实现升降控制的适当化。
另外,如图35所示,将本实施方式的机体高度控制为一定高度的联动机构采用以下结构:将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通过比它们的转动轴52、61靠上方位置的左侧长槽孔168及右侧长槽孔173连结悬臂50,悬臂50的位置对应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的上下运动的位置进行变化。并且,两端由与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连结的位于悬臂杆部63的中央位置的悬臂轴套部64连结在悬臂连结支柱51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上,在比转动轴52、61靠上方的位置,悬臂连结支柱51连结在液压杆55上,因此作为联动机构整体成为小型的结构。
另外,如图35所示,在侧面观察时,与左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6及右侧接地位置检测体37连结的悬臂连结支柱51的位置配置在与液压杆55连结的V字形状的一端即液压杆连结部62、和与悬臂轴套部64连结的连结支柱圆轴部61的轴部分之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摆锤式的左右倾斜传感器42,利用该左右倾斜传感器42的检测使左右倾斜用液压缸25动作而将行驶机体维持为左右水平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例如不具备左右倾斜传感器42,而是具备作业者本身用手动控制左右倾斜用液压缸25的手动式的转动调节杆的结构。
图45是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烟苗移植机10的一个变形例的转动调节杆的概略俯视图。
另外,图46表示转动调节杆部分的概略俯视图,图47表示左右倾斜用转换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在图45所示的烟苗移植机10中,将转动调节杆47设置在把持操纵手柄16时能够用左手容易操作的操纵手柄16的部分。
转动调节杆47和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通过倾斜用调节电缆48连接。此外,在图45中,省略了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图示。
转动调节杆47由手动操作用的操作杆部127、和从操作杆部127的中途向直角方向延伸的调节臂部128构成。在设置在操纵手柄16上的成为转动支点部的转动杆支轴126上,转动自如地轴支撑操作杆部127的与调节臂部128连结的部分。
操作杆部127中与用手操作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与一端固定在操纵手柄16上的中立回程弹簧125连接,成为通过中立回程弹簧125而被拉伸的结构。用手对操作杆部127进行操作之后,若将手离开操作杆部127,则转动调节杆47通过中立回程弹簧125的作用力返回不进行倾斜操作的中立位置。
在调节臂部128的前端连结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一端。通过以转动杆支轴126为中心用手转动操作杆部127,从而调节臂部128的前端也转动,伴随于此,倾斜用调节电缆48在长度方向上移动。并且,该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长度方向的移动量被传递到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另一端侧。
此外,转动调节杆47为中立状态时,与调节臂部128连结的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一端部分的方向配置成与操作杆部127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平行。通过该配置,能够防止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污损。另外,由于调节臂部128以操作杆部127为基准配置成直角,因此,通过该配置,能够紧凑地收纳转动调节杆47。
如图47所示,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另一端与一端连结在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上的倾斜阀连结杆130的另一端连结。
在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另一端部分,设有配置成倾斜用调节电缆48通过内部的作为拉合弹簧的转动用按压弹簧129。转动用按压弹簧129的一端固定在机体上所固定的弹簧固定部131上,对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与倾斜阀连结杆130的连结部分向总是离开弹簧固定部131的方向加力。
其次,对根据转动调节杆47的操作而进行的转动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46中,若使操作杆部127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调节臂部128的前端也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倾斜用调节电缆48向转动调节杆47侧被拉伸。此时,抵抗中立回程弹簧125的作用力及转动用按压弹簧129的各作用力,对操作杆部127进行操作。
若倾斜用调节电缆48向转动调节杆47侧被拉伸,则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另一端在图47中朝向纸面向右侧移动。由于倾斜阀连结杆130的与倾斜用调节电缆48连结的端部向右移动,因此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的转动,左右倾斜用液压缸25工作,例如使机体向右侧倾斜。
在图46中,在使操作杆部127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时,调节臂部128的前端也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倾斜用调节电缆48在转动调节杆47侧松弛。此时,由于抵抗着中立回程弹簧125的作用力进行操作,因此中立回程弹簧125的作用力没有发挥作用,但是转动调节杆47通过转动用按压弹簧129的作用力向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侧拉伸。
若倾斜用调节电缆48向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侧拉伸,则倾斜用调节电缆48的另一端在图47中朝向纸面向左侧移动。倾斜阀连结杆130的与倾斜用调节电缆48连结的端部向左移动,因此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的转动,左右倾斜用液压缸25工作,例如使机体向左侧倾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中立回程弹簧125,也可以使用作用力比转动用按压弹簧129强的弹簧。
由此,能够顺畅地操作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而且在将手离开操作杆部127时迅速地返回中立位置。作为中立回程弹簧125及转动用按压弹簧129而使用作用力同等的弹簧时,容易在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的操作上产生晃动。
通过具备手动式的转动调节杆47,能够使行驶机体向例如作为作业位置侧的左侧倾斜,载置在备用苗载置台30上的秧苗总是集中到作业者侧,因此作业者将秧苗补充到供给杯33中的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作为发明的助力弹簧,为了将倾斜用调节电缆48向左右倾斜用转换阀46拉伸而使用转动用按压弹簧129,但也可以使用从前方拉伸倾斜用调节电缆48和倾斜阀连结杆130的连结部分的拉伸弹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烟苗移植机10上设置接地座。图48是具备弹跳式的接地座142时的、接地座142的安装部分的侧视图。用实线表示接地时的接地座142,用双点划线表示收纳时的接地座142。图49是接地座142的安装部分的俯视图。图50是表示接地座142的从机体左侧观察的侧视图,图51是表示从机体的前方观察的主视图。
接地座142由左座杆147、右座杆148、成为接地部分的接地座杆149以及座保持轴146构成。此外,左座杆147及右座杆148成为在使接地座142处于接地位置时向下方延伸的部分。
在平行地配置的左座杆147及右座杆148的端部,在相对于左座杆147及右座杆148为直角的方向上固定有接地座杆149。接地座杆149如图51所示,以从正面观察为L字型的方式,固定在相对于左座杆147及右座杆148偏靠机体的左右中央侧的位置上。
这是为了对应于支撑左座杆147及右座杆148的主框架22配置在机体的靠右侧,而将接地座杆149配置在机体的左右中央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座杆149配置成从左座杆147及右座杆148的端部向机体的左侧延伸。
接地座142被机体后方的主框架22的后高前低部分上所固定的成为两张基部板的座支撑板143夹住地支撑。
在座支撑板143上形成有支撑座支撑轴145的孔、和用于座保持轴146嵌入的两个切口144,座支撑轴145连结两张座支撑板143。
左座杆147及右座杆148由座保持轴146连结,形成有供座支撑轴145贯通的座支撑用长孔150。座支撑轴145在座支撑用长孔150内的位置在座支撑用长孔150的长轴方向上可以相对地移动,成为座支撑轴145和座保持轴146的间隔能变化的结构。
座支撑轴145及座保持轴146之间由座保持用弹簧140连结,座保持用弹簧140将座保持轴146向座支撑轴145侧拉合。
座支撑轴145通过贯通形成于两张座支撑板143上的座支撑用长孔150,从而接地座142由座支撑板143转动自如地支撑,通过以座保持用弹簧140的作用力将座保持轴146保持在设于座支撑板143上的两个切口144的位置,由此接地座142在接地位置及收纳位置暂时固定。
如图48所示,在收纳时,接地座142以沿着主框架22的后高前低部分的姿势收纳。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一次操作将接地座142转换到接地位置和收纳位置。而且,通过将弹跳方向作为后方,不用弯腰就能够操作接地座142。
此外,在这里,在各座支撑板143上设置两个切口144来暂时固定在接地位置及收纳位置,但是也可以采用设置三个以上的切口,在三个以上的预定位置暂时固定接地座142的结构。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备用苗载置台30的配置以及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图52表示用于说明备用苗载置台30的配置的俯视图,朝向纸面,左侧为机体的前方。图53表示备用苗载置台30的侧视图,图54表示从备用苗载置台30的机体后方观察的后视图。
图52的用虚线表示的矩形表示载置于备用苗载置台30上的备用苗托盘138的位置,是在备用苗载置台30上,在左右方向能够并排载置三个备用苗托盘138的结构。
备用苗载置台30如图1及图52所示,备用苗载置台30的后端的位置配置在比栽种深度杆49的中立位置及开坑体杆112靠后方。
通过备用苗载置台30的配置,备用苗载置台30接近供给旋转台32,向供给杯33供给秧苗的作业变得容易。
备用苗载置台30通过左右分离地配置在比起中央靠后方的部分的两根备用苗台支柱135、和安装在比中央靠前方的部分的备用苗支撑加固板136安装在机体上。
在机体框架上,在左右方向固定有棒状的备用苗支柱支撑框架137,两根备用苗台支柱135为了竖立设置在备用苗支柱支撑框架137上,各备用苗台支柱135的下端连结在备用苗支柱支撑框架137上。另外,备用苗支撑加固板136的一端固定在机体框架上,以加固备用苗载置台30的支撑。
其次,如图61所示,若用栽种器具28在栽种在垄U上的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300,则在栽种了苗后或栽种的同时,能够在形成于苗的周围的浅凹状的坑300内浇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药剂,容易进行栽种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因此,孔300的深度D1比用栽种器具28栽种在垄U上的苗的栽种深度D2浅。
因此,关于用上述栽种器具28在栽种在农田中的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的开坑装置,对其他结构例(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在该结构例中,通过后述的开坑装置驱动凸轮302及从动凸轮辊306等,构成使开坑体110强制性地下降的驱动机构。
上述曲柄臂驱动轴89设置成从栽种传动箱26的栽种装置驱动箱27向左右突出。并且,在该曲柄臂驱动轴89的左侧突出部,安装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一摆动联杆及上述第二摆动联杆动作而使栽种器具28的前端描绘环状轨迹17的第二摆动用部件301。另外,在曲柄臂驱动轴89的右侧突出部,安装强制性地使开坑装置向下运动的开坑装置驱动凸轮302。
并且,开坑装置包括:基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上的开坑用升降联杆机构303;上下位置调节自如地支撑在该开坑用升降联杆机构303的前端部所设的筒部304上的开坑体110;将该开坑体110向上方拉起的的拉伸弹簧305;以及转动自如地轴支撑在开坑用升降联杆机构303上且与上述开坑装置驱动凸轮302接触的从动凸轮辊306。
并且,开坑体110具备在侧面观察时前端越往下方越靠后方位置的倾斜前端部110a,是在俯视时构成コ字状的内部空间110b的形状,成为通过下部突入农田中,在农田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的结构。另外,在开坑体110的前部固定有朝向上方设置的支撑轴307的基部。在该支撑轴307上,以等间隔在上下方向上设有多个调节高度用的贯通孔307a,通过将该支撑轴307的上部从下方插入开坑用升降联杆机构303的筒部304,将固定销308插入其任意的贯通孔307a中,从而能够调节开坑体110的上下高度位置地将开坑体110固定在开坑用升降联杆机构303的前端部。因此,通过调节开坑体110的上下高度位置,从而能够调节形成于农田面上的浅凹状的坑300的深度D1。
另外,在下面叙述使开坑装置的开坑体110强制性地向下运动的开坑装置驱动凸轮302的形状以及与设置在开坑用升降联杆机构303上的从动凸轮辊306接触而使开坑体110上下动作的时间。另外,开坑体110的向上运动通过拉伸弹簧305的抬起力进行,即、以开坑装置驱动凸轮302和从动凸轮辊306通过拉伸弹簧305的抬起力一直接触的方式,通过拉伸弹簧305的抬起力将开坑体110向向上运动的方向抬起。
即、通过用将基部固定在曲柄臂驱动轴89的左侧突出部上的第二摆动用部件301进行动作的第一摆动联杆及上述第二摆动联杆来描绘环状轨迹17地进行动作的栽种器具28从最上升位置开始下降,与之同步地使开坑装置强制性地向下运动,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之前,开坑体110先突入农田并在农田表面上开始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然后,栽种器具28在开坑装置的开坑体110的后部的俯视时呈コ字状的内部空间110b内突入农田并栽种苗。然后,与栽种器具28从农田拔出同步地,开坑体110离开农田。
因此,由于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之前,栽种器具28在突入农田并在农田表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的开坑体110后部的俯视时呈コ字状的内部空间110b内突入农田并栽种苗,因此栽种器具28能够在通过开坑体110将农田表面的土向左右排除后的状态下且由开坑体110防护的状态下栽种苗,可适当地进行苗的栽种姿势良好的苗的栽种。另外,由于开坑装置在用栽种器具28栽种在垄U上的苗的周围适当地形成浅凹状的坑300,因此在栽种苗后或栽种的同时,能够在形成于苗的周围的浅凹状的坑300内浇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药剂,容易进行已栽种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利用使栽种器具28上下动作的驱动轴即曲柄臂驱动轴89来使开坑装置动作的结构,因此栽种器具28和开坑装置用相同的驱动轴驱动,在两者上产生的驱动时间的误差的情况减少,可进行良好的苗的栽种和在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移植后的苗的成活及管理变得容易。
其次,基于图62来说明开坑机构的第3实施例。该例的开坑机构的驱动结构与上述第2实施例不同。
即、在上述曲柄臂驱动轴89的右侧突出部上装配有使开坑装置强制性地上下运动的开坑装置动作曲柄309。另外,开坑装置动作曲柄309由基部被固定在曲柄臂驱动轴89上并进行旋转的第一臂309a、和基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在该第一臂309a上的第二臂309b构成。并且,在该第二臂309b的前端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上下运动轴310的基部,在该上下运动轴310的前端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旋转辊311。
另外,采用如下结构:在栽种装置驱动箱27上固定导向体312,在该导向体312上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长孔313,在该长孔313中嵌入上述旋转辊311,旋转辊311利用开坑装置动作曲柄309的旋转动作而在长孔313内上下往复移动。
并且,开坑装置的开坑体110与上述第2实施例同样地具备从侧面观察时前端越往下方越靠后方位置的倾斜前端部110a,是在俯视时构成コ字状的内部空间110b的形状,成为通过下部突入农田中,在农田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的结构。另外,在开坑体110的前部固定有朝向上方设置的支撑轴307的基部。并且,将该支撑轴307的上端部固定在旋转辊311上。
因此,开坑装置动作曲柄309通过曲柄臂驱动轴89的旋转来进行旋转动作,从而旋转辊311在长孔313内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开坑装置与第2实施例同样地进行平行上下运动动作。另外,开坑装置110的动作时间与栽种器具28的栽种动作时间与上述第2实施例完全相同,与栽种器具28从最上升位置开始下降同步地,使开坑装置强制性地向下运动,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之前,开坑体110先突入农田并在农田表面上开始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然后,栽种器具28在开坑装置的开坑体110的后部的俯视时呈コ字状的内部空间110b内突入农田并栽种苗。然后,与栽种器具28从农田拔出同步地,开坑体110向离开农田的方向向上运动。
因此,由于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之前,栽种器具28在突入农田并在农田表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的开坑体110后部的俯视时呈コ字状的内部空间110b内突入农田并栽种苗,因此栽种器具28能够在通过开坑体110将农田表面的土向左右排除后的状态下且由开坑体110防护的状态下栽种苗,可适当地进行苗的栽种姿势良好的苗的栽种。另外,由于开坑装置110在用栽种器具28栽种在垄U上的苗的周围适当地形成浅凹状的坑300,因此在栽种苗后或栽种的同时,能够在形成于苗的周围的浅凹状的坑300内浇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药剂,容易进行已栽种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利用使栽种器具28上下动作的驱动轴即曲柄臂驱动轴89来使开坑装置动作的结构,因此栽种器具28和开坑装置用相同的驱动轴驱动,在两者上产生的驱动时间的误差的情况减少,可进行良好的苗的栽种和在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移植后的苗的成活及管理变得容易。
其次,基于图63来说明开坑机构的第4实施例。
该例的开坑机构的上下驱动结构与上述第2及第3实施例不同。
即、开坑装置的金属板制的开坑框架314的后部在栽种器具28的附近,利用转动支轴316转动自如地轴支撑在主框架22上所固定的开坑装置支撑臂315上。并且,在开坑框架314的前侧上部,固定有前部框架319,该前部框架319在由兼用平衡块铸件构成的前端部设有从动凸轮317。另外,在该前部框架319上,上下位置调节自在地固定有与第2及第3实施例相同的开坑体110的支撑轴307的上端部。
另一方面,在曲柄臂驱动轴89的右侧突出部上,装配有从下方接触开坑装置的从动凸轮317而使开坑装置强制性地上下运动的动作凸轮318。因此,成为开坑装置因自重而绕转动支轴316转动并突入农田、在农田表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的结构。另外,为如下结构:在开坑框架314的后部固定有转动限位器320,通过该转动限位器320与主框架22接触,从而限制开坑装置的最下运动位置。
并且,利用曲柄臂驱动轴89进行转动的动作凸轮318从下方接触开坑装置的从动凸轮317而使开坑体110强制性向上运动,进行仅在规定期间保持在向上运动位置上的运动。另外,利用该动作凸轮318进行的开坑装置的上下运动动作的时间与前例完全相同,与栽种器具28从最上升位置开始下降同步地解除开坑装置的向下运动的限制并使其向下运动,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之前,开坑装置先突入农田并在农田表面上开始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然后,栽种器具28在开坑体110的后部的俯视时呈コ字状的内部空间110b内突入农田并栽种苗。然后,与栽种器具28从农田拔出同步地,开坑体110向离开农田的方向向上运动。
因此,由于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之前,栽种器具28在突入农田并在农田表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的开坑体110后部的俯视时呈コ字状的内部空间110b内突入农田并栽种苗,因此栽种器具28能够在通过开坑体110将农田表面的土向左右排除后的状态下且由开坑体110防护的状态下栽种苗,可适当地进行苗的栽种姿势良好的苗的栽种。另外,由于开坑装置110在用栽种器具28栽种在垄U上的苗的周围适当地形成浅凹状的坑300,因此在栽种苗后或栽种的同时,能够在形成于苗的周围的浅凹状的坑300内浇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药剂,容易进行已栽种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利用使栽种器具28上下动作的驱动轴即曲柄臂驱动轴89来使开坑装置动作的结构,因此栽种器具28和开坑装置用相同的驱动轴驱动,在两者上产生的驱动时间的误差的情况减少,可进行良好的苗的栽种和在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移植后的苗的成活及管理变得容易。
其次,基于图64来说明开坑机构的第5实施例。该例的开坑机构与前例完全不同。
即、开坑装置由将基部转动自如地轴支撑在左右支撑臂321上的左右开坑体323L、323R构成,上述左右支撑臂321的基部固定在主框架22上,上述开坑装置配置成与栽种器具28将苗栽种农田中时向下运动的位置相对应。并且,在左右支撑轴322上分别设有螺旋弹簧324,螺旋弹簧的两端部与左右支撑臂321和左右开坑体323L、323R配合,该该左右开坑体323L、323R向图64的用实线表示的处于向上运动状态的一侧被加力。另外,左右开坑体323L、323R的前端部成为以L字状弯曲的结构,在图64的用实线表示的向上运动的状态下,其前端部323La、323Ra成为接触的垂直状。另外,左右开坑体323L、323R安装在克服螺旋弹簧324的作用而向机体左右方向打开时,在农田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为了栽种苗而向左右打开的部位的左右外侧面分别设有左右开坑体动作辊325。因此,在栽种器具28为了在农田中栽种苗而向下运动时,栽种器具28的前端与左右开坑体323L、323R的上表面接触,伴随栽种器具28的向下运动,左右开坑体323L、323R克服螺旋弹簧324的作用而向机体左右方向打开。于是,首先,左右开坑体323L、323R的前端部323La、323Ra以大致垂直状突入农田,之后,向后机体左右方向打开,开始在农田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然后,在栽种器具28向下运动突入农田并栽种苗时,若栽种器具28向左右打开,则左右开坑体动作辊325分别使左右开坑体323L、323R进一步向机体左右方向打开,与栽种器具28栽种苗的同时,在农田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
因此,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时,在突入农田并在农田表面上形成浅凹状的坑300的开坑装置的左右开坑体323L、323R之间,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并栽种苗,因此栽种器具28能够在通过左右开坑体323L、323R将农田表面的土向左右排除后的状态下且由左右开坑体323L、323R防护的状态下栽种苗,因此可适当地进行苗的栽种姿势良好的苗的栽种。另外,由于开坑装置在用栽种器具28栽种在垄U上的苗的周围适当地形成浅凹状的坑300,因此在栽种苗后或栽种的同时,能够在形成于苗的周围的浅凹状的坑300内浇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药剂,容易进行已栽种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利用使栽种器具28的上下动作来驱动开坑装置的结构,因此以简单的结构进行良好的苗的栽种和在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300。
其次,基于图65来说明开坑机构的第6实施例。该例是将开坑机构设置在栽种器具28自身上的结构。
即、在栽种器具28的上部,分别通过左右支撑臂326L、326R将左右开坑体323L、323R转动自如地分别支撑在左支点轴327及右支点轴328上,利用设置在栽种器具28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上的开坑体连动用轴329来连结左右支撑臂326L、326R。并且,将开闭操作臂330的上端连接在转动操作臂331上,该开闭操作臂330的基部固定在左开坑体323L上。因此,左右开坑体323L、323R通过与栽种器具28的左侧部件332L和右侧部件332R同样的机构进行开闭动作。
因此,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并在设定的栽种深度位置拉动转动操作臂331时,栽种器具28的左侧部件332L和右侧部件332R向左右方向打开栽种苗,同时左右开坑体323L、323R也向左右方向打开,在利用栽种器具28在已栽种在垄U上的苗的周围,开坑装置适当地形成浅凹状的坑300。因此,在栽种苗后或栽种的同时,能够在形成于苗周围的浅凹状的坑300内浇灌水或施加肥料或施加药剂,容易进行已栽种的苗的成活及培育管理。并且,由于做成将开坑机构设置在栽种器具28自身上的结构,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进行良好的苗的栽种和在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300。
另外,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不特别设置开坑机构,在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栽种器具28的左侧部件332L和右侧部件332R向左右方向打开而将苗以预定的栽种深度栽种之后,在栽种器具28在上升预定量的位置,左侧部件332L和右侧部件332R进一步向左右方向较大地打开,在苗的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300。根据该结构,通过仅变更使栽种器具28的左侧部件332L和右侧部件332R开闭的凸轮形状,便可进行苗的栽种和在苗周围形成浅凹状的坑300,因此结构变得简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移植对象物以烟苗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适用于栽种烟苗以外的移植对象物的移植机。例如,也可以适用于移植马铃薯等种薯的移植机。

Claims (6)

1.一种移植机,在机体上设置栽种装置(19),该栽种装置(19)具备由原动机(11)驱动的行驶推进体(14)和进行升降动作的栽种器具(28),在从原动机(11)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路径上,设置切断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的栽种离合器(212),将该栽种离合器(212)作为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在从农田向上方离开的规定位置停止的规定位置停止离合器,上述移植机的特征在于,
该栽种离合器(212)由驱动体(213)和从动体(214)构成,该驱动体(213)由来自原动机(11)的动力驱动,该从动体(214)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与该驱动体(213)连接而将动力向栽种装置(19)传动,
并做成如下结构:在从动体(214)上设置倾斜面(215a),该倾斜面(215a)通过该从动体(214)以驱动力进行旋转时与接触体(216a)接触,从而使从动体(214)克服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而向离开驱动体(213)的方向移动,并且在从动体(214)离开驱动体(213)而将所述栽种离合器(212)切断后,接触体(216a)与设在该倾斜面(215a)的终端部上的停止用接触面(215b)接触,停止从动体(214)的旋转,将栽种器具(28)停止在规定位置上,
在从动体(214)上设置凸部(215c),该凸部(215c)在从动体(214)与驱动体(213)连接而将动力传动到栽种装置(19)上,并使栽种器具(28)突入农田中对移植对象物进行移植时,与接触体(216a)接触以阻止从动体(214)离开驱动体(2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与栽种器具(28)从停止用接触面(215b)或该停止用接触面(215b)的附近位置突入农田并从农田出来的位置对应的相位,设置凸部(215c)。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在停止用接触面(215b)上设置凸部(215c)的始端,在该凸部(215c)的始端且与从动体(214)利用栽种离合器弹簧(217)的作用而移动的一侧相反侧的角部设置接触体引导斜面(215d)。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做成如下结构:在栽种器具(28)通过了该栽种器具(28)的动作轨迹(17)的最上升位置后的位置,从动体(214)与驱动体(213)的连接脱开,栽种离合器(212)被切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做成如下结构:在从原动机(11)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路径上设置栽种传动箱(26),该栽种传动箱(26)内的传动机构从第一轴(195)通过第一环形体(198)向第二轴(200)传动,从第二轴(200)通过相互啮合的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及从动侧齿轮(202)向第三轴(203)传动,从第三轴(203)通过第二环形体(210)向第四轴(88)传动;
由齿数不同的多个齿轮构成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在第三轴(203)的后侧配置选择该多个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中进行传动的驱动侧齿轮(201a、201b、201c)的选择机构(205),在第四轴(88)上设置接通或切断向栽种装置(19)的传动的栽种离合器(212),在第四轴(88)的后侧配置操作栽种离合器(212)的栽种离合器操作机构(21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植机,其特征在于,
做成如下结构:设置将移植对象物一个一个地向栽种装置(19)的栽种器具(28)供给的供给部(31),从第四轴(88)的栽种离合器(212)及第二环形体(210)的左右一方侧向栽种装置(19)传动,从第四轴(88)的栽种离合器(212)及第二环形体(210)的左右另一方侧向供给部(31)传动。
CN201210028605.2A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963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6489 2011-02-09
JP2011026489A JP5533719B2 (ja) 2011-02-09 2011-02-09 植付装置
JP2011086545A JP5682425B2 (ja) 2011-04-08 2011-04-08 移植機
JP2011-086545 2011-04-08
JP2011-121630 2011-05-31
JP2011121630A JP5648585B2 (ja) 2011-05-31 2011-05-31 移植機
JP2011-142896 2011-06-28
JP2011142896A JP2013009609A (ja) 2011-06-28 2011-06-28 移植方法と移植機
JP2011172494A JP5609814B2 (ja) 2011-08-08 2011-08-08 移植機
JP2011-172494 2011-08-08
JP2011-197229 2011-09-09
JP2011197229A JP5652663B2 (ja) 2011-09-09 2011-09-09 苗移植機
JP2011234510A JP5621748B2 (ja) 2011-10-26 2011-10-26 移植機
JP2011-234510 2011-10-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96318A true CN102696318A (zh) 2012-10-03
CN102696318B CN102696318B (zh) 2015-07-08

Family

ID=46615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4202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6195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1002888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6B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1002849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3B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196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44769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164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5067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1002886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5B (zh) 2011-02-09 2012-02-09 栽种装置
CN201220041949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6194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221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6197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1002860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96318B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219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44770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203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5068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1002877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4B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方法和移植机
CN20121002894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7B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2187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6196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8)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4202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6195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1002888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6B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1002849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3B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1962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44769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164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5067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1002886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5B (zh) 2011-02-09 2012-02-09 栽种装置
CN201220041949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6194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221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6197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4219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44770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203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35068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1002877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4B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方法和移植机
CN20121002894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417B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N201220042187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496196U (zh) 2011-02-09 2012-02-09 移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4) CN2024961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4297A (zh) * 2016-11-15 2017-05-31 广州中海达定位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农机自动路径规划方法、装置和一种可自动规划路径的农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6238B2 (ja) * 2012-09-26 2015-12-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苗移植機
CN103797943B (zh) * 2012-11-14 2016-02-10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移植机
CN205082201U (zh) * 2014-04-11 2016-03-16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移植机
JP6052243B2 (ja) * 2014-06-27 2016-12-2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CN105706593B (zh) * 2016-02-25 2017-08-01 山东理工大学 大蒜栽植器
CN106489389B (zh) * 2016-11-10 2019-01-25 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栽机的自动取苗装置
CN108307750A (zh) * 2018-04-16 2018-07-24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一种甘蔗单芽竖种种植装置
CN110547073B (zh) * 2018-06-01 2022-06-14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CN110393068B (zh) * 2019-08-12 2020-09-01 三峡大学 一种脚踏式植苗车及使用方法
CN111149473B (zh) * 2020-01-20 2022-07-22 肖丽华 一种荞头种植装置
CN112723632B (zh) * 2020-12-11 2023-05-12 福建菲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再生用含铜废水处理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14105A (ja) * 2000-05-09 2001-11-13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移動式苗移植機
CN1386401A (zh) * 2001-05-23 2002-1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步行式的工作机
JP2005211034A (ja) * 2004-02-02 2005-08-1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における整地ロータの駆動操作機構
JP2006262758A (ja) * 2005-03-23 2006-10-0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97792B2 (ja) * 1987-12-17 1998-01-1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歩行型苗移植機
JP3429124B2 (ja) * 1995-12-08 2003-07-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の昇降制御装置
JP3956031B2 (ja) * 1997-06-20 2007-08-0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歩行型の苗移植機
JP4110228B2 (ja) * 1999-04-28 2008-07-0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CN2472471Y (zh) * 2001-02-28 2002-01-23 陈洪军 一种植株移栽机械
JP2002262618A (ja) * 2001-03-06 2002-09-17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移植機
JP2002369606A (ja) * 2001-06-14 2002-12-24 Kubota Corp 移植機の苗分送装置
JP2003143907A (ja) * 2001-11-14 2003-05-20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4088780B2 (ja) * 2003-05-20 2008-05-2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型作業機
JP2005304357A (ja) * 2004-04-20 2005-11-04 Iseki & Co Ltd 乗用型苗植機
CN100438747C (zh) * 2005-07-21 2008-12-0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JP4389122B2 (ja) * 2006-02-27 2009-12-2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2008104363A (ja) * 2006-10-23 2008-05-08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CN101194554B (zh) * 2006-12-05 2013-01-23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的苗移植爪
JP5195039B2 (ja) * 2008-05-30 2013-05-0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野菜苗移植機
JP5359124B2 (ja) * 2008-08-28 2013-12-0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植機
JP5369600B2 (ja) * 2008-10-21 2013-12-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5526560B2 (ja) * 2009-02-25 2014-06-1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複数条植え苗移植機
CN201541462U (zh) * 2009-03-11 2010-08-11 张桂荣 一种秧苗移栽装置的往复运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14105A (ja) * 2000-05-09 2001-11-13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移動式苗移植機
CN1386401A (zh) * 2001-05-23 2002-12-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步行式的工作机
JP2005211034A (ja) * 2004-02-02 2005-08-1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における整地ロータの駆動操作機構
JP2006262758A (ja) * 2005-03-23 2006-10-0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4297A (zh) * 2016-11-15 2017-05-31 广州中海达定位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农机自动路径规划方法、装置和一种可自动规划路径的农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0414B (zh) 2014-10-08
CN102630414A (zh) 2012-08-15
CN102630416A (zh) 2012-08-15
CN202496196U (zh) 2012-10-24
CN202496197U (zh) 2012-10-24
CN102630415A (zh) 2012-08-15
CN202444769U (zh) 2012-09-26
CN102630417B (zh) 2014-11-05
CN202635068U (zh) 2013-01-02
CN202496194U (zh) 2012-10-24
CN102696318B (zh) 2015-07-08
CN102630416B (zh) 2015-04-22
CN102630415B (zh) 2014-11-05
CN102630413A (zh) 2012-08-15
CN202635067U (zh) 2013-01-02
CN102630417A (zh) 2012-08-15
CN202444770U (zh) 2012-09-26
CN202496195U (zh) 2012-10-24
CN102630413B (zh) 2014-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96197U (zh) 移植机
CN203575060U (zh) 移植机
CN101455147B (zh) 步行式插秧机
CN106797738A (zh) 乘坐型插秧机
JP6047966B2 (ja) 苗移植機
JP6090414B2 (ja) 移植機
JP7009311B2 (ja) 作業機
JP4826757B2 (ja) 苗植機
JP2008054581A (ja) 苗植機
JP2013215149A (ja) 移植機
JP4678176B2 (ja) 苗移植機
JP2020103079A (ja) 水田作業機
JP5648585B2 (ja) 移植機
CN106550635B (zh) 移植机
JP3860891B2 (ja) 苗移植機
JP4009741B2 (ja) 苗移植機
JP2663943B2 (ja) 施肥装置付移植機
JP2020099207A (ja) 移植機
JP2012244974A5 (zh)
JP2020115748A (ja) 水田作業機
JP2020110064A (ja) 水田作業機
JP5621748B2 (ja) 移植機
JPH01312913A (ja) 田植機の植付部伝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2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